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4 09:44: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篇1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篇2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篇3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形态或农业生产形式由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关系)所决定。影响农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农业自然资源保障系统、农业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及社会生产力水平4个方面。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机械、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机械化农业的主要优势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压实、水土流失、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品种基因单一化的危害、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水土资源及能源制约等。这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和农民努力寻求一种在继续维持并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途径,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应用电子技术和作物栽培有关模拟模型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技术研究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2、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见表1。

2.1 现代信息技术

精准农业从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英美法德等国家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使精准农业更加"精准"。美国把曾在海湾战争中运用过的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这项技术被称为"精准种植",即通过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装置,在农户地里采集土壤样品,取得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精准度可达1-3m2。技术人员据此制定配方,并输入施肥播种机械的电脑中。这种机械同样装有定位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施肥和播种可以完全做到定位、定量。还可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并配置相连的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收割机工作时可自动记录每平方米农作物产量、土壤湿度和养分等的精数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2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打破了远缘物种不能杂交的禁区,即用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开辟一个世界性的新基因库源泉,用新方法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且生产成本更低的新作物、新品种;另外还具有节约能源、连续生产、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功效。如美国把血红蛋白转移到玉米中,不仅保持了玉米的高产性能,而且提高了它的蛋白含量。抗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1998年,全世界利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开发了100多种再生植物,转基因牛、羊、猪和鱼也培育成功。美国是采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2050万hm2,是1997年的2.5倍;目前其转基因种子播种面积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6%,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5%。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550万hm2,是1997年的4倍,其中75%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加拿大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从1997年的130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280万hm2;50%的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基因处理的种子。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2.3工程装备技术

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各个环节。

精准播种。将精准种子工程与精准播种技术有机结合,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精准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精准施肥。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地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要求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精准灌溉。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精准收获。利用精准收获机械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可根据一定标准确分级。

转贴于  3、我国精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农业集约化总体水平较低。表2示出1994年中印日美4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及世界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低于印度、日本,同美国相差甚远。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每万公顷拖拉机拥有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7%,甚至低于印度的水平。3)化肥投入水平高。每公顷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7倍,高于美国,但低于日本。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是继续走农业发达国家已走过的以牺牲土质、环境及使用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大量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发展道路,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1)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全年降水量约为6.19万亿m3,其中约55%消耗于陆面蒸发,只有45%转径流和地下水,实际利用率不到10%(约5000亿m3)。

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hm2,其中渠灌面积较大,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在华北井灌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自从将"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后,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给北方灌溉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我国渠灌面积约3900hm2,井灌面积1100多万hm2,合计约5000万hm2。渠水灌溉的利用率约为0.3,井水灌溉利用率约为0.5,两者加权平均值为0.35左右,与发达国家0.7-0.9的利用率相比,差距巨大。有关部门测算,如将农业用水(按4000亿m3计算)的利用率提高0.2,即达到0.55,则可节水800亿m3。

山东海阳引进以色列技术,建成约33hm2(约500亩)果园自动化控制微喷工程,采用微机控制。根据土壤吸水能力、苹果生产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定时、定量、定位给果树供水。据有关专家测算,粮田自动化喷灌可节水30%-40%;省地1.5%-2.0%;果园和菜园的微灌可节水50%-60%;防渗渠道与土渠相比可节水约50%。

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对粮食的贡献率约占40%。我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化肥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从1980-1995年的十几年间,化肥施用总量增加了183.1%,年均递增率达7.2%。1995年化肥总施用量约达3600万t,而同期粮食总产只增加了46.6%,年均递增率仅为2.7%。期间化肥投入所生产的粮食由31.5kg.kg-1下降至17.70kg.kg-1。我国化肥施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据大量试验资料统计,平均单产6500kg.hm-2的谷物,1季产量从土壤中带走N100.5-169.5kg,P2O549.5-75.0kg,K2O120.0-175.5kg,N,P,K比例为1:0.45:1。我国许多省区都存在过量施用氮磷化肥,钾肥施用不足的问题。1995年我国N,P,K实际施用比例为1:0.43:0.17。由于农田复种指数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有机肥施用量下降,化学钾肥投入不足,我国土壤缺钾面积日益扩大。

国外文献报道,氮肥平均利用率可达50%-60%,当季利用率磷一般为10%-30%,钾为20%-60%。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N,P,K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5.0%,19.5%和47.5%,可见我国氮素化肥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向大气挥发、向水体淋溶,形成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农田微量元素缺乏面积不断扩大,而目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面积仅约1600万hm2,为缺乏微量元素面积的11.3%。

