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可行性分析

科研可行性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7 09:49: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可行性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可行性分析

篇1

[作者简介]邱杰(1974-),女,山东诸城人,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西 桂林 541 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业倦怠视角下地方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JDSZ308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78-02

当前,学术理论界对于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普遍解释是:高校辅导员执行力是指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准确理解并有效执行有关部门的教育管理政策、方针和决议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体系。执行力在一个团队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团队竞争力的核心,是把战略意图和各项规划转化为效益和成果的关键。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执行力是一个能力体系,包括理解力、洞察力、控制力、协调力、实施力、创新力等。本文将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和背景、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因素两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和背景

1 生师比扩大,高校辅导员工作超负荷。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在扩招之前按120:1的比例配备学生辅导员,后来调整为150:1。然而,实际上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平均一个人带200~300名学生,相当于一个小型企业的员工数量。从企业的经营管理角度来分析。高校辅导员就相当于这个“企业”的负责人,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企业规章制度,企业负责人没有执行力或者执行力弱化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无法正常运行,更谈不上效益的产出。当前,高校辅导员身兼数职,其工作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奖助学勤贷、班级建设、团委工作、心理教育、党建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等,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事情他们都得去抓去管,常常陷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工作难以深入。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引进一些企业管理或行政管理理念,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成效。众所周知,企业的制度、决策、指标和任务,都是要通过执行来完成的,推而论之,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引导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样需要“执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速度、高精确度和高满意度。现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很多理念和思路是正确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实施的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辅导员的执行力问题。因此,辅导员要把工作执行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力去加以锻炼和提升。

2 价值取向多元化和网络媒介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一方面给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和挑战。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各类信息的传播日趋方便和快捷,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媒介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机会不断增多,这有利于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我反思意识,这无疑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和复杂的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导致辅导员所掌握的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可能还不及学生,另一方面导致辅导员掌握的信息量和速度远远不及互联网的更新速度。这些都必然将会对辅导员的威信、掌控力等提出挑战,而这也正是属于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研究的范畴。换言之,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和网络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辅导员不努力掌握较为全面的信息,其执行力就必然下降,直接后果就是不能给处在多元化环境中的大学生以有效的引导。

3 教育产业化发展。教育产业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产业化进程中,大学生开始缴费上学和自主择业,这其实就说明了当前学校与学生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事法律关系。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模式要由原来的包办型、管理型向服务型、指导型转变。这种转变必然会对辅导员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着重思考如何为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而指导的能力、协调的能力、服务的能力等都是属于高校辅导员执行力的能力体系范围。

上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背景,要求我们深入研究高校辅导员的执行力,因为它不仅是贯彻学校战略意图,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而且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得以有序运行和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高校辅导员的执行力直接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学生规模、数量的剧增,高校辅导员的执行力普遍出现了日渐弱化的情况,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分析导致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因素,将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提升辅导员执行力的对策。

二、高校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因素。调查表明,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出现了“职业倦怠”的问题,这是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辅导员自身产生了情感枯竭,缺乏活力,冷漠,悲观。二是辅导员自身觉得工作力不从心,效率低下,思想消极,无法专心工作,常有早日调离辅导员岗位的想法;在执行上级布置的工作时采取消极的态度,应付了事,缺乏创新;甚至还会对学生抱以冷漠和疏远的态度。三是辅导员才智和能力枯竭,无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工作,觉得从事辅导员工作毫无意义,更有甚者还出现了缺勤、离岗等职业退缩的行为。造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有社会因素,例如,激烈的社会竞争、工作超负荷、社会对高校辅导员的高期望等;还有个人因素,例如,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格特征、人际关系等。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会对辅导员自身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失眠、头晕、疲倦等亚健康状态,从而使辅导员投入到学生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减少,弱化了辅导员的执行力,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和事业发展,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高校人才培

养的质量。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狭窄――教育因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空间较小,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由于高校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和科研,因此在评职称、评优,岗位晋升等方面没有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的发展方向存在着“非职业化”的问题,这就导致辅导员看不到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辅导员普遍感觉前途无望,对工作的热情逐渐消退,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减弱,从而最终导致了辅导员执行力弱化的问题。

第二,高校对辅导员往往使用多,培训少。虽然高校领导普遍认可辅导员是高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少高校对辅导员的进修或培训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多数辅导员工作数年都没有学习进修的机会。加之高校辅导员要处理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长期处于强度较大的工作压力之中,因而辅导员平时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保证的。培训、进修缺乏制度保障,自身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辅导员思想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进而对其执行力产生消极影响,造成辅导员执行力的弱化。

篇2

一、构建创新物理实验平台基本思想

创新物理实验平台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实验能力为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和发挥自身才能的空间和环境。研究项目以课题的形式设计,由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辅导,课题题目以紧密联系实验教学实际为原则,由实验室提出或由学生自拟,研究方案及研究过程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教师从思路上引导,总体上把关,鼓励发散思维,激励学生刻苦攻关、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勇气。通过实验课积极启发学生观察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深入分析和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聪明才智。同时课题研究成果是学生自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学生自身学习效果和实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真实体现,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等自我综合素质客观而全面的检验,可作为物理实验课程考核成绩评定的依据。激励学生抓住机遇,挑战自我,积极自愿参加课题研究,努力提高综合科学素质和创新实验能力。

二、构建创新物理实验平台可行性分析

1.与大学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综合化趋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我校人才培养所追求的目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符合当前形势及大学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学生创新与实验能力培养,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推动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2.与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相契合

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项目是学生较熟悉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数据测量问题、操作难点问题、实验方法问题、调节规律探索问题、仪器结构改进问题、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管理、实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等等。研究内容密切联系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实际,涉及面宽,针对性强,题目背景清楚,实验目标明确。

3.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与拓展相促进

创新物理实验平台的构建有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课题项目研究对实验课教师知识水平和业务范围的要求跨越了传统实验教材内容的局限,相应地带动了教师对相关课题的研究与思考。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关心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研究课题题目;共同关注课题研究的进展;共同面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询分析问题的可行性思路;共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办法。在思想方法上能够给予学生有意义的启发,在研究的各个环节中能够给予学生实质性的指导。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与探索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逐步拓展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从这一方面看,达到了提升实验课教师科学研究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的目的。

4.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与充分利用相协调

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和充分利用,一是课题题目将涉及到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方法、安全使用、应用技巧探讨等问题,有效地将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应用、开发等问题从教学管理者单方面工作转化为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对规范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与使用,提高完好率,延长使用时间,提高测量精度及进一步开发仪器应用等方面具有必然的促进作用。二是不论实验课采取集中方式排课或分散方式排课,总会造成实验设备每学期将近三分之一时间闲置,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仪器闲置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不但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实验设备的使用价值。

5.能有效地推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有利于物理实验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课题研究就是一项长期的持续发展的科研工作,涉及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并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实验课程教学及教材等各方面的不足与缺陷,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另外,课题研究成果能够及时转化而应用于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坚持使这一探索性课题研究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久而久之,必将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推动作用。

由于课题研究是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的课题研究活动,所以在时间安排和研究进度上由学生自行掌握,灵活机动。在基础实验课教学中构建实验创新平台是我校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又一项新举措,得到上级领导和教学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支持。

