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小企业税务管理

中小企业税务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7 09:49: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小企业税务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小企业税务管理

篇1

(一)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

1.客观因素方面客观因素方面,涉税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变动频繁,企业财务人员往往无法比较准确地把握其当期规定,造成税收政策信息滞后的风险;缺乏对税务风险的有效判断和分析,如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的税务风险未能有效判断和分析形成的风险;税务机关的不当行为和不作为行为形成的风险;未及时发现问题,或虽已发现问题,但未及时采取正当,有效的措施予以补救。

2.主观因素方面主观因素表现为决策管理层在决策时未对税务政策进行有效研究,造成无意识地少缴税或多缴税款;领导当局不重视,缺乏税收政策及相关业务知识系统的、全面的、经常性的培训,更有甚者从未举行过任何学习和培训;税收自由裁量权过大,企业无法把握和适从。

3.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不良影响因主客观原因导致企业对税收法规的理解和执行发生偏差,遭受税务等部门的查处而增加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等额外支出的可能性;企业因多缴税款或未用足税收优惠政策等而减少应得经济利益的可能性。企业税务风险首先会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其次税务风险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财务决策、组织设立形式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再次,税务风险还可能会导致企业的信誉受损。有时候企业的税收信誉与商业信誉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会对企业在产品交易、银行贷款等方面的产生连锁反应。可能导致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开具发票的资格、以及税收优惠享受资格等资格丧失。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税务风险观念不强纳税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尽的责任,也是法律法规对其企业的必然要求,从直观的看对企业没有实质性地帮助。因此企业在税收问题上产生抱怨,企业往往在税收问题上产生逃税、避税等行为。企业没有把税务风险控制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目前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环节的管理,缺乏经营的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税收管理,绝大多数的企业税收问题,都是全部交由财务这个“事后”部门全权处理。造成经营者在决策时缺乏税收意识,业务部门做业务、签合同缺乏税收意识,而当税收结果产生之后,由财务人员来调整、解决,这种经营过程中税收管理的忽略,增加了潜在的税收风险。

2.企业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低下一般来说企业的税务风险随着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而降低,反之亦然。但是我国现在的办税人员对税务、财务、会计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对业务的了解和掌握并不是那么熟悉和透彻,由于办税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限制,对税法掌握不准,虽然主观上没有偷税的意识,但在实际业务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税收法规的要求去做。

3.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不对称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是增加纳税人税务风险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相当一部分适用性、比照性的政策处于非公开状态,税务机关对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一般仅限于有效范围的解释。对于新出台的税收政策,缺乏提醒纳税人予以关注的说明,因此很容易误导纳税人,使其跌入税收陷阱。

4.国家税收政策和征管方面的影响税收政策变动是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因此,税收政策的时常变化,增加了企业把握税收政策的难度,就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另外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层次多,地方法规复杂导致企业对税收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透,从而可能利用不当而导致税务风险,而我国税收的法律法规又不健全,企业又面对国税和地税两套征税系统,这样导致企业与税收的征收机关对税法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带来税务风险。

5.外部经营环境复杂客观经营环境特别是税收秩序方面存在一些社会问题,也对企业税务风险形成影响。例如,交易环节虚开、代开增值税发票的问题,就给正常的经营企业的纳税人带来巨大的税务风险,另外在企业兼并过程中,由于未对被兼并企业的纳税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因此就有可能承担因兼并对象以前经营中存在的税务违法而造成的税收补税罚款的损失,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这类风险广泛存在。

二、规避纳税风险及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税务风险控制体系,提高纳税风险意识

建立税务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风险控制体系是公司内部控制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公司税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纳税文化,纳税风险意识和税务成本控制目标要求。控制体系构成如下:一是成立以公司总会计师,财务部及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联合小组,全面负责年度财务预算编制和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小组。二是根据企业整体财务预算安排,于每年的第三季开始编制次年企业年度税金预算,摸清家底,根据财税政策及其变化准确预测企业税负。三是次年年初根据企业下达的年度目标,税务部门结合本企业实际情详细制订年度税务工作思路,筹划目标及相应的措施和风险控制策略。

(二)锁定重点涉税目标,评估涉税风险

锁定重点涉税目标是指以企业生产流程的关键环节为重点目标,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评估涉税风险是对企业具体经营行为所涉及的税务风险进行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明确责任人,是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的环节。一是在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前提下,积极研究财税政策、合理有效纳税筹划、加强纳税风险管理、合理规避税费,降低税务成本。围绕税务创新创效主题开展工作,把握重点,管好税,纳好税。二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和享受与企业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税负。三是针对新的税收政策变化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税务筹划。

(三)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检查报告制度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实施随着税务稽查力度加大,以账务处理和与当地税务部门融通关系为主要手段,以达到节税目的指导思想,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空间,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将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2条之规定,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追征期的限制,因此为合理有效降低税务成本,规避纳税风险,企业必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并实施相应措施才能确保目标的实现。

篇2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其对国家税收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了提高。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遵循国家的法律规定,按时缴纳税款对国家税收事业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加强对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对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指的是在国家税收体系的基础上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管理行为不当以及税务处理行为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给中小企业发展和利益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出现纳税不正确的情况。从税务风险的本质来看,其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普遍性。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会出现在任何行业、任何规模的中小企业中,且无法从根本上规避。二是主观性。在面对同样的税收业务时,纳税方和税务单位的理解角度不同,导致双方在处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导致出现税务风险。三是损害性。当中小企业遭遇税务风险时,中小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情况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且中小企业在行业和社会中的声誉也会遭受损失。

二、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一)纳税意识问题中小企业管理者纳税意识淡薄问题一般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中。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普遍存在对税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的情况,其主要集中在纳税意识的匮乏层面,不愿意主动承担自身的纳税义务,甚至还会采取不合法的措施和手段达到逃避税款的目的。此外,部分中小企业管理者对税法的认识不够全面,错误以为只要与税务管理单位建立一定的联系即可无需缴纳税款。

(二)会计核算问题从某种角度来看,导致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税务管理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为了达到逃避赋税的目的,会计核算工作成为了中小企业投资人的突破口,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的报备不及时,税务单位无法及时进行税收统计。二是账外账问题。中小企业上报给税务单位的账本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和不真实性,而中小企业则建立额外的账本达到漏税的目的。三是会计凭证资料不齐全问题,比如缺少合理有效的收入凭证、费用凭证入账等。

(三)中小企业职工不参与税务管理工作在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心目中,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属于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范畴。但是实际税务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内容和范围往往超出了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范围。税务管理工作不仅是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更是中小企业全体职工的工作内容。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并不会要求中小企业的其他职工参与到税务管理中,同时对其他职工的考核内容也不会涉及到税务管理工作。例如,生产人员仅需要参与到产品生产中;销售人员则重视业绩和业务开展。从本质来看,税收诞生于中小企业的业务活动,并非诞生于会计核算中,若因为中小企业业务拓展及中小企业经营环节出现了税收风险,则无法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进行弥补。

(四)缺少对纳税统筹的有效认识顾名思义,纳税统筹指的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开展的税收压力控制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降低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和税务风险。但是,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错误理解了纳税统筹的真正含义,甚至将这一理念与偷、漏税结合在一起。在实际中很多中小企业邀请税务单位处理中小企业的所有涉税问题,但却没有认识到税务单位的正确作用,甚至将税务单位与“人情税”联系到一起。

