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7 09:50: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分析化学在食品中的应用

篇1

2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要越来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互动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达到师生心理或行为的改变[3]。加强课堂互动,既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课堂提问、现场解题、专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过程中,同时对一些性格内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进行语言鼓励并分析参与课堂互动的益处,让他们在分析化学课堂中也能积极参与互动并逐渐找到自信,学生参与互动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高。

3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理论知识主要是想把它运用于实践当中,所以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要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紧密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实验原理潜移默化到理论教学中来,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解答为什么用HCl溶液滴定NaOH溶液时一般采用甲基橙指示剂,而用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时以酚酞为指示剂,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操作的疑惑。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验中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提示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并能达到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4优化考核方式,增强考核方法科学性

成绩考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占有很大的比重,平时成绩考核不够全面,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不能做到全程考核学生学习效果,以这种方式评定成绩,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使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判断出现偏差。我们可以结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对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法进行改进,首先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由之前的20%提高到30%,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期末的考试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增加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平时成绩由课后练习题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课程小论文成绩、课堂笔记成绩和考勤成绩等几部分组成,并且每个考核指标均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比如课后练习题成绩,首先精选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给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分析化学课程总共布置10次课后练习题,学生课后练习题最终成绩为10次课后练习题的平均成绩;最后期末考试根据本课程特点,在考查学生知识点情况的前提下,增加知识应用性强的综合题比重,以检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后的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式可以全程、全面地检查和督促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更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该考核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篇2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Experience

ZHANG Wen-li1,2 ZHANG Jian-ping1,2* CHEN Shang-long1,2 WU Yong-hua1,2 YU Nan-nan1,2

(1.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18, Jiangsu Province,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Foo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Safety,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18,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experience of the subject basic course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the subjec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food specialt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many problems in the new students' weakness in the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s and limited courses hours.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Food specialty;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Subject Basis Courses; Teaching

“?o机及分析化学”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为一的课程[1-3],这门课程不仅是化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近化学专业如食品、环境、生物、医药、材料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4]。因此,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对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5-9]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做到重视基础内容,敢于摒弃、整合旧内容,及时补充新理论知识,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应用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随着近年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10-12]教学现状如下。首先,该课程的课时数相比以往有所减少,目前我校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有64学时(不包括实验)。课时数减少的同时食品专业所需的相关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并没有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学难度。其次,我校食品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除了高中时期专门参加过化学竞赛的同学基础稍好,其他同学的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这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挑战。再者,该课程是食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在大学的第一学期,该课程与“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联系比较紧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最后,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教好和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食品专业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来说,该课程总体教学的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这就要求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的要求,提出教学目标,以此来安排合理的教学。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过程,从几个方面谈谈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教学的体会[13-18]。

1 教学目标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课后练习和实验课为辅。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现总学时 64学时,每周 4 学时。课程教学开始前,需要了解学生的相关化学知识学习状况: 该门课程所教授的知识点,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过,但不够系统和深入,除非参加过竞赛的同学。所以说,学生整体化学知识薄弱。鉴于现状,整个课程中无机化学部分比例稍大,占36个学时,分析化学占28个学时。具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课程能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一般无机与分析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其次,该课程要求学生对课程中知识的重难点明确掌握,课后作业题独立完成。再者,涉及该课程的具体内容有:让学生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原子和分子结构、分散体系和溶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中的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我们是以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重视实验操作,联系实际问题,反应科学前沿” 作为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食品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中涉及到的大多数知识点,在后续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中又会在更深的层次上重复。那么如何选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也是一个难题。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教学,突出知识体系的主干,不讲或少讲与食品专业后续学习无关的部分,重点讲授基本的、容易混淆的和难以理解的概念。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和系统。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理论与实验和实际的结合。该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无机化学侧重于元素化学的学习,二是,分析化学侧重于分析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两者都需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验现象和实际生产。通过增加“应用实例”,比如:测定三聚氰胺中蛋白质的含量或麦芽糊精中总糖含量的测定,来提高学生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再次,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反应科学前沿,具有先进性。满足一些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3 教学方法

在课程开课之前,通过对食品专业学生的新生调查可知,不同地区中学化学课开课情况以及掌握情况各不相同,有些新生甚至没有接触到化学实验。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从教学方法上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地位和用途。该课程是化学两大基础学科分支的结合。通过学习无机化学,我们可以不断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还能创造新的物质世界。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将有助于我们对原料的筛选,对工艺流程的控制以及对食品质量的检测。该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对后续“食品分析”“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专业课的学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在将 来从事食品的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等各领域、各部门工作时都颇有益处。

(2)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突破重难点。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需求,对教材的内容有所增?p。但是,基本知识、反应、公式和实验都是需要系统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知识与提高素质相结合。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布置成思考题,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能自导自演,要做到与学生互动。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及时的进行反馈点评。增加课堂提问和练习的力度。根据课堂学生反应情况布置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布置课后练习时要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

(3)认真的备课,做到有备而去。讲授时要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讲课时要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有快有慢,循序渐进。根据教学进度计划表,运用好教材,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知识没必要讲的太细太繁。

(4)理论课的学习一定要与实验课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增加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也能起到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验,结合实验也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比如,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待测铁样中总铁的含量,来巩固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此外,通过实验也能够训练学生正确的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27-02

分析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食品、生物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分析化学实验则是学生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是培养本科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基本技能、实验习惯、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等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可信内容,也是增强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我们培养的学生到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后能否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能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这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学生在大学期间从分析化学实验所学到的本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原有的分析化学实验在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弊端,如部分实验内容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1,2]

