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德育特色

小学德育特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6 08:51:4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德育特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德育特色

篇1

    一、1947年新设社会科,排除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是德育课程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制》中规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现的 道德教育课程。虽然修身科的内容随着历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作为一门德育课程 一直沿袭下来。

    1947年,日本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新的中小学教 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小学设国语、社会、数 学、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八个学科和自由研究。这个课程设置同战前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 就是取消修身、地理、历史三个学科,新设社会科。社会科不是随意把战前的历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 ,而是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为求扩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会经验,涉及到学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对 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动。社会科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它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 划地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49年,由文部省编写的《民主主义》一书(初三和高一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过去日本的教 育往往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过错误的历史教育,迫使学生相信日本是‘神国’,甚至迫使 学校导入军事训练。……通过由政府歪曲的历史的教育,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太平洋战争为顶峰的一大悲剧”。 这清楚地表明了二战前日本教育的军国主义性质。战后初期新设的社会科取消了战前充斥在有关学科课程中的 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注入了民主主义的教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科的设置 可以说是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积极成果。

    二、1958年设置专门的道德课,是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转折点。

    1953年8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社会科特别是地理、历史、道德教育的咨询报告,提出了 “要明确社会对道德教育应负的责任”,要求在初中重点讲授地理、历史(特别是日本史),在高中考虑设置 伦理、哲学科目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1958年10月,文部省全面修订教学大纲,特别设置了道德教 育的时间。1960年,高中的社会科进一步分化为“伦理、社会”这样的科目,是初中、小学的道德课在高中的 翻版。

    特设道德课的目的是培养尊重人的精神,造就致力于创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和平、民主、对国际社会做贡 献的日本人。这门课程把关心个性的完善等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摆在首位,但基本思想仍没离开儒家的伦理 道德以及宣扬日本民族优越的神道教理论。尽管在当时对专门的道德课的设置颇有争议,但这次课程改革确立 了道德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道德教育不再依附或从属某一学科,从“教学以外的活动 ”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领域,从而使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活动课程 三大板块所构成,一直沿袭至今。

    三、1977年颁发《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1977年至1978年,文部省相继颁布了《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高中学习指导要 领》,这是日本规范中小学教育内容的法规性文件,从法规上确立了道德教育和特别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1977年7月,文部省还颁布了《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根据《教育基 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所制定的根本精神,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教学内容。其中小学的德 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德目构成。即:

    1.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3项: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礼貌与遵守时间,钱物的使用;

    2.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包括12项:自主自律,自由与责任,明朗与诚实,正义与勇气,克服困难,反省 、节制,爱护自然,虔敬,重视个性,进取心,合理的态度、追求真理,创新精神;

    3.关于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包括13项:热情、同情,尊敬、感谢,信赖、合作,公正、公平,宽容,遵 守纪律,权利与义务,勤劳,社会公德,家庭生活,热爱学校,爱国心与乡土爱,国际理解与人类和平。

    此外,日本中小学道德课教育大纲还对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内容的处理提出了要求,如制定教育计划时,要 考虑与各年级、各学科以及各种课外活动的道德教育之间的联系;为了提高德育效果,必须加强与家庭、社会 之间的一些理解,谋求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

    这次课程改革特别是《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的颁发,使中小学德育课程向规范化、序列化、制度 化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它进一步确立了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概念非常明确、 具体,并且贴近于现实生活,与日本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可以通过学校德育课得到灌输。

    四、1989年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加强道德教育成为改革的重点。

    1987年12月,日本临教审和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改善教育课程标准”的咨询报告,对加强道德教 育提出五点建议:①明确不同学校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②通过整个学校活动进行道德教育;③为充实中小学 的道德教育,奖励使用适当的补充教材;④从加强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加强校长、教导主任对道德教育的指 导,加强有经验的教师对其他教师的指导,以加强校内指导体制;⑤为提高教师的道德教育指导能力,在师资 培养阶段,设法改善道德教育授业科目的内容。据此,在1989年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的新的教学大纲中,加强道 德教育、个性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以及尊重文化传统态度的培养,成为这次课程改 革的指导方针。为了加强幼儿教育和中小学的衔接,第一次对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一起修订 ,由重视智育转向重视德育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这次课程改革在德育方面的主要变化有:废止了小学低年级的理科和社会科,新设生活科;为使高中教育 多样化,高中把社会科重组为地理、历史和公民科,公民科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更重 要的是,这次德育课程的改革考虑到中小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德育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关于 自身;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重新组合道德教育内 容。小学分低、中、高三个年级分别指导学习14项、18项、22项德育内容。初中由以前的16项调整为22项,内 容如下:

    1.关于自身,包括①良好的生活习惯,②坚强的意志,③自主性和责任感,④探索真理,⑤发展个性;

    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包括①礼节与言行举止,②体贴别人,③相互依赖,④健康的异性观,⑤宽容与谦 虚;

    3.关于与自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自然,②尊重生命,③人类爱;

    4.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包括①热爱集体与履行职责,②义务与公德,③正义,④勤劳与奉献, ⑤热爱家庭、孝敬父母,⑥尊师爱校,⑦乡土爱,⑧爱国心,⑨世界和平。

    日本的高中未设道德课,其道德教育是通过学校所有教育活动进行,尤其是通过“特别活动”的课外学习 室活动”和“公民”教学科目的“现代社会”、“伦理”科目进行。高中生的服务性体验学习,主要通过“特 别活动”的学校例行活动和俱乐部活动进行。

    二

    纵观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几次改革,自1947年颁发新的教学大纲以后,几乎是每隔10年修订一次, 其间也不乏一些小的变化,但其重视学校德育的趋向是一致的。战后日本学校德育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它反映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说,日本不断改革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也是他们不 断强化道德教育的过程。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特色。

    一、学校德育课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学校德育及其课程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 展的过程,它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基础。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 识形态,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学校教育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贯穿于日本整个道德教育的历 史进程,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到近代和现代。

    明治维新以后,为实现富国强兵和推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服务,“和魂洋才”成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谓“和魂洋才”,简言之就是东洋精神(道德),西洋技术(艺术),或者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 学技术相结合,其宗旨是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 学技术并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重申日本教育目标是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和父辈的孝 子,重视富国强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患孝、慈悲、忠实、守法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它把儒家的 忠孝仁义思想和博爱、遵法等近代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以及军国主义、国家主义伦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 和魂洋才”的思想。战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 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得更为明确:“ 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在对待外来民族文化中始终坚持本民族的文化 传统并注意吸收有利于本国的因素来为我所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对“和魂”中极端的国家主义、 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我们应持分析、批判的态度。

    二、特别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是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程三方面所构成。特别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 领域,其目的、内容的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课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 ,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是学校德育课程的深化和补充。

    特别活动的目的主要是,①培养丰富的人性,②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社会 性,④培养自主的、实践的态度和热情,⑤发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的能力。特别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活 动(如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仪式、文艺节、运动会、远足旅 行、参观活动、生产劳动等);班级指导(如生活常识指导、学习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特别活动的课时 安排一般是,小学1-3年级每周1学时,4-6年级和中学每周均为2-3学时。特别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是把德育内容 加以具体化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 独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咨询,指出“由于特别活动对儿童、学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 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视特别活动的充实。”八十年代后,在普遍削减各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 特别活动课的课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见,特别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现代德育内容的拓展。

篇2

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创建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为贯彻《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关于“各中小学要把创办学校特色提高到战略高度”的精神,稳步推进“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特色学校建设的工作目标,我校始终坚持抓养成、打基础、创特色,以德育为龙头、以科研为重点、以校本课程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家长信赖的学校,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已成为我校办学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各项特色教育活动,取得了一些成绩。

特色之一:孝敬教育之花——孝心无价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它如长江之水,源源不绝,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由**市关工委和教体局共同组织的孝敬教育活动,旨在让广大青少年用心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操持家庭的劳苦,逐步形成孝敬长辈的良好品质。我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切实开展孝敬教育,半年来,掀起孝敬教育的,结合我校实际,主要开展了几个方面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走富润,访百官,领导率先垂范求真经

