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4 09:44: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家庭教育市场调研

篇1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tX(2010)03-0256-02

近年来,教育出版,伴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办学体制、教学手段的改革和教材出版垄断格局的打破,可以说既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在新的机遇期得到发展,繁荣教育出版事业,这是摆在每个教育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出版及其特点

教育出版,一般指教科书、教辅读物、教育研究及教师继续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一般教育图书的出版。教育出版除与一般出版一样,一方面有舆论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又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其运行规则。此外,教育出版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教育图书对内容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育图书要为读者、为社会提供先进的思想文化导向,避免传播落后的,甚至腐朽的思想文化,使出版物更好地引导读者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教育图书或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出版物,具有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基本概念准确严密的特点。因此,教育出版物对专业内容和出版体例的要求也更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力求出版物选题对路、内容充实。第二,教育图书的开发成本更大。尤以教材、教辅突出。出版社组织教材编写要组建具有相当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作者队伍,要支付稿酬、劳务费、调研费、资料费、会务费、设备费、评审费等,以及大量的培训费用和推广费用。再加上知识更新的加快,教材重印的周期被大大缩短,出版社在开发教材上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同样的情况在开发配套教材的教辅等相关产品时更加明显,能在教辅图书市场供大于求、供需严重失衡的形势下脱颖而出,必定要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精心的选题策划、严谨的审读加工等工作,前期投入可想而知。第三,教育图书出版运作工程化。教育图书的出版工作由于耗时多、历时长、规模大,又必须与当时的教育改革发展相匹配,由此决定了出版社在这类选题建设上必须加大其工作力度。首先,社长、总编辑要对选题工作有一个全盘的考虑,对该选题的出版时机、选题创意、选题结构、工程运作有一个总体构思。同时,编辑人员也要做到将选题意识与经营意识相结合,使选题尽可能地贴近市场、适应市场、牵动市场和引导市场。此外,出版社也应研究适合自己情况的协调机制,使内部不同分工的各个部门能够在规模选题的运作上环环相扣、密切配合。这样才能使全社的选题工作程序化、选题结构系列化、系列选题规模化、重点图书工程化,才能适应教育图书出版的需要。

二、教育出版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众所周知,出版业是内容产业,主要通过出售图书这种文化商品获利,最适宜产业经营。但如今在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很多出版社为了生存和发展,已经自觉不自觉的踏上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出版社既有的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的体制仍然影响其价值观和运作方式,教育出版社也不例外的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出版社行政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弊端。我国教育出版业长期以来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上级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由此导致非经济因素往往在出版社经营者的选聘和考核中占了很大比例。事实上导致了出版业对行政的依赖,使与市场机制相关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企业改革中难以深入下去。经营机制上“行政权利”的痕迹也很明显。在管理与决策上习惯从上到下的命令方式,使中下层没有决策和研发的积极性,使整个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这在目前的改革中,对新的经营、决策机制的建立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二,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弊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出版业作为内容产业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实是,一部分知识老化不适应现代出版的人不太可能从出版业中退出,代表新生产力的新人才严重不足或者不能人尽其才,人才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同时,工资分配未与个人贡献挂钩,劳动力价值与价格脱节。另外,出版单位沿用行政机构的人事管理办法,这种官员意识与现代企业中人员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精神是根本相悖的。结果职工的积极性不高,潜力未能发挥出来,企业增长速度太慢,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目前教材出版恶性竞争,跟风现象严重。据统计,全国有60余家出版社参与到课程标准教材的出版中来,使教材出版形势更加复杂。教育图书跟风现象严重,泛滥成灾的扎堆出版,造成了大量书籍的积压,许多出版社都有积压资金的状况,造成了出版社的资金困境。同时,随着教材选用体制、教材编审体制和教材实验推广过程中的优胜劣汰,课程标准教材的出版和市场份额还会有很大的变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以及出版资源重组、发行改革的深入都会加剧教学辅导图书市场的震荡,教学辅导图书市场的前景还不明朗。第四,教育出版发行方面的弊端。因历史原因,教育图书,尤其是各种教材一直在系统内发行,这就导致很多教育出版社直接面向市场的图书比较少,发行体制单一且僵化,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灵活运作。同时,各地的教育出版也是各自为政,都有自己的出版范围和发行渠道,这样就导致了教育图书市场条块分割的局面。

三、教育出版发展的思考

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出版改革一日千里,资源的整合、市场化的运作,把教育出版推到了改革的浪尖。教育出版社也只有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寻找对策,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第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树立良好的出版意识。教育出版单位在转型时期要在面向市场和发挥优势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如编辑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出版管理制度等,形成适应教育改革和出版改革的竞争和管理机制。对经营管理者的考核要突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通过精神或物质等各种因素激励中下层创新和高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整个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出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稳脚跟也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出版意识:一是要从“统编教材”“规划教材”等“等、靠、要”的观念中转变过来,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转变过来,根据“一纲多本”的要求,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编写出版教材,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去适应教育大发展的需要。二是必须坚持精品战略的思路,要从过去单纯以数量和规模求发展,转到重视质量和优质服务上来,要从过去通过出版一种书来提供教学内容,转到构建立体化精品教材体系上来。三

是编写出版的教材必须要有“新、奇、特”的特点。所谓“新”,就是必须要反映当今时代最新的思想、理论、技术和成果。同时,教材的形式、体系和体例也要创新,要积极运用当代最新的声、光、电技术以及信息和网络技术。所谓“奇”,就是要有鲜明的个性,要有不可替代性。研谓“特”,就是要按照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需要编写教材,定位要准确,针对性和适应性要强。

第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学者型编辑。教育出版社必须深化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竞争和管理机制。要使出版社的领导和职工不断地了解和掌握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规则。还要研究教育的各项政策法规,研究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到对教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心中有数。同时,还要研究经济规律、出版规律,研究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以及人才战略等,为更好地服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出版形势的变化对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编辑的工作已不仅仅是做简单的案头文字工作,还要求更多地参与选题策划、市场营销以及学科研究等工作。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定期培训、深入考察等培养编辑不仅具备编辑的基本技能,在学科上有一定的功底,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能与作者进行深入、具体的交流对话,还要对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发展前景、教育方向等有着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策划、编辑高质量的教育类图书,特别是教材和教学辅导读物。

