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6 08:51: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篇1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幼儿自主性的激发与建立。由此推断,幼儿教育是未来更高级的教育的基础,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阶段。这就代表着,我们必须在幼儿教育阶段完成孩子的性格、品质、决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建立工作,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那么,要完成幼儿自主性的激发与建立,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是最为常见的活动,而在幼儿的生活中最受到幼儿欢迎的,也是游戏。马卡连柯曾表明过这样一个观点——“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成人具有重要意义一样。”直至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游戏对幼儿的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游戏通过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让幼儿在娱乐的同时,收获许多在他们的人生中所必须的人格特征。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手段。下面,就让我来分点简述一下游戏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游戏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我们知道,游戏深受儿童的欢迎,为了玩游戏,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通过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讲述,我们知道,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孩子们为了玩得更好、玩得更开心、玩得更有趣,常常会挖空心思,努力思考怎样才能够将这个游戏更好地进行下去。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许多诸如逻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在观察中得知,幼儿在游戏中都是通过行动和感官来进行思考的,这一获取思考的途径,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意识需要建立在亲身的体验上,即通过经验进行学习。幼儿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实践上,才能够让幼儿有足够的经验积累,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让幼儿在分别头上戴上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不同图形,接着让他们根据自己头戴的图形,在规定的时间里(比如倒数十个数之内)走到规定的区域内(即戴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朋友们分别站在一起)。这一游戏,对于幼儿对形状的认知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群体参加这一游戏,更加深刻地认知到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让他们不但能够认清楚各个形状的基本特征,而且能够有足够快的反应能力,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对于幼儿们的具象图形认知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相应的,在这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用于加深幼儿对于认知的记忆,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幼儿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就完成了相当一部分。

二、游戏有利于人格的健全

游戏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当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表现在智力的激发上,游戏在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上,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人的人格也称个性,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幼儿正处在一个人格形成的阶段,普通的教育很难涉及到人格的方方面面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培养,容易造成孩子的人格缺失,导致各种的心理疾病。在游戏的帮助下,我们就得以顺利解决这一难题。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拼图比赛的形式,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合作完成一幅相同的拼图,胜出方可以获得糖果等奖励,但是失败者就要忍受没有糖果的痛苦。通过这样的游戏,并辅以相应的奖惩,我们可以让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又必须有优秀的个人表现和良好的分工方式,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拼图。比赛结束后的奖励与惩罚,能够让胜出的幼儿学会分享,而败落的幼儿则能够学会面对失败、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就兼顾到了幼儿人格的各方面锻炼,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换句话说,我们在幼儿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游戏有利于规则意识的形成

在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和建立过程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需要我们去完成,那就是规则意识的形成。要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需要对规则意识的概念有所了解。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作为现代人必备的一个意识形态,规则意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游戏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上所作出的贡献是,通过游戏规则的形式,让幼儿学会遵守事物中间运行的规则,通过游戏当中对规则的建立和遵守,渐渐形成规则意识。为了成功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需要在游戏中强调规则的存在和作用,要求幼儿有遵守规则的自我约束,让他们学会在有规则存在的情况下完成游戏。同样是用奖惩的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于是建立起规则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从而加重幼儿对于规则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自主性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合理有效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渐渐完成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健全和规则意识的形成,孩子们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也就完成了大半。而剩余的部分,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完善。我们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明天,聪明的教育者应该懂得结合使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来完成幼儿的教育,从而在我们的幼儿身上建立起完整的、强大的自主能力。游戏的重要性,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要想拥有优秀的孩子,我们必须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尽情玩耍的同时,激发良好的自主性,这样的孩子,才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2

我们一直说,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幼儿抓起,这也正是因为幼儿的可塑性。他们还没有进入社会,还没有一定的是非观念,而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分约束,又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出于叛逆心理,孩子反而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幼儿的家长必须意识到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重要性,从孩子抓起,找出幼儿容易接受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从幼儿的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培养,让幼儿具备是非观念,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而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进而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作为幼儿的家长、老师,我们必须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一、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幼儿的年龄小,没有经历过太多事情,不知道社会的构成,对于“社会”这个词语也没有概念,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还不懂得去团结别人,礼貌待人,这样的表现并不是说孩子不好,不礼貌,这仅仅是幼儿年幼的表现形式。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给孩子讲道理,耐心教育,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从而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例如,孩子在幼儿期间,还不懂得去分享,一切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当孩子拿着自己最喜爱的糖果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让爷爷奶奶先吃,孩子肯定是不大情愿,或者直接塞到自己嘴里,这时家长就要充分利用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给孩子讲道理。当然,这些道理必须要是孩子能够接受的,跟他们讲,他们从小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的衣服都是爷爷奶奶一针一线缝制的,如果没有爷爷奶奶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吃不起糖果,所以,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必须先想到长辈,做一个孝顺的人,做到百事孝为先。

