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德育的特点

高校德育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7 09:50: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德育的特点

篇1

1.通过正式的课程,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进行。不管是美国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和建议,还是学校实际的教育情况,美国通过学校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已成为主要的途径之一。在美国的正式课程中,人文和社会学科是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公民学等,包括民主问题、社会问题、美国问题、现代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他们注重各科教学的“载道作用”、“渗透作用”。著名的《耶鲁报告》及其提出者认为:“传统的古典课程在具有精神训练因素的同时还有道德训练的因素。例如:古典语言中的句法是十分难学的,或许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是学习这种句法仍被认为是有益的。因为,学习句法所形成的坚韧性及自我克制精神可以对个性与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有确定的作用。”《哈佛报告》及其提出者从更广泛、更现代的角度论述了同样的观点: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或普通的课程中内涵的理性的与道德的因素对于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影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与巨大的。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通过普通教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规定,任何专业的本科学生,首先必须学好文化基础课,到三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课,西方思想史、美国现代文明、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都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这类课程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充满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

2.通过各种活动,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在美国高校中,各种各样的校内校外活动频繁。利用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讨论会。学生可以联系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实问题,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以及使学生面对一些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社会活动。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社会政治活动,一类是社会服务活动。三是角色扮演活动。角色扮演能为学生提供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的机会,如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了解审判程序,思考一些社会问题;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制定出若干规定并说出理由。角色扮演有助于学生探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结果等,这是发展社会意识、加强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四是学生组织活动。在美国,各高校各类组织活动相当活跃,仅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内就有600个俱乐部、 学会或协会供学生们相互联络,发展共同的兴趣、才能和业余爱好。特别指出的是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从直接与间接的参与体育活动中“学会”的不只是公平竞争与集体协作等观念,还有关于诚实、正直等方面的品性。

3.通过心理咨询,以指导的方式来进行。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款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则,工作人员都是卫生保健、精神治疗、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大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咨询机构除了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外,还十分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如交朋友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心理剧疗法等。在美国,约有一半大学生在四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中接受过这类服务。

4.通过公共环境,以情境熏染的方式来进行。美国非常注重建设一个美国主义的宏观情境,使置身其间的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根据美国生活方式来生活。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有众多的博物馆,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居民三分之二是公务人员。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教育环境、场所的建设。象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堂、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各种参观点就有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天天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就连一个消防队也都要挂上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路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公共环境成了无所不在“泛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由于美国社会的多元化背景及至今尚无一个全国性统一的道德教育体制,高校德育实践做法多样,不过就其主流和趋势而言,当代美国高校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注重对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上的探讨并运用于实践。美国较注重从多学科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出现了众多的道德教育理论,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极大影响。许多学校往往将理论模式用于实践,在许多方法上往往也反映出理论具有的指导作用。

2.注重全面渗透性教育而不是强行灌输方式的教育。美国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各门课程的渗透性的间接方式来进行,而不是专门开设一门孤立的道德课,以说教和灌输的方式进行。一方面美国的国情不允许强行灌输某一种价值观,另一方面美国人认为价值观的教育不可能仅限于每天几小时的教学中。

转贴于 3.注重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受实用主义思想影响,较强调学校如何作为一个社会,关注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开设各种课程和组织各种活动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

4.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美国学校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道德规范。学校也较注重学生对社会参与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去。

5.信奉多元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能动地养成思想品德。多元性除了表现在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不强求一致,但要求学生要学会相互尊重外,还表现在学校德育没有全国统一的要求,50个州各行其是。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个性、启发诱导和自主选择,强调在多元、多变的社会形势下加强学生自主意识、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精神的塑造。

三、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在德育工作方面得到以下启示。

1.要重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渗透性德育的作用。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完善,学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纯而又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的办法来加强道德教育已不可能也不必要,唯一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潜在的道德教育与活动性德育的作用。要加强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的指导,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各种社团活动,重视体育类社团活动与体育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2.要重视咨询指导,发挥其指导性德育的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德育工作方式的转变,以“一对一”为主的咨询指导工作会越来越多,因为德育工作不是空对空的,它是与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的实际问题分不开的,因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政治思想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要加强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工作,把心理咨询与我们做个别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指导服务。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要加强对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学校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和家庭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

3.学校德育必须适时调整、自我更新,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德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无视社会需要,应当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转换职能,调整内容,更新方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70年代美国学校德育根据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增强其参与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仍不无借鉴意义。因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面前,如果还是采取简单地肯定一些价值观否定另一些价值观的方式教育学生,就很容易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从而影响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4.教育工作有规律可循,应当加强德育研究和理论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德育理论建设,而且富有创新性。他们运用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多侧面研究道德教育工作,注重教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目前德育工作之所以效益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脱离实际,缺少实验依据,理论过于抽象,德育操作性与科学性不强,对道德教育过程缺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因此,我们要加强道德教育理论的跨学科研究,重视德育实验工作,努力增强德育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为提高德育工作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篇2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形式,也是高雅的艺术行为。能够给人一种美的力量,是人类精神的财富和文明的标志。音乐的类型多样,人们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感触也呈现出不同感知。优美的音乐能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让人感受到正能量地传递。在现今的大学音乐教育中,资源分布不均、课程被其他专业课替代、授课结构单一等问题依然很普遍。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其内在的“育人”功能也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化而逐渐的突显出价值。针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方面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就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德育”功能进行研究,结合教学实践,论证大学生德育的渗透。文笔稚嫩,见解肤浅,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国家音乐艺术教育的水平是这个国家人文发展水平的主要代表之一,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也逐渐地增大了需求与高度。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些年被逐渐重视起来,在一些古老传统的音乐文化被重新讲解重新诠释的时候,中华民族整体的音乐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音乐素质也随之被重视起来。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美以及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来创造美。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媒介,可以在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同时使中国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成才教育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国乐中蕴含的中国文化融入音乐情感体验之中,让大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一些正确的音乐方法,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方面的进步。雷华在《求真尚美明德教化———对高等院校普及高雅音乐的思考》1一文中曾经说到:“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是两种并存的艺术形态,两者都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只是由于创作者和欣赏群体的不同,才有了满足不同需要的不同的形式。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塑造人格美、才能美和行为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种艺术形态相互借鉴与渗透,它们并非相互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长补短,并在不同历史阶段甚至可以进行有条件的转换。”

