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8 09:36: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篇1

1、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拉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截止2012年我县现有发展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11家,市级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7家,入社社员7837余人,带动农户11347户,带动农民增收1500元,但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只停留在生产或收购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1.1 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我县将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甘蔗、花生、水产畜牧、果蔬、木薯等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从初级低附加值向精细高附加值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对禽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有广西凤翔集团畜禽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加工产值达10.5亿元;对水产品进行加工的企业有广西中颐水产有限公司、北海市北联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饲料主要有广西北海恒兴特种饲料有限公司、广西粤海饲料有限公司,加工产值9亿元;木薯加工率达80%以上,主要是广西中粮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广西北海市宏泉淀粉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业;甘蔗加工率达100%,主要是西场永鑫糖业有限公司、白沙伟恒糖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年榨蔗量约100万吨,产糖量约10万吨;对菠萝、百香果等水果进行深加工达65%以上,主要是广西北海市百果源果汁食品有限公司、北海市果香园果汁有限公司、北海田野食品有限公司、合浦县祥兴农副产品土特产有限公司。

1.2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全县甘蔗、畜禽、木薯、水果、海淡水产品等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互动,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截止2012年,我县建立了花生高产创建活动万亩示范区,面积共1.056万亩;建立石湾东江万亩蔬菜“三避”技术高产示范基地,面积共1万亩;建立甘蔗高产示范片2个;甘蔗良种推广面积达95%以上。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150多个,面积5.64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从农民手中采购农产品量占加工总量的比率达90%,带动农户1.6万户,其中采用合同制1.3万户,利益联结方式绝大部分是按照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形式带动农户。通过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县建立了对虾、罗非鱼、三鸟、水果、木薯、甘蔗、速生林、蔬菜等优势支柱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63元,比上年增加1000元,增16.5%。

1.3 名牌效应逐步显现

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惜投入资金,努力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创造品牌效益,给企业和农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广西凤翔集团家禽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9月打造的“凤翔麻鸡”品牌获广西家禽品种审定委员会核定为新品种,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2004年获东南亚水产畜牧博览会金奖;2008年“叮当牌”桂香鸡在香港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金奖”、“国际优质产品”称号。合浦县利康花生油厂1994年创造的“浦康牌”花生油,并于当年获中国博览会金奖和广西新产品百花奖,1995年获广西名优产品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五类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产品;已通过IS0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2、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有了一些比较好的产品,但是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民增收的要求,差距仍不小,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许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际组织带动农户数较少,利益关系相对松散,不能很好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2.2 基地建设明显滞后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配套,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等因素,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2.3 工作指导不适应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管理体制不顺畅,政策不配套,按照市场规律指导企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与产业化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县级专项财政扶持资金缺乏,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2.4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收购资金贷款难

龙头企业收购资金一次性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一般商业性贷款难以满足,影响了农产品收购和农民增收。

2.5 抗御风险能力低

大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都没有建立稳固的抗风险机制,也就是说没有建立风险基金,市场如果变动较大,合同兑现就出现较大风险,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发展建议

3.1 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联结模式,创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3.2 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投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坚持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推进产品深度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注重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加强现代经营管理和科技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人才。

3.3 大力优化外部环境

篇2

编辑提示:当前,各地紧紧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确处理新时期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订了符合当地城乡发展战略的计划。近日,笔者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成效比较明显的山东省##市进行了调研,其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山东省##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济、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高产、高效、创汇农业,积极实施农业“三化(即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产业化发展道路

1、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布局。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市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本着宜粮则粮、宜菜则菜的原则,先后四次大规模调整作物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市培植了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粮经作物比例达到4:6。

2、探索集约经营,发展农业园区。近年来,##市大胆创新机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一是依托企业建园区。采取“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模式,企业与农民签订合同,公司、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二是依托农户办园区。支持农村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户承租土地,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实物、技术等合股联办园区,大面积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木、海淡水养殖等家庭农业园区。三是依托特色办园区。把全市农业作为一个生态园区,对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种养、贸工、科研开发、观光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集约经营,使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逐渐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增长点。

3、依托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一是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引进。组建3处科技开发中心、5处科研所,先后研制开发农业新技术60多项;与全国27所大学、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10多项。二是建立市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中国蔬菜网、报纸、电视等手段,及时为农民和传递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供求及价格走向等信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以市农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院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市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

4、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细加工。以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等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领域,重点向优势农产品倾斜,培植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规模和加工增值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格局。

(二)适应市场需求,推进标准化生产

1、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5个国家级农业放心菜生产基地、10个外资农业示范基地和500多个农业示范园区。对生产基地全部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统一销售标识”管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一票否决制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了生产档案和警示牌,实现了蔬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2、严格质量检测。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订了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200多万元在15个种菜乡镇配置了速测室和农产品安全流动检测车,负责全市蔬菜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资投入、产后加工处理及市场质量管理等全程质量检测,蔬菜品质显著提高。

3、抓好源头控制。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专门的农资市场,将全市农药、化肥和种子经营户集中到市场内统一管理,较好地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流入市场。下大力气搞好产地环境治理,对污染重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使工业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并投资57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进行密封改造,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积极开拓市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

