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49: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低年级劳动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1970年),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被赞誉为“教育思想泰斗”,他一生著有41部多著作600多篇论文,他的著作波称为“教育百科全书”他在巴甫雷什中学工作32年,在他领导下该中学成为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他作为苏联教育的集大成者,对于教育工作拥有着丰富的经验,其“公民教育”、“劳动教育”和“个性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早已享誉世界。自上世纪80年代其著作相继传入中国,我国教育界“苏霍姆林斯基热”历久不衰。毋庸置疑,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就受到苏联深刻影响,苏联虽已解体,但作为曾经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的苏联教育仍然拥有永恒的价值。当前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已历时十年之久,针对中小学中劳动教育长期被歪曲或着忽视,从而限制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苏氏的劳动教育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可为新课改中解决劳动教育的有关问题寻求理论基础。
一、劳动与劳动教育
西方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很早就有,16世纪,莫尔就幻想人们从小学习农业,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另外时间在田里实习;17世纪,约翰·贝勒斯主张从小教育儿童学习农业和手工业,凭自己双手谋生;18世纪的卢梭主张儿童必须学会一种职业,“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他特别推崇手工业尤其是木工;18至19世纪,裴斯泰洛奇主张学习知识和手工劳动放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结合起来;19世纪的欧文认为人类在劳动中实现体力与脑力相结合是“自然的价值标准”,把劳动教育与建立新社会的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但这些劳动教育思想还多是停留在理论构想上,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从抽象的人性出发。
自19世纪诞生以来,劳动教育思想又有新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宁进一步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禾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克鲁普斯卡娅等人将劳动教育这一原则贯彻到对旧教育的改造中去,马卡连柯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中,也将劳动教育作为改造流浪儿童的重要手段。劳动教育并非独创,但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建立新社会的根本途径的思想高度,社会主义国家也将其作为教育的根本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含义特别丰盛的、多方面的概念”,“劳动教育并不是要学生从事大量的体力劳动。因为离开智育、德育,离开创造、兴趣和需求,劳动便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劳动和劳动教育,是不能与学习、与道德的培养和发展相提并论的。劳动,这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劳动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劳动与教育的内在统一,是以劳动贯穿全部教育的过程,也是沟通劳动与教育的中介。他所指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是个广义概念,它不再指一般劳动,而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劳动,劳动已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和方法,其既有学习、自我服务、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也有美化校园、物质生产等活动,他将劳动教育的活动进行分类:
(一)按社会意义
一些劳动的社会目的性表现得很明显,如直接参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另一些则不宜使孩子理解,比如自我服务,两者都是社会必要的劳动,但前者对于增加社会福利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二)按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的相互关系
一些劳动的首要目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另一些劳动则是纯粹的教育目的——形成道德概念、信念和习惯,丰富道德经验。此外,除去与教学直接相关的劳动外,还有一些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让学生享受劳动快乐、体验公民自豪感的劳动。
(三)按智力和体力的相互关系
一种是脑力劳动,一种是体力劳动,再者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我们决不允许有没有脑力的纯粹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决不能作为最终目的,而只能是实现创造性意图的一种手段。
(四)按劳动活动的成果
一种情况是劳动能创造出物质成果,或者为创造物质成果做准备,另一种情况是劳动成果仅有精神财富而无物质财富,前者的劳动成果可以在人们之间分配,后者的劳动成果不是消费品,但对于社会也有价值。
(五)按报酬
劳动可以分成无报酬劳动和有报酬劳动,这两者的比列分配是以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为指导方针的。学生从社会无偿获得的福利越多,他们应为社会提供无偿劳动也要越多,同时付给个人报酬和工资的有偿劳动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可让学生作为家用补贴,养成对家庭的责任感。
此外,按照劳动在实现德、智、体、美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还可按劳动工具的性质分成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等。
