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国外银行业发展现状

国外银行业发展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6 08:51: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国外银行业发展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国外银行业发展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66

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本土私人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净值人群与家庭数目迅速增加,为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在中国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我国商业银行面向高净值人群提供以银行理财产品和高收益产品为主的私人银行服务,发展非常迅速。2014-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2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私人银行正在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2 国外私人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2.1 发展历史悠久

欧洲国家与美国建国普遍较早,商业活动与财富积累促进了高净值人群的出现与增长,私人银行业务应运而生。国外私人银行大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两次金融危机,提升了私人财富管理的专业能力,并更重视客户需求与风险管理。经过多年发展,国外私人银行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积累了庞大的客户量,使得私人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有利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2 成熟的制度保障

国外私人银行重视和尊重资产的私密性,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有专门的法律或协议保障客户的隐私权。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较好的地区普遍税率较低,且缴税杂项较少。低税有助于吸引高净值人群在相关地区的投资意愿,增强该地区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力。同时,国外较为成熟的监管环境有利于高端私人财富的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其中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制定了专门的行业行为准则和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明确经营条件、规范行业发展。

2.3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国外私人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后续培养,新加坡在2003年成立了新加坡财富管理学院,为本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培育能针对国内和国际客户服务的人才。私人银行业务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美国从业人员一般会拥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博士等学位证书和注册公共会计师、注册财务分析师、律师等专业的资格证书。长期的业务发展也培养了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素养,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赢得客户的信任。

3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及前景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直以来,我国在法律层面对于财产权和隐私权方面的重视不足,客户存在对安全方面的担忧。分业经营限制了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产品解决方案的能力,外汇管制限制了投资产品的数量与商业银行对境外投资的能力。我国虽没有资本利得税,但相关内容已被纳入所得税和增值税中,依然会形成税收负担。同时,我国私人银行业缺乏相应的行业准则和规范。从内部管理角度来看,私人银行内部的操作流程繁杂,内部人员良莠不齐,工作效率较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的匮乏易引发管理上的风险,导致客户对于私人银行信任度的下降。在金融产品方面,创新能力较弱,同质化趋势明显,难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在客户服务方面,仍以产品销售为主导,尚未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尚未建立清晰的客户服务管理流程。

3.2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前景分析

在外部环境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凭借其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积极主动的推动行业规范准则的形成。从多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改进:首先,应加强对于优秀财富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用良好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留住人才。其次,优化平台系统,完善其内部管理流程,使私人银行业务各部门内部及与银行部门间工作充分协同,提升管理效率。同时,私人银行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转变原有的产品销售为主导的模式,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从产品销售为主的服务模式向服务收费为主的模式转变,实现业务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篇2

一、投资银行的概述

就中国的投资银行概念来看,中国的投资银行业是投资银行的行业,其主要的组织形式可以是证券公司,其中包含金融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以上都是主要从事投资银行的业务运行机构。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国名经济发展迅速,证券业务的发展开始从商业银行的独立业务机构中独立出来,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形式利用证券流通、交换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中介机构体系。由此可见,券商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投资银行的原形是商业银行,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体现。

二、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已经基本成型,资本主义市场的出现带动了证券公司,作为国内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中扮演投资银行的角色。我国最开始出现投资银行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之后投资银行的数量提升至130多家,其中专门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达到300多家。在1995年的时候,中国建设银行和国际上的5家金融机构一共出资1亿美元建立起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之后CICC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

整体来看,我国的投资银行发展时间经历了不同阶段,例如,数量增长时期、蓄势整理时期、大规模重组规范发展时期,但是对比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发展还有所欠缺,为了深入的拓展国民经济,努力发展资本市场,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投资银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情况还不够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一)投资银行业法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证券法,但是由于法律定的内容比较宽泛,还没有专门的涉及到具体的投资银行业务,针对性的投资银行法还没出现。我国的证券公司还不是真正的现资银行,当前国内的投资银行业务运营中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行为。与此同时,国内的很多管理条例十分不完善,例如,《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很多规定和投资银行自身的业务经营相矛盾,其中规定,任何的金融机构不能为股票交易提供足够的贷款。就国际惯例来看,投资银行从事并购的过程中,能够为并购公司提供良好的资金融通机会,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其会助长投资银行很多不规范的操作。

(二)证券经营机构融资能力差

除了国内几个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办理的证券公司之外,多数的证券机构经营资金还不到1亿,平均资金只有3000万,很多国外的投资银行,例如,摩根斯坦利,其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182亿美元,且美林公司的实际资产也高达3000亿美元,远远的超过了我国130多家证券公司的资产总额,可见国内的证券公司规模太小,因此其承担投资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能力偏低,对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国内的证券公司自有资本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分业经营是根本因素,国内的证券行业、银行业、信托行业、保险行业等都实施分业经营的政策,虽然能够良好的分散风险,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资本聚集的能力偏低,金融行业的整体规模得不到扩大。除此之外,我国投资银行的起步时间很晚,发展时间较短,投资银行自身的资本累积能力下降,导致机构自有资本少,由此显著阻碍了国内投资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证券公司业务范围狭窄

中国现行证券公司在整个资本市场中一共承担了三种角色,即一级市场的承销商、二级市场的经纪商、二级市场的交易商,其中一级市场的承销商属于证券公司经济利润的主要来源。综合形式的证券公司资金收入结构中,全部收入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自营承销的收入,经纪业务在整个收入中的利润占比达到50%。面对很多新型的投资业务发展,例如,基金发起、项目融资、兼并和收购等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对于金融创新引发的很多新型金融业务,例如,期权业务、掉期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发展的关系很少,只有很少部分的国内大的投资银行中涉及到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实力不足,经验不足等因素,很多业务的发展一直都不够成熟。

(四)股权结构不合理

就目前来看,我国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发展特点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的特征,证券公司前股权的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已经超过60%,股权集中的情况突出在国信证券上,其前五名的股东持股比例已经超过95%,国内很多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呈现出前五个人的持股比例的平均数达到28%,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平均比例是10%。股权集中的情况还体现在股东人数少上,例如,国泰君安的股东只有13个,其他类型的综合类券商中的股东都低于50。

(五)股权流动性差

由于目前国内的证券公司发展基本上属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两种,绝大多数的证券公司都不属于上市公司,由此可见,股权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国有股权的流动性很差,无法利用集中交易的形式实现交易市场的转让。中信证券虽然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是根据2004年的报告可知,其中非流通的股票占据总体股资的84%,其中肆意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33%。

三、对改善证券公司治理的建议

(一)加快股权结构的改善

我国需要实施股权多元化的措施,不断优化国内证券公司上市速度和融资能力,完善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重点在于提升股权结构的多样化,不断规范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模式需要政府部门和国有独资企业从证券公司中退出,不断的鼓励境外战略的投资者、民营企业和国内股份企业等加入证券公司,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不断的吸引国外很多著名的投资银行度中国的证券公司进行投资,原因在于很多投资者除了可以带来大规模的资本金,还能带来很多先进的证券行业管理机制、风险掌控力和产品创新机构,就目前很多国内证券公司的生存环境来看,可以采取放宽外资在证券公司中占的比例,甚至可以让外资企业实施控股。

(二)大力推广独立董事制度

需要不断努力的推广证券公司内部的独立董事制度,使其和控股的股东之间缺少联系,采用诚信且刚正不阿的专业人员利用司法程序利用独立董事的身份加入到董事会中,发挥职能权利,由此确保董事会的决策可以保护股东,保障诸多小股东的实际权益。为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可以适当的增加独立董事会的实际数量,整体比例可以设置接近于50%的席位,不能只是象征性的设立一名或者两名董事,证券公司内部的各个委员会需要交给独立的董事管理。

(三)建立风险控制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证券公司内部监事会的作用,实现监督的实效性,可以适当的拓展监事会的权利范围,其中包含将部分的监事提名权利上交给监事会,监事可以代表整个公司对董事和管理人员进行,财务报告交给董事会编制之后上交监事会进行审核,之后提交到股东大会上审议。

(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审计是证券公司整w治理过程中监督工作和反馈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独立的给公司提供相对独立和客观的监督活动、评价活动和咨询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升组织的价值,良好的改善组织的经营能力。券商需要建立起审计委员会,由此良好的监督公司内部的审计活动状况,做好内外审计关系的协调工作。审计委员会的组成中需要将独立董事作为独立的召集人,且独立董事的整个构成需要占到绝大多数,由此来保证整个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客观性,保障职能行使的有效性。