1、积极构筑国内外市场相融合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近年来,##市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配套建设了“十大蔬菜专业市场”、“十大农资超市”,带动了蔬菜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积极推广新型销售方式,与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及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开展了直供直销、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同时,主动走出国门,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市场、公司的合资合作,建立国外销售基地,开通面向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海上“蓝色通道”、“空中走廊”、网上通道等,并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设立“专营店”,产品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巧借外力促发展。一是抓 好新品种引进,使农产品结构与国际市场需求接轨。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科技园区以及农产品博览会等招商载体的作用,使之成为全市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开展农业领域的招商引资,依靠外商的资金、技术、信息和销售渠道拓展国外市场。

##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发展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圈子,以工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以工业化为推动力量克服小生产的缺陷,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导作用,逐步实现农户与现代化技术对接,与大生产对接,与市场流通对接,将农户组织起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大生产和大流通。

(二)发展农业必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用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保证农产品质量。消费者热衷于绿色环保优质产品的消费倾向和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决定了实行标准化生产、解决安全卫生问题成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并严格执行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是在市场竞争中求胜的必经之路。

(三)发展农业必须树立市场意识,以建市场、抓流通来推动农业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加强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流通企业,开拓流通领域,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推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机制,建立起以专业化、规模化大生产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大市场,以大市场、大流通进一步推动大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生产和组织流通水平不断升级。

对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比如在农业经营方面,遇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问题,亟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市立足本地优势,对农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条。推行“龙头企业加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合同、订单形式把农民同龙头企业、基地、协会连成一体,使广大农民手持订单开展生产。

篇3

固始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全县耕地170万亩,连续4年粮食产量突破20亿斤,在畜禽养殖方面拥有规模以上养殖场户1万多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全县50万外出务工人员年创收入40多亿元。因此,县委、县政府依据自身优势和现实,着眼未来发展,把粮油、畜禽和劳务经济确定为三大支柱产业。农开工作围绕“三大产业”开发战略,明确工作目标方向和重点,在狠抓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农开工作的一大重点。坚持“政府扶龙头、项目建基地、产业富群众”发展思路,大力支持三高固始鸡养殖、淮南猪原种场改扩建项目,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融入到了产业开发之中,找到了农开工作服务支柱产业开发的切入点,发挥了农开项目的综合效益,现在全县形成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良好局面。

二、实施综合开发,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做出新贡献

为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的规模效益,我们在实施中坚持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坚持农、林、牧、渔综合开发,坚持项目、资金、科技服务措施综合配套。通过综合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铸品牌。一是壮大了龙头企业。这几年,我们把农开项目支柱产业化工作重点放在扶持固始鸡、豫南黑猪养殖业上,逐步壮大了其龙头企业――三高集团。2007年6000吨固始鸡蛋标准化生产项目和2008年6000头豫南黑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实施后,年孵化种鸡4000万只,种鸡规模发展到40万套,带动小规模散养蛋鸡专业户4.7万户;固始蛋鸡饲养量突破1100万只,带动农产7.2万户,户均增收5700元;带动养殖合作社11个。目前,三高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地方优质鸡、猪繁育供种企业,企业总资产达到1.2亿元,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二是扩大了基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业开发主要通过项目的实施,来扶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建设。为推动三高固始鸡产业化上规模,我们充分利用项目区山浅、林地多的优势,在赵岗乡石堰建立了“万亩生态养殖园”,通过散养固始鸡,提升快乐固始鸡品质,提高了经济效益,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依托农开项目,固始县淮南猪原种场实施了“6000头淮南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工程(即后来的6000头豫南黑猪父母代种猪繁育项目),进行了改扩建,2008年带动基地新增出栏优质商品猪12万头,规模翻一番。三是打造了品牌。通过实施农开项目,固始鸡规范了农户养殖模式,统一了产品标准,叫响了“固始鸡”、“固始鸡蛋”品牌,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在农开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固始淮南猪原种场联合省畜禽改良站、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成功培育出河南省第一个国家级肉猪新品种“豫南黑猪”,该品种于2008年5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10月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新品种证书,12月19日在郑州召开了新闻会,叫响了“豫南黑猪”品牌,为下一步大规模产业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机制创新,在改革创新中探索农开工作新路子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并把农开项目与落实上级农业开发政策、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理念上,强化综合开发理念、产业化开发理念,整合项目、资源、资金,力争达到“各做一道菜、共建一桌席”的目的,打造农业综合开发新亮点。在开发机制上,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制定了“国家支持、自筹配套、滚动开发、积极引导”的运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千方百计抓好配套资金的筹措,引导广大受益群众自愿投工投劳。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健全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做到立项有申请,评审有原则,实施有计划,资金有规定,运行管护有制度,从而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有步骤、有组织进行。在支持产业开发上,坚持共建共管,共见效益,把项目建设与产业化发展捆在一起。发挥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最大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

四、强化农开工作职能,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树立新形象

篇4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38-02

新疆玛纳斯县农业优势资源丰富,是昌吉州的农业大县。2009年玛纳斯县提出以农牧民持续大幅度增收为目标,以品种优良化、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农业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着力构建新疆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率先在全疆各县市中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要特征,同时农业产业化也是实现工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为城镇化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为玛纳斯县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说明