第三,立足自身特点,做好出版定位。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立足教育发展是出版定位的首要因素。这几年教育的大发展已经给出版社提出了许多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比如,教材出版如何及时跟上不断变化的专业设置;适应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需要的教材如何做;中小学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出版和发行如何组织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教育出版社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整合出版社内部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如一般类教育图书的开发。教辅、教材出版领域虽然目前尚有较大利润空间,但是从终身学习和全民教育的角度考虑,教育研究、继续教育、家庭教育等一般教育图书的出版在品种和数量上都存在进一步扩展的市场空间。家庭教育类图书因与教育、社会的重要关系,其发展状况理应受到关注,理应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第四,创新营销模式。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售后服务,可以培育读者,为出版社与读者之间搭建起沟通和联系的桥梁,扩大产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影响,从而不断扩大读者群和受众面,促进图书的销售,而读者也会更关心出版社的发展和图书的出版,这无疑对出版社的发展是有益的。如培训就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培养作者,寻找更多、更好地出版资源。

参考文献:

篇2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的养成和发展。高职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基础教育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具有修养性和责任性的素质教育。高职素质教育不等于音、体、美教育,而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不仅包括某种学识、技术、技能,还包括受教育者的品质因素和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它不仅是公共课、专业课加文化素质教育课,而且贯穿于高职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一教育和教学环节上。在高校中加强素质教育,应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应该把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反应,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可靠出路。

一、当前高职专科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高职专科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相对于本科学生有明显的不同,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状况和特点,综合评价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状况。

1、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总是处于矛盾游弋的状态中

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了解,高职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目标,做事缺乏韧性和毅力;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个人的主见和判断力;他们注重个性的发展却忽略团队协作精神;他们务实、独立但功利性强,缺乏自我认同;他们自立意识强烈但意志品质薄弱;他们自信心很强但眼高手低,不切实际……在我们做的一项“高职学生思想现状调查”中,64%的高职大学生由于受到就业、情感、经济、学习、竞争、社交等方面的压力,无法静心学习,虚荣心膨胀,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明显不足。

2、师德滑坡,高校教学思想落后,制约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师德严重滑坡。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反映,一些任课教师在授课内容安排、授课方式方法、授课艺术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教态刻板,知识陈旧狭窄,课堂气氛沉闷,甚至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兼职赚钱,工作应付了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另外高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专业及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要求,导致高校办学目的和教育管理趋向功利化,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

3、家庭教育观念陈旧,使素质教育源动力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与能力,而在追求知识与智能发展的同时,却舍弃了许多人文价值的追求,导致传统美德和素质的失落。在家庭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少家长自己对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与具体方法、理论认知与现实情况、指导思想与实际措施等方面存在不少困惑和迷茫。调查显示,有65%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子女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困难”;而“实在无办法、束手无策”的占9.8%;90%以上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近20%的家长表示他们缺少教育方法,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交流。家庭“本源”教育的失衡,放缓了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步伐。

二、高职专科学生素质教育对策研究

创建创新型社会不但要求拥有高智能和高素质的人才,更大量地需要实现知识由潜在生产力向直接生产力转变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就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性的发展,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教育。

1、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努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

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的矛盾性,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的迷茫和消极颓废的生活态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识别各种错误思潮,自觉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为谁学”、“为什么学”,并化为内在动力,这是高职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充分发挥制度育人功能,建立合理的个人行为准则,突出学生个性发展,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培育公平合理的竞争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完善学生的个人修养,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2、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高校必须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下决心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选取与现代企业技术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突出一线生产特点;下力度改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强化校企联合,开发与现代企业技术相配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在考试的成绩记载上,提高学生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内容在课程考试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加强人文、文化素质的教育;减少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加强和突出实践教学,尤其是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制度,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注重师德建设,构建合理的教师培训和分配制度,考核内容应更多地关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这是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篇3

万事开头难。经过市场调研,我选择了超市生意,虽然心中的伟大抱负和美好的前景蓝图,让我充满了激昂的斗志,可现实的困难还是让我倍感艰辛和困难,先是“四无”的困难:没有资金,没有场所,没有资源,没有人员。四大困难如四座大山,压得我也曾彷徨和退却过,而我坚信,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在这“四无”困难中,需要解决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资金的问题。全家凑,哥们投,总算凑了数百万元,有了开业的资金,接着就是场地的问题。虽然投入的成本很大,但在亲友团的帮助下,先租用了3000平方米的场地,经过努力终于在前年买了下来。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人员方面我采取骨干自带,一般人员在当地招聘,全员进行系统培训和学习。我努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全力倡导人文管理,让员工有充分的归宿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为了诚信经营,更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部分超市采取拖欠贷款等非公平竞争手段时,我们百泉超市坚决对欺诈说“不”,资金的风险和困难可想而知。但在我们的诚信和辛勤努力下,先后建立了吉林、辽宁、长春、沈阳等两省六市百县的供货渠道,商品源源不断地满足供应,使超市货源充足,越卖越好,销售额大增猛增。

篇4

2013年随着亲子类综艺节目引发亲子游热潮,旅游网站开始推出亲子游主题产品,2014年各大在线旅游网站又增开亲子游频道来推动亲子游高频消费,亲子旅游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北京是中国文化与交流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亲子旅游成为核心家庭休闲度假的重要形式。随着市场空间的扩大,亲子产品逐渐丰富,出现了新的类型和内容,并且出现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产品。与此同时亲子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类型和线路雷同,亲子旅游内涵缺乏等。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北京市亲子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希望能以此探究北京市亲子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北京亲子旅游市场发展优势

(一)经济发展水平高

2015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2.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人均GDP超1.7万美元,北京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水平已经接近富裕国家。北京是全球第二大世界500强全球总部之都,中国第三产业GDP第一大城市,其三产比例高达75.8%,已达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5年,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观光休闲农业等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全年观光园实现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5.6%;民俗游实现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14.2%。

根据旅游业发展的规律,经济增长与旅游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之后,旅游业发展加速,以休闲游为代表的旅游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北京的经济水平为亲子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交通便利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便利的国内外航空路线、通往全国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良好的市内交通条件,截止201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61万辆,其中六成为私家车。有关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自2010年至2015年,北京首都机场吞吐量连续6年居于世界第二,实现旅客吞吐量8900万人次,有96家航空公司运营定期商业航班,实现国际通航54国家和地区的111个航点,国内通航133个航点,已构建成遍布全球的航线网络。完善的交通条件为亲子游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是历代王朝的首都,文物古迹众多,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等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四合院、胡同,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皇家建筑与传统民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北京特有的旅游资源。北京郊区及周边城市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山水相间,景色宜人。北京作为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京剧、昆曲等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味文化”别有风韵,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也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北京高校众多,云集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和文艺团体,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大型表演和艺术盛会,文化生活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北京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与旅游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构成亲子游的新引力因素。

