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4 09:44: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篇1

关键词诚信;诚信教育;原则方法

“诚信”是有序、有效和成熟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道德的重要内容与市场经济以及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在一个诚信丧失的社会,不仅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很难建立起来,而且,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都将面临倾覆和崩塌的危险。因此,在整个社会中建立起社会主义“诚信”道德,学校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要想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能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新道德,就必须在学校中倡导并实践以“诚信”为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其实施应遵循下列原则与方法:

一、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孩子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孩子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个体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时刻刻受到他们所接触的成人社会的影响,而成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文化传统积淀的结果。在此我们举一个相关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依据和重点的不同。西方文化既重视行为结果的意义,又重视行为过程的正当性;而中国文化更关注行为结果,忽视或不关注行为过程和获取结果手段的道德意义。因此,要改变或根除儿童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必须从根本上纠正只重行为结果无视行为过程正当性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标准。在儿童的诚信教育中,教育者应当采用进步健康的价值取向,在评价孩子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行为结果,又要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二、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儿童诚信的发展属道德发展范畴,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儿童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能否得到成人的奖励和惩罚。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时,勿需向他们讲过多的大道理,关键是帮助他们养成说实话、不撒谎的行为习惯。因此,对待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者要善于创造诚实守信的风气,并用事例向孩子讲明,“诚信”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意义。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孩子会重视人际间的协调并有努力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在这一时期,教育者要对孩子表现出的诚信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知道诚信对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极具价值。到了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孩子们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行事原则,他们有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倾向。在这一阶段,要引导他们既要重视行为结果,又要重视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学会全面分析和评价社会上人们的行为。

三、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

个体诚信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儿童表现出的最初的某些具有“诚信”性质的行为或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多半可以在其生活环境中找到影响源。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诚信程度影响着儿童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家长相比,教师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和行为发展的作用更大一些。如果教师的行为具有欺骗性,那么一些学生会认为整个社会是颇具欺诈性的不公正的社会,日后他们会把相应的欺诈行为“回报”给社会。因此要在学校树立诚信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学校特别是教师首先应当以身作则,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是否正当合理。

四、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

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诚信才能得到真实性发展。一般而言,当个体直接面临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矛盾和冲突时,往往要经历一个连续而有阶段的心理过程:对诚信情境或事件的感知——情感关注与参与——诚信价值判断(辨认事件的诚信与否以及卷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责任意识与明确态度——诚信行为抉择——诚信行为的实现与坚持。每个阶段都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可能。如果是肯定的,就前进到下一阶段,否则过程中断。个体诚信选择的心理过程有时瞬间就能完成,但在复杂条件下,将延伸较长时间并伴随着激烈的思想冲突和困难的选择。个体诚信行为的发生,以个体诚信行为动机与行为代价和报偿的权衡结果为基础;以个体诚信发展的现有水平与社会对其诚信水平期望之间的矛盾为动力。

在诚信教育中,教育者要合理运用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对于那些选择诚信行为,主动放弃既得利益的个体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为了获得某种行为结果而放弃行为过程合理性的带有欺骗性质的个体的行为及时进行批评和纠正。教育者还要以个体诚信发展水平为基础,精心选择和设计含有诚信冲突和矛盾的情境,以有目的地促进学生诚信水平的提高。因为只有当个体目前的诚信水平与客观的道德环境和诚信要求处于某种矛盾的状态,只有当这种矛盾状态和总体环境条件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地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党和国家一贯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各学科教学领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恰当地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一是紧密性原则。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找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它既要与学生认识过程紧密联系,又要与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密切相关;既不能只讲知识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只顾思想品德教育而忽略知识的传授。教师为完成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的任务,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逐一列出每一章节的德育渗透点,以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

二是规范性原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依据国家教委规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另外,语文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也作了具体规定,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综合德育大纲,各科教学大纲及教材,找出他们的最佳结合点,使之成为语文常规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使这种德育渗透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适宜性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而要注意提高渗透的适宜性。在德育渗透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教育产生的综合作用,采取适宜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自然渗透,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与需要来渗透。教师要注意德育过程之间的联系,选择最适宜学生接受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使德育渗透取得最佳效果。