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相关产业为依托,使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延伸和产业扩张,从而形成穿透产业层次,联通一、二、三产业,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中相关行业协同发展并组成利益共同体,连接农业的前产业和后产业构成产业链,实现大规模、整体化、综合型、高效率的产业经营过程系统。从实践角度出发,农业产业化则是产品商品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等综合特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建立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评价新疆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水平。

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指标要能反映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同时要考虑数据的可获性。(2)综合性。指标体系的涉及要系统且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3)统一性。评价指标的计算口径要统一,运用统计指标可以计算,要便于量化。

本文选取2005-2009年能够反映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济变量,这些变量分别从产业化基础、产业化配套设施、产业化效益、产业经济实力及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评价。经过反复筛选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7个指标作为评价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分别为人均GDP(x1)、农产品加工能力(x2)、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x3)、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4)、城镇化水平(x5)、人均机械总动力(x6)、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x7)、单位面积用电量(x8)、社会化服务能力(x9)、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x10)、农产品零售业总额(x11)、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x12)、土地贡献率(x13)、产业结构优化程度(x14)、人均播种面积(x15)、人均农产品产量(x16)、劳动力规模(x17)。

二、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能综合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这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测量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减少变量的数目,用少数因子代替所有变量去分析整个经济问题。因此,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用因子分析法对新疆玛纳斯县农业产业相关的17项指标进行处理。处理后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从这17个变量中提取的3个因子所得到的累积方差占总方差的99.679%,由此可以说明这3个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占17个变量所表示信息的99.67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方差的贡献率分别是57.95%、30.873%和10.856%。

基于因子分析玛纳斯县2005-2009年农业产业化主要指标,分别对影响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的主成分进行具体分析。因子一中的信息包括农业产业化基础、产业化配套、产业化规模、产业化效益和产业科技化,说明该因子是影响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的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到因子中各分量的得分,可以得到因子一的主分量方程为:

Y1=0.111x1+0.116x2+0.126x3+0.227x4-0.066x5+0.084x6-0.026x7+0.151x8-0.070x9+0.114x10+0.097x11+0.105x12+0.076x13+0.079x14+0.054x15-0.172x16+0.103x17

其中,x13和x14反映的是产业经济实力,对主因子的贡献最小,系数分别为0.076和0.079,虽然在因子中是最小控制农业产业化的因子,但土地贡献率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既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又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从分量式中可以看出,x6对因子的贡献率也很小,仅为0.084,它是反映产业科技化的重要指标之一;x11反映的是农业产业化效益,它对因子的贡献率是0.097,说明农产品的零售额对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综上,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科技化程度有待提高,最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的效率上,同时农业产业化的效率提高又能够使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农业现代化转变。

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二中的各分量的得分,得到因子二的主分量方程为:

Y2=-0.053x1-0.128x2-0.005x3-0.247x4+0.242x5+0.068x6+0.194x7-0.021x8+0.221x9-0.006x10+0.020x11+ 0.061x13+0.024x15+0.229x16+0.001x17

其中,x5、x7、x9的成分得分系数最高,它们所表示的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基础性要素。城镇化水平的系数最大,其次是社会化服务能力。城镇化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有带动作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和良好的市场环境;社会化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和谐的配套服务和设施,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因子三中成分得分系数最高的是人均农产品产量,它反映的是区域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也属于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产品生产能力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利保证。根据因子三中各成分的得分得到因子三的主分量方程为:

Y3=0.024x1+0.103x2-0.128x3-0.171x4-0.131x5-0.131x6-0.034x7-0.701x8+0.084x9-0.076x10-0.064x11-0.048x12-0.075x13+0.050x14+0.100x15+0.475x16-0.045x17

综上分析,玛纳斯县近年来农业产业化主要是通过农业产业基础投入和产业配套完善带动产业化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不足,产业化规模比较小,没有依托农业主导产业为主的大型企业;产业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没有凸显;农业产业化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缓慢。

三、促进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县域主导产业

确立和培育主导产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基础。所以玛纳斯县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巩固提高现有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主导产业,进而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龙头企业是提高农副产品比较效益、延长产业链、实现增值的关键,集中组建和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的龙头企业, 以便带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现阶段玛纳斯县,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对农产品没有起到强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龙头企业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适销对路、潜在需求量大的产品。对小企业进行整合,使其形成经营规模和经济优势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科技开发等大型企业。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要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和农民技术教育,做到农科教结合。

(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当地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棉花和番茄产业,重点支持棉花、番茄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综合考察多种因素,产业结构要适应消费市场和加工业原料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基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 郭建宇.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国际比较:一个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08).

[2] Escobal,J.,Agreda,V.,Reardon,TA.,2000.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agro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Peruvian cast.Agric Econ.23.

[3] Key,N,Runsten,D,1999,Contract farming, smallholders,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n: the organization of agroprocessing firms and the scale of outgrower production. World Dev.27.

[4] 刘媛媛.关于推进黑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03).

[5] 王新.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J].畜牧兽医杂志,2009,(03).

[6] 郭菊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J].农技服务,2009,(03).

[7] 翟春玲.论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8] 丁建中等.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01).

[9] 李青、徐崇志.新疆南疆兵团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0,(01).

[10] 孔祥智.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6,(01).

[11] 郭东红.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05).

