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4 09:4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

篇1

二、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方法

长期以来,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最为常用的投资分析法有两种,即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基本面分析法所采用的分析依据是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以及经济发展形势;技术面分析法针对经济市场走势进性数据统计,并编制图表,根据图表定量分析未来投资的方向以及前景。而行为金融学的投资分析方法主要是对投资者心理因素的探究,依据心理学原理及相关知识分析投资者的心理状况对金融投资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从金融学角度分析,在金融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投资者对金融决策的依据主要是基于主观判断和客观地对金融市场走势进行分析、估测。然而心理分析法是传统分析法的补充和改进,心理分析法是主要是以传统分析法为依据,将心理分析法融合到整个金融市场投资环境中,强调以分析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突出投资者的主观性为主要研究方向。然而过于强调投资者的主观能动因素而忽视机械交易的客观性,会导致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受到人性弱点的干扰。因此,基于金融市场上的心理分析法还应以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为依据。

三、健康的心理范式利于正确投资决策的形成

行为金融学强调的是提高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良好心理的形成,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金融投资决策,对规避投资风险和降低投资风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应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加强对行为金融学中心理学科的探讨,建立健全正确的心理范式,帮助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形成良好的金融投资心态,确保金融投资者投资受益最大化。具体来讲健康的心理范式的建立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提高情商。

按照投资心理层次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理性层面和非理性层面。理性层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智商,而非理性层面可以理解为投资者的情商。投资心理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智力的高低,投资心理非理性层面主要考察的是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情绪的控制把握力度和体验深度。从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分析,行为金融学更多的还是考察投资者的情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远远大于理性层面的影响。所以,提高投资者情商是避免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投资行为出现错误,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思路。应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2.培养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是投资者做出正确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在金融市场中有关投资的虚假信息无处不在,如果投资者不能正确地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而是盲目地、不理性地进行投资,很有可能会增加投资风险,收益受损。所以,作为投资者应具有良好的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投资的收益,得到较好的投资回报。第一,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息认真地主观客观地分析鉴定,甄别。避免偏听偏信,对客观的信息融入过多的主观色彩,导致对信息错误判断。不能因为信息同自己的主观思路相符就愿意相信,愿意接受,愿意投资,而对于那些同自己主观思路不相符的信息就不予理睬。第二,投资者不应有盲目从众的心理,就是我们常说的“羊群效应”;不能人云亦云,受别思想、意见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是个复杂的环境,同其他社会活动不同,具有较大的风险。其他人对金融投资的判断结果并不是完全正确的。第三,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要心态平和,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因反应不足或者反应过快做出缺乏理智的投资决策,进而增加投资风险;第四,投资者要对投资收益期望值保持平和的心态,要学会等待,从等待中获得应有的预期收益,而不是急于求成。对于各类利空或利好的信息投资者都需用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对待。这是因为投资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市场是动态的市场,随时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变化,如利空向利好转化,利好向利空转化等。第五,投资者应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投资问题,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实时对原来的决策做出调整。因为只有投资者的主观判断同市场的动态发展实际相符,其投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篇2

股票市场稳定的原因对于股票市场的发展来说,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很多的经济学家提出了金融理论,这些理论对股票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帮助人们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大的走势,例如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这一理论就为股票的投资提供了现实性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预测其他股票购买者的心理,而不是过多的关注自己需要购买的股票的数量和种类,要对其他购买者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利用人们的心理因素将金融市场中股票的购买率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这就是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存在的现实性意义。

二、影响股票市场稳定性的因素

股票市场中另一种较为重要的理论是随机游走理论,随机游走理论认为股票市场是不能够准确进行预测的,所有预测的股票走势均是不可靠的,股票的走势是不能够进行预测的,因为价格的变化是不能够固定的,现在有很多的金融学家对这种理论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股票市场在随时发生着变化,对于股市可以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增加市场预测的准确性,让市场中股票价格合理的变化,要想了解相关的信息,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基本面。基本面是对股票的整体走势进行分析,可以从基本面的角度看出每一个分时线的走势,对股票的涨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些了解中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增加股票的走势,让股票的走势可以预测得更佳,但是在股票的预测中,是不可能保证预测的准确性,这就是可以从基本面上获得的信息。

2.消息面。消息面就是将股票市场上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这些基本信息包括股票市场上的法律法规,基本的政策是了解股票市场信息的基础,但是在市场上很多的信息是不准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识别信息的正确性,如果是不正确的信息,就会对市场上的信息造成混淆,对股票的投资造成影响,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这就是消息面,虽然消息面不是影响市场稳定的决定性因素,但是也会对市场造成影响。

3.技术面。这种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是非常大的,技术是金融市场发展的灵魂,如果技术不能够对金融市场进行基本的分析,这时金融技术就是没有价值的,技术要与理论相适应,这样的技术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社会对金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就会让金融市场的发展事半功倍。以上就是金融市场中股票的稳定性分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可以知道股票的发展对金融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一定要重视对这三种理论的研究,这三种理论对股票市场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股票市场上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效益会下滑。股票的变动从实质上来说就是上市公司的效益的变动,但是这个变动不会超过上市公司股份的真正的价格,但是现在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效益下滑的问题,这种问题在上市公司中是屡见不鲜的,发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经营环境的变化,市场结构得不到改善,公司的法人股有很多都不在我国公司的手中,企业机制的不完善也让公司的发展受到限制。

2.股市监管部门的力度不够。现如今,在我国现阶段的证券监管体系是以我国证券的政府监管部门为根本的,在政府主导的股票市场中,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错误:证监会在行使监管职责的过程中,与证券市场的其他部门之间进行交涉,削弱了证监会的直接监督权,对于证券市场下达指令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针对股民的心理为调控对象的金融经济学意义

1.要深入研究股票的走向和趋势。做出价值投资针对股市的巨幅震荡,牵动着万千股民的心情,一些心态不好的股民的心情更是随着行情的走向跌宕起伏因此,要运用自己的知识深入研究股票的走向和趋势,找出其中微妙的变化,做出正确的价值投资,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2.加强对股民的心理调节。当前A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会出现估价标准迷失、投资者行为混乱等现象,这些都不是市场本身所能够解决的,必须有政府出面。决策管理者从大局出发,对股民增强提醒风险和加强风险的理论指导,避免言过其实、危言耸听。正确引导股民的心理预期,树立股民投资的信心。

五、结论

股票市场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有很多的人都在进行股票的投资,股票市场也变得愈来愈稳定,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对投资者的心理进行研究,只有了解了股票投资者的心理,才能够正确的对待股票市场,让股票市场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因此,一定要重视股票市场的稳定性,让金融经济学的股票市场稳定,通过理论学习,让金融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山泉.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股票市场?[J].博鳌观察,2015,(03).

篇3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5-0073-04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theories relating to financial market and financial assets liquidity. The factors affecting listed company’s share liquidity may be classified under two types: external factor variable and internal factor variabl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a thorough discussion about the function mechanism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listed company’s share liquidity can help institution investors and individual investors know more about securities assets liquidity and intensify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Key words: securities market; share liquidity; internal factor variable; external factor variable

一、引言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市场,其变动趋势和发展方向与实质经济运行状态高度相关。综观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建立良好的流动性市场是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流动性是影响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流动性高的市场上,价格发现的功能非常有效,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信息,投资者很快作出理性的决策,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能够充分发挥其市场的功能。另外,流动性也是衡量市场运行质量的最重要指标。在证券市场交易机制设计的6个目标中(流动性、透明度、稳定性、高效率、低成本、安全性)流动性是最主要的指标。市场的运行质量通常是用流动性来衡量的。要全部实现市场交易机制的6个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方向性和政策性的矛盾。从流动性和其他指标的关系上看,当流动性和其他目标出现矛盾时,常常以其他目标服从流动性为主(冯晓青,2003)。目前关于市场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管理理念的转变,机构投资者和基金越来越多的成为金融市场的投资主题,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变化的影响因素及流动性风险的度量和控制的研究也引起了国内学者广泛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二、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因素分析