四、结语

根据数学模型的研究显示,国民财富的增加,导致风险资产的财富投资不断增加,由此刺激了专业化投资理财服务的出现,促进了投资银行的发展。由此可见,金融监管部门需要解决好投资市场中的很多深层次问题,强化对于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信心,由此才能长远的实现投资银行的发展和繁荣。投资银行的发展中重要的是完善自身治理结构,由此才能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如果治理结构不良,证券公司的中介作用得不到良好发挥,市场中的“三公”原则得不到体现,为了缓解国内投资银行的问题,完善自身治理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吕丰民.试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财经界(学术版),2013,01:14,16

[2]张孝君,钱瑶.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监管对策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3741

篇3

欧债危机使欧洲银行业遭到重创,其国际地位也每况愈下。为了重振欧洲银行业现状,欧洲银行业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主要包括“去杠杆化”、“去国际化”和“回归核心业务”,以及新一轮的信息化发展。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之中既有被动适应客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银行自身重塑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动之举。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改革的机遇和挑战,在经营转型中如何定位和布局,欧洲银行业转型中的经验可资借鉴。

目前全球银行业发展特征分析

2011年世界银行业的整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债务危机使全球银行业业绩增长整体放缓,银行业市场重点向新兴市场转移。债务危机的影响使美国以及欧洲国家大部分银行发生巨额亏损,从而导致全球银行业整体增势明显放缓。与发达国家金融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兴市场银行业无论是在经营规模还是在盈利能力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成为2011年1000大银行排行榜的突出特征。在过去5年中全球银行业重心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

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和经营出现分化。由于欧洲五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深陷债务危机,使国债市场恶化和实体经济衰退,从而导致在这几个国家持有头寸和经营业务的欧洲银行业损失惨重。总体上看,2011年在全球亏损最严重的25家银行中,除美国的1家银行外,其余24家全部来自于欧洲。

相较于欧洲银行业,美国与日本的银行业经营相对比较稳健。2011年美国银行业税前利润接近危机前的水平,总资产占全球银行业总资产的15.6%,创造的税前利润占全球的24.3%。这些业绩与美国经济逐步企稳、次贷危机影响基本消除以及美国银行业机构较强的竞争实力有关。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出现滞涨,但银行业的发展却与之相反。因日本具有浓厚的储蓄文化,所以日本银行业有着高度的流动性,前三大银行业贷存比低于90%。目前日本银行业最大的困难就是国内缺乏新的贷款增长动力。

欧洲银行业经营转型趋势及特征

欧洲银行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并购整合。这导致银行规模更大、市场份额更高,特别是大银行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开展大宗交易,通过收入结构多元化使其更稳定发展。第二,国际化。这为欧洲银行业,特别是为那些本土市场容量有限的银行开辟了新的增长源泉,为其进一步抓住欧洲其他国家、美国及新兴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第三,综合化经营。通过银行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一方面,资本市场为银行提供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另一方面,银行从资本市场业务获取收费业务收入,从而提高了银行的稳定性和营利性。第四,重构。通过打破价值链和提高专业化程度,银行深化了对规模经济、市场以及灵活性的认识,从而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提高了应对市场竞争压力的能力。

国际上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银行业经营转型的新动向总结为“去杠杆化”、“去国际化”、“回归传统或核心业务”三大方面:

第一,“去杠杆化”。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由于资产泡沫的高涨和资金成本的低廉,银行业通过大量复杂、高杠杆倍数的金融工具实现了总资产和收入的快速增长。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银行业开展了大规模的去杠杆化活动,一方面通过削减信贷或变卖资产,以此偿还负债;另一方面,持续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和盈利留存,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第二,“去国际化”或“回归本土”。在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中以及欧元引入之后,欧洲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速,许多大银行本国业务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已经不到一半。整体来看,2006年欧盟外资银行占银行业的资产份额已接近30%,英国外资银行的份额更是高达50%。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洲银行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去国际化”浪潮。

第三,回归传统业务。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更加受到重视,欧美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在经营收入中的占比显著下降。银行业开始回归到自身最具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以及寻找更为安全和传统的收入来源。回归传统业务并不意味银行业发展的倒退,相反欧洲银行业正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以及客户金融需求多元化的大趋势,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理念、服务架构与服务模式来创新和发展传统业务。

推动欧洲银行业经营转型的因素分析

欧洲银行业的转型特征表明,危机前自我循环、过度扩张的发展模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这是促使银行业再度调整经营转型的内因;宏观经济、金融监管环境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根本性转变,则是欧洲银行业被动转型的关键外因。

脱离实体经济、实现自我扩张的发展路径违背了银行业的基本属性。金融危机前,在发达国家宽松利率条件和监管环境的放任之下,欧美银行业在相当程度上走的是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的发展路径,通过金融杠杆放大盈利效应,以及过度的金融创新获取超额利润,从而导致了过度膨胀的金融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无论金融如何创新,金融业都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规律。

金融监管在危机中重新制定新规,银行业需要顺应新的监管环境。金融发展的历史表明,市场与监管总是处于不断的博弈之中。监管放松,市场个体理性利用监管空间套利的行为最终会积累成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以来,欧洲银行业进行的经营转型调整,是在金融监管更趋严格背景下的一种被动调整。

欧洲经济走向长期性的疲软增长、信息技术继续创新化发展以及客户需求发生新变化,是欧洲银行业服务模式调整的重要驱动力。由于欧元区一体化制度设计的缺陷、政策逐步趋向保守、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重、债务问题的长期困扰以及技术创新不坚实等原因,欧洲很可能步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后尘。在实体经济不振、金融监管趋严的双重挤压下,欧洲银行业需要拓展新的融资与收入来源。事实上,欧洲经过几十年持续稳定发展的积累,居民财富依然殷实,因此,面对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新变化,欧洲银行业向传统业务回归、向私人银行等业务转型,仍有新的发展空间。

市场竞争格局在向新兴市场倾斜,欧洲银行业需要调整业务布局。在金融危机前的十多年中,欧洲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势头很快,远快于美国和日本银行业的扩张速度。事实上,这是新兴市场经济体持续快速高增长、自身金融机构尚未充分发展的结果。与此同时,美国与日本银行业存在集中于本土发展的倾向,因此欧洲银行业就成为了全球跨境资本、信贷与金融服务输出的核心力量。2005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业出现了新一波的发展浪潮,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因此,欧洲银行业回归本土的转型调整,既有去杠杆化压力的因素,也有市场竞争力量对比的推动。

欧洲银行业经营转型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及金融改革的挑战,因此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点、重新定位目标。我们可以从欧洲银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型中借鉴一些经验,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认识欧洲银行业回归本土的核心本质,继续推进我国银行国际化进程。欧洲银行业回归本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是对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否定。相反,在世界各国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前提下,金融业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趋势。因此面对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推进和市场需求国际化的形势,我国的银行业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银行业的经营要注重扩张与紧缩、专业性与全面性以及杠杆化与去杠杆化的平衡。从欧洲银行业的转型―回归传统业务、回归核心业务和去杠杆化趋势可以看出,这次转型本身就是对过去欧洲银行业发展路径的调整,而不是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经营杠杆的否定。我国的银行业目前正处于寻求平衡发展的关键时期,欧美银行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可为我国银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我国的银行业要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不断满足客户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从我国银行业发展创新上看,利率市场化以及汇率市场化的改革应从欧洲汲取经验,我们既要掌握金融市场运行基本规律,也要使其符合市场需求,通过金融体制创新适应并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才是银行业持续、稳健、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

篇4

一、私人银行业务概述

国际上,私人银行(Private Banking)被定义为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以投资管理业务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为支撑,以研究分析为手段,以专业化经营为特色,面向社会富裕人士提供的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一揽子高层次金融服务。

私人银行业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外银行业务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涌现出一批如瑞银集团、花旗银行、J.P.摩根银行、汇丰银行等提供优秀的私人银行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私人银行业务占用经济资本少、业务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强、市场潜力大,是体现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顶级业务,所以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与一般的零售银行业务相比,私人银行业务具有进入门槛高,衡量标准多样化、服务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私密性以及具有明显批发性质等特征。

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市场潜力及其对国内银行经营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市场潜力巨大

从市场需求来看,在改革开放的30年时间里,我国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金融资产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GDP。与时同时,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导向下,我国个人财富集中趋势日益明显。国内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张和个人财富的高度聚集为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土壤环境。