[12] 杨盛菁.对城镇化及相关指标概念的探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

[13] 郑长德、钟海燕.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337.

[14] 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7-10.

[15] 王厚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42.

篇5

加强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影响的探讨与研究,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逐渐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对农业产业化的相关内容有着必要的了解,正确地看待其对农村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寻找出合理的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相关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扩大农业产业化影响范围,也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更多要求。

一、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我国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对各地区农村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及发展理念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当前我国对农业产业化予以了更多的重视,主要在于:(1)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形成农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优化各种农业资源配置;(2)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占有率,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促使其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各种发展要求;(3)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保持现代农业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水平,为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部署。这些方面的内容,客观地说明了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同时,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增强资源整合效果,保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良好性。

二、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1.农业产业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将会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保持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加快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高各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表现在:(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三农”问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依然是国家战略部署的工作重点,而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将会拓宽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思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优化既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强化其创新意识,为现代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达到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2)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农业经济将会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提高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效率的同时增强产品质量可靠性,促使农村经济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传统农业产业格局的转变,为农村经济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主动参加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3)在农业产业化影响下,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的经营方式,分散农业生产风险,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安全稳定性2.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各种专业性指导,使其生产计划实施更有针对性,逐渐增加自身的经济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将会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可靠的保障。具体表现在:(1)在农业产业化的影响下,将会使农业与其它产业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地结合,让更多的专业性强、竞争水平良好的企业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中,以产业链的形式带领农民参加各种生产活动,间接保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2)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农村生产效率将会逐渐提高,以股份制合作制的方式指导农业开展生产活动,逐渐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3)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各种农业自然灾害能够得到有效地预防,降低了农业生产各种风险的发生率,为农民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有利于提高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实现农村经济与市场体制的相互融合,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性,间接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形成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将会与工商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间接地促进我国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各种途径

1.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拥有专业的生产基地,实现区域化生产,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充分地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概况,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良好性。同时,需要结合当地市场的实际需求,大力发展当地特色的各种农产品,提高这些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结合相关农业资源的优势,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带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2.提高创新生产技术利用效率,保证农业生产的良好性。作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保障,科学技术实际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逐渐地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农业产业化。因此,需要注重创新生产计划的合理使用,像精加工技术、降低能耗技术等,加快农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保持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性,促使各种创新生产技术能够达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保持农业生产的良好性。同时,需要指导农民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份额。3.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化的形成,满足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现代农业进程,需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的实际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因此,需要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提供专业性指导,加快传统生产理念的转变,实现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构建,逐渐增加各项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应充分地考虑农业产业化形成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加大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扶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计划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确保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逐渐实现农业产业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采取必要的措施逐渐形成农业产业化,有利于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确保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持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性的同时满足农民的各种农业生产需求,增强和谐社会的发展稳定性。因此,未来农业发展中应重视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影响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措施实现我国农业产业化,促使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能够始终保持在更高的层面上,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同时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余涤非.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06).

[2]霍焰.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3,(03).

[3]薛永刚.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效果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10).

篇6

2评价方法的选择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而因子分析法就是用几个因子来描述多个指标之间的联系.以较少的几个因子来反映原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国内有学者曾用因子分析法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过研究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前人的因子分析法的应用存在以下误区:

1)样本数量必须大于评价指标数量才能得出Baalett球体检验结果和KMO值有的研究中显示出样本数量小于评价指标数量.在SPSS软件处理数据过程中并不能得出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和KMO值.虽然后面的分析结果可以显示出来,但是并不代表可以采用该法

2)现代农业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现有的研究中并未将农业产业化指标考虑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中来.在指标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失基于以上认识.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并希望能走出以上误区。

3陕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3.1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为了克服由于变量指标间的量纲不同而对统计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在做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1,2,3,⋯,10;j=l,2,3,⋯,9)J(原始数据与无量纲化数据略。)

3.2KMO值和BaNett球体检验结果

对无量纲化后的数据通过SPSS17.0软件进行KMO值和Ba~lett的球体检验,结果见统计结果显示样本数据的KMO值>0.6.Banlett球体检验对应的相伴概率值<0.05.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不可能是单位阵.即原始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于做因子分析

3.3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因子.各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前3个公因子的特征值>1,且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占了全部信息量的89.390%,能够代表原来的所有指标信息进行分析.因此提取前3个公因子作为影响因子。

3.4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分析

从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f)可以看出.前面提取的3个公因子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3个不同方面:因子1主要包含乡村从业人员、粮食总产量、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方面.主要体现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因子2主要包含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和单位耕地化肥施用折纯量等方面的信息.体现了现代农业中农民的“投入一收益”效益:因子3主要包含单位劳动力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等方面的信息.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