流动性主要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市场的流动性和公司的流动性。资产和市场的流动性是指市场中资产与现金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在一个流动性好的市场中,参与者可以迅速地执行大规模的交易指令,并且不对资产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公司流动性是指公司履行到期现金支付义务的能力,流动性好的公司可以很容易的完成现金支付(刘海龙,仲黎明,2006)。对于金融领域我们主要研究金融资产和市场的流动性及其风险的控制,而公司的流动性一般属于公司财务的范畴。影响金融市场及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的因素有很多,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易者的构成对流动性的影响。Bondarenko(2001)曾实证研究了市场中做市商的数目对买卖差价产生的影响;Handa & Schwartz(1996)研究了不同交易指令市价和限价指令提供者的比例,即流动性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和资产的流动性。第二,交易者的行为对流动性的影响。Easley & O’Hara,(1992)、Garman(1976)、Christie & Schultz,(1994a,1994b)分别研究了做市商动态学习过程,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合谋等行为对流动性的影响;随着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Olsen(1998)、Black(1986)、De long & Schleifer(1991) 和我国的学者吴冲峰、宋军(2002)等分别按照行为金融的研究思路研究了交易者行为、心理对流动性的影响。第三,金融市场微观结构对流动性的影响,从金融微观结构理论出发研究了交易机制、交易信息透明度、交易税费、涨跌幅度限制、最小报价单位等方面对金融市场及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其中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刘海龙等(2001)研究了涨跌幅限制对流动性的影响,冯芸等(2003)认为涨跌幅限制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第四,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对于流动性的影响。Helfin & Shaw(2000)认为高股权集中度的上市公司买卖差价更大,报价深度更低;并且研究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对其流动性的具体影响得不到一致的结论;此外还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公司股票流通盘规模、公司收益、股利分配政策、公司兼并等对流动性的影响。

根据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响金融市场和资产流动性因素的研究,本文把影响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因素根据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划分为类似于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外生流动性风险和内生流动性风险,这样划分可以更清晰的分析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流动性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有利于在实际操作中有针对性的研究控制和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措施和方法。影响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外生因素变量,是指影响这个金融市场,与市场单个金融资产自身因素无关的外部因素变量,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外生因素变量,主要是指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外部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宏观外生因素变量,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财政和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宏观因素;第二,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因素变量:主要包括交易规则、涨跌停限制、最小报价、交易时间等因素;第三,证券市场本身运行规律因素变量,主要指不同时期证券市场不同资产的组成,例如,市场规模、不同上市公司规模,组成证券市场的单个金融资产流动性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在一定的交易规则下交易者的行为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外生因素变量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影响是广泛的、持久缓慢和深远的,控制和防范某些外生因素变量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流动性不利的影响和风险,不能采用资产组合的方式来规避,只有依靠市场之外来改善。外生因素变量往往是产生外生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

内生因素变量主要是指对不同的金融资产,不同的金融市场由于有别于其他金融资产或市场而产生的流动性的不同。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市场或资产自身的特质及其资产持有人或关注人的交易策略。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内生因素变量主要是指由于单个上市公司与其他上市公司的不同特质或股票持有人、关注者的不同交易策略,对其流动性的影响。其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只是对其单个金融市场或单个资产或资产组合起作用,类似于金融市场中的非系统风险,我们可以把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内生因素变量分为两类,一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例如其所属行业、盈利能力、资本结构、流通股股东机构持仓比例、流通盘规模、流通市值等等。二是交易参与者行为,在指令驱动的交易机制下,交易者可以分为股票持有者和场外关注者,没有做市商来提供流动性,其流动性的提供和需求分别由这两类交易者来提供,并且不同时期他们对于流动性所扮演的角色在不停地转换。他们的心理预期、持仓头寸、交易策略决定了不同时期不同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供需平衡,从而决定了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规避和控制由于内生因素变量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或选择持有较高流动性的资产来实现,而且也可以通过制定适当的交易策略,持仓头寸来控制。类似于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所面临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一样,由于外生因素变量对金融市场和资产流动性的影响比内生因素变量更难以规避和控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面临的更多的是研究和分析内生因素变量是怎么影响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以及采用什么方式和措施来规避和控制由此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三、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我们知道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外生因素变量与内生因素变量变化对上市公司的流动性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这些因素变量通过什么来对上市公司的股票流动性产生影响和作用呢?我们认为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因素变量的改变往往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的流动性产生影响:

(一)外生因素变量因素的作用机制

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外生因素变量,主要是指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宏观外生因素变量、微观结构因素变量、证券市场本身运行规律因素变量等。外生因素变量对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影响是广泛的,持久缓慢和深远的,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整个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来影响具体每个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其影响的形式和程度非常复杂。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好,未必每个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就高;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差,未必每一个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就差。

外生因素变量首先通过宏观经济影响作用于整个证券市场,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整个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业绩,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和持股信心,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证券市场的资金流量,具体反映在整个证券市场的成交量、税收和交易费率政策影响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从而影响投资者交易行为与交易策略, 当市场处于牛市或熊市的时候市场流动性的差异,或目前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等引起证券市场的活跃,都是外生宏观因素变量对证券市场流动性影响的结果。

外生微观结构因素变量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首先,在不同的交易机制、指令驱动机制和报价驱动机制下,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就不同。Fama(1989)、Lauterbachde等(1993)和Lee等(1994)认为涨跌幅限制延迟了价格形成过程,在价格到达限制时降低了流动性。冯芸等(2003)也认为涨跌幅限制的引入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外生微观结构因素变量影响整个市场中股票的流动性,并且使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的变动具有共性,而且有时加剧单个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变化。例如:某上市公司股票由于突发内生因素变量的变化短期内也造成了流动性的供不应求,再加上我国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的涨跌幅限制的催化作用,加剧了流动性供求关系的偏离,特别是连续的上涨更加坚定了股票持有者的信心,更加不愿提高流动性,同时也给场外的投资者以极大的诱惑,夸大了流动性的需求,“羊群效应”使本来已经失衡的流动性供求关系更加偏离。所以我们认为证券市场的微观结构的作用机制是首先构架了一个整个市场流动性及其变化的基调,另外,它经常会被其他因素催化或引发,加剧流动性的变化,当其他外生因素或内生因素对市场或资产流动性产生影响时,微观结构的某些设置将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证券市场自身的运行规律是影响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流动性的主要外生因素变量之一。在指令驱动机制下,Chang等(1993)发现东京证券交易所样本期间的最优委买价和最优委卖价的价差变动遵循双U型变动,屈文洲&吴世农(2002)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发现价差呈L型变动模式。另外,Foster & Viswanathan(1990)认为由于周一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最严重,所以周一的流动性最差等等,这些都是证券市场自身的一些运行规律,都会对具体的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产生影响。

(二)内生因素变量的作用机制

我们把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内生因素变量分为两类,第一,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的内生因素变量;第二,交易参与者行为内生因素变量。上市公司基本面信息的改变往往会造成短期流动性供求关系的失衡,从而影响上市公司股票的短期流动性。特别是突发的内生因素变量,通常突发内生因素变量的变化基本上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往往是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的重大改变,不是特大的利好,就是特大的利空。或上市公司重组主营业务改变,或盈利能力大幅提高,或上市公司出现重大亏损,或重大经济、政治等恶性事件等等。由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改变,改变了已经持有此股票投资者和场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造成该股票短期的流动性供求关系失衡,从而带来了流动性前后的巨大变化。这是突发性内生因素变量影响上市公司的流动性的最主要原因。如果这种突发内生因素变量的变化对于这些上市公司来说是重大的利好,这样改变了所有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无论是已经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或场外的观望者,都会对这些公司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由于重新估价的提高,已经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不愿意在当前价位卖出,原来的流动性需求者变成了流动性供应者,场外的投资者竞相买进,由原来的流动性提供者变成了流动性的强烈的需求者,并且短期内由于巨大的前后预期差别,造成了流动性的供不应求,直至股票的价格到达一定的价位,到达心理预期价值附近,股票的流动性的需求才慢慢达到平衡,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所以其流动性的变化规律也大致成U形。如果突发内生因素变量的变化基本上对于上市公司是特大利空,则反之亦然。无论利好或利空,突发内生因素变量的变化都会造成上市公司短期的内生性流动性风险。另外,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和信息的不对称都将对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Admati & Pfleiderer(1991)证明,当知情者预先对其将要进行的交易进行披露时,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市场流动性,获得更低的交易成本,但对其他交易者来说,交易成本相应提高。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公告信息的质量应该包括:及时性、真实性、透明度(详尽程度)和广泛性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公告信息的质量越高,其信息披露越及时、越详尽、越透明、越真实,其对流动性变化影响的程度越高。这一点和Porter & Weaver(1997)对多伦多股票交易所做的实证研究结果相吻合,他们发现随着市场透明度的提高,市场流动性下降。

交易参与者行为内生因素变量是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主要决定因素,市场不同交易者的行为最终导致流动性变化的趋势Fama 的市场有效性理论认为,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所有的信息都在市场上得以反映。我们认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及其单个资产的流动性变化,同样也是所有的信息在市场上的反映,最终通过市场不同交易者的行为决定了金融资产流动性供求平衡和变化趋势。Muranaga & Shimizu(1999)的研究也表明,交易者对证券的持有期,风险厌恶程度,交易者对其未来预期的自信程度以及他们对市场环境的敏感程度都会对市场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上市公司股票突发性内生因素变量的变化,影响了上市公司股票不同交易者对其未来的心理预期,涨跌幅限制的助涨助跌增强了不同交易者的自信程度,预先知情交易者和不知情交易者的博弈,各种真假信息的公告,这一切都通过影响市场不同交易者的心理,从而选择不同的交易行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形成市场的行为,最终决定了流动性的供求平衡,决定了流动性的变化趋势。在指令驱动的交易机制下,交易者可以分为股票持有者和场外关注者,没有做市商来提供流动性,其流动性的提供和需求分别由这两类交易者来提供,并且不同时期他们对于流动性所扮演的角色在不停地转换。他们的心理预期、持仓头寸、交易策略决定了不同时期不同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供需平衡,从而决定了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

四、结论

以上我们通过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流动性的理论进行回顾和研究,把影响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分为外生因素变量和内生因素变量,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因素对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因素影响的作用机制,外生因素变量主要通过宏观经济、微观结构因素和证券市场自身运行规律因素影响整个证券市场,从而进一步影响具体的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内生因素变量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的变化和交易参与者行为心理、交易策略来影响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1]冯晓青.关于流动性问题的理论综述[J].经济动态,2003,(11).