(四)家长受教育程度高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公布的统计公报,北京市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行政区中受教育水平名列首位,北京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每10万人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超过3万的地级以上城市。80后人员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给予特别关注,具有与时俱进的消费观念,对于网络预订、自驾出游等内容熟悉,具有较强的旅游需求,成为亲子游的主力。

二、北京亲子旅游市场发展劣势

(一)亲子游线路设计具有局限性,产品设计缺乏内涵

亲子游作为家庭出游的一种新兴产品,尚处于初期成长阶段。在现代旅游中,核心家庭是出游的重要方式,核心家庭在出游过程中更加注重孩子的需求,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与感情交流。

从目前来看,尽管北京和国内很多城市专门针对亲子市场开设了亲子乐园、亲子酒店,但是相关线路和产品的设计比较单一,内容雷同,大多数局限在室内嬉水、海滩度假、亲子乐园、亲子俱乐部、采摘、喂养动物等,没有深入挖掘亲子旅游的内涵,产品具有局限性。

(二)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亲子旅游通常是家庭两大一小或一大一小出行,对旅游服务设施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旅游,目前相关配套设施与家庭出游需求不匹配。例如,在住宿需求上,亲子旅游更青睐家庭房,传统的标准间和大床房对于家庭住宿显得不人性;在就餐方面,很多餐厅没有兼顾儿童的特殊需求,装修设计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餐椅数量不足,没有儿童餐具,缺少适合儿童的菜品;旅游车上缺乏母婴专用设施,不配备车上卫生间等情况,为亲子旅游过程带来了许多不便。

三、北京亲子旅游市场发展机遇

(一)带薪休假制度以及国家政策推动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提出要建立起带薪休假制度,推动部分地区制定旨在鼓励居民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激发国民的旅游需求,提升旅游消费水平。《纲要》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 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形成。

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带薪休假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国民旅游度假市场空间广阔,亲子游将会是一个新的旅游亮点。

(二)二孩政策全面放开

中国人家庭观念较强,关注孩子的教育,家庭出游已成为现代年轻家长培养孩子的方式之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热门综艺节目的热播,反映出大众对亲子教育的关注,也表明亲子旅游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亲子旅游符合家长对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期待与需求。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人口出生率将显著提高,家庭亲子旅游支出也会随之增加,亲子旅游市场将具有更大的潜力。

(三)家长对亲子旅游的重视

70、80后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受教育水平高,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注重生活品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极为关注,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社会能力。亲子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覆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内容,对于孩子认识与体验自然、人文、社会,验证书本知识是一种极为有效有益的活动,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实现无声的浸润。

同时生活于北京的家长们平时工作压力大,与孩子交流互动时间较少,家长希望通过亲子旅游实现互动,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孩子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提高家庭凝聚力。因此家长在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地选择与孩子外出游玩。

四、北京亲子旅游市场面临的挑战

(一)亲子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与特色

在亲子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许多旅行社没有对这一市场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分析,没有发掘亲子旅游市场的实质内涵,因此所提供和开发的所谓亲子旅游产品和线路仅仅是在原有旅游产品基础上的改良,增加一些有儿童有关的活动而已,无法真正满足亲子旅游的内在需求。同时各旅行社推出的亲子旅游产品和线路内容雷同,缺乏创新,没有个性与特色,这些线路由于与普通旅游产品没有明显差异,行程安排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行程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家庭出行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

(二)产品层次结构划分不合理

由于亲子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目前还未形成完整合理的产品体系,旅行社推出的亲子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没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同属于亲子旅游,每个家庭的孩子年龄不同,生理和心理需求有其特定年龄段的特点,亲子旅游线路和产品的设计也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而有所不同。

目前亲子旅游的定位和线路比较集中,如欧洲亲子音乐之旅、韩国爱宝乐园亲子游、海南三亚亲子游等,表现出产品相对高端,路程相对较远的特点,出于安全、复杂程度、价格、时间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三)产品时间分配不合理

由于受时间限制,目前亲子旅游出行时间比较集中,部分亲子旅游产品仅在寒暑假、节假日进行重点销售,产品的时间属性较强,尚未形成一种常规性产品销售。在未来亲子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强化产品的日常性和常态化将是重点之一。

(四)产品内容设计不平衡

篇5

在现如今,旅游业十分火爆的市场下,生态游早已是人们平日休闲娱乐的首选。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一体协同发展,不仅有相关政策举措的支持鼓励,也拥有庞大的市场潜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提供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农民增收的实际问题,缓解了生态环境压力,同时也是提升地区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以及休闲娱乐紧密结合,满足了消费者对农业活动的需求差异。从可持续的发展观来看,休闲农业将传统农业的功能得以拓展,促进了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变,农业自身的附加值得到广泛的认可。另一方面,休闲农业逐渐拥有的市场份额,为形成区域性、聚集性的农业产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消费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呈现的爆发式供不应求,也为休闲农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亲子游自身教育意义和游憩活动设计

(一)亲子旅游的教育意义

在国内还没有对亲子游较为统一的概念,借助相关学着对亲子游的定义,他们认为亲子游戏是从家庭旅游中分化出来的具有儿童旅游属性的一种增进亲子感情、开阔父母和孩子视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旅游形式,从字面上来理解,亲子游实际上是一种包括父母和孩子在内的旅游方式,它主要在于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增进父母和孩子的认识、沟通、了解,在共同旅游的过程中,感知彼此,父母能够直接在社会中启发教育子女,在游玩中锻炼身心,从而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除了亲子游的教育启发意义,我们也注意到不同年龄阶段的的父母与子女的亲子游,具有不同阶段的需求。例如青春期的亲子游和学年时期的亲子游主要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而婴幼儿时期的亲子游则以父母之间的增进感情为主。

(二)亲子游的游憩活动设计

亲子游产品生产者可以加大市场调研,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提供个性化、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广告的投入,产品的营销,要投其所好。 “爸爸去哪儿”,正是在聚焦住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关心这一问题而取得高人气的收视率。在亲子游的设计活动中,以提高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了解为目的,突出交流与互动环节。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不少游乐设施受众是成年人,精细化的要求须显现服务的细节。餐饮、住宿、交通、游戏等等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例如可以针对母婴开设特别休息服务区,对三代亲子出游可以加大对老年人的饮食的关照。不同的季节需求也必然呈现不同的市场发展,在上学阶段的孩子假期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夏冬两季的亲子游设计也就必须加以适时调整。

