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6 08:51: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留守儿童课题研究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20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进城务工,被遗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家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教导,学校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只注重留守儿童的分数,从而致使留守儿童缺少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使得留守儿童发展的主动性受到压抑,导致留守儿童的身心受到伤害。潼南县太安镇前进小学校是一所农村从事基础教育的学校,目前在校生80%属于留守儿童。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难题,前进小学在2009年开始从事"农村寄宿制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目的就是要集中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该实验的理论基础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课题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习惯"作为突破口,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分月对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安全习惯以及礼仪习惯进行培养,让留守儿童能够适应现代良好的生活习惯,为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的内容及方法

根据本次试验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个案研究法、观察法、比较法及调查法。

1.学校方面

(1)通过问卷调查对留守儿童在安全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劳动习惯、礼仪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查,从而了解留守儿童生活习惯的现状。

(2)对一线教师进行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理论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3)让教师在学科的教学中主动渗透关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容,根据各阶段留守儿童的心里特点,制作一个留守儿童生活习惯的评分标准,教会留守儿童日常的生活技能,并且定期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的评选活动。

(4)教师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5)学校加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学校的影响力,让留守儿童在社会活动当中不断学习。

2.家庭方面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的内涵,明确留守儿童进行生活教育的意义。

(2)以身作则,为留守儿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做榜样。

(3)进行民主管理,对于留守儿童养成了好的习惯要及时的进行表扬和鼓励,发现留守儿童不好的习惯,要及时进行批评和纠正。

3.社会方面

(1)为学校的实践活动提供实践场所。

(2)积极创建一个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社区环境。

三、现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

1.建立组织,健全制度

学校聘请了大批的专家作为课题小组的指导教授,定期为课题小组的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同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题研究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实验,调控实验的进程,最后验收实验的结果,并推广经验等。本次的课题小组实行了"首席主研人员负责制"也就是说,课题组确立一个主研究人员来统领本次的全部课题研究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的研讨工作,召开各种交流会,研讨会。并且学校将全部老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在每学期都进行了一个量化的考核记录,并且将记录计入到教师的档案当中。

2.狠抓计划的制订与落实

在开学之初,学校的课题组就召开了主研究人员工作会议,制定了课题组的工作计划,然后学校又组织召开了参加实验教师的工作研讨会议,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了不同阶段的任务,然后在由不同的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班的课题计划,这样就可以保证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3.定期组织教师及家长培训

根据相关的计划,主要是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和安全习惯进行培训,因此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培训之前,学校的研究人员就要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培训,要帮助教师和家长正确的理解相关内容,然后再教导留守儿童。

4.定期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

我校每周一课时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行系统的训练,帮助留守儿童了解相关的学习,生活,礼仪知识,从而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每周进行一次集体教育活动,对于教育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探讨,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教育活动

想要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就要将文明礼仪的教育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得教育的外延不断进行扩展,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同时由于生活教育活动具有有效性,真实性和参与性,所以又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

近几年我们将课堂教育搬到了社会当中,开展了"让座,让路,让食"的"三让"活动,乘坐公共汽车时让老弱病残孕先坐,出入门时,让长辈先行,吃饭时,第一口饭让长辈先吃,让留守儿童们学会将关爱送给身边的人。同时,近两年的时间当中,我校已经有了将近600人次参加了"讲文明,树新风"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为社会文明做贡献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孩子们的成长。

6.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袋

为了更好的监测实验得到的结果,课题组拟定了一个问卷调查表,通过进行自我评价,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进行一个测评,确定出习惯的等级,并将测评的结果放入到留守儿童的档案当中,为每一个留守儿童记录在测评当中的结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校只是个农村的寄宿制小学,在研究水平和师资力量上都存在缺陷,所以在拟定评价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缺陷。另外学校组织的生活教育方面的活动还是在校内的偏多,在校外的则比较少,以后要加强校外的活动组织。还有一点就是由于人员不够所以档案资料的缺乏专人进行管理,档案资料的管理流程也并不规范。

参考资料: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一)、有关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康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木桶理论中最短的一块板,尤其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据研究留守儿童的相关专家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状况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政府、社会来共同承担,而不是独靠农民自己来扛。关注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前途未来。切实关注和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孩子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力行路小学2年级3班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实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实践,切实减轻2年级3班家长的负担,构建和谐的班级教育环境。

4、通过实验,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完善我校的德育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如下问题:

①.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②.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③.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2、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总结,为学校其他班级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五、研究的对象:力行路小学2年级3班留守学生

六、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分析法个别谈话法经念总结法

七、研究周期与阶段划分:

周期为一年(2009.9-2010.9),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因调查分析阶段。(2009.9-2009.10)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班上的留守学生人数和留守原因。根据个别谈话法分析他们的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9.11-2010.6)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7-2010.9)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形成案例,论文等。