[2]刘海龙,仲黎明.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Bondarenko O.,Competing market makers, liquidity provision and bid-ask spread, 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 2001,4,269-308.

[4]Handa P.,R.Schwartz,1996,Limit Order Trading, Journal of Finance 51, 1835-1861.

[5]Easley D.,O’Hara M.,Adverse selection and large trade volume: the implication for market efficiency,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Analysis, 1992,27,185-208.

[6]Garman M., Market microstruction. 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cs,1976,3:257-275.

[7]吴冲峰,宋军.金融复杂性[J].系统工程,2002,(1).

篇4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同属于基本分析范畴,二者都强调严谨的独立分析,在理论的内在逻辑上趋于一致,但实际投资风格差别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认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盈利高速增长,当前股价的高低并不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所选择股票往往市盈率较高。在成长投资者看来,价值投资利用市场波动在安全边际下购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标值较低,风险固然相对较小,但投资风格显得保守单一,得不到高增长企业带来的超额回报。从美国股市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在过去的25年间,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各有其风行周期,呈现周期轮动的态势,各自在其风行周期中的表现均好过对方,但从长期回报来看。价值投资收益要明显高于成长投资,而收益波动却小于对方。

相对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空中楼阁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波动是由大众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决定,聪明的投资者所要做的仅仅是购入大众认定可以涨价的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即可。在此理论依据下,技术分析方法仅从证券的市场行为来分析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技术分析师认为价格变动受长期趋势影响,对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确的反应,而是逐渐反应,因此投资者只需计算未来的趋势,没有必要进行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分析。但大多数对欧美证券市场弱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证实,证券价格并不按照一定趋势变动,技术分析的前提假定条件难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现资理论认为,在所谓的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公开市场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价值投资分析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额外收益。然而在欧美市场上的大量实证研究并不能证明证券市场完全有效,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有效性证据,包括风险溢价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市盈率效应、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率和日历效应等。同时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群体的长期超额业绩回报也从实践上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了极其有力的反驳。

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对现资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行为金融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该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种偏差会使人们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着“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证券价格偏离价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身上出现的类似认知偏差还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损失厌恶等等。这个发现验证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前提假设:从短期来看,市场只是一个投票机,股票价格不仅决定于基本面因素,还受影响于投资大众的心理认知偏差。证

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价值投资策略利用市场波动寻求套利成为可能。来自基本面的逻辑因素决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心理因素则影响其短期的市场价格。

三、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践效应

价值投资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稳健性使其逐渐成为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美国华尔街90%的证券分析师都声称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随着证券分析业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欧美证券市场上越来越难以发现内在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特别是在几波大牛市中,市场中多数股票都被严重高估,此时价值投资者只能选择有所不为。难以分享证券市场空中楼阁所带来的超额投机收益。当证券价格普遍达到甚至超越其内在价值,股市若长期处于高涨状态,坚持价值投资策略的机会成本也较大。

另外,在买人证券之前的价值评估环节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来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时也不高,已有信息中,无形资产等项目的价值也难以确定,由此造成其资产价值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增长更是不易预测,很多复杂和随机的因素都会导致原先的预测结果和实际值相差极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价值投资者虽然在单个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确度却未见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在抵消风险和获得盈利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此一来,一些未来成长性极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资者往往只能选择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股票,近似达到和实现价值投资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将利润增长率指标结合考虑,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指标公式:k=增长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资回报愈大,这样能够兼顾分享到成长型公司的业绩回报。

篇5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成长投资和价值投资同属于基本分析范畴,二者都强调严谨的独立分析,在理论的内在逻辑上趋于一致,但实际投资风格差别较大甚至完全相反。前者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认为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盈利高速增长,当前股价的高低并不是考虑的第一要素,所选择股票往往市盈率较高。在成长投资者看来,价值投资利用市场波动在安全边际下购入股票。P/E、P/BV和P/S等指标值较低,风险固然相对较小,但投资风格显得保守单一,得不到高增长企业带来的超额回报。从美国股市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在过去的25年间,价值投资和成长性投资各有其风行周期,呈现周期轮动的态势,各自在其风行周期中的表现均好过对方,但从长期回报来看。价值投资收益要明显高于成长投资,而收益波动却小于对方。

相对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空中楼阁理论认为证券的价格波动是由大众心理预期的变化所决定,聪明的投资者所要做的仅仅是购入大众认定可以涨价的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即可。在此理论依据下,技术分析方法仅从证券的市场行为来分析证券价格的未来变化。技术分析师认为价格变动受长期趋势影响,对新信息并不是立即做出精确的反应,而是逐渐反应,因此投资者只需计算未来的趋势,没有必要进行基本面分析和价值投资分析。但大多数对欧美证券市场弱有效性的检验结果证实,证券价格并不按照一定趋势变动,技术分析的前提假定条件难以成立。

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现资理论认为,在所谓的半强式有效市场中,证券市场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公开市场已有的全部信息,因此价值投资分析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超越市场的额外收益。然而在欧美市场上的大量实证研究并不能证明证券市场完全有效,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有效性证据,包括风险溢价的时间序列相关性、市盈率效应、账面价值/市场价值比率和日历效应等。同时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群体的长期超额业绩回报也从实践上对半强式有效市场进行了极其有力的反驳。

在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对现资理论提出挑战的同时,行为金融学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该理论以心理学对人类决策心理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人们的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对证券价格变化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假设的那样完全理性,而是有限理性的,有一种偏差会使人们更注重最近的消息,存在着“过度反应”,从而导致证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证券价格偏离价值是不可避免的,投资者身上出现的类似认知偏差还有:过度自信,反应不足和损失厌恶等等。这个发现验证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前提假设:从短期来看,市场只是一个投票机,股票价格不仅决定于基本面因素,还受影响于投资大众的心理认知偏差。证

券价格的非理性波动,使得价值投资策略利用市场波动寻求套利成为可能。来自基本面的逻辑因素决定了股票的内在价值,而心理因素则影响其短期的市场价格。

三、价值投资策略的实践效应

价值投资方法所具有的科学性和稳健性使其逐渐成为欧美成熟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美国华尔街90%的证券分析师都声称自己是基本面分析者。随着证券分析业的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欧美证券市场上越来越难以发现内在价值被明显低估的股票,特别是在几波大牛市中,市场中多数股票都被严重高估,此时价值投资者只能选择有所不为。难以分享证券市场空中楼阁所带来的超额投机收益。当证券价格普遍达到甚至超越其内在价值,股市若长期处于高涨状态,坚持价值投资策略的机会成本也较大。

另外,在买人证券之前的价值评估环节中,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来源有限,信息可信度有时也不高,已有信息中,无形资产等项目的价值也难以确定,由此造成其资产价值难以判断;另一方面,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增长更是不易预测,很多复杂和随机的因素都会导致原先的预测结果和实际值相差极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价值投资者虽然在单个股票上所花工作量巨大,精确度却未见有多高,因此,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在抵消风险和获得盈利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此一来,一些未来成长性极佳上市公司便很容易被忽略掉。一些能力和精力均有限的投资者往往只能选择那些低市盈率和市净率的股票,近似达到和实现价值投资的效果。彼得·林奇曾将利润增长率指标结合考虑,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指标公式:K=增长率/市盈率,K值愈大,投资回报愈大,这样能够兼顾分享到成长型公司的业绩回报。

篇6

特朗普当选美国新一届总统,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2016年11月9日(北京时间),随着美国大选日益明朗,特朗普逐步显现领先优势并最终当选,全球金融市场出现较大幅度下跌,美元指数从当日9时9分的98.1074迅速下跌至13时17分左右的95.8832,又在四个多小时后小幅回升至97.35左右。日元兑美元亦大幅贬值逾3%,墨西哥比索更是暴跌13%。9日13时左右,纳斯达克指数期货和标准普尔指数期货均跌停。

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暴跌,反映出市场对特朗普政策的不可预期性表示担忧。特朗普缺乏扎实的执政经验,其执政理念亦飘忽不定。此前,特朗普对美国金融体系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12月美联储面临是否加息的选择。未来的美元走势,是会听特朗普的,还是听美联储的?