三、以保定市生态观光园为例做具体解析

(一)设置体验式服务区

保定市农业生态园位于保定市西南部,集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生态环保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园区的主要特色在于兴建了特色农业示范区,其中海森生态水上乐园可同时容纳上万人,分为儿童亲水乐园,大水寨,这些先进的水上项目已经对成人和儿童的需求分别作了细化,显现出亲子游的特征。但同时考虑到水上乐园具有季节性特点,在冬季这些项目需要加以调整规划。其二,民俗展览的设置提供了家长和儿童学习和观赏的服务,可以有效避免季节天气因素的影响

(二)亲子项目区实现预期收获

亲子游项目的关键是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能够实现预期收获。保定市生态园区现有花卉区,农产品区,民俗展览区,农活体验区,基本能够满足亲子游的需求,其中还包括大型接待中心,老龄服务,儿童乐园,并配有医疗卫生、警务等公共服务和管理机构。孩子们在游玩过程中能够实际学习民俗文化,有不少的父母和子女选择农事活动,并将农事活动中采摘的瓜果烹饪,父母和孩子的兴趣都被积极的调动。孩子在农事活动中认识了农具,接触了历史,感受了劳动的愉快。在实际调查访问过程中,我们发现生态观光园体验时长有所延长,消费金额占比随着体验时长而呈现增长,服务和设施方面不少游客表示有再次来体验的兴趣。游客也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亲子游的需求,开发更多娱乐性质的活动。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当前,大学生消费市场和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态度、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与以前相比也也正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中坚力量。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天水四所高校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20名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最后利SPSS16.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共发放问卷970份,回收有效问卷957份,回收有效率为98.66% 。调查对象中,男生436人、女生521人,农村693人、城市(城镇)264人,大一298人、大二506人、大三117人、大四36人,独生子女118人。问卷主要从大学生群体的基本消费情况入手,调查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态度和消费心理,检验了大学生的消费认知、消费倾向和消费观念。

二、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分析

(一)消费水平分析

1、以家庭供给为主,消费来源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调查显示:有88.92%的学生消费仍以家庭供给为主,而选择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助学金为消费主来源的大学生分别只占3.4%、1.2%和2.9%。

2、个体差异大,消费水平两极分化严重。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月均消在300元以下占6.8%,300-500元占19.64%,500-700元占23.92%,700-1000元占32.29%,1000元以上占13.38%。不难看出,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不足以满足日常学习生活需要,属于贫困生的范畴;但消费总体水平适中,以中低消费为主,月消费支出集中在500-1000元之间,占总人数的56.21%。

(二)消费结构分析

1、基础性消费仍占主导地位。调查显示:在饮食支出方面65.4%的学生每月花费在500-700元之间,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的饮食花费较少,占总消费的37.5%;在服装支出方面70.01%学生每学月支出在200元以下, 7.63%的学生每月支出在 300元以上,而且大部分是女生,并且以来自城市居多;在购买学习资料支出方面58.72%学生每月花费在50元以下。

2、消费构成的多元化、个性化和时尚化趋势明显。调查中当问及"在经济许可情况下, 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时, 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旅游", 其次是"买电脑", 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消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趋势。有23.51%的学生每学期外出旅游的费用在300-500元之间,有9.2%的学生每学期外出旅游的费用在500元以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比较注重与同学之间交流和沟通,在同学过生日、比赛获奖、老乡聚会等方面都要请客吃饭或者娱乐,而且校外请客的居多,这表明人际消费已经进入大学生日常消费中,并处于中高档消费的已占有一定比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热衷于通过电子信息进行人际沟通,这其中最为主要的沟通工具是手机和电脑,此次调查中有98.04%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有32.6%学生大学期间更换过2部以上的手机;有40.43%的学生拥有电脑。当代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 不难看出,尽管书籍仍是他们主要的消费对象, 但已不是首选的, 更不是惟一的消费项目,手机、电脑、旅游、运动、影音器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

(三)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影响因素多,理性消费行为趋势明显。通过对家庭收入、所在地、年级与大学生月消费支出构成的相关性分析,家庭收入的影响最大;在购买商品时,有78.68%的学生把质量和价格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而注重品牌的仅占18.4%。

2、盲目消费、无计划消费突出,消费心理不够健全。对"你认为自己是否会计划性的消费"这一问题的回答,仅有40.02%的学生会"进行该时期的预算,做好消费打算", 有14.3%的学生"没什么安排,想到用什么就用什么"。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而盲目的购买许多脱离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容易受外界刺激物、商品广告宣传及周围环境及周围人消费的影响,他们往往感情用事,形成从众消费。

(四)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分析

1、攀比消费、炫耀性消费存在。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受虚荣心的驱使去购买名牌商品,有68.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就应该适当追求时尚",而只有5.1%认为大学生应该固守传统时尚;在追求时尚的路途中,时装杂志和网络媒介成了大学生们的"引航者",大学生追新求异.又远离父母少了管束.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个性,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时尚用品而节衣缩食省下生活费去购买。

2、勤俭节约观念淡薄。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消费时,勤俭节约观念较弱,有57.7%的大学生认为会在自己热衷的方而大肆花钱;在问到对"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的看法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可见,在意识上他们就没有对节约产生共鸣,意识反作用于其行为,才会导致高消费、"月光族"的出现。

3、受享乐主义影响,超前消费突出。在提及"对超前消费所持态度"时,有68.2%的大学生表示认同,只有17.8%大学生不认同此观念;被问及"未购买名牌奢侈品"的原因时,回答多为"现有经济条件不允许,如果有条件还是愿意购买"。调查中发现,有41.6%的大学生有过借钱的经历,即当月的生活费花完而父母还未给下个月生活费之间,或多或少向同学、朋友借过钱,这种月光消费、超前消费不在少数。

三、解决当前在校大学生消费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当代9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行为和心理方面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加强教育、合理引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1、从自身角度出发,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增强理财意识,树立正确、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首先,大学生要学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合理规划可支配收入,增强理财意识,积累消费经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克服攀比心理和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标准和消费方式。其次,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自己的经济现状,养成良好心态,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加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注重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