三、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尽管税务风险无法从根本上规避,其属于一种客观存在,但中小企业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中小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的概率。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管理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税务风险防范意识。税务风险防范是有效规避税务风险的关键,中小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风险判断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以及解决风险的能力。为了促进员工税务风险意识的提升,中小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税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防范操作。通过提升员工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和专业素养,使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降低。此外,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只有中小企业财务部门参与其中,中小企业管理者需要将其下派至各个生产、工作环节,提倡全员参与。任何与中小企业税收相关的工作人员均需要树立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从根本上将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

(二)建立中小企业税务监督管理体系为保证税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中小企业建立专门的税务监督管理部门,明确税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并制定税务监督管理体系,招聘专业税务管理人员。通过完善内部税务监督体系,可以对中小企业的税务工作过程进行约束以及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税务监督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中小企业的涉税环节,对国家的税务条例和政策进行研究,确保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切实得到应用。同时,税务监督管理部门还需要在税收的角度给予中小企业管理者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中小企业税务决策的合理性。最后,税务监督管理部门需要规范中小企业的纳税行为,实现对中小企业纳税行为的全面监督管理。除完善内部税务监督管理体系以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引入外部税务管理机构,如税务中介机构。与中小企业相比,税务中介机构专门从事税务相关工作,因此其更具备税务风险防范经验,可以为中小企业的税务工作提出更科学的指导意见,可以有效避免中小企业产生税务风险。同时,中小企业的税务中介机构属于外部机构,由外部机构监督和审计中小企业的税务工作相对更加客观且不易受到中小企业内部企业部门的影响。中小企业可以对外部税务机构的资质进行调查和评估,选择资信较好的税务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篇3

一、税务筹划的含义与特点

税务筹划是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企业从事的一系列财务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的管理活动。税务筹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税务负担。税务筹划的特点具体来讲可以划分为五种,分别是合法性、目的性、专业性,筹划性和风险性。合法性指的是,企业只能在法律所界定的范围内对税务展开筹划,若是脱离了法律的要求,那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法律责任,严重情况下还会使企业产生损失;目的性指的是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主要目的为减轻企业税务负担,所以企业应当围绕税务负担的减少来展开税务筹划;专业性要求企业应当安排具有相关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实施税务筹划,杜绝非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税务筹划工作的高效展开;筹划性指的是企业应当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就会对经济活动进行筹划;风险性则指的是企业筹划出来的计划与实际情况可能不匹配,进而致使税务筹划的目的无法达到。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开展税务筹划工作时,应当考虑税务筹划的各个特点,从而保证税务筹划的有效性。

二、中小企业开展税务筹划工作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它们能否高速发展决定了我国经济能否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小企业实施税务筹划,不仅能够有效控制企业资金的活动,而且还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现金流,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企业财务资源,从而促进其长远发展。同时,税务筹划还能够协助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现金流出的时间进行控制,确保现金能为企业带来持续收益。税务筹划与偷税逃税有本质的区别,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把握税务筹划的合理性,确保税务筹划不脱离法律界定的范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法律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的工作。

三、税务筹划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税务筹划一直都是财务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税务筹划应当从四个环节加以考虑,包括筹资、投资、运营与分配。通过对这四个环节的经济活动进行税务筹划,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税务负担。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税务负担的减轻。以下将讲一讲税务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一)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税务筹划

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我国税收优惠政策也相应作出了很大的调整,中小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优惠税收政策作出相应的经济活动。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与时俱进,时刻紧跟国家的财务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可以充分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减少企业税务负担。在众多税收优惠政策中,免税政策与减税政策是财务管理人员关注的重点内容。免税指的是企业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会成为免税人,从而不用为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支付税款,减税则指的是税务金额的减少。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税务筹划时,应当使企业能够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成为免税人或减税人,从而实现税务负担的减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应用到免税政策,这是由于免税政策的面向范围较小所导致的。在现阶段下,国家只针对一些特定地区的特定行业开放了免税政策,若是有一项条件未满足要求,企业就无法应用免税政策。例如,国家当前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活动设置了相应的税收优惠,在这种政策的支持下,只要有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获得投资,那么就会减少一定税收负担,同时,这种投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高新技术产业若是研发失败,那么就会为投资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同理,企业想要应用减税政策,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减税政策通常都是国家为了扶持产业发展,或者是保护环境等原因所推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具体来讲可以划分为两种,即照顾性质的减税与奖励性质的减税。例如,国家对遭受经济冲击的地区与产业会实行税收减免,扶持地区与产业回到原本经济繁荣的面貌,这属于照顾性质的减税;而面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减税,则是属于奖励性的减税[1]。财务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税率差异实现税务筹划。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实际状况不同,所以税率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纳税人可以通过税率差异,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来选择不同的经济组织模式,从而实现税务负担的减轻。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当将所选国家的政党与政策都纳入考虑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税务筹划的高效[2]。在税收政策中,税收扣除与税收抵免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由于税收扣除与税收抵免相对而言较为复杂,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税收扣除与税收抵免来实现税务负担的减轻。财务管理人员在实行税务筹划时,应当尽量想办法增加税务的扣除额,减小纳税对象的税额基数,从而促进税款的减少。因此,为了实现税收扣除数额的最大化,财务管理人员应当熟知税法。税收抵免筹划是指增加企业的税收抵免额,从而减少企业税务负担的筹划方法。税收抵免与税收扣除有着许多类似之处,它们都是通过扣除额的增加来减少纳税基数,从而实现税收负担的减轻[3]。为了促进我国产品的出口,国家还对出口企业推行了退税政策。退税政策指的是纳税人满足特定条件后,税务机关会将纳税人缴纳的税款退回给企业,从而降低企业税务负担。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应当将退税政策也纳入到考虑范围中,并且积极制造退税政策的应用条件,从而使得企业的纳税负担进一步减轻。财务管理人员在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务筹划时,应当注重与税务机关保持良好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税务筹划的目标。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当坚持合法的原则,杜绝税务筹划出现偏离法律的情况。

(二)利用延期纳税进行税务筹划

延期纳税是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常见的行为。财务管理人员利用延期纳税进行税务筹划,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好周转,而且还有利于减少税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越来越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世界市场与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企业延期纳税,可能会致使税款下降,进而使得企业的税务负担减轻,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同时,企业延期纳税虽然在整体上并没有降低企业的纳税总值,但却能够为企业当期提供更多的流动资金,从而让企业更好的扩大自身规模,实现发展。

(三)利用税法漏洞进行税务筹划

篇4

目前,国外99%以上的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的范畴,这样大的比例使得国内中小企业的税收贡献度也高达60%,可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无论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发展,还是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好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都势在必行。而且,做好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也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节税增收,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发挥国家税收调解的杠杆作用,对于优化中小企业的资源结构意义重大。

1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原则

1.1 纳税遵从原则

纳税遵从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缴纳一定数额的税收,这是国家税务机关与相关执法人员对企业管理的一种行为准则[1]。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过程

中,应该将纳税遵从原?t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原则来对待,并按照该原则设立相关的税务信息收集与学习制度,除了掌握基本的税收实体法以外,还需要对税收程序法进行了解,保证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涉税事务进行处理。