八、研究成果:

形成了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师对留守学生个别谈话法,心理辅导法对别的班级的留守学生也比较适用。

九、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教师的研究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挽救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学生,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篇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0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014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a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这些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承担平时的监护和教育任务,家庭教育相对滞后和缺失,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对学科教学的漠视,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和创新性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日趋紧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心理上放大了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社会基本生活常识的缺乏又使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受挫,导致出现应付或抄袭作业来对付老师检查的现象。学生认为,只要老师检查过关就完成任务了,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开始下滑,这给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新的挑战。本人所在学校属于农村留守儿童集聚的地方,下面就如何让农村留守儿童重视数学的学习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上好第一堂课,让兴趣吸引学生

第一课堂至关重要,学生对教师怀着极高期待,这种认同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持续很长的时间,一旦师生产生共鸣,教师的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内同学生的初次交流中,教师既要从言谈举止等细节方面力求做到恰如其分,又要从教学设计方面体现出自身高超的专业素养,还要从教学评价方面展现出高尚的师德水平和对学生真诚的关爱,当教师征服了学生,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教师的尊敬甚至是崇拜,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从家庭得到的关爱相对较少,内心深处渴望着能得到高素质教师的教学指导和真心呵护,教师的第一印象将会激发起学生意想不到的内驱力,为后期的教学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分类教育和分层施教同步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位、自信心的缺乏和学习动力的缺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主要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分类教育和分层施教的方法。

1.有些学生思想消极,只是在外力的强制下被动到学校完成学业,对于为什么要上学,为谁而学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于自身未来的人生和学业规划更是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类学生主要以思想教育为主。我通过打电话或家访,询问他们的亲人朋友等方式,多方掌握第一手资料,帮助他们端正思想认识、树立人生目标、规划学业生涯。通过反复的交流、引导和教育,在情感上获得他们的信任,进而让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

2.有些学生很有上进心,懂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但是思维狭窄,方法欠缺,学习效率低下,对于这一类学生主要以学法指导为主。我通过分析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指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跟踪指导和调整,逐步帮助他们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

3.有些学生平时疏于管教,和家长沟通不畅,逆反现象严重,性格偏执,行为极端,教育难度较大,对于这一类学生主要以思想教育、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为主。我通过与班主任及家长沟通,引导他们转变认识态度,反复矫正他们的不良学习行为,同时开展积极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

三、情感教育和知识教学融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曾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这里的“看到人的心灵美”,简而言之,就是要我们注意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为了凸现情感教育,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常识紧密联系起来,把爱心、耐心、恒心和信心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把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放在了知识教学的前面,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和充满爱的氛围,因为我深知,与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很快就会将他忘记,与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会忘记他,因此,我同学生的感情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浑然天成的过程中的。所以学生格外喜欢我,也喜欢我的课堂,我们班的数学成绩也因此一直稳居年级前列。

四、把德育渗透到课堂,让德育发挥威力

毋庸置疑,德育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越了知识本身,学生的行动是思想的反应,学生的学习归根结底是内心的升华,没有了德育就产生不了学习的意愿、自主、信心和坚持。虽然赏识教育备受争议,但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地肯定、鼓励和表扬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渴望被反复的肯定、没有学生会在教师的指责当中产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心理上更需要教师对他们成长的关注、关爱,个性的尊重、理解。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绝不是虚无缥缈的,数学的教学最终是要走进生活,教师对德育教育的用心程度决定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

五、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的调查和课题研究

篇4

1.父母和监护人层面:因大多数监护人文化水平低,家教知识严重缺乏,只照顾孩子的生活,无视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忽视对孩子学习习惯及兴趣的培养。

2.小学语文教师层面:因当今语文教师队伍现状不容乐观。一部分为“民转公”的教师,其基本素养差。一部分教师不安心教育工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学热情荡然无存。

3.学校管理层面:学校教育受高考指挥棒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学科检测所左右,学校教育还是处于一种应试状态。语文教学课课堂完全是“一言堂”“满堂灌”,题海战术铺天盖地,无效作业挤占学生成长空间。一些校长不思学校管理,没有管理理念,教师也没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学校如一潭死水,学生毕业时作文水平十分低。学校与家长没有形成对学生教育管理网络,没有形成共同的教育管理观念,对母语的认识不高。

4.社会层面:虽然政府和一些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但是力度不够。许多留守儿童或没钱买书读,或没有地方读书。说到没地方读书,这也是我们的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注重实际,制订的政策不利于学生读书。如一些省级部门出台政策规定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小时,学校虽然有图书室,而社会上也没有专门的儿童图书室,留守儿童去哪儿读书,怎么能达到课标要求。