2、从家庭角度出发,要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方式。作为社会的基本消费单元,家庭的财产状况、理财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等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态度,父母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更是给孩子极大的影响。首先,家长应多关心孩子,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消费情况,帮助孩子制定消费计划,有节制地提供生活费。其次,父母应改变自身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率先垂范,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3、从学校角度出发,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消费意识的教育力度。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所以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消费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首先,辅导员应当随时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增加对大学生消费课题的研究,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合理引导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消费结构,提高大学生在经济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其次,学校也可以开设有关消费、理财知识的选修课,加强消费与市场的基本理论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消费知识和技巧,从理论上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消费。再次,要积极倡导减少人情消费,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消费意识,科学规划安排,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4、从社会角度出发,要为大学生健康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社会角度来说,大学生消费观念往往是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尤其易受社会高收入阶层示范效应的影响。首次,要在社会范围内,力求使节约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营造出浓厚的节约资源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消费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其次,要加强社会消费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再次,要加强市场调研和监管,加强对电子游戏、互联网等不健康文化产品的管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减小贫富差距拉大给大学生生活各方面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涂庆皓.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消费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余琼,余江.人学生消费误区及其教育「.T7.经济师,2005, 6:109.

篇7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应该具备主动性,能够主动地学习基础和专业知识,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地参与各项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加大了师资力量和教育投资,并引入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可否认还存在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薄弱、教学课程设计陈旧、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根据10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自评的数据显示,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学生仅占19.3%,具有想象力的学生占15.7%,敢于质疑老师的学生占31%,具备信息采集和分析的学生占40.4%。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强,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指令完成学习任务,很少主动参与和挑战新的实践活动。创新意识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能够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意识的缺乏则使得学生安于现状,尽管满腹牢骚却懒得主动改变现状。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使得他们仅仅关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不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读死书、死读书”导致他们的思维在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比较狭隘,很难迸发出灵感。尽管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但很少采用辨证的、全局的观点来思考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缺乏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主动质疑、探索的意识。思维定式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创造力的继续开发,当遇到难题时更容易受到挫折。

二是创新热情不高,缺乏进行创新的毅力。有31.2%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一张毕业文凭,对于未来的工作没有目标,有着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因此对于主动学习课本外的知识也没有很大兴趣。另外,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容易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外界新生事物的刺激将对他们的创新实践的持续性产生冲击,而享乐情绪、畏难情绪也使他们的创新活动难以持续。

三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实践动手能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尽管很多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实践动手能力,做实验时手忙脚乱。有35.8%的学生自述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没有到企业或教学基地进行过生产实习,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各类实践活动。67.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职业能力培训和科技创新活动。

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强调教育内容的统一性。但是这种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有27.3%的学生反映一次性接受的新知识点太多,对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无法完全理解,有48.7%的学生由于害羞、不重视等个人原因不愿意向学习校好的同学请教,有64.8%的学生感觉接触本专业和其他学科的前沿知识的机会较少。再者,各院校基本采用材,个别教材内容已经严重落后。经调查,专业教材书采用5年前出版的占44.8%,因此从另一层面导致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陈旧。另外,教师不注重自身知识更新、封闭式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各学科知识交叉不足等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负面因素。

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不浓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合力支持。但是,当今各单位人才招聘往往注重学生在校时的成绩单或各种证书,对于学生参与的各项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学生在生产实习时也仅仅是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简单和重复性工作,显示不出实习和实践的意义。而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庭的教育观念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创新的启蒙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没有为孩子营造平等、自信的家庭环境,动辄打骂训斥,习惯于拿孩子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相比,追求成绩至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信心较弱,胆小怕事,遇事不敢质疑,创新性也较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与此相反,有些家庭溺爱、娇惯孩子,从而造成学生依赖性强,不会主动进行思考,同时缺乏毅力和耐心。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应对措施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的理念,形成有效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自动自发的形成创新和探索精神。

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的定位,促使他们根据职业需求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了解职业的发展前景,从而坚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信心。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应该树立自信心,认识和了解人类社会不断进行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建立创新观念。学生应该认识到,创新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创新与学习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学习是进行创新的前提,而创新成果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的不足。在创新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面对挫折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探索精神。

设计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 有些高职院校仍侧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应该将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另外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能锻炼的机会,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需要不断追踪当前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注重多学科交叉和渗透,帮助学生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和开阔视野,掌握高、精、尖技术。另外,学校可以尝试开设一些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以及做与创新相关的学术报告,从而使学生系统的接受创新思维、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通过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实践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就业时更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篇8

近期的一个调查显示,女性高管在企业中比例低于30%;国内大型集团公司女性高管的比例要低于10%。在职场竞争中,职业女性难敌男性。男女自幼受到的教育以及成年后社会角色的分工,使女性偏重于家庭生活,男性追求事业成功。就普遍性而言,女性在职场中的弱势地位是天生的。

那么,职场女性如何在相对于男性处于先天性弱势的情况下得到提升呢?

成家立业的职场女性,一般来说,既是职场骨干,又是妻子和母亲,要想样样都好,都会面临着如莹这样的压力,该怎么办呢?

专家说,职位的晋升、地位的提高以及诱人的薪水成了如今成功的标志。尤其对于女白领、女主管,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体力甚至容颜都如流水逝去,与身边生龙活虎的男同事或者“年轻”女性相比,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心理失落感。

然而,家庭的成功不是以限制女性的发展为代价的,在重家庭还是重事业的选择上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定。假如丈夫的薪水不是很高,在取得家人谅解的同时,你得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热情来工作,换取相当的回报。相反,如果你很重视家庭,丈夫的薪水足够养家,那么在工作方面,只要你竭尽所能,展示优秀的一面,自己感到满意就成。

当然,若想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让下属尊重、让老板放心,在工作业绩上保持领先,突出自己的工作能力,这样晋升就有很大希望。记住,行与不行,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老板永远会重用工作能力强的人。此外,在工作之余,作为女性最好补充一些新知识,提升自身竞争力。

选择是一切的开始

感知型、美感型、沟通型和智慧型,这是女性特有的气质属性,也是女性从业的几大优势特性,而带有这些特性的行业,比如咨询、行政、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符合女性气质属性的。

而近年来关于女性行业选择情况的调查显示,除了人力资源、法律工作和咨询业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外,市场、品牌管理、市场调研分析、策划和公关管理等职位也成为职场女性的新选择。但是如何在这些不多的行业里更精准的找到自己职业的归宿呢?专家认为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手段,对自己的内在个性、外在能力做一个详细的整理分析,综合行业状况再确定行业岗位的切入点。选择好适合个人的职业道路了,就把其作为职业生涯的开始。