篇3

一、引言

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正式获批。时间过去5年了,海南发展的怎么样呢?我们暂且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较,单单与我国内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较。2010―2014年,海南年均GDP增长10.66%,全国排名20;GDP总量排名年均为第28名(2013年排名第27名)。由此看来,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执行5年来,海南经济虽然有所改变,但是从追赶视角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海南发展不能只看绝对的发展速度,要想超越内地,甚至超越世界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必须要关注经济发展加速度,而经济发展加速度的可持续提升要以科技可持续进步为灵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研究,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胡光辉(2003)提出建设健康岛,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创一流的生态环境,创一流的生活质量,把海南建设成为一个富饶、美丽、文明、安全的宝岛。倪健(2010)提出以生态先行、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为主的协调发展战略。杨保军(2011)认为对于海南发展而言,自上而下以政策支持为重点的战略安排与自下而上以实践探索为途径的自主选择能否很好地互动和配合是决定发展成败的关键。张晖(2013)主张海南走向制度均衡的国际旅游岛战略,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所涉及到的功能分区、产业布局、景区开发、新型工业发展、民生建设、保障制度等相关问题要有清晰的规划和明确的部署,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还主张海南推行“文明大行动”,构筑文明道德风尚和良好社会氛围的非正式制度,以此形成纵深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制度环境。孟繁华(2013)提出基于海南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基本原则,海南应重点开展低碳旅游产业,以此促进国家战略的实现。

2、国外相关研究

道格拉斯・诺思(1991)从高起点战略定位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社会主体在新提供的制度供给中比在现有的制度供给中获得更大的净收益,即出现了新的盈利机会时,潜在增加收入的因素将会被激活,原有的制度均衡就有可能被打破,制度创新局面将会产生,进入非均衡状态。

3、综述

综上所述,国内研究重点突出局部,在不同领域方面提出目前海南发展的滞后性,但是缺乏系统、整体的思路格局;国外研究基于理论,深入挖掘了变革中的关键问题,为海南高起点定位提供了理论论证支持,但是缺少具体、有针对性的实证论证,缺少具有可行性和说服力的措施建议。本文重点就在于能结合海南发展实际情况,结合对海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资源的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可持续性的高起点战略定位的建议,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为海南和谐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的借鉴思路和有效的执行建议。

三、海南高起点战略定位的必要性分析

1、海南经济发展动力源单一

海南近三十年两次快速增长都是因为政策使然。第一次是1988年海南建省,成立海南经济特区;第二次是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颁布。

2、海南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

海南近三十年的两次经济快速增长,GDP构成中旅游与酒店、建筑业两方面为GDP增长提供支持。旅游与酒店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在“量”上提供支持,“质”的方面没有快速改进和提高。建筑业的发展是双刃剑,如果能够科学设计与管理,就可以保持建筑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同步,否则当地的自然资源就会因为建筑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为以后发展埋下隐患。

3、海南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缺乏科技内涵支撑

根据2013年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及专利情况数据统计来看,与全国其他地区比较,海南在科技人员、经费投入、科技项目、专利等方面都非常落后。这些方面的落后,导致海南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在城市规划、土地开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落后。

四、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的条件分析

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需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资源、政策、地理、科技、人力资源密度是主要的基础条件。以下是美国硅谷、深圳、海南三地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的基础条件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海南目前缺少的是先进的政策、高科技的注入和人才引进。

五、海南岛高起点建设战略定位的可行性分析

海南高起点战略定位具体落实需要做好高投入但不一定高回报的准备。但是,无论是现代科技进步条件、海南自身所具备的天赋,还是现行已经存在的发展先例,都可以证明,海南岛不仅具备高起点战略定位的可能,而且高起点战略定位也是海南岛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唯一出路。

首先,海南高起点建设就是以科技发展为主导思想,以不断的科技创新为指导方针,以科技孵化为主营业务,以创新技术产品与服务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勇于先试先行,做好示范先例,成为拉动内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验室。

利用海南天然的居住生活条件,提供优良的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的科研项目在海南落地。具体而言,为国内外科研项目提供优质的科研环境,包括最好的办公场地、居住条件、家属就业条件、子女上学、医疗保障等。

其次,以目前海南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不仅仅要提高发展的加速度,努力追赶内地发达地区,而且还要不断地为提高的加速度加速,追赶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起点战略定位就是要摒弃保守的传统思想,摒弃跟随意识、平稳意识,用强烈的责任感担负起国家对海南的期望。

专项资金投资科研平台的建设,专门机构管理资金使用,专业研究机构评估科研平台运营,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接科研平台的发展。

第三,加速度的提高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吸引人才靠人才发展平台的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先进充沛的科研条件、宽松自由的创新平台共同铸就南海之滨的创新创业创造孵化园区群,尽可能地将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领域的科研项目与人才同海南的科技孵化园区、高校、开发区相融合,形成科技集群效应,打造南海“硅谷”。

利用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为科研人才打造优质的生活居住条件,将全世界的尖端文明汇集在这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文化,文化大融合有助力科技创新,将成为海南高起点战略定位落地的动力源泉。

引进国际高端论坛,汇集国际高端人才形成集群效应,开展国内外高校合作项目、院士合作项目、尖端技术国际论坛项目,打造国际尖端人才汇集与交流的平台。

第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的实现。海南作为我国的边陲岛屿,既是向世界开放的窗口,也是与世界融合的衔接点。互联网的发展将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全世界的资源融合变得更加可能,全世界的资源优化配置程度越来越高。虽然还有很多矛盾存在于各国各地区之间,文化与经济融合加剧是世界大同的必然出路。

综上所述,无论是世界大环境,还是区域小环境,对海南高速发展都提出了迫切要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高起点定位已经成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必然。

六、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海南与国内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相比较,无论是社会与经济现状,还是发展速度,都存在很大差距。海南要想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要想追赶内地部分发达地区,就必须把发展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发展加速度”上。国际旅游岛建设高起点战略定位是海南提高社会与经济发展加速度的核心指导方针,是促进海南逐步缩短与内地、甚至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距离的保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尽早实现国际旅游岛国家战略,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现提供助推力。

(注:本论文为海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南国际旅游岛高起点建设可行性分析,项目编号:HNSK(GJ)12-19。)

【参考文献】

[1] 胡光辉:海南发展战略目标的新定位[J].海南政报,2003(17).

[2] 倪健: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

[3] 杨保军:海南发展的战略转型与空间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1(2).

篇4

进入21世纪,汽车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中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亿辆,私车已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60%左右,这标志着中国汽车消费已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阶段,我国已步入汽车消费的黄金时期。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服务市场也随之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虽然我国的汽车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服务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整体组织、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提升汽车服务企业整体水平日益成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企业整体水平提高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从业人员总体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同时,《武汉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2011年到2015年,武汉市将投入124亿元办教育,提前5年完成国家规定的“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同时,该规划还着重提出“十二五”期间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申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武汉商学院。政府的大力支持使我校汽车专业提升办学层次迎来了历史机遇。

一、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1.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汽车服务人才需求,服务武汉乃至湖北经济建设的需要

据相关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市场仍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年汽车产量将稳定在1500万辆以上。2010年,汽车产销量已突破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汽车产销量超越美国稳居全球第一位。2011年,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全年汽车产销量超过1800万辆。专家预测,2015年的汽车产量将超过2000万辆,全球汽车产销中心将逐渐向中国转移。

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汽车服务业。而在此背景下,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汽车服务人才在数量及质量上的严重不足。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汽车服务人才,尤其是应用型高级汽车服务工程人才是提升汽车服务企业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近几年来汽车服务人才一直是人才市场的热点,应用型高级汽车服务工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然而,另一方面,未来几年内汽车服务人才全面紧缺。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秘书处副主任汤海山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维修人才缺口80万。未来5~10年内,包括汽车营销、维修、管理等方面的汽车服务人才持续紧缺。而据国家发改委调查数据,2011年,我国汽车服务市场从业人员达356.87万人。根据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预测,2015年前后,我国汽车服务市场从业人员将达到500万人。由此可见,汽车服务市场对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极为旺盛。

市场对汽车服务工程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专业背景和层次上。伴随着汽车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汽车服务岗位不断专业化和精细化,汽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汽车服务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等也有了更高的标准。