从客户需求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富裕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一些高端客户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财富数量。这部分人对于投资管理、财富增值保值、财富传承等有着广泛的一体化金融需求,简单的零售银行及理财服务显然无法满足这些需求,需要更高层次的私人银行服务。

除此之外,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为私人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不可少的政治保障。

(二)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重要意义

私人银行业务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国内外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私人银行业务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在2005年,国际上的一些私人银行翘楚已经在国内抢滩登陆,瑞士友邦银行、花旗银行等相继在国内成立私人银行分部或代表处。从这些国际性大银行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的战略部署中可以看到,中外资银行势必要在私人银行业务这一高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2、改善经营结构,提高自身竞争力。近年来,国内几大商业银行陆续完成股改上市的步伐,并跻身于国际先进银行之列,对自身盈利水平和经营结构改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意义还体现在:一是私人银行服务于高端客户,利润丰厚,且盈利主要来自稳定的手续费收入,受市场波动影响不大;二是私人银行客户资金沉淀,增加银行的资金来源;三是促进银行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四是培养银行的高级专业人才。

3、提升国内银行盈利能力。随着传统业务利润空间大幅缩窄,国内银行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统计显示,私人银行客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是其他业务客户的3倍以上,美国私人银行业务每年高达35%的平均收益也能证明这一论点:私人银行业务已然成为现代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利润率最高、成长最快的战略核心业务。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国内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4、促进国内银行的品牌建设。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知名商业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上均有建树,私人银行业务从某方面来看已成为银行机构实力和品牌信誉的象征。国内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依托私人银行这一服务于最顶端客户群体、最高端金融服务能力的银行业务,有利于树立更加强势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三、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与在欧洲数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私人银行进入我国是近几年的事情,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国内银行对高端客户金融服务的组织形式上倾注了特别多的精力。但是在专家眼里,我国目前仍然没有真正的私人银行服务,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特别是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和挑战:

(一)服务价值链条不完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私人银行业务”

目前,国内银行所谓的私人银行服务真正意义上只是“贵宾理财”业务,这种中端的理财服务在提供的产品和业务范围上与真正的私人银行业务仍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在服务价值链条上的不完整、不协调和不快捷,必然导致国内私人银行服务质量往往不高、发展能力较为薄弱,难以摆脱零售银行的色彩,形成重销售轻服务、重形式轻内涵、重创新轻基础的现象。

(二)产品体系有待丰富,创新力度有待加强

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载体。国内银行由于分业经营体制性限制、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等因素,推出的产品更多只是简单的业务整合,各家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无法适应私人银行客户的个性化的高端需求。

(三)专业人才匮乏,培训体系尚不成熟

私人银行业务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私密性极高的专属高端服务,决定了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必须具备综合的高素质以及丰富的从业经验。而目前国内理财业务发展尚短,专业认证体制和培训机制还很不成熟。专业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四)国内分业经营的业务限制,制约业务发展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制度,使得国内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等领域。这不仅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向其他业务的交叉和延伸、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投资产品组合的品种,从而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本身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五)高端客户对私人银行业务的认知度不高

首先,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刚起步,客户对其还不熟悉和认可,国内银行的全方位、专业理财水平还没有达到令客户全权委托的程度。其次,从国内文化传统看,我国高端客户理财偏保守,风险承受能力不强,以及“藏富”的低调处理个人财富的大环境等等均影响了国内高端客户对私人银行业务的认识度。

(六)全球金融危机和道德风险案例,严重打击私人银行客户的信心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私人银行尤其是外资私人银行旗下的理财产品遭遇滑铁卢,从香港商人曾裕指控高盛未经授权交易,到新加坡富商黄鸿年与其“老搭档”新加坡花旗集团对簿公堂,这些案例证明了金融危机已经使部分私人银行客户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也从另一侧面证明私人银行的客户信心因金融危机遭受较大打击。客户信心的恢复不仅是外资银行同时也是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拓展的难点。

四、国内银行加快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

我国私人财富市场空间巨大,私人银行业发展势在必行。对国内银行来说,私人银行服务是一种新鲜事物,过去并没有实践经验。不同的国家、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国外私人银行的模式不可能完全复制。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明确战略目标,科学搭建组织架构,制定有效战略

国内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首先要明确目标。以市场份额为首要目标,还是以盈利性为首要目标,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业务战略、运营战略和后台体系设计等的不同。其次要重点考虑组织架构的选择,过渡阶段的设定以及组织架构的长期发展和渐变等。再次要准确定位目标客户群并进行客户群的细分,根据不同客户群的特点和需求量身订制产品服务组合。

(二)完善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形成自营为主的扁平化管理

目前国内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一般只是作为总行一级部门,既要行使私人银行业务线的管理职能,又要类似于经营单位,完成总行下达的各项业务经营指标。这种双重职能定位的经营模式存在着诸多体制障碍。纵观国际先进私人银行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国内银行一级法人和分总支行管理的体制现状,建立依附于商业银行母体的分行级专营机构应该是私人银行组织模式的最佳选择。只有形成以私人银行机构自营为主的扁平化管理模式,才能真正促进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打造品牌优势,巩固和扩充客户资源

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的是优质的专业化金融服务,这里所谓的优质的专业化服务,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可供选择的多元化金融产品;高水平的专业金融人士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中资银行应以持续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和投资顾问质量,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声誉作为打造品牌优势的重要途径,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充客户资源,充分发挥国内银行的本土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

(四)加快私人银行系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提升服务水平

创新金融产品,开发并推出适合高净值客所需要的跨市场、复合性、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是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首要工作。同时,也应注意全方位把握私人银行服务的内涵,根据客户需求打造完整的服务价值链条。

(五)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专业服务团队

私人银行业务最大的挑战就是聘请、培训并留住人才,从国际经验来看,私人银行的财务顾问大多担任过跨国银行的分行经理,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对于国内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一批具有现代管理意识、负有责任感,同时具备专业金融知识、具有较强市场研究和客户开发能力的客户经理人才。另外尝试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加强国际交流。

(六)加强与外资银行的战略合作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先进管理经验、优化的组织机构设置、发达的金融市场工具和独特的产品创新模式等将逐渐引入国内市场,加快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在人才培养、市场培育等方面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国内私人银行的成长过程,应当是中外资银行同台竞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过程。

(七)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未来国内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将是大势所趋,在我国尚未开放之前,开展银证、银保、银期等方面的合作,将可以提升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私人银行业务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因此国内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丰富银行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加全面的金融信息,提升私人银行服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2、戴维・莫德.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贝恩观点――私人银行业发展战略思维框架[Z].贝恩管理顾问公司,2009.

篇5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国际贸易规模逐渐扩大,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业务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1]。与此同时,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业务的风险防范也同时提上日程,受到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只有有效地防范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才能保持银行业的健康、快速、稳定发展,也才会长远地推动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3]。基于当前银行国际融资贸易业务的现状,本文以中行某西部分行某西部分行为例,对国际融资贸易风险预测做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便为国际融资贸易风险管理提供政策性建议。

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风险都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通过专家制度法、信用评级法、KMV模型计量方法等综合性方法对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识别风险、防范风险及其管理风险等内容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4]。国内学者关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风险指标量化、业务操作风险、风险管理策略以及汇率风险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从风险预测方法、制度建设防范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5][6]。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尤其是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出了新的问题,银行业发展也表现出诸多方面的改革。所以,本文有必要从定量角度全面分析银行业国际融资贸易的风险测量,为内地国际融资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

2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发展现状

本文着眼于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总体发展趋势、规模状况和结构分布三个方面做出详细的分析。

2.1 国际融资贸易总体趋势发展较快 总体来看,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无论从进口结算还是从出口总量看,增长速度都很快。2009-2011年间,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进口结算总量由72302.52万美元增加到106957万美元,年均增长21.45%,其中2011年的增长速度高达22.55%。出口结算总量由2009年的155542.2万美元增长至2011年的182712万美元,年均增长10.33%。之所以出现国际贸易进出口结算规模快速增长,原因在于西部城市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国际融资贸易的金融需求。

2.2 外汇融资规模有所波动 在国际融资贸易总体趋势向好发展的大背景下,外汇融资规模呈现出波动发展态势。从2011年相关数据可以看到,外汇融资产品业务量达到1389万美元,而2010年的外汇融资产品业务量已经实现2301万美元,同比下降39.63%。外汇融资业务量规模状况有所波动,其市场表现较不稳定。我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西部城市的外贸经济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融资成本增加,外汇融资规模的扩大就受到极大地限制。