二、劳动教育是促进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他认为:“脱离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对年青一代进行劳动教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实现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其中全面指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出现欠缺;个性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结合,是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和谐则是把人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并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是人的内在本质如世界观、信念、意志力等在积极的劳动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应该表现为四个层次,示图如下:
(一)劳育内在地包含有德、智、体、美育,并分别对其深度和广度进行发展
1、劳动教育与德育。劳动教育中的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珍惜劳动成果,热爱人民的情感,反对奢侈浪费等意识,这些也是德育的目标,但劳动教育不仅强化了这些道德认识能力,而且实现了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转化,使德育成果得以巩固和升华。
2、劳动教育与智育。“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劳动向儿童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事实、现象、因果关系、规律等情形,激发儿童的大脑和学习兴趣,这些都促进了智育发展,但劳动教育还实现了知识与生活联系,手脑结合,认识向实践的转化,使智育成果得以创造性运用。
3、劳动教育与体育。劳动教育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技能,磨练意志力,培养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愉悦身心方面所起的作用同体育一样。但劳动教育比体育更有优越之处,如栽培花草树木、嫁接、剪枝等不仅需要体力,更多的是细微的操作,这些劳动可显示出体力与技能、技巧的多样多种的结合,还促进机体的所有功能,增强神经系统的发育,此外户外劳动对于那些神经过度兴奋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影响。
4、劳动教育与美育。与一般美育中那种静止的、消极的、消费性的审美不同,劳动创造了美,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劳动创造的美不仅指其物质成果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指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着精神美,在创造中显示出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在克服困难后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集体成员相互协调工作中表现出秩序和和谐,劳动还塑造了人的完美外型。
(二)劳育是实现德、智、体、美育整合的平台,克服其各自内在的片面性
德、智、体和美育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其中德、智、美育是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层次,体育则是生理层次;“四育”培养重点也有所不同,德育偏重道德培养,智育重智力,体育重体质,美育重审美,各自都有片面性。劳动教育就成为联系“四育”的纽带,在劳动教育中使手脑并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德、智、体、美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成为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使得学生素质得到全方位培养。
(三)劳育挖掘出学生自身的天赋和才能,实现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
劳动教育是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兴趣,都有一些情有独钟的劳动活动,在劳动中展示和发现个性。“我们的劳动教育的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
(四)劳育是沟通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桥梁,克服教育因脱离生产而限制人的发展
他痛斥传统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学校是为培养统治者服务,极力灌输鄙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这一方面使劳动成为单调而繁重的体力活,“劳动也使人受到奴役,劳动分工剥削了人的自由”,劳动者沦为愚昧无知的会说话的牲畜;另一方面,知识丧失了实践的源泉,“变为奴役和压迫人的工具”,教育“窒息、摧残和扼杀创造性的禀赋和才能”,这种脑力与体力相分离教育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就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活动相联系的重要途径,使得知识联系实践,学校联系社会,学生得以将自身的个性、才能等“内在本质”在创造性劳动中展现出来,在劳动成果凝结出人的主体本质,这也是最高层次的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三、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全面性发展原则
首先,劳动教育与德、智、美、体育结合,“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这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其次,劳动同多方面的精神活动结合,不能仅有劳动,只有当孩子同时享受到其他的快乐,接触文化珍品和精神财富时,劳动的快乐才能展现出来;最后,脑力和体力结合,手脑并用,使劳动具有创造性,在劳动中掌握技能,进行试验研究和运用科学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二)个性化发展原则
劳动教育中个性的发挥、显露和发展,劳动不仅是为获得物质资料,更在于精神创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资的发挥,使每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能领悟到劳动能使他的自然天赋更全面、更明显地发挥出来,劳动会带给他精神创造的幸福。
(三)崇高道德性及公益目的性原则
要用为社会带来利益的愿望激励孩子,不宜过早地让他们参与有报酬的劳动,而是首先去做创造全民财富的事,让他们经历大量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而无报酬劳动的精神体验,学生集体劳动报酬都按本集体意愿,用于满足集体成员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荣誉感。同时,还应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和敬业乐群,让他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四)量力性原则
劳动中产生正常的疲劳是允许的,但不许导致体力和精神系统的过度疲劳。儿童劳动适度不光决定于负担量要符合孩子的体力,而且还决定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恰当交替,以及劳动活动种类的多样化。同时,孩子们的劳动不是进行一些零散的操作,而是基于一种有趣的计划进行,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此外,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劳动活动内容、技能和技巧的衔接;2)尽早参加生产劳动;3)生产劳动的普遍性;4)儿童劳动中要带有成年人生产劳动的特征;5)劳动的经常性的和连续性;6)劳动的多样性等。