3.5陕西省各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

根据SPSS17.0软件计算出的因子得分系数(见)。根据该表建立因子得分模型如下:Fl=(一o.129)1+0.299X2+(一o.091)X3+O.298X4+(一0.153)5+O.260X6+0.0047+O.310X8+0.038X9F2=0.48IX1+(一0.120)X2+(一0.042)X3+(一0.039)4+0.578X5+(一0.068)X6+0.231X7+(一0.132)X8+0.063X9F3=O.047Xl+(一0.031)X2+0.4913+(一0.145)X4+(一o.148)x5+0.03ox6+0.o97x7+(一0.025)X8+(-0.487)o将前面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代人因子得分模型,再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陕西省各地级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见)。综合评价得分公式如下:F=0.56597FI+0.19124F,+0.13669。为了便于分析,统计了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的因子平均得分以及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平均得分(见),其中:各地区的因子平均得分(,1。2,3)为该地区所包括城市的该项因子得分的平均值.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该地区所包括城市的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的平均值。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平均得分0.0623032。陕西省各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差距较大。得分最高的咸阳市与得分最低的铜川市相差1.5分,西安、咸阳和渭南3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咸阳、西安、渭南、宝鸡和汉中5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地区分布来看,由可以看出,关中地区排名第一.这主要是由于关中地区整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大(由关中的值可以看出),农民“投入一收益”的效益最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已经挖掘得比较充分(由关中的值可以看出),而陕北地区整体的农业产业化规模较小.农民“投入~收益”的效益不高.耕地的生产能力较小.但仍有较大的生产潜力陕南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规模也较小,后续的生产潜力将会较大。总体来看,陕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由值可以看出)。

4对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积极发展先进设施农业

篇7

(一)农业市场化程度测算指标

农业市场化程度主要体现为农业经济活动中各个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这里选取最重要的四个要素,即土地、劳动力、农产品和农业资本,分别测算出各个要素的市场化程度,然后综合这四个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计算出最终的农业市场化程度。1.土地市场化程度(A1)。土地是农业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是反映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测定方法应该是在市场上流转的土地数量占全部土地数量的百分比。2.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A2)。劳动力是农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这里主要从数量方面测度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即农村非农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根据湖南统计年鉴查到的数据,将乡村从业人员数作为农村劳动力总数,将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作为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数,乡村从业人员与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差值即为农村非农从业人员,其占乡村从业人员的百分比则为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3.农业资本市场化程度(A3)。农业资本市场化是指在农业的各种固定资产投入当中,由市场配置部分所占比重。从投资主体可以划分为国有投资、非国有投资两部分,国有投资基本上是无偿、保本或微利投入,非国有投资基本上是为了追逐利润的投入。显然可以将农业非国有经济投资作为市场配置的资本,根据湖南统计年鉴查到的数据,将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农业资本投资总额的资本。4.农产品市场化程度(A4)。农产品市场化用主要农产品人均销量占主要农产品人均产量的比重表示。

(二)湖南农业市场化程度

对农业经济活动中四个要素市场,即土地、劳动力、农产品和农业资本平均分配权重,然后加权计算出各年度湖南农业市场化程度如表1。

二、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测算

(一)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

农业产业化水平主要使用直接体现农业产业化特征的指标进行测算,包括基础指标、规模指标、效益指标和科技指标。1.基础指标(B1)。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与产业基础密切相关,良好的产业基础是农业丰产、优质和高效的前提,包含农业资源、运输能力、信息化程度和城镇化程度4个指标。其中农业资源用农作物人均播种面积表示;运输能力用人均货物运输量表示;信息化程度用人均邮电业务量表示;城镇化程度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示。2.规模指标(B2)。规模是产业化发展水平最直观的指标,包含龙头企业规模、商品基地规模2个指标。其中龙头企业的实力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其规模用产值表示;商品基地是规模经营的保证,是龙头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可以用商品基地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表示。3.效益指标(B3)。获得良好的效益是产业化的主要目标,包含劳动效率、人均年纯收入2个指标。其中劳动效率用产业化产值与乡村从业人员的比值表示。4.科技指标(B4)。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包含农技人员比重、农业科技贡献率2个指标。其中农技人员比重用农技人员与乡村从业人员的比值表示;农业科技贡献率可从科技进步统计公报获得。

(二)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

根据历年湖南统计年鉴、农村统计年鉴以及湖南省农办提供的数据,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并与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累乘相加,最后计算出湖南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表2所示。

三、湖南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内在联系

(一)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指标关系分析

将表2中的农业产业化指数(B)与表1中的土地市场化程度(A1)、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A2)、农业资本市场化程度(A3)、农产品市场化程度(A4)进行相关分析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与土地、劳动力、农产品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对应的p值都接近0,表示农业产业化水平与这3个指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资本与农业产业化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稍弱,但是也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

(二)农业市场化与产业化指标关系分析

将表1中的农业总体市场化程度(A)与表2中的基础指标(B1)、规模指标(B2)、效益指标(B3)、科技指标(B4)进行相关分析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农业市场化与基础指标、规模指标、效益指标和科技指标4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8以上,对应的p值都接近0,表示农业产业化水平与这4个指标都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三)农业产业化与市场化总体关系分析

篇8

前言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生产结构,是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在生态农业规模细小化、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导致生态农业功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农业高效经营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过分依赖传统技术、规模狭小和封闭经营等弊病,尚未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特征。鉴于此,西部生态农业必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这是转型期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经营优势、风险共担优势和教育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可以使西部农业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发挥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适应和科技驱动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条件是有喜有忧。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一)为发展特优农产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西部地区土地广阔,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1.9倍和3.6倍;未利用土地占全国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6.7%,可利用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有较大比重,草场的载畜量也较低。可见,西部地区仍有提高生产能力的潜力。西北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严重紧缺已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推广应用一些常规的节水技术,改变大水灌溉的粗放用水方式,必将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节水的生产潜力。