2.3 出口结算发展较快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贸易融资结构趋于优化,出口结算发展迅速。2011年出口结算量与上年同比增长38.65%;与此同时,进口结算量同比增长21.72%,其中进口开证同比下降,进口代收和汇出汇款同比增幅较大。我们可以看到,中行某西部分行的出口结算的增长速度远高于进口结算。这是因为该城市已经由对内发展转向对外扩张的经济发展战略,本地企业对外贸易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使得出口结算规模增长较快。

3 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贸易融资方式单一、传统 贸易融资方式创新的供求矛盾日益成为制约中行某西部分行国际融资贸易的长远发展。贸易融资方式的单一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导致金融创新无法满足当地企业对外贸易的金融需求。从业务结构角度看,中行某西部分行仍然以传统的授信方式进行国际融资贸易,2011年汇入汇款和汇出汇款的业务量占比分别高达47.73%和33.40%,足以表现出贸易融资方式的单一。

篇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显现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银行资金成本逐步上升,利率管制对商业银行的利差保护逐步被打破,单纯依靠存贷利差获取收益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开始向中间业务领域迈进,开展多元化经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能否通过加快发展中间业务,进而加快转变以利差收入为主导的传统盈利模式,成功实现转型,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是生死攸关的战略选择。正视中间业务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已刻不容缓。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在传统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只重视发展资产、负债业务,而忽视中间业务的发展,虽然开办了少数中间业务,但大部分是提供无偿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相继开办了一些中间业务,如银行卡、信用证、收付、承诺、承兑等业务。21世纪初以来,人民银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使得存贷利差急剧缩小,商业银行经营成本快速上涨,银行的盈利空间变小,加上历史上形成的大量呆、坏账无法收回,造成银行难以医治的“内伤”。种种迹象表明,银行业微利时代已经到来,通过传统的存贷利差给银行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空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如品种单一,滞后于需求;服务成本高,收益占比小;业务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等发展上的不足。

(二)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外商业银行仅开办一些支付结算、、外汇买卖等服务类中间业务,各商业银行并没有对表外业务的发展加以战略考虑。80年代末,在金融外部环境趋向于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新世纪以来,在技术进步、金融创新和信息科技浪潮推动下,新的融资工具和业务方式层出不穷,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渐向表外业务方面拓展。银行利用其拥有的广泛的客户群体、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所掌握的社会经济信息、可调用的高级人力资源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等,发挥其强大的金融信息服务功能,大力开发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中间业务服务项目,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业务。从目前来看,国外商业银行不仅服务类中间业务品种多、规模大,而且表外业务发展迅速,完全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量体裁衣”,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型的表外业务。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比

从盈利结构和产品构成上来看,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差异:

1.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明显高于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国外先进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多高于40%,有的甚至达到80%,截止2010年,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该比例也仅为20%,形成较大反差。

2.经营品种比国内银行业更多样化。与美国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同业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还不及美国现有业务品种的一半。

3.国外银行高附加值、风险型中间业务发展较好。由于经营环境的较大差异,美国等发达国家托管、保险产品和信用卡等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且明显高于国内商业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分业经营体制制约发展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本质上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优化和配置资源,涉及金融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与联系。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虽然对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我国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商业银行经营范围基本框在传统存贷业务范围内,商业银行不能从事相当一部分资本市场上的中间业务,如股票承销、经纪与基金管理业务,难以开发高层次、综合化的业务,很难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分业经营保护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影响了商业银行提供综合性、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市场恶性竞争,产品服务收费无序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总体水平较低,有些甚至不能覆盖成本,成本倒挂现象严重。制约中间业务收费的因素是银行间的恶性竞争,某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你高我低,你低我免”的策略,在中间业务项目争夺中开展不正当竞争,造成银行业的混乱,导致中间业务在恶劣的环境中挣扎生存。尽管人民银行已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范围、准入制度、收费标准都作了严格的规定,但各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通过高成本提供中间业务以争夺客户资源,维持传统存贷业务经营的稳定。个别银行对工资、汇兑等不予收费,甚至出现为取得中间业务权而代客户支付费用的现象。

(三)缺乏合理的定价机制

国内商业银行在服务定价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定价机制不完善。银行间定价政策不统一,分支机构拥有较大的定价权,致使同一类服务在同一银行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收费标准的差异;某些银行定价决策机制极不规范,银行内部多个部门同时拥有一定的定价决策权,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银行服务定价缺乏有力的信息系统支撑。第二,定价能力亟需提高。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是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瞄准大银行,但是这些占据市场优势的大银行的服务定价也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定价方法较为粗糙:采取市场跟进定价法不能与国外业务价格水平接轨,采取成本加权定价法无法准确计算作业成本,采用客户导向定价法又不能有效地观察客户行为以及客户对价格的敏感性。

(四)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结构需要调整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功能单一,技术层次低,盈利能力弱,创新步伐跟不上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部分业务无偿服务,大多中间业务仍是空白。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数十种,如证券投资、信托租赁、黄金买卖、对外开放贷款、保险、信息服务以及电子结算服务等,都是朝着多元化、多功能方向发展的,中间业务在其业务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大型商业银行拥有“金融超市”的美誉。相比之下,我国的中间业务不仅品种少、层次低、手段单一,而且业务范围和发展空间限制多,报批手续繁琐。在“银证”、“银保”合作方面,开发创新的品种少,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电子银行服务方面创新品种缺乏,银行的科技资源未充分挖掘使用,没有体现出商业银行科技资源的优势;高附加值、高收费的品种开发少,导致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小、占比低、盈利差。商业银行在努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调整中间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迅速找出相应策略,突破约束,使中间业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逐渐松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

从长期来看,全能银行是混业经营的最高层次。我国应未雨绸缪,把建立全能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要有步骤、有层次、有选择地推进。首先,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在坚持分业经营的前提下,适度地开展混业经营业务,同时由于我国还不具备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为此不能走得过快过急,否则可能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混乱。其次,充分利用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源整合优势。虽然我国还不具备全能银行存在的金融环境,但是金融控股公司已经显示巨大活力和影响力,如中信集团、平安集团、招商集团等。在过渡阶段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整合金融资源,实现规模经济,达到中间业务利益最大化是可行的。

(二)规范同业竞争

建立公平竞争环境,需要做到:1.规范对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基础上,规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严控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改变各商业银行自成一体,费率千差万别的情况。2.制止不正当竞争。相关监管部门应引入反不正当竞争机制,加大管理力度,避免恶性无序竞争。3.建立中间业务服务收费观念。各商业银行自身要积极引导广大客户对合法收费的认识,通过积极宣传和营销,让顾客认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的目的,使顾客明白对中间业务收费的依据及其合理性。

(三)提高银行自身的综合定价能力

商业银行要采取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实行有偿服务,以中间业务作为银行新的盈利渠道。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管理应重视对中间业务的统计分析,积累经验教训,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程,并综合考虑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竞争程度和客户认同度,合理引入数学模型,区分不同市场、不同产品,相机抉择,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当的定价策略。在对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时,一定要树立效益第一的原则,使服务与价格相匹配。

(四)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力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藻生机的源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制度创新。国家要尽可能实现从分业到混业的转变,这是依靠外部环境的制度创新;2.技术创新。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要发展,必须依托技术创新,要引入信息平台、交易平台和客户管理三个平台,以客户为中心,实行科学、有效、统一的管理;3.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要做到:积极发展各种结算、业务,开展有偿国家政策性银行业务,清理债权、债务业务,不断拓宽结算领域,大力发展国际结算,科学推出新的结算承兑工具;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稳妥地拓展网上银行、企业银行等新兴业务,还要开展专用卡、智能卡的研究开发,向更高层次迈进;集中人才、信息、技术、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融资策划、资产管理、工程预算等服务,同时开展一些带有潜在风险的具有信用性和融资性的中间业务及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如提供远期、期货、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业务。

四、结束语

在商业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商业银行共同的目标。中间业务作为无资本要求、盈利性强、成本较低的一种商业银行业务,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形势使然,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推进中间业务已毋庸置疑。开展中间业务,既可使商业银行摆脱传统存贷业务利差逐渐缩小的困境,又可壮大商业银行经营业务以提高其信誉。更重要的是,中间业务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比较稳定,不至于使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惊慌失措;但是,商业银行也要慎重发展风险较大的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允许程度的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加大创新力度,不可一蹴而就,盲目只追求中间业务的“量”而忽视其“质”。

参考文献

[1]王兆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姚先霞.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J].华东经济管理,2005(10).