二、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音乐艺术品种非常丰富。这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音乐善于抒发人的情绪,表达人的思想,与人的生存与成长紧密相连。音乐是声音符号,它是一门通过听觉来影响大脑神经的艺术。节奏和旋律是音乐中基本的两个要素,中国传统音乐分为声乐、器乐两个大部门。爱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的共性。音乐实际上是带有个人特色的,每一曲音乐的创作都体现着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思考,更体现着当时年代的背景。中国传统音乐中就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优秀品格,这些传统音乐中带着时代的印记,也带着中国人的优秀血脉。正如开篇所说,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意识,从而影响人格,从发觉大学生兴趣和潜力开始,在不断地日积月累的影响下,讲中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的优秀内涵提升为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在形成之后具有稳定而持久的特点,像毅力、耐心等影响人的一生。对于大学生的音乐教育除了以培养一些优秀的人格从而激励大学生学习为目的之外,更是以其本身作为大学生反映情感以及价值观的一个途径为目的,通过释放情感,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特定的精神内涵,从而反映现实生活,同时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音响结构形式。

(二)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感染力极强,在音乐育人过程中运用传统音乐一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上学习效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接触远不及西方流行音乐,而大多数大学生在有机会接触中国传统音乐后,大多都是新奇且崇敬的,所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育人教学中有一定的优势。二是可以潜移默化的将中华文化融入到学生的人格中。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语言方式,长时间接触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意识中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再加以老师在音乐内涵上的讲解及引导,学生很容易就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人格的人。

三、高校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实施

(一)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欣赏课、讲座的开设

学习音乐的重要方式是欣赏与品鉴,是大学生接触音乐的最直接的途径。从欣赏、品鉴中国传统音乐上讲,大学生是可以并且应该养成欣赏音乐的习惯的。除了一些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以外,也是不能摒弃西方流行音乐,在现代生活中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共同品鉴能得到更加深刻地认识。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过程中,不仅要感受成品音乐的美感,更要挖掘其创作时运用的音乐手段及使用乐器。培养学生养成感受与鉴赏音乐的习惯以及在欣赏音乐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使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使大学生们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美感的基础上,讲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相当水准的评析能力带入其中,通过对音乐的分析完成对自我人格的分析,从中得到德育上的进步。在中国传统音乐育人这一点上,除了注重当今大学生对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感受、鉴赏,将一般的感性理解提升为一些结构性理解之外,最需要注重的就是最后能否达到将这些感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在感受、鉴赏中国传统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不同情感层度上的音乐旋律或节奏,而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感情时,通过随意性的创作或是潜意识中的模仿将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达到自己为自己塑造音乐人格的程度,这才是音乐育人的真正目的。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基础,所以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和普及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大学是一个人三观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有着强大的求知欲,并且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人格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者,在这个阶段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大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接触优秀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机会,给他们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展示舞台,这对塑造他们的高雅的情操、优良的性格人格以及健康的审美观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而中国传统音乐往往都是流传下来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必须的更是急需的,所以开设音乐鉴赏课在大学生中的实践是非常及时且有效的。

(二)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名家或文艺团队的讲座以及演出

德育教育工作者可以定期且长期地邀请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名家到校进行讲座,或是邀请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出团队到校进行演出。首先,名家们对于音乐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专业的文艺团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更具有感染力。在大学生德育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如果定期接受名家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讲解,不断地接受专业团队演绎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那么学生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学会通过音乐来排解、释放情绪。比如通过听一曲二胡名曲《赛马》摒除自身不求进取的想法,像奔驰的马儿一样鼓励自己上进,或者是通过听一曲琵琶名曲《春雨》平复自己心中的燥乱或是不安稳的心态,使得自己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以及学习。这些都可以使得大学生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甚至改变自己。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一项很有成效的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实践。天津师范大学的双周音乐会更是极大地响应了这一活动号召。它通过每两周一次的专业团队到校演出或是由校内各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的专业比赛,给学生们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熏陶的机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从而培养了学生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同时也使他们的德育品格得到了提升。

(三)中传统音乐相关社团的组建

组建民乐团等蕴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社团,并且给予校方支持,给这些社团一些参与学校音乐活动展示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战士的平台。以民乐团为例,可以在纳新时让有演奏基础的学生加入进来,通过平时的定时排练以及演出机会,锻炼社团成员的舞台表现力以及正确情绪的表达。在提高演奏技巧的同时着重强调情感的表达,促进社团往更专业的水平发展。根据学校活动的情况、其他艺术类社团的合作情况以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的接收情况,可以将一些中国传统声乐歌曲、中国传统舞蹈与中国传统民乐相结合。这样的“育人”方式既发挥了社团成员们的特长,又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更能让大学生接受。培养一系列中国传统音乐相关的较高水平社团在校内不定时进行演出,也可以提高中国传统音乐在大学生中的群众性。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除了传统的音乐知识的讲座、学习等,也应该调查并采用大学生普遍接受地方式进行传播以及普及。上文中提到,在一些情感充沛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会随意的、无意识地通过模仿或是创造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冲动,而大学生的这种音乐冲动应该得到表现。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教育就是需要大学生的无意识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大学生学会用音乐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音乐育人就是要把学生这些点点滴滴的音乐思维及表达汇集成音乐的海洋。如果大学皎月工作者可以在社团建设中引导社团成员通过改编一些名家作品,将属于大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加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使得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成为表达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情感的作品,并且可以在大学社团中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传递下去,经过每一届大学生的改进,为每一届的大学生展示带有大学生特色的传统作品,这才是将中国传统音乐“育人”的研究真正做到了实处。