湖北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是现代制造业,尤其是以汽车产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重点。《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和创新汽车市场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汽车研发——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汽车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武汉是湖北汽车产业的龙头,截至2011年,武汉已拥有超过500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千余家汽车服务企业。一个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的格局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汽车服务市场正在高速发展。如此规模的汽车服务市场,必然需要相当规模的人才支撑。汽车服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推动这个巨大汽车服务市场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在汽车产业成熟的国家里,汽车服务人才约有32%为本科层次。然而,截至2011年,武汉市汽车服务(或相关行业)专业人才近3万人,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却不足1500人,约为5%,该比例明显偏低。如果考虑到汽车服务企业扩大规模、企业升级等因素,本科学历的人数比例更低。若放眼全省,汽车服务本科层次人才的缺口将更加突出。不仅如此,在就业岗位上,本科层次人才更多的集中于管理层,在汽车故障诊断、汽车市场营销与策划等汽车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才能胜任的岗位,还主要以专科层次人才为主,不能满足汽车技术及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要求。

为此,我校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契合了湖北省及武汉市 “十二五”规划中满足汽车服务领域人才需求,为汽车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提供人才支持。

2.武汉乃至湖北汽车服务人才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的需要

从武汉市目前的情况来看,汽车服务从业人员总体上存在着职业技能型人才持平,而中高级人才尤其是应用型高级工程类人才稀缺的状况。从人才层次需求来看,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本科汽车工程人才的需求已成为汽车服务后市场领域人才需求的主体。

作为汽车服务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应当同时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综合素质,这种人才既不是研究型的从事专业分析、科研和教学的人才,也不同于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而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兼有技术服务、营销管理综合能力的工程类人才。其显著特征是具有本科学历,具备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所具备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具体而言,实践能力的核心是故障诊断和检测能力;综合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汽车营销和技术服务能力以及汽车后市场企业管理能力。而上述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校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和特色所在。

要解决武汉市“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存在巨大缺口这一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不合理的人才结构问题,只有通过专业、系统的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和具有特色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一定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优化人才结构,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需求的目的。

3.提升汽车专业办学水平,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需要

2004年以来,我校汽车专业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技能型汽车服务人才,服务了武汉乃至湖北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但由于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导致对汽车服务人才需求结构的要求发生改变,特别是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在较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供需紧张的状况,导致其供求结构严重失衡。虽然近年来开设汽车专业的高职高专越来越多,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解决不了应用型高级工程人才紧缺的问题,制约了汽车服务市场的发展。

因此,我校只有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稳妥地提升办学层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按照本科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才能够提升汽车专业的办学水平,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直以来,我校始终秉承“与服务经济共进,与行业企业共赢”的办学理念,在汽车专业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专兼结合,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坚信,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我校申办汽车服务工程本科专业是可行的。

我校目前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两个专科专业(以下统称:汽车专业)。汽车专业自2004年开设以来,始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湖北省和武汉市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宗旨,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集群的独特区域优势,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专业建设成果丰硕。近年来连续获批省级教改试点专业、省级实训基地、武汉市品牌专业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近5年来,汽车专业招生规模稳定在每年280人左右,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汽车检测维修能力、汽车营销及售后服务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专业办学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大力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实验(实训)条件大为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日益提高。汽车专业实验室目前已拥有总值逾800万元的各类汽车实验(实训)设备,规模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与此同时,汽车专业还拥有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几年来已经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中青年教学团队,拥有包括3名教授(含1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0名副教授在内的中青年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共有教师28名(含“双师型”教师13名,楚天技能名师1名,汽车实验(实训)教师5名)。教学团队近半数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均有汽车专业学习经历或具有汽车企业工作经历,学缘结构优良。团队中既有40岁以上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有知识面宽广、知识结构良好、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团队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既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拥有熟练的实践技能。

综上所述,我校申办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非常必要且切实可行的。这一举措,既能顺应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也能弥补汽车服务业对本科应用型汽车工程人才的需求,还能使我校办学实力较强的汽车专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为武汉市乃至于湖北省汽车服务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文资.汽车服务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与研究.职教通讯,2012,(5).

[2]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4-1.

篇5

前言

地方科研机构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方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省的科研机构和全国的情况一样存在着科技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其中,激励机制直接关系着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关系着科技资源实现效益的大小,在科研机构诸要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发挥出最佳的潜能,为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激励的方法很多,但是薪酬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运用的方法。据对江西省几十家省属科研机构的调研了解来看,科研机构的薪酬基本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基本不体现绩效,没有充分体现科研单位的特点。2007年进行的工资改革虽然规定了事业单位也有绩效工资,但是国家和省级单位都没有出台相应标准,科研机构无法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1薪酬的概念及江西省科研机构薪酬制度现状

1.1薪酬概念

薪酬是单位对员工所做的贡献而付给的相应回报。在员工的心目中,薪酬不仅仅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员工自身的价值,代表单位对员工工作的认同,甚至还代表着员工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薪酬的概念有广义和侠义的理解之分,广义的薪酬是指员工为单位所做贡献的所有有价值的汇报,包括经济性的报酬和非经济性的报酬。其中经济性的报酬一般包括基本丁资、绩效工资、福利等。非经济性报酬一般包括工作的认可、荣誉、提升机会、培训机会等。在本文中,笔者提到的薪酬概念,仅指经济性报酬。目前,薪酬体系主要有3种:职位薪酬体系、绩效薪酬体系和技能薪酬体系。

1.2江西省科研机构现行薪酬制度现状

1993年以来,在我国研究机构实施的薪酬制度改革中,建立由固定薪酬和可变薪酬组成的薪酬制度。固定薪酬由现行工资制度中的职务工资、标准津贴和各种补贴组成,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可变薪酬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奖励构成,但国家对可变薪酬的分配没有规定实施细则,分配规则由单位自行确定,再加上国家允许事业单位依据所拥有的资源创收,使薪酬预算来源多渠道,这种薪酬管理模式致使各研究机构改革方案不一致,操作上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甚至造成分配秩序混乱。据江西省科研院所的情况来看,其薪酬制度模式与其他地方的科研机构十分类似,都没有将个人业绩与薪酬真正挂钩。有些科研院所也曾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予以重奖,但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

1.3科研院所薪酬制度的特点及评价

当前,我省的科研机构普编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基本工资主要与人员的级别、职称、工龄等挂勾,而福利和奖金基本是实行“平均主义”,即每个人都一样,在职和退休的一样。客观上讲,它对于机关行政单位来说也许是合适的,并且它也为科研单位稳定科研队伍、促进科研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国家科研体制的改革的新要求以及科研机构的长远发展来看,科研机构现行的薪酬制度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广大科研人员对薪酬的满意度不高。

(1)员工的岗位工资实际上是根据岗位的行政级别或技术职称来确定,而不是真正根据岗位价值来确定,使岗位价值与岗位工资相关性不强,形成新的分配不公平,降低了岗位工资的激励性。有的科研人员,在评为高级职称以前积极申报项目,一旦评到高级职称、享受到相应的工资待遇以后,反而失去了进行科研攻关的积极性,不愿意继续申报项目。

(2)员工的福利发放平均化,人人都有份,大家都一样,过分注重公平,忽视个人业绩。现有的薪酬制度下,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没有福利没有体现差别,勤奋工作的员工与无所事事的员工没有区别对待。

(3)缺乏奖惩机制,对工作中有突出业绩的科研人员没有相应奖励,对工作中庸庸碌碌的人员不能有效约束。

(4)缺乏对科研机构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现有的年度考核,基本上是例行公事,考核结果几乎都是优秀或者合格,流于形式。

