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食品企业经营战略

食品企业经营战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4 09:44: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食品企业经营战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食品企业经营战略

篇1

在当前的中国食品行业,市场竞争日渐升级,原来简单的产品价格和渠道争夺战逐渐上升到细分品类之间的竞争,尤其在人才、品牌、终端资源等软因素方面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为了尽可能占据更多的市场先机与优势,贴近中国市场的动态整合营销、品牌商业经营模式以及资本经营升级开始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国内食品企业都力图想通过多元化的市场运作以及相应的资本运作建立一个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的营销变量组合,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国内一线品牌。

第一梯队的食品企业已经拥有完善的品牌商业经营模式,建立起了承载企业品牌持续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随着整体商业环境的变化,营销成本逐年攀升成为制约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正是这样的市场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抛弃原有的简单操作模式,进入并发展出成熟的品牌商业经营模式,通过建立高效务实的实效营销,逐步走向了真正的品牌经营模式时代。他们更加重视中长期的经营战略定位,通过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管理模式,通过建立真正的流程化和制度化管理体系构建出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营销体系中,娃哈哈的联销体渠道操作模式让更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思考适合自己的渠道操作模式。大部分食品企业在原有流通渠道经营的基础上开始建立新的深度分销体系,通过建立流通市场与现代终端相结合的互补式渠道方式,真正完成了属于自己DNA网络组合体系的建设。同时,结合新的网络体系逐步配套建立新的利润中心机制,由升级后的利润中心体逐步取代原来的分公司,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管理的分级化运作。

食品企业快速进入多品类组合发展阶段,通过品类的横向扩张来建立品牌综合竞争力,彻底改变了以前单品类经营的不利因素。娃哈哈由原来的儿童营养液逐步扩张到纯净水、乳饮料、可乐、茶饮料等几个品类市场,这种横向发展使他顺利成为国内饮料市场上真正能与康师傅、统一、两乐等品牌相抗衡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后起之秀的达利也是一个横向扩张的表率。在派类市场占据有利地位的情况下,达利逐步拓展膨化食品、烘焙食品、饮料等几大品类,成为国内食品界横跨品类较多的一个品牌。多品类运作虽然给企业经营带来了一定风险,但在拥有强大资金流支撑的情况下,品类的横向扩张让更多的资源开始向大品牌集中。尤其最近几年,国内市场运营成本的不断增加,更多的小企业难以支撑高成本运作逐渐退出舞台,相应的市场份额也逐渐由大品牌来取代,而上下游资源也就在这种扩张趋势下逐渐转移到大品牌旗下。

国内的食品企业,开始从资源整合的竞争阶段进入了资本复合品牌双元化运作阶段,相信在未来的三五年里,资本和品牌的力量会成为国内食品行业新一轮的主流力量。借助于食品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各种资源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之后,这些大品牌面对的竞争标杆将是众多的国际巨头和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单一的资源竞争已经难以形成集中优势对抗外资巨头,因此,在市场大环境影响下,民族食品业的第一梯队品牌必将进入新一轮的资本运作时期。2007年5月,青岛圣元乳业在纳斯达克主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婴幼儿食品企业在美国主板上市的企业。标志着在外资品牌林立的奶粉市场上,国内一线品牌也开始了他的新竞争阶段。2008年2月,三全正式在深交所上市,在速冻食品这一最具传统特色的食品行业,新的资本运作之路也开始成为他们的一个新征程。

资本化运作必将给众多的食品企业带来新的扩张发展机会,进而建立多元化集团化的商业战略模式。比如:食品企业开始跨行业投资地产、金融、证券等等,也有食品企业进入其它领域。横向性的扩张经济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食品企业单元化的商业运作模式,整个食品行业的塔尖部分开始进入多元化的横向产业经济时代。

篇2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食品企业管理试题

课程代码:0196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______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

A.公司制B.独资企业

C.合伙企业D.股份合作制企业

2.下列哪类是属于可变费用?

A.设备维修费B.原辅料消耗费用

C.设备折旧费D.工人工资

3.______适宜于经营态势处于衰退状况的企业。

A.进攻战略B.防守战略

C.撤退战略D.投资战略

4.对于工厂建设、新产品试制等一次性大规模工程项目,主要使用

A.生产周期法B.在制品定额法

C.累计编号计划法D.网络计划法

5.______一般适用于批量生产的产品的制定物资消耗定额的方法。

A.统计分析法B.计算法

C.下料法D.经验估算法

6.设备的技术寿命又叫为

A.物质寿命B.经济寿命

C.有效寿命D.自然寿命

7.______组织形式只适应比较单一的小型企业。

A.直线制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D.矩阵制

8.______是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项根本性的基础工作。

A.质量教育B.质量情报

C.计量工作D.标准化工作

9.下列属于辅设备的是

A.杀菌锅B.发电机

C.封罐机D.绞肉机

10.______主要利用积累资金新建企业,或对现有企业进行扩建、改建、迁建及恢复工程。

A.技术引进B.技术创新

C.技术改造D.基本建设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基础和核心,脱离了决策就谈不上管理。

12.信息就是某种媒介,企业实施管理需要通过某种媒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13.转换是从投入到产出之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

14.订货生产类型也叫通用产品,备货生产类型也叫专用产品。

15.关键工序的加工方法、检验方法和使用设备都属于工艺方案。

16.基本建设是实现外延型扩大再生产。

17.故障维修属于非计划修理,是对非重点设备实行的故障发生后的维修。

18.目前我国食品工业规定的质量考核指标有:出口合格率、成品合格率、卫生指标、理化指标等。

19.规章制度是组织的主体,是第一要素。

20.组织的全部管理活动都是集团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经营。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按照资金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周转方式的区别,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22.企业经营战略的特征:全局性、______和______。

23.企业经营计划按其编制的层次范围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24.企业生产的组织形式,较普遍的是流水生产线、______和______。

25.不论采用何种生产组织形式,组织方式都有______和______两种。

26.计算机应用于管理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的______趋于合理、使______发生变化和使管理人员的劳动发生变化,提高管理效率。

27.质量目标计划包括______和______。

28.标准化工作按其应用范围来分,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29.企业经营诊断按诊断者可划分为______和______。

30.工艺规程的两种形式:______和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两合公司

32.生产决策

33.设备的更新

34.产品质量

35.物资消耗定额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36.简述设备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的各自产生原因及如何进行经济补偿。

37.简述物资消耗定额的作用是什么。

篇3

首先,我代表公司广大员工对北京(来自)公司专家组的莅临指导,表示最衷心的欢迎!(介绍本公司领导)

我们**公司是豫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家食品企业,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为了提升企业形象,规范企业管理,取得更大突破,公司决定在北京**公司的指导下,对公司进行全方位的CI策划设计。CI系统的实施主要包括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的策划与设计。我们进行CI系统的实施,是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传达给**周围关系者,使其对**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也可以说就是为**改头换面,换血健身,为公司创造最佳的经营环境,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经营战略。通过CI系统的实施不仅对公司现有的办公系统、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以及营销、包装、广告等宣传形象形成规范设计和统一管理,由此调动企业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认同感,使各职能部门能各行其职、有效合作,而且通过一体化的符号形式来形成企业的独特形象,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增强社会大众对**形象的记忆,提高对**产品的认购率,使我们的产品更为畅销,从而为**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4

