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6 08:51: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数学问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数学问题

篇1

一、序言

问题式教学方式是建构在问题解决体系上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以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原有知识的串联和应用,同时激发学生们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会按照课本进行循规蹈矩的知识点记忆和教学,这样学生们所学习到的知识是死的,而且基本上在生活中得不到很好的应用,而新课程改革之后对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要求进行了提升,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种数学化的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

二、问题式教学方式的提出

数学学科是带动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学科门类,在新的数学课程教学标准当中提出,教师应当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们在生活当中发现数学知识,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建立实际和抽象的数学联系,将单调而枯燥的数字学习转化成为带有情感和兴趣的学习。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化,为了配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人教版的数学学习教材,开始注重学生们的个性化培养,将数学计算教学与学生们的问题解决两种方式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内容当中会出现关于奥运会等现实生活问题。在学生们的课程作业当中也出现了猜想、尝试、规律发现等相关题目,可见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正在朝着问题式的方向延伸。

三、问题式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

问题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们数学思想的培养,鼓励学生们运用数字化的思维去观察周围事物的规律,分析社会现象,在主动地知识运用过程中形成惯性的数学意识,在学生们的亲身体验当中感受到数学作为基础的工具学科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整合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们会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对学习过的零散的知识点整合到问题过程中,而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点,以问题为线索进行知识的相互联系,强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整合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摆脱传统的知识点教学方式,形成系统和整体化的学习思路。

3.提升学习主动性

问题式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是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在了学生们的手中,学生们只有通过主动地参与问题的解决才能够获得知识,并且在小组化的集体问题解决当中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提升学生们的知识分享意识,让学生们了解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需要个体的独立思考,更需要集体的智慧来解决。

4.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问题式教学方式,教师提出与学科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点的汇总与学习,在实际生活当中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有多种方式和方法,而问题式的教学正是鼓励学生们积极拓展思路,探索每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逐步形成学生们的探索意识,并且对于常规问题提出创新式的解决方法。

四、当前问题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于问题教学的认知错误

根据观察以及咨询等方式可以了解到当前很多教师将问题式的教学理解为通过做题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重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练习题上面,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们巩固原有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毫无联系的枯燥的练习题很容易让学生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们则忙于为学生们搜集各种练习题,最终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结果。正确的问题教学思路关键在于问题的理解和设置上面。教师需要联系知识体系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为学生们建立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情境,形象化和趣味化的问题教学吸引学生们主动参与进来。最后达到通过问题教学塑造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2.问题设置的不合理

当前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在学生们的问题设置上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问题当中无法很好的进行知识体系的前后联系,体现数学特有的教学思维,容易将问题设置成为与数学关联不大的情境。例如在乘法分配学习当中,导学阶段教师给学生们播放一段儿歌“大家好,我叫苗苗,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家里有爸爸、妈妈和我,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我爱我的爸爸和妈妈”,第二阶段是让学生们看一道数学例题:10×5+3×5-5×(10+3),让学生们计算一下两个题目的最后结果,最后比较儿歌与数学题之间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这道题实际上将语文思维与数学特定的数字思维进行混淆,学生们通过文字理解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显然违背了数学学习规律。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一种生硬的拼凑,而没有真正吃透如何进行问题的设置。

3.忽视教学过程

问题式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当中,最后的学习结果并非是最重要的,但是当前很多教师仍然将学生们的学习结果放在第一位上,在问题提出之后追求的是学生们是否给出正确的数学答案,而学生们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知识创新点在哪里等等都没有很好的进行观察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仍然停留在传统思维基础上。

五、问题式数学教学策略

1.合理建立问题情境

小学生在没有接触过高深的数学理论的情况下,普通的数学知识学习会感觉到枯燥,教师应该多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们创立生动的学习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学习情境当中,让学生们获得愉快的学习经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数学题目的运算当中可以借助学生们经常见到的场景,坐公共汽车、排队买票等,通过学习和运用相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形象的应用结合在一起,让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2.引导和拓展学生们的学习思路

