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8 09:36: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55-01

合理的体育训练能促进学生的欢乐和健康,培养团体精神和兄弟般的情感,勤奋的习惯及勇敢、吃苦耐劳等品质。体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发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可见,体育活动是影响学生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它不仅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技能,更是发展学生良好品质的前提保证。所以要搞好学生的体育活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所以学会并遵守规则尤为重要,而培养规则意识主要靠学校教育,而利用体育课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更具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达到体育锻炼这一目的这一话题和大家做一下交流和分享

一、什么是规则意识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如法律、纪律、守则、制度、章程等。规则意识就是人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准则的良好态度和自觉按章办事的行为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学校里还是社会上都有许多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有利于教学,才能有利于社会有序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规则在体育中屡见不鲜而且真实具体,比如随便一项运动或者游戏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乱了套。在体育学习中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不仅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提高体育课堂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各种规则意识的能力,甚至促使学生走上社会都会遵守公民规则意识。所以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

二、如何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1、民主定规则。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是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开展的,因此制定规则要民主化,要师生共同制定。主要有道德规则、安全规则、学习规则、秩序规则、语言规则和人际规则等。具体制定哪些规则,要依据活动或项目的性质而定,比如进行篮球比赛,就要制定相应的运动员出场退场规则、发球运球投球以及攻防等技术规则,双方队员、拉拉队和场外球迷应遵守的道德规则和纪律规则等等。

2、学会用规则。要让学生遵守规则意识就必须让学生搞懂规则学会规则,并会应用规则,最终达到自觉遵守规则。比如开展拔河比赛前,教师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该赛事的规则,比如双方队员人数搭配原则,队员如何站如何拉怎样算犯规怎样算违令等。然后可进行赛前演练,进一步熟悉规则以便正式开赛时大家都能遵守规则,使比赛顺利有序进行。

3、榜样示范规则。体育教学中的榜样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教师的榜样作用;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学生体育学习的全部内容和全过程,严格地要求学生在体育课课前、课中、课后遵守各项规则,如着装要求、集合地点、上课礼节、请假见习;游戏规则、比赛规则、考核纪律等,在让学生严格遵守这些规则时,教师自身首先自觉严格地遵守要求于学生的规则,使学生在教师的榜样作用下形成自觉遵守各项规则的情感。另一方面,学生的榜样作用;对于在体育学习中遵守各项规则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通过他们施力于遵守规则意识薄弱的同伴。

4、赏罚分明强化规则。心理学表明,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的宝库,人脑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人们记忆的内容,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必须遵守这个心理学法则。首先要让学生记住学习过的规则,然后通过对违反规则意识的学生进行相应合理的处罚,并对自觉遵守规则意识的学生进行鼓励表彰,最后所学的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巩固,学生也逐步由他律达到自律,由外在意识内化为个人意识,从而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意识。

三、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定的规则必须明确合理和可操作。只有明确的规则学生才好接受并学会遵守;而可操作性更证明学生可以做到。如“体育课上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一规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很不明确,难以起到规则的应有作用;又如“体育课禁止学生上厕所”“体育课必须穿运动服、球鞋”“体育课不准带眼镜”,这些规则就明显不合理,学生也很难做到。又比如“体育课上严禁学生发言”这种规则就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反倒是要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独到的观点。因此有效的规则都是明确合理和可行的。

篇2

一、规则游戏及游戏规则

为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游戏开始之前,所有游戏的参与者都要遵守其中的规定,这就是游戏的纪律。它们是人们根据游戏情况逐步总结出来的。例如幼儿在玩捉迷藏游戏时,不允许偷看,不允许作弊,必须被蒙上眼睛。这就是游戏规则所起的作用。

在幼儿游戏中,如果没有儿童的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狭义来说,幼儿游戏的规则是需要由教育者设计,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儿童的规范意识,使其养成规范化的行为习惯而设定的规则。总之,游戏是幼儿的生活基础。对儿童的发展而言,在幼儿游戏和规则中,无论是规则还是游戏,都将为实现教育自身价值而体现出特定的教育内涵。

