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09:50: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廉洁风险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治教、规范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内容。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是对党员干部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
一、构建高校岗位廉能管理体系的意义
反腐败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程。走向腐败的官员,往往都是在名利、虚荣的欲望驱使下,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及“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观念,对违法行为抱有幻想。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改革不科学管理模式可能造成的监督缺失弊端,推进民主公开工作,扩大社会监督的范围和参与度。搭建“可视化平台”,编织反腐倡廉建设的“缚权网络”,确保权力执行透明化。为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必须科学规范行政权力,以明确的程序约束权力,以公开的信息监督权力。
二、构建有效的岗位廉能管理体系的思路
1.完善制度,构建高校岗位廉能管理体系。对学校每一个岗位权力事项及业务流程进行清理,逐项审核确定各权力事项、行使依据、责任主体、服务承诺和工作纪律,编制岗位职权文件。查找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四类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并确定责任人。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制定相应防控措施,规范并编制岗位业务流程。理清权限,查找风险并评估。完善制度,规范流程,风险防控。形成“管理有目标,过程可监控,执行有记录,绩效重考评”的管理体系架构,充分体现全员性、全程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2.有效监督,构建全方位、大纵深、真实可信的院务公开栏目及监督平台。通过把教职工关心的所有的热点和敏感问题通过办公自动化平台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即时公开,并通过全院所有教职员工的即时监督及纪检、工会等职能部门随时监控,在“监督平台”随机查询监督意见,监督信息,协调处理有关情况,督促责任部门(人)落实整改意见,并反馈验证结果。让广大教职工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择权和评判权,促使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落到实处。
3.权力制衡,构建权力监控体系。打破常规,根据权力制衡的基本原理对权力进行合理地分解,再科学进行授予,使书记与院长之间、正职与副职之间、院领导与中层主管之间以及中层主管之间进行了有效的权力制衡。在自上而下的纪检监督、自下而上的群众监督的纵向权力制约的基础上,科学地运用权力制衡权力,进行权力的横向制约,构筑“纵向问责+横向问责+透明公开”的权力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构建有效的岗位廉能管理体系的工作方案
1.构建高校岗位廉能管理体系。以学校管理体系为依托,以权力运行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点岗位为对象,以促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廉洁高效为核心,综合运用教育、制度、监督等措施手段,促使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廉洁从政、高效履职。
2.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健全“院务公开”和“监督平台”网络监督体系。通过院务公开管理系统实施全方位、大纵深、真实可信的院务公开;并通过监督平台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即时监督,进行反馈、验证及考核与评价。实现监督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把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相互钳制。
3.建立健全高校纪检、工会、质量管理办三管齐下的监督体系,严格执行民主决策制度以及岗位权力运行的廉政管理和效能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文件,将岗位廉能管理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校园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及任用干部征求纪委意见的重要依据。
四、效果评价方法
1.实施切实有效的院务公开,以过程正义来实现结果正义,充分利用监督平台进行验证及考核,结果与相关责任部门(人)的绩效挂钩。
2.通过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阅读和实证分析,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及科学的理论分析。调研高校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实践模式和优缺点,总结岗位廉能管理经验,不断修正和完善,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3.通过对校园网“院务公开”和“监督平台”模式的运行、反馈及跟踪调查,调研院务公开的状态、网络监督的状况、实施程度与模式、管理层和员工状态,进行相关实证资料的搜集与获取。同时评价师生满意度,进行廉政、勤政、优政的对比研究,并了解社会评价。
总之,构建高校岗位廉能管理体系,对岗位的行政行为、制度机制落实、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对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实施有效控制,可促使各岗位工作人员廉洁、高效履行职责。对遏制高校腐败,实现岗位廉政风险最小化、工作效能最大化、发展环境最优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建明.透析国际反腐倡廉的有益经验[J].理论导报,2008,(7):60-61.
[2]陈建平.科学“运”权: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关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1):58-61.
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其办学资金来源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笔者看来,只有不断提升高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满足现代高校的财务管理要求,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发挥其有效的作用。
一、当前高校财务财务人员基本素质简析
目前高校财务人员素养的不足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归属感有待提高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高校财务工作的职能在不断扩充,财务人员的编制数额也应该得到合理的增加。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这几年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行精简事业编制人员的政策,其结果导致高校的财务人员编制数量无法得到相应的增加,与高校办学规模不能配比,许多高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往往通过人事或人才派遣方式招聘非事业编制的财务人员,虽然这种方式暂时解决了财务人员不足的问题,但随之产生的“同工不同酬”的状况,容易让这部分非事业编制的财务人员缺乏职业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减弱,进而导致高校财务工作效率下降、财务人员流失比率上升等严重问题。[1]
2.专业素质急待提升
高校财务管理承担了整个高校筹资、投资、资金分配等经济活动的管理工作,要完成好这些管理工作,就需要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就高校财务人员而言,其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不仅仅是指专业技能,还包括了服务素质、协作素质等。但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这些方面均存在不足,在专业技能方面,目前的高校财务人员的的专业技能多局限于精通财务管理、账务处理、审计等专业知识,对于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等相关知识学习较少;在服务素质方面的培养也存在一定问题,不少高校财务人员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总感觉自己是一名机关管理人员,没有树立起为学生、教职工服务的意识;在协调合作方面,由于多数财务人员都只会埋头“管账”,欠缺沟通意识,当严谨的财务制度与实务操作产生问题时,不能积极的与高校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导致了一些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2]
3.职业道德素质方面有所欠缺
近年来,高校的案频频发生,犯罪主体以校领导、主管财务人员居多,这已成为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这说明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利益、金钱的诱惑下容易迷失自我,不能做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客观公正,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制观念。
4..风险意识较为薄弱
自从高等教育规模化以来,高校的资金来源已不仅仅是依靠财政拨款,还包括了科研、捐赠、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尤其是贷款规模日益加大,致使很多高校都背上了巨额负债的包袱;另外,很多高校由于存在沉淀资金,开办了第三产业或对外投资,但却因决策失败等种种原因而导致投资失利、高校资金流失等情况,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能及时向高校领导层在融资、投资决策方面提供相关合理化建议密切相关。
二、提高高校财务人员基本素质的对策与措施
笔者以为要全面提升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修养,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加以改善:
1.严格财务人员录用标准,加强其对于岗位的认同感
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运行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在人员聘用上一定要严格要求,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且在工资待遇上尽可能做到“同工同酬”,既可以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归属感和认同感,更有利于高校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注重高校财务人员综合能力培养,提高专业素养
首先,随着网络与通信技术的的不断发展,高校财务管理对电脑的应用日益广泛,凭证管理、银行对账、往来款管理、财务报表制作、税务申报、各类预决算报表上报、财务数据分析等大多数工作都依赖于计算机上各类财务软件的熟练应用,因此高校的财务人员除了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外,还应该大力加强对计算机操作及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高校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沉淀资金的持有量越来越多,怎样有效的利用好这些沉淀资金,也成为高校管理者非常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增加金融理财方面的知识积累,让高校的沉淀资金能够“活”起来,更好发挥其价值作用。