(5)现有的薪酬制度不能对员工的不合理收人有效制约,一些从课题费当中补贴工资收人的现象比较普遍。

综上来看,现行的薪酬制度虽然也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但对于科研机构的特点而言具有很大的不足。现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以后,不再实行按照计划分配项目的模式,而是面向社会公开、公平的组织项目申报,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申报科研项目之间的竞争压力很大,这就很需要发挥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很有必要实施绩效管理,绩效薪酬的实行势在必行。

2在地方科研机构实施绩效薪酬的可行性分析

2.1绩效薪酬的概念

现代薪酬管理理念认为,绩效薪酬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以相对业绩为基础的非强制性合约,换言之是一种锦标赛合(tournament-typecontract)。在这一薪酬体系中,员工的薪酬由工作绩效来决定。根据支付基础的不同,可分为组织奖励、团队奖励和个人奖励。

2.2绩效薪酬体系评价

人才的留住靠什么,人留下来以后如何让他发挥作用?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即如何使人尽其才,才为我用。如果薪酬制度设计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甚至压抑它们,那么也就失去了留人的意义。

绩效薪酬的优点是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团队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从组织奖励来看,单位申报项目的多少、科研经费获得的多少以及横向创收的多少,与员工的收人息息相关,因此实行组织奖励,将单位的效益及时体现在职工稳定的收人上,能够极大地激发职工的创造力和凝集力。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制约个人的懒惰行为;从团队奖励来看,可以有效地促进下属研究所、创新团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缺点是在整体制度缺乏的情况下,在团队内部出现的分配不公也会限制个人的积极性发挥;从个人奖励来看,能够直接刺激其投人的激烈的竞争中,创造更大的效益。但又容易产生个人忽视团队作用的现象。

2.3地方科研机构实行绩效薪酬的可行性分析

总的来说,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绩效薪酬在拥有诸多优点的同时,难免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但这并不影响它在科研机构乃至广大企业等组织中运用。在科研机构当中,由于现有的薪酬制度基本上不体现绩效,因此从提高它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来说,必须实行绩效薪酬,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的作用,从而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促进自身的经济实力,也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在现代薪酬理论中3种薪酬体系中,职位薪酬相对比较死板,难以体现员工的实际业绩,技能薪酬操作比较复杂且目前的薪酬制度当中无意识地充分考虑了个人知识技能的作用(个人的薪酬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的作用,如学历、职称等)。实行绩效薪酬,结合3种奖励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实现绩效薪酬并不排斥一定的固定工资,相反很有必要实行固定工资+浮动工资的方式,也就是说,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发挥绩效的激励,这是十分可行和有益的。

3实行绩效薪酬的措施思考

3.1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绩效薪酬实施成功的重要保证。制定绩效薪酬体系时要发扬民主,让员工广泛参与,充分尊重员工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

3.2绩效薪酬也要求公平

即整个机构的员工都要有绩效工资,不能有些人有,有些人员没有。将员工的薪酬和晋升与考核情况挂钩,由科研处负责对科研人员业绩情况作出评价,然后将评价结果交到人事部门,由人事部门根据其业绩确定其绩效工资。在对科研人员评价的时候,要注意不仅要看其申报项目及经费情况,也要看项目实施的水平。人事部门同时要制定合理科学的针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将他们纳人绩效薪酬范围。

3.3要合理确定绩效薪酬的比例

结合最近全国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定岗工作,建立稳定性薪酬占高比例的岗位绩效薪酬制度。绩效薪酬制度主要由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福利构成。在科研人员当中,岗位工资、福利作为稳定性报酬,绩效工资可以占40%左右;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中,稳定性报酬应该更高,绩效工资可占20%左右,且与本机构的整体效益严格挂钩。

3.4确立绩效薪酬资金的合理来源

要严格限制科研人员自行从科研课题经费中获得收人补贴的行为。可以从全院的利润以及国家规定的项目管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绩效奖励。

3.5继续落实管理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

篇6

近年来,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一支生力军,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品德教育的重任,更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的管理者。面对当前职业教育大众化、学生问题日趋复杂、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等形势,急需寻求适当的理论与创见,以破解新的形势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难题。本文从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教育叙事理论展开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探索,并对辅导员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面对的问题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的组成部分,但与普通高校辅导员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殊性突出地表现在:首先,顾名思义,高职院校的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相比,其在培养目标、服务对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办学模式上都具有自身特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体现其职业特点,具有独特规律。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具有其独特性,与普通高校有很大差别。其次,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高职学生,这一学生群体主要包括高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对口高职学生和“三校生”等,这一学生群体既具有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显示出高职大学生的独特性。例如,学生的生源素质有高有低,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品质、日常文明习惯等基本素质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素质相比有一定差距,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立足学生实际,探寻辅导员日常工作的意义,提升辅导员工作技能,促进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推进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二、教育叙事理论研究背景

叙事,即讲述故事。教育叙事是指教育叙事主体讲述其教育生活中事件的叙述行为与叙述过程。①教育叙事的特点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追寻教育参与者的足迹,在展示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重新关注研究对象的“局部丰富性”,“重新恢复”理性思维,从而发掘教学行为中的问题与意义,促使教师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带来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整个教育理念的升华。②我国教育叙事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首先对教育叙事这一理论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了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作为一种贴近教师日常工作实际的研究方式,教育叙事研究显示出蓬勃的活力和丰富的教育价值,尤其适合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日常管理与研究活动。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教育叙事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辅导员走在高等职业教育及学生管理的最前线,直接见证、执行着高职教育学生管理的重任,具有更多发现和解决学生管理问题的途径。教育叙事研究为培养辅导员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契机,为其专业成长提供了可能性,在此意义上,辅导员的特殊地位及教育叙事的特征决定了其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是切实可行的。具体而言:

(一)从观念上,高职院校辅导员充分认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以撰写或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进行自觉教育,更新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教育观念,使其自觉地解读日常中所遭遇的、经历的各类事情,教育生活也得到了真实再现,通过讲述、言说与反思,整理思维,提升教育境界。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充分认可教育叙事研究,在工作生活中,辅导员以事情的描述、写作为基点,实现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

(二)从实践上,高职院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叙事研究的理论素养及科研能力。

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对生活实践观察、调查之后,对“实有之事”的再现,这种再现建立在教育学相关理论基础上,高职院校辅导员具备相应的教育理论素养与学生管理经验,能够清醒地审视教育行为,展开教育叙事研究。因此,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是辅导员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关键。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能够获得最真实自然的叙事研究素材。

教育叙事研究重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并且重视叙述者对故事、故事内在情节的讲述,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压制教育生活的情节和情趣。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最直接的见证者、参与者,故事是辅导员日常管理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发生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的故事,无论故事的长短,都是辅导员管理经验的直接来源。在此基础上,与其他专业研究者相比,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就具有了独特优势。能够将自己的教育生命活动历程以最真实、最自然的方式展示,以最具体、最生动的方式描述。

(四)从客观条件上,高职院校辅导员具有开展教育叙事研究的天然优势。

开放与平等的对话空间为辅导员的叙事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广阔的交流平台为辅导员的叙事研究提供了优越的研究背景。这些都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具有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具有的天然优势。教育研究是从生活、事实及教育实践出发的,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获得最真实自然的叙事研究素材,例如,辅导员通过与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管理者进行日常的接触并进行平等的交谈获得叙事素材,通过阅读学校的文件、学校的历史文化档案,阅读学生档案、日志、Blog、微博等方式,获得丰富而可靠的教育叙事研究依据。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辅导员通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各种类型的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教育文化氛围,为开展教育叙事活动及其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由此可见,辅导员的教育叙事研究内容更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将教育叙事研究引入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管理之中,使辅导员工作回归到了生活世界,并以具体事件为基础,贴近辅导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教育研究的有效途径,而且能够改进辅导员工作方法,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注释:

篇7

一个建筑物的安全可靠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并且这些影响因素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如何解决这种不确定性问题,这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前通常是靠一个总的安全系数来确定安全与否,现在则初步形成了一种相对科学的解决方法。通过采用分项系数,对影响因素进行一一分析,探索出它们的具体特点,进而运用可靠度设计方法来评估不确定对岩土工程的安全性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更加及时的修正相应的分项系数,所以已经被广泛应用,并且为岩土工程带来了更大的效益。

1 地层资料的概率分析

在岩土工程评估可靠性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地层资料的概率进行合理有效地处理,地层资料的概率处理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这是因为这种概率处理方法对解决地质分析中的不确定因素十分有效。并且地质资料内容非常丰富,这里将主要谈谈如何对场地岩土材料进行鉴别与如何推断空间地质特征以及如何判别异常地质点。

1.1 场地岩土材料的鉴别与空间地质特征的推断。岩土工程中之所以存在着诸多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最主要的原因是钻孔资料与相应的地质信息都十分有限,整个场地的地质情况都要依靠工程师的判断,这就必然带来许多误差。例如对土层的区分错误,误把粘土当成砂土。但是如果采用对地层资料的概率进行处理的方法来判别土层则会减少甚至杜绝这种误判现象。图1为某处根据钻孔和静力触探试验所绘出的海底下一定深度处出现粘土层的概率图,钻孔共8 个,在拟建的建筑物附近,两孔为粘土,一孔为砂土,等值线表示发现粘土的概率P。

概率方法除了可以鉴别场地的岩土材料外,还可以进一步的对钻孔之间的抵着特征进行推断以及对地层进行科学的划分。曾经有人用常规方法和概率法分别对一个水坝的地基地层进行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层面所得出的通过地层的渗透量,结果证明,采用概率法则更适合,因为它基本上可以为整个过程解决所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2 异常地质点(带) 的判别。地层中包含着像粒状土中的软弱带、粘土中的砂透晶体、土层、岩土中的空穴以及软弱夹层等这样的异常地质点(带),因此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先弄清楚这些异常地质点(带)存在的可能性、大概位置、尺寸以及位置,因为它们的出现将会给岩土工程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2 土性参数的概率分析

在岩土建筑物的设计中,影响岩土可靠性的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土性资料,因为在对土性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确定因素。据专家分析,土性资料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土性参数的变异系数可达0.29,无法想象它比计算机模型的变异性影响还要大。这就要求我们对土性参数的变异性进行仔细研究。

2.1 土的空间平均特性和土性的相关性问题。土的空间平均特性主要表现为岩土工程的可靠性与否是由一定空间范围内土的平均特性所控制。

土层具有不稳定性特质,空间分布的土层会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也就是说,决定岩土工程性状的是土的空间特性,对土性参数的概率分析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随机场问题。除此之外,不同的土层还具有区别性与相关性,土层会因空间分布而产生的沉积条件、沉积历史和埋藏条件等联系这种联系会使土层之间产生一定的相关性,有了相关性,必然又相应的产生了一种相关距离。岩土在相关距离之内土性具有相关性,如果超过了这个距离范围则土性不具备相关性。这里所说的相关性都是针对同一个参数而言的,也被称为土的自相关性。与此相对的是,如果是两个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的话,则叫做互相关性。相关性与距离之间呈反比例关系。距离变大,相关性衰减;距离变小,相关性增强。如果用数学中的函数关系来模拟距离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的话,如图2和图3所示,它们为自相关系数随距离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指数型与指数余弦型(取第一周期正值)都可以作为自相关函数用来描述土的自相关特性。

2.2 相关距离的研究。在岩土可靠度随机理论中,可以说,岩土的相关距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所以在岩土施工过程中要对相关距离进行认真求取与研究。除了应用上文所提到的利用数学关系与相关函数进行求取外,有关人与正在大力研究心得计算相关距离的方法。

土性的相关距离的影响因素有土的成分、沉积条件以及手和条件等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土性的相关距离的因素由自然条件决定,就可以把土性的相关距离看作是土的一个属性。所以,不同的土性参数应该有同一个相关距离,当然如果出现计算出错、误差以及其他因素的话,不同土性的相关距离也可能不一样。例如以下几个例子:某港化肥码头,土层为亚粘土,用相关函数积分法和空间递推平均法求得深度方向相关距离为26 cm;武汉某仓库货棚工程,粘性土,用空间递推平均法求得相关距离为30 cm ;深圳机场跑道,淤泥质亚粘土,用相关函数积分法得相关距离为26.25 cm。

2.3 土性的概率模型。土性的概率模型是判断整个岩土工程可靠度中相当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同时也是比较关键的问题,所以需要我们认真谨慎的对待。一般认为岩土特性参数的概率模型大都服从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也有一些服从β分布或极值I 型分布的。例如长江某码头的亚粘土及粘土层的密度γ、凝聚力C 和内摩擦角φ均为对数正态分布,不排水强度q 为极值I 型分布。可以指出,当失效概率不特别小时,概率模型不同引起可靠度分析结果的差异并不很大。

3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文化水平与科技水平不断取得进步。伴随着建筑业中岩土工程的快速发展,岩土工程的可靠性便成了整个工程的重点。通过对岩土工程的分析,了解到概率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不断得到推广与应用,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独立的设计途径,它对处理某些不确定性较大的岩土工程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能为岩土工程带来较大效益。另外,定值设计法也是业内人员一直较推崇的方法,因为它也有一定的优越性。总而言之,岩土工程的可靠性对整个工程来讲是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靠性分析法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会更加成熟,我国的岩土工程发展的会更加迅速。

篇8

0 引言

对于工科专业,侧重工程技术和侧重工程科学的学科,均以工程实践作为立足之本,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

电路分析实验课是与理论课相辅相成的,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课。实验课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巩固和理解基本理论知识和定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增强判断、想象、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与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养成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为了提高电路分析实验课的质量和效果,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对如何上好电路实验课分享几点思考。

1 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教师的教学问题

学院目前专职实验老师严重缺乏,许多的实验课程需要由专职的实验老师,现在是由理论课老师来上,然而理论课老师通常兼上几门理论课和实验课,故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更新教学教法。电路分析实验课也不例外。

1.2 教学设备与教材的问题

(1)学院的电路分析实验室建成已经超过10年,实验箱里面元器件接触不良的较多,示波器还是模拟型示波器,坏了的比较多,内部老化也比较严重,设备虽然经常维护,但年限太久。学生做实验时,按照正常电路接线后经常得不到预计的结果,非人为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例子太多。

(2)实验内容已经多年没有更新。实验教材最早是依据实验仪器中的各个实验模块来编制的,而理论课教材已经更新了,实验内容与课本知识后半部分动态电路内容体现的不多,学生自由设计实验部分缺失,实验内容没有给学生一些的自主性设计内容。

1.3 实验考核方面的问题

电路分析实验考核当前主要由平时考核、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组成。这种考核机制并不能做到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并提升其自身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标,由于每次实验学生不少,教师兼顾不了所有人,在学生主动性不足情况下,混实验的现象就没办法杜绝,实验目的就无法实现。

1.4 学生学习兴趣问题

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核心基础专业课实验,电路分析实验也面临相同的困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真正自己动手做实验的仅占一半左右,其他同学要么只看不做,要么干脆等别人做完了直接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对这种现象,教师能做的只能尽量减少,根本没有办法杜绝。

2 电路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

2.1 教学实验内容体系的更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改进电路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实验内容多为验证型实验,而针对现有的实验室环境条件,遵循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对电路分析实验内容划分为2个教学模块。即基础验证型实验教学模块和提高型实验教学模块。

2.1.1 基础验证型实验教学模块

熟练掌握电子实验仪器操作是进入实验室的第一步,在实验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实验做不成功最主要原因是线路全部连接正确后测不出正确数据,不会查错排错。因此,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几个实验需要学生能利用所学的实验设备,对常用元器件,尤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示波器和函数发生器的使用。

验证型为主的基础实验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基本电路特性的理解和掌握,它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实验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形式。教师适当讲解疑难和电路排障方法.

