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7 09:49: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能力的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03-02

进入21世纪以后,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世界各国在相互竞争中领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就必须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更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训练学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科研创新能力

1 传授科研创新经验

研究生的选拔以笔试为主,这就说明研究生在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上有一定的储备。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形式的存在,造成所选的研究生人才大都是理论知识过硬,实际的操作能力偏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习时应当从自身的实际学术经验出发,有侧重地引导学生,从而让其对科研创新活动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具体操作就是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准备工作阶段,导师应当让学生明确科研创新的定义、内涵、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开展科研创新问题的方法等。

通常来说,学术科研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1)科研内容上的创新,也就是说研究生不受他人研究课题的影响,而是从一个全新的方向出发,在新的领域上开辟一片研究沃土。2)科研视角的创新。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随从大众的研究趋势,而是以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3)科研思路的创新。通过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逻辑顺序与大众研究顺序的差异进行区分,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归纳与演绎等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范畴正是形成这一科研创新形式的源泉。4)科研方法的创新,指研究生在对相同课题进行研究时,使用不同于主流研究方法的新颖研究方法。5)科研成果的创新。这一种创新形式的实质就是指与现有的研究成果相比,研究生又使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有了新的见地、创造了新的事物等。

由此可见,科研成果的创新实际上是科研创新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研究生只有深刻认识到科研创新能力的内容和实质,才能真正给予科研创新以最佳的定义,从而在最后的科研创新活动中做出准确而合理的定位和预期。

2 训练科研创新技能

在完成科研创新前的准备工作之后,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这也就是说,研究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储备后,应当将这些知识实际运用到科研创新活动中。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实践,实际上就是完成了由创新的潜在状态到现实状态的转变。科研创新技能的训练形式包括两种。1)科研论文的写作训练。科研论文具体是指对某一特定课题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创新研究。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论文训练,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教授他们创新方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科研课题的研究训练。科研课题是指围绕某一现象、理论或者问题,进行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研究活动。这一技能的训练,相比于论文的写作训练,其过程更加繁琐,系统性也非常强。

3 开展科研创新实践

传授科研创新经验,训练科研创新技能,都是开展科研创新实践的准备阶段。当这两方面的工作有了充分准备之后,导师应当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的创新指导训练,这不仅是巩固他们理论知识的手段,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要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实践,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保障研究生能完成主要课题任务的基础上,导师有意识地适时安排科研创新活动。导师应当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一些有特色的研究项目,项目内容并不局限于在研的领域,允许学科交叉,支持团队合作,鼓励有想法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允许项目失败,对成功的项目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简而言之,导师选定一个课题,让研究生对该课题进行创新研究,并将其理论成果或者研究数据以论文或者模型等方式展现出来。或者,由导师牵头联系,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生定期开联合组会,根据需要开展合作,开创新课题。当然,导师还可以积极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的竞技性科研创新活动。在这些形式中,研究生不仅能够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扩大视野,而且能够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这对于提高研究生整体创新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积极为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完善研究生科研创新机制。完善这一机制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入学选拔机制,将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转变成考核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这样一来,高等教育机构就可以根据学生对于主题的回答,选拔出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此外,教育部门应当设置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研究生培养的近亲繁殖现象。同时,建立良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学校或者导师方面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往往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有所侧重,这对于学生实际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导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安排一些科研创新活动。通常来讲,这种科研创新活动以实验室的活动为主要形式。也就是说,导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当多为学生增加一些实验室的研究项目。

其次,变革研究生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成果,仍然以论文的写作为主要形式,学习过程中也是以传授理论性知识的课堂为主。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应当积极建议学校方面在科研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加大对于学校科研创新实验室、科研创新图书馆以及其他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建设的经费支出,采用先进技术,加大实验室教学的比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在以实验室研究成果为形式的科研创新上有所集中。

再次,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在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受阻受挫时,导师要及时给予帮助,稳定研究生沮丧情绪,鼓舞研究生继续探索的斗志,保证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导师可以为学生在实验室中展示一些有趣的实验性研究成果,并将实验创新成果的形成北京展示给学生,如万有引力的来源、磁场的发现过程等。让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到创新由失败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他们科研创新能力和信心的培养有巨大的帮助。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这不仅是为国家提供创新型人才战略储备的要求,也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高英彤,刘亚娜.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术交流,2012(2):20-21.