此外,西部地区复杂的生态环境还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11个物种丰富、特有物种数量多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有6个在西部,2个在中、西部接壤处。这无疑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后备资源,从而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不仅自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且通过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可以实现其他农业开发的潜力。

(二)为生产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采用工厂化生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造成不同程度的农业污染。耕作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的低水平循环,限制了许多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这虽然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却在某种程度上为西部地区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创造了条件。此外,对西部地区而言,发展传统农业产品如粮食等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只有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农民才有出路,农业才能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西部地区应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

(三)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在覆盖范围上已由点向面的方向转变,在单元规模上由以户、村、乡为单位向着区域发展方向转变,在思想认识上开始实现由科研示范向着企业化发展转变。所以说,西部地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态农业建设经验,而且还具备了许多开发绿色农产品及高科技生物产品的技术和方法,这些都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特色农业产业展露优势

一直以来,特色农业都是西部农业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依据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气候资源,遵循“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的原则,围绕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花卉、中药材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了诸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布局。例如,内蒙古的乳品加工、新疆的番茄加工等。目前,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大,在区域内起着“龙头”作用。例如,陕西省的果业产业化发展就为当地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经营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西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不仅体现在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据农业部最新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9.4万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分布差距逐步缩小。东部地区4.3万个,占41.6%,中部地区2.9万个,占45.2%,西部地区2.2万个,占23.6%,与2000年相比,中西部比重增加了3个百分点。

(六)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更多的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产业一体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大宗农产品的数量保障转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质量保障,开始摆脱粮食长期短缺的压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进一步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朝着生态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西部地区应不断拓展多层次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不失时机地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一)生态环境脆弱且趋于恶化

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化、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从西北地区来看,降水少,蒸发大,高原戈壁的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本身就很脆弱,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加之水资源的短缺和时空分布差异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不稳定就会强烈地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绿洲农业作为西北农业的主要特色,在新疆的吐哈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等地区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上述地区在西北不但所占面积比重太小,而且受沙漠化的威胁日益严重。从总体上来看,西北地区农业实质上是一种缺水性的弱质农业,长期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且组织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不稳定、生态脆弱、社会历史的承袭性、人口素质低下以及深居内陆的封闭区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加之国家优惠政策的不到位,致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9450.9亿元,西部为8123.37亿元,仅占20.59%。东部约为西部的2倍多。同时,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组织发育水平低等问题日益凸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先天条件不足。

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受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民思想意识落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内比例失调,区域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

农业人口总量下降、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是实现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艰难度将会倍增。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障碍重重,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这样就造成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严重影响了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落后

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措施的适用度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转化。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农村科技资源十分稀缺,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也不健全,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

(五)市场机制不完善且开放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业新产品的动力,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显而易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由于西部地区有着较为浓重的公有制偏好,因此,广大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传统经济体制与农业小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排斥市场化因素的强大力量。这样一来,便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所依存的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其作用空间狭小,作用力薄弱。

(六)资金投入不足且资本吸引力匮乏

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益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封闭的经济区位,致使外部投资环境较差,农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匮乏。目前,西部农业投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资金不足,财政资金困难,个人拥有的资金也十分缺乏,农业信贷资金所占比重较小。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那么,资金供给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因此,要保证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包括财政、金融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牛叔文.西北地区荒漠化环境演变及生态农业建设模式[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篇9

前言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生产结构,是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而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是在生态农业规模细小化、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问题导致生态农业功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农业高效经营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过分依赖传统技术、规模狭小和封闭经营等弊病,尚未摆脱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特征。鉴于此,西部生态农业必须走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这是转型期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经营优势、风险共担优势和教育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可以使西部农业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发挥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适应和科技驱动的作用。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条件是有喜有忧。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

(一)为发展特优农产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西部地区土地广阔,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占有量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1.9倍和3.6倍;未利用土地占全国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86.7%,可利用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有较大比重,草场的载畜量也较低。可见,西部地区仍有提高生产能力的潜力。西北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严重紧缺已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推广应用一些常规的节水技术,改变大水灌溉的粗放用水方式,必将在较大程度上实现节水的生产潜力。

此外,西部地区复杂的生态环境还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我国11个物种丰富、特有物种数量多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有6个在西部,2个在中、西部接壤处。这无疑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后备资源,从而使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不仅自身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且通过选择适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可以实现其他农业开发的潜力。

(二)为生产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采用工厂化生产,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自然规律,造成不同程度的农业污染。耕作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的低水平循环,限制了许多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这虽然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却在某种程度上为西部地区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创造了条件。此外,对西部地区而言,发展传统农业产品如粮食等已无任何优势可言,只有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农民才有出路,农业才能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西部地区应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

(三)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西部地区的生态农业在覆盖范围上已由点向面的方向转变,在单元规模上由以户、村、乡为单位向着区域发展方向转变,在思想认识上开始实现由科研示范向着企业化发展转变。所以说,西部地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态农业建设经验,而且还具备了许多开发绿色农产品及高科技生物产品的技术和方法,这些都为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特色农业产业展露优势