(四)群众性中国传统音乐相关活动的开展

构筑文化平,建立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相关的基础性设施。在校园广播或一些群众性较强的平台上加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丰富节庆文化,以传统节日和重大节会活动为契机,加大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所占节目的比率,将其通过与现代的灯光视频等高科技业务相结合的方式展现给大学生。举办音乐厅文化,以音乐厅为载体,积极邀请优秀的文艺团队到校进行演出,在通过微信平台推送以及在校园内张贴海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并采取抢票形式观看演出的情况下调动大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展览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常年向校内学生免费开放。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多地涉及合奏、音乐感觉这些在音乐育人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教育应增加其群众性,面向全校同学开展义务的相关音乐理论教授课堂或举办露天式的开放式尝试舞台都是德育教育实践中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教育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实践是有必要的、急需的且有效的。中国传统音乐育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通过中国传统音乐“育人”,除了能加强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意外,因为能激励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对社会有贡献的新鲜力量。所以这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需要的,也是我们是社会,我们是中国传统文化所需要的。我国的大学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及其成果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更决定着大学生成材后对于社会的影响。传统音乐的影响形式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一点点影响着大学生的意识,进而影响其人格的形成,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大学生音乐育人的教育工作中,中国传统音乐相较之下更高效、更有特色、更有针对性地影响着中国大学生们。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在高校的中国传统音乐“育人”德育教育工作上,更应该努力钻研,不断找寻更适合大学生、更适应时代新发展的教育方式。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优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将优秀作品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改进,将大学生群体引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中,使大学阶段德育教育地位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得大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在今后的每一个时代新发展中发挥其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接受的优秀熏陶及培养,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毛琳女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雷华.求真尚美明德教化———对高等院校普及高雅音乐的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03).

[2]傅仲斌.普通高校音乐自主学习教学基本模式的实践[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4).

[3]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建教育山版社,2004.

[4]李文娟.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从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体验音乐情感[J].大众文艺(理论),2009,(22).

[5]张桂玲.浅谈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01).

[6]王巧.音乐欣赏及其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9).

篇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有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及接班人的共同点,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具有“多样性”“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在现代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做好高职生的思政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职业技术教育。

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特点

1.1“多样性”:高职教育思政教育学生来源问题

“多样性”是高职院校学生来源面临的基本问题。大学扩招使在校生生源质量发生着变化,作为大学招生最低层次的高职院校,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在校生的整体素质是好的,有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在部分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是最后批次招生,学生进校时的录取分数有着较大的差距,一定程度上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有较大的差异性且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被原所在学校认为是“差等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缺乏自信,存在厌学情绪,追求不高,到高校来只是应付父母或者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后去混社会。他们对自己没有期望、缺乏远景规划,生活迷茫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在学校生活,导致思政教育的难度增加。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有针对性地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进行一定的人生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实现自我价值,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现代大学生。

1.2“职业性”:高职思政教育需强调的基本特性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及技能的训练,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科教育培养研究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有着本质的差别。突出“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高职的思政教育要与其“职业性”的基本特点紧密结合,突出“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能与就业零对接,以较好的状态服务社会。

1.3“应用性”:高职思政教育需让学生明白的特性

“培养学生掌握……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备……基本技能,能完成……方面的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着重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在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主要特点,而教学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导,构建教授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1]。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能胜任某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相关工作。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必须紧紧扣住“应用性”这个特性,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针对各个层次学生的基本特点,结合其专业特性,选择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教育,满足其职业应用性的特点,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1.4“实践性”:高职思政教育过程中需突出的特性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要求,高职院校教育需突出实践教育,其中实践教学课时量不得低于课时总量的50%。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互并重,共同推进教育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思政教育不能只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渗透思政教育。在“实践性”中贯彻渗透思政教育能更有效地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突出其“职业性”和“应用性”。要求我们在突出“实践性”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将教育的内容结合其专业特点满足其职业要求,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形成职业生涯自我规范,更好地完成职业工作任务。

1.5“开放性”:高职思政教育组织活动需明确的特性

高职思政教育具有“开放性”,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育活动较多,与外界接触较广泛。高职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和就业的导向,在教育过程中需依托于行业企业,且与之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并存在交叉教育的特点。由于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范围、时空都有所拓展,思政教育资源也得到了丰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除了做好校内的常规教育活动外,更应该注重在校外实习实训、在企业定岗实习、在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外实践活动中与校外企业行业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工作。正是由于“开放性”的特点,高校院校应该利用可以利用的各种教育力量及教育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其实效性。

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功能及作用

2.1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在校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政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用以解决社会矛盾及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思想(意识形态)决定人的行为,指导人的活动,思政教育能使人正确展开行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思想中的精神要素驱动物质性要素的变化,它作用于物质性要素并能够对物质性要素产的成果具有预见性[2]。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培养什么养的人?为谁培养人?培养的人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何贡献?如何发挥正面效应?这些都是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营造适合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谐校园,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和力量采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发挥思政教育的相关功能,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2.1.1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是思政教育需实现的最主要的功能,正确的引导才能使思政教育准确地向既定方向发展,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定的价值体系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人的“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在青少年时代。如何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分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需解决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及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辨别善恶美丑、区分是非曲直,明确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

2.1.2政治功能

政治功能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思政教育的另外一个主要功能,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我们教育的基本要求。不管现在西方思想如何的影响,国际政治风云变化形势如何走向,我们思政教育的政治功能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进一步加强,同时需要在新的形势下与时俱进地做出相应的变革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相适应。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的主要政治目标就是稳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同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政治目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的政治功能实现要求,思政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符合国家政治要求,以党的政策方针为准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会而服务。

2.1.3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又以主要功能。经济是由人创造的,人是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人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重要最积极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促进经济[3]。思政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从而推进经济建设工作。思政教育培养的学生的正确的“三观”形式的较高觉悟及素养能让其在实际的工作中确保经济建设向着社会主义大方向发展提到得到相应的保障。采用各种教育内容及方法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确保学生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也是教育过程中思政教育与社会经济功能精密相连的体现。

2.1.4美育功能

美育功能是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塑造较完美的人格魅力,也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功能。高职院校学生来源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学生存在的差异性,这样导致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开放性”即广泛性和复杂性,这样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肩负比其他专业教师更艰巨的教育任务,需结合专业学科的教育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思想道德品德情操,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礼记章句》中提到的“盖其为教,优游和顺”就能较好地体现“和”的思想。我们要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渗入人文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品德情操的塑造,使我们的学生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质同时具备温文尔雅的精神风貌。

2.2思政教育的作用为构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一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促进发展,当前党和国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以确保发展。这样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的观念向倡导和谐促进发展的方向发展,培养符合当代要求的和谐人才,使他们成为未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观念更新与和谐发展的主渠道,和谐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就是要系统地推动与协调整个教育活动和整个教育过程的和谐发展,培养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4]。思政教育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发挥“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准确地判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大学生要拥有正确的工作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思想道德品德,才能为以后走向社会参与工作打下扎实的思想素养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三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导向”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正确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以及人与各种事物的关系,正确认知并处理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能与一切分裂势力做斗争,热爱自己的事业,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创建和谐社会。

自身及外界的多种因素以至于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他们自己都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这样导致很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自卑、厌学、应付父母、混文凭等情绪。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及心血对于学生实施分层分级的教学,帮助完成学生树立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主动向学的蜕变。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具有优良思想品德、具有人格魅力的当代大学生。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次的任务。这样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组织教学时注重其“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规划”、“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内容贯穿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具备团队精神能团结协作的精神品格。这样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人为善的和谐合作精神的学生,才能在创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太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困境与改进策略[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44.

