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4 21:31: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筑材料毕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2、专业基础课: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与设备、建筑力学、建筑工程测量、经济管理学基础、建筑制图测绘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习;
3、专业主干课: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建筑工程预决算、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与建设监理、建筑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2504当前,各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如独立思考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等,满意度较低。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创新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中国高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创新精神是一种科学严谨的精神,一种逻辑缜密的思维,一种不懈追求卓越的意识,以及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1]。创新与创造不同,创新是在原有科学理论上有所变革,且该变革有利于知识有效重构。因此,只要有求异思维,人人都能创新。
笔者通过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期的教学工作经历,探索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缘由与解决办法。对逐步地、深层次地解决“创新思维模糊、不善于捕捉创新意识、潜在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采用因果分析法,通过多维度重构教学模式与加强工程实践经历两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重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接收课程讯息的快慢、难易及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掌握程度的信心建立息息相关。因此,要解决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的不足首先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而提出与该类课程内容设置特点相匹配的解决方法。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大都与现阶段主流的建筑材料相关,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门课程的设置大多关于物理、化学、力学与机械工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在形式上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在内容上明显呈现科学分析与理论计算互补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则显示了基础研究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特点。其二,多变性。随着科技进步,高新产业发展迅速。在强调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及安全第一的主旋律下,社会各界对材料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材料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紧随科技发展,把当前科技领域最新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设置具有多变性特点,随着新材料的产生,功能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非传统材料的课程应逐步加入培养计划。
其三,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物质的微观结构各不相同,物质结构随外界条件的变化千差万别,在空间结构的认识上也会出现偏差,因此,对材料宏观知识的掌握与物质微观结构的认知呈现复杂性特点。
以上教学特点也是教学难点,笔者在长期教学工作中,通过学生反馈,归纳四点革新课堂教学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好奇心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2]。苛刻古板的传统教学衍生一种沉闷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尤其是生硬艰涩理论知识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厌学放弃的态度,直接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同时也扼制了创新意识的萌芽。相反,一旦创建了师生共同学习平台,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自然地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在讲解硅酸盐晶体结构时,教师以积极引导而不是刻板讲解的方式教学,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对不同条件下各硅酸盐晶型的转变产生兴趣,从而开拓思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从课本上的问题衍生出自我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并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较自由地与教师、学生进行探讨,解决新问题。其他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更深一层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学效果。这就使教师从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角度培养了其创新思想。开放、活跃的氛围,既能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又可以让学生增加创新意识,做到“学而言,言而改,改而变,变而新”。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营造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课堂氛围。同时,增添趣味性、合理加大自由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启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二)尊重不同个体差异培养创新力
高校课堂是个大环境,每个个体在其中都体现出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学生甲善于理性思考,对数据概论理解能力较强;学生乙则更注重感性思维,对图像空间结构认知能力较强。对不同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安排不同类别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不同角度学习同一知识点,并达到相同效果。
(三)通过毕业论文环节激发创新情感
对于大多高校而言,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训练,是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好机会。但是,目前这一教学过程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
一方面,在毕业论文命题和选题上存在较严重的虚拟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毕业之际可以完成论文,但这种论文内容空洞、论点不足、重形式轻实质,学生在该教学环节收益甚少,与教学设置中的预期效果相差较大。命题方式虚拟化导致论文题目相似或类似度极大,易出现抄袭现象。因此,优化毕业论文题目设置可使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事半功倍。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的差异设置论文题目,同时应关注建筑材料界的新动态,将其融入论文,使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产生新鲜感和兴趣,自主解决现有材料应用中的缺陷,自觉形成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论文大多是在第八学期(即大学四年级下学期)进行,在此之前很少向学生介绍有关毕业论文的知识,相关训练也较少,在论文进行过程中,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查阅、理解相关资料,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自我理解文献的能力,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毕业论文完成奠定基础。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能使各知识元素相互融会贯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意料之外的问题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预期之外的目标。
(四)调整考核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期末成绩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的检验与评价,传统的单一考核方式限制了教学内容。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受试卷容量和大纲要求的限制,很多教材外延内容在考试中没有涉及。久而久之,使学生把学习注意力局限在教材中,打击了学生发散性探索的积极性。因此如果考试制度因循守旧,教学方法改革也只能纸上谈兵。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尝试考核方式多元化,即除期末考试外,又加入其他考核环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精心选择适合知识拓展的内容,让学生查阅资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自己观点,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为师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式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教材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囿于传统的、既有的、权威的观点,而根据所学知识勇敢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利用学校数据库资源检验和论证新观点,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综合能力[3]。
综合而言,课堂教学的改革突破点是将核心因素定格于知识的接受者——学生。以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因个体差异造成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潜在创新意识。学生对新知识接收程度大幅提高,同时将克服难题的信心以无意识状态储存,这样,学生处理新问题、提出新方案的信心将在潜意识中逐步建立。
改革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但仅此还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人的创新潜质只有在实践中才会得到最大程度显现。因此,教师应尝试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工程实践平台,使他们有足够物质基础发挥创新潜质。
二、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受诸多因素制约,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教学中工程实践环节薄弱。科技实验等实践动手课程安排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4]。
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结合创新能力培养需求,从加强工程实践角度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工程实践空间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普遍不足的现状,学校一直在大力创办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参与工程实践提供充足的资源。1993年学院率先在国内实践了校企合作新型办学模式,与全国500强企业之一——沈阳星光建材集团联合办学,成立星光建材分院,从此星光建材集团下属的37个企业均成为学院实习基地。同时,集团投资了120万元补充教学资源。2000年与辽宁省建筑材料研究所共建,实现资源共享。2005年成立沈阳建筑大学—沈阳金圣达精细陶瓷研发制造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工程实践平台。2008年与沈阳依力达建筑外加剂厂成立沈阳建筑大学依力达新材料研究所,成为另一个校企合作的科研平台。2010年又和辽宁省建筑节能环保协会联合成立“沈阳建筑大学泡沫混凝土研究所”和“沈阳建筑大学地面辐射供暖材料研究所”,同时借此平台,与协会上百家会员单位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专业的相关企业建立了8个校外实践基地。先后有几十名学生在这些实践基地中开展实验、实习,在非模拟、完全真实的工程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平台上,形成“以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为延伸,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扩展,通用实践能力为基础、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5]。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进而有所创新。
(二)积极开展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大力发掘学生科技创新潜能
科技竞赛逐渐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6]。科学竞赛作为大学生课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大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相关知识去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或者特定问题,其一般都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从本质上认识专业理论知识,在竞赛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思路清晰,并以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建立的逻辑思维总结发散性思路,发现新问题,在新问题中重塑原总结,使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设计出合理、新颖的实验竞赛方案。
科技竞赛加强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学校积极探索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立科技竞赛平台,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先后组织学生参加“金隅杯”全国首届混凝土设计大赛、“金海岸建材杯” 首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学院开展“依力达杯”混凝土设计大赛和“顺风杯”建筑结构胶粘剂设计大赛,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在竞赛活动中,学生将多层次多学科知识整合、发散,以不同角度设计思路各异的方案,科技创新潜能得以充分挖掘。
三、结语
大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扎实的理论教学与充分有效的工程实践为工科学生提供了完整、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笔者将教学模式改革与加强工程实践两大培养体系有机融合,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及工程实践的合理安排与强化,为学生提供轻松有趣、利于知识传授与接收的良好环境,以完善多元考核方式、加强毕业论文环节为重要切入点,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物质基础,以专业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在竞赛开展过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证实了措施的有效性。当然,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课题,笔者将携其教学团队,归纳已有成果,分析有待改进之处,对该课题继续不懈地探索,以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更多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冯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高校教研,2007(3):47-49.