1.2 系统化原则

系统化原则主要涉及系统规划层面以及系统控制层面。首先,企业需要先进行系统规划,才能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同时,系统规划必须以企业整体发展为基础,将企业的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而不是单纯的降低企业未来的税负,因为往往税负最低的发展方案与最佳的纳税筹划方案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企业在执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执行结果与规划存在偏差,此时需要做好系统整体控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校正,才能保证系统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2]。

1.3 制度化的原则

任何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都需要依据一定的制度,才能确保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制度化原则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内部所有涉税事项,例如费用审批制度、业务流管理制度以及发票管理制度,都需要符合相关的制度体系标准;第二,关于企业涉税事项的处理,同样需要参考相关制度,以实现它们的标准化、程序化。

2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税务风险观念不强

作为市场的主体,纳税是企业应尽的义务,同时纳税也是国家对企业的强制要求。大部分的企业认为纳税只能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作用,所以一直对纳税存有意见,甚至通过各种行为躲避纳税,使得逃税、避税现象频发[3]。在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企业往往过度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很少有企业会将税务风险管理作为其管理的重点内容,而且关于企业的税收问题,基本都是财务部门进行处理。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不论是企业经营者,还是业务沟通者,都严重缺乏税收意识,仅仅依靠财务人员对企业税收问题进行管理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税收风险。

2.2 企业办税人员业务素质低下

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的税务风险,会随办税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办税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企业的税务风险当然就会降低,而如果办税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企业的税务风险自然就会提高。据统计,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中,办税人员是综合素质都相对较低,不能完全掌握税务、财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即便没有偷税的主观意识,但是却不能完全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税务工作,同样影响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质量。

2.3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的不对称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税务机关没有做好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尤其是一些新出台的税收政策,纳税人对其缺乏必要的了解,无形中很容易违反这类税收法律法规,让企业陷入税收风险之中。

2.4 国家税收政策和征管方面的影响

国家的税收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需要遵从的税收政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难度,稍有不慎,中小企业就可能陷入税务风险之中。此外,我国税收法律法规层次相对较多,加上地方法规具有极强的复杂性,一旦中小企业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够,同样会造成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3 完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3.1 树立和强化企业税务风险意识

我们必须承认,中小企业的每一生产环节,都存在税务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税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相反,只要企业做好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就能够轻松应对税务风险。不过,这需要企业的管理者提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将其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税务风险贯穿与整个企业当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做好税务风险预警工作,一旦发现税务风险,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税务风险的发生率,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2 完善企业税务内部控制体系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确保会计法律法规在企业能顺利贯彻执行并形成一个有效的控制体系,而且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预防战略错误和徇私舞弊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建立责任机制,明确中小企业每个岗位的职责设置得当,让企业每个员工都肩负税务风险防范责任;其次,中小企业不仅要学会集权,而且要学会分权,对不同级别员工赋予相对应的权利,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避免权利过于集中而滥用权力,导致税务风险的产生;最后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奖惩得当,优化企业绩效考核机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对于税务风险化解者给予实质性的奖励[4]。

3.3 提升涉税人员的工作水平,并定期排查税务风险

中小企业办税人员直接与企业税务工作接触,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对于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中小企业税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办税人员的工作水平。首先,对税务人员进行财会知识教学,确保税务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财会知识、税务政策;其次,督促税务人员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认真学习相关的《税务职业道德》,避免税务人员为了一己私利实施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最后,对中小企业内部进行定期税务风险排查,一旦发现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尽量避免中小企业出现税务风险。

3.4 营造良好的税企沟通机制

篇5

一、研究背景

企业税务风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且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而从实证角度分析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的研究成果基本属于空白。因此,本文通过广东省部分城市不同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制度建设上的不足,并总结出影响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水平的因素,以期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假设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信息的沟通以及监督改进机制上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在中小企业内部产生了大量的税务风险。因此,本文参照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从税务风险目标控制、岗位设置、识别与评估、信息沟通以及监督改进等要素,编制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对不同类型、规模、运营时间、所在行业的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下假设以待验证。

H1: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差异。

H1A: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设置水平存在差异。

H1B: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设置水平存在差异。

H1C: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存在差异。

H1D: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涉税信息沟通水平存在差异。

H1E:规模较小企业与规模较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监督与改进水平存在差异。

H2: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差异。

H3:不同运营时间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差异。

H4: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差异。

H5: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差异。

三、样本分析

(一)样本介绍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共向广东省8个城市(广州、惠州、清远、中山、阳江、湛江、潮州、东莞)各类企业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问卷1 413份,回收率94.2%;其中有效问卷1 289份,较之问卷发放总量,有效率为85.9%。被试的具体情况见表1。

(二)评价指标的测度方法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评价中涉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调查问卷》中的16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属于定性指标,因此需要通过对问题选项的赋值来进行量化。具体的赋值方法包括:

方法一:根据企业对问题2选项“会咨询、不咨询”进行的选择,分别赋予“2、0”值进行量化。

方法二:根据企业对问题4、问题6、问题7、问题8、问题9、问题11、问题12、问题13、问题14以及问题16选项“是、否”进行的选择,分别赋予“2、0”值进行量化。

方法三:根据问题1、问题3中企业实际选择的信息沟通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企业选择“从不、偶尔、经常”分别用“0、1、2”来进行量化标度。

方法四:根据问题17中企业实际选择的对国税发[2009]90号文的了解程度,给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企业选择“从来没有听说过、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大概了解一些、仔细研读过”分别用“0、0.5、1、2”来进行量化标度。

方法五:根据问题10中企业实际选择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设置情况给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企业选择“设置了税务部门、设置了税务岗位、有财务部门人员兼任、由外聘机构、否”分别用“2、1.5、1、0.5、0”来进行量化标度。

方法六:由于问题15是反向设置题,根据企业对问题15选项“是、否”进行的选择,分别赋予“0、2”值进行量化。

(三)整体样本的正态检验

传统上,学者多采用ANOVA方法识别因素的不同水平量所带来的差异。但是ANOVA方法应用的前提是变量的分布必须满足正态分布,因为ANOVA所采用的F检验等方法,是建基于正态分布假设之上的。为此,我们首先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

可见,全体样本的显著度在1%以上,拒绝样本为正态分布的零假设。这意味着,相关的样本不能采用传统的ANOVA方法进行分析,而Mann-Whitney U检验最显著的优点是无需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可以视为对大样本正态检验的代用品,因此,本文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代替ANOVA来进行分析。

四、不同企业规模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现状分析

(一)不同注册资本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分析

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3。

不同注册资本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特别是注册资本低于500万元的小企业,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控制水平、岗位设置水平、识别评估水平以及监督改进水平,都显著低于注册资本在3 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但在信息沟通水平上与大型企业没有显著区别,这是由于小型企业员工人数少,管理权相对集中,导致小型企业在涉税信息的沟通上,反而优于大型企业。就中小企业本身而言,随着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对于注册资本在500―3 000万元的中型企业而言,所有税务风险管理相关的制度建设都有了显著提升,这说明了注册资本越大的企业,规模相对来说也比较大,在其他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上比起小型企业都有所加强。特别是在税务风险管理目标控制水平、信息沟通水平以及监督改进水平上与注册资本3 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区别。但在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设置以及税务风险评估水平上还明显低于大型企业。