10月份,由于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以及失业率等数据的支撑,加上美联储政策基调有所“鹰派化”,美元指数走出了一个升值小。10月底以来,由于希拉里邮件门事件再度发酵,特朗普的民调支持率逐步扭转劣势。在这个过程中,美元指数开始小幅下行,11月4日美元指数跌破97至96.9。

近期美元指数可能会出现相对较大的波动性。受到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可能会在不同币种、期限和资产品种之间重新选择,美元汇率的走势短期将更加不确定。

特朗普会影响联储决策?

特朗普一直对美联储此前的政策框架及政策调整持批评态度。此前,特朗普在与希拉里的电视辩论中,认为美联储比国务卿克林顿更具有政治色彩,并明确提出美联储主席耶伦将利率维持在如此低位是一个政治决定,是为了创造虚假繁荣,粉饰奥巴马执政政绩。从特朗普抨击中国,要求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等言论来看,他可能希望借助美元贬值,提高出口竞争力。美联储并不买特朗普的账。美联储在9月份的议息会议中基于“经济因素而非政治因素”维持利率不变,被认为是针对特朗普的行为。

但是,特朗普当选对于美联储的政策框架可能不会带来重大的影响。一是美国总统干预美联储政策的先例很少,这是美联储政策体系独立性的重要体现以及保障。二是特朗普缺乏对美联储的实质干预手段。一方面,耶伦主席由奥巴马总统任命,任期到2018年2月。另一方面,虽美联储理事会目前有两个理事岗位空缺,但是,即使特朗普任命两位为自己效力的理事,也很难改变美联储理事会的议事传统和决策程序。三是特朗普针对美联储及耶伦主席的批评更多是出于选举的需要,在执政过程中,特朗普会面临财政政策的硬约束,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对其保障经济增长和就业促进是有帮助的。

美元指数决定更多依靠基本面

从未来的走势看,由于特朗普政策倾向于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不断带来冲击。美国经济会走向“内向型经济”,更加注重经济再平衡。从中长期来看,美元指数仍然将由经济基本面决定。

从汇率影响的政治时间看,美元应不会出现巨大的贬值。特朗普当选出乎市场预期,但是,其施政纲领尚未明晰,而且其竞选主张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变成政策尚待进一步观察。美国重大经济政策决策都具有既定程序,特朗普未来更多是适应现有体系而很难重建新的体系。美国大选对汇率的冲击可能逐渐淡化。

从基本面来分析美元的汇率决定,美元指数仍有走强的动力。汇率的走势基本由利率、物价和竞争力等的相对变化而决定,利率变化决定短期走势,物价变化将由购买力平价来体现,竞争力则由生产效率的变化或者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两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体现出来。

特朗普当选不会改变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趋势。一方面,美国经济整体相对向好,2016年9月份非农就业增加15.6万人,虽略低于市场预期,但仍然是较好的就业状况。即便是特朗普当选,美联储在12月份加息的可能性仍然较大,这将直接导致美元与欧元、英镑等的利差变化,形成对美元保持强势的利率平价支撑。另一方面,英国退欧以及欧洲银行业问题可能会演化为美元指数的进一步走强,特别是市场对欧洲银行业的风险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篇7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汇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特征日益凸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和完善;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加趋于灵活且一直处在浮动升值的运行区间内。毋庸置疑,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将在缓解我国经济内外失衡上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更加频繁地波动也将必然导致市场投机行为加剧、外汇风险增加以及货币当局的调控监管难度加大等问题。在“日元”和“卢布”先后遭遇大幅贬值危机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为支持实体经济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广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实况下,新近纳入IMF特别提款权(简称“SDR”)的人民币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汇率变化挑战。短期汇率波动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运行。综观各国中央银行实践,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沟通政策和实际干预两大工具对短期汇率波动产生作用。中央银行沟通是指中央银行就当下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策略、经济前景以及未来货币政策意向等相关信息,向公众进行披露的过程(Blinder等,2008)[1]。与“窗口指导”不同,中央银行沟通的操作目的是发挥其对公众预期的引导和管理作用,而并非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非正式监管。有限理性的公众具有异质性预期和不同的风险偏好,导致其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解读往往存在差异。出于加强公众预期管理的需要,各国中央银行高度重视沟通政策这一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在金融市场预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也因此不断提高。实际干预是货币当局直接作为外汇市场的本币交易者,买入或卖出外汇来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以期达到汇率政策目标的一种汇率调节方式。近些年来,出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外汇占款风险的考虑,中国人民银行在实际干预的使用时机和频次上表现更为审慎,更加倾向于使用时滞短且成本低的中央银行沟通以平稳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李云峰和李仲飞,2011)[2]。

从现有文献看,中央银行沟通对外汇市场预期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第一,中央银行沟通创造信息的能力,下文中称之为“信息机制”。即中央银行就某些信息进行沟通,会改变私人部门预期及投资决策,从而影响金融市场,包括外汇市场。针对这一问}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国外,国内尚存很大的研究空间。Fatum和Hutchison(2002)通过对欧洲中央银行官员的沟通研究发现,其公开言论能够对欧元汇率产生一定的短期影响,特别当该观点是负面时,影响可持续较长时间[3]。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Beine 等( 2009) [4], Radovan Fi?era和 Roman Horváthb(2010)[5]与Ashima Goyal和 Sanchit Arora(2012)[6]选择了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和日本中央银行捷克和印度的数据对同一问题进行了不同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均证明了中央银行沟通对汇率波动有一定的影响。不同与上述学者,?gert和Kocenda(2014)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央银行沟通的外汇管理作用更为明显[7]。第二,中央银行沟通协调预期的能力,下文中称为“协调机制”。鉴于中央银行沟通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及地位,沟通信息容易受到市场参与者关注,成为信息“聚焦”,减少了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异质预期和异质信息,进而平稳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波动。例如Sawicki(2007)[8]和Neuenkirch(2013)[9]的研究都发现公布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和通货膨胀的报告非常明显地影响了近期的利率预测,尤其是对于当天的预测,并且指出中央银行沟通是通过减少预期的多样性来管理预期的。

综上所述,中央银行沟通的文献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仅考察中央银行沟通对外汇市场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大部分学者在解释中央银行沟通为什么会影响外汇市场或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时,只是简单地在“一致性市场预期”假设下提出中央银行沟通有助于引导和改变公众预期,继而影响外汇市场。对于引导预期的具体路径和效果的阐释相对模糊。此外,未将中央银行沟通、异质性的市场预期与汇率波动三者相互联系以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造成了中央银行沟通的现有理论对现实政策操作的解释力度较弱。因此,本文以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存在异质有限理性预期为研究假设,通过将市场交易主体划分为基本面决策交易者和技术分析交易者,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过程中中央银行沟通、市场异质性预期与外汇交易行为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推演出更为详尽的中央银行沟通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机制。与此同时,本文选用异质预期汇率模型,对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总体影响展开相应实证检验,试图在市场交易者预期具有异质有限理性特征的微观视角下,为中央银行完善和发展人民币汇率调控策略提出政策性建议。

理论基础分析

综观当前中央银行沟通对汇率影响的研究现状,其影响机制大多为:在“完全理性”与“同质预期”假设下,中央银行沟通通过信息机制和协调机制影响外汇交易者的预期,进而影响到汇率的波动。黄卫华和周冰(2005)曾指出,时间约束和计划经济的他组织结构使得有限理性假设在中国经济机制转型研究中成为必要的假设条件[10]。当前,我国仍然处在经济机制转型改革的深水区,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随着行为金融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完全理性”这一相对苛刻的假设作为沟通政策研究的逻辑前提也略显不足;此外,万志宏(2015)在回顾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前后各国前瞻指引的政策实践时指出,对公众预期管理的深入探讨和量化,将是未来研究包括中央银行沟通在内的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的必然趋势[11]。因此“一致性预期”显然不是研究中央银行对外汇交易者行为影响的最优选择。出于研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考虑,我们以异质有限理性预期为假设条件。