二、留守儿童语文学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1.监护人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多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了解他们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上遭受的困难和挫折,用阳光般的心态帮助他们排除心中的孤独、焦虑,给予鼓励和温暖,让他们重拾信心和语文学习兴趣。作为监护人,要常到学校与教师交流,主动前来学校接受学校对于建议监护人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的方法,帮助留守儿童制订学习时间作息表,以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父母在留守孩子语文学习兴趣方面多投资,该买的课外阅读物尽量购买,让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增长的语文知识,提高其语文学习兴趣。

2.语文教师要增加自身的语文内涵和增强人格魅力,以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笔者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一个学识渊博、善良正直、充满激情、热爱关注留守学生的教师,必定会赢得留守孩子的崇拜与喜爱,从而爱屋及乌地喜欢语文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用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课堂语言抑扬顿挫,语音富于变化,这样的语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岗位大练兵活动,语文教学方式得到改进,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我在业务时间,常看教学类的书籍与视频,向名师学习好的教学方式。诸如“诗意导入”、创设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等。例如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常采用谜语导入、故事导入、游戏活动导入等。再如“乐中求知”: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并总结出了“童趣加诗意的教学方法”,不仅得到了学校的认可,而且深受学生欢迎,特别是留守儿童,更是学习投入,语文学习兴趣浓厚。

篇5

指导园研讨实录节选:(围绕联谊活动的基调、主题、形式、活动而层层准备展开)

L老师:留守儿童来我们幼儿园过新年,是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关心弱势群体的极好机会,应该以关心关爱、爱心捐助的主题来开展这次活动。

W老师:我赞同,建议通过组织中大班的孩子进行爱心义卖、爱心捐款等活动来筹集善款,给留守儿童们送去新年礼物,以表达我们的爱心。

C老师:献爱心是好事,但是“善款”“捐助”这些词汇让人感觉留守儿童低人一等。其实,留守儿童只是父母不在身边而已,他们并不比其他孩子差,能否在表达爱心的同时让留守儿童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Z园长:我赞成C老师的意见,留守儿童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是平等的,不能让我们幼儿园的孩子在活动中有优越感,联谊活动要体现平等、牵手、联欢的理念,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此我建议,在活动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留守”这样的字眼,不要让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可能产生自卑的心理和情绪。

L老师:听你们这么说,我也觉得自己刚才的想法有些不妥,没有从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课题园老师的角度去考虑。那我们在联谊活动中究竟献不献爱心?送不送礼物呢?

Y园长:爱心当然要献,礼物也必不可少,但要考虑方式和方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让他们参与到活动的策划和准备中来。

从以上的对话可以看出:指导园位于城区,办园条件较好,个别老师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置于强者位置,而将课题园的留守儿童视为弱势群体,进而以自己的思维影响到本班幼儿,让他们产生“农村留守孩子”跟“城市孩子”不一样的错觉。

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部分有经验的教师和管理者能客观地看待城乡差异,能从平等、尊重的角度对待留守儿童,这样的思维改变了其他教师的观念,从而使这次活动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

经过多次讨论,指导园的教师和家长们一致认为,为有利于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主的发展,将本次活动主题确定为“手牵手,过新年”,将活动形式定为“新年美食嘉年华”;在整个活动中,将不举行正式的捐赠环节,不出现有关“留守”的任何语言和文字,同时以新年老人派送礼物的形式送给各个课题园大量的图书和玩具。指导园的孩子们还围绕“制作新年邀请卡”“装扮节日的教室”“美食制作大比拼”“我是小主人”等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观念冲撞二:“教师决定”还是“儿童自主”?

课题园研讨实录节选:(围绕挑选哪些孩子参加活动、是否送礼物等展开)

H老师:当然是挑选听话的、能干的孩子去参加活动,既安全,也便于我们组织。

B老师:我建议各班挑选一个孩子,主要以女孩子为主,男孩子太调皮了,不好照看,而且现在就应该告诉孩子们,谁这几天表现得最好,就带谁去,我相信,他们一定表现得比以前好。

L老师:需不需要准备礼物呢?

W老师:我们是去做客,做客时不带礼物不太礼貌吧?

B老师:城里幼儿园什么都不缺,要是礼物太寒碜了,怎么拿得出手?

(大多数老师纷纷赞成B老师的建议)

课题指导教师:刚才大部分老师认为应该选能干的、听话的孩子去参加活动,这是从方便管理的角度进行考虑。但我认为,这次活动是发挥孩子们自主能力的极佳机会,我建议把这些问题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来作决定。

L老师(很疑惑):这么重要的事,孩子们能自行决定吗?