首先,我代表公司广大员工对北京公司专家组的莅临指导,表示最衷心的欢迎!(介绍本公司领导)

我们__公司是豫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家食品企业,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为了提升企业形象,规范企业管理,取得更大突破,公司决定在北京__公司的指导下,对公司进行全方位的CI策划设计。CI系统的实施主要包括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的策划与设计。我们进行CI系统的实施,是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传达给__周围关系者,使其对__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也可以说就是为__改头换面,换血健身,为公司创造最佳的经营环境,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经营战略。通过CI系统的实施不仅对公司现有的办公系统、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以及营销、包装、广告等宣传形象形成规范设计和统一管理,由此调动企业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认同感,使各职能部门能各行其职、有效合作,而且通过一体化的符号形式来形成企业的独特形象,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增强社会大众对__形象的记忆,提高对__产品的认购率,使我们的产品更为畅销,从而为__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5

首先,我代表公司广大员工对北京公司专家组的莅临指导,表示最衷心的欢迎!(介绍本公司领导)

我们××公司是豫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家食品企业,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为了提升企业形象,规范企业管理,取得更大突破,公司决定在北京××公司的指导下,对公司进行全方位的ci策划设计。ci系统的实施主要包括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的策划与设计。我们进行ci系统的实施,是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达系统,传达给××周围关系者,使其对××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也可以说就是为××改头换面,换血健身,为公司创造最佳的经营环境,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经营战略。通过ci系统的实施不仅对公司现有的办公系统、生产系统、管理系统以及营销、包装、广告等宣传形象形成规范设计和统一管理,由此调动企业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归属感、认同感,使各职能部门能各行其职、有效合作,而且通过一体化的符号形式来形成企业的独特形象,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提高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增强社会大众对××形象的记忆,提高对××产品的认购率,使我们的产品更为畅销,从而为××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篇6

我们发现,出于对企业竞争优势及其社会合法性的双重考虑,来自欧洲的跨国食品企业在美国的战略落地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和比较相似的模式。它们准确灵敏地预见和应对社会潮流和消费趋势,紧扣营养、健康、时尚,以及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进行全球经营,并以此为基础来指导其美国布局。

欧洲三大食品巨头一览

在欧洲食品企业中,雀巢、联合利华、达能堪称三大巨头并立,其足迹遍布全球(见图1)。虽然都是大型的食品企业,但它们并不全面出击。基于其历史渊源、文化传承、核心优势和未来的战略定位与规划,它们在经营领域的选择、发展与挖掘各有侧重,分别专注于某些产品品类和重点地域市场。可以说,三家企业在业务定位和经营方针上都非常严谨自律。明确清晰的定位,专注一致的践行,颇为值得借鉴。

作为全球最大食品企业的雀巢,其业务范围最为宽广、产品品类最为齐全、地域覆盖最为全面,咖啡、巧克力、瓶装水、婴儿营养等多项业务位列全球第一。 以“好食品,好生活”为口号,雀巢的信条是“营养,健康,通润”,旨在发展高附加值以及引领消费潮流与时尚的食品业务。联合利华则是一个食品业务与家居日用产品齐头并进的企业。年销量在10亿欧元以上的品牌高达14个之多。其口号是使人们“看上去美,感觉着好,最大限度地尽情享受生活”。在食品领域,联合利华拥有立顿茶与和路雪冰激凌等全球知名品牌,其宗旨与雀巢如出一辙,强调“营养与健康”。以酸奶起家的达能,在全球鲜奶制品市场排名第一,声称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以“通过食品达到健康”为使命定位的公司。在过去的10年间,达能逐渐剥离了不甚符合这一定位的肉食、奶酪、啤酒等业务以及曾经在全球排名第二的饼干业务。

全球战略与美国布局

浏览三大公司的网站,阅读它们的年报以及相关的行业年鉴与媒体报道,几个突出的印象萦绕笔者脑际,挥之不去。

第一,这些企业对食品行业有着持久的专注和不懈的承诺。无论如何措辞,其宗旨皆是清晰明了:通过提供优质的食品帮助消费者达到营养、健康、厚生、通润的生活境界。

第二,这些企业信奉品牌的力量。他们通过不断创新去提高产品品质,放大强势品牌的效应,并致力于新兴品牌的推出以及明星品牌的收购。

第三,每个企业都不失时机地通过兼并和收购在不同的品类和区域市场上进行优化布局,力争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稳定、均衡的持久增长。并购和剥离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第四,在最近的宣传中,包括在其官方历史对近期企业作为的陈述中,大家都不厌其烦地夸耀自己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成就和承诺,比如,环境保护、绿色农业、可追溯原料供给、公平交易、儿童营养、医疗保健、弱势群体和劳工关怀等诸多领域,大张旗鼓地强调自己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极端关注和良好表现。

第五,都在积极抢滩中国、印度、巴西、印尼等新兴经济市场,并将这些市场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明显地流露出不可抑制的兴奋和好感。

无论任何行业,大家对新兴市场的青睐和倚重是理所当然。谁也不愿意轻易放过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最为闪光的节点。然而,纵观三大巨头的发展历史,美国市场对它们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即使在大家都觊觎新兴经济市场的今天,这三大食品巨头仍然没有小觑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所具有的增长潜力。毕竟,这里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拥有数量众多的较为富足的消费者群体。

雀巢在美国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1/4左右。达能集团则在其最大的业务领域里极端看好美国市场。现任CEO Frank Riboud评论道,2012年,美国的酸奶人均消费量仅仅是每年6公斤左右,远远低于欧洲的年人均30至35公斤的平均水准。帮助美国消费者形成对酸奶制品的习惯性消费和依赖,将会使达能在美国的业绩进一步提升。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大的食品公司正在成为大的制药公司”。无论是雀巢还是达能,都在大举进军“医用营养”与“治疗性食品”领域。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的最大亮点,无疑还是医疗费用支出高居全球第一的美国。

其实,这三大巨头在美国的并购和剥离一直在停停走走中进行着。进入21世纪,其目的更加准确、清晰。每一个企业都在企图更新和优化其产品组合,增进自己的经济效益,并同时向美国消费者以及公众和政府展示自己卓越的社会责任感。

联合利华全资收Ben&Jerry's

2010年4月,联合利华以3.26亿美元全资收购年销售额2.4亿美元的美国著名冰激凌企业Ben&Jerry's。联合利华占据全球冰激凌市场1/5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冰激凌的销售占到联合利华总收入的15%左右。收购Ben&Jerry's,在美国冰激凌市场上给了联合利华一个重要的支点,帮它进入了“超级优质档次”的细分市场。这样,以梦龙为高端旗舰品牌风靡欧洲冰激凌市场的联合利华,得以在美国市场以一个大众喜爱的本地明星产品去抗衡同属于超级优质档次的老牌劲旅哈根达斯,同时也使其冰激凌产品线的组合更加丰富完整,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挑战雀巢在美国本土市场的领先地位。