[2] 李丹青,丁芸,吴霞,等.确立学习创造力培养目标,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5(1):19-24.
[3] 童建华,严敏.注重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5(2):7-9.
[4] 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J].大学数学,2003(1):46-50.
[5] 顾蓓.在实习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3(2):47-48.
[6] 许伯生,肖翔.开展大学生数学建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0(4):23-25.
Reestablishing teaching mode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WANG Qing, RAN Kun, JIA Jinghang, NIU Wanyang, CHEN Yanwe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8,
建筑行业也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大多数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其中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奇缺。为提高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急需培养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及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为教育目标,其毕业生要求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手段,职业技能鉴定则是能公正、客观反映学生职业技术能力水平的最佳方式。根据《职业教育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推行职业技能鉴定。
二、技能鉴定目的及鉴定科目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其办学特点应凸出职业技能培养。鲜明的就业导向性要求高职毕业生对某一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由于技能实训形式灵活,要求多样,指导教师应该是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并要求有配套的实训基地及实训设备。所以各学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均感到困难很大,在编制教学计划及实施过程时,偏重于理论教学,有意无意减少实训学时甚至取消实训教学计划,导致学生职业技能降低,影响教学质量。
为更好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水平,国家现已推行统一标准的专业技能鉴定,通过鉴定客观地反映学生所具备的专业工作能力和水平,显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通过推广技能鉴定,实行双证(毕业证加专业技能证书)制教育,采用统一的考核方法、统一的技能水平衡量标准,能极大地促进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改进实践性教学效果,凸出高职教育特色(见图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众多,从业工种各不相同,涉及面广泛,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各异。但详细分析其行业特点,对一线的技术及管理工作进行分类,其岗位群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如现场施工员、班组长、工长、现场监理员、施工队长及项目经理;第二类是各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如技术员、技术主管、现场工程师、项目总工程师等;第三类是后勤技术支持人员,如资料员、档案员、实验员、预算员、材料员、安全员等。
由于建筑行业工作的复杂性,大多数岗位往往需要面对不同的工作对象,需要与众多部门或人员有工作联系,不同岗位之间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常有交叉和重叠,要求作业人员具有较强技术能力和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为提高本专业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从职业技能的性质、与本专业的关系及技能的综合程度等方面进行细分,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细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操作技能及综合运用技能三大类。每一大类技能又可分解为数种技能或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可在学校的组织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有目的地选择一种或几种专业技能参加实训及鉴定。
三、技能实训的方法
根据各种技能的性质与要求的不同,联系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方式,可将技能实训的方法分为基础技能实训、各种单项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三类实训方法(见图2),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1.基础技能实训
课堂实验实训是基础技能及部分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主要手段,包括课程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计算机考证实训、公共外语考证等形式。实验技能主要由实验课培养,通过增加实验课时,开放实验室,加强实验成绩考核,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习得,通过增加上机时间,使上机实作与理论教学时间相当,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认识实习一般可集中安排一周,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现场的参观,形成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初步轮廓的认识,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此外通过习题课、应用文写作实训、英语口语实训课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英语水平及其他基础技能水平。并在第一学年安排绘图、计算机操作等实训技能的考证。
2.单项专业技能实训
单项专业技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于专业软件应用能力,采取讲授与上机编程实训相结合的形式,以上机为主进行应用软件实训;材料工实验实训结合《建筑材料》课程的实验,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集中实训,通过国家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技能鉴定证书;建筑测量技能的学习在《建筑测量》课程的学习后,先进行阶段性的测量实习,然后集中进行建筑测量实训及技能鉴定考证,通过技能鉴定考试取得国家技能鉴定证书;专业课课程设计(大型作业)是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对本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地基基础课程、结构类课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构造类课程(房屋建筑学)、专业工程类(建筑施工技术、高层建筑等)课程设计,涉及面广泛,知识量大,要求学生独立查阅技术资料,以手工计算为主,结合计算机绘图技术完成实训任务;施工生产实习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性教学过程,一般可安排三至四周的时间。通过现场实习,融会贯通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招投标及施工监理等相关课程的知识,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管理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训练。在第二学年安排公共外语等级、测量工等考证。新晨
3.综合运用能力实训
基金项目:《道路建筑材料》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资助。
引言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实际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于一身的综合性工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推进高效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精品课程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
对于工科类精品课程而言,实验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很强的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
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实施建设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对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经过多年建设,长安大学“道路建筑材料”课程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其中,实验是该课程的一大亮点。本文详细介绍了该课程实验建设的一些经验和所取得的成果。
课程简介