W园长:我们试一下,如果孩子们决定不了,我们再来作决定不迟。

课题园均为乡镇幼儿园,办园条件较差,大班额现象突出,教师安全压力大。因此在一日活动组织中,课题园教师对孩子高控制、高主导的行为出现较多。同时,由于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关注联谊活动本身过多,却未意识到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教育契机。在这种情况下,指导老师很有必要及时跟进,引导课题园老师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指导她们根据孩子反馈的情况设计出相关的活动。

当教师以尊重、信任的态度把“选谁去做客”这个话题抛给孩子后,孩子们的表现令老师“刮目相看”――各个课题园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采取自愿报名再投票选举的方法,有的采取推荐自己和推荐别人相结合的方法,也有的采取直接抓阄的方法。

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各课题园还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绘画“我心中的示范幼儿园”、社会“去做客的礼仪”“外出安全小常识”、手工“送朋友的新年礼物”等,此外,课题园老师们还集体创作了一首儿歌《手牵手,过新年》,孩子们将在当天上台进行表演。

成效与反思

活动当日,课题园的留守儿童和老师代表受到了指导园师生的盛情接待。在指导园礼仪小朋友的带领下,他们参观了校园,到各班教室与小朋友互相拜年,在联谊活动中,留守儿童们大方地上台表演,并奉上了自己手工制作的新年礼物。他们的阳光、自信迎来了在场的所有人热烈的掌声。

这次联谊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越了活动的本身,它使指导园教师学会了以平等、尊重、分享的视角看待课题园,也使课题园教师转变了观念――学会了从儿童的视觉,从促进儿童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计活动。

篇6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保定市不同地域(经济发达或不发达)农村留守儿童。

2.2研究法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阅读有关方面的论文、论著,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的发展动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需要,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调查问卷。

2.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数据,运用SPSss.8.0进行统计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3.研究结果

3.1不同地域留守儿童体育课开设情况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必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应在每周开设四节体育课,三、四、五、六年级应在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初中每周应开设二节体育课。调查显示:经济发达地域,大部分学校体育课时数符合《新课程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域仅有29%的学校基本符合要求。主要原因,发达地域,领导不重视,追求升学率等;欠发达地域,缺少体育教师,场地器材缺乏。

3.2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通过对保定市不同地域留守儿童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地域,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戏等体育活动为主。欠发达地域,以打沙包、踢毽子、弹玻璃球、、跳皮筋等活动为主。

3.3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

保定市不同地域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51.4%的留守儿童与同学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28.3%的儿童个人单独活动,有20.3%与兄弟姐妹在一起活动。不同地域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差异不大。

3.4留守儿童每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

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就是单位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可以反映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域有一定差异,经济发达地域,每周1次,占3.4%;每周2次,占25.1%;每周3次,占37.3%;每周4次,占24.4%。经济欠发达地域,每周1次,占8.2%;每周2次,占42.8%;每周3次,占26.7%;每周4次,占22.3%。

3.5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段

留守儿童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段,不同地域差异不大。下午的,占54.3%;早晨的,占25.1%;晚上的,占12.5%;中午的,占8.1%。大部分农村下午放学时间较早,一些留守儿童放学后,便与同学在一起参与体育活动。

3.6留守儿童每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

调查表明,不同地域留守儿童每次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差异不明显;时间比本在21-30分钟,占33.1%;31-60分钟,占30.3%;60分钟以上,占35.5%;20分钟以下,占11.5%。

3.7留守儿童对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

调查显示,不同地域留守儿童对所在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有一定差异。发达地域,体育课十分满意的占36%;基本满意的占46%;不满意的占18%。对学校场地器材十分满意的占37%,基本满意的占44%;不满意的占19%。欠发达地域,十分满意的占18%;基本满意的占47%;不满意的占35%。对学校场地器材十分满意的占19%;基本满意的占46%;不满意的占35%。

4.结论建议

4.1结论

保定市不同地域留守儿童体育课开设情况、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对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满意度有一定的差异。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时间段、课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查体不显著。

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8.011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1]。当然,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不仅存在于农村,也存在于城市,笔者主要阐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全国妇联于2007年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公布这份近万字的研究报告。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课题研究小组确定我国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且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

1 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催生了特殊的中国农民工群体,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别无选择地留在了农村,成为了留守一族。由于这些留守儿童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亲情,因此很容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任性、孤僻、情感淡漠、合作意识差、行为习惯差等问题,辍学、失学现象严重,一些人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众多社会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1 思想品行方面

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外地,不能对其子女成长中的思想品行进行关注,只能盲目采取物质消费予以补偿。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受负面影响较多,在成长中没有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不知道体谅父母辛勤劳动挣来的血汗钱,认为是自己应得的,奢侈浪费,讲名牌、摆阔气,长久以往,养成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且没有形成对社会、对家庭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致使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长期厮混,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极个别的儿童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12日报道,福建省青少年犯罪20%是留守儿童所为[3],这个数据十分让人痛心疾首。

