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09:44: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茶叶的植物学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35-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ck of practical courses in tea tree breeding course,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which included increas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adjusting teachings order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seasonally of tea plant,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ites,using on-site teaching and multimedia teaching,adding class hours of experiments lesson,reform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ethods.Taking various measures to develop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students.
Key words tea tree breeding;teaching reform;practice teaching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在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信阳农林学院作为新升本科院校也面临同样问题。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良好的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叶优质高产的基础,对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茶树育种学一直以来都是茶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茶树育种人才,课程的内容包括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统计学、气象学等[1]。以往茶树育种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在教学过程及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纯理论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2-3]。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践教学方式、方法,该文对茶树育种学实践教学进行探讨,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茶树育种学实践教学改革任务与目标
1.1 任务
茶树育种学教学改革的任务是建立与茶学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落实以技术应用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科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培养措施,建立完备、配套的教学设施、实验实训基地,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建立规范严格的考核办法,增加学生实验实训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建立新的成绩考核方法,使课程成绩包括平时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实践课学习过程中表现成绩、实践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成绩,将各项目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期末成绩总分。如:对茶树叶片形态特征的识别技能的考核,由教师将不同品种茶树编号,让学生随意抽签并按编号进行识别,说出茶树的叶片形态特征;茶树短穗扦插技能考核将插穗选取、处理、扦插等作为考核指标。改变了以往只让学生写实验报告的单一考核方式,真正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达到提高学生对实践知识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2 目标
茶树育种学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杂交育种技术,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茶树种质资源的搜集、可以进行茶树的经济学性状鉴定、茶树新品种适制性的判定等。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实验实训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茶树育种技术,了解其与茶叶生产的关系,能够结合茶树栽培管理技艺,做好茶树的标准化生产,并具备开展调查研究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 茶树育种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2.1 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往往是关键,是引导学生走进茶树育种世界的向导,因此首节课的设计需要很用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茶树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认识到茶树育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课程的魅力。应重点突出茶树育种与茶产业、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等内容。可介绍茶树育种的成功案例,比如安吉白茶,选育一个品种,成就了一个产业,让一个县的人民脱贫致富;以6株大红袍母树为起点,推动武夷大红袍风靡全国,以致带动武夷岩茶的发展与推广等,以此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组合,可使教学过程生动化,避免学生感觉课程枯燥,目前在大学教育中使用越来越广泛。茶树是叶用植物,不同品种茶树的叶片差别很大,可分为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还可分为不同叶型、不同朝向、不同叶色、不同叶脉分布、不同锯齿形态和分布等,多种多样。另外茶树的树姿、树型、花、果实等也形态各异,千差万别。这些内容很难用文字一一描述,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将不同类型的茶树叶片、茶树植株形态、生殖器官等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比对分析,既生动形象又清晰可观,教师加以文字描述,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不同品种的茶树植物学特性。通过制作动画演示茶树新梢、叶片的生长过程,开花结实过程、异花授粉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
按照茶树生长的物候期变化及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安排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比如茶树有性杂交应放在茶树开花时期,茶树短穗扦插应放在茶树新梢将要木质化的时期进行。根据教授知识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多采用课堂教学;直观性较强的知识,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如茶芽、叶型、树型等的识别,宜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课本知识进行讲授,还要及时关注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将最新的科研和创新成果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鼓励有兴趣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参与老师的科学研究项目,或者指导学生申报学校的专设科研基金,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3 实验课教学方法探索
实验教学是自然科学学科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的科学。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研究激情,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4]。教师在实验开始前要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有些章节的内容可在实验中进行或者结合实验进行授课,如选择育种、有性杂交育种、无性繁殖技术。通过带领学生到茶园,特别是种子直播茶园去选择有特异性的茶树单株或单枝条,悬挂吊牌做标记,等到茶树新梢木质化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采回实验室进行扦插繁殖,将自己选择的茶树进行扦插繁殖;组织学生到茶园进行茶树的有性杂交育种,分小组进行比赛,通过验证茶树结实数量分胜负;同样指导学生进行茶树短穗扦插,分小组进行,各组自行在母本园剪去插穗、扦插,开展后期管理等,比赛成活率(若时间不允许,可比较生根插穗数量)。此外诱变、经济性状的鉴定等都可结合实验进行讲解,经验说明这样做可提高学生积极性。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总结实验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为今后的实验教学开展提供参考。通过实验教学的总结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3 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
3.1 校内实验基地
农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教学实践场所是完成实践教学的一个基本保障,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条件[5-6]。利用学校的实验教学基地和茶树苗圃实践基地,学生在学习期间,由教师组织在校内实践基地参加苗圃整地、播种、扦插、移栽、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实践活动。相关章节内容可在实践基地中完成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建立室内良种繁育室,组织学生进行扦插繁殖,引导学生进行扦插插穗的管理工作。
3.2 校外合作单位的实践基地
利用与校外茶苗繁育企业、茶叶生产企业以及具有良种茶园的科研机构合作,增加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实习基地进行课程内容实践的机会,甚至可以在这些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茶学实践教学场所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生产实践训练的大课堂。目前学校正在进行多个校企联合项目,加强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可安排学生到茶树生产企业参观学习,通过参观、观摩,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茶树种植与茶叶生产,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
3.3 建立室内标本室
茶树育种室内标本包括不同品种茶树(特别是国家级良种及有代表性的茶树)的叶片、花、果实、嫩枝,不同年龄幼龄茶树扦插苗、实生苗整株等,此外还可制作同种茶树在不同地区种植的生理特性标本等。标本提供了直观、齐全的实验教学素材,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茶叶标本室建设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标本的搜集、标本的制作。学生通过搜集制作各类标本,通过细细观察、研究标本,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对茶树各类生理、生态特征有了更深刻直观的认识,从而提升专业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搜集样本、茶园调查时拍摄照片、录制茶叶视频等资料用于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这些照片、视频可作为影像标本;标本室的建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总之,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茶产业发展也表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要对茶树育种教学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科的发展形势,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补充到教学中,为学生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时间,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逐步完善的过程,茶树育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如此。
5 参考文献
[1] 江昌俊.茶树育种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3.
[2] 卢莉.《茶树育种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武夷学院学报,2014,33(5):102-104.
[3] 苗芳,姜在民,崔宏安.高等农林院校植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907-22909.
引言
植物学是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1-3]。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植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及创新能力。同时,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应用植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海南高校生物类本科专业的植物学实验教学除了可以发扬传统教学内容的优点外,还可以借地处热带地区的优势,积极引入海南热带植物材料到植物学实验教学课堂,打造出海南热带特色的植物学实验教学。
一、传统植物学实验教学
植物学实验往往是生物类本科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实验课,对大一学生实验技能、实验素质、创新意识等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植物学实验课程是生物类本科专业最经典的课程之一,延用几十年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密切相配合的教学内容、约定俗成的教学习惯均是改革中需要突破的瓶颈,所以植物学实验课程也成为教学改革的难点。
植物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不断改革和发展,而实验课教学改革滞后。海南高校的植物学实验教学对实验内容不断进行调整,编排了多个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但整体思路和教学方式仍是以前的习惯与经验。从植物学实验基本技术所选用的实验材料,到植物形态解剖实验、植物系统分类实验等所选用的实验材料大部分都尽量选用实验指导上的材料。而实验指导书列举的大部分植物材料是北方地区的代表植物实验材料,选用的材料也多以北方为主[7]。这就不利于很多植物学实验项目教学内容的开展。
二、海南高校植物学实验教学材料分析
1.植物形态解剖实验材料的选取
由于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地域性,有些材料还不易采到, 或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在本地区找不到课本上的植物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适当加入海南当地的常见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如观察细胞后含物的油滴选用油棕果实与花生对照,观察细胞晶体选用紫背万年青与水鬼蕉对照。课本上的大黄(Ligularia duciformis (C. Winkl.) Hand.-Mazz.)、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等海南很难找到在课堂应用。
在植物的根系的实验内容中,海南热带植物种类繁多的榕树、热带兰花的气生根,热带雨林中高大乔木的板根,热带雨林中藤本植物的攀援根等可以为植物根系的实验提供丰富而特别的实验教学的素材。在植物茎的实验中,热带植物的茎上生花现象,绝大多数植物都是裸芽的现象等可以作为实验对象,并可以与课本介绍的北方植物做比较,分析各种差异的原因,鼓励学生去探究。热带植物的叶片多样,从肉质到革质,从大的几米到小的毛状,从复杂的构成到简单的条状,其多样性令人惊叹。
2.植物系统分类实验材料的选取
在植物系统分类实验中,藻类植物部分可以分为淡水藻类的观察和海水藻类的观察,取营养化的海水经过过滤浓缩后可以观察到硅藻等十来种热带特性的藻类植物。菌类植物中海南有黑灵芝(Ganoderma atrum J.D.Zhao)、喜热灵芝(海南当地叫竹灵芝Ganoderma calidophilum J.D.Zhao)、鹿角灵芝(Ganoderma amboinense (Lam.Fr.)Pat.)、海南灵芝(Ganoderma hainanense J.D.Zhao)、褐芝(Ganoderma bromnii (Murrill)Gilb.)[4]等在海南市场上常见。
蕨类植物和其他高等植物的野菜种类在海南有几十种,如菜蕨(Callipteris esculenta (Retz.) J. Sm.ex Moore et Houlst.)、田字草(Marsilea quadrifolia L.)、槟榔心(Areca catechu L.)、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 L.)、落葵(Basella alba L.)、木豆(Cajanus cajan (Linn.) Millsp.)、积雪草(海南当地叫雷公根Centella asiatica (L.) Urban)、革命菜(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闭鞘姜(Costus speciosus (Koen.) Smith)、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 tomentosus L.)、刺芹(海南当地叫刺芫荽Eryngium foetidum L.)、地瓜叶(Ipomoea batatas (L.) Lam.)、芭蕉花(Musa basjoo Sieb.)、睡莲梗(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竹笋(Phyllostachys属的多种竹子的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蒌叶(Piper betle L.)、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菜(Rorippa indica (L.) Hiern.)、量天尺(海南当地叫霸王花Hylocereus undatus (Haw.) Britt. et Rose)、少花龙葵(Solanum americanum Miller)、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 (L.) DC.)[5]等。
对常见的热带作物进行整理归类,热带水果种类有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面包树(Artocarpus incisa (Thunb.) L.)、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inn.)、橄榄(Canarium album (Lour.) Raeusch.)、黄皮(Clausena lansium (Lour.) Skeels)、柚子(Citrus maxima (Burm.) Merr.)、榴莲(Durio zibethinus Murr.)、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山竹(Garcinia mangostana L.)、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香蕉(Musa nana Lour.)、人心果(Manilkara zapota (Linn.) van Royen)、果(Mangifera indica L.)、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se Merr. et Perry)、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 Sims)、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inn.)、椰子、波罗蜜等,热带经济作物有剑麻(Agave sisalana Perr. ex Engelm.)、木棉(Bombax ceiba Linnaeus)、咖啡属(Coffea Linn.)合计有五种咖啡树、茶叶(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Willd. ex A. Juss.) Muell. Arg.)、苦丁茶(Ilex latifolia Thunb.)、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可可(Theobroma cacao L.)、胡椒(Piper nigrum L.)、香荚兰(Vanilla fragrans (Salisb.) Ames)[5]等。
把以上列举的具有热带特色的常见野菜及热带作物种类引入植物学实验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植物的特征,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植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植物学实验教学课堂之外积极采集制作具有热带特征的代表性植物标本[6],拍摄各种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应用到植物学实验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海南有独特而丰富的植物资源,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建设具有海南热带特色的校园植物生态环境,建立校园热带作物的种植园基地。并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把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热带植物引入到植物学实验课堂,对于加强植物学实验教学,节省实验经费,做到因地制宜,丰富实验材料类型,提高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充分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陆时万 徐详生 沈敏健 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周仪 植物形态解剖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尹祖棠 种子植物实验及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吴兴亮 戴玉成 中国灵芝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09-2
1 我国野生茶树的现状
1.1 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范围广
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范围广,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云南、贵州、广东、海南、福建、重庆、湖南等7个省均有发现,从所发现的野生茶树的分布看,我国野生茶树总群在地理上的水平分布“约为18°~31°N和95°~122°E,集中分布区的经、纬度为95°~114°E(占83.83%)和22°~29°N(占87.20%)的狭长地带上,并以25°N为中心线,105°E为中轴,以95°~108°E(占60.12%)为中心分布区(即在滇、桂、黔、川相交会的区域内)” 。各省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云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比较广。经过调查,云南省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滇南、滇西茶区,以及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西双版纳、普洱、保山、临沧、德宏、红河、文山等地区或自治州,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贵州省的野生茶树分布也比较广。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叶知水、李联标于1940和1941年先后对黔北湄潭、务川、凤冈、德江等进行野生茶树资源的调查;刘其志于1958年、1965年1979年,林蒙嘉于1981年、1986年、1988年分别对黔南苗岭、黔西南乌蒙山系等进行补充调查;田永辉、梁远发、鄢东海、罗显扬、周国兰等人于2005~2006年,分别在黎平、丹寨、沿河、印江等地发现野生或半野生茶树。贵州地方野生茶树主要分布于渝黔、黔滇、黔桂等交界地区,包括黔北、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14个县市。