篇2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深入推行,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教育更加的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是指属于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它不仅包括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的能力,还包括组织进行科学有效的科研工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时候,应该注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我国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现状

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行,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致使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瑕疵。

1.错误的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等同于动手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对于技工的需求不断地壮大,使得高校在进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时,更加的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锻炼,可见这种定位是不准确的,这不利于学生真正科研能力的提升。

2.错误地认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主要在课余时间

这种认识显然也是不正确的,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学生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是被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下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这种科研能力培养的定位忽视了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1]

二、我国对于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改善措施

1.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各教学环节对于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主要实践,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科研的实际不断地优化教学的内容,优化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从而促进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备课、授课、考试、工作分析等各大环节,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教学的各大环节中,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时,积极主动地发挥教师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例如,考试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考试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在组织考试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选择最能够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针对科研成果进行综合的分析,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跟踪考察最新研究成果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对于考试形式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多设计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科研思维的题目,这样就可以通过学生答题培养学生的审题、分析、综合、比较、反思等的科研能力。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于科研人员的需要不仅仅要求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组织科研的能力,因此在考试时,教师还应该安排考试对象换位或者笔试、口试等相结合,这样可以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加的适应社会的需求。[2]

2.加大辅导力度,增强科研活动对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力度

我们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并不是否认了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社团活动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的作用。科研活动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如何让科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从而促进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所进行的科研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是有学校学院和企业共同组织的科研活动,这类科研活动因为与企业相结合,因此在科研中拥有着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使用的设备也比较齐全以及先进,可以说这类科研活动受到学校的极度重视,管理的也比较严格,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有着极大的好处,但是唯物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有两方面组成的,因此这类科研活动也有其弊端,一方面是指,在这类科研中,学生一般没有主动性,不能够选择自己喜欢适合的课题进行科研,而是按照学校教师根据企业的要求指定的课题进行科研,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不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这类科研活动中,企业以及学校都已经将课题、设备甚至是研究进程等都已经规定好了,对于学生的要求就是让学生进行具体的科研活动,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研的综合能力,不能够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的科研人才。[3]

一种是学生自由组织的科研活动,这类活动由于只是学生组织的,因此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支持,并且设备等也不完善,因此这类课题的科研水平一般都比较低下,并且由于学生进行组织的,管理水平等也不高。但是这类活动是学生自发进行的,所以组织的课题一般都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且所有的课题进行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组织的,因此这类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研的综合能力。

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辅导能力,促进学生科研水平的提升。首先针对第一种科研活动,教师应该积极地与企业等进行沟通,尽可能地制定符合学生要求的课题,然后进行组织管理时,将权力放给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提升。针对第二种类型,更应该加强教师的辅导能力,不论是组织科研的管理,还是进行具体的科研活动,都应该加强教师的辅导能力,当然科研活动的主体仍然是学生,只是利用教师的辅导能力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竞争归根究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中我们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于高校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给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式等有所改变,从而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 由娟.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J]. 科技资讯. 2010,10(19):10-11.

[2] 蔡红英,张勇.多角度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8(08):05-06.

[3] 董皓.中美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比较及启示[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4(01):12-13.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LIU Liang, GE Ming, QIANG Jianfeng

(Medical Schoo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ll medical colleges or hospitals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s big gap in the scientific strength among undergraduate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y Japan or Europea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some survey, most of respondent among mo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training level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s.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verseas,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area of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 in China.

Key words 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capac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近年来,科研在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及各类医院工作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无论是院校的排名还是个人各项工作的评比也越来越看重科研水平,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鼓励科研项目的申报,各类奖项的评比也遍地开花,可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人的急功近利,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人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国医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应从源头抓起,即从本科阶段就应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 我国本科医学院校对本科学生进行科研培养的现状

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第一学历(多指本科)毕业院校越来越看重,这从一方面也说明,本科毕业生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国内很多“211”及“985”的重点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研究生的培养。因此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一个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关系到一个高校的声誉。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国内院各大院校逐步探索和建立起自己的本科生培养机制。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都提出了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计划,比如“学生科技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RT)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 SRTP)等,①这些计划深受本科学生欢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然而,医学类院校,无论是独立的医科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却鲜有提出此类科研训练计划。

为了调查目前本科医学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我们对在江苏省21家及浙江省2家医院实习的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包括南通大学学生250名及省内其他院校的学生50名)和南通大学基础及临床共70名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在所调查的300名学生中,只有2人感到非常满意,3人感到满意,一般的163人,132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在所调查的70名教师中,认为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感到满意的只有1人。详见表1。可见,大部分师生对目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均不认可。

篇4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20-02

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当属研究生教育,在全面实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3]。研究生教育问题,需要在分析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把握研究生教育之关键,即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5]。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改实践活动和核心价值追求[6,7]。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呢?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需从培养研究生的求真务实尊重科学的精神入手,围绕科研创新的核心,以增强学生获取有用信息以及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主要方式,达到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使研究生能够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使研究生不仅成长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兼具科研创新能力与顺应时展需要的创业者,担负起实现国家振兴的重任。

