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51: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税收网格化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44-03
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需要所带来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负面影响并希望通过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寻求低碳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市积极探索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之路,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就目前来看,探索株洲“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仍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低碳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1.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近年来,株洲市加强了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宝钢能源公司合作,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三百工程”,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建立节能评估制度,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逐步得到了深入落实,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近五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2.9%,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
2.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巨大压力,株洲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工业结构不断优化。株洲大力推进淘汰高碳产业、淘汰污染产能,关停企业473家、生产线195条,影响产值近500亿元。与此同时,为了弥补关停企业带来的巨大增长压力,深入开展了“项目攻坚年”“企业帮扶年”等活动,制定实施“稳增长43条”等系列政策措施,加速培育新的动能。加快建设“五城四基地”,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轨道交通产业圆了株洲千亿产业梦。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 087亿元,为2010年的1.8倍。县域经济、园区经济、非公经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比逐年提高。
3.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扎实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创新10条”等系列政策,催生了一大批创新创业新平台、新模式,高新区全国排名从第46位跃升至第28位。战略前沿领域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国内首列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一批高端产品在株问世,并实现产业化。加速科技与经济的融合,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48%提高到55%,连续9次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4.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来势较好。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25.9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17.9%,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4.5%。株洲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先进硬质材料、金属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等,2015年总产值规模近400亿元。株洲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典型项目有中水电集团株洲县90MW风力发电项目、株洲兰天武陵能源科技公司30MW分布式光伏电项目、株洲威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平方米地热能利用项目等,总产值已突破100亿元。
(二)低碳发展方式不断创新
1.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建设。按照省政府《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株洲市大力推进了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并致力于将云龙示范区打造成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预计到2020年,全市绿色建筑将占到新建建筑比重的30%。同时,株洲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如湘江风光带上的酒吧一条街的水源热泵工程、落户攸县的全省最大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等,建筑节能设计率达100%,执行率达97.5%,被确定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
2.低碳交通系统日益完善。全市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的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两型”交通。全市城区公交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率100%,基本实现80%的出租车清洁能源、新能源化,推动燃油出租车的燃气化改造,禁止柴油出租车在市区上牌,并加快配套加气站和充电站(机)的建设力度。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了步行和自行车道慢行系统建设,积极开展公交接驳点步行改造。
3.碳汇发展前景广阔。株洲市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截至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85%,现有林地用地面积73.83万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 340.26立方米。通过封山育林,株洲天然林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林区面e、蓄积量分别相比2004年增长了44.05%、141.88%。株洲还积极创建森林城市,大力开展城市美化、绿化工作,组织了“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城市绿化率达到50%,增加了13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平方米,高于全省水平65%。
(三)低碳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1.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株洲市的天变蓝了,SO2排放减少了18.2%,烟尘、粉尘下降分别超过30%和近60%,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了97.9%,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5%;城市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90.4%。水变清了,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157.6万吨,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三类标准。
2.城市品质价值大幅提升。管理水平决定城市的品质和价值。近年来,株洲市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实行“营运市场化、管理网格化、作业精细化、监控信息化、考核标准化”。坚持“严”字当头,对环保问题实行“严管、严治、严罚”,凡不符合“两型”要求的企业和生产线一律关停、改造,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坚决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措施。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连续两次荣获全国“长安杯”,公众安全感民意测评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城市品质和价值得到了大幅提升。
