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51: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茶文化的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现代茶叶产品;包装设计;价值内涵;茶文化元素
引言
通过对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状况与茶叶产品的市场营销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的缺点和不足:就是缺乏对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融入性,因此其不仅未能满足整个互联网电商时代的发展模式,同时也与消费者的具体市场理念有着重要的差别。
1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全新形式分析
当前在茶叶产品平面包装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其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特别是未能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融入其中,这就使得整个茶叶产品从外包装上来看,缺乏应有的文化底蕴和属性,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并且在这一物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当前开展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时,未能认识到这一文化的价值和底蕴,从而使得其整体包装设计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客观上来看,茶叶产品的文化内涵,就是整个茶叶产品品质的一部分。因此,在向消费者展现茶叶产品时,如何通过巧妙合理展现产品的品质,就极其重要。当然特别是在现代茶叶产品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茶叶产品设计效果,就必须将茶叶产品品质提升与整个包装设计活动相结合,通过具体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融入中国茶文化,开展现代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其不仅能够融入和传播茶文化,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完善的茶叶产品体系。因此,在当前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探究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包装设计效果,茶文化实际上是综合化、体系化的内容,无论是其中所具备的绘画艺术,还是其中所具备的文化价值理念,都是值得我们所探究的。因此,如果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理念与整个茶叶产品的外在包装设计工作相结合,必然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最后,当前在开展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时,缺乏应有科学性元素的系统化融入,尤其是未能将当前整个时展的特点相结合,从当前整个茶叶产品的营销状况来看,互联网电商模式已经成为茶叶产品零售的主要渠道和途径,因此在整个茶叶产品平面包装设计开展过程中,必须结合互联网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融入和创新,而互联网金融创新过程中,完善的支付方式,其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的外在展现。所以,优化现代茶叶包装设计工作,就能够为整个产业产品营销提供相应的,促进要素,但是目前在多数茶叶企业在开展自身产品设计过程中,未能将市场需要和时念融入其中,从而使得整体包装设计与时展之间,却相脱节。
2中国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就已经具备了茶文化元素,无论是具体的茶叶产品,还是与茶叶相关的茶文化内容,都发展成为具有中国元素特色的符号和象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茶叶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元素,越来越多的人将品茶作为自身生活习惯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现代化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虽然人们的的饮茶环境得到了相应的完善,特别是生活元素内容进一步丰富,但是茶叶的地位仍然继续得到保持。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的健康、养生价值认知与成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饮茶作为自身重要的生活元素,不仅如此,随着人们对整个消费生活理念日益成熟,如今与文化相关的具体元素也成为人们重要的消费习惯,因此,如何才能将茶文化融入到整个生活过程中就是当前整个茶叶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但是通过对当前整个茶叶产业的优势以及茶文化的传播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对传统茶文化的有效融入,从而影响了整个茶叶产业在市场发展过程的具体作用和价值影响。传统茶文化对人们的具体影响,不仅仅是理念和元素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为人们认知其他事物提供了相应的渠道和空间,尤其是随着人们对茶叶的作用价值认知日益成熟,完善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丰富人们的处事习惯就极其必要。
3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思路
通过对当前整个茶叶平面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来看,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首先,多数茶叶产品在进行平面包装设计时,缺乏清晰的结构定位和内涵的有效认知,从某种程度上看,良好的产品包装设计,实际上是整个茶叶产品内涵的整体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多数茶叶产品在进行市场宣传时,缺乏对自身产品的有效定位和合理构思,因此,对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得茶叶产品包装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当前包装设计理论日益成熟,无论是彩色理论,还是心理理念都逐渐融入人们的具体生活。因此,人们对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茶叶产品想要满足和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完善自身产品构思,通过合理有效定位,既能为整个茶叶产品包装工作开展奠定下基础,同时也为满足消费者的具体需要。从现代茶叶产业发展的具体视角看,丰富完善茶叶产品包装设计理念,提升茶叶产品的价值元素,优化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已经成为当前茶叶产品在进行包装设计活动时的客观需要,具体而言,其思路主要表现为:首先,现代茶叶产品在开展包装设计活动时,对于整个茶叶产品来说,其包装设计也是整体产品的一部分,尤其是随着当前产业产品的体系不断完善,做好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极为重要。而想要做好茶叶产品的外包装设计工作,就需要将其与整个茶叶产品本身的特点及内涵融入,就始终坚持围绕其自身应有的特点来具体开展设计工作,从而才能实现其良好的效果,比如,针对茶叶产品的具体品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设计风格,从而使得整个茶叶产品的内涵得到有效提升,而这也是茶叶产品在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其次,当前在开展茶叶产品平面包装设计工作时,要结合消费者的具体需要和理念,通过融入消费者自身对整个茶叶产品品质的要求,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定位,从而制定合适的设计方案,以及选择合适的时机、素材和设计心理,进而从根本上做好整个茶叶产品的品牌包装设计工作。客观地说,随着当前茶叶产业发展日益成熟,如今整个产业产品市场已经从传统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而消费者自身的需求,对整个茶叶产品营销工作开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完善融入消费者的具体理念,对整个茶叶产品营销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最后,在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重融入多元文化内涵,尤其是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内涵。无论是,具体的艺术元素,还是现有的价值理念,都超越了其他文化体系。而且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上,饮茶也有着,其他所不具备的价值理念,所以,探究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融入其具体的传承思路,就极具价值和意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茶叶产品的市场营销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这里同样也为整个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相应的基础和载体。
4融入中国茶文化的现代茶叶包装设计思路
随着当前现代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不断成熟,如今整个茶叶产品的体系化日益成熟,内涵化进一步丰富,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整个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融入传统茶文化理念,提升整个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思路,就极为必要,而想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需要充分做到:首先,要清楚中国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并且寻找到适合现代茶叶的包装设计思路,通过将具体的茶文化理念与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相融合,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的成熟应用。对于茶叶产品来说,完善融入茶文化理念内容,在提升茶叶产品品质的同时,实现整个茶叶产品良好的应用效果。其次,在整个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认识到整个活动开展的价值在与通过融入文化元素,从而提升茶叶产品的内涵和市场认知度。文化理念不仅是其整体成熟性的客观表现,同时更是茶叶产品在包装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极为欠缺的内容。因此,融入文化元素,将为整个茶叶产品的品质提升提供实质性帮助。最后,对于茶叶产品包装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将茶文化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茶叶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客观上讲,也是整个茶叶产品产业化和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茶文化理念不仅是一种意识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该体系内,融入了系统化的价值理念和艺术元素,因此,应用好茶文化理念,不仅是茶叶产品的创新发展,同时更是将传统茶文化的价值作用实现全面应用的客观保障。
5结语
随着当前对文化发展的价值作用日益突出。优化开展茶叶产品的包装设计工作,融入传统茶文化理念就极其必要。但是通过对人们的选购行为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对整体品质认知,因此,茶叶产品的现代包装设计开展状况,就成为影响人们选择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结合时展,通过融入具体的文化内涵,其必然能够为整个茶文化传播和茶叶产业优化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利.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J].美术大观,2013(11):78-82.
[2]曾景祥.茶文化空间概念的拓展及茶席功能的提升[J].包装设计,2014(19):69-73.
[3]李广元.道家文化视域下的茶叶包装设计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5(1):99-103.