二、强化区域活动中规则自治

通过区域活动中的规则自治策略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这是促进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必要原则。“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了解规则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清楚遵守规则是每个人的职责,否则将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不便和伤害。”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电视、录像、情境表演让幼儿体会感悟,或把幼儿遵守规则的实际情况录下来,再进行当场点评。通过分析来自身边的事,对幼儿更具有实际的教育效果,让幼儿从小就懂得执行规则的意义,树立规则意识。

在幼儿园中,一般规则往往都是由教师制订的,幼儿往往是被动接受,是一种他律,而非自律。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不能做到自觉遵守。而采取规则自治,可以让幼儿在理解规则的基础上,参与规则的制订,自己制约违规行为,体验违规行为的后果,使幼儿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孩子自身的要求,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使幼儿的主动性及行为的自我调控能力大大增强。因此,规则自治使幼儿更易于接受和遵守,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控能力的形成。

三、引导幼儿行动前学会思考

自古以来,人类的行为都是受大脑支配的,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去动脑,去思考,思考要怎样做才能做好,怎样做才是对的,当然,幼儿也不例外。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在孩子吃饭之前,都会先让孩子去背诵《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每餐餐前让幼儿自己意识到粮食来之不易,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幼儿自然而然地就树立了是非观念,进而增强自控能力。还有很多幼儿园,在幼儿刚到学校的时候,会让学生先背诵一遍三字经。我们知道,三字经里边的内容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背诵也是很好的方法,值得借鉴。

结合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必须从多个方面出发,利用多种方法,其中包括家长的语言肯定、奖罚分明的家庭制度,幼儿行动前的语言引导等等,并且由于幼儿的年龄因素,家长以及老师必须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找出适应幼儿的、幼儿容易接受的方法去引导幼儿,以防止幼儿产生逆反心理。综合这些因素,从多个方面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要挠锥抓起,才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全能型人才。

篇3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163-02

一个良好的班级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管理。幼儿园的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幼儿一日生活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来园活动、进餐活动、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午睡等。教师每一项都要抓、都要管,但实际上,重要的不是抓了多少,也不是管了多少,而是你有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方法。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关键要看你怎么管,用什么方法管最奏效。

一 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陈鹤琴先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规则是一种社会协调力量,协调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活动。幼儿园是一个小社会,聚集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孩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没有规则来协调的状况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建立良好的规则直接决定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效果。

二 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给幼儿带来的持续影响还不够

教师在孩子的心中地位甚高,很多孩子在家不听话,父母提出教师的威严来管教孩子。但要更好地管理班级常规,教师还应该加强对自身行为可建立、指导隐性常规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具体事物的处理上,而忽略了自己在活动中以身作则的影响力。

2.以管理为目的,注重纪律约束,忽视幼儿的自律行为

常规教育中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幼儿养成一定的自律行为。好的常规管理,不是靠约束出来的,而是孩子能主动遵守纪律,这才是管理较理想的境界。

3.注重强调幼儿的自由发展,从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常规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兴起,很多老师响应给孩子充分的自,从而给孩子制造了宽松的环境,彻底“解放”幼儿,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没有规则,不成方圆,给幼儿自主性并非就是破除一切的规则。如让孩子们进行角色游戏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如任凭自己的想法,大声喊叫,到处乱跑,这不但使孩子形成没有规则意识的态度,还会影响到其他想正常游戏的幼儿。

三 加强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1.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必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与管理的前提。平时,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如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主动地参与到孩子们之间的谈话,做他们喜欢的游戏和想做的事情等。这样能让老师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们在想些什么,从而更好地开启教育这一扇门,为更好地管理班级做铺垫。

2.抓住一个“头”,做到几个“点”

每一个班集体,都会有让老师较头疼的调皮学生,也是俗称的“头”,别小看这几个“头”,他们的影响力很大。这些孩子往往都有几个共同点,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上课爱插嘴,爱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不抓好这些孩子的常规纪律,那么对管理好一个班级,将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以下阐述三点方法来有效抓好这几个调皮学生的管理工作。

第一,多给点暗示。调皮大王往往都是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小朋友,很多孩子都知道上课要有良好的常规,只是在活动中容易忘记这些规则,他们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如果老师堂而皇之地去提醒孩子,往往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会中断正在进行的活动,而这个时候,老师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对孩子点点头等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来给予暗示,这样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也能收到很好的管理效果,是一种较好的手段,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地把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活动中。