     在全市孝敬教育动员大会召开后的第三天,我们学校就组织行政人员、少先队辅导员一行在校长的亲自带领下来到富润中心小学参观学习。听取了富润小学领导关于孝敬教育的经验介绍,观看了孝敬教育纪录片,参观了孝敬教育陈列室和队室,欣赏了他们学校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布置。学习之后,我们对富润小学23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开展孝敬教育活动从心底发出赞叹之情,对他们学校丰厚的资料积累,特别是看到了那些发黄的报纸、照片时,我们不仅对富润小学几代辅导员的工作热忱所深深感动。

二、开大会,发倡议,师生孝敬之情树心间

学校给班主任分发了孝敬教育教材,翻印了2个学期1700册《孝敬教育实践作业本》,要求每班每星期利用班队活动时间上不少于20分钟的孝敬教育课,并及时批改作业,教育学生开展孝敬日行孝敬事和实践“五个一”活动。分两期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了孝敬教育的有关文件和领导重要讲话;召开了全体师生参加的孝敬教育动员大会,少先队大队部对全体队员发出了孝敬活动倡议;各班收集了一些适合自己班级学生年龄特点的一些孝敬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解释教育;学唱“感恩的心”、“妈妈的吻”、“我的中国心”等爱国敬亲的歌曲;跟家长签订了孝敬教育协议书。

学校还花了四千多元钱对校园的一些可利用空间进行了文化渲染。其中孝敬教育方面的内容4块,达40平方米。校园里的德育宣传阵地增加了很多,德育教育氛围日渐浓厚。

 

三、搭平台,创活动,各班争先恐后竞优胜

     组织以孝敬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这次黑板报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班学生、老师各尽其能,精选内容,精心美化,质量比以前要高出很多。可见大家对活动都非常之重视。

   制定了“十佳孝星”评比方案。根据方案计划,十二月初,我们组织了“我是小孝星”评比活动。通过活动挖掘身边的孝敬故事、孝敬之星,以每周一星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孝敬榜样的作用最**的发挥。四(1)班的**佳韵同学是一个孝敬之家,她奶奶瘫痪在床40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10多年了。爸爸、大伯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奶奶,从无怨言,被当地老百姓传为佳话,08年她爸爸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受家庭影响,**佳韵同学在家也经常为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端茶送水啊,扫地叠被啊,还为奶奶擦脸洗脚,被邻居夸为“小孝星”。同时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我们学校的第一个“每周一星”;五(2)班的周科莹同学的爷爷得了老年痴呆症,帮爷爷洗脚已经成为周科莹同学每天晚上的“必修课”,她也成为同学们心中的楷模。每周一星的展示活动被**市关工委领导作为亮点摄像,作为**市孝敬教育成果的一部分推介。

组织敬老活动,去甘霖镇**敬老院慰问那里的老人们。少先队员步行4公里,来到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送上牛奶和糕点,向老人问寒嘘暖,为老人按摩敲背,最后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节目,给老人送去了欢乐。这次活动不但赢得了老人们的**称赞,**敬老院还特意给学校送来了“育德有方、敬老可贵”的锦旗以示谢意,当地老百姓也对我们的少先队员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说这批学生真好,将来一定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活动结束后,大队部还专门制作了一期“敬老活动剪影”,张贴在橱窗里,起到榜样的作用。

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班级孝星评比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开展竞争,使孝敬教育更有生机,更有活力。家访中,我们很多班主任老师得到这样的信息:很多学生通过孝敬教育,比以前懂事了,勤快了,热爱劳动了,对老人、父母的问寒嘘暖更多了。特别是女同学,真正让父母有了一种贴身小棉袄的感觉。

放寒假了,我们布置了两份孝敬教育寒假作业:践行寒假五个一活动,制作一份孝敬教育主题小报。

 

新学期返校,我们就进行了寒假孝敬教育活动的小结和孝敬教育主题小报的评比,对活动中表现出的先进进行了表彰,所有的“孝敬小报”都张贴在橱窗里展示。

三八妇女节,少先队大队部对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号召他们向母亲、向女教师献孝心活动。各班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义深远。二(1)班开展了“感动、感谢、感恩‘三八’”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全体学生了解了三八节的来历,懂得了妈妈的辛苦,母爱的伟大,我们应该爱妈妈、孝敬妈妈。六(2)班开展了一“察”二“听”三“想”四“做”五“写”活动,即观察妈妈从早到晚做了哪些家务;聆听妈妈、长辈讲她们小时候的故事和艰辛;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去孝敬她们;给妈妈一个紧紧的拥抱,为妈妈洗一次脚,捶捶背;给妈妈做一张贺卡,写上几句感恩的话,或者写一封感恩书信,抒发自己对母亲的爱。六1班的梁莹同学用自己的压岁钱为妈妈买了漂亮的新衣服。俞唯诚同学到田野里采来了野花,制成花束,送给妈妈;孙袁海同学在妈妈下班之前把一脸盆衣服洗好、晾好,把妈妈激动了好半晌......孝敬之果不胜枚举。

孝敬特色教育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已经在我们学校生根发芽了,我们坚信,我们一定会收获喷蕊的鲜花、丰硕的果实,孝德一直一定会深深烙在每个蛟镇小学的少先队员小小心田里的。

 

特色之二:心理健康教育之花——融合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人口流动速度和流动范围逐渐加大,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更好的解决插班生的适应性问题,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整体教育的优化是我们面临的大课题。

一、学校生源分析

近年来,随着天乐集团天乐音响业的开发,再加上校园周边其他个私企业较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大批民工子女插班,就读我校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人口流动速度和流动范围日渐加大,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我们六个年级共有学生800多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就有2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插班生大多来自**、**、**、**、**等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地区,也有少量是本市的外学区生,年龄大约在7-12岁之间,根据学习基础和家长需求(不一定是根据年龄)分插在各年段各班级中。他们在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很大差异。插班生因学校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变,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适应障碍,从而促使了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

随机抽取40位插班生调查发现,6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烦恼也是多元化。比如“父母工作太辛苦、怕父母出意外”、“听不懂或不会说本地话”、“被本地人用异样眼光看待”、“受到了本地人歧视和欺负”等。由于自卑心理作祟,孩子们普遍缺乏融入新环境的心理准备。1/4的孩子表示“不想和本地孩子交朋友”。

这些外来插班生成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有老师戏称“被遗忘的一族”。

二、融合与发展的具体做法

(一)、团体辅导

开学初,心理辅导室给每一位插班生做好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到严格保密。 心理辅导室积极、科学地利用心理健康档案材料,充分发挥它在辅助甄别心理问题、跟踪了解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个案研究和统计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般在学生离校后封存。工作主要分以下两个大的步骤来做:

1.让我们更快认识

教导处要求班主任带领插班生在入学的第一周熟悉学校环境,在班级里开展“欢迎新同学”的主题班会等;总务处做好插班生相应的后勤保障,服装的统一安排等。在这个基础上,心理辅导室人员设计插班生入学时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等项目的问卷,对每一位插班生进行问卷调查。

2.我们是一家人

对插班生进行四期“适应新环境”团体辅导。开学第一周提升插班生的归属感,协助插班生感悟了人际沟通的效能,以便更好的融合到新集体中。开学第二周协助插班生体验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情绪,提升他们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学第三周让插班生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提升他们与人合作的信心和能力,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开学第四周让插班生体会在团队执行任务过程中,每位队员应扮演的角色及团队创意的产生。

(二)、个别辅导

根据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谈心”式谈话更适合对插班生的辅导,我们组织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做好谈心工作。

1.培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从心理辅导角度关心插班生

目前在我们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当中,大部分都是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任的,心理辅导室指导教师在谈话过程中既要主动地聆听学生的语言表述,也要仔细地观察学生非语言信息的表达,能从其行为、语气中“听”出他话语中隐含的深层意义;提醒教师在个别辅导中能接纳学生、关心学生,自然表露真实的爱心。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表示关心和接纳,使学生排解紧张、惧怕心理,消除自我防卫,使其坦陈心语,直面问题;培训教师抓住时机,及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的能力。

 

2.心理辅导老师做好“插班生适应不良个案研究”

从研究背景、辅导方案、 辅导过程三个方面着手,针对插班生特点做好个案研究。

(三)、关注插班生因“心育”而更精彩

通过观察和沟通,我们发现插班生有着比普通学生更加普遍的负面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自卑、孤独、脾气暴躁、态度冷漠等这些方面,而这些心理的形成,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刚进入新环境的不适应引起的,所以插班生的适应性问题成为我们首要关注的。