关键词:
茶文化;茶叶包装;色彩
我国茶叶市场的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大,与之而来的是茶叶的包装更加具有多样性,成为了使茶叶增值的重要方式,茶叶的包装设计在整个茶叶市场竞争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悠久丰富的茶文化历史对茶叶的包装设计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色彩作为茶叶包装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对整个茶叶的包装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与图形和文字相比而言,色彩很容易进行识别,能够给人带来最直观的心理感受,并且易于理解,能够牢牢吸引住消费者的目光,同时还能够通过色彩将商品的信息、价值形象的传达出来,帮助消费者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茶叶类型或者品牌。[1]
1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茶文化,就是茶在我国精神文化中的表现,同时也是茶道在生活中的表现。我国的茶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饮茶习俗、茶与歌舞、茶与诗词、茶与美术、茶与禅教、茶与祭祀、茶馆茶楼、陶瓷茶具、茶艺表演、冲泡技艺等等,这其中的每个方面都有着深刻丰富的内容。在我国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茶让人们既得到了物质层面的享受,还得到了精神层面的愉悦。我国茶文化带有浓厚的东方民族独有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韵味。我国茶文化中对修身养性十分重视,追求的是一种平心静气的和谐氛围。我国的茶文化与养生学的精神基本相似,推动了我国养生观念的发展。茶文化以茶为主要载体,融合了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的优秀思想,将人们的生活与茶巧妙地融合为一体。[2]茶文化还与我国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促进我国人民不断修身养性,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我国的茶叶消费市场在不断的扩大,茶叶的包装设计也出现了多样化、趣味化的特点,利用茶叶的包装,可以使茶叶实现增值。茶叶的包装一方面要能够反映出茶叶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体现出来,从而使得茶叶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3]
2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的表现
商品的色彩对于消费者的选择而言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对于色彩的注意力往往会比对形状的注意力高很多。将不同的色彩巧妙搭配,能够极大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在茶叶的包装设计上,色彩能够引起人们最为敏感和活跃的视觉感受。色彩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映和心理变化。对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要做到易于记忆、易于引起注意和易于色彩联想,茶叶包装设计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包装色彩的巧妙应用。[4]
2.1茶叶包装色彩引起的心理反应在茶叶的包装色彩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有的色彩能够给人带来稳重、古朴的感受,有的色彩给人带来大气、华丽的感受,有的色彩给人带来秀美、精巧的感受等等,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运用不同的色彩,所产生的情绪与美感具有很大的差异。我国目前茶叶市场上的茶叶主要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等等,品种十分之多。针对不同品种的茶叶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比如绿茶茶味十分鲜爽清新,色泽翠绿,在包装时要使用绿色这种冷色调;红茶的汤色十分清亮红艳,茶味十分醇和香浓,在包装时要使用暖色调;白茶的汤色比较淡,茶味清香淡雅,在包装要使用柔和系列的色调。[5]以西湖龙井茶为例,西湖龙井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有着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包装设计十分高档大气。我国成年人多喜欢以茶叶为礼品相互之间进行赠送,成年人的文化积累和生活经验十分丰富,所以会更偏爱一些稳重、大气的色彩,色彩的饱和度、明度、纯度都比较低。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色彩上的整体审美情绪与成年人的审美素养基本相似,深刻体现出了稳重和成熟的特点,将我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髓充分利用包装色彩体现了出来。西湖龙井茶的包装如下所示:西湖龙井茶的包装设计中所运用的色彩主要是浅棕偏土黄色,整体看起来十分复古,有着深远的意境,十分符合成年人怀旧的心理,同时还能够将西湖龙井茶的悠久历史展现出来。在这个包装中,色彩是经典传统的中国画墨色,浓淡相配,给人带来古色古香的心理感受。在整个包装中,最鲜艳的颜色就是红色,也是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印章的形式呈现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个茶叶的包装设计十分协调,具有明显的复古风味。[6]
2.2中国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色彩设计中的表现利用色彩的渲染,能够使茶叶包装深深吸引住人的目光。色彩能够将人的情绪、感受直接调动起来,使人们因为色彩而形成情感上的变化。不同的色彩的审美功能是不同的,红色让人感到热情和奔放,绿色让人感到希望和清新,蓝色让人感到清爽和沉静,白色让人感到安静和恬雅等等。不同色彩的茶叶包装能够使人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主张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和协调。绿色作为茶叶包装时的首选色彩,给人带来了一种和谐的感受,所以大部分的茶叶包装设计者都对绿色比较看重。此外,红色给人的第一感受是热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喜庆的颜色;黄色给人的第一感受是辉煌、高贵,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帝王权利的象征,所以我国人们对红色和黄色的喜爱也是很明显的,很多茶叶的包装设计中都使用了这两种颜色,使茶叶的包装呈现出喜庆和尊贵的特点。褐色在茶叶包装设计中也有着很多的运用,褐色属于深色系的色彩,将其运用在茶叶的包装上,能够呈现出一种庄重、古朴的氛围,体现了我国茶叶以及茶文化的厚重。黑、白、金、银等色彩在茶叶的包装中也经常用到,黑色有神秘的感觉,白色有清淡的感觉,金、银是是一种十分高档的色彩,能够提高茶叶包装的档次,将这些巧妙搭配,能够为茶叶的包装设计带来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很多茶叶的包装中,经常会设计一个向上延伸回绕的白色曲线,就像茶叶冲泡过后热气的环绕形态,暗示着茶叶香味的绵长悠远,创造了一种深远的意境。[7]
3茶叶包装色彩设计的作用
3.1茶叶包装中色彩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茶叶包装色彩要符合茶叶的属性,能够通过色彩联想到茶叶的特性;茶叶包装色彩要符合茶叶市场的色彩心理,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让消费者选择茶叶产品;茶叶包装色彩要与茶叶品牌的形象相符合,也就是要符合茶叶品牌的经营策略,能够通过色彩使茶叶品牌的价值不断增加。
3.2在茶叶包装设计中,色彩对消费者的视觉感受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人们由于色彩会产生色彩心理,而色彩心理也会使消费者的心理形成活动,对色彩心理进行全面的判断,设计出更加优秀的茶叶包装,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广阔的消费市场。
3.3色彩会因为年龄、社会心理、民族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许多差异。所以茶叶包装的设计师要深入社会生活,对不同消费者的色彩爱好进行广泛的调查,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社会心理和不同民族地区的消费者的色彩喜好和审美意识掌握大致的了解,从而在面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时可以做出针对性的茶叶包装设计,将色彩更好地应用到茶叶包装设计中去。[8]同时,还要对中国茶文化进行深刻全面的了解,将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利用不同色彩的运用将我国的茶文化通过茶叶包装完美呈现出来。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现代茶叶的包装色彩设计既要能体现我国优秀的茶文化,还要将文化品位与市场营销结合起来,将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融入到茶叶的包装设计中,使茶叶的包装设计既富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时代感,从而推动茶叶产品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这样不仅能够使茶叶的经济效益得到实现,而且茶叶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化之一,还能够提高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加强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流通,赢得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孙斐.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工作的影响与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1):132-133.
[2]李桃桃.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茶文化的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6(2):145-146.
[3]付万云.六安瓜片包装中的色彩设计理念探讨[J].茶业通报,2013(1):42-44.