四、劳动教育的实施
(一)首先,劳动教育实施需要准备好如下条件:
1、一定的物质基础。建立物质基础,才能保证孩子们早日投入劳动,劳动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劳动与工农业生产相联系。
2、师资条件。教师的素质应该包括:首先热爱孩子,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愿意参与到学生们的劳动活动中去;其次,要有一定的劳动的素养,拥有丰富的劳动经验和知识,精通某些劳动技能,能够担当学生劳动活动的指导者;再次,掌握劳动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而是以本门业务内行的资格参加的”。
3、劳动教育大纲。劳动教育有两套教学大纲,一是必修课程,即低年级班有手工劳动;五至七年级在教学实验园地和车间里劳动;八至十年级进行与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的劳动,这些课程是根据学生年龄发展阶段特点设计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二是非必修课程,是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天赋、兴趣、倾向的劳动,以小组形式进行的,每个工种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按年龄或兴趣组成小组,主管人一般都由最有才华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另由教师负责个别小组的指导工作。
4、劳动制度。劳动制度是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的各类不同劳动活动在教育上合理的秩序,它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和交替;由学生根据自己选择最适合个人天资和兴趣的那些劳动项目;拥有空余时间等。
(二)其次,劳动教育实施有以下方法
1、树立榜样。孩子具有模仿所喜爱的一切的天性,因而在劳动教育中要经常树立颇具吸引力的劳动榜样。首先,教师的劳动榜样,这不仅指教师亲手做事,而且指教师整个精神生活的构成状态,也指其精神从与孩子们相处中所受到的鼓舞程度,同时,教师的劳动素养与本学科紧密联系的那一面以及教师见识的广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多面性也极具教育作用;其次,高年级以及已毕业的同学爱劳动的榜样,以高年级同学的娴熟技艺和精巧劳动激励低年级同学,让高年级生的劳动和精神生活成为低年级同学的理想和向往目标,这些学生榜样就是学生集体中自我教育的源泉。
2、复习。复习的性质取决于劳动的目的,它具有教学和教育两方面的因素。从教学因素讲,通过劳过程或操作方式的多次重复可以练出扎实的技能和技巧;从教育因素讲,当学生把获得的技能和技巧成功地应用到公益性的创造活动中时会提高自身的道德尊严和自豪感,“复习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习惯去完成同一种劳动的作业或过程,以达到劳动的社会目的、创造目的和审美目的”。
3、竞赛。对同一种劳动表现有良好才能的学生在完成劳动任务时可以比赛谁做得更好,比赛内容包括劳动的创造性、劳动技艺和劳动在美学上的完善。每次劳动结束后举行劳动成果全校性展览,选出最好的那件,而这也作为下次竞赛超越的样板,这种方法给学生开辟了取得相当大成就、争取冠军并在最符合他个人素质、能力和干的那个创造性劳动领域里成为优胜者的前景。
4、培养劳动兴趣。学生的劳动兴趣是激发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内在动力,劳动的吸引力来源于各种各样的动机,如追求因实现自己的意图而带来的满足,意识到对集体的劳动义务和感觉到完成必要的劳动的责任,期望得到明显的物质成果,希望把某种新东西带人劳动过程等等,“我们在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强化所有这些动机,同时力争使意图成为其中最有力的动机”。
此外,还有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相结合,劳动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劳动与多方面的精神活动相结合,从取得小成绩开始,形成学校——家庭教育体系等方法。
五、对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一般劳动并不具有教育的功能,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活动是对一般劳动的“教育化”改造,它在目的要求、活动对象、组织形式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即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其劳动的对象一般不是原始的自然,而主要是被人改造后的自然,是学生在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下进行的,劳动的产品中虽然也会伴随有物质产品,但更关键的是精神产品,即对学生的精神改造和天赋的发挥,这些变化的实质是对一般劳动的再改造,集中、发扬和利用它本质的积极的方面,即自觉自由的创造这一方面,扬弃它非本质的消极的方面,使它脱开那种为生活所迫、强制和奴役人的外观。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凡是有参加劳动就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了,教育者必须对学生参加的劳动活动进行“教育化”改造,使得学生参加劳动不再是纯粹的劳动,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和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03-02[作者简介]谢兆萍(1979-),女,江苏江都人,本科,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教师,小学一级。
在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对少先队员们作重要讲话:“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你们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当前,少先队组织要指导队员认真学习贯彻在“快乐童年,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并通过引导队员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园、家庭和社区劳动实践体验,使队员从小懂得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培养队员热爱劳动、勇于创造、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果实的优良品质,增强队员的身体素质,提高队员的劳动能力。
一、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目标看,注重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习惯的养成相结合
少先队活动课的目标明确提出: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引导少年儿童有爱心,养成劳动意识,锻炼强健体魄。在此基础上培养队员树立劳动的光荣感,把劳动内化为队员自己的意识,并形成习惯。