在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

3.2发展精细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应用某些特制的设施来改变动植物生产发育的小气候,达到人为控制其生产效果的农业生产形式。设施农业主要有:1)设施种植业,如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2)设施畜牧业,如畜禽舍、养殖场及草场建设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即为精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欧洲,多数国家以温室生产为主,其中荷兰和英国的温室主要是玻璃温室,用来生产蔬菜和花卉。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花卉出口达世界出口量的71%(1987)。日本温室栽培蔬菜和果树的技术十分发达,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温室生产。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hm2,其中我国面积最大,达15.67万hm2,占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

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推广、应用精准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1)精准农业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理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2)在我国建立现代精准农业系统应从开始就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篇4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需培养现代知识型的新型职业农民。

1、高素质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

发展农业现代归根结底需要高素质人才去掌握。然而,较低的文化素质和经验型思维习惯,阻碍了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和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受,以及对新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模式的认可。因此,在此进程中,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就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它制约其他素质发展,而这个基本素质的基础则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管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最终都需要依靠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2、农民必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科学使用,优良品种培育,温控、湿控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等等。所有这些一系列的现代科学技术措施,最终都是由农民来完成它。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和推进的主要载体,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乃至现代农业的实现与否。

3、农民经营管理能力是现代农业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农业是一种商品农业,其最终结果是要将生产力转化为物质财富,提高农民的收入。而农民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这就要求农民掌握现代信息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规避市场风险,使农村生产力更大程度地转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业必需提高农民素质

整体上看,我国农民素质依然不高。在很大一部分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高龄人口,而大部分中青年劳动力则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整体劳动力素质甚至出现后退的趋势。农民素质偏低的状况和优质劳动力外流已成为影响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

1、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从整体上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其他国家农民相比,其文化素质水平仍然偏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必然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同时,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也直接造成其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等各方面的障碍,难以承担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

2、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不高。

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不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受文化素质低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不能有效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和新方法,更不能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3、农民心理素质低下和思想观念守旧。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影响,我国农民在心理素质和观念上存在一些缺陷,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尤其是在贫穷落后地区,观念的陈旧与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首要障碍。

4、高科技农村人才外流。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务农劳动力呈现出“高龄化”、“低质化”,甚至“后继无人“的现象。这样,由于农村有效劳动力投入不足,使得田地无人耕种,出现大面积的荒田荒地;其次,由于农村务农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偏低,造成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业的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农民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只有把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

1、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真正做到公平教育。其次,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包括高、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农民培训,为农村社会进步、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服务。

2、注重技能培训,推广现代科技。

现今,要充分利用各镇社区教育中心、农业服务中心、村居民学校等为民服务机构,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3、吸引农村科技人才回归农业生产。

要留住农村科技人才,更要吸引农村科技人才,这就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村建设水平,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补贴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以吸引外流的务工农民以及其他农村科技人才回归,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以点带面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4、要因地制宜的培养人才。

由于农村生产资源的差异,我们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当地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请专家教授讲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篇5

1.产品必须创新

数十年来,“笨、粗、黑”似乎是传统农机产品的一贯形象,而可靠性差、功能单一、主机与机具配套比例低、机型老式且不成系列,更是对中国传统农机的总体评价。毫无疑义,要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赋予产品生命力和竞争力,出路只有创新。众所周知,产品是企业发展的龙头,抓住产品创新,就是抓住了企业的生命线,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技术储备,又是企业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因此能处于高起点,获得高效益。事实证明,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产品是技术的载体,产品的创新取决于技术的创新,即取决于设计技术上的创新和制造技术上的创新。得益于创新理论的日臻完善和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已为农机产品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因此,要使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争得市场份额,当务之急,应力求产品研发手段上的创新。

在产品设计上采用国际通行的“平台化”、“模块化”设计思想和国际化的产品研发管理流程,充分运用优化设计,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加以大胆改革与改进,以加快创新进程。同时,为使创新技术或各种创意迅速反映于产品,以缩短产品创新研发周期,达到快速响应市场,提高农机创新的成功率,应当摒弃传统落后的农机制造工艺和设备,借助于先进制造技术,诸如快速原型制造、数控技术、加工中心、柔性系统和智能制造等等现代化先进装备和工艺。否则,创新工作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毫无进展。