本文的理论基础分析在沿袭前人主要影响路径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将两大前提假设变为“有限理性”与“异质预期”,并把外汇市场交易者具体分为基本面决策交易者与技术分析交易者,探讨中央银行沟通对交易者的不同预期函数的不同影响。沟通对预期的不同影响反映到其交易行为决策上,使得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改变,最终作用于汇率的波动。图1为交易异质预期下中央银行沟通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机制图。

本文根据以上对于中央银行沟通对汇率波动影响路径的分析,将Frankel and Froot (1986)基本面分析者-图表分析者经验模型(也称为C&F模型)[12]进一步改进,建立如下理论模型,以探讨该路径的合理性。

本文假设外汇市场上的交易者分为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通过交易者的行为分析得出两种类型的交易者基于各自的预期规则形成预期:基本面分析者根据均衡汇率模型计算经济基本面决定的汇率值,通过考察即期汇率与基本面汇率值的背离形成汇率回归预期,其预期函数中心理系数是常数。技术分析者根据历史汇率计算移动平均线的差值形成汇率预期,技术分析者认为汇率运动趋势形成后,其运动的空间结构符合某一黄金比率,技术分析者的预期函数中心理预期系数是符合某一黄金比率的变量。技术交易者不考虑基本面汇率信息,单纯根据过去汇率的波动预测未来汇率变化,也被称为噪音交易者。

计量模型的建立

内含中央银行沟通变量的异质预期汇率模型(C&F模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异质预期模型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际金融研究,尤其是在过分波动和尖峰厚尾的条件异方差收益研究上。在异质预期条件下,为进一步实证检验中央银行沟通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本文承接前文理论模型,建立内含中央银行沟通变量的异质预期汇率模型(C&F模型)。汇率(取对数)是以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的价格。它与购买外币的投资组合经理的预期汇率和一系列的同期变量相关。因此汇率可表示为:

是初期汇率波动?e_t的条件均值, 为时间变量系数,用以度量基本面交易者对过去收益连续或反转的情绪。 表示不考虑中央银行沟通时,基本面交易者预期汇率调整到基本面汇率的速度。 表示的是中央银行沟通对汇率回归均衡速度的影响。I_t是中央银行沟通变量。 是期汇率波动?e_t的条件均值, 为时间变量系数,用以度量技术面交易者对过去收益连续或反转的情绪。 表示不考虑中央银行沟通时,技术面交易者预期汇率调整到基本面汇率的速度。 表示的是中央银行沟通对汇率回归均衡速度的影响。

实证过程与解释

(一)主要变量数据与来源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考虑到研究结果的可参考性和中央银行沟通的发展时段,本文选取2005年7月2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美元痘蝗嗣癖业幕懵手屑浼鄹褡魑汇率市场数据。相关数据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网站上的中央银行中间价日数据。下图为Log(dollar/rmb)远期汇率与200天移动平均时间序列图。

参照国外界定中央银行沟通的方法(如Reeves,2007[16]和Sawicki,2007[8]),本文将书面沟通数据和口头沟通数据都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汇总后作为中央银行沟通样本数据。书面沟通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上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货币政策公告以及中央银行报告的统计频数。而口头沟通则是采取“中国人民银行沟通窗口信息统计为主,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上以中央银行主要领导(特别是有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经历的行领导)+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展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为辅”的方法,统计2005年7月~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领导的口头沟通次数及对应时点。

表2和表3给出了中央银行沟通变量、汇率市场变量及PPP转换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和 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在正态检验方面,通过变量的峰度,偏度和 J-B 统计值可以看出所有变量均不服从正态分布。由于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要考虑相关序列是否平稳。通过 ADF 检验可以发现,表中涉及的所有变量都是平稳的。

(二)RS-CF模型与RS-CF-Com模型参数估计

在标准机制转换的RS-CF模型中,基本面交易者和技术分析交易者的参数 和 的估计,对本文计量模型其他的相关参数的估计而言,有着重要的基础性意义。由参数 和 ,我们按照前面的模型设定,通过利用MATLAB7.0工具,计算得到前文建立的RS-CF模型和RS-CF-Com模型所有的相应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一方面,正如前文理论传导路径推演的结果所示,中央银行沟通对汇率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基本面交易者预期和技术面交易者预期实现的。尽管RS-CF-Com模型是由标准的RS-CF模型修正得来,但是其假设估计也同样可以由极大似然估计函数(log-likelihood)和两种交易预期的统计实现(参见表4)。由表中极大似然估计函数值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加入了中央银行沟通虚拟变量后的模型较标准模型在极大似然估计函数值上有所改进。由此,实证结果拒绝了“中央银行沟通对汇率预期无影响”的原假设。除此之外,我们由参数估计的结果可以推断出中国人民银行和人民币外汇市场交易者均在一定程度上参考移动平均交易规则进行人民币交易市场活动。虚拟系数 的估计结果对中央银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表明了当中央银行沟通发生时(即I_t=1),通过技术分析交易者预期,汇率变化有明显的反应,系数有所增加。然而,其增加的幅度却相对有限,这说明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沟通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而的估计结果也表明了中央银行沟通通过基本面决策交易者预期对汇率波动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但相比前者技术分析交易者预期,中央银行沟通对基本面分析交易者预期的影响程度更大。总而言之,中央银行沟通对基本面决策交易者预期的影响大于对技术分析交易者预期的影响。

另一方面,根据模型预测估计发现:首先,基本面交易者预期至多可以持续不足3个工作日,而技术面却至少可以持续14个工作日。这样的结果表明了在人民币交易市场,技术分析交易预期转换中可能存在着较强的路径依赖,而基本面交易者预期转换却没有;其次,在不同汇率波动程度的时期内,机制依赖的异方差性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基本面交易者预期所引起的汇率波动大约是技术分析交易者预期的四倍有余,说明了基本面交易者预期对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高于技术分析交易者预期。这与前面理论基础分析中技术分析交易者相比基本面交易者更容易在较低程度的汇率波动中收益的结论也一致。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可以推断:在基本面决策交易者占支配地位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中央银行沟通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效果相比在技术分析交易者占支配地位的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更为合意。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不令人满意。一方面,由上表可知:在不考虑基本面交易者预期和技术分析交易者预期的间转换机制的情况下,上述两个模型的交易者预期转换概率P和Q存在较大的差异,即技术分析交易者预期转换概率Q(约为0.93)明显大于基本面分析交易者预期转换概率P(约为0.53)。这正说明了无论是否存在中央银行沟通操作,在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向技术分析预期转换的发生概率远大于基本面预期。换言之,技术分析交易者在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上占据着支配地位,进而导致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平稳作用效力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另一方面,我们在统计沟通数据时发现: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沟通窗口建设较晚,因此,沟通信息数量较少且不全面。而更多的中央银行沟通信息统计来源于百度等搜索引擎。后者统计的中央银行沟通信息,准确性较低、公信力不强,可能导致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减小。

最后,虽然本文的实证结果证明了中央银行沟通通过市场预期的传导,能够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对比RS-CF模型和RS-CF-Com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特别是转换概率P和Q的细微变化)可知:中央银行沟通机制对基本面分析交易者预期和技术分析交易者预期相互转换的过程影响相对较小。

(三)Ljung-Box Q检验

在上述参数估计结果的分析基础上,本文在此将进行Ljung-Box Q检验,以再次确认计量模型的序列相关和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性。表5中Ljung-Box Q检验的结果显示:本文的计量模型通过预期机制转换能够较好地契合短期汇率的平均波动和条件异方差性。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研究发现:(1)在异质预期条件下,中央银行沟通通过信息机制和协调机制影响外汇市场交易者的异质预期,从而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2)在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市场预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并且基本面决策预期下的汇率波动程度相比技术面决策预期较大,中央银行沟通对技术分析交易者预期的影响小于基本面分析交易预期,沟通发生时向技术分析预期转换的发生概率大于基本面预期,从而致使中央银行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平作用效力受到一定的局限;(3)中央银行沟通对两种异质性预期相互转换过程的影响较小;(4)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操作实践中,沟通政策工具发展的局限也可能致使其在汇率预期管理和平稳人民币波动上的作用效力有所减弱。

由此得出以下两点启示: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应重视利用中央银行沟通工具来平稳人民币波动,并且强化其操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建设好官方网站的沟通交流对外窗口,发挥中央银行沟通作为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市场有序发展。第二,从预期管理角度看,中国人民银行应更加注重加强沟通对人民币汇率技术分析交易者的预期引导效力,提高沟通在异质预期转换中的影响力,以提升中央银行沟通政策工具的整体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Blinder Alan S. “Central Bank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ublished by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1998.

