时间:2023-07-14 09:43: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市场监管体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不断浸染着对效率的永恒追求,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同样体现了这种经济学家的“乌托邦”精神,早期的经济学家接受了制度的发展会有最终目标这样一个前提假设,这一方面使得制度经济学很容易的就纳入到了新古典的分析框架,但是另一方面也导致诺斯在解释制度变迁时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障碍,所以后期的诺斯才转向到了研究认知科学,希望由此找出制度多重路径演化的可分析原因。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哈耶克”式转向促使诺斯开始反思新古典意义上的静态配置效率,转而研究具有动态时间过程的“适应性效率”。诺斯提出的“适应性”效率正是基于这种制度分析进程的改变,追求的不再是具体的静态效率目标,而是达到“适应性效率”的途径和规则。诺斯认为适应性效率“考虑的是确定一个经济随时间演进的方式的各种规则”,以及“研究一个社会去获取知识,去学习、去诱发创新、去承担风险及所有创造力的活动,以及去解决社会在不同的时间的瓶颈的意愿”。显然,诺斯所认为的知识的创新必然对社会总体是富有效率的,因此可以对诺斯的适应性效率概念作出进一步的阐释:一个社会中,由权利界定和分配形成的个人权利结构、市场竞争结构以及政治体制结构能够促进个人的行为认知模式做出不断的修正,以激励富有效率的个体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保证经济的长期增长。
我国证券市场以行政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内生于中央政府控制资本市场中金融剩余投向的目的。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囿于中央政府圈定的范围之内,使得资本市场的效率发挥呈现阶段性特征,中央政府的政策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基础性职能的发挥。这从股权分置改革后,股市经过短暂的繁荣之后,我国的资本市场依然表现低迷,缺乏适应资本市场国际化挑战的能力即可看出(刘纪鹏等,2011)。而这正是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刘晓欣和马笛认为应当“树立全局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监管理念”;乔晓明认为规范化,市场化,自律化,法制化,社会化和协调化是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未来优化的方向。虽然现有的文献都提及了自律监管对中国资本市场效率提升的重要作用,但是还基本上是对资本市场效率的静态分析,如何使资本市场具备长期的动态、适应性效率则是本文研究的内容。从适应性效率的角度,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模式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缺乏制度创新的能力
按照我国证券法的规定,证券交易所的性质是“为证券集中交易提供场所和设施,组织和监督证券交易,实行自律管理的法人”。证券交易所拥有的职能包括对证券市场的“实时监督权”和对信息披露的“监督权”,并且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授权证券交易所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核准股票或者公司债券上市申请、依法暂停或者终止的权力。但是这些法律赋予的权力在实际中都不可能得到履行,在中央政府依然对证券交易所实行行政管理的情况下,证券交易所在人事上和行动上都不可能独立,在人事上,证券交易所是中央政府直属的行政事业单位,高级管理层都是纳入国家编制并享受相应行政级别待遇的政府公务人员,在行动上,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行为没有约束力,既然证券交易所不能自主的控制上市规模,那么对上市公司终止上市的惩罚权自然也不归证券交易所所有,而终止上市的惩罚是证券交易所所能施加给上市公司的最高形式的惩罚,没有它其余的监督权和惩罚权也就无从谈起。同样证券业协会由于缺乏行使职权的能力,也不能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我国的《证券法》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章程》规定,证券业协会要履行一定的监管职能,如制定证券业自律规定、行业标准和业务规范,并监督实施;监督、检查会员行为,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协会章程及自律规则的会员给予纪律处分等。但在实践中,证券业协会既没有能力对行业法规进行指导,也没有职权对协会会员进行惩戒,由于并没有规定证券从业者必须加入证券业协会,也没有规定中国证券业协会和地方证券业协会的关系。所以证券业协会对证券机构的约束力很弱。
(二)现有法律制度缺乏对资本市场的参与人进行生产性知识创新的激励
一、我国当前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概述
我国证劵监管经历了从地方监管到中央监管、从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的过程,这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分隔区域性试点规范和监管。在1992年以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国家体改委、其他政府机构以及上海、深圳两地政府参与管理。这种缺乏集中统一监管的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证券市场,这就让这种监管模式的弊端凸显,造成了监管的混乱。
(二)向规范管理和集中统一监管过渡阶段。《证券法》的出台实施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由之前的混乱状况向集中监管过渡。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相继出台,规范了证券市场,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不过,监管机制的不全面使得各种问题也在不断累积,这就促使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三)初步确立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模式。集中统一市场的监管模式是指以政府监管为主导,集中监管和市场自律相结合。1998年4月,国务院决定推动对证券监督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明确了中国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有集中统一监管的权利,这标志着由政府主导的统一监管体制的基本形成。
二、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对证券市场证券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全面,各种证券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监管部门在监管时缺乏法律依据,法律法规的制定明显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这就使得监管难度大大增加。
(二)证券市场监管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多部门多头管理,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事后监管大量存在。目前的证券市场监管的监管职能不够明确,多头管理同时降低了监管效率,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市场风险扩大的可能性。
(三)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①虚假陈述问题,这是指信息披露不真实。有的上市公司为达到某些目的,有意歪曲经营内容。②遗漏重大问题,指信息披露不完整。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以保护商业秘密为由,对公众隐瞒不利的会计信息。③信息披露不及时,内部人员利用不及时的信息披露,寻找时间差进行内部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规避风险。这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而言是极不公平、不公正的。
三、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所存在问题原因解析
(一)监管效率的低下是由于监管体制自身存在缺陷,这同时也导致制度的执行力减弱。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我国证券监管机构的功能大多是要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搞活服务,致使国企在证券市场中常常受到政策的倾斜和得到特殊的照顾。其次,由于行政色彩较为浓重,当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运用手段直接,这就忽视了公平、透明、高效的市场客观要求。再者,监管协调机制没有完善,监管主体的建设明显落后于市场的发展。最后,如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业协会等证券市场自律监管组织的辅助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过分依赖政府性的证券监管机构,没有明确的独立性。同时缺乏社会性监督组织的有效监督。
(二)复杂的证券市场外部环境,大幅度加大了监管的难度,使得监管的作用削弱。第一,证券监管的外部法律环境不健全。第二,因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较短,市场经济类型的转型尚不彻底,并没有由计划经济市场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所以作为监管对象的微观主体也就是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结构相当不合理,存在着一股独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国有企业图眼前利益,缺乏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这就不能保证其依据经济法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
四、英国监管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及建议
拥有悠久历史的英国自律监管,形成了高水准的专业水平和自我约束的良好氛围。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对我国证券监管改革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监管分工与协作的和谐统一。我们可以借鉴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之间的谅解备忘录》对各监管机构进行分工,做到协调共管。《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之间的谅解备忘录》除了明确各机构的分工,同时对人员安排、信息沟通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地方就是由三方组成的协调机构——常务委员会。在我国可以成立由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央行等机构的代表组成的协调机构,定期进行信息沟通,让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面临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反馈到各监管部门,使得各监管部门能实时了解、全面掌握金融市场的情况,做好协调金融监管的工作,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健。
(二)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我们应像英国一样赋予金融机构独立性,特别应减少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外部人员的干预,不使监管行为偏离监管目标。
(三)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首先应提高监管人员的准入门槛;其次要求监管人员全方位掌握金融行业的各种专业知识,及时更新监管人员的知识结构,做到跟得上金融市场变化的步伐;再者,要强化职业道德素质,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监管考核体系,规范监管人员的日常行为。
参考文献
[1]肖东华.浅析当前中国证券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N].金融与投资,2009(03).