第二,分配点任务。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都非常高大,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令孩子们都无比崇敬,因此,无论是乖巧的孩子,还是有点调皮的孩子,他们对于当小老师这项任务总是非常积极。如让他们当小老师来管理别人,或者是为大家服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让他们有一个意识,作为小老师,一定要给其他的小朋友做出好的榜样。通过给他们分配任务,让他们当小老师这样的形式,不但提高了这些调皮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监督管理意识,同时让他们从在管理他人的行为中慢慢提高自身的规则意识。

第三,渗透点意识。自主性游戏是小朋友们非常感兴趣的一项活动,通过活动给这些调皮学生安排一些规则意识较强的角色让他们扮演,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规则意识,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通过把游戏中的经验迁徙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规则。

3.通过结对子的形式,让孩子们互相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

让一些纪律性较强的幼儿带动没有良好常规的小朋友。把他们分配坐在一起,让小朋友们互相督促。

4.教师与保育员之间的有效配合

在班级常规管理过程中,班级里两位老师和一位保育员的配合非常关键。老师和保育员的目标应该保持一致,相互配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当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配班老师和保育员要密切地配合,帮助带班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协助做好配班、准备工作。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调皮、吵闹、不专注等情况时,配班教师及时提醒或制止。户外活动时,教师和保育员在活动前统一要求,并向幼儿说明要求,在活动中,教师和保育员都能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

篇4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规则是对空间以及自由所提出来的某种意义上相对的约束和限制,规则是一种很好的秩序与规范,能够使人的各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出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就能够使幼儿规则意识以及行为得到巩固,为孩子未来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关于规则意识方面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家长以及老师在教育中点点滴滴渗透,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使幼儿更加适应以后的校园生活,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1 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1 居高临下,意识缺乏

目前,存在一些家长,他们与孩子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在孩子面前总是会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这样是很不恰当的,对孩子在规则养成方面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因而,家长应该摒弃“家长说的话都是权威的,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的观点。因为父母往往也是存在着缺点的,也往往会有讲错话的时候。家长在家庭生活以及家庭教育中都要尊重孩子,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应该是贴心的,应该是孩子可以向其倾诉的朋友。同时,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如果说错话或者做错事都要勇于承认,而且,如果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话,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现在年龄还小,如果对他们确立规则的话就有些早了,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一直大力提倡要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如果加强对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那么就会违背这个原则,对幼儿管得太紧也会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展现。这些观念都致使了一些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规则的养成而有所忽视。正如孔子曾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说明自由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然而,自由却也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够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关于规则的教育并不是限制自由。

1.2 自相矛盾,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时候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这将会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制订了很多家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方法不当这一问题。除此之外,有些家长不能够以身作则,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要遵守规则,自己却不按照规则来行事;有的家长之间对于规则教育的理念不一致,比如爸爸要求要这么做,但是妈妈却又要求要那么做,这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趁机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投机取巧”。还有的家长存在着对规则的程度把握不准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规则过度,然而有的家长却规则淡漠。

1.3 自暴自弃,执行困难

有的家长在谈到给孩子确立了许多规则要求的时候,总是会抱怨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抱怨:“我已经厌倦了整日对他们唠叨个不停,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规则对他们似乎一点都不管用,每次我都得不断重复提醒。”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性的制约,他们一般无法具备很强的规则行为以及规则意识。因此,家长肩负教导幼儿的义务以及责任,不能听任孩子自由发展,正因这样,家长才更需要加强引导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规则行为的养成。

2 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的对策

2.1 体验后果,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时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够使得幼儿由他律转变到自律。适当地让幼儿接受一定的自然后果法,是有必要的。“自然后果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他主张对儿童反复的过失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守规则。

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还要和引导说理相结合,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让孩子能够慢慢感悟,逐渐变得懂事起来。

2.2 巧用方法,理解规则

孩子的规则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如果家长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幼儿识记规则,那么,可能只会是暂时记住,真正的执行效果并不会很好,这是由于幼小的孩子无法一直自然而然地记住并且遵守规则。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都喜欢游戏活动、爱听故事这些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东西在规则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能够让幼儿更加容易地接受并且理解规则,效果也会比直接的强制命令要好得多。

2.3 创造条件,执行规则

有的时候,当孩子具备了一些的规则意识,但是却仍会出现时常违规的情况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例如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经常带宝宝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去,或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们提供在一起玩的机会,这时成人最好不去关注他们。尽管孩子之间不时会发生磕碰,但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们懂得了哪样做行得通,哪样做是行不通的。

2.4 及时鼓励,巩固规则意识

鼓励以及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用点头、微笑、抚摸等肢体动作,来对幼儿某一遵守规则的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孩子的肯定,都是一种表扬,从而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