[4]王志固.论茶叶包装设计与印文化的融合[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1-104.
[5]孟晖.浅议包装色彩设计的视觉传达[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9-30.
[6]章顺凯.儿童食品包装中味觉的色彩表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23+42.
中国是茶叶之乡。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时候。《诗经・尔雅》中记载,“,苦荼”(“茶”字在中唐之前通常都写作“荼”),算起来,俱进也有近3000余年的历史了。可以这样说,茶是随着我国历史的绵延而不断流传。茶文化也属于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陆羽所作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而陆羽也被认为中国历史上茶道的奠基人。这部划时代的专著茶的生产历史再到饮茶的极艺、茶道原理等进行了综合的论述。《茶经》的出现使得茶成为一门学问、一种文化。刘禹锡在他的《尝茶》中写道,“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体现了古代茶文化对各个阶层人士的影响。
黑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种之一,极具特色,主要产于两湖、关系、四川、云南等地。按照产地,将黑茶氛围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湖南黑茶(茯茶)、四川黑茶(边茶)、藏茶、湖北老黑茶及陕西黑茶(茯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五类。
黑茶成为商品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包装”。包装设计有以下几点功能:
第一,刺激功能。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候的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就是商品的外包装。包装是否独特、是否新颖、是否透出文化内涵,决定了茶品能否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
第二,享受功能。众所周知,人们对美的东西是十分向往的。每个人对美都有独特的体会。好的包装就是要将大众的共同审美情趣展现在包装上。还有一些黑茶的外包装审美角度独特,但是一些对茶文化比较熟悉的消费者便会被这种外包装吸引,进而购买。
第三,宣传功能。这一点自无须赘述。包装上的色彩、文字、相关的说明成为了广告的形式,让消费者能够了解此种茶品,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便于消费者进行口碑宣传和以后的购买。
当然,包装设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向受众传递悠久的茶文化。湖南黑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相传是张良所造,故称“张良薄片”。汉代时期,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而后,经过历朝历代的沿革,直到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兴起,再到现在的兴盛,经过了千百年的沉淀。因此,我们要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将湖南黑茶的悠久文化表现出来。以下我们以湖南黑茶的几个种类为代表,透过品牌包装设计看个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1 “湘尖茶”包装设计文化的体现
1.1 “湘尖茶”包装国画的运用
“此物清高世莫知”。茶秉承天地清气。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每天生活在一种快节奏中。在百忙之余品茶,能够帮助人暂时脱离紧张的工作环境,舒缓压力。运用国画作为包装,则能够恰到好处地、精准地烘托出“清高”的氛围。中国国画承载着我国灿烂的文化元素,它物我交融,寄情于景。国画所体现的超脱境界同茶文化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气质相得益彰。黑茶包装设计运用国画作为元素,既能弘扬民族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又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现在一些普洱商家都充分利用国画作为包装设计。比如,“湘尖一号”的一款外包装是两名古代的名士席地而坐,以石桌为茶台,背景颜色以古铜色为主,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样的包装体现出了古代名流“风雅”的精神。给人的感觉,则是两位名士饮茶中以超然的心态闲谈。这正是现在“忙碌的”的社会人追求的一种心态。
1.2 诗、词、古语同书法同色调的搭配
古诗词和书法在茶文化中也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宝藏中,诗、词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分量。诗词结合书法的运用,既能够承载茶文化的内涵,也能让人感受到独特的古韵古香。例如,一款“湘尖二号”的外包装色调以柔和的橙黄为主,配以陆羽《茶经・茶源》的一部分内容:“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陆羽《茶经》之语让人深切感受到湘尖茶的悠久历史。外表的主色调,让人联想到茶在沏好之后倒入杯中的那种情景。
正是书法文化同茶文化这种难以割裂的关系,让很多包装设计者利用不同的书法形式去展示,并配以合适的色泽,有着浓郁的东方情调。通过包装,既能感受到湘尖茶历尽沧桑之感,又能感受到现代化的元素。
2 茯砖茶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体现
茯砖茶于1860年前问世,早期称“湖茶”。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
一款茯砖茶的外包装以暗红色为底,其logo以黑色为底,金色的字。其他介绍的字也为金色。这样的一种包装设计,能够体现出“湖湘文化”典型的地域性特征中。具体来讲,湖南文化应算是楚文化的继承者。茯砖茶的包装渗透着古代楚文化的那种浪漫情怀。此外,相传,楚人的祖先是火神祝融,红色体现着古代楚人的一种“崇火”意识,而今,红色意味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
此外,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茯砖茶以金色、银色、黑色、白色为主色调包装。金色和银色具有很强的反光能力,在不同的光影作用下,人们能够在不同的角度感受到金色、银色带来的冲击力。同时,这样的包装也体现了茯砖茶自身的华丽与尊贵,彰显出了茯砖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白色的包装能够给人产生一种淡雅的感觉,同时能够反映出湖南文化特有的一种包容之气。黑色的包装似乎为了映衬茯砖茶的属种,也体现了它厚重的品质。
其实,对于定位在茶的历史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我们不要只局限在平面视觉效果的设计上,也不一定非得用中国画、砖刻图形和壁画等传统图形来表现,可以从包装造型,色彩和装饰方面进行整体设计。
事实上,黑茶的包装不仅仅体现在平面的包装设计上,同时造型上的创新,也能够体现出独特的历史韵味。比如,有些黑茶的形体包装模仿古代的茶器、乐器等,并附上这些器具所蕴含的历史故事,并采用恰当的色彩加以渲染来表现历史深度。这样的设计,便融合图形、文字、色泽三位一体。看到这样的包装,仿佛是在观摩一副长长的历史画卷,带人穿越到当时的历史空间中,感受古人与茶发生的故事。
湖南黑茶历史悠久,每一种茶都承载着它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实际上,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大提升,现代的人们似乎对茶文化逐渐淡漠。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深思。在如此激烈的茶业竞争市场,现在的茶叶包装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功利主义盛行,导致包装过度,损伤了茶的高雅品质。因此,现代的茶包装要以文化为本位,包装设计要彰显茶的文化底蕴,体现出茶的独特魅力。创新黑茶包装,不仅仅可以提高茶的销量,还能够提高提高整体品质和形象,才能够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只有这样,我国悠久的茶文化才能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 查俊锋,尹寒.茶文化与茶具[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 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出版社,1998.
[3] 孙仲威.古茶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摘 要:本文以辽宁省8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解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以期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校;公寓文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8;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23-03
公寓是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以及校内外活动以外的重要活动场所,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公寓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经过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者的付出与努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专家学者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研究也比较关注.比如,陈惠就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1];刘明明系统研究了当前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具体措施[2].为准确地反映高校在公寓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运用调查法,以辽宁省的八所院校为研究对象,研究与探讨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调研分析
1.1 问卷设计与回收
1.研究对象与工具
本文主要是以辽宁省8所高校的二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采用自编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由24个问题组成.
2.问卷调查内容与实施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调查问卷》主要涵盖了公寓文化建设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公寓管理者的素质与水平以及公寓文化建设的改进建议等方面.本次问卷调查在8所高校学生处及公寓管理中心管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共发放问卷640份(每所学校80份),共收回问卷622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为615份,有效率为96.1%.
3.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所有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均由研究者手工完成,统计数据根据论文的写作需要进行适当的选用,没有被采用的数据做销毁处理.