对于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的训练以及思路的拓展是最重要的,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的以点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形成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学会灵活的运用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而不是仅仅将思路局限在某一个知识上面,思路的拓展帮助学生们真正打开数学学习的大门,在未来遇到不熟悉的知识点同样学会用固有的思路和知识进行探索和解决。

3.开放式的习题

课程内的学习内容是十分有限的,当前学生们的课外练习仍然以重复课堂学习内容为重点,这样不利于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以及知识层面的拓展,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教学的知识点,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在课外习题当中给学生们一些新鲜的知识,保持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好奇和新鲜度,同时在自我练习的过程中也锻炼学生们自我探索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题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个核心问题,多个不同的提问方式,多个不同的解答方式来变换数学的思路和角度,例如1班一共30个人,2班一共45个人,1班比2班多几分之几,二班比一般少几分之几,两个问题一多一少,不同的观察点,不同的解决方式,同时涉及到的知识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当前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学生们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获取上面,而是应该放在学习能力的提升上面,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对于数学实际应用教学目标的提出,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而问题式的教学方式讲求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学生们的主动参与以及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结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符合当前数学学习要求以及学生们的数学接受规律。

参考文献:

[1]郑宝霞.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J].成才之路,2010(03)

[2]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问题的设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一来就能使得学生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能够变的更加主动,从而使得学生能通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小学数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也使得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一、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时必须要按照相关的原则来进行,这样才能使得创设的情境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针对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得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使得学生能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且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训练。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有这样才能使得问题情境能够很好的为教学服务,从而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

2、趣味性原则。

兴趣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也要本着一个趣味性的原则,从而使得通过这个问题情境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顺利的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学生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的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使得问题情境有一定的趣味性,对学生产生一些吸引力从而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使得情境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

3、层次性原则。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有相对比较丰富的内涵。要以点带面,通过问题情境逐渐的进行深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情境的分析可以使得自身的相关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一来就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精缩,从而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来设置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得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从而使得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升。

二、小学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使得问题情境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用下面的方法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1、问题情境活动化。

利用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很好的利用活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活动学习到的知识可以掌握的更加深刻。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很多种感官,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2、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样往往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将教学和生活很好的联系可以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提升。也能使得他们会用所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玩年月日这些章节后,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小明的妈妈在外地出差,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回家,小明每天都要给妈妈写一封信,那么在这两个月里小明一共写了多少封信呢。这样的问题就要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虑,学生要充分的了解哪个月有31天30天等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

3、利用游戏进行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游戏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得小学数学的课堂更加充满趣味,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比如,在讲解两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时,我就分别把计算题和结果写到不同的卡片上,然后发给全班的学生,这样让学生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这样一来原本枯燥无味的乘法教学就变的有趣,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从而使得学生在教学中更加积极,我们的教学质量也就自然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我们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需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使得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创设情景的教学模式,将生活情景列入课堂教案之中,在课堂教学中以景生情的方式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通过互动实践提高数学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原则

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景的时候要把握五个原则,首先就是创设的问题情景一定要有新意。好奇心是低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因此,新鲜有趣的趣味问题会提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第二点就是问题情景要与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找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情景设置,更能达到创设情景的效果;第三点则是问题情景要非常清晰。问题需要围绕着教学目标,并且非常具体,突出创设问题情景的主题,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问题含义,提高学习能力;第四点是问题情景需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更具有吸引力,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数学思维;第五点则是需要选择与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相符合的问题情景。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情景的设置不要过于繁琐,通过故事、游戏等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更易理解。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景创设对策

(一)巧设导入情景,让学生以景生情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情景、以景生情的教W方式首先要做到巧妙地在教学内容中导入一个真实情景,让学生以景生情,也就是因为这个实际情况去自主思考分析情况的结果,从而引出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实践认知。因此,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占据着引起学生共鸣和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作用。

趣味性的生活情景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电子白板的配合下,投影到白板进行互动,呈现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说,在小学二年级下册的数学课本上,“几何图形――钝角与锐角”的课程中,将生活中的钝角和锐角列举出来,比如扇子的下端是钝角,剪刀的前端是锐角等,将这些情况组成一个趣味性的情景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小明同学的身上举例,今天小明同学拿着剪刀去修剪扇子,把扇子剪成了一朵花的形状,问这里面有哪些钝角、哪些锐角,让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通过电子白板观看视频或者图形文字的时候,引发了大脑运作思考,无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最后教师的指导牵引都会让学生对几何图形中的钝角和锐角记忆深刻,在生活中时刻关注,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深入记忆。