[2]黄强.析证券市场的监管与发展[N].国际金融报,2002.1.9.
[3]阎彬.对目前中国证券监管的思考[N].鑫网,2002.4.29.
[4]盛学军.我国证券监管法律制度模式[J].现代法学,2010(04).
[5]王杰,孙英杰.试论证券市场中的政府监管问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1).
关键词 期货 期货市场 三级监管体制 二级监管体制
一、期货市场监管概述
期货是金融衍生品的其中一种,是从标的资产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是按照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方式划分出来的品种。在金融衍生品的类型当中,按照交易方式划分可以分为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在概念上,一般认为期货是双方当事人书面约定在现在进行买卖,并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进行交易的标的物。
期货市场是一个期货合约双方当事人发生期货交易关系的总称,是指由买卖贵金属、农产品等期货构成的场所。期货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期货市场主要包括买卖期货交易合约的期货交易所、负责对期货合同进行交割、对冲和结算的结算所或者结算公司、为期货交易提供中介服务获得盈利的经纪公司和在期货交易中替对方交易的期货交易员构成。狭义的期货市场就是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期货交易所。
期货市场监管是期货市场监管主管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法定的程序,通过制定制度和规则,实现监督和检查,对期货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为,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我国期货市场监管的主管机关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模式
期货市场的监管不是由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主管机关完成。对期货市场监管时形成的监管机制就是一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就目前世界范围来看,从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的整体方面来说,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主要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三级监管体制,一是二级监管体制。
所谓三级监管体制,即是指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主要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期货行业协会的自律和期货交易所的自我管理三个部分构成。现在施行三级监管体制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最为典型。
所谓二级监管体制,即是指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是由政府监管机关的监管和期货交易所的自我管理两个部分构成。施行二级监管体制的国家或者地区以新加坡、我国香港地区等最为典型。
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督体制是三级监管体制,主要是由中国证监会的集中行政管理,中国期货协会的行业自律管理和各期货交易所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构成的。
三、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管机制最终选择了三级监管体制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施行三级监管体制以来,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管体制还存在着以下主要法律问题。
1.期货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的制度主要由《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投资者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公司管理办法》、《期货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等,辅助于其他证券法律制度构成了我国期货市场法律制度的体系。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不断创新,这些法律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期货市场的监管需要。
2.中国证监会的微观监管不合理
中国证监会作为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体制中政府监管期货市场的监管主管机关,本应当从宏观上对我国期货市场进行监管。实践中,证监会在宏观调控我国期货市场的同时,对于我国期货市场的微观监管也大有涉足,而且往往发生越权管理本由期货行业协会和交易所管理的微观事项。
3.期货行业协会和交易所的自律监管缺乏独立性
我国期货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只是由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从这个现实来看,期货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不是很高。在我国,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监管权能在法律规定上比较全面,但是期货交易所的实际行使权力十分有限。从整体上来说,相比于我国的证监会,我国期货行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的独立性不足。
四、完善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的对策
1.完善期货市场的立法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未有一部期货的法律,显现着我国期货立法体系的不完善。完善期货市场的立法体系,形成一个以期货法为主体的规制期货市场的法律体系,规范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管体制是大势所趋。
2.构建合理的三级监管体制
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管体制需要改变以往的以中国证监会为主导的局面,形成以中国证监会在宏观上进行调控,期货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期货交易所的一线管理相结合的完善机制。三者之间各行其职,履行对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改变中国证监会对微观市场的过度监管,让权于期货行业协会或者期货交易所。
3.强化期货行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的独立性
期货市场的监管需要监管主体行使职责,职责的行使需要有独立的地位。任何受制于其中之一,不能自由行使职责的监管主体想要保持其独立性是有待怀疑的。强化期货行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的独立性,首先要在法律上赋予这两者在期货市场监管中的法律地位。其次合理划分这两者与中国证监会的权力分配。最后建立这些监管主体行使有效监管的督促机制。
参考文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存、生活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监管体系日趋成熟,成果显着,但是在食品药品、生态环境等领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并造成了很多严重的后果。如天津滨海新区的“812爆炸事件”,造成了100多人遇难;近日来深圳等地学校的“毒跑道事件”,使学生不能正常学习等。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由于“五重五轻”,造成了监管着力错位、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效果欠佳等问题。因此,完善“监管者、市场主体、监管方式”三位一体的市场监管体系,已经成为提升市场监管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监管者。监管者包括:(1)政府职能部门。当政府部门取消或下放审批权限后,监管手段方式也要随之跟上,保证市场的良序运行;(2)行业协会。赋予他们相应的地位和权限,使之形成政府与社会在市场监管中的合力;(3)社会公众。他们是各种市场行为的直接承受者,或是出于内心正义、或是出于外部利益,可能成为一股强大的监督力量,监督市场中的各种违规行为;(4)市场主体。他们靠法律、市场信用体系等形成自律,从根本上杜绝各类违法事件的出现。
(二)市场主体。泛指参与到市场运营中的各种组织,主要是企业、公民或事业单位等。市场主体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但同时要落实好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责任。
(三)监管方式。可实行部门联合监管、强制标准、责任追究、舆论监督、信用体系、行业自律等监管手段。
二、树立服务理念,确定监管者责任
(一)克服畏难情绪,主动做好工作。随着行政审批权限的取消下放,很多政府部门对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存有畏难情绪,因为权限下放了,责任并没有下放。“谁审批,谁监管,你取消本部门的审批,但由此引起的一切监管责任由本部门负责!”正因如此,很多人怕担责任,怕丢了乌纱帽,主观上并不愿意下放权力,但又不得不下放。要解决此问题,政府部门人员首先应从心理上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公仆意识,主动做好工作。
(二)认真学习法律,提高自身素质。监管者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同时落实好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市场监管之间的关系,明确监管是市场外的裁判,而不是市场中的运动员。明确政府的职能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创造财富。
(三)机构独立运作,保证公平公正。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才能保证监管结果的权威性和被接受性。因此,监管机构,特别是行业协会应独立运作,才能保证监管的公平公正性。如果监管部门频繁受上级领导干预,甚至与之不分彼此,则很难保证公正独立地行使监管权。
(四)推行综合监管,提高监管效率。目前,我国的市场监管很多是分段和分部门监管,这固然可以使之相互制约,避免职权滥用,但客观上也造成由于各部门利益不同难以形成合力的现象,并由此出现监管上的重叠或空白。因此,应整合市场监管主体,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可与大部门体制改革统筹考虑,相对集中执法权,组建综合性、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机构,把相关部门的监管事项统一到一个平台上来,使监管者能够对各个环节的违法行为进行全过程的监管,实现监管效能新突破。