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多的了解自己所任教班级中的插班生,不仅在学习上要多加帮助和关心他们,能够根据插班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成长方案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顺利的度过适应期。

三、阶段性成果

(一)、理论成果

1.实施插班生“导师制”功不可没。

2.运用“同质团体辅导”锦上添花。

(二)、实践成果

(1)学校确立“心”育理念的肥沃土壤。

(2)教师感悟“心”育过程的专业成长。

(3)学生感受“心”育环境的自我成长。

 

(三)、成果创新

两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如果说班主任工作是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的基础,那么“导师制”的实施就是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的台阶,到最后的关注插班生融合与发展因从“心”开始而更精彩。特别是在运用了“同质团体辅导”以来,那对插班生的全面成长真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研究成效

1.融合效果显著

插班生能够接受学校文化,能够与本地学生正常交往,能够忘记自己原来的身份,以一个正常的孩子的心态和老师、同学交流,能把自己当做学校的主人。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指导,学生从有原来的自卑、胆怯的心理中走了出来。

2.习惯逐步好转

适应学校作息时间的同学由原来的38%上升为100%;能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同学由前测的46%上升为100%;能独立完成作业的人数由前测的62%上升为后测的100%;写字时能做到“三个一”的由前测的41.7%上升为后测的91.7%;用普通话交谈、朗读的由前测的70.8%上升为后测的98%;能做到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的由前测的75%上升为后测的95.8%;能做到说话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的人数由前测的70.8%上升为后测的91.8%。从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在明显增强。

3.学习信心增强

学习的决定因素是与学习信心、学习习惯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插班生学习信心的增强,是学习进步的主要前提条件。

4.学习进步明显

既促进了插班生的全面发展,又带动了全校学生的发展,插班生给本地学生带来了压力,激发了大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特长学生涌现

课题实践期间,插班生的获奖情况也令人欣喜。一人次获**市信息学比赛一等奖;一人次获**市《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征文活动一等奖;一人次在**市雕塑泥制作比赛中获二等奖;多人次分别在《**晚报》与《今日**》发表了小文章。有的插班生还当选了校大队委员、校红领巾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等。

6、教科研获奖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39-02

特色学校创建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德育工作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的教育,是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总和。“增加德育厚度就等于延长了教育的生命。”然而现实中,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和领导对“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德育与智育严重对立。工作中经常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如何认识德育工作在特色学校创建中的作用,使我们消除认识上的误区,以确保特色学校创建科学、协调、有序进行。现结合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1 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德育误区

(1)以德育为主题的特色学校创建不能系统构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创建主题与全员育人工作割裂开来,为创建而创建的倾向十分明显。二是德育创建主题不能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大背景下实施,不能深入挖掘和提炼有价值的创建元素。三是不能有效创建围绕德育主题的标准和内容。四是不能有效设计基于渗透和体验的活动载体。五是与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关联度不高。(2)把德育活动片面的作为特色学校创建的唯一途径。其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把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当作抵达特色学校的仅有工具,而忽视了其它校本课程的开发,从而影响了学校发展的品质。二是特色学校的创建仅仅是举办诸如演讲、主题班会、升旗、环境文化创建等几项活动,忽视了创建活动的主渠道作用。(3)不能有效整合各学科隐含的德育资源。表现在:一是德育与知识技能严重对立,课堂中隐含的德育资源没有有效运用。二是在备课与上课环节上不能把握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违背了教材是对生活的总结,生活是对课本的延伸“的宗旨。(4)不能有效开展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教科研活动。课题研究还停留在教材、教法、学法研究上,学校对以德育内容为主题的特色学校创建研究没有统一的规划与指导。(5)特色学校创建不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协作与配合。表现在:一是家长、社会不知情。二是不能很好开发家庭、社会教育资源为我所用。三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社会参与特色学校创建的重要性。(6)重视显性德育教育,忽视隐性德育教育过程。孰不知隐性德育教育愈来愈成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种舍本求末的教育方法愈来愈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的瓶颈。(7)在特色学校创建中缺乏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缺乏以激活人的潜能,解放人的思想为目的的内容安排,而是以管理为目的,忽视了学生自主管理培养。

2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特色学校建设之路

2.1 更加突显课程的功能作用

表现为学校教育各领域“处处是课程,时时有课程。”部分课程校本化,德育活动特色化,特色活动多样化。特别重视课程的主渠道作用。“用有想法的教育去培养有想法的学生,”给学生以很大的选择空间。突显了学生“个性的张扬,身心的愉悦,思维的创造。”造就了大批“有想法的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希望。

2.2 更加注重教育求美、求善、求智的过程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过程,不仅仅是结果。教育追寻的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教育。学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由、快乐、爱与责任、成就感、价值观基础上的。要实现学生这些情智因素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在谋求全面发展的过程之中,搭建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平台,创造多种学生发展的机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2.3 更加重视教育机制的创新

北京十一学校做法是:是部分课程校本化,创建210门学生选修课程,取消班主任,设立导师制,其功能是规划学生的学习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等。可以说对传统教育是一种颠覆性改造。学校的每一次活动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通盘设计,特别注重学生的整体参与,个性张扬,独立思维。用成功酿造学生的成功和自信,实施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指导学生学会管理梦想,学会对自己的成长负责。教育管理的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激活潜能,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教育带来的乐趣。

2.4 更加善于挖掘和提炼社会教育资源及学校历史文化积淀

中关村中学利用毗邻中国科学院的优势开发了机器人活动室,野生动物标本馆,天象观察馆等一大批高科技校本课程资源和纪念馆,院士题词室等一批人文类德育校本课程。还有舞蹈训练馆,音乐活动室等一批文体类校本课程。并且纳入了学校整体教育发展规划。校园环境氛围创设做到了系统开发,整体发展。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利用紧邻武警国旗升旗班的优势开发了学校国旗升旗班、管乐行进表演校本课程,并代表北京市多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教育远远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她在于灵魂的感召,在于唤醒、鼓舞每一个学生所具有的丰富潜能。”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陆云泉校长如是说。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否立足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性,选修课程能否突出自主性,活动课程能否突出多样性,必修课程能否突出主导性。这是理念问题还是实践问题,不是简单地用“是”或“不是”能回答了的问题。

2.5 更加强调借经典文化,促境界提升。走进国学,提高人文素养水平

“经典是中国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经典所传承的人文精神,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在北京所参观的一所小学,两所中学,不同程度地全部开发了以国学内容为主的校本课程。这样做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尽了教育者的职责。引领学生作为中国人走近国学,触摸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魂之所在,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品性和道德境界。(1)进一步的本土生长与进一步的世界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在潜力。(2)教育与课程改革应具有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3)素质教育要通过文化熏陶来落实,课程以知识为媒介来呈现和传达文化。我们的国学教育开发需要做一些规划引导还是以民间形式自主发展?与世界接轨与弘扬传统文化是对立的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3 德育工作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的作用

3.1 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基础性体现在它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基,说它是根基就是指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团队活动、创建活动无不浸润着德育固有的痕迹。如果没有深厚的德育根基,学校教育大厦将土崩瓦解。因为一切学校教育只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使人高尚,一个是使人聪慧。所谓“有德无才是残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不注重使人高尚的教育,那么发出“狼是谁培养出来的!”感叹并不奇怪。先导性体现在它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学校教育将走向何方以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不重视德育工作的特色学校注定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3.2 独特性与人文性作用

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德育内容本身以及在一切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不可替代性。不论传统教育文化的孝、礼、廉、忠、义、信、耻、悌还是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无不体现出它的独特性。人文性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与方法中,隐含知识媒介和德育载体中,存在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之根中,显现在境界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中,包含于公平、公正、关怀、宽容之中。为此,特色学校创建一定要遵循德育原则,深入挖掘创建主题的独特性和人文性元素,才能增加特色学校的内涵,显示特色学校的广度和深度。

3.3 主体性与融合性作用

“全员德育,育人为先”的德育理念与特色学校创建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因此,实现目标的策略与实现路径其实也是互相融合的。特色学校的创建要善于运用德育的主体作用,充分整合学校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德育校本研训的功能,深化德育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管理,提升教科研水平,增强特色学校创建的内驱力。教育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德育和特色学校创建过程都是主体性过程。因此遵循一般的实践途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主体性:发挥学生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2)体验式:强化情感教育,唤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3)小步子:逐步提出要求,摈弃一蹴而就的错误理念。(4)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避免抽象的理论说教。