3 结语

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作用,社会任何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同的规则,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社会没有规则,那么这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甚至是无法生存的社会。但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反复、长期的引导,只要家长用自己的耐心以及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能够使得幼儿把各种规则,化为他们自觉的、自主的良好行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参考文献

篇5

规则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世界因有了规则而变得和谐美丽,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学生的规则意识就是其对于这些行为准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在课堂上,学生良好的常规习惯,是课堂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只有在有序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活跃,状态积极。美术课亦是如此,当学生有了较强的规则意识,美术课堂才会营造得更加和谐生动,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美丽的生命魅力。如何让学生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感悟规则的实际意义,真正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的美术课堂,近年来,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我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些策略,积累了一点经验,试述如下。

一、感悟规则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规则的内需

让规则的遵守者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重要性,这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首要内容。只有当学生建立了规则的概念,懂得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课堂规则是有效展开学习的基础与保证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初步规则意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认可,激发他们对规则的内需。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日渐成熟,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他们同样能透过表象,洞悉问题的实质,所以和他们交流规则的内涵,引发他们感悟规则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就显得意义深远。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现象,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了解规则,感悟规则的真实意义,理解规则的必要性。

二、学生自主制定,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说:“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那么,我们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只有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自主地制定课堂规则,这样产生的规则才更符合“民意”,更能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正如孩子在游戏中,因为孩子自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些规则不仅符合他们的内心需求,更从本质上体现了规则的公平与平等性,他们不仅熟悉这些规则,更能在游戏中用这些规则进行自我约束,所以美术课的规则也理应由孩子自己来制定并完善。由于我任教的班级都是高年级学生,他们不仅能根据实际需求制定规则,更能在与同伴或与其它班级的交流中不断调整完善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协商努力,一套适合高年级的美术课堂规则就如期诞生了。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规则,学生不仅乐于遵守,而且体现了教育对学生权利的尊重,达到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有效提高了规则的执行力度。

三、做好“第一次”,为学生有效遵守规则顺利导航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规则形成后,如何保证它的有效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第一次”印象深刻,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学生第一次违规时,大家所采取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今后这些规则在学习中的顺利运行,更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强有力的暗示作用,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切忌“雷声大,雨点小”,当孩子第一次执行某项规则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帮助孩子达到目标,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一旦出现“第一次”违规现象,更要及时制止,合理引导。

四、“共同体”的建立,让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双赢

规则的意义,不仅要使学生在互相监督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更要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与激励中提高自己的素养,这是我们制定课堂规则的积极意义。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总是乐于监督其他同学的违规现象,而对如何帮助同伴纠正错误,如何树立自我的榜样激励同伴这些方面却显得有点漠然。针对这些现象,受“新基础”教育“共同体”的启发,在同学们的共同商议下,我们的“共同体”也产生了,这一举措不仅创意新,而且在执行过程中非常有效。我们将学生分成两个一组,这两个学生便成了一个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相互提高的“共同体”。他们将在所有活动中享受同等的奖惩待遇,例如课后的收拾与整理这一项常规,就必须由他们两个先各自清理自己的位置,然后相互检查,发现对方做得不到位的必须马上帮助完成,否则一经组长或教师发现就直接扣除他们的课堂卫生分,主要责任人扣5颗星,没有履行督促义务的学生扣2颗星。反之,在课堂上这一组学生如果合作有效,回答问题有质量,参与活动大胆积极,就可以获得奖励星,主要回答的学生加5颗星,在旁补充的合作伙伴加2颗星。这样的“共同体”由于利益与荣誉是共同的,因此他们在相互监督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几节课下来,我欣喜地发现铃声响后教室里安静了,课堂上学生们争着发言,他们更专注了,课后有的孩子会悄悄地提醒他的同伴:“星期四还有美术课,你一定得记着带美术用具啊!”还有的孩子主动帮助同伴丢垃圾,整理桌椅。更令我开心的是有些在年级里赫赫有名的调皮大将也被这些自己制定的规则“驯服”了,他们不仅不再调皮捣蛋,更是表现出了从未有的积极。所以只要全心投入,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就会找到更多富有新意积极有效的方法。“共同体”的建立,使学生在互督、互助中获得了双赢。

篇6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球类游戏包括小篮球、小足球等多种球类项目,以球类教学游戏、户外球类区域游戏、室内球类区角游戏、球操等高低结构形式开展,对促进幼儿动作发展和协调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中发现中班幼儿对球类游戏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球类游戏中必须遵循规则,那么,如何在球类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呢?我将自己球类游戏实践教育经验总结如下:

一、让幼儿感受规则在球类游戏中的意义,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

球类游戏有非常明确的规则,没有规则就不能有序开展球类游戏。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观看一些球类比赛,引起幼儿的关注,让幼儿懂得规则在球类游戏中的重要性,从而有一种规则的意识存在感,进而自觉遵守规则。