在少先队活动课程中,教师可带领队员认识科学家王选、袁隆平、吴孟超,劳动模范许振超、包起帆、徐虎,优秀公仆任长霞、丁晓兵等,让队员知道他们就是劳动者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是劳动光荣的典范。使队员了解:没有劳动,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教师要让队员树立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来了解社会、学好本领、将来去改造社会的劳动意识。
少先队活动要与家庭教育活动相结合,教师要督促队员形成劳动习惯。家庭教育活动中可引导队员去体验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父母的职业特点。辅导员要引导队员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做亲身体验,并交流畅谈体验的酸甜苦辣,为他们养成劳动习惯创造条件,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习惯还要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悟。少先队组织应定期举办自理能力测试、劳动能手竞赛、“今天我当家”等少先队活动,为队员搭建平台,让队员参与劳动实践,并结合隆重的颁章仪式,增强劳动的荣誉感,潜移默化地加速劳动习惯的形成。
二、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内容看,注重校内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校外劳动实践的锻炼相结合
(一)校内课程设置,全方位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少先队活动课”,进行主题鲜明的专项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与技术”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的整合,比如结合六年级“劳动与技术”课程中“西红柿炒鸡蛋”一课,开展“最美小厨师”比赛活动。
教师可结合晨会课,对队员在校期间每天的值日工作进行评比:教室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黑板干净整洁,以此评比“最佳值日生”;教室的电灯及时开关、黑板前的投影仪用完就关闭、饮水机的电源线每天放学后就拔离插座,以此评比“最佳节能员”;及时为“植物角”的小花小草浇水、松土、晒太阳,以此评比“最佳小园丁”。
教师、辅导员还可充分利用少先队阵地,对劳动技能的形成推波助澜;利用橱窗校园“劳动之星”,培养队员劳动的荣誉感;利用广播台介绍劳动经验,如洗红领巾的要领、刷运动鞋的技巧、系鞋带的方法等,让更多队员掌握劳动技能。
(二)校外实践锻炼丰富多样,多渠道拓宽队员劳动视野
学校可以大队为单位,开展集中活动,带领队员走出课堂,组建红领巾小记者团、雏鹰假日小队等,开展专项劳动实践活动,走进工厂、农村、城市社区,走访亲友、邻里、家长,与身边的党团员等劳动模范结对,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如走进田间看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并帮他们拾稻穗、搬粮食,体会“粒粒皆辛苦”。走进工厂,进入车间,看工人在生产线上工作,并体验他们的工作岗位,了解爸爸妈妈挣钱的不易。走到红绿灯路口,看警察叔叔指挥交通,并戴上志愿者的标志,挥舞小旗指挥人行道上的行人遵守交通规则,体会交规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三、从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时间看,注重队员年龄特点的劳动与节日时效体验活动相结合
(一)关注队员年龄特征,开展恰当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教师指导队员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各个年龄段队员的特征,有效开展各项活动。低年级队员以简单操作劳动为主,中年级队员以劳动技能培养为主,而高年级队员则更多的是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辛苦,更懂得感恩与回报。如在自理劳动方面,低年级学生能自己刷牙、洗手帕等,中年级学生能自己梳头、洗澡、洗小件衣服等。在自我服务方面,低年级学生要学会铺床、叠被等,中年级学生要学会洗餐具、茶具等。专项竞赛活动同样如此,洗红领巾比赛、系鞋带比赛适合放在低年级中举行,而包饺子比赛、蛋炒饭比赛则适合放在高年级进行。
(二)抓住节日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
每一个重大节日开展的活动都能给队员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结合节日活动开展的专项实践体验活动,既增强了队员的劳动技能,又提高了队员的劳动意识。如“3月5日学雷锋”时教师可带领队员走上街头,拾捡路边杂物、铲除墙壁“牛皮癣”、清扫道路垃圾等;母亲节当天,队员们在家为妈妈炒一盘菜,给妈妈梳梳头,帮妈妈洗洗脚,再抱一抱妈妈,在劳动中培养队员感恩之情;春节来临之际,队员们走进社区,为社区的爷爷奶奶写春联,送祝福;重阳节时,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擦窗户,拖拖地,再帮老爷爷老奶奶捶捶背。通过这些活动,队员们总能受到精神的洗礼。
“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这是党的十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人生价值的实践成果最充分的肯定。少先队员只有今天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将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游园.少先队社区教育活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8).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 当前,在不少教师中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意识淡薄,课堂教学方法简单,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课要做到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所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为目的,系统地理解每册、每单元、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以及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下教学基本内容:热爱祖国教育、热爱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道德规范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和心理品质教育。大纲对小学生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已按年段明确规定:在低年级只要求学生知道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当好值日生,在家里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如课文《自己的事自己做》。中年级则要求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要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如《学会做饭菜》。高年级要求学生懂得幸福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勤劳守法、劳动致富光荣;损人利己、投机取巧可耻;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简单的生产劳动,如《从小学创造》。如果教师把握不准各年段的教材,对小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层次就很可能提得过高或降低要求,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通读全套教材,明确大纲对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以便各就各位,瞄准目标,搞好教学。