2.1.2 提高型实验教学模块

本实验模块是建立在学生完成基础验证型实验模块之后才能实施,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设计型内容的小型实验,让学生以实验箱中已存在的模块和实验技能为依托,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于实际设计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查找相关资料,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设计理念。

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形式上比单纯测试给定电路数据强,还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关注实验手段的优化、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实行开放性实验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单向讲解式教学向课内与课外互动式教学转变、由传统单一实验向虚拟仿真与硬件实验相结合的转变。

2.2.1 课堂教学的改革

实行以学生自己完成实验为主,教师讲解,辅导为辅的教学法。

(1)实验课上不重复理论课堂上的内容,教学大纲依托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同步进行单独设置。实验授课形式依据实验的要求而定,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的提高型实验,教师可以花一节课进行讲解,先自己设计出一个模型例子,通过Multisim或者其它电路仿真软件做出演示原型,结合PPT详细讲解设计过程,然后学生利用现有实验箱以及实验室已知元件清单里面的电子器件进行电路设计,这种实验通常安排2次课。

(2)确立预习分值在实验总分占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其提前完成实验预习内容,预先确立实验方案以及实验的仪器条件要求,进入实验室第一步就是检查预习报告,没有预习报告或者预习报告有雷同的,禁止进入实验室。

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67-04

实验作为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教学和科研方法,最早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中开始运用,20世纪以来逐渐在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学科中得到运用,而在人文学科特别是在关涉人文科学实质内容的所谓“形而上”领域内,运用实验的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一种体现科研和教学规律的实验方法,是否可能在人文科学得到运用,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给予理论梳理和经验总结。

一、不同学科的实验性基础

科学实验的可行性前提首先是该学科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验性。按照实验科学的基本理解,所谓实验性就是某种学科理论或知识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或描述的属性。学科的实验性既与学科对象以及学科的方法论特征直接相关,又与具体的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1 自然科学的实验性基础

最早的实验完全是自然科学实验。科学家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选取自然中的典型过程,并通过仪器、设备等媒介对这些过程加以控制或改变,以便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规律。《辞海》对实验科学的解释是:“实验科学亦称‘经验科学’,同理论科学相对。一般指19世纪以前的经典自然科学或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的科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伽利略的动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以及后来的热力学、电学、化学、地质学等等,都是实验科学典范。20世纪以来,由于现代科学的高度综合性,数学和理论思维在科学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故一般只把一些实验性较强的科学称为实验科学。”即在科学史上,乃至今天,人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实验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实验,这主要取决于自然科学拥有的“较强的实验性”。

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可以最大程度地摆脱各种外在影响,科学家的个性、爱好、性格、或政治倾向等因素并不会影响到他所研究的物质对象。一种物理结构与化学现象,并不因为观察研究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自然界本已存在的各种规律,是独立于人的主体意识而存在的,同时也是人可以逐渐认识并发现的。尽管这种认识与发现的正确程度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越来越接近真理的过程,这主要受制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方法,而与其他主观因素关系不大,研究者只要遵循正确的研究过程或研究程序,都可以达到共同的认识结论和结果。自然物质世界所具有的这种内在规定性、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重复性,为自然科学实验提供了客观前提,而这一点恰恰是人本身和由人组成的社会所难以比拟的,因而也是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应用迟滞的主要原因。

2 社会科学的实验性基础

大约从19世纪下半叶起,自然科学所采用的包括实验在内的科学方法逐渐被社会科所学采用,并以法国哲学家孔德和社会学家涂尔干等人为代表,发展了一套被称之为“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宏观地看,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规律当然是人的规律,但却不是个人的规律,而是构成社会的无数个人和各种团体、集团、阶层、阶级、机构等社会因素合力作用下的规律。社会体系与结构的运行发展,它的经济、政治、法律关系的存在与变迁,公共制度与公共政策的选择与调整,都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其内在规范、过程与法则。因而社会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类似于自然物质世界那样的独立于个人主观意愿的客观性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通过实证的方法(包括实验的方法)加以认识和把握的。微观地看,社会科学实验所表现的人和人的行为,并不是从人的主观意愿、个性特征、情感世界等个体性因素出发的,而是从社会关系和公共政策选择的角度,从社会的结构、体制、功能、作用的角度出发的。从这种角度出发,个人不过是社会的一个“角色”、一个群体中的“成员”、一个社会有机体中的“分子”。因而在社会科学实验中,人和人的行为可以表现为政治学中的“一张选票”,或经济学中的一种“资源”,或社会学中的自杀行为统计数据,或管理学中的“管理对象”,即人和人的行为是一种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具体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符号”存在或“信息”显示,这种去个性化的实验对象既提供了实验的客观依据,也提供了实验技术的实现可能。正因为如此,在目前的社会科学实验中,除了少数学科专业(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法学等)采用实地实验之外,在现代实验技术条件下,更多的社会科学实验是借助人和人的行为的“符号”存在或“信息”显示,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实验室实验,并集中在金融、财会、工商和行政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如金蝶财务系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财务分析系统等;一类是情境模拟实验,如股票实时交易模拟实验、ERP(企业资源规划)模拟实验、集装箱运输业务模拟实验、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等。

3 人文科学的实验性基础

人文科学包括了诸多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同的知识性或事实判断问题,比如关于文学史、哲学史中的许多知识性内容,关于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基本的历史事实,关于道德行为的经验性判断,关于艺术特点的描述性分析等。因此,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人文科学领域,许多来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认识工具、认识手段甚至概念术语,诸如结构、程序、编码、概率、反馈等等,都出现在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的研究过程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验的方法开始被引入到人文科学,并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人文科学的一些技术操作性领域和某些知识性整理、考订工作,突出集中在语言、文学、艺术、新闻、传播等学科专业领域。如多媒体写作工具、应用语音实验、计算机图文处理高级应用、文献检索与利用、inter-net应用技术、图形标志设计、电视摄像、数码编辑、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脑报纸编排等。其中,应用技术类实验占主要部分,情境模拟实验相对很少,而且主要限于对一些技术手段或技术环境的模拟实验,如“网络新闻实务课程实验”等。

客观地说,上述实验并未触及到人文科学的实质内容,即使是在知识性问题或事实判断的领域里,实验的适用范围和程度也受到很大限制。我们知道,人文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价值体系,是关于人的信仰、信念、道德、宗教、文化、善恶、美丑等方面的意义体系。这使得人文科学不能以事实判断、经验陈述以及技能训练来代替应然性问题,它一定要有主体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说明,这是人文科学的实质内容,而这恰恰是上述实验所缺少的。这也意味着信念、情感、善恶、美丑等主观判断和应然性问题很难用某种抽象的“符号”或“信息”来显示,这也是目前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比较,其实验性相对薄弱的原因所在。

二、人文科学实验的技术路径

实验科学的历史表明,实验是一种历史范畴,其范围和深度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在传统实验技术条件下,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较强的人文科学,其实验性较弱,很难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解释和描述;但在现代实验技术条件下,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状况有可能得到改变。

