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49: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网络成瘾概述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 S.Young认为IAD与沉溺赌博、酗酒、吸毒等无异,导致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学业成绩下降、损害身体健康、夫妻关系障碍或离异、影响正常工作等。
美国心理学会1997年正式认可“网络成瘾”研究,并专门讨论IAD的诊断标准。(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如果3项或3项以上符合上述特征,那就属于网瘾综合症。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在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北京市150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达到81.3%,有七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四成多经常光顾,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有外在因素,即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也有内在因素,即青少年自身因素。
(一)外部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关系不和睦及单亲家庭;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学习和生活;家庭沟通方式及教育方法不当;孩子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父母在孩子上网后恐慌采取强硬办法等都容易导致孩子上网成瘾。
2、学校因素。学校采取“堵”的办法解决学生上网;学校对学习“不好”的学生采取打、压、忘的办法,致使部分学生以网来寻求安慰;学校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不佳时,学生容易寻求网络满足。
3、社会因素。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成瘾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网吧监管存在很多漏洞;对互联网产品及内容的分类分层管理不明晰,许多产品未经严格审查就进入网络。
(二)青少年自身内部因素
1、生理原因。有研究者认为,大脑的欣快中枢与成瘾的行为和机制有关。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人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上升,使个体获得短时间的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
2、青少年心理的特点。第一好奇心理,浏览极多的信息,体验梦幻游戏;第二补偿心理,许多青少年在现实中被学校、家长忽视,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弥补自己在现实里得不到的东西;第三逃避心理,学业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使一些青少年难以应付,上网可以缓解压力;第四从众心理,青少年处于建立友谊的时期,极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为了得到同伴认可而上网。
3、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多项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人格上具有孤独、焦虑、抑郁等特点,在身体与心理方面表现出神经性情感症状及躯体障碍。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一)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不仅会影响头脑发育,还会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引发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变得越来越孤僻,造成青少年个性的缺陷;网络成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
(二)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及人际关系疏离。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从而拒绝与人交往。
(三)对青少年人格意识和思想的影响。长期流连于虚拟网络社区,经常沉迷于角色转换,对于尚须进一步完成角色社会化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上网将容易产生角色认知的偏差。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
(五)学习和教育受到严重影响。过度的网络使用是导致学业受挫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与普通学生比较,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上网时间长、上网所从事的活动大多与学业无关、上网之后大多感到成绩下降,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正向态度偏低。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解决。但在应对此问题时没有单方面的责任,学校、政府、企业应相互配合,临床心理学家、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等首先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临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为家长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把那些已经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解救”出来。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R 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9-0803-02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Adolescent Inpati 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TAO Ran, HUANG Xiu-qin, LI Bang- he, et al.Beijing Military Region Central Hospital,Beijing(100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ealth status and the in fluencing factors among adolescent inpati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 IAD),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against adoles cents' IAD. Methods 596 young IAD inpatients were assessed with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Symptom Checklist 90,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 ionnaire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EMBU. Results The scoresof obsessive-com pulsiv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 paranoid ide ation, general symptomatic index and number of positive items were significantly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domestic norm.The multiple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revealed that the nervousness of EPQ; fa ther's refusal, rejection; father's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feeling of oppress ion and cognition of future object entered regression equation. Conclusi on The inpatients with IAD have bad mental health and are influenced byneurotic personality, bad parental rearing style, oppression and unclear cognit ion of future objectives.
【Key words】 Internet;Behavior,addictive;Mental health;Factoranalysis,statistical;Adolescent,hospitalized
国内有关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研究对象多为在校中学生或大 专院校学生,对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的判定多采用问卷自评法 ,而非通过专业人员全面了解“病史”、当面访谈后作出诊断的方法。本研究旨在了解由专 业人员诊断的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为网络成瘾者的心 理干预提供有效信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间经总医院诊断为IAD的住院青 少年,共607例,剔除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测谎量表分≥8者11例,实有对象596例,年龄 范围14~30岁,平均年龄(18±3) 岁。其中,男性568人,女性28人;受教育程度初中214人,高中265人,大学115人,研究生 及以上2人。
1.2 方法 调查表的填写及心理评定均在入院后1周内完成。
1.2.1 工具 (1)自行设计的IAD青少年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及与网络成瘾 行为有关的自我评价调查表。一般情况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入院方式(主动、被动)、持 续迷恋网络时间;家庭情况包括IAD青少年父母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状况 、家庭成员沟通频率、家庭气氛融洽程度、父母感情状况。与网络成瘾行为有关的自我评价 包括对沉溺网络的危害认识程度、对未来目标的认识程度、对学习的兴趣、压抑感等共20个 条目,按10分制评价,最低为1分,最高为10分。(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由陈仲庚修 订,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神经质(N)、内外向(E)、精神质(P)和掩饰性(L),共85 个条目。对16岁以下者采用EPQ少年版。(3)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 中文版,为岳冬 梅修订。(4)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测评有效性标准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的测谎量表,由15个条目组成,得分在8分及以 上则认为有撒谎现象,问卷不可靠。