篇7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08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支持经济增长、服务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在近几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消费需求增长,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升,使得金融行业劲头强劲,总体发展平稳。虽然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完善与发展,并且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由于金融业起步较晚,比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一些差距。特别是在金融结构上存在差距,直接融资比重过低,银行业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证券与保险业等行业发展不足,因此,难以适应多元化经济主体的创业与投资需求。

一、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变动,农业所占的比例下降,金融业逐步提升自己的份额,形成了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份额的局面。1980年到2008年,世界金融行业总额从30.8176万亿美元扩大到64.9761万亿美元。金融行业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份额从1980年15.7%上升到2006年的27.7%。当前世界各国都纷纷制定本国加快金融行业发展的战略,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中,金融行业的发展一般都是会议的重点话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根据国际市场的发展需要,我国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全国银行间交易成员逐步增加,交易与信息系统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了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其中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机构。除了发行金融债、国债、中央银行票据等金融市场产品,还在证券和银行业产品方面有了新的尝试。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加速增长中受到通货膨胀等压力的阻碍,为此,我国政府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扩大为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维持金融行业稳定与提供金融服务等。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与预见性,根据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来适当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调整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1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同时,对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加,到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达到78.8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低至1.58%。

二、金融业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加入WTO后,金融行业是最为艰难的三大领域之一。虽然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完善与发展,并且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由于金融业起步较晚,比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在当前的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处于经济开放的初期,由于起步较晚,在金融人才培养上较为薄弱,加上市场正处于形成时期,在监管与组织结构上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模式。而政府在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上对风险没有较好的保护与处理方式,因此,在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难题。

其次,我国的银行结构设置较为单一,业务范围狭窄,在业务与职能上没有创新,金融产品较为单一,难以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抗衡。例如,中国有价证券只占20%,根本无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相比。随着国外金融机构进人,业务经营限制放宽后,我国金融行业的争力更显得十分薄弱,不可避免地会流失一些固定的客户群。

再次,随着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我国逐渐把金融业的发展放在国际竞争上,这就不可避免地让国内金融行业的精力分心,造成国内外中资机构力度失衡。另外,由于我国金融行业逐步把重头戏放在国际市场,而又缺乏相对的经验,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让我国在“放与不放”中难以取舍,陷入矛盾的境地。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是在拓宽服务范围上,还是在经营收益上,都落后于金融大国。

最后,我国金融业透明度较低,主观控制性较强,内部监管力度不完善。因此,在内部容易造成投资片面化,对投资环境等方面缺乏客观性,造成整体协调不强,很难接受国际挑战。

三、应对措施

(一)提高金融业“走出去”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开放金融业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战略。由于我国金融业起步较晚,在国际竞争力上还较为薄弱,因此,应坚持金融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环境、两个市场”的资源。然而,中国金融业的“走出去”的道路是坎坷的,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更加艰辛。

篇8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逐渐成为银行业的重要客户。对公网络银行是银行为方便与企业或者机构之间的交易,借助电子商务网络而形成的业务。作为银行业的龙头,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也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银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的又一重要砝码。因此,对中国银行对公网络业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概念辨析

1.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产物。最初起源于国外,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是1995年建立的美国安全第一网路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简称SFNB),我国第一家网络银行是1999年招商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同年中国银行开通国内银行信息查询服务。网络银行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商业运行模式基础之上,以计算机为媒介,利用因特网向个人或者企业提供各种投资理财和金融服务的银行,可以分为能够提供网络银行业务的银行和专业网络银行两类。目前,我国银行多数是传统的实体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网络银行改变了传统的银行交易模式,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地降低银行的经营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

2.对公网络银行业务

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是网络银行业务精细化和市场化的结果,将主要客户群体定位为企业或者大集团,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以贷款、债券等形式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向客户提供各种融资、投资和客观关系管理等业务。按照业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对公网络银行存款业务、对公网络信贷业务、对公网络理财业务、对公网络资产清算业务、对公网络基金管理业务等。与对私网络银行业务相比,这种业务主要是面向企业单位,资金流动量加大,交易次数较对私网络银行业务数量来得更多,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要求更高,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更稳固和持久。

二、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的对公业务主要包括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业务、客户集中支付业务、票据托管产品业务、工商入资e线通业务。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主要通过汇划即时通、集团理财、银企对接、对公账户查询、报关即时通、境外账户管理、工资等产品,向各个企业或者机构提供服务,满足其需求。

1.业务范围广,服务种类多

各个公司或者集团只要在中国银行营业网点开设企业网上银行业务,就可以享受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服务。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可以分为查询对账版、企业理财版、全球跨境版、海外版四类。各个类别都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实现特定的功能。该业务涉及范围广,服务种类丰富。例如,除了基本的账户相关信息查询和支付外,还可以提供以下服务:(1)在证券和期货等交易中,依照法律程序,提供第三方存管服务,帮助客户管理资金。(2)根据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代付、代收业务协议,客户完成工资或者其他指定款项的代收和代付的业务。(3)为境外客户提供转账、外币结汇、跨境汇款业务,方便企业交易,提高效率。(4)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对接建立渠道。(5)帮助企业进行资金托管、外币结汇服务。(6)以直接向客户提供电子账单或者客户凭借密码进入相关网站查阅电子账单的形式,帮助企业完成电子对账业务。(7)根据交易双方的相关数据,为客户提供B2B或者B2C网上支付或者网上保付业务,保障交易安全性,降低企业交易风险。(8)为集团公司总部及相关子公司提供主动调拨、自动汇划、统一对外直接或者间接支付业务,简化程序,加强集团内部之间的联系。(9)以电子汇票承兑人的身份,根据相关业务流程,满足客户对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付款、融资服务等的需求。(10)能够实时实现对不同银行账户的查询及汇划交易信息及结果的反馈。

2.安全系数高,交易成功概率高

企业或者集团开通网络银行业务时需携带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法人身份证、开户许可证、经办人身份证等相关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在业务开通过程中,中国银行会对证件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对,以确保安全性,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

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为保证安全性,使用CA数字认证、E-TOKEN动态口令、手机验证码等方式,多重保护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规定了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和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例如,多数交易都可以同时使用动态口令牌(e-Yoken)或者CA数字证书,但是以动态口令牌(e-Yoken)作为认证工具时,转账划汇业务、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1亿元,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5亿元,工资及其他业务、代收业务、B2B支付业务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1百万元,工资及其他业务、代收业务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1百万元,B2B支付业务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5亿元。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跨行实时汇划和协议付款签约业务而言,只能使用动态口令牌(e-Yoken)作为认证工具,二者的每笔交易的最高金额限度为50000元,每日累计交易金额限度为1亿元。中国银行通过多种认证工具,从不同的角度保护交易过程,降低交易风险,交易成功率高,意外事件少。

3.各地银行开展对公网络业务,交易金额巨大

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四大银行之一,整体发展事态良好,2011年度在新兴业务的带动下成本较2010年的34.16%下降1.09%,净利润高达1303亿元,其中集团客户存款总额88179.61亿元,增幅14.02。并且获得“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荣誉称号,这是我国乃至新兴市场国家的唯一一家入选银行,提升了中国银行的品牌知名度和在国际上的市场影响力。对公网络银行业务是中国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因其能够给企业和集团提供帮助而深受欢迎。中国银行各地分行都已经开设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并且该业务发展形势良好,累计交易金额数量巨大。例如,中行郴州分行具有良好的安全、便捷、稳定和实时的技术及服务优势,成为企业客户财务管理、资金调度、支付结算服务的有力工具,赢得众多高端客户的重视和青睐。在2004年度中对公网络银行累计交易量达到6.27亿元,实现资金交易3253笔。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对公网络业务迅速发展,企业客户和交易金额不断增加,同年对公网络业务客户新增927户,完成了近40万笔交易,交易金额高达48亿元。中国银行河北分行不断优化和完善业务、客户和资产业务结构,对公网络业务迅速发展,2010年底客户数量达到1.55万元,比年初增长70%,重点行业和BBB级以上客户贷款占比分别上升14个和14.5个百分点,对公客户增速达到19%,个人中高端客户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全行61个网点升格为支行,城区网点机构占比较年初提升0.6个百分点,日均存款余额在10亿元以上的网点达到75家,较年初增加12家,网均效能不断提高。中国银行福建支行2010年确立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战略,不断扩大企业客户群体,实施动态调整和差异化管理,对公网络银行结算账户达到1.85万户,并且在交易过程中注重对风险和相关流程的监管及管理,解决了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三、中国银行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存在问题