二、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并开展球类游戏,提高幼儿规则执行能力。

1.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现状分析总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规则还很不理想,需要成人不断提醒或督促。

(2)已出现自律规则的萌芽,不过还很不成型,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3)游戏中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胜过其他活动,但对于需要等待的游戏,缺乏耐心。

(4)学习中执行规则的能力容易受幼儿兴趣和情绪的影响,部分幼儿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易插嘴或影响别人。

(5)操作中规则基本形成,多数已养成听指令操作的习惯,并能整理玩具,但仍需进一步巩固。

(6)生活环节上基本能遵守规则,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成人不断督促,反之容易出现不守规则的现象。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中班幼儿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形成规则意识萌芽,但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强烈,执行规则的能力较差,所以在中班段,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使幼儿不断被熏染;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生成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规则,对培养他们自觉执行规则,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会起到很大作用。

2.中班幼儿体力明显增强,喜欢集体游戏,自我控制能力有所发展,且已基本掌握几种常见球的玩法。基于此,设计中班球类游戏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情节稍复杂,活动量增大。

中班幼儿在体力、智力、社会性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此阶段游戏情节开始丰富,活动量开始增大,过于简单的内容会使幼儿缺乏参与兴趣。设计时可以增加一些活动量较大的追逐游戏、听信号变速、换动作等游戏,运动效果会更好。同样是练习拍球的游戏,中班阶段可以增设独立左手拍、右手拍、左右手交替拍等内容,可以增设绕障碍运球的情境,还可以尝试幼儿小组合作边运球边抢球的形式。

(2)角色增多,规则带一定的限制性。

随着游戏变得丰富多样,合作机会增多,中班幼儿开始意识到规则对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性。然而中班幼儿规则意识不强,遵守规则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创设一个能让他们感受到接纳、关爱、支持的环境有助于他们将规则内化为习惯。经研究发现,幼儿在球类游戏中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远胜于其他活动,故设计时可从方法、材料、距离等方面增加限制,增强幼儿规则意识,如只能在圈内拍球,每次只能用两种辅助材料,不能超越红色线投球等。

(3)提供合作机会,增加游戏任务。

中班幼儿虽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仍然很强,但他们已经开始有兴趣尝试自己组织游戏、规定游戏主题,有合作意愿。因此,设计球类游戏时要多给幼儿合作性游戏任务,抓住时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如在游戏“运球”中发展两两合作能力,在游戏“星球大战”中提高小组合作滚球能力等。

3.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教师要将游戏中的一些规则讲解得生动形象,使孩子易于理解,其次在游戏活动中强化规则要求。活动中时刻注意每一个幼儿的动向,如果哪个孩子违法了规则,则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向其他小朋友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另外,游戏活动中有的幼儿并不是不理解规则,而是故意不遵守规则,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及时让他体会到由于自己不遵守规则,大家玩得都不高兴,在老师帮助下,让孩子逐步摆脱自我为中心。

三、培养良好班级活动常规,为球类游戏有规则地开展奠定基础。

良好的活动常规可使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因此平时一直常抓班级常规,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都鼓励幼儿有序参与互动,注重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因此班级幼儿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表现得比较有序,帮助幼儿在球类游戏中更好地表现,对规则要求也能自觉遵守,活动开展得有效。

四、注重个别幼儿的规则教育。

每个班级总有几个“调皮好动”的孩子,他们经常在活动中出现一些“意外”,或多或少会影响活动有序开展,因此对这些孩子的规则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针对他们的个性,家园一起努力,教育他们游戏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改变活动形式,如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权利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并及时鼓励。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并见效的,需要长期、反复地引导。球类游戏中规则意识培养方式方法还有很多,有待在今后教育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篇7

小游戏:建立规则意识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认知、规则、能力训练,是学习和掌握生存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也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也经常会带领孩子一起做一些游戏。比如小学低龄孩子的父母,经常会带他们去户外踢球玩。自发的踢球活动往往很难开展下去,要么是孩子之间形成了小团体经常性发生纷争,要么很快就索然无趣,兴趣转移。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孩子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无法形成团体合作和竞争。

要想真正有效地组织对于儿童自身成长有意义的活动,家长一定要跟孩子讲明所参与游戏的规则,比如跟孩子一起商议分组、划定踢球的边界、输赢的积分规则。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通过对规则的遵守,对团队合作的努力来获得成长的奖励。