“道路建筑材料”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传统的重要前导性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从最初单一的课堂讲授到课堂教学、课程实验、现场实习、网络教学等环节的互相配合,现在已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成为一门深受学生喜爱和社会反响良好的经典课程。通过多年的教学建设,2006年本课程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相应的实验部分是为以上专业开设的一门配套实验技术课,包括石料与集料、无机结合料(水泥)、有机结合料(沥青)及相应的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合料等,因此该实验课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实验技术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实验教学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为目标,结合时代需要和学校实际,以学生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构建满足具有创新型工程应用与研究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体系,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协调发展。
实验教学建设
1.教学队伍建设
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不断努力,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3]。以老教师为首,引入博士、硕士,提高整体实力,并鼓励教师进修,继续深造(如攻读博士学位、出国研修、进行博士后研究及访问学者交流、参加国际会议等形式)。
课程建设过程重视并扶持青年教师成长。教学团队支持青年教师申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培养学科方向带头人;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全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学术和教学骨干;通过教学督导制、研究生副导师制,由有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与水平。积极推进国际、国内学术和实验教学交流与合作, 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公派出国、人员考试、赴国外高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拓展其国际化视野,开展相关领域的合作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教学队伍中,目前已有2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人进行赴美国普渡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高校研修。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在21名教师中,有19名具有博士学位,学历结构高是本课程教学团队的特色,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9名,讲师9名。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12名,35-50岁的教师6名,50岁以上的教师3名,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为主、老中青相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教学队伍的学缘结构有着良好的学缘交叉,教师分别毕业于长安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在外单位获得学位或有过博士后研究经历的教师共9名。
2.实验教学条件建设
(1)硬件:更新、完善教学设备。借助于“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路面结构与材料交通部重点实验室所提供的先进实验设备,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学生进行课程实验。实验室设备先进,占地面积近5000平米,待建面积3000平米。其中,拥有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设施,包括电液伺服闭合循环万能实验机、英国“ELE”自动马歇尔仪、日本“三荣”公司车辙仪、石料加速磨光机(意大利)、核磁共振分析仪(美国)、SHEAP全套设备等;拥有国内较完整的“磨损实验”、“腐蚀实验”、“表面涂层制备”等实验设备和手段。此外,还成立了校级材料分析及测试中心,更新了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仪等仪器。这些为实施开放式教学,开设设计型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
(2)软件:提倡和要求博士进实验室。由于高校目前条件所限,实验室专职教师较少。为了保证和充实实验教学,提倡、鼓励和要求留校博士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教学工作。一方面,可以使实验教学得到充分保证;另一方面,进一步锻炼博士的实验教学与动手能力。
3.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传统方法。主要包括演示实验及学生自己操作加教师辅导的方式,这种传统方法主要针对基础实验。针对传统的基础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着重加深学生对实验仪器设备的了解及操作规范的掌握。
(2)结合多媒体:Flas。实验教学中,可把已经制作好的实验动画放在课程的网页中。学生可课前或课后观看,以达到提前预习与课后加强的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自学环境,教师针对每个实验给出配套的实验指导,并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
(3)引入工程实际应用。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室内实验的讲授应联系工程实际应用,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及对实验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4)倡导“教学需要研究”的理念。坚持对实验教学进行研究,同时把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教学引领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改革考试方法,实验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考试方法和内容是对学生学习重点和方法的导向。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的理论课期末考试成绩中,加入20%-30%的实验成绩作为总成绩。在传统的考试方法中,常常是仅对理论课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核,而实验课仅仅只是完成实验报告,并未作为相关的考核依据。这使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放在理论教材中,而忽视对实验的掌握,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此,我们改革考试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实验课的重视。
实验教学改革
1.结合本科创新型实验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内容、方法、材料,独立完成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和开发能力。从而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相结合、实验内容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培养。同时,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获奖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的兴趣与信心,也大大激发了其他同学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热情。目前,已有多个作品获得陕西省与国家级挑战杯竞赛的奖项。
2.结合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持续一个学期,投入时间较多,因此可较深入、全面地进行实验,取得一些初步成果。本科毕业论文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开展相关实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创造了平台,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一批学生的优秀论文脱颖而出,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多名学生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同时,这也是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紧密结合专业实际使其具有启发性和实用性。
3.开设现代道路建筑材料系列讲座
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实验室保持对外开放并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开展了多方位的学习交流,承办及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目前,已承办了中国——泛俄地区交通铺面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水泥混凝土加外剂学术会议等。
4.结合工程案例,与实践紧密联系
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结合工程实例讲授该实验的操作和实际应用情况,可以让学生真实体会工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为将来的工作实践作好准备。
结论
1.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有一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吸引学术精英骨干参与实验教学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而使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从硬件和软件上同时改善实验教学条件,从设施和人员上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与提高。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多样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习友宝,王厚军,古天祥.国家精品课程《电子测量原理》的实验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55-56,63.