福建省的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均有野生茶树分布。安溪县早在20世纪60年代,郭元超等人在调查中就发现龙涓乡和兰田乡有野生茶;80年代,詹梓金等人调查中发现萍州和剑斗镇等地也有野生茶分布。此后还在茶树资源普查中先后发现福前乡、蓬来镇、官桥镇、剑斗镇等地也有野生茶。漳平县南洋乡悟溪、北宁等地在龙岩地区农业局对野生茶树进一步调查中发现有野生茶。安溪、漳平县的茶均为苦味型,在当地称为“苦茶”。永定县湖坑南溪猪姆坑、下洋丹竹、草竹山等地有野生茶树分布,这些野生茶树类型较多,比如草竹山茶的类型有十几个,在竹联的山庙还发现有大茶树,径粗二十公分。周玉播在2004年的调查中发现地处武夷山市西南部、九曲溪上游自然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域的武夷大峡谷有两丛野生茶树,并被分别命名为“武夷1号”和“武夷2号”,结束了闽北是否有野生茶树的猜疑,周玉播于1985年前后还在原宁德县(今蕉城区)的虎贝、霍童、八都等地发现野生茶树,其中虎贝乡梅鹤村姑娘坪还分布着野生茶树群落。三明市茶叶技术推广站与梅列农业局种植业推广中心在2010年4月组织的三明市仙人谷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考察中发现其瀑布群沿溪两边有十多处野生茶。
重庆市南川地区有野生茶树分布。经考察发现南川市东南部金佛山南麓、柏枝山东麓和三界山北坡交汇处的大有、合溪、德隆、庆元、马嘴等乡镇的深谷地带现存野生茶树2000株以上,南川野生茶树是一个较复杂的群体,树型以乔木型为主,小乔木型和灌木型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野生茶树分布。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江华瑶族自治县东部山区的大锡、贝江、未竹口、两岔河、桥市、大圩镇、小圩镇等地陆续发现野生茶树的原始群落,并定名为江华苦茶(Thea assamica CV. Jianghua)。
海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由中国茶叶研究所和海南省岭头茶场茶叶研究所联合组成海南岛作物种质资源考察茶树种质资源考察组于1988~1989年,对该省10个县(市)约40个考察点,进行了茶树种质资源的全面考察。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岛有野生茶树分布,且分布比较广泛,比如沿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三大山脉走向均有野生茶树分布。
广东省的野生茶树分布。华南农学院、广东省农业厅径济作物局和从化民乐茶会等三个单位曾经组织考察组于1963年对从化县进行资源稠查,发现五指山及南山均有野生茶树分布,且数量也较多。
1.2 我国野生茶树种类繁多
云南省野生茶树品种资源丰富。西双版纳州共发现茶组植物有3个茶系、7个种和变种;普洱市共发现的茶组植物有2个茶系、4个茶种;保山市共发现的茶组植物有3个茶系、5个茶种;临沧市共发现的茶组植物有4个茶系,7个茶种。云南省野生茶中主要以大理茶种C.taliensis为主,其中大苞茶种e.grandibraeteata则为临沧市所独有。贵州西南部是我国野生大茶树重点分布区域之一。据张宏达报道,贵州境内茶亚属〔Thea(L.) chang〕中有离蕊茶组、茶组,茶组中有秃房茶系、五室茶系和茶系中的不同种,归属于这些种的大树茶有兴仁大苦茶、龙头山大树茶、红花大树茶、秃房大树茶、普白野生大树茶、仁怀大树茶、大树茶、兴义大苦茶等。此外,贵州省还发现有茶组植物中属于较原始类型的大厂茶C. tachangensis,以及大理茶C. taliensis和阿萨姆茶C. sinensisvar.assamica等。福建省野生茶树品种主要是苦茶和高山茶两种。重庆市主要是乔木型茶树。湖南省的野生茶树也主要是苦茶。海南省的野生茶树均属cameill assamica种,从植物学形态分类学上看,野生的海南大叶茶,根据其主要形态特征在分类上也属于cameill assamica种。广东省的野生茶树主要有白毛茶、云雾茶和黄茶等品种。从已经发现的野生茶树就有如此多的种类,可以肯定,我国实际存在的野生茶树种类比现有掌握的更多。野生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为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2 我国野生茶树的主要特征
2.1 野生茶树的形态特征
我国野生茶树在形态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主要是乔木。贵州野生茶树大都为小乔木型,比如兴仁大苦茶、龙头山野生茶、望谟八步茶、普黑野生茶、黎平老山界茶等,均为小乔木树型。海南野生茶树均为乔木,树千灰白,树体较高大,2~12米。广东省的白毛茶、云雾茶和黄茶等,均属乔木型,其中白毛茶株高4~6米,云雾茶茶株高2.5~4米。云南双江县勐库野生茶树基围在1.5米以上的随处可见,最粗的茶树基围达3.25米,株高达15米。(2)主要是大叶类。海南野生茶树叶片大而叶形变化颇多,叶色较浅。贵州省的兴仁大苦茶、普黑野生茶、黎平老山界茶都是属于大叶类。广东省的白毛茶叶片多呈近水平状着生,叶背茸毛长而极密,黄茶叶大而特别薄,叶质柔软。
2.2 野生茶树的生境特征。
2.2.1 野生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1)我国野生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但是大多数生长在大山和森林之中。云南省思茅地区哀牢山上的千家寨附近,山深林密,所生长的野生茶树群落,是世界上目前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的一棵茶树高25米,胸径0.89米,生长在海拔2500米的高山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新发现的茶树王。广东省从化县的野生茶树大多数散布在靠北的高山上,那里群山层叠,陡峻雄伟。贵州省野生茶树生长的地方大都海拔较高,山脉纵横,河流交错,地形复杂,主要包括雷公山、武陵山、乌蒙山、大娄山等地区。海南野生茶树主要分布在沿五指山、黎母山和雅加大岭三大山脉走向地区。
(2)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海拔高度变异很大,但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760米-2060米,普洱市的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1450米-2600米,保山市的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1200米-2400米,但以1640-2200米居多,临沧市野生茶树群落分布海拔从1050米-2750米。贵州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基本都在1000米-1900米之间,。福建省安溪县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700米-1040米之间,漳平县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800米-1200米之间,永定县野生茶树分布的海拔高度为900米,武夷山市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为500米。重庆市南川地区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湖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400米到1000米之间。海南省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200米到1200米之间。广东省从化县的野生茶树分布海拔高度在450米左右。从已经发现的这些野生茶树分布海拔看,最低的在200米,其次是400米到500米,最高是2750米,其次是2600米,可见我国野生茶树的分布海拔高度变异很大,但是大部分在800米-1900米之间,这说明我国野生茶树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区。
2.2.2 野生茶树生长的水、热及气候特点
郭元超根据分布区所在地选点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野生茶树种群在其分布范围内的水、热条件是,年降水量重庆为1098.9mm,琼中为2603.3mm,缅北葡萄为3732mm;年均温在13.9℃~24℃之间,极端低温在-4℃~-7.8℃之间。而在北纬25℃~28°间的年均温总平均为17℃,极端低温在-2.4℃~-7.8℃之间,平均为-5.1℃,22℃~25oN间的年均温总平均为21.2℃,极端低温在-0.3℃~-4.0℃之间,平均为-2.4℃。因此,“苦味茶集中分布带的温限明显低于茶组种群集中分布区。而且山头气温还低,若以垂直高差400米左右计算,则野生茶树生存地的气温要比所在地低2℃左右,因而苦味型野生茶树的适生极端低温可达-10℃左右。”当然,由于我国野生茶树种群分布范围广,其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也比较大。贵州省野生茶树生长的普安、兴仁、雷山、盘县、黎平等地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区,≧10℃积温为4000℃~6000℃。湖南省江华的大气候虽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带,但已发现的野生苦茶所分布的东部山区,年平均温度则为17.8℃,年温差比较小,最热的7、8月在26.1℃左右,最冷的1月在8.2℃左右。总的来说, 湖南省“江华野生苦茶的原产地气候温和,雨量、云量较多,日照时间较短,相对湿度较大,森林植被率高。”
3 我国野生茶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3.1 我国野生茶树的保护
由于茶树属于自交不亲合的异花授粉植物,若不对野生茶树资源加以保护,我国杂交育种所能够利用的基因资源将越来越少,杂交后代有害等位基因纯合机率的不断增加将导致茶树个体适应性逐步下降。因此,最大限度地保护茶树物种遗传的多样性,即重视野生资源,必将导致茶树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越来越狭窄,给茶树物种的进化带来严重的后果。更何况“野生茶树具有叶尖急尖,抗逆性强,耐寒等明显的优良标志性状,这些性状可以通过杂交,获得优异的茶树新品种。”因此,必须对我国野生茶树资源加以保护。要对我国野生茶树资源加以保护,首先要有保护野生茶树资源的意识,“在茶园规划建设中,牢固树立对野生茶树资源的保护意识,绝不能因为追求茶园的统一性、规整性而伐除散生在新建和扩建园地内的野生茶树。”具体的保护途径有原生境保护、迁地保护和室内保存等。所谓原生境保护就是指野生茶树在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就地进行繁殖保存种质的保护方法,如镇沅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双江勐库野生茶树群落、哀牢山野生茶保护区等,就属于这种保护类型。所谓迁地保护顾名思义就是在交通条件、水源、土质、土壤等立地条件较好又适合的地方实施异地保护。野生茶树资源“由于其特有的分布区域及生存环境,开展迁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野生、珍稀、濒危的野生大茶树尤为重要。”所谓室内保存即通过组织培养方法对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的试管苗种质保存。
3.2 我国野生茶树的开发和利用
由于我国野生茶树中的一些品种包含的有高茶多酚、高咖啡因、高茶氨基酸等特异质材料,比如“都匀毛尖原生(野生)茶树是优良的茶树种群,种群内品系众多。其中,许多品系和单株对不利自然环境的抗性以及芽、叶的形状、产量和品质都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因此,许多野生茶树资源均可直接开发利用,“完全能够根据人们对其品质特性的需求,比较、筛选出优良的品系或单株,通过建立采穗圃和组织培养技术,可营建规模与茶园建设相适应的生产性苗圃;经比较、筛选出的优良品系或单株也可用于建立种质园,为新建茶园提供优质种质资源。”
注释
①郭元超.野生茶树种群的形态与分布研究[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89,(02):33.
②郭元超.野生茶树种群的形态与分布研究[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89,(02):33-34.
③何满庭,唐建初,李端生,蒙祥龙.湖南省江华野生茶树[J].茶叶通讯,2005,(04):27.
④田永辉,梁远发,鄢东海,罗显扬,周国兰.贵州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7.
⑤谢维斌,张国洲.都匀毛尖原生(野生)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258.
⑥唐一春,杨盛美,季鹏章等.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多样性、利用价值及其保护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9,(02):521.
⑦谢维斌,张国洲.都匀毛尖原生(野生)茶树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258.
参考文献
[1] 何孝延,高峰,詹梓金,王昕.安溪县野生茶树资源有新的发现[J].茶叶科学技术,2010,(4).
[2] 莫强,余振旭等.广东从化县野生茶树查源的调查研究[J].茶叶科学,1965,(02).
[3] 鄢东海.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及野生茶树资源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
[4] 田永辉,梁远发,鄢东海,罗显扬,周国兰.贵州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
[5] 陈正武,刘红梅,曹雨.贵州野生茶树资源及地方品种变异类型的保护与利用[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
[6] 何满庭,唐建初,李端生,蒙祥龙.湖南省江华野生茶树[J].茶叶通讯,2005,(04).
[7] 周玉播.武夷山世遗自然保护区发现野生茶树[J].中国茶叶,2007,(02).
[8] 郭远安.海南岛野生茶树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1991,(02).
[9] 蒋会兵,汪云刚,唐一春.野生茶树大理茶种质资源现状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09,(04).
[10] 郭元超.野生茶树种群的形态与分布研究[J].福建省农科院学报,1989,(02).
[11] 何青元,王平盛,蒋会兵,伍岗.云南部分地区野生茶树资源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3-02
.
茶文化是人们通过对茶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和利用所产生的全部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茶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和人文序列的全部过程及其结果[1]。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2-5]。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了《茶文化》、《中国茶文化》、《茶艺与茶道》、《中国茶艺》等相关课程,深受学生喜欢。自2003年秋季以来,笔者面向我校全体本科生开设了公共选修课《茶文化》,旨在通过茶文化学习,使学生了解茶的基本知识和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以茶悦己悦人,丰富生活;弘扬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及其精神。《茶文化》课程自开设以来,已有6000多名学生选修,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学习,学生对茶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较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茶育人力度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笔者结合课程实际,探索和实践了如下教学改革,从而明显提高了本课程教学质量,同时真正实现了课程目标。
一、调整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在《茶文化》开课之初,课时为30学时,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科学性(茶叶分类及其特点,茶的特征特性,茶叶冲泡与品饮,茶叶加工与审评等)和文化性(茶叶历史与现状,国内外饮茶习俗,饮茶艺术等)的知识。根据课后了解,多数学生认为在参加该课程学习后,自己对茶的特征特性有了一些了解,开始尝试科学泡茶饮茶和品味一些茶文化,但是,课程内容设置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偏重于茶文化的科学内容,而未充分体现茶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并且茶文化可以修身怡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素质教育功能没有很好实现。后来,随着学校公共选修课改革,该课程课时调整为20学时,加之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来源广泛,包括文、理、农、工、经、法等不同的专业,学生学科差异大,基础知识有别,因此,非植物学科的同学往往对茶学专业知识理解较困难,而通常情况下,公共选修课选课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兴趣感与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密切相关。鉴于此,笔者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授课内容作了调整,既能包含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突出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融入了茶文化的修身养性、提升素质的相关内容,以使学生能够“以茶修德、以茶立美”。目前,已经形成茶史(茶的起源与传播,国内外茶叶产销和应用现状)、茶类(茶叶种类及其特点,名茶,茶叶的选择)、茶叶泡饮(泡茶用水与茶具的种类、特点及其选择,茶叶冲泡与品饮方法)、茶与文化(国内外饮茶习俗,茶艺,茶文化作品赏析,茶之名人、掌故与传说)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大主题内容。经过实践表明,该教学内容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又不乏艺术性和实用性,因而很受学生喜欢,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升。
二、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活跃,吸引力更强
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相联系,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法[6],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和艺术性的茶文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对于学生充分理解其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讲授式、提问式、讨论式、自讲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能锻炼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教学传授茶文化基本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例如,在讲到茶叶分类的时候,先说出几个茶叶名称,让学生回答这些茶分别属于哪一类茶叶,并简单说明依据,之后带着这个问题,讲授茶叶的分类情况及其特点,并对这几个茶叶类别逐一确认。这样,学生就会在疑问中认真学习茶叶的分类知识,从而加强了对茶叶类别及其特征特性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每次上课时,首先针对上次课内容提一两个问题,抽点学生回答,既加强了课程内容的上下连贯,又帮助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上课过程中,也偶尔提出一些小问题,可以督促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设立一些相对独立的小主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或视频,制作成一个讲课式小课件,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课,同学之间相互点评,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习惯,又锻炼了学生的资料归类整理、语言表达和课件制作等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依赖于黑板、板擦、粉笔等这些简单教学工具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节约时间和空间,大大增加讲授效率,而且“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被各高校教师广泛应用,改变了单一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教师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7]。笔者在《茶文化》课程实践中,也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同时,采用VCD播放、网络视频资料播放、影视剪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茶文化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清晰的感性认识,并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升华;此外,关于茶叶分类、名茶、茶叶冲泡等内容,授课时以实物进行展示或演示,形象又直观,生动又富有艺术性和美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也培养了审美情趣。因此,电化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视频播放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体现了本课程的艺术特色。
四、开展品茶论道活动,将知识溶于实践,将理论得以升华
通过茶文化教学不但可以传播茶文化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提升个人素养。因此,开设品茶会,在以茶营造的和谐安宁的意境中,将所学基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认识不同茶类,鉴别不同茶叶的色、香、味、形等特征,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茶知识的理解;品茶活动中,同学们参与备具、分茶、冲泡、品饮、讨论等各种环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同学们既通过活动亲自实践了茶叶的冲泡与品饮,又有效地实施了自我参与、乐于奉献、积极思考、相互配合、乐于交流等素质教育,同时还以茶联谊,丰富人生。当代大学生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的思想迷茫,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上当前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宠爱,劳动观、节约观念极为缺乏,人生观、价值观也十分模糊。然而,茶中寄寓了清淡平和、宁静自然的人生态度,饱含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中华传统美德[3],突出了茶文化鲜明的育人作用,因而笔者结合讲课内容,充分利用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倡导质朴、平和、奉献的精神,尊敬他人,认真处世,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茶如人生”的专题讨论活动中,让学生以茶引言,以茶助兴,畅谈人生,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发展情感与态度,将茶道精神得以理解和升华,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学习、生活、工作和人生,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和正确观念的确立。
总之,茶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茶文化课程应该充分发掘有益资源,积极践行其育人功能。茶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后,教学内容更符合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也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使得课堂形式更丰富,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茶德思想的有机融入和传播,促进了大学生提升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课程结束后,对该课程学习前后的对比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茶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深理解,尤其茶的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而且在思想上有了积极乐观的变化,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开始加强以茶“修身立德、悦己悦人”的熏陶。当然,充分发挥茶文化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依旧任重道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人生观念的正确树立也是多方面协同作用的结果,茶文化教育只是其一,虽能寓教于乐、以茶育人,在各种茶事活动和茶文化“沐浴”之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教育学生,但仍需要结合其他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树红,王建军,翁蔚.弘扬校园茶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4):24-26.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40-42.