1.2.2 网络成瘾的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大量的临床实践,在Young的IAD判定 标准[1]基础上加以修订,由精神医学或医学心理学专业人员评定。(1)症状标准( 至少具备前4项):①心理依赖――上网已占据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②耐受性――为获得 满足感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和投入程度;③戒断反应――停止上网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 安、焦虑和易激惹;④躯体症状――上网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倦怠、头痛、头晕、颤抖、视 力减退、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⑤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⑥上网成为缓解痛苦的唯一办 法;⑦对他人隐瞒迷恋因特网的程度;⑧使用互联网导致放弃其他活动和爱好。(2)严重程 度标准:互联网过度使用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如辍学、失业)。(3)病程标准:符合症 状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 非成瘾物质、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所致网络成瘾。
1.3 统计方法 t检验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住院IAD青少年与全国青年常模SCL-90得分比较 由表1可见,住院网络 成瘾者SCL-90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总均分及阳性项目数 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2.2 网络成瘾青少年SCL-90总分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SCL-90总 分为因变量,以前述自编的IAD青少年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及与网络成瘾行为有关的自我评 价调查表的项目、EPQ的4个因子及EMBU的11个因子为自变量(为定性变量,设置哑变量), 以 α=0.05为准入标准,α=0.10为剔除水准,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通过散点图的 观察确定回归方程满足线性与方差齐性的假设。按照标准化残差绝对值大于3的标准去掉6个 被认为是奇异值的观测量,实际样本590例。共线性诊断:容许度=0.901,方差膨胀因子=1. 109,条件参数=12.05,可认为各自变量间无多重共线性。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21. 174,P=0.000,说明该回归方程有效。
由表2可见,共有5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对SCL-90总分有正向影响,即对心理健康状况有 不良影响。按贡献大小顺序为:EPQ的神经质因子高分、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自我压 抑高分;对SCL-90总分有负向影响,即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为: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高分 及对未来目标认识高分(对未来目标有清楚的认识)。
3 讨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诱因多为学习或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困扰、环境适应不良、负性生活事 件等,IAD青少年为了逃避这些不利因素导致的负性情绪而逃到虚拟的网络活动中。长 时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进一步造成学习或工作受到影响、家庭关系恶化、现实人际交往缺 少或缺失等,这些社会功能的损害又加重了他们原有的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 ,IAD青少年很难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笔者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IAD住院青少年的 心身症状明显多于全国青年常模,尤其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人际关系、偏执等6个 方面。国内对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针对在校中学生或大专院校学生,对网络成瘾的 判定方法多为问卷自评法,且所采用的标准不尽相同,导致所得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但总 体上可得出网络成瘾者存在广泛心身症状[2-4]的结论。本研究对象为集中住院的 网络成瘾者,诊断由专业临床医生向青少年的父母或知情人了解“病史”并结合面对面的深 入访谈后,根据临床诊断标准作出,其中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为社会功能的损害,确保了诊 断的可靠性。
IAD者不良的心理状况与其神经质人格、父亲否认拒绝、缺少情感温暖与理解的教养方式有 关。许多研究也表明,网络成瘾者具有神经质的人格特征[3-5]及存在不良的家庭 教养方式[6-7]。这一结果提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父母,尤其是父亲要认识到并纠 正自己的不当教养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避免一味拒绝、否认,注意从小 培养孩子稳重、善于自我控制的人格特质。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IAD青少年的访谈发现,多数IAD者对未来没有打算或/和对未来目标 缺少认识。当问到这些问题时,许多人回答“不知道”、“不愿意去想”、“玩一天,算一 天”。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希望将来当职业游戏竞技者、程序开发员或做网吧老板。本研究 发现对未来目标缺乏认识(对未来目标的认识得分低)不利于IAD者的心理健康,这与缺乏 对目标的认识、引起不确定感而增加焦虑情绪有关。在对IAD者的综合心理干预过程中也发 现,通过帮助IAD青少年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与他们一起分析、制定治疗过程中的近期目 标,并督促他们付诸行动,在实现目标后,他们的情绪也逐渐好转。这些均提示在对IA D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中,专业人员宜帮助他们确立短期及长期的人生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水 平,尽早摆脱对网络的沉迷。
4 参考文献
[1] 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 rPsych and Behav,1998,3:237-244.
[2] 张翠红,刘国伟,谢正,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761.
[3] 张敏,丁晓玲,童汉英.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 ,15(2):172.
[4] 耿耀国,李飞,苏林雁,等.初一网络成瘾学生情绪与人格特征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2006,14(2):153-155.
[5] 孙海双,夏晓燕,胡庆成.某高校学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心理社会因素分析.中国学校 卫生,2005,26(12):1 014-1 015.
[6] 席震芳,张晓阳.初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 6(2):153-155.
[2]Young KS .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 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4 than 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11, 1996.
[3]Hall, Alex S,Parsons,Jeffrey.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Study Using Best Practices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oct2001 vol,23 issue 4:312-328.
[4]R.A.Davis, A cognitive-behavior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2001):187-195.
[5]周荣,周倩. 网络上瘾现象、网络使用行为与传播经验之相关性初探.台北中华传播学会1997年会.
[6]Beard k w.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aiton.Cyberpsychology & Behbavior,2001,4(3)337-383.
[7]陈淑惠.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 中华心理学刊, 2003, 45( 3) : 279 -294.
[8]周治金,杨文娇.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的初步编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年,20(11) 754-756.
[9]杨晓峰,郑雪.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量表编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8,565-71.
[10]刘惠军,樊励方,国雪利.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2009,30(7) 597-599.
[11]陈秀红.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研究―家庭功能理论视角.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2]Park SK (Park, Soo Kyung), Kim JY (Kim, Jae Yop), Cho CB (Cho, Choon Bum)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RRELATIONS WITH FAMILY FACTORS AMONG SOUTH KOREA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43卷172期895-909.
[13]Kraut R, Kiesler S, Mukopadhy ay T, Scherlis W & Paterson M. Social impact of the Internet: what does it mea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8a, 41: 21 C 23.
[14]JU-YU YEN, CHENG-FANG YEN, CHENG-CHUNG CHEN, SUE-HUEI CHEN, and CHIH-HUNG KO.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 2007,10(3)323-329.
[15]李涛,张兰君.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004, 27( 3) : 662-663.