[2]李云峰和李仲飞,《中央银行沟通、宏观经济信息与货币政策有效性》,《财贸经济》第 1 期,2011第 56-63 页。

[3] Fatum,R,Hutchison,M.“ECB Foreign Exchange Intervention and the Euro: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News,and Intervention” ,Open Economies Review, M,2002,13, pp.413-425.

[4] Beine,Janssen,and Lecourt C, “Should Central Bank Talk to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Finance, 2009,28,pp.776-803.

[5] Radovan Fiser, Roman Horváth, “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a GARCH analysis”,Working Paper. 2010.

[6] Ashima Goyal and Sanchit Arora, 2011, “The Indian exchange rate and Central Bank action, An EGARCH analysis”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ume 23, Issue 1, February 2012, pp. 60C72.

[7] ?gert, B. and Kocenda, E., The impact of macronews and 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on emerging European forex markets. Economic Systems, Vol.38,No.1,2014.

[8] Sawicki, M., Do financial markets react to bank of England communi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23,No.1,2007.

[9] Neuenkirch, M.,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n vector auto regressions: A new approach using 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Vol.37,No.11,2013.

[10]S卫华和周冰,转型研究和有限理性假设的适用性,南开经济研究, 2005(04):28-33。

[11]万志宏,货币政策前瞻指引:理论、政策与前景,世界经济,2015(09):166-192。

[12] Frankel, J. and K. Froot “Understanding the US Dollar in the Eighties: The Expectations of Chartists and Fundamentalists.” The Economic Record 1986 62:24C38.

[13] Engel, Ch. and J. Hamilton “Long Swings in the Dollar: Are They in the Data and Do Markets Know I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 80:689C713.

[14] Baillie, R. and W. Osterberg “Central Bank Intervention and Risk in the Forward Marke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7 43:483C497.

[15] Dominguez, K. “Central Bank Intervention and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98 17:161C190.

篇8

金融市场中的套利机会

从金融市场角度看,所有的交易都是一种资产转换,金融家力图从资产转换中套利。金融市场中的资产形态,包括现金、外汇、商品、贵金属、股票、债券、期货与期权、保险、房地产、专利技术、项目机会、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其它有价证券等等。所有的财富当赋予时间的价值时,则称为金融资产。

金融市场主体资产转换的动力来自于不同的流动性偏好和风险偏好。金融资产的属性可以归结为三方面:即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

金融套利空间产生于四个不同的领域:不同资产转换间套利,不同期限套利,不同地区套利,不同买卖主体间套利。

不同资产转换间套利,是指利用不同资产的定价差异,用货币购买定价过低商品并力图以真实价值卖出时的套利行为;或者以货币为媒介,以定价过高的资产交易定价过低的资产套取真实利差的行为。资产的定价既包括对资产基本面的分析(收益性、成长性和风险性),也包括宏观政策面的分析,还包括资金面、情绪面等分析。金融家运用独特的资产定价方法,对资产价值作出判断。由于定价能力的不同(包括对信息拥有的差异和方法的差异),产生资产价格的不同看法,就有了套利的可能性。

不同期限的套利,是根据资产价值变化的走向分析,对于趋向上升的资产以买空方式、对于趋向下降的资产以卖空的方式囤积居奇,以期在资产价格变动中套利。由于资产价值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金融家需要更充分的信息作出判断和更大的风险承担能力。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金融家完全可以运用信息不对称的手段,引导金融消费者看好某类资产,使其产生高预期形成资产的高价格,也可以反之引导消费者看差一类资产,使其形成低价格,形成信息操纵下的主动套利。

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基础

在不同区域间套利,是指资产在不同地区定价差异形成的套利机会。这种机会可能由于对资产稀缺性看法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如有的地方资金供应宽松,有的紧,形成资金利差),也可能是人为的贸易和投资壁垒造成的价值差异,还可以是两地对资产价值信息差异导致的定价差异。在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之前,这种套利差普遍存在。

所谓政策套利、监管套利,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政策不一样导致对资产有效性看法不同,在政策宽松的地区准入而进入政策偏紧的地区竞争,就会形成独特的产品垄断之优势。目前跨国之间、跨境之间存在大量的机会。人们在开曼群岛等地注册企业,以减少税收和准入成本、运行监督成本也是区域间套利的方式。

在不同需求主体间套利。不同的流动性偏好,不同的收益性偏好,及不同的风险性偏好,是市场交易主体的普遍特征。即使是同一个体的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偏好在不同时期也可能不同。金融市场各类主体需求概括为交易需求、投融资需求和理财(财富管理)需求,不同需求者对资产价值的看法不一。这种价值差异很多是资产组合应用的方式不同引起。当投资者与融资者对资金价值判断不一致,有利差时,投融资中介亦可套利。

主体的风险偏好不一样时,可以有风险套利。将一部分不愿承担高风险的主体承担有限风险,而将风险利差给愿意承担较高风险的主体,金融中介亦可套利。主体的信息占有不同也形成对资产价值的不同看法,形成定价差异,产生套利机会。市场主体由于风险偏好和流动性偏好的不同,引起对资产价值看法上的差异,正是交易实现双赢的基础,也是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基础。

利用信息不对称套利

当金融资产的未来收益和风险信息在交易双方不对称把握时,就会出现对资产定价的看法不同,信息有利一方则可套利。当金融产品设计者有意识隐瞒重要风险信息,放大收益信息而转让产品时,就会形成不合理的定价,并产生不当收益,本质上构成交易欺诈。这是规范的金融市场应当禁止的。而问题是在法律上界定和认定非常困难。而且在监管法规总是滞后于金融产品创新的情况下,人为创造信息不对称以高价销售金融产品成为华尔街一些投行的主要牟利方式。

金融家为解决信息的不充分,发明了一系列风险计量办法,同时为分散风险、增强信用,建立了各种资产组合工具,将不同的风险等级、不同主体、不同期限的资产组合形成所谓结构性产品。其结果使风险和收益信息更不直接,更容易形成信息不对称。

篇9

关键词:经济物理学;金融系统;应用

经济物理学的内涵主要是将物理学的实证和实验的经验、理论的、实践的方法,例如统计学、动力学、流体力学、量子力学等应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这样就创造出一个新的学科--金融物理学。简言之,经济物理的研究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经济或金融系统中的物理问题,把金融市场看到是一个物理分析系统,其中的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看作是可以量化分析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建立模型,力图寻找和阐释其中的“物理”规律。二是运用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市场中的经济或金融问题。在第一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的数据发现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物理分析的方法,找出最大的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从而发现联系,发挥着解释金融现象,揭示规律和问题的作用。经济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一是对金融市场的数据如股票价格进行分析研究以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二是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达到预测一个国家的GDP指数。三是可以用来建立实验数据和模型,寻找普遍性规律以帮助其他案例作为参考。

一、经济物理学的产生

第一个提出“经济物理学”概念的人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物理学教授H.EugeneStanley。1996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了首届国际经济物理学专题研讨会:EconophysicsWorkshop,全世界很多优秀的物理学家、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共同参与了此次会议,从此经济物理学以一门学科的身份正式诞生。为了说明经济物理学的实质,首先要探究一下他的发展进程。他的产生式外部和内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原因而言,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往往通过数学数据加以解释,只能通过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解释经济现象,但是出现了大量的观察事实与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由此对许多通过数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的方法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物理学是属于科学的规范,他的主要形式是推理分析,实验数据证明检测结果,通过处理实验数据和构建理论模型才能得出简论,再与假设的结果作比对。一般来说,做实验时常常需要收集的大量数据,为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和可靠性,以帮助经济物理学家类比分析,找出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

二、经济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探索经济运行中一些相关变量的统计规律,主要包括收益率、波动率、变量、价差等,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以总结经验为类似的情况提出分析方法和解决措施。第二,对宏观市场的模型建立和对未来经济运行规律的预测,这一部分主要针对的是实证研究。第三,对金融市场的微观状态进行模型建立,主要包括逾渗模型、伊辛模型等,模型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证基础之上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经济物理学理论模型