(二)巧设互动情景,让学生以情激思

巧设互动情景,在互动的模式下,引起学生兴趣而产生自主思考。在上述第一部也讲到,因为兴趣学生会引发自我意识的思考行为,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直接进行互动,达到理论知识传授的目的。借助电子白板等新媒体设备,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生活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协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发现数学规律等。

在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可以借用图片放映的形式,结合学生熟悉的情景进行引导教学,引发学生思考。打个比方:小明同学与妈妈去坐公交车,在起点加上他和妈妈一共上去了6个人,过了一站下去了4个人,再过一站上来了15个人,问车上现在一共几个人。这样的情景带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低年级的学生在情景中以情激思,自主进行思考探索,达到教学目的。

(三)巧设开放情景,学生以思导行

巧设开放情景,让学生自主进行理论知识和生活情景的串联,将二者合理地链接起来,达到学以致用、以思导行的目的。学生大多通过教师协助能够理解数学理论的含义和正确答案,但是学以致用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以思导行,理解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在电子白板的运用下,教师应该通过知识的实践性让学生思考举出对应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创新思维模式。

比如,提问学生锐角、钝角在生活中有哪些使用情景,学生可以回答,锐角在生活中可以是剪刀,很锋利,可以用来打开食品包装等;钝角在生活中可以是扇子,可以用来扇风,很凉爽,夏天经常会用到等。逆向思维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篇4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我重新审视了现行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却惊异地发现:时至今日,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问题。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

二、解决问题教学“生活化”的做法

1.应该解决问题内容生活化

现行教材中的不少解决问题,由于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供参照,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困难。教学时,我从具体内容情节上做了一些调整。

如第七册“归一应用题”一节,教材上的例题是:“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在教学时,我将例题进行了改编:“张老师买4支钢笔用去20元,照这样计算,买7支用去多少元?”“要知道买7支钢笔需多少钱,必须先知道钢笔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他们更为得心应手。

2.应该解决问题表述多样化

在“改造”内容的同时,对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改过去解决问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研究诸如某一星期的平均气温、某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等等。更多时候,我还将应用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应用题变得活泼、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3.应该解决问题结构开放化

解决问题教学曾将学生引入了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任何数学问题都具有完整的结构:包括“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而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数学问题并非如此。恰恰相反,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问题的结构做了大胆拓展,试图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取代现行教材中的“封闭”问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景设计应该注意生活化

新课改提倡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的教学模式,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件再现于课堂,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体验、研究问题过程中产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例如,教学比例的应用,可在有阳光的日子带领学生去操场(或出示模拟图),提出旗杆高度问题;教学小数加减法,可出示价格表:一块橡皮0.75元,一支铅笔0.24元,……让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教学按比例分配,可提出“一幢楼房某单元,总水表度数大于分户水表度数和,怎么分摊”的问题,等等。总之,“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篇5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97-01

一、小学数学“问题场”创设“无效”因素是剖析

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问题场”的教学方式,总是会想办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场”。但尽管如此,部分老师通常都会在创设“问题场”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应用中却没有发挥“问题场”的作用效果。

1、“问题场”缺乏典型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们把“问题场”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亲身感受“问题场”中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充分理解“问题场”中的问题是有帮助的,他能够让学生在体验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观察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有些老师没有利用好“问题场”的教学方式,认为把“生活原型”融入教学中是一种时髦。例如:在“倒数”的教学课上,老师举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倒过来。比如,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过来杯口朝下放在桌子上,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些吗?”接着,学生们踊跃的回答这个问题,列出了很多的例子,就在这时,老师给出了这堂课的主题内容:倒数。“大家猜猜看,什么是倒数?”基于老师的开场白,同学们就简单的认为:“就是把数倒过来”或者“倒着数”。老师课前只在“倒”字上做了功夫,用这种与教学内容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来引入新课,忽视了“倒数”真实的数学含义,这样的举例根本就无法很好的引导学生掌握“倒数”。