[16]谢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16(3) 294-296.
[17]韦凡荣.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8]王军. 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格和人际交往特点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2008 ,31 (4) :989 - 991.
[19]丁勇. 大学生抑郁型性格类型与网络成瘾关系的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 28 (2): 90-91.
[20]谭文芳. 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之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3) 245-247.
[21]Young KS. Rodgers R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ternet Addiction. 1998.
[22]Petrie H, Gunn D.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ffect s of sex, age, depression, and introver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London. 1998.
[23]傅晋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6,(1) 124-127.
[24]王立皓, 童杰辉.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 94- 96.
[25]翟成蹊,陈舒音. 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 科技信息2007,24:104.
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288-01
一、我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界定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
在我国, 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6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以网络为犯罪诱因, 或犯罪地点在网吧, 或犯罪手段与犯罪目的与网络有关联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二)犯罪平均年龄低龄化。据重庆市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分析表明, 在22件60人的网络犯罪案件中, 年龄最小的刚满14岁, 最大的不足17岁, 其中14周岁的5人, 占81.3%;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和15周岁到17周岁的各为20人,均占33.3%;
(三)犯罪动机较为简单冲动。在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中,涉案被告人作案动机普遍简单, 多是为了索要几元赌债、言语不和等简单的事情。由于青少年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付上网和生活费用而采取暴力抢劫的方式。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探析
(一)青少年自身所处心理阶段特点
发展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期”一般是指从11、12 岁到17、18 岁,在此时,青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且青少年的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这是心理成熟前期动荡不定的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心理特点,使得青少年时期成为了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时期。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 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家庭不和、打骂子女、放任自流、溺爱放纵、父母行为不良等诸多情况都会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错误导向, 最终成为青少年罪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另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家长的“网络素质”却不见提高, 甚至出现众多“网盲”家长,最终导致犯罪的发生。
(三)学校法制教育的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是青少年获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 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 认为开办法制教育只是形势需要, 忽视学生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 忽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消极应付。学校的社会化角色没有很好的完成, 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之路径选择
(一)健全和完善网络保护立法
宏观上, 国家应建立、健全青少年网络保护立法,强化社会责任, 加大对青少年保护和宣传的力度。有关执法行政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 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防范性的法律措施来规范青少年行为、 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微观上, 地方各级政府要针对网络市场和网络管理,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使网络行业有章可循。
(二)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网吧管理应是多个执法部门共同管理, 要经常性地对网络市场进行整顿, 对网络市场进行抽查和检查, 以防范于未然,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网吧的有效管理。各部门在加强对网吧安全隐患管理的同时, 要把落实实名登记制度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加强对网吧的监管, 对青少年犯罪分子形成心理震慑, 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三)增强青少年的自律能力
应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 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 从源头上遏制青少年由于沉溺网络而引发犯罪案件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现实生活中, 青少年要学会正确、安全、科学的上网,上内容健康的网站, 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参考文献:
[1]黄教珍, 张停云.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对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4.
[2]杨恩国.论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特点[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安全研究,2004(1).
[3]肖冬梅.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J]. 辽宁公安司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
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幸福、享乐、希翼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饮食、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中人的生存面临种种尴尬和矛盾。网络正撞击着人类苦苦营造的传统伦理壁垒。对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的冲击尤其严重。由于他们正处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迷惑。大体说来,青少年受网络影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道德情感冷漠化;学习方向迷失化;失犯现象严重化。
2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会网络环境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2.1学校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许多老师对学生上网采取的不是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做法,而是采取消极防范,盲目禁止的做法。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利的一面。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日益使人学坏”为由竭力阻止学生“触网”。
2,2家庭原因
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归宿感,这是问题儿童、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虚拟的网络世界诱惑着少男少女,“沉溺网吧、厌学逃学、夜不归宿”,甚至欺诈、斗殴、抢劫等现象并不少见。青少年“触网”需要引导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才能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青少年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多管齐一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挺立与培塑。
3,1规范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担负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
3.2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青少年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一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荞,增加思想免疫力。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学校虚拟德育阵地。