作为一个在美国极具号召力的著名品牌,Ben&Jerry's无疑也为联合利华的社会形象贡献良多。成立之初,Ben&Jerry's曾经硬性规定,从CEO到清洁工,公司内所有人的最高工资不能超过最低工资的5倍。公司给员工灵活的工作时间,采用扁平的组织机构,营造宽松自由的组织氛围,构建平等互助的企业文化。他们只选用优质的佛蒙特奶牛所产的牛奶,意在支持本地农民的生意;关注弱势群体,主动购买城市低收入阶层人士所生产的原料供给。每年税前7.5%的利润被捐入Ben&Jerry's基金会,用于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对美国消费者的调查表明,鉴于Ben&Jerry's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出色表现,大多数人愿意为Ben&Jerry's的产品多掏10%的溢价。

达能分阶段兼并Stonyfield

2001年,以酸奶起家的达能,看上了美国酸奶市场上排名第四的有机酸奶制品厂家Stonyfield。作为全球鲜奶制品排名第一、美国酸奶市场排名第二的企业,达能希望了解和发展有机奶制品市场,从而填补它在这一业务领域中的空白。于是,达能出资1亿美元获得年销售收入8500万美元的Stonyfield 40%的股权。在美国,健康风潮的强力侵袭,大家对巨型跨国公司标准化加工食品的怀疑和厌倦,使得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和高端客户逐渐拥抱有机食品的概念。2000年,美国的有机酸奶市场增长率达到43%。顺应消费市场的趋势和潮流,推动产品的高端化和时尚化,此乃达能并购Stonyfield这一美国有机酸奶企业的初衷,也是达能在其主营的酸奶业务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Stonyfield于1983年成立。 他们坚持付高价使用新英格兰地区的有机牛奶,支持奶农转向有机奶的生产。他们还致力于减少能源的应用、包装上的浪费以及温室废气的排放。该公司拥有整个新罕布什尔州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系统。他们将税前10%的利润捐给环保组织。在2004年之前的12年间,年增长率达到22%。其盈利主要得益于较高的溢价和低于行业水准一半的广告投入。2004年,达能将其控制的股份追加到80%。2008年,Stonyfield销量达到3亿美元,保持了其全球有机酸奶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雀巢染指哈根达斯:与通用磨坊平分秋色

著名的哈根达斯冰激凌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经营权由美国通用磨坊公司所拥有。而在其发源地美国以及北邻的加拿大市场,哈根达斯的商标权则由雀巢公司所独家拥有。这一特权的获取,得益于雀巢公司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出手。早在1999年,哈根达斯与雀巢的冷冻甜点业务组建合资企业“美国冰激凌伙伴”联盟,各占50%的股份,共同分销双方的产品。合资联盟的条约规定,如果一方被收购,另一方有权买断被收购方所拥有的联盟股份。2001年,哈根达斯被其母公司迪亚吉欧以59亿美元出售给通用磨坊。雀巢不失时机地斥资6.41亿美元,依据合同预案条款购得该联盟的另一半所有权。这项交易,给雀巢带来在北美市场上为期99年的哈根达斯商标使用权。

篇7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大”食品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安全事关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企业的管理与行业发展,政府的威信与国际声誉,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2008年,“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由于食品安全具备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品特性,这会导致市场失灵,增加社会成本。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既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加强了食品安全事故的防范,也明确了政府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制度的强化与社会经济影响的扩大,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经济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一、食品安全经济学的形成

上世纪70年代,经济学为了解决工业公害而创设了环境经济学领域。经过10年的努力,推动了全球化规模的环境政策实施与发展。环境经济学创设10年后,人类又一次遭遇了所谓疯牛病(BSE)的食品威胁。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学对此进行了研究,目前基本形成食品安全经济学领域。食品安全经济学主要关注如何提高食品的品质安全,如何引导食品企业经营战略等政策性问题和经营性问题,是以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经济学。

1、食品安全政策改革

1986年英国发生的疯牛病(BSE)事件,引起了欧洲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并对其进行了研究。时隔10年后英国政府又进行了食品安全政策改革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2000年,EU公布了食品安全白皮书之后,200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食品安全法。同年,欧洲食品安全机构(EFSA)宣告成立,这些举措标志着欧洲食品安全政策体系的形成。在此期间,英国政府以食品品质改善为中心,进行了食品安全政策(CAP)改革,研究者们把食品品质概念和安全概念结合在一起,对“家畜福利品质”(WQ)和WQ标签开发以及EU商标输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2003年,英国政府制定了以自然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家畜福利三位一体的“农业者行动规范”(GAP)援助政策。这是一种“农村开发”政策与“家畜福利”政策结合的农村开发新模式。此项政策明确规定了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农业生产者改善农产品质量、加工食品品质的费用进行“食品品质改善措施”;二是以环境和人类、作物、动物的健康以及家畜福利为目的,根据EU法定标准的农业生产者,适应GAP“法定标准补贴措施”;三是对于受补贴的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服务和监控机构费用的“农业劝告服务”补贴措施;四是对于农业生产者支付的法定标准以上的改善费用进行“家畜福利”补贴措施。

在GAP规则的基础上,2004年EU也规定了“合理性家畜饲养行动规则”(GAHP),创建了WQ概念并开发了EU商标,引入了食品产业链全过程的风险分析方法。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为食品安全经济学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2、食品产业链的开发与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农业和食品行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和流通链各阶段的合并与集中;二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零售业界的全球化;三是特定品牌食品的市场占有率扩大;四是农业和食品链全过程中企业间的合作化。随着农业、食品行业的结构变化和进一步深入发展,对于以农业和食品产业(食品制造业+食品流通业)的合作为研究对象的农业食品产业链的理论逐步形成。所谓农业、食品产业链的开发是指农业生产(机械、农药、化学肥料、种苗),食品加工厂商、流通事业者、食品服务业者等各主体,从产品开发到整个产业链的组织运行的合作形式,即“农田到餐桌”的农业食品产业链。它还包括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社会基础建设和消费者主体,以及行政、社会、消费者各项活动的系统概念。

1994年,EU委员会为了加强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成立了农业关联产业研究项目基金AAIR,要求加盟各国共同出资,对于食品产业链研究事业进行补助,并承担科研网络体系建设费和共同研究育成费用。对此,13个国家的22名大学教授和科研机构人员参加了该研究机构,对食品产业链开发与发展进行了研究。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食品零售业态的变化、食品工业的市场战略、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问题上。研究领域针对跨国公司、中小企业、零售商等不同企业规模的生产、加工、流通等产业链各阶段的行为活动及其特定市场领域的研究。

3、食品安全经济学的形成

随着欧洲联盟制定的食品安全政策的改善,EU各国纷纷设立了研究机构,并开始研究食品安全的各项措施,同时对食品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积极探索企业经营战略。对此,经济学如何评价食品安全政策的效果和企业经营战略及市场效应等问题成为重要课题。食品安全经济学,即根据EU食品安全白皮书有关原则设定为研究内容,以企业经营战略和消费者健康利益为研究对象,以风险分析理论和可追溯体系理论为研究手法,形成食品安全经济学。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者福利、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政策责任、费用减轻分析方法、食品安全的社会经济评价、食品安全风险的经济分析、利用HACCP体系进行的危害分析、食品监控的可追溯系统开发、有关国际贸易标准的透明度分析等领域。