作为中国银行业的领军者,中国银行的对公网络银行业务不断发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

1.金融和日常监管有待加强

中国银行的对公网络业务并未形成纯网络银行模式,仍然是建立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之上,并没有严格的与之区分,相应的运作职能仍然归属于传统业务部门,仍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方式。而实际上,无论是从客户群体还是交易方式来看,对公网络银行业务具有和传统银行业务的不同特点,应该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采取个性化的管理,从而促进对公网络业务的发展。对公网络银行作为经济时代的产物,其监管问题更要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对公网络银行的监管问题主要存在于虚拟服务的品种、交易价格和行为规范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该业务的长远发展,应该高度重视。

2.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准则,也是指导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标。但是目前,相关的银行法规仍然是针对于传统银行业务,针对对公网络银行甚至是网络银行的金融法规和行业标准尚未建立,缺乏法律保障。网上交易较现实交易有特殊性,并且发生纠纷和矛盾的可能性大,需要一个成熟、健全好统一的法律及仲裁机构作为标准进行调解和解决。而现有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对公网络业务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处理具体问题时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给银行和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这也是银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战略规划性有待加强

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坚实的技术和商业基础作为支撑,需要银行、系统软件开发商、计算机硬件供应商的相互协作才能实现。随着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服务种类、相关数据、客户信息、业务流量等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中国银行的客户信息都是十分有价值和重要的,一旦丢失将会使中国银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目前中国银行部分支行面临着企业信息系统已经到达承载数据量的最大限度,必须采取更换系统或扩展系统等相关措施以解决此问题,这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和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在开展业务之初做好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银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公网络银行业务经过不断地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问题。只要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积极思考解决办法,就能够取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网上银行企业服务业务规则,?keywords,中国银行官网.

[2]魏建玲:《中国银行 2011 年度净利润 1303 亿元》,国际商报,2012年4月.

[3]郴州年鉴编辑部:《郴州年鉴》,郴州: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篇9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3-0065-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3.15

一、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三亚市建立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信贷市场为主导,证券市场、保险市场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协调发展。截至2012年12月31日,三亚市银行机构的资产为716亿元,营业收入324亿元,净利润11.72亿元,不良贷款率0.86%,低于海南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1%。

(一)三亚市银行存贷款增长较快

2007—2012年期间(见图1),三亚市GDP增长率、接待过夜游客数量增长率、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增长率出现较大波动,且在2010年以后出现下降的态势。但在这期间,三亚市GDP年均增长16.73%,三亚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9.05%,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7.71%,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15.53%,这表明三亚作为旅游城市,其经济增长步伐快于接待过夜游客数增长步伐,而银行机构存贷款增长又超过经济增长步伐。

(二)三亚市银行业机构数量不断增长

2012年末,三亚市银行机构11家,其中,亚洲金融合作联盟落户三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各增设1个支行,三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组建三亚农商银行于2012年年底得到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民生银行三亚分行、国家开发银行三亚分行也获得银监会批准筹建。

(三)三亚市银行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如图2所示,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由2007年222.88亿元增加到2012年676.4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从2007年93.2亿元增加到2012年305.11亿元,银行市场存贷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末,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676.41亿元,其中,单位存款358.15亿元,同比增长8.9%;储蓄存款292.52亿元,同比增长18.5%。三亚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实际贷款余额305.1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3.85亿元,同比增长12.0%;中长期贷款290.73亿元,同比增长14.7%。

虽然2007—2012年期间,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款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增长率波动较大。2011年因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部分房地产企业将建设资金转移外地,全市银行机构单位存款328.96亿元,比2010年下降9.8%,尽管储蓄存款246.80亿元,比2010年增长2.3%,但也不能改变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的下降趋势,因此,2011年存款增长率最低。三亚市银行机构2010—2012年年均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增长率13.05%,低于2007年至2009年年均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增长率45.06%,但不影响本外币实际存款余额规模的上升趋势。三亚市银行机构2010—2012年年均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率29.25%,略高于2007—2009年年均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率26.18%,且本外币贷款余额规模基本保持小幅上涨态势。

(四)三亚市银行业收入仍以利息差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增长加快

2011年,三亚市银行业机构整体净收入17.36亿元,同比上升11.2个百分点。受国家2011年连续三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2011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期增长16.5%的影响,利息净收入15.37亿元,同比增长8.2个百分点,占净收入88.6%,同比下降2.4%。同时,由于采用定期存款或购买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来规避由通货膨胀引起财产损失的居民和企业不断增多,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4亿元,占净收入11.2%,同比增长2.7%。

(五)三亚市银行业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省将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离岸金融业务、居民个人本外币兑换、地方金融机构设立、旅游企业上市融资、保险机构创新旅游保险产品等方面进行创新试点[1]。当前,三亚市已成为扩大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的试点城市。为有效解决境内外旅客支付结算问题,三亚市成功打造了刷银行卡无障碍的旅游城市,同时为保证三亚市旅游质量,中国工商银行三亚分行积极与三亚市旅游局联系,推出了旅游质保金产品,通过与旅游企业签订质保金协议来配合三亚市旅游局对旅游企业的监管[2]。

(六)三亚市银行业改革创新步伐加快

随着金融改革创新的深入,三亚市银行机构也在不断加大其创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在农村银行产品方面,三亚农村商业银行①根据目前小企业金融产品相对单一、竞争力不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创新金融产品,如“一抵通贷款”、“一保通贷款”、“工商户联保贷款”。在商业银行产品方面,中国工商银行三亚分行针对候鸟型客户分别推出“保管箱+网上银行+异地托收+无固定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保管箱+电子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基金”、“保管箱+渠道建设+峰期提醒+二手房贷款+资金托管”个人金融组合产品。

二、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瓶颈

三亚市银行业虽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其在质量、产品、服务等方面,仍不能完全满足三亚市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区域经济以及对金融业定位的要求,还存在较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三亚市银行业业务结构较为单一

三亚市银行机构的银行产品和业务结构仍以传统型服务为主,且各银行的经营结构同质化较为明显。银行当前主营业务基本为存贷款业务,贷款业务的主要客户来源于房地产、住宿餐饮等行业。2011年国家房地产调控实行的限贷政策仍不能影响房地产贷款余额的高占比,其占比达到27.8%,与住宿餐饮占比之和超过全市贷款比重的一半。同时,银行机构城乡分布不均也是问题所在。目前三亚市在发展农村金融方面较为滞后,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二)三亚市银行业创新改革仍需加强

当前三亚市银行业以信贷增长为主要动力,投资理财、金融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发展尚处于空白阶段。另外,三亚银行业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创新意识较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三亚是一个休闲旅游城市,2011年国务院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三亚推进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建设,这意味着三亚未来将会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来这里休闲旅游,银行业可考虑推出休闲加理财等相关产品来提高银行业务服务水平,打造有三亚特色的银行产品。

(三)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比偏低

三亚市银行机构2007—2012年存贷比值较同期海南省金融机构存贷比值以及同期全国金融机构存贷比值偏低(图3所示)。实践表明,金融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三亚市银行机构存贷比过低表明资金运用率低,资金盘活不足,全市的金融资源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三亚市经济的发展。

(四)三亚市银行机构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

服务业包含较多行业,其中,三亚市银行机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少数服务行业[3]。当前服务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该类型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抵押、质押或担保,且银行的服务产品有限,同时银行在考虑到自身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后,其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存在惜贷、惧贷的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小型服务企业以及新型服务企业的发展。

三、三亚市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努力营造银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鼓励三亚市金融业的发展,三亚市出台了《三亚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政策》。该政策分别从银行机构分布、银行服务和银行产品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同时三亚市政府于2010年提出了在三亚建立财富管理中心的理念。这些都意味着政府为鼓励银行业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如:对新设立的银行机构,工商、税务等部门要简化相关手续,切实为银行机构提供快捷优质服务,搭建政银沟通平台和银企沟通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促进银行机构与三亚市优质项目以及企业的联系,为银行与客户提供交流平台,鼓励银行业快速发展。

(二)完善银行业产品、主体和存贷比结构

首先,鼓励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如采用发行债券或股票直接融资方式来改变三亚市银行机构房地产企业贷款比重过高的局面,同时可加强金融机构和房地产企业的相互合作,建立房地产信托投资计划,采用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新型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其次,完善银行主体分布结构。在农村地区支持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社,增加现驻银行机构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建立以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为主体,其他金融组织为补充,保险、担保、基金为保障,多层次覆盖农村各产业和经济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实现远郊城镇的全面覆盖,实现银行机构城乡分布的和谐。最后,适当提高银行机构存贷比值。银行机构可增设网点、引进重点项目建设来增加贷款,扩大贷款范围,也可鼓励全民创业,适当降低贷款条件,用创业来分流存款[4]。