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或交互式德育。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青少年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强化青少年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向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 .3家庭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一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酬理想的人。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4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3.5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所谓网瘾,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和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美国精神病医生依凡・金伯格把这种新的心理障碍命名为“网瘾综合症”。美国心理学家杨格(Young)提出,要诊断一个人是否形成网瘾,通常是根据其在过去一年内,有无下列十种症状中的四种以上:一是上网时间全神贯注,下网以后还念念不忘网事;二是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三是无法控制用网;四是一旦减少时间上网就会明显地焦躁不安;五是一上网就能消除种种不愉快,精神亢奋;六是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和事业;七是因上网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八是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九是对亲友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十是下网后有孤独失落感。
一、青少年网瘾心理原因分析
人对事物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因素,对网络使用的不同需要会使青少年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瘾现象。
(一)安全的需要。
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动期,在家长和老师带来的各种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多种途径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正能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由于虚拟网络的仿真性,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在现实生活得不到的满足感。而且这种满足感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在数字时代的虚拟社会里,由于网络空间的独特虚拟性质,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正好满足青少年寻求安全的心理需求。
(二)爱与归属的需要。
现实生活中外貌身高、家庭条件、才华等多方面的约束,导致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聊天、交友平台弥补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缺憾。由于网络的不记名性与虚拟性,使得人际交往能力差的青少年能够有交流,能够抒发自己的想法,反而让青少年觉得交到自己的“真心朋友”,转而把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找爱的虚幻替身。
(三)自我实现的需要。
网络是一个不论出身和条件的虚拟空间,是青少年施展“才华”的大好平台,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加开放地呈现自我,甚至塑造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自我,以此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未成年人廉价的成就感。同时,网络游戏中重要的“诱”人手段就是升级,这类游戏带给玩家的刺激就是,只要你付出了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就能实现游戏角色级别的提高,这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找不到成就感的学生,通过游戏中逐级上升、鼓励胜利、迅速得到了成就感。但其结果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进一步荒费了学业。除此之外,青少年在网上的观点越是新奇怪异,得到的反响就越大,回应就越多,使他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比如有的年轻人忍受不了“本我”的煎熬,迫不及待地想向别人暴露自己的隐私;有的人不愿意受制于人,希望体验统管他人的快乐。可见,网络能虚幻地帮助青少年找回失却的自信,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
二、青少年网瘾应对策略
(一)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的辅导
第一,营造青少年交流的环境。建立青少年交流的现实环境,让他们可以不需要借助虚拟的互联网来满流的需要,弱化网络交流的必须,强化技能的培养;第二,引导正确的上网动机。对青少年加强自我意识的引导,及时解决其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出现的危机,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第三,强化自我调节。矫治网络成瘾者首先要从培养其自我意识做起,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青少年自控力的意志品质,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能力,加强自觉抵制互联网使用消极影响的能力,并建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学习生活计划,认清自己的现实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上网;第四,完善个性。个性完善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对网络成瘾具有抵制作用。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障碍者的矫正要通过发掘其自身力量得到恢复“富者更富”模型理论也说明,那些具有较多社会支持及性格外向的人可能更多地受益互联网使用。第五,心理医学治疗。“网络成瘾”属于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理依赖行为,会产生耐受性、强迫行为和成瘾反应,并导致健康和学习等方面受到影响,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障碍己引起临床心理学的极大重视,给予临床心理学专业帮助是必要的。
(二)建立家庭的网瘾防治
第一,家长应加强对网络的学习和了解,丰富自身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第二,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三,家长应履行监督义务,及时制止过多的网络使用;第四,家长应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爱好,避免网络依赖。
(三)学校建立多效的网瘾防治
第一,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目标;第二,教师要加快知识的更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正面引导网络的使用;第三,建立师生交流,指导家长合理安排网络使用;第四,开展意志力教育和挫折教育,强化青少年心志;第五,通过德育教育,认识网络的利弊;第六,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网瘾青少年。
(四)改善社会网络环境氛围
第一,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共同关注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第二,政府应创造良好的青少年活动条件;第三,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建设网络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何桂宏、赵晓兰:《论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2002年1月;
[2]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互联网成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4期;
[3]陈明龙、陈先建:《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兰州学刊》,2003年1月;
[4]曾梅华:《青少年网瘾综合症心理分析以及心理治疗探究》,《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1月(下);
元情绪的出现可为改善该现象提供一条新的途径。自从1995年Salovey提出元情绪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但由于情绪智力的概念目前还存在较大分歧,而元情绪与此密切相关,所以关于元情绪的研究也存在很多争议。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有许远理提出的元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应贤慧的元情绪的二维理论模型。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对高中生、大学生、军人、父母等对象的研究上,关于用元情绪调节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尚未有具体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够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元情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
国内学者许远理在结合自己构建的情感智力“九要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元情绪理论。他把内省情智包括的三种成分作为元情绪理论的构成要素,分别是:(1)感知和体验自我情感的能力;(2)表达和评价自我情感的能力;(3)调节和控制自我情感的能力。总的来说,元情绪就是一种主体对自我情绪的觉知、评价、描述与监察的能力。元情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知和体验能力使青少年对网络成瘾有“自知之明”
元情绪是个体对自我感知和体验到的情绪变化的敏锐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我情绪的有效调控,它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对自我情绪情感的感知和体验是元情绪功能的重要基础,处于最低层次。它是即时情绪的敏锐知觉和内心感受,只有我们对某种情绪有了“自知之明”,才会有可能去调控它。青少年的元情绪能力还处于未成熟过程中,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感知和辨别自己的情绪。很多青少年一旦上起网来,往往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是随着自己上网的渴望和冲动心情去行动,任凭网络上的游戏等充斥自己的头脑,对自己的思维正变得迟钝、情绪正变得低落消沉没有察觉和意识,而元情绪感知和体验能力对此有“自知之明”。