[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97.

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51-02

党的十报告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新时期、新特点,要求教育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这些都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事务管理也应该结合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 新时期研究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的理论思考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大致经历了“替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演进过程。20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出现的质量危机等诸多问题,随着“学生学习(SLI)”理论的兴起,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提出必须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在“学生学习”阶段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是面向学生学习的,他们与学术事务共同分担学生学习的责任,着力营造一个紧密结合课堂内外且具有教育目的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

国内有学者从学生参与度的视角,综合分析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近年来大学生发展方面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总结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提出要重新认识高校学生工作的角色定位,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校学生工作系统。这与美国高校强调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相关的研究还表明,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有其适度性,学校提供给学生的课外教育及活动需要明确重点,有所规划。

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近十年来汲取美国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学生事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学生工作的特点,就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做了诸多探索。相关文献大多认为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在教育、管理或专业化服务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但没有考虑不同类型大学的差别。由于高校学生事务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学生事务工作体系内容的构建,一定程度上也对机构设置、队伍保障等问题带来影响。因此,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现有运行体系内容繁多、重点纷呈、工作任务重,考虑计划和方法层面的问题较多,但对学生事务管理自身的理论思考不够,尤其缺乏对角色定位、目标理念等更高层面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另外,高质量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这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就自身所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尤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任务进行必要的反思。

研究型大学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构建与实现的方式上有自己特色。新时期培养众多的精英人才客观上需要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者积极转变角色定位,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强调以质量为本。学生事务通过紧密联系第一课堂,整体规划课外学习和课余活动等教育、管理及专业化服务活动,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紧密结合学科特点,推动学生事务管理角色定位的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在教育现状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学科特色,对研究型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认为现阶段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当更重要的教育伙伴角色,在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方面承担比以往更大的责任,在教育、管理、专业化服务角色的基础上凸显质量意识。通过构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主动配合的工作机制,紧密联系第一课堂整体规划所有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推动学生事务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转变。

1.调整工作定位,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工作目标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质量是必须保障的,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能以牺牲培养质量为代价。把提高培养质量当成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院系的学生事务管理和学术事务管理工作也就有了紧密配合的坚实基础。当学生事务管理主动配合学术事务管理一起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的人才时,学生事务管理对院系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也就体现了出来。这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融入院系学科建设等中心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工作定位的调整必然带来工作重点的转变。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特点要求是有一定差别的,如学生的钻研精神、思维活跃、表达能力、逻辑分析、吃苦耐劳等素质均十分重要,但不同学科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院系学生事务管理要考虑各个学科的背景,要有差异性,通过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屏蔽掉外部过多的影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工作重点放在与学术事务主动配合,共同培养本专业需要的学生基本学科素养上。

2.转变工作方式,推动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深度融合

学生事务管理与学术事务管理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在现实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利于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应转变现有学工教务各自为政的理念,在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紧密配合的机制和体制,以此作为营造的全员育人氛围的着力点,从而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这一工作方式要求建立一个质量导向的运行模式。新的学生事务体系一定要紧密联系第一课堂展开,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促进作用,不能自行一套理念,让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成为两条平行线。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与教务部门一起整体规划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将思想教育、课余活动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促进作用。

3.扩充工作队伍,建设职业化与专业化结合的学工队伍

推行职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学工队伍,以弥补大多高校现有辅导员队伍专业背景不足的弱点,以便更好地推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院系学生事务管理新体系的实现。职业化是指辅导员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帮助学生应对成长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专业化是指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方面的良好引导。

辅导员在落实各项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的同时,还应积极搭建各种交流平台,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积极推动聘任有影响力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年级导师和班主任,利用学术优势与辅导员一起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机制;在与学生交心谈心的过程中开展专业引导,让学生对专业充满兴趣。

三 以理科为例,推行紧密联系第一课堂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围绕“打造培养科学家摇篮”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研究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定位出发,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构建了一个有物理特色、紧密联系第一课堂的学生事务管理新模式并予以实施,现已初见成效。这一新模式着力营造培养科学家苗子的有利环境,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就有限的活动做出亮点。

整个工作体系以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紧密配合做为构建大德育体系的着力点和出发点,重在强调责任感教育、专业兴趣培养和学习主动性激发。通过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参与度、调整学生对课余活动的参与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习质量,使学生打好本科阶段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其立志投身科研事业。现阶段我国十分需要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人才为振兴国力贡献力量。就理科而言,培育学生对民族振兴大业的社会责任感十分必要。学生事务管理者要强调重视专业语境中的科学精神、价值观、科学态度的宣传,激励学生树立投身基础学科科研事业信念。

第二,密切关注课内学习效果,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育良好的学习风貌。定期开展本科生教育现状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教学状况、对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关联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实施适度的严格管理,如鼓励认真遵守学习纪律的学生和班级,严格执行管理制度,注意加强沟通赢得学生对管理制度的理解。营造高品位的物理学术文化熏陶师生,如在教学楼建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事迹墙、在宿舍张贴物理学家画像等。

第三,整体规划课外学术活动,立足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课外学分的实施,整体规划第二课堂的学术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第一课堂学习质量的提高。包括:学术交流定期化,如开设博学讲堂,定期邀请物理学大师和杰出的青年学者为新生做报告,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研究机会大众化,鼓励本科生早进科研团队,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让有潜力且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得到名师的悉心指导和言传身教;专业导航深入化,面向中年级学生开展定期的“专业导航”活动,为学生保研、考研、出国、就业做专业方向上的导航,加强对学生继续深造的引导力度。