二、规则游戏与幼儿的发展

1.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期儿童的思维具有特殊的主观性,比较喜欢倾向于从自己的主观认为出发,随心所欲,无视现实规范。但规则游戏则是以游戏的规则为出发点,完全抛弃个人化的主观意识,打破幼儿头脑中固有的自我定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服从和遵守,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社会化意识,发展了幼儿的社会化个性。研究表明,规则游戏教学能够推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获得个人化的思维意识。如在角色游戏里,大班幼儿比较关注角色行为的“规则性”,根据自己演绎的角色,形成规则意识,并以此建立抽象的活动规则,进行游戏的规范和自我的规范。如通过教师的角色游戏,幼儿认识到老师不能打“小朋友”;通过士兵的角色游戏,幼儿明白“士兵”要拿手枪打仗。

通过游戏,幼儿认识社会活动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逐步理解游戏规则的“隐喻”,并试图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2.幼儿道德发展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对于规则本身的遵守,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游戏的规则下,幼儿形成公平、平等等道德规范及行为价值观,同时,一定的游戏规则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幼儿期,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直接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向。所以,幼儿游戏对幼儿的积极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游戏指导者的教育者,在游戏的规则设定中,要注意发展和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格。

3.幼儿意志的发展

自制力差是幼儿意志发展的特点之一。如何加强幼儿行为的坚持性呢?实验研究证明,教师单纯通过命令或者强制性的手段,逼迫孩子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显然是在让幼儿深陷困境。行为坚持性弱,这是幼儿意志发展的另一个特点。

对幼儿来说,遵守规则看起来似乎完全无法达到,但通过游戏却可以调节其行为,发展其自觉性和自制力,更为重要的是,比较容易和轻松。如在角色游戏中,游戏角色的规则就是要让士兵能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否则便不是个士兵。在这样的规则之下,幼儿获得了特定情境的激励,他一旦投入其中就会忘记自己的感受,而只是为了遵守规则想要做一个真正的士兵。这是一种自觉性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遵守了游戏规则,行为和意志都获得了发展。

三、游戏指导与儿童的发展

1.科学认识游戏的规则

从观念和意识层次上来说,幼儿游戏的本质就是游戏的规则。只有真正参与游戏的情境和秩序,才能触及心灵。

规则游戏不只是教学手段,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培养幼儿获得规则性社会意识的教育方法。幼儿需要在规则游戏中提高意识。当然,教师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依据其发展水平选择游戏类型。幼儿在各种规则游戏的成人指导下,通过投入游戏实践,渐渐获得规则意识,发展自己的原有水平,并实现超出年龄特征的超前意识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游戏规则

理解“规则”的意义之后,教师要着重制定游戏规则,开发规则游戏。必须指出的是,在幼儿游戏的规则和规则游戏的选择中,幼儿具有主体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信任幼儿对游戏规则的自发制定。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同时也要引导幼儿自行选择规则游戏,并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感受,使规则游戏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篇3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43-02

当今我国经济已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但是我国学校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落后于市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本文仅就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谈谈基础教育应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

一、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规则意识

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一方面规定参与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另一方面它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特别是经济的激励结构。从事市场交易,首先要了解该交易的规则,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交易费用。因此,任何制度的设计过程,首先应尊重和回应不同社会公众集团的利益需求,取得社会公众的制度信任,促进自觉遵守规则行为,减少制度执行成本。再次,规则意识还表现为社会成员自觉遵守规则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这种习惯经过长时期的沉淀而成为人们潜意识的一部分,根深蒂固,也就会形成“人人按照规则办事”的社会。对照现实,我们这个社会的成员缺乏规则意识、随意违反规则的机会主义行为比比皆是,这显然对我国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以适应市场经济”提出了挑战。

二、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民主、平等意识

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而且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价值关系基础之上的,它提倡所有市场主体在从事交易时地位平等,公平竞争,在市场中不允许有超越经济的特权,也就是说不能因权力、地位和职务的差异而形成等级差别。一切市场参与者都以平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进入市场。因此,市场经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需要学校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