需要有不安于现状的心态

中国传统思想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后遗症现在仍然存在,工作的相对稳定轻松是现在绝大部分女性择业时的首要考虑,即使年轻时曾经雄心勃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格局的变化,这种思想仍然会回到主导位置。而这种思想在后期工作中,就很容易把在岗位上积极取得提升的心态削去一大半。

职业顾问认为现在的职场中,往往对一个职位的竞争会很激烈,这其中会多少遇到要么留下,要么走人的尴尬,基于工作稳定避免风险的考虑,女性自然在这个方面相较男性来说显得被动甚至退缩。此时对于希望得到晋升的女性来说,就要好好避免这种心态的出现,不安于现状,积极面对岗位提升时遇到的阻力很有必要。

黑马存在,当没有被伯乐发现时,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女性的内向性格较之男性更容易表现出来,这也与成长经历中的家庭教育相关,几乎谁都是被家长作为乖乖女来培养,不争不抢的乖乖女,到了如战场的职场上,显然是要吃亏的。多数女性朋友埋头干自己的本职工作,较男性更能任劳任怨,其心底都是多少带有一些“工作了、努力了,不信不提拔”的想法,而往往这时被上司忽略或者被同事抢了先机。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女性适时主动让上司或者同事们知道个人的努力与结果,而不是默默无闻继续努力才是取得晋升的又一突破点。

克服女人的敏感性,不要轻易受外界影响

女性天生情感细腻,对事物、感情比较敏感,较男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往往一些女性被职场中的琐事困扰,对于一些人和事过于斤斤计较,对负面因素总是耿耿于怀,每每处事总要考虑东家墙、西家窗,即使表面看似平静,内心的抑郁总会挥之不去。过多考虑的结果是内心苦闷的不断积聚,若无法发泄得当,便会造就职场心理失衡,要么开始逃避,要么麻木不仁,很少有实际意义上积极对待的,而这些都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有序发展非常不利。

注意协调生活和工作的冲突,需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篇9

家政服务业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有着众多的潜在就业人群,可许多家政企业的发展却一直是举步维艰,走入了一个“家庭服务需求量逐年增大,效益却越来越低”的怪圈,商家、消费者、员工都在抱怨,他们各有自己的苦衷,三者利益一直都难以得到平衡。其实家政行业发展处于如此尴尬的局面,有其深层的原因:

一是社会偏见的原因。家政服务业是从传统“保姆”行业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对于那些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人们仍然把她们的工作视为“侍候人”、“低人一等”的低贱工作,家政服务的从业人员很难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这就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家政这个行业,特别是在家政一线工作的人员,她们很多是实在找不到其他谋生手段,才勉为其难地从事这个行业,有的虽然从事了这个行业,但只要一找到别的工作,立马就会转向,离开家政行业,导致从业人员极不稳定。

二是从业人员的原因。从目前从事家政服务人员状况来看,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技术水平差。笔者对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中型专业家政服务公司的457名员工(包括13名管理人员)作了统计,40岁以下人员占45.7%,40岁以上人员占54.3%,初中以下学历人员占90.3%,高中学历占6.9%,中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2.8%,从事家政行业4年以上的人员仅占3.1%。

三是家政企业的原因。一方面家政服务业准入门槛低,很多家政公司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一个人就开始营业。这种中介式的家政企业占目前家政企业的90%以上,是家政行业主力军。这类企业管理上无章可循,管理者水平差,公司经营极度不规范,运作混乱,缺乏后续服务,在介绍人员质量和保证家庭安全方面均无保证,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家政服务公司或机构目前仍然处于利薄风险大的经营状态,是一个社会效益较好,经济的效益欠佳的行业。

四是家政服务行业培训的原因。对于现代家政服务中的清洁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婴幼儿看护、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养老服务、病人看护、护理孕妇和产妇、家务管理等服务种类,专业技术性强,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顺利上岗,满足雇主要求。但目前此类家政培训现状令人担忧。

1.家政教育培训机构不规范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应教材,加上师资欠缺,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再次培训、持续培训、分类培训开展不足。

2.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没跟上

许多培训机构的家政技能培训结业考试只是走形式,甚至是骗取政府培训补贴的一种方式,致使培训出来的家政服务人员质量良莠不齐,客户对家政服务人员提出的素质要求难以实现。

3.企业及员工培训意识不强

很多企业不愿投入太多的财力物力在人员培训工作上,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员工对培训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积极性不高。

要解决家政行业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家政企业的发展。家政企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破解家政行业僵局,使家政行业形成“员工愿干、企业敢办、顾主敢用”的良好发展局面,走上蓬勃发展之路。

一、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层次。

一是管理人员培养。管理人员的水平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家政公司从事的是一种较特殊的服务行业,它以农村劳力、下岗工人为主要劳力来源,她们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又要把服务输入到千家万户的都市家庭之中,如何管理好家政服务员,使她们有良好的服务心态,为雇主提供优质服务,这需要十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高超的管理技巧。所以,家政公司的管理人员既要有企业管理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与低层工作人员沟通的技巧及耐心。家政企业管理人员应视服务人员为姐妹,在日常管理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关心体谅、理解为主,以说服教育、引导为本,充分尊重她们的人格,维护她们的权誉,才能为公司也为自己,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现代家政服务已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和佣人,而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高技能的服务工作,所以对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已成为家政服务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家政服务员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技能的必由之路。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其实既是对家政服务技能的培训,又是对从事家政服务意识的宣传,既是对现代家政服务行业理念的宣传,又是对家政服务企业品牌的一种宣传。

一个想长远发展的家政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员工培训体系,建立自己的“造血”系统:

1.要有实用有效的教材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一套简单、有效、直接面向家政服务员的专业教材,并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更新其内容。它是家政服务人员的工作手册,既有理论深度,更有操作实效。

2.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

家政培训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更要有实践经验,不仅讲到位,更要做到位,要针对自己传授的内容经常和一线服务的人员沟通,使传授的内容贴近实际。

3.严格的职业考核

要制定一套真正能检测出学员对技能掌握程度的科学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并按规定严格执行,以保证每个领到职业资格证的学员,在理论与操作上都能达到一个合格家政服务员的标准。