1.2 问卷调查结果
1.关于高校公寓的硬件设施
调查结果是:学生对高校公寓内部的硬件设施比较认可,有50.1%的大学生认为公寓设施建设比较好,这与近年来学校增加投入是分不开的;但在公寓园区周围环境上,由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不好或一般状态;在所居住的公寓标志性文化方面,建筑设计选项达到66.5%,名言警句只达到16.6%,其余不足10%.
2.关于高校公寓精神文化建设
调查结果是:大学生的精神价值观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其比例分别为47%、20%、16.5%、15.7%;在学生宿舍内,学生谈论的主要话题是学习与就业、国家大事、个人情感、娱乐笑话,其比例分别是66.9%、57.2%、49.5%、47.9%.
3.关于高校公寓制度文化建设状况
调查结果是:90%以上的大学生十分清楚理解与掌握公寓管理制度,并且表示愿意遵守公寓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是有81.6%的大学生认为,公寓管理制度虽然健全,但不够合理.
4.关于高校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状况
调查结果是:大学生在公寓中的主要行为就是休息;除了休息以外,学生在公寓中的主要行为就是娱乐上网;在上网中,大学生的主要行为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浏览网页、娱乐交友、购物、学习,其比例分别是53%、41.6%、37.3%、18.3%;公寓行为文化的主要形式是联谊交友与棋类比赛,占被调查人数的36.7%与24.3%,而文艺演唱与读书会处于较低的比例,分别为20.3%与18.3%.
5.关于高校公寓管理者素质状况
调查结果是:辽宁省高校的公寓文化管理主要由学生处、院系辅导员、后勤公寓管理员承担.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一般或较低,调查数据显示有44.9%的大学生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一般;有38%的大学生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比较低;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服务水平一般或较低,其比例分别是37.7%与42.6%.
6.关于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调查结果是:大学生对公寓文化建设总体评价是不满意的,其比例已经达到73.5%;被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公寓的整体氛围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有62.7%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公寓缺少学习氛围,有37.3%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公寓缺少主流文化;而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没有新意、脱离学生实际、陈就老套、不具有时代性,其比例分别是73.4%、59%、57.8%、37.3%;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管理者不重视、学生自身原因、网络的影响以及缺少保障机制,其比例分别是78.8%、56.2%、52.8%、46.5%.
2 讨论与分析
2.1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比较完善的公寓物质文化、具有比较完善的公寓制度管理体系以及基本上拥有一支能开展工作的公寓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三方面.
1.比较完善的公寓物质文化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50.1%的大学生认为公寓设施建设比较好,可以说高校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公寓设施.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公寓内设立网络设施、通信设施、学习室、娱乐活动室、健身房以及图书资料阅览室.有的高校还在公寓内设立热水器、饮水机、洗衣机以及空调等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
2.具有比较健全的公寓制度管理体系
目前,高校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公寓规章制度对公寓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多数学校都花大气力研究与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寓管理规章制度.比如,生活作息制度、公寓物品使用制度、水电使用及安全管理制度、公寓固定设施保护制度、公寓量化管理制度、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等.调查结果表明,有81.6%的高校学生认为,公寓管理制度是十分健全的,这充分地表明了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在公寓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拥有一支基本上能开展工作的公寓管理人员队伍
从问卷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在高校从事公寓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处、院系辅导员以及后勤公司的公寓管理人员.学生处是代表学校对公寓实施管理、院系辅导员以及后勤公司的公寓管理人员是具体的管理者.可以说,截止到目前,高校已经基本上具有一支能开展工作的公寓管理工作队伍.
2.2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寓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管理与服务水平比较低以及公寓文化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明显等方面.
1.公寓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据调查统计,有73.4%的高校大学生认为公寓文化建设没有新意.首先,表现在公寓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能有效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的标识;高校公寓物质文化具有共性,比如,公寓内的设施都比较齐全,而公寓园区几乎都是空白.其次,能突出公寓文化特色的公寓行为文化仅停留在一般文化娱乐活动上.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专业所开展的公寓文化几乎没有,如以机电类专业为特色的高校公寓,公寓文化就应该具有与机电类专业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但实际上是没有的.被调查的其他7所高校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由此可见,公寓文化建设缺乏特色是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2.内容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
公寓文化是大学生自己的文化.在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就是内容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本研究认为,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实际是相符的.目前,高校平时所开展的各项公寓文化活动主要反应在公寓行为文化方面.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层次、品味,因而无法激起大学生参与热情.公寓中的文化建设应体现出新时期同学间团结、和谐、友爱、文明、健康以及约束,让宿舍处处充满文化、运动、节约、艺术以及创新,才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
3.管理与服务水平比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一般或较低.目前,高校的公寓管理体制是多层次的.学校对公寓进行管理的机构主要是学生处及各院系的辅导员、后勤的公寓管理员,具体负责公寓的日常管理.在现行体制下,各院系的辅导员主要是对公寓实行兼职管理,他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常规性工作,还要兼管学生宿舍.除了个别的公寓管理中心主任岗位是学校的在职职工外,其余的基本都是从社会上招聘而来,他们不仅缺少公寓管理经验,而且文化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况下,其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低是可想而知的.
4.公寓文化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明显
从对公寓文化的功能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的公寓文化具有教育导向、规范约束、激励凝聚、陶情冶性以及文化娱乐的功能.其中,教育导向、规范约束、激励凝聚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范畴.从目前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现状来看,高校公寓文化只发挥了陶情冶性及文化娱乐的功能,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却不明显.首先,从举办的公寓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来看,多数都是指向文化娱乐,比如,联谊交友活动、文体活动、寝室文化节、畅享清晨等活动,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公寓文化几乎没有.其次,从公寓的物质文化建设来看,能起激励作用的名言警句、人物塑像也几乎没有.由此可见,高校公寓文化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不明显的.
2.3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者轻视公寓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要原因就是管理者轻视公寓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层对公寓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程度是开展学生公寓文化的重要前提,如果学校领导层与管理者十分重视公寓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学校就会加大公寓文化建设的投入,客观上就会有效促进公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许多高校只是把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片面地认为公寓文化建设就是公寓文体活动建设,只要在公寓内经常搞一些文艺与体育活动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其他方面花费太大的精力,因而影响了学生公寓文化作用的发挥.
2.缺乏有效的公寓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若使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公寓文化建设主体的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二是公寓文化管理体制硬性约束.在目前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主动参与的程度,这就需要通过外部的强制力量来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寓文化建设.在目前的高校还没有关于公寓文化建设的硬性规定,多数都是后勤及院系为活跃学生的公寓生活而开展的活动.现有公寓管理规章制度不是约束学生参与公寓文化活动,而是约束学生在公寓中不违纪.由此可见,缺乏有效的公寓文化建设保障机制是公寓文化存在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3.公寓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学生居住的场所被称之为宿舍,主要由学校的舍务管理科来管理.舍务管理科归属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与院系辅导员一起承担起管理学生的职责.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学生居住的场所被称之为公寓,舍务科改为舍管中心,由舍管中心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在现行的体制下,舍管中心归属于后勤集团.形成了后勤集团、学生处以及各院系辅导员共同管理学生的局面,虽然管理的力量加强了,但也常常由于各部门缺乏协调和配合,形成了管理的“交叉地带”和“真空地带”,使教育与管理不相融.因此,公寓后勤社会化改革影响也制约了公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4.网络对公寓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网络文化主要表现为微博、微信、网络新闻、网络消息、网络文学以及网络游戏等方面.网络新闻与网络消息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使人们快速地知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新闻,但是,也会对年轻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不法分子在网络上所散布虚假消息会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导致失去正常的是非判断力;网络游戏与网络文学冲击着中国传统、现当代文化的传播.大学生不再潜心于报纸、书籍等传统的传播媒介,而是热衷于网络游戏与网络文学.在高校宿舍中,网络俨然成为当代学生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和渠道.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热衷于网上聊天、浏览网络文学与内容不健康的网页、打游戏以及购物,对公寓文化活动根本不感兴趣.
