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化学技巧

高中化学技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6 08:51: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化学技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化学技巧

篇1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课堂的导入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由于课下活动的干扰,学生一开始上课时很难快速进入听课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对新课的导入进行研究,使导入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求使其快速进入状态。那么,什么是课堂导言呢?即每一节高中化学课的导入语。

精心设计好的导入语有助于学生快速实现角色的转换,从课下松弛状态进入紧张高效的教学状态。

一、客观事物观察导入法

客观事物观察法是指在教授新课之前,运用客观存在的事物让学生仔细地观察,通过对观察到的事物的总结,使学生掌握某样事物的基本特点和特性,特别是在教授一些具有本质特性事物的方面上,可以用此方法。学生在观察、触摸事物的过程中,对随后的新知识更容易掌握。所以客观事物观察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进入理解、掌握新知识的领域。在高一和高二的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学习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特点,为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借助观察实物球棍模型呈现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球棍模型清晰直观,可以把结构从平面的书本和投影片中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也可以准备学生分组活动,进行拼接和组装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带领学生从三维角度观察知识的领域,掌握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学习方法。

二、情景感染激励导入法

情景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不感兴趣。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化学与生活“维生素c的作用”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探险故事: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了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同学们知道这些船员患了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够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健康?上述教学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激起学生对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及对人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三、实验导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课程,实验导入法应是新课导入的最佳选择。如果在导课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演示实验,再配以恰当的设问、设疑启思,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会体现化学的无穷魅力。例如,在讲解“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铁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节时,可以利用“喷雾作画”趣味实验导入新课,即教师用毛笔分别蘸取硫氰化钾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铁氰化钾浓溶液和苯酚浓溶液等在白纸上绘画,然后将纸晾干,钉在木架上,再在绘有图画的白纸上喷上FeCl■溶液,白纸上便会渐渐地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图画,这时学生会感到无比的神奇,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中,这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

四、复习导入法

运用复习导入新课是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而自然地导入新知识。复习导入新课的形式灵活多样,其中提问、讨论、联想是三种最常用的方法:(1)提问。教师通过提问与本节授课内容紧密相关的旧知识和学生一起进入对话情景,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从而导入新课。例如导入“化学平衡”的学习时,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何特点?然后由可逆反应的特点导入新课:“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但可逆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能否停止?最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有何关系?当改变外界条件时可逆反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就是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使用该方法导入新课时,设计的问题要密切联系授课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导入新课,它既有助于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迁移,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思维定向。(2)讨论。教师根据要讲授知识的要点、难点或关键设计问题,上课一开始就组织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而导入新课。讨论导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理解记忆。(3)联想。教师复述与新课内容有联系的化学知识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以启发学生思维,从而导入新课。能启发思维引起联想的知识内容的特点是:与新授知识是因果或从属关系;与新授知识内容相近或相类似;与新授知识内容相似或不同,可进行对比分析。运用联想导入新课,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花样百出的新课导入,再配上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必定会常常收获惊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挖掘“新课导入”艺术的潜能,敲好这段“开场锣鼓”,使学生有常听常新、常见常异的趣味感,调动学生逐步探索的积极性,以便收到“出奇制胜”、“先声夺人”的效果,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全面铺开,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快速准确的解决化学题目,除必须掌握有关化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高中化学的解题技巧”浅谈如下的方法:

一、 化学选择题的特殊解法

选择题的解法一般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运算或推理,得出结论后与所给出的各个选项进行对照,从而选择出正确的答案。而间接法则是利用一元选择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正确的特点,通过排除那些比较容易判定为错误的选项,最后确定正确的选项。一般来说,解选择题需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

由于解答选择题时,不需要写出解题的过程,而且题目本身给出了若干个选项,相当于给出了解题的提示,且一元选择题仅有一个选项正确。因此,针对这些特点掌握一些解答选择题的技巧就很重要。如淘汰法、反例分析法、排除法、极端假设法、十字交叉法、简算法、守恒法、差量法等。运用这些特殊的技巧和解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反之,一律采用常规的方法,既增大解题难度,又浪费时间,也不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二、化学元素推断题解题技巧