(二)不同收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分析

将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4。

不同收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特别是年收入低于500万元的小企业,无论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控制水平、岗位设置水平、识别评估水平、信息沟通水平还是监督改进水平,都显著的低于年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就中小企业本身而言,随着企业收入的增加,对于年收入在500―5 000万元的中型企业而言,除了税务风险管理岗位设置水平以外,其他制度建设都有显著提升,这说明了中小企业随着年收入的增加,虽然尚未设置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但在其他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上已经有所加强。特别是在税务风险管理目标控制水平、信息沟通水平以及监督改进水平上与年收入5 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相比,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三)结果分析

无论从企业注册资本还是经营收入分析,规模较大企业与规模较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经营收入越多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也越高。研究假设H1得到了证实。具体到目标控制水平、岗位设置水平、识别评估水平、信息沟通水平以及监督改进水平上,规模较大企业与规模较小企业也都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在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水平上,无论是从注册资本还是经营收入来分析,规模越大的企业,其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水平越高。研究假设H1A、H1B、H1C、H1D以及H1E得到了证实。

五、不同特点中小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上的差异研究

(一)样本调整

由于本部分重点研究不同特点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差异,因此,在数据的使用中进行了进一步筛选,剔除标准参照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文中《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将注册资本在3 000万元以上或年收入在5 000万元以上的规模较大企业予以剔除。剔除大型企业后,有效问卷为967份。被试具体情况见表5。

(二)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差异分析

将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6。

根据表6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中小企业渐进显著度明显;主要体现在外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的被试企业。

(三)不同经营年限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差异分析

将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7。

根据表7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运营时间不同的中小企业渐进显著度明显;主要体现在运营时间在10―20年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明显大于运营时间在10年以下的企业。

(四)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差异分析

将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8。

根据表8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渐进显著度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以及建筑安装企业之间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五)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差异分析

将样本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的结果见表9。

根据表9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渐进显著度明显;主要体现在湛江、潮州地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明显高于广州、惠州以及阳江地区企业,另外中山地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明显高于惠州地区。

(六)结果分析

1.不同所有制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外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企业。研究假设H2得到了证实。

2.运营时间不同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运营时间在10-20年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显著高于运营时间不到10年的企业。研究假设H3得到了证实。

3.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虽然有所不同,但并未存在显著差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业以及建筑安装业的差异并不明显。研究假设H4没有得到支持。

4.虽然不同地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但与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并无直接联系,例如在2011年广东省城市GDP排名第九位的湛江市,其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显著高于排名第一位、第六位以及第十六位的广州、惠州及阳江。研究假设H5没有得到支持。

六、结论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分析如下:

1.与规模较大的企业相比,规模较小的企业其税务风险管理水平都显著较低。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在税务风险的管理上是明显落后于大型企业的,这也证明了中小企业需要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与税务风险目标控制、岗位设置、信息沟通以及监督改进等制度相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也随之提高,这说明部分中小企业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时候,更注重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但在其他制度的建设上没有同步跟上。

3.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分析时发现,外资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水平上比内资企业要高。一方面由于国外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外资企业非常重视税务风险问题。另一方面,也由于外资企业收入较高,其员工素质普遍较高,在税务风险的管控上更有“执行力”。

4.中小企业的经营年限也直接影响了其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经营时间较长的中小企业对税收制度了解的多一些,甚至是在税收问题上“吃过亏”,因此对于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要显著高于经营年限较短的中小企业。

5.本研究最初假设,中小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会影响到其税务风险管理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应高于其他地区。通过分析最终发现,经济发达与否并未显著影响到当地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可能会受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经营环境、税收环境、税收执法力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6.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税务风险的管理不仅要求中小企业要有税务风险意识,关键还要建立一套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参照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中小企业同样需要从税务风险目标控制、岗位设置、识别与评估、信息沟通以及监督改进等要素入手,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仅有风险意识,没有建立配套的制度,将无法实现管理税务风险的目的。同时,各项制度的建设必须齐头并进,不能简单的将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停留在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要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岗位及控制目标,通过企业内部及外部的涉税信息沟通,识别与评估税务风险,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及时的完善、改进管理制度。

7.中小企业应认识到进行税务风险管理的紧迫性。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应及时进行,不能等到出现税务问题了再“亡羊补牢”。在前文的分析中提到了税务风险可能给中小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一定要在税收上“吃了亏”才想起税务风险管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成本就太高了。特别是对于刚成立的中小企业,应该在成立初就打好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为企业快速平稳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更应该尽快认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建立税务风险管理制度,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84—02

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始终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中小企业,它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容乐观的困境,始终存在着融资难、财务管理制度薄弱、税负等问题。从理论和实际工作两个方面来看,税收筹划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盘活企业资金运作,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意义

在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中,税收被当作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企业往往忽略了税收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是税后股东权益最大化。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逐步成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意义在于企业在合法的情况下,通过对自身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的调整,找到企业收益和税收负担的最佳配比,实现企业税后收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或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具体地说,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务筹划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企业最大的目标就是盈利,在经营过程中,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就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于是,就出现了税收筹划。企业只有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来降低税收负担,才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才是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税收筹划是企业财务决策的的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财务决策主要有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这些决择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税收的影响,不考虑税收的抉择,亏损的往往是自己。在投资决策中,税法对投资方式、投资地区、投资行业都有不同的税收规定,这些规定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企业也必须研究税务筹划,做出最有利的决策。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中,生产规模决策、购销决策、存货管理决策、成本费用决策等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纳税因素,都存在着如何进行税收策划的问题;在企业的利润分配决策中,利润分配方式的选择、企业分得利润的处理方式、亏损弥补时间的安排等都受到税收法律的影响,同样需要进行税收筹划。由此可见,税收因素对财务决策有着重大的影响,税收筹划已经贯彻于企业财务决择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不可缺的内容。

(三)税务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务决策,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决策之前,进行系统的税收筹划能够帮助企业选择最优的财务方案,促使财务活动健康有序运行,经营活动实现良性循环。其次,税务筹划活动有利于促使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向纵深方向探究,深挖成本控制、节约支出,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再次,税务筹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税收法规又具有强制性和频变性。因此,企业开展税务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二、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分析

我国中小企业无论是在规模、资金,还是在人员素质、融资渠道等方面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有很大差距,而且由于税收筹划开展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所以在在税收筹划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纵观我国中小企业纳税的实际情况,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普遍的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税收筹划意识淡薄、观念陈旧

中小型企业大多数为家族化,私有化企业,这就决定了企业主或实际控制人在企业中拥有决对的控制权。由于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缺乏,大多数中小企业企业主或实际控制人不理解税收筹划的真正意义,对税收筹划不了解、不重视、甚至认为税收筹划就是偷税、漏税。

(二)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中小型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所以企业普遍存在着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合不合理且相关专业技术性不强等问题。所以在中小型企业的税收筹划中经常会发生会计核算不健全,账证不完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偷逃税款,违反税法等现象,造成了税收筹划基础极不稳固,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税收筹划,其风险性极强。

(三)我国税收制度不够完善

税收环境对企业的税收筹划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国家多次针对中小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同时一些较早出台的税收法规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中小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该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