3 结论与建议
高校的公寓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有关部门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使高等院校的公寓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已取得的成果
1.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把学生宿舍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了学校的整体规划中,学校通过自筹资金、引进社会投资和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等多种手段确保了宿舍硬件建设的完成,并不断完善了宿舍硬件设施。目前,我校有两幢公寓楼:1#公寓楼和2#公寓楼,共计292间,目前住宿1998人。从根本上解决了住宿问题。每个宿舍里配发洗脸盆架,生活桌椅,配置了洗衣房、充电房。
2.宿舍文化建设。(1)宿舍环境洁净,物品摆放有序。绝大部分宿舍地面整洁,门窗、灯管、阳台打扫千净,桌面、铺上、床下的所物品摆放整齐有序。(2)整体布置优雅,舍名、舍训各具特色。布置上有的宿舍淡雅别致,有的温馨舒畅,有的讲究文化营造,有的简洁明快。几乎每个宿舍都有自己的舍名,如:香榭丽舍、翰林阁、弘志轩、有为居、海之篮、馨苑、恒毅居等。几乎每个宿舍也都拟定了自己的舍训,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用微笑面对生活,用宽容接纳别人;心沉书海,志当天涯;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等等。(3)宿舍氛围典雅大方、温馨如家。如有的宿舍追求气氛红火热烈,装扮有气球、彩带等洋溢着喜庆的色彩;有的宿舍注重营造“家”的气氛,桌上、窗台摆几束鲜花,放一缸游鱼,充满家的温馨;有的宿舍淡雅活泼,一幅“静”的书法作品怡情养性;高二(13)班404男生宿舍同学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在屋顶制作出一副美丽的风铃,令人赞叹不已。
(二)目前存在的不足
1.宿舍文化品位有待提升。我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虽然一直在坚持开展,但主要还停留在“干净整洁”这个浅层次上,缺乏对宿舍文化内涵的挖掘,没有形成特色。
2.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学生应该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但我发现,学生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被动地接受管理和服务。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学校、班主任要求丁才被动去做一宿舍建设方面的工作,很少有入主动为宿舍建设建言献策。
3.宿舍管理员不足,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根据住宿生人数,公寓楼管理员至少应该有7名,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我校管理人员5人,全部是雇用临时工,素质不高,缺乏服务意识。
二、我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根据目前学校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我认为开展好宿舍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
学校领导要将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统筹规划,统筹安排,统筹落实。要增加资金投入,配足宿舍文化建设所需的设施设备。要成立领导小组,强化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丰富宿舍文化建设内容
1.宿舍环境文化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可在宿舍管理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精心设计,布置寝室环境,在适当位置设计“特长展示平台(专栏)”,开辟“百科知识窗”等。宿舍楼周围要绿化、净化、美化、文化,有花草、灯箱、伟人雕塑等。
2.宿舍制度文化建设。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学校应根据实际,再科学、系统、全面完善各种制度,制度内容要融入文化色彩,把“不准”、“不许”变为“我能”、“我会”、“我要”等。
3.宿舍活动文化建设。按照“家”的理念,加强宿舍活动文化建设。学校要以宿舍为单位,可以尝试定期开展“学生才艺展示”、“文艺表演比赛”、“体育项目比赛”、“演讲比赛”、“宿舍文化节”等活动。
4.宿舍精神文化建设。这是在前面三个建设的基础上,所要形成的优良的宿舍风气,是宿舍文化的最高境界。增强学生创优争先意识,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爱舍如家,和谐相处意识。
(三)培训管理队伍,更新育人观念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01
一、引言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依旧十分缓慢,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出现这种差距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要从客观国情出发,选择恰当的发展模式,以加快城镇化速度。
二、我国城镇化道路选择差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进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
1.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变化情况
城镇化就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农业活动不断减少,非农业活动不断增多,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镇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城市(镇)数量和规模变化情况
1978年 2010年
城市数量 193 658
1000万以上人口 0 6
500-1000万人口 2 10
300-500万人口 2 21
100-300万人口 25 103
50-100万人口 35 138
50万人口以下 129 380
建制镇 2173 19410
如上表所示,我国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自1978年以来不断增长,且幅度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纵观全局,我国各城市的发展情况不一,其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差异,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所用的时间和所耗费的资源是有差异的,这也充分证明我国在未来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差异化发展,这是符合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选择。
2.我国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中比重依旧较大,各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等有明显的差距。所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各地区呈现较大差异性,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率在近些年来不断提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
表2 2004-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年份 城镇化率
2004 41.76 2009 46.59
2005 42.99 2010 47.50
2006 43.90 2011 51.27
2007 44.94 2012 52.57
2008 45.68 2013 53.37
但是,我国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不一,所面临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必须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抛弃原有的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城镇化水平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所以,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目前基本国情的重要选择。
三、我国城镇化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差异化发展战略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但是差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这也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我国城镇地域分布十分广泛,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这使得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近些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是城市人均收入基数较大,增长较快,城乡间收入的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城乡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较为落后,为了更清晰地描述我国城镇化建设下城乡收入差距现象,现在运用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对我国2008年到2012年的数据进行计算,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各种基尼系数计算结果
年份 城乡间基尼系数 城镇内部基尼系数 农村内部基尼系数 城乡内部基尼系数 全国基尼系数
2008 0.2792 0.3289 0.3536 0.1613 0.4405
2009 0.2782 0.3248 0.3609 0.1619 0.4401
2010 0.2636 0.3192 0.355 0.1638 0.4274
2011 0.2541 0.3189 0.3669 0.1671 0.4212
2012 0.249 0.2913 0.3576 0.1568 0.4059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城乡间的基尼系数较为稳定,一般在0.28附近徘徊,说明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依旧很大;城镇内部的基尼系数较大,其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样的,我国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较大,总体上我国的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这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四、总结
城镇化的差异化发展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所以必须要予以重视,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减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东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部分高师院校的美术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旧,学生依然在进行写实的技术训练,很少去关注、思考什么是艺术。本该鲜活、生动的美术教育,有渐趋僵化之势。
一、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1.1教学大纲是高师美术教学的“宪法”,教学中出现偏差,马上就由教学大纲来纠正,学生学习也有矩可循,老老实实按教学大纲学就是了,可叹的是这种大纲几十年不变。
1.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美术系设有工业造型、陶艺、雕塑、木工等实习车间,从图纸设计到制作完成都一丝不苟,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
2.美术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师范院校美术系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美的传播者,所以除了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非常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
二、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1.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主要是绘画课和计算机设计课,基本没有手工制作课,所以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普遍开设,但时间过短,一般每门课程只开一个学期,学生浅尝辄止,仅仅记住一些艺术家和作品的名字,对艺术品的美学内涵和文化脉络缺乏明确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深刻领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精神,所以面对艺术作品常常感到茫然。
3.教学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前几年实行分散实习,流于形式,形同放羊,实习失去了意义。近年有关部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重新安排集中实习,但由于师范院校与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沟通不畅,实习学校很少,实习学生过多,很多实习生没有机会上课,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差别最大的表现是在绘画主题的选择方面
1.俄罗斯学生的作品多表现传统的和现实的题材,非常注重绘画作品的文学性表现,主要来自于宗教、历史、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风景等方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巨变给俄罗斯人带来了极大的痛楚,因此,在绘画题材方面俄罗斯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抹去前苏联的印记.极力避免此类题材的表现 (除当代性艺术有刻意地表现以外)。宗教的复兴和对近代俄罗斯伟大的民族崛起历史的缅怀,使刚走出困境的俄罗斯人找到了精神慰藉和对民族复兴的美好展望。
2.中俄学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差别还表现在绘画的风格和表现技巧方面
中国学生的作品多为追求真实的写实风格或风格化的流行样式。与俄罗斯学生相比,由于中国现代美术缺少了对绘画本体关注与研究的现代主义阶段环节,因此,对于现代主义在绘画的风格造型、结构、空间、色彩等方面研究成果的运用中国学生显得要陌生得多。
四、在作画情绪方面中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
中国学生作画时很注重把握情绪,在感觉良好时会从局部到局部依次走下去。即使构图出现问题也不会理睬,但是一旦情绪变化或中断就会影响作画的热情和作品的质量,作品的整体效果与情绪表达的完美结合通常是很难达到的。中国学生在整体与情绪表现的选择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因此在作画过程中不大喜欢因为调整整体效果而破坏细节的一气呵成,也不会有像罗丹那样为了不影响整体效果而砍去巴尔扎克雕像手臂的那种魄力。这种习惯是与中国的写意传统分不开的意在笔先而所有的气韵、形象、笔墨、布局都在情绪的宣泄中逐一展现,忌讳情绪的中断,其中突出的是“自然”二字。相比之下,俄罗斯学生则要理性得多 从构图、打形、铺色调、深入、调整到结束按部就班。
东、西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不同的感知方式,我们从中俄两国学生作品体现出来的巨大差异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一点。对比中可以让我们从更深层面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优势,扬长补短对于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何去何从将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89-02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未来的思维形成、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潜在影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加快,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部分学生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1]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文化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1.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现状