四是适度性原则。任何事情都要讲适度,德育渗透亦然。在学科教学中,只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符合教学最优化的基本要求;只顾思想教育,不顾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粹德育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意德育因素的渗透,又不可冲淡和忽略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二者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五是适时性原则。除了渗透点外,渗透时机也很重要。如果德育渗透不是在必要而必需的时候进行,就会削弱德育渗透的效果,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选准德育渗透的时机,抓住德育渗透的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巧妙地启发学生理解语文教材内容的某些实质,自然地促进学生思想感悟的升华和自我认识的完善。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一是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说思想内容是内核的话,语言文字就是它的外壳。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态度都寓于语言文字中,尤其是思想很强的政论、杂文、散文等,其思想内容大多是通过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推敲、揣摩、使学生真正做到字求其义,句求其旨,深刻领会文章内容,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是运用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人手,分析挖掘艺术形象的价值并通过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把学生引入艺术境界,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三是通过分析主题思想进行德育教育。提炼和概括文章主题思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训练项目,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为它是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相互作用呈现出来的社会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思想评价。因此,应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来龙去脉,掌握作者思路,写作意图,从而领悟主题内涵。

四是用情景教育来引起学生共鸣。情景化教育是学生乐于也易于接受的方式。要使学生“心动”而产生情感,教师可选择一些感彩强烈的文章,先理解把握作者的感情,朗读时完全进入境界,绘声绘声地把学生吸引到课文里来,使他们在特殊的情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五是用自我教育来深化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一般可通过两个途径:第一、通过作文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注意选择有利于进行德育的命题让学生写作,引导学生正确的构思立意。第二、运用演讲进行自我教育。许多教师坚持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这不但训练了学生口头表达和表演能力,更重要地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六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尽管语文教学不是政治课,但是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应明白身教的作用。只有教师政治方向端正,对社会主义信念坚定,教师素质过硬,师德高尚,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当然,语文课毕竟不是“第二政治课”。在进行德育时,不能不顾及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语文课的德育应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应象细雨润物一样,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活动。

四、结语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水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武汉: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篇3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篇4

2、循序渐进原则

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深入或提高。一方面,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类似,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不能凌级、躐等;另一方面,人的生理机能有自身的阶段性特征。

3、持之以恒原则

无论从锻炼行为、锻炼意识还是健身效果的保持来看,都必须坚持持之以恒。

4、全面锻炼原则

体育锻炼要从各方面对人加以改造,改造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改造方法的多样性与改造过程的全面性。

篇5

(一)城市生态环境中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它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

(二)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

2 树种选择配置

2.1 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

在我国城市绿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以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比如德国城市森林树木达到12修剪6以下的侧枝,林冠下种植栎类、山毛榉等阔叶树种。

2.2 依据气候特点和具体环境选择常绿与阔叶树种

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荫环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比较充足。因此,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荫降温,在冬季要透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偏爱使用常绿树种。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

3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3.1 配置原则

3.1.1 整体优先原则。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相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

3.1.2 生态优先的原则。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3.1.3 可持续发展原则。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的效果,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3.2 方法

3.2.1 孤植。园林中的优型树,单独栽植时称为孤植树。有时为了构图需要,增强繁茂、茏葱、雄伟的感觉,常用2株或3株同一品种的树木,紧密地种于一处形成一个单元,在人们的感觉宛如一株多杆丛生的大树。孤植树的种植的位置要求比较开阔,不仅要保证树冠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而且要有比较适合观赏的视距和观赏点。

3.2.2 对植。对植的作用:在构图上形成配景或夹景,起衬托和烘托主景的作用。对植树的选择不太严格,无论是乔木、灌木,只要树形整齐美观均可采用,对植树附近根据需要还可以配置山石花草。对植树的树木在体形大小、高矮、姿态、色彩等方面应与主景和环境协调一致。

3.2.3 丛植。丛植在园林功能和布置要求上与孤植树相似,但观赏效果则较孤植树更为突出。作为纯观赏或诱导树丛,可以用2种以上的乔木搭配或乔木灌木混合搭配,有时亦可与山石、花卉相结合。丛植的配置方法通常有2株配树丛合、3株树丛的配制、4株树丛的配制、5株树丛的配制、6株以上的配合。