3.4 显性作用与隐性作用

德育工作的显性作用不仅表现在德育本身固有的特征上。如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校本研训、德育渗透与体验设计,教育故事、教育案例等。而且表现在特色主题创建的全过程中。如:主题制定,“三风一训”制定,主题内容创建,活动载体设计、评价体系创建等方面。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就是显性教育发挥作用的过程,直接影响到特色学校创建的质量和成败。在关注显性作用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育是感染而成,绝不是教来的。”德育的主体性和德育的隐性作用同时也是特色学校创建的有效途径。深化特色学校创建不仅要关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更要挖掘和设计创建过程的隐性教育元素。隐性教育作用愈来愈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法。

篇4

关键词:正心;特色德育;内涵发展

课题: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特色办学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研究――以番禺区南村镇中心小学为例》(2016YQJK023)。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02-03

学校内涵发展需要思路和动力。特色办学是学校以特色发展求得自身整体更大发展的一种办学战略、办学思路和办学行为选择。正心,指修炼心性。“正心”见于《礼记・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是指“言必信,行必果。明是非,晓仁义。心豁达,有大勇。净如水,广如海。固如山,贞如松”为人、为学、做事应诚信、正直、大勇,心如水之纯净,如海般豁达;信念如山之牢固,如松柏之坚贞。正心特色德育的实施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正心特色德育的基本内容

1.树正形

《新书・道术篇》有言,“方直不曲谓之正”。《易・乾卦》中说,“刚健中正”。文天祥的《正气歌》浩荡历史,流传千古,激励众生。浩然伟岸,刚正不阿,正大光明,堂堂正正,是民族精神的聚集,是真善美的传承,是做人之根基。

一个知识丰富、品行高雅的人也要有端正的举止才会给人正气感。《论语・颜渊》中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君子很自然的会透过看得着、听得见、摸得到的言行举止,让人从他实实在在的表现感受到内在的真诚、善良和宽容谅解。如果没有适当的言行举止表现,就显露不出正大光明的本性。古时候对小孩教育要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也是让人从小养成正身的习惯。

2.蕴正心

一个心正的人内心有信、有义、有智、有勇。“言必信,行必果”,“行侠仗义”,绝不图报”, 有“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一身正气。正心为使人心归向于正。《礼记・大学》有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和“心正而后身修”。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3.纳正品

正心为公正无私,心地端正诚恳。《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正心”为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也自然地会与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故能不“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心气也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的感应相符。

正心是一种品德修养方法。身正、心正,行必正。古往今来的哲人、教育家无不把“正心”作为自己修身立命的基础。正心是介子推的“割肉奉君尽丹心”,是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是孟珂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刘禹锡的身居陋室,虽食菜根而味犹甘,虽着布衣而气自华。

4.塑正人

一个正的人充满正能量,能够做到正己正人,塑造内外兼修的君子、淑女。当一个人拥有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高贵的尊严、朴实的端庄伴随着无畏、宁静平和的气质,就会使周围人感受到神圣的理性之美。所以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美丽祥和、纯净真诚、宽厚豁达,同时注意自己的修为,适当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他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面影响,给身边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当人人都修身养性的时候,整个社会才会真正的安宁、协调、宽容、祥和。

特色德育是特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育的本真在于“立德树人”,成功打造特色德育才能擦亮学校特色品牌,才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才能实现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既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能。

二、正心特色德育促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及路径

郑金洲教授认为:“学校内涵发展这一概念至少应该有这样几方面的含义:

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k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V。

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正心德育应该更注重质量,讲求精细,彰显特色和创新发展,遵循学校内涵发展的普遍规律。

1.正心德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燃料箱

(1)正心先正身 正身为正心,正行、正人需先正心。正因为正心是做人之根基,是育人之目标,是现代公民之标识,所以我们博采贤智、审时度势,将“正心”作为特色化办学的核心理念,将“蕴天地正气,育英才本色”当作学校高位发展的神圣使命,将“正身、正心、正行、正人”作为学校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

我们认为“正心”是促进本校发展的和谐之道:

(2)正心重生命 人的本质是一种生命存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生命的生长与发展,就是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所求之生命成长就是要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内在的德行美和外在的气质美、言行美,从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每一个生命,这就是“正身、正心、正行、正人”的过程。

(3)正心承家风 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关乎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决定孩子成绩和未来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是父母。古人注重“正家”,端正家风。孟母教子“席不正不坐”。学校是社区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社区的单位,社区的发展以学校为依托,学校通过培养人才对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因此,用学校的“正心”带动“正家”,促进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学校的追求。

2.正心班级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粘合剂

朱永新说:“一所学校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间间教室的品质决定的。”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构建过程中,拥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一间教室,应该在自己的叙事过程中,拥有自己的独特命名、象征标志、英雄与榜样,或者说,一套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系统。和学校文化对于学校形象、学校历史一样,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

(1)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自主参与的班级活动

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策划、组织各种班级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及自主性,并培养团队精神。例如可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围绕年级文化的主题(低年级“尚礼”、中年级“善艺”、高年级“厚德”)进行班级命名活动。一间教室的名字,应该是教室文化的具体承载与体现,是班级成员的自我镜像。

(2)营造贴近学生、展现个性、多彩温馨的教室环境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呈现在人面前的第一形象是教室命名,而最终呈现的则是教室文化的整体构建。每个班级有学生共同拟定的班级口号,例如精彩多样的“正心学子乐园”、丰富内容的“读书角”等。

(3)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工作,从小培养民主管理意识

增设班级管理的小岗位、“干部轮换制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意识。

3.正心教师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调和剂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有指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尊重学生原则等,德育原则的落实在于教师。教师作为肩负社会育人大任的工作者,其自身人格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只有具备公正、廉明的品格,其人格才具有可信性,教师才具有道德上的感召力,也才能保持教育的公正性。“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语出东汉・王符《潜夫论・实贡》)这是为师之本。

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校长的治校思想、管理理念对于一所学校至关重要。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要做到身正、心正、行正、人正,不,对每一位教职员工公平、公正、公开,才能为中层和教师做表率,才能将有形的管理,化为无形的学校文化。所以,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是教师。

4.正心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剂

文化,为学校立魂。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与灵魂,是贯穿学校发展的命脉,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集中呈现,是学校社会形象的阐释,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的形成。优秀的学校文化总能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驱动,让人沉静、大气、向上、奋发,砥砺着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着一代代学子的求学奋进。优秀的学校文化一定是一所学校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共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正心文化需要积淀。正心文化的三种性质决定通过讲授、传导让学校进入文化发展“绿色通道”的必要性:一是战略性。作为一种生存与发展战略的学校文化,统领学校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外在与内在、制度与组织、行为与形象等全部元素。二是内生内源性。其出发点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逐渐形成学校自主性、内控性、独特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三是可持续发展性。即策划立足于学校发展的持续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使学校文化这一教育资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真正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5.正心德育课程(课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1)指导思想

①在德育课程建设上,以“正心”的核心理念精神为指导,初步构建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为若干年后全面实现学校的德育课程化做铺垫。

②结合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及特色项目,大力加强德育拓展课程建设,逐步建立一个包含通识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训练类课程为组成部分的合理德育课程结构。

(2)课程目标

课程应立足于学校“正心”的核心办学理念以及“育英才本色,蕴天地正气”的办学愿景,培养尚礼、善艺、厚德的学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争做正心少年。

低年级(1-2年级):尚礼教育。“未曾学艺先学礼”,通过校园生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公共生活礼仪三个板块的通识课程学习以及主题活动课程的参与,让孩子们理解“礼”的含义,知道怎样做才是“礼”的表现,养成知礼、懂礼、讲礼仪的好习惯,在学校营造一个人人尚礼的教育氛围。

中年级(3-4年级):善艺教育。通过开展体育和艺术类训练课程,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器械套路和艺术技能,强身健体;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艺术浸润心灵,塑造学生信、x、勇、韧的人格。

高年级(5-6年级):厚德教育。主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课程,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美德的精髓部分――生活处事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集美之德,以美育美之德;能够把这些德行自觉践行到生活和学习中。

(3)正心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示例1 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毕业礼