最后,高校的财务人员应该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财务工作是高校管理对外的窗口,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声誉与影响。财务人员的服务对象包括学生、一线教师,服务的领域包括教学、科研、后勤等多领域,要做好这些服务工作,就要求财务人员放下管理者的“身段”,培养和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不仅能为高校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更进一步提升了高校的综合实力。
3.加强高校财务人员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尤其是高校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更需要对高校财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财务管理人员只有牢牢坚守职业道德这条生命线,增加法制观念教育,才能使高校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具备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的良好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避免财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事件。[3]
4.强化高校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培养,更好的为高校领导出谋划策
高校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信贷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失风险等。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不断增多,相应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大。为了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必须积极培养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高校领导进行投资、筹资等决策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财务因素,向高校领导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化解财务风险,帮助领导层做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
(一)相关概念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是医学院校基于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基本建设和专项工程等活动中对材料、燃料、动力、工具、配件和设备等物资采购的需求,由医学院校高级管理层,以及采购、验收、仓储、会计、使用、法务、审计、监察等职能部门或者功能小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在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计划、合同、招标、供货商选择、数量、价格、质量、物资保管、结算付款以及期后事项等相关环节中,施行决策、执行、监督的行政管理过程。
廉政风险防控,是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按照计划、执行、考核、修正循环机制(PDCA循环),采取预防、监控、处置等措施对各类廉政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制度创新,在有效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强化源头治腐的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效;廉政风险评估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的重要政治任务和重要工作举措。
(二)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推进,以及2014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全面推行,医学院校物资采购作为组织重要经济管理活动和廉政风险防控关键节点,正在面临提升组织自主管理水平、完善配套权力制衡机制、落实廉政风险防控要求、发挥采购监督评价作用的战略动因和政策需求。医学院校如何顺应大学治理理念与内控规范要求,在单位整体层面和业务活动层面,建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的物资采购廉政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已成为目前廉政风险防控亟待研究的一大课题。
现有文献检索显示,廉政风险具有普遍性、可测性、不确定性、客观性、发展性等不同特点,已有部分纪检、审计、财会等专业人员从高校行政权力、高校设备采购、医学装备采购、企业物资采购等不同视角,对廉政风险的内容分析、评估机制、防范对策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上研究为医学院校进一步提升风险理解和处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问题的提出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主要借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风险评估框架,通过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四大步骤,尝试运用相关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探索建立医学院校物资采购廉政风险评估机制。
二、医学院校物资采购廉政风险评估机制
(一)目标设定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是廉政风险多发、高发领域,常出现设备闲置效益低下、政策合法合规性风险等问题,甚至“窝案”、“串案”的发生。物资采购廉政风险评估的目标便是将其廉政风险控制在医学院校所期望的风险容限以内,规范权力运行,规避廉政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终建立物资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二)风险识别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总体流程大致可分为采购计划申报审批环节、采购申报价格环节、采购合同环节、采购计划执行环节。采购计划申报审批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采购计划未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临时动议等造成的程序失控、采购计划未经专家论证、部门领导审批等造成的采购依据不当、大额或复杂的采购计划未进行分解、采购计划与其他计划产生不协调等。采购申报价格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未能明确价格标准、使用无效或低效的价格信息系统、采购效率低下、形式化的价格审查、价格组成内容单一化、物资使用单位或物资管理部门与供应商串通价格作弊风险等;采购合同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合同与现行国家规定相悖、合同起草无依据、盲目签订采购合同、无效合同、合同条款模糊、不完善、带有对医学院校不利条款、合同违约、不严格执行合同、违背原合同签订补充协议、合同档案管理混乱等;采购计划执行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未按国家或医学院校规定采取与采购额度相适应的采购方式、供应商不具备相应资质、改变供应商、采购价格虚高、质量检验流于形式、计量不符合实际、物资保管低效、票据作假、手续不完备的付款申请、付款提前或滞后、付款不实和违规结算等;采购后续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物资超储积压或储备不足、物资账与财务账账实不符、物资使用质量低劣、物资使用效率低下、无效的内部监督等。
(三)风险分析
工作机制层面:物资采购业务部门、合规部门、监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应当立足岗位职能、聚焦主体责任,从规范权力运行和建机制破难题出发,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评估机制。物资采购部门定期开展风险自我评估和控制完善,财务、审计部门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领域发挥确认作用和咨询服务功能,纪检监察部门在“三转”过程中,还应加强对物资采购风险信息的收集和研判,采取备案的方式对物资采购实施监督,不定时不定项实施现场监督,通过调阅文件资料、接受举报等方式加大监督力度。管理技术层面:可以运用风险矩阵模型,在梳理业务流程环节,分解责任权力体系的基础上,对物资采购所有潜在问题进行梳理,逐个评估这些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按低、中、高(或极低、低、中、高、极高等更多层次)进行分类。之后,应逐个评估这些潜在风险发生之后对物资采购项目的影响,也按低、中、高(或更多层次)进行分类,由此组成风险矩阵(见图表),对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进行逐一梳理和归纳。
(四)风险应对
针对各流程环节上潜在的风险点,从风险矩阵来看,若潜在风险在“危险”区域,则应不遗余力阻其发生;若潜在风险在“高”区域,医学院校则应支出相对合理的成本来阻止其发生;若潜在风险在“中”区域,则应采取一些适宜的措施来阻止其发生或尽可能降低其发生后造成的影响。通常采用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策略,若风险程度低微,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亦可保留该风险等,若阻止发生的成本大大超出医学院校设定的可接受范围,则应改变计划从而消除风险,或者消除风险发生的条件,规避该风险的发生。医学院校基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等各种手段,在评估了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成本效益之后,通过部门三重一大会议、专家论证、管理咨询、民主生活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院校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制定不同策略,最终将剩余风险控制在期望的风险容限内。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物资采购部门层面,严格执行采购申报和审批制度,做好事前论证和审批,防止物资采购后无存放场地或重复购置导致物资使用效率低下等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和医学院校关于招投标采购、协议供货、自行采购等相关规定,避免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招投标。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提高物资采购的管理水平,搭建物资与财务信息共享平台。在低价设备采购过程中,通过仪器设备竞价采购系统,采取“背靠背”的方式报价,规避价格风险,对协议供货进行了延伸和有效探索。纪检监察部门层面,与物资采购部门一起,做好物资采购人员的廉洁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警示教育、法制教育,签署《廉洁承诺书》和《主体责任承诺书》,提高物资采购人员抵御廉政风险的能力,自觉遵守廉洁自律规定。推动“三重一大”制度进部门、进系室,从程序上防控廉政风险。
三、结语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应通过组成物资采购廉政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对医学院校在该领域的廉政风险承担全面的主体责任,制定并适时调整完善制度,多部门参与配合、共同实现控制监督体系联合治理效应。从初步评估风险,制定实行应急计划和风险策略开始,持续运用并不断改进评估机制,逐步确立每个廉政风险点的防控措施和责任主体,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廉政风险防控手册,不断总结经验,创新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8-292.