一、注重培养研究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研素养,因此,科学道德教育应当首先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作为导师,应以身示教,通过科研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让研究生真正认识到:科研活动必须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细致合理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操作和周密的理论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得创新成果。

二、注重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而科技文献资料是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内外学科最新进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利用获取信息的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本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广泛收集,获得大量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仔细研读及开拓思路,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工作,把握研究课题的方向,以受到启迪,自觉遵循从研读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以至于萌发新见解的科研创新之路。因此,要培养研究生会按照一定的主题词或相关线索收集资料,并能够对所获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把握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发展趋势,尤其是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进一步明确具体研究内容奠定基础。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化分析总结,来挖掘新问题,发现新关系或揭示新规律。

三、注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能力,也即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研究生思想教育、开题设计、科研实践、论文总结等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一个人能够有创新,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精神,不愿刻苦钻研,不愿付出劳动,不可能有创新成果。所以树立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反过来只有创新精神,无创新思维,也是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两方面入手。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把训练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培养重点,并把这一重点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的确定,需要考虑实现创新的可能性及其范围。对于研究方向狭窄或研究内容不够前沿,要想突破创新就较为困难。作开题报告时应该明确指出创新点在什么地方。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确定培养方向和论文题目时,应该始终把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同时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提出不同的新观点。在开展科研项目和撰写研究论文阶段,关键是带领研究生走向科研创新之路,遵循科研探索的规律,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需要不懈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培养研究生,不仅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

四、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是科研实践的主要方面。学生在进行实验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去尝试新的实验手段或方法,需要学生调整实验方案,进行独立地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从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生的学术实践主要包括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作学术报告及举办专题讨论等。撰写学术论文需要依靠第一手科研资料,通过对第一手数据及资料的整理提炼,有可能产生新知识,新知识被加以应用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生产力。所有这些科研实践活动,使研究生在掌握知识、培养素质以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训练。因此,要鼓励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科研项目研究,支持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多参加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讨论会等。

五、注重学科交叉及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和协调发展,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集成化发展。“经典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的时代正在向“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时代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相对宽广的知识结构。学科交叉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与发展已很难在一个独立的学科中产生,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使得跨学科联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研究,各学科间通力合作,共同探索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需要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的交流、摩擦与碰撞,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1.

[2]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10-11.

[3]王碧云,陈国平,邱均平.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94(1):78-83.

[4]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5]张来斌.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6]颜卫东.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9,(7):218-219.

篇5

我国在建国初期,科研项目都是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完成的,而高校拥有相当多的知识和人才储备,却没有让这些资源充分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当今高校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并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发展形势,这主要源于高校、教师以及学生三个方面。

对于高校来说,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研项目,设立了许多大学生科研基金,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长,因此高校的相关政策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科研发展的需求;对于教师来说,目前大部分的教学方式还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但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以及其科研思想的培养来说都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对于学生来说,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无法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一大原因。一流的高校不仅要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同时也应该拥有一流的学生,一所大学的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学生的竞争力,为了能够更好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型和实干型的学生,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其在就业以及科研上都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长。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目前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发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因此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将单向的讲授方式改变为双向的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散思维,积极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引导,但不能过多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干预,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由于理论知识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要鼓励学生怀疑书本,做到不唯书,不唯上,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学术上能够看到更多的路径,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对于许多不同的学科,可以产生许多边缘结合的新问题,而这些边缘性的新问题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心理学与法学,两者看似毫不相干,但在边缘上还是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时还能够注意到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更多创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不相同,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培养标准人才的工厂,应该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的特点能够充分得到发挥。在高校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真正的学习需要依靠学生的自觉。因此,改变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注重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没有实验基础要掌握真理是不可能的,这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话。高校十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目前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基础知识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践证明,这对于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但目前时常出现大学生具有相当多的理论知识,但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无法施展的尴尬境况。这说明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无法充分利用到实践当中,这对于教育资源以及学生自身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因此在高校教育当中,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以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让学生的科研活动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各个院系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评审组,对学生科研的立项和选题进行专业的审查,提高学生科研的质量,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外的专家对学生的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和指导,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能够学到更多。同时,高校还可以与校外的机构进行合作,设立科研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在这些机构当中实践。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由于经费紧张,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来为大学生的科研项目配置设备、实验场所。因此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让学生在外部的企业或机构中可以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让外部的企业或机构收获很多。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还可以将学生的科研实践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将学生的科研实践成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参考项,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科研项目。通过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衔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的发挥,这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三、营造科研气氛,鼓励科研创新

实践证明,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将拥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因此高校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举办科研文化节、科技年会、展览等活动,给学生的科研成果展示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科研竞赛、知识竞赛以及交流会等,鼓励大学生参加高等级的科研竞赛活动,以此来营造出科研氛围,同时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科研意识,让学生更加自主的进行科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结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高校开始承担起科研任务,同时社会也更加需要科研人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非常紧迫的。