①出旗――升国旗,唱国歌;升校旗,唱校歌。

②颁发证书――毕业生每若干人一组,分批走上主席台,由学校领导向学生逐一颁发毕业证书。

③寄语――学校领导训勉。

④感言――毕业生代表(必须是正心少年)发言。

⑤明志――毕业生齐声诵读学生誓词/正心宣言。

⑥谢恩――学生向前台教师鞠躬谢恩,教师答谢;学生向前台家长代表鞠躬谢恩。

⑦完愿――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在校旗/班旗上签名,留下对母校的依恋之情。

⑧合志――全班同学拍摄“全家福”。

示例2 正心德育品牌活动课程:正心艺术节

①歌颂正心精神,唱响正心歌―歌曲欣赏

②学习正心精神,读好正心书―好书推荐

③感受正心精神,做好正心人―武术表演

④继承正心精神,结交正心友―正心少年评选及颁奖活动

⑤走近正心精神,踏上正心路―读、写、画结合

(4)课程实施过程

①生成活动主题 “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线可以设计为尚礼、善艺、厚德,各班可根据德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结合班级的情况,再设计相应“活动领域”下的“活动主题”,例如主题班会的设计。

②课程实施准备 根据学校总体的德育校本课程设计,结合各班级申报的“活动主题”, 进行师资配备,采取校内发动和外聘专家相结合的解决方式。同时,组织编撰低中高年级三本德育校本教材,安排课时。

③组织课程实施 指导教师根据正心德育校本课程的主题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每个主题活动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实践体验法、体验式训练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

④评价与建档 评价要求:一是要体现综合性评价,突出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发展水平、获取信息、整合新知识的能力。二是要多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和老师评价相结合,发挥多方面的评价作用。

6.正心德育主题活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催化剂

活动和交际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主题德育活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比如,3月份安全教育月,4月份读书节,5月份感恩节,6月份跳蚤市场,9月份科技节,10月份艺术节,11月份家长开放日暨亲子活动,12月份体育节,每个月都有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系列主题活动在教师指引下,由师生共同组织活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是个体实践能力的开发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提升自律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体验社会角色的责任与义务。

三、建立健全“正心德育”评价机制

评价就是评估价值,或者对人与事物所评定的价值。在管理学中,评价由两层含义:一是评估价值,确定或者修订价值;二是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状态。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也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复合分析过程。

1.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学生评价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品德表现由班主任或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写评语,学科学业情况由学科教师赋分或写评语。因德育具有特殊性,它既是实践活动,也是专业学科,所以评价主体应该是多位参与,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相关人员(如社区人员、社会德育机构人员等)、学生等,主体多位才能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多样性和综合性。

2.评价标准应以质性评价为主

在德育开展过程中,进行量性评价是有必要的,如德育实施时间、德育主题内容、德育活动次数等,但德育同时又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学校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品德动机、兴趣、心理、习惯、品质等,这些必需采用质性评价方式,而不能简单地给一个分数或划一个等级,要采用品行(品德)评语的方式让学生清晰自身的优劣和努力方向。

3.评价方式多样化

(1)试卷测评。通过测验的方式了解学生品德养成的到达程度,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判断、分析、论述等能力。

(2)量规。由教育专家海蒂・吉德内齐提出,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评价工具”。量规是一个二维表格,从与评价目标相关的多个方面规定评级指标,此评价方式适合于既要关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又要具有可操作性、准确度高的数据分析。

(3)评估表。内容可以涉及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重点突出学生“学”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再到教师评。既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也体现自我评价、自我养成,对自身有更充分认识。

(4)成长档案袋。用于收集和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性材料,包括学生的品德作品、品德反思、品德原始素材等,用于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利于学生判断和反思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阶段性努力目标等。

(5)学习合同。也叫学习契约,是学习者与帮教者之间的书面协议,学生可以准确了解预期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在某一段时期内根据合同内容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保持自我约束,激发学习动机和热情。

评价是良好品德养成的最后环节,也是学校德育的必要手段。评价具有功能,即:鉴定、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监督、管理、教育的功能。评价是一种教育艺术,操作得当就会促进评价对象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正确、适时、灵活、良性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努力和正确的方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协调发展,而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心特色德育是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对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治君.新时期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马云鹏 王永胜.校长与课程实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继华.教育文化战略构建[M]. [2]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柯尔伯格,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7]蒋亚辉.当前我国家长学校办学模式与发展思路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4,(11)

[8]黄浩森.以文化创特色,以特色求发展――广东南海西樵镇民乐小学小学狮艺武术办学特色[J].北京:人民教育, 2008(07)

[9]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徐汇区向阳小学“快乐教育”办学模式简介.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10)

[10]安文铸.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教育改革的关系[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

[11]孙立群、杨广林.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的系统思考[J].辽宁:高等农业教育,2003(01)

篇5

当前,中职德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德育实效性、时代性与针对性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德育创新缺乏活力,德育工作推进困难,中职生道德素养发展与道德问题日益突显。在此背景下,德育特色建设已成为中职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与创新式跨越的必然选择。本文拟对学校德育特色研究进行梳理、评析,以作为中职学校德育特色研究的借鉴与基础。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的内涵

(一)概念界定。

对学校德育特色概念的界定,由于研究局限,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主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李季(2010)把学校德育特色定义为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稳定性的德育理念和模式体系。王宗亮(2009)、陈子春(2012)等人认为学校德育特色是学校管理者根据现代德育思想和学校独特的德育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独树一帜、个性鲜明、成效显著的办学风格、教育教学模式、管理运行机制及德育文化。罗莹(2010)从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角度分析了德育特色的四层含义:实践特性,市场需求导向,被社会公认的办学风格,独特、优质、稳定、整体化的统一。王征征(2011)认为职校德育特色主要是职业特色,认为要加强对中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并渗透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所有方面,在中职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上要符合职业的要求,突显职业性。

综上所述,笔者对中职学校德育特色作如下界定:中职学校德育特色是学校管理者根据现代德育思想和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考虑学校特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努力挖掘、继承发展并积极创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稳定性的德育理念和模式体系。

(二)功能与特点。

所谓功能,是专就事物的作用与价值维度而言的,学校德育特色的功能是指学校德育特色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本体或附加价值。李季(2010)、林冬桂(2010)等人归纳了学校德育特色的三大主体功能,即增强德育本体功能,促使德育价值增值;拓展德育自我发展功能,扩大德育作用,创新德育理念;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中职学校德育特色作为学校德育特色的特殊范畴,其功能理应符合上述特点。

关于学校德育特色的特点,主要是指其区别于其它事物或相关事物的特殊性而言的,王宗亮(2009)着重探讨了其独特性、示范性、稳定性与整体性;李季(2010)非常强调其创新性特点,陈子春(2012)对此进行了补充,认为优质性、发展性也应是学校德育特色必须具有的特点。中职学校德育特色也必然具有其相异于上述特点的本体特点,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中职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过程与构建条件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间需要经历一些关键的阶段,研究者一般把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选择与确立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巩固与完善阶段、推广与革新阶段(陈子春,2012)。这为中职学校德育特色的建设提供了路径参考与过程规划借鉴。

学校德育特色的建设非朝夕之功,它需要学校内外部相关条件或要素的有力保障与长期支持,有学者还专门对学校德育特色构建的内外部条件或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外部条件主要体现在国家或地区先进教育方针政策的导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支持、相关科研团体及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社会媒体和舆论的广泛支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等方面(王宗亮,2009),而富有个性与创新性的校长、特色化的高素质德育教师队伍、学校自身的物质基础条件、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则为其内部关键条件(王征征,2011;陈子春,2012)。中职学校由于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与学生身心特点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德育特色的打造必须具有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形成合力。

三、中职学校德育特色构建的原则与策略

在学校德育特色创建的具体实践中,学者们对其创建原则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性、客观性、循序渐进性、实效性(陈子春,2009),以及内生性与借鉴性(李季,2010)。