[2]贺志东.中国内部审计操作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49-261.
[3]范春梅.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84-87.
[4]何希耕.高校设备采购领域的廉政风险及其防控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0):234-236.
[5]董立人.廉政风险评估预警研究[J].唯实,2012,(3):35-37.
[6]白致铭,常军勤,赵晶等.高校行政岗位廉政风险评估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10):18-19.
[7]钱大益,孟兆磊,刘仁霖等.高校设备采购工作廉政风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5):3-6.
[8]柯红岩,钱大益,刘云等.基于PDCA理论的高校设备采购廉政风险防范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219-221,231.
[9]罗燕,黄兆云,黄爽等.医疗设备采购的风险和对策[J].中国医学装备,2007,(12):31-33.
[10]金鑫,刘吉祥.医疗仪器设备采购风险与规避[J].中国医学装备,2009,(3):25-27.
[11]金鑫,刘吉祥.论医疗仪器设备采购风险及规避[J].中国医学装备,2010,(1):26-28.
[12]张洪鹏,周丹,贺密会等.卫生装备采购风险的评估[J].医疗设备信息,2007,(5):58-60.
[13]夏冬艳.浅谈风险矩阵法在采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2,(36):66-67.
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把会计核算风险控制到最低点。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防范和控制高校会计核算风险。
一、高校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合理设岗,合理配备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
会计核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直接关系到高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同时,会计核算又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繁重而复杂的工作,会计核算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因此高校一定要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以下措施把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支持落到实处。
(一)合理设置会计核算岗位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人员普遍感觉工作强度大,任务重,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条件下容易出现会计核算差错,引发会计核算风险。按需设置会计核算岗位,切实减轻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压力,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必由之路。因此,会计核算人员的配备应在按岗定人的基础上,结合业务量合理配置人员,使各项业务都能做到双向复核,并加强岗位间的相互制约,杜绝兼岗、混岗现象,将会计核算业务的各个环节都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二)配齐配足高素质会计核算人员
会计核算风险可以通过会计人员避免,也可通过会计人员产生。因此,选派业务素质高、思想品质好的会计人员到会计核算岗位工作,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措施。所以,会计核算岗应配备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熟悉会计业务、具备较高业务水平、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会计人员。
二、高校要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利用法律法规抵御会计核算风险
为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必须狠抓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岗位责任制等制度的建立,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行为。
(一)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是防范与化解会计风险的重要措施
要防范会计核算风险,高校应当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且要做到人员岗位分离和操作权限分离,使岗位和权限彼此牵制,相互制约。
(二)制定并落实会计核算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会计核算岗位的责任与权利,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且严格日常操作,加强会计核算业务监控的实时性
具体地说:审核人员要严把凭证的受理审核关,杜绝假冒、变造,手续不完备的凭证进入;核算人员要仔细计算每张原始凭证的金额,减少核算差错,严格按《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入账处理;复核人员要严格履行复核岗位职责,把好复核关。高校还应建立会计人员责任追究制度,以制度形式督促会计核算人员必须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财经制度。
(三)建立健全并大力宣传本校财务规章制度
高校要依据《会计法》及相关法规并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并大力宣传本校财务有关报销、借款等的制度,这样会计核算人员就有可能在工作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源头上防范票据不合法、手续不完备的风险。
三、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责任心、道德水平、业务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会计核算人员业务素质高,核算能力强,则可降低错账引发的会计核算风险。所以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是有效防范会计核算风险的基础。
高校要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培训学习是有效途径。高校应针对不同对象,通过多种形式激发会计核算人员的学习热情,提高培训效果,使其能及时了解会计政策,掌握会计事项处理方法,不断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具体地说:
(一)强化会计核算人员学习意识
高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印发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及微机操作技术等学习材料,提高会计人员的认知能力,增强会计核算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二)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高校要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岗位培训,开展业务知识竞赛和业务理论研讨会。通过集中学习、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技能。
四、以人为本,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防范高校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途径
(一)要以人为本,尊重会计核算人员,激发会计核算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都要靠会计人员去执行。因此,高校应为会计核算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加强会计核算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系统传播、阐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使职业道德观念渗透到会计人员的思想深处,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改善其认知标准,建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价值观,提高每个会计核算人员的自律意识,使之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提高技能”等良好职业道德,自觉提高责任意识,坚持原则,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规范日常业务处理,严防会计核算风险。
(三)培养会计人员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它通过识别和评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出多样化的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也成为腐败案件的多发区,使高校内审责任和风险日益突出。因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当前,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面临着更新知识的需要,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而且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还需要掌握工程专业的审计人才,同时还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相关软件的应用。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理论知识单一,往往只懂财务或审计方面的知识,缺乏具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这些都影响了审计评价的真实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为此,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内审人员必须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知识体系的培训,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确保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应重视法律、风险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打下基础。因此,合格的审计人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严格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这是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对策。
2、应将审计关口前移,完善内控制度建设
传统账项基础审计的重心在详细检查,因而是滞后的;制度基础审计的重心移到控制风险,向前迈进了一步;风险导向审计则将审计重心再次前移。高校内部审计的方式应逐步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变,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由离后审转向任期审,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新校区建设、重大建设项目由原来的事后竣工结算审计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审计风险,同时还能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高校能否正常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并收到预期效果,通常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内控是否有效等。因为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内控制度的低效率,会产生较高的固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审计风险降到允许出现的误差范围以内,就必须降低检查风险,扩大样本量,甚至进行详细审计,这样势必增加审计工作量。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才能取得有效的进展。