3.2.4 群植。用数量较多的乔灌木配植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称为群植。丛植形成的树丛中灌木一般在20株以上。树群与树丛不仅在规格、颜色、姿态上有差别,而且在表现内容上也有差异。树群表现的是整个植物体的群体美,观赏它的层次、外缘和树冠等。树群的培植因树种的不同,可以组成单纯树群和混交树群。

3.2.5 列植。列植的树种,从树冠形态上看最好是比较整齐,枝叶疏稀、树冠不整齐的树种不宜用。列植范围加大后可形成林带。

篇6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231-02

1、体育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现状

体育是幼儿教育诸育之首。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自然载体,要想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活动,然而,由于主观上认识不足,客观上受活动内容、形式、器材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体育活动未能充分开展,也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开展体育活动时,常常出现充当“观众”的幼儿多,排队等待的时间长,练习密度与运动量不足等现象。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忽略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以游戏法取代,就游戏论游戏,使体育当中的技能技巧及基本动作,不能得到正确锻炼,混淆了活动与游戏的概念,忽视体育活动的诸多教育功能。不少教师不愿意组织体育活动,甚至认为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是一种负担。

2、体育活动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

幼儿园体育活动是遵循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的规律,以幼儿为活动主体,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和个性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包括身体基本技能、基本体操练习、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等方面。在幼儿园如果没有真正的体育教学,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没有规范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的体育活动,就不可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所以,幼儿园必须加强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从而使幼儿在合理的营养调配下身体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几乎都是以兴趣为重,只要幼儿玩得高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规范的体育教学。这与近几年幼儿园小胖子比比皆是,孩子宁愿守着游戏机也不愿意动一动的现象不无关系。笔者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多数教师不善于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谈一谈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原则与方法,与大家共同学习。

3、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原则:

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身体的各项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以一定的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一定的基本技能为载体,幼儿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与体育教学是分不开的。

首先,在选择组织体育活动时,要注意坚持面向全体幼儿的原则。在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内容要适合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要考虑到活动量与练习密度的要求。如果活动量过小,练习密度不足,幼儿身体各部分得不到充分的活动,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之,运动量过大,练习密度过高,超过幼儿部分器官所能承担的负荷,显然也是不妥当的。目前相当一部分幼儿园体育教学都是重基本动作的练习,轻身体素质的培养,教师基于安全事故的考虑,往往不敢采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活动内容,从而使幼儿失去“跳一跳、够得着”的乐趣,失去迎接挑战和困难的锻炼机会。尤其是男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宣泄”,既影响了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对幼儿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利。因此,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一定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适中的活动量来进行体育锻炼。

其次,在选择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要注意掌握照顾个体差异的原则。在体育活动中,除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外,还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为幼儿的健康状况、体质、活动能力都有所不同。有的幼儿活泼健壮,动作敏捷,有的幼儿胆小体弱,动作迟缓。只有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活动内容,使其既满足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又充满了趣味性及挑战性,使每个幼儿都有锻炼的机会,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促进其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

最后,注意坚持发挥体育活动的社会原则。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传授粗浅的活动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体育的社会,特别是体育活动在幼儿个性培养中的独特作用。要注重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培养活泼、开朗、勇敢、克服困难、遵守纪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结合起来,使幼儿精神集中、镇定、动作协调、定位准确,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集体意识和自信心,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社会性教育功能。

4、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方法:

(1)传统体育教学法:以幼儿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是以往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或理论体系的教育。因为是以教师为主,所以在教学业务、道德品质等各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体育教学强调集体教育活动,促使幼儿全面发展;区别对待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实施有的放矢的教育l幼儿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较强。但是,传统体育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重视对幼儿进行运动知识的传播而忽视发展幼儿智力和创造力;只重视幼儿共性而忽略了个性,从而导致体育活动难于组织,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死板、单调;幼儿感到枯燥无味,注意力难以集中。

(2)现代体育教学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教育,以幼儿为中心,以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全面挖掘、发展幼儿的潜力。体现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的个性化学习,重视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幼儿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幼儿的参与意识;教育形式游戏化与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但是,现代体育教学在着重培养幼儿的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同时,使得体育活动游戏化,从而混淆游戏与体育的概念;重视形式的多样化,忽略基本动作,运动技能技巧的锻炼{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致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直接进入游戏状态,造成动作技能不能够正确发展,甚至有时幼儿排队等待的时间过长,练习密度与运动量不足等。

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法与现代的体育教学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造成了幼儿园教师不愿意组织体育活动,那么,如何使二者结合起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融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幼儿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呢?