1 “人”的“出场”与情境模拟

在计算机技术背景下,目前人文科学实验主要是以辅“工具”类即应用技术类实验为主,而实质性“价值”类实验几乎没有,至于基础性“知识”类实验则与社会科学的模拟实验类似,主要是针对少量能够作为“符号”存在或“信息”显示的个别人文现象进行模拟实验。人文科学在实验科学的这种“边缘”状态是与人文科学对象的基本特点直接相关的。如上所述,人文科学的核心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这里的“人”既不是自然科学中可以被解剖的具体的“生物人”,也不是社会科学中可以被“符号”化的抽象“社会人”,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情感现实的“人”,这种“现实人”构成了人文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实验对象。当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离不开人,也与人密切相关,但其出发点和实验呈现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是对“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的研究,因而实验可以直接通过自然物质方式来呈现;社会科学是对“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研究,因而实验可以通过某种“符号”或“信息”来呈现;而人文科学则是直接对“人本身”、对“人的存在、精神、价值、意义、情感等”这样一些“内在的”、“形而上”或“终极性”问题的研究,因而实验只能通过“人本身”才能较完全地呈现。

这意味着,要通过具体的人文科学实验表达抽象的人文科学内容,必须要有富有个性的、鲜活的“人”的“出场”以及相伴随的“情境”表现,这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特点是相呼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事实判断、必然性问题倾向于客观性和普遍性,所使用的主要是逻辑与实证的方法。而人文科学的价值判断、应然性问题却倾向于主体建构性,具有明显的主体选择性和个体感受性,所使用的主要是情感体验与心灵感悟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具有活生生的“人”的“出场”的情境模拟实验,恰好提供了以主观性、个别性、多变性为特征的互动平台,因而更有助于主体亦即实验者更好地进行体验和感悟。

2 多媒体技术及其提供实验的可行性

实验离不开技术,所谓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所采用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被应用于实验科学和实验教学的实验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实验的范围、深度和水平。如果说在传统实验技术条件下,实验还主要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那么在计算机技术条件下,实验迅速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实验中“人”的“出场”和相应的情境模拟的实现,实质性的、更广泛的人文科学实验越来越成为可能。

以往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是对文本、数字、图形等相对单一信息的处理,还很难做到“形声兼备”,因而要实现鲜活的“人”的“出场”和相伴随“情境”的表现还很难做到,但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则完全可以实现。多媒体技术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广泛的综合性,它将计算机、声像、通信技术等合为一体,是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音响、游戏机、传真机性能的大综合;二是充分的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或人与人通过机器的互动,且互动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这两个特点恰好满足了人文科学模拟实验的基本要求。对于“人”的“出场”和相应的情境模拟要求,以往只能在影视片中实现,但却完全是单向的,无法进行互动,且制作成本较高。现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多媒体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将所需要的人物、场景、物品、图形、图象、视频等元素按照要求进行设计、组合和呈现,并较方便地创设出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的“人”和相应的情境。实验的本质在于操作,多媒体的互动性特点,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人――机或人――人的互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实验的操作性要求。

三、人文科学模拟实验的相关问题

篇10

作者简介:杜强(1975―),男,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117-01

一、序言

众所周知,在日益竞争加剧的市场经济下,项目决策水平直接影响者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对节约项目投资、增强企业竞争力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市场分析的作用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项目的投资规模、经济测算结果以及项目的取舍。目前,国内不少项目在上马后其实际情况与可行性研究结论严重背离:有的项目建成后发现原材料严重缺乏,无法顺利投产或者投产后无法达到设计能力而形成规模效益;有的项目建成投产后,生产出的产品却只能滞压堆积在库房。究其原因,主要是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市场分析不到位、不够深入、不够透彻。

二、可行性研究中市场分析的定位

可行性研究是投资项目最终决策前进行经济技术论证的一门科学,是指对一项投资作全面的调查研究,其详尽程度足以判断是放弃还是在继续进行这个项目。从项目的规划和考察来说,可行性必须包括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成功两个方面。可行性研究的结论直接影响着项目的上马与否,其内容应包括:让企业决策者明白,项目上马值不值得;让主管部门领导清楚,项目是否值得支持和批准;让银行或者其他资金提供者了解,所投资金是否能按期或提前回收;让谈判者对外谈判时有据可依。

可行性研究中的市场分析就是通过对项目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及预测,对项目产品的市场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预测市场未来需求状况,对市场发展的趋势作出判断。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尊重市场规则,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准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产品的生命,产品质量再高、公司技术再先进,若产品没有市场,就卖不出去,企业将无法生存。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愈加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项目投资开发的动力。因此,准确、有效的市场分析成为了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决定投资与否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已经成为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前提。

三、市场分析的主要内容

为了使投资项目在建成后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持续、高效发展,市场分析必须对影响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接合的方法,对项目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从而确定投资项目的规模,为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奠定基础。市场分析主要围绕与项目产品相关的市场条件展开,由于项目产品的多样性,不同项目市场分析的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别,但就其基本内容和方法而言又是相通的。市场分析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市场调查,产品供应与需求预测,产品价格预测,市场竞争力以及市场风险分析。

1、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是市场分析的基础,其内容必须全面。市场调查进行前必须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组建调查队伍,然后根据调查计划进行科学调查,收集相关信息。市场调查完毕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从而得出客观可靠、系统全面的调查结果。市场调查主要调查拟建项目同类产品的市场容量、价格以及市场竞争力现状。

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访问调查法,会议调查法,观察法,试验法和资料法等,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调查方法。

市场调查完毕后,对调查取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搜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反应市场总体客观情况的资料。

2、产品供需预测

产品供需预测就是根据市场调查所得到的资料,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预测未来市场产品供需变化的趋势。在预测产品在未来市场的供需情况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相关产业产品和上下游产品的情况及其变化;产品结果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情况;项目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以及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及变化等。

产品供需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专家会议预测法,头脑风暴预测法,德尔菲法,时间序列法,弹性分析法以及灰色预测法等,

在产品供需预测的基础上,需要对产品供需平衡和目标市场进行分析,用以确定项目产品的目标市场,预测项目产品可能占有的市场份额。

3、产品价格预测

产品价格是测算项目投产后的销售收入、应交税金和经济效益的基础参数之一,也是项目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预测价格时,需要考虑影响项目产品价格变化的因素,如项目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供需情况、价格水平及变化趋势,新技术、新材料产品和新的替代品,国内外税费、汇率的变化等。

价格预测方法一般采用回归法和比价法。

4、竞争力及市场风险分析

竞争力是项目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得到生存及发展壮大的能力。进行竞争力分析,不仅需要研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还要分析竞争对手的竞争力,通过比较,对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方案进行优化。

产生市场风险的因素有技术进步导致新产品或新替代品出现、新竞争对手进入、出现卖方垄断以及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等。在可行性研究中,应根据市场调查、产品供需情况、产品价格以及市场竞争力的分析情况,结合项目本身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分析其风险程度。

在市场分析过程中,没有定性分析就弄不清本质、趋势和其他事物的联系,没有定量分析就弄不清数量界限、阶段性和特殊性,因此,要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不要迷信或过分追求数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军: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市场分析的科学性,《技术经济》,2003年第12期

篇11

零售客户是烟草营销的直接对象。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卷烟零售客户是个体工商户,它既不是企业,也不是消费者。根据企业市场、政府市场、消费者市场三种基本市场的划分方法,很难将卷烟零售客户归为其中之一。分析烟草网络营销的环境,首先应当对卷烟零售客户开展网络营销的基本条件、意愿和利益进行分析。

卷烟零售客户开展网络营销之条件

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我国网民规模继续扩大,但增速逐渐放缓。

从城乡比较来看,2010年12月底,农村网民规模达1.25亿,占当年整体网民的27.3%。农村网民规模虽然稳步增长,但城乡之间互联网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手机上网是农村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农村网民学历较低,初中以下文化占绝大比例,上网侧重娱乐,商务交易使用率低。

这一报告揭示了烟草行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宏观市场环境条件。开展烟草网络营销,首先要求零售客户具备基本的上网硬件和软件条件,应该充分地估计到有限的计算机接入、不同区域网民的差异结构、操作者有限的操作水平等对网络营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直接影响着烟草市场的规模、销售前景和营销方式。