3、注重审计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使用被审计单位的大量信息,同时需要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研究。而目前高校内审仍旧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审计效率较低,已远不适用新形势下高校的迅速发展。在审计技术方面,风险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甚少,由此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据报道,西方发达国家比较重视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它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软件模型自行处理数据,使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成为节约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因此,推行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审计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也是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举措。
4、重视后续跟踪审计,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
后续跟踪审计,是指审计部门在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发出一定时段后,审计人员检查被审单位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是否被及时采纳,或者审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了其他相关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后续跟踪审计也要坚持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如果存在的问题较大或性质严重的,不仅分管的校领导要重视后续审计,而且内部审计部门也要投入必要时间、精力,保证后续审计项目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后续跟踪审计,可以及时监督审计提出的建议或决定落实、整改情况,同时树立了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高校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教职工舆论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问题,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遵守财经法纪的局面,震慑其他相关单位;另一方面对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起到很大的监督作用,在实施高校内部审计结果公示前,审计人员必须反复斟酌公示内容,须经相关领导批准后,才能向外公布。有利于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内审部门的权威性,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充分权衡利弊两方面的影响,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总之,在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应当将风险审计理念始终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风险顾问”的作用。帮助和督促职能部门(单位)及时发现、堵塞教学、科研、资产、新校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管理缺陷和漏洞,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投资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工作渗透到高校的每一个部门和角落,财务管理人员既是财务工作的承载者,又是财务工作的推动者。通过加强对高校财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等多种途径,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意识、廉洁意识,对提升高校财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财务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人员思想现状
1.服务意识淡薄。在日常业务中,有的高校财务人员经常处于环境嘈杂、工作强度大的环境下,情绪波动大,态度也会出现好坏。繁忙的时候对师生表现得不耐烦,出现不合规报销业务时解释不热心、不细致,甚至推诿。这些都反映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足。有的财务部门作为高校综合管理部门,深入师生的服务意识也不足,仅仅满足于柜台上报销等常规业务,出台新财务规定和管理措施时凭感觉和过去经验,不深入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关起门来做决定,造成财务服务师生的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2.规范意识不强。会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必须要求具备较强的规范意识,熟悉和掌握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财经法律、法规。会计日常工作都是与经济有关的业务,更需要会计人员严格把关、遵守制度。而有的财务人员不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实施起来随意性较大,有时碍于情面或者外部压力放弃原则。随着高校全面发展,资金来源日趋多样化,会计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多变、风险不断加大的工作环境,这时会计人员一旦缺乏法制观念和规范意识,将可能给高校造成较大的财务损失。
3.廉洁意识不够。作为学校财务人员,要不断提高修养,增强反腐倡廉意识,始终在思想上筑牢堤坝,在工作中坚守防线,在生活中把住关口。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的财务人员思想放松,导致行为偏差,方向偏轨,损害了国家和学校的利益。有的未能经受金钱的诱惑,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和管理上的漏洞来谋求不正当利益,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特别是随着财政资金来源渠道的变化,各高校逐步由先前的国家财政拨款发展为国家拨款、地方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学校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多元方式。高校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在为高校迅速发展提供契机与条件的情况下,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廉洁风险。
二、加强高校财务人员思想政治建设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重点围绕“三个意识”,切实加强财务人员思想政治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能力强、业务素质精的高校财务人员队伍。
1.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要摆正教学与财务管理的关系,牢固树立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切实帮助教学部门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参谋和助手作用。要不断创新理财业务,通过创新不断提升为师生服务的质量,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与工作效率。要增强现代财务管理素质,努力做到精通财务知识、善于财务管理,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日常工作中要热情礼貌,既要服务到位,又要改进作风,树立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良好的形象。
2.切实增强规范意识。要通过思想政治建设,引导财务人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地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作为懂财理财的专业人员,要不折不扣按照财务法规、制度规定和要求,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合法、真实、准确,说实话、办实事、报实情,不因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违反法律法规,弄虚作假,自觉维护职业形象和人格尊严。同时,财务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要搞好内部控制,为财务人员规范开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3.切实增强廉洁意识。要通过思想政治建设引导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财务,忠于职守,始终站稳脚跟,抵制克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增强免疫力。要大力表彰先进典型,并严肃查处违规人员,通过正、反典型的激励和警示作用,弘扬正气,抵制歪风,真正做到秉公办事,廉洁自律。
参考文献:
[1]冯燕云.浅谈如何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J].人本管理,2008(10):31.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02-02
一、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一)经济监督作用
在保证本单位财务收支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努力促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围绕校领导关注的问题对内部的重点单位、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及重要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管理审计为重点。全面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对学校内部管理和制度执行进行监督,即审查学校各项投入是否合理,管理是否高效,回报是否最大化等。
(二)参谋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经常存在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此时,审计可以利用对国家有关政策和对学校内部秩序比较熟悉的优势,在决策中给学校领导发挥参谋作用;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查出的有关造价等问题予以揭示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整改建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对领导关心的热点问题、管理薄弱的环节和单位开展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对下属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对存在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及时向下属单位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其落实整改,促进审计结果向审计成果的转化。
(三)评价和签证服务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方式,评价领导干部及学校内部治理情况,为学校领导选用干部、签证各类经济事项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审计评价中对遵守财经法纪方面经济责任的表述,能促进干部廉洁自律,自觉遵守财经法纪,避免和减少违纪问题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纠正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内部审计与学校内部治理的关系
(一)从理论起源上看
契约理论认为,单位或部门是有关要素投人者之间一系列长期契约关系的联结点。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单位或部门的要素投入者未来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内部治理主要涉及内部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内部职工的工作业绩的评价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制度等。