三、中小企业实施税收筹划的方法及措施

从原则上说,税收筹划可以针对一切税种,但由于不同税种的性质不同,税收筹划的途径也不同,在现实生活中,要选择对自身有重大影响的税种作为税收筹划的重点,选择税收优惠多的税种,那样的话,税负就越轻。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较,存在着经营模式,利润低等缺点,所以中小企业在选择税收筹划模式时应该谨慎,选择适合自身的模式。

(一)从税收优惠方面来实施税收筹划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是众多企业普遍的切入点。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和规模都具有相对优势。从我国现有的税收政策而言,对于中小企业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比较多的,而且相对完善的。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2000]59号)规定,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凡符合国家规定免税条件的,3年内免征营业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的通知》(国税发[2001]37号)规定,免税范围是指经国家经贸委审核批准,纳入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并按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标准收取担保业务收入的单位。免税时间从纳税人享受免税之日起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1、小型微利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被认定为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小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此等等。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税收优惠政策享受的优势,充分利用税率差异、减免税以及税收抵免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结合自身企业经营范围以及经营方式等进行税务筹划,缓解由于税收成本所带来的财务管理压力。

(二)从财务决策方面来进行税收筹划

1、从筹资方面进行税收筹划

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有一定数额的运营资金,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对此除通过自身资金外,还可以通过依法合理筹集资金来解决。一般来说,企业筹资渠道有:(1)财政资金;(2)金融机构信贷资金;(3)企业自我积累;(4)企业间拆借;(5)企业内部集资;(6)发行债券和股票;(7)商业信用、租赁等等形式。从纳税角度看,这些筹资渠道产生的税收后果有很大的差异,对某些筹资渠道的利用可有效地帮助企业减轻税负,获得税收上的好处。由于税法对不同渠道获取的资金的成本列支方法规定不同。使得企业可能面临多个可供选择的筹资方案,企业必须认真研究,才能选出最优筹资方案,使筹资成本最小。与其他企业一样,中小企业筹资时在不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可通过税收筹划实现资金的筹措却又节税增资的目的。

2、从投资方面进行税收筹划

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

就投资方向而言,国家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立法时对鼓励类和限制类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中小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可选择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达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的目的。

从投资地点来看,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例如对经济特区及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根据不同的投资地点,也能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有很大的纳税筹划空间。

从投资方式来看,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如购置设备、兴建工厂、开办商店等。间接投资是指对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税法规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免交企业所得税,购买企业债券取得的收入需缴纳所得税,购买股票取得的股利为税后收入不交税,但风险较大。

由于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其经营目的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谨慎选择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3、从利润分配方面进行税收筹划

利润分配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受其他财务管理活动的影响,又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活动及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税收是选择股利支付方式、制定股利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直接影响着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水平,也客观地影响着股利政策的制定;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由于影响投资者的实际投资收益水平,也间接地影响企业股利分配的方式与支付水平。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结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和发展需要,考虑税收对中小企业利润分配的影响,科学开展利润分配的税务筹划。

四、对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建议

(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税收筹划方案

中小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一定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不能一概照搬照套。否则,照葫芦画瓢,由于筹划方案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与现行税收政策不兼容、不匹配,仅凭单纯的学习和模仿,或简单地复制其他现成的操作方案,结果画虎不成反成犬,注定其结果是失败的。

(二)正确认识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区别

税收筹划与避税都是以减轻税负为目的,其中税收筹划必须与法律保持一致,而避税是本着“法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的原则,利用税法的缺陷与漏洞规避国家税收,与税收立法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中小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必须严格的遵照法律规定章程,防止发生以税收筹划之名的避税活动。

(三)准确掌握税收法规,领会其精神实质

目前我国税收法律层次较多,除相对稳定的法律外,很多税收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变化频繁,稍不注意所运用的税收法规就有可能过时,所以税收筹划不能遵循规定的模式,要随时掌握税收法规的变化,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不断的更新税收筹划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蔡昌.税收筹划规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2—8.

[2]袁雪梅.浅谈中小企业税收筹划[M].2008.

篇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自身内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纳税筹划(Taxplaning)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事先进行筹划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收优惠条件,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以达到税负最小化目标的纳税规划。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依法合理纳税,最大程度地降低纳税风险,以求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合法性、合理性、筹划性、目的性等特征。纳税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或抗税,它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中小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现对中小企业在筹资、投资、经营三大方面的纳税筹划略陈管见。

一、筹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筹集资金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先决条件,企业可以从多种渠道以不同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一般来说,从纳税筹划的角度分析,可将企业的筹资方式分为(1)负债性筹资(包括:向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的贷款或企业借款、企业内部筹资、发行债券等)(2)权益性筹资(包括企业自我积累、发行股票等)(3)其他筹资(租赁、赊购等)三种形式。[1](P44)从纳税角度看,这些筹资方式产生的税收后果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进行筹资决策。在筹资决策中进行纳税筹划,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增加所有者收益。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其原因在于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最容易使纳税利润规模分散而降低。就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而论,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为有利。这是因为,发行债券所发生的手续费及利息支出,依照财务制度规定可以计入企业的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作为抵税项目可在税前列支,企业也就可以少纳所得税。而发行股票支付给股东的股利却是由税后利润支付的,比发行债券要多纳所得税。另外,租赁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节税筹划的重要手段。对承租人来说,租赁既可避免因长期拥有机器设备而承担资金占用和经营风险,又可通过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企业的应税所得额,减轻所得税税负。对出租人来说,出租既可免去为使用和管理及其所需的投入,又可以获得租金收入,此外租金收入按5%缴纳营业税,其税收负担比产品销售收入缴纳的增值税低得多。因此,企业筹资时在不违反国家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可通过税收筹划实现资金的筹措却又节税增资的目的。当然,应该注意到,在筹资决策的税收筹划中,有时税收负担的减少并不一定等于所有者收益的增加。因此,不能只关注筹资中的所得税,而必须以企业是否能获得税后最大收益作为选择筹资方案的标准。[2](P121)

二、投资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税负轻重,将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在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主要从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的选择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优化选择。(1)就投资方向而言,国家为了优化产业结构,在立法时对鼓励类和限制类行业制定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可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借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2)从投资地点来看,国家为了支持某些区域的发展,一定时期内对其实行政策倾斜,如对经济特区及西部地区的税收政策。根据不同的投资地点,也能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有很大的纳税筹划空间。(3)从投资方式来看,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生产经营性资产的投资。如购置设备、兴建工厂、开办商店等。间接投资是指对股票或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投资。税法规定,购买国库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免交企业所得税,购买企业债券取得的收入需缴纳所得税,购买股票取得的股利为税后收入不交税,但风险较大。这就需要企业进行权衡。直接投资涉及的税收问题更多,需面临各种流转税、收益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4)从投资伙伴上来看,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利润除征企业所得税外,投资者分配的股息还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合伙制企业的营业利润不交纳企业所得税,只交所分收益的个人所得税;外资企业中的紧密合作型企业,享受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松散合作型企业,则部分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总公司所属的分公司,因其不是独立的法人,虽部分的承担纳税义务,但不能享受地区的税收优惠待遇,而子公司不仅可独立的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而且可以享受注册地区的税收优惠。[3](P205)

由于企业的经营目的不同,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谨慎选择投资方向、投资地点、投资方式及投资伙伴,已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