2、“问题场”缺乏思考性。我们创设“问题场”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探索。部分老师在利用“问题场”的教学方法时,忽视了“问题场”应有的数学思考,只是单纯的追求它能带来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追求它的直观形象。

3、“问题场”滥用多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教室大多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条件下,部分老师单纯地以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问题场”的创设是很好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在听觉和视觉效果上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他们却没能重视学生在思维上的数学思考。

二、创设的“问题场”怎样才是“有效”的

“问题场”的设置效果是否得当,要通过是否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帮助来评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教材来设置“问题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场”创设要有目的性。老师在创设“问题场”时要从教学的目的出发,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求学欲,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习惯,提高学生在自由思考和立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如果老师只是设置了一个好的“问题场”,但是却毫无目的性,甚至不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话,那么就达不到老师期望的教学效果。

师:小熊家的房子漂亮吗?

生:漂亮。

师:看了小熊的房子,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熊家的房子漂亮吗?

生:漂亮。

师:看了小熊的房子,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们观察了很久也没有发现什么东西)隔了一会儿,终于有个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发现了小熊家的房子是没有窗户的。

听了这位学生的发言,老师很欣慰,并把他好好表扬了一番:非常棒,你观察得很细心!

老师紧接着又问:你们还有谁发现了什么吗?

又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道:老师,我发现了小熊家的房子没有锁。看这么久都没有学生找出自己想要的来,老师有些着急了,不知道是否应该表扬他。后来这位老师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学生们的思维拉回正题(观察图形)。

2、“问题场”创设要有针对性。在对“问题场”进行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材内容,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而且根绝教学年级的不同,“问题场”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有所变化。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色彩亮丽、对比鲜明的动画风格,而高年级的学生应该为他们设计一些激发他们探索、思考热情的“问题场”。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北京的纪晓村老师就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机器人和孙悟空比赛的“问题场”,而且一直以这个“问题场”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在这节课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场”创设要有趣味性。学生会主动积极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能够轻松愉快的去学,这样他们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高了。一般而言,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接触到的新事物还不够多,他们对那些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就会特别感兴趣。

总之,随着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问题解决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在“问题场”的设计上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并且强调学生利用数学独立地思考、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越来越推崇学生以“做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在问题解决的问题上,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究问题,并达到“再创造”数学的目标的过程才是一个良好的问题解决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小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

篇6

学习模式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建模、知识点运用、解决等过程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一方面增强对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加以说明,另一方面提高知识点与实际案例之间的对应与整合,进而实现对知识点逻辑的扩展与运用。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运用时,一定要做好对问题本身的设计与控制,增强问题难度与学生学习能力之间的对应,让学生能够分析、思维、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一、加强对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控制好数学问题的难度、数量

1)做好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理,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应度

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基本学习情况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整理的基础上,让数学问题教学法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之间对应起来,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分析,才能保障实施数学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联动,保障数学教学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2)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法中数学问题的难度与数量,做好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延伸

老师应该主动控制好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难度与问题数量,要避免所有学生都难以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况出现,也要避免因为数学问题的数量多而造成的教学重点不明确、教学意图不突出的情况,因此老师在进行问题教学法时一定要做好对数学教学问题设计工作,让学生可以充分融入到数学问题教学情境中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能力。

二、开展多样化的数学问题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兴趣性

1)采用多媒体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是分析数学问题过程中的形象化

老师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说明,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逻辑关键点与思维要求的侧重点的认知,进而增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的导向性与目标性。比如在进行相遇问题的讲解时,老师可以通过动态图片或者是视频的方式进行相关数学参数的展示,同时通过多媒体软件中的标记作用加强对路程与速度的标记,进而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逻辑关键点。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广度

老师应该积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模式开展数学问题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己进行数学思维过程,梳理解题思路并在相同思维能力的学生群体之间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分析,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效益。比如老师可以将“鸡兔同笼”的问题交给学生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找解题方法与解题思路,发现与整理两个重要的数学关系式,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与扩展能力。