一、目前分析化学实验存在的不足

从以往的分析化学实验来看,项目上要么是随机性较大,要么就是多专业统一的模板,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专业的特点选择相应实验项目[3-5]。从实验教学内容方面来看除基本操作实验外,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很少,而设计创新性实验基本没有。实验内容缺乏综合性和时代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授课形式基本上都是教师讲授为主,实验操作都是在教材与教师的精心指导与安排下进行,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本技能较扎实,但常常只会照着方子抓药,综合实验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的。在考核方便,原有的考核方式只是单纯的期末测试和平时成绩汇总,不利于学生平时实验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将实验考核融入到实验模块中,完善原有考核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6]。

二、分析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

在长期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总结和研究,根据当前时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提出了“五模块、三层次、一考核”的实验教学体系。五模块即以专业为模块,分别为化学、化学教育专、食品科学、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5个模块。其他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专业情况来进行划分。三层次是将分析化学实验内容整合优化为基础验证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三个层次。一考核即建立统一的考核模块,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7-10]。

1.分析化学实验项目的设计和选择。在设计和选择实验项目时,注重与学生的专业的特点相结合,让专业特色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得以体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熟悉所学的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基础验证型实验属于五个模块必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型实验根据专业的特点选择具有相应专业特色的实验。例如:食品工程与制药工程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性强些的实验,如“食品中灰分的测定”、“食品酸度的测定”等;生物工程学生可以选择“吸光光度法测水和废水中的总磷”、“水中溶解氧(DO)的测定”等。通过模块化的设计使得分析化学实验模块化而又灵活化,打破了原有实验的统一性和多变性[4-6]。

2.确定不同层次实验项目的分配比例。不同层次实验项目的分配是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在各专业实验项目模块中的分配比例。使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例如:对于化学教育的学生,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多一些,而化学、食品、制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综合性和设计创新性实验多一些。

3.分析化学实验项目的整合。实验项目的整合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的特点把同种技能、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进行组合。例如:化学专业可以把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与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组合;生物工程可以把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与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组合;食品工程专业可以把碘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与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进行组合等。

4.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考核。根据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建立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综合实验素质的考核方法,实验考核是反映学生实际掌握操作情况的最有效的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测试(40%)两个模块组成,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四部分。期末测试是对实验教学的全面考核,分技能测试和理论测试两部分。技能测试由老师给定题目,学生随机抽题测试;理论测试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知识及安全措施、基本操作知识、实验中的问题及实验注意事项等。

三、模块化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实施的意义及效果

分析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实施,满足了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实验需求。针对全校多学科多专业的特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五模块、三层次、一考核”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实验目标更为明确,实验方法、实验手段更接近生产实际。通过实施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消除了传统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若干弊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强化基础、培养素质、发展个性、突出创新的教学改革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时立文,鲁英.谈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模块化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54-155.

[2]蔡炳新,蔡炽,等.改革实验教育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7-19.

[3]梁振江,刘朋军,李华明,等.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4]李克安,赵凤林,焦书明,等.分析化学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3,18(1):26-28.

[5]王广凤.浅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530-532

[6]罗杨合.模块化分析化学内容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高师理科学刊,2009,29(4).

[7]梁芳慧,靳丹虹,陈博.分析化学实验改革探讨[J].长春医学,2009,7(4).

篇4

关键词:医学院校 分析化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a)-0148-03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ethod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Medical College

Hu Kai Gong Haiyan Cui Yongxia Chen Zhihong Wu Mingxia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He'nan,450046,China)

Abstract:Analytical 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in the medical college,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of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field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alysis method and its related technologies,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 also appearing constantly.This paper was focu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method in analytical chemistry.Base on the discussion,new teaching methods including PBL teaching method,case teaching method,inductive analysis,comparative method,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we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improve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Medical College;Analytical chemistry;Teaching methods

分析化学是研究有关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一门学科,它也是医学院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毒理学和药剂学)和检验(检验医学、预防医学、食品药品分析)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高新技术领域的扩展,人们在生物及遗传工程的发展、医药技术、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化学在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所涉及的检测手段及相关技术在医药卫生事业如新药研制、药品检验、临床检验、病因调查、环境分析及三废处理等方面起着极度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分析化学研究内容也是构成学生基础知识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首先,随着高校专业课程分类逐渐的精细化,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分析化学的授课时数以及教学内容不断被压缩;其次,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医学实验中所用到的各种仪器的操作日益简便,而对于有关仪器理论知识的掌握越来越不受重视。除此之外,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具有公式多、内容杂、对量的要求高等特点,对于理科基础差的学生来说,一时难以适应。由于上述因素,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差,学习兴趣消沉,进而影响医学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从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出发,提高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用较少的课时保证他们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理论和实验教学质量,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目前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超龄“服役”,内容陈旧过时

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自然科学研究和许多工业生产、生活等领域都被称为“科学的眼睛”[1]。分析化学课程主要由基础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是经典的定量分析(主要包括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滴定);而仪器分析部分是关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为基础内容。尽管基础分析化学对于培养学生了解分析过程、数据处理等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化学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窄,更多检测是借助于先进的检测仪器来进行。目前,在技术监督部门的食品药品检测,以及医院的临床检验、化验中,仪器分析是分析技术的主流。实际应用中大多以分光光度计、气液相色谱、气液质联用等,而教学内容却还局限于简单的四大滴定定量分析,与实际的工作或者生产中相比,就显得落伍。