二、食品安全的经济理论

1、风险分析理论

从经济学角度看,风险是意味着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品特性。对于“危险性”国际食品规格,法典(Codex)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卫生植物检疫措施(SPS)早已明确解释:“危险性”不只是严格控制与科学实验操作而确认的食品危害性,而是在生活、劳动、死亡等现实生活中影响人身健康的可能性。

风险分析是HACCP和ISO品质、安全性保障体系的基本方法论。FAO将风险分析定义为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和信息交流等三种独立要素。风险评价是对于消费者健康提出指导意见,是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重要证据。风险管理是食品安全政策效果的评价过程,由危险性的价值评价、管理措施评定与实行、监控和再点检等五个阶段组成。信息交流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公开食品安全的各项信息,尤其是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各阶段的信息和进行过程。食品产业链的风险分析理论包括社会费用减轻计量分析、微生物危害因素的费用分析、食品产业链失误风险分析、“农田到餐桌”评价与费用效率控制等分析方法。

2、可追溯体系理论

食品产业链可追溯体系,是基于EU食品安全白皮书规定的食品卫生规则。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从农田到餐桌”的所有食品网络,覆盖农业食品产业链全体的食品卫生管理政策;二是食品安全责任在于基本食品生产者身上,因此食品加工业者执行HACCP体系,生产农场根据良好卫生管理作业条款实施安全管理;三是实现所有食品以及食品材料追溯的可能性,并强制性进行编码登录制度和“合理制造行动规范”认证制度。

可追溯体系在食品流通过程中,有记录食品流通履历和流通过程两种功能。食品流通履历将食品或食品材料等数据和信息进行记录,为消费者向生产者追溯找出污染源的一种追溯体系;食品流通过程是食品生产者到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为止的流通过程,使商品的追溯便于商品回收的可追溯系统。

三、食品安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000年1月,EU公布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明确规定了食品安全体系原则。其首先强调了以“从农田到餐桌”为主题的农业、食品产业链全过程的管理,明确指出此规定不仅适应EU加盟各国,而且还能适应对象贸易国。其次,作为食品产业链主体的农业生产者、饲料加工业者、食品加工业者等必须承担第一责任者义务,同时还强调了政府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作用,以及对于消费者的食品贮藏合理性和使用调理责任的自觉性原则。最后,为确保消费者健康而规定了食品、饲料、添加剂的可追溯体系原则;规定了食品政策的有效、透明性原则;把风险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的基本方法原则以及国际食品卫生规则;规定了环境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农业可持续问题、消费者的食品质量要求、信息提供的公正性、有关食品品质的本质问题、生产过程方法等方面的原则。

根据以上食品安全的原则,欧美国家研究机构对食品安全研究设定了以下内容,即消费者健康与福利,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责任,风险分析方法,HACCP采用与风险预防,公害监视追溯体系以及国际贸易标准透明度等方面的内容。

1、消费者健康与福利

消费者健康与福利是食品安全改善的最终目的。掌握消费者福利,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动的分析方法有多种。主要是依据经济学、营销学、公共卫生学等理论,解释如何测定食品安全的改善价值,如何认识消费者心理与市场行为,是否设定公共卫生目标等问题。斯浩固林(Shogren,J.2002)应用消费者最大支付意思评价法(WTP),评价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力度和采取的市场行为。

2、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

产业链追溯体系和认证制度,即根据食品安全的品质管理与销售而制定的程序。关于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一致是经济学者研究的领域。西费(Schiefer,G. 2001)研究发现,最近农业部门之间的追溯体系和认证显得软弱无力,只是在政府选定的个别食品产业链内实行追溯体系和认证制度较有效,对所有生产农户实行追溯体系却极其困难。

3、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

从食品危害的来源考虑,“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是食品安全较理想的研究方法。多数食品危害原因是食品及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各有害物质、有毒物质的污染造成的。因此,从农田到餐桌的研究能够有效地确认食品安全对策,检查项目的准确性,并是将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纳入经济学研究框架探索费用效果的研究方法。

坚森(Jensen.2002)从食品安全的费用角度分析,认为食品安全对策失败的基本原因是外部性甚至是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2001年丹麦食品经济研究所应用“动态模式”方法,揭示了市场营销战略与食品政策之间的关联性。

4、国际贸易的透明度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食品进出口近年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很多国家的消费者在随时能买到国外廉价食品的同时,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此,近年来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高了食品安全标准,检测和检查制度也越来越严格,这对国际贸易形成非关税壁垒。因此,WTO的SPS(卫生植物检疫办法)对于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分析成为研究重点。对此,经济学者威尔逊(Wilson.2001)从EU的食品安全标准和国际食品规格法典的差异入手,应用试验模式与定量分析方法,测量不同食品安全标准对于贸易量的影响。

四、食品安全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从近年的研究动态和将来的研究方向来看,先确认的方向有四种,但统一的课题是对于食品产业链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同研究。主要的研究包括风险交流,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奖励等方面的内容。

1、风险交流

如何进行食品开发是研究者与经济学者们公认的问题,主要是很难掌握消费者心理。因此,掌握消费者心理和消费者购买行为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采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经济分析和最大支付意思评价法(WTP)的较多。这种方法主要是研究把握消费者如何选择食品和食品供给者,以及为了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等问题。因此,创建多种风险评价模式至关重要。

2、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

为了促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开发,对于该指标体系的开发研究成为研究者们的当前任务,对此也包括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责任明确化。该研究以履历追溯费用的便利研究为中心,而知道费用的是否适度化是主要目的。这种分析的重要要素是“便利”的定义较多,如交易费用的减轻或者实施规章制度的行政费用的减轻,以及追溯体系的效率化的成果能否成为“便利”等内容。

3、从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

为了理解各个阶段水平的食品安全的费用“便利”条件,多元化且可选择的标准研究成为重要任务。这种标准的研究需要经济模型和现行的风险模式的有机结合才能解决,而参与生产链条内的各项费用如何分配的决定是重要问题。经济学与风险分析的结合,关系到经济性因素,如揭示农场规模对于风险导致何等影响,把经济因素如何作为风险评价因素,都关联到食品产业链条内的食品安全费用便利的可能。主要方法是对惯性农业生产,有机农业生产,农业食品生产链的比较研究,或者从发展中国家生产者到EU消费者为止的链条,国内生产链条的比较分析和贸易等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4、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化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食品行业风险的性质和范围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实现国际性食品安全,国际食品规格法典、OIE、ISO等国际机构,关于食品安全设定了若干技术型标准和规格。对此,世界贸易组织的卫生植物检疫措施(SPS)和技术壁垒协定(TBT)等规格标准,企图减少贸易摩擦。然而,国际标准未能实现全球化遵守的规则,贸易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调整,形成了今日参差不齐的食品安全标准。因而,食品安全风险减轻成为国际性公益问题。各国协同合作减轻食品安全风险,对于国际贸易领域极其重要,对于促进贸易和食品安全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经济学者们研究寻找这种协同合作的价值在何处,各国间的费用和风险如何分配等问题,不仅影响着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评价,而且影响着协调标准、风险减轻计划、促进贸易指导意见的制定。

