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血压治疗方法

高血压治疗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4 09:44: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血压治疗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血压治疗方法

篇1

高血压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主任医师 寿松涛

治疗高血压并非易事,不同原因的高血压,治疗方法也不同。归纳起来,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非药物疗法、手术疗法、药物疗法、中医药疗法和基因疗法。

非药物疗法适合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在未查清楚原因前,都应采用非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包括低盐饮食、保持标准体重、戒除烟酒、稳定情绪和进行适当运动等。这是各种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基础。高血压患者,应记住非药物疗法的内容,并且严格遵守。否则,应用多么好的药物也不会收到理想的疗效。

手术疗法用于内分泌疾病引起的高血压,例如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患者伴有高血压时就需要手术治疗了,切除原发肿瘤(如嗜铬细胞瘤)后,高血压就消退了。记得一位患有高血压的中年妇女,每天清晨5~6点钟排尿前出现头痛,测血压明显升高,排尿后血压即可恢复正常。有时,白天排尿前也出现上述类似情况。该患者的表现使我联想到,症状出现和血压升高大都是发生在憋尿的时候,有可能因膀胱内有异位嗜铬细胞瘤,憋尿后膀胱内压力升高对肿瘤是个刺激,引起肿瘤分泌儿茶酚胺释放入血。于是请泌尿外科医生给患者进行了膀胱镜检查,发现了一个肿瘤,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证明是膀胱嗜铬细胞瘤。肿瘤切除了,血压就恢复正常了。因此,当患了高血压后,首先要弄清楚是原发或继发性原因,进行病因治疗。如果患了高血压不问青红皂白就乱用降压药,非但无济于事,反而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药物疗法主要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要终生应用有效降压药物进行治疗。上世纪50年代初,第一种降压药用于临床。降压药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恶性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心衰和脑出血的发病率。因此,高血压患者应了解降压药分哪几类,甚至每种类型降压药包括哪些药物等等。这样,才不会无目的地乱用药。

篇2

高血压(hypertension)和糖尿病一样,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几年一些报道中发现本病发生年龄逐渐下降,有年轻化趋势[1]。本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时,非同日测量3次,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 mm Hg/90 mm Hg,便可初诊为高血压。高血压除了可单一发病,还可并发其他疾病或由其他疾病诱发,研究指出本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2]。本病需长期坚持治疗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规范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更好地控制血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有必要对高血压的治疗药物及其方法进行探究。现就高血压及其药物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 高血压简介

高血压作为常见心血管疾病,指的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脏器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综合征。本病容易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从而诱发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身心健康[3]。有报道[4]指出,近几年我国高血压发生率有所升高,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这可能和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改变有关。目前关于高血压发生与发展的机制并无明确统一定论,结合有关文献研究,总结其发病机制,可能有如下几点:(1)动脉痉挛,导致动脉血管的外周阻力明显增加,如血液循环障碍后人体血管张力增高;(2)肾功能障碍所致肾小球肿胀,滤过率降低,继而诱发血容量升高、钠潴留及血压增高;(3)中枢神经紊乱促进血压升高后诱发本病。随着高血压的研究与报道不断增多,人们逐渐发现随着年龄升高,血压也有升高趋势,其中以收缩压升高最为显着,但50岁后舒张压则有略微降低,脉压差则增加[5]。高血压患者伴有精神紧张时,还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机制失衡,造成皮质血管舒张与收缩障碍,同时外周血管不断收缩,交感神经兴奋等都有可能导致血压的增高。可见,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等都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

2 高血压常用治疗药物及方法探讨

高血压至今无根治疗法,其治疗原则在于: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坚持长期治疗,尽量改善症状,预防与控制并发症发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6]。治疗方针包括改善患者的生活行为,血压控制标准个体化治疗,以及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等,但其中药物治疗是最为主要的措施,且可选择的药物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药物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7]。高血压治疗常用的药物类型有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为了进一步分析高血压治疗药物及方法,现就常见的药物与治疗介绍如下:

2.1 利尿剂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与高血压治疗常用药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起来,该药物在机体作用时间久,疗效佳,且对脂肪与糖分解无干扰,但对血管、心脏及肾脏影响较大[8-10]。对于其他降压药物单一治疗无效时,可加用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联合治疗时,只需小剂量应用利尿剂即可,还能减少其他降压药物的用量,避免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医疗负担,被推荐应用于轻度高血压治疗中。2012年研制出一种新型利尿剂哒帕胺,进一步提高了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11]。该药物作为轻型利尿药物,主要作用在血管,对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有明显的作用,还可避免血管粥样硬化,降压作用可达到75%,同时,相比传统利尿剂而言,其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也有利尿、降压作用,而临床一些研究中提出高醛固酮血症也是高血压病因之一,为此当其他药物与常规利尿剂联用效果不佳,可选择性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有报道[12]对卡托普利片联合呋塞米应用于高血压进行了对照,发现治疗组蛋白尿率低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低于对照组,说明其他药物与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更好地降低血压,延缓肾脏病变进程。

2.2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又被称作钙离子拮抗剂,作用机制在于减少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钙离子通道的面积,避免细胞外周钙离子内流作用。通过对钙通道阻滞剂分子结构与作用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L型与T型钙通道阻滞剂,前者又可分为二氢吡啶类与非二氢吡啶类,典型代表分别为硝苯地平、维拉帕米,而后者是21世纪初才出现的新型药物,可选择新作用于T型钙通道并发生阻滞作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供血,减缓心率,且无负性肌力作用,也不会导致反射性心率过速,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患者[13]。L型钙通道阻滞剂应用相对更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广泛将其应用在高血压治疗中,约有2/3高血压患者只选择该药物,这可能在于亚洲高血压患者相比其他地区患者,对钙通道阻滞剂有更高的敏感性,可长期坚持治疗。目前我国常用的高血压钙通道阻滞剂以第二代、第三代为主,如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卡地平等。