中华文化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发展形成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涉及,还涵盖了道德、礼仪、价值取向、思维形成等丰富内容。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来了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其中有一道高中学习过的文言知识的客观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不足70%;均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35%;能讲出5个以上传统节日起源的学生只有25%;在对于自己家乡历史文化了解程度问题中,有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学生不足6%。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掌握不够,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
2.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情况
传统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态度。问卷调查显示,4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关于是否应该继承传统文化,22%的同学认为应该继承并发扬,77%持中间态度;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调查中:30%的同学认为节日放假可以更好地体验节日意义,70%表示无节日感受;有69%的同学喜欢春节,31%的同学选择了圣诞节。在古典书籍阅读方面,只有27%的同学愿意学习。对于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47%的同学持乐观态度,32%持中间态度,21%的同学持悲观态度。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较低,对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对文化传统有不利影响。
3.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情况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有65%的同学主要通过课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17%通过长辈讲述了解,还有17%的同学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了解,1%的同学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可见大学生主要了解学生的方式是书本知识,但事实上,书本上所教授的知识大学生吸收的效果并不好,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过后就遗忘。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过于狭窄,大部分只局限在课本知识上,课余通过其他方法了解的较少。
4.大学生传统道德践行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道德追求。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包括“克己”“爱人”两方面,而以“礼”为准则。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传统道德意识渐渐淡化。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中国的大学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2]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主要就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校园中主要表现为:在自习室大声讨论题目,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宿舍同学相处越来越困难,为各种小事儿大吵大闹等等。二是行为举止欠缺文明礼貌。主要表现为:不按顺序排队,随意损坏公共财物,上课时大声喧哗,目无师长,公共汽车上不愿与老人让座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表现,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则是学习传统文化不够的具体行为表现。
当代大学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等,这些结果都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这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1.客观环境影响
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小成长的环境。而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父母是在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最久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父母大多是60年代到70年代的人,那个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这就导致了父母阶层的目标大多是求温饱,而不是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传统文化被一度认为是腐朽、古板的旧文化。如今大多数父母的心愿被狭隘地定义为“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却不认为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乏。教育是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但问及关于已经学习过的文化知识时,回答的正确率却不足70%,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是不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源,在教学计划上更重专业而轻人文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利,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急于求成。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往往课程内容分散,学生无法进行系统性的了解与学习,这就很难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老师的素质也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大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了解惑这一层,对于学科的整体内涵,以及上升至哲学问题上的地方却极少涉及到。一方面当今的老师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自然地将以前的学习结构、框架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3]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心与道德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一些老师对职业的认识不够,对职业的荣誉感不够,他们认为教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并没有把引导学生承担起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自己的成就目标。
(3)社会大环境影响。经历后,中国经济倒退了十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当前中国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推崇拜金主义思想,并且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变得急功近利。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社会上主流认为对个人发展有用的是各种专业证书、等级证书等,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就显得对自己“无用”。
(4)外来文化入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不断融合与碰撞,然而渐渐形成一个词――文化入侵。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的不同待遇。“洋节”在近年来大受追捧,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呈现萎靡之状;其次就是饮食文化,麦当劳、肯德基、韩国菜、寿司等在中国大受欢迎;再次就是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大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崇尚自我,变得更加自私,越来越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同时学校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大学生踏入相当于半个社会的大学,面对大学里多元的文化,许多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信息没有一个好的判断力,最终往往选择盲目跟风。部分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甚至产生了民族文化无用的想法。
2.主观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教育体制问题与大学课程设计的限制,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难有清晰的认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富有民族特色。近百年来,传统文化经历了被抛弃和重新拾起的跌宕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代的大学生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比如认为《易经》是算命的,《孙子兵法》已经过时,阴阳之道只是迷信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早该被丢弃。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就更难积极地去学习。
(2)大学生功利思想过重。古代职业地位排行是“士农工商”,士人为首,商人最末。然而如今金融热将这顺序颠倒过来。经济类专业受到大家热捧,人文社科类专业几乎无人问津。如今,读书成为了一个找工作的工具,通往社会的踏板。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关注的主要是学校的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硕士点博士点数目、就业率等。[4]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铁饭碗早已打破,高的学历并不代表好的就业和高的工资,为了自己以后“长远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宁愿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考取专业的证书上,也觉得比读古典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古典乐器这些貌似毫无作用的东西更有实际的意义,这也就导致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建议
在清华一百周年校庆上,同志在讲话中把“文化传承与创新”明确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这就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变成一个时代使命,社会各界对此都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责无旁贷。
1.对社会的建议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味和道德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整体氛围对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因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
2.对学校的建议
(1)利用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籍、文物、遗址等就是很好的物质载体。而这些载体,就是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具体来讲:一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从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当地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活动。[5]三是学校在当地民俗工艺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多元的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建立文化自觉。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以及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团日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都可以将主题设为了解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院校也可以组织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社团,专门在每个传统节日组织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提高人文课程在选修课中的比重和增加一些必修的人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引导大学生来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气质等。高校也应更加重视人文课程,加大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投入,并提高此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权重,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3.对大学生的建议
(1)思想上,端正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民族的根。正如在五四重要讲话中说到:“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加深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牢记中国梦,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其精神,继承其精髓,是作为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2)行动上,自觉学习,主动宣传。首先,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辨认能力,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其精华。其次,当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与理解后,大学生应该发挥“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从正确的立场、正确的角度向周围的人群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更多群众、更多国家都能修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谬解,从而对千百年来经时间冲刷却依旧流传下来的历史遗珠有着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小平.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5).