目前,物理学院近几届毕业生在入校之初第一志愿率不高的情况下,读研比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学生们不断受到北大、科大、中科院物理所等校内外深造机构的好评,在研究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储祖旺、蒋洪池.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演变与本土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2):86

[2]丰蓓.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关系的新发展――加强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的合作[J].复旦教育论坛,2006(2):81

篇5

随着中日两国在政治、文化、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日语成为许多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的首选课程。同时,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也向本科院校看齐,开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大多是日语)。日语教师如何根据各自学院的特点搞好日语教学,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二外日语教学的特点,并探讨对策,希望在教学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生的特点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零起点,没有日语基础。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日语来源于汉语,里面有不少的汉字,便误以为日语简单易学,一开始就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同时教育他们学语言没有捷径可走,掌握任何一门语言都非一日之功。在教学时准确定位也非常重要。基点不能太高,否则会使有的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困难,从而使其信心受挫,产生厌学情绪。这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学进度,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太快,会使初学者难以跟上课堂节奏。在讲授过程中,一开始应尽量多用中文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不增加其学习负担。由于他们的专业课任务较重,对于第二外语不可能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同时,由于二外课程学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重点法,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抓住最重要、最难理解的部分进行讲解,其他的内容可以倡导学生自学,提高教学效率。

因为教授对象都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因此,二外日语教学不能孤立地讲授一门语言,而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其专业外语相结合。在讲解一些新的语法、术语的时候可以结合英语,跟英语进行对比、联系,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加深记忆。如日语中的“自动词”、“他动词”可以类比英语中的“不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日语中的外来语大多由英语单词音译而来,如タクシ(taxi)、トイレ(toilet)、ノト(note)等,可以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英语发音来帮助记忆日语中的外来语。

二、语言自身的特点

因为日语来源于汉语,所以日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的字形或词义与汉语相近或相同,如“”、“生日”、“教”等。这是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一大优势,在汉语词汇方面比起欧美国家的人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精力。但日本在吸收借鉴了中国汉字后经过漫长历史的发展和创造,其中也有不少汉字、词义与中文不同。对这方面内容我们要引起重视,否则很容易出错甚至在交际中引起误会。如日语中的“勉”一词中文意思是“学习”;“娘”这个日语汉字的意思跟中文相反,不是指“妈妈、母亲”,而是“女儿”的意思;“”在日语里指的是“开水、热水、洗澡水”,而不是中文里“喝汤”的“汤”。所以在汉字、词汇的教学上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跟母语进行联系、对比,寻找中日字词的异同点。

日语汉字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所以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发音。如“人”有训读“ひと”和音度“じん”“にん”三种读音。通常这个字作为名词单独使用时大多读“ひと”,如“あの人”(あのひと)(那个人);作为接尾词,接在国家名的后面表示某个国家的人时读“じん”,如“中国人”(ちゅうごくじん)(中国人);而作为数词数人数时读“にん”,如“三人”(さんにん)(三个人)。因此,教师在讲解单词时应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发音的规律,以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新单词。

与中英文句子“主―谓―宾”结构不同,日语句子一般是“主―宾―谓”结构,谓语部分总在最后。这也是很多日语初学者刚开始不习惯的一个部分。因此,授课时要教会学生分清句子成分,抓住谓语。尤其在做听力和翻译较长句子的时候非常重要。

三、高职高专教学目标的特点

高职高专二外日语教学以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运用日语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我认为,二外日语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日语知识,包括基础发音、常用词汇、基本句型和基础语法。

2.实用日语知识和技能,包括寒暄语、日常交际用语和语言运用能力。

3.日本文化知识,包括风俗、礼仪和现代日本社会常识。

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对他们语言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听说训练。如多让学生用学过的新句型自己造句,或做一些简单句子的翻译练习;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设定具体场景进行实际生活日常对话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创造“说”的氛围。同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互联网、视频录像等,使语言教学丰富生动。

此外,针对我院学生要参加全国自考二外日语考试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还应有意识地让同学们接触考卷的内容、题型,了解考试的要求,多做一些真题练习,讲解一些考试的方法与技巧,以提高学生们的自考过关率。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石田敏子.日本语教授法[M].大修馆书店,1998.

[2]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李岩.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日本问题研究,2006,(01).

篇6

【中图分类号】G444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院校"十二五"德育科研规划课题《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及规律研究》,项目批准号(XJGZDY006)

民办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既有理论又有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民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民办高职学生必须学会认真学习。而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掌握社会、个体的经验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研究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对于培养社会需求的、健康的复合型人才非常重要。

一、高职生学习心理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对待学习与其他高职学生的对待学习有共同的特点:学习内容上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法上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总体来看,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民办高职学生的学习在学习心理上又有它的独特性,主要表现:

(一)学习动机层次不高,略显不足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决定着学习的方向,性质和方式。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生学习动机主流是好的,健康的,也具有比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然而受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为就业做准备,获得他人的尊重、认可,报答家人等方面。并且民办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受情绪的影响而变化,处于需要层次中的低层次,具有明显机会主义的倾向。一些学生在刚进校时,目标远大,自信满满,但不久之后,自我角色转变不及时,对专业课程不了解,就业前景的不看好,学习动机就显不足了。这样的学习动机心理,直接影响到民办高职学生完成学业的自我效能感。

(二)学习价值观功利化

学习价值观是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看法,即为了什么学习,为了谁学习。当下大学生受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有些大学生表面上相信学习知识是有价值的,但对于个人而言,他们却怀疑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认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工资待遇高,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比较好,对学习的价值理解不足,明显具有功利化。

(三)学习无激情,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学生受功利化价值观、学习无用论思想、学习环境、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痴迷网络、同学影响、专业发展渺茫影响,再加上应试教育的课程设置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理论学习就没有多少兴趣,升入大学抱着"混一混"的态度,民办职业院校虽然也注重实践课程,由于受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的影响,实践教学数量不足,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没有学习的成就感。学生难以体会学习的乐趣,也激发不了学习的热情,缺乏对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深度、广度的拓展欲望,由于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为主,部分学生片面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学习追求实用,而致使理论课的学习情绪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论问题又感到难以扩展和提高自己。