2.3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主要和β肾上腺素直接结合发生作用,然后发挥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β受体阻滞剂一方面可增强心肌收缩和舒张作用,另一方面可降低心肌耗氧,抑制外周肾上腺素受体,从而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在心率偏快的青中年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哺乳期/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比较适用[14]。目前临床上出现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包括拉贝洛尔与卡维地洛等,可同时作用在β与α受体,适合长时间应用。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若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不当,则可能导致失眠、幻觉等中枢神经异常,部分男性患者还会有、阳痿等性功能障碍,为此高血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谨慎。

2.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降压效果持久,无刺激性干咳,连续服用56 d可达到最佳效果,与其他降压药物均可联用,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在轻中度高血压中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甚至对改善血糖、血脂水平也有效果,对器官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15]。这类药物主要有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相比之下坎地沙坦降压作用最好,且小剂量也能达到良好的降压作用,药效持久,对逆转左室肥厚也有良好的价值。对118例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对照组单用硝苯地平,试验组加用厄贝沙坦,治疗2个月后发现试验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改善更显着,说明硝苯地平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效果,更好地改善降压作用[16]。

2.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作用于高血压的机制在于阻止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且对激肽酶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降压的目标。这类药物首次应用于临床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能有效降压后,开辟了降压治疗的新途径[17]。国内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80例高血压患者采取这类药物治疗12周,总有效率高达90%,且收缩压与舒张压比治疗前显着降低,不良反应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18]。此外,该药物在治疗期间对人体代谢影响轻微,不会影响胆固醇、血脂等指标,若能配合小剂量利尿剂治疗,可增强药物作用。随着联合用药增多,有学者发现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也可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降压作用,且对神经分泌、心率等无不良影响,安全性高。

2.6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在近几年被临床重视起来,可分为基因转移疗法与基因抑制疗法,因为高血压也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由基因结构与表达异常所致,为此予以基因治疗除了可稳定降压,还可从根本上控制高血压发生与发展,从而控制高血压疾病的遗传倾向。不过,就目前已有的基因治疗报道来看,基因治疗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如何选择靶基因,因为目前大部分基因治疗为单基因靶点治疗,而高血压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单基因靶点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即便选择多靶点基因治疗,缺乏这方面的长期研究,也无法广泛开展。

3 结语

高血压发病低龄化,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无疑使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尽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较多,但用药以单一药物治疗有效为佳,而联合用药需谨慎,提高疗效同时要尽量减少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对药物作用靶点不清,缺少联合用药后药代动力学与量关系的研究。总的来说,高血压治疗药物及其方法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欣,卢健.咸阳市区6家医院抗高血压药物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4):747-751.

[2]柳婉婉,吴振卿.睡前服用高血压药物对非勺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4):112-113.

[3]李艳.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12):893-897.

[4]殷琪,何扬利,孙翠芳,等.个性化血压药物控制方案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4-7.

[5]刘艳秋,黄富宏,李爱华,等.4种长效钙拮抗剂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业,2017,26(21):77-79.

[6]任凌雁,靳倩,廖喆,等.贵州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相关药物基因多态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9,48(23):4017-4019.

[7]彭科娟,刘伟,朱慧君.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7(2):52-56.

[8]闫阳妹,吴涛,,等.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肾病患者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28(6):32-37.

[9]闫阳妹,吴涛,,等.他汀类药物对青少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清指标、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9(1):33-38.

[10]李丹,宫建,孙晓辉,等.住院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研究[J].中南药学,2017,15(10):1470-1472.

[11]李志,杨向阳.3种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1(1):83-86.

[12]朴永军,付素云,王垚,等.扩血管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50-52.

[13]沈志娟,王冉冉.3种药物联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4):3610-3611,3614.

[14]戚雅君,丁海樱,杨国浓,等.ACEI/ARB类药物对晚期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28(32):4517-4520.

[15]曾望远,周素云,顾申红.海口市社区高血压现状调查及全科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35-2341.

篇3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引起心脑肾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可导致这些脏器的功能衰竭,危险性较大。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它为深入研究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实质,指导临床治疗开辟了道路。我们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对高血压病的分型,概括为十型。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医辨证分型配合西药降压方法,治疗高血压病,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

1.1.1 肝火亢盛 症见头痛、目赤,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咽干,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肝泻火,佐以平肝息风。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通草、泽泻、车前子、生地、白芍、丹参、当归、牛膝、、柴胡。

1.1.2 肝阳上亢 症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少而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予清肝泻火,息风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牛膝、黄芩、栀子、益母草、茯苓、泽泻、车前子、白芍、生薏仁、丹参。

1.1.3 风痰上扰(痰湿壅盛) 症见头痛头晕,头重昏蒙,胸闷恶心,食欲减退,尿少,二便尚可,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陈汤。法夏、陈皮、茯苓、白术、天麻、车前子、牛膝、白豆蔻、泽泻、白芍。

1.1.4 痰瘀互结 症见头痛头晕,形体肥胖,四肢困重,神疲倦怠,食欲尚可,大便稀溏,舌体肥大,舌质淡,舌边有瘀点,或苔薄白而腻,脉弦细。治法: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方药:丹参饮合二陈汤。丹参、砂仁、檀香、法夏、茯苓、白术、陈皮、甘草、白芍、桃仁、红花、牛膝。