一直以来,特色农业都是西部农业发展的重点。西部地区依据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气候资源,遵循“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的原则,围绕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奶类、花卉、中药材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了诸多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并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渐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的区域布局。例如,内蒙古的乳品加工、新疆的番茄加工等。目前,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大多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实力较强,辐射范围较大,在区域内起着“龙头”作用。例如,陕西省的果业产业化发展就为当地农民纯收入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

(五)经营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西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不仅体现在它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据农业部最新统计,2005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9.4万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分布差距逐步缩小。东部地区4.3万个,占41.6%,中部地区2.9万个,占45.2%,西部地区2.2万个,占23.6%,与2000年相比,中西部比重增加了3个百分点。

(六)为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更多的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产业一体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大宗农产品的数量保障转向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质量保障,开始摆脱粮食长期短缺的压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进一步为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朝着生态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西部地区应不断拓展多层次需求的新市场空间,不失时机地发展生态农业,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劣势

(一)生态环境脆弱且趋于恶化

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干旱、高寒和沙漠化、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从西北地区来看,降水少,蒸发大,高原戈壁的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本身就很脆弱,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加之水资源的短缺和时空分布差异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种不稳定就会强烈地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绿洲农业作为西北农业的主要特色,在新疆的吐哈盆地、甘肃的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等地区都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但上述地区在西北不但所占面积比重太小,而且受沙漠化的威胁日益严重。从总体上来看,西北地区农业实质上是一种缺水性的弱质农业,长期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且组织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不稳定、生态脆弱、社会历史的承袭性、人口素质低下以及深居内陆的封闭区位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加之国家优惠政策的不到位,致使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据统计,2005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9450.9亿元,西部为8123.37亿元,仅占20.59%。东部约为西部的2倍多。同时,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组织发育水平低等问题日益凸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西部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先天条件不足。

从产业结构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受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民思想意识落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内比例失调,区域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

农业人口总量下降、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是实现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得到提高,构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艰难度将会倍增。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已经成为制约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障碍重重,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这样就造成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严重影响了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经济发展与科技水平落后

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措施的适用度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转化。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农村科技资源十分稀缺,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也不健全,科技进步对西部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显著。

(五)市场机制不完善且开放程度低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业新产品的动力,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力上。显而易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地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由于西部地区有着较为浓重的公有制偏好,因此,广大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传统经济体制与农业小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排斥市场化因素的强大力量。这样一来,便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所依存的市场机制的完善,使其作用空间狭小,作用力薄弱。

(六)资金投入不足且资本吸引力匮乏

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效益仍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积累能力较差,从而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西部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和封闭的经济区位,致使外部投资环境较差,农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匮乏。目前,西部农业投资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资金不足,财政资金困难,个人拥有的资金也十分缺乏,农业信贷资金所占比重较小。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那么,资金供给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因此,要保证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包括财政、金融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加大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牛叔文.西北地区荒漠化环境演变及生态农业建设模式[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篇10

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效应,创新组织带动模式,是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强化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基地,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形成产加销有机结合、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是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园区带动型、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优势产业带动型和批发市场带动型等不同模式,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篇11

1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1.1霍家店村畜牧业概况

霍家店村地处吉林省梨树县镇郊,现有10个自然屯、耕地面积762hm2[1],从1997年开始走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道路。该村先是认真规划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布局,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而后形成了生猪生产基地、蛋鸡生产基地。该村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同时霍家店村还建成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培养了数名经纪人,为基地农户联系市场,保证销路。目前,该村重点发展的项目有养猪、养牛、养禽、交通运输等,推动肉食屠宰加工、皮毛加工等专业化经营形式。现在全村已有畜牧业专业养殖屯8个,其中养鸡专业屯3个、养猪专业屯4个,呈现出“一屯一品、一屯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1-2]。

1.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的主要方式

1.2.1大型企业带动

大型农牧企业具有拓展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具有较强的牵动力,既能把握好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生产规模,又能开拓产品的市场销路。霍家店村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带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当时四平市最大的饲料公司———吉林省正邦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之后吉林达鑫禽业有限公司、吉林省兴旺集团、绿野仓储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成入驻,极大地带动了相关畜牧产业的迅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速。

1.2.2专业基地带动

围绕畜牧业基础和大型企业建设,通过合理布局、整体规划,形成专业性畜牧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霍家店村依托粮食基地和大型企业这两大优势资源,发展畜牧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养猪、养牛、养鸡等一系列产业在内的大型养殖基地,包括众多养猪大户、养牛大户、肉蛋鸡专业户,相关产业远销全国各地,商品化率高达90%以上。专业基地发展促进了畜牧产品的商品化,还实现了农民增收增富。

1.2.3市场带动

市场带动是依托畜牧产品专业市场,带动畜牧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使得畜牧产品专业市场与广大农户直接连接,同时使专业市场与相关的加工企业或营销公司紧密挂钩,进而带动整个畜牧业专业化生产。霍家店村专业的农贸市场主要贸易商品是牛,年交易1万余头,实现交易额上亿元,为本村创造了极大的利税收入,进一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