2.产品必须融合微电子技术,朝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创新若仅仅依靠机械和液压技术的进步或挖潜,已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电子控制、微机处理技术(即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崛起,无疑为农业机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农业机械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使其各种性能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机械上的成功应用,己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机械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产品性能的提高,并因此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国外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已相当普及,该技术己成为高性能、高科技农机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部分。有些著名厂商甚至把应用于高档轿车、军用设备上的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遥感等现代尖端技术和手段,装备应用于农业机械上。如一种农用激光平地机,就是利用激光调平传感微机处理技术,经一次地面平整作业,即可成形,且能达到寸水不露泥的精度。

近年来,国内农机研究人员在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由广西农机管理部门研发的遥控拖拉机便是一例。该机的遥控装置是由发射、接收、控制和执行四部分组成。机手能在拖拉机一定距离外的任何地方,通过遥控拖拉机的离合、转向、油门,而进行耙田、旋耕作业。显然,装备有遥控装置的拖拉机,使机手免于颠簸、曝晒和雨淋,极大改善作业环境,提高了操作舒适性。

3.农机产品应努力成为绿色产品

我国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壤和能源资源)短缺问题已日趋严重,但农机产品从研制、使用到报废过程,对环境破坏、资源消耗、人类健康危害现象却是十分惊人。入世后我国的农机产品若“绿色度”方面仍达不到国际标准,就有可能成为某些国家推行的“绿色贸易壁垒”的牺牲品,遭到国际国内市场的无情抛弃。因此,增强环保意识,强调绿色设计,加大对绿色农机产品的研究和投入力度,已是农机行业与研制部门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目前,首要问题是需要分门别类制订相应农机产品在绿色特征方面(或环保方面)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产品评价体系,以便为政府决策,为行业、研制部门的导向提供依据。同时,针对现有农机产品,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在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科研攻关、采取措施,以提高产品的绿色度及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使农机产品成为绿色产品,近阶段需要着重努力的有以下几方面。

(1)废气污染控制

许多农业机械是由柴油机驱动,因而产生大量废气。国外对农用柴油机制订有严厉的排放法规。国产柴油机排放超标十分严重。因此,深入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低污染柴油机已是刻不容缓。当然,采用零污染的电动机作为动力源是另一条研究途径,但首先是要研制成功体积小、电力足、成本低的新型车载电池后,才能适用于自行式农业机械,然后才有其应用前景。另外,也可以通过燃油代用品研究,以减轻废气污染。如改用液化石油气,或改用燃气—柴油、甲醇—柴油等双燃料混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风能驱动在农业机械上应用研究等等,都是控制废气污染,节约石油资源方面极有意义的创新性课题。

(2)治理油料泄漏污染

发生在农机产品中各种油料(燃油、油和液压油)的“跑、冒、滴、漏”现象至今仍司空见惯。油料泄漏既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还浪费石油资源,污染了土地和水源,甚至污染农作物产品。泄漏己成老大难问题。要治理泄漏污染,有两条途径:一是密封技术的创新,即对传统的密封装置进行创新性设计;研究新型密封方法,采用新型密封材料,优化密封结构,提高密封性能,从而使泄漏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油料的创新研究,即开发环保型油料。如以玉米等粮食作物制成的乙醇燃油,以植物油为基油的环保液压油等等。因为即便是最好的密封,也难以做到完全不漏,特别是在高压情况下。加之还有许多偶然因素,如液压系统中因挪动、碰撞等导致管路破裂、接头损坏等,都易引起泄漏。环保型油料,以其来源广、无毒性、易降解且性能、工作性能均优,是很适合在农业机械上应用。现阶段,由于价格因素尚未被推广使用,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制备技术的提高,价格可望下降。因此,用环保型油料取代矿物油,终将不会是遥远的事情。

纯水液压传动是近年来各国竞相斥巨资加以重点研究的创新课题。因为纯水无毒、无污染与环境完全相容,且在农村随处可取,既缓解石油资源短缺问题,又节约了用于油料介质制取、运输、贮存和管理维护所消耗的人、财、力。诚然,此项研究只有在攻克纯水的粘度低、性差、蒸汽压力高及腐蚀性等技术难题,能提供与水相适应的水压元件及系统后,纯水才能在农机液压系统中全面取代矿物液压油。因而尽快组织力量,深入纯水液压传动的应用性研究,并能取得成果,必将使液压传动技术在环保方面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农业机械成为绿色产品己经是势在必行,它是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入世后我国一切从事农机工作工程技术人员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承继成主编.精确农业技术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8.