1.1.5 气阴两虚 症见头痛头晕,气短声低,午后潮热,面色苍白,颧红,自汗或盗汗,神疲倦怠,食欲不振,舌质嫩红,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治法:益气养阴。方药:生脉散。生党参、五味子、麦冬、丹参、白芍、珍珠母、茯苓、生地、生黄芪、炙甘草。

1.1.6 气虚血瘀 症见头痛,失眠多梦,心悸,精神不振,面唇紫黯,纳呆,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治予益气活血,通窍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赤芍、地龙、生黄芪、桃仁、益母草、川芎、当归、丹参、牛膝、茯苓、珍珠母。

1.1.7 阴虚阳亢 症见平素头痛头晕,腰痛耳鸣,口苦咽干,五心烦热,少寐多梦或突然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舌质红绛或黯黑,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数。治法:潜阳息风。方药:镇肝息风汤。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钩藤、、白芍、玄参、炮龟板、牛膝、石菖蒲、地龙、川楝子。

1.1.8 肝肾亏虚 症见头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眼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尿少,舌红苔薄,脉弦细。治予益肾填精,方用杞菊地黄丸合水陆二仙丸。熟地、淮山、丹皮、茯苓、山萸肉、泽泻、杞子、茨实、金樱子、牛膝、白芍。

1.1.9 肾阳亏虚 症见头晕四肢乏力,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纳呆,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或薄白,脉沉细。治法:温肾健脾。方药;真武汤。熟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益母草、丹参、牛膝、大枣。

1.1.10 阴阳两虚 症见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腿软无力,心悸气短,肢冷麻木,腹胀腹泻,阳萎,舌质淡红,无苔或少苔,脉结代。治法:育阴潜阳。方药: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党参、生地、桂枝、麦冬、珍珠母、女贞子、白芍、丹参、茯苓。

1.2 临床资料 两组共80例,均为本院及合作单位医院门诊或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32~71岁,平均(45.41±13.20)岁,病程1.5~17年,平均(4.32±1.53)年。对照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5~66岁,平均(44.72±11.73)岁,病程1~20年,平均(4.51±1.30)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的有关标准拟定:凡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mmHg者,均可诊断为高血压病,同时根据我国1973年修定的高血压病临床分期标准,高血压病当血压达到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各项之一者;X线、心电图、或超声检查均发现左心室肥大;眼底检查有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蛋白尿或血浆肌酐轻度增高。

1.4 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或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有心、肝、肾、脑、内分泌等其它脏器系统严重病变者。

1.5 综合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生活干预性治疗(低盐、低脂饮食、运动、减肥等)同时给予络活喜10mg和或洛丁新10mg,每日1次。治疗组:辨证分为肝火亢盛、肝阳上亢、风痰上扰(痰湿壅盛)、痰瘀互结、气阴两虚、肝肾亏虚、气虚血瘀、阴虚阳亢、肾阳亏虚、阴阳两虚十型,分别以清肝泻火之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息风潜阳之天麻钩藤饮;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之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陈汤;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之丹参饮及二陈汤;益气养阴之生脉散;益肾填精之杞菊地黄汤;益气活血、通窍活络之补阳还五汤;潜阳熄风之镇肝熄风汤;温肾健脾之真武汤;育阴潜阳之炙甘草汤等方治疗。每日1剂,分二次口服。并加服西药络活喜或洛新丁10mg,每日1次。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1.6 统计学处理 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治疗后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或者未降至正常值,但较治疗前下降收缩压(SBP)>30mmHg和(或)舒张压(DBP)>20mmHg;有效: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1级或以上(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2.2 治疗效果:两组经过4周的治疗,血压均有明显下降。其中治疗组显效34例,占85%,有效6例,占15%,对照组显效30例,占75%,有效10例,占25%,两组均未发现无效病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需长期抗高血压治疗。我国高血压病患者超过1.2亿,由它引起心脑血管意外死亡率占我国疾病死亡率之首。因此,高血压病的早期防治及如何提高疗效是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不外乎肝火亢盛,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气虚血瘀、风痰上扰、痰瘀互结、气阴两虚、阴虚阳亢、肾阳亏虚、阴阳两虚等[2],但临床上高血压病往往病情错综复杂,按照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于取得满意的疗效。我们结合多年来临床经验,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是人体脏腑气机失调,肝肾失养所致。人过半百,脏腑渐衰,气机失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因肝阳上亢,或瘀血,或痰浊阻滞,使脑窍受损或清阳不升;或因肝肾亏虚,或腑气不通,而致头晕眼花,腰膝酸软之症。故治疗以调理气机,升清降浊,调养肝肾为本病的治疗大法。本病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气虚血瘀、风痰上扰、痰瘀互结、气阴两虚、阴虚阳亢、肾阳亏虚、阴阳两虚等,分别采用龙胆泻肝汤;天麻钩藤饮;补阳还五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丹参饮合二陈汤;生脉散;镇肝熄风汤;杞菊地黄汤;真武汤;炙甘草汤等方治疗。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发病的机制十分复杂,体内脂质代谢紊乱,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病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血压,更主要的是改善脂质代谢紊乱,逆转靶器官的不良重塑。这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3]。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辨证治疗,治疗组结果临床症状,血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本研究显示,临床上高血压病的发病证型以肝阳上亢型为主,其次是肝肾亏虚、气虚血瘀、风痰上扰。其它证型较少见。临证时要重视患者的情志变化,综合考虑,对高血压病的治疗,起到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2] 林雪,于云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病理生理的关系[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0):672―673。