元素推断题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知识于一身,具有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的特点,是化学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稳中有变”及“知识与能力考查并重”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试题中元素推断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也逐年增强。主要表现在:抽象程度提高,条件渗透交叉。题眼隐藏较深等。学生已很难寻找、利用、推导出题中的“题眼”。解答这些元素推断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熟练程度;不仅要求学生有由此及彼的逻辑思维,还要求学生有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笔者总结了如下三种解题方法:

(一)直觉法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对问题直接的、下意识的、不经严密逻辑推理的思维。它可以跨越复杂的推理过程,直接得出最终的结论。但由于目前的教学过份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学生的思维存在某种定势,即只有当条理很清晰,因果关系很分明时,才敢确认结果,而缺乏自觉地去评价、去完善、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因此对于直觉这种非理性的、离散的思维形式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难以驾驭。其实直觉是以对经验的共鸣和理解为依据的,来自于厚实而清晰的知识积累和丰富而熟练的思维经验。因此扭转学生思维形式上的某种定势,打破固有因果链,通过适当的方法训练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实现思维突破的重要途径。

(二)论证法

无论是在科学发现中,还是在解题过程中,逻辑论证是人们从不同的假设中获取最合理答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也是培养完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由于缺乏解答推断题的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元素推断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总有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感觉,于是答案往往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缺乏严密性和完整性。实际上,在一些背景复杂的元素推断题求解过程中,我们通过对题目背景的初步分析,得到的可能猜测不止一种,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论证法,将可能的假设一一代入原题,与题中的逻辑关系对照,若结论与原题条件相符,则为正确答案,反之,则结论有误。而不应随意筛选,盲目对答。

(三)位置图示法

当前元素推断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与学生现有的实际思维水平存在相当的差距,缩短这一差距的方法除了在平时教学中遵循知识和思维的发展规律,理清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抽象层次和每一层次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给予适当、正确的引导外,还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以退求进”,即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图示法就是实现这一过渡的一种基本方法。所谓图示,就是采用图形或图表对题目条件进行形象化的展示,直观地揭示题目条件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使学生形象简洁、系统完整地把握题目的关键,降低思维难度,培养学生掌握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高中化学解题的步骤

(一) 审题

审题一般有如下步骤:

1、读:默读题干和问题,一定要读完整题,有时思路就来自题目的下一问。

2、找:找“题眼”,画记号,尤其是框图题要把题干的信息用铅笔写在框图上便于思考,

对信息较多的题可以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来,整理思路,找到解题突破口。

3、联:联系题目主干信息之间,题干与问题之间,题目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还缺什么桥梁。

4、挖:挖掘题目占的隐含信息、要回答的问题。信息题中有用的信息、异题中可以借用的信息。

5、悟:有了丰富知识经验积累和沉淀,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才使产生灵感,才能悟出方法,悟出技巧。

(二)谋求解法,归纳技巧

篇3

从教师的教授与分析来看,高中化学实验题是当前高考中的重点类型,不过因为涉及的考点多且难度大,所以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而根据我的学习经历来看,实验题的失分也是令人头疼的事情。所以,笔者针对高中生化学实验题的解题思维训练,总结出合理的学习方法,以期为提高我们的化学解题能力以及学习成绩做好铺垫。

一、排除技巧

作为体现辩证性思维的排除法,很多时候都是以去伪存真的推理方式来解题。去伪存真就是将那些错误、虚假的剔除,保留正确、真实的事物。当我们在进行辩证思考时,尤其要注意对那些不同物质间存在性质差异的事物要有较好的把握,正确区分相同物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比如,在溶液里稀释硫酸,此时出现的电离反应是H2SO4=2H++SO2-4 ,所以体现的是H+和SO2-4 的性质,也就是酸的通性。不过在超过96%的浓硫酸里硫酸一般没有电离,而其存在形式是H2SO4分子,有着脱水性、强氧化性的特征。稀硫酸和活泼金属的反应是最好的例子,它们结合能释放氢气,但浓硫酸和活泼金属加热反应时金属被H2SO4氧化,而不是H+,SO2被H2SO4还原。

在排除法的运用过程中应该十分小心题目里的隐藏条件,或者是一些对条件有延伸的叙述,我们在做题时应该仔细思考,这是运用好排除法的关键。比如,将“无色溶液加入一种悬浊液里面,沉淀部分溶解”,而“部分溶液”就有多层隐含条件,其一是加的无色液体能够和悬浊液里的固体发生反应并溶解,不过量不足,所以有些固体不会溶液;其二是固体物质可能会溶于液体,而另一种则不会。