三、创新监管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一)监管对象由市场主体转向市场行为。改变以往监管对象主要是针对市场主体资质、资格的监管方式,转向重点监管市场主体的行为。降低门槛,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但同时强化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让企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出现问题自己买单。通过这种转变,使市场监管机构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不正当行为的监管上,提高监管效率,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二)监管标准尽量运用强制性标准。采用强制性标准是最理想的监管方式,但也不能将其无限放大,可以将其作为监管的底线。在国务院的文件中设定了强制标准适用的三大范围:第一,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第二,国家安全;第三,生态环境安全。主要监管市场主体的四类行为:一是垄断行为;二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三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四是假冒伪劣行为。市场主体严格执行标准,监管部门依据标准严格监管。
(三)监管基础实现统一数据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探索互联网和“互联网+”下的政府监管方式。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现有的数据,加强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数据共享,将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合二为一,方便使用,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采用了监管信息共享管理试行办法。如果一级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平台暂时难以统一的话,也可以采用统一的信用监管平台,如天津市市场主体信息公示系统,这样也能保证监管的高效和准确。
(四)监管手段采取多样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多媒体在不断地涌进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监管手段也应与时俱进,避免单一的监管方式。如可以采用微信、微博等手段,发动群众提供线索或匿名举报,既保护了举报者,也能扩大监管范围,使微信、微博的用户成为了潜在的监督员,助推了群众监督。但在使用该方法时应避免侵犯隐私、网络暴力等。
四、促进企业自律,引导行业发展
(一)加强企业自律,主动约束行为。由于目前市场普遍低迷,经济下行,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企业行为频繁碰触法律底线。固然我国有各种法律去规范企业行为,但企业不能只依靠被动的政府监管,自身自律其实更加重要,否则就会被无情的竞争洪流卷走。
个体效能是整体效能的基础。只有系统内人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责,才能提高全系统的整体效能。为干部职工提供科学、固定的工作方法和具体明晰的履职标准,是提高全系统整体效能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学界定岗位职责。根据工商部门“三定”方案的规定,对工商管理职能进行梳理,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对部门的职责进一步细化,把梳理出来的职能和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并以职位说明书的形式固定化、成体系。通过界定岗位职责,实现人人有岗、岗岗有责、职责明确,将干部岗位职责和责任由原来松散、不确定状态转化为标准明确、责任清晰的规范状态,真正让每一位同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好发挥。
二是强化过程控制。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理清各层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和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把影响监管效能的每个工作环节纳入标准和细节控制,以过程可控。保证结果可期、问题可溯以及整个工作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实现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要推广使用两种管理工具:一是工作流程说明书,对每一项工商业务的程序、时间及要求作出明确规定,明确每一项工作必须“按怎样一个程序来完成”;二是作业指导书,明确每一项具体业务的工作内容、操作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效果(具体做到什么结果),使各项业务工作始终在规范有序、优质高效的状态中运行,避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三是完善绩效考评。建立工作交接制度,提高绩效考评的及时性:建立工作日志制度,提高考评的真实性。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干部工作日志,使日常管理工作留下工作痕迹,为绩效考评提供依据;建立综合考核制度。提高考评的全面性。综合运用督办督查、效能监察、群众测评、执法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等多种手段,对干部职工的工作实绩和社会效果进行全面的考核考评。
二、科学划分不同层级的监管事权,实施联动监管
提高整体效能,需要对市、县局及基层分局事权进一步科学划分和调整,通过全系统职能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上下定位准确、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监管体制。科学划分事权,首先要理清市、县局及基层分局不同的职能定位:基层分局在整个监管系统中处于基础监管地位,主要职责是通过全面的、常态的市场巡查,及时发现辖区内存在问题,能自我解决的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立即上报上级机关,工作侧重于个案处理,解决个别问题:市、县局在管理系统处于组织指挥的地位,主要职责是分析研究、确定区域内一段时间的监管工作思路及重点,解决影响市场秩序的普遍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侧重于整体控制。提高整体效能,要进一步强化市、县市局机关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功能。要跳出执法办案等工作的具体要求,从市场秩序的发展形势选择工作的最佳切入点,从市场监管的全局来考虑监管工作的实现方式,从市场监管工作的重点来调度、组织执法资源,使机关的指导工作看似无形,但处处能起作用。
围绕不同的职能定位,要以合理调整市、县局及工商所(分局)的事权与力量配置为切入点,协调系统上下,形成纵向的联动监管体系。一是落实基层分局(工商所)经济户口属地管理权限。根据基层分局(工商所)属地管理需要,我们按照强“5+X”的模式授予了基层分局(工商所)五种基本职权,并根据基层监管工作实际需要,又授予其他权力,支持其进行个案探索和尝试,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二是相对集中机关事权。对分散在市县局机关不同科(处)室的许可、执法事权可进行梳理,由注册部门和经检部门集中行使,机关其他科室跳出具体事务的圈子,专注于管理和监督控制。三是重点理顺市区登记监管关系。市区内工商管理机构较多,事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往往容易相互重叠,要予以重点解决。
三、建立以任务管理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实施综合监管
加强业务条线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协调。打破条线之间的壁垒,避免各自为政,需要加强对工作流程进行整合、改造。现阶段,一方面要加强经济户口管理平台建设,发挥好经济户口管理的综合性、基础性作用,使各项职能业务工作通过经济户口管理这个平台进行整合: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为主线,将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行为监管集成一体,建立横向的综合监管体系:逐步扩大12315执法体系的功能,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信息分流、督办为保障,提高市场预警能力,实现应急调度指挥。另一方面,要对跨职能管理任务的运行机制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任务管理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即把一项管理任务作为一个整体的工作流程,以流程为主干沿纵向细分为若干前后相连的环节。根据监管任务的需要,对不同的职能及岗位进行整合,使之形成首尾相接的完整过程,从而取代部门分割的职能模式,实现部门间的密切合作。这种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面向监管任务要求,二是人员按监管任务重新组合,工作流程跨越职能部门的边界,摆脱了某个条线职能的限制全面负责一项监管任务,综合运用各种监管职能及监管手段,集中调配各种资源,实现综合监管。
今后,从提高监管效能、增强市场控制能力的需求出发,可以对各业务职能进行归纳,将监管任务分为受理、审核、巡查、调查、执行等若干基本工作环节,逐步形成以工作环节为主线的工作流程,实现工作流程再造,从而获得监管效能的有效改善。
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施有效监管
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信息经济,工商部门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灵敏高效的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做到信息上快速反应,措施上及时跟进,才能实现职能到位。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借助OA办公系统、工商文化网等平台,在全系统定期各类注册信息、监管信息、检测信息、案情信息等以及外部监管信息,为基层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指导,消除管理中尤其是基层管理工作中信息不对称性。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工作协同。要畅通信息分流渠道。以12315综合执法体系为龙头,
建立起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内外衔接的信息分流机制。在横向上,建立起12315与相关处室的及时会商、协调制度,确保各类监管事项落实到位:在纵向上,建立信息垂直分流制度,实现上下联动:在外部协作上,建立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实现工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同、联动。要扩大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公开与披露。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全系统可进一步放开市场主体的“身份”信息、监管信息以及重要商品质量信息,通过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建立“窗口”,予以公布。这既是宣传工商职能、展示工商形象的要求,也可借助社会监督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和惩戒功能,放大工商行政管理效能。
五、以先进的思想文化整合多元思想,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
一、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1.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概念