4.要建立循环培训机制

企业员工的培训要自觉化、经常化,保证技能的熟练程度。

二、规范管理制度,增强工作效率。

1.建立规章制度

一个优秀的家政公司,应该做到用规章制度规范各种公司行为,从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工作人员职责等,要有完备规范的细则规定、企业与客户书面合同签订制度、人事聘用制度、职工教育培训制度、考评和奖惩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风险防控制度等,一切都要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执行顺畅。

2.建立员工制

员工制公司更规范、更具有发展潜力,可现实是员工制公司屈指可数,中介式公司才是家政市场的主流,症结就在“社保”和“风险”问题上。根据现实情况,目前,家政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制度并行,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区别对待,即中介式与员工制同时存在,高端市场员工利润高,可按员工制管理,低端市场可按中介式管理,由中介式逐渐向员工制转化。

三、建立企业文化,打造服务品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生命,没有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没有灵魂和生命。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是打造家政服务品牌的重要途径,我们不少家政企业经营不好、业绩不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患了企业文化贫乏症。因此家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要建立一种能被用户欢迎的服务精神和经营理念。打造企业文化,提升品牌形象,是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捷径。

四、强化服务,推进网络经营化管理

篇10

一、引言

“互联网+保险业”是指保险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移动通讯等技术,通过各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新型保险业务模式。国务院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联系起来。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统计,在20~29岁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远高于其他年龄层,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远高于其余学历人群。保险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需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而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商业保险的投保现状,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投保的主要因素,探究“互联网+”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保险意识的方法并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随着互联网与保险业越来越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商业保险还未完全开发的客户群体,国内已有的大部分研究也是偏向于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投保情况,缺少大学生对商业保险投保意愿及需求的研究。

沈延兵、傅继波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对保险的选择范围不广,保险品种单一且本科生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制约了其投保。寇有芳,贾书敏认为大学生对自身保险意识的培养缺乏主观能动性,保险没有真正地走进大学生的心中。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将父母的投保偏好与大学生自身偏好对比,提出保险公司应与大学生建立直接联系,从大学生实际偏好出发,制定相应保险产品。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4月~5月完成了实地问卷与访谈调查。调研地点覆盖了整个成都市。首先,将成都市内的大学按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民办高校以及职业技术类学校进行分类,然后在每个类别下随机抽取2个大学,按照各学校本科生人数的比例分配样本量。调研地点确定为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并按所学专业(经济类与非经济类)进行分类,随机发放问卷共计600份,其中四川大学发放200份,四川农业大学发放200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发放100份,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100份,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发放50份,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发放50份。共回收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剔除无效问卷44份。有效率为92.3%。受访者绝大部分都是固定网民,其商业保险行为将作为保险业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重要参考,将其作为调查对象具有现实意义。

四、描述性分析

(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与经济类专业学生更了解商业保险

将大学生对商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按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民办高校以及职业技术类学校分类,调查发现,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民办高校、职业技术类学校学生对商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是依次递减的,这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大学教育课程安排有关。据不同专业学生统计数据分析,经济类的学生由于对保险知识有过一定的学习基础,了解程度远高于非经济类专业学生。

(二)大学生投保率低,大部分属于被动投保

调查结果显示:拥有社会保险的大学生只有4成,大学生商业保险投保率处于较低水平。有小部分人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已投保商业保险。在已投保人群中,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依靠家长为其投保,普遍缺乏自主投保意识。

(三)大学生的已投保的保险产品与自身偏好不对称

由于大学生主要依靠父母为其投保,而父母的投保观念与其自身偏好存在差异,通过对比父母偏好与大学生自身偏好,发现已有的商业保险行为与大学生的偏好不对称。分别体现在险种与投保途径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意外伤害险和健康险仍是选择最多的险种,但财险,理财险等新险种也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选择对应险种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各险种选择人数趋于均衡。

(四)互联网等新兴投保方式受到大学生青睐

在投保途径的选择上,我们将已有的保险产品投保途径与大学生自身选择的进行对比(如表1),发现,选择互联网投保的人数有了大幅增加,电话及其他新兴的投保途径也在大学生的考虑范围内,这也符合了未来“互联网+商业保险”的发展趋势。

(五)新媒体传播成为获取保险知识的主要途径

从大学生获取保险信息的渠道统计结果得知,传统的保险业依靠保险业务员的宣传与亲戚朋友的介绍拓展业务,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特有偏好,使其更多的从视频、网络、杂志等新媒体获取保险信息。

(六)保险对于风险的规避作用得到认可

通过调查发现:11.2%的人认为商业保险很重要,59.8%的人认为商业保险比较重要,27.3%的人认为商业保险可有可无,0.5%的人认为商业保险没有任何意义,还有0.5%的人表示对商业保险反感。同时,82.3%的人认为保险是对人身,财产的一种保障,具有一定的意义。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保险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具有发展前景的。

(七)对商业保险的不了解是制约大学生投保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大学生未投保的原因时,大部分未投保大学生表示,对商业保险的不了解是其未投保的主要原因;其次,由于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依赖父母,经济不自主制约了其投保,还有小部分同学表示投保麻烦,理赔难使其不会考虑投保。

(八)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是大学生投保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在统计选择投保时考虑的因素中发现,有78.5%的大学生考虑保单是否满足自身需要,71.8%的人会考虑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62.7%的人会考虑保费的多少,36.4%的人会考虑保险公司的名气。

满足自身需要的保险产品是大学生的首选,其次是保险公司服务质量。而大学生的经济状况更关系着实际的保费选择。通过统计得到,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 年保费在1000元以内的保险产品。大学生可支配的自有资金较少,这制约了其对保费的选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保险偏好会随着大学生就业后收入的改变而改变,保费支出也会成为其就业后生活支出的重要部分。

五、政策建议

根据对成都市大学生商业保险投保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提高大学生的商业保险投保意识及投保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家庭在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和思想的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潜移默化的风险意识能够为大学生形成基本的保险观念奠定基础。家庭整体保险意识的提高能加深大学生对保险的了解。在家庭这一基础层面上加强对保险知识的普及对促进大学生保险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以大学生为切入点

保险公司在吸收大学生投保时,主要面向其家长进行宣传,而没有与大学生建立直接联系,这样的方式造成了实际投保需求与现实投保选择的不对等。同时,保险公司已有的保险产品并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在原有险种的基础上,保险公司应多进行市场调研,针对不同特征的保险市场制定对应的保险产品,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三)以大学宣传为依托