二、归纳技巧

实验仪器与基本操作是高中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我们能够利用归类法来建造自己的知识网络。比如,普通玻璃仪器里按照直接加热来划分有三种:一是直接在灯焰上加热的试管、硬质玻管等;二是隔着石棉网加热的烧瓶、烧杯等;三是不能加热的U型管、冷凝管、滴定管等。还有在收集气体时,按照气体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有排水集气法、向上(下)排空气集气法等。化学实验双基知识能够按照知识的共性或特性来分类,而实验问题也能采取该种方法来解决。因此,归类法是符合我们学生的知识体系的一种解题方法,平时我们必须要认真地跟着老师学。比如,有几组仪器分别是:(1)漏斗;(2)容量瓶;(3)滴定管;(4)分液漏斗;(5)大平;(6)量筒;(7)胶头滴管;(8)蒸馏烧瓶。那么常用的物质分离是哪些?

A.(1)(3)(7) B.(2)(6)(7)

C.(1)(4)(8) D.(4)(5)(8)

此题应先注意题中的“物质分离”这几个字,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一是以过滤法分离悬浊液里的固体和液体;二是以分液法分离乳浊液里不相容的两种液体;三是以蒸馏法分离液体溶质和溶剂。那么再看题目条件,就可以知道答案是C。

三、直接记忆技巧

所谓直接记忆,就是对知识的直接记忆。不少化学实验题都会提到实验现象、步骤、仪器和试剂使用等条件,而这些都必须依靠我们平时的记忆去积累。做这种题目,最有效的技巧就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记忆去回想和题目情境相关的内容。由此来看,直接记忆法解题存在很多技巧。因此,日常训练是帮助我们运用好直接记忆法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老师常说的“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比如,仪器和试纸使用过程中,根据容量瓶配制具体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先用自来水再通过蒸馏水来洗净,此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A.容量瓶必须干燥 B.要在室温下操作

C.用欲配液润洗两次 D.飘瓶塞应不漏水

此题考的是容量瓶使用知识。溶液的配制会用到专门的容量瓶,而使用容量瓶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要点:一是容量瓶规格要合适,原因在于容量瓶属于定容的容器;二是室温中使用的要是不离开室温,那么会让容量瓶的容积出现变化,或者造成仪器损坏;三是检查会不会漏水,原因是溶液配制时及配制完成以后,应震荡或者摇均溶液,要是漏水,就会让溶质的量发送损耗;四是容量瓶可以不是干燥的,用蒸馏水洗一洗就好,注意不要用待配溶液来润洗,不然会增加溶质的量,并提高溶液浓度。直接回忆上述学过的相关知识,然后再看答案,即正确的是B、D。

总之,尽管高中化学实验题侧重考查我们的知识点和实验能力,且难度较大,但如果我们深入反思的话,也并非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对于学生来说,化学知识的学习应该认真做好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学习,不断训练自己的实验技能,反复理解实验原理,在日常训练中多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提升实验设计能力,了解实验命题特征,跟着老师的思路认真梳理重点知识,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就会逐渐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学好化学实验知识。

参考文献:

篇4

对于化学课的课前导入来讲,它是整堂课程的开端,必须要能够让学生产生吸引力,所以,教师就要对课前导入的趣味性进行保证,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投入到其中。

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前导入的这一环节当中,通过讲故事、讲有趣的化学历史或有趣的名人事迹等等方式来进行。当然,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利用,来把一些生动且形象的现象向学生展示。通过这样的极富趣味性的导入,学生就能够被吸引,从而就会认真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教学中。

(二)实际性原则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前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故事导入的方式,还是歌曲导入的方式,或者是实验导入的方式,又或者是直接导入的方式等等,如果运用得好,都是能够有效地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的。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到底应该采用怎样的课前导入方式,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实际来进行,按照课本的设计来进行。

(三)启发性原则

当然,对于高中化学的课前导入来讲,除了要有趣味性,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极富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设计的过程当中,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启发性比较强的内容。

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导入的方式,在开始一堂新的课程之前,针对之后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来设计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展开思考。这样一来,不仅仅能够把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起来,而且还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问的时候,应该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二、高中化学课前导入的技巧