[3]朱海燕,肖力争,刘仲华,徐仲溪.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4]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业,2009,(6):29-32.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1):21-30.
面朝云海,背倚青山,头顶蓝天,脚踏瀑布,大茶树王屹立于天地之间。
我们一行4人,怀着朝圣的心情,踏着青苔和落叶一步步攀登,走近这棵2700年的茶树之王。大茶树王粗壮的茎干竖立在山坡上,树冠部分的枝条指向苍穹,似乎在向我们昭显它的威严;树干上绿色的苔藓和灰白的树皮斑驳分布,似乎在向我们讲述它的沧桑。
这里是普洱市镇沅县九甲千家寨,在这座山头分布着大量的野生古茶树,一些年龄较大的古茶树被专门编号,以利于保护,大茶树王自然是当之无愧的“1号大茶树”。据说约40年前,一位猎人偶然在山间发现了这棵大茶树,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外界的不断重视。
1996年,由思茅政府、思茅地区茶叶学会等牵头,召开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古茶树考察论证会”。应邀参加论证会的专家,经过考察论证得出结论:“九甲千家寨古茶树按其植物学特征,属于野生型茶树。根据已经掌握的有关茶树生理生态资料和南糯山古茶树已知树龄(800年),结合九甲千家寨古茶树的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水热状况等资料综合推算,千家寨上坝古茶树树龄为2700年,千家寨小吊水头古茶树树龄为2500年。”
2700年前,这棵大茶树已经在森林中伸展枝条,经历风雨。世界目前已知的野生茶树,年龄都小于千家寨的这棵茶树,都是这棵茶树的晚辈。
3540万年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于板块挤压,才刚刚从水中露头,由海洋环境变成陆地环境,普洱地区已经孕育出未来将要润泽万世的珍贵物种。此后,茶树从远古走来,一路演化,留下一路茶花香。
在生物分类学上,古木兰是山茶目、山茶科的祖先,是大茶树王的祖先。茶树演化之路延伸到千家寨的野生古茶树,并未就此终止,而是在普洱地区先民的手中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茶香。
从古老的宽叶木兰,到野生茶树、过渡型茶树和栽培型茶树,茶树从远古一步步走来,却始终在普洱大地上繁衍生息。普洱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不仅能够孕育沁人心脾的茶香,还能千百年来凝聚这缕香气,使其愈发浓郁呢?
二
茶是什么?谁发现了茶?谁种植了茶?谁开发了茶?谁理解了茶?谁应用了茶?茶的故乡在哪?谁让茶和水相遇,制造了茶杯里的江湖?
邦崴古茶树已经超过1000岁了。1000岁的树,并不像人类想象的那么老,比如,白发苍苍。如果你有机会看到它,就知道什么是绿鬓如云。听风,沐雨,看云,朝日,拜月,然后尽一棵茶树的本分,努力长出新芽嫩叶,开花结果。1000年的光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世界茶树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在普洱,邦崴古茶树就是证明。
山中修炼的岁月,在1991年3月的一天被打破。思茅地区茶学理事长何仕华先生找到邦崴古茶树,丈量了树的身高、直径、树冠、分生树干,还收集了落地的茶花、果、壳和晒青毛茶样品。当时,邦崴古茶树被承包给寨子里魏壮和家,魏壮和是哑巴,每年他的妻子赵云花在古茶树身上采摘茶叶。
事实上,1984年,澜沧县开展茶树品种资源普查工作,杨德兴和左文忠对古茶树做过详细记录:邦崴大茶树品种为大叶绿芽茶,树冠挺拔,枝叶茂密,生机盎然,巍然屹立在邦崴村魏四(即魏壮和)家园圃地,海拔1920米,树高11.9米,呈乔木型,基部干径70厘米,基部干围224厘米。主人家在大茶树下间种蚕豆、豌豆耕挖管理,每年采摘茶叶十多斤,自家饮用。这棵茶树的茶特别好吃,回味爽口,清香,茶汤浓。邦崴大茶树,是澜沧县老茶区中栽培型最大的一株。
在邦崴古茶树被山外的人们认识以前100多年间,国际学术界根据印度阿萨姆存活的古茶树,倾向于认为茶叶原产地在印度。考古学专家黄桂枢先生认为布朗族先民濮人是邦崴古茶树的历史主人。华南农业大学学者李斌先生认为:邦崴古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印度阿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类型。
对于过往,古茶树笑而不语。
三
“你们看这两棵古茶树,一棵大叶种,另一棵叶片要小得多,生长在一起。”
李兴昌师傅手指两棵高大的茶树,向我们讲述着他的古茶园,以及他对茶树和茶叶的理解。
这里是困鹿山古茶园,天下闻名的困鹿山贡茶就产于此地。李师傅家世代种茶、制茶为生,从最早迁入此地的祖上算到李师傅这一代,已经有8代人了。李师傅提到自己家族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不论迁到什么地方,住处旁边都有古茶树。也许祖上在迁徙的过程中,就随身携带着安身立命的根本——茶树种子或茶树苗。
当然,我妄自揣测,李师傅祖上随身携带的最重要的东西,还不是这些身外之物,而是他们的传统种茶技艺,以及对种茶、制茶技艺的追求和敏感性。
根据李师傅的经验,一般海拔1600米到2000米的山坡地带的茶叶质量较好,而在困鹿山地区,古茶园海拔在1700米到1800米,属于最优的茶树生长环境。由于困鹿山茶叶品质好,很早就被当地官员当做馈赠礼品,赠来赠去,就上贡到了皇帝那里,于是困鹿山的茶园成了皇家茶园。在清代,每到采摘茶叶的季节,政府都会派兵把守,先将上贡皇家的茶叶采足备齐后,才允许当地茶农进来采摘。
贡茶制作工艺一代代传承下来,在李师傅这里继续发扬光大。简略地说,传统的制作工艺流程首先要祭祀茶神,然后是原料采选、萎凋、杀青、搓揉、晾晒、压制成型,最后形成了成品。
坐在古茶园中的木棚子里,我们一边喝着用原始的方式加工的烤茶,一边继续聆听李师傅的“茶经”。我问起他对茶的价值的看法,他说,首先茶是有味道的,这是茶被人饮用的最重要原因;其次,喝酒容易醉,喝茶却不会,茶在人的社会交往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于那些外界宣传的普洱茶治病、防病等神奇功效,李师傅有意无意地淡化。
茶性本洁,以李兴昌师傅一家为代表的普洱古茶园的茶农,在漫长的种茶、制茶、吃茶的生产生活中,也浸染了茶中那大道至简的本性,他们的人性因为接触茶性而变得平和、洁净。
一、茶树优良品种的主要功能
1. 增加单产
茶叶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的芽叶个数、每个芽叶的重量、芽叶的生长速度和年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即多、重、快、长四个产量因子构成。高产品种比当地主要栽培品种增产效果一般为15%~30%。
2. 提高品质
茶叶品质由色、香、味、形四个因子构成,而色、香、味、形的形成是由茶叶生化成分所决定。品种不同,遗传物质就不同,芽叶中所含的多酚类、氨基酸、香气成分等生化成分也不同,制成的茶叶色泽、滋味、香气和外部形态也就不同。
3. 增强抗性
茶树优良品种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推广范围内对不同茶区的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造成的环境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4. 抑制采制“洪峰”
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的开采期相差可达3周以上,不同发芽期品种进行合理搭配种植,可以抑制或缓和采制“洪峰”,延长采制时间,合理安排劳动力。
5. 提高采茶效率,有利于机械化生产
较强的持嫩性使萌芽先、后的芽叶品质差异不至于太大,便于加工成型,成茶品质一致。节间长的茶树品种,机器切割落在节间上的可能性大,使得采下的芽叶完整,破碎叶少。茶树再生能力强,表现为剪后芽叶生长量大,便于机采,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6. 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
茶树品质提高,制茶品质优良,产量增加,提早上市,机采节省劳动力成本,自然可以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
二、茶树良种的特征特性
茶树优良品种的特征特性包括茶树植物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树型
植株生长健壮,树型直立或半开展。
2. 分枝
数量适中,枝条粗壮,分枝角度35°~45°。
3. 新梢
梢要长,着叶数多,叶片分布均匀,不重叠。
4. 叶片
大小适中,叶片着生角度小,叶厚,光能利用率高,叶面光泽性强,叶面隆起。
5. 叶芽
肥壮,持嫩性,茸毛多,叶芽密度大,生长整齐。
6. 新梢生长期长
即新梢发芽早、休眠迟、轮次间休眠时间短。
7. 育芽能力强
芽头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发芽轮次多。
8. 抗逆性强
能在各种不良环境下正常生长。
9. 生殖能力弱
避免因过多的开花结实而影响叶芽产量。
三、茶树优良品种的主要性状
1. 丰产性
丰产性是茶树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综合表现,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
2. 稳产性
稳产性是对丰产性的保证,是指对病虫害、寒冷、干旱等自然灾害有较强的抗性。
3. 优质性
优质性是指茶叶生化成分适合特定茶类的品质要求,产品内在品质优秀。名优茶的共同特点是:大小一致、形状一致、色泽一致、内质优良。
4. 早发性
早发性是指茶树发芽早,提前上市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5. 广适性
广适性是指该品种对土壤、气候等因素有广泛的适应性,适宜种在高山、丘陵,对土壤酸性度要求不严,可以广泛种植。
6. 特异优性
特异优性是指该良种具有某些独特优良的性质,如氨基酸总量大于6%,茶多酚类大于45%,咖啡碱小于1%或大于5%,或者发芽期特早(早于标准对照种十天以上),抗旱、寒、病、虫等抗逆性性状中一项或者多项抗逆性强等。安吉白茶是具有特异优性的品种,其氨基酸含量在5%以上(最高可达6.7%),品质独特,滋味鲜醇。
四、茶树良种无性快繁技术
茶树良种繁殖可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即为种子繁殖,后代性状变异大,可用来培育优良品种。但优良品种的繁殖推广一般都采用无性繁殖方法,无性繁殖能够保持后代性状的稳定性。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有组织培养、压条、分株、嫁接和扦插等。
生产上主要采用短穗扦插无性快繁技术。短穗扦插就是用带腋芽和1~2个成熟叶片、长3厘米左右的短穗,该方式具有母穗用量省、成活率高、繁殖系数大等特点,是生产上广泛使用的方法。短穗扦插无性快繁技术要点如下:
1. 母本园的建立和管理
俗语说“母壮子肥”,只有培育强壮的母树,才有健壮饱满的插穗,才能为培育茶苗创造先决条件。
①高标准建立茶树良种母本园,除杂提纯,保证品种纯度达到100%。
②合理修剪,因树制宜,培养更多更好的新梢枝条。适度修剪促使新梢生长旺盛,增加扦插有效枝条。母本树修剪的程度因树龄、树势、品种不同而异,幼年茶树按定型修剪,青壮年茶树距地面45厘米左右重修剪,老年及衰弱茶树不能作为母本。
③加强肥培管理,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由于母本树每年要进行较重程度的修剪,养分消耗多,因此要加强肥培管理,须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保证养分充足。新梢生长期间配合根外追肥,可使新梢生长健壮、有活力,更有利于扦插成活。
④加强病虫害防治,不能把有病虫害的枝条带入母本园。因母本茶树萌发新梢肥嫩,容易遭受病虫害,这样不仅会把病虫害带入母本园,而且还会影响母树和茶苗生长。
⑤培养健壮枝条,使之木质化或半木质化。实践证明,扦插的母本树枝条好坏直接影响茶苗成活率,穗条必须健壮、有活力且已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既不能过老也不能过嫩。
2. 苗圃地选择和建立
①选择土层深厚(厚30厘米)、结构良好、酸性土壤(pH值4.5~5.5)、排灌便利、避风向阳、地下水位低、交通方便且靠近母本园的田块。
②提前30天完成深翻、施基肥并使之腐熟。深翻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作物收获后,深度30厘米以上,结合深翻施足饼肥或有机肥;第二次在做苗床前进行,深度15~20厘米,打破土块,平整地面。
③做好苗床,按东西向起畦,长10~15米,宽1米左右,沟宽40~50厘米、深15~20厘米。
④畦面铺心土5~6厘米厚,心土用酸性红黄壤做扦插土,可以减少杂草,防止插穗剪口感染,促进插穗发根。
⑤做好农膜、遮阳网覆盖等。
3. 扦插技术
①扦插时期。一般春、夏、秋都可进行扦插,但实践证明早秋扦插最实用,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期扦插,穗条成熟、腋芽饱满,数量较为充足,扦后发根快,成活率高,后期管理省时省工。
②插穗剪取。穗条要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接穗上端剪口离叶柄2~3毫米、斜面同叶片方向,下端留3厘米长,形成的扦穗须具有1个腋芽和1片完整叶子,节间不宜过长和太短(三厘米左右),剪口要平滑,做到边剪边扦,不能存放太久。
③扦插密度。以叶靠叶互不重叠为准,中小叶品种行距十厘米左右,株距2.5~3厘米,每亩扦15万~20万株。
④扦插方法。扦插时畦面土壤要湿而不黏,过干过湿都不行,先划好扦插线,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扦穗上端,在扦线上稍斜轻轻扦入土中,深度以叶柄平畦面为宜,叶片朝向同常年风向一致。扦后要及时浇水、打药消毒、盖膜和遮阳网。
4. 扦插后的管理
①遮阳。插穗只能在弱光下生长,适度遮有调节光照和温度的能力,还能保温和防止风害,一般采用70%~ 80%遮阳网。
②保湿。前期要求温度较高,土壤相对含水量在80%~ 90%,以后可逐渐降低,生根后忌渍水。水分过多会造成土壤透气性差,对发根不利,甚至烂根。
③追肥。要掌握适宜的时间和用量。夏扦在次年春季才能开始少量追施0.1%尿素溶液,成苗后逐步提高。秋季扦插在次年秋季才能追肥,同时浇1次水,避免肥害。
④防治病虫害。扦插苗圃较阴湿,易发病虫害。主要是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芽萌发后还易受茶尺蠖、蚜虫、绿叶蝉等害虫为害。一般在扦插后及时用半量式波尔多液喷洒1次,并结合除草、揭膜喷洒1次杀菌剂或杀虫剂,一般用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吡虫啉1500倍液。
当前,南涧县茶叶产业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茶叶种植面积、产品加工种类,机械化加工能力、标准化生产、产品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整个产业发展尽管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2009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基地县,标志着南涧县茶叶产业发展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一、南涧茶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南涧彝族自治县地处北纬24°39′~25°10′,东经100°06′~100°41′,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端,地处澜沧江中游和哀牢山之首与无量山北端,国土面积1731.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9.3%。境内最高海拔 3061米,最低海拔994米,相对高差达2067米。属于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9.1℃,≥10℃的年积温为6885.5℃,极端最高温36.1℃,最低温1.1℃,年均相对湿度63%,年均日照2457小时,多年平均降雨量介于200~1400毫米,全年无霜期达305天;呈现出“一山多气候,隔里不同天”的立体性和地域性特征与“雨热同季,干湿分明”的特征。境内山高雾多,雨量适中,日照充足,土壤湿润,生态优良,适宜茶树生长,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真实写照之地。
1、各级政府重视茶叶产业化发展
南涧县重视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引导,着力解决品牌、加工、市场等难题。2002年起,县委、县政府将茶产业列为全县重点培植的重点产业。建成了科技网络服务体系。加大县级财政对茶产业的扶持,建立了茶业发展基金,积极争取扶持项目和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引导茶叶加工,采用“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形成了茶叶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扶持周边茶农建设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转化的茶叶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了茶园向茶场、公司集中,主要茶区基本实现了种植大户与规模制茶(茶叶加工厂、茶叶初制所)及专业经销三大群体,形成了茶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
2、重视茶叶基地建设,茶叶种植面积初具规模
2010年末,南涧县有种茶农户2.6万户,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38万亩,其中采摘面积7.5万亩,茶叶总产量达338万公斤,茶叶农业产值和工业产值分别突破1亿元,茶叶面积占全州的56%,产量占全州的76%,是大理州的主要产茶区。南涧县立足茶园生态环境好的实际,根据市场对无公害茶需求不断增大趋势,着力打造云南省优质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加强低产茶园改造,加强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和管理,推进茶园无公害管理。1993年就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扶持的35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2009年被农业部列入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基地县之一。