[2]蒋恩臣主编.农业生产机械化[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篇6

遵循“六次产业”理念,做好“接二连三”文章,是湘潭市农业融合化发展的一条思路。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4家,总产值530亿元。各类休闲企业(农家乐)4000余家,总营业收入6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过50万元的400家。休闲农庄省三星以上32家,其中国家级五星级5家、省级五星级7家。

湘潭县梅林桥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示范片探索出“产村一体、农业公园”的发展模式。该示范片涉及4个村,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在省农委的指导帮助下,近两年来累计投入3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完成民居改造285户、高标准农田建设1.4万亩、紫荆河生态改造3.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410盏;连片建设了1800亩湘莲、850亩蔬菜、2500亩油菜、540亩葡萄、100亩草皮等特色基地,打造了梅林山庄、龙畅金谷等一批休闲基地,发展了宏兴隆湘莲加工产业、金凤食品大米加工产业等一批国、省龙头企业。形成“春看油菜-夏赏荷花-秋摘葡萄-四季蔬菜”,集步游、骑游、车游于一体的农业公园新景区。

园区化平台有新亮点

截至目前,全市以规划为引领,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整合为手段,以多元投入为方向,涌现了10多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片)。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总面积15.79平方公里,投入1500万元新修观光大道3.7公里,灌排渠10公里,建设高科技展示温室150亩,高效生产示范温室1050亩。

湖南盘龙投资集团规划总投资20亿元,在岳塘区荷塘乡指方村、青山村、荷塘村3个村的范围内,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盘龙生态农业示范园。

第一期已投资10亿元,建成面积达5000亩,300多名当地农民在园内就业。杜鹃园、樱花园等十大特色主题园,自2013年元月正式开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130多万人次。

规模化经营有新进展

连续几年来,湘潭市把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一系列文件,市财政从2014年起每年设立专项资金500万元,各县(市)区财政每年共计安排资金1000万元予以扶持。截至今年上半年,湘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1235家(今年新增115家),入社农户达15万户,农户入社率达到26%;家庭农场发展至352家(今年新增142家)。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0家、省级52家、市级150家。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到78.5万亩,流转比例达到46.17%。

全国种粮大户彭水平创办的湘潭县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春静模式”。该合作社2014年自营流转耕地8794亩,经营收入2247万元,利润403万元,为350户社员平均每亩增收499元。

集约化生产有新变化

按照全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近几年市财政每年投入扶持资金2000万元,助力雨湖、岳塘两城区蔬菜产业示范片建设,已建成5个国家级、10个省级、20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其中,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的三汇农业发展公司,创造了“设施农业+现实版QQ农场”的模式,被认定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拥有智能温控大棚6000平方米、钢架大棚120个、100亩喷滴灌设施,推广绿色、无公害、有机生产技术,将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科普教育高度融合。2014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80万元,利润达到90万元。

大力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生猪年加工能力400万头、猪皮年加工能力1000万张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3.9%,其中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2%;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43%。

目前,湘潭市年出栏生猪近600万头,人平两头多,冰鲜肉出口创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社会化服务有新突破

近年来,湘潭市“托管式”、“承包式”、“全程式”、“点菜式”等多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不断涌现,已达139家。其中,湖南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立的“华绿模式”被省重点推广。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经营网点1500多个,成立水稻种植、农机、病虫害防治3个合作社,具备30万吨有机肥生产能力、2.5万吨粮食仓储能力、420吨日烘干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人种田、无利种田、无心种田、无力种田”的问题。

湘潭县信达蚕丝绸有限公司和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在养蚕领域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也颇有成效。该公司谭家山桑蚕园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合作社创建成国家级示范社。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桑2100亩,带动农户种桑5000亩,吸纳社员300余户,带动养蚕户1500余户,为蚕农提供小蚕共育、桑叶保鲜、技术培训、蚕茧回收、桑枝再利用等服务,2014年实现总产值3000多万元,帮助农户年增收660多万元。

绿色化建设有新提升

篇7

中图分类号:S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23

1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技术中的重要性体现

现代农艺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涉及农业生产、农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广阔领域,它是一个将农业材料通过加工或再制改变其形状、性质和用途转换的工作,目前,农艺技术除了在农业、种植业技术的生产与应用方面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在整体大农业范畴里及工业领域中也得到很广范的应用。