1.2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

目前,高校的分析化学课程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课为主。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讲授知识点为主的课堂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往往通过被动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来掌握有关课程,最终达到考试达标的目的。此外,在实际教学中,实验教学通常安排以验证实验和基础实验为主,目前的实验课大部分都是玻璃仪器操作,有的高校学生几乎整个学期都在练习四大滴定操作;对于一些实用性较多的仪器分析实验,由于仪器相对较为昂贵,如: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气液相色谱分析仪、气液质联用仪等,几乎整个学期都接触不到。而这一现状就造成了很多不良结果,尤其是遇到具体应用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解决。即使有的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了相关知识点的情况下,往往也不能选择解决问题合适方法,不具备正确操作仪器的能力。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实验设备却没有成比例增加,这样在教学中实验设备经常不够学生单独操作。对于很多分析仪器,实验教学中大多以老师操作、学生观摩为主,学生对大多数分析仪器只能简单的了解一下,难以加深印象。而且,有些高校仪器设备过于老化陈旧,有时可能连学生观摩的机会都难以保证。

2 改革教法、学法,更新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对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必须辅以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2]。因此,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合适与否。研究并推进相关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一种或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刻不容缓。

2.1 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主要是基于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围绕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基本线索,引导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教学内容。其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自学解疑―重点讲授和归纳总结[3]。该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水平状况、知识结构等,并结合教学大纲和目标,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对于医学院的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应当选取一些有新意,与医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成5~6人的小组,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组内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接下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小组发言。最后,教师就课堂讨论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和准确把握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并归纳总结。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教学法更着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立异能力、发现问题、归纳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培养,应在教学中推广。

2.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采用相关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其通常是由授课教师在备课时广泛搜集与医学有关的案例,从而在引入新知识前,先给学生介绍或讲解与所教授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提高授课对象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最后引入相关分析方法基础知识的讲解。例如,在讲解到酸碱平衡和pH值计算相关知识时,可以联系到人体会发生酸中毒、碱中毒的问题;在学习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和应用时,则可以引入酶电极在医学、生物、临床诊断上的相关应用等;在讲授原子吸收光谱仪时,可以适当介绍人体内微量元素如锌、钙、铅、铁含量的测定方法,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等;在讲光谱分析法时,提出了“低度竹叶青酒的褪色问题”等。这样,通过把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分析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有关分析化学案例教学的书籍已有出版,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值得推广。

2.3 归纳比较法

归纳比较法是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一种方法。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多、原理多、公式多,且知识点琐碎、不易记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归纳比较法,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记忆。比如在讲解“四大滴定”时,首先掌握酸碱滴定分析的原理、特点和指示剂的选择原则等,而在学习其他滴定分析方法时采用归纳比较对照的方法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简便、省时。通过这样的对比讲解,学生能够建立起滴定原理、滴定曲线、准确滴定条件、指示剂选择、典型应用实例为主线的知识框架,掌握“四大滴定”有关的主要知识点。此外,在讲授银量法的知识点时,可以同时对莫尔分析法、佛尔哈德法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学习,对比其各自指示剂、滴定条件、滴定原理、干扰离子的影响、应用范围等,找出其相关异同点,有利于学生对比记忆。

2.4 多媒体教学法

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其中有许多概念、原理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如滴定分析中的滴定曲线、指示剂范围;色谱分析理论中的塔板理论、范弟姆特方程式等,仅通过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掌握。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的图形、图像、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讲解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生动,学生能较快、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理解教学中的难点。比如,为了使同学们直观地理解酸碱滴定曲线在滴定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化学仿真实验室软件,制作相关动画,将滴定过程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显示出来,学生能清楚地理解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滴定剂体积的微小变化,造成溶液中pH值明显变化,通过观察滴定突跃现象以及指示剂颜色的剧烈变化,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临床医学、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学科交叉越来越多,分析化学对于解决医学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重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兴趣把课程学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继而转化为以后从事医学工作的技能,造福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23-02

分析化学及其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基础化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基本思维和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和动手能力,在以化学专业为基础的非化学专业中,普遍开设了分析实验课程,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责任,还对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深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操作规范、计算准确、结果可靠合理,并且能够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量”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3]。在工科院校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也存在一个教学大纲,不同专业一刀切的现象,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基础情况不一样、且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一样[4-6],这样就给教学带来各种弊端。

一、工科院校开设分析化学实验的专业特点

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专业包括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环境、食品、生物、制药、医学、建材等专业,这些专业对分析化学实验的要求各不一样,冶金和材料专业偏向于金属离子的分析和应用,环境和化工偏向于水体分析和应用,医学和建材专业要求相对较低,化学专业要求相对全面。从学时分布来看,化学专业一般64学时,环境专业48学时,冶金、材料专业32学时,化工、生物、制药24学时,而建材、航空等专业一般16学时,从学时的分布大体也能看出各自专业对该实验课程的要求和目标。从学生的基础情况来看,冶金、材料、环境、建材等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但由于各自专业和化学实验学科相差较大,学生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相差也较大。因此,工科院校不同专业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以及实验课程与专业的衔接。

二、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内容单一、枯燥、陈旧。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简单、单一,除了常规的操作练习外,基本是验证性实验,如酸碱滴定、水中总硬度的测定、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等,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基本只需要预习、听课、按流程操作,就可以得到考评分。而对于一些分组性的实验,如分光光度法测铁、选择性电极测定水中微量氟、电位滴定法测定溶液中的氯离子等实验,通常多人分成一个小组,少数同学甚至没有参与到实验操作中。这样的情况使得部分学生难以主观积极参与,有时甚至连目标都不清晰,这些都不利于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更难达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操作能力差、照方抓药。分析化学实验的操作是有严格的规范,学生需要提前预习各项注意事项,在实验课中锻炼。但很多学生学习时重理论、轻实验,操作能力差,甚至连基本的仪器都不认识、没见过,在实验过程中只能照方抓药,变成了完成任务、演练一遍,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标[7]。这也表明了学生提前的预习工作不到位,思考问题也不全面,只好按照老师的演示实验进行操作,或者模仿身边同学的操作进行,实验中难免出现各种错误。