3.人居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第二阶段任务全面完成,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有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展顺利,“三个基本行动”成效显著。2015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67天,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国家Ⅲ类水质标准。2015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3.3%,居全省第二。天元区、石峰区已实现达标,荷塘区、芦淞区有望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株洲市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节能减排形势较为严峻
近年来,株洲全市单位GDP能耗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但仍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全省的前列。从行业分布来看,建材、有色、电力、化工四个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占到了规模以上工业总能源消耗量的81.92%,其次是煤炭、机械和轻工,占14.28%,其他部门占3.8%。而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体,约占碳排放的77%左右。高能耗必然导致高排放,近年来,株洲的碳排放一直在全省排名居前,碳排放总量仅次于长沙、岳阳,排名第3位,人均碳排放仅次于湘潭、长沙,也排名第3位。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株洲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但总体来看,传统能源使用仍然是主体。从发展的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株洲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任务将越来越重。
(二)低碳转型升级压力很大
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株洲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既要稳增长,又要调结构,低碳转型压力很大。一是旧的动能持续衰退。改革开放以来,株洲的工业主要依靠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底子,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建设的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及其分裂扩张。由于历史原因,株洲工业结构一直不够合理。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重化工业以及“两头在外”的初级产品加工制造业占主体,有色冶炼、化工、火力发电、建材和非金属制品业等为主导的重化工业比例超过70%。这些工业企业大而不强,竞争激烈,受市场变化影响大,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对株洲工业的升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新的动能接续不力。数十年来,株洲工业主要依靠轨道交通产业的强力拉动和原有老企业的自然增长,新增加的规模工业企业不多,尤其缺少大的新增工业项目。另一方面,虽然株洲新兴产业发展起步并不晚,基础较好,但发展不尽人意。当前,随着传统高碳产业、过剩产能的淘汰、随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入攻坚期,株洲发展的动能支撑不力,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状况令人担忧。
(三)低碳发展理念有待强化
一是低碳发展与现行发展模式存在一定冲突。株洲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是主题,是主旋律,长期的传统增长模式形成了投资驱动型、资源消耗型发展格局,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很大。低碳转型必然会牺牲一些株洲产能,影响株洲产业规模,加快推进低碳转型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二是改革攻坚仍然较难,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破解,思想观念的禁锢和利益固化的藩篱还不同程度存在,改革的力度还须加大,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还须增强。三是高碳模式、高碳消费短期难以扭转。受经济发展条件影响、没用传统生产生活的惯性,高碳结构的转型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转变;绿色消费理念刚刚起步,长期以来形成的“面子消费”、铺张浪费等高碳消费观念还将广泛存在,推广低碳理念、低碳消费还任重而道远。
三、株洲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相关政策及环境的支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力保障,株洲市应在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为低碳经济加快发展提供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政策,着力扶持低碳产业发展。将低碳产业列为全市重点扶持产业,出台低碳企业发展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明确低碳产品、低碳服务的补贴等政策。通过政策体系的完善,为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保驾护航。二是优化低碳能源政策,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升能源效率。逐步形成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节约能源、能源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根据各县市区的基础条件,鼓励和支持风电、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三是优化低碳技术政策,重点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低碳链,提升价值链。全面实行科技人才、创新平台、企业技术、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五张需求清单”,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低碳技术的全面创新,为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大低碳技术的投入,保护低碳技术交易市场。四是完善低碳财税政策,强化税收导向。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着力形成包括碳税、气候变化税、生态税、新能源补贴政策、节能补贴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等,通过税收调节鼓励企业、家庭和个人参与到低碳社会建设中来。五是推广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强化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绿色低碳离任审计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二)发展低碳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株洲应着眼于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的转型,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依靠投资驱动的数量粗放型增长,逐步向依靠自主创新的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推动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要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新建、低水平扩张,对于传统产业要通过低碳技术改造和集群化发展来促进节能减排,完善原有产业链,大力发展技术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以优化传统产业的产品结构。进一步合理规划全市产业及区域布局,以节能环保标准为抓手,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和重复建设的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二是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国内一流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基地,紧盯新兴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低碳、高端、集约、高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服务业与消费升级的融合,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等生活业。适应新需求,开拓新服务,鼓励发展节能管理、碳核查、低碳发展咨询等新兴业态,促进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积极构建株洲循环型产业体系,围绕传统高能耗产业,着力推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力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绿色消费模式。
(三)引导低碳消费,全面推进低碳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