[2]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2版)[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中国的一个半”
王澍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做木工。他认为艺术家是难以谋生的,所以要求儿子学习理工科。但王澍选择了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建筑学。
这名世界殿堂级大师当年颇有令狐冲的气质,恃才傲物,“离经叛道”的事数不胜,老师们对他又爱又恨。有的老师看他的方案,一开始时就警告,“你敢这样做下去就是0分。”但他愣是不听,照做不误。结果,他拿到了全年级最高分。因为他手上功夫极好,能把一个0分的作业以极高的标准做完。
这还不算,他大二就宣布没有老师可以教他;大三觉得商业效果图太假而拒画,甚至带着三四个学生去和教授谈判。当年建筑系凡有类似的“抗争”发生,系里第一个就会想到他。王澍曾说,这种反叛精神都源自钱钟韩校长所训话的“不要迷信老师”。不过对于这个“刺头”,东南大学也给予了足够的宽容,学校取消了必画商业效果图的限制,王澍的画作屡屡被当作“范本”。
在硕士毕业时,王澍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但是最后却没有给他学位,因为论文的题目叫《死屋手记》。“这个学生太狂了!明显是在影射建筑系和中国的建筑学界。”有人这样说。到同济大学读建筑学博士时,王澍也没“悔改”。一位老教授说,他曾经读过王澍的博士毕业论文,18万字却只有几个大标题。“一连串写下来,没有论文的条条框框,就像在写小说一样,一气呵成。但是其中的洞察、思考都很有层次,文字表达也相当到位”。
最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是他当着导师,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齐康口吐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也只有一个半。半个是你,一个是我!”听了这话,老先生差点没当场气晕。
1990年,王澍完成了独立设计的第一个建筑项目――为杭州附近的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此后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一个老师、同学眼中才华横溢的怪才,一个学了多年建筑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有10年时间空白,在常人是不可想象的。
那段时间中国“大兴土木”,王澍却和妻子“隐居”在杭州。他经常和工人们一起在民间做装修,做最基本的工作,调水泥、垒砖头。寻找灵感,还有画建不起来的房子。甚至是看看远山、晒晒太阳也能过一整天。赚钱只是偶尔打零工赚一笔,同是东南大学毕业的妻子卢文宇的工资养起了夫妻两人。
让传统有生气地活着
在10年“空白”之后,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王澍变得温文尔雅,像个古人,喜欢箫管、画画、印章、书法,文学和哲学书都精读了很多,《世说新语》不少都能背出来――“设计图就像国画一样。”
他所设计的建筑,也都有着古典文化的内核。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吸收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如何让建筑自然地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主题。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两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7年,王澍在杭州建造了由6个26层的高塔组成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这是个能“家家都长树”的奇妙建筑,6幢近100米高的住宅,用200余个两层楼高的院子叠砌起来,结构如编织竹席,整个连续的立面实际是一座江南城镇的局部水平切面直接树立起来。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都有前院和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它获得了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其实,他多项作品中让人最感兴趣的,是对古旧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16万平方米的建筑,都是用废旧材料制作的。
“这几年,不少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王澍说,“可持续发展是这几年建筑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王澍身上的文人味道很浓,所以和他聊天很愉快。他对弟子们常说的三句话:“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在王澍的描绘中,笔者被带入了他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意境。大树下的朗读,房顶上的散步,田地里的萝卜开花……他说这一切就像他的童年回忆――荒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在一起朗读普希金的作品,有一种纯粹的精神的美好。
不少建筑大师评价他的作品时说道:“看到设计的清新,人性的表达和对材料的尊重。”整个象山校区的建筑,片片鳞瓦,铺陈栉比,重重密檐,错落有致。如果你看到时,很难想象这些数百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都是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而来的。
“复活那些有尊严的材料”
笔者问王澍,你认为建筑在当代中国主要承担了什么责任?王澍说,过去30年,我们把两千年才成长起来的城市摧毁了,然后重建。没有一个城市能逃脱“垃圾建筑”的命运。他曾经看到过一个传教士在1900年拍的巴黎,也看到过一百年前的杭州俯视照片,真是美得让人落泪。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37-01
实践教学是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土建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无论是从事设计、管理,还是参与工程施工,都离不开实践。现以电大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一些关于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考。
1 电大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
根据多年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实践教学依然是电大教学的薄弱环节,原因在于:
(1)部分新设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文件不全,辅助资源不够,导致教学无章可循,学生的操作性不强。
(2)随着电大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加,教学量的加大导致实践教学在部分教学单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时常流于形式甚至落空;部分学生也以为实践教学没有必要。然而,开放教育的学生从实践中来,如果不能融入实践教学后再回归实践,就不能满足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初衷。
(3)有关实践教学的培训和经验交流在系统内开展不够,致使部分教师和学生无法领会电大实践教学的精神和要求,实践教学不能发挥应有效果。
(4)许多分校不具备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硬件资源,如必要的仪器与设备。假如自建实验室,需要较多设备购置费和教学场地;假如与高校企业合作,经费、安全等洽谈又困难重重。
(5)电大学生流动性大,工学矛盾尤为突出。有的学生在工作必须加班,有的则随工作单位迁至外地,出勤率难以保证,远程实践教学问题亟待解决。
2 改进措施
(1)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充实实践教学资源
1.1 在中央电大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我们结合西安电大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了各门实践课程的规范性文件资料。如实施细则规定了实践环节的内容要求、考核标准、教师资格和职责等;实验报告册要求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精神;课程一体化设计为教学提供多种方案,供教师和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自由选择。以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为例,制定有《西安电大建筑构造实训实施细则》《西安电大建筑材料实验报告册》《西安电大建筑材料实验课程一体化设计》等。
1.2 我们制订了相应课程的参考设计指导书,编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经典案例,力争加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操作性。如为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制定有《西安电大建筑结构实训指导书》。
1.3 我们广泛搜集试验录像和模拟课件并作整理,使学生足不出户即能完成试验,克服了开放教育试验难、学生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如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的《建筑材料》课程实验提供了网上实验资源,通过14个试验录像和模拟课件完成4次试验内容。
(2)强化实践环节管理,做好支持服务工作
2.1 我们在开学初的网上专业教学会议中针对本学期的实践性教学专门组织培训,提前帮助基层理解实践环节教学的要求, 规范管理,确保教学质量。除网上培训外,还组织基层来电大召开关于实践环节的研讨会议,在系统内交流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互相学习提高。
2.2 我们对于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审核设置指导教师、导学员和校部教师共3道关口,严把教学质量关。以往期末由于审核工作量极大,校部和基层都背负巨大压力,故我们从2010下半学期起,提前一个月开始审核,不仅缓解了期末的工作压力,也对不合格者预留了调整缓冲期。
2.3 我们加入了分校兼职指导教师QQ群,充分利用网络,使校部教师和兼职教师及时互动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 建议基层设立专人与校部教师保持联系,将电大实践教学精神传至众多导学员,再经导学员传至指导教师和学生,保证上情下达,及时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例如直属二分校就专门设立专人负责理工类实践环节工作,收效明显。
(3)探索实践教学模式,适应成人教学要求
3.1 以往电大毕业实践环节以实习为辅,论文为主,因此论文抄袭现象严重,故我们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如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在2010年下半学期选取了两所基层单位作为试点,取消毕业论文,改为实践日记和报告:学生结合土建类岗位实践,真实记录两个月中每日的工作学习情况,实践结束后以报告形式作总结。这样更有利于成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将理论和实践结合,有效避免了抄袭现象。
3.2 为适应远程教学要求,解决工学矛盾问题,在搜集整理试验录像和网上模拟实验课件完备的情况下,我们为部分实践课程提供了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安排。以专科的《建筑材料》课程实验为例:
(1)教学形式包括集中面授实验课和学生自学实验课两种形式:有条件的同学参加面授实验课学习,辅导教师讲解实验,并辅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不能参加面授课的同学自行配合文字教材、IP录像理论课,通过网络观摩实验录像和模拟操作实验,获得实验信息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册。