(1)以传统体育教学法为主,现代体育教学法为辅。

完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对幼儿进行集体教学,在活动中大部分时间用来锻炼孩子的基本动作、运动技能、辅之以现代体育教学的游戏形式。经过实践,我们发现虽然幼儿掌握了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但由于锻炼时间过长使幼儿注意力分散、感到乏味;而这个时候融入现代体育教学法,幼儿又特别的兴奋,玩起来一发不可收拾,令教师难于组织幼儿教学。

(2)以现代体育教学法为主,传统体育教学法为辅。

完全继承现代体育教学法,辅之以传统的运动知识技能和传授。经过实践,我们发现现代体育教学教育形式多样化、幼儿积极性高,并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教育功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基本动作、运动技能也能得到锻炼。但幼儿的运动密度与运动量不足,由于现代游戏花样繁多,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

(2)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善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提倡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肯定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活动和幼儿的活动相互融合。

2)音乐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寓美于教,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练习技能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让幼儿在锻炼的同时,得到了韵律美的体验,从而身心愉悦。

篇7

2.原则与方法

2.1组织教学与心理引导结合

英语难“听”(听力)更难“说”(口语),这是学生中普遍的看法。前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后者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听不懂而不能及时反应;二是因为所掌握的词汇、句型等不足以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三是因为怕讲错难为情。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大都敏感,自尊心特强,羞于当众说英语,怕说错用错丢面子,由此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因此,较之于小学生,心理引导对于中学生尤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李阳疯狂英语。李阳疯狂英语把独特的教学理念融合到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种教学方法在心理引导方面独树一帜。李阳对“疯狂”的解释是:“百分之百地投入”,“忘我、忘物、忘时”,“排除一切杂念、克服胆怯、树立信心”,“打破传统、突破极限、淋漓尽致地挑战自己的潜能”,等等。“疯狂”的状态就是要学生打破束缚自己的心理障碍,大胆大声地“喊”出来。

2.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

在目前学生普遍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课堂依然是进行听、说训练的主要场所。但是,口语教学的实践性很强,而课堂上提供给每位同学的练习机会太少(尤其目前大多是大班教学),对于羞于开口的学生机会更少。加大课后实践量,开辟第二课堂,势在必行。

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第二课堂的活动活泼多变,寓知识性、趣味性与一体,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基础不一、兴趣不一的学生各有所获,对开发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提供了优良的空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薛英和田耀(1998)指出:口语教师的具体角色从广义上讲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学生的总监督员(general overseer);2)课堂的管理者(classroom manager);3)语音的指导者(language instructor);4)练习的观察者(practice observer);5)活动的顾问(consultant);6)交际的参与者(communicator)。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这样才能避免第二课堂的随意性、盲目性等弱点。

2.3听、读、写与说结合

输入、交际和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研究者经常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外语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把语言的各种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在口语课上,将听和读作为输入,使之成为说的先导,是许多老师经常的做法,并已取得相当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此不赘述。不过,“写”是否和“听”、“读”一样对于“说”也有积极作用呢?袁洪婵和翟莉(2001)经试验研究指出:写作有利于将输入转为理解、由理解转化为口语输出,有利于促进学生用英语思维,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连贯性。对于这个问题,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但是,没人怀疑成功的语言输出(说)有赖于大量的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听、读)。

此外,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语言接触是外语语感获得的重要方式。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英语语感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基础,语感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读说训练有意识地培养英语语感,也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4口语交际与口头表达结合