(一)构建开放式化学课堂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前导入部分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宽松且和谐的氛围,并且在这一氛围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互动,实现情感交流的话,那么,必然能够在课堂上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能够有效地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所以,对于教师来讲,他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尽可能的鼓励学生积极且主动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并做到主动探究,大胆提出疑问。当然,教师在进行每一节课的课前导入设计时,还需要同时为学生留下适合的时间空白,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探究。

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向学生教授氯水的成分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为学生设计出“自助餐”式的导学方案。这样的方式,不仅仅能够带动学生按时的把任务完成好,而且还能够动起手来,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整个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和交流的乐趣。当然,这样的探究过程,也并不可能一切顺利,其中也免不了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会有学生出现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也有学生出现试剂量不能够控制好的问题等等。但是,对于反应的基本原理这一部分的内容,绝大多数学生都应该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明白是怎样发生反应的。这样一来,在课堂上,学生必然能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进来,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尽可能地创设生动且具体的教学情境

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讲,主要就是要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情感反应调动起来。举个例子来讲,教师在向学生教授化学反应速率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把各种颜色塑料袋的图片向学生展示的方式,来让学生充满好奇地投入到之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再举个例子,教师在向学生教授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事先准备好的漫画播放出来,从而引入本堂课学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漫画,学生就会在充满好奇的同时,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这些疑问有:人们在进行社交或者聚会的时候,为什么总是离不开美酒?而当人们喝了酒之后,为什么又会出现飘然的感觉?但是如果人们喝酒过多的话,又会出现呕吐和胡言乱语的现象?而如果人们酒驾的话,为什么交警通过检测仪器就能够测出是否喝酒,到底是什么原理呢?等等。那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必然能够充满好奇地投入到这一堂课当中。

(三)充分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

对于学生的情感来讲,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是和人的需要,是和人的愿望等等都是相符合的,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体验。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情感也通常是能够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的。所以,对于教师来讲,在进行课前导入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心理情感源泉的充分挖掘。通过采用恰当的方式,来把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激发出来,来让学生受到感染,并自觉地投入到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当中。

那么,教师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要能够公平地看待任何一个学生。特别要针对班上性格偏于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还有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是要对他们进行鼓励,鼓励他们要勇于尝试,经常性地对他们说你能行。

篇5

学好中学化学,除必须掌握有关化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高中化学的解题方法”浅谈如下的方法:

一、化学选择题的特殊解法

选择题的解法一般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运算或推理,得出结论后与所给出的各个选项进行对照,从而选择出正确的答案。而间接法则是利用一元选择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正确的特点,通过排除那些比较容易判定为错误的选项,最后确定正确的选项。一般来说,解选择题需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

由于解答选择题时,不需要写出解题的过程,而且题目本身给出了若干个选项,相当于给出了解题的提示,且一元选择题仅有一个选项正确。因此,针对这些特点掌握一些解答选择题的技巧就很重要。如淘汰法、反例分析法、排除法、极端假设法、十字交叉法、简算法、守恒法、差量法等。运用这些特殊的技巧和解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反之,一律采用常规的方法,既增大解题难度,又浪费时间,也不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二、元素推断题解题技巧

元素推断题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知识于一身,具有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的特点,是化学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稳中有变”及“知识与能力考查并重”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试题中元素推断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也逐年增强。主要表现在:抽象程度提高,条件渗透交叉。题眼隐藏较深等。学生已很难寻找、利用、推导出题中的“题眼”。解答这些元素推断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熟练程度;不仅要求学生有由此及彼的逻辑思维,还要求学生有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笔者总结了如下三种解题方法:

1、直觉法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对问题直接的、下意识的、不经严密逻辑推理的思维。它可以跨越复杂的推理过程,直接得出最终的结论。但由于目前的教学过份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学生的思维存在某种定势,即只有当条理很清晰,因果关系很分明时,才敢确认结果,而缺乏自觉地去评价、去完善、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因此对于直觉这种非理性的、离散的思维形式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难以驾驭。其实直觉是以对经验的共鸣和理解为依据的,来自于厚实而清晰的知识积累和丰富而熟练的思维经验。因此扭转学生思维形式上的某种定势,打破固有因果链,通过适当的方法训练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实现思维突破的重要途径。