相对于学校德育特色建构的具体策略,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二个方面:①理念指导策略,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走德育创新之路(刘小养,2006)。②观念更新策略,树立新观念、新思维,注重人文性、和谐性、职业性、创新型(王征征,2011)。③目标制定策略,注意目标与现代教育理念、国家教育目标与学校实际的符合性,以及目标的系统性、连贯性与具体性。④管理与制度创新,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建立系统、协调、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健全相关支持或保障制度,加强学生自主管理。⑤德育教师队伍培训培养策略,加强投入,安排培训、理论学习,聘请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和德育专家来校作讲座,讨论交流,以老带新,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等活动(毛裕介,2012;李大珍,2010)。⑥大力开展德育科研,以课题带动德育创新。⑦德育途径建设的多样化、渗透化,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优化,德育学科以及其它学科渗透性德育,生活德育(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职业实践德育,社会实践德育,建设校内外基地,自主教育,班务活动社区教育,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健全高职生心理健康素质(丛峰,2009;李玉鸿,2010;李大珍,2010)。⑧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坚持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管理制度化、实施真实化(梁景萱,2010)。⑨德育资源挖掘与创新策略,主要是国家政策优势、区域优势、学校优势德育资源与传统的开发与利用(张晓冬,曾娟,2009)。⑩德育方法与形式创新,改革德育方法,变革德育形式,增强德育实效,加强德育过程的实践性、自和主导性(吴亚军,2005;温兆标,2005)。B11构建系统的德育特色评价方案与可量化、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促进德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吴永春,2013)。B12德育环境创新策略,通过校园文化创设育人氛围, 进行隐形教育(史晓鹤,马永明,程彬,2007)。

中职学校在德育特色打造的初级阶段,有必要认真借鉴策略建设上述几个维度,结合自身特点与学校实际,通过自主创新,探索出符合职校德育特色的具体策略体系,真正实现中职德育的品牌创新。

四、中职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机制与模式

对于机制来讲,大多数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的协同,认为学校是主导,企业是关键,社会是重要阵地,家庭是重要支撑,必须充分发挥它们在德育特色营造中的合力作用(郭金玲,2007;朱广丽,2011)。还有研究者专门从学校层面探讨了“学校决策、政教督办、年级实施、班级落实”四级联动以及“全员参与、全面开发、全程利用、全有效果”的系统工作机制,以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胡焕荣,2007;薛丽君,2010)。

中职学校德育特色的建设应是立体的,坚持横向贯通与纵向连锁,如此,方可发挥整体效用,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另外,还有研究者主张通过课题带动、充分利用企业社区基地带动机制构建(李玉鸿,王学利,2010)。关注度的薄弱、研究力量的不足,使得中职学校德育特色的建设有必要选择科研路线。模式是一套联接理论与实践的控制系统,对模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具有先进性与创新性的理念;较为完善的内容结构,包括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系统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可操作、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李季,2010;祝长水,2011)。上述途径为中职学校德育特色建设模式提供了原理性参考。

五、述评与展望

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专门以“中职德育特色”的研究较为无力,存在以下关键问题:①多限于点的分析或讨论,从某一角度出发展开论争,相对而言中职学校德育特色作为一独立范畴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较为薄弱;②经验总结性研究、叙事性研究较多,对中职德育特色与品牌进行理论提升与深入探索的研究实为欠缺;③研究对象大多基于学校个案,针对全国或区域实际进行的宏观与中观研究甚是寥寥,这对提炼先进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体系构建,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束缚。④缺乏德育特色或品牌评价机制与指标体系的研究,作为一种不断创新与持续发展机制,它的缺位必然造成研究迟滞和实践动力衰减。

对于研究方法而言,已有关于中职德育特色与品牌研究主要集中于理性思辨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三种方法:①理性思辨法,即基于某一特色或品牌建设,尤其是学校特色建设理论,以中职德育为对象进行相关维度分析与具体内容借鉴、演绎,最后得出相对“合理”的中职德育特色建设的基本框架,作为实践的参考(刘连亮,2004;丛峰,2009;游聪,2010)。这种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实践意义较为受限。②经验总结法,这种方法较为普遍,主要是各个中职学校以自己德育特色或品牌建设经验为基础,进行模式与机制、内容与方法提炼、总结,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史晓鹤,2007;曲景民,2012)。此种经验总结相关研究存在着理论起点低、经验性成分较重、片面性、浅显性等问题,理论提升、系统构建程度有限。③个案研究法,这类研究主要是指某些研究者以特色理论为支撑,以某个中职学校为个案,进行策略提炼与模式总结,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理论水平,改进工作方案(王宗亮,2009;李子春;2012)。此类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但由于个案较为局限,研究结论往往不具有推广性与普遍意义,故仍待商榷。

因此,以学校特色论和系统协同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系统、科学地构建符合中职学校德育特点与实际的德育特色理论框架与实践操作体系,应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职德育研究与大多数中职学校工作的重点。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季.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J].小学德育,2010,(01):40-45.

[2]王宗亮.中学德育特色的创建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陈子春.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特色的创建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罗莹.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王征征.论中职学校的职业特色及其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11.

[6]林冬桂.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J].教育导刊,2010,(09):53-56.

[7]刘小养.解读“两纲”精神创建学校德育特色[J].思想理论教育,2006,(05):57.

[8]毛裕介.青年班主任工作特色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49-50.

[9]李大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90-92.

[10]丛峰.探索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的高职特色德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3).

[11]李玉鸿,王学利,何成江等.整体构建高职和谐德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成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1):56-58.

[12]梁景萱.“礼仪育人”德育特色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0,(06):80-82.

[13]张晓冬,曾娟.“双全德育”铸造特色品牌[J].人民教育,2009,(03-04):46-48.

[14]吴亚军.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培育学校德育品牌[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64-66.

[15]温兆标.特色——高校德育之魂[J].教育探索,2005,(06):88-89.

[16]吴永春.开展特色活动 实施德育教育[J].职业,2013,(01):45.

[17]史晓鹤,马永明,程彬.突出职教特色 加强德育实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18]郭金玲.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德育系统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30):39-40.

[19]朱广丽,于友鹏,徐姝.职业学校艺术类学生特色德育体系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3):72-73.

[20]胡焕荣,陈和器.利用地域优势,突出德育特色[J].大家参考,2007,(03):64-67.

[21]薛丽君.觅渡,觅渡,觅渡——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德育特色学校创建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0,(03):22-24.

[22]祝长水,陈安福,王本书等.育德育心 育心养德——四川省华阳中学特色德育模式探索[J].中国德育,2012,(19),62-65.

篇6

总的来说,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大背景。相对于品德课的教学而言,背景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品德课是一门生活课,需要生活的源头活水。作为品德课教师,首先要有利用背景资源的意识。如果仅仅满足于课本、教参,那我们的课堂必然是单调的、陈腐的,我们的教育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品德教师要勤于观察自己的生活,关心周围的世界,善于在广阔的生活中发现有用的背景资源。地方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瑰宝,我们的家乡淮安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运河之都、南北交汇之地。在淮安市中心城区、优美宁静的里运河畔,坐落着我们美丽的淮安小学。作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淮安小学理所当然地应该让老师、学生去汲取淮安丰厚的资源来滋养我们的生命,了解历史看清现状,定位未来,我们应让淮安小学的教育融入浓浓的淮安地方元素,应让每一个淮小人都有深厚的淮安地域情怀,培养学生浓浓的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积极探索和推进淮安地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主动建设,善于融入,做到品德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在广泛存在的品德课堂背景资源中,校园文化背景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品德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学校德育是一盘棋。品德教师要有大教育观,应该细心研读品德课程标准,结合整个小学阶段的品德课教学目标,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整体建议,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品德课教育大背景的建构过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还充分挖掘学校及社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内外融通,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1.用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又表达着学校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校容校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全体师生。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积极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努力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