3)使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逻辑的理解与分析

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场景进行数学问题的情景创设,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问题的理解与认知,进而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关键与思维突破口,提高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比如老师可以将梯形的面积计算与堤坝表面积的计算结合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设计需要多少平米的草坪进行装饰作为数学问题的终点,加强学生对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堤坝装饰面积以及四则运算的理解与掌握,进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解题思路的总结,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老师应该主动将数学问题的分析讲解过程安排给学生来进行,让学生自己来分析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公式、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解题思路的巩固,提升学生在问题教学过程中的综合数学能力,全面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思维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解决多少的数学问题,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维逻辑与思维重点,进而以思维为出发点增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现学生综合数学技能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素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优化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5(z1)59-61

[2]徐兵玲《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1)

篇7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4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96

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各个教育阶段的重点。小学作为学生系统接收教育的初级阶段,其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将问题情境教学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中是当下教育的热点,但根据实际情况,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正确运用问题情境教学就成为了当下教育研究的重点。

一、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不突出

新课程改革之后,义务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很快被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是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把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结合,虽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教师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生活化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实际上,无论提出怎样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回归到课本,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枯燥的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入地理解。

(二)目的不明确

无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还是为课堂教学而服务。小学数学教师将生活化的一些问题抛向学生,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观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答案是否与课堂内容相关,这又是一个需要教师慎重考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提出问题之前,应明确提出该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最后应得到怎样的效果。

(三)思维不深入

在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看来,在小学生面前提问题,理所应当简单一些,使学生能够马上就可以回答出来。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能力却是并没有中学生那么深入,可这并代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是很简单直接,不需要学生作过多的思考。此外,还有部分教师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又完全超过了小学生所理解的范畴,提出的问题仅仅是通过参考一些资料,没有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接受能力。这两个问题的存在,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没有深入思考,将这样的教学模式付诸于形式。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一)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否有积极的反馈,首先就是学生对问题是否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就在一个字“趣”上。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并不是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思维,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目前小学教材内容来看,其大部分内容都是带有图画的说明,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教材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本知识。

比如,教师在讲解“乘加乘减”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以学生喜欢的动物作为主角。故事:一天小猴子带着桃子去参加狮子国王的生日宴会,到了宴会场地后,国王要求每个参与的人都要做一道数学题才能进去。小猴子顺利通过测试,进入宴会厅后看见好多小动物们在表演庆祝狮子王的生日,小猴子也愉快的参与其中......在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内容设定相关的问题,比如小猴子用桃子通过测试,通过节目数量与表演人员的数量计算这次文艺表演的总人数等。这样就将教学合理贯穿到问题情境中,通过故事的形式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乘加乘减知识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创设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

数学问题属于抽象性的数字语言,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抽象思维显然是还不够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可以将问题与实物联系起来,创设可操作性的问题。

比如在讲解“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将角的理论知识在课堂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角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可利用的工具制造角,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更深入。当学生角制造完成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活动一下制造出来的角,然后问学生:“你们制造出来的角与你们使用的工具长短有关系吗?”通过操作之后,学生可以显而易见地知道,角大小的变化,与长短是没有关系,而与边的分开程度相关。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的知识相比于教师直接告知是记忆更为深刻,学习信心也更为强烈。

(三)创设具有真实性的问题

篇8

在小学阶段进行教学时选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因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进而影响教学效率,对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小学阶段学生思维逻辑发展特点及心理发展基础,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具体直观阶段,高年级逻辑思维尚处于由具体直观向抽象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师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应该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此把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认识到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情境下,小学阶段概念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把握,新手教师更是如此。一方面,害怕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因而在教学中会有意识地避开概念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能意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难以将概念教学以正确方式实施,造成教学效果整体下降。笔者要指出的是,尽管小学阶段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对新鲜事物保持新鲜感,难以对概念这些具有枯燥无味性质的知识学习提起兴趣,就算学生不排斥,终究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性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在概念教学问题上多花一些精力,用心思考这方面教学内容,就能容易地让学生接受这方面知识学习,并将它运用到下一过程学习中。此外,对于那些不能很好地把握概念教学又能意识到概念教学重要性的教师,应该多从教学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从其他教师或者自身教学实践中分析总结,这都是可取的途径。总之,只要教师能认识到小学数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并能用心思考这一问题,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问题还是不难实施,也不会影响下一阶段学习内容的教学。