(四)无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自控力弱

民办高职的学生与其他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样大多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但目标不长远,对自己将来学业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没有明确的意识,即使有一点意识也不知道该如何独立去完成,;对自己的学习前景没有期盼,职业理想和专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不知如何面对,因此无法有效的引导学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他人的组织、监督,不能独立完整的学习思考,学习的自控能力弱。

(五)厌学,缺乏上进心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较其他院校相比更为复杂,一般包括普通高中毕业学生中成绩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中专直接升专科的毕业学生,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的毕业学生,,虽然都是统招计划学生,但却是在高考中成绩较低的一部分群体,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就已形成了自卑心理,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率低下。在大学学习中民办高职的学生学习态度大多是消极的被动的,对学习没有太多的追求,大多数处于教师家长的要求和逼迫,认为只要做好眼前的事,拿到毕业证能找个工作就可以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无有意义的事情可做,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感觉越学习越没有劲,认为学习对自己就是一种折磨,后悔学习,产生严重厌学情绪,逃课随心所欲,睡觉心安理得,玩游戏如痴如醉。民办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影响。

二、教育对策探寻

分析民办高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针对学生学习困难,做好民办高职生的学习心理调适工作,加强对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帮助民办高职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一)自身方面

首先,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明确学习目的,科学的制定学习目标。学生要全面的、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有可能实现的、可操作的学习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定期检查和评价目标完成情况。

其次,要积极的悦纳自己,改变过去的学习态度。在师生的帮助引导下,感受学习成功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信心,有效的控制自己对学习的思想和行为,转变学习价值观念;明确学习的意义,时刻给自己积极地心理暗示;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爱国家,当自己情绪不佳时,要寻找正确的方式方法宣泄;注意自身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

最后,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民办高职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要树立大学习观和终身学习的学习观,不断吸收新信息,获取新营养,增长新本领,适应新挑战。使自己成为博知识,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二)家庭方面

家长自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同国家培养人才类型的多样化,尤其要正确认识民办职业院校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培养目标,及时正确的了解社会的需求,帮助、支持和鼓励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在学习价值观方面正确的、积极地引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积极地学习、生活态度。

(三) 社会方面

政府应加大舆论的监督和导向,向社会宣传正确的认识关于民办高职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认同民办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特优势,改变社会对民办高职院校和学生的看法,推动民办高职院校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社会、学习生活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政府还应通过各种渠道、载体弘扬社会主旋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五观",促进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正确的对待社会的学习和生活。

(四) 学校方面

民办高职院校应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法规政策、方针办学,重视民办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的特殊性,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还应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应重视学生学习心理特点。以学生能力为本位,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民办高职的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等实践教学科学合理的实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激励教育,帮助、指导学生分解学习和生活目标,使学生通过渐进性、阶段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目标。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从学生的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策略、学习效果、学习品质等方面,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直观的、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学校本着"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的原则,充分利用网络传媒,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宣传,加大推进网络的工作力度,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来为学习和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

[2]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出版社.

篇7

一、目前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教育管理理念多元化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达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高度统一,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广泛运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管理,使人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即学校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管理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师技能,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校本管理”是我国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的有我国特色的校园管理经验。校本的意思就是以学校为本位,学校是管理的主体,有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说学校可以通过自身内部的管理机制,来完成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校本管理往往意味着学校的管理权被下放至学校自身。

(二)教育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当今世界,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提高,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整个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生产力的提高在校园里的表现更为明显。不论是授课还是日常的考勤,从学生选课到教学课程的进行,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学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计算机的应用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效率。在学校管理当中也是如此,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在提高了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各种价值观的冲击以及虚拟与现实交汇所产生的差距,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管理理念的先进化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引导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被全社会所借鉴。同样,先进的管理经验也会被学校所借鉴。教育管理在很多方面与社会上的管理是相通的,许多社会先进管理经验稍加变通即可以应用在教育管理上,这就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经验也在与时俱进,进行着先进化的进程。

二、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措施

虽然高校管理已经呈现出了一定的新特性,但是这些新特性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高校的教育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一)推动校本管理,增强以人为本的精神

校本管理将学校的管理权大部分下放到学校,校长掌握着相当程度上的管理权。所以高校校长应该充分地摆脱过去受上级指令操作管理学校的局面,充分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自,将整个学校的管理放到战略目标上来,由过去的关心某个放面转向对学校事务的全面管理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校本管理的目标。同时学校管理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地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地引进绩效管理以及绩效工资等多种激励方式,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学校的管理部门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能,尽量的为学校员工提供人文关怀与方便,将以人为本切实从口号落实到实际中去。

(二)继续推动管理理念与手段的现代化

高校的教育管理也需要现金的管理理念的支持,高校要在保持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教育管理理念的提高。要积极地关注社会新型管理理念的出现,积极地展开相关的研讨以及论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推动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大资金等方面的投入,来促进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要朝着未来的先进管理模式看齐,着力通过现代化的管理工具来打造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充分地利用高科技手段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追求教育管理的和谐

和谐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人们发展的一种合理模式。高校的教育管理也要追求管理的和谐。和谐的教育管理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构建。一是校园内部的和谐,校园内部管理可以通过完善校园的规划建设,增加校园的人文气息,改善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改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方法与手段来完成。二是校园的外部和谐。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地提升学校自身的素质建设,积极地同外部单位搞好关系,树立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同时要积极地弘扬民族精神与文化,多参加一些相关的社会团体活动或者自己积极主动地与社会相关单位或者兄弟院校合办一些活动,来提升自己的外部形象与知名度。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与校园文化层次。学术水平及校园文化层次的提高都会为高校带来较好的外部和谐因素。通过内外两方面的合作,共同实现校园教育管理的和谐局面。

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理念多元化、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环境人文化三个方面,高校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管理手段进行创新,使教育管理更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求,同时促进高校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二、对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角色界定