(三)推进银行机构中间业务发展与银行产品创新

银行机构加强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此外,境外成功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的商业银行基本都采用以新型中间业务为主导的经营结构。新加坡银行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在其收入的占比高达60%以上,且其成功成为著名境外离岸金融中心的实践再次证明[5],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当前全球银行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三亚市银行机构应抓住海南省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这一契机,努力发展新型中间业务,提升金融实力,为海南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为满足农村的多元化银行服务需求,让农民得到更全面、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可创新一批适合本市农村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如:开发建立渔民小额贷款,积极探索银行服务海洋经济、邮轮游艇等产融结合模式等。

(四)加大银行机构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三亚市银行机构可对不同服务行业实行差别化利率政策,从而大力支持重点服务行业,反之,增加过度发展的服务行业的经营成本。在服务中小服务企业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非银行金融体系,发展如担保机构、咨询公司、评级机构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强银行机构与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联系与信任,鼓励银行机构放宽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放贷限制,同时银行自身也要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型服务业企业的银行产品,如可创新推出漫游汇兑①的方式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6]。

(五)鼓励银行机构开发个性化服务迎合客户需求

鉴于三亚市银行机构面临的市场容量以及客户数量仍不是很大,银行间的产品结构以及业务结构基本类似,因此需提供优质的银行服务,根据目标客户的选择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吸引客户。新加坡银行机构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金融服务,如:花旗银行针对富人开发的特别按揭贷款、渣打银行为中小企业设计的商业分期贷款等[7],值得三亚市银行机构借鉴。此外,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端客户将会来到三亚旅游,当前三亚市投资理财、金融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处于未发展阶段。因此,三亚市银行机构要积极发展多层次理财服务、支持私人银行、理财咨询机构、财富管理机构等来获得这部分客户的青睐。

(六)加强银行人才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促进三亚市银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人才引入政策上,可考虑引进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的多层次专业人士以及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业务、精通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创新技术的高级人才,且在户口、出入境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特殊的优惠办法,予以聘用。其次,加强对现有银行员工的业务培训,根据业务创新和产品研发的不同特点,分层次、分步骤、分类型、多角度的进行培训。同时要重视培养和保留银行高级管理人才,鼓励银行机构定期选派人员到国外学习国际金融管理经验和金融技术等。

参考文献:

[1]何志强,吴竞择,邢增艺.金融创新:助推海南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持海南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今日海南,2010(11):34-35.

[2]中国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展综述.因时而变 因势而变[J].中国城市金融,2011(10):29-36.

[3]赵文君.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海南:海南大学,2011.

[4]郑志瑛,郑乙歌,郑九歌.提高河北银行业存贷比对策研究[J].河北金融,2010(6):30-32.

篇10

私人银行业务(private banking)是指商业银行以富人阶层客户为目标,以财富管理为核心,向社会富裕人士所提供的一揽子顶级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起初,私人银行业务只是向皇室成员提供服务,内容也只是单一的财富管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服务范围涵盖资产管理、投资、资金转移、信托、税务及遗产安排、收藏、拍卖等广泛领域,私人银行业务成为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

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与其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率先在北京、上海推出私人银行服务;6月25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在北京正式启动私人银行业务;同年8月,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相继正式推出私人银行业务;2008年3月,交通银行私人银行管理中心成立。与此同时,国内多家银行正在积极筹备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成为了当今国内外知名商业银行的战略核心业务,也成为了全球金融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本文根据国内目前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做出了如下的分析与思考。

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管法规不断改进,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和金融环境。

1、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数量已从2001年的12.4万上升到2006年底的32万,跃居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同时,中国市场现有65%的所有资产是以现金的方式持有,是世界上现金持有率最高的国家。2007年12月5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论坛活动中,人们再次将视线注视到了私人银行这个话题上来,目前中外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争取已有高净值客户、发展和挖掘潜在的客户。

2、外资银行的广泛进入,给中资银行带来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发展私人银行的经验

外资银行在传统银行业务和新兴银行业务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金融全面开放必将打破中国银行业的低效率均衡,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成为中资银行在变革过程中选择的可行性路径,目前我国已有20家多中资银行先后接受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入股,在改变单一股权结构、提高了自身经营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做到了与国际接轨。通过与外资银行的深入合作,国内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将从传统上过分依赖存贷款利差而生存转为更注重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并更注重私人银行业务的开拓,在一定的程度上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水平上的差距。

3、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消费者需求多元化

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多种力量的共同推动,金融综合经营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了非利差收入业务的拓展,许多银行都纷纷组建了金融租赁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开展多元化经营业务。理财业务、现金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衍生金融业务等得到快速发展,资金运用渠道日益多元化,综合化经营进一步显现,这些做法在某些程度上恰恰迎合了对私人银行业务全能化、复杂化的要求,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内银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与获利能力的有效途径。

4、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投资范围扩大了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

近两年,中国银监会逐步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相关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代客投资,并已与银监会签订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机构监管的股票市场,以及上述境外监管机构所批准、登记或认可的公募基金。截至目前,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境外投资范围扩展至香港、英国、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底,共有23家中外资商业银行取得了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 这对于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来讲是一个好消息。

二、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挑战

富裕人群的急剧增长给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带来诱人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不容忽视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相比,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配套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大踏步发展仍面临人才、法规、产品及市场观念等障碍。

1、专业人才缺失是国内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重要问题

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最关键的环节是发现客户需求,并做出满足客户要求的解决方案,这就有赖于高素质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及其背后的专家顾问团队,而目前我国私人银行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招募到足够的专业人才。由于专业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要求很高,客户经理必须根据客户的资产、性格、风险偏好等情况,当好客户的“财富管家”,这就要求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必须精通个人财富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了解资本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则,了解保险知识,熟悉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移民政策,熟悉信托计划的规则和运作,同时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目前国内能达到此要求的专业人才缺乏。

2、分业经营的局限性影响私人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水平

目前,国外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的模式对私人银行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客户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享受包括基金、股票、证券、保险外汇等多种投资组合,而我国一直是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 ,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市场相互分离,商业银行不得从事投资、证券和保险等业务,客户资金只能在各自独立的体系内流转,银行无法开展涵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各类别的综合业务,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采取有限的变通方式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这势必影响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的水平。

3、对私人银行的监管政策还处于空白

在监管方面,由于私人银行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模式,目前国内所有的银行法规中均没有针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和约束,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政策还处于空白状态。2005年5月25日,中国银监委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在第九条中首次提出了私人银行的概念,但同年9月正式出台的《办法》最终删掉了私人银行服务条款。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产品不同于普通理财产品,大多是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而创新和监管之间的矛盾也将凸现出来。私人银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私人银行业务法律识别难度大,金融监管还有待加强。

三、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及对从业人员高素质的要求,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必须结合我国银行的经营环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道路。

1、优化客户结构,对客户进行有效细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长期以来,国际私人银行业细分客户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财富水平标准,即“财富金字塔”,但由于目前财富水平相似的客户可能需求根本不同,近年来国际私人银行机构又开始不断开发应用各种新的客户细分标准,如财富来源标准、财富管理参与程度标准、多重细分标准等。对于我国商业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来讲,应首先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在重点突出富裕认识阶层的同时,应兼顾中产阶级的需求,不宜将服务门槛定得过高,首先,在可选择的经济金融业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试点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其次,在对目标客户进行细分的时候,应考虑多种维度,如金融资产、风险承受度、年龄和人生阶段、职业与工作特征、金融需求的特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细分的难易程度,采用几个维度进行客户细分,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财富管理业务模式。

2、拓展丰富的私人银行业务品种,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

外资银行在国外投资工具多,手段多。在目前我国投资工具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利用现有资源,力争帮助客户找到市场上最好的投资产品,同时确保投资组合的运作效果达到客户想要的理想效果。为满足我国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必须学习和移植西方私人银行业务的财富管理产品,在我国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为客户提供尽可能丰富的金融产品。

3、防范风险,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管理

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其涉及的投资产品日益复杂化,而国内对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监管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交易风险在一定程度内存在,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对于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议银监会尽早推出包含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金融监管相关办法, 统一制定私人银行业准入标准、业务范围, 提出明确的风险管理和对客户了解的详尽规范, 制定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资格条件和从业规范;其次,立法部门应加快私人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法律保障;再次,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私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包括操作规程、管理办法和内控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保证私人银行业务在规范和低风险下运行。