课文读得好,演讲稿念得好,是不是口语就好?这涉及到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问题。口头表达(oral expression)指的是用口头语言“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现代汉语词典》),而口语交际(oral communication)是用口头语言来传递信息,就是“交谈”,在这里,人际关系、话题中心等语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口语交际中实际使用的语言。前者一般受人际关系、话题中心等语境因素影响较小,通常更注重说话者单方面的行为,后者则反之。口语表达能力是基础,而口语交际能力才是英语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往往被混为一谈,这种误解积久日深,其结果是中学英语教学片面强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忽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事实上,以交际性原则指导英语口语教学,即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是全世界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2.5技能学习与培养跨文化意识结合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成为语言学界和教学界的热门话题。围绕外语教学和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育从属于语言教学;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化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科技成就等。交际文化则包括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以前的课程安排及教科书都很重视“知识文化”的教学,但对交际文化则放在次要或辅助地位。如今情况有所好转,无论是旧版的SEFC还是2003年秋季试行的新教材,都比较重视语言与文化的结合,广泛涉及了英语国家的风俗和文化。教师应该注意充分利用现有教材,适时进行文化意识的教学。如,称呼、打招呼、告别、询问、感谢与道谢、恭维与赞扬、打电话用语等方面的规定;家庭成员、同事朋友、上下级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因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在内的价值观念;中西方民族思维特征的差异;非语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手势、身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不同观念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在其教学原则中提出:“要特别强调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而培养跨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进行简单的口头交际,学生不仅要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正确掌握上述交际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这样,语言才能得体,否则,尽管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但可能造成误会和不愉快。

3.结语

有关英语口语教学的方法原则的论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强调上述数条,盖因在教学实践中它们往往被忽视,成为教学中常见的误区,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地域特点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德育目标没有实现,反而还可能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比如,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区别进行。例:高中《生物》中在讲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时,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向光性是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在学生了解了这一原理后,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小结: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其内因是生长素的促进生长的作用,外因是单侧光的照射,只有这两个因素同时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现出向光性,这体现了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由于高中学生已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过有关内容,所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结从生物学的角度印证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而同样的这种观点,如果针对初中学生,就要用更具体、更直接的实例和语言进行灌输,以适合初中生的知识水平。例:初中《生物》讲述光合作用时,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是因为有叶绿体,二是要有光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此外,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高中学生可结合教材内容多介绍一些我国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对初中学生则可以多介绍一些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类等等。还如进行环境教育,对高中学生可以让他们根据所学的各科知识,自己设计一些环保设施;对初中学生则可以清环保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讲座;对城市学生,可以带他们参观一些工厂的污水净化设施;而对农村学生,则可以给他们多讲一些生态农业方面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去实践。

2、要结合国情国策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认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策。作为生物教师也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高中《生物》遗传学内容的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有一次,笔者在念题之后,让学生在题目中加两个字,变成:“一对德国夫妇生了四个孩子……”。学生愕然,不知所以。笔者告诉他们,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而资源有限,所以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而德国的人口增长率为负数,所以鼓励生育。学生哗然,笑声中,他们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如在进行遗传系谱图的有关教学时,笔者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个包含有近亲结婚的遗传系谱图。在解答了有关的问题后,又问学生:图中的×号和×号生出患病孩子的机率达25%,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他们都带有致病基因。笔者再问:他们为什么会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们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学生在观察后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然后再问:×号和×号是什么关系?学生答:表兄妹关系,是近亲结婚。这时笔者再作一个小结:由于在近亲结婚情况下,夫妻双方带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随机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内容,而且还使他们从理论上弄清了近亲结婚的严重危害。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也会经常碰到有类似“大量捕蛇”、“捕杀猫头鹰”等内容的习题,这时,教师应结合题意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后果,如捕蛇和猫头鹰会导致田鼠数量大增,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并且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规,从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有关法制教育。此外,还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介绍在我国保护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结合北方的沙尘暴天气谈在我国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紧迫性等等。从而将德育教育与我国的国情、国策紧密结合。