2、论证法

无论是在科学发现中,还是在解题过程中,逻辑论证是人们从不同的假设中获取最合理答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也是培养完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由于缺乏解答推断题的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元素推断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总有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感觉,于是答案往往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缺乏严密性和完整性。实际上,在一些背景复杂的元素推断题求解过程中,我们通过对题目背景的初步分析,得到的可能猜测不止一种,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论证法,将可能的假设一一代入原题,与题中的逻辑关系对照,若结论与原题条件相符,则为正确答案,反之,则结论有误。而不应随意筛选,盲目对答。

3、位置图示法

当前元素推断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与学生现有的实际思维水平存在相当的差距,缩短这一差距的方法除了在平时教学中遵循知识和思维的发展规律,理清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抽象层次和每一层次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给予适当、正确的引导外,还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以退求进”,即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图示法就是实现这一过渡的一种基本方法。所谓图示,就是采用图形或图表对题目条件进行形象化的展示,直观地揭示题目条件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使学生形象简洁、系统完整地把握题目的关键,降低思维难度,培养学生掌握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解题的步骤

⑴ 审题

审题一般有如下步骤:

①读:默读题干和问题,一定要读完整题,有时思路就来自题目的下一问。

②找:找“题眼”,画记号,尤其是框图题要把题干的信息用铅笔写在框图上便于思考,

对信息较多的题可以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来,整理思路,找到解题突破口。

③联:联系题目主干信息之间,题干与问题之间,题目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还缺什么桥梁。

④挖:挖掘题目占的隐含信息、要回答的问题。信息题中有用的信息、异题中可以借用的信息。

⑤悟:有了丰富知识经验积累和沉淀,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才使产生灵感,才能悟出方法,悟出技巧。

⑵谋求解法,归纳技巧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8

简答题是化学试题中非常重要的题型,它不仅能考查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更能考查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文字准确表达问题的能力.然而不少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比较轻视简答题的训练,只满足于大体方向和思路清楚.其实,只要在平时注重训练,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做好简答题并不是一件难事

简答题是近年化学高考中常出现的题型。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准确性,思维的完整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表述的条理性。近几年化学高考题中简答题的分值占到10%左右,在总分值中已占有一定的份量。简答题看起来似乎不难,但要准确回答确不易,学生多感到有力无处使,造成失分较多。学生在简答题中常见错误是:①基础知识不牢固,对有关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透彻,不能回答出知识要点;②思维混乱,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表达不规范,不能用准确的化学用语回答问题。如何才能准确、完整、简练、严谨地解答此类题呢?笔者认为,除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抓住答题的关键和要点、使用准确化学用语表述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此类题解法的指导。下面就以近年高题为例,分析这类题的解答方法。

答案:加入37Cl含量较多的氯气后,平衡向左移动,使PCl5的分解反应也在进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会增大。

分析:本题是用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学生关于可逆反应中的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这一基本概念。"动态平衡是化学平衡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学教学反复强调的重点。题目没有直接问PCl5,而是问PCl3的变化情况;不是问建立平衡后而是问建立平衡前;不仅要回答是否会增加,而且要求说明理由。这样,把基础知识作了两次转换,答题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训练。

答案:在同一温度下,对于同种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浓度是乙瓶氨水浓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电离度比乙瓶氨水的电离度小,所以,甲、乙两瓶氨水中[OH-]之比应小于10.

篇7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在学习化学平衡移动的分析与判断时,我们知道化学平衡就是说,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发生改变,化学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的可逆反应。然而,这一问题需要一些方法与技巧,来解决化学平衡的问题。其实,一套有效的化学平衡判断的方法和技巧,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化学平衡问题,还是一种化学思维。

一、高中化学平衡的定义

在学习高中化学时所涉及的每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达到平衡状态时,能够保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发生改变,其产生的值是一定的。化学反应体系内的各物质的浓度不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平衡是化学反应平衡的标志。当化学平衡移动不再改变,达到平衡的状态时,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则说明,平衡就没有发生移动。例如,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中,加入多少水就会有多少水流出,加入的水和流出的水一直相等,化学反应平衡也是这样,经过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等于在化学反应中消耗掉的物质,因此,化学反应平衡移动中物质的量不发生改变。其平衡遵循化学平衡常数。