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概念学习阴影

小学阶段学生很容易对新奇事物表现出强烈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他们了解未知事物的愿望是其他年龄阶段学习者无法与之比较的,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来说更是如此。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性质,解决数学问题就像侦探破案的过程,学生享受这一学习过程,因此,一开始总能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强的学习兴趣,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学习者尚处于薄弱兴趣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者这一发展特点,以此促进数学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者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然而,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似乎难以在一定时间内消除,对当前教育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应试教育观下的概念教学只会生硬地将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降低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因此,教师进行概念教学之前,应该先消除学生心理上对概念的恐惧感,以更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形式展开概念教学。

三、注重概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趣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经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别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软件工具和网络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然而,在实际数学课堂上,教师总是以枯燥无味、单一的形式进行概念教学,或多或少地让学习者兴趣呈现出下降趋势,这是教师很容易找到原因的问题,因为对于年龄较大学习者来说都是如此,更何况对于缺乏一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小学生来说。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阶段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时,应该注重教学形式多样性、有趣性,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新奇特点展开概念教学,在教学中融入动画等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元素,让学生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不断向前迈进的趋势,与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师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发生很大转变。在当前教育模式下,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当前社会所需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是大多数教师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既害怕“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形式禁锢学生的思想,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创新意识,又害怕基础概念教学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学生知识结构产生一定缺陷,不利于数学知识整体性形成。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熟悉学科各知识点的基础上多积累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点特征选取适当教学方法进行概念教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邵光华、章建跃.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07).

[2]胡福海.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06).

篇9

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更加集中;通过情境创设,小学生可以自主地去思考问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教师问题在情境的创设中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这时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这对数学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目前存在三点问题,第一点是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目的性不是很明确。虽然教师也进行了问题情境创设,但是在选择素材的时候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去寻找一些素材,大多教师会在网上选取一些素材内容,缺少目的性,这样在进行讲课的时候,取得的效果固然不是很好。第二点是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没有通过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对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情境创设的时候,大多会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教师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情境创设,仅仅是停留在让学生对所讲的数学知识进行掌握就可以了,而没有让学生通过情境创设去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知识,没有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深刻理解知识,那么这样学生就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教学目标相违背。第三点是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存在于形式化。教师在讲课时,对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大多是简单地完成了情境的创设,而情境创设的细节没有很注意,那么这样情境创设就失去了创设的意义,导致问题情境的创设就会只是一个形式化的存在。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思考

1.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应该结合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出发

数学知识理论性很强,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感受到学习的枯燥,乏味,而且会感觉数学知识很陌生。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活化,而且很多数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把生活中的素材作为问题创设的内容,与课本知识进行结合,那么这样既可以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再会感觉到数学知识很陌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得到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注意使问题情境具有思考性

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使问题情境具有思考性,就是说要让问题情境具有思考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可以得到训练。而这个思考空间的大小要根据学生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思考空间的设置也不可过大,或者过小,思考空间过大势必会让小学生感受不到成就感,如果思考空间过小,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会得到很好的提高。教师在使问题具有思考性时,可以在问题的解决方法时,或者是在问题的理解上等方面去设置,目的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进行深刻的理解知识,更好地去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3.在进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目前小学生处于自制力不强的阶段,在上课的时候比较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应该要使情境创设具有趣味性,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比如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可以以动画的形式展开,动画的形式就可以很好地增加情境创设的趣味性,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学习富有乐趣,具有意义,小学生也会感觉到很快乐,这样小学生就可以在快乐中去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趣味性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中的情境创设,对小学生的学习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但是教师在运用时要注意一些问题,不要使情境创设只是一种形式化的存在,同时注意使问题的设置具有思考性,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任婷.数学问题情景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创设与应用[J].今日科苑,2007.