漫步园内,处处洋溢着道德文化。学校广场地面有代表淮安水文化的“两河一湖”浮雕、淮安著名景点分布、名人故居分布浮雕、淮安交通分布浮雕、淮安区域地图;这些校园景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淮安市政分布、交通状况、历史人物、主要景点、历史定位以及淮安小学的大概位置。大运河、古淮河、洪泽湖以及、吴承恩、韩信等共同构成了淮安印象,学生们在了解家乡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认同,充满了自豪感,这才是把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点上!我校各中队都是以淮安代表性的名人或景点命名,把景点和名人中的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并结合自己本中队的特点,加以选取,“梁红玉中队”“运河中队”“翔宇中队”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队名孕育而生。同时各中队还根据品德课本中涉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中队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文化的浸润,激发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校各楼层的走廊上布置了淮安美食介绍、淮安名人、典故,淮安书画家字画等;美术室的走廊挂满了书画家的作品,仿佛走进了书画的殿堂;音乐室的走廊上也挂满了世界级大师以及淮安艺术家周信芳、王瑶卿、宋长荣等大师的资料,融汇古今,传承经典;每一间办公室都以淮安书画大师的书画做装饰,新颖独特,环境优雅。真正做到了让每一面墙壁在淮安地方文化的浸染下变得生动起来。这些独具淮安特色的人文景观底蕴深厚,构成了一幅风光秀美的画卷,学生们时时处处感受着淮安地方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一种灵动的气息和智慧的启悟,从而真正达到了以淮安文化育人的目的。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时,我们便组织孩子参观校园,这些充满文化意蕴的学习背景为品德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水流,为品德课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2.精心设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映。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具有凝聚人心、激励斗志、规范行为、弘扬正气、鼓励竞争的作用,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得到教育。我们学校已形成了“基础立于此日”的校训,这句话出自于日记,时刻提醒老师、警醒学生立足当下,对每一天负责,只有在今天打好坚实基础,才能在日后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以自己所学造福于人民,这样的校训凸显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统领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3.建立科学的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健全的管理体系给队员以巨大的约束力,少先队队员的思想品质在这一约束中便自觉或不自觉地朝着一定的“规范”发展。如:严格的升旗制度,那庄严的国旗、庄重的国歌、活泼向上的校歌,无不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爱校之情;还有郑重的“入队”仪式,那严谨而富有朝气的队歌,无不泛起队员的自豪之感和对未来的憧憬;隆重而热烈的十岁成长礼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责任;志愿者服务团队,那巨大的牵制力,无不使队员在集体的力量中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言行。科学的“校园文化”可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变主动,产生“自我教育”的效应。

篇7

积极建设学校特色项目

学校遵循“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效学习”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特色项目的普及与发展工作。学校在自身的发展思路上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和外聘优秀教练等优势资源,积极开展轮滑运动。

学校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扩大规模,进一步完善设施;配齐配强教练、师资,健全体制,提高体育训练和管理水平;合理使用上级下拨的扶持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全面推动体育训练和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并积极组队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各项比赛;学校还通过兴趣小组、俱乐部、特色班、社团活动、训练队等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参与锻炼和活动。

二、提升学校特色项目基础设施

场地设施是学校特色项目实施的前提。采实教育集团由两个校区组成,本部校园占地25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建设了200米标准轮滑跑道。2014年,杭州市投资500万元在采实教育集团的新校区重新修建了国际标准的200米轮滑场地。标准的场地为轮滑运动项目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硬件保证,为今后学校承办国内外高水平轮滑比赛打下了基础,也为学校特色项目发展提供了保障,带动了区域轮滑事业的发展。

学校现有普通轮滑鞋400余双,速滑鞋60余双,轮滑服120套,护具、头盔若干,满足了教学与训练的需要。学校现有轮滑专业教练3名,浙江省轮滑高级体育指导员一名,一级体育指导员6名。学校的体育教师都参加过轮滑运动的培训,具有一定的轮滑教学与训练能力。学校聘请了浙江利群轮滑队国家级教练作为轮滑队的技术指导。2013年,学校又招聘了一批高水平的年轻教练员。同时,在学校的体育教师中也培训了一批能胜任轮滑教学工作的教师,重点培养了一名教练员担任学校的课余轮滑队训练工作。轮滑队的教练都受过专业训练,有着丰富的比赛、训练经验。

经费是实施学校特色项目的保障。训练、比赛、场地器材的维护保养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市、区体育局每年对学校进行常规考核后给予专项的体育经费扶持,以保障学校轮滑项目的顺利开展。

三、学校特色项目“体教结合、市队联办”

“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是学校的特色。杭州市体育局自行车轮滑运动中心负责运动员的训练器材、训练经费、教练员工资、业务培训费以及队员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费用。学校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保证了队员学习与训练的系统性。

“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模式有利于训练队伍的稳定和扩大。学校优质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队员们学习的热情。在安排轮滑训练时间上,学校与教练员紧密协调,兼顾学与训。队员们每天早上出早操进行技术动作训练,上午进行文化课学习,下午第一节课后安排1.5~2小时的滑行训练,晚饭后进行课业辅导时再加一个小时的技术动作训练。

学校领导也很重视轮滑队,从各方面给予支持。轮滑队的大多数学生家境一般,但他们平时吃苦耐劳,学习与训练两不误,在班级中积极承担劳动任务,在班级德育中发挥榜样作用。为了保障队员的文化知识学习时间,教练员缩短了其训练时间,但是队员在训练中思维更加活跃,对动作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训练成绩。

通过学校特色轮滑项目以“体教结合、市队联办”模式三年周期的训练,第一批人队的队员在全国比赛中获男女乙组和丙组冠军,接力冠军。有两人获“国家级健将”称号,有10人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有7人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

四、学校特色项目取得的成效

十多年来,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和课余轮滑训练水平在专业教练员的指导下提升很快,学生在省市级轮滑比赛中屡创佳绩,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学校的体育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比如,上午的全程音控键力腕操、下午的武术操以及冬季的长跑运动等。校本课程轮滑项目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轮滑运动的技能,学校特色项目不但培养了师生的运动精神,也促进了学校的管理,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轮滑校本课程可以说是一门成长中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有很多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地方。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使轮滑初学者尽快掌握滑行技术,几年来,学校在开设轮滑课程中不断总结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课堂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开发了轮滑的“直线滑行”教学方法和“弯道滑行”教学方法,通过中学生轮滑入门教学实践法的开发与研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轮滑的基本技术,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

2010年,学校组建了采实“飞鹰”轮滑队,这是目前杭州市中学里唯一一所依托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立的专业轮滑队。“飞鹰”轮滑队的成立让学校的轮滑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

篇8

所谓微型学校是指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投入都趋于一种集约型 ,节约必要的教育能源,确保教育投入的实效性 ,并根据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以较小的投入获取更大的教育收益 ,促进基础教育的适度与均衡发展。

笔者考察调研的这所小学是班级少、校园小、基础弱的小学校。但是,学校没有因此放弃对教育的追求,而是始终坚持“小而精”的精品策略,积极拓展教育的空间,着力增强教育的功能,力争将每一种教育元素都做大、做强、做精,在充分发扬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追求学校的特色发展。

一、校园环境:每一个空间都在言语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每一个空间都应该是充满温情的诗画,富有人文气息的文字。微型学校,方寸校园,如果能精心设计与科学布置,就能做到实用性和教育性相结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学校文化氛围,让校园飘满书香,打造学生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学校有思想,班级更要有灵魂,班主任的人格魅力直接塑造着该班的灵魂。每个教室前门外,设置一块标牌,它们的外形统一,方方正正,就像一张张班级“名片”。“名片”上与班级相关的主要信息赫然在目。很多班主任在下面还提出了个性鲜明、富有时代气息的班级口号和与众不同的班主任寄语。班级文化通过这些小小的“名片”宣传出来,既方便了学校管理者,约束了班级成员,又展示了班级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团队精神,摄人灵魂,催人奋进。

“心灵驿站”寻求“禅”的意境。紫藤长廊,紫花飘香,小桥流水,七彩小鱼,名贵花木,假山喷泉……人与自然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得到体现。“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学生们会有他们成长中的烦恼,来到这里,体验和谐,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宁静中呵护内心的那一片绿,在淡泊中固守着心中的那份执着。

二、阳光体育:每一寸乐土都在跃动

伴随着一首首学生喜闻乐见的乐曲的节奏,学生们井然有序地变换着队形,换物接力、投掷沙包、踢毽子、跳绳……操场上、长廊里、教室门前等活动区都有学生跃动的身影,不时还传来一阵阵欢笑声。这是学校开展阳光体育的一个剪影。

以活动菜单推动进程。为了让全校300多名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很好的强身健体的效果,该校把每一寸空间都利用上,根据学校活动场地很小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学生活动的场地,开辟了动态空间,包括操场运动空间、门前竞技空间等,静态空间指长廊休闲空间,或称棋艺空间。