委托理论认为。在组织结构中,各管理层与职员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委托关系。受托责任理论认为,资源的‘管理者对资源所有者承担着有效管理所托付资源的责任,受托者有责任对资源的所有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契约理论、委托理论、受托责任理论构成了内部治理与内部审计共同的理论基础,它们都是由于两权分离而需要权利之间的相互制衡,这正好也体现了内部治理与内部审计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共同关注的利益群体、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它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二)从两者的互动性上看
首先,内部审计的功能发挥依赖于内部治理是否提供了有利条件。内部治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是促进内部审计有效开展、保证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在完善的内部治理下,才可能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才可能独立地进行评价和监督。其次,完善的内部治理离不开内部审计。因此,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良好部门单位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三、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
(一)评价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经济责任的审计,着重考核和评价其预测、决策、目标和计划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水平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经营管理者是否有效地管理资财,对已进行的与经济相关的活动进行公证评价,这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作用。显然,高校内部审计有责任协助高校领导审查其委托活动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方针是否合规、合法,是否经济有效、切实可行,以实现其预期的效果。同时,通过内部审计,审计人员可以评价被审计对象的经营状况,并针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针对性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协助高校领导更有效地规划学校的经营活动。
(二)鉴定质量
现代高校首先是一个通过完成教学和科研活动以传播知识、发展科学的场所,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水平是高校各种活动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反映。当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由委托人将对此的管理(经营)责任托付给受托人时,审计鉴定的涵义随之被拓展和延伸,单纯的财务审计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必须通过内容更广泛的内部审计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内部审计,对影响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产出水平的因素,对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活动进行鉴定,即对业务活动和管理业绩进行鉴定和证明。同时,对与此相关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审核、分析,找出问题和差距,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产出水平,提高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水平提供建议,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这个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质量审计、绩效审计来实现。
(三)检查内控制度
内控制度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措施。在高校治理中,各职能部门承担着各自的管理职责,部门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控制,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同样既有联系又有控制,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各职能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是否有和是否执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控制措施的审计,来判断内控制度是否存在、整体功能和控制效果的好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通过内部审计,对高校内控制度的基本构造进行完善,使组织机构、人员素质、授权批准、职务分工、计划目标、信息质量、财产安全、业务程序等方面均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通过内部审计,检查各部门有关人员的权限和责任,避免相互推诿,以提高工作效率,在确保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利用其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防止或纠正各种可能发生的错误和舞弊,合理、节约、有效、安全地使用和保管各项财产资源,防止财产物资的损失浪费。
(四)防范风险
防范风险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个作用在高校治理中尤为重要。由于高校治理结构的缺失,一方面高校领导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另一方面高校多种类型的非经济活动也可能导致一些行为人或部门发生一些潜在的风险。可见,在高校治理中,进行审计是风险防范的一个表征,重要的还需要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审核,帮助其识别所面临的风险,并对风险来源、可能性以及后果进行分析;根据现有管理、能力、技术、程序及风险偏好程度等对已识别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可控和不可控风险,以便采取相应措
施;对可接受的风险水平,确定防范风险的措施和手段。
(五)提高治理效率
高校的内部审计是从发现的问题、错误和弊端出发,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善高校的运作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治理效率。
高校的内部审计内容表现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微观的详细项目审计,另一个是宏观的长期计划审计。微观的详细项目审计是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从局部出发,就这一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解决的是个别问题;对高校长期发展计划的审计,是通过对高校战略发展活动进行综合、系统和定期的审核,并提出改进战略效果的意见,包括对高校发展方向和总体指导思想、各子部门之间的协同支持和联系、资源的长期使用有效控制、治理结构、价值理念是否适合目前战略等详细内容的审计。通过内部审计的宏观作用,可以增强对高校内部活动方向性和全局性控制,确保各职能部门资源分配合理、职责分明,分工协调,并能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内部审计的这种控制功能,显然对改善高校治理的整体运作效率有重要影响。
四、加强内部审计,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的对策
(一)从制度上明确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高校应从规范内部审计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不仅使教职工对学校内部的治理进行关注,也会认识到内部审计是学校内部发展的重要措施,而且使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使内部审计的效用得以充分发挥;使内部审计新的概念得到体现:内部审计不再只是关注于控制的传统范式,而是参与到学校治理中,帮助学校改进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改善。
(二)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校纷纷大规模扩招和扩张建设,资金需求和资金投入逐渐加大。由于财政对高校的投入资金有限,银行贷款便成为高校解决资金需求的主要来源,负债办学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引发的高校财务风险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地促进今后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高校财务风险问题亟待解决。财务风险与会计制度的变革息息相关,应对财务风险更重要的是高校会计制度的制定。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无法按期支付负债融资所应负的利息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例如,企业若因呆帐过多导致现金不足以付息,或是举借了过多的债务,所得利润不足以偿还债务等等皆有可能。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四个方面: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主要特征是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收益与损失共存性。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只能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种类
高校是高等学校的简称,包括大学、专门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校属于事业单位,如果出现财务风险,它不会因为资不抵债或者过高的负债率而破产。但高校的流动资金可能短缺,另外像拖欠教师工资、支付不起日常费用、拖欠支付工程价款等这些现象都有可能发生。近几年,随着高校往“大学城”、“巨无霸”、“多校区”方向发展,高校纷纷通过银行贷款来缓解资金的不足,这使高校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即高校的债务风险。高校筹资活动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到期无法偿还债务而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使用数额越来越大。有些学校没有按照自身的规模和发展状况合理负债,造成学校盲目负债,利息负担过重,甚至超出偿还能力,因此,借款利息导致财务风险。另外,高校贷款往往是信用贷款,如果贷款不能及时偿还,会影响银行对高校的信用评级,负债过多又会导致高校的信誉风险。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即高校在其财务运转过程的投资环节存在的投入资金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在对外投资方面,由于高校对外部环境和复杂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而导致管理滞后,如对校办企业和金融产品的投入,因其收益低导致投资期满本金难以收回的风险。在对内投资方面,如对固定资产和后勤经营资产的投入,由于固定资产规模与学校规模的不匹配以及后勤经营的“微利”思想,导致投入资金收回困难的风险。此外,高校的产品――学生“销售”出去后投入资金收回时间和金额不确定,包括:学生学费拖欠、政府的资金前期投入不足、学生和社会企业对高校的捐赠数额和时间不确定,从而导致了资金回收风险。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即高校在日常财务运转过程中存在的收支失衡的可能性。高校收入一方面来自政府拨款,另一方面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目前高校学费一般一年4000元左右,有些高校学费达1万多元,但学费具有刚性,一旦制定,短期内很难变动。学费收入与每年招生有关,招生越多,收入越高。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生源逐年呈下降的趋势,因此,学校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收入越来越少。另外,收入的减少影响了支出,表现在教育经费的不足,进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这又反过来影响生源数量和收入。因此,经营风险与学校的发展呈负相关。
4、内部控制风险
近年来,有些高校的领导者利用职权,没有做到清正廉洁,为了个人利益做一些地下交易,从而帮一些投机的家长达成目的。此外,有些财务工作者也不作为,财务工作中出现内部牵制机制不健全、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等问题,导致挪用公款、公款私存、套改账目、隐匿偷盗钱财物资等严重非法现象,造成高校的资金大量流失。