二、在高中化学中如何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已达平衡

1.根据化学平衡的概念

在高中化学中,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所形成的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是相等的,而且,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也可以说,v(正)=v(逆),即为化学平衡。当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某种物质的消耗速率与该物质的生成速率是相等的,那么,就说该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由于反应速率之比与方程式系数之比是相等的,因此,在描述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就必须描述正反应与逆反应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比的化学平衡。

2.根据其他条件判断

首先,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它们的平均摩尔质量M=m(总)/n(总)。如果全是气体,气体总物质的量m不变。例如,N2(g)+3H2(g)=2NH3(g)其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可以说明该反应达平衡。其次,有固体或液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等体积与不等体积的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这时,可以说该反应达平衡。不过,也会有特殊的反应,像CO(g)+H2(g)=C(S)+H2O(g),当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等于12g/mol,其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平衡。当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M不等于12g/mol,其平均摩尔质量M一定,能说明该反应达平衡。最后,变化中生成的反应,这一般是发生在密闭容器中,然后是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可逆反应。其一,压强改变,浓度改变,速率改变,若v正≠v逆,则平衡移动。例如,N2(g)+3H2(g)=2NH3(g),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体积缩小■,压强增大并且是原来的2倍,生成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也分别是原来的2倍,致使正反应速率与正反应速率分别增大,可是增大的倍数不同,导致移动不平衡,使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也就是v正>v逆,使平衡正向移动。其二,压强改变,浓度改变,速率改变,但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其三,压强改变,但浓度不变,速率不变,v正=v逆,则平衡不移动。例如,N2(g)+3H2(g)=2NH3(g)达平衡后,使其温度与体积不发生变化,在这一条件下,在反应中冲入一定量He气,由于冲入的气体没能够引起生成物与反应物浓度的改变,所以,此反应的反应速率不改变,气体的总压强不发生改变,即v正=v逆,平衡不移动。其四,总压强不变,但浓度改变,则速率改变,且v正≠v逆,则平衡移动。

三、高中化学中平衡问题的两个注意点

在恒容条件下,如果不小心混入了稀有气体,那么稀有气体会参与反应,引起容器内的压强变大,然而,化学平衡却不发生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在稀有气体参与反应时,不能够引起生成物与反应物中的浓度发生改变,因此,化学平衡移动继续保持平衡。除此之外,如果在化学平衡移动反应中,添加催化剂,虽然,可以让反应的速率加快,改变达到平衡的时间,但是,化学反应的平衡不会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催化剂也不会使生成物与反应物的浓度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化学平衡也不会出现移动,保持在平衡状态。当学习这一内容时,应谨慎对待,避免出现失误。

篇8

在化学学科中,化学平衡原理,又被称为“勒夏特列”原理.这个原理指的是,在宏观的化学反应的条件下进行可逆反应时,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化学平衡原理看似简单,实际应用起来却是十分困难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一些有关等效平衡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进而有效地解决化学平衡问题.

一、高中化学中对恒温恒容条件的运用

在化学实验中,化学反应的前后,一旦气体的分子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想实现等效平衡,就需要平衡.

例1 在恒定的温度情况下,取2mol的SO2和1mol的O2置于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其反应,反应发生后,实现了反应平衡,实现反应平衡之后,在恒温恒容不变的情况下,使用x、y、z分别代表反应实验中SO2、O2和SO3的摩尔数,在SO2、O2和SO3不相同的情况下,要满足其互相之间的关系,且能实现相互平衡.此时,就能发现,在本次化学反应中,这三种气体的百分含量和上面所说的平衡之间是相同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以下问题:(1)若x=0,y=0,请问:z的值是多少?(2)若x=0.5,请问:y和z的值分别是多少?(3)上面的题目中,x、y、z相互之间一定要满足的一般性条件是什么?

解析:在此题中,恒温恒容是一般性条件,在化学反应发生前后,气体的分子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要想实现等效平衡,就需要平衡.因此,在出现“一边倒”之后,所对应的物质的摩尔数必须相同.由此,得到答案:(1)z=2.(2)y=0.25,z=1.5.(3)x+z=2,y+z2=1.同时,若化学反应发生前后,相应的气体体积并没有发生变化,则为可逆反应.当出现“一边倒”之后,相同的起始物质的摩尔数的比值也就相同.这就是等效反应.