3、积极招商引资
南涧县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利用南涧县的资源优势,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引进9户客商投资开发茶叶,其资企业三户。所引进的台商“云南大理华庆茶业有限公司”,已投资2000多万元,茶园全部实现自动喷灌,按有机农业的发展理念科学管理,提高茶叶品质,成为南涧县乃至云南省特色茶叶品种加工企业的一个亮点。
4、以加工促发展
南涧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茶叶加工企业以所管理的基地为基础,加大投资,加强基地建设,指导好基地周边农户的茶叶生产,并收购附近农户的茶叶鲜叶或青毛茶进行加工,农户通过出售鲜叶或晒青毛茶得到了实惠,企业通过收购鲜叶或青毛茶加工,扩大了规模,形成了企业带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在企业的带动下,茶区涌现出了许多种茶大户,茶叶已成为南涧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5、茶叶产品种类日益丰富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南涧县仅能生产手工晒青绿茶,2010年南涧县形成了以普洱茶(黑茶类)和绿茶产品为主,红茶、乌龙茶(青茶类)、白茶为辅的五大系列产品综合发展的格局。
6、产品加工能力大幅提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机械化生产进行茶叶产品的初、精加工以来,经过90年代的绿茶初、精合一加工体系建设和21世纪初的普洱茶精加工体系建设,2010年南涧县有茶叶初制加工厂42个,精制加工厂13个,精制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以上。
7、标准化生产的成效显著
南涧县从2000年开始按照“建设生态茶园,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的总体思路进行工作,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组织生产。2008年通过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2010年全县有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6.18万亩、绿色食品茶园2.3万亩、有机茶园0.7万亩;有2个企业2个茶叶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个企业18个茶叶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6个企业通过“有机茶”产地和加工认证;年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商品总量达130万公斤。同时完成市场准入认证企业13个,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5个。
8、打造了南涧茶品牌
围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为主题,打造“南涧茶”品牌,提高南涧茶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结合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发展地域特色茶文化,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逐步打响了“南涧茶”品牌。推出了云南画报《南涧茶叶》增刊、《无量山茶歌》等出版物。将南涧县知名绿茶和普洱茶品牌推向了市场。成立了茶叶科技研究所、县茶业协会和大理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成功举办了首届“无量山茶产业发展论坛”。在公郎镇建成了滇西最大的民办茶叶原料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10000吨以上。通过品质、文化和市场建设,南涧茶已畅销全国各地,走进各大卖场,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全县茶叶产品共有4个品牌荣获中国国际新技术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6个品牌荣获云南名茶称号,6个品牌荣获大理州地方产品博览会金花奖。
9、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南涧县茶叶精加工能力的提高和品牌化经营的发展,南涧茶叶销售实现了从单纯原料销售到成品销售和销售市场从西北地区到国内大中城市和发达国家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云南土林茶业有限公司、云南南涧凤凰沱茶厂、南涧大叶吉诺茶叶有限公司、南涧县黑龙潭茶厂等企业的产品销往广东、上海、香港以及韩国、马来西亚、欧盟等地,南涧茶叶已经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土林”、“鑫凤凰”两个商标被评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南涧县茶叶生产已经从为满足自己生活需要而在房前屋后或地埂上种植的“副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列为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基地县,拥有茶园面积10.38万亩,茶叶初制加工厂42个,精制加工厂13个,能够生产普洱茶(黑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类)、白茶五大茶类系列产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市场影响力日益扩大,产品销往国际国内市场,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可以说,南涧茶叶产业已经进入了产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开始了新的发展历史时期。
二、南涧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南涧茶产业发展有着生态、品质、资源、历史、文化、交通、区位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如能得到充分发挥,将极大地推动南涧茶叶产业化发展。
1、生态环境优势
南涧气候受西南季风和西南气流的交替影响,属我国西部型季风气候区域,茶区海拔为1600~2400米,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100~1400毫米。茶园主要集中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的高海拔亚热带山区,茶树生长周期长,茶叶内含有机物质丰富,具有滋味鲜爽、甘醇回味、经久耐泡、清香持久的品质特点。茶园周边生态环境较好,特别是无量山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保护,这些高海拔山区,水源清洁,土壤肥沃,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温度适宜,湿度大,云雾多,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远离污染源,自然条件极其优越,是生产无公害、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理想环境。
2、品质优势
“高山云雾出好茶”,南涧茶区主要集中在云雾缭绕,无任何污染的高山上,茶叶生长周期长,内含物质丰富,以香高味爽著称。许多茶商都是冲着高山茶优异的品质到南涧购茶和办厂,这为南涧茶叶开拓市场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南涧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科研及人才培养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实现了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生产方法的有机结合,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罗伯克、黑龙潭、无量山、凤岭、土林、古德、鑫凤凰、凤凰”等名优特色品牌,为南涧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资源优势
南涧是茶树原产地之一,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丰厚,民间有种茶、制茶、饮茶的习惯。据唐代陆羽的《茶经》、樊绰的《蛮书》及清代《蒙化府志》记载,南涧地区在唐代南诏以前就开始栽培饮用茶,无量山中有棵茶树王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南涧茶叶发展,在1964年以前主要靠群众自发种植,规模较小,自然经济成分较重;1964年到2000年,广大群众开始大规模发展茶园,采取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侧重于量的扩张;2001年以后,茶叶产业化发展被提上议事日程,按照市场经济模式运作,着力提质增效。南涧所种茶叶大部分是从勐库、凤庆引进的云南优良大叶种品种,近几年又引进并推广了云抗10号、清水3号、雪芽100号、紫鹃、乌龙等无性系良种,为南涧开发名优茶产品打下了基础。经多年的发展,南涧基本形成黑龙潭片区万亩优质生态绿茶基地和德安片区数千亩乌龙茶生产基地,黑龙潭茶区已被初步确定为下关茶厂的茶叶出口种植基地,全县茶园面积达到8.54万亩。
三、南涧茶业发展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南涧茶业发展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技术服务、资金扶持、基础建设、加工企业小散弱、加工技术落后、品牌知名度不高、茶园建设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市场建设滞后等,为南涧茶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投入不足。近年来,省、州、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南涧茶业的扶持,投入了一定的资金加以引导和带动茶叶企业和茶农加大对茶叶生产的投入,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发展,但就南涧全县范围而言,因许多茶厂和茶农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筹措困难,同时,又由于茶园分散、企业规模小,国家扶持项目门槛高,致使许多茶园和茶叶企业投入极为不足,制约着南涧县茶叶产业的全面发展。
2、企业规模小。南涧县企业与茶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加工规模小,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整体实力不强,诸多原因使得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十分突出,茶农的收入极不稳定。
3、茶叶生产服务跟不上。部分茶农、茶场和茶厂等茶叶生产主体要求加强在茶叶生产和销售方面提供更多服务,恳请在茶园管理技术方面和茶叶初、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强技术培训,并要求在销售上给予指导服务,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且要求组织和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组织。
4、茶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南涧茶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高的茶场和农户茶园产量超过100公斤亩,而管理水平差的茶园不到20公斤/亩。2010年全县7.5万亩采摘茶园产量338万公斤,平均仅45公斤/亩。此外还有部分集体茶场由于产权不清、经营管理不善,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
5、机械初制加工能力不足。2010年南涧县拥有茶园面积10.38万亩,采摘面积7.5万亩,只有茶叶初制加工厂42个,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的只有2个,其他的在20~30吨之间, 仅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20~30%,70~80%的茶叶靠传统手工加工完成,凸显南涧县茶叶初制加工机械化水平低、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茶叶生产的清洁化、标准化发展。
6、品牌经营企业规模不大,大品牌缺乏。2010年南涧县有茶叶初、精合一和精加工企业13个,均实施品牌化经营,但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1个,年产值1000~1500万元的企业1个,年产值500~1000万元企业5个,其他企业年产值在100~300万元之间,且品牌意识淡薄,好而不大,特而不优,优而不精,缺少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资源的有效开发,难以实现由优势产品向品牌产品过渡。
7、科技创新应用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低。南涧县茶叶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科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部门基础设施落后、办公条件差、难以较好发挥服务职能,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茶叶产业发展,茶叶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经济基础差,设备陈旧落后,工艺老化,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精深加工技术,茶叶产品结构不合理,还处于原料型、初加工型生产阶段,加工企业茶叶产品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在基地管理、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基本沿用传统方法,进行科技创新应用能力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主要茶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的基本要素,商品竞争力不强。
8、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南涧从1985年开始进行茶叶的初、精制加工到2010年,先后建设初、精合一的加工企业23个,现有实施品牌化经营的企业13个,曾经涌现出众多的茶叶品牌,出现杂、乱、多,市场影响力小,知名度不高的局面。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土林”、“罗伯克”、“鑫凤凰”“黑龙潭”等茶叶品牌脱颖而出,市场影响力日益扩大,“土林”、“鑫凤凰”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特别是原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厂创制,国营南涧彝族自治县茶叶公司继承生产的“土林”牌凤凰沱茶,在东南亚国家及国内茶叶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南涧县最具有知名度的茶叶产品,产生了较好的品牌效应,但是由于只注重对注册商标的利用和保护,而对凤凰沱茶产品产生的延伸品牌效应没有采取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目前南涧县有6个企业在生产凤凰沱茶产品,在市场中处于恶性竞争的状态,对凤凰沱茶的市场地位和声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四、立足现实,发挥优势,正视问题,繁荣茶业
南涧茶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南涧数代茶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下,取得了来之不易的不凡业绩,奠定了南涧茶业在南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当下,南涧茶界应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依托南涧无量山、哀牢山所产高山茶的知名度及其南涧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认真分析和客观正视南涧茶业所存在着的诸多问题,破解制约南涧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做强做优做大南涧茶叶产业,实现南涧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便造福南涧人民群众,为建设南涧小康和谐社会做出茶产业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无量山高,南涧茶好. 云南画册(增刊), 2007.