做家务:增强协作能力

篇8

小班的孩子还是比较喜欢儿歌的,我们便把一些需要孩子们掌握的规则编成儿歌,在孩子们学儿歌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如在上下楼梯时,我们一边走一边用儿歌:上楼梯,靠右边,一个跟着一个走,慢慢上,不拥挤,大家开心笑嘻嘻。每次走楼梯的时候我们都念一遍儿歌,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走楼梯的规则,遵守了秩序。在学穿鞋的时候,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学,一边学一边念儿歌:两个好朋友,出门走走走,头儿碰着头,张嘴笑呵呵。孩子们在儿歌中学会分清鞋子的正反,掌握正确的穿鞋的方法。就这样在老师的反复暗示、提醒下,秩序感就逐渐在孩子们中形成了。

二、标记提醒,物归原处

刚入园的小朋友,对一切都比较陌生,这时候,老师如果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喝水的小杯子、擦手的小毛巾、睡觉的小床等,这些东西上都有标记,并让孩子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标记,认识并记住标记。等孩子都记住自己标记后,老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他们,喝水的时候用自己的杯子、擦手的时候用自己毛巾、午睡的时候睡自己的小床 ……虽然有时候忙,却忙而有序,都会把原来的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也不会为了抢东西发生争执。所以,有了标记的提醒,孩子们很快会找到自己的东西,用完了还会自己放到原来的位置,就不需要老师跟在后面帮他们收拾。这样老师轻松了,孩子们也锻炼到了能力。

三、自我发现、理解规则

平时,我们会善于利用一些活动,让幼儿懂得生活中每一个小小的规则,都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这些规则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由于他们睡觉前没有把鞋放整齐,起来以后,有好几个小朋友因为找不到自己的鞋子在哭。于是针对这次突发事件,我让小朋友自己先想想找不到鞋子的原因,说说这样会导致的后果,然后再针对问题,请他们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当孩子们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后,才会深刻地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到规则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因此只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被他们很好的接受。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爱模仿,是小班孩子最突出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良好的秩序,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如在吃午饭的时候,我们都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讲话。可是我们老师和老师之间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讨论一些事情,结果孩子也跟着说起来,提醒了几次都没用。后来发现,只要老师开始讲话了,他们也就跟着讲,老师不讲了,他们也就不讲了。于是,在以后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这样孩子们吃饭时讲话的现象得到了改善,不需要老师每次都大声要求他们安静吃饭了。所以说,老师自身树立了榜样,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篇9

家长判断幼儿是否守规则,一要看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能否自如,比如,幼儿和小朋友相处时,在家长不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其他小朋友是否接受和欢迎我们的孩子。孩子有孩子的规则,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相处之道,幼儿受欢迎,说明他的行为符合儿童群体的需求。当然,这些规则是孩子和父母或者和其他人相处活动时学来的。二要看幼儿和其他成人如何相处。如果幼儿过于听话或过于叛逆,说明孩子在和其他成人相处中不自如,或者不熟悉和其他成人相处的规则。父母对孩子合适的规则意识的导入,会使孩子内心建立起秩序感和界限感,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变得容易与他人相处,容易被他人所接受。

规则教育要从生活入手,从细节抓起,这一点很重要,父母须谨记。那么,为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父母要有言传身教的意识。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孩子未来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是从父母与幼儿的关系中获得的。幼儿从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学会了将来面对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应该具有的相关行为及规范的要求。所以父母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幼儿从中看到了自己未来在社会中的表现,幼儿会模仿父母的行为,逐渐变成自己的行为。父母守规则,幼儿自然有规则意识。

其次父母要有预警意识。就是在和幼儿做户外活动前,先告知幼儿可能出现的情形,并事先教孩子如何应对。在这样的互动中,幼儿学会了可能出现的情形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经过幼儿的实践会在幼儿未来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并逐渐固定,就是行为规范了。

再次,父母在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中,该教些什么?从幼儿社会化的角度来看,父母在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中,主要有幼儿一日常规训练,即正常的作息规律。良好的作息规律对幼儿将来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很有必要,会使幼儿即使在新的环境中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不排斥、不焦虑、不侵犯他人。还要有自理技能的训练,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自主能力,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77-02

著名的幼教专家陈帼眉教授认为,家长对小孩子的教育,第一就是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就是跟孩子做亲子游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开发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帮助孩子初步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而进行的一种活动。[1]开展亲子游戏,是家长与孩子的需要,也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父亲角色理论也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2]但在传统的研究中,探讨父母在亲子游戏过程中角色和作用时,通常是将父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或者主要探讨母亲),但现实是父亲拥有着区别与母亲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男性的性别特征及其与儿童交往中显示的独特风格,使父亲理所当然地成为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人物。