深入研究实际问题可以探讨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发现其中蕴藏的规律和机理,实质是将过程系统化,简单化,抽象出普遍性的规律。经济物理学模型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第一类是基本面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博弈理论模型。基本面交易者认为市场价格遵循价值规律,市场价格虽然一直在基础价格周围上下波动,但是最后仍然会回归到基础价格;与之不同的是噪声交易者,他们偏向于技术和图形,所以也称之为技术交易者或者图形交易者,通常利用技术或者图形分析市场行情,预测未来的走向和趋势。第二类是逾渗模型。物理学家Cont和Bouchaud提出了这个模型,所以将之命名为CB模型,此理论只考虑内部因素的影响,忽略外部因素的作用,认为最根本的是交易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发挥作用,由于交易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会产生一个个的簇,每个簇内的交易者采取相同的交易策略,这一集体是同步的、静态的。再此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模型,即EZ模型,其进步之处在于此模型不受限制,并且可以通过演化方程并解析求解,完全利用数学和物理学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第三类,自旋模型。经济市场中存在着买和卖两种状态,认为市场价格由N个市场参与者的买和卖的行为决定。而模型仿造了这一变量,类似于一维磁铁由N个向上或者向下的自旋组成。这个模型假定市场参与者分为极少的知情者和绝大多的跟风者,跟风者会模仿大多数人的行为而更改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状态。第四类,少数者博弈理论模型。1997年,瑞士华人张翼成提出这个理论模型,它的提出完全是根据实际问题引发的,人们的实际生活离不开社会群体,一旦决策者多了就会产生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决策人的选择是少数人的选择,那么决策人就将获益;否则就会遭受损失。简单的说,少数者博弈问题就是在不考虑道德因素的前提下,决策人如何决策的问题。少数者博弈理论模型主要研究针对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在复杂的竞争系统里如何决策问题的博弈模型,它源于经济学家阿瑟(W.B.Arthur)提出的“酒吧问题”,并由华人张翼成以博弈论的形式提出。他是研究金融市场的规律,是研究经济个体之间关系的有力武器,经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复杂关系。

四、结语

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其中包含着复杂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方法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已经成为边缘性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学术界的用三年就方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融合发展是时代的进步和学术发展的新思路,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中提供新的理论支持。经济物理学的产生和应用对宏观经济发展、个人理财,公司组织与管理等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二、宏观经济学视角

1.实体经济因素。经济是金融赖以存在的基础,金融市场是为经济运行服务的,实体经济基本面可用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进出口贸易额、失业率、消费指数等多个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快速增长通常会带来金融投资收益的增加,不同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关联程度的不同,决定了各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差异,而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也决定了各国金融市场联系的大小。当重要经济指标公布时,股票市场往往会发生波动,某个国家发生贸易逆差时,货币汇率一般会贬值。由于各种类型、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对同一经济信息的关联方向、相关程度、反应速度有差异,因而使表现出来的各个市场间的波动相关性有所不同。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反应往往是通过预期来实现的。依据新古典金融理论,当新的经济信息出现时,投资者会理性预期证券的未来收益,并将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作为证券的合理价格。市场参与者往往希望抢在其他投资人之前决定投资方向,因此他们就通过各种数据对经济形势进行预测,由于各种市场预测的难度不同,就造成不同市场波动性和相关性的差异。如股票市场相对债券市场更难预测,所以在经济指标公布前后,股市往往会发生较大波动。市场上的传言也会影响投资者预期,各类消息经常出现在市场上,造成市场价格的频繁波动,而不同市场对共同消息的反应程度则影响着市场波动相关性的大小。产业、贸易、财政等政策也会对金融市场产生明显影响,某些政策可能会导致市场的波动溢出。Masson(1999)提出的“季风效应”指出,一国对经济冲击做出的政策调整可能迫使与之有紧密联系的国家采取相似的政策,这样市场波动性就可能在国家间传导。

2.货币供应因素。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货币供求关系可以决定利率、通胀率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指标,进而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影响。如利率下调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企业赢利,促使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低利率促使资金由债券市场向股票市场转移,股票价格被推高,债券价格下降;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利率平价机制使利率和汇率建立了密切的联动关系,利率下降会引起即期汇率下降和远期汇率上升。市场利率的品种众多,中央银行调控的通常是基准利率,其它利率由市场根据基准利率动态产生,这就使各类金融市场的价格随利率变化而产生波动相关性。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通胀预期的上升,继而引发物价的上涨。在通胀初期,企业收入有所增加,储蓄资金出于保值的目的转向投资领域,股价相应上涨;当通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一般会采取紧缩措施加以控制,股市通常会因此而下跌;预期通胀率是贴现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贴现率能够同时影响股票、债券等投资品的价格;通胀还会降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引起本国货币汇率的贬值。因此,通货膨胀率可以同时影响多个金融市场的价格,通胀率数据公布时,金融市场往往会随之波动。

3.资本流动因素。在一个理想的市场环境下,资金可以随时流向收益风险比最高的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然而在现实环境中,各个国家、各个市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隔阂,资本流动受到若干因素的制约,这就影响了金融市场波动相关的程度。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开放程度高的市场联系密切,波动相关的程度较高,而跨市场资本流动是其重要的推动因素。经济状况的变化会引起资本的跨国流动,同时,大规模的资本流动也会对一国经济造成影响。近年来,国际游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各国金融市场间流动以获取利益,具有投机性强,转移速度快,倾向性明显的特征。游资的投机性操作会造成汇率的异常波动,影响进出口贸易,推动股市、房地产价格大涨大跌。国际资本的流动还可能削弱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增加国家调控经济的难度,加剧了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三、行为金融学视角

宏观经济学认为经济因素的变化是市场波动相关的主要原因,侧重于解释金融市场价格变化的中长期趋势,然而在解释市场短期非理性波动方面,宏观经济学遇到了困难,而行为金融学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信息传递存在障碍,获取信息也是有成本的,投资者不可能获取和处理完全信息,人们可能借助更主观的方法做出决策,因而决策过程中的非理不可避免,这反映到金融投资中,就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过度波动和密切相关。

1.启发式偏差。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当投资者面临复杂的决策任务时,一般偏好利用比较满意而又简单的判断标准,这种利用简单标准来进行判断的方法,称为启发式判断法(Heuristics)。在金融投资中,当一个市场发生波动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只知道价格波动意味着某些信息发生了变化。此时,他会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和固有知识去推断其他市场将受到的影响,并据此推断结果去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行为。市场可能因为投资者这种启发式行为而发生连锁反映,加剧波动的相关程度。启发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启发法。代表性启发法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会因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推测它们具有类似的发展模式,而不考虑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代表性启发法的投资策略容易使某个金融市场的波动扩散至类似的其他市场,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际投资者看到泰国发生了货币危机,认为东南亚各国由于金融模式相似都将难以幸免,于是纷纷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撤出资金,使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危机迅速在东南亚各国扩散开来。可得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事物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程度来评估其相对概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例如,当某人炒股成功的经历被媒体大量报道后,社会民众认为投资股市可以赚大钱而纷纷入市,股市在资金的推动下快速上涨;而当股市大跌使股民遭受重创后,失败的深刻记忆又会使其纷纷退出股市,市场的跌幅更加扩大。可得性启发法使人们把易得的事件误认为是容易发生的事件,从而采取了非理性的行为,在金融市场上,这种行为引发了市场价格的过度涨跌,并随着参与人群的扩大而使波动扩散到各个市场。锚定与调整启发法是指人们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以此为开端进行估计和调整。锚定调整通常是不充分的,不同的开始点会产生不同的估计,这就容易发生偏离。在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变化会受到其他股票价格变化的锚定,市盈率也会受到其他公司市盈率的锚定,投资者以市场整体的市盈率水平来估算所投资股票的合理价格,会使整个市场中的股票价格产生联动性;如果以某个市场的指数波幅来估算其他市场指数波幅的合理性,则会使多个市场表现出类似的波动特征。

2.羊群效应。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是指人们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他人影响,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私人信息,简单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羊群效应由投资主体的羊群行为引发,群体中的人们彼此模仿,相互传染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在金融市场上买入或卖出类似的金融产品,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剧烈波动。随着羊群效应的扩大,局部市场的波动可能迅速波及多个金融市场,使市场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关于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学术界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加以解释,如层叠模型、声誉模型、传染模型等。Bikhchandani等(1992)提出的信息层叠(InformationCasc-ades)模型认为,投资者容易忽略自己的信息而过分依赖他人的决策结果,如果每个人都采取类似策略,那么私人信息就没有贡献到公共信息中去,公共信息池中的信息难以得到更新,从而造成信息堵塞,很难反映金融产品的基本价值。当某一类信息主导市场时,会造成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市场容易同向运动,而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羊群行为就会瓦解,市场会反向大幅回归。羊群效应导致投资者对市场信息非常敏感,容易造成跟风现象,进一步加大了市场波动的程度。声誉问题也会导致羊群效应。对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来说,建立声誉的成本很高,一旦投资失败可能会在声誉上遭受很大损失。而声誉主要取决于其投资组合的绩效与市场平均绩效相比较的结果,而不是绝对绩效水平,这就导致机构投资者要尽力避免使声誉受损的行为。即使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新的投资,但机构投资者由于担心决策错误失去声誉,尽量避免单独行动,为了安全起见宁愿选择从众,于是公共信息就能主导金融市场的波动。羊群效应使市场投资者的投资方向趋于一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相关性,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构成很大威胁。在市场情绪高涨时,绝大多数投资者大举买入,造成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以致产生资产泡沫;而当泡沫破灭时,投资者集体卖出,市场因缺少接盘者而快速下跌,动荡迅速扩散,容易引发金融市场崩溃。