[2]南涧县志编撰委员会. 南涧彝族自治县志[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3]周红杰. 中国南涧茶业[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0, 7-12.
[4]向有华.浅谈南涧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新途径[J].云南农村经济,2011,(4): 53-56.
[5]杜应伟,康劲松.南涧县:打造高山生态茶产业品牌[J].致富天地,2011,(4): 22-23.
[6]赵尹强,罗永平.无量山“捆绑茶”[J].中国茶叶,2010,(7):35.
[7]赵尹强,范雪芹.南涧县发展乌龙茶生产的探讨[J].中国茶叶,2009,(8): 40-41.
[8]范雪芹,赵尹强,赵维标.南涧大茶树形态特异性及植物学分类探讨[J].中国茶叶,2009,(4):27-28.
[9]夏佳贞.“点茶成金”的尚春海[J].云南农业,2007,(9):40.
[10]吴家良,张虎.着力打造科技“利器”――南涧县科技助推茶叶产业发展纪实[J].云南农村经济,2005,(3):96-97.
[11]杨信全.南涧县茶叶发展情况的调查[J].云南农村经济,2003,(4):104-106.
[12]潘建祥,张虎.南涧茶叶从量变到质变[J].云南农业,2003,(8):31.
[13]熊春林.南涧县茶叶生产情况调查及思考[J].大理科技,1994,(2):25-29.
[14]张泽文,苏俊峰.情洒彝乡[J].致富天地,2009,(8):20.
[15]茶尖连着树梗采 制茶厂家更青睐[J].农民科技培训,2006,(8):37.
[16]赵尹强.南涧山区粮食作物与茶树间作套种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0, (1):23-25.
近期出版的某部普洱茶书,是集中上述诸多问题的书籍典型。
区别茶树品种,太过肤浅
该书说:台地茶与古树茶的区别是古树茶“一般比较粗老,芽头少,多会有茶梗”,而台地茶则“细而紧结。芽头多”。实际这只是表象。不是本质区别,所以“有用台地茶粗老叶仿制的茶饼”和“老树茶一芽二叶制作的条索紧结芽头多的茶饼”。这两类毛茶条索区别不是芽头多少和条索的粗老与细嫩,而是叶片薄厚、色泽、毛度、叶韧度等不同。泡过的新茶叶底。老树茶深绿色或深黄绿色,低龄树茶浅白或浅黄色。陈化老树茶与低龄树茶应综合上述因素以及颜色变深褐色或浅褐色等来分辨。
该书讲:老树茶与低龄树茶毛料气味的区别是“老树茶香要比小树的更深沉和强烈。差别明显”。但是六大茶山倚邦、易武丁家寨等地小乔木茶香度比许多异地老树茶高。这两类毛茶香气区别是老树茶带有特殊的酸气味。此味越浓,其料越纯。这两类茶滋味区别,涩度不是主要因素,还要看茶尖老嫩度、各片区茶味共性并综合甘甜浓厚度等来分辨。这在笔者《老树茶的分离与分辨》中作过阐述。
信口雌黄,污蔑普洱茶
该书说:“普洱茶是不发酵茶。发酵说的误导使普洱茶不能越沉越香”、“自然干燥保存的老茶香气散失严重”、“已经有较好沉香的老树茶出仓后不加以密封香气会很快散失”、“密封保存的老树茶”“3年后茶香入茶汤”、“普洱茶不能透气储存”。必须“封闭储存”、普洱茶不是“越陈越香”。而是“越沉越香”,即“沉积下来之香”。把茶的气味因混杂而不显香误解成“散失香气”。
公认的生物化学理论认定:“广义的发酵是指利用生物体(包括微生物、植物细胞、酵母菌等)的代谢功能,使有机物分解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可见,普洱茶的发酵属“广义的发酵”。
众所周知。正常普洱新茶汤多显橘黄色。其汤内未溶入茶红素。在适当环境透气保存6年的该茶,汤色明显发红。这证明其汤内已溶入茶红素,该茶细胞或其成份已有分解现象。按上述“发酵的广义概念”,该茶已经发酵了,可是该茶仍散发纯正浓郁的陈旧芳香。凭何说:普洱茶“透气保存”而发酵就“几乎都是越存越不香”呢?普洱茶的储存可以非真空封闭,但不等于“必须”封闭。
该书说“越陈越香”是偶然“巧合”,那么众人透气储存的近十年的众多茶饼,随意抽泡。为何都散发出扑鼻诱人的陈香呢?
除部分茶区古树茶外,多数普洱茶都偏苦涩,须妥善存放六至十年以上,苦涩度降低才饮用。既然其苦涩度降低,证明其细胞或成份发生分解。按上述“发酵的广义概念”,该茶发酵了,但它们仍能发出浓郁陈香!可见该书中的谬论是对普洱茶的歪曲和污蔑!
此人所存茶“几乎都是越存越不香”的原因:或存放不当;或储存被人存坏的二三手茶;或收藏了劣质茶;或收藏了以不适合料(偏北或偏南茶)制作或假冒的普洱茶。
混淆歪曲多个概念
该书说:“一般而言,老树茶强于小树茶:乔木茶强于台地茶;有森林环境的老树茶强于无森林环境的老树茶;纬度低的靠南的茶强于纬度靠北的茶;海拔适度(1400米~1800米)的茶强于海拔过高过低的茶;大叶种茶强于小叶种茶”。但六大茶山多数小乔木茶甚至台地茶的正常存香优于许多地带的老树茶;六大茶山多数生态矮化茶储香优于许多地带乔木茶;无森林的数百年树龄老树茶储香优于有森林的百年老树茶;纬度约11°15’以南或22°20’以北的储香不如纬度11°15’~22°20’之间的茶;海拔1100米~1400米的六大茶山茶的储香优于众多海拔1400米~1800米的它山之茶;倚邦小叶茶的储香优于许多异地大叶茶。
该书对“灌木茶”与“乔木茶”、“台地茶”与“古树茶”、“古树乔木茶”与“矮化茶”、“台地茶”与“乔木茶”、“生态茶”与“非生态茶”等概念与区别含混不清。老树茶与嫩树茶的区别,最初是从同片区这两类茶的苦涩度上发现的,两者的分离。也是由此引发的。同片区近百年或上百年树龄的茶的苦涩度明显比七八十年及其以下树龄的茶清淡。因而它们是以百年左右树龄为界线的。“古树茶”就是老树茶,包括矮化灌木茶和乔木型两类。但前者并非台地茶。
乔木茶和灌木茶的区分,在古六大茶山也是从茶味涩度和厚度上引起的。它有两个本质标准:一是指植物学所指的乔木型和人为重度矮化型(包括老树类和嫩树类);二是按根系类型化分的有主根的乔木型和仅有须根的扦插类,即有性繁植苗和无性繁苗两类。前者只要不被矮化,可长成高大乔木;后者即使不被矮化也无法长成高大古乔木,其茶涩度偏高而茶味偏薄,故列为灌木茶。
台地茶通常是低龄、矮化、密植的茶,包括无性系苗种的梯式茶林和密植而被重度矮化的有性系梯式茶林。
对于乔木茶与台地茶的分辨,该书说:乔木茶与台地茶。需从乔木茶的分布与产地、山野气韵、乔木茶特征、厂家与价位、干茶特征、试泡、叶底、手感、芽头、叶底香气、杯底香等方面综合分辨。但这样“品鉴”是极不可靠的。知道乔木茶的分布与产地,却存在原料交叉流动;论“山野气韵”,天然生态林的矮化茶也会有;若看厂家,彼地厂家会收购和制作此地茶;若看价位,更会随产主定价信誉度而千变万化;说是按“乔木茶特征”或“干茶特征”分辨,却没介绍两者的特征及本质区别;若看耐泡度、品茶汤苦涩度、回甘度及浓厚度,则嫩树乔木茶的耐泡度也偏低,回甘也偏弱,浓厚度也偏薄,而且不同地域同类茶的耐泡度、苦涩度、回甘度及浓厚度有别;若看叶底颜色深浅,则背阴地的台地茶尤其是重度矮化的老树茶也有似乔木茶那样偏深的;试手感的柔韧度,则只能分辨百年老树茶与低龄树茶,但乔木茶未必是老树茶。低龄乔木茶也有柔韧度较差的;若看芽头多少和粗老度,乔木茶和台地茶都有芽头多的和细嫩的,也都有芽头少的和粗老的;若嗅叶底香和杯底香,则不与天然杂木混生的乔木茶也缺乏植物香型。所以其所介绍的品鉴方法繁杂无效,还明显误导。实际上,矮化台地茶受重度修剪。抽芽较快,韧性偏差,冲泡后顶部嫩梗嫩叶受搓揉易成腐化状;露天暴晒。叶底毛层薄而光泽亮度低。多数色泽浅黄;又与杂草混生,气味几乎不带花香型。叶边齿更细密短浅,多呈倾斜状。这些概念代表的是不同的茶质及价格。该作者信口开河歪曲这些概念,将坑害茶商及消费者。
“存储研究”,漏洞百出
该书的“存储研究”是漏洞百出的“作秀”幌子。请看该书“沉香例证”所列6例(受篇幅限制从略)及对6例的列表“研究”。
由此6例得出:
(1)湿度过大的广东自然存茶香味散失比较快目严重;
(2)云南自然存放香味散失比广东慢;
(3)相对密封的干燥的存储茶香保持得好;
(4)已经有较好沉香的老树茶出仓后不加以密封香气会很快散失;
(5)自然干燥保存的老茶香气散失严重;
(6)密封保存的老树茶香气保存好,而IEI 3年后茶香入茶汤。
其“研究”逻辑漏洞是:
对1~4例茶的初制、复制和前期保存作者不清楚。原料来源?可适合长期存放?毛茶初制工艺如何?前期存放是否有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储香。多个变因下研究未知问题,凭何判定普洱茶不适合自然存放?第1、2、4例都曾存在湿度大的场所,难免受潮;第3例“有少许霉点”表明也受潮发霉。未必“昆明自然存放”。若严重受潮甚至发霉,固然不香,但自然透气存放未必就会受潮和发霉,也就未必非要“封闭储存”;第4例“失香”原因未必是透气,还可能是该茶存香时限已过,况且还受开封后环境影响?第5例并未透露“自然”和“未密封”使茶香“散失”的信息,反而证明普洱茶适合干燥自然存放,且适宜发酵;第6例似表明“密封保存香气好”的结论。就算这样,部分古树茶以外的普洱茶苦涩度普遍偏高。密封保存,很难让它的苦涩味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既然如此,我们存放该茶,除了备用,还有何意义?更何况表中第2、3行的“微香”和“有香”无明显区别,即使有实质性差别,填写未必属实。因为普洱茶有限期间“越陈越香”,是指随时间的延长,茶香由新鲜逐渐转为陈旧。并不是越闭住散出的香气,“沉积”的香气越多,茶品就越香。好茶的香气是内存并不断散出,冲泡时集中散出来,不是靠“沉积”下来的。依靠密封留住的香气,一旦解封就散尽,根本无法让它“沉积”到茶品内。适合长期珍藏的茶,在存香期内因保存不当不显香,不是“茶香散失”。而是气味混杂。“失香”是直接没了气味,这与正常存放的保质期有关,与存放方式无关。茶香早在新茶时就“入汤”,只是那时香气新鲜,“3年后”其香型变“陈旧性”罢了,并非“3年后茶香入茶汤”。
三峡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中不仅形成了始源性特点,还形成了区域性、多样性以及经典性等特点。
1.始源性
自神农发现茶,在以后近4000年的历史里,三峡茶文化充分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系列演进的轨迹,不仅没有发生过断裂,而且出现了许多中华茶文化的“最早现象”。如对“茶”字的研究、茶的植物学研究、最先成熟的茶制作技术、沿袭最早至今盛行民间的煎茶风习,以及中国最早的涉茶歌谣、竹枝词、以名茶为题的名人名诗等,出现了早期的茶及茶文化繁荣景象。
2.区域性
三峡地区大多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典型的垂直气候分布,长江三峡更是如此。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不仅形成了丰富的茶种、茶类以及工艺技术资源,也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如发达的长江三峡码头文化与“吊脚楼”里的“歇脚茶”;山民们劳动别给力的“苞米饭、懒豆腐、油茶汤”;峡江人朴实、大方的待客之道,“砣砣肉、毛把烟、‘膏子茶’”;高荒地区人们离不开的“火垅屋”与“罐罐茶”,还有与茶密切相关的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等,极具地域特色。
3.多样性
三峡地处茶树原产地及次生中心地带,是人类茶生活的起源与茶文化的发祥地,三峡地区名茶辈出,茶叶市场发育较早,茶乡茶俗丰富多彩,以至于各种以典型的文化形态表现的茶诗词、茶散文、茶歌舞、茶谚语、茶谜语、茶典故等应有尽有。在被称为汉族首部创世史诗,并于三峡东部地区广泛传唱的《黑暗传》中,汇集了混沌、游荡子、、女娲、伏羲、神农以及黄帝轩辕等许多历史神话人物事件,而围绕神农生平、神农采药实践的唱述多达150行(句)。不仅如此,人们还取材《黑暗传》,创作出了《神农茶歌》。
4.经典性
经典性是指具有丰富的高品位茶文化,三峡茶文化的高品位,首先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展,不仅有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成果,更有历代文化名人的参与推动;其次体现在三峡地区的茶文化发挥了经久不衰的普遍影响力。以陆羽《茶经》为例,作者通过考察,对三峡的茶、水、境、事不仅有记载,而且大多评价很高。又如历史上文人墨客常来三峡,李白、韦处厚、欧阳修、陆游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写过三峡茶诗,这些诗词不仅脍炙人口,有的甚至具有“盖棺定论”的意义。
二、当代的三峡茶文化创新发展及其特征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茶文化的一再升温,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时期,这种创新发展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予以体现。
(一)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理论创新
1.确立了三峡茶文化的历史地位通过人们对三峡地区的考证研究,三峡应属于茶树原产地、茶生活起源地以及茶文化发祥地“三地”统一的地区,因而作为茶文化发祥地以及早期出现的茶文化繁荣景象,对于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巴人原为“长阳人”,“长阳人”发源于三峡地区清江流域,且先于蜀人进入茶生活,早期的巴人祖先曾有过长期的向西迁徙经历,直至蜀地,所以在将茶及茶文化向东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三峡地区发挥了“双向”的传承作用。还有,三峡不仅产茶历史久远,更因茶与名山、名水、名人、名作紧密联系,形成了底蕴深厚、大气磅礴的三峡茶文化,也展示了中华茶文化的历史风采。
2.加强了产业文化的建设茶产业文化是以茶产业为基础,呈现出的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这样的文化现象一般为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茶产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如茶树良种、生产茶园、肥料农药、加工厂房、茶叶机具、各类茶产品等有形的、物质的产业文化;另一部分则是以茶树良种选育技术、茶园种植制度与管理技术、全年茶事活动、茶区特有的生产谚语、谜语、歌舞以及理论总结等无形的、非物质的产业文化。从层次上分析,主要体现在地区、企业以及品牌三个层面上。在地区产业文化建设上,在20世纪培育出宜昌种、宜红早国家级茶树良种的基础上,相继育出五峰鄂茶7号、邓村鄂茶9号、清江鄂茶13号、五峰310、212以及平湖早等,大量引入外地优良茶树品种,对三峡地区主要茶树栽培品牌比较研究,创造出穴盘快速育苗技术,开展三峡库区生态密植试验研究、“三峡库区无公害生态茶园模式研究”、三峡库区早市茶研究、三峡库区茶叶加工“柴改煤”研究、库区茶叶产业差异化发展研究、对三峡茶产业谚语、谜语及其特征进行研究等,通过大量的研究活动,促进三峡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茶大市向茶叶经济强市的跨越等。在企业产业文化建设上,以邓村绿茶集团、萧氏集团、采花毛尖、宜红工夫以及部分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为主,开展产业文化研究,特别是有关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总结打造三峡名企业的路径与措施。在品牌产业文化建设方面,围绕驰(著)名茶叶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进行研究,为品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出产品文化语境下的企业经营策略等。
3.开展了茶文化产业的研究三峡地区在全国率先提出茶文化产业,将茶文化产业定义为“富于文化内涵的茶产品和以茶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集合。泛指茶文化产品和茶文化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以及其它能够较多体现茶文化特征的行业。”根据“相同、相似”的原则,把茶馆业、茶包装业、茶传媒业、茶旅游业、茶培训业、茶设计业、茶文化产品以及茶文化活动纳入茶文化产业建设范畴。以名茶及其名茶审美和茶乡旅游作为茶文化产业重点研究和重点建设内容,开展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化模式”、“教育模式”研究,提出了“三峡茶文化产业建设的研究报告”、“创意产业与传统茶产业融合发展”,强调“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等,在指导茶文化产业建设实践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三峡茶文化内涵。
(二)当代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实践创新