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分析评价

2.1分析方法说明

就当前可检索的文献看,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还很少,但有很多学者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研究,其中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体系实际操作性较强,能够对所研究的经济实体作出具体评价。邸文祥等以县域范围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研究对象,评价体系包括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情况、龙头企业情况、生产基地农户情况、合同与合作制关系、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7大项目的多个指标。然后根据这些评价项目的数值将我国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阶段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笔者拟通过借鉴和部分改变邸文祥等农业产业化的评价方法,对霍家店村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尝试性分析评价,对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提升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对当地畜牧业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有所帮助。

2.2分析评价过程

2.2.1指标选择

借鉴农业产业化评价方法,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选择10个指标进行分析,分别是畜牧产品生产总值(万元)、畜牧产品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值)、龙头企业收购畜牧产品总值(万元)、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龙头企业经营水平)、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畜牧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合作经营水平)、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社会化服务水平)、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其中畜牧产业化经营水映该产业的综合素质和水平,采用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三者的平均值;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是反映产业化经营的数量型指标,用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和畜牧农户占全村农户的比例的平均值来表示。根据综合分析,将畜牧业产业化分为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完善阶段。

2.2.2指标评价

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笔者是以村域规模为调查范围,规模性指标数值应因地域规模大小不同而有不同评价。笔者首先对霍家店村进行了农户问卷调查,并与村民、村委会干部开展了座谈,获得了大量资料,后来又通过电话就相关资料进行了核实和反馈。依据计算方法得出了霍家店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指标:畜牧产品生产总值10480万元,畜牧产品人均产值2.6万元,龙头企业收购畜牧产品总值7395万元,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畜牧业总产值的比例为70.56%,参与畜牧生产农户比例为60.34%,畜牧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为9.15%,合作制经营额占畜牧总额的比例为7.05%,社会化服务费占生产费用的比例为1.22%,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为9.25%,畜牧产业化经营占有率为85.45%。

2.2.3评价标准

邸文祥等[3]的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参照标准是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他同时也指出农村产业化数据会因我国各地县域规模大小不同而不同,在使用评价指标数值时应注意灵活运用。笔者研究对象为村域范围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只可以借鉴农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部分均值指标和比例性指标。基于此,提出农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参照标准来评价霍家店村畜牧业的发展水平,也为后续进行农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阶段探讨提供参考。

2.3分析评价结果

2.3.1各项指标发展水平落差较大

从结果看出,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指标极不平衡,有的发展过快,有的发展过慢,没能形成很好的配套发展,出现了短板。各项指标分散在畜牧业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完善阶段等不同阶段,形成了一定的阶梯。其中,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合作制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这些指标构成第一阶梯;劳动生产率、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等是第二阶梯的指标;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总额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及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方面发展水平高,构成第三阶梯。发展水平的不同步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短板指标对整体发展能力、竞争能力产生了削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村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进程。

2.3.2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处于成长阶段

通过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与梨树县各村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比较,发现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在龙头企业经营畜牧产品所占比例、参与畜牧生产农户的比例及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方面非常突出,符合成长阶段的要求,某些指标达到了完善阶段的要求;在畜牧产品人均产值、农户人均收入增长率等几个方面比较突出,明显超出了初级阶段的要求,正在达到成长阶段;合作制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等方面达到了初级阶段的要求;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低于初级阶段的要求。综合以上各项,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发展较好的指标将会对其他指标项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牵引产业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3霍家店村畜牧业产业化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3.1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各个部分的平衡发展

霍家店村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分发展水平悬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质量。要制订清晰明确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积极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各个部分的协调发展,即产品生产基地、基地农户、合作制关系、社会化服务、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占有率等部分。对整体规划内的各个部分进行“SW”(强弱势)分析,清楚认识整体规划内哪些部分是强势部分,哪些部分是弱势部分,再根据不同的发展需要确定资源使用的重点。

3.2坚持走畜牧业产业化特色

道路霍家店村的畜牧业产业化呈现出企业带动、专业基地带动、市场带动等三种类型,但每种类型的发展都没有达到十分充分的程度。同时,该村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化覆盖面比较窄,不利于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明确自身的强势资源,然后再根据资源的特点选择发展类型。该村的农业资源强势是粮食作物和禽、畜,包括玉米、肉蛋鸡、生猪等,这些都可作为加工业的下游产业,该村可以突出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市场+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4]。

3.3提高畜牧业专业化经营水平

霍家店村大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制经营不够多,企业对基地农户的服务水平不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关系。畜牧产品专业基地要有专业的组织来统一组织生产、销售等工作,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产品基地。这种组织可以是农民自己组织的协会或中介组织,也可以是政府或村委会组织的相关机构或部门,使畜牧产品基地形成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龙头企业要不断推进畜牧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还要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同制与合作制经营项目的比例,从而不断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3.4完善利益连接机制

进一步健全畜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加强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的资金、技术支持,包括良种、技术培训等服务,确保畜牧产品基地生产的顺利进行,使畜牧业产业化链条更加完善,畜牧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为畜牧业产业化的整体推进夯实基础。引入中介组织,对农户和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管,这种中介组织由农户组成,可以有效地协调政府与农民、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可以形成适度规模的经济实体,防范和抵御风险,促进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维利,张妍.社会主义新农村典范———魅力霍家店[N/OL].吉林日报,2012-02-01(12)[2016-06-03].

[2]佚名.霍家店村[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5,12:4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