1.2 学业成绩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多均在外打工,子女绝大部分由祖辈照顾,多是爷爷奶奶一辈。他们那一代知识水平欠缺,大多数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且年事较高,照顾饮食起居尚显不足,学业方面更是无力,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业基本上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他们中有些不爱学习的孩子经常出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游戏厅”等现象,再加之爷爷奶奶对孙辈的溺爱,并不苛求于他们,使其最终荒废了学业。还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这种情况比父母双方均脱离孩子身边稍微好一点,然而留下的一方却不得不扛起沉重的家务和农活,很多时候他们也同样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明显低于其他儿童。

1.3 心理健康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他们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而又脆弱,更需要父母的良好引导。如果父母与孩子长期两地分离,失去了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会在无形之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作用。例如,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甚至几年都不回来一次,使得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缺乏亲情的安慰和关怀。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没有人给予建议和帮助,往往会感到紧张、多疑、焦虑、忧郁。又比如,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时候孩子们青春期的问题难以启齿,想倾诉时又找不到好的对象,长此下去,他们的性格会变得比较内向、比较自卑、不爱微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与他人交谈的能力也会变弱。严重的话,还可能患上自闭症、抑郁症,最后演变为自残、自杀,到那时后果将不堪想象。

2 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介入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社会工作是找接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来承担“助人”的工作。社会工作者是一种专业人员,一种专门职业的从事者[4]。就上述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

2.1 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必要性

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队伍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者,其成长过程中如果出现重大问题势必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这要求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格外关注,解决刻不容缓。目前国家的政策、制度还是很倾向于照顾留守儿童,但大多数决策是从宏观层面出发,比较注重物质性给予,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脱节,故工作效率不高。而社会工作注重从心理、情感等角度出发,进行人文关怀,这正是社会现实迫切需要的,而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也能使留守儿童敞开心扉、疏导情绪,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2.2 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可行性

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上,目前的方法主要还是以学校教师的教育为主,缺乏专业的指导,如一些心理咨询等。由于现在学校孩子较多,老师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候也无暇一一顾及,因此,收效不大。而社会工作者主要采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服务于留守儿童,效率会大大提高。首先,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的工作方法协调各方的社会资源。其次,社会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技术以及操作方法,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另外,社会工作服务的特色是更注重人文服务,从心理、精神层面去解决问题,而这正是留守儿童缺失最多的,也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不可忽略的因素。

3 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3.1 个案工作方法

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协调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一对一服务,以协调案主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4]。

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处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常见的方法。开展留守儿童的个案工作,一方面要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健康的发展,给予他们最大的物质帮助。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对其加强思想教育。但是不同的孩子从个体的发展本质上来看是完全不一样的,存在着多样化的过程。并且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对生硬的灌输、训诫特别反感和抵触。这就决定了留守儿童个案工作特别要强调助人自助,把工作重点放在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强等能力上面。社会工作者要在相处中与留守儿童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打消他们的猜忌,排除他们的苦闷,赶走他们的孤寂,与他们做亲密的朋友,充分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共同探讨和研究他们自己的问题,达到真正帮助他们成长的目的。

3.2 小组工作方法

社会小组工作是以小组为对象,运用小组动力程度与小组活动过程设计技术,使小组中的成员达到社会性的发展、行为的改变,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整体社会中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5]。

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农村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通过集体环境给他们注入希望,让他们拥有自我表达和情感宣泄的机会。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养成遵守纪律、互相帮助的好习惯,改掉以前那些自由散漫、完全个人化的作风。小组工作可以采用沟通、交流、座谈等方式使孩子们最终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

3.3 社区工作方法

社区工作可以认为是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它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方法,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本着助人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技艺,与其所服务的社区居民一起工作,推动与居民福利有关的社会行动以及制定社区方案[4]。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少或根本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真空”状态。因此,可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组织牵头,联合当地的妇联、村委会共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如为留守儿童建立家庭档案、学习档案等,以便更好地掌握他们的情况。除此之外,建立农村社区公共图书馆和文体活动场所,使留守儿童阅读有图书,娱乐有伙伴,锻炼有场所。还可以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为留守儿童提供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4 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的结合

上述3种方法都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进行阐述的。除了这3种方法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困境。社会工作者除了开展专业方法进行救助外,还应该努力协调好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家庭、所在学校以及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最希望的就是家庭的温暖。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将孩子们出现的问题详细告知家长,引起他们的重视。要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对外出务工与孩子成长进行有效权衡,进而做出合理的安排。同时,家长和学校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下成长。

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另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让孩子们愿意亲近老师,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能够向老师求助,解决他们性格上、生活中的缺陷问题。

最后,政府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问题上责无旁贷。在政策体制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呼吁政府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他们能就地入学,从而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6]。

4 小 结

十报告中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只要“三农”问题得不到基本的解决,农民的生活状况得不到很大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这一问题也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不断发展和增强其专业性,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林,秦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文晶,李卉,王瑞娟.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5):86-89.