篇4

高血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动脉压缩或舒张压的增高,近几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群体中,约90%的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10%的患者为症状性高血压,其中包括慢性肾炎、肾血管病变、主动脉狭窄、柯兴综合征等等。高血压的临床症状以头晕、头痛为主,因此,在中医上,把高血压划分为眩晕、头痛的范畴。采取何种措施能够使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得到提高,是中医临床所一直追求的目标。目前,西药在降压方面具有迅速、可靠的特点。而中药对患者的调理是通过多层次和多环节进行的,中药的这种综合性调理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并且,中药还可以使终末器官的损伤得到减轻或者逆转,预防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笔者对中医的临床实践进行了多年的观察,认为认清高血压发病机制是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下面将治疗的思路与方法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38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8例,女490例,年龄28―86岁。这些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有:脾气急躁、容易发怒,心情烦躁,头痛头晕,苔黄舌红等,辩证认为是由肝阳上亢或肝火上扰所引起的;病期较长或者老年患者则主要是因为肝肾受损,虚实症相交杂的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昏、心悸、腰酸乏力,头痛、眩晕并不明显,辩证上总是把其归属于肝肾亏虚、风火痰瘀。

1.2 方法

依据统一诊断标准和资料处理方法,采用采用多层次选择调研现场对1038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了严密观察。

2 结果

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这些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症型表现,与其体质密切相关的常见或相间症型表现为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因此,要对高血压治疗的规律在临症之时综合地、灵活地进行把握,用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作为实证的方法,所选用的药方主要有:天麻、地骨皮、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等。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能够起到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的效果。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的病理因素主要是风、火、痰、瘀、虚5个方面,属于头痛、眩晕;类。而笔者则认为,高血压早期或者中青年患者多表现为风、火之类的实症。

要遵循临床实验数据,逐步完善对高血压的中药治疗。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在对高血压治疗中,降压治疗主要在于降低血压本身。为了把血压降低到标准程度,多数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甚至同时使用多种种类不同的抗高血压药物。当前,“降血压和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临床试验”揭示出了一些高血压治疗方面的重要问题,因而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这种规模较大的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的预后影响进行对比,在迄今为止还是第一次,它使严格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得到充分证明,而且再次肯定了在降压药中噻嗪类利尿剂氯噻酮的作用,这挑战了重要能够比降压药更显著的改善临床症状这个传统的疗效评价观点。在中医临床中,提高中药降压效果很关键,同时,还要积极提高利尿降压中药的应用效应。“降血压和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临床试验”表明要使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其实很困难,尤其是对收缩压的提高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还肯定了把钙通道阻滞剂与利尿剂相结合进行使用的必要性和安全性,这有效启迪了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西要相结合应用的开展和相关联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进行[2]。

目前,根据中药的临床实际,采取联合用药,提出合理的治疗策略,对高血压的中医临床处理方案进行逐步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危险进行了分层,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危险性提出不同的治疗策略,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制定的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策略为:以中药为主来治疗低危和中危病人;中、西药联合应用来治疗高危和极高危的病人。在治疗高血压方面,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在中医临床时,要选择应用恰当的治疗方法,才能使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更加合理地达到降压目的。联合用药除了联合使用中药与西药降压以外,还要注重对降压中药种类的选择[3]。

在选择中药时,要以对高血压发病机制进行分析为基础来进行选择。近几年来,中医心血管病学取得了突出进展,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心血管中药药理研究。在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要在对相应的西医学发病机制进行考虑的基础上来应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尽量提高用药水平。

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其表达公式为:平均动脉压=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有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其年龄不同表现也不同,年轻的患者多数表现为高流量一正常阻力型,年老的患者则一般表现为低流量一高阻力型。由于“心排血量=心率×每搏输出量”,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必须关注心率和脉搏输出量,特别是心率。能够起到减慢心率和降压双重效果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益母草等等。一般来说,微动脉管径的变化对外周血管阻力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血管进行轻度收缩,那么外周血管阻力就会有显著的增加。能够起到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双重效果的中药有:野当归、川芎、银杏叶、葛根、白芍等等 [4]。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不规律以及心脑血管中的内分泌活性因子的改变都会对高血压的发病产生影响 [5]。经过现代中药药理的证实,能够对交感神经兴奋起到直接或间接抑制作用从而降低血压的中药有:黄连、钩藤、葛根、人参等。

把了解型高血压的发病点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开端,结合辩证论治,努力寻找二者相结合的地方,选择既有降压作用又符合辩证的重要,在现代中药治疗高血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6]。

老年患者的主要类型是收缩压增高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遇到失眠、情绪波动和气候突然变化的情况时,收缩压会突然增高,舒张压不会有太大变化。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发病机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动脉硬化改变;二是肾功能减退。对于老年患者,治疗多以利尿为主,减少血容量和心脏容量符合。

青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高动力循环状态。其发病特点主要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要用清肝泻火之类的中药对其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应用中药对高血压进行治疗时,要在辩证的基础上使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要采用不同类型的中药来治疗。

参考文献

[1]尹国有. 中医治疗调养高血压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

[2]宋海红.中医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研究进展 [J].光明中医,2010(7),1313-1314

[3]彭丽莉、史大卓.原发性高血压病伴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析[J].北京中医药,

2010(7),534-536

篇5

结果: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显著高于A、B两组患者的78.6%和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具有协同降压作用,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缬沙坦 氨氯地平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46

Clinical effect follow-up observation of valsartan combined with amlodipine in treatment of 138 case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ang Xiaomin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valsartan combined with amlodipine in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Methods:138 cases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valsartan group (group A, 42 cases), amlodipine treatment group (group B, 42 cases), valsartan combined with amlodipine treatment group (group C, 54 cases), followed up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ases in three groups.