以棋育人催生智慧。争创棋类特色可克服本校场地拥挤、硬件相对薄弱等因素的制约,有利于“螺蛳壳里作文章”,独辟蹊径,难中求进,与争创精致化校园目标一脉相承。培育“棋师”――通过棋院老师对全校教师进行全员普及培训。开设“棋课”:面向全体学生,不搞精英化,每周一节课,对国际跳棋进行全员辅导。每学期举行校园棋王争霸赛。初显“棋绩”:在2010年、2011年市阳光体育棋类比赛中,我校代表队连续两年获国际跳棋总分第一名,学校正积极申报 “江苏省少儿国际跳棋培训基地”。

三、生态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在成长

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课堂,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立足课堂、关注课堂、聚焦课堂,从课堂教学改革中寻找突破口。特色发展的落脚点必须是课堂。“建构式生态课堂”让学生凸显了主体地位,从容展示、融洽交流、深入探究、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专业精塑。在学校每一位老师自我制定的“三年成长规划”的牵动下,借助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专题讲座、 课题研究、师徒同课异构、教学沙龙等研修形式,着力构建“生本・智慧・内涵・开放”课堂,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唤起了每位教师自我成长的需求。

快乐成长。通过对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学习兴趣、课业负担、师生关系的融洽性、学业表现和成绩等的综合考察,反映出“课堂生态构建和管理”的成效。如今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学习兴趣高涨;教学信息交流通畅,节奏和容量得当,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率大幅度提升。

开展艺术教育让每一门课程都有张力;深化德育教育,让每一个元素都承载发展……“一所学校,不在于它的规模大小,也不在于它的硬件设施有多么先进,而在于它是否有特色,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名片。”存在即合理,存在就是要彰显,就是要表现,就是要亮出自己的不同。因此要想办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学校还要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扬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选择一条最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篇9

一.特色学校的形成机理

通过对特色学校的实际考察,静态的特色学校结构,主要包括特色学校载体和特色学校灵魂。从动态的特色学校形成过程来看,特色学校形成还必须要有诸如人力、物力及智力等动力系统。

灵魂体系。特色学校灵魂是指学校的价值理念,就是学校的精神体系,包括学校核心理念、教育目标、办学目标等。提炼特色学校灵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学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学校发展的历史事件中挖掘精神闪光点;学校或者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现实需求是引领发展的重要内驱力,能加速学校发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应该是校长、教职员工、学生及其家长等教育利益相关方共同的教育理想信念。

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特色学校灵魂的最直观的体现。在创建学校教育环境时,每所学校应根据具体校情,设计出体现学校独特个性和文化精神的校园环境。要符合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定性,体现朴实、自然、和谐和美观的要求,避免华丽和过分雕琢。要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如定期更换)留给由本校师生创作的文化作品,用来呈现他们的生存状态。

学校课程。课程是特色学校创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要把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价值取向;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有用的资源;要清醒认识课程资源的多元形态,努力把蕴涵在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与学校特色方向相一致的课程资源;要强化课程意识,做到精心策划、要素齐全,有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或活动设计方案),有课时安排和评价办法。

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工作,是特色学校创建的核心。要聚焦课堂,立足区域、学校实际,创造具有区域印记、区域特色的先进教学方法,形成高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加强德育,加强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学的教育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全面加强特色建设。

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和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根据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律,通过一系列协调性活动及管理行为,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反映特色学校灵魂的学校组织文化的创造性实践过程。

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是课堂以外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内涵的有益补充。人是活动着的个体,在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人与遗传这三对关系中,活动是最关键的因素。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一切影响都只能通过活动对人格发展产生作用。因此,活动是学校进行特色建设的一个重要选择。

研究力量。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实践性的研究活动,突出特点是将学校实践活动与教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研究,研究的结果用于改进学校的教育实践。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没有多少现成的版本可以模仿,更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按照研究的范式,加强对学校实际的研究。

师资条件。学校要努力形成一个以校长为首的观念新、素质高、有个性、能创新的与学校特色创建相适应的教师团队,为学校特色建设凝聚合力和提供人才支撑。

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是特色学校创建的重要保障条件,无论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都要对特色学校创建提供者资金支持。

二.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创建模式

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相关方面形成合力,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区域特色学校创建。在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政府、学校、科研机构是重要推动力量,三者之间在特色创建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深圳市龙岗区在实践中探索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研究助力”的推进模式。

篇10

2春色满园关不住———演绎经典,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自2008年开始,每一年的春天,学校都会举办全校性的经典演绎展示活动———“春天诗会”,至今,“春天诗会”以圆满举行了6届,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活动。“春天诗会”为学生提供了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它是一个全体学生参与的“大经典”,它是一个综合艺术教育的“大经典”,它更是一个最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成长经典”。全校37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展示,他们通过合唱、舞蹈、诗乐舞、情景剧等多种形式演绎经典,将传统文化的魅力艺术地绽放。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提升了阅读能力,彰显、展示了经典诗文的启智导行的魅力,更让具有诗意的人格在更深层面上定格,成为人生路上最难忘的成长瞬间。2014年的“春天诗会”迎来全县少先队辅导员老师的观摩,台上,学生演经典、赏经典,激情四射;台下,教师欣慰,家长震撼,经过一次次的诵读体验,孩子在台上已是光芒四射,入木三分的经典演绎一次次让舞台上下热泪盈眶。情境交融中,经典中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行为规范,古代圣贤那“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抱负、“少年智则国智”的理想在五彩斑斓的诵读舞台上和孩子纯真炽热的情感一起升华。“春天诗会”让学生成长,也让教师成长。六年的优秀节目展示中涌现出许多教师自己创作的文本,恰如自创节目《一路走来》的前言:一路走来,我们享受诗歌的润泽;一路走来,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一路走来,我们更加坚定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一路走来,鲜花铺就:2009年,新昌县实验小学成为市首批“阅读力提升工程”试点学校;2012年,成为新昌县内首个市经典诵读基地,介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文章《文化寻梦》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2010年,还随邵俊杰校长赴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参加中美联合暑期教育研讨会进行交流。于此同时,经典诵读的舞台还培养出了一大批朗诵、演讲人才。至今,新昌县实验小学已蝉联县级演讲、朗诵比赛第一名十多年,十多位选手参加过市级、省级演讲比赛、故事比赛:2010年,仅四年级的黄子瑶同学在“走进和谐的春天”演讲比赛中获省级第一名;2012年,五年级的徐楠凯荣获浙江省中华经典诵读朗诵大赛第三名;2013年,五年级的蔡芷仪同学获浙江省“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二等奖;2014年五年级的高一轩同学获绍兴市演讲比赛一等奖。

篇11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的全体师生在一定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所依循的行为方式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打造特色文化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要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美育德”表达了德育与美育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尚美”文化对和谐人格、健康人格和理想人格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

二、项目建设内容

(一)创设“尚美”校园环境——优雅“外壳”传神

1.校园环境布置

清新、淡雅成为陈桥中心小学校园环境关键词,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壁皆育人。

2.班级特色主题布置

一年级“求乐”之美、二年级“求美”之美、三年级“求善”之美、四年级“求真”之美、五年级“求实”之美、六年级“求新”之美。六年级毕业时,学生对“乐、美、善、真、实、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绽放儿童美丽心灵。

(二)丰富“尚美”课程内容——化育美的心灵

1、开发学科特色课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学习”意识

学校以语文基础课程为主,开发了《古诗文赏析》、《弟子规》诵读等使学生享受中华传统之美;

2、开发班级特色课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自强生存”意识

我校各班级根据校情、班情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班级的大小事务设置为若干个岗位,通过学生自主申报、公开竞岗、同学评岗、定期换岗等方式,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自我管理的舞台。

3、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特长发展”意识

(1)经典诵读校本课程。(2)茶艺文化校本课程。(3)科学探究校本课程。(4)体艺发展校本课程。

(三)打造“尚美”求真课堂——促进生命成长

学校积极探讨“自主习得-自主探索-强化训练”的农村小学高效课堂,以课题促课改,以课改促质量,以质量促特色的策略来培育“尚美”特色的课堂文化,令“美”的旋律贯穿课堂,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尚美启智、以美育人”的尚美智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的熏陶。

(四)放飞“尚美”幸福梦想——涵养精神生命

1、教师之美

(1)美在责任。(2)美在大爱。 (3)美在团队。

2、学生之美

(1)美在学习求真。(2)美在做人求善。(3)美在言行求美。(4)美在性格求乐。

三、项目预期效能

(一)创设了以“尚美”为主要元素的学校文化。

(二)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