[3] 刘美玲,李忠伟.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介入的模式探索——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Z1):139-142.

篇8

(一)“三案”机制完善——关爱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2004年起,林梓小学即全面展开留守儿童的调查、建档和研究工作,探索形成了档案流转制、个案跟踪制、预案首问制,“三案制”使得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更为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林梓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信息有色档案,“双留守”用黄色信息表,“单留守”用白色信息表,“特困”用蓝色信息表,“优秀”用红色信息表。明了化的可视档案材料,使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不因为班级的转换、年级的升高、学校的变化而脱节,形成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链”。对学习习惯、道德品行、心理健康等方面需要特殊帮助的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实行个案跟踪。对于留守儿童在校内或校外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建立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意外伤害等应急预案,便于迅速科学高效地处置留守儿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紧急情况。

(二)整体联动战略——全员参与,全面关爱,全程关注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健全监护体系,实施全员参与、全面关爱、全程关注的“三全策略”,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1.全员参与策略。首先是整合学校的教育人力资源,班主任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核心,同时有效整合与留守儿童关联的其他教师的资源。第二是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第三是整合家庭教育资源,要求监护人积极配合。林梓小学全校教师每人均有一个帮扶对象,每人均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动人的教育故事。

2.全面关爱策略。由于留守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林梓小学教师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而且关注他们的生活;不仅关注他们的品行,而且关注他们的心理;不仅关注他们本人,而且关注他们的家庭;不仅关注他们的学校成长环境,而且关注他们的社会成长环境。

3.全程关注策略。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各个年级段、各个时点均进行有效的关注;从学生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等进行立体关注;从课堂到课外,从日常关注到节假日的重点关注。

(三)组织网络健全——“四种形式”有效整合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健全组织网络。林梓小学以“关留委”为龙头,建立了“2118”关爱教育组织网络。

1.“两会”: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留守儿童基金会

林梓小学于2004年5月10日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旨在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健康地度过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最终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有用之才。此后每年5月10日被定为林梓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日。

2007年林梓小学又成立了“留守儿童基金会”, 此后每年都有社会人士、有关单位捐赠钱物,每年“留守儿童基金会”募集到的钱物都直接惠及留守儿童。

2.“一站”:留守儿童维权工作站

因为留守儿童权益容易受到侵犯,林梓小学成立了留守儿童维权工作站,请镇法律服务所人员担任兼职维权律师,定期举办法律讲座,向留守儿童发放了“林梓镇留守儿童维权卡”,畅通了孩子维权的渠道。

3.“一校”:留守儿童家长学校

林梓小学充分利用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这块阵地,每月一次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他们或请家庭教育专家做讲座,或请身边的家教能手现身说教,或进行家教知识图片展,或编制家教知识小册子。2006年林梓小学荣获“全国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称号,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

4.“八小组”:学习辅导、心理咨询、法律维权、困难帮扶、生活指导、社区关爱、课题研究、资料收集等八个留守儿童工作小组

林梓小学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实施具体工作。他们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结合留守儿童特点,编制了一套专供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阅读的校本教材。编印《生活小常识》手册,通过生活教育增进留守儿童的生活经验,将所学知识融入个体经验结构中,形成生活技能。建立科研引领机制,在工作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留守儿童研究课题先后被列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并成功结题,课题《留守儿童教育“33433”林梓模式研究》被评为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项目。学校成为联合国儿基会“受人口影响的儿童保护项目”课题重点实验小学,成为清华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

(四)活动丰富多彩——关爱教育做到有效渗透

留守儿童教育需要挖掘身边的资源,其最大的资源是留守儿童自身,关键在于坚持以留守儿童为主体,让留守儿童真正参与。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过程中,林梓小学重点开展了以下三类活动:

1.日常活动:主要通过晨会、课堂、大课间等时机渗透德育,每天记载教育日志,使得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常态化。

2.定期活动:充分利用节假日,定期开展系列活动,创造机会让留守儿童参与其中、享受过程、快乐成长。

3.随机活动:不定期地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野炊、远足等社会实践活动;传唱林梓小学留守儿童之歌《心声》;该校留守儿童排演的情景剧“爸爸妈妈出远门了”获中央电视台节目遴选南通赛区二等奖;由该校留守儿童和家长、老师共同排演的节目“相亲相爱一家人”获如皋市一等奖。