(2)教学安排提供两种方案:在全部理论知识学习完后集中进行实验教学,或理论学习与实验教学同步进行。辅导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3 部分课程,如《土木工程CAD》等计算机绘图课程,要求配合计算机软件学习;而以往该课程采用传统的闭卷纸质考试,主要考核基本操作,学生需要死记硬背大量命令,即便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考试也难以过关。故我们在2009年改革考试方式,学生实操提交作品,不仅从繁琐的命令中解放出来,并且绘图能力得以真实衡量。考核方式的变革也倒逼教学,要求基层办学必须有合格的硬件条件,指导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完成计算机操作以求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王澍196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市,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学生时代的王澎,颇富才华却桀骜不驯。有一次,他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自称“装置艺术”。而这一惊人之举,招致了行人的不安,还惊动了警察。警察当然不理会他的所谓“艺术”,责令其迅速拿掉,后来还是导师齐康教授及时赶到,才化干戈为玉帛。毕业论文答辩时,他将论文题目贴满墙壁,齐教授劝他:“你这样贴出来,小心论文通不过啊。”他不听,反而口出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这句话得罪了不少评委,所幸齐教授背后力挺,答辩才得以顺利通过。齐教授之所以特别器重王澎,关键在于欣赏他身上的两种特性:一是不注重利益,对专业热爱;二是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齐教授认为,王澎天赋异禀,假以时日,应该是有大成就的人。因此,在毕业前夕,师生二人进行了促膝长谈,齐教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而薄发。”
能够恪守师训其实并不容易。王澎毕业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研究所,从事建筑、环境的研究工作。当时,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筑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王澎却远离热闹,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这期间,他把主要精力用来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他熟读康德的《形而上学导论》,默背《世说新语》,从白居易、李渔等传统诗词中获取营养,去感知那已远去的中国的美,把对文化的理解融入设计理念中。他时常感到,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去承袭与发展华夏建筑的独特韵味。那段日子,不断有朋友劝他:“现在有很多项目特别赚钱,你竟然还闲在西湖观风景。”王澎思想挣扎过,但想到导师的教诲,想到自己的志向,他坚守了下来。“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很多时间来反省。”王澍后来回忆说。在心性的滋养中,王澍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观:“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转眼几年过去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速,西方建筑思潮和模式让很多国内建筑师顶礼膜拜,一味的“崇拜外国、排斥民族”浮躁之风盛行,传统建筑的精华与美学尽遭遗弃。对此,王澎颇有微词:“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城市,然而他们把一切都破坏了。他们建造起宽阔的道路系统,每一个街区都给开发公司建造高层住宅,把纽约、洛杉矶、拉斯韦加斯融合在一起,那就是上海。”王澎希望能有所作为,摩拳擦掌地想出山,但齐教授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他暗暗咬牙坚持,既然火候还不够,那就再沉几年。就这样,在他毕业后的整整10年里,他没有建一座房子,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而是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里。这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2006年威尼斯双年展上,他用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一经推出,立刻引得啧啧称奇、阵阵喝彩。《瓦园》的成功,令王澎声誉鹊起,同时也更坚定了他的建筑理念:扎根本土,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现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2 - 8181.2015.03.006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合格、实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同时,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针对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思想政治品质端正,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理念,则毕业设计环节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对毕业设计改革过程中,提出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所谓“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是以毕业设计为中心,以一个工程项目为主线,将系列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贯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前后贯穿、逐步深入的毕业设计体系,同时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项训练的一种毕业设计形式。研究这种概念模式实施的可行性,明确将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与渗透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初步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拟出多数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需的基本条款,加以整合成各个小项,加以训练,拟定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
1 就业调查,初拟训练项目
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对往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3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诸如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单位性质、就业岗位、岗位所需技能以及毕业生的感想建议等问题。
从调查中发现,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对地域要求不是很大,不是特别钟情于沿海发达地区而冷落西部地区,这是由土木工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土木工程工作范围很广流动性大,哪里有工程哪里需要土木人,土木工程毕业生就在哪。土木工程毕业生倾向于在国企、机关单位工作,一般不愿到中小型民营单位工作。就业方向方面,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即使是下工地、跑施工现场,也不愿坐办公室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可以看出大多数土木专业毕业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付出,愿意吃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多数都有跳槽的经历,在一个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得到锻炼后希望到更广大的舞台去展示,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从总体上看,13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安徽本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涉及的岗位多事技术岗位,如施工员、监理员、检测员、材料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还有部分进入设计单位从事设计工作,业主单位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从普遍反映看,缺少对具体岗位的综合训练,对相关工作不熟悉,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熟悉工作内容,重新学习。另一方面,咨询相关的行业内人士(特别是一些项目负责人)对于应届毕业生的一些要求和心目中理想的员工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从两个方面了解学生和就业单位间的需求,做到两方面结合,确保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使之能更早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用人单位的意见,结合院里具体情况,初步拟定材料员、施工员、实验员、监理员、造价员、安全员、以及设计岗位等七项训练岗位项目。
2 社会实践,拟定训练内容
分别针对这七个训练岗位项目,根据岗位的需要,拟定训练内容。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其训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
这里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如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吸水率与含水率、导热性与热容量、各种力学强度、脆性以及硬度等。
2.2 建筑工程材料管理
第一,材料管理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材料员的岗位职责、材料员的工作程序、材料管理的基本要求、材料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二,材料消耗定额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消耗构成、消耗定额的分类、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原则、要求和方法以及材料消耗定额管理的基本要求等,要求学生能实施材料消耗定额编制并能有效利用消耗定额;第三,材料计划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计划的分类、各种材料计划的关系、影响材料计划管理的因素、材料计划的编制原则以及材料计划的编制程序和实施,要求能熟悉项目材料需用计划和申请计划的编制步骤和方法、材料采购计划与加工订货计划的编制等;第四,材料采购与供应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采购管理的内容、材料采购方式、材料供应管理的内容以及材料供应方式;第五,材料运输管理:包括材料运输计划的编制、材料的托运、装卸与领取等;第六,材料储备与仓库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储备定额、材料仓库管理等;第七,施工现场材料与工具管理:主要包括现场材料发放与使用管理方法、现场材料的验收与保管;第八,材料核算管理。
2.3 常用建筑材料
主要熟悉和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主要是:第一,建筑工程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第二,砌筑砂浆与}昆凝土材料;第三,建筑墙体材料:砌墙砖、建筑砌块、墙用板材;第四,建筑防水材料;第五,建筑钢材与木材;第六,建筑保温与隔热材料;第七,建筑防腐与吸声材料。
3 归纳总结,建设训练模块
对几个拟定岗位的训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内容相同的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一个模块,对模块内的内容进行整合,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能提升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若干模块,如图1所示。为区别模块的唯一性、方便后续模块的添加以及避免在选择时重复选择相同的模块,对模块进行编号。对属于基本知识的模块编号为Module1j,对属于基本技能的模块编号为Module2j,对属于技能提升的模块编号为Module3j,即将每个模块定义为Module4j,其中代表所属类别:i=1,2,3,i=1表示属于基本知识类,i=2表示属于基本技能类,i=3表示属于技能提升类;j=l,2,L,n表示在各自分类里的序号。
同样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基本知识类课包括模块有建筑材料基本性质模块、水泥模块、石灰模块、石膏模块、砌筑砂浆模块、混凝土模块、建筑墙体材料模块、建筑防水材料模块、建筑钢材模块、建筑保温材料模块、建筑隔热材料模块、建筑防腐材料模块以及建筑吸声材料模块等;基本技能模块可包括岗位职责及基本要求模块、材料消耗定额编制模块、材料需用计划编制模块、材料采购管理模块、材料运输管理模块、材料仓储管理模块以及现场材料验收模块等;技能提升部分可为一个实际项目的现场材料员的实训练习。