3、要适时、自然,不能盲目、牵强

篇9

教学要素一般包括教师、学生、方法和教学媒体四个因素。教学媒体是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手段,包括板书挂表挂画、音频视频投影仪等。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往往能够构造好的情境,例如通过投影仪可把北方冬天大雪封山,一片肃杀静谧的气氛展现给学生;通过视频将《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马丁路德金情真意切的情绪传染给学生。语文教学中情境设置需要遵循三个原则。(1)贴近生活原则。语文本身来源于生活,升华自生活,并经过头脑思维加工。对于情境设置需要生活中的图片、视频、故事等,便于学生了解知识、文章背后的故事,更加直观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者情感。(2)有效设置原则。情境设置的目的在于辅助教学,辅助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和情绪,创建认知。情境设置能做到上述要求才算有效,教师要根据所教授内容深入思考内容与情境之间联系及通过何种方式设置更容易且有效。(3)有效目标原则。情境为教学服务,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节课根据不同的倾向,可有很多目标,情境设置要根据需要实现的目标而设置。一节课有知识和内容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等,针对不同目标情境设置手段、内容、方向不同。教学中,教师首先确定一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然后基于目标实现而采取情境设置手段。

二、情境创设的途径与方法

(1)语言情境。语言情境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方式,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直叙铺垫内容。语言情境构建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叙述方式讲述,并注意学生情绪变化,以调整语调、语速。例如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一课时,老师要向学生介绍清晰本文的背景知识,就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关系、事件及孔子的政治主张做出简要说明。老师要向学生说明,季氏伐颛臾事件发生在“陪臣执国政”背景的鲁国,陪臣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该文入选清《古文观止》足见其典型性,阐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策略。学生在老师语言情境构建之下,被激发起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对于本节知识认知。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49-001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设计和组织好一个游戏活动,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除了要把握好体育游戏的教育性、趣味性、竞技性和群众性这些本质特性外,更应遵循游戏的基本教学原则和方法,以避免教学中出现选材盲目、内容陈旧、组织混乱等现象,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一、选材要有一定的目的性

体育游戏的选择要与教学计划相吻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要采用不同的游戏。

1.在课的开始部分要选择集中注意力、热身为目的的准备性游戏,以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尽快进入课堂

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开始同学们进入课堂的状态较慢,我们可以选择:“报数游戏”“反口令练习(原地转法)”、“传球触人”等游戏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堂教学中去。

2.要选择配合基本教学为目的的辅游戏

主要是为完成教学的基本部分的有关关节、肌肉群做好准备,为学习新技术做好铺垫而采用的辅和诱导性游戏。例如:在学习弯道跑技术前而采用“十字接力跑游戏”能够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发展身体素质要选择专项的练习游戏

使单调、枯燥的素质练习变得生动活泼。例如在发展下肢力量的“踏石过河”游戏、提高快速跑能力的“追逐跑”游戏,能很好地达到锻炼效果。

4.在课的结束放松部分要采用放松性游戏

能迅速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点,让学生的肌体和心理得到恢复。例如采用韵律游戏或智力竞赛游戏(看谁“笑得好”)效果会较好。

二、选材的内容要有创新性

常做某一游戏,师生都会感到无趣味,但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大胆翻新,拾遗补缺,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使其更新颖、有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创、自编,让学生在自导、自练、自演中锻炼身心、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现实中完全创编的游戏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在原有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变化,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例如“长江,黄河”游戏,除采用站立式起跑外,也可以用蹲踞式、半蹲踞式、俯卧式和仰卧式起跑。

游戏的改编不仅仅限于游戏的内容和方法,也可以对游戏名称和队形进行改编。如将游戏“开火车比赛”的名称改为“集体夺红旗”,在游戏的终点线插上几面红旗,火车到达终点后以先夺到红旗的队为胜队。游戏队形由原来四路纵队的长方形改为圆形,火车可朝圆心或圆外方向开。通过对游戏的改编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游戏的利用率。

三、游戏规则的制定要重视思想性

游戏总是受一定规则和要求的制约,既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评定游戏胜负的重要依据。体育游戏要有严格的比赛规则,使游戏者在利益均等的条件下进行公平比赛,但规则不要太复杂、繁琐,否则易影响游戏者的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规则本身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1.在游戏中提高纪律意识、增强意志品质