食品安全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形成于1986年英国发生的疯牛病而引起的食品危害。因而,英国政府率先对本国食品安全政策进行了改革,并在欧洲设立了食品安全政策改革机构。20世纪初,在欧洲各国重视食品安全的浪潮下,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开始了对食品产业及其食品安全的研究,并积极开发和改造了食品产业结构,在欧美形成了以食品产业链为主题的食品安全经济学。经过十多年的政策改革与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风险分析理论和可追溯体系理论为主导的食品安全经济理论。在这两个主导理论的框架下,经济学者们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健康与福利、产业链的追溯体系与认证制度、农田到餐桌的风险分析、国际贸易的透明度等方面。近年来,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同研究成为主流,主要内容体现在风险交流,履历追溯的指标体系开发,农田到餐桌的风险评价与经济分析结合,国际贸易的前期风险管理等方面。

2009年已公布的《食品安全法》,充分说明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我国食品安全经济学刚刚起步,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更是科学研究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在努力吸收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经济理论的同时掌握并创新其研究方法,推动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

[1] 松本洋一等:食品安全经济学[M].日本经济评论社,2007.

[2] 冈本嘉六: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的安全性与国际标准[J].日兽会志,1999(52).

篇8

我国不乏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企业社会责任也在2005年写入《公司法》,然而近年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严峻形势却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很不适应。保护消费者权益有赖于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唯利是图,再严格的法律都会在实施效果上打折扣。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贯彻机制的缺乏也是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内因,因此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实施机制,是一个急迫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

一、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状况――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考察视角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学者的定义各不相同,比如爱泼斯坦(Edvin M.Epstein)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努力使企业决策结果产生对利益相关者有利的而不是有害的影响。企业行为的结果是否正当是企业社会责任关注的焦点。”卡罗尔认为,公司社会责任乃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公司社会责任,为公司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得自主决定其履行与否的责任(即慈善责任)之和。我国较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刘俊海则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但不论如何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一般都承认保护消费者权益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消费者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群体。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和政府等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我国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就专门在第四章规定了企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进入到我国后,由于其正好迎合了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了现实社会主流话语的需要,被推崇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2005年《公司法》修改时,在第五条用一般性条款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者期望通过宣示公司社会责任解决在市场经济初期社会信用缺失、企业唯利是图污染环境、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之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很快得到了各界响应,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年5月14日在《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上市公司应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重视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社会等方面的非商业贡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12月29日颁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也在第十条规定,中央企业要保护消费者权益,保证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完善服务体系,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鉴于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社会性问题,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也在第三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承担社会责任。除此外,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我国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章可谓全面细致。

遗憾的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实在不容乐观,各种企业失德、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频频发生。尽管不少企业都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但消费者并未因此受益,各种社会责任报告似乎成了企业自身的宣传伎俩。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失,并且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安徽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瘦肉精事件、三鹿奶粉事件……这些频繁发生的事件暴露出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反映出我国企业总体上社会责任的缺失。”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在我国似乎成了一纸空文,各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也似乎成为摆设。

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根本性、关键性环节。比如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食品安全标准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基本规范、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制度,确立了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但执法力量在客观上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全天候蹲守各个食品企业生产场所。法律的真正目的不是等待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违法了再急忙去制裁,法律制定的社会效果应该是防范、杜绝企业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发生。而企业唯利是图的本性需要用企业的社会责任加以约束,这才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第一道防线。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在整体上规范、约束、指导企业的行为,是保护消费者的关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严峻现状与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不无关系。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我们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制度在哪里出了问题?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虽然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但“法律实施成为一个问题,从法律分类上看,主要存在于制定法中。在中国这样一个主要以制定法为法律渊源、而又缺乏民主法治传统的国家,法律的实施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出现的问题,源于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内外存在着诸多缺陷:

(一)现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公司法》第五条的规定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企业社会责任条款本身因为缺乏具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内容难以发挥行为规则的功能。我国公司法规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宣言。一些学者反对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立法的理由是,“企业社会责任一说并不能具体揭示其义务的内容,所以无法起到行为规范的作用;若将其反映于立法中,则有可能成为立法本应极力避免的空白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迄今为止并未作出令人满意的权利义务主体界定,只是笼统地以消费者、一般大众、企业所在社会等表现,而这些笼统的集团是不能作为现实的权利人而存在的。”很不巧的是,学者的担心目前正成了我国立法现实中的弊端,企业社会责任条款只是表明了立法者的态度,但未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和激励、监督机制,企业社会责任条款没有可行的落实机制。为落实《公司法》中的社会责任条款,深圳证券交易所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的通知》,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但以上规范并未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缺乏实施机制的问题:其一,以上规范均是指导性、倡导性规定,难以真正约束企业的行为;其二,以上规范本身也未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科学机制,学者所倡导的社会责任董事制度、经营者社会责任义务制度,并未在以上规范中得以体现;其三,上述规范效力层次低,难以对企业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

(二)企业自身缺乏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传统理论与实务都认为,企业是典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企业个体营利的最大化就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因此,企业营利得到鼓励。然而,在现代以来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大和影响的日益广泛,企业唯利是图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如果企业只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它就可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择手段,侵害股东以外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甚至为牟取暴利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无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不正当手段侵害竞争对手,污染破坏环境。”

而且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承担社会责任必然增加企业运营的成本,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一些经济学者也提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本质不相符合,企业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在法律和规章制度许可的范围之内,利用它的资源从事旨在增加它的利润的活动。……如果管理者接受企业社会责任观念,而不是尽可能地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话,那就几乎没有什么倾向能如此彻底地破坏自由社会的基础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企业更是没有承担社会责任、在赢利之际主动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包括消费者利益的动力了。

(三)消费者缺乏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

为了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包括消费者利益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一些学者提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认为通过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代表参与到企业内部治理,能从源头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青木昌彦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参与人策略互动的自我实现机制。公司组域(联结组织和金融交易两者的相关域)由三类策略互动的参与人组成(也许还有其他的参与人,视情况而定):提供资金的投资者,投资组织专用性资产的工人和在无法签约事态下被授权使用金融和人力资本的经理。……这些学者认为,消费者可选出自己的代表进入企业董事会,企业将消费者代表纳入内部治理,可以促使企业营运目标更符合社会、消费者对企业的期望,有助于企业内部权力的制衡与协调,防范经营者的滥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还可以促进利益相关者关注上市公司的利益,赢得公司消费者、供应商以及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参与,使内部各方面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然而,尽管这种理论在论证上相当完美,却无法进入实践:首先,如果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代表进入董事会,企业董事会必将效率全无:企业供应商提升产品原料价格会遭到消费者代表的反对,企业从事公益活动会遭到股东代表的反对,企业降低福利开支以压低产品价格又会遭到职工代表的反对;其次,如何确定消费者代表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利益相关者的代表没有一定的程序难以选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企业消费者,而且这个身份并非固定的,如果消费者代表进入了企业董事会,将很可能被同化而失去消费者立场;最后,共同治理模式理论没有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和治理参与确立一个标准,在法律规定之外的利益,比如药品企业是否降低研发成本很高的一种药品的价格以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是企业自己决定的,这实际上还是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对比,对改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没有实质性效果。