Resul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ases in group C was 92.6%,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s A and B,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Conclusion:Taking valsartan combined with amlodipine in treatment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has synergistic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can achieve better clinical effect.

Keywords:Essential hypertension Valsartan Amlodipine Clinic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37-01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易引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1],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和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ARB)是目前高血压治疗的常用药物,笔者近年来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2月~2013年9月间来我院就诊的1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舒张压

1.2 治疗方法。A组患者给予缬沙坦治疗,口服缬沙坦(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521)80mg,1次/d,B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口服氨氯地平(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6824)5mg,1次/d,C组患者给予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用法、用量同A、B两组,三组患者疗程为8周。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随访,记录血压水平的变化,于治疗第8周末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1.3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2]。显效:DBP下降≥10mmHg并恢复正常,或下降>20mmHg;有效:DBP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如表1所示,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显著高于A、B两组患者的78.6%和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有效的控制血压对保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有重要作用。临床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以使血压控制到合理范围,改善靶器官的功能,降低因血压升高引起的并发症。临床研究报道[3]:选用单一药物治疗难以产生良好的降压效果,因此近年来高血压治疗的研究多为两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CCB联合ARB是欧洲、美国和中国的高血压指南中均推荐的高血压联合治疗方案[4]。本研究采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缬沙坦和氨氯地平单用治疗组患者,这与宏[5]的报道一致。氨氯地平是第三代CCB,可缓慢地与钙通道受体结合,抑制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外钙的内流,选择性扩张小动脉,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降低血压[6]。缬沙坦是一种非肽类强效和特异性的ARB,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相关的AT受体亚型,从而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7],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综上所述,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具有协同降压作用,因此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杨小雷,龚勋.武汉市高血压患者住院用药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2,25(10):17-18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5-11

[3] 成迎晖.苯磺酸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8例临床疗效[J].内科,2011,6(6):558-559

[4] 黄涛.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56例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3,35(10):1372-1377

篇6

作者单位:272400 山东省嘉祥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之一,临床致死致残率高[12];有报道显示[3],高血压脑出血在我国人群死亡原因中居于第二位。临床保守治疗疗效不佳,且后遗症较严重;故目前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以及时解除颅内占位,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疝出现[45]。临床常用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大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等。笔者选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0例,分别采用大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到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0例,均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心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6],同时排除合并肝肾严重疾病者。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A、B、C组,每组各60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C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采用专用血肿粉碎针穿刺进入血肿部位,首先抽吸液化状态血肿,之后注入氯化钠溶液反复多次抽出残留血肿,最后注入液化液留置3~4 h,放开引流管导出液化液。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同时进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缺损评分以及生活能力分级评定。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年版[7]拟定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尚可及较差4级;治疗优良例数为优秀例数及良好例数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比较 A、B、C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为283%,367%,517%;C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A、B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A、B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三组患者生活能力分级比较 C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分级明显优于A、B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A、B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三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比较

组别 例数 优秀 良好 尚可 较差 治疗优良率(%)

A组 60 5 12 23 20 283

B组 60 9 13 20 18 367

C组 60 15 16 21 8 517

注:P

表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60 378±52 230±39

B组 60 381±55 152±55

C组 60 383±60 117±34

注:P

表3 三组患者生活能力分级比较

组别 例数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A组 60 6 11 13 15 15

B组 60 10 16 12 14 8

C组 60 17 25 11 6 1

注:P

表4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h)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篇7

中图分类号:R7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088-02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尤其当血肿大于30mL时死亡率更高。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有3种,即内科保守治疗、开颅清除血肿治疗、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传统外科治疗多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死亡率和致残率仍比较高。我科比较观察3种治疗方法及疗效,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1 治疗方法

1.1 内科组 单纯采用保守治疗:(1)脱水降颅内压;(2)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3)控制血压;(4)应用止血剂;(5)应用脑代谢保护剂;(6)防治感染;(7)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8)对症及支持治疗。

1.2 开颅组 行脱水、降低颅内压、降血压以及低温、抗感染治疗,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全麻下取出血侧颞顶部马蹄形头皮切口,游离骨瓣开颅,于颞中回后部切开脑皮质探查、清除脑内血肿,视脑内减压情况及脑水肿程度选择去除或保留骨瓣。余治疗同内科组。

1.3 微创组 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依据头颅CT片(基线、层距等)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位置,或在CT引导下用金属物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位置,局麻下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进行穿刺。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接枪式电钻钻颅,先抽出液态血肿,若为半凝固或血凝块,可抽吸或用粉碎针粉碎部分血块,用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0万/200ml)冲洗,注入尿激酶1~2万U夹管2小时,留针5~7d。两组术后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2万U,每日1~2次,并给脱水剂、抗生素、神经营养药。术后1~3d、5~7d、10~12d复查CT,残余量较多的可用碎吸器或粉碎针粉碎血肿后液化引流。