(二)表达和评价能力使青少年对网络成瘾有正确决策
自我情绪的表达和评价是元情绪从最低水平的感知和体验到最高水平的调控情绪的必经之路。自我情绪的表达能够将元情绪明朗化、清晰化,是对部分元情绪的操作。自我情绪的评价可以使个体对当前的情绪状态进行进一步的认知,使其做出正确有利的决策。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一般性格比较内向,比较敏感,不爱向他人倾诉心事,喜欢用“情感封拒”的方式来逃避某些痛苦或不愉快的情感,经常如此会使得青少年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渐渐变得麻木和识别不清,而且对一直沉迷于网络的行为也缺乏评价和判断力。元情绪的表达和评价能力能够使青少年对当前沉溺于网络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表达和评价,明白当前的网络行为对主体而言是极为不利的,为下一步行为的调控做好准备。
(三)调节和监控能力使青少年在网络成瘾中得到控制
调节和监控能力是元情绪的最高层次,也是青少年操作水平最低的能力。
元情绪的调节,是指把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调整到符合自己需要和与情景协调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过程。当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发觉自己已经变得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情绪状态正在变得日益糟糕时,这时元情绪的调节功能便显得十分重要。在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在一定情绪价值观的指导下,他们便不会让自己的不良情绪继续下去,而是会调动自己的认知,使用一定的元情绪策略进行调控。当他们的情绪状态好转时,需要用网络来排解压抑情绪的那种强烈冲动和愿望就会减弱。
元情绪的监控,主要指主体把感知和体验到的自我情绪经评价后控制在某一状态范围内,是一种静态过程。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经过适当的调节,使自己的情绪好转后,要能够监控它的变化,使它一直能保持在一种相对良好的范围内,这样才会对青少年摆脱对网络的依赖起到决定作用,否则再次产生的不良情绪又会很快促使他们走向网络。
二、运用元情绪调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勇于倾诉,宣泄消极情绪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一定的闭锁性,有了心事不愿向他人倾诉,长期积累会带来一定的情绪困扰。沈理笑、张劲松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的青少年虽然排除了焦虑和抑郁疾病的存在,但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可能存在更多的情绪问题。很多青少年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受到压抑才选择网络来进行排解和发泄。美国南公理堂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詹姆斯发现,当人们讲出自己的烦恼之后,人们的血压水平就会显著下降,也就是说倾诉会对人们的情绪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因而我们可以在此借鉴他的“日记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让青少年排解心中压抑的情绪。另外,我们可以充分培养、调动和利用元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能力,让青少年知晓在他们这个年龄有这种心理波动和情绪压抑很正常,他们有这种想宣泄的欲望也很正常。重要的是,他们要找到合适的宣泄口,要把握好度。每次想用网络作为发泄口的时候,感知和体验现在想去上网的强烈情绪,对此时的情绪状态有自知之明,这样才有可能调控自己的行为。
(二)良好表达,促进人际和谐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成瘾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人际关系总分均呈负相关,说明人际关系越糟糕,青少年越容易沉溺于网络。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很多青少年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中发生不愉快或不知道如何解决的事情时会闷在心里。我们要鼓励青少年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适当的情绪表达会在人际交往中充当信号作用,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有了更多的同伴,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便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渠道。另外,元情绪的评价功能还可以使个体对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行为进行评价和反馈,能够使主体明白怎样的情绪表现会更加有助于自己的人际和谐,也能够使青少年对自己上网过程中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比如当时的情绪状态比较低沉颓废,那么自己现在的这种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吗?个体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和评价后,便会开始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这种不良行为。
(三)监控自我,提高心理水平
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丰博的知识,更让人们充分地认识外面的世界,给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社会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青少年由于迷恋网络,影响学习、损害健康、淡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性格发生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因此,开展体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戒掉网瘾,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网络成瘾及其危害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伊万·戈登博格在1994年提出的。我国台湾学者周倩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长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连续使用网络的欲望,对于上网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若被剥夺上网行为之后就会出现的焦躁和情绪行为。”网络成瘾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等类型。
许多青少年痴迷于网络,学习兴趣发生转移,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滑,逃学、厌学甚至辍学;网络成瘾会对青少年身体产生危害,更为严重的是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意识弱化、法制观念的淡化、人格异化、与现实生活的隔阂等严重问题,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与体育活动缺失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与体育活动缺失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今社会充满着竞争和压力,出现了大量的亚健康人群。这些人身体表面看是健康的,各项身体指标均无异常,但与健康人相比,生活质量低、缺乏动力,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没有目标,感觉生活没劲,这些人生活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中。现行教育体制下,青少年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和心理压力,很多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时间被文化学习所挤占。而青少年正处在精力旺盛、个性张扬、冒险和叛逆的阶段,他们需要宣泄情绪,彰显自己的个性。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能通过体育活动或实践活动来发泄压力,苦闷彷徨中他们就会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找出口。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随意性和娱乐性,恰好能满足青少年学生的内心需求,从中找到一个发泄情绪和压力的途径,也让青少年在不断积分、获得奖励中获得自我成就感和自尊心。一些自制力不足的青少年学生很容易沉迷网络之中无法自拔导致成瘾。反之,如果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培养运动技能,锻炼身体素质,也就减少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二)体育活动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作用
1、促进青少年智力的开发,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供给大脑获得更多的养分,促进大脑的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发展,提高大脑工作的效率。目前,青少年由于学业负担重、考试紧张和焦虑,大脑皮层会经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大脑会自动产生保护性抑制,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而体育活动过肢体活动可以让大脑神经系统得到休息,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提高青少年学习效率,青少年在参与一些体育活动时也可以提高团队意识,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2、培养青少年顽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激烈、紧张、对抗、竞争的特点,青少年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实现目标,就必须承受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各种压力,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越是困难重重,也就越能在体育锻炼中培养起来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如中长跑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参加团体项目运动项目能培养青少年学生机智、灵活、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精神。