(五)保障措施扎实——促进关爱工作顺利推进

1.物质保障:主要是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设施。学校“爱心超市”有为留守儿童免费借用的或无偿使用的物品如雨伞、雨衣、文具等;爱心电话亭、网上连线等现代通讯方式为留守儿童与在外打工的父母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学校网站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平台,家长可通过网络查阅孩子在校情况。2011年9月,中英人寿“星星点灯·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在林梓小学建设“关爱小屋”,招募志愿者开展关爱行动,将“关爱”传递给每一个留守儿童。2012年5月10日,在全国首家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成立八周年之际,林梓小学又迎来了全国首个留守儿童教育主题馆揭馆仪式的隆重举行,全国妇联宣传部副巡视员朱晓征、江苏省妇联副主席缪志红等领导亲临视察并为主题馆揭牌。

2.精神保障:对在每年留守儿童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每年都在学生中评选十佳“爱心小天使”,在教师和监护人中评选“关爱模范”,在留守儿童中评选“自强标兵”。学校没有留守儿童失学逃学,没有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没有留守儿童发生安全事故,数百名留守儿童参加各项活动获奖,不少留守儿童成为三好学生、文明学生,老师成了孩子们的贴心人,校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篇9

The city country combine a set beginning's all of the concerns of high school student overlay of practice and thinking

Zhou Jia chao,Li kui

【Abstract】The city country combine a department a beginning a high school student majority in order to stay to guard a child, safety have no guarantee, study, life etc. habit more bad.This thesis is from the school implementation party of mass line education practice the activity commence, to school, teacher, parent three allied move concern city country to combine a department beginning high school student of safety, habitually etc. did some practice and thinking.

【Key words】The city country combine a department;The high school student of the beginning;All of the concern overlay;Practice and thinking

笔者对全校15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父母均在外面的留守儿童87人,占全校人数的56.9%,其中留守女童57人,占全校人数的24.2%。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三种情况: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监护的有55人,占总数的35.9%;叔伯姑姨监护的23人,占15.0%;独立生活的5人,占总数的3.2%;其他监护的4人,占总数的2.6%。回家后自己能主动学习的18人,占总数的11.2%;每周生活费用周五归学假时还有剩余的11人,占总数的7.2%;能主动做力所能及家务的28人,占总数的18.3%。由此调查可以看出:我校多数学生为留守儿童,女生接近四分之一;全校多数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等习惯较差;全校多数学生是隔代监护,安全隐患较多。针对这一状况,我校在对学生的关注全覆盖上做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对学生情况了然于胸。该活动由德育专干牵头,班主任具体负责,包括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学生代表进行自主管理,德育专干和班主任定时或不定时进行考核。

做好监护人工作,推行全寄宿制。我校学生153人,除去场镇较近的,其余110人全部住校,学校统一管理,着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做好心理疏导。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增强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适应团队生活。

开办家长学校,实现家校沟通。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教育孩子的知识培训,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孩子的表现情况。家长学校培训时每次至少邀请一位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方法,同时表彰家长教育子女的先进典型。

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规定家长每月至少同孩子交流4次。

推出“你爱我我进步”为中心的“天天向上”活动,让留守孩子体味“家”的温暖。该活动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题,是我校课题“农村初中小班教学互动策略研究”中“社会互动”研究的重要载体,是课题研究的课外延伸和补充。

其具体做法是一师带五生组建一个小家,师生采取双向选择原则组建。每家6人,定家名、定家规,每学年开展五项活动,家的活动情况学校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每学年进行人员补充,师生相互关注一生。每学年开展的五个主题活动:一是教师到每个组员家中一次,二是每组成员到教师家中一次,三是每个重大节日(生日、春节、开学、放假等)师生互发一条短信,四是师生不定期简短沟通,五是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天天向上”活动让教师走进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亲近教师,体验父母般的温暖,感恩教师,安心学习;促进师生天天向上,形成良好校风,促进学校天天向上,希望能达到培养心智健康的阳光少年的终极目标。

以上活动的开展,学校、教师、家长三联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很好地解决了留守孩子的一些常见问题。但是随着住校生的增多,管理工作量增大,安全压力增大,每天晚上六个班的安全管理费用发放违规,不发费用教师课余保证住校生安全增加了工作量和安全压力又不好理解;“天天向上”的五项活动,师生高兴,都完成了目标任务,但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费用的开支,活动往返的安全压力增大;家长大力支持,对学校、教师的评价高,学生回流现象逐步增加,但是教师家访家长高兴就盛情接待,变相的增加了家长负担。

参考文献

[1] 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

篇10

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所有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等都纳入班级考核中。通过值勤领导和教师、学校红领巾监督岗、班级红领巾监督员的有效监督,约束每一位学生的言行。实行《商城路小学每日班级量化》管理,每周五进行汇总,每周评选一次文明班级和卫生先进班级。