[2]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到目前为止我国坚持采用的是考试制度,但是这种考试制度给许多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压力,并且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是一味追求成绩的提高,完全跟随教师的步伐,完全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一味的练题,而忽略了自己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的提高。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约束,我国许多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一味的讲解课本知识,学生则始终被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根本不让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久而久之许多大学生就会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尽快的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学校必须要提高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视程度,及时的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对策。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仅仅注重应试语言能力培养
对于目前我国大学而言,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其中比较显著的问题就是学生仅仅注重应试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主学习,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在宿舍或者图书馆,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管理比较松懈,而正是因为如此使得许多大学生渐渐的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他们学习语言唯一的动力就是通过英语四级,但是,我国整体英语四级题比较简单,许多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通过,因此,许多学生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在语言学习方面,更何况是跨文化交际语言的学习。许多学生在通过英语四级以后就完全放弃了语言的学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帮助,他们不愿意进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训练和培训。
(二)大学语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跨文化内容比较少
在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具备一个丰富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许多大学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大学语言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跨文化内容比较少。例如,许多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集中在国内文化和专业方面,在外语专业方面的课程数量比较少,对于一些理科性的大学而言,外语专业课程数量更是特别少,许多学校仅仅开设了英语专业,而英语专业的教学也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而很少进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使学校开设了英语听力课程,但是在课堂上教师也只是播放一些英语电影,让学生看电影,而根本不进行交际能力的训练。另外,由于大学教学内容很少涉及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学生对国外文化了解不足,他们不敢主动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
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学校应该加大对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力度
首先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学校应该定期的举办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会,在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结束之后,还应该对他们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另外,教师还应该尽可能的参加各种研讨会或者出国考察等、到其他国家进行进修,积极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进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畅所欲言,或者也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跨文化的聚会等,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断地改革并且创新课堂教学
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课堂教学也是极其重要的措施之一,因此,教师必须要不断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兴趣采取相对应的课堂教学。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将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分析和对比,然后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这些异同点去更好的学习并且掌握其他国家的文化。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如让学生观看某一个英语电影片段,然后自己练习这些英语口语,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交流。
(三)丰富英语教学活动,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丰富英语教学活动,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举办跨文化讲座、西方文学与电影等交流会,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主动通过各种资料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还可以组织一些辩论会、演讲比赛、英文歌唱比赛、戏剧表演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加强语言的迁移能力,在跨文化交际氛围中切实锻炼并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的激发大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各个大学教师必须要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或者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所,然后要求学生积极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
在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情况下,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怎样?化学学科是否适合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对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态度如何?为此,笔者设计了问卷并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的指向性明确,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当前化学学科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现状及问题。
1.问卷的设计
我们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转化为学生易接受和理解的具体题目以便调查研究。[1]该问卷共有20道题目,各题以封闭型选择题的形式设置,问卷调查结束后,随机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访谈。
2.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在金华地区的金华一中、艾青中学、金华八中、金华六中、永康中学等5所中学开展,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3份,其中有效问卷471份(回答题目不足90%则视为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对471份问卷进行编码,运用SPSSI3.0 For Windows 进行数据的录入、处理与分析。
3.部分调查问题及结果分析
(1)对学生化学观和化学价值观的考查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正确的化学价值观。85.1%的同学在评价化学对社会影响时认为关键在于如何应用化学,仅有4.7%的同学认为环境问题根源在于化学。但学生缺乏对化学人文的理解,表现在学生不了解化学与生活、社会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只有13.8%的同学知道STS教育,而67.3%的同学对此一无所知;在“学校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用”问题中,23.8%的同学基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10.9%的同学认为基本用不上。结合学生的个别访问,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思考仅限于解题,没有将化学与社会、人类生活联系起来,学生的化学观不全面。
(2)对学生科学精神的考查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7%的同学喜欢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78.3 %的同学能对化学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怀疑,但只有27.6%的同学会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实验中遇到问题,有28.9%的同学会重新实验并检验数据的正确性。上述结果说明学生有对真理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敢于怀疑的勇气,但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明显体现出来。在学生的个别访谈中,我们也从许多学生口中得出:“对一些实验,我们有比课本上更好的方法和建议,但进行探究验证的却很少。”这点从只有2.6%的同学尝试过改进实验仪器或装置也可以看出,可见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3)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考查
通过数据统计,60.9%的同学比较关注社会现象的话题;95.8%的同学愿意参加环保公益活动;但当学校公共设施遭受破坏时,只有40.1%的同学会及时制止破坏行为,还有14.0%的同学认为不关自己的事情;57.6%的同学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42.3%的同学将废旧电池直接扔进了垃圾桶。结合学生的个别访谈,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主观上还是比较关注社会,关怀自然,但缺乏付诸实施的具体行动。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喜爱是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条件。但是现阶段,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水平不高,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但是缺乏对人文的理解;他们具备勇于探索和追求的科学态度,但是缺乏探索创新和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他们比较关心自然和社会,但是缺乏从自身做起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他们对同学有竞争意识,但是合作能力不强。这些现实向我们昭示了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通过渗透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从叶绿素到计算机芯片,从有机合成材料到新型非金属材料,由超导材料到记忆材料、液晶材料,从结晶牛胰岛素到基因工程,从化石燃料到核能燃料……这些事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在人类进步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在学生心中播下热爱化学的种子。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向学生说明: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的考虑欠缺,人类正面临着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水质恶化”等严重的威胁。要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人类考虑问题欠佳导致的,其中有技术上的因素也有人的思想上的因素。
另外,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一些化工或制造企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科学对生产生活的巨大促进作用。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人类面临的常见环境问题,如“对雾霾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研究”“母亲河婺江的水质调查”“身边垃圾分类回收的调查研究”等作为研究课题,搜集资料,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策。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引发他们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通过渗透我国古往今来的化学成就和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我国有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化学领域里,曾经做出过许多杰出的贡献,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介绍酒和醋的酿造技术,火药、青铜器、漆器等制造技术,在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著名的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 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话”选修课程很值得我们借鉴。该选修课程借鉴高校教材《大学科学素养读本(化学卷)——引领现代化学进展的诺贝尔奖》,结合高中化学知识选取合适的诺贝尔化学奖为实例。每个课题的“成长经历”栏目,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人生阅历、人格品质,让学生体验化学家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获奖成果”栏目真实、动态、详细、完整地介绍所选的诺贝尔奖事例。“成果应用”栏目则着重展现诺贝尔奖成果的实际应用,展示成果对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让学生更为详尽地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每个课题最后附有相关阅读资料和网络资料,以“相关阅读材料”栏目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课外上网查找资料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结合化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对于化学研究而言,正如羽翼鸟、楫桨于轻舟。化学实验的方法本身就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务实求真的精神。