三、经营过程中的纳税筹划

经营过程中的纳税筹划是依照国家制定的财务政策所允许的收入确认原则、成本核算方法、计算程序、费用分摊、利润分配等一系列规定进行的内部核算活动。通过有效的纳税筹划,使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达到最佳值,实现减轻税负的目的。但是,企业财务政策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故在选择财务政策上要有前瞻性。

1、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主要是通过对取得收入的方式、时间、计算方法的选择、控制,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具体表现在销售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企业销售货物有多种结算方式,不同的结算方式其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不同。现行税法规定: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论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货款或取得索取销货款的凭据,以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结算;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以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的当天结算;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以货物发出的当天结算;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以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结算;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以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结算。这样,通过销售结算方式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以合理归属所得年度,从而达到减税或延缓纳税的目的。[4](P132)

2、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存货计价方法不同,企业营业成本就不同,从而影响应税利润,进而影响所得税。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等不同方法。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纳税的影响是不同的,采用何种方法为佳,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在物价持续上涨时,应选择后进先出法对存货计价,这种方法符合稳健性原则的要求,可以使期末存货成本降低,销货成本提高,从而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增加税后利润;在物价持续下降时,应选择先进先出法来计价,可以使期末存货价值较低,销货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应纳税所得,达到“节税”目的;而在物价上下波动的情况下,宜选择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可以避免因各期利润变动造成企业各期应税所得上下波动而增加企业安排资金的难度。

3、折旧方法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由于折旧要计入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费用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所得税的多少。因此,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可使得在资产使用前期提取的折旧较多,使得企业少纳所得税,起到推迟纳税时间和隐性减税的作用。延缓纳税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从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在计算折旧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残值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由于新的会计制度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样企业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计提折旧,以此达到节税及企业的其他理财目的。对于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且未享有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往往可以加速固定资产成本的回收,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

4、成本列支、费用分摊的选择与纳税筹划

对费用列支,纳税筹划的指导思想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用,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少应交所得税和合法递延纳税时间来获得税收利益。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费用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确认有关收入的期间予以确认。费用摊销时的确认,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确认;二是按其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加以确认;三是按一定的方法计算摊销额予以确认。企业在计算成本时可以选择与已有利的方法。同时已发生的费用应及时核销入账。如已发生的坏账、呆账应及时列入费用,存货的盘亏及毁损应及时查明原因,属于正常损耗部分及时列入费用。对于能够合理预计发生额的费用、损失,应采用预提方法计入费用,适当缩短以后年度需分摊列支的费用、损失的摊销期。例如低值易耗品、待摊费用等的摊销应选择最短年限,增大前几年的费用,递延纳税时间。对于限额列支的费用,如业务宣传费业务、业务招待费等,应准确掌握其允许列支的限额,争取在限额以内的部分充分列支。

5、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纳税筹划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提取的减值准备有八项,不得刻意多计提或计提不足。对于那些由于经营情况变化如原材料上涨、投资的股票债券升值、子公司业绩提升等原因引起相应准备的冲回,仍将按有关会计准则处理,并将冲回的准备计入当年的利润。但目前税法对各项准备允许扣除的数额并无具体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及时地、灵活地计提各项准备从而增加计税时的可扣除金额。[5](P138)

纳税筹划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理性的标志,是一个企业纳税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但由于它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受到企业内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需要企业的财务、供应和销售、企业管理等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企业纳税筹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认真分析各种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风险,同时应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并致力建立一种协调融洽、诚信互动的税企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纳税筹划风险,节约税费支出,达到创造最大经济利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英法,王全福,宋惠玲.邯郸市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42-45.

[2]于反.中小企业如何合理节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篇8

目前,中小型水利施工企业因生存和发展需要,普遍只追求业务承接量,注重工程安全、进度、质量管理,而忽视财务管理或财务管理相对滞后,甚至有些企业仅仅是会计核算,未发挥财务管理效益,极不利于合理降低工程成本和规避财务风险,易造成管理混乱等问题。

1、效益展现不明显,重视不到位

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工程受汛期影响一般工期较紧,现场安全、进度和质量管理重视较高,财务管理由于是辅工作,且效益很难在当期直观展现,得不到领导层足够的重视。

2、内部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不主动

施工单位一般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或内部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过分强调施工效益,造成财务管理被无视。同时财务人员从事的是服务型工作,主观上比较被动,容易原则性把握不强,甚至有法不依,违规操作,财务管理主动性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水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

3、专业知识不扎实,服务作用难发挥

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财务人员具有一定的综合业务能力,然而当前的企业的财务人员相对缺乏水利和财务相结合的综合知识,缺乏对工程性质与基本建设方面的认识,对水利工程和财务管理的认知不全面,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目标的盲目开展,不能融合到企业日常管理中去,无法发挥财务管理应有的服务作用。

4、财务人员参差不齐,相互配合难默契

水利施工企业不同于其他的企业,它是以单个项目来组织实施的,建设时间取决于工期,财务人员一般也是临时组合而成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彼此之间接触不多,在配合默契度上还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中小型水利施工企业项目财务管理新模式探讨

目前,中小型水利施工企业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项目承接较多,临时机构设置广泛,为了建立财务管理的长效机制,规避项目风险,从源头上加强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应着重做好项目财务管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投标阶段管理,做好效益分析工作

要想承接一项水利施工工程,在目前的市场模式下,必须参加投标工作,一个企业在决定是否参与投标工作时,必须加强投标前期分析工作,利用财务管理方法分析效益,对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分析,以便为领导层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做到有思考重分析才决策,保证决策的成功率。

2、加强项目成本测算,做好分析基础工作

中标签订合同后,应根据被接受的项目投标文件,按工程量清单结合工程概预算定额及公司运营经验测算分项工程成本信息,制定适应本企业本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定额,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同时,在成本核算科目上应与清单项目费用归集吻合,使测算具有一贯性和可比性,基础资料的收集也对下一步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为项目财务管理提供量化数据。

3、加强项目施工过程监管,做好监控调整工作

水利工程各单位工程的划分、实施,各工序的安排、落实、衔接对整个工程的进度均有较大影响,人员、材料、设备的进场、购置、调配均应与进度计划相协调,但施工现场点多面广、环境复杂,极易对进度计划和财务成本产生影响。针对变动因素,财务管理应加强过程监管,通过前期成本测算基础数字,对照当期实际运作状况,分析出已完成工程量测算成本、计划应完成工程量测算成本、已完成工程量实际成本等数据的定量分析,对计划应完成工程量成本进行预测监控,发挥财务管理作用,实时调整人员、材料、机械调度计划,合理控制项目成本。

4、加强项目完工决算审计,做好分析总结工作

项目完工后,应及时做好完工决算工作,向项目法人申报完成工程总量及价款,必要时可提经第三方审计核定;根据子项目实际发生成本对照测算定额,计算单项盈亏,分析原因,查找优缺点,为今后财务管理工作总结经验;针对确定的工程价款、项目实际总成本进行总体对比分析,确定项目财务管理实施效果。

三、中小型水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新措施探讨

中小型水利施工企业虽然在项目实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人员调配随意,内部机构设置不多,相互分工不明确,造成多头管理,甚至有重复交叉现象。作为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财务管理在中小型施工企业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为此,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财务人员配置结构,提升整体素质