一、父亲参与亲子游戏的意义

(一)有利于儿童认知的发展

父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父亲的性格、能力等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儿童在交往上的独特性,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研究也证明:父亲与儿童游戏的作用不能被母亲行为所代替。[3]父亲陪孩子玩耍时往往比母亲更具新意,他们喜欢和孩子玩些嬉戏性游戏,如挠痒痒、追和跑、藏和躲或是带有一定冒险性、异想天开的游戏,他会让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肩头,做飞机状奔跑,这些游戏以触觉和肢体运动为中心,会给孩子以更新奇的感受。从父亲那儿,孩子能够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也能更广泛的认识自然和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花样变换多样的玩法,使孩子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并发展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而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有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父亲参与亲子游戏有助于亲子之间安全依恋的形成,安全依恋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往往会使孩子更活泼、勇敢、更有创新意识;使孩子更自尊、自信,责任感强,也更易与人接近,与人合作,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父亲往往是男孩的模仿对象,父亲表现出的自尊自信、坚毅执着、勇敢正直、诚实无畏等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男孩子。而对女孩来说,与父亲接触,会使她们情绪更稳定,并能在柔顺的性格中增加自信、果断、开明、坚强等优良品质。[4]可见,父亲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

(三)有利于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

父亲比母亲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进行社交活动。父亲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能够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丰富了孩子的社交内容。父亲能够影响孩子的交往态度,使他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另一方面,父亲在与孩子的交往游戏中,较多采用平行、平等的形式。父亲给予较多的鼓励,给孩子更多的操纵和掌握交往过程的机会,促进了孩子交往技能的提高。在与父亲的亲子游戏中儿童也能学到一些行为准则,而且懂得更多的交往技巧,对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父亲参与亲子游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父亲们也开始意识到与孩子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交往频率最高的活动往往还是教孩子学数学、音乐、识字等,偏重幼儿智力的发展,忽视了游戏的作用,认为游戏与教育孩子没什么联系,开展游戏是幼儿园的事,认识不到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或者密切亲子关系。

即使父亲与孩子游戏,与过去那种追求无拘无束的游戏相比,现在的这种游戏受到了更多“规定”的制约,承载了父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给予过多的期望。孩子的游戏加入了更多的人为因素,父亲呈现给孩子的游戏似乎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如益智、益脑,父亲与孩子的游戏活动开始与智力开发的手段划上等号。父亲在与孩子游戏时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孩子本身需要什么,游戏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游戏对孩子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则考虑的较少。

(二)游戏意识淡泊

在一项关于亲子园游戏的调查中发现,在亲子园的游戏中90%甚至100%全是由母亲、祖辈和保姆参与,问卷调查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父亲忙于养家糊口,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无暇照顾孩子。主观原因是父亲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认为看孩子是女人的事。[5]在新浪网的亲子教育论坛上发起过一项题为“你在家都陪孩子做些什么?”的讨论。有一个从事IT行业的父亲这样写道:“大多数的情况,我没有时间陪伴儿子,虽然同居一室,但是儿子很少有见到我睁眼的时候。”更别说有充足的时间陪孩子游戏了。由此可见,目前多数父亲的游戏意识淡薄,一直忙于工作,认识不到与孩子游戏的重要性,觉得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在爱孩子、关心孩子了,所以不能主动地抽时间陪孩子游戏。

(三))游戏经验匮缺

有些父亲愿意与孩子游戏,但是由于对孩子的心理需要了解不够,不知道孩子在游戏时的某些特殊需求,不懂得孩子游戏的特点,只好凭自己的意愿来陪孩子玩。游戏的材料主要以购买现成的居多,自制的玩具较少,有些玩具由于玩的时间太久或者没有新颖性,在与孩子游戏时,提不起孩子的兴趣;父亲与孩子经常玩的是些戏嬉戏性游戏,内容单一,同一种游戏玩的次数多了,便会使幼儿产生厌烦情绪而不愿再玩;有的游戏角色需要父亲投入一点,但父亲碍于做家长的面子而不能深入的投入进去,父亲扮演的角色不够形象逼真,致使孩子的游戏热情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愿与父亲做游戏。

三、父亲参与亲子游戏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在亲子游戏中渗透教育

父亲参与孩子的游戏可以促进孩子认知、社会交往技能、个性品质等的发展,作为父亲要更新以往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孩子数学、识字、画画、音乐就是最重要的,偏重智力发展,忽视了游戏的作用,父亲应该认识到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的重要性,父亲可以在游戏中有目的的把知识技能及孩子品质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其中,而不是一味的把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硬塞给孩子。

(二)增强游戏意识,创设亲子游戏的环境

爸爸这个称呼在孩子心里是什么?是漂亮的房子、汽车或高档的玩具,还是情感和对孩子的理解?如果父亲能仔细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你一定会听到:爸爸,工作与我您更喜欢哪一个?我喜欢您像我一样能在地上爬、玩水、玩泥,甚至把衣服弄得脏脏的,然后开心地抱在一起大笑。其实在孩子的心中他希望自己的父亲能是一个自己喜欢的玩伴,能与自己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由此,作为父亲应该更新观念,充分地认识到父亲的爱并不单单体现在提供物质需求上,还体现在精神和情感上的关怀和体贴,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性,抽出时间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并且积极地为孩子创设游戏的环境。