在规则的约束下,在集体游戏中,学生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的动作。这对养成少年儿童集体生活的习惯,培养集体纪律观念,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都有显著的作用。要求他们遵守纪律,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

2.在游戏活动中要学会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在规则的要求下,游戏者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各人处在不同的顺序、条件、位置从而承担不同的任务与职责,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的职能和作用,从而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

3.明确对犯规者(或犯规队)的处理办法

为了竞赛的公平性,教师应讲清比赛规则,明确哪些做法是合理的,哪些做法是犯规的;什么情况算成功,什么情况算失败。对犯规者或队取得的成绩算无效。例如在打击游戏中,参加者如果采用犯规的方法击中的算无效,对犯规队名次落于最后。

四、游戏的制定要具有灵活性

规则不要定得太死,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力。规则的条文不要过多或过于复杂,一般2-4条即可。

五、游戏的组织要求周密性

1.场地器材的准备要严密

认真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提高游戏教学质量、保证游戏安全的必要条件之一。

2.在设计游戏时,要多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

根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要区别的对待,要及时调整练习密度和运动量,时刻观察学生的身体变化。

3.游戏过程中必须加强纪律教育,以保证游戏秩序井然、有步骤地进行,否则易出现混乱,甚至出现伤害事故

篇11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整节课提供良好的铺垫。

一、课堂导入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围绕对话、文章这个整体,来研究导入的方法,决定导入的取舍,它具有鲜明的导向型。导入选择的角度,采用的方法,甚至运用的语言,都应该紧扣对话、文章这一整体。

2.生动性原则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保证对话和文章的导入生动有趣,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备兴趣课,在不超越教材、不违背文章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适当的整合教材内容,力求从对话、文章中发掘出新的、有趣的、吸引力的教学内容。

3.具体性和启发性原则

也就是说导入的方法必须运用学生能接受、能理解的感性形象,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它的具体、实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启发性”主要是指导入的方法必须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启发和带动学生自己想、自己说。

4灵活性和时效性原则

教师不可把事先备好的方法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可适当地抓住时机,把即时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灵活、巧妙地用来导入对话和文章,这样更加自然、形象和逼真。“时效性”是指导入的时间简短、不能过长,但必须有效果,能达到导入的目的。

二、几种常见的初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1.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是教师最常用且最容易承上启下的一种方法,一般被广泛地运用在单元内的课文教学中,或知识点衔接比较紧密的单元之间。教材每一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文章的编排也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因此,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已学过的、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来导入新课。

例如,在上9A Unit 5的第二课时之前,笔者就针对第一课时的内容问学生:“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Audrey Hepburn?”学生回答:“She is a great beauty, a great actress and a great humanitarian. She is famous not only in the USA,but al so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笔者接着又问:“Would you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Audrey Hepburn?”学生齐声回答:“Yes.”笔者接着说:“Now let's have a further study about her.”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使学生入题、知新,自然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以其所知,喻其不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

2.情境导入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图片、实物、视频等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最快地进入课文角色中,进而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Who stole the necklace”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Who stole the necklace》的动画视频,在学生观看课文动画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What was there a son that the inspector think it was very strange?”“Who was the thief of stealing Mrs. Green's necklace?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课文的动画视频。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知全文内容后,也能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3.故事导入法

中学英语课文的选材大多以故事呈现新的语言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或利用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故事来导入新课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A famous Person”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课前了解马克・吐温和比尔・盖茨的生平事迹,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让英语基础好的同学讲述有关马克・吐温和比尔・盖茨的故事。在讲述故事中,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学过的语法知识和句型进行表达,还要求其他学生聆听故事的梗概,并记录讲述者所用的语法,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知识。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4.悬念导入法

疑问是学习的起源,有疑才会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巧设悬念,使学生思想产生波澜,激起学生揭开谜底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9A Unit 6 Murder in Valley Town的时候,笔者说:“There was a murder in Valley Town. Do you want to know who was murdered?Who killed him/her?Why did he/she kill him/her?”学生本身对疑案故事就比较感兴趣,经过教师的设疑,他们揭晓谜底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这样,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新课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开始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形式多样、富有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置疑问,以强烈的感彩构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集中注意力,认真参与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