2 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误区

2.1 现代农业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传统农艺技术的消亡,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要有可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做为基本条件。但基于我国小农经济导致农村发展落后的片面思想影响下,一些观点认为与小农经济相关的传统农艺必将被现代农业的高新技术所取代,但是,农业的发展与生产不同于规模化、集约化的偏工业管理模式,先进的规模化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不特性,导致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都受限于自然环境与各种气候条件的影响,在特殊环境下以及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存在前提下,能否将先进农业技术能否转化成为适用农业技术,这才是发展现代农业技术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所在。缺乏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的农业技术无法转化实用的劳动力为生产力,也无法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 高端农艺技术的盲目引进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技术发展多采用了高、精、尖复杂技术,以工业扶持农业的方式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一套只适合于本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和农业发展模式。

3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实践中的建议与措施

传统农艺是长期在农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发挥传统农艺在现代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性,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和推广,坚持传统农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逐步地发挥适用技术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人们农业生产、农业生活的基本需要和规模化需求。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经过漫长的人畜力生产历史到今天,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艺技术不断按照农业生产需求日益完善,人类已实现由传统手工化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渡。但在农业生产中技术的选择一定要充分考虑适用性能的发挥与相关时空条件的限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成熟的传统农艺技术,为创新高新农艺技术创造有利发展条件,同时摒弃难以实现的高新农艺技术要求,保持相对稳定的现代农业技术,在稳定中逐渐发展,形成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其创造力与适应力稳固发展,经久不衰。

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会逐步地由简单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例如:一些地区将农膜覆盖栽培技术与传统农艺结合,应用到各种农作物栽培中,在增温保墒、增产、增收的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增加了农民收入。

要把握住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除了在传统农艺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方面发挥历史的继承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必须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主导方向,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基础,使现代农业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为农民带来的直观经济效益的目的。

篇8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能力,进而为现代农业构建一个绿色农业新蓝图。

1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

1.1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在我国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开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实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先进农业生产机械的有效利用,使农业生产具备更高的效率,转变过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提供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要想使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就必须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在现代化理念基础上大力开展机械化操作,从而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使农业经济得以全面建成并且良好发展。

1.2推动农业综合能力发展

要想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民获取更高的农业生产能力,对现代化的农机技术进行大力推广,进而做好农业各种先进技术的传播工作,帮助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使其充分掌握农业生产的特点,了解其规律,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进而使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1]。此外,还需对各种新型的农业技术进行不断拓展以及应用,使过去传统的农业面貌得以改善,进而提高农业创新发展的活力,帮助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1.3构建绿色农业新蓝图

只有不断转变农业理念,才能使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对绿色农业需求量明显提升,因而,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对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广泛推广,将自身农业发展观念进行不断转变,从而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将环境污染防治以及农业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农业理念,打造一个完善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未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农机技术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协调路径

2.1融合发展理念

在未来,农业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便是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理念基础之上所建立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应当与农业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契合,紧密结合农机技术推广的理念,充分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以现代农业技术作为实际推广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对农民做好技术培训工作,为其讲授各种全新的农业理念,对其分析当前农业发展趋势,进而制定一个完善的农业生产计划。结合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将农业市场化信息进行紧密结合,对新型农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使生产力得以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农业生产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使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使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格局得以不断改善,进而促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2.2拓展农业服务领域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宣传并且推广农机技术,不断扩充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内容,对其技术引领方法、技术引领途径进行不断拓展,进而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具备更为广阔的覆盖面[2]。与此同时,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还需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以及管理优势,与相关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合作,进而改善传统推广模式。此外,还需做好农业发展理念的利用工作,对各种有效的发展信息进行不断提炼,在推广时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促进农机与地方农艺结合,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2.3构建新型推广体系

篇9

(一)加强对于新时期职业农民的培育

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下,由于农村受教育情况仍处于较低水平,保守的思想观念,落后的生产规模以及匮乏的网络技术人才等问题,导致我国农民对于互联网信息进行接受的能力非常弱,并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在人员素质方面的整体要求,直接制约了网络信息等新兴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一是急需提升农业生产人员信息能力与互联网应用的素质。运用远程教育等现代化农村信息化技术,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交流方式,缩短互联网和农民生活之间的差距,促进农民互联网意识不断提高;二是加强新型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对“互联网+现代农业”领域下新型职业化农民培训的虚拟化网络教学氛围进行构建,建设智慧型农民云平台,在智能终端的基础上建设在线课堂和互动课堂等教育平台,使得职业化农民培育向移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培育出集聚文化和技术与经营于一身的新型职业农民团体,给予农业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让农民成为新时期的高科技职业。