广泛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思想品德课教师如果凭书讲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根据教学任务和教材特点及师生实际精心选择教法,采用了故事、游戏、小品表演、儿歌等形式,运用幻灯、挂图、摄影、录音、录相等教学媒体。如教低年级《爱护花草树木》一课时,先让学生学儿歌,再让学生看摄影。孩子们看到的是只有亭、桥和光秃秃的公园,然后教师用复片为公园种上花、草、树,这样整个公园变得有生气了,以景激情,让学生懂得爱护花草树木、美化环境的道理。对中年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选择摄影、歌曲、幻灯、录相等手段。教学《林则徐》,先让学生在看书、听录音后,带着课后的问题看录相《林则徐》片断,学生从心中油然升起对林则徐这位杰出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的无限崇敬之情。到了高年级,事理型的课文增多了,可用摄影、录相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来辨明事理。如教学《祖国河山多壮丽》,让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名山和风景区,然后用幻灯片介绍泰山、华山、黄山、武夷山、喜马拉雅山、长江、黄河、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让他们领会名山之秀,景色之奇,引发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为保护名山、建设风景区作贡献的情感。
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喜好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喜好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摘要:“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兴奋的事”等。活动评选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和劳动的喜好。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靠性减少,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喜好”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功能。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重于引导摘要:①教师应注重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现象。③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决不答应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一、低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我服务”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喜好教育。
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一般在7-9岁,他们知识水平低、自制能力差,因此,在劳动课的实践环节上,需要围绕“自我服务”(自我服务不只是为自己服务,还包括为自己生活的班集体服务,为家庭成员服务,为伙伴服务)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的小事中选择一些他们易于感喜好的事开展活动,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以培养、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学习《洗手帕》(《劳动》第二册)一课,可以设计出这样一些实践项目摘要:“洗手帕比赛”、“穿一件自己动手洗的衣服”、“做一件让妈妈兴奋的事”等。活动评选的原则是多鼓励、少指责。这样一来,既进行了劳动知识的教学,又对学生提出了劳动技能的启蒙要求,还能培养学生参和劳动的喜好。
二、中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自主”、“自制”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了两年的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自制能力,依靠性减少,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做”,这应该说是由低年级劳动教育培养成的“劳动喜好”向中年级阶段形成“劳动情感”的一个平稳过渡。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在指导劳动实践活动时加强劳动情感教育,寓情感教育于劳动中。但是,学生在由“自我服务”向“自主”、“自制”的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自主能力,应该说还是比较脆弱的。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束缚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自主性,而应当大胆放手,真正发挥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自我教育的功能。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应侧重于引导摘要:①教师应注重低、中年级层次的衔接,有的放矢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由“自我服务”劳动及时转到以“自主”、“自制”为实践主题的劳动制作上来。如开展“小小巧手赛”、“今天我当家”等主题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自立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自主、自制的能力。②教师的指导一定要留有余地,把握好尺度,尽可能多一些“悬念”,这样才能既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又避免“扶而不放”、“越俎代庖”的现象。