除了传统的教材实验外,教师还可以用心思考、精心设计,将书中的知识拓展延伸,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各类有趣的实验。以必修基础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模式展开,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到系统的化学知识,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精神。[3](部分趣味实验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的联系如下表)
4.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有团队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远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竞争、合作、讨论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现行的苏教版教材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都为学生间的合作创造了许多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教材中的各个栏目为基础,积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化学《必修1》专题1“常见物质的检验”,该内容中就有一个“活动与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出■、Cl-、■、K+的检验方法。其实,在组内实验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增加组间讨论。将4种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也将知识总结得更为全面。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容易出现效率低的情况,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合作。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律,学会有序高效地合作。每个成员要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我们提倡适度争论,但是拒绝无礼吵闹。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邵瑞珍指出:“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改进学习方法;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加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把握新课程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化学家的化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化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当代社会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密切,文化打破原本固守的空间,走向融合。流行文化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作为人们梦想的象牙塔,也是无数思想的汇聚和争论之地,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渗透,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个人主见、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等产生了影响,而且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能够正确认识流行文化的现状,并从中发现问题,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对待流行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已然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流行文化的概念
对于流行文化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顾洪英认为:“流行文化是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定生活方式。它是以大众为消费对象,以现代传媒为载体,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夏建中认为:“流行文化是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张士军认为:“流行文化是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是以现代传媒为载体,以特定的年龄成员为受众,以批量生产为特征,以追求规模商业利益为目的一种类型文化。”总的来说,流行文化就是被大众喜欢、广泛传播并且热烈追随,具有流行性、娱乐性、易变性、共享性和商业性等特点的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的现状与成因
(一)大学生流行文化的主要现状。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流行文化中网络文化占53%,娱乐生活占13.50%,流行影视占10.74%,流行服饰占10.25%,流行文学占9.26%,现状总结如下:
1.网络文化相当盛行
随着网络的普及,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带了诸多好处,如网上图书馆等提供了学习平台;微博等提供了交流平台。有些不利因素,如很多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等。
2.娱乐生活多元开展
娱乐生活文化是人们工作之余从事的一种以放松身心,增加生活情趣的活动消费项目。如休闲运动、旅游摄影等。它有利于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互动交流;有利于丰富社会经验,开阔眼界;有利于增强人际沟通能力。不过过多的娱乐会增加经济负担和消耗时间,但对大学生来说总体利大于弊。
3.流行影视广泛传播
流行影视是指博得社会群体或大众的普遍喜欢,并在长时间内被讨论和模仿的影视作品。譬如《阿甘正传》等励志类电影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鼓励;也有一些影视对金钱进行不正当宣扬,在大学生中间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此外,流行服饰、流行文学等也颇受当代大学生青睐。
(二)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流行的基本原因。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流行的原因中缓解压力的方式占29.06%,追求时尚的心理占26.70%,社会经济的发展占18.62%,文化全球化和商业媒体的推动分别占12.02%和11.63%。
1.缓解压力的方式
大学生一方面迫切要求长大,另一方面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乃至自身的沉重的学习、就业等压力,他们内心压抑;大学生长期接触的是一本本枯燥无味的课本,而流行文化中的那些宽松、自由的东西,能够极大地缓解大学生学习等各方面压力。
2.追求时尚的心理
追随潮流,爱好时尚,是大学生都喜欢做的事情。很多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解最新潮流资讯、看演唱会等事情上,这些都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尚内容。作为青年中的重要部分,大学生通过这些东西张扬个性,表达内心世界。
3.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流行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流行文化是经过商业运作而制造出来的商品,是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文化,会最大限度地攫取市场利益。经济利益促进流行文化的快速普及,因此流行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此外,文化全球化和商业媒体的推动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当代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大学生流行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此项在调查中占41.87%。流行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流行歌曲、影视、网络等,它都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学校课余生活中,大学生常常借助周末文化广场、校园文化节等活动相互交流,表达对文化生活的思考。
2.大学生流行文化培养了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24.48%。流行文化的流行性和易变性,使得它始终走在时代前端,这种新奇的文化内容,使大学生形成了追求自由、善于创新等个性,并且能够使大学生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文化。
3.大学生流行文化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17.14%。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现在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向着新时代所推崇的方向发展。创造激情、追求进取等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念正逐渐在大学生身上生根发芽,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实践创新。
此外,在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等方面也有着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模糊了大学生的理想追求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46.01%。大学生流行文化张扬的生活方式,常常打破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规划。面对新奇多样化的大学生流行文化,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在其中进行“探索”。一旦没有做好自我管理,渐渐地便会偏离原来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淡化对远大人生理想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2.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理念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16.95%。政治教育是严肃严谨的,毫无娱乐性可言,这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大学生流行文化接近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使一些大学生更愿意追求轻松闲适的流行文化,而排斥抽象、理性的教育。
3.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项在我们调查中占15.07%。由于大学生流行文化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容难免有较多商业性的影子。大学生处在一个对新奇事物好奇的阶段,容易受到那些不良流行文化的影响,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这样便会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有可能混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
此外,在大学生的心理和道德理念等方面有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四、消除大学生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流行文化的认识,正确对待和传播优良的流行文化。
大学生应进一步自觉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对流行文化的正确认识;应该更多地关注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譬如经典的文学作品等,大量地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品味其含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使自己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智慧的启迪;课余时间,多参观一些艺术展览,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应该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分辨积极的流行文化和消极的流行文化,做到正确宣扬优秀的流行文化,不传播不良的流行文化。
(二)学校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做好正确的思想引导。
学校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需要培养一支既懂教学又具流行感的教育队伍,加强对流行文化教育与引导,并且将流行文化当中的积极理论引入课堂,多开设一些文化鉴赏类课程,发挥流行文化的独特的积极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大学生感兴趣的传播手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并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同时,高校可以运用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文化表达形式,例如微电影创作、辩论赛等形式,传承社会主流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
(三)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流行文化保障系统。
引导流行文化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发挥力量。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不良流行文化产品,逐步完善流行文化市场的制度,使流行文化市场运行有法可依,从而构建良好的流行文化保障系统。文化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对不良流行文化生产者的惩罚处理力度,强化社会主导性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禁止低俗文化、消极文化的传播,遏制商业炒作的低级、庸俗文化,为大学生提供雅俗共赏、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
(四)社会承担文化监督的责任,做好文化生产。
社会各个部门需要承担文化监督的责任,创造能够弘扬社会主导价值规范的、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优秀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各界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多种媒体尤其是网络、手机的功能,传播社会优秀文化。同时,提高教育机构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为增强全社会运用流行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提供保证。宣传、新闻、出版社等传媒部门,在关注物质利益的同时,要肩负起文化传递、文化育人的功能,坚持先进文化、积极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创作有思想、有品位、有内涵的流行文化作品。文艺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创作一些优秀主旋律的文化内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自身做起,排斥不良流行文化,让其无滋生的土壤,让每个大学生在健康、绿色的社会环境之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唐军华.论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J].人力资源,2013(4).
[2]熊艳华.流行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3]潘政.浅析流行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J].小作家选刊,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