篇10

近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悄无声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多的是在大学课堂中,而在小学教学中,此种方法的应用较少.但随着对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不断深化,了解到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数学教育,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及深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人们劳动、生活、学习等方面,数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因此在小学生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从而提升了小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应用

(一)在情境中创设合理的问题

由于小学生自身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及对知识的掌握有限,因此在小学课堂的教学中,需要情境创设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及认识,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作用较为突出,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教学的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但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中设立的问题必须合理化,需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及实际.因此老师必须将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及心理等考虑全面,从而通过情境创设合理的问题,一方面使得学生将问题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密切联系,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性及积极性;另一方面创设问题留下一定的悬念,从而调动小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

例如,在学习“加法结合律”时,老师在开始讲课前可以采用每名学生都比较喜欢的动画片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熊大共有苹果和梨各48个,它想分给熊二和光头强,他该怎么分呢、有多少种分法呢?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参与度等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提出问题后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

在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导致他们及其渴望将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引起老师及同学的关注、认可、表扬.从而,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积极联系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并且大胆的举手进行表述自己的见解,但有些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认知有限,从而在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描述不正确的答案,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勇于发言,老师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应该予以鼓励及肯定,从而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开拓及创造力的发展.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问题,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给予支持及肯定.

(三)通过对问题素材的丰富,来更好的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

在小学教学的课堂中,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积极热情的投入课堂,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自主能动性.因此,在问题导向教学中,必须将问题的导向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满足学生自身的好奇心,提升教学的质量.这样就对老师的自身修养及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及研究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老师通过对教材钻研及研究,从而找出适合小学生现实要求的问题,从而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老师提出的问题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密切联系,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例如:学习“图形”时,老师可以将教室中的实际物品及现实生活中的实体进行充分利用,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类似的图形,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作为新的教学方式,并且小学生年龄较小,从而导致学生存在不适应现象,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大;对于比较难、复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茫然、束手无策等现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及时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及耐心,使得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小学生认识问题的实际情况着手,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之后,再分成几个较小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小问题,形成各个问题环环相扣,难度慢慢增加,从而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由于小学生比较特殊,引出在引导过程中,老师必须关注自主学习性较差的学生及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确保他们不失去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并在实施前,老师必须将具体的细节及教程进行充分考虑,从而使得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

三、结束语

将问题导向式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素质、思想等方面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11

(一)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众所周知。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问题的解决时块“心病”,所以,牢牢把握数学课堂气氛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育心理学认为,构成课堂教学气氛有三方面因素教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态,以及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可以有效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双方都处于紧张而又轻松的愉快情境之中。

(二)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这正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发明和创造活动。因此,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从人才成长的规律与教育实践来看,那些富有创造才能的学生,也就是那些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他们大多有好问、多问、深问、怪问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活跃思想的积极性。探究知识的奥秘,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另外,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可以从具有挑战性的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内在动机。显然问题意识对学生学习的不叙影响效果,往往是教育者单纯的说教和知识传授所不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为学习者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问题教学的途径

(一)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哪怕是个极为简单的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二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敢问的先决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学习——这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首先是教生的关系来决定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倾吐心声、大胆发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努力消除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紧张和焦虑感。

(二)问题的源头——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各刺激和诱因。要真正解决问题的源头问题,还应该关注细节,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感性藉料,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立足教材。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入挖掘.为学生的质疑提供契机。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的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进程中,使他们在心理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如围绕重点问题让学生提问,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提问,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提问。

2、链接生活,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如结合储蓄与购买国债的问题让学生调查父母是如何处理余款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一些问题,比方“哪种方式更合算”,“两种方式各自的优越之处”等等。

(三)问题的质量——让学生会问问题。问题教学离不开问题。但绝不等于问题越多越好。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低劣的问题则会浪费时间。因此,在打开学生问题源头的基础上。要注重问题质量,竭力引导学生提出好的问题。

1、方法的指导。在问题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一些提问的方法必不可少。如“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可以提出以下一些问题:“什么叫百分数?”“学百分数有什么用?…百分数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分数有什么不同?”……这里其实并非要教给学生提问的固定模式,而是要让学生把握住了解一个事物常用的思维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