体育市场是由体育产业所形成的以体育商品和劳务价值供给和需求及互相作用实现的商品流通总和。体育产业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个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是指根据政府法令或法规,对体育市场经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系统化活动的总称。根据我国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体育市场监督管理的依据是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认定体育市场主体资格,对体育市场主体、客体进出市场及交易行为进行监管,推进体育市场规则的完善,保护体育消费者和体育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环境。
2.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原本就不很完善、并且潜伏矛盾的现行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更加不适应新形势和加入WTO后的要求。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设置的体育市场监督机构多、规模庞大,分工不明、权限模糊,而这些问题所引发的弊端就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条块分割、权责不明、争权夺利、政出多门、机构臃肿、效率不高。而这些问题不只存在于部门之间,就是在同一个部门的内设机构中也有类似情况。
3.制约发展因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是与我国正处于改革的过度发展时期有关。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相对于计划经济时期,体育产业市场监管的任务也更加繁重,政府职能部门和机构不断膨胀已有的规模,而与此同时,在过度时期,上下管理体系、平级管理协作体系又没有完全理顺,加剧了机构之间协调的难度。其次,这些问题的成因还有某些特殊因素。众多的体育产业市场监管部门、机构不仅争相设立,而且尽力争取一份在市场活动中“说了算”的权力,权力的大小、多少甚至可能成为“寻租”的基础,部分官员、部分机构将其作为权钱交易的有力支撑。
4.国外的经验
政府法规是市场经济发展成熟与完善不可缺少的制度保证,国外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已美国的最为完善。美国政府不设立职业体育产业的专门管理机构,而是通过立法、司法、执法三个体系对职业体育产业实施分权、分级管理:以国会为主导的立法系统颁布各种涉及或适用于职业体育的法律法规;行政机构执行法律法规,对职业体育产业实施规制;司法系统负责监督法律法规的实施。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是由立法和司法系统来行使其职能。从规范意义上来说,美国政府规制职业体育产业的动因是源于市场失灵,其规制目标是提高经济的有效性,纠正市场失灵,提高效率,维护公共利益。
二、发展我国体育市场监管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规范市场管理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保证,因此应该健全并完善社会经济转型期体育产业的法律环境和运行机制,规范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使体育产业走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法律困境,关键要完善体育立法,建立体育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确立体育产业的法律主体地位,建立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这样有助于规范我国体育市场管理,促进体育市场产业的发展。
2.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拉动体育经济发展
发展体育市场的监督管理体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建立规范完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体育市场服务水平。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比例日益提高,而且在预计的将来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且不可缺少的部分,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发展能提高管理服务体育产业市场的水平,将进一步促进和拉动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3.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国家税收的正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无不受到国家税收政策的影响和制约,体育经济活动也不例外。当前,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体育产业总值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体育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国家通过税收政策调控体育经济的有序发展。发展和提高我国体育市场监管体制综合管理水平有助于保证国家体育产业税收收益的正收。
4.促进全球化与国际接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我国体育市场理所当然进入全球体育市场,为了能够与国际接轨,在全球体育市场中赢得自己的竞争优势, 必须提高和发展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以此作为保证。伴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召开,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发展及完善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促进体育市场发展和体育产业的进步。
三、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发展
1.新形式下影响我国体育市场监管体制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1)国际体育产业市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国际体育市场以及国内体育市场的构成要素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要求逐步提高体育市场监督管理的技术含量和专业知识含量,实现管理手段及执法手段的专业化和技术化。(2)外来因素对本国体育市场的冲击。体育市场监督管理职责之一是防范外来因素及内生异化变量对本国体育市场的冲击,为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3)体育市场监管发展模式的发展与选择。体育市场监督管理职能的加强和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必须与整个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发展的建设相一致,在建构发展的模式时要通盘考虑、全局把握,防止单个部门与整体建设脱节现象的发生。
2.发展更新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
按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以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主体的统一机构,归并技术监督、物价、医药、文化、出版等部门发展更新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严格把关对体育产业市场主体进出市场的资格进行归口审批,保证体育消费市场及生产资料市场上的交易客体的合法性;(2)建全体育产业稽查制度严厉查处并惩罚不正当经营行,保持正当的体育产业市场交易行为,促进公平竞争;(3)推动和发展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理顺其各自内部的管理体系,保证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效力的正常发挥。
3.我国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
综观世界各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没有有力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就没有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为此,为了保证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和顺利实施,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监督管理体育市场的经济活动。即通过体育市场监督管理行为促进体育市场主体的成熟,规范市场客体,规范市场行为,推动市场规则完善等来保障良性体育市场秩序的形成和维护。(2)体育市场监督管理是法制管理,一切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主体的活动均须有法律的根据才能受法律保护。要制定良好的体育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保障体育市场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3)提高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队伍的素质。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增强,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应注重对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人员专业基础素质的培养,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与执法能力。
四、结语
面对迅速发展的我国体育产业市场,以竞赛表演产业市场、体育用品产业市场,以及健身娱乐产业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但与国外迅速发展的体育产业市场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却相对滞后,在社团建设、法制建设、行政监督管理等方面均相当薄弱。只有对这个新兴的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体育产业市场依法监管,因势利导,才能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只有近一步加大力度发展和建全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使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监督管理体制能有效地促进体育产业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龄:体育服务业标准化和服务质量监督管理[J].体育产业信息,2002,(12):13~15
[2]杨铁黎 吴永方 刘燕涛等:关于建立我国体育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体育科学,2001,21(3):1~6
[4]苗启元:关于我国体育市场经济与立法市场导向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24(1):29~31