参考文献

篇6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临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双轨培养”模式的宣传和学习,加强指导教师的带教能力。此外学院还可以为研究生配备一到两位副导师,并采取导师及副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传统的高级导师是主导师,他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临床、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副导师可以是医学院或医院中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负责传授科研理论知识和指导科研实践[7]。当然副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轮科期间的带教老师,他们不但能直接教导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导师还可以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让他们来带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了解研究生的轮转学习情况,并督查学生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此入手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3.4适当调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训考核方案和科研课题

高校在探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新模式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们的科研热情[8]。合理安排和调整课程的上课时间,科研课题重在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的考核,基础医学研究将不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题的主要方向,而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治疗方法评价、手术效果分析、新技术疗效利弊、临床数据的统计、跨学科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成为科研课题的亮点。让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各种水平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将临床专业硕士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将获得执业医师资格与授予硕士学位相结合,使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硕士学位证及毕业证,同时获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让研究生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研究,高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培养出具有良好科研意识的临床医学人才,这才是培养现代临床医学高级人材迫切需要的[9]。

参考文献

[1]雷笑瑜,张勇,黄卓,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65-67.

[2]汪玲.“5+3”模式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6(1):65-67.

[3]陈文娟,唐郢,李蓉.规范化培训中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9(21):95-97.

[4]肖志波,张淼波,滕雯,等.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103-104.

[5]颜汝平,平秦榕,梁剑伟,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6,37(10):88-90.

[6]栾婷,李宁,王剑松,等.规范化培训大背景下专业型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9-30.

篇7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支庞大的专业化高职教师队伍已逐步形成,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职教育所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无不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日显重要。高职教育发展的这种新要求和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把教育科研推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前沿位置,高职教师加入到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中来也成方兴未艾之势。

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先进的教育思想的传播,有助于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推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教师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和职业志趣的培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同时,无论何种规模、何种类型的教育科研活动,最终都要以论文、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把成果发表出来,让同行评判、分享和借鉴。因此,教育科研的价值还在于它能推动学科或专业的发展进程。高职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这种新的时代要求和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当前高职教师应着力培养的科研素养

笔者以为,在当前社会创新这个大环境下,高职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应积极关注并主动培养以下基本的科研素养和研究能力。

1.高度的科研责任感

教师担负的社会责任是培养下一代新人,培养我们未来社会的创造者。我们要想在未来的世界之林占据坚实的地位,就必须在培养我们未来社会的创造者――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上下一番功夫。教师所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教书育人,还要研究怎样才能教好书育好人。高职教师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更应好好研究当代高职教育的新问题和高职学生的新情况,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一句话,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而工作和研究。

2.敏锐的科研判断能力

目前,高职教育科研的内容非常丰富,对热点问题的研究也很多。对于在科研上刚刚起步的高职教师和研究者来说,要密切关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现状和动向,研究那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实效问题。特别是应该选择适合本职工作需要的,或是具有本部门前瞻意义的,或是选择那些尚未有人研究或虽已有人着手研究但尚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论题,学会寻找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作为研究方向。因此,所谓的教师科研判断能力就是要有把握时展要求的、能够着眼于高职教育的效能和价值研究的选题判断能力。

3.强烈的科研参与意识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改革。”现在普遍存在某种错误的观念,就是有些教师将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那是科研机构、教育专家的事。“教师的职责现在是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一线教师要来个观念上的大转变,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敢于花大力气去研究和探索。许多科研的选题往往是那些尚未有人研究或虽已有人着手研究但尚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的论题,在这个范围内去选题和研究,固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下功夫钻研进去,就一定会有收获。只有积极参与,教师才能不断提高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4.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和资料的收集与管理能力

达尔文说过:“方法是最重要的知识。”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掌握基本的方法。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自然包含了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首先,要重视选题。选择适应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选择自己有浓厚研究兴趣的,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业务特长的,选择自己占有资料较为充分的研究方向,尤其是要寻找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其次,要学会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课题论证,了解前人的研究情况,积极吸纳别人的研究成果。第三,要严格按照计划和具体方案进行,不能随心所欲,尤其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第四,要善于归纳总结,了解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的基本写法。

限于目前高职教育很大意义上还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的一般性改良阶段,师资队伍还未快速转型,没有及时跟上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步伐,不能有效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因此,要深入研究高职教育问题,信息的收集、借鉴和使用是必由之路。为此,需要高职教师牺牲自己业余休闲的时间,多做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从中积累科研经验和科研能力。