对每个训练岗位,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前期考核和学生自我意愿,选择若干模块,进行训练。
4 实践应用,创新概念模式
在新一届的毕业班中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择6-7人左右进行试点训练,根据自己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岗位,在已经完成的模块中,选择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能提升模块内容进行训练。指导教师一周例行两次进行指导,在两次之外,参加训练的同学若有疑问,增加指导次数与指导时间,确保最终训练项目的完成质量。
毕业设计概念模式将相互独立的各个课程设计紧密相联系,避免的重复的训练,加深的毕业设计的深度,使学生能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主动带着需要和问题去学习。同时提供一种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的方法;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增设训练小项的研究,确保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使之能更早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丽丽.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1):36-3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42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LEI Xiaoli, LI Shumin, YANG Lichun
(Chongqing Nanfang Transators College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25)
Abstract Project management is a very strong practical profession, therefor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ultur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buil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made a number of suggestions and views.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从专业定位角度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设置的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经济管理、土木工程技术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横跨管理学与土木工程两个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有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实践,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工作。对于工程管理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复合型专业,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尤为突出。
1.2 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方向角度分析
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咨询事务所、建设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工作,无论学生工作选择的是哪一个方向,从事的工作都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其中的某一个过程进行管理,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据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知识只停留在书本层面。而如今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企业没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务成本去培养人才,加上人力资源流动频繁,最终导致企业只愿更多地招聘有工作经验、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给高校在学生培养上提出了挑战,学校要不断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
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从以上分析来看,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不仅是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现,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而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利用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或某个环节进行管理,这种能力是基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这四个知识平台构建的。
2.1 专业实习
实习教学是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本途径和手段。通过现场的实习,学生亲自参与到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实习教学应该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程分层次地进行,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再到毕业实习。
(1)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或刚开始专业课学习时进行的。认知实习可以通过到相关企业或施工现场参观实习和观看相关视频的方式进行。通过认知实习,可以使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管理的技术、方法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在施工现场参观实习,使学生对房屋建筑的构造、功能及其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对一般房屋建筑整个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增加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认知实习,学生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再盲目,而是更加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在学习完若干专业基础课程,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合作关系企业进行实习。生产实习主要工程施工实习、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测量一般是在理论教学完成后用一到两周的时间来进行,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和实习步骤来进行工程测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其他方面的生产实习应该在大三开学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进行。生产实习要制定详细的实习的内容和步骤,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每一个实习内容结束,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同时,可以请企业的工作人员为学生对每一个实习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实习的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总的实习报告。通过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去,不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使学生对典型工程的结构构造、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以及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等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在学习完大部分专业课程基础上的实习,一般是在第八学期的前四周进行。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得到综合运用,通过参与工程实务操作,掌握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及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学生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个重要过渡。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要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原始材料和数据,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打好基础,做好充分准备。毕业实习一般是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鼓励学生到签约单位实习,根据毕业实习的任务书和指导书来进行实习,最终交实习报告。
2.2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贯穿整个在校学习过程,针对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设置课程设计环节,一般是在课程教学过程的最后几周进行。课程设计题目和所需资料应该来自实际工程项目,并且设置完善的课程设计指导书,配备详细的工程设计资料。比如,建筑工程识图与制图、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与编制、房地产估价、 房地产营销策划、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索赔、Photoshop和建筑画等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学生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根据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3 实验环节
从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习环节来看,学生主要是在建筑工地实习,实习的内容主要是对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的熟悉,也就是说对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的熟悉,而很少接触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比如,对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的融资、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工程招投标过程、工程合同管理和索赔等方面的实践是非常少的,不能体现出对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从而也偏离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实习的时间和条件都很有限,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不可能全部熟悉和掌握。因此,学院必须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设计各个实验项目,给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直观的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模拟或实物情景,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快速而全面地掌握工程管理实务的各个方面。当然,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实验教学获得的认知,还需要通过实习环节加以验证。实验室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技术类实验室和管理类实验室。技术类实验室主要是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和工程结构实验室、制图实验室;管理类实验室主要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和沙盘实验、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实验、工程造价软件实验、合同管理和索赔实验、工程项目融资实验等。