1.逐步建立多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模式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到茶叶经济强市”、“橘都茶乡”、“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三峡地区名优茶发展研讨”、“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三峡斗茶大赛”等;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采花毛尖绿茶制作工艺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安鹿苑茶生产技术和当阳玉泉仙人掌茶加工工艺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应势而兴的三峡茶文化旅游三峡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近年来迅速兴起,三峡茶文化旅游是利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茶乡,如以邓村、采花、九畹溪、都镇湾等为代表的地处旅游景区周边,利用茶乡丰富的茶资源、先进的厂房设备与技术、深厚的茶乡人文积淀以及影响力,以发展茶乡生态旅游为主,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创建活动。从而延长了茶产业链、促进了产业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推动茶乡产业进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传承作出了贡献。
3.持续规范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2001年,三峡地区筹办了三峡茶文化研究会,随后这一地区的茶文化教育与培训便广泛开展起来。首先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了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三峡茶文化研究会还通过各种会议的形式,会同高校师生送茶文化下乡,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企业在茶文化组织的指导下,采取企业选送学习和师傅带徒弟模式,掌握相关的茶文化知识和茶艺技能,促进茶文化水平和茶文化服务上档次。
4.正在兴起的茶文化产业园建设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三峡地区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如宜昌萧氏茶产业园区、雾渡河茶产业园;三峡国际旅游茶城举多个名企业之力,建成集文化、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茶业综合体;湖北五峰采花毛尖集团在该县东大门渔洋关建成“采花茶叶科技园”,并设置了“湖北茶叶博物馆”。还有如宜红文化产业园、三峡黑茶产业园等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处于建设之中。
5.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产品生产近年来,三峡茶文化在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同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呈现良好的态势。这种态势,一方面表现在各地茶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富于特色;另一方面以茶区历史、茶乡生产、人民生活、民俗文化为素材的茶文化产品也在大量涌现,如以邓村、五峰茶区为素材创作的采茶歌、采茶舞,描述长阳土家族茶乡生活的《清江茶缘》,以兴山围鼓为表现形式的《传说中的昭君白茶》等。在第三届中国三峡茶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大型剧目《峡州茶韵》,更是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堪称三峡地区茶文化之精品。
(三)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特征
与传统的三峡茶文化发展比较,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主动性、针对性、时代性以及发展性特征。主动性是指无论是理论上或是实践上,三峡茶文化的当展,表现出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主体更加自觉、积极主动、富于激情。针对性主要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发展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更多的区域、更多的人群对三峡茶文化的需求,它的发展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时代性是指当代三峡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始终与时展的要求同步,体现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走向,特别是在更加注重茶文化与茶产业互动、更加注重产业内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当代三峡茶文化由于主动性、针对性以及时代性的增强,因而也就更具可持续性,这不仅体现在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积累上,也体现在形式、内容的极大丰富上,并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其功能或作用。
(四)当代三峡茶文化的创新效果
三峡茶文化的理论研究与积极实践,不仅推动了茶产业、茶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也营造出三峡地区境内五个“越来越”的茶文化氛围与进一步发展的格局: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茶文化建设,并用于指导本地产业发展和引领茶文化活动的开展;二是企业越来越主动、自觉地利用茶文化,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三峡茶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载体;三是三峡茶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境内产业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四是三峡茶文化的消费市场越来越广阔,特别是在产、加、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茶文化成果不断丰富,三峡茶文化品牌逐步形成。
三、未来的三峡茶文化走势预测
对未来走势作出预测,是进一步推动三峡茶文化发展的前提。通过以上对三峡茶文化当代创新发展的总结与分析,置身于中华茶文化发展的背景,未来的三峡茶文化将呈现四种明显走势。
(一)人本化走势
当前,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进入物质需求与精神并重,物质需求增长逐步趋缓,精神文化需求增长加快的历史时期,以人为本,就是要适应这样的发展要求,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服务。三峡茶文化的人本化发展走势,一是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丰富产业建设内容;二是推动三峡茶文化条件建设,促进三峡地区茶文化相关产业以及茶文化产业建设,特别是茶文化产业园、茶博园、茶馆业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三是三峡茶文化生产和消费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茶人与文人、茶界与各界的携手,将创造出更多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茶文化产品,促进茶区经济繁荣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二)市场化走势
文化市场化走势基于人们对文化的消费,这种消费一方面体现文化通过渗透,使人们在针对文化的解读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消费,这种消费有利于扩大产业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并获得更多的产品以外的收益。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市场为导向,将茶文化资源积极转化为文化资本,进一步创造出茶文化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人们直接消费的需求。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这使得三峡茶文化消费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毫无疑问,随着三峡茶文化的市场化运作与市场化发展,这样的消费市场将会进一步拓展和巩固,而且三峡茶文化在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的同时,强大的市场和强大的企业也将支撑三峡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三峡茶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强大的后盾。
(三)品牌化走势
品牌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地区的知名度、信誉度,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力,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中国是“茶的祖国”,相对于世界各国,中华茶文化已经是一个响亮的品牌。三峡茶文化通过历史的积淀和当代的创新发展,不仅正在成长为一个品牌,而且这种品牌化走势也越来越明显。就近期而言,三峡茶文化的品牌化走势首先体现在对三峡茶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其次,进一步体现在促进三峡茶文化品牌的广泛渗透上,包括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渗透,前者是指针对茶行业及其三次产业;后者是指随着产业间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三峡茶文化向其他产业以及更宽广领域的渗透,如旅游业、新兴工业等。第三,品牌化最直接的走势,是三峡茶文化真正成为境内各种节庆活动的品牌标签,在进一步整合境内茶文化资源、铸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发挥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S661.2;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496-06
湖北省是中国梨属(Pyrus L.)植物的主要原产地之一,也是砂梨的重要产地。由于湖北省内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地貌类型多,加之梨属植物种间没有杂交障碍,在长期的自然演变和栽培驯化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地方品种、栽培类型和野生变异类型。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梨地方品种和栽培类型的数量超过300个。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共收集保存了92份湖北省梨地方资源,从形态学上鉴别这些资源可能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且品种之间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至今仍不清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湖北省梨种质资源的认识和利用。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为梨品种鉴定、亲缘关系等遗传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手段[1]。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因其丰富的多态性、共显性遗传、重复性好和操作简便等优点日益受到重视,也适合梨品种的遗传分析[2,3]。Kimura等[4]采用9对SSR引物分析了60个梨品种和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同时鉴别出2个同物异名和2个同名异物品种。Brini等[5]利用SSR引物对25份突尼斯地方梨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这些地方品种的保存提供了理论依据。Bao等[6]利用SSR标记对98份东亚梨品种进行了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路娟等[7]采用25对SSR引物对不同系统的150份梨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
本研究利用SSR标记技术分析了湖北省梨地方资源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为湖北省梨属植物资源的进一步搜集、保存、开发利用和遗传育种提供科学指导,从而为湖北省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92份梨种质资源来自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的国家果树种质武昌砂梨圃。材料编号、品种名称及来源地见表1。92份材料原产地来自于12个县(市),其中兴山27份、荆门20份、武汉8份、罗田7份、咸丰7份、远安6份、巴东4份、长阳4份、建始3份、宣恩3份、利川2份、鹤峰1份。来源地经度分布为108°93′E-115°39′E,纬度分布为29°68′N-31°23′N。
1.2 方法
1.2.1 DNA提取 摘取春季萌发的梨嫩叶,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DNA[8,9],并结合供试材料及试验条件略作改进。提取结束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DNA浓度并将其调整为10 μg/μL。
1.2.2 PCR反应体系 所用9对SSR引物均为多态性好且分辨率高的引物,由上海英骏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其中1、2号引物是Liebhard等[10]在苹果上开发的,3~9号引物是Yamamoto等[11]在梨属植物上开发的。具体引物序列见表2。
参考Yamamoto等[12]、Gianfranceschi等[13]的方法,优化后的PCR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0.0 μL,其中包括模板DNA 2.0 μL、引物2×0.4 μL,Taq DNA聚合酶0.2 μL,dNTP 0.4 μL,PCR Buffer 2.0 μL,ddH2O 14.6 μL。
引物CH01F02、CH01H10扩增程序为:94 ℃预变性2.5 min; 94 ℃变性0.5 min,60 ℃退火1 min,72 ℃延伸1 min,共30个循环;72 ℃延伸8 min,4 ℃保存。引物NH004a、NH005b、NH008b、NH009b、NH011b、NH015a、NH017a扩增程序为:94 ℃预变性3 min;94 ℃变性1 min,55 ℃退火1 min,72 ℃延伸2 min,共35个循环;72 ℃延伸8 min,4 ℃保存。
1.2.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检测 PCR产物在6%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采用AgNO3染色法进行染色[14]。