卷烟零售客户开展网络营销之意愿

烟草网络营销需要零售客户的参与。Hubbert根据服务体验的不同,将顾客参与分成三类:一是低度参与,在低水平参与的情况下,仅仅需要顾客出现在服务现场,服务企业和员工将完成全部服务工作,例如航空旅行等。二是中等水平的参与,要求顾客投入资源,帮助服务组织完成任务。顾客的投入包括信息、精力或者相关有形物,例如货物运输等。三是高水平参与,顾客成为强制性的生产角色,如果不能实现该角色,就会影响服务产品的性质,例如个人培训、管理咨询等。

在各种水平下,顾客参与的有效性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根据这种分类,烟草行业面向零售客户开展网络营销属于高水平的客户参与。零售客户不仅要投入网络设备、精力,还要积极参与烟草公司举办的业务培训,以熟练掌握网络操作,配合卷烟品牌营销活动,并向消费者推介相关卷烟产品,完成烟草品牌营销的全过程。

从上述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城市和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欠发展区域开展烟草网络营销,应当注意到由于硬件和软件限制形成的参与意愿的差异。

卷烟零售客户开展网络营销之利益

理论上讲,开展烟草网络营销对烟草行业和零售客户都会带来相应好处。就零售客户而言,可以减少烟草交易所需的时间成本,增加对服务过程和结果的自主控制,零售客户经营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获得情绪或精神上的愉悦感。

然而,在带来这些好处的同时,也会增加零售客户的成本,如网络接入成本、硬件购置成本、网页链接时间等待成本等等,如果网络营销带来的利益,不足以弥补上述成本,零售客户就难以接受烟草网络营销方式。同时,网络营销者还必须考虑使用桌面电脑、手提电脑和手机上网客户的行为的较大差异,必须针对不同的客户开发不同的、易于操作的网络界面,解决在较小键盘上文本输入的问题,确定安全的货款支付方法等。

此外,还必须考虑,网络营销是否是当务之急?是否有利于促进卷烟销售?是否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从比较的意义上看,尽管现阶段我国网民总量较大,但是网民比例和互联网普及程度却并不高。日本2011年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0%,日本烟草仍采用电话订货和终端营销方式。捷克2009年平均每百家有个人电脑114台、手机243部,2010年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5%,远高于中国,然而菲莫公司在捷克仍采用传统的订货方式和营销方式。这些现象,要引起烟草行业的思考和重视。

因此,只有真正从零售客户的利益出发,赢得零售客户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充分发挥烟草网络营销的好处,避免网络营销中客户参与的负作用。

法律环境分析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国法律的影响和制约。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同样要受到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的影响制约。分析烟草网络营销的法律环境,对于烟草行业而言,就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网络营销之法律禁止

烟草网络营销面临着与其他产品截然不同的法律环境,这就是法律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禁止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烟草广告。禁止在各类等候室、影剧院、会议厅堂、体育比赛场馆等公共场所设置烟草广告。违反规定,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停止,没收广告费用,可以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法》修订议程已经启动,拟禁止互联网等烟草广告。随着《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进程的深入,以及中国政府控烟力度加大和反烟力量增强,烟草网络营销想必不是烟草营销的“一根救命稻草”。

在此有必要对网上订货和网络营销加以区分,网上订货只是电话订货方式的升级,而网络营销则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区创造、宣传、传递客户价值,并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企业和各种利益相关者创造收益。显然,网络营销是比网上订货更为宽广的一个范畴,它不仅仅是对万维网的利用,不仅仅是对技术的利用,它包括而不限于网络营销计划、网络营销战略、网络营销管理等内容。

开展烟草网络营销,营销者就要思考:在当前及不远的将来,针对客户乃至消费者的网络烟草广告宣传是否合法?烟草网络营销是否也会遭“封杀”?除却网络营销,是否别无它途?

网络营销之道德约束

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两者是二而一的。道德通常是与价值观相联系,它关注的焦点是对基本概念的分析和描述,如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怎么区别对错等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营销道德提出了根本的挑战,也造成了道德与政策的真空。我国网络营销尚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正在研究制定之中。网络营销的市场准入、经营者的合法性和交易的安全性等还有待研究解决。对烟草网络营销来讲,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如虚拟世界的客户隐私问题,客户言论自由的程度问题,客户数据使用和市场信息收集方法问题,客户家庭中的儿童免受烟草营销网络影响问题等等。

在Web2.0时代的网络营销中,当分散的个人道德通过营销网络平台,凝聚成为强大的社会道德舆论时,当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信息和表达态度的“发言人”时,当烟草网络营销面临着众多网民的口诛笔伐时,烟草行业将面临更为严格的道德约束。

技术环境分析

网络营销就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传统的营销活动中,它提高了传统营销工作的效率,也改变了传统营销的战略,使企业开发出全新的经营模式,在增加客户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在网络营销中,必然涉及内联网和外联网技术,因此必须对网络营销的技术环境进行分析。就烟草网络营销而言,主要讨论这种模式对零售客户的便利性、对烟草行业的自主性以及对整体模式流程的安全性。对零售客户的便利性

烟草网络营销系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营销的效率,给零售客户以便利。网络营销系统的使用者主要是零售客户,面向用户的原则要贯穿于网络营销系统的设计开发全过程,无论是设计风格、客户需求的实现等都要体现这一原则。对零售客户而言,烟草网络营销的便利性主要包括接入营销网络的便利性、登录营销网络的便利性、网上操作的便利性以及时间和费用成本的节省等。

这种便利性的形成,与硬件设备、网络速度、网页设计、客户素质等因素直接相关。即便如此,受烟草物流业务流程特殊性的限制,这种网络营销带给零售客户的便利程度,也远远不能和一般电子商务企业带给消费者的便利程度相比拟。尽管宽带大大提升了网络速度,但不管是使用宽带上网、无线互联网接入还是其他方式上网,价格和便利性仍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更不用说去网吧或其他什么地方上网了。

对烟草行业的自主性

一般而言,企业开发网络营销系统,要根据企业资源情况、技术力量、外部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合企业的开发方式,企业可以选择自主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购买现成软件包等方式。每种方式各有优劣,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就烟草企业而言,由于自身技术力量的局限,目前更多地是选择委托开发方式。

这种方式,不要求烟草企业自身具备分析、设计、编程力量,而只需要提出开发需求,由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完成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由于知识产品价值的不可估量性,企业必须为此付出高昂的开发费用,还有后续的、无尽的、不可预期的大量系统维护费用,以及由此引发的时间成本损耗、系统流程瘫痪、烟草销售无法正常进行等潜在风险。将网络营销系统委托开发,乃至于委托管理,还潜藏着商业信息泄露、商业资源流失的风险,烟草企业在网络营销中的自主性受到极大限制。

比较而言,从实际出发,采用联合开发的方式,逐步培养行业自身的技术队伍,自主开发、自主维护、自主管理网络营销系统,不仅可以节省开发维护费用、消减潜在的风险,还可以增强网络营销的主动性,较为符合烟草行业实际。

对整体模式流程的安全性

开展烟草网络营销,安全性的考量主要包括零售客户信息的安全、交易信息的安全和网络结算的安全。烟草企业有义务保守零售客户的基本信息和烟草交易相关的信息。近期,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社区CSDN(中国软件开发联盟)网站因遭遇黑客攻击,600万用户的登录名及密码被公开泄露,随后又有多家网站的用户密码被流传于网络,引发众多网民对自己账号、密码等互联网信息被盗取的普遍担忧。互联网用户信息被窃取,在全球范围内也屡有发生。开展烟草网络营销,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提升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就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