3、释放压力,调节心理
当今社会择校、升学、就业都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如能及时地疏导和宣泄就能把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体育活动是化解心理问题的好途径,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研究证明太极拳、瑜伽等活动,能起到舒缓情绪,放松身心的作用,步行走能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
4、有助于青少年戒除网络成瘾
体育活动要求学生走出户外,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团体活动,能将青少年从网络的虚拟世界拉回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学做人、学会遇事沉着冷静,学习该如何面对困难,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学会人际交往之道。
三、加强体育活动戒除青少年网瘾的路径思考
(一)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
这几年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比例在不断上升,如何帮助青少年戒掉网瘾,健康上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青少年是祖国未来,他们的体质健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关系着中国梦的延续,青少年体育锻炼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不能光喊口号,纸上空谈,应把青少年体育作为是全民体育工作的重点,这有助于帮助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戒掉网瘾。通过体育活动能够不断健全体魄,提高个人的免疫力,让疾病远离自己,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生活。青少年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体育爱好,如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在和他人比赛中,能够激发其潜在的能力,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其反应能力及肢体协调能力,并通过团体运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苦闷的时候相互交流,共同减压。青少年热心于体育运动,在体育活动中充实自己,面对网络就不会为其阴暗的内容所吸引,而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丰博知识上,有节制地上网,戒掉网瘾。
(二)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占领网瘾青少年学生的课余文化阵地
面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打骂不是办法,强制介入往往适得其反,帮助青少年戒掉网瘾,需要大力发展阳光体育。首先,要抓住关键环节,需要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让网瘾青少年学生自愿走出网吧,走向操场,在阳光下运动起来,让快乐在运动中滋生。其次抓薄弱环节,克服体育课以往枯燥的项目,改变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彩体育活动,对于青少年喜欢的项目,有针对性分组、分类的开展教学,让青少年在快乐中体验体育运动带来不同寻常的感觉,在拼搏中提高抗击打能力,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自主锻炼、自我评价。注重集知识、健康、娱乐、竞技、兴趣一体的体育活动,在同学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竞赛的氛围。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和自觉性。
(三)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对网瘾青少年学生体育工作进行齐抓共管
在接触和使用网络时,大学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有着内在需要和动机的积极行动者。政府、社会和学校等相关部门,应采取疏导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把注意力从网吧、网络游戏分散和转移出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帮助青少年远离网络需要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学校需要端正认识,把青少年的体育课及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多听听孩子们的意见,组织一些青少年喜欢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针对每个的实际情况,和家长沟通,给他们喜欢的体育运动多创造条件。社会方面大力提倡全民体育健身,可以通过国家重点项目资金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以及爱心人士赞助等方式加大对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对于网吧要严格管理,规范上网,保证青少年远离不健康的网络环境。在家庭中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带领青少年多参加体育锻炼,给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机会。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形成合力,通过宣传、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网瘾青少年主动参与,领略体育的无穷魅力,将沉迷网络的热情转化为参加体育活动的实际行动,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心中一个时尚的追求,在运动中远离网络,戒掉网瘾。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任占娟.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7
[3]昝禾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归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一、引言
网络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罪恶、痛苦和灾难,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互联网消费的一个大群体――青少年,成为网络伤害的群体,一些青少年迷恋网络,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很多伤害。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情况、引导青少年理性健康地上网成为当下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
近5年的文献中,缺少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析评估。因此,有必要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进行个案评估分析和纵向的深入探究。本文以自编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一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了解该初中生网络成瘾的真实状况,对照相关网瘾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呈现背后原因,并对现实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进行反思。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初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化较明显,北京市目前把初中学校的建设作为重点,并且S公立中学近50年历史。考虑到研究的覆盖性和代表性,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S中学初一年级,根据对抽样的某普通班进行“个人使用网络情况问卷调查”施测的结果,选取得分前5名的同学,再结合基本情况,最终确定成绩在近一年内波动很大且大幅下降的王麟①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问卷
调查问卷为台湾大学陈淑慧教授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全量表包含5个因素:强迫性上网行为,戒断行为与隐退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及健康问题,共26题,采用四级自评量表的形式。陈淑慧教授两次在台湾大学的实测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
2.访谈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对王麟进行全天跟踪观察,围绕王麟的网络使用表现、成因和未来打算,采用自编访谈提纲对该学生、其班主任和父亲访谈。
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本研究采用总医院制订的我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5个标准),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2]。
(三)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收集材料的性质,本研究采用情境分析法,确立了王麟的网络使用现状、父母对王麟上网的看法、他人及王麟自身对其未来打算的描述线索。
三、研究结果
(一)问卷结果
问卷调查的26道题均有四个自评量级(极不符合、不符合、符合、非常符合)的选项。王麟选择“非常符合”的有11题,选“符合”的有9题,选“不符合”的有6题,选“极不符合”的有0题;满分是104分,王麟得分83分,可见其网瘾已经很严重。王麟在强迫症状(总分20)、退瘾症状(总分20)、耐受症状(总分16)、人际健康问题(总分25)和时间管理问题(总分20)五个维度方面的得分依次是:17分、16分、14分、19分、17分。
(二)访谈结果
1.王麟平时是如何使用网络的
研究采用访谈王麟及其班主任和父亲的方法,了解王麟平时使用网络的行为表现:
(1)班主任是这样描述的:
――“您知道王麟平时爱上网吗?”
班主任:“我一开始不知道,入学后他成绩就一直下滑,我就开始关注他,发现他课上会偷偷用手机上网,下课总跟同学谈论网游,谈得起劲的时候还会用手指和笔模仿网游人物打架,嘴里同时发出‘扑……哧’的声音。”
――“您觉得上网对他的影响大吗?”
班主任:“挺大的,最明显的是他成绩波动很大,而且一直在下滑。看他小学素质报告单,成绩很优异。现在都滑到班级中游水平了。还有就是他上课经常会打瞌睡,现在我们的作业负担不重,不晓得为什么,他夜里做什么去了。”
(2)王麟父亲是这样描述的:
――“王麟每天都上网吗?”
王麟父亲:“不是很清楚,也许周末上上吧。”
――“您是因为工作忙才不知道他上不上网吗?”
王麟父亲:“也不是的,我和他妈妈文化程度都不高,所以从他上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请了家庭教师教他做每天的作业,效果不错,他小学成绩一直很好的,很少要我们操心。我喜欢打牌,白天要做生意,只能晚上打牌,照顾不到他。”
――“那您知道他最近成绩下降吗?与他上网有关吗?”