3.教师的教学模式程式化。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程,量大面广,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巨大,教学过程难免程式化,包括既定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评制度,实验教师也难以个性化的提出新的教学方案。学生也会以现有的考评制度为导向,尽量争取更高的分数:认真写好预习、做好记录、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但这样完成任务式的过程,失去了实验课堂的真正意义。

三、提高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1.结合专业特点施教。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同于化学专业的教学情况,不仅基础不一样,而且对实验内容的要求和侧重点也不一样,任课教师需要对教学大纲吃透的基础上,了解各教学班级的特点和专业要求,从而在课程讲解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专业的结合点。例如:冶金专业的学生对金属离子的准确滴定法十分感兴趣,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方法学的对比,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离子色谱法、重量法等,这样可以引导他们课下做大量的文献调研和比对,课上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食品专业的学生对食醋中总酸度的测定十分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测定的酸的种类,以及如何对各种酸进行定性和定量。这样的深入引导,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实验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分析化学实验的很多实验内容需要理论课内容的支撑,然而部分学生在理论课中学得并不扎实,对实验的理解就变得困难,如果老师不正确地加以引导,教学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如果合理加以温习巩固,则会事半功倍。例如,锌铝混合离子的分步滴定实验中,很多学生难以明白分步滴定的条件,也就是为什么可以分步滴定,实验老师应该简要而系统地介绍金属离子分步滴定的条件、锌铝混合离子的分步滴定条件的控制,以及实验中如何考虑细节问题,这样的引导,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实验的内容和操作细节,还反过来巩固了配位滴定的理论内容,并且两者互为促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

3.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材的版本众多,很多学校甚至还有自己的实验讲义,但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应该适时更新实验教材,不能只采用一种教材用到底。科学研究的发展速度很快,且各种新颖的成果很容易从图书馆下载获得,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将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编入到实验教材中,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同时也接触到较为新颖的知识。例如:最近几年出现的牛奶中三聚氰胺事件,是否可以考虑采用分析化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测定呢?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一定能够调动学生投入实验的兴趣。再比如,采用络合滴定法测定钙离子,是否可以考虑测定鸡蛋壳中的钙离子呢?虽然只是更换了测定样品的种类,但学生的兴趣大增,实验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还有食品的有害色谱添加剂测定问题、地沟油的分析测定问题,这些都是很好的实验题材,应该适时地进行整理,并写入到实验教材当中。此外,采用多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同一测定内容进行比对分析,例如:锌铝混合溶液的测定方法,可以采用选择滴定法,也可以采用重量分析法,也可以采用离子色谱法进行分析,然而,在实验过程中,难以突破现有教学内容和模式,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难以得到应用。

4.实验教学中加强交流。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理解和要求与化学专业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且学生的化学基础薄弱。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存在操作紧张、担心失误等情况,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提出问题尽量不要针对个人,个性化的问题尽量单独辅导,直接示范操作;鼓励学生胆大心细,遇到困难或问题先独立思考,学会讨论、交流,确实不懂再请教老师。此外,实验课程开始前,老师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预习情况,询问存在的困难,然后集中进行解答;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班级的整体情况,对于共性的问题应该及时强调;实验结束后,应该关心学生取得的收获与得失,而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分数或评价。这样的指导过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消除了学生的各种担心和顾虑,也使得师生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和谐。

5.开设公选课,强化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重要性。工科院校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不浓是一个共性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兴趣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之一,开设公选课,以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多方位、深层次的了解化学学科知识,是十分有效的方式。例如:在化学通识课程中介绍有关诺贝尔化学奖、广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常识、体育竞技中的禁用兴奋剂、艾滋病病毒与药物、海洋环境与海洋资源化学、化学武器、化学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烟草化学、中药化学等。这些与化学相关的课题,学生不仅充满了兴趣,有些还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具有相关性,学生接触了这些有趣的化学知识后,自然而然的对化学学科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为今后再深入学习化学课程打下良好的奠基,这样的强化方式远比老师的说教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弓晓霞.加强高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展望,2015,(16):195.

[2]赵燕,程苑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2):107-109.

[3]赵春玲,阮喜荣,万端极,等.对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探讨[J].大学化学,2009,24(5):27-29.

[4]蒋心惠,何丹,袁佩,等.临床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86-87.

篇6

    2将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在实际教学中,要围绕高等教育的要求,结合分析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以上所提到的主要问题,对分析化学教学进行改革。

    2.1更新当前的教学理念

    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也对当前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应用型高校和应用型专业来看,我们主要的目标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改变以往分析化学课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地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达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析化学无法深刻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应当淡化传统教学教育的功利性,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来,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向教师反馈,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教育理念更需要教师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和综合修养。

    2.2构建合适的多层次教学模式

    分析化学在不同院校中有是许多不同专业的基础课,教学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专业的层次性。根据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分析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课程教学更加需要体现其实用性。在保持完整的知识体系状态下,明确分析化学的各个知识点,加强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在实践实验中,更要将实验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在价钱分析化学实验的要求技能基础上,适当减少验证性和纯品分析的实验,增加实际、复杂样品的分析实验。针对不同的实验,开始数量不等的专项实验课程。

    2.3注重应用,创新教学方式

    注重学科应用是现代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将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与自学相结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抓好课堂上的教学,确保分析化学的讲授效果。采用现代数字化媒体授课方式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常规教学,通过数字化媒体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和一些较难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较容易的内容讲授时,可采用课前给学生提出课堂自学提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在提纲中引入提问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并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逐渐改变学生一味只在课堂上听讲、学知识的方式。