例2 可逆反应X(g)+Y(g)2Z(g).该可逆反应在固定的容积的容器中进行时,如果容器中充进1mol的X和1mol的Y,且在某一个特定的温度下实现平衡,那么此时Z的体积分数为a%.若向容器中注入1mol的Z,且在相同的温度下实现平衡,那么此时Z的体积分数则为b%.结合上述条件,对a和b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解析:在这种题型中,参加反应的都是气体.同时,反应发生前后,这些气体的体积不会发生变化.这种反应需要在新的平衡之后实现等效.因此,在“一边倒”之后,其对应的物质只要等比即可.一旦对应的物质的摩尔数比例与原有的平衡相同时,将1mol的Z加入其中,就能发生完全反应,也就生成了0.5mol的X和0.5mol的Y.若投入的总量为第一种投入方法的二分之一,相对应的压强也会降低一半,但是化学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和相等.因此,需要进行加压或者减压,平衡不移动.这就是所谓的等效平衡.

二、高中化学中对恒温恒压条件的运用

在恒温恒压的前提下,可逆反应在化学反应前后的体积改变与否,都是等效.也就是说,在“一边倒”之后,所有对应的物质的摩尔数的比值都与原有的平衡是相同的,也就实现了相应的等效反应.恒温恒压条件下发生反应.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不管化学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体积是否会发生改变,发生反应之后都是等效的.在高中化学课程中,通过对化学平衡原理相关习题进行演练,能让学生对化学平衡原理的解题方法及技巧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平衡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P者也是使用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等效平衡解题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对化学平衡原理的拓展练习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原理,可以应用到其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化学平衡原理的知识,也能应用到其他方面的学习过程中,进而对这个原理进行拓展.

总之,等效平衡知识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和解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我们应该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例如,在进行《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教材的呈现形式,按部就班地向学生介绍原子的结构,显然极为单调,有的学生可能会昏昏欲睡。2009年浙江省化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四中的李甲虎老师在执教《原子的构成》这一课题时,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引领学生重走原子结构的发现之旅。其教学过程如下:教师首先将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从德谟克里特的朴素原子学说,到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到汤姆逊发现电子、想象建立起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从而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再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最终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站在科学家或研究者的角度,思考或评价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尤其对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中"极为不可思议的"实验现象只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回来这一现象提出质疑,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启发学生得出原子核质量大、体积小、带正电等基本特征。李老师这样做,既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化学史教育,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质疑精神和科学态度,使学生自我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2.课堂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心理环境,而心理环境又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活动只有在师生之间和谐相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活泼、有趣的语言,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产生心理相容和情感交流,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学生能充分接受教师的观点,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且学到的知识也能铭记于心。

此外教师应增强语言表现力,讲课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深入浅出,配以手势、眼神、肢体语言动作等,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如:在讲解环境保护一节内容时,首先我给同学们朗诵了美国作家卡逊的小说《寂静的春天》选段,"一个漂亮而布满生气的美国中部小城,以其鸟类丰富多彩而闻名,当侯鸟蜂拥而至的季节,人们会长途跋涉来这里观光。一天随着一批带有杀虫剂的居民的到来,很快发生了许多不祥变化。神秘的疾病袭击成群的小鸟、牛羊也病倒和死亡;孩子在玩耍时忽然倒下,几小时后已经死去。能看几只战栗的小鸟,也已不能翱翔。道路的两旁只有焦黄枯萎的植物,小溪也失去生命,因为水里已经没有鱼类。人们从梦中醒来,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唱,原野、森林、沼泽都一片寂静,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可怕的寂静……"。通过这一段的朗读,唤醒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自觉地学习相关地环境保护知识。这样创设情景,一节课同学们地精力始终保持高度集中,一心想学到相关知识去防止此类悲剧地发生或者怎样拯救那些发生悲剧的地方。

3.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教师要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教师要积极关注课改动态,研究新的教法和学法,创造性地使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1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核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分析,猜想、验证、归纳。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即使再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会很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内容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评价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

篇10

一、恒温、恒容下的等效平衡

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强、浓度,对此,我们将依据控制变量法对化学平衡移动的特点进行考查. 对于恒温、恒容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只要保证前后反应经过换算得到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前后相同,我们就可以保证该化学反应的等效平衡. 这是化学可逆反应中恒温、恒容条件下所特有的,也是恒温、恒容条件下最容易考查的化学平衡知识点之一,需要学生格外注意.