③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对一些哪怕是最粗糙的作品,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决不答应用刺激性语言伤害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锻炼,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高年级劳动课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应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自强”、“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责任感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导向作用。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教师要培养他们基本的学习技能、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和智力品质,能在成人的指点下展开思维;对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内容,能较好地理解。同时,要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校园生活适应能力,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喜欢过集体生活,初步建立人际关系,知道要讲礼貌,遵守游戏规则,为学生品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抓常规确定目标,培养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爱动,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培养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二、利用少先队组织进行品德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三、课堂教学中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战场。低年级的学生模仿力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应首先做到。
如体育课上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小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产生品德教育效能。
四、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做好品困生的转化工作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转化品困生是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认为对品困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要用自己对品困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课外要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争取家校联合。
五、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积极开展品德教育活动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1.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判断学生学得是否主动、积极,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认为教师的命题妨碍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或是今日的生活体验中有他更感兴趣、更愿意表达的内容,不愿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运用激励性语言也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谓鼓励性评价,就是教育者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往,教师常以一个统一的标准,用分数这把尺子简单化一地评价所有学生。这种不恰当的学习评价方式是造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反复失败的重要原因。它压抑了一批本来可以学得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破罐子破摔”,有的学生甚至向相反方向发展。“学习困难学生”的失败心态与这种评价方式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评价中,我除了采用教师评价之外,还采用了学生群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样也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生具有了主动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的意识因此也就处理了,主动求知的欲望由此也就产生了。
2.结合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
许多孩子受家长的溺爱,缺乏主动劳动的意识,更不具备劳动能力,因此结合劳动能力来培养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是很有必要地。开展劳动教育,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要求学生摆脱依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克服。如学习整理书包、削铅笔、做值日、洗刷小物件等活动。通过劳动,磨掉了学生的娇气,使学生认识到了劳动创作财富,劳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好品德和劳动意识。为了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积极地参与锤炼,可适时地开展一些劳动竞赛,如“系鞋带比赛”、“剥豆比赛”、“给小树浇水”活动等。也可以与雏鹰争章结合起来。我校结合雏鹰争章在劳动教育中进行主动劳动习惯的培养:低年级争自理章、家政章、服务章,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坚持劳动,主动地战胜劳动中碰到的困难培养主动劳动的意识。
3.结合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主动健体的意识。
优良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培养毅力。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参与体育活动。有的学生胆怯、懦弱,因怕摔跤而不敢跳箱、爬云梯等。可请同学示范,增加学生的信心,降低要求,给予鼓励帮助,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懂得成功需要付出勇气。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坚持体育锻炼,培养毅力。跑步,特别是长跑,是锻炼意志品质、培养毅力的最好的活动。比如绕操场跑一圈,起跑很轻松,跑到中途累得难耐,想打退堂鼓,这时候就需要坚强的毅力,只有坚持跑到终点才是最后的胜利。当学生鼓起劲跑到终点,他已经经历了一次考验,战胜了一次挫折,增添了一份自信。能够坚持不懈地参与锻炼,就会形成顽强的毅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比别人坚强。