与资料的收集紧密相连的就是高职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任何一个教师最基本的工作素质,也是科研型教师不可或缺的必备素养。因为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对该专业就不能具备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再谈相关资料的收集与管理以及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就会勉为其难了。

5.应有的学术道德与法律意识

现实中不难看到,由于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淡薄,有的教师有意或无意地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也有的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剽窃,而不懂得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对自身和教育事业来说都是一种损害。高职教师的学术研究必须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使学术研究更好地为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既不能搞歪门邪道,危害社会安全,也不能搞学术腐败,沽名钓誉,降低自己的学术品位。因此,高职教师要增强自己的道德和法律素养,认真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做到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内从事科研工作。

三、培养高职教师科研素养与能力的策略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高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和创新型教师。硬件建设对科研的重要作用已成共识。本文重在强调高职教师自身的科研软环境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是基础

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的主题发生根本的改变,而高职教师要进一步增强教育研究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则必须加强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的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学等。同时,要力求把目光由三尺讲台迁移到国外教育改革的大舞台,积极搜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改革的信息与资料,并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消化。把这些理论及信息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并适时地付诸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探索,为高职教师科研素养与能力创新提供现实基础。

2.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不断进行教研尝试是保障

高职教师要提高科研素养,除了刻苦学习、勤于思考之外,还必须认真钻研、勤以实践。要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教育教学环节,以及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成功来源于尝试,没有尝试就没有成功。不少高职教师对科研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感,缺乏亲自动手动笔去做的勇气,因而即使有过很好的科研灵感和思想火花,也时常错失创新的良机。高职教师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善于从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改革试验和研究。正是在这种不断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高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才能得以建构起来。

3.加强教育科研相互合作、全面提高整体素质是关键

在科研问题上,高职教师还应加强教育科研的相互合作。首先,要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和互相帮助的科研氛围,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其次,要加强与地方科研部门和地方高校之间的协作,通过他们的指导和帮助,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教研方向,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再次,要加强教与学的合作。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因而在提高自身科研素质时还应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综合提高。通过教与学的合作,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获得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这既能达到教学相长,也能为科研积累广泛的素材,最终为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帮助。

总之,要使科研结硕果,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高职教师只要勤学不厌、勤思不怠,大胆尝试、努力创新,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型教师。

参考文献:

[1]董世春,毕秀华.怎样才能成为科研型教师[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6):83-87.

篇8

关键词

科研能力 创新素质 培养途径

科研活动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或者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于研究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精英的储备库,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重要的影响[1]。因此,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

一、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现阶段,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细,使其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并不平衡。多数学生习惯于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满足于记忆和重复,并且受专业口径狭窄的限制,接触交叉学科的知识并不多,造成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现象在本科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研究生攻读阶段初期非常明显。

从事科研就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其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学生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相支撑,这必然要求学生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有所涉猎。通过科研活动的参与,可以极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品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教育创新,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特殊作用[2]。

二、科研能力的具体要求

科研能力是从事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有机结合。科研活动往往需要经历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方案论证——实践操作——总结答辩等步骤。由于科研活动领域十分广泛.所以构成科研能力的因素也相当复杂。总的来讲,学生的科研能力表现为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1]。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点:

1、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海森堡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当问题被发现或提出后,人往往会形成“问题意识”,能够更敏锐的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因此,正确的发现问题可以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对持续进行有目标的思维、探索活动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

2、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信息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展科研活动,首先必须掌握关于研究对象的大量信息,如研究历史及现状、研究方法等,在他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突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研究,并使自己的科研活动能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3、深入分析思考、采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要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对所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分析过程中,勇于探索,尽量去发现别人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对所搜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综合、归纳、抽象和推理,从而形成新的研究观点和目标。

4、归纳总结并准确表达科研成果。科研活动最终是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现出来的,或是新思想、新技术,又或者是发明专利与新方法等。这些成果都需要通过文字或符号表达出来,因此,从事科研活动必须具备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转贴于

三、科研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后者的科研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来指导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如何选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利用参考资料、如何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如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我们在实际科研活动与学生培养中的体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本科、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甚至是不同年级之间,这种差异也很明显。对于低年级或刚刚接触科研活动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兴趣,引导他们改变原来定向思维的方式,主要要求其能够掌握信息搜集、分析归纳、问题总结等基础技能。对于高年级或已有一些科研经历的学生而言,要把他们的问题意识发展成为科研意识。这些学生可以参与甚至适当的申报一些科研项目,在这些科研活动中,学生应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来正确选择科研课题、如何开展研究、如何撰写立项申请书以及研究报告等。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数据处理、结果论证等工作。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和培养方案,使学生感到教师所授内容切合实际,与自己密切相关,是关心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2、重视科研活动的选题设计。选题主要是确定科研目标和主攻方向,是做好研究的基础。从科研项目中选题,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自主探索、如何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如何获得创新思维,勤于实践,开发其创造潜能。