    3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期望效果

篇7

分析化学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本科生在学习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该有一个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过程。“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体系”的提出,就是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针对一个个具体的分析测试对象,从查阅文献到拟定实验方案、最后实施样品处理及分析测试,让学生亲自参与定量分析的整个过程。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分

析化学类实验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索及开拓意识、踏实有序而讲求效率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得到锻炼,培养他们具有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于解决问题” 实验课程教学理念的诞生

按照教育部在《新世纪教改工程》【1】中提出的“新世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求深人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继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其中提出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宗旨,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认为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应该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目前多数老师采用讲解-示范-学生听的方式,然后学生照章抓药、机械操作,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体会到分析化学实验就是要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

我国发展已经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国家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特别是对拔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研究型大学将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这些时代特征对研究型大学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西北大学校长姜澄宇在“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中,首先提出“坚持教育创新 构建教育教学新体系”【3】,即在总结和提炼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坚持教育创新,积极构建包括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个性化培养体系、综合素质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高教研究体系、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保证体系等的教育教学新体系。

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理念,以期通过此教学改革,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解决问题”实验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

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顺利达到上述教学改革的目的,必须从以下各方面着手:

1.转变教与学的理念,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白,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样品的分析测试技能,包括待分析样品的前处理、测试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分析数据的处理计算、实验报告的上交等;

2.改变教学计划,所有化工化学类的本科生都要完成《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修改完善相应的教学大纲;

3.调整学时比例,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总学时的50%用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剩下的学时全部用于“基于问题解决的实验课程教学”;

4.改革教学内容,学生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后,全部投入实际样品如药品、食品、水质、材料等的分析,在实际分析测试过程中逐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体会定量分析各步骤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和注意事项。

5.增加考查环节,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进行基础知识考查,合格者才能进入实验室操作,督促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完成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后,再通过一系列实际样品的测试来考核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自觉地规范操作技能,严肃认真地实施实验步骤。

三、“基于解决问题”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我们打破常规的教学理念,学生不再受课本、讲义的束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不再是严格的课本上规定的,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开拓创新,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经过对比选出最优。引导学生从查阅资料、到实验方案设计以及进行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等过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老师也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完成目标产物分析中的指导者,特别从方法可行性、操作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出现异常情况下给与指导。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分析化学类实验课程体系”,应该包括选题意义、涉及知识点、合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等等(如下图所示):#p#分页标题#e#

例如实验一-腊肠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消费品的质量,食品安全提到了议事日程,快速准确检测相关成分的含量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研究的焦点。该实验的提出当然是针对过量的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危害,而腊肠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食用的,学生看到这个题目首先就想到:腊肠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到底超标了吗?结合实验中心的设备,我们要求学生处理好样品后采用分光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亚硝酸盐。本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有样品的预处理、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离子色谱测定亚硝酸根需要除去样品中的盐分,因为腊肠的盐分很高,Cl-的存在直接影响了亚硝酸盐的测定,学生在实验中用到固相微萃取方法以除去干扰,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在理论知识中接触到固相萃取的概念,而今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就要用到该分离技术,学生感觉很兴奋很想实际应用。处理好腊肠样品后能顺利的测定出亚硝酸盐的含量,学生们同时又很有成就感,感觉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派上了用场,解决了一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完成实验后,就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两种方法得到的实验结果又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找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整个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全面、辨证地思考问题,一分为二地看待各种分析方法和测试结果。

又如实验二-纺织品中偶氮染料的测定。近年来,随着全球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上对地球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和生态平衡失调现象的关注不断增强。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工业中,纺织印染业由于需要使用大量的染料和助剂等化工合成产品,一直是被视作高污染的行业之一。在纺织产品印染使用的原料中,作为部分染料中间体的芳香胺物质被许多国家视为可疑致癌物,因此含有这种物质的数十种染料被陆续列入禁止使用的行列。本实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设的,实验要求学生对棉布和化纤纺织品两种样品中的4-氨基偶氮苯进行含量进行测定。该实验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固体样品的抽提、蒸馏、旋转蒸发仪操作、GC-MS操作等知识,涉及到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识,是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的好机会,通过实验使学生得到了锻炼。

篇8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主要的任务是确定物质的化学成分即(由那些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组成)的成分分析、结构即(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等)及物质的主要含量的多少。在医学高职高专的分析化学学习中,主要分两大部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分析化学作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着重要学习的内容是化学分析中的定量分析部分,几乎占整个内容的近三分之二的比重,即定量分析中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主要解决包括滴定液的配制、标定、滴定(即滴定过程中滴定曲线的绘制、滴定突跃分析、滴定终点的观察、结果的计算、滴定误差的分析等)。

仪器分析掌握的主要内容为:以被测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需要借助特殊仪器的分析方法,不但要学会现代的仪器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更要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规范的操作方法。

在现在的分析仪器中,配备相适应的仪器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必须得有分析实验室,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现在或多或少还有一小部分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的企业家认为这些东西无所谓,因为一般的分析仪器价格都比较昂贵。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环境问题”等问题屡屡频出的原因。故无论从一个小小的产品,还是到我们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到航空航天、宇宙探索等高端领域,没有这些分析仪器,科技无法进步,文明就无法前行。

在科技水平先进的一些国家在生物技术与食品分析中已基本采用仪器分析方法代替化学分析方法即手工操作的老方法,气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均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分析化学的研究,是方法和仪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如今分析化学的研究工作方向明显向应用方面倾斜,而分析仪器则向微型化、智能化发展。微型化和智能化是分析仪器发展的主要方向,即“更小、更巧并带有更好的软件”。这不仅因为它可以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实现自动化,而且排污少,是一种“绿色”技术。还可以做到便携式,利于作现场监测以至做成穿戴式、植入式仪器,便于随时随地观测所要的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仪器分析为什么不能完全取代化学分析?