三、基于消费者保护视角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制度重构

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只是成为宣传口号,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也不能只是成文一纸空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有赖于构建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制度:

(一)建立企业伦理化经营的治理制度

企业伦理化经营在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经济伦理学提出后,很快得到了各界共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经营实践的不断变革,企业伦理化经营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新趋势。所谓企业伦理化经营就是企业自觉地把现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伦理准则作为确立企业经营理念的依据,并坚持用符合伦理的价值观来指导和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它既是一种合法经营又是一种合德经营。企业伦理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的目标殊途同归,企业伦理化经营并不否认企业追求自身本位利益最大化的属性,但是强调经营者追求利益的方式要符合道德要求,提倡企业以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来谋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应自觉地考虑相关各方的利益。如果企业经营者以获取利润为唯一目标,坑害消费者、诚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就难以避免。但现代企业经营者要意识到,一个无视消费者利益、肆意污染环境、坑害债权人的企业无论如何是不能在市场经济中长期立足的,三鹿集团的盛衰就是最好例证。相反积极维护消费者权益、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却能获得消费者信任、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消费者愿意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买单,这也是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赢得消费者认同的效果。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也有利于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竞争环境得到改善,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企业经营者要改变经营战略和治理模式,积极应对社会责任,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护纳入治理目标,在经营中主动负起保护利益相关者利益,以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作为自己决策的准则之一。

(二)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制度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会影响到消费者和社会对企业的评价,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环境,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会获得政府、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这需要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公开披露、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能真正有利于企业树立形象。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在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建立起企业声誉机制和信用机制,良好的声誉机制就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惩罚和激励机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以使企业接受社会监督,是促进企业积极推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形式可以是单独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也可以是在企业年度公报、中期公报中披露社会责任履行状况。

(三)建立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响应制度

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也还需要消费者的鼓励、约束与监督,即消费者的企业社会责任响应,比如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购买行为。除了自我利益之外,消费者也关心其他群体的利益,这是推行消费者社会责任购买的基础。“1995年由科恩/罗伯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4%的消费者认为与他们关心的某项慈善事业的有关的产品推销会为公司建立积极的形象,54%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愿意为支持他们所赞成的一项事业的公司产品多付钱。”在不能完全依赖企业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下,通过推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购买(消费)也将有效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购买,即消费者多购买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拒绝购买或少购买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行为直接影响企业财务业绩,以消费者的选择权推行社会责任,这既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Edwin M.Epstein,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Beyond Business Ethic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7.(Vol,XXIX, No.3). 104.

[2] Archie B.Carroll and Ann K.Buchholtz,Business and Society:Ethics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4th ed[M].Cincinnati,Ohio:South-Western Publishing Go.,2000.35.

[3] 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 Dean D H.Consumer Perception of Corporate Donations: Effects of Company Reput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ype of Donation[J].Journal of Advertising,2003.32(4):91-102.

[5] 申香华.我国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与对策[J].决策探索,2010(1):51.

[6] 张骐.法律实施的概念、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分析[J].法律科学,1999(1):44.

[7] (韩)李哲松. 韩国公司法[M].吴日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54-56.

[8] 张士元,刘丽.论公司的社会责任[J].法商研究,2001(6):106.

[9] Milton Friedman. Capitalism and Freedom[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6.33.

篇9

一、引言

食品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前提,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食品安全关系重大,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特别是接连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双汇等曾在行业中享有良好声誉的领导者都涉足其中,更对行业形象造成极大打击。如何使行业走出失信困境,并使民众真正享有安全、健康的食品,除了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更需要食品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提升。从信息披露的角度来看,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社会责任报告对食品安全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有利于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改善社会责任管理,更是重拾公众信心的有效手段。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有责任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披露环境信息,承担社会责任。根据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上市公司共有13个行业大类,其中食品饮料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概念是1924年美国学者奥立佛・谢尔顿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利益,社区利益作为一项衡量尺度,远远高于企业的盈利。随后,受托人观念、利益平衡观念和服务观念扩大了传统的社会责任理念的范畴。人们认为作为个体的企业及管理者不仅要满足股东的权益,而且要满足顾客、雇员和社会的需要,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去造福公众。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广泛传播及各国政府和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关标准的颁布,企业普遍被认为负有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责任。随着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入,以及不断高涨的社会责任运动,人们要求企业扩大其披露范围特别是披露其政策和经营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20世纪早期就有企业开始在年度财务报告中以简单描述的形式披露一些社会责任信息。例如美国钢铁公司从1905年起,开始在年报中披露雇员住所、建设社区等相关信息。20世纪80年代起,为了应对激进环保组织的责难,西方企业不再满足于只在财务领域或媒体中提及其在环境领域的表现,开始独立于年度报告专门披露有关环境内容的环境报告。1989年,挪威的Norsk Hydro公司公布了全世界第一份独立的企业环境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利益相关者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推行,逐渐演变出“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企业责任报告”、“三重底线(Tripe Bottom Line)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诸多不同名称命名的非财务报告。目前,全球优秀公司通常都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以及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学术界一直努力在寻找能够客观衡量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Waddock和Graves(1997)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归纳为调查工具选择法、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行为感知计量法、案例研究法等。Maignan和Ferrell(2000)则将计量方法分为三大类:专家评估法、单项和多重指标评价法和管理者分析法。Turker(2009)综合他们的观点,归纳出声誉指数法、单项和多重指标评价法、内容分析法、个体层次上的CSR计量法和组织层次上的CSR计量法。我国学者李皎予、宋献中(1989)和孟凡利(1994)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基本方法,包括成本效益法、成本支出法和文字表述法等。李正、向锐(2007)归纳出社会责任会计方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并认为指数法是较为公正客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衡量方法。由上可知,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计量方法上,界限比较模糊。综合以上观点,本文采用了国内外学者运用比较普遍,能够较好体现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思想,被认为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设计较好、也较容易理解的指数法来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沪深两市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0年间公开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报告的披露概况并对报告中各小类信息分定性和定量描述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以试图为进一步规范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供经验。

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现状分析

(一)数量分布 截至2011年7月1日,沪深两市的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共有90家。本文通过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企业官方网站、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资源中心等途径收集了2006年至2010年总计21家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累计的53份社会责任报告。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所示,可发现以下特点:第一,从2008年开始,报告的披露数量有所增加,但报告的企业数量仅占该行业上市公司总数的30%左右,数量仍然较低。第二,报告还未形成固定制度,虽然大多采用年度报告的形式,但缺乏连续性。如在2006年报告的5家上市公司均未在2007年继续报告;还有的上市公司在某一年报告后就再没有过,如南宁糖业和通威啤酒都仅在2008年过一次。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 目前,社会责任报告仍处于自愿披露的阶段,还没有被统一认可的编制指南,形式和结构比较散乱。现有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如表(2)所示。从表(2)可见,在2006年至2010年间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21家食品饮料上市公司中,大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编制依据,只有7家企业在报告中直接指明了其编制依据,且编制依据呈多元趋势,即没有任何一种指引被该行业上市公司普遍使用。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是表(2)中编号为①、②、③的规范。而上述三者中前两者只是方向性的指导,只有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有较详细的操作规范。因此,可以说我国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尚缺乏统一规范,编制的随意性比较大,可比性较差。