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随着规模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接踵而至,因此,高校的会计制度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高校会计制度概述
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令第72号),结合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财预字〔1998〕105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高校会计制度经过2013年的改革,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在核算基础方面,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提高了高校会计制度提供的信息含量;二是创新引入了“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更加真实反映资产价值;三是明确规定了基建投资业务相关数据定期并入高校会计“大账”,增强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四是进一步细化事业支出的分类和核算,更为清晰地反映高校支出结构,为高校的内部成本费用管理提供会计信息支持;五是统一要求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会计信息纳入高校年度财务报表反映,确定了将全部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额并入学校资产负债表、将后勤保障单位的收支净额纳入学校收入支出表、将其他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收支总额并入收入支出表;六是系统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优化了财务报表结构,进一步提高财务报表的通用性和有用性。
四、针对财务风险的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
要降低和防范财务风险,必须有可计量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而高校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有:一是资产负债率,是衡量资产与负债的比率,判断资产负债结构是否合理,一般以系数1为标准;二是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衡量能否快速变现,从而满足现金的需要;三是偿债保障比率,是衡量学校收入的偿债能力的比率,该比率越低表明学校的偿债能力越强;四是收入支出比率,如果该比值大于1,说明学校收入大于支出,有结余,财务运行正常;如果比值小于1,说明学校入不敷出,财务出现隐患。然而高校对上述四项预警指标涉及的会计要素不能达到标准,导致这些预警指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014年新施行的高校会计制度汲取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优点,虽然拓展了核算内容,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通过多次采集意见修订了高校会计制度,达到了完善效果。但会计核算方式的具体实施性、可比性低、会计科目设置存在缺陷、会计报表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高校财务风险并不能有效得以降低和防范。鉴于此,应进一步深化高校会计制度改革,对高校会计制度进行适应性的创新,以使高校能够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会计核算方式有效结合
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是一大跨越,因为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高校资产和运营的需要,所以应尽快用活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实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有效结合。
2、完善会计科目
新制度中对相关科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科目设置更加合理,但仍有缺陷之处。建议增设以下科目:一是计提坏账准备。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理念已经融入高校运行的各个方面,但也加大了高校在投资、经营运作等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业务核算时,遵循谨慎性原则可提取坏账准备。二是增设“人才培养支出”一级科目,用于核算高校人才教育培养成本。将新制度中与培养成本有关的支出类费用全部纳入该科目,对其他支出费用的核算范围也做相应的调整。
3、统一会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新制度将基建项目加入“大账”进行核算,提高了高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但对于部分会计科目的核算原则仍没有明确规定,若不进行统一规范,高校便不能参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只能依据高校财务人员的职业习惯进行判断,加大了人为可操纵性,同时也使各高校会计信息不具有横向可比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建议统一核算标准,降低相关账目的可操作性,以提高高校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4、继续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
(1)借鉴美国大学的财务报告公开制度,在高校建立实施财务报告公开披露制度和外部审计制度,引入外部监督机制,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2)在学校网站建立“人才培养成本表”,向已缴费上学的学生和家长及时披露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信息,同时也起到向未及时缴费的学生以提示作用。
(3)增加现金流量表,明确反映高校现金流状况,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资金运营效率、增加效益,也能为高校的筹集资金和投资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4)在学校网站披露非财务信息,例如学校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学校综合实力、师资力量、专业排名、毕业生就业率等信息,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实时更新。
五、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制约高校的长期发展,而财务风险的防范又需要良好会计制度的支撑,因此,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尤为重要。当然,这不仅需要国家财政部门建立制度风向标,更重要的是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应对和对会计制度协调性、适应性的践行。
【参考文献】
[1] 孙云良: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5).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工程建设项目已经基本完成,正处于维修、扩建时期。很多高校目前的基建项目基本上都是一些零星的维修工作和少量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采购工作一般来说比较冗杂:维修项目涉及检测和鉴定、施工等多个方面,这些项目通常的采购金额一般数量并不大,但是小而繁杂;很多任务比较紧急,因此通常采取非招标的形式进行采购,积少成多,小项目多导致总采购量大,管理难度很大。
1.2非招标采购制度不完善,流程不规范
现阶段,不少的高校对于非招标采购工作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采购的流程和操作规范也缺乏明文规定。虽然我国有专门的投标和招标管理法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少项目的招标决定权仍由采购的执行方掌握,存在很大的风险;法律对于非招标采购只规定了谈判和询价程序,对于审批程序却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导致采购项目存在很大腐败风险;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高校建设项目虽然有一些基本的招标规章制度,但是对于涉及金额少、非招标的项目却没有相对有效的管理办法,采购制度不完善,导致采购环节存在很大廉政风险。
1.3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
现阶段,为数不少的高校并没有对监察工作进行明确的职能划分和责任分配,在进行采购管理时,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十分有限:询价和谈判文件中会涉及采购物品的参数和工程要求等信息,但是监察工作人员受专业能力的限制无法有效识别项目管理者的特殊要求,导致审查环节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采购的物品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兼顾工程质量和施工要求,但是现实却是采购信息的过于随意;监管人员水平有限,对于基建项目的管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专业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对于腐败问题的发生并不能起到有效遏制的作用;采购时或依据以前经验或者是经济利益的牵扯,很多的基建工程非招标采购存在定点采购的现象,供应商相对固定。
2加强高效基建工程非招标采购管理中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2.1完善非招标采购的管理体制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基建工程采购一般是管理部门下设采购中心负责采购或者高校招标采购中心负责采购工作两种情况,后者的管理方式明显更为先进。因此,管理体制的完善首先要明确高校采购中心的优势,利用体制优势控制采购风险;采用这种模式的要点是保证工作人员的素质,确保其人员构成的合理性,最好从基建工程和监察部门、审计部门等多个部门随机选取人员来组成采购小组;对于成员的要求相对严格,一般要保证其具有专业知识基础和廉洁作风,责任心要强。
2.2完善高校基建工程非招标采购的相关管理制度
鉴于高校基建工程在非招保采购管理中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现阶段的高校基建工程要想做好风险控制,就必须首先完善采购的相关管理制度,为采购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很多基建施工项目采取化整为零方式逃避招标管理,给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使得采购管理难度增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完善非招标采购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非招标采购环节中的腐败问题,确保高校基建工程的建设秩序。举个例子来说,重庆某区在2010年颁布的非招标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单一来源作出了明文规定,值得借鉴和参考。总的来说,针对非招标采购实施集体决策并逐级审批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有利于避免高校基建工程的腐败犯罪,是加强廉政风险控制的有效举措。
2.3对于供应商要加强信息库建设,并进行合理选择
高校基建工程采购部门可以效仿省市地区的方法建立供应商的信息库,将材料供应商分为不合格、达标、优秀等三个种类,并进行信息库的不断建设和完善。对于不合格的供应商,可以参照省市公布不法企业名单,坚决抵制;对于高校以前合作过的企业,要及时进行经验结语,产品质量低劣或者企业信誉差的公司,要及时列入不合格名单,以后不再与之继续合作;对于产品供应商要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可以通过建立采分点来实现,达标和优秀的供应商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在采购的时候要综合考虑高校的基建工程的实际要求和成本预算进行合理的选择,采用最优方案。