在高等院校的体育理论中,大学体育教育主要是指对普通大学生进行的体育教育活动,也就是上述所说的“公共体育”,大学公共体育主要包括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竞赛、体育课程教学等,这是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体育教育已经不符合、不能满足高等院校体育发展的实际与要求了,以至于当下,有一部分人对大学体育教育存在很多的疑问,比如大学体育的学科建设应该具备怎么样的内涵,大学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教育之间有何关联性,大学体育教学包括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吗等等,不一而足,造成这样的疑问都是由于他们对新时期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角色界定不合理就很容易“跑偏”。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与初中高中体育教学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提高国民的素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事业的进步,九十年代以后的大学体育教学开始呈现出许多与中小学不同的特色。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大学体育教学的变革,推动了大学体育教学的角色不断转换。立足当下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大学体育教学主要是在大学校园内,立足与体育教育的职能,引领学生个体或者群体发生体育行为,其次大学也可以组织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根据此可以将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角色定位为:第一,作为大学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的直接参与者;第二,新时期的大学体育应该注重于推动大学生养成健康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观念,着重推动全民健身,传承与培育大学内部的优秀体育文化,以便于提高学生与教职工人员的身体素质与体育素养;第三,对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界定上,要包括高水平的运动建设、体育学科建设、体育课程建设以及大学社区体育建设四个方面。在不同的时代,大学体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的特点跟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相适应的。但是不管如何界定大学体育的角色,其始终是面向普通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于此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学体育教育也扮演着教育之外的角色,也就是除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体育教育之外,还为国家培养体育高层次的高水平的专门人才。虽然在上个世纪中期大学体育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也曾一度出现萎缩,但是在新时期这样的角色回归无疑是有的,也是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角色扩展。

篇9

一、高职学生的消费特点

目前就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消费状况来看,大多数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娱乐消费三大块。根据他们具体的消费内容大致可以总结出几点消费特点。

(一)实用性

在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中知识、事业和健康占据最为重要的地位其次就是爱情、友情、家庭和金钱。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大学生的心目中还是以实用性的物质为主,高职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大学群体和普通大学生也同样具备有较为相似的消费观念,由于价值观的指引,高职学生在进行日常消费的过程中也会根据价值观来选择对自己较为实用的物质,因此在高职学生的消费特点中实用性占有一席之地。

(二)发扬个性

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中新新一代的年轻人有着新时代年轻人都崇尚的个性化和自由民主化观念,因此在平时也会表现出其不一样的个性消费。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中高职学生作为受其影响最深的一群消费者受到信息影响的力度最大,他们在接受新鲜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转变这自身的消费观念,心理上的不断成熟和独立意识的加强也影响着他们消费方式的变化。

接受的新知识的增多,接触到的新鲜消费观念致使他们的消费思想超前,消费方式呈现出多元化,这种超前思想和多元化的消费手段在一方面能够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但是如果没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很容易使得高职学生在消费观念转变时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导致消费畸形最后影响到高职学生的消费心理从而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三)超前的消费思想

在信息化的新时代中的高职学生接触到的新事物较多而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对于一些新鲜的消费观点也能够很快的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导致高职学生中出现比较前卫的消费观,在目前的高职学生中较为前卫的消费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于服装的品牌、个性等方面。

品牌不仅包含着经济价值也包含着企业文化价值,品牌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手段之一。对于逐渐壮大的高职学生这类消费群体中,他们对品牌商标的不断重视使得企业在生产产品时尤其注重自身的品牌价值提高商品质量。“前卫”的消费观念有利于社会上企业注重产品品牌的建立,生产出质量有保证的产品,同时品牌的商品能够显示出消费者的身份和品味,但是过于重视品牌的高职学生在经济能力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尤其针对于一些家庭条件相对较为差的学生来讲,追求名牌只会造成他们心理越来越自卑反而不利于他们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消费两极分化严重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在这么多的学生中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条件都各有不同,就我国各个不同的地区消费水平都存在着差异性。由于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导致学生的消费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家庭条件的不同导致学生的个人消费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消费的两极分化不利于学校学生的共同集体生活,容易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也不利于学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都不相同,社会收入非配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直接影响到了在校学生的消费差距,在校园内总是会存在一群经济上较为困难的特殊群体,针对这种校园消费差异,政府首先要调节的就是社会收入分配方面,从根源上解决高职学生消费两极分化现象。

二、高职学生的消费趋势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消费观念和消费内容方面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人们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不仅追求物质生活更加注重精神生活,不断的努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

(一)生活逐渐由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大量的物质需求后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变到追求生活品质,要求精神层面也能跟得上物质生活。高职学生作为一群暂时还没有社会能力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能力完全取决于家庭的收入条件,我国社会现阶段已经步入“小康型”社会,大多数家庭开始向“小康型”消费的方向发展当然高职学生的消费趋势也呈现出这种态势。他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也力求提高他们的消费品质。

(二)在消费内容中逐渐增加学习消费

在以往传统的高职学生消费内容中生活消费占据着整个消费的大部分,随着高职学生的生活条件和水平的不断改善,很多学生在改善了生活条件后开始注重学习方面的需求,也舍得将大量的生活费花费在学习上面,学习作为高职学生中目前最主要的任务也开始逐渐被学生们所重视,因此高职学生在消费中加大学习方面的消费力度也是目前的消费趋势之一。

篇10

1大数据的含义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未来学家———阿尔夫托夫勒最先提出“大数据”的概念,并认为:大数据形势可以算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佳佐证”。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很多专家学者都在不断地加强对大数据的探索与研究。近年来,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兴起与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覆盖。其中,美国最初关于大数据方面的研究为相关专家、学者对现代大数据进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当前国际上对大数据的定义依然存在分歧。我国很多学者都认为,现代的大数据是一种超过了传统分析数据软件的单位;大数据技术的容量非常强大,可以在信息交换过程中产生很多新的价值,推动了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综合学术领域的相关理论,可将大数据当作传统的IT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中感知、获取数据信息的集合。总之,大数据时代下呈现以下优势,即信息海量化、传播快速化、知识的获取多样化。

2高职院校在大数据形势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体现

2.1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数据化

大数据背景下,一些数据信息仅需通过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的分析,就能够将数据载入到思政教育的数据库里,因此,将大数据结合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可以创新教材内容,实现内容的数据化。数据化是指学校的教育工作人员对教育客体展开信息的采集,并量化地分析、处理相关信息数据。另外,教育者能够利用一些文字信息、关键词等,可以判断客体的思想在发展、变化中的实际效用,以便把握好客体的思维流向。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借助教育客体在微信、微博、搜索软件等其他现代信息载体上的使用情况,数据化地分析出教育客体的情感变化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得到更加精准化的发展方向。