2 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微创组的总有效率为79.5%,较开颅组的(55.4%)和内科组的(31.7%)明显提高,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开颅组和内科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并发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突然升高时破裂引起的脑自发性出血(ICH),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复杂、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等特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式较多,手术目的是清除血肿,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有利于病人恢复。传统手术治疗是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术,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死亡率和致残率仍比较高。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因创伤大、后遗症重、患者耐受性差而难以接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血肿清除术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开辟了新的领域,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分析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具有以下优点:①床旁局麻下进行手术,操作简便。②手术时间短,半小时即可达到清除血肿,紧急减压的目的。③手术创伤小,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④对病人全身干扰小,不受年龄及血肿深浅的限制,对心肺肝肾功能差的病人也适用。穿刺针还具有一次性使用,避免了反复使用容易污染;采用枪式电钻锥颅省力。从结果可看出治疗有效率大于70%,血肿清除后残余率小,达到了开颅手术的效果;术前病情危重伴脑疝或丘脑出血的病人治疗效果差。由于锥颅穿刺清除血肿创伤小,操作简便,因此可替代大部分开颅手术。

正确及时治疗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有重要作用。采用微创治疗进行清除急性颅内出血,手术方法简便,临床疗效好,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脑出血仅是其脑部表现,应综合治疗,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穿刺定位要准确,避开皮层重要血管和功能区。②术后良好的血压控制,防止再出血。③要及时复查CT指导治疗。④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肺肝肾等器官的并发症。

总之,经比较微创清除术疗效显著,并且该技术方法先进、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较低,能在基层单位广泛开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篇8

2013年2月~2014年3月本门诊就诊孕周为13~20周孕妇,初检时血压计3次测得收缩压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在90mmHg以下,而又非低血压者。常规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预测仪器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分析系统(泰医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TS601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监测仪)。预测阳性者128例,年龄20~38岁,平均29.5岁,且均为第1胎,妊娠前无心、肝、肾、糖尿病、原发性及慢性高血压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史,无明显家族史。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实验组6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生育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耳穴贴压食疗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实验组给予干预措施,两组采取干预措施4周后从孕21~29周进行一次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浓度,血钙浓度。孕晚期34~36周对实验组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及彩超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1.3干预措施

对照组进行孕期健康教育,建议注意休息,淡盐饮食,药物治疗可予维生素C1次/天,0.1g/次,维生素E2次/天,200U/次。补充钙剂1次/天,1.5g/次,平时左侧卧位。实验组:在耳廓相应耳穴部用75%乙醇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cm×0.6cm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主穴:耳背沟、神门、角窝上(降压点)、心。常用配穴:肾上腺、额、枕、肝、肾、皮质下、耳尖〔2〕。将王不留行固定贴紧,力度适中按压,以耳廓酸、胀、麻为准。嘱孕妇每日自行按压5~6次,每次每穴按压2min,力度宜轻柔,忌过大、过猛。3~5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2周为1个疗程。食疗:淡盐饮食,多吃含钙食品,少吃动物内脏。戒烟酒及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含钾、镁、钙、维生素C的食物。每日或隔日吃香蕉、洋葱、芹菜、黑木耳、香菇、海带、鱼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系统,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病率比较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参数值情况比较

实验组血管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管舒张压、血尿酸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浓度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情况

实验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例,发病率为10.94%;对照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例,发病率为17.19%。实验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孕晚期常规产前检查及彩超检查过程中,未发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其他胎儿异常情况,所有实验组均进行产后随访,孕妇、新生儿均正常。

3讨论

篇9

SBP增高为主,脉压差增大老年高血压发病率很高,达60%~70%,多为ISH。随年龄的增长,血管内膜增厚,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内胶原纤维增加而弹力纤维逐渐减少,使血管弹性明显降低,心脏射血时主动脉膨胀受限,动脉内骤增的血容量得不到缓冲,导致收缩期血压增高。近年来研究认为,动脉反射波是老年收缩期血压升高的重要原因。主动脉瓣膜退行性改变导致的舒张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是老年人舒张压不高、反而偏低的重要病理基础,因而老年人的脉压差往往较年轻人增大。

血压波动大,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主要是收缩压易波动,表现为活动时增高,安静时较低;冬季偏高,夏季偏低,而且血压越高,其季节性波动越明显。24小时昼夜节律变化中晨峰现象明显,容易发生性低血压,这与老年人血管硬化,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有关。因此,血压应在安静和仰卧位时测量。认识这种血压的波动,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合并症多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患高血压病后容易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合并症,如易发生心力衰竭、脑卒中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老年人清晨血压增高常与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间一致,如脑卒中发生率约升高60%,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突发率达70%~80%,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也远远高于年轻人。

恶性高血压罕见老年人的高血压以良性高血压居多,恶性高血压较少。表现为起病缓慢,进展慢,症状多不典型或无明显自觉症状,其靶器官损伤和并发症也常见,并且症状多不典型,甚至无症状。如心肌缺血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常在体检时才被发现。

肾上腺皮质增生多见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肾上腺皮质增生和腺瘤的发生率较年轻人增高约3倍,长期慢性肾脏缺血是其诱因。当临床上出现难以纠正的低钾血症时,应注意肾上腺皮质增生的可能。

老年高血压的降压目标

循证医学证实,24小时内血压波动越大,则重要器官受损害的几率就越高,程度也越重。所以,平稳降压,使血压缓慢降低,并且全天24小时稳定控制血压至关重要。选择持续24小时平稳降血压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对增加高血压控制率,减少靶器官损害,降低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老年高血压降压治疗的目标值与年轻患者相同,即应控制

2007年公布的WASID循证研究显示,即使存在颅内动脉狭窄,血压较高患者仍然有较高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和狭窄血管区域卒中的危险。研究结果不支持将这些患者的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的观点,但对于超高龄、收缩压显著高的患者,降压治疗尤应缓慢、平稳。