4、培养和引进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

由于目前私人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具有高标准、多元、全面化的特点,服务高端客户必须是精通银行、财务、税收、不动产策划、会计、法律等领域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非一味地推销银行自身产品的一般银行的理财经理。在国外加拿大皇家银行、百达银行等外资银行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理财师大多拥有国际金融理财师(CFP)、注册金融分析师(CFA)、认证财务顾问师(RFC)等国际通用的理财师认证资格,目前国内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分别举办了认证私人银行家(CPB)培训班,学员大多是全国的理财人员中层层选的理财精英。在今后推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方案。

5、与外资金融机构构建战略联盟

国内银行的薄弱环节是管理、经验、人才等。同时,受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法律限制,将制约着私人银行业务全面开展。通过战略联盟,商业银行可以与外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形成中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具备全能银行的业务功能。另外,合作后,资源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成本降低和客户基础分享,更快地培养专业人才、积累经验,从而扩大商业银行本身的地理、产品服务及客户范围。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当代国际私人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篇11

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高端客户量身打造的高端服务,是银行服务的一种类别。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始于2007年,历经六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稳步发展和壮大,客户数量和资产管理规模不断上升,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并不断借鉴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成熟市场的运作经验,结合本土高净值客户的投资态度和行为特点,在客户积累、资产规模、品牌推广、服务模式、行业规范发展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

1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1.1 业务规模增长迅猛

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财富积累迅速,富裕人群快速增加,高端富裕人群的财富管理和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中国私人银行市场呈现出巨大潜力,吸引了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抢滩中国私人银行业。2007年,中国银行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招商银行与中信银行在同年均设立私人银行服务部门。私人银行发展至今,在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2 客户认知度大幅提升

近年,大部分实力比较雄厚的商业银行都成立了私人银行业务服务中心,致力于私人银行业务品牌的树立,业务的推广,以提高私人银行在潜在客户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并成功吸引了一大批的高净值客户。私人银行普遍通过服务中心建设、广告投入、组织高端聚会和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品牌宣传和业务推广。目前,我国私人银行的品牌认知度和可信度快速提升,高净值客户对私人银行的认知率较成立之初有了较大幅提升。

1.3 多样化服务模式保证客户多元化需求

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模式是卖产品组合、做好增值服务、投资顾问,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向定制产品、专属服务、全权委托资产管理,这也印证着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由产品驱动型向客户需求驱动型转变的未来趋势。

1.4 推动了财富管理业的进一步发展

私人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丰富了我国高端客户资产的管理途径。由于其自身的定位和行业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高净值客户资产管理上的优势,尤其是我国在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后,不断融入中国元素,结合中国国情,为潜在高端客户进行定身打造的服务,使得其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比较明显的优势地位,成为多元化理财客户的首选,推动了中国财富管理业态进一步丰富。

1.5 行业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我国私人银行联席会成立,这对于推动私人银行业管理规范、提升其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壮大的新里程碑。私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属于一项创新的银行业务,自2007年私人银行业务开展以来,各大商业银行对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趋之若鹜,纷纷成立了私人银行服务中心,私人银行联席会成立,提高了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监管水平,在风险防范、经营模式、管理体制、信息共享、从业人员资质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推进了私人银行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2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内部业务有缺陷

银行体系内不具备独立的资产管理的资格,私人银行高收益特色的投资产品多须借助信托、证券机构,且往往不是银行研发,相应的技术和人才欠缺。这些限制了私人银行产品创新的范围和深度,难以形成对超高净值客户的定制服务能力,私人银行服务依然留有传统零售银行业务的色彩。

2.2 缺乏专业高端的人才

私人银行业务为客户提供高端、个性、私密的服务,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银行金融证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了解国际金融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并且要精通国外私人银行业务运作的一般规则和资本市场的运作方式,要通晓会计、法律、心理等学科的知识,更难得的是他们还需掌握一些高品质生活的软技能,像高尔夫球、奢侈品选择、艺术品鉴赏等。目前我国极度缺乏熟悉金融环境又了解私人银行运作的国际性人才。

2.3 产品研发能力弱

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仅可从事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服务,自主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亦集中于其固有领域――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整体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仍然围绕传统的储蓄、信贷和中间业务,主动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是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定身打做的服务,而随着我国高净值人群的不断增加,潜在客户数量增大,客户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目前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服务显得更加单一,产品的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2.4 营销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营销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大规模引进金融营销的先进手段和营销网络来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销售。随着电子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私人银行服务中心对个人金融产品的推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但因为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新产品往往不被客户所接受。此外,由于私人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业务咨询、功能服务的介绍已严重滞后,客户对私人银行服务的认识不足,导致无法真正享受服务。

2.5 内部风险复杂,外部监管存在真空

2.5.1 面临的内部风险复杂。私人银行与客户相比,处于信息的优势方,一项为客户服务的交易可以有两种解决方式时,私人银行可能会首先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式,从而容易引发与客户间的“利益冲突”。同时私人银行也面临着人为失误或技术缺陷引起的操作风险、客户违约的信用风险、与客户发生诉讼或纠纷的法律风险及合规风险等等。

2.5.2 缺乏外部监管。监管法体系对私人银行的规范还很缺乏。现有监管法规在行业监控、风险管理等领域没有体现出对私人银行的针对性,且没有明确专营私人银行申请方式和准入要求等。第三方理财、PE却因非金融机构的身份在行业监管、工商注册方面较少受限,以此则将导致金融风险的系统性失衡。

3 完善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多元化合作转变发展观念

3.1.1 开展多元化合作。私人银行业务服务中心可以考虑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双赢局面。一方面可以共同进行产品开发以节约研究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合作伙伴渠道接触更多高端客户群,拓展潜在客户。私人银行服务中心可通过与信托公司、基金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金融解决方案。

3.1.2 转变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观念。私人银行业务不同于其他业务,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应转变观念,靠提供优质服务赚取收益。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不仅可以为客户提供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及投资专家分析的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还可以通过银行的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解决客户的短暂的资金紧缺问题,利用合理的财务杠杆促进客户成长。

3.2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中的许多创新性产品都涉及相关的专业人才,如投资人才、金融分析师人才等等,随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当务之急应是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私人银行业务从业队伍。针对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一方面应加大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另外还可以专门设立私人银行业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3.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客户需求打造完整的金融服务价值链条体系。完善各种产品体系,包括:优化普通银行产品服务、完善资产管理服务、提供专业化高端产品、咨询顾问服务等。在产品的设计上要遵循我国的实际,比如,在给有孩子的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可以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教育规划。私人银行业务应提高创新的自主能力,开发并推出适合高净值客户所需要的复合性、多元化的、有特色的金融产品。

3.4 发展营销体系

3.4.1 加强配套体系建设。银行必须尽可能多的争取到高净值客户人群,才能更好的拓展业务范围。而为了获得这些客户人群,就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主动的客户营销新机制,并配套建立目标客户动态档案跟踪管理制度,对客户信息进行筛选、管理。建立客户对金融产品信息的反馈体系,强化金融产品的服务功能。私人银行的发展应从过去的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对为客户进行服务的金融产品进行追踪、信息反馈,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差异化服务。

3.4.2 开展差异化营销。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比如民营经济经营者、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投资者等等,都有不同的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只有明确每个阶层客户的需求,才能提供更加针对性的服务,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专业地遴选适合他们的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整合的、定制的、一揽子的金融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服务质量,扩大市场份额,获得忠实的消费者,最终提高收益。

3.5 加强风险监管

3.5.1 完善内控以防犯操作风险。私人银行业务由于潜在客户众多,收益比较可观,发展前景比较广阔,目前国内多家商业银行都已抢滩这块“新大陆”,组建私人银行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在快速发展中难免会发生,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因此应制定一套识别与评估、监控、缓释、度量及报告操作风险的完整流程,对私人银行业务的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并由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内控中心负责监测整个流程的执行,防范信用风险的产生。

3.5.2 建立外部监控框架。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进行监控,仅仅靠完善银行业内控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建立外部监控框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由银监会、银行业协会对私人银行业务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由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对私人银行业务进行审计,从法律、行政、财务上对私人银行业务构建全方位的外部监控。

参考文献:

[1]王新亮.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

[2]曹彤,张秋林.中国私人银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3]林叶良等.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前景[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