2.4 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没有固定的方式和时间安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身能力和未来规划等选择的课外实践活动。学院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来学校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对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行业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学院可以经常举办一些竞赛活动,比如建筑建模比赛、室内外装饰设计比赛、房地产营销策划比赛、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比赛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兼职和参加一些社会服务活动;在大三、大四时,学生可以参加五大员的培训并参加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从业资格。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对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实践是更为重要的实践环节。
2.5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和其他实践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提升的重要方式。关于毕业论文写作,每个学生都配备有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论文的选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的就业方向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具有写作价值的题目,通过查找资料和工程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的写作。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对多门专业课程综合运用的能力的环节,针对不同方向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设计内容。比如,对于国际工程管理方向主要是进行工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和工程可行性报告的编制;对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方向主要是进行房地产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和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方案的编制;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方向进行室内外装饰设计方案和建筑装饰工程预算文件的编制;对于工程造价的方向主要是进行工程招投标和工程量清单报价文件编制。
3 结语
工程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因此,实践教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在一些民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很薄弱。笔者认为,学校除了要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之外,重要的是应该有一个清晰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郭静,陈远祥.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自行车公寓,是展厅里最先被注意到的一个部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张永和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罗德尼·普雷斯教授的“不定性实验室”的一些经历。当时,罗德尼要求大家观察现实生活中被“使用、滥用、错用”的事物。张永和选了自行车,但毫无头绪。直到某日他在罗德尼的引导下,发现了一群单车少年,后者对一成不变的游戏场不感兴趣,专爱借街头的台阶、坡道、路椅、停车场的水泥路障等进行各种惊险跳跃。自行车的故事,给张永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建筑设计中他付诸实践。“这个自行车公寓,其实就是讲人怎样使用房子,房子的用处不仅仅是吃饭睡觉,我设想的一个用处就是自行车的游戏场,大人或孩子可以骑着自行车在里面窜来窜去。住宅和游戏场,在这个概念里合二为一。”
而“无间造”这个名字的由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无间道》。张永和也表示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关系。他说,无间造这部分,其实质就是建筑师对材料和建造的不断探索。1996年底1997年初,张永和辞去了莱斯大学的教职,工作重心从纯概念转移到概念与建造关系,开始了对材料和构造以及结构和节点的实验。
“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上海企业联合馆时,我们用了很多新材料、新技术,因为我们想在可持续发展或者叫绿色建筑这方面做些探索。比如我们在建筑表面大量使用的‘聚碳酸酯’,听起来好像很学术,其实就是做碟片的材料,全是回收来的。材料的重新利用,也包含了环保的概念。另外还有太阳能,跟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是先把光能转化成热能,再把热能转化成电能,听起来转了两次,实际上它的效率比普通的光电板还要高,这些技术都是建筑材料和建造的一部分,我们的工作中在不断探索着材料和技术。”
从生活中发现,从生活中取材,这也就是张永和所理解的唯物主义。他说,在英文里,唯物主义写作materialism,这个词的核心部分material是材料、原料、物资的意思,所以materialism就是材料主义,“做建筑设计,就是要和材料发生关系,同时又与每一天的生活有关,所以我们也设计吃饭的碗,身上穿的衣服,这些都跟材料有关。希望大家看这个展的时候,不要去想艺术,而要去想每天的生活。看看我们设计的东西,哪些可以在你的生活中出现并使用。”
在近20年的实践过程中,张永和与非常建筑完成了大量建成或未能建成的作品,参加过众多的国际群展及双年展,包括五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获得了中外主办的多个建筑设计奖项,一些作品甚至被个人及机构,如伦敦Victoria和Albert博物馆、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中国国家美术馆及何香凝美术馆等收藏。
无尽院与不理想城
1984年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张永和迎来了提交毕业论文(一种介于毕业设计与论文之间)的环节。他选择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与文学的关系作为起点。对于这篇论文,张永和的自我评价是做得不好,所以一直被该校教论文准备课的老师用作告诫学生的反面教材。
毕业后不久,张永和赴休士顿的莱斯大学任教。在教学之外,他主要从事理论设计,一种综合了理论研究和商业实践的建筑创作活动,并于1989年拿到了美国的建筑师开业执照。1992年的一场设计竞赛上,获胜的张永和得到了美国史戴德曼建筑旅行研究金,于是有机会赴欧洲旅行考察一学年。1993年初,不耐欧洲严寒的他提前回国,之前8年的工作以及漂泊异乡的生活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回到北京的张永和,“当即卷入商业实践”。他认为,商业实践是原来理论设计的继续和发展,但操作方法上终究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有意义的便是创作小组“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形成。而1995年底,他们凭借一个住宅群体设计获美国进步建筑奖,因为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工程,张永和与非常建筑“暂时有了足够的勇气去面临新的挑战”。
院子,在中国建筑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也承载着张永和对于北京四合院的记忆与怀念。所以,在他的建筑实践中,院子的概念似乎反复在不同的设计里运用,也因此有了“无尽院”这部分的展示。其中,位于京郊长城脚下的“水关”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张永和本想把北京城里的院子直接搬上水关,后因与周围景致不合,于是决定一半采用房子围塑,一半则用山坡,最终形成了一半建筑一半山、两翼分裂的“二分宅”,入口的玻璃地板下,一条小溪穿堂而过,而中庭引入不同的景致、空间,“山水”意境就此融为一体。在张永和看来,“实际上就是一个开敞的院子”。这座分裂的房子或院子,彼此之间的角度是可以自由调整的,或整合成单栋建筑,或平行、互相垂直,以配合不同的山形地貌。
作为弹性建筑的一种形态,以土埆厝(一种流传已久的中国建筑形式,可以消减环境的冲击,隔热隔音)配合木头支架来做承重墙的二分宅,同时也契合了生态学的要求。他说,环境艺术的创造离开对文化环境的理解而存在是可能的,但恐怕只能停在涂脂抹粉的水平上。艺术可以作为点缀,但毕竟艺术的意义不是装饰。
通过系统地展示在建筑、设计、规划和艺术上的实践,张永和试图探寻在当下中国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中人们所遇到的困境,有关他们居住空间及在这些空间上形成的城市。 “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不太理想,可是很现实。在这个不理想城里,我们会遇到很多从建筑角度说来看也很有意思的情况,我们就想怎么在建筑中体现。建筑介入不一定意味着对城市的改善,而是要适应一个不是那么理想的城市——效率和政治高于环境、社会和文化因素。”这就是张永和将展览的一部分命名为“不理想城”的原因。比如位于石家庄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大厦,这是一幢功能非常综合、复杂的建筑,从办公室、咖啡馆、酒店、餐厅,到美术馆、篮球馆一应俱全,如同一座小城市。“我们的设计方法很简单,先想象一个平的12层楼,然后给它立起来,就变成一个垂直的城市,一个微型的、不理想的可是又非常真实的城市。”完成后,这个项目获得了2004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等奖项。
非典型设计
对于张永和个人的建筑经历,可以这样归纳:建筑师父亲张开济先生对他的耳濡目染,他本人在北京一座四合院里度过的童年、少年以及些许青年时光,乃至搭积木、画画的乐趣与习惯。而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建筑,却是“”后期,高中毕业后张永和在建筑工地当过半年小工。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张永和自费留美,先后在保尔州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美国建筑教育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他后来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未尝不是对自己的再次强化训练。
在80年代中期写给学生的几份设计任务书中,张永和没有要求技术性的指标,而是重视对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强调设计的出发点与方法。他认为,建筑环境是为着人们的活动而设计的,人造环境就是人们行为发生的舞台,广大使用者就是演员,但人往往并不是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进行活动,而是依自己的生活习惯去扩展舞台,换句话说,建筑不重要,人的因素才是影响生活事件的关键所在。有趣的是,在这几份任务书中,张永和反复提到了一些小说或电影的场景、情节,比如把卡尔维诺某部小说中的一段故事作为设计课的开始,要求学生们打开记忆的匣子,写一段发生在印第安纳州或中西部或美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故事。他还勾连起肥皂剧、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甚至美国电影中的探险家印第安纳·琼斯(美国电影中的主人公)的一些行为。