四、市场微观结构视角

1.市场交易机制。市场交易机制是指金融市场交易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则,包括卖空机制、涨跌停板、交易集中程度等,其对金融市场的效率和波动特征产生明显影响。由于各国金融市场的交易机制不尽相同,导致各国各类市场间的波动相关性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卖空是指股票卖出者卖出自己并不持有的股票,且期望卖出后价格下跌,然后再低价买回以获利。卖空机制有助于增强市场的流动性,在通常情况下会减小市场的涨跌幅。当市场非理性上涨,尤其是个别证券因人为操纵而定价过高时,卖空者会趁机做空,防止价格泡沫的产生;当市场快速下跌时,卖空者可以趁机补仓,从而对市场价格提供支持,阻遏跌势,纠正一部分价格失调。当然,当发生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所有投资者对市场走势的看法趋于一致时,做空机制可能会加大市场的下跌幅度,对市场稳定造成负面影响。涨跌停板制度在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中都有应用,指在市场交易品种价格涨跌超过一定幅度时暂停交易,让市场有一个冷静期,使投资者有时间传播和消化信息,当交易恢复后,基本经济因素占据上风,从而增加市场的稳定性。涨跌停板对市场波动性的限制是直接的,可以强制将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冷却下来,防止信息不充分而引发过度波动。相对而言,在没有涨跌停板的市场上,重大利空消息可以引起股票巨幅的单日下跌,待第二天利空被消化后,投资者认为影响其实有限,于是重新进行补仓,矫枉过正容易造成市场大起大落。涨跌停板可以使市场波幅有所收窄,但付出的代价是市场流动性的降低,所以当新兴市场国家设立涨跌停板时,发达国家市场的涨跌停板纷纷取消,这就使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波动呈现出各异的相关性特征。交易集中程度也会对金融市场的表现造成影响。例如,股票市场通常采用集中交易系统,采取按价格和时间优先的原则集中竞价,由电脑撮合自动完成交易;而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采用一定程度的分散交易方式,大量的报价与交易在经纪商之间分散完成。研究表明,分散市场中有更多的私有信息,而集中市场中公共信息占主体,因此集中系统更容易受共同信息主导而大幅波动,而分散市场更加理性和平稳,市场交易集中度的不同造成了各类金融市场波动特征的差异。

2.做市商制度。所谓做市商制度,是指在金融市场中,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经营者作为主要的集中型经纪商,不断向公众报出某些金融产品的买入和卖出价格,并在所报价位上满足公众的买卖需求。做市商具有以相对稳定的价格大量交易的能力,因而可以显著增加市场深度,使得绝大多数订单能够以接近现价成交。做市商为市场提供流动性,需要承担存货成本、信息不对称成本和指令处理成本等,买卖价差为这些成本提供补偿。Cheung和Wong(2000)的调查显示,做市商交易员们会报出非常接近的价格,为了维持其在市场上的信誉,即使短期内头寸失衡,交易员也不会轻易调整价格,甚至在市场趋势与自己的头寸相符时,还会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报价来建立信誉。做市商对客户指令的依赖行为对市场波动产生非线性的影响,表现为报价会出现一定的粘性,即交易员都不会轻易改变报价,但当报价一旦改变后,其他交易员会跟随改变报价,因此市场容易出现集群性和非线性的波动。做市商制度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波动性产生明显作用,有做市商的市场流动性强,交易速度快,波动性小;没有做市商的市场流行性相对较差,交易达成的难度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当市场因突发事件出现剧烈波动时,做市商有义务大量接受定单以维护市场稳定,而无做市商的市场往往会出现大量定单无法成交的现象,使市场价格发生较大波动。我国沪市和深市均未实行做市商制度,故二者的波动性和相关性很强,而香港股票期权市场、美国NASDAQ市场等由于有做市商的存在,故波动性相对较弱。因此,做市商制度的存在与否就对不同市场之间的波动相关性造成了影响。

篇11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和特点

(一)终端网点少,信息化程度较低商业银行和盈利性金融机构逐渐从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化、逐利化,它的运营逻辑是增加盈利和降低成本。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固定网点上采取了集中经营策略:以存贷量为指标,裁撤低于存贷量基准线的地区的网点;以本利比例为原则,裁撤收支比过低乃至负数的网点。这就造成在广大农村市场,地区人均网点量剧降。

(二)涉农金融活动单笔资金数额小,金融合同数量多对比生产集中和商业集中化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发生的金融活动数额受到当地经济条件发展基础和经济活动形式的制约。通常这种制约表现在存贷款数额偏小,用户成本和贡献利润价值较低。这也是使得众多商业银行收缩乡镇一级市场,集中精力在一、二、三级城镇市场的原因之一。

(三)农村金融市场融资形式单一,贷款利率较高农村经济活动通常针对农资、乡镇企业、个体等经济主体,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利用融资的目的主要在于补充周转,等度过资金低谷时再偿还贷款。由于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受到产业结构的限制,产生的附加值不高,因此在贷款方的资金回报率指标上不尽如人意,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融资的规模和形式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受到政策影响,承担支农、惠农和助农任务,在贷款利率设定上倾向于浮动幅度达到国家规定的法定利率的上限,相比城镇市场的同类型、同数额贷款的利率设定要高。一些准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的加入,更是人为拔高了农村融资活动的利率。

三、农村金融市场表现的原因分析

城乡金融市场的两种表现,固然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阶层结构二元化不平衡的结果,但是也有其必然性。分析农村金融市场表现的脉络,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理清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

(一)农业经济活动的粗放模式的影响在大部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均分配生产资料的制约、经济活动模式的单一,作为贷款主体的农民(含其家庭)、生产队(集体或合伙)、乡镇企业在经营规模上比较小,生产方式落后,商业形态处于初级阶段。纯农业生产受第一产业基本利润率限制、商业经营受自身交易模式限制、企业经营受技术规模限制,想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改进生产技术存在的障碍主要有:一是分散式的农村社会生产提高了集中生产的成本,降低了资金对在农村进行规模投资的欲望;二是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使用权流转特点的不同,使得征用、转让、拍卖、招标农村非国有土地使用权难度较大,纠纷经常发生,加大了进行扩大生产的风险和机会成本;三是农村经济体的地域依赖性较强,在业务扩展到外地时,风险性激增,由于应对不力,自身承受风险能力较弱,长期持保守心态,这就制约了农村经济体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阶段性落后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和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活动模式,农村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经济活跃程度低。在我国努力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农村市场不存在先发竞争优势。在融入规模生产、规模经济的时候主动权缺失,只能通过自身的资源性、自然性的天然优势来吸引资金投入。在当前投资市场和融资市场双重不发达的背景下,资本的趋利性和集群效应的集中性又使得农村市场中的经济体通过自发发展困难重重,具体来说就是缺乏资金、缺乏时间、缺乏技术、缺乏规模。其中,缺乏资金是使得其不能克服竞争障碍,发挥自身生产要素的价值的主要,也是首要原因。因为本身发展对比城镇发展存在着阶段性落后,在全面开放市场的环境下,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金融机构因为市场化经营,对一些不能盈利或者成本过高的农村网点进行合并、裁撤,又使得农村市场融资出现困难,给农村市场的发展造成双重打击。另外一个现象是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以信用合作社(以前还有乡镇基金会)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相比普通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自,且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这又回到前文所阐述的观点:农村金融融资市场的融资成本对于借贷双方来说都很高,里面蕴含的逻辑是:贷方因为经营风险大,市场具有局部独占性,必须提高利率;借方因为利率负担重,加大了经营成本,从而又提高了借贷风险,造成贷方资金风险预期上升,进一步反过来影响借贷门槛和合同签订率。

四、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活跃的建议

(一)多方联手打造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搞活农村金融市场,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改善农村市场商业活动环境,降低农村金融融资和增值业务的风险,是一个多赢优势决策的结果倾向。但是还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作为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金融融资活动,利用政策扶持、信息服务、法律宣传、文化科普等活动提升农民、农村集体组织、乡镇企业等农村经济体在利用资金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寻路难、发展难的问题;其次,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通过财政账户、经济体账户开户行设置在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量,实现金融机构和当地农村市场政府行政部门、经济体的利益重合度,是扩大资金存量的一个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