父亲在家庭中为孩子创设游戏的环境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家庭房屋的布置上父亲应给孩子留有一席之地,为孩子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居室,这个小居室或小角落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儿童游戏的特点。

(三)了解儿童游戏的特点,积极参与亲子游戏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幼儿期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游戏。父亲要参与孩子的游戏首先要了解孩子游戏的特点,进而激发孩子与父亲游戏的乐趣。父亲可以经常地与孩子玩些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扮演的游戏、搭积木等),这些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型人格,并开发智力。同时利用男性一般在体力和运动技能方面优于女性的特点,多带孩子到户外玩些运动量较大的体育游戏,如玩球、骑车、游泳等,经常的变换游戏玩法,提起孩子游戏的兴趣。通常有父亲的陪伴与指导,孩子往往玩得更积极、更投入,也更感到安全;在与孩子游戏中,利用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严感,帮助孩子建立游戏规则,尤其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行为习惯,为孩子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亲子游戏时,父亲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和兴趣,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玩的游戏。要把孩子视为游戏的主人,让孩子充分发挥其独立能力。在游戏中扮演好角色,提高孩子游戏的热情。父亲也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玩具,选择玩具时要考虑到其教育意义与艺术性,并注意安全,物美价廉;也可以可给孩子提供一些不用的废旧物品,如空饮料罐、空盒子、碎布、零碎毛线等,启发孩子动手动脑,自己制作各种玩具,并用自制的各种玩具与孩子一起游戏,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与父亲一起游戏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刘利民.倡导亲子游戏的意义与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043―01

把握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要顺利实现这一过渡,应让幼儿园、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主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其发展的连续性。当然,除了外在客观因素的支持,幼儿内在的主观心理适应能力的开发也很重要。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使其顺利完成由学前到小学的心理转化,以便尽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一、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1. 增加幼儿的心理安全感。幼儿的心理安全主要指情绪的安全和稳定。当幼儿的情绪处于消极状态时,如恐惧、孤独、悲哀、委屈等,教师和家长就要给予及时、耐心地抚慰,使幼儿尽快摆脱不良的影响,解除幼儿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增加幼儿的安全感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心态。

2.爱的获得是幼儿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幼儿的内心深处希望与教师建立密切的关系,希望被老师喜欢,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悉心照料。这些希望的实现与否会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独立、自尊、乐观向上的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3. 让幼儿体验成功和自信。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较长时间段内持续地进行有益幼儿自信心、健康发展的游戏、活动,寻找亮点并予以客观评价,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与长处,只要经过努力,克服一定困难,就会取得成功。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用积极的态度关注幼儿,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幼儿,帮助幼儿从依赖外部转化为内心对成功的向往。

二、加强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1. 改变家庭教育模式,创设良好家庭生活氛围,给幼儿提供交往机会。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幼儿没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有的家庭出于对孩子安全的考虑而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与玩具、电视作伴,不让孩子离开家门一步,不让孩子超出自己的“视野”,凡事包办代替,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和行动,使孩子缺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这种封闭式的家庭管理和教育,造成了孩子的交往障碍。因此,家长不但要注重家庭中成人与孩子的交流,而且更要加强家庭与外界的沟通,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往。这样既满足了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心理需要,又巩固了孩子的交往技能。

2. 教师应采用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树立信心。教师的态度、言行会给幼儿的情感体验带来直接影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交往方式和技巧。每个幼儿身上都有优点,这些优点在集体范围内被肯定,幼儿就会在全班建立威信,得到同伴的赞赏。同时,成人和同伴的消极评价会直接导致受挫情绪,让幼儿丧失交往信心。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情景,在同伴中帮助幼儿建立威信。

3. 调动集体的正能量,激励幼儿良好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幼儿关心集体的每一个人、关心集体的每一件事,引导幼儿主动与同伴合作,在他人需要时给予帮助,让幼儿感受集体的快乐,拥有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提升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1.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让幼儿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自觉遵守规则。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表现出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如在本该安静的氛围中大声讲话,争抢玩具,使用完图书或玩具不能放回原处等。事实上,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较弱所致。

2.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各种行动规则,克服紧张、压抑和焦虑的情绪。教师可向幼儿进行学做小学生的教育,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环境,参观一年级小学生上课,参加小学生的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入学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较高的要求,让幼儿完成入学前的心理过渡,树立正确的入学动机和良好的学习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