中图分类号: U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隧道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公路隧道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为以下几点:①公路隧道施工是在原有结构中进行开挖,荷载在施工前就已经存在,对于隧道结构需要多大的承载力不能准确判定,因此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时所采取的支护结构的刚度、支护时间的长短、施工方法等都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②公路隧道工程施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隐密性,只能够通过图纸对施工效果进行分析,不能直观的看出施工效果,这样就很难对工程施工质量做出直观的鉴定和评价,即便施工期间发现存在质量问题,仅通过外观的现象很难对出现问题的远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③公路隧道工程设计时的计算处在辅助位置,一般是以相类似的工程类比后进行设计,这使得很多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有着不可预见性,加之设计期间又采取动态设计,这给隧道工程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隧道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1、施工过程中采取的预报方法无法满足掌子面前方的地质状况的要求,我国现阶段隧道建设不断发展,隧道已经变得越来越长,深埋也变得越来越大。如果施工过程中无法对对掌子面前方的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那么就会使隧道施工过程产生巨大的盲目性,施工过程中就会经常遭遇到无法预料的塌方、突水与突泥等地质灾害,从而增加了隧道质量问题发生的概率。这种预报的不足和缺乏准确性为保证隧道质量增加了困难度。
2、开挖的方法和水平有限,是造成隧道施工质量又一严重问题。很多隧道施工单位在进行开挖时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在开挖时加大了装药量,加大了开挖进尺,而施工单位本身的水平有限,直接造成了大量的超挖欠挖现象。
3、隧道工程开挖后就需要及时的支护,必须要符合设计要求的范围,这样有利于减小荷载,但是目前的隧道施工工程多采用锚喷支护,而采用的沙和水泥的质量较差,直接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够,各项指标都无法达到施工要求等。
4、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很多单位对二次衬砌模板台车都是进行自行设计,这些设计时没有严格的设计标准和依据。所以就会造成模板台车出现固定不牢,施工放样粗糙等问题,直接导致了衬砌侵限、隧道偏位过大、施工缝错台等问题的出现。
三、隧道工程质量控制监管的有效措施
1、隧道施工前期的工程的质量管控 在隧道施工前期工程主要是对地质进行勘查,这一步骤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隧道施工一定要加强地质专题的研究,根据勘查的实际情况进行隧道施工工作的准备。首先,要在隧道施工前进行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详细的施工方案制定。其次,要在隧道施工的前期勘查中保证数据测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确保避免过大的误差产生。再次,施工前要做好洞内的测量工作,要保证施工中的各种仪器都能够良好的运转和正常运行。最后在隧道施工工程中要对施工进度进行洞内控制点设置,有效的对洞轴进行纠偏,从而保障隧道施工能够高质量的完成。
2、采用钻爆法及综合机械化掘进
2.1钻爆法掘进
目前岩巷掘进中钻爆法占有较大比重,其主要优点是作业准备快,对岩石适应性强,移动灵活,对技术故障和遇到地质断层较容易处理,而且工效高、成本低。近年来钻爆法在施工机械设备与施工技术方面均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尤其是美国、德国、瑞典、南非等国家发展很快。以瑞典、美国为例,可达到工效30 m /3_班以上。但仍存在其平均掘进速度较低,难以组织多工序交叉作业,各工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爆破时常产生超爆,有炮烟危害等缺点。凿岩爆破是钻爆法掘进的主要工序,所用时间占总循环的30% ~50% 。在岩巷中传统的凿岩方法是使用气腿式轻型凿岩机,在岩石强度较低的条件下也可使用电钻凿岩。气腿式轻型凿岩机移动灵活、便于操作,每台凿岩机占地面积小,可多台钻机同时钻眼,并且可以钻装平行作业。但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气腿式轻型凿岩机仍然存在劳动强度大、打眼速度和深度受限制等缺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的液压凿岩机,以其诸多的优点受到普遍欢迎,主要优点为:① 钻眼速度快、效率高,一般在中硬岩中钻速可以达到1.5—2.0m/rain,冲击效率可达45% ~55% ,能量利用率为30% ~40% 。② 推力恒定、无回弹现象、噪声小、油雾少,改善了工作环境。③ 扭矩大,可钻深孔、大孔,为深孔光面爆破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综合机械化掘进
2.2.1全断面掘进机
全断面掘进机的优点是:开拓速度比钻爆法高,作业成本与固定成本之比较为有利,从而给特别是延续时间较长的掘进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当掘进速度较高时掘进的作业成本与钻爆法掘进相近,而且巷道的稳固性较好。
2.2.2部分断面掘进机
采用部分断面掘进机掘进的主要优点是:可提高沿岩石层理巷道的掘进速度,改善经济效益;岩层整体性不受破坏;可按设计断面掘进,从而可改善支护条件和降低维修费用;可迅速探明采区情况,提早作回采准备,事故率低等。
3、隧道施工过程中对支护质量的管理控制 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支护质量管理控制,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定期的进行各种工序的质量抽检,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上报施工单位和监理部门,出现质量问题要及时解决,避免质量隐患的出现。隧道开挖后,施工就要进行支护,这是为了减小隧道的荷载,从而防止围岩发生变形的发生。我国现阶段的隧道施工中对于支护工作普遍采用的是锚喷支护。这就要求我们在质量控制时注意确保锚喷支护质量,同时还需要检测锚杆的加工和安装质量。在进行锚杆的加工质量的检测时,主要注意的是锚杆的加工尺寸、钢支撑的强度和刚度,以及焊接质量等问题。另外,对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和喷射施工质量也要进行检查。
4、隧道施工过程中对防排水质量的管理控制排水系统在隧道施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排水系统的质量检验主要是要保证水管的材料质量和规格必须能够满足前期隧道施工设计方案中的要求。采用的环向排水管主要是弹簧软管,这种软管要检查其安装质量,主要的检查项目包括安装间距和围岩的密贴程度等。对于使用的硬质PVC管必须保证其管径和透水孔要达到质量安装要求。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防水材料质量检查主要包括了长度、宽度与厚度检查;防水层在安装时要注意对防水层的接头质量和吊挂进行检查。
5、完善质量管理和技术性
为了确保公路隧道施工高效、安全的完成,施工单位应当完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将质量管理分配给施工现场每一位管理人员,以便形成“人人抓质量、人人懂管理”的良好局面。了确保隧道工程施工不出现技术问题,应建立以项目总工程师为首的质量管理系统,将施工区域进行分割管理;全面贯彻落实技术交底制度,每天开工前施工技术人员应认真向施工人员交底,以确保施工人员明确质量控制重点,避免出现施工质量问题。
结束语
面对当前公路工程施工中进度要求较高,而质量水平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的现状,本文旨在“快中求好”,就常见的细节问题出现以及解决作了论述,即是本文的意义所在。上述施工细节的质量技术问题及现场监管处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在今后的公路隧道建设中对上述问题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前言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各地区对于供水工程更为重视,城市水厂建设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强化施工质量,可以有效的保障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水质。在水厂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加强项目组织管理,从而对水厂平面布局和净水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业主、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在有效的配合,控制好投资成本,确保供水工程施工的质量,进一步缩短工期,获取更好的工程效益。
1 水厂施工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1.1 输水管线基础不牢及加药PVC管不设管道沟
在城市水厂建设过程中,由于地下输水管道数量较多,而且埋深都较大,需要较多的覆土,在回填过程中地下输水管道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施工机械的碾压。一旦输水管线基础不牢,则会在碾压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变形,从而造成管道破坏。特别是在输水管道与各构筑物连接完成后,由于管道端部受到构筑物的有效支撑,因此管身部分也需要增设适当的支撑,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管道变形而导致套管封口处出现漏水问题。另外,由于加药PVC管自身的材质脆性较大,因此在铺设时需要将其设置在专用的管道沟内,避免PVC管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
1.2 安装池体伸缩缝止水橡胶带时破坏池体钢筋结构
为了避免水池伸缩缝处出现漏水问题,需要在该处安装止水橡胶带,在具体安装时需要将橡胶带两翼均匀的埋设于混凝土中,埋设的深度需要与设计要求相符。当施工时止水橡胶带与池体结构钢筋存在交叉现象时,要对与止水带相互交叉的钢筋进行断开,从而有效的保证止水带的埋深需要,但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池体钢筋结构造成破坏。
1.3 砼接茬不良导致池体渗漏水
在城市水厂水池池体施工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这样不会存在接茬,能够有效的避免池体渗漏发生。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当无法保证浇筑连续性,就不可避免的会有接茬存在。因此需要做好接茬位置的处理。通常情况下接茬处发生渗漏时多是由于接茬处振捣不实、混凝土表面存在孔隙、接茬处存在异物,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止水处理,从而导致接茬处会发生渗漏问题。
1.4 薄壁混凝土施工质量低
在水厂沉淀池和虹吸滤池施工中,部分池壁较薄,这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好质量,但在许多时候由地施工条件所限,再加之施工人员经验缺乏,因此这些部位施工时质量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在实际施工中,这些部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由专业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混凝土配制时尽量选取较小的骨料粒径,利用直径较小的振捣棒进行振捣。
1.5 沉淀池排泥管浇注砼振捣不实