通过引导学生广泛的查阅资料,分析国内外针对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以及近几年的现状水平、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使学生明确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选题主要来源于科研项目,因此应该使课题尽可能的具体化。例如,确定解决课题的方法和途径、拟定实施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指标等,这些工作主要是在开题过程中完成。开题报告时,最好请专家组给予讨论指导,提倡多提意见,这样可以避免研究过程中多走弯路。在选题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效率。

3、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参与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学生的科研活动大多是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的,在课题组内,完成一个研究计划往往需要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因此就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交流与团结协作,学会兢兢业业的完成每一个研究步骤、做好每一件小事。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性格、动机和意志品质等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也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科研精神。团结协作、锐意创新、艰苦奋斗,这是一个科研团队蓬勃向上、稳步发展的珍贵精神财富。

4、重视外语学习并及时对难点课题进行总结。科研过程中,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及早的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外语水平,无疑对以后的研究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可以积极的邀请校内外,甚或是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举办学术报告,鼓励学生主动交流和积极参与,既浓厚了科研氛围,又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综合素质的平台,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在按照教学大纲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并与学生就难点课题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及时总结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素质。

四、总结

科研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正确的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教师应该积极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颖香.刍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2.来秀明,陈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10

篇9

关键词:高校 医学生 科研能力

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学生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的技能较差,缺乏科研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和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较低。主要因为:1.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学校科研条件有限、经费不足,不能给学生在校参加科研活动提供良好条件1。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医学生毕业后当医生给病人看好病就行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水平普遍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绝大多数学生既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没有科研经历,也没有掌握撰写论文的技巧和方法,更不用说能够发表有一定质量的论文了2。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更应具有不断探索、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通过学生科研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了解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某些先进的实验操作技术,熟悉科研论文的写作等等。

面对当前的人才需求现状,各个医学院校纷纷调整其对医学生的培养策略,出台各种各样的培养手段。而我院也把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工作逐渐开展,并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本人有幸参与了部分学生的科研工作的带教工作,从中受益良多,也同时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我把这些体会作个总结吧。

一、应将学生自身兴趣与教研室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以保证课题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参与科研的学生大多数为1、2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敢于求新,科研思路广阔,但由于现有知识水平所限,难以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学生尚未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技能,无法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难以保证课题的创新性及价值性;学生课外科研的经费由学院资助,一般是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这是远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的。实验动物、实验试剂、实验器械以及资料查阅和都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如果学生的研究方向与教研室和老师的研究方向一致,这样就可以与老师一起做课题,学生可以利用老师的部分经费,从而解决学生的经费不足,同时,老师也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这就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并且,就算学生最终没有进行完科研,老师也可以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从而避免科研经费的浪费。另外,老师的科研项目具较强的可行性,无论从理论基础、实验设备还是实验经验上,都能给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应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

让学生从查阅文献——写小综述——立题——设计小实验——完成实验操作——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全过程进行完整的科研能力的训练3。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它包括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老师对学生科研加强引导和启蒙,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主要目标。应在科研开展的前期工作时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并且在科研工作开展时结合实际系统地对相关实验能力进行培养等。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都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比如,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理论知识以及麻醉、注射和动脉插管等动物实验技术,这些知识基本上都要到高年级才讲授;另外,细胞培养技术、实验动物学以及一些分子生物学技术,这些知识可能在本科都没有开设相关课程。针对本科生所有的这些不足,在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统计的时候,老师就要加强引导。可以推荐学生查阅相关论文,阅读实验动物学、细胞培养等方面的书籍;同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实验仪器,以及清楚清洗、消毒和试剂的配制等实验流程。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在科研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困难。对于没有科研经历的本科生来说,科研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主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本科生进行科研最主要的目的不一定是要得出研究成果,而是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培养科研思维,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外科研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以及协作精神、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与实验过程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能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自我获取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还要做好实验记录,老师定期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便能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的实验。对于学生科研来说,实验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良好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及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四、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关系

医学生学习负担繁重,时间比较紧。但如果处理得适当,两者可相互补充。毕竟,学习专业知识才是本科生最主要的任务,而科研只是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加强,是一种补充手段。由于学生平时学习较忙,学生科研多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等课余时间进行的。另外,考试、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都会与科研的时间发生冲突。而比如动物饲养、试剂配制、仪器清洗和实验操作等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老师可以在时间的协调方面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其次,引导学生适当控制开展科研的进度,按计划完成相应的实验阶段,并且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有条理、有阶段地顺利完成最终的科研工作。