中小型水利施工企业为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在财务人员配置上要提高认识,争取在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上做文章,多引进高学历、高能力的专业人才。其次,注重财务人员后续教育,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水利工程专业知识,保证知识更新度。最后,要注重培养财务人员道德和守法意识,安排学习《会计法》、《廉政准则》等岗位规范性文件,扎实做好会计基础规范工作,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财务管理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2、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

篇9

纳税筹划作为一个重要的财务研究领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企业筹资管理、企业投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经济行为必定涉及税收,已成为企业进行财务决策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为了全面加强石油销售企业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提高石油销售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增强石油销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当前形势下,开展纳税筹划工作,尤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规范,一定意义上,当前石油销售企业成品油批发、仓储及零售环节已经进入完全竞争阶段,只有依靠财务细节体现差异。一个企业税负的多少始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纳税筹划已成为提高石油销售企业利润水平的重要渠道。

二、当前石油销售企业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一)对纳税筹划的空间认识不足。王泽国认为,纳税筹划是指“企业各种经济交易事项没有完成,或者尚未发生的纳税准备工作。”纳税筹划的特点是企业的各种经济事项还没有完成,完全可以来得及事先加以调整,事先加以改变,事先进行重新计划安排,目的是尽可能地完善税收风险,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

现在部分石油销售企业财务人员对税收优惠政策并不完全清楚,错误认为纳税筹划就是利用现行税收政策的缺陷、不足和漏洞避税,这是不足取的。纳税筹划不是钻政策漏洞,而是策划和选择业务发生过程,合理合法地减轻税负。

笔者认为,纳税筹划的空间即为不违背税收政策,也就是纳税遵从原则。纳税遵从是纳税筹划的前提基础和依据,脱离了纳税遵从,纳税筹划就丧失了生存的法理空间,成为了恶意逃税。

(二)纳税筹划在石油销售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地位低下。陈丙认为,“石油销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高风险,经营结果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由于税负属于企业的成本支出,因此需要纳税筹划予以控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传统落后的财务管理及经营决策模式,会给石油销售企业的决策造成不良影响。在当前石油销售企业各项经营决策当中,税收的地位和空间都较为尴尬。无税的经营决策模式,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笔者认为,纳税筹划实际上分布在石油销售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包括成本管理、企业清算、成品油批发、仓储及零售环节等等。也就是说企业产生交易的各种活动,都必须小心谨慎进行税务方面的考虑。企业在各种经营环节,只要产生交易,都应当认真事先考虑税收因素,将纳税筹划纳入石油销售企业的经营。纳税筹划不是空中楼阁,操作纳税筹划必须通过对企业的各项具体经营活动,来进行事先筹划,在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节税的方法,获取正当的节税收益。陈旧的无税经营决策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石油销售企业的发展。

(三)纳税筹划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纳税筹划是事先筹划行为,作为事先筹划行为,必然要求纳税筹划具备超前性。纳税行为相对于经济行为而言是滞后的,如果等到企业发生业务行为之后再想节税,那就很可能会出现恶意逃税。所以,纳税筹划必须在发生经济行为之前,就准确把握这个经济行为涉及哪些税种、有哪些政策优惠条款。纳税筹划不能盲目进行,必须经过主管税务机关认可后,才能得以实施。

再者,某些时候,石油销售企业为了追求纳税筹划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可能必须调整自己某些经营发展策略,以适用某些纳税优惠政策。但纳税筹划具有超前性,一旦在实际经营中由于市场因素而改变原定的发展计划时,原先的纳税筹划不仅起不到减轻税负的作用,还可能使企业遭受纳税筹划成本无法收回或招致税务行政机关加倍处罚的风险。

所以,石油销售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时刻注意纳税筹划行为过程中的监控调整,密切关注相关税收政策等环境的变化,针对新的法律法规变化及时调整纳税筹划方案。利用现有的税收政策保护企业合法权利,有优惠政策要利用,没有优惠政策,要尽力与优惠政策挂靠。只有这样,才是合法合理的,才能避免纳税筹划中的税收法律及执法风险。

(四)纳税筹划人员的素质不强。“企业纳税筹划行为成功与否,完全依赖于纳税筹划人员的主观判断,包括对纳税政策的认识与判断,对纳税筹划环境与条件的认识与判断等。”纳税筹划不同于一般财务行为,不仅关系企业的自身利益,还涉及国家权益。实际上纳税筹划是完全脱离依靠会计记账、事后反映的传统模式的。

对人员素质的依赖决定了筹划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不仅要熟悉税收、法律、财会、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整体把握能力。

三、石油销售企业如何合理纳税筹划

通过以上对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分析,石油销售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合理纳税筹划。

(一)加强纳税筹划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纳税筹划是事先筹划行为,目的是要合理合法地帮助企业节税。一项纳税筹划方案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具备相当素质的纳税筹划人员。他们不仅需要熟悉税收、法律、财会、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国家税收政策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行为有良好的把握能力。

在着手进行税收筹划之前,石油销售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应该有针对性地了解、熟悉税收规定细节,掌握国家有关的政策精神。王泽国认为“就我国税法执法环境来看,目前尚无税法总原则,各税种之间在操作上、衔接上也有欠缺,因而税务机关存在一定的‘自由量裁权’。”所以,纳税筹划人员还必须全面了解税务机关对纳税的法律解释和执法实践,熟悉国家税法和税务机关征税具体方法。

由于国外纳税筹划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经验相对丰富,石油销售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应该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纳税筹划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现状,在准确掌握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利用合理合法的纳税筹划方法对现行税收政策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与经营行为相适应的纳税筹划切入点,制定出适合石油销售企业生产经营的筹划方案。

(二)分散纳税筹划风险。与大多数企业不同,石油销售企业的纳税筹划需要涉及绝大多数税种,多税种之间的利益抵消因素必须加以考虑。刘静认为“由于各税种税基相互联系,某种税基缩减的同时会引起其他税种税基的增大。”因此,石油销售企业纳税筹划应在符合企业整体利益和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全面权衡。要注意分散风险,着眼于整体税负的减少,而不是某一个税种的税负减轻。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18-02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完善的财务管理工作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而财务管理工作如果存在种种缺陷,将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市场竞争和自身发展中逐步受到重视并不断规范,但整体仍处在管理水平较低的阶段,其主要表现包括财务管理水平偏低、内部控制能力薄弱、投资缺乏科学性、筹资不易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包括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又包括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的中小企业毕竟发展时间短,资金积累少,经营经验有所欠缺,中小企业经营者又未必拥有财务管理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技能。因此中小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硬实力和软实力都不够过硬。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也不过20多年,在很多政策、法规、制度上都不够成熟,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保护不够到位。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详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受自身资金规模限制,不能对全体员工都给出过高的薪水。财务人员又不属于中小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员工,不能给中小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只会给生产一线的、直接创造收益的员工,开出高薪,无力兼顾财务人员的待遇。因此,中小企业无法吸引来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过硬、具有高级职称的财务人员。中小企业对财务人员,往往实行固定工资制度,财务人员考取的专业职称,与他们的收入不挂钩。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考取了更高职称,或者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后,往往会向事业单位或者国有大型企业跳槽。这导致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工作素质,始终停留在较低的水准。