一、根据分析原理来分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历史悠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故又称经典分析方法)。

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反应现象、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

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计量关系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使用仪器、设备简单,常量组分分析结果准确度高,但对于微量和痕量(

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光化学、电化学、热、磁、声等)。

二、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相同点

两者都可以定性或定量的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法一般作为常量分析即含量较高的分析方法,准确度较高,一般可达到千分之几左右;而仪器分析方法一般作为微量、痕量分析即含量相对较低的分析方法,准确度不高,一般要高于百分之五及以上等,一般的常量分析是无法使用的。

三、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不同点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适用范围不同:化学分析主要适用于被测分析物含量在常量或半微量中的组分的测定,化学分析的准确度较好,但是精密度不好,即对常量或半微量组分可以准确测出其含量;但是对于微量组分效果较差甚至不能检出,其误差范围较小,通常要求控制在0.1%以内;而仪器分析主要用于微量甚至是痕量组分的分析,仪器分析准确度较差,但精密度很好,可以定性或定量地测出微量组分,但误差范围较大,在1%左右或更大。

例如,某一样品要求检测的组分在被检测物中含量是90%,那么检测的误差要求在1%左右就比较大了,即检出89%-91%,而要求误差0.1%左右就比较合理,即检出89.9%-90.1%,此时适用化学分析;使用仪器分析显然误差很大。而对于测定某一样品含量在0.1%左右的组分,误差1%左右就可以,即检出0.09%-0.11%,而要求误差在0.1%则就没有这个必要,即检出0.099%-0.101%,此时便适用仪器分析。

四、仪器分析方法相对于化学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关系

仪器分析:主要用于进行微量、超微量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快速、灵敏,所需试样量少,操作简便、分析速度较快、但相对误差较大,准确度就较差,故只能适于微量、痕量组分的分析。但两者并不是孤立的,还是有密切联系的。

首先,现代仪器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经典化学分析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的仪器分析方法所用的样品的前处理都要用化学分析的方法,仪器分析方法一般可以理解为相对的化学分析方法,因为用仪器分析方法测定样品时一般都要用标准溶液来校对的,而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本身就是化学分析的范畴。

其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化学分析方法也逐渐实现现代化和自动化,化学分析有自己的应用范围,所用的仪器价格上比较低廉,而仪器分析方法也需要化学分析方法来校正,仪器分析方法是不可能替代化学分析方法的。

总之,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是分析化学中的两大重要分支,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尚爽.浅谈分析化学中两大重要分支――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4(2).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计量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的作用。化学计量学包括了整个化学量测的过程,主要有采样理论、实验设计、实验条件、选择和优化、数据分析以及单变量和多变量信号的处理,这些都渗透了化学计量的应用。化学计量学主要是对化学的一些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对测量程序的设计和选择,应用实验方法,将这些测量数据进行全面的解析,从而获取更多的化学信息。化学计量学的应用,对化学实验设计、信号解析、化学分类等都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打破了我国传统的化学研究方法困难复杂的局面。

1、化学计量学对化学测量的作用

随着国家的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仪器和化学技术被不断的开发和应用,分析化学的体系也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分析测试工作也开始向自动化、仪器化以及计算机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目前,分析仪器的应用为分析工作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化学测量数据进行科学解析,也成为了分析工作者的难题之一。

化学计量在食品安全的实验室测量过程同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对奶粉中三氯氰胺含量的检测,对食品中苏丹红的检测等。化学计量方法的应用,使得这些食品中蕴含的有效信息能够完整地被挖掘,使数据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化学计量学的应用,给化学测量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科学方法,为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化学计量学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计量学主要由化学分析的信息理论基础、化学测量过程的试验设计和优化、化学测量数据的多元校正和多元分辩的定性定量解析、化学采样理论与方法等,内容涉及的研究和技术十分广泛,应用的领域范围也较大。

2.1 化学定量构效关系的应用

化学定量构效关系是化学科目中一个基本问题,主要是指从物质的化学成分与构成对其化学特性进行分析,是理论化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和研究目标。在化学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主要通过图论和数值方法对化合物分子进行分析,将其结果与实际测量化合物的特性有效结合,对其化学特性进行明确的特性定义。在目前的研究发展中,化学定量构效关系在分子力学的寻优中引入了最优算法,对最佳先导化合物的寻找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模式识别法的应用

模式识别法主要是通过对化学量测数据矩阵的分析,结合某种性质对样本进行有效的分类和选取。模式识别法主要包括了线性判别分析法、SMCA法以及K-最邻近法。模式识别法的应用和研究,为化学研究的决策和优化提供了价值性信息,为一些较为困难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向。

2.3波谱化学的应用

如何通过现有的波谱数据库,对定性定量进行迅速分析,这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智能数据库和化学计量学的应用,使定性定量分析工作有了新的发展。滤波、平滑、变换、卷积等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为化学分析工作提供了新的解析途径,同时也提供了无需分离即可对存在互向干扰关系的共存物种进行测定。波谱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也在一些大学和研究单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4 多元校正分析法的应用

多元分析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研究对象也日益复杂,因此需要分析工作者要准确和迅速的提供定性定量,并提供结构分析的结果。多元校正法主要是针对了现代的分析仪器的一些量测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提供从而进行解析,是一种数学统计方法。在目前,多元分析法的灵敏度、检测限、紧密度、准确性等指标被不断研究和分析,指标也经过了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分析仪器的功能也因此得到了更大的扩展空间,其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在对正交设计、因子设计、析因设计以及均匀设计等方法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研究在多种因素条件下的影响和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分析选择性,将其应用范围进行了扩展。