1.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根据DNA条带位置的不同,以“1”和“0”分别代表条带的有和无,记录每个SSR位点中清晰的条带。电泳条带按1/0进行数据转换,生成0和1组成的原始矩阵。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位点杂合度(h)和遗传多样指数(H)。
h=1-∑Xi2
H=∑h/n
式中Xi表示第i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用NTSYS-pc Version 2.1软件[15]进行数据分析,Simqual程序计算SM相似系数矩阵,用SHAN程序中的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Averages)法进行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北省梨地方资源的SSR位点特征
9对SSR引物均能产生较多的差异性位点,对92个梨品种进行扩增,共获71个等位基因,不同引物扩增的等位基因数差异较大,从5个到12个不等,平均每个位点7.9个等位基因。其中以NH015a引物产生的位点数最多,NH005b引物产生的位点数最少。9对引物扩增位点杂合度在0.616~0.868之间,平均值为0.788;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690 2~2.964 4之间,平均为2.573 6;位点杂合度和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最高的引物为NH004a(表3)。图1、图2分别为引物NH015a、NH008b对92个梨品种的PCR扩增产物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
2.2 品种鉴别
9对SSR引物除对大把梨、半斤梨、兴山14号与兴山秤砣梨(1)4个品种未区分开外,对其余88个品种均可区分开。大把梨和半斤梨都来源于荆门,且果实为圆形或长圆形,果皮绿色,萼片脱落,萼洼隆起,一年生枝条为灰褐色,叶片卵圆形,叶基宽楔形,叶尖急尖,锐锯齿。形态学性状相似性很高,可能为同物异名。兴山14号和兴山秤砣梨(1)都来源于兴山,果实圆形,果皮绿色,萼片脱落,叶片卵圆形,叶尖急尖,锐锯齿。形态学性状相似性较高,可能为同物异名。所以,大把梨与半斤梨、兴山14号与兴山秤砣梨(1)可能为2对同物异名品种。
来源于荆门的望水白和来源于远安的望水白,来源于武汉的猴咀和来源于荆门的猴嘴,来源于建始、咸丰、宣恩的秤砣梨,长阳芝麻梨与兴山芝麻梨、巴东桐子梨与兴山桐子梨等虽然品种名称一样,但等位基因不一样,为同名异物。
来源于荆门的无名2与香水梨2个品种,果形均为葫芦形,果皮为绿色,果面盖色为鲜红色,部分着色。叶片均为卵圆形,叶基宽楔。植物学特征非常相似,根据形态学很难区分这2个品种。但SSR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等位基因不一样,可以成功区分。两个品种相似性较高,相似系数为0.875。
2.3 湖北省梨地方资源遗传变异及亲缘关系分析
由NTSYS-PC Version 2.1软件计算92份试材间的相似系数。92份梨种质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25~1.000。为了阐明梨品种的亲缘关系,采用UPGMA方法对92份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聚类,构建了系统关系树。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701 1处,92份种质资源可分为5个大组(图3)。
第一组划分为白梨组。由鹤峰雪花梨、半斤梨、大把梨、青皮梨等10个品种组成。这一组果实果皮大多为绿色,果实圆形或长圆形。其中来源于荆门3个、兴山2个、罗田1个、长阳1个、鹤峰1个、武汉1个、巴东1个。鹤峰雪花梨和半斤梨、大把梨首先聚在一起,然后与青皮梨聚类,再和猴咀聚类,最后和兴山芝麻梨、罗田麻壳梨聚为一组。这一组品种与其他组品种可明显区分开来。
第二组划分为砂梨组,由75个品种组成。这75个品种可明显划分为8个亚组。
第一亚组由利川香水、巴东桐子梨、罗田长柄梨、兴山秤砣梨(2)等10个品种组成。其中来源于兴山4个、罗田3个、利川2个、巴东1个。利川香水与巴东桐子梨先聚为一类,再与罗田长柄梨聚合,再与兴山秤砣梨(2)聚合,然后与利川玉川聚合,再与兴山3号、罗田秤砣梨、罗田冬梨、兴山8号、兴山7号聚为一个亚组。从地理分布来看,兴山、利川、巴东等地理位置相距较近,但均与罗田相距较远。
第二亚组由十里香、朵朵花、兴山糖梨子、兴山瓜儿梨等10个品种组成。在这10个品种中,来源于兴山3个、远安3个、荆门2个、武汉2个。
第三亚组由宣恩雪梨、宣恩杨洞梨、咸丰白结、兴山石滚梨、咸丰杨洞梨等12个品种组成。这12个品种中,来源于兴山3个、咸丰3个、宣恩2个、荆门1个、巴东1个、武汉1个、长阳1个。
第四亚组由宣恩秤砣梨、兴山13号、秋里白、甜棠梗子、麻棠梗子等31个品种组成。在这31个品种中,来源于荆门11个、兴山7个、建始3个、远安2个、咸丰2个、长阳2个、武汉2个、巴东1个、宣恩1个。
第五亚组由龙团梨、兴山14号、兴山秤砣梨(1)、兴山12号、罗田冷水梨、罗田酸梨、罗田短柄梨等7个品种组成。其中来源兴山3个、罗田3个、远安1个。虽然罗田与兴山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但两地的地方品种遗传距离较近。
第六亚组由咸丰80-1和安宁梨2个品种组成。其中来源于咸丰1个、武汉1个。安宁梨平均单果重225.3 g,果实圆形,果皮黄绿色,果肉粗,肉质紧密,石细胞多,萼片宿存。咸丰80-1平均单果重271.2 g,果实葫芦形,果皮黄绿色,萼片脱落。
第七亚组由兴山11号1个品种组成。兴山11号原产于兴山县,果实为葫芦形,果皮褐色,果特大,平均单果重493.9 g,萼片脱落。
第八亚组由咸丰秤砣梨、兴山麻梨组成。咸丰秤砣梨原产于咸丰,兴山麻梨原产于兴山。兴山麻梨果实很小,平均单果重22.4 g,果实长圆形,果皮褐色,肉质极粗,肉质紧密,萼片脱落,梗洼极浅,石细胞极多,汁液少。叶片圆形,叶基楔形,叶尖长、尾尖。咸丰秤砣梨平均单果重120.4 g,果实倒卵形,果皮绿色,萼片残存,果心大,肉质紧密,石细胞多,汁液中等。
从8个亚组品种组成来看,11个原产地的品种交错聚类,说明湖北省梨地方品种间遗传背景较复杂。
第三组划分为杂交类,由兴山柴梨、兴山36号、大茶梨3个品种组成。其中兴山柴梨、兴山36号来源于兴山,大茶梨来源于荆门。说明兴山和荆门的梨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兴山柴梨幼叶淡绿色,叶片卵圆形,叶基宽楔形,叶尖急尖。平均单果重22.4 g,果实圆形,果皮绿色,萼片脱落。兴山36号平均单果重85.0 g,果实圆形,果皮绿色,萼片脱落,叶片卵圆形,叶基宽楔形,叶尖急尖。大茶梨平均单果重211.5 g,果实长圆形,果皮褐色,萼片脱落,叶片卵圆形,叶基宽楔形,叶尖急尖。3个品种植物学性状也近似,果形为圆形或长圆形,果实萼片均脱落,叶片卵圆形,叶基宽楔形,叶尖急尖。
第四组划分为豆梨组。由武豆2号、荆豆11号和兴山1号3个品种组成。武豆2号与荆豆11号先聚为一类,再与兴山1号聚为一组。来源于武汉的武豆2号和来源于荆门的荆豆11号虽然来源地不同,但均属于豆梨(Pyrus calleryana Dcne),2个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843 8,两者之间遗传距离较近。而兴山1号为砂梨品种,说明兴山1号与豆梨遗传距离较近。兴山1号果实很小,平均单果重54.9 g,果实圆形,果皮绿色,萼片脱落。且武豆2号、荆豆11号果实均为圆形,萼片脱落。
第五组划分为半野生组,由白棠梗子1个品种构成。来源于荆门,形态特征较为独特,单独聚为一类,说明其与砂梨、豆梨的遗传距离较远。白棠梗子形态也较为特别,果实很小,平均单果重为41.8 g,果实扁圆形,果皮黄褐色,萼片脱落,4~5心室,果心较大,果实商品价值不高。
从以上聚类结果可看出,来源于荆门和兴山的地方品种较为独特,来源于荆门和兴山的有部分品种单独聚类,且两地区的品种相互交错聚类。这说明荆门和兴山的地方品种类型丰富,品种独特,遗传背景比其他地区复杂。
3 小结与讨论
3.1 SSR鉴别品种的有效性
9对SSR引物未能将大把梨与半斤梨,兴山14号与兴山秤砣梨(1)这2对形态学非常相近的4个品种区分开,但成功区分了形态学相近的2个品种荆门无名2和香水梨,区分了望水白、猴嘴、秤砣梨、芝麻梨等同名异物品种。这充分证实了SSR标记鉴别梨品种的有效性。2对形态学相近且SSR标记未能区分开的品种可能为同物异名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增加SSR标记数量进行确认。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的结果大体一致,即基本上是以种为基础聚合成5组:白梨组、砂梨组、杂交类、豆梨组和半野生组。根据形态特征无法确定归宿的梨种质资源甜棠梗子、麻棠梗子均与砂梨显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与砂梨聚为一类;白棠梗子单独聚为一类,其形态学特征也较独特,可能为梨的半野生类型。
兴山柴梨、兴山36号、大茶梨等3个品种聚为一组。而兴山柴梨与兴山36号均来源于兴山,大茶梨来源于荆门,来源地不同。推测这3个品种可能为复杂的杂交类型。由于试材条件限制,本研究中种的资源较少,为了进一步弄清楚3个品种的种类,还需要引入其他种的梨资源进行比较分析。
3.3 等位基因数与杂合度
等位基因数的多少和杂合度的高低是反映所用SSR位点鉴别植物基因型能力的重要指标[16]。本研究中所检测的9对SSR引物共扩增出7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9,少于栽培品种[17]和甘肃梨[14]的9.5、8.8,可能与本研究所检测的材料数量少、所采集材料的地理范围窄有关。本研究供试材料主要集中在兴山、荆门以及鄂西地区,而鄂北、鄂南地区样较少。各位点的平均位点杂合度、Shannon-Weaver指数显示了湖北省梨属植物丰富的遗传变异。
3.4 湖北省梨地方资源多样性
SSR标记成功分析了湖北省的梨地方品种的遗传变异和亲缘关系,选用的9对SSR特异引物扩增出丰富的多态性条带,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位点杂合度、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等分析揭示了湖北省梨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为湖北省梨资源进一步分类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3.5 存在问题及展望
本研究采用SSR标记对湖北省92个梨地方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亲缘关系分析。包括了12个县市的部分种质资源,来源于鄂北地区的梨资源基本没有,这可能会低估了湖北省梨种质资源居群内和居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因此要全面研究湖北省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地方梨种质资源的样品,借助其他的DNA标记技术同时结合形态学、细胞学等技术,从多角度、多层面系统研究地方品种的遗传关系,并与周边省市的梨资源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正确评价湖北省梨地方资源、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此外,虽然湖北省梨地方品种资源非常丰富,但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多珍贵的类型正逐步减少甚至灭绝,因此对湖北省梨种质资源进行广泛而有效地收集、保护、评价和利用已成为一个比较紧迫的任务。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湖北省内梨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特别要加强野生和半野生珍稀濒危资源的收集,同时开展国内外特异砂梨资源的广泛收集和引种,为梨种质资源利用奠定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鲍 露,张 东,滕元文,等.DNA标记技术在梨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果树学报,2006,23(2):270-275.
[2] TENG Y,TANABE K. Reconsideration on the orgin of cultivated pears native to East Asia.[J]. Acta Horticulture,2004(634): 175-182.
[3] 高志红,章 镇,韩振海.SSR技术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J].果树学报,2002,19(5):283-285.
[4] KIMURA T, SHI Y Z, SHODA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sian pear varieties by SSR analysis[J]. Breeding Science, 2001,52:115-121.
[5] BRINI W, MARS M, HORMAZA J I. Genetic diversity in local Tunisian pears(Pyrus communis L.) studied with SSR marker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8,115(4):337-341.
[6] BAO L, CHEN K S, ZHANG D,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similarity of pear (Pyrus L.) cultivars native to East Asia revealed by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markers[J].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2007,54(5):959-971.
[7] 路 娟,吴 俊,张绍铃,等.不同系统梨种质遗传多样性与分类关系的SSR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34(2):38-46.
[8] 陈昆松,李 方,徐昌杰,等.改良CTAB法用于多年生植物组织基因组DNA的大量提取[J].遗传,2004,26(4):529-531.
[9] 张靖国.湖北海棠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10] LIEBHARD R, GIANFRANCESCHI L, KOLLER B, et 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erisation of 140 new microsatellites in apple(Malus x domestica Borkh)[J]. Molecular Breeding,2002, 10(4):217-214.
[11] YAMAMOTO T, KIMURA T, SAWAMURA Y, et al. SSRs isolated from apple can identify polyorphism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 pear[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1, 102(6-7):865-870.
[12] YAMAMOTO T, KIMURA T, SAWAMURA Y, et al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for genetic analysis in pear[J]. Euphytica,2002,124(1):129-137.
[13] GIANFRANCESCHI L, SEGLIAS N, TARCHINI R, et al.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for the genetic analysis of apple[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998,96(8):1069-1076.
[14] 范太伟.甘肃中部部分地方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SSR和AFLP分析[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7.