五、加强对学生的协调和管理工作

学生资金较少,远不能满足科研需要,比如实验动物、试剂、某些仪器设备及等都需要经费支出。因此,在学生的研究课题与老师的相一致的情况下,让学生的资金纳入老师的科研基金中统一进行管理,使资金能最合理利用。

由于教研室的人力物力有限,而学生科研组较多,因此协调和管理好各个学生科研组就显得非常必要。应当控制科研组的人员结构的数量,每组以3-4人为宜。同时,要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守则,节约使用水电及实验药品,爱护实验仪器设备。

经过科研的实践,学生的科研能力无论是创新思维、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等都有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学生在经过实践的磨练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比以往提高了。从而达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互配合,相得益障的好效果。总得说来,学生科研的开展是成功的。但是,这也与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与合理的协调与管理分不开的。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要把这项工作更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从2008年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幼教本科”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人条件之一。据市场调研,多数优质幼儿园将自己的招聘条件定位于具备学前教育本科学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全面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和幼儿优化成长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视已由关注高考向前延伸至人生起点的教育,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诸如幼儿智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能够优化地成长,即人们开始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在这一视野下,要求刚走出校门的学前毕业生就具备如此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的经验是不可能的,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具备,却使这一切变得可能,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日渐清晰,甚至为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尽相同的最适宜的教育。因此。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促使幼儿教师具备无可限量后发优势的保障。

(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对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教师仍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甚至贻误天才的成长等情况。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则不但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作为其后发优势的动力,可以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借助这一科研能力不断地学习、探索,诸如研究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注重个性的彰显,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用教育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将在客观上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可见,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是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科研能力是这种学习与探究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看,涉及到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其中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亦是需要科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的。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层面看,无论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是走上其它工作岗位,只要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使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融入主流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

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已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诚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的科研现状

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研情况看,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O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则更是较为缺乏。另外,从不同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基础条件好的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大多资金、设备不足的幼儿园甚至认为搞科研是一种奢求。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研现状看,多数高校对于这一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其它学前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极少数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科研型”的幼教实践人才,并且在相应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中有所体现。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更新科研理念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前,应使其重新审视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新科研理念,即科研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是促进幼儿教师具备后发优势的保障,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1.设置相关的科研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针对于本专业的科研课程即学前教育专业科研方法课程等。

2.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

在掌握基本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在实践中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日常的教育教学立足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实际问题,能及时收集材料,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注意幼儿教育研究的题目不一定要突出“大”和“深”,应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即在实践中生成的、较小的题目,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应着眼于通过实践论证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种科研意识的树立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发现问题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

3.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2(a)-0142-03

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医学高校开展实行八年制医学教育,第二军医大学位列其中。虽然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个福音,因为八年制代表了全国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不仅可在学习的各个阶段获取多元化的知识,毕业后也即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八年制因其属于我国医学教育的新生事物,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还需得到解决[1]。八年制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在实践中更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既符合医学行业对人才创新性实践的特殊要求,也是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3]。

但是,各高校目前尚无明确及统一的对八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案,而毕业时八年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应达到何种程度,国家教育部并无相关的政策规定,各试点院校目前也无统一的考核标准[4]。此文章就八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模式及目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八年制医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习惯养成和兴趣建立有所帮助。

1 八年制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

根据“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原则,目前国内医学教育专家已形成共识,八年制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潜力的医学专业人才[5]。但是国内的八年制教育较为特殊,现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本着“试办”的探索期望对八年制学生进行培养的。

一般说来,八年制的培养分为医学前基础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或临床实习教育、临床住院医师教育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中,后两个阶段是处于临床学习的阶段,虽然在这其间不停地可接触临床知识,同时获得科研方面的资源,但是真正赋予学员们的时间是不足的。尤其是在最后两年的临床住院医师教育中,同时也涵盖了科研训练和文论撰写的时间[6]。繁忙的临床轮转压力和科研的压力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对于刚起步的学员来说,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无论从科研还是从临床来看,两年的时光都无法从本质上提高学员的科研以及临床能力,并且如果处理不好临床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很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不良的后果。

因此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本着以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医学科学强烈的探索精神为八年制学员必备素质的要求未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于如何对八年制学员进行有效的科研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2 八年制学员的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2.1 早期接触科研