由于沉淀池排泥管位置处于沉淀池排泥斗的底部,需要将其浇筑于混凝土中。但由于排泥斗的斗壁十分薄,而且模板缝隙较小,在浇筑过程中,如果斗体浇筑完成,在排泥管周围浇筑时振捣棒很难进行有效的振捣,会存在振捣不实的问题,从而影响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因此在施工时,可以采用二次浇筑的方式,可以先对排泥管周围进行混凝土浇筑,然后再对斗体内侧模板进行安装,并对剩余部分进行浇筑。
1.6 沉淀池集水槽堰板高低差不合理造成局部斜管负荷过大
根据工艺要求,沉淀池每个集水槽所收集的水量大体上都相等,但在集水槽施工过程中,存在着集水槽堰板高低差不控制不合理的问题,这就导致各槽所收集到的水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收集水量较多的集水槽其所控制的斜管会存在超负荷工作的问题,会对沉淀池出水水质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当原水浊度较高时,斜管处还会有大量沉泥产生,导致排泥斗沉积,使絮凝体出现上浮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沉淀池出水的浊度则会增大。
2 加强城市水厂建设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
2.1 投资控制
在水厂建设工程中,建设内容主要以输水管线、水厂、场外道路及加压泵站等四个部分为主,因此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计算出投资估算。并将投资估算指标作为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目标,在实际施工中及时发现投资出现偏差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在投资控制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投资控制责任制,同时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需要做好配合工作,相关部门充分的发挥监督职能,使投资控制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要对建筑项目技术、经济和施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论证,确定项目投资估算数,这是工程概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在项目设计阶段需要控制和协调好各专业,保证设计目标的实现。作为项目负责人,需要对水厂各个环节的运行需求、施工需求及业主需求进行全面掌握,从而明确各环节的设计目标和范围,并接受工程监理单位的有效监管,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在项目施工阶段,对于各种款项的支付要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行,进一步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做好协商一工作,同时接受业主、监理和上级的指导和检查,与业主和监理单位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有效的缩短施工进度,确保业主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在城市水厂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与项目所在地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做到文明施工,从而使整体施工能够顺利、安全的进行。
2.2 建设分期及质量控制
根据水厂建设实际情况可分期实施。工程分期建设规划如下:一期工程中为减少工程量和工程投资,使工程尽快建成投产,解决缺水问题。从取水点的选择上,遵循水源的规划原则,用水急迫的需求,再从水源直接取水合理分期安排,为工程的快速建成创造条件。在二期工程中,对取水厂、净配水厂、输水管线及其巡查道路等所需的永久占地一次征用完成。在穿越河道、铁路、和深覆土等管敷时,二期与一期同时进行管道预走埋设施工,这样不仅降低了工程总费用,减少了二期工程对一期工程运行管理的影响,保证了一期工程的安全,也方便了二期工程的施工。对于水厂建设的质量控制,首先,使本工程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其次,项目要在整体规则、指导思想范围内,高度尊重各专业特点,要充分保证单体设计者的自立性,充分体现出工艺工程设计的新境界。
3 结束语
为了有效的提高城市水厂建设的质量,保障优质高效的完成施工任务,需要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的借鉴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经验,针对水厂工程项目自身的实际情况,强化对水厂建设施工的质量控制,确保为城市居民供应良好的水质。
参考文献
[1]张梦东,冀荣贤.以水库为水源的水厂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1:163-164.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根据目前的房地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的建筑企业发展飞速,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的管理体制,新材料、新结构以及各种高技术和新工艺层出不穷,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当然,现场施工管理以及质量安全的隐患也一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成本控制和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1 施工现场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施工管理问题
有些施工企业认为建筑工程施工就是抓工程质量,而管理施工现场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因而就忽视了施工现场的各种管理工作,安全生产抓得不紧,文明施工无人过问,导致了整个施工现场管理松弛、管理混乱,“脏、乱、差”现象大量存在,人员伤亡、塌陷事故屡有发生,各种问题不断。最主要的原因是施工单位的分包问题没有一定的规范,导致很难定位分包单位的工作性质。而一些工程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把自己需要承担的工作分配给其他单位,这直接导致了施工工序的紊乱,再加上施工人员自身素质不高,致使工程难度加大。
1.2 施工技术问题
技术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没有较高的施工基础作为基础根本不可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再加上建筑工程专业的内容较为复杂,对相关技术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通常每个专业知识都有自己特定的技术标准,对建筑不同部位的施工有着不同的施工工序,但是很多单位的施工技术达不到建筑施工的相关标准,给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2.1施工现场管理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点推行的工程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管理就是组织好施工生产,是在一定时间空间等约束条件下对劳动、设备机具、建筑材料等有限资源进行动态管理和优化组合。长期以来,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把推行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作为发展壮大建筑业、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加快产业结构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施工现场管理上升到法规的高度。建设部曾颁布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第15号令,这对于促进施工现场管理规范化,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搞好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2施工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施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建筑施工,其工作主要体现在施工现场管理上。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施工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经营状况。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激烈竞争的市场角逐中,它决定着施工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能力。为此,施工企业必须克服自己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对施工现场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重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2.3施工现场管理是安全施工的有效保证
只有把安全生产工作搞好了,才能保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一方面,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我国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意识,并大力培养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以质量和安全管理为核心的自觉性。
另一方面,要确保施工现场安全设施的资金投人,按照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落实各种管理制度,加大安全设施的投入,努力创造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
2.4 施工现场管理是树立施工企业外部形象的重要标志
施工企业的外部形象是决定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前提,施工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良好的生产管理秩序,全面有效的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机械设备和安全生产设施的到位,文明整洁的施工现场环境,紧张有序的施工生产安排,都是施工企业外部形象的重要体现。
3 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措施分析
3.1 完善建筑工程施工资源的配置
施工中的各种资源是施工单位能够按期完成建筑施工的保证,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将严重阻碍施工环节的进行。建筑施工的前、中、后期所需要的不同的资源,施工单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确保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会因为建筑资源而耽误建筑的施工进度。总之施工单位要确保各项工作做到位,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对各种资源进行及时的调整规划。
3.2 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的管理
良好的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需要加强建筑材料的现场管理,尤其是需要全面控制好物资的消耗。一旦遇到材料消耗很大的施工流程,则应由项目经理直接负责。具体的施工环节要根据实际的施工现场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如果项目过大可以将此项目分成几个小项目,这样易于控制。