2.4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实行监督管理的主要对象是采购文件和评标专家。由于采购文件的内容专业性较强,实行监督管理必须依靠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监管,确保文件中的失误和遗漏能够得到及时的纠正和补充,使采购文件趋于规范、合理;评标专家的构成要合理,因此最好从专家库中进行随机的抽取,为了确保其能够客观公正的评标,对于确定专家人选的过程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专家人员要做好保密工作。监督管理措施的实行有助于高校基建工程的非招标采购管理效率的提高,对于避免腐败案件的发生意义重大,是确保采购工作规范操作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基建工程的廉政风险控制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重视。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发展成为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渐脱离了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局限,形成多渠道办学的模式。与此同时,高校的扩招现象明显,资金需求急剧增加。在高校办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内部管理制度却没有与时俱进,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多方面的资金使用使高校运转的风险逐渐增大。因此,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力度已成为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根据相关规定,内部会计控制被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保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确保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而采取的若干控制办法。健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保证资产运用的合理和高校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不仅为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促进学校综合水平提高的重要部分。
二、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不强
我国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和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并且大部分以企业为研究主体,这使以高校为研究对象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缺乏,再加之人们对其认识和关注度不够,造成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收付实现制为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以会计核算的基础,这种核算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符合政府管理需要的条件下,将高校作为单纯的事业单位,只核算收入和支出,而不进行收支配比和核算成本。
首先,在如今高校的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的内外环境也不同的形势下,高校实行的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就存在它固有的缺陷,即不注重教育成本和办学的经济效益,无法显示出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的财务状况。其次,在教学管理理念方面,高校管理者忽视了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偏向于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视不够,这在本质上就给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带来了困难。
2、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规范
由于我国高校缺乏内部会计控制的正确理念,加之大环境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所建立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容和范围不全面。内容不全表现为部分高校内部会计制度没有涉及到对外投资有关方面,缺乏规范的决策程序,可能会增加投资的风险,给高校带来资金流失危险;还有的学校对存货、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等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对固定资产和工程物资的采购、保管、付款等职责分离不严格,没有对其按规定程序办理出入库,未定期盘点固定资产,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范围不全面表现为,部分高校忽视对创收经费的内部会计控制;还有一部分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虽较为完善,但由于贯彻力度不强、执行方案不规范,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形同虚设。
3、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流程不合理
高校财务管理流程是指高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为实现财务会计目标而进行的操作规则。高校财务管理任务和财务实际工作可以概括为预算控制、收支与核对管理和事后分析三部分。首先,受上级批准拨款计划编制预算的历史原因和缺乏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原因的影响,部分高校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控制体制,出现预算编制和执行实施不统一的情形。其次,由于教育资源需求上升和财力资源供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高校对财力投入的依赖性增大。随着高校主要经济来源由财政拨款向自筹转变,高校收入结构不稳定的问题日益显现。再次,当前部分高校只重点关注各项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和事中控制,而忽视对问题的总结分析与研究,未进行事后的分析和完善,这又将给高校的经济发展带来风险。
4、高校风险防范和监控措施不完善
目前高校面临的风险表现为资产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合同风险等。面对高校经济活动暴露的风险,可以看出其防范监控措施的问题所在。首先,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而是由内部会计控制执行部门和执行人员自行监督检查;即便设立了审计机构,其独立性也受到影响,内部会计控制仅满足于一些表面形式,缺乏主动性,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不能客观严肃的处理。其次,重要经济事务的集体决策机制尚未有效形成,缺乏风险管理和防范机制,决策随意,在重大项目决策时,被学校行政力量所左右,没有在前期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论证,没有相关的风险评估揭示和控制举措,盲目扩张或者超规模投资使高校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最后,预算体制不健全。学校财务预算应该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在实施过程中应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其他人无权擅自修改。对于特殊情况的出现,应按相关规定给予调整。而现实中,存在预算执行分离,管理松散,控制不严的现象,这往往也给诸多风险提供了可能。
三、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策略探究
1、完善法制法规,树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理念
由于现阶段我国关于内部会计制度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在现存基础上颁布法律性的文件,尤其是关于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框架构建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并对资金、固定资产的管理作出统一的规定,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
在内部会计控制理念方面,首先,高校领导应该与时俱进,关注高校内外环境的变化,更新自己固有的旧理念,结合学校的规模及业务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和模式。其次,高校领导应当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应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制止高校中各种经济违法违纪现象的出现,为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规范会计控制制度,建立标准量化考核体系
国家和政府作为高校的主管部门,不仅要从制度上明确校长作为高校实际经营管理的一系列权利和义务关系,同时要在高校的日常财务运营和经济活动中开展规范性的审计稽查工作,明确各方责任并建立审计小组。不仅要鼓励校长在经营管理中不断开拓创新,促进高校的蓬勃发展,也要防范潜在的风险。要制定量化考核体制,促使校长在位期间强化学校的管理。同时建立奖罚制度,奖惩分明,以激励高校管理者努力加强高校的经营与管理。
此外,高校应加强内部组织和机构建设,明确岗位职责。从我国高校发展的规律出发,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各高校应建立预算项目负责人责任制。一方面,每一个预算项目都要安排专人负责预算的管理使用,并且限定该项目只有得到该负责人的认可,财务部门才能办理相应的财务手续。另一方面,由学校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预算单位负责人的预算进行考核、监督和评价,对预算操作执行中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和指导,并提出意见,控制超不符合预算的费用开支。权责分明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学校各级领导越权批经费现象的发生,也减少了不必要的或者无预算的开支。
3、规范财务管理流程,规范流程体系
首先,要加强预算控制。预算控制要求高校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进行基本数据收集,按照有关规定准确地编制部门预算,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的部门预算严格执行和有效控制,并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执行财务预算的同时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分析,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预算执行情况,为学校加强财务管理提供有力依据。其次,学校应加强财务管理的投入,完善资金自筹的方式和体系,保证经济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再次,高校应建立高效、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通过信息沟通,高校可收集到及时有效的外部和内部信息,实现信息在高校各层、各部门之间迅速的传递和交流,并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和财务决策。
同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重点关注各项经济活动,对某些违规、违法行为应该严厉打击,杜绝经济违法现象的发生。
4、认清管理风险,加强防范和监控力度
高校在面对经济事项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经济业务,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和应对机制,应对筹资方向、渠道、规模以及资金用途和效益、存在的风险等各个方面实施全面控制。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要事先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并根据项目和金额的大小确定审批权限,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应对措施,制定相关的处理方案。
同时,高校应加强内外部的审计监督和稽查。学校的审计部门专门指派审计小组着重对学校的物资采购、活动审批、工程招标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经济事项进行监督。吸纳企业管理经验,学校重要岗位负责人离任进行审计;此外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加强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指导。财政部门制定相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章制度,以此为戒对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有着同样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并且要从外部有力地促进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实施。
四、结语