王麟父亲:“这个,知道的,老师也找过我的。应该不是上网的原因,我回到家,没怎么看到他上网。可能是他打球的原因吧,他篮球打得好,小学就被选去校队了。我有想过不让他参加校队,再看看吧,还是不晓得怎么跟他开口,我们平时忙,很少照应得到他,他难得有个爱好,而且又打得好,不能磨灭了。我在想可能遗传我们父母的头脑,成绩好不到哪里去,干脆让他打打球,也挺好的。”
(3)王麟自己是这样描述的:
――你平时生活和学习怎么样?
王麟:“早上去学校上学,中午去网吧,然后下午再去上学。放学后先去学校篮球队练篮球,再跟N老师(家庭教师)做作业,然后就上网玩游戏。”
――然后你就一直玩游戏吗?几点睡觉呢?
王麟:“嗯。没有固定几点睡觉。反正又没有人管我。只要在爸爸妈妈早上回来之前关电脑就行了。”
――这样算算,你睡觉就很少了啊?
王麟:“是的。上课偷偷睡一会儿。”
――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你觉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王麟:“打篮球、CF(一种网游)。我是一个害羞的人,有点帅吧。”
――平时上网吗?如果上网,什么时候开始的?上网的时候什么感受?
王麟:“上啊!爸爸说作业做完了就可以上了。上网是五年级开始的。我喜欢上网,有意思,有很多朋友一起玩。”
――上网一般都做些什么呢?
王麟:“聊天,打游戏。不是所有网游都玩,有的没意思,是小孩子玩的,我都跟大学生一起玩。”
――(如果聊天)一般都跟谁聊天?
王麟:“跟网友和现实中的朋友聊天有啥区别?班上的同学,还有游戏里认识的哥哥。
――(如果游戏)通常玩什么游戏?扮演什么游戏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觉?
王麟:“CF。或者僵尸。时间过得很快,有的时候打着打着就到夜里了,没什么感觉,反正挺好的,比较有意思,有的人比我大好几岁,还没我升级升得快。”
――(如果看小说)平时在网上看什么小说?在哪些网站看?有什么感觉?
王麟:“不看。”
――当你不能上网的时候,你什么感受?有没有想过减少上网?
王麟:“无聊,无事可做,闲得发慌,就去打球。球打累了,还是回来上网。想过吧,姥姥经常说我眼睛盯着电脑会吃不消,要变近视眼。我不想变近视眼。”
――如果有,采取过哪些方法?效果怎么样?
王麟:“去打球。效果还行吧,上网比打球轻松。两个我都喜欢,交叉进行,眼睛也不会变近视眼。”
从其班主任、父亲和本人的访谈结果看,王麟的班主任开始意识到王麟学习成绩下降受网络影响,王麟的父亲还未发现也没想到儿子使用网络的情况已经超出他看到的范围。王麟平时跟父母交流得少,平时生活基本围绕网络,也有篮球运动。
2.父母是怎样看待王麟上网的
王麟的父母是怎么看待他上网的呢?我们采用对王麟及其父亲访谈的方法,了解这方面的表现:
(1)王麟父亲是这样描述的:
――“您反对王麟上网吗?”
王麟父亲:“不反对,只要他作业做好了就可以上。网络这个东西挺有用的,他平时有什么不会的,就可以查查。当时买电脑就是为了让他多学点知识。”
――“您知道王麟上网都做些什么呢?”
王麟父亲:“查资料吧。我也没怎么看到他上网,看到的时候他都在查不懂的问题。他姥姥有的时候跟我们说要让他少上会儿网,对着电脑不好。现在小孩子上学都辛苦,不可避免。”
(2)王麟自己是这样描述的:
――你父母对于你上网是什么看法和态度呢?
王麟:“只要我做完作业就可以自己玩了。”
――(如果发生过冲突)你一般会怎么处理?自己采取过什么措施呢?
王麟:“没有冲突。”
――(如果父母对在家上网的行为不干涉或者置之不理)当你在家上网的时候,你爸爸妈妈都忙什么呢?
王麟:“做生意,要么就出去吃饭,或者打牌。”
――除了上网,你平时跟父母的关系怎么样?你们一般是怎么沟通交流的?
王麟:“还行。(想了一会儿)我也不晓得,应该是好的吧。平时,他们送我上学的时候会跟我说说话,其他情况不怎么见到他们,我都跟姥姥在家。有事就打电话。”
――关于你上网的事情,你父母之间会有不同意见甚至冲突吗?如果有,那么他们会在你面前表现出来吗?
王麟:“不晓得。他们都觉得我上会儿网也可以,但是要把作业做好。”
――在别的方面,你父母之间因为什么事情而起冲突或争吵呢?如果有的话,那么一般会多久一次?
王麟:“我不知道,没见过他们吵吵。”
――当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通常你会怎么做?
王麟:“可能会劝一劝吧,但是姥姥应该会劝的,那就不要我再劝了。”
――你觉得父母之间的冲突与你上网有什么联系?
王麟:“应该没有联系吧。”
谈及王麟的上网情况,王麟的父亲表示对王麟上网情况不了解,看到王麟上网都是在查资料。他还认为王麟学习下降是因为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篮球训练上。王麟说父亲对他的上网没有限制。可见,王麟父母因为太忙,没能很好地了解、关心儿子。
3.如何看王麟的未来
王麟和他身边其他人对于王麟未来的期许如何呢?与父辈相比较,网络的使用是否为他将来职业生活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班主任是这样期望的:
――“您觉得王麟未来会从事什么工作呢?”
班主任:“我对他的成绩下滑很痛心,也感到惋惜,了解到他家的情况,我还是要跟他父母好好沟通,找出原因。至于他今后从事什么,我觉得他很聪明,发展空间很大,我不能看着这么个好苗子浪费了。”
(2)王麟父亲是这样期望的:
――“您希望王麟未来会从事什么工作呢?”