二、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我校以区级重点课题《有效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为依托,将城区“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跟踪调查。成立了“留守儿童”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家长面对面商讨、制定了《“留守儿童”培养方案》,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在家长的有效配合下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培养,制订了《“留守儿童”课堂行为评价表》、《“留守儿童”在家表现评价表》,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评价。学校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炼成果,发现不足,并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三、加强辅导,温暖心灵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

1.积极辅导。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开放,由两名心理咨询师进行专业辅导。开放“小风车悦心屋”,接受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办好“小风车信箱”,让性格内省、羞于启齿的学生有了倾诉的地方。成立小风车心理社团,编排“校园情景剧”,学生通过排练、观看情景剧,懂得了学习、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

2.开展活动。学校通过举行“给留守儿童过生日”,妇女节开展“献给妈妈的爱”主题队会,教师节开展“我的老师”征文活动,让留守儿童参与进来。同时,家校共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四、绿色教育,落地生根

1.七彩舞台,寻找成功支点

留守儿童学生更渴望成功,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学校开展的“七彩童年大舞台”活动,就特别照顾到了这些特殊孩子,让他们“站一站”,就能“够得着”。他们可以展示自己最拿手的作品。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们在书法、绘画、剪纸、折纸、手工制作等方面的天赋。在展示中,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家长们把他们更新替换下的内容存入到学生成长档案册,记录了珍贵的成长轨迹。

2.比学赶帮超,架起进步阶梯

学校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多一把尺子丈量学生,在班级中设立了“比学赶帮超”评比栏,把班级里学生的姓名都输入评比栏。教师针对留守儿童的课堂表现、纪律、卫生、作业、诵读、书写等方面分别用小红花、小红旗、笑脸等不同的标志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和奖励,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留守儿童在这里找到了价值和自信,他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3.参加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绿色大课堂”品牌建设,现在有读写绘、舞蹈、书法、乒乓球、小风车心理社团等近20门选修课,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要求老师要专门设计方案,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样,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程。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每周五下午,他们都会快乐地和班里的同学们一起活动。积跬步行千里,他们的能力不断提高,素养不断提升。

五、课堂教学,关注素养

学校落实核心素养,主要抓住融通、内化、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课堂改革。第一,教学内容的碎片化转型为整体化;第二,被动听讲、做题的过程转化为以实践包容知识、能力、态度的教学项目的过程;第三,学习活动成为教学的主体;第四,巩固性训练减少、探究性活动增加。

六、多元评价,引领发展

首先,我校落实新课标理念,制定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商城路小学各学科学生评价表》,包括自评、组评、师评、总评四个方面,每学年期中、期末各评价一次。学生的作业采用等级、“红旗”、“红花”、“小火炬”等加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

篇11

我校地处中国西部的一个贫困山区,也是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集中地。从我校的留守儿童情况来看,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型;二是"隔代教育"型;三是"寄养教育"型。通过调查,发现这三种新本文由收集整理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放任的,另一种是专制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失去亲情的呵护,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心理问题增大,道德品行出现偏差,行为习惯也存在问题。这类儿童表现出的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性格内向、自卑、孤僻、偏激、懒惰、暴躁、冷漠、自私和不愿意合作等。由此产生的行为问题有:厌学、个人卫生习惯差、经常与别的同学闹矛盾、不完成作业、沉迷游戏、说谎、偷盗等。这些问题最终造成他们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发生危机,违纪行为增多等。这种种问题的出现,情况着实令人担忧。

俗话说,儿童的教育就是爱与善的传承。那么,我们怎么实施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才能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学生呢?

1.教师要做到爱生如子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缺失,他们经常有一些想法和心里话却无法和长辈、亲戚们沟通交流,所以,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扮演好慈父爱母的角色。去体贴照顾好这些孩子,并努力改善师生的关系,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和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用师爱来填补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也使我们能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参谋、顾问和助手,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动力。

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档案

班主任老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建立包括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监护人情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留守儿童的档案,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从而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局面。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由于缺少了父母的教育,他们的亲情关系不够健全,从而也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品德发展。因此他们就容易从别的地方去获取一些成长所需的信息,这个过程中就夹杂了有同伴的不良文化、越轨行为、不健康的东西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通过主题班会、联谊会等,引导学生互助互爱,激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4.建设良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和帮扶的重要途径。要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寄宿条件,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到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生活、学习,让他们能够在集体的生活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们也才能有好的个性的发展,也才能不断进取,不断提高。

5.建立教师课题研究小组

希望学校能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让我们教师主动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从学习上、生活上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以此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架设一座无形的"心桥"

孩子对父母感情的亲情依赖,是其他任何感情都不能取代的。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寄给孩子许多钱物,却常年不给孩子一封信或一个电话,这就造成了孩子的情感饥渴。我希望能通过学校牵线搭桥,动员家长能定期通过书信或电话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我确信,这个方式的施行,一定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