近年来,各个高校通过对原有设施的改造、升级和换代,过多举债,这给高校发展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使高校管理复杂度和风险度提高。例如,财务管理电算化的运用在给高校财务信息管理带来便捷的同时,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不完善的局限性,造成技术风险的出现和责任不明现象。另外,过度的规模开发使高校的规模报酬开始进入边际递减的窘境。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仍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内控意识淡漠、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不严格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完善法规、明确权责关系和增强监控和防范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合理可行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而保障高校健康稳步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二、优化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正常履行职能、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保障,在总量稀缺的客观条件下,审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考虑风险、重要性水平和审计目标等因素,对审计资源科学有效地加以配置,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风险分配审计资源,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识别学校各部门、领域的风险系数,根据高风险高配额的原则分配审计资源,将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和关键控制点上,放弃低风险环节得以释放审计资源,减少审计成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要依据重要性水平来分配审计资源,审计人员靠专业判断科学合理地对各个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确定,包括性质、涉及金额、牵涉面等,确定审计资源的配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依据审计目标来分配审计资源。按审计目标分主要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等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一般不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促进规范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则侧重于效益性审计目标,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等量的审计资源投入,效益性审计为高校增加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大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机构发挥增值功能的本源条件和筹码,其控制可从机构质量和项目质量两方面上下功夫,确保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能满足内审增值服务职能的要求。
1.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实现独立机构的设置,实行向校长报告的工作负责制,配置合理数量、合理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过硬的专职内审人员,提供系统性长期性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内审人员的能力和资质与内审工作的要求相匹配。利用高校特有的学术优势,建设“研究式”内部审计组织,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审计,以先进的技术实施审计,以专家型的审计队伍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2.高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确立“质量至上”的理念。针对高校机构运行特点,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增值点,加强贯穿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质量控制。要建立和执行审计立项相关制度,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成立可胜任的审计小组;备足审前功课,抓住关键节点,编制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细化审计步骤,合理组织、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要加强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复核的质量控制。善于解剖易麻雀,坚持查深查透,灵活应用观察、询问、函证、监盘、审核、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充分有效的证据,适时做好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并设置审核环节,落实审计承诺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客观的审计评判;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格式和内容,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在审计完结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可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相关范围内限期征求意见,正式的审计报告要求事实清楚、重点突出、证据充分、表述完整、评价客观、定性准确,审计建议切实可行;确保审计信息资料归档的及时性、完整性、延续性,为日常工作提供档案保障;要加强后续审计,切实抓好审计意见书的整改落实,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水平,确保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四、内部审计工作向广度深度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提供增值服务,这种增值型价值可分为批判型、建设型和防护型三种形式。在各种审计形态中,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批判型,内部控制审计则侧重于建设型和防护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置上不能仅仅考虑就事论事式的财务审计或专项审计,要强调制度层面的干预,将制度的完善视为起点,也视为归宿。同时也要从“物本审计”延伸到“人本审计”,将审计内容和着力点从货币财产收支等物性的标准转移到人及其经济行为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以及其行为产生的经济价值。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路径之一便是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1.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高校领导干部、学院二级单位(部门)、下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干部“一观三化一廉”即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以及个人廉洁自律。实务操作中,紧紧地围绕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岗位职责,检查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国有资产采购和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等情况,关注领导干部有关目标责任完成、重要经济事项决策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建立和推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实施办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竣工到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着力做好重点环节的跟踪审计,加大工程量清单审核力度,促进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整合审计资源,适当依托社会审计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经验,对受托中介机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基建工程审计质量。
3.拓展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高校设有多个职能部门和学院,以及各个经济实体,可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高校内审部门要为各个组织提供监督、签证、咨询、评价等增值服务,必须实行借助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方式,掌握被审计对象的信息,为做好审计项目打好基础。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时效性高,代表性突出,因此确立专项审计项目必须遵循高校内审项目立项制度,关注学校师生关心的热点、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学校发展的关键点等方面,比如各类学生活动专项经费审计调查、科研经费审计调查、学科建设经费审计调查、实验室建设经费审计调查、研究生培养经费审计调查、对外投资审计调查等。
4.着力抓好审计整改落实。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的每一项审计,都要通过边审边改、下发审计整改通知、典型问题通报、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回访等方式,确保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全部整改到位。努力做到审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个漏洞。尽量避免做无用工,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切实地将任务分解到位。
5.探索构建信息系统审计。探索搭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对于资料管理、功能应用、系统设置等进行合理的功能设计与功能组合,建设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审计项目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工作自身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以达到“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夯实审计结论,加强审计质量监督、促进审计管理,实现审计工作规范、推动方法创新,提升审计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审计范围领域、实现过程监督,保障审计成果利用,加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利用好网络资源,搭建畅通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方式和渠道,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实、完善和丰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
五、有效管理审计冲突
审计主体和客体之间目标冲突的客观存在,是横亘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鸿沟。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更重视服务、咨询职能,构建和谐审计环境。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过去单一的监督审计,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过度;加强审计双方的互动沟通,可采用“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开展座谈、反馈会、审计联席会等形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在沟通的基础上,注重平衡报告审计结果,不仅要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客观公正地陈述在审计报告中,也要对合规合理效益性审计事实做出正面评价;要建设审计人员兼容心理,要学会换位思考,分析被审计部门的主观动机,注重合作性人际关系的建立,避免审计工作陷入人际困境,创建和谐审计环境,这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人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