对于电影的着迷,令他从日本电影导演伊丹十三的作品《蒲公英》的线性叙事中获得了设计灵感,他甚至用建筑设计来分析希区柯克的电影《精神病患者》和《后窗》,并试图对电影进行建筑的再创作。相比电影,他认为,建筑具有除语言之外所有的叙事因素,空间也比电影多出一个相度。他在名为“后窗”的项目展示中,表达了他的思考和实践。 “这部电影是关于‘看’的,这部分展览也同样如此。在建筑里,在世界艺术里,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关心的是能不能设计如何看。”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功,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向“平民化”方向发展,较好地满足了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高职培养的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中实训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灌输式教学中实训内容的确定,实训方法、实训步骤的制定,实训场地的选择,实训准备等都由学校或教师完成,实训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操作即可。
以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实训以建筑材料试验、单项技能实训(课程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仿真实训为主,缺乏系统性、真实性,和施工现场差距较大,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帮助不大,不能满足高职学生零距离就业的要求,名为实训,其实还是停留在实习的阶段。训的程度、内容和深度都达不到就业单位的要求,企业缺乏认同感,更谈不上感兴趣了。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包括偏离企业实际、忽略岗位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就业心理落差较大、企业岗位责任不清、团队意识不强等特点。
1.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分析
建筑工程专业的就业岗位可分为内业和外业,内业岗位主要包括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设计员等,外业岗位主要包括测量员、施工员、安全员、质检员、监理员等。根据高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专家访谈和社会调研,可以将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划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1.1一般职业的能力
一般职业的能力是指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社会,判别真伪、美丑与善恶的基本能力,较好的团结协作、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及其他从事职业活动普遍需要的各项能力。一般职业能力可以通过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公选课、课程教学实施、实践性教学、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培养。
1.2专业的能力
专业的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具备现代工程核心意识,能将工程实际问题置于科学、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伦理道德和自然环境下仔细思考和缜密处理;具备熟悉和审核建筑工程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相关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指导现场施工的初步专业能力;能够编制施工阻止技术方案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能力;能够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和施工现场的预算、决算、具备工程项目招投标报价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备管理工程施工合同、编制工程招标方案投标文件和施工索赔的能力;具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具备建筑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的初步能力;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用计算机处理文字表格的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课程的一般教学、课内实训、现场操作及校外的生产实训等环节进行。
1.3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指目前国际上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培养和个人能力培养等。
职业综合能力无法通过单纯的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实现,主要通过日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良好的班风校风建设、丰富的课外社团活动、适宜的心理辅导、三育人活动的开展,结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促进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通过改革考评方法,特别是日常行为和思想品德实践的量化考核,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量化测评,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2.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实训联动模式的构建
实践课程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制订实践课程时应充分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前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对从业人员的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实践课程,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笔者从三大课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多方位联动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即第一课堂指以教师授课的形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主要指以学生课外活动为载体所进行的各项比赛竞赛等;而第三课堂主要是指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
2.1第一实践课堂
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指配合理论授课展开的一系列实践训练,包括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汇报、情景模拟及借助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的实训,还包括课程论文、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该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同时,通过前面对该专业职业岗位和核心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课堂的任务包含对学生分项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两部分。根据在建筑施工企业调研反馈的信息,建设行业涉及的相关规范、手册等内容很多,企业多数以此作为施工质量监控、技术管理的依据。但在实际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中,学生很少接触这方面的内容,理论知识偏多,可操作性知识偏少,学生在实际顶岗实习时,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应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增加适用性内容的讲授,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课程体系中适当安排实践环节,充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使用工具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第二实践课堂
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学生社团、学生会、学科技能竞赛与科技活动,各类考证指导及培训及校内实践等部分组成。这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这给学生将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学以致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这个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策划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体,但要求教师也参与进来。
就学科技能竞赛而言,教师可以以帮助学生联系项目、赛前指导、比赛活动点评等形式参与其中,既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能使比赛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第二课堂的专业比赛和竞赛等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建筑施工一线岗位中操作性环节较多,要求入岗人员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强化实践环节,多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
2.3第三实践课堂
第三课堂则主要指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践为主的实习活动,包括学生到企业见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也包括校企合作开展的订单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形式。该课堂是提高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业务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其中,企业见习是学生到企业实际观摩工作的业务流程,可以对工作岗位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顶岗实习是指让学生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实际操作,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提高和锻炼专业技能;而毕业实习则是一段比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一个过渡。
高职院校应满足建筑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和学校发展的第三实践课堂体系,建立单项和综合联动实训模块。抓好单项实训,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如建筑材料实验、材料力学实验、测量实习、建筑制图(包括CAD绘图)、施工现场操作工艺等。重视综合实训,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后,进行施工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到企业生产实习,使学生熟悉了建筑施工的过程,并感受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流程,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认知实践开始了解建筑企业,增加感性认识;校内实训时边学边练,掌握基本技能;跟踪实践时逐步熟悉工程,掌握工作过程;仿真实践时综合模拟,全面提升岗位能力;顶岗实习时真实体验职业。高职院校应重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认知实践、校内实训、跟踪实践、仿真实践、顶岗实习环节,建立认知实践时的学校主导,到校内实训、跟踪实践时的工学交替,仿真实践时的校企共管,顶岗实习时的企业主导的多层次联动实训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全面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存文.就业导向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史美东.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建工特色专业建设[J].科技信息,2012,14.
[3]张云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