(二)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基础上发展农村建设

一是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现阶段农村互联网的普及率达不到30%,仍不能达到标准的城镇化水平,同时,深受设备高额费用和使用习惯所带来的影响,农村并没有广泛地应用互联网。所以,建设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并营造一个“互联网+现代农业”良好的发展环境,普及农村宽带网络,这是“互联网+现代农业”深入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二是加强农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基础设施配置,进一步推进完善农村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成本,有助于农村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和快速发展。

(三)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地位,尽可能地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进行战略性的研究。站在国家层面分析,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进行顶层设计,并研究“互联网+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意见;不仅要颁布“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及相关制度,避免出现信息孤岛,进一步推动经济各个领域的开发以及利用,同时也要制定“互联网+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在基础领域以及关键技术领域中实现突破,并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好立法工作,促进农业数据能够更加有效地开放,使“互联网+现代农业”充分的渗透到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中。此外,政府还需要加强地方性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形成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品牌。

二、把握好“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大数据和资源数据库的有效融合

有效融合互联网与农业,比较重要的就是对互联网充分利用,实现产业和市场与资源的采集与整合以及分析。对全国农业的数据资源合理整合,建立一个包括农业各领域在内的云平台。第一,采集并分析基础资源,例如畜禽水产和林业、水利资源等,构建一个农业数据的资源平台;第二,建设综合服务型的信息平台,结合产品监测和标准化技术以及产品质量等信息进行实施共享,为受众主体提供不同的客户端,针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和推送,促使电商、物流、传统销售商等多方领域的互联互通,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发展。

(二)农村电子商务趋势的发展

对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言,主要对产业链的资源和销售与采购以及定价等环节进行整合,进而构建一个“互联网+农产品”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使得农产品电商可以由比较容易储存的农产品,比如坚果、茶叶等逐渐转化成生鲜农产品的电商方向发展,进而打造农场到家庭的F2F和O2O的直销模式。打造如同淘宝一样的农村电商平台,按照不同的品种和品质与品牌进行分类,营造线上市场,拓宽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的线上销售,建立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由此为农产品销售规模带来质的飞越。

(三)对农业模式进行创新

篇10

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我区有着富集的农业资源,特色优势明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四个转变”,抓住“三个关键”,强化“四项重点”。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转变”。要向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向质量效益转变,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建设,努力实现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要向多功能转变,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要向绿色产业转变,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坚持把绿色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利用优越的环境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重点抓住“三个关键”。要抓好农业项目建设,项目是农业大发展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重视农业项目的投入。要对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强化项目推进意识。要抓好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试验区和示范区,代表着农业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可以实现农业资源集约利用,达到基地集聚和产业集群的目标,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要抓好组织化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把农民分散的能力整合为系统的合力,有效地提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

现代农业是一个资源不断整合,要素不断聚集,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要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强化“四项重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要依靠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强产学研联合,走科技强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坚持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二是要依靠投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要壮大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牢固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强势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推进规模扩张。集中力量、集聚要素、集合资源,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档次。加快龙头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步伐。进一步增强带动能力,使企业和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四是要培养高素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要加大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用制度来规范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从宁夏农民的文化技术实际看,关键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特别是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

篇11

安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强县。乡村人口85.37万人,耕地面积713万平方米,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0.6亿平方米以上,总产65万吨以上。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四大重点,把粮食生产、沼气建设、土地流转、高效农业暨农业发展改革引领区建设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努力实现由农产品资源大县向农业产业化强县转变。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工作仍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如农业投入资金不足;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低,发展高效农业投入大,风险高;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薄弱,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等。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实现由农产品资源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刻不容缓。

三、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用新的视野对我县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按照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上下工夫,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上下工夫,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上下工夫,在农产品创品牌上下工夫等。

——朝优化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方向转。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市场需求作为调动农民调整结构的动力源泉,以开拓市场促进调整。二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市场、技术等实际,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三要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积极挖掘和开发传统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精品名牌。四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朝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科技素质方向转。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是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集中突破一批节种、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二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的推广。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突出抓好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

——朝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保障能力方向转。旱涝灾害频繁是我县农业发展的心腹大患,必须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三是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