王麟父亲:“我也希望他能读好书,将来有个好出息,别像我这样。可是,他现在的成绩让我有些失望了,可能也不怪他,遗传吧,我和他妈妈学历就不高。但是,我坚决不让他松懈,松懈和学不进是两码事。将来,要是他学不好,就好好打球吧,把球打出名。”
(3)王麟自己是这样描述的:
――“对于未来你有什么规划呢?(学业、工作、婚姻等方面)”
王麟:“是不是上大学就很好啊?大学肯定很自由吧。跟我一起玩游戏的,有好几个都是在上大学的哥哥,他们一直挂在网上,不用去上课,升级很快。我也想上大学。工作还没有想过。女朋友,不告诉你。”
对于未来的规划,班主任觉得王麟尚有发展空间,不能看着他浪费在网络上,对其期望很高。王麟的父亲对儿子的期望高,但是他实际花在儿子身上的时间太少了。王麟自己还没有明确正向的规划,受网游中结识的哥哥的影响。
四、讨论
(一)王麟是否是网瘾少年
单看问卷,王麟得分83分104分/2,约占104分的80%。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均较高,特别在强迫症状、退瘾症状、耐受症状、时间管理问题上。由此可见,王麟有一定的网瘾,离重度网瘾还有一定的差距。
将访谈结果对照《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王麟上课用手机上网,业余时间几乎都花费在上网和篮球上,但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远大于篮球,篮球只是他用来调节自己不能近视的手段。王麟没有时间管理概念,每天做完作业就上网,经常上到夜里,每天耗费在网上的时间达到6小时,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之久。此外,王麟对游戏有强烈的兴趣,加上缺少同伴和父母的关心,长期只能通过上网消磨时间,否则就会出现不适应、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小差等反应。另外,他知道自己为了上网只求完成作业导致成绩下降,却没有减少上网时间和次数。综上,王麟的表现已经达到《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的病程标准。
由此分析得出,王麟是一名网络成瘾少年。由于他处在初中一年级,尚有挽救时间和空间。
(二)王麟为什么会染上网瘾
1.互联网的特性
互联网提供了更宽松选择信息的环境,虚拟体验带给青少年不一样的刺激,能够实现很多现实社会规范不允许的事情。
2.青少年的生理
青少年由不成熟过渡到成熟期表现出“逆反心理”。王麟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过渡到成熟期的阶段,网络游戏正好填补了他缺失的父母关爱。其次,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男生比女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3]。王麟对网游中认识的大学生哥哥极度崇拜,羡慕他们有大把的自由时间。
3.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榜样作用、父母的文化水平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首先,父母只有在早上送王麟的途中才跟孩子有交流,导致亲子关系不正常,王麟变得“害羞”、内向。网络游戏很少需要交流,且身份虚拟,恰好给王麟提供了心灵寄托。其次,王麟父亲虽然严厉,但忽视对王麟的管教和关心,强调自己和王麟母亲学历低,只关注王麟的学习,导致王麟产生情感缺失,只能在网游中寻求寄托。再者,王麟的父母白天工作,晚上打牌,在孩子面前做出了错误示范,最终导致王麟网络成瘾。
4.学校因素
师生关系与学习成绩对网络使用和成瘾的影响较大。一方面,班主任观察到王麟的成绩下滑和平时表现,但没有合理指导,使得王麟继续向网络求助,导致滥用网络。另一方面,王麟学业表现越来越差,成绩由优异下滑到中等水平,学习上的挫折使他没有自信,得不到同学的尊重,为了获得成就感,就在游戏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形成恶性循环。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被关注和重视。父母是否参与赌博、家庭氛围是否和睦、家庭交流是否及时、家庭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民主等都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班级氛围、同伴关系、老师关注等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
(二)建议
政府和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长久之计。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业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给孩子正面示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老师要做青少年的引导者,把培养健康向上的学生作为责任。
注释:
①为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在本研究中出现的研究对象的名称是化名。
参考文献: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1.2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情绪低落,使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1.3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在经历了自由散漫的网络聊天和轻而易得的网络购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网络的便捷以及网络知识的丰富,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遇见书本的难题时,他们不愿再花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网络,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无形之中他们的潜意识就作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2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2.1社会层面上
2.1.1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大网络文化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相关法律部门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关未成年保护法,以及网吧网络的监管法,同时要开发高端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网上的信息准入事项进行过滤与监督,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我们还要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怀和爱。
2.1.2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1.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2.2家庭层面上
2.2.1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2.2.2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2.2.3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2.3学校层面上
2.3.1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2.3.2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2.3.3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1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
1.1 促进青少年社交能力的培养
就是因为网络文化的自由无限制性和网络文化交流的互动性,使得网络文化就像一个大熔炉,涵盖了全世界的科技、教育、艺术方面的资讯。
1.2 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提高
青少年在面对这种庞大的信息资讯时,需要他们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筛查、去运用这些资讯。这无形之中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压力,正由此青少年开始去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2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产生的消极影响
2.1 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2.2 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情绪低落, 使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 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2.3 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在经历了自由散漫的网络聊天和轻而易得的网络购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网络的便捷以及网络知识的丰富,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遇见书本的难题时,他们不愿再花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网络,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无形之中他们的潜意识就作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3 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3.1 社会层面上
首先,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大网络文化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相关法律部门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关未成年保护法,以及网吧网络的监管法,同时要开发高端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网上的信息准入事项进行过滤与监督,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我们还要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怀和爱。
其次,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最后,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3.2 家庭层面上
首先,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其次,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最后,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3.3 学校层面上
首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其次,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最后,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目前,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侵蚀的越来越深,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认识网络文化的影响,正确的对待,不断提高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加强网络文化宣传工作,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的你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