2.4.1 无机离子的测定

分析化学中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数学多元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够将分析对象的测量数据结构进行简化,有效减少了测量数据的复杂程度,通过将分析对象和变量进行分类和分组,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化学计量学中,中线性回归分析、曲线拟合、信号转换等多种分析方法不断得到应用,对无机离子的测定和分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例如,我国已经通过正交回归极谱法,对锢和锡同时进行了分析,另外通过回归正交极谱法,还对锌、钴、镍的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

2.4.2 有机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生物学、药物学、环境学以及生命学不断发展,化学分析工作者对于复杂的有机混合物需要迅速做出定性定量的分析。多元校正法在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对农药残留量、抗氧化剂等的分析中。

3、如何规范管理化学计量器具

新型的化学计量器具在购买引入后,需要经过相关的校准和检定阶段,合格之后才可以验收入库。计量人员还需要对仪器进行编号、履历卡的建立以及台账登记等。相关人员在领取仪器时,需要填写相关的申请单,经过计量主管批准后才可领取使用,最后需要在台账上进行签字。另外,计量器在存放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检定,确保仪器的使用状态良好。对于一些长期不需要使用的计量仪器,则需要进行封存,办理相关的封存手续。当仪器需要重新使用时,则需要办理启封手续,并进行相关的检定程序,确认合格才可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改革;职业技能

Key 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curriculum reform;vocational skill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231-02

0引言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动手能力以及自我探索和创新提高的能力。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深刻反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成为人们的共识,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职业资格为主线,融知识、技能与素质于一体[1]。分析化学作为生物、食品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课程组在深入调查兄弟院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和提高。

1分析化学课程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陈旧与当前的科技发展要求相比,目前分析化学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机分析的内容很少,分析化学实际上成了无机分析;样品预处理和数据处理的内容偏少,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以课堂讲述、灌输式为主,往往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对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的教育重视不够,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1.3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现有实验部分内容简单、综合训练内容偏少,只停留在验证性的实验室阶段,对实际样品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因而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2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定位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瞄准能力开展教学,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专业理论知识,这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这也是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培养目标上的本质区别[2]。

2.1 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到相关企业调研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1.1 知识教学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②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原理的应用能力;③使学生具有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能力及对基本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④使学生具有物性检测基本能力和典型物质的制备、分析能力。

2.1.2 能力培养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的发展过程及联系,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②将一些较典型的属于知识传授性质的内容以及较简单重复的内容通过课外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通过教学过程渗透和技能专题培训,使学生具有化学分析工国家标准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2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及计划分析检验岗位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基本理论为基础、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2.1 改革课程内容:精选理论内容,夯实理论基础,遵循“①突出职业导向;②体现专业特色;③强化技能训练;④突出学生主体”的原则,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职业资格要求的有关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把国家行业标准和分析化学传统知识有机结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训课内容的针对性,实训内容完全来自生产一线分析检验内容,我院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90.2%以上,学生一毕业就能在分析检验岗位上工作,实现课程与岗位零对接。

2.2.2 突出实践教学:《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制定出本课程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践环节。内容安排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基础性实验;②综合性实验;③创新性实验。各层次实验均由指导、综合、设计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同要求的实验组成;以课程、课外,必做、选做,开放、培训和竞赛等多种形式开设;以操作、答辩、撰写小论文、完成小项目等多种方式考核;每年保持25%左右的实验更新率。我们还结合大学生科技活动和课程进展,由实验室拟定相关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配制试剂,自己完成实验,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3 理论与实验有机融合: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分析化学的理论、原理和定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充分挖掘和发挥分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是当今化学教育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上下苦功夫。比如,误差和数据处理是化学实验基础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处理数据、选用试剂和仪器及记录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部分可放在学生天平操作练习中讲解,让学生在托盘天平称量并记录出称量瓶的质量,再让他们用分析天平称量并记录数据,两个数据一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仪器的准确度及测量误差的大小,再让他们用托盘天平称量2.1g的NaCl倒入称量瓶中,问总质量是多少?学生一定会把分析天平称出的称量瓶质量数据与2.1相加的结果答出来,这时再让学生用分析天平再称量,结果自然不是刚回答的数据,你再讲数据相加减时,数据修约以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标准保留到小数点后第几位等等,这样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2.3 根据教学内容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操作练习、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综合性研究式实验四个阶段安排实验,以基础训练――综合性实验――研究式实验三个层次推进实验进程,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课程组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技能练习为重心,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摸索出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多种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确立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材施学”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化素质教育。在保持教学大纲、基本要求、教材和教学进度相同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特点和学生现状采用不同层次和不同授课方式进行教学。②情境式教学:这种方法应用于外界条件与化学反应方面的讲授。由于一种化学反应往往受多种结构因素及外在条件的影响,如果由教师来一一罗列,就显得非常繁琐。而采用情境式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实际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情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者从多个侧面来审视情境中的每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情境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要由教师设问,而前者是由教师设定情境,由学生自主设问。③逆引式教学: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化学基本概念的讲授。一般的方式是先讲概念或理论,再联系科研或生产实例,介绍其应用。而我们不是机械地、线性地讲哪个公式如何应用,哪条理论的实际意义,而是采用逆向引导的方式,先引出实例,罗列现象,让学生从现象中提炼、发掘和验证化学反应的实质所在,通过这样的逆向引导,往往在教师总结之前,学生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④启发互动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一种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本课程采用老师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互动式学习氛围,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地提出,及时解决。形成一种以教材为纲,结合分析化学领域一些热点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⑤体验教学:分析化学课程利用学院相应专业“订单培养模式”的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订单”企业的分析化验车间参观、见习、实习,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锻炼创造了机会,也为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提供了“零距离”机会。⑥积极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录像片、动画库、多媒体教学软件、课程设计软件等媒体资源。把过去很难描述的分析化学理论、原理、过程等利用动画和录像的形式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声并茂,教学过程直观明了,使教学内容实感性增强,留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精简授课学时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改革紧扣工学结合的思路。理论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分析化学技能十分重要,将实验技能考试与职业技能考试接轨,对学生技能培养起到导向作用,效果显著。实验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测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避免了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而在考前临时突击或者平时学习很用功而期末由于特殊原因使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弊端。期末测试多采用学生抽题考试方式进行。学生抽到题目后完整的作出实验,老师现场打分。平时实验不仅有老师打分,还加入学生的互相打分。让学生知道,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