老年高血压的非药物干预

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都非常强调非药物干预。非药物干预包括:①生活方式的改变,参加力所能及的有氧代谢运动,如每天坚持散步1~2小时,或参加其他轻、中度的体育活动,改变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②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纠正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③饮食习惯的改变,如戒烟、少量饮酒、限盐(盐

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循证医学资料证实,对于高血压1、2、3级患者,不论心血管危险分层处于低危、中危、高危或极高危(分层方法见表1),在采取非药物治疗的同时,都应积极给予药物治疗。而血压正常或正常高值的高危或极高危患者也应考虑药物治疗。大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无论是收缩期或舒张期高血压,还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对老年患者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有益的。

药物治疗的原则主张小剂量单药治疗,如无效采取联合药物治疗,一般不主张超常规药物加量;在血压控制达标的同时,应兼顾靶器官保护和对并发症的治疗;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及2007年公布的新版《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都明确指出,在选择高血压药物时,应该优先选择1次/日给药,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药物。判断降压药物是否能够持续24小时,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50%。如果药物的谷峰比值不能达到此要求,则每天应给药≥2次。而谷峰比值越接近100%,其药物的不良反应越少,血压控制越平稳且持久。

老年高血压病人服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降压,尤其是体质较弱的患者。夜间血压不应太低,避免因过度降压而影响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宜随意停药,应按照个体情况,选择和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长期以来,对于>80岁老年人降压治疗效果尚存争议。最近研究资料显示,>8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从降压治疗中获益,与对照组比较,减少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结论是>80岁老年高血压患者可以从降压治疗中获益。

降压药物的选择除α受体阻滞剂外的主要几大类降压药物,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

钙离子拮抗剂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一线药物,特别适用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病人。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心绞痛也应考虑选择钙离子拮抗剂。选用长效的钙离子拮抗剂更为适宜。

利尿药有助于缓解水、钠潴留,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对高血压伴水钠潴留的病人可以作为首选药。但长期大量服用此类药物可造成多种代谢紊乱,应用时须密切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注意血糖、血脂、尿酸等代谢指标的变化。

篇10

【Abstract】Hypertens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oints two, secondary hypertension is secondary to other diseases or causes of hypertension, high blood pressure is only a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se diseases. Secondary hypertension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concurrent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are similar. This article from the secondary hypertension cause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ts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us enabling the patients to early identify the cause, through specific therapy, 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 even achieve radical goals.

【Keywords】Secondary; hypertension; etiology; prevention;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33-01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原因的高血压。血压升高仅是这些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其本质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10%。继发性高血压尽管所占比例并不高,但绝对人数仍相当多,而且不少继发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素分泌瘤等,可通过手术得到根治或改善。

1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分析

1.1肾性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为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它是由于肾脏血管或肾脏实质的病变引起的高血压。负责供应肾脏血液的动脉——肾动脉狭窄时,会导致肾脏缺血,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高血压。引起高血的常见肾实质性病变包括肾炎、慢性肾孟肾炎、肾核、全身性疾病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肾脏损害等。有肾脏实质性病变的病人除了在临床上有高血压之外,常在检查尿液时,可发现有蛋白、白细胞或红细胞等异常。

1.2内分泌性高血压。 内分泌性高血压主要由肾上腺疾病引起,常见的有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病人常有向心性肥胖,四肢肌肉消瘦,面似满月,面红,腹部和出现紫纹,皮肤痤疮,体毛增多、增粗,女性月经失调和不同程度的男性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化验时会发现高血钠和低血钾,尿中钾含量增高,病人出现乏力、肌肉无力、间歇性麻痹和抽搐,夜尿多。嗜铬细胞瘤患者的血压为发作性或持续性增高,常见的三大主症为发作性的剧烈头痛、出汗、心悸,其他症状包括面色苍白、恶心、腹痛、呼吸困难等。

1.3妊娠性高血压。 妊娠时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可使孕妇血压增高。胎儿娩出或中止妊娠后,病情自行好转。一般常发生在妊娠24周以后,早者可发生在妊娠20周时。主要表现有三大特征:水肿、高血压、蛋白尿。严重时发生抽搐或昏迷,危及母子生命。多发生于身体矮胖、贫血、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女性或气候骤然变冷时。

1.4血管性高血压。 血管性高血压是由引起血压增高的血管病变,常见有主动脉缩窄、大动脉炎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主动脉缩窄病人的上肢血压明显升高,而下肢血压低,甚至无血压。大动脉炎多发于年轻女性,它常累及身体一侧的动脉,测血压时可发现两上肢血压明显不同,一侧异常升高,另一侧低甚至测不出。大动脉炎也可累及肾动脉,导致肾动脉狭窄。老年人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引起两上肢血压明显不同。

1.5药物性高血压。 有许多药物可引起血压升高,患者长期服用可以引起高血压,严重者可发生心、肾合并症,引起不良后果。有激素类药物,如可的松、强的松、丙酸素、苯丙酸诺龙等;避孕药;甘草类制剂;肾上腺素类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拟肾上腺素药(如盐酸麻黄素),以及苯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其他药物如消炎痛、利他林、甲状腺素制剂、碳酸氢钠等。

除上所述病因,其他尚可见于库兴综合症、先天性血管畸形、妊娠高血压、多囊肾、垂体前叶功能亢进等。对高血压病因的分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及血管病变三个大的方面考虑,再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尽快查明病因。这样既可在治疗中带来捷径,又可更好的给病人解除病痛。