4.帮助学生克服片面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的能力
学生的冲突行动和消极情绪的产生,外因是来自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意志品质的影响,内因是学生未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片面性格特征,有的学生对自我弱点缺乏认识,在学习中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自己一学就会,题目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表现在看书不认真、练习时马虎,这类学生属“成功倾向型”;有的学生对自我优势缺乏认识,认为所学知识太深,自己学不好,表现在课堂上怕老师提问、怕板演,练习时不敢做题,这类学生属“失败倾向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意志表现,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成功型”学生,不仅在阶梯、提问等方面要有量的要求,还应在质上提出较高要求,使他们受到质的约束,而不敢草率从事;对“失败型”学生,先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简单题或回答显而易见的提问,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再在质上逐步提高要求。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内外规章制度,在讲、练、实践、检查等环节中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的适应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一、作物种植活动过程
1.物种选择
在活动初期,考虑学生目前缺乏种植经验,所以种植的作物应选择技术简单、易成活、生产周期短,抗病虫害的农作物。2018年春季种植的作物暂定黄瓜(京津四号、本地王)、茄子(黑又亮)。秋季种植大蒜、萝卜和白菜。后来,活动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热情。有的孩子自发带来了各种作物的幼苗,进行种植。后来,开心农场里种有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向日葵、草莓、南瓜等多种作物。
2.观察日记
学校先后制定了幼苗期和开花结果期的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表又分为低年级版和中年级版。观察记录表附观察记录要求。同时,研究小组成员,跟随指导老师,开展研究,完成科技小论文。一二年级语文老师开展了写观察日记的活动,指导学生记录生长过程。
3.农产品采摘。
果实成熟后,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将摘下的果实进行称重、记录,为学期结束时的“黄瓜王”、“茄子王”、“辣椒王”的评比做准备。随后,学生们开始分工,布置场地、清洗蔬菜、摆放产品。进行售卖,每次的售卖会都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很快抢购一空。
4、评比、品尝活动
待果实成熟后,开展果实评比活动和品尝活动。有的班制作黄瓜沙拉、有的班制作凉拌黄瓜……各显神通。学生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了解到种植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认识到只有努力付出,才能收获到甜美的劳动果实。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不断充裕的家庭条件下,大部分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怕其吃苦,危险,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却取而代之,忽视了劳动教育,于是,独生子女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加上部分学校特别是师资力量薄弱、条件有限的农村学校没有开设好劳动课,安排的“劳动课”的目的在于打扫清洁卫生或变劳动课为知识课。导致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使这些独生子女只会读书,不会劳动。长此以往,将会影响这部分人素质的发展。于是,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抓好劳动教育十分重要。只有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强烈的劳动观念,长大成人才会有所作为。当今,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所以,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素质教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
一、劳动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小学阶段是人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紧靠家长的言传和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在课外引导学生不断参加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劳动,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成果,才能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让学生捡废品,通过学生对一件件废品的积累到出售,让其去体会自己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从而受到了不能铺张浪费的教育,逐渐形成节俭的美好品质。出售后的收入虽少,但是总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因为是学生已经证明了自己,找到了自信,体验到了劳动价值所在。农村家庭的父母,要让自己的孩子投入到粮食耕种的劳动中去,只有让孩子亲自参加劳动,尝尝汗湿、腰酸背痛的滋味,才感觉到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的分量,切身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真正含义,使之自觉地爱惜粮食。只有参加劳动,才能理解农民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蔬菜或者农副产品,工人为社会提供日用品,输送水电是为了什么,才会真正体会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劳累,是为了人们的幸福,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更能激发对那些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人的厌恶感,做到加倍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果实。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