三、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解读及可信度测试

(一)社会责任报告的定性披露信息分析 李正和向锐将社会责任信息的范畴界定为环境问题类、员工问题类、社区问题类、一般社会问题类、消费者类、其他类共六大类十七小类的活动,以此来研究报告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本文参考这一观点来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进行定性披露信息分析。在食品饮料行业,最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确保其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对其安全和健康造成损害。考虑到在食品生产中,原辅料的卫生安全对于产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健康安全的原辅料,绝对生产不出安全的食品。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有效运行是确保产品质量达到顾客放心、满意的关键。因此,本文将消费者类信息扩充,细分为质量标准认证信息、供应链管理信息、关注产品安全的其他举措等具体小类,以反映企业在产品安全上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最后为了解企业对社会关注度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对意见反馈表的统计。按照这一思路,整理出六大类二十一小类信息如表(3)所示。表(3)结果显示:(1)对于环境类信息,报告披露程度参差不齐。披露最为详尽的是污染控制及节约资源与能源方面的信息,分别有46份和42份报告进行了披露,占到报告总数的86.79%和79.25,披露较少的是环境污染恢复和支持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均不足25%。这说明该行业上市公司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还停留在比较被动的层面,普遍认为有责任去控制污染、节约能源,但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努力恢复和努力研发以主动提供支持环保的产品的意识尚未形成。(2)员工类信息披露的比较全面,主要注重员工健康与安全和员工培训以及其他(主要是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文化活动以增强员工精神凝聚力),但对员工失业安置信息披露的很少。(3)社会类信息披露的比较全面,披露最多的是公益捐赠、考虑社区利益和关注医疗、公共安全或教育,其他项目披露的比例也都超过了35%。(4)消费者类信息作为食品饮料业的关键信息,各具体信息的披露比例都不足65%,披露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要。特别是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标准认证信息这两个关键指标,披露比例仅有60.38%和54.72%。从内容上看,对披露的信息描述的也较粗略,较多是概括式的叙述或表决心,流于形式。如有报告称“打造了一条完整的、有足够控制力的从农田到餐桌的新型食品安全供应链”,但没有供应链如何完整及关键控制点的描述,缺乏更为详细的在政策和标准管理上的信息;或只是提及本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哪些,没有对其如何有效运行的描述,更缺乏具体数据或实例的统计说明。另外,许多公司担心在报告中公开违规事件会带来不良影响而选择不披露此类事件及其后续处理情况的说明。如双汇发展在2011年3月15日被曝光出 “瘦肉精”事件,但在随后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对此重大违规事件只字不提。如果公司能够采取正面态度披露此事造成的影响以及为防控此类事件而采取的整改措施,确保消费者和公众的知情权,完全可以借此来传递公司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积极补救的态度和行动。(5)其他类信息中,主要披露考虑了供应商的利益,对债权人的利益关注披露的较少。(6)只有4份报告设置了反馈意见表,不便于读者和公司沟通,可见公司不太注意社会责任信息的社会关注度。(7)大部分企业第一次编制的报告比较详细,其后几年的报告内容重复,缺乏新意,看不出针对性的持续改进计划。有个别企业甚至了第一份报告后就偃旗息鼓,终止报告工作。

(二)社会责任报告的定量信息分析 根据《可持续报告发展指南》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的相关规定,报告的绩效指标主要分为经济业绩指标、社会业绩指标、环境业绩指标。本文参考了规定中的具体指标并借鉴了许家林和刘海英在研究央企社会责任报告中对关键绩效指标的选择,共选取了二十三个具体指标进行报告定量信息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按上述指南的要求,某些关键绩效指标如经济业绩指标中的客户投诉率和责任采购比率等本应进行选取,但53份报告无一对这些指标进行披露。对此类披露比例为0的指标,就未纳入分析。据此得出的各年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从表(4)结果可以看出,2006年至2010年间,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报告的关键绩效指标披露整体披露比例较低,表明报告的定量披露水平远不如定性披露。除主营业务收入、公益捐赠数和环保总投资三项指标外,其他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比例都不到50%。就三大类关键绩效指标披露来看:(1)在经济业绩指标方面,多披露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净)额,而对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披露比例都在10%以下。(2)在社会业绩指标方面,披露最多的是公益捐赠数量,有44份报告进行了披露;其次是纳税额和员工培训投入,分别为43.4%和32.08%;披露仅为10%左右或以下的是职业病发生次数、工伤事故、女性职工比例、残疾人雇佣率、志愿者人数以及员工流失率。反映出企业在自己应负担的对顾客和员工方面的责任不重视,多愿披露正面信息,对负面信息缺少披露。(3)在环境业绩指标方面,披露最高的是环保总投资、节约能源量以及废气废水排放量,而对单位产值能耗、单位水值能耗和废渣排放量披露较少,这可能和企业不太重视节能降耗的统计有关。

(三)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测试 由独立的第三方出具审验报告,验证和评价报告的真实公允性,可以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增加决策的有用性。53份报告第三方审验情况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现有报告均没有独立的第三方审验意见。只有个别报告采用引述第三方点评的形式来证明其可信性。其他绝大多数报告未经过任何审验,缺乏可信度和公众认可度。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食品饮料业2006年至2010年间公开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报告的上市公司总体数量很低。如2010年90家上市公司仅有17家上市公司报告,且大多数是酒类公司,食品类公司只有6家。报告大多采用年度报告形式,但时间未形成固定制度,缺乏连续性。(2)各企业在编制报告时缺乏统一的具体编制指南,形式和结构比较散乱。(3)已的报告整体水平不高,内容空洞,与食品安全相关实质性信息缺失。许多报告用大篇幅描述企业所获荣誉,而对负面事件及其处理情况避而不谈。(4)报告的信息披露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披露普遍不足,缺乏可读性和可比性。(5)的报告普遍未设置反馈意见表,不重视社会关注度。(6)由于缺乏强制性的第三方审计制度,的食品饮料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缺乏可信度和公信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有规律地社会责任报告,并针对各行业制定可操作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2)引入第三方审计制度,以增加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3)企业在编制报告时应突出重要性,客观报告消费者等关注的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应主动披露负面信息及采取的预防、治理和善后措施。建议在报告后附反馈意见表发送给各利益相关方,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4)鼓励企业成立专门的社会责任职能部门规划、发展社会责任工作,以促进企业不断改进社会责任管理,提升社会责任报告质量,使报告真正成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篇10

一、营销能力概念界定

关于营销能力(Marketing Capability),学术界目前还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学者们仍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营销能力进行了探究。

从宏观的角度有学者对营销能力下了定义。Vorhies(1998)把营销能力定义为:面对企业相关的市场需求,谋划应用于企业的综合营销过程的集体知识、技术和资源。Alexander K和Satish J(2008)认为营销能力代表了一个企业比它的竞争者更好的了解和预测顾客需求以及将它的产品或服务有效的与顾客联系起来的能力。微观的角度方面。张瑞金(1999)认为营销能力主要表现为开拓市场的意识及其能力、产品和价格的竞争力、促销的力度、营销网络的建设、开展营销调研及收集和利用市场营销信息的能力等。张洪吉、崔援民(2002)发现,企业的营销能力除了它的硬性资源之外,还包括它的软性资源。