2继发性高血压诊断

继发性高血压起病隐匿、血压波动大、不易控制,较原发性高血压对人体损伤更重。一些人误以为高血压只要长期服降压药就可,没注意弄清病因而耽误了治疗时机。

碰到血压升高时,不能把它当作原发性高血压进行降压治疗了事,特别是一些年轻的高血压患者更要注意排查。继发性高血压约占全部高血压患者的5%,及早明确诊断能明显提高治愈率,阻止病情进展。

目前,相当部分高血压患者未到医院正规检查,造成部分继发性高血压漏诊误诊。如能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就可使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正确治疗。

3继发性高血压的预防

3.1忌烟酒、少摄入食盐是最起码的,高血压的发病率与食盐摄入量成正比关系。

3.2少吃肥肉及动物内脏,因肥肉和动物内脏多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多食会加重高血压。

3.3科学的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有劳有逸,饮食有节,低盐少脂,戒烟限酒。

3.4保持良好心境: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自我心理平衡,自我创造良好心境。

3.5忌排大便用力,避开易使人大悲大喜的激动场面。

4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4.1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继发性高血压首先是治疗原发疾病,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升高,单用降压药治疗效果不佳。

4.1.1嗜铬细胞瘤: 大多数嗜铬细胞瘤为良性,可作手术切除,效果好。约10%嗜铬细胞瘤为恶性,肿瘤切除后可有多处转移灶,用131I-MIBG可有一定疗效。

4.1.2肾脏病变: 肾动脉狭窄治疗包括手术、经皮肾动脉成形术(PTRA)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血流重建术、肾移植术、肾切除术。经皮肾动脉成形术手术简便、疗效好,为首选治疗。

不适宜上述治疗者只能用药物治疗以降低血压。ACE抑制剂对肾脏有保护作用,除降低血压外,还可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ACE抑制剂有降压效果,但可能使肾小球滤过率进一步降低,使肾功能恶化,尤其对双侧肾动脉狭窄不宜应用。

4.1.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对增生病例,可作肾上腺大部分切除术,但效果差,一般需用药物治疗。螺内酯是醛固酮节抗剂。

篇11

[中图分类号] 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43-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多种并发症,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和致死因素。本文对我院2005年2月~2007年6月收治的42例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进行合理预防与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2例,均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51~78岁,平均62.5岁。术前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1例,冠心病10例,慢性支气管炎8例。其中,脑内出血20例,基底节区出血16例,出血破人脑室4例,脑干出血2例。意识清醒者10例,昏迷者32例。其中,32例出血量在30~90 ml;6例发生脑疝;血压180~240/100~150 mmHg 50例。同时选取对照组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42名,两组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均行常规内科治疗,即吸氧、降颅压、护脑、保护胃黏膜等处理。除2例脑干出血患者外,其余患者都行使以下治疗方法:患者于发病后3~24 h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采用YL-I型微创穿刺粉碎针,按照CT定位的靶点,刺入血肿中心,同时用5 ml无菌针管抽吸,一般首次抽吸血肿总量的30%~50%。然后注入尿激酶1万~2万U,关闭4 h后开放,同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每日用生理盐水3 ml+尿激酶1万U注入脑室,夹管30 min后开放引流,引流时间不超过7 d为宜,个别达10~14 d或经复查CT血肿吸收,脑室梗阻缓解为止。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与术后常规护理。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治疗组存活38例,存活率为90.1%,死亡4例,死亡患者均为出血量大于80 ml,其中2例是脑干出血患者。存活者病情稳定后,20例自由步行,18例术前下肢肌力0级恢复到Ⅲ~Ⅳ级。对照组存活32例,存活率为76.2%,死亡原因跟治疗组一样,两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2.2 并发症

治疗组38例存活患者中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8例,肺部感染5例,高血糖2例,肾功能衰竭1例,颅内再出血1例。对照组32例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9例,肺部感染12例,高血糖4例,肾功能衰竭3例,颅内再出血4例。

3 讨论

近几年来,由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患者越来越多,而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率较高。该病术后并发症多,处理困难,加强治疗与术后急性期的观察与护理,是抢救患者生命、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本院采用CT片定位后取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性进入脑内血肿部位,脑损伤较轻,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可以迅速减轻血肿中心的压力,解除占位效应,使疝出的脑组织尽快回纳。结果显示,本组的存活率为90.1%,且并发症发生率也不高,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证明此方法治疗比较安全有效。

在预防上,营养支持对于此类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应特别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瞳孔改变是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重要的神经系统体征,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状是否对称及光反应情况来判断病情,这对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术后24 h内要密切观察病情。监测血压可以避免血压降得过低,使脑血流灌注减少,造成脑低氧加重,从而加重脑水肿而使颅内压更趋增高。保持呼吸道畅通及大便通畅,保持正确。积极有效地控制术后发热具有重要意义,可降低头部温度,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减少脑耗氧量。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可以减轻对患者的情绪影响,减少应激反应。注意气道湿化,可减少肺部感染,有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率的降低而升高。

高血压脑出血的并发症多,在此方面我们也应该加强预防:掌握脑水肿程度和及脑疝临床特征,做好开颅准备。防止肺部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气管切开。多器官功能衰竭,应持续心电监护,动态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另外,术后再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致死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所以,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若病情变化,应及时复查CT或MRI,如有颅内再出血,需尽早再次手术以挽救患者生命。应加强高血压脑出血特别是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院外指导,包括心理、用药、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指导,这一点对门诊医生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于汇民,刘国仗.高血压与糖尿病共患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中国分

子心脏病学杂志,2004,4(1):52-55.

[2]蒋延生,魏江波.高血压并发症的用药选择[J].哈尔滨医药,2005,25(6):48-49.

[3]韦春燕.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5,3(19):38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