2.2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丰富化

大数据形势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能够有更为宽广的信息获取途径。思政教育渠道中的信息包括了图片、文档等传统化结构的信息数据,还有视频、音频等非结构、半结构的信息。教育人员可以将客体的详细信息,例如:年龄、性别、家庭成员等完备地储存于教育系统,以便获取客体关注的阅读、购物、搜索引擎的资料,以及客体已经上传至网站的各种资料数据等。这种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多元化信息获取方式,有利于学校的教育人员更好地掌握教育客体的思想动态,并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体系。

3高职院校在大数据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部分困难

3.1教育人员的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作为知识的重要输出者。同时,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单向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十分被动,正因如此,开展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太好。而大数据的发展形势中,思政教育的这个现状得到了有效的改变。大数据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优势特点,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衍生物,学生们在教育中没有了拘束限制,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在现代大数据形势的发展中,新媒体的衍生使得学生们的身边有了越来越多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而高职学生们涉世不深,极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使得教育人员的主导身份受到极大的冲击。在学生们受到错误社会思想的误导时,教师不能及时地进行归正干预,使得虚假不良的信息不断地影响和侵蚀学生们的思想,让高职院校在大数据形势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面临着困境。

3.2教育技术上的困境

大数据形势中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不断地依赖于大数据的技术模式。虽然现代的电子平台、信息网络中心、社交网站均可作为获取信息的途径,然而,为了让海量信息有效地应用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活动中,数据的储存、筛选和分类等工作都是我们要面对的重点难题,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具有真实性、密度大、分布广等特征,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做好信息数据的技术处理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另外,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85%的教师都不能有效地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真实精确的筛选,使得高职院校在大数据形势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另一种困境。

4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策略

4.1改进教育方式,突出教师的主导性

大数据时代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有了创新性的特征,同时,也让教育工作面临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有效地管理好海量的数据信息,保障思政教育工作有精准的发展目标,创新教育工作的实行模式,高效地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以下两点开展工作。第一,发挥大数据技术的预测功能。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明确大数据时代的双面性,并积极地做好预测。重点注意科学化分析信息数据的工作,预测学生在特定环境中的思维想法,在其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预先设计好思政教育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以防学生受到虚假、不良信息的影响迷惑。第二,教师在工作中创新话语方式。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在社交网络语言的学习和认识,提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正确地引导学生,让虚假的信息远离学生。

4.2科学化组建教育团队,促进大数据的融合

大数据形势中,保证大数据的技术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地进行创新性的融合,才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出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因此,采用更科学化的方式打造教育团队,提升教育工作者掌握技术、综合性分析能力非常重要。组建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提高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不断地开展针对学校教育者的教育培训工作,以此提高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数据的运用意识与敏感度。遇到实际的教育问题时,应该运用信息分析的筛选功能,来预测思政教育的工作,实现学校创新性优化教育模式的目的。第二,选择一些网络技术能力强、分析数据能力强,且具有先进政治思想的综合性人才,充实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团队,促进教育团队提高综合性的能力。

4.3树立现代大数据的理念,保证大数据技术的充分运用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50-01

为保障和促进普通高等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普通高等院校外事翻译人员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外事翻译效率和效果。作为从事外事工作的一员,在文章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来谈谈高校外事翻译的特点与相关问题。

一、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

(一)增译

增译是根据两种语言间不同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了一些短语或句子,旨在译出源语作者感到理所当然,而目标语的对方却不甚了解,甚至感到诧异的意义,是一种翻译含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有效手段。外事翻译中,需要进行增译的情况常出现在:人名和地名、历史事件、概括性词和缩略语、中国特有的机构、制度、“行话”、流行语和典故、政治词汇、菜名、中国传统乐器、传统节日等。

(二)减译

减译不是把原文的某些内容任意删去,更不是漏译或者不译,而是在不影响主要内容传达的基础上,对原话进行适当的删减,使得译文更符合对方的语言习惯和语言风格。例如为渲染气氛、强调语气,汉语中常用四字结构、语义重叠,而英语则讲究简洁明快、逻辑严谨。如果对此类汉语材料进行直译,不仅不会加强相反会削弱沟通的效果。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一是要注意避免汉语措词中的同义反复,二是在语言表达风格上与英文风格一致,省去一些无实际意义的用来渲染气氛的词句,三是充分发挥代词的指代作用,用代词代替前面提到的部分,以避免重复。

(三)改译

由于不同的社会习俗、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有时很难顺利进行,例如问候语、寒暄语、套话等,若直译,会令人费解,甚至产生误会。因而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字表达上的调整。改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译文语言的习惯进行词性转化,如把原文的名词转化为动词,把副词转化为介词等。

(四)类比

如果直译对于原语文化中有,而译语文化中无的事物,译语读者很难弄清楚个中真谛。类比是把一些译语文化中已经存在的类似的概念转移到将要介绍的事物当中,帮助译语读者理解。类比可以缩小文化差异,让译语读者把陌生的中国事物与他们熟悉的事物间接地联系起来,会给他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不断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

(一)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能够提高翻译人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译员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把握,从而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使交际活动和谐、顺畅地展开。在普通高等院校外事翻译中,翻译人员一方面需要充分包容外方学校对中国国情的陌生和不了解,尽量扫清中外双方学校交流间的文化障碍,让外方学校更深入地了解我方,另一方面要大胆向他们推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让中方学校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

(二)不断提高业务素养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荐,普通高等院校对外交流的内容和层次有了崭新的变化。新的环境要求外事翻译人员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翻译人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掌握国家政策,严守外事纪律,重视外事礼仪,真正在工作中牢牢把握“外事无小事”的基本原则。其次,要精通业务,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知识,同时还必须熟悉本校的教学、科研现状和发展规划等基本情况,这样才能成为学校联系外界的纽带。再次,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很强的时间观念。每次翻译前,外事翻译工作人员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来访的客人或院校有初步的了解,对双方商谈的内容进行预测。特别是要熟悉双方学校行政结构、各院系的设置及专业情况,并对这些名称对应的英文要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各专业,院系的名称翻译要前后一致,并符合西方的表达习惯。

(三)注重加强翻译理论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