3.3 严格科学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抓好施工现场管理的关键环节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现场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各项工作的中心,必须紧密结合施工现场实际,采取科学有效地方法,认真加以研究和编制,对整个工程的现场布置、人员安排、特别是秋、夏季节的季风性时期的人员安排都要认真考虑周到,对施工进度计划表、平面布置图等要经过严谨的计算和合理的安排,对控制工程施工周期的质量、安全都有详尽的安排,并且要留有余地。施工组织设计经建设单位领导批准后,就要认真执行,确保整个工程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组织施工。
3.4完善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
质量是一个建筑工程的灵魂。没有质量为基础的建筑工程不是一个成功的项目。而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最有效的手段。完善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对工程质量思想意识上的强化。在日常的施工作业中,领导者需要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上的培训,培养其责任心,并且要与相关单位签订质量责任保证书,这样才能够确保建筑工程每个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3.5 抓住安全生产这个主要环节,不断促进安全施工迈上新台阶
由于施工现场是动态的多工种立体作业,生产设施的临时性、作业环境的多变性、人机的流动性,形成了人、机、料的动态集中,安全隐患时有出现。施工现场应着手控制好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落实安全管理决策和目标,以消除一切事故,避免事故伤害,减少事故损失为管理目的,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要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保障体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重点加强施工现场用电、脚手架和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推行标准用电设备,实行全封闭的施工现场管理。
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使所有施工人员都要熟悉安全生产知识,掌握安全生产要领,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定组织现场施工。
3.6 工现场的环境管理
施工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影响环境的污染物的产生,杜绝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要建立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废水、废物、粉尘、噪声、有害气体的管理,要采取措施,将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对现场施工人员生活环境也要下大力气管好,让施工人员身心健康得到保证,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4结语
总而言之,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必须事无巨细,随时做好防备工作,方方面面均需有所准备,同心协力,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
参考文献:
[l]廖品槐.建筑工程与质量安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工建设中也逐渐引入新的施工工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水工建设的现代化发展,水工大坝作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核心,其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将直接影响到后期的使用情况。同时水工大坝建筑中造孔施工流程十分复杂,建筑施工的影响因素较大,出现问题的种类也很多,例如出现的孔壁倒塌、钻头脱落、大坝坝体出现裂缝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重点说明。
1 水工大坝施工中遇到的孔壁塌陷
1.1 出现塌陷的原因
1.1.1 坝体的土料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土料在施工中必须要经历填筑、压实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填筑压实工序不合格,而导致坝体土质疏松,甚至出现坝体结构不平衡和塌陷事故。
1.1.2 在施工过程中材料的质量,也将成为影响坝体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建筑过程中使用的泥浆不符合施工标准,就使得坝体建筑没有保证,再加上不了解建筑现场的地理水文条件,使施工过程中,难以开展孔壁保护工作,最终导致其发生塌陷。
1.1.3 在大坝建设过程中,泥浆渗漏的现象无法完全避免,如果泥浆渗透到其他地层,就会导致泥浆的流失,甚至是泥浆材料的不足,特别是以砾石为主的地层,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及时补充流失的泥浆就会使水工坝体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进行钻孔时,就会发生塌孔,简单来说,这就是由于坝体内部压力不均衡导致的。如果在实际工作中,建筑由于多种原因需要停工,那么在这段时间内,要对施工泥浆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材料符合建筑的相关标准,如果发现在停工阶段,泥浆出现流失,也应该对其进行及时的补充,否则会出现难以料想的后果。
除此之外,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对泥浆进行定期的搅动,如果没有进行此项操作,那么也很有可能出现塌陷现象,并且这种塌陷的面积要相对较大。
1.1.4 钻孔的力度过大也有可能会造成塌陷,造孔工作对钻孔的力度有严格的要求,力度不符合相关标准也是出现塌陷的重要因素,钻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施工要求,合理调整力度,一旦出现破坏,就要进行及时修补,避免出现更大的塌陷。同时,外泥浆面导向槽的深度也是造成塌陷的重要因素。
1.2 解决的措施
在必要的时候移除钻孔设备,并及时对塌孔部位进行有效处理,这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有效规避塌孔事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对事故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充分了解塌陷的原因和位置、大小、深度,根据实际原因作出最精确的判断、得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根据以下步骤来完成。
1.2.1 适当调整泥浆的调和比例,泥浆的调和比例改变了,其自身的性能、抗压能力和粘稠度也会发生变化,施工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调节泥浆的粘稠度来提高坝体的质量,或者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在泥浆中添加一定的聚合物,以提高泥浆自身的黏度。如果在施工中出现了塌孔,为了有效控制塌孔大小,也可以在填筑泥浆时准备一些纤维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1.3 有效预防塌陷的措施
1.3.1 在施工之前,对施工现场的水文条件和地质情况进行精确的勘测,对周围的地形、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将多年的施工经验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个性化的施工方案,选择最合适的泥浆,并根据施工标准调整粘稠度。
1.3.2 在施工之前,要准备好所有的施工材料,如泥浆、粘土块以及纤维材料等等。
1.3.3 施工中,要对泥浆的流失情况进行严格监控,尽可能将其降到最低,一旦出现停工现象,需要对泥浆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搅动,如果出现了渗漏,及时进行补充。
1.3.4 造孔之后,不能对泥浆进行稀释处理。
2 水工大坝建筑中的钻头脱落问题
2.1 钻头脱落的原因
2.1.1 有可能钻头使用的年限较长,施工中没有定期对受磨损的钢丝绳进行更换,导致其性能下降,无法满足施工要求。
2.1.2 使用钢丝绳进行连接,没有及时的检查钢丝绳和夹子之间是否发生抽脱。
2.1.3 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具体要求安装保护绳,或者孔底不干净,而造成埋钻。
2.2 解决的措施
2.2.1 要在第一时间查找事故原因,并及时对钻头脱落进行处理,如果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主绳的断裂,要及时更换保护绳,如果事故发生时,没有保护绳,则需要更换泥浆。还要把事故附近的钻渣进行及时清理,轻震取出钻头。
2.2.2 预防钻头脱落的措施
对建筑中的钢丝绳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一旦发生破损,要求及时更换,对钢丝绳的卡子进行定期紧固,在钻头上安装保护绳,保持钻内清洁、方便钻渣清理。
3 水工大坝建筑中的斜孔问题
3.1 出现斜孔的原因
斜孔的出现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孔内钻头出现损坏、孔内有一定的钻渣,不合适的松绳等,这些都是有可能导致斜孔的原因。
3.2 解决的措施
一旦出现斜孔现象,需要对孔斜点进行精确定位,进行回扭,如果是比较严重的孔斜,需要及时进行回填,重新造孔。另外在实际建筑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补救措施,如利用液压抓斗进行自动的纠偏。
3.3 预防斜孔的有效措施
3.3.1 第一,将孔内的泥浆粘稠度控制在最恰当的程度,始终保持孔内清洁。
第二,及时纠正钻头补焊的过程和操作方法。
第三,在松绳过程中要适当,确保钻头在孔内工作的稳定的,避免出现大空锤。另外为了充分确保施工单位能够确保水工大坝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定期检查。第四,在完成倾斜地层的任务时,要对施工现场的水文条件和地质情况进行精确的分析研究,使工作拥有精密的计划和方案,最大程度上确保建筑顺利、高效完成。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个别水工大败建筑位置十分偏僻,导致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无法按时到位,施工条件的限制使施工质量难以满足施工要求和施工标准,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施工单位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培养出一批专业性强的工作队伍,这对于整个水工大坝的建设来说,都无疑是一大优势,也是有效控制施工成本,提高建设效率的关键。
造孔技术作为水工大坝见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在此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说明,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一切可能,确保大坝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章美文.造孔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处理[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报,2002.