科研能力培养的早期教育很重要[7],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及时补充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可以开阔学生科研视野,培养科研兴趣。任何一份科研工作不是单个学科知识和技能所能完成的。对于八年制学员来说,若是早期的接触科学研究,在理论知识的根基上对科研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应能更有效地为进入临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2.1.1 早期科研的基本模式和对象 早期接触科研的时间可定在大三和大四。在学习医学基础课的同时,可用基础学习的知识反馈于科研学习上。内容上可分为科研知识的授课、科研活动的开展、科研课题的设计以及科研实验方法的学习。通过从对科研的起步认识到对科研产生兴趣,拥有科研思维的方法,让八年制的学员更进一步在科研层面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 早期科研的具体实施 在学员大三或者大四的时候开展科学研究课程,其中包括科学研究的设计、文献搜寻、科研技术方法以及生物信息学数据可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等各方面围绕课题的相关课程。让学员开始接触科学研究,了解科学研究,并可深入地挖掘科学研究。同时,每周利用周末或者晚上闲暇的时间,来探讨一些最新的科学前沿研究。讲堂可有教研室的老师,也可由学员作为主讲人。探讨的话题可多元化,比如对发表在最新的优秀杂志的优秀文章进行讲解、有效及便捷的文献查找方法、SCI英语论文撰写的要点梳理等。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个突破口,激起八年制学员的兴趣爱好,并激励学员回去后自己主动查找相关文献进行阅读。老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简单介绍常规仪器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对实验室的整个操作流程以及大致概况有初步的了解,并同时激发学员产生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参与科研的热情[8]。在科研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广泛兴趣培养之后,可开始一些较为简单和普通的实验课程,比如感受态细胞制备和大肠杆菌转化等。不但从理论上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从实践中领悟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基本原理,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服务理论的要求。

2.2 科学研究兴趣小组的建立

在完成科研课程、实验操作以及文献俱乐部等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设兴趣小组。所谓兴趣小组就是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某门学科、某项知识点特别感兴趣,从而建立的兴趣小组。

2.2.1小组成员 包括感兴趣的学员以及在这一领域较为出色的学校教授作为临床前科研导师,辅助学员对于此研究领域的相关内容文献阅读,并开展相关课题。

2.2.2 开展内容 在确定了临床前科研导师并成立了兴趣小组之后,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从事一定的实验工作,原则就是以科研促进教学,以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在学习和训练中,学员可真正接触科研,实现从学习者到科研者的角色转变。与此同时,学员与导师之间的交往互动,形成一种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再次,当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后,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导师已有的研究基础,申请学校或者市级的创新基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主完成标书的书写。这是一场不小的挑战,也是一段有趣经历,更是一段美妙的成长过程。另外,在导师的指导下可进行综述的写作。写作的内容可为自己感兴趣又或者是研究领域较为新颖和具有争论的话题。通过综述的撰写,学员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面,加深了相关领域前沿的动态了解,并大大提高了文献检索、整理、归纳能力以及科研文章写作的能力。

2.2.3 临床后科研培养 八年制学员与普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相比,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培养目的的不同,八年制学员的培养是朝着临床型、能力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准医生为目的进行的[1]。所以,当八年制学员进入临床实习以及作为住院医师培养阶段,大量的临床工作和压力都是八年制学员需要面对的,所以如何做好科研和临床两不误是件很难把握的事。

笔者认为,如果学员能在之前阶段将科学研究的基础打扎实,在平时的临床工作闲暇时间是可以安排好科研工作的。比如,可以进行一些关于临床随访的工作,了解和搜集患者治疗预后的信息。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转化医学模式已然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和医学领域的新潮流。其强调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用基础的结果用于临床,然后再用临床的结果反馈于基础,做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提高基础研究的实用性[9]。作为八年制学员可在其中帮助进行临床的检验工作。在这一点上应该多学习国外先进的临床教育理念,他们对于踏入临床的学员的培养模式是尽量早和尽量多的接触患者[10-11],因为许许多多的科学问题往往来源于患者,来源于临床的点点滴滴。早期和大量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八年制的学员应该具备一颗发现问题的心,要做一个有心人,同时应该结合逻辑的科研思维进行下一步的科研方案设计和执行。

3 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研究对于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学员来说十分必要,它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让学员们从学习者走向研究者,从听者走向讲者,从理论走向实践。八年制的培养理念和原则是“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需要提出的是,科研能力培养是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八年制学员的科研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季晓辉,王锦帆,马艳,等.试析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演变和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4,1:39-42.

[2] 罗庚求,文继舫,周建华,等.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 11(1):49-50.

[3] 张凤琴,张阳,蔡剑飞.关于长学制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44-145.

[4] 杜军,戈应滨,顾洛.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78-80.

[5] 文历阳.关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设想[J].医学教育,2002,(5):3-5.

[6] 夏欧,曾志嵘,杨军.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06,(8):10.

[7] 李昌琪,李芳,戴茹萍,等.八年制医学生教学中早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9):1745-1747.

[8] 李杰华,刘静,何庆南.八年制医学生早期科研训练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61-62.

[9] 王倩,董方南,肖博雅,等.医学本科生基础课阶段开展转化医学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