从微观角度对营销能力定义的探讨有助于产生较为具体形象的概念,但营销能力所包含的层面及维度很多,仅仅寥寥数语并不能全面概括营销能力。因此更多的学者展开了对营销能力包含的各个层面及维度的研究。

二、营销能力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1.营销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研究

营销能力对取得良好的企业绩效的推进作用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重大兴趣。(e.g., Capron & Hulland,1999;Day,1994; Grewal & Tansuhaj,2001;Vorhies & Morgan,2005)。关于营销能力与绩效的关系,现有的研究主要有:

第一,研究营销能力对企业的重大影响。如Dutta(1999)认为,高科技市场中企业的营销能力、研发能力和运营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三个重要能力。Homburg, Workman和Krohmer(1999)通过对美国和德国企业的调查考察了营销在企业内的影响,发现至少在十年前,营销有着重大的影响。Vorhies,Harker(2000)提出好的企业营销能力能使企业迅速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徐丽娟,孟岳松(2000)认为企业的营销力越大,企业的适应能力就越强,企业营销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马小勇和张文泉(2002)发现市场营销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能力资源,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基础。Jay认为营销能力既影响着企业的创新速度,也影响着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拥有特殊营销能力的企业会在目标市场上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

此类研究表明了营销能力对企业有重大的影响,但对于具体如何影响企业,影响的范围、力度等有多大却没有明确的结论。不过这些研究结论引起了学者们对营销能力与绩效研究的关注。

第二,对于营销能力具体如何影响绩效,有学者也进行了探索。在这些研究当中,有学者将营销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如刘璞(2007)营销能力对营销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营销能力是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关系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张睿,汪克夷等(2008)将营销能力作为市场知识能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的中介变量,分析得出营销能力对组织绩效有显著影响的结论。张骁等(2009)研究了企业创业精神对市场绩效的作用途径, 发现市场营销能力在其中发挥着中介的作用。

另有学者发现在营销能力与绩效间存在中介变量。如Yoon和Lee(2005)证实了市场导向文化不仅直接影响企业业绩,而且通过企业营销战略决策过程间接影响企业业绩。韩顺平、王永贵(2006)研究发现,市场营销能力不仅直接驱动企业绩效,而且还通过顾客价值间接地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市场营销能力在不同情况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效力,它要通过中介、甚至只能通过中介或与环境的互动而间接地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也有学者直接验证营销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如Moorman 和 Rust(1999)证明了营销职能对企业的财务绩效、客户关系绩效和新产品绩效的获取要超过单一的企业市场导向 。Vorhies, Morgan(2005)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与企业业绩相关的营销能力是可以识别的,它是可以解释企业业绩差距的一个重要变量。王兆峰,卿芳梅(2009)发现企业营销能力与营销绩效呈现出显著的中度略强正向相关关系。

2.中小企业营销能力与绩效的研究

在营销能力方面,Moller和Anttila(1987)通过对小型制造业企业的分析,开发了一个营销能力架构,可作为小型制造企业分析其营销水平现状的定性工具。李惠英(2001)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详实的提升中小企业营销能力的方案。刘玉来(2005)从创新理论、能力理论、营销理论多个角度研究了中小食品企业(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Food) 营销能力,构筑了以SMEF为研究对象的营销能力理论框架,提出了营销能力管理创新的对策。王厚华(2008)在营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中小企业营销力整合的具体模式和评级模型。

在营销绩效评价方面,徐创创(2008)通过对鞍山、大连两地制造和服务企业的调查,构建了B2B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绩效评价三级指标体系。

而涉及中小企业营销能力与绩效关系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有:Horng和Chen(1998)发现对台湾中小企业而言,营销导向是其企业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其所采用的市场导向量表(MARKOR Scale)是根据美国大型企业的样本开发的,所以这个西方工具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小企业受到了质疑。Siu(2002)对台湾地区的传统小企业和基于网络的小企业的营销活动和绩效进行了研究,发现两类企业都关注销售、产品计划和顾客关系。Spillan和Parnell (2006)对马里兰、纽约、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的中小企业的与顾客有关的营销资源和绩效的调查发现,获得良好的企业绩效有两个关键的资源:一是顾客导向的理念;二是有一个能对各部门之间进行支持协调的机构。杨春方(2009)通过调查中小企业的国际营销绩效,发现出口强度越高的企业,与利润水平相关的资源能力因素就越多,相关关系越显著,相关性也越强。

三、评述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营销能力和营销绩效。经过近四十多年的发展,不论是从资源的角度还是知识的角度,国外学者形成了一套关于营销能力的相对丰富的理论。同时在实证研究方面,国外学者也对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或者制造企业、服务企业进行了探究,他们普遍认为一个企业出色的营销能力能够导致高的企业绩效,进而使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相比而言,我国学者对营销能力及其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年来才有学者开始陆续关注这一研究领域。而对营销理论的研究也尚处于初步的阶段。部分学者对营销能力及营销绩效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在营销绩效评价方面,国内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的指标研究上,只是进行些许的删减和增添;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只是基于理论的基础,很少进行实证的验证。虽然有学者研究了中国的企业,以及制造业或者国产手机行业等,但这方面的研究仍显乏力。

总体来说,相对于营销的其他领域,国内外近20年间针对营销能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较少。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营销与绩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市场营销,在营销观念、营销管理、营销手段、营销投入等方面都没有重视市场营销。加之,中小企业有着自己的特点。而现有的研究多数是在西方国家的情景下进行,在一个特定环境下适用的基本原则和做法却未必适用于另一个地方。所以,对我国中小企业企业营销能力的研究将有助于提升营销在战略对话中的地位,加强营销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Dutta S, Narasimhan O, Rajiv S.Success in High-Technology Markets:Is Marketing Capability Critical? [J]. Marketing Science,1999,18(4):547-568.

[2] Homburg, John P W, Harley K. Marketing's Influence Within the Firm[J].Journal of Marketing,1999,63(4):1-17.

[3] Vorhies,Harker.The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Advantage of Market-driven Firm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5):145-172.

[4] 徐丽娟,孟岳松.基于定量分析的企业营销力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0(11):158-162.

[5] 马小勇,张文泉.企业市场营销能力高标定位研究[J].现代电力,2002(19):101-106.

[6] Jay W. The Role of Marketing Capability in Innovation Based Competitive Strategy[J].Journal of Strategic Marketing,2003(11):15-35.

[7] 刘璞.电子商务应用对企业营销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能力的视角[D]:河北工业大学,2007.

[8] 张睿,汪克夷. 企业市场知识能力、营销能力及组织绩效间关系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2):19-24.

[9] 张骁,王永贵,杨忠.企业创业精神、市场营销能力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9(4):472-477.

[10] 韩顺平,王永贵.市场营销能力及其绩效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6(6):153-154.

[11] Moorman, Christine, Rust R T.The Role of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9,63(Special Issue):180-197.

[12] 王兆峰,卿芳梅. 企业营销能力与营销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9):62-65.

[13] Horng S, Chen A C. Market Orient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 in Taiwan[J].Small Bus Manage,1998,36(3):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