[2]李新强,杜碧娥,刘长顺.砼防渗墙锯槽机施工技术在大坝加固中的应用[J].陕西水利,2003.
中图分类号 TU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119-02
在供热管网施工中必须要确保施工质量,使供热系统可以正常运转。供热管网施工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那么该如何预防质量问题呢?
厂区供热管网分为支状管网和环状管网,支状管网是常见的供热管网,具有造价低、操作简单、运行方便的特点。缺点是一旦局部发生故障就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严重者会导致工业生产出现问题,因此一定要确保供热管网施工质量。供热管道的敷设位置要根据管道的类别进行划分,下面具体探讨在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1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1.1管道支架安装
在混凝土管道施工中,首先要进行管道支架安装,其安装距离要符合规定,尤其要严格检查管道支架预埋件,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将直接影响到进一步施工。钢板要按照规定进行预埋,不要自行固定,否则会导致支架脱落甚至更加严重的问题。要严格按照规定施工,要充分意识到固定支架、滑动支架或导向支架的重要性。在管道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中,由于忽略以上三种支架的用途,擅自施工而出现的问题较为普遍。
若要增大固定支架间距,则需要了解两个固定支架之间的补偿器的最大允许伸缩量是否足够承受,管道的热伸缩量要保持在最大允许伸缩量的范围内。固定支架要有足够的能力防止震动,保护管道。滑动支架可以保证管道在一定的范围内水平自由伸缩。导向支架则保护管道不会外力的作用而遭到破坏。
1.2疏水阀、放气阀及除污器安装
疏水阀、放气阀的设置要从大局考虑,安全第一,经济实惠,系统结构简单,便于操作,节省能源。
1.2.1疏水阀安装问题
疏水阀的安装常见质量问题是方向安装错误,导致疏水阀无法正常工作。一旦疏水阀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连锁反应,水不能顺利疏通,导致管道内存在大量积水,再延伸到分支时,蒸汽中也附带许多水,影响了供暖效果。
1.2.2蒸汽管道设置和冲洗管道问题
蒸汽管道最高点没有放气装置,可能会积攒许多空气,导致管道出现问题,影响管道正常工作。需要适当增设放气装置,顺利排出空气。
在清理或冲洗管道的过程中,如果不拆除除污器或滤网,很容易导致冲洗过程中的杂物堆积,影响供热效果。
1.2.3除污器安装问题
要正确进行除污器的安装,严格根据规定确定安装位置。一般情况下,供热管道主干线在最低点,垂直升高管段前、分段阀门前需要设置除污器。
1.3补偿器安装
由于补偿器形式多样,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偿器安装。不同的补偿器在安装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下面就针对补偿器安装常见的质量问题作进一步阐述。
1.3.1方形补偿器
方形补偿器是一种常见的补偿器,因其性能良好、加工便捷而得到广泛使用。但是这种补偿器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如果安装位置错误,就会导致热伸缩量不足,影响补偿效果,安装要靠近固定支架中心线的位置,使方形补偿器达到最佳补偿效果。在安装过程中,还可能因导向支架未设置而引发管道弯曲现象。
1.3.2套筒补偿器
安装套筒补偿器时,要注意安装方向和位置,如果未按规定进行安装,很容易造成补偿器漏水、变形,使补偿器无法正常使用。固定支架旁应安装套筒补偿器,并将外套管与内套管分别朝向不同的位置。
1.3.3波纹补偿器
波纹补偿器的常见问题是没有拆除固定螺栓、没有进行预拉伸导致补偿器无法正常使用,影响补偿效果,变形和漏水是波纹补偿器损坏时的常见现象。为了避免波纹补偿器损坏,应用螺栓固定补偿器的一端,另一端用倒链固定,进行预拉伸时可采取冷拉的方式,缓缓地进行,注意受力方向和效果,确保受力均匀,拉伸到预定长度后对补偿器进行紧固,再进行其他工作。
1.4管道及配件安装
只有确保供热管道的安装质量,才能保证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管道的材质、焊缝厚度等,因此必须要严格监督和控制,层层把关,勤于验收,并做到权责分明,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可以找到相关负责人,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1.4.1管道与法兰连接
法兰垫材质为橡胶时,当管道与法兰相连,很容易导致连接处漏水,影响系统正常运行。通常会采用石棉材质的法兰垫来避免连接处出现漏水漏气的现象。
1.4.2变径弯头变径尺寸不足
变径弯头变径尺寸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制作,通常可以直接购买变径弯头的成品,既方便,又快捷,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缩短工期。
1.5管道打压及冲洗
管道过早投入使用而引发的质量问题是施工中的常见问题,管道试压是运行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旦试压不符合要求,在运行中容易导致管道泄露,从而影响整个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管道进行冲洗的目的是将管道内部杂质清理干净,防止堵塞,使系统可以正常运行。有些管道结构复杂,一旦堵塞,很难确定位置,从而把时间浪费在大量的维修工作上,既增大了工作量,还做不到有效节省成本。因此,管道的冲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 结论
除了上述常见的质量问题以外,管道防腐和绝热也是施工时需要加强监督的,做好保温材料的防水防潮工作。在供热管道施工中必须要按照规定进行施工,保证工程的质量。根据常见的质量问题,有针对性采取解决措施,使整个供热系统可以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任应华.室外直埋热力管理施工质量问题分析[J].安装,2011(9).
[2]魏玉满.室外供热管道设计建设及施工质量控制[J].应用能源技术,2012(5).
[3]曹体祥.浅谈城市供热管网设计工作要点[J].应用能源技术,2011(4).
[4]王雅真.昱真技术化解供热管网老化锈蚀难题[J].供热制冷,2010(8).
[5]付长江.供热管网的科学管理[J].区域供热,2010(5).
[6]马仲元,张志红,岳少青.供热管网水力平衡调节方法的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4).
[7]沈秀环.供热管网量调节的节能探讨与应用[J].节能,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