中图分类号:S571.1;Q94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4-6067-05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是多年生异花授粉的木本植物,因其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而被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广泛栽培。生产上茶树多采用无性繁殖以保持其优良性状,却易导致品种退化和病虫害抗性降低[1]。杂交育种是培育茶树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茶树为异花授粉的虫媒花植物,且开花期间气温低、昆虫活动少,导致茶树天然结实率较低[2]。在育种实践中,往往由于茶树亲本的花期不遇给杂交育种工作造成很大困难。茶树花粉的生活力与贮藏力研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思路,对茶树杂交育种以及种质资源保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3,4]。目前,关于茶树花粉生活力和贮藏力的研究报道较少[4-8]。鉴于此,以华中农业大学校内种植的两个茶树品种为试材,开展花粉生活力与贮藏力研究,以期为茶树杂交育种与优良种质保存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华中农业大学茶园引种栽培的的两个品种为试材。台茶12号(C. sinensis ‘Taicha 12’):由台湾省茶叶改良场选育,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1,2]。福鼎大白茶(C. sinensis ‘Fuding-dabaicha’):由福建省福鼎市点头镇柏柳村选育,无性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1,2]。
1.2 方法
1.2.1 花粉采集及贮藏 于2010年12月盛花期间天气晴好的上午,采集生长良好的福鼎大白茶、台茶12号的大蕾期花朵。摊放于白纸上,并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放置24 h使花蕾开放、花药开裂。用毛笔轻轻刷下花粉,并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至抖动花粉不结块时收集。取少许新鲜花粉用于筛选适宜萌发的培养基以及检测花粉生活力试验。剩余花粉分别装入离心管中,以脱脂棉封口,置于干燥器中,花粉体积不超过离心管体积的1/3。将干燥器分别置于室温(RT)、4、-20、-70 ℃下避光贮藏。
1.2.2 花粉生活力检测 采用人工离体萌发法检测花粉生活力,具体试验方法及步骤如下。
1)花粉的吸水处理。播种前,取新鲜花粉于4 ℃、暗环境、饱和空气湿度条件下放置2 h,以充分吸水[9]。
2)培养基中各因素对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茶树喜酸性土壤,以台茶12号为试材,分别设置琼脂浓度、pH、蔗糖、H3BO3四因素各三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表1),以初步确定各因素对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播种时,用解剖针将充分吸水的花粉均匀播种于培养基,并将培养基置于铺有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盖上培养皿,于25 ℃暗培养24 h后观察花粉萌况[10]。每个培养皿于10×10显微镜下观察,每个视野不少于50粒花粉,记录每个视野的发芽率(萌发花粉数/花粉总数),以花粉管长度大于花粉直径时记为萌发。取6个视野的平均值作为该培养基的花粉发芽率,初步确定花粉离体培养时各因素适宜的水平。
3)两种花粉最适离体萌发培养基的筛选。为了筛选两种花粉最适离体萌发培养基,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设置10种固体培养基,pH 5.4,基本成分为1.0% 琼脂 + 300 mg/L Ca(NO3)2 + 200 mg/L MgSO4 +100 mg/L KNO3,设置3种添加量的蔗糖(5%、10%、15%)和3种浓度的H3BO3(50、100、200 mg/L)进行完全组合,以不添加蔗糖和H3BO3的基本培养基为对照(表2)。
4)萌发温度对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茶树于冬季低温期开花。以台茶12号新鲜花粉为试材,对萌发温度、培养基琼脂含量与pH对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花粉吸水后播种于最适培养基上,分别置于4 ℃、室温(16~21 ℃)、28 ℃、37 ℃下进行暗培养,培养8、24 h后进行花粉生活力测定。
1.2.3 贮藏期间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以福鼎大白茶和台茶12号花粉为试材,取出4种温度下贮藏0、7、15、30、60、120、180 d的花粉,置于4 ℃下吸水2 h后播种于上述试验筛选的最适离体萌发培养基,进行生活力测定,以此确定两种供试花粉的贮藏力。
1.2.4 数据分析 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AS 8.1统计软件分析。所有百分数都进行反正弦转换后再用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条件对茶树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2.1.1 培养基各因素对台茶12号花粉离体萌发的影响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琼脂、pH、蔗糖、H3BO3 4个因素均对台茶12号花粉的萌发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各因素对茶树花粉离体发芽率的影响从大到小为 pH、H3BO3、琼脂、蔗糖。pH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合适的pH对花粉离体培养成功与否至关重要。1.0%的琼脂更有利于花粉的离体萌发。随着H3BO3和蔗糖添加量的增多,花粉发芽率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低于和高于最适宜的H3BO3和蔗糖浓度均会对花粉萌发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根据以上结果,筛选出最适宜台茶12号萌发的培养基组合为:1.0%琼脂+10%蔗糖+100 mg/L H3BO3+300 mg/L Ca(NO3)2+200 mg/L MgSO4 +100 mg/L KNO3,pH 5.4。
2.1.2 最适离体培养基的筛选 由表2可以看出,H3BO3、蔗糖及其交互作用对两种茶树花粉的发芽率均有明显影响。添加蔗糖和H3BO3后,两种花粉的发芽率均明显高于对照。当蔗糖添加量一定时,花粉发芽率随H3BO3浓度增加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当H3BO3浓度一定时,花粉发芽率也随蔗糖添加量的增加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可见,适宜浓度的蔗糖、H3BO3对供试茶树花粉离体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培养基S2B2上,福鼎大白茶和台茶12号的花粉发芽率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54.09%和64.02%,明显高于其他培养基上的发芽率。可见,培养基S2B2适合茶树花粉离体萌发。此外,对各种培养基上福鼎大白茶与台茶12号的花粉发芽率进行比较,两种茶树花粉发芽率差异明显,说明茶树花粉发芽率存在种间差异。
综上所述,供试培养基中,最适宜的福鼎大白茶和台茶12号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基组成均为:基本成分+10%蔗糖+100 mg/L H3BO3,这与正交试验结果一致,说明正交试验结果较为可靠。
2.1.3 培养温度对茶树花粉萌发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台茶12号花粉在 4~37 ℃均可萌发。花粉培养8 h后,4 ℃、室温(16~ 21℃)、28 ℃、37 ℃下的花粉发芽率差异显著。其中室温条件下花粉发芽率最高,为37.56%,其次为28 ℃和4 ℃,37 ℃条件下花粉发芽率最低,为11.70%。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温度条件下的花粉发芽率均有所增加。其中,37 ℃下花粉发芽率始终最小,培养24 h发芽率为14.03%,说明高温不适宜茶树花粉的离体萌发。4 ℃下的花粉发芽率增长最快,培养24 h后发芽率已超过室温和28 ℃,增至最大,达到45.46%。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培养24 h时4 ℃与室温、28 ℃下的花粉发芽率差异显著。由此可见,4~21 ℃下茶树花粉都可以充分萌发,但以低温下萌况较好,可能跟台茶12号于冬季低温期开花、授粉的习性具有一定的关系。
2.2 贮藏时间和温度对茶树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2.2.1 贮藏时间对花粉发芽率的影响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贮藏温度下福鼎大白茶、台茶12号花粉的生活力总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即贮藏时间越长花粉发芽率越低。对福鼎大白茶而言,整个贮藏期内,不同温度下贮藏花粉的发芽率呈现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贮藏前60 d内,仅有小幅度降低,仍均保持在40%以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此时不同温度之间的发芽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随后的贮藏时间里,各贮藏温度之间的发芽率开始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室温下发芽率急剧降低,至180 d时,花粉已完全失活;4℃下贮藏60 d后也开始大幅度下降,至180 d时发芽率仅有20.45%;而在-20 ℃和-70 ℃下,在整个贮藏期间花粉发芽率仅有小幅度下降,至180 d时发芽率仍分别有46.88%和50.61%(图1)。
对于台茶12号而言,不同温度下贮藏花粉的发芽率降幅亦呈现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贮藏前30 d内降幅均较小,发芽率仍均保持在60%以上。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此时不同温度之间的发芽率无显著差异。但是在随后的贮藏期间,各贮藏温度之间的发芽率开始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室温下贮藏30 d后花粉发芽率开始大幅下降,至180 d时花粉已完全失活;4 ℃下贮藏120 d后开始大幅度下降,至180 d时发芽率仅有18.79%;而在-20 ℃和-70 ℃下,在整个贮藏期间花粉发芽率仅有小幅度下降,至180 d时发芽率仍分别有60.16%和71.12%(图2)。
综上所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福鼎大白茶和台茶12号花粉活力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通过采取降低贮藏温度的措施可有效延长花粉贮藏期,保持花粉活力在较高水平,同时也说明两种供试花粉有长期贮藏的潜能。
2.2.2 贮藏温度对花粉发芽率的影响 从图1和图2 可以看出,在相同的贮藏期内,贮藏温度越低越有利于茶树花粉活力的保持;贮藏时期越长,贮藏温度越低越有利于花粉活力的保持。对于福鼎大白茶,短期贮藏(60 d以内)时,4种贮藏温度之间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因此可采用4 ℃或者-20 ℃进行花粉贮藏,简便易行。在长期贮藏中(180 d)-20 ℃和-70 ℃效果最好,二者之间发芽率差异不显著,因此亦可采用-20 ℃进行贮藏,以节约成本。对于台茶12号,短期贮藏(30 d内)各贮藏温度之间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于室温、4 ℃和-20 ℃下贮藏均可;贮藏120 d内,4 ℃、-20℃和-70 ℃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采用4 ℃和-20 ℃下贮藏即可;贮藏180 d时,以-70 ℃贮藏的效果最好,且-20 ℃和-70 ℃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采用-20 ℃下贮藏亦可较大程度保持花粉的活力。
2.2.3 不同贮藏温度下花粉颜色的变化 贮藏期间两种供试花粉的颜色均呈现由金黄色、明亮黄色、明亮淡黄色灰白色不同程度的变化(图3)。其中,金黄色、明亮的茶树花粉发芽率高,活力强,随着颜色变暗,其活力也逐渐降低。当颜色呈灰白色、光泽偏暗时,生活力即丧失。同一品种花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贮藏180 d后颜色变化差异较大,贮藏温度越低,颜色保持得越鲜亮,花粉发芽率越高;而贮藏温度越高,颜色逐渐呈现灰白色,无光泽,花粉发芽率越低,甚至丧失活力。说明茶树花粉颜色变化与其活力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贮藏花粉的色泽来初步判断花粉活力的有无,大大简化了花粉活力检测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
3 小结与讨论
花粉是种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在有性繁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新鲜花粉和贮存期间的花粉生活力进行检测,则可以掌握花粉的形态及生理特征,评估花粉是否有受精能力等[11]。目前,可用于检测新鲜花粉及贮藏期间花粉生活力的方法有多种[12],其中花粉离体萌发法因简便快捷,直观可靠,花粉发芽率被认为是评估花粉活力的最佳指标[13],因此,花粉离体萌发法不仅成为最常用的花粉生活力检测手段,也是分析有性繁殖基本问题的主要思路[14]。
3.1 影响茶树花粉生活力的因素
在离体培养的各因素中,H3BO3及蔗糖的浓度对花粉离体萌发影响较大[15],适量的蔗糖和H3BO3有利于花粉的萌发[10,16]。试验中不同蔗糖、H3BO3添加量对茶树花粉萌发有明显的影响,且H3BO3与蔗糖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两种茶树花粉萌发的最佳蔗糖、H3BO3添加量均为10%、100 mg/L;适量的蔗糖与H3BO3明显促进了茶树花粉的萌发。
其次,培养温度、pH、琼脂含量都对花粉离体萌发具有一定的影响。极端培养环境如高温和高湿胁迫,不仅使花粉萌发受到抑制,而且花粉形态也有可能发生改变[13,17]。本研究中,4 ℃和室温(16~21℃)下较适宜茶树花粉的离体萌发,花粉形态和花粉管生长均正常。而在37 ℃下,花粉呈褐色,部分花粉干瘪开裂。此外,在28 ℃和37 ℃下培养的茶树花粉,其花粉管长度明显短于其他温度下的,说明高温不利于茶树花粉管伸长,这可能与茶树盛花期间气温低、日温差大等环境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2 花粉离体萌发的通用培养基
试验筛选的最适培养基组合(1.0%琼脂 + 300 mg/L Ca(NO3)2+ 200 mg/L MgSO4 +100 mg/L KNO3 +10% 蔗糖+100 mg/L H3BO3)与Brewbaker等[18]报道的适合39科79属86种植物花粉萌发的培养基组合基本一致。说明该培养基适合于多数植物的花粉生活力检测,可作为植物花粉离体萌发的通用培养基。在对某种植物首次进行花粉生活力测定时,可先采用该培养基进行探索,从而简化了培养基筛选过程,加快了试验进度,保留了新鲜花粉的活力,保证了试验的可靠性。
3.3 温度对茶树花粉贮藏的影响
花粉活力保持时间由基因型决定[19],同时植物花粉小,贮藏的营养物质有限,而其呼吸作用又比较强烈。因此,花粉生活力会因高强度呼吸导致花粉养分消耗过度而降低[20]。而贮藏前对花粉进行干燥处理降低花粉含水量,贮藏时选取低温、低O2含量、避光等条件将使花粉细胞内部各种代谢活动减缓,在相同时间内即可减少花粉有机物质消耗,利于延长花粉的寿命[21]。已有研究证实温湿度对茶树花粉贮藏影响较大[4-7],本研究探讨了4种温度下贮藏两种供试花粉的活力变化。
贮藏温度对两个茶树品种的花粉生活力保持具有显著影响,且品种间受贮藏温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温度越低越有利于花粉活力的保持,室温条件下,花粉贮藏120 d生活力即降低至50%以下,180 d后即完全失活。4 ℃可应用于两种花粉的短期贮藏(60 d内),贮藏60 d时,台茶12号、福鼎大白茶的花粉发芽率分别为65.60%、45.14%,这为解决茶树育种授粉时花期不遇提供了较为简单的解决方案。-70 ℃最适于茶树花粉的长期贮藏(180 d);贮藏180 d后,台茶12号、福鼎大白茶的花粉发芽率分别为71.12%、50.61%;而-20 ℃贮藏180 d后,台茶12号、福鼎大白茶的花粉发芽率分别为60.16%、46.88%,仍具有一定的杂交可行性,可用于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因此,可根据实际的贮藏条件和贮藏所需天数制定两种供试花粉的贮藏方案,巧妙安排,合理利用。由于时间限制,本研究仅进行了180 d,展现了不同贮藏温度下两种供试花粉的活力变化趋势,可以满足当季杂交工作的开展,但仍有必要探讨贮藏360 d时花粉活力的保持情况。此外,贮藏后的花粉能否完成受精作用尚需进一步试验探讨。
参考文献:
[1] 骆耀平.茶树栽培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江昌俊.茶树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AMMA S, WATANABE A. Long-term storage of germ plasm of tea(Camellia sinensis(L.) O. Kuntze)[J].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1985,19(3):196-201.
[4] 杨素娟,王玉书,王 立,等.茶树花粉的超低温保存[J].茶叶科学,1993,13(1):27-30.
[5] 陈国本.茶树花粉生活力及其贮藏[J].茶叶通讯,1963(4-5):23-28,15.
[6] 梁月荣.茶树花粉贮藏的研究[J].中国茶叶,1985(3):6.
[7] 应华军.贮藏时间对茶树花粉生活力的影响[J].中国茶叶,1992(2):24-26.
[8] 杨盛美,宋维希,唐一春,等.茶组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及种间杂交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8):115-118.
[9] 黄意欢.茶学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0] 杜克兵,沈宝仙,许 林,等.不同贮藏条件下杨树花粉生活力变化及隔年杂交授粉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3):385-389.
[11] 王钦丽,卢龙斗,吴小琴,等.花粉的保存及其生活力测定[J].植物学通报,2002,19(3):365-373.
[12] STANLEY R G, LINSKENS H F. Pollen: 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management[M].New York,Springer. 1974.
[13] SHIVANNA K R, LINSKENS H F, CRESTI M. Responses of tobacco pollen to high humidity and heat stress: viability and germinability in vitro and in vivo[J]. Sex Plant Reprod, 1991, 4(2):104-109.
[14] JAYAPRAKASH P, SARLA N. Development of an improved medium for germination of Cajanus cajan(L.) Millsp. pollen in vitro[J]. J Exp Bot,2001,52(357):851-855..
[15] ACAR I, EROL B A K, SARPKAYA K.Effects of boron and gibberellic acid on in vitro pollen germination of pistachio(Pistacia vera L.)[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10, 9(32):5126-5130.
[16] 许 林,杜克兵,陈法志,等.川鄂连蕊茶花粉的形态、生活力及贮藏力研究[J]. 园艺学报,2010,37(11):1857-1862.
[17] JOHRI B M,VASIL I K. Physiology of pollen[J]. The Botanical Review,1961,27(3):325-381.
[18] BREWBAKER J L, KWACK H K. The essential role of calcium ion in pollen germination and pollen tube growth[J].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63,50(9):85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