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但往往缺乏工作经验,或者理财观念陈旧,理财方法落后,工作中习惯于听从领导指示、看老板脸色行事。财会队伍难以形成积极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财会工作往往得过且过,不违背老板的指示、不出差错即可。财务人员较低的素质,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筹资不易

中小企业往往属于私人所有或合伙投资性质,其资金来源,多是业主自己积累,或向其他个人、家庭借款,因此中小企业的资金规模不大。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底子较薄,技术水平较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远远逊于大企业,这在客观上导致中小企业难以通过金融渠道获取资金,只能依靠个人家庭储蓄,或者从民间资本拆借,而民间资本的利率,往往高于国家法定利率。结果造成资金的数量小、成本高。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积累,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较少,可抵押资产不足;流动资金少,缺乏较大的、稳定的现金流量。因此,当中小企业需要融资时,相关部门难以相信其到期的偿债能力,不愿意把资金交给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在技术、设备等方面较为薄弱,缺乏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这使得中小企业的资信等级普遍不高。

中小企业经营者受限于企业资金规模,难以保持长远的发展眼光,有时为了短期利益,而发生失信行为,例如不按时、如数还款,不能保质保量地到货等。因此难以取得其他企业的信任,其他企业也不愿意在中小企业求助时,慷慨解囊。

财务管理上的薄弱,导致很多中小企业不能按照银行的要求提供财务报表,因此难以获得贷款。

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优惠,中小企业在筹资过程中,未能得到国家政策的充分支持,筹资不易直接导致资金的严重不足。

三、贷款担保难

我国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对中小企业经营者的信用状况,几乎无从记录。银行方面了解不到中小企业经营者的信用背景,只能通过直接接触来了解其诚实程度和人品。合作双方的信任只能从零开始,因此,银行方面面对企业的贷款请求,不得不谨小慎微,中小企业难以拿到贷款。

当下,我国还没有成立专职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中小企业的贷款和担保,这在客观上给中小企业的担保造成了不便。

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缺乏沟通渠道。银行要了解中小企业的前景,仅仅看财务报表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企业所在特定市场的情况。这需要一个通畅的透明度高的沟通渠道。我国还没有普遍成立为金融业服务的咨询公司,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沟通的中介。

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财务信息不健全,不能按银行的要求提供规范的财务报告,不便于银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

四、没有定位好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包括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资本可持续有效增值等。

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有限,资金不足,筹资不易,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偏重于短期目标,在运作过程中常常一味注重短期利润的最大化,忽视了长远的利益。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领导者,总是想尽快收回投出的资金,受困于短期的经营目标,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做不出长期规划,顾不上制订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顾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为了收回资金、实现各个阶段的短期目标,必须把企业经营下去,中小企业经营者又不得不频繁地进行投资。结果就是,企业的投资缺乏科学性,愈发短视和盲目。很多中小企业因为投资失败,不仅没收回资金,还损失惨重,甚至倒闭。

五、管理观念陈旧

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私营、个人合伙性质,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结合,企业老板过于集权,采用家族化模式进行管理。这些老板受限于主观条件,对于财务管理缺乏应有的认识,未对财务管理给予应有的重视,未把财务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并且时常权责不分、越权行事,导致财务管理混乱,监控不严,使得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产生了种种缺陷。大多数中小企业老板认为会计无非就是用来记账的,出纳无非就是用来发钱的,让财务人员处于听命行事的位置,发挥不了管理的作用。

总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完善和提高,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有从企业内部完善和和外部政策环境改善共同入手,更新经营观念、加强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银行增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国家持续改善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等,才能促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韩卫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乡村发现,2012(9)

[2] 胡玲燕.对浙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1(18)

[3] 杨玲.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17)

篇11

一、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管理工作

成立专门的机构或者部门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些机构或者部门主要负责全面预算的实施过程进行调度和控制、测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预算方案、评价和考核全面预算的执行效果。对于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在机构设置时一定要遵循,如果没有独立性和权威性,那么其他部门或预算实施单位会影响预算测定和考核,总而言之,会使全面预算方案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失去;并且不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预算的实施;对于公正和严肃性预算考核将失去,最终致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失败告终。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同时全面预算管理是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紧密相连的。因此,为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最好以财务人员为主,从企业总部各相关经营口处室人员中,选调原则性强、业务能力水平高的人员,重新组建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从对多家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调研情况来看,这一模式也是较为可取的。

二、做好会计核算与财务基础工作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货币(价值)单位为计量手段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会计核算也是以货币为计量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经济事项进行综合反映的唯一方法,这就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所依据的大量信息要来自于会计核算资料。而会计核算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财务基础工作的好坏。因此,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首先做好会计核算和财务基础工作。在这方面许多企业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如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制定各种各样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强化企业财产计量、经营活动或经济事项的记录等财务基础工作。然而,工作中,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对会计信息的理解有误等原因造成决策失误,并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而且,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对会计核算和财务基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下更大功夫来提升本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基础工作水平。只有会计核算和财务基础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各项决策的正确性和控制的有效性,进而使得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能够提高。

三、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测算工作

首先,做好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工作中,一方面要注意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及企业内部财务规章制度的变化对会计数据的影响,必要时对全面预算管理所使用的会计数据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会计数据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对会计数据客观性与真实性的审查。虽然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这方面的工作在年终已由社会中介机构完成,但外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决定了其审计范围不可能满足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需要,而且,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对被审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不可能了解更深,这就需要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所使用的会计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进行全面的审查确认。

其次,做好市场、生产、技术等非财务数据的收集、核实工作。这类资料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有不同的重要性,如在普通制造加工类企业里,除市场的影响外,其制造设备、生产工艺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环境或因素,在年度之间或一个生产经营周期内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发生多大变化,因而非财务测算基础资料对测算数据的影响也就不会太大。而对自然资源依赖比较大的行业就相反了,如煤炭采掘企业,其地下煤炭资源储藏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煤炭质量也有所不同,依据这些非财务数据资料测算出来的预算数据就大不相同。因此,这类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核实工作要特别注意做好。

四、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与控制工作

首先,进行实时监控。如今一般情况下,企业都有自己的局域网,因此,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局域网的优势,在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会计、财务、进货、耗材及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记录实行微机化处理的基础上,实施联网监控由企业的总部进行。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情况能够及时的掌握,动态管理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

其次,对现场监督和管理工作进行加强。管理人员不深入到企业的基层单位,他们只是利用报表进行监督检查,这样就导致企业内部单位的计划外工程连年账实不符。所以,企业总部要制定让各部门的管理人员要定期深入基层进行监督指导这样的制度。

第三,应急事项处理机制要建立起来。在是藏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而且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的主、客观因素多样,那么意外事项或多或少的在生产经营中出现。各种监控措施有助于意外问题的发生、有助于及时地进行解决、有助于危机的化解,从而使得意外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最小化。

第四,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责任考核工作要严格落实。考核能够促进措施的有效实施,因为如果没有责任的考核或者考核不够严格,那么任何的措施和办法都会形同虚设,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责任考核工作一定要重视并且把它做好。这此基础上,考核人员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想对企业内部各单位或者部门的工作做出客观以及公正的评价必须坚持原则。

参考文献:

[1] 姜林康: 加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预算的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