二、恒温、恒压下的等效平衡

1. 起始时,反应物物质的量改变的平衡

恒温、恒压下的化学等效平衡属于一种不完全等效平衡,无论方程式左右的系数和是否相等,该可逆反应都是不完全的等效. 对于恒温、恒压条件,在起始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不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按照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换算成方程式另一半的物质的量的比例与原平衡相同,则前后的两平衡属于等效平衡.

例如,某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X( g) = BY( g)+ CZ( g) ,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容积的一半,当达到新平衡时,物质Y 和Z 的浓度均为原来的1. 8 倍.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系数: a b + c

B. 压缩容器容积时,v 正增大,v 逆减小

C. 达到新平衡时,物质X 的转化率减小

D. 达到新平衡时,混合物中的Z 的质量分数增大

分析: 从题目可知,该方程系数形式抽象,对此,需要利用化学平衡的极限等效法,研究该平衡反应的移动. 首先,容器的体积压缩到原来的一半,则化学平衡必然会发生移动. 我们不妨假设此时平衡不移动,则在该瞬间Y、Z 的物质的量浓度变为原来的两倍. 但是,题中给出的Y、Z 浓度变化为原来的1. 8 倍. 由此可知,该平衡向左移动. 于是可知a

2. 反应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平衡

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可逆化学方程式aA( g) + bB( g) = mC( g) + nD( g) ,若是a + b = m + n,要使前后反应的平衡相同,只要换算后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相同,该反应即平衡. 在面对反应方程式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平衡时,学生必须注意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变化,区别对待这些化学反应的平衡.

例如,在两个密闭容器内,保持温度为423K,同时向A、B 两容器中分别加入amol、bmolHI,待反应2HI( g) = H2( g)+ I2( g) 达到平衡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所需时间tA tBB. 平衡时I2浓度c( I2) A = c( I2) BC. 平衡时I2蒸气在混合气体中体积分数A% B%D. HI 的平衡分解率相等

分析: 首先,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方程式前后系数和相同,则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不发生改变. 那么,要使该化学平衡相同,只要将反应物或是生成物转化成起始状态时与原状态相同,该反应即达到平衡. 对于方程式系数相同平衡的化学反应,其反应方向不受压强影响,可逆反应可视为等效平衡状态,前后的生成物浓度相等,故D 项为正确答案. 尤其是在进行气体式可逆反应的平衡判断时,要根据前后气体分子数的变化,确定是否会产生对应的气体压强的变化,从而判断是否会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移动.

篇11

化学知识那么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怎样才能记住那么多化学知识,才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化学成绩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说说学生记忆化学知识的方法:

1、理解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在记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等概念,必须在理解的意义前提下去记忆。特别是有关化学原理,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如果没有理解记忆是很难掌握的。

2、口诀记忆

由于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在化学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很容易记住的口诀,老师要求我们去记忆它。首先,要告诉自己这是一种学习的捷径,然后在深刻的理解它的内涵,最后记住了,就会成为你学习化学的利器。如:“升失氧,降得还”、“见量化摩,求啥先求摩”、“有弱才水解,都强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越热越水解,越弱越水解”。

3、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比如,可以把生边的实际生活甚至自己的经历和观雪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让化学知识富有趣味。特别是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的现象。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较之小学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加强实验教学,以各种奇异的化学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开始就演示实验,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直观形象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到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它与宏观形象或事实有质的不同,是更为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有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电解质的电离”时,出示小黑板的图象,学生对电解质的离解及运动,一目了然,印迹深刻。

3、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概念的完整性,把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结合起来,提高记忆效率。初中化学知识覆盖面大,内在联系千丝万缕,而化学用语和化学量的规定与运用又千差万别,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已学过的知识,在知识系统中失去了线索因而不能把注意力保持在接受新知识上,表示出记忆效果不佳。要帮助学提高记忆效果,就力求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真正理解并掌握一个完整的概念。

4、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比较又是概括的前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把这些事物联合为一组进行概括。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

如: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跟硝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硝酸跟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浓硫酸相似而与盐酸不同,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处于最高价态,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现在不论稀浓,在不同条件时,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稳定,极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又和硫酸有不同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硝酸的特性,还能巩固对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的记忆。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玻

三、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