3结束语

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来看,分析化学教学的设计和安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映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通过率都在96%以上。企业非常欢迎学生去实习,在实习中有很多学生被企业所招用,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以出色的业绩被同行认可。

参考文献:

[1]张海潮.浅谈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中的动态平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2]陈珊珊.浅谈分析化学的一体化教学[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徐肖邢,徐桦.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群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a: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59-0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然会催化加速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得我国高校教学势必走向“互联网+教育”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互联网+教育”时期,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3]。

课程群建设是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4]。而以往的课程建设只强调单门课程的完整性,课程之间存在较多的内容重复和脱节,包括授课教师之间没有沟通,课程之间的内容缺少关联性。课程群建设能够将一类学科的多门课程关联起来,从教师的配备、授课内容、课时和时间分配等方面统筹安排,从基础到前沿,循序渐进地学习,体现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如此,才能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建立牢固的学科思想,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托创新型专业人才,本教学组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分析化学的4大基础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分析化学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与波谱解析、现代分离技术、生化分析和分析化学前沿4门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重组,形成课程群新体系,分布在大学阶段四个年级的连续教学中,让学生不间断地、系统地学习掌握分析化学学科知识,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提升学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毕业生在分析化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工作能力。

一、优化组建勇于创新、教学质量优、业务精干的教师队伍

分析化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产品质量检验、环境监测、食品质量控制和产品的研发等,就业面广,在化学专业中,有较大比例的学生选择分析化学专业方向就业。而这些工作要求从业者能够解决生产和监测过程中的问题,对于从业人员的分析化学专业知识、动手动脑能力等科研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本院毕业生每年有较大比例攻读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所以对分析化学专业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组建了一支学位、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和研究领域广泛、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课程群教师队伍。11位教师分别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吉林大学等“985”高校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平均年龄42岁;涉及光、电、色分析,以及环境、生物、食品、药物和日用化工品等广泛的领域,能够胜任课程群课程的深度教学和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调整。集体备课,沟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共同解决出现的教学问题,并且坚持教学改革、创新与交流,积极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交流“互联网+教育”时期分析化学课程群建设与实践经验,受到同行们的关注。

二、探索构建“互联网+教育”初期分析化学课程群教学新模式

“互联网+教育”正在改变着现今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有一些高校的部分课程采用了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但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难以实现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的一步蜕变。此时,以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将“互联网+教育”模式合理引入传统教学中,微课融入课堂教学,发挥各自的优长,向慕课和翻转课堂过渡,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近些年,分析化学课程群中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的梳理总结等采用微课教学,让教学过程更加灵活轻松、快速高效、简洁易懂,精致的微课课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课堂和课后灵活观看,为进一步的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如不断完善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网页内容,如教学视频、教学课件PPT、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习指导等,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网上资料,辅助课堂学习,加强网络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互联网+教育”逐步融合到传统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过程网络化,提高学习效率。

将现代化网络技术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上链接网络内容,如仪器构成、生产质量控制等,烘托课堂氛围,丰富学科知识,培养学科思维,增加课堂教学过程的节奏感,起着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加强师生互动和沟通,采用启发式、研究式和关联式教学方法。依据学科特色,结合板书和多媒体教学形式,鼓励教师兼顾课程群总体内容下的个性化教学;课后查阅网络资料,完成作业和书写小论文,培养学科兴趣和科研能力。

三、探索形成阶梯式分析化学课程群新体系

首次将分析化学4大基础课程和波谱解析、现代分离技术、生化分析和分析化学前沿等4种专业方向课组合成课程群,分4年完成递进式教学,构成阶梯式课程体系(见图1):理论课+实验课、基础课+专业课,实现理论课和实验课相呼应,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相衔接,注重组成课程群的各课程间的内在联系、连贯性和递进性,重组课程内容,使专业知识系统化而提升,重视学科思想教育,培养学科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

对分析化学课程群中的分析化学及其实验、仪器分析及其实验等4门基础课和现代分离技术、分析化学前沿、波谱解析以及生化分析4门专业方向课内容优化整合,梳理知识点从而使知识线条清晰,去除重复而精简的内容,牢固基础再提升,归纳专业知识的讲授线条和框架,让理论和实验内容关联而呼应、基础和前沿知识贯通而递进,立体展示分析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合理安排课程群的教学时间,让分析化学学科的学习贯穿4个年级,不断加强巩固和提高,在知识递进中深刻领悟学科思想。

四、探索建立分析化学专业教学新方法

根据学生专业特色调整课程教学方案。对理科专业的学生,更重视知识深度的讲解,而工科专业的课堂内容更重视应用部分的讲解,因而课程群中的各课程的课时、授课内容有所区别,要充分体现分析化学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依据课程内容适时融入Seminar研讨式教学方法,加强引导式、趣味式和研究式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提高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群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将成熟的科研成果编写成实验项目,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基本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分析化学课程群建设是一项“十年树人”工程,考取研究生的近30%的学生在“985”或“211”高校、中科院或出国就读分析化学及相关专业,且主要是硕博连读,同时也是实现“十年树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为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论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