二、劳动不但能增强人的体质而且能磨练人的意志。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自己的一生。大量事实表明,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种族肤色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等多种多样的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不仅使人“心地正直”,而且能使人“身强力壮”。
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会面临许许多多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学生从小养成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果遇到困难就畏缩、害怕和逃避,我们为之努力的事情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怎样磨练人的意志呢?诚然,轰轰烈烈的斗争和艰苦的劳动、险恶的环境能磨练人的意志,但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也能磨练人的意志。首先,让学生从生活的一切方面锻炼意志,如遵守学习与生活制度、及时独立地完成作业、做事有始有终、坚持锻炼身体、待人始终如一等。其次,引导学生做一些自己不愿做或不敢做的事,如让学生在炎炎夏日跟随父母下地劳动,或在寒冬腊月用冷水搓洗衣服等,完成后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让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强的意志就是在完成无数件小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三、劳动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在人类发展史上,劳动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不容忽视,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低年级学生学会自我服务活动。如:穿衣服、削铅笔、洗手帕等;中年级学生可进行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如:包书、整理书包、洗碗、扫地、擦窗、给花草浇水、在校内进行大扫除等;高年级学生以家务劳动为主,如:洗衣服、做饭、涮锅洗碗、农村儿童学会农田的种植,能参加学校的科技小组,在活的自然中学习,在实践中加强探索。只有让学生持之以恒地去完成这些事,才能树立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提高生活技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劳动教育在学生的素质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现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以下建议:
家庭:
第一,建议家长改变教育观念。
即便是独生子女,不能溺爱,不要怕其吃苦和危险而不让孩子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让孩子多动手做事,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第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设置一些“障碍”。
所谓的“障碍”就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要多找一些孩子能完成的事情让孩子去完成。如;中、高年级的孩子,饭前盛饭,饭后收拾、清洗。不能一味满足孩子的零用钱,可让中、高年级的孩子利用假期自己挣零花钱,城市的孩子卖报纸,农村的孩子卖菜等。
第三,家长要做好榜样作用。
随着家庭经济的富足,部分家长的家务活也随之减少,吃饭上馆子,洗衣服有洗衣店的服务,或雇个家庭保姆包揽一切家务,这样不但没有事情给孩子去完成,而且滋生了孩子享乐主义的思想。
学校:
要切实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地改善和创造劳动课教学条件,开足、开好劳动技术课;学校和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老师布置的家庭劳动任务可让家长督促完成并签字认可。
社会:
呼吁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形成积极劳动的社会氛围,大力渲染“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让他们懂得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如学校开展的“拔河、集体舞、接力比赛、文艺表演、故事会比赛”等,在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培养起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集体争光,而且集体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荣誉的体现。在开展班级活动的同时,也可以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让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如开展捡纸屑、校园班级大扫除、爱护花草树木行动、开展礼仪礼貌比赛、法律知识学习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帮助低年级学生和少先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受到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二、在教学中抓常规训练对学生进行德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舞台。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是肤浅、表面的,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把课文告诉的道理归纳出来后,还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如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育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帮助别人、献出爱心。通过学习课文《我为你骄傲》让学生明白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孩子是值得骄傲的。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既知道为什么去做,还知道怎样去做。
在体育课上可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勇气,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在《品德与生活》的学习中有许多小判断和小评判让学生结合自身给图中小朋友的行为进行评判。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同桌讨论等方式,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明确自己的行为,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联系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对学生进行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