由于商业保险的特殊性以及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人们对商业保险的误解,大学校园里缺少保险知识的宣传。大学是大学生形成独立思维,接纳新兴事物最为关键的时期。各高校应该为大学生保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通过在大学校园建立有关商业保险的社团或举办相关讲座、竞赛等,不仅可以起到对保险知识的宣传效果,也可以拉近大学生与商业保险的距离,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保险知识的习惯。

(四)以大众传媒为配合

调查发现,网络,电视,杂志等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提高大学生的保险意识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大众传媒。采取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形式扩大保险的知名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保险,树立保险正面且不可替代的形象。减少宣传误导、客户误解对保险意识形成的负面影响。

(五)以行业规范为关键

保险业作为我国正大力发展的行业,在高速发展中需要加强行业内部约束与外部监管。保险在大众观念中“投保易,理赔难”的观念也制约了一部分人投保,大学生投保时也将保险公司的质量列为重要参考。保险公司应该制定连贯有效的操作流程,规范理赔链条,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分析风险,并给出合理的投保建议,提升客户满意度。

(六)以政府支持为保障

为了我国保险业的更好发展,大学生是不能忽视的群体,由于大学生依靠生活费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国家应出台相关补助政策,在特定保险产品上,协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投保。通过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保险意识和习惯,有助于在其毕业工作后,根据自己的收入制定不同的保险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2015.

篇11

当前,鼓励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政策取向,但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仅占毕业生总数1%,其中,创业成功率只有2%-3%。面对“双低”状况,我国政府相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今大学生创业率在国家和各地优惠政策支持下正在逐渐提升,但成功率依然较低,其中创业风险是导致大学生创业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创业者如果能做好相应的风险应对,将极大地提高创业成功率。

一、当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风险因素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

1.创业经验严重不足,项目选择盲目

大学生创业者所具备的知识大多来自课本呈现理论化,缺乏实战经验。创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创业项目缺乏长期性的市场结合与市场分析,普遍的资料来源都缺少真实性。或是通过简单的市场调查分析,或是直接从网络数据库直接引用,资料不具备地域性与实时性特征,导致创业缺乏市场性。目前创业大学生通常凭借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个人想象去盲目选择创业项目。而这和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机构的独立状态有着重要关系,高校与企业存在“关系壁垒”,高校学生难以进入企业累积创业经验,企业一般也拒绝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导致大学生游离市场之外,对市场认知犹如管中窥豹,增加了市场风险,以至于最后大学生畏惧创业,创业率低,成功率更低。

2.创业思想不成熟

绝大部分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于创业认知出现极端思维偏差,往往伴随着的是逃避思维,没有真正做好应对创业苦难的思想准备。对于提到的极端偏差思维一种是认为创业犹如饮水般简单,只要拥有一个好的项目,再投入资金就算是完成创业。所以有些大学生在创业之初,不考虑自身的实力,盲目求大求全,面对压力直接投降,无形之中增加创业的风险。另一种则认为创业难如登天,要面临的风险困难太多,根本无法现象,直接选择避开创业道路。

3.管理能力培养

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当代大学生可能有着高端的技术作为发起点,但创业除了技术也是多方面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财务、营销、品牌、客户等各方面能力,这对于创业者也有着极大的考验,还要求创业者具备很好的管理能力或者管理眼光从外部引进人才,增强专业性与决策能力,从技术经营两方面入手,降低风险。

(二)资金财务风险

创业资金是每一个创业大学生的噩梦。虽然目前国家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优惠政策支持,但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申请难、手续复杂,如果没有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只能是一纸空谈。当创业融得一定资金,创办起步后日常运作经营的资金问题开始产生,如果在此时出现资金断流,会影响企业对市场的开拓与发展,严重甚至宣告创业失败。

(三)社会资源匮乏

创业不是引无源之水,栽无本之木。由于大学生长期生活环境,基本决定了掌握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但创业本就是一个整合资源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资源运用有着极高要求。一个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大学生创业者,能在创业建立、市场开拓、资源整合方面降低风险,大幅度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风险在创业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法律法规,为创业保驾护航,另方面则是缺乏法律意识,为创业造成严重风险。充分利用法律法规是指大学生应该在创业前对我国创业法律法规进行学习,合理的利用创业法律法规能有效增加融资,减少企业纠纷,对创业的成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五)行业间的竞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企业需要发展那么竞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创业企业,除了部分技术领先创新的企业,绝大多数企业都将面对巨大的市场竞争风险,如果创业者不能应对同行业的残酷竞争,那么消亡只是时间问题。因为进入一个激烈的行业将面对同行业企业的排挤、吞并、低价竞争等手段,在大企业雄厚的经济实力与规模效益下,初创企业步履艰难。

二、应对大学生创业风险对策分析

(一)加强完善校园创业教育

从学校教学观念转变为基础,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教育不仅是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的帮助,更是对社会济发展的推动。学校当然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理论、课堂案例与校园创业活动,应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创业极端思维偏差观念,带领学生走出大学生创业的误区。同时,校园作为大学生创业与企业的连接桥梁,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间合作,帮助学生从企业获得更多实践机会,为创业者素质能力提高提供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创业孵化园,鼓励在校期间创办企业等,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强对高校创业成果推广,为大学生创业者营造优质的创业环境。

(二)大学生注重自身创业素质培养

创业者素质能力培养,首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要承当起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基础;其次个人要增加创业实践经验,积极投身到企业实践,从实战中积累创业经验;再次要学习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善于组建团队;最后也要增强自身抗压能力,以健康积极心态迎接可能出现的风险,有针对性的系统提升自己能力。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不要盲目投资,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开展创业。

(三)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制度

大学生创业融资,既要把握外部因素,也要增强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府、企业和高校。政府应根据市场与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以保障创业资金的稳定性;企业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和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给予他们必要的技术指导,创业者应把握好企业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融资方式;高校不但要倡导大学生创业,还要为他们创业积蓄好力量,如设立相关的创业奖项,为其提供创业实践机会以达到拓展社会资源的目的等方式。

(四)化解竞争风险

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风险和不确定性是相对的,不断创新能预见竞争风险并能拥有足够的时间去化解风险,大学生创业者假如能在企业竞争中保持创业精神,不断追求创新精神,从而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促进企业的成长,这是面对竞争风险的直接化解方式。对于创新本文主要提出产品创新与工艺流程创新两种方式,创业者可以通过改变产品使用性与特性,改变生产方式的方式保持创新,最终赢得竞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