三、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独立、自主意识

市场经济既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条件,也使人的个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了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强烈地激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个人的独立自主精神,给个体发展和多样性的选择以广阔的空间。所以,自主经营、平等竞争、公平交易、开放流通,这些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则和内在要求破除了“官本位”和封闭保守的“平均主义”旧观念,摧毁了人身依附关系,需要学校教育从小就帮助学生树立起独立、自主的自由精神。

四、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自由竞争意识

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不同的经济主体间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和价值规律互相联系和运作,权益与风险自担。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推陈出新,从而不断提高总体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体系内,经济主体以赢利为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一种机制,它允许每个个体自由选择职业和自己的角色,承认并且保护每个人的正当权益,鼓励个体为争取自身更大的利益去努力工作。这样,每一个企业和个体都把发展自己视为目的,把对方看作是满足自己的手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平等竞争意识,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作出积极的应答。

五、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人才的科学思维与人文精神

市场经济波诡浪谲,充满风险。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用好可以利国利民,用不好就会伤害自己。如何正确地看待市场经济的风浪,迎接这种风浪的考验.不能按照习惯性的思路去考虑新的问题,而应进一步转换脑筋,学会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参与市场经济主体的思维应是充满理性的、开放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的理性精髓就是的辩证思维。唯此,我们才能对市场经济规律有正确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针对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导致“人文精神滑坡”现象,引起人们普遍忧虑人文生态,希冀重构“人文精神”。尽管人们的意见不尽一致,但对目前社会上“人文精神滑坡”的现象却形成了共识:在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国民的的人文精神、合作意识,这方面,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篇4

中国的社会管理从古至今渗透着“儒学”思想,从汉武帝开始,成为了几千年以来统治阶级管理社会的核心理论体系。这个体系讲究内圣外王,讲究中庸之道,还讲究以仁义治天下等等一些优秀的管理精华,但其实质就是人大于法,人可以利用权谋和手段改变法律,从而儒家变成了以法为里子,儒为外衣的,真正的核心又是权谋的治理结构。这种结构又同时表现为情、理、法同时存在。我们的选择太多,有时不是一件好事。我们一般首先是说情,这个行不通,我们就会讲道理,再说不通,最后才会诉诸法律。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人性化管理。这种结构的好处是非常灵活、善于变化,弊端则显而易见,那就是缺少监管和制衡。

我们企业里的管理模式也无不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到处都有这样的现象。大家去摸索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而不去研究如何提高工作绩效,如何提高工作能力。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按规则,不按道理出牌,造成了管理资源的大量浪费。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我们认为企业必须要有一部完善的制度,制度是企业的法律,也是企业规范的、约束性的行为规则。规则的严格认真落实,有助于直接约束员工行为,实现科学管理,消除工作中的无序和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提高员工的行为素质。

作为一个企业里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基层来讲,应将一部制度转化为操作性强、便于执行和逐级考核的具体实施措施。2000年前后采油厂交通车开始实施杜绝车内吸烟问题,首先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让广大乘车职工认可车内吸烟的危害性。然后开始实施控烟措施,但是总有不自觉的职工还是自顾自的、目中无人的吸烟,此时有乘车职工提出批评,甚至出现驾驶员进行停驶等措施进行制止。到了2002年的时候,也就是控烟实施近两年后交通车上再也见不到吸烟的职工了。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交规中的关于闯红灯的处罚,大家都认为处罚过重,但是实施以来有数据统计显示全中国闯红灯的想象自实施之日起减收了80%以上。这是驾驶人素质提高了?我认为不是,而是规则管理起到了作用。如果新交规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过不了多少年就不会由闯红灯现象发生,这就是规则的作用。

如何形成一套便于管理、操作、大部分职工易于接受的制度实施体系是目前我们研究的课题。根据目前的形式和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我们根据基层单位生产实际,分系统、分管理的建立一套便于操作的制度,并将各项制度汇编成册,在职工中展开学制度、用制度的氛围。为了分清职工的责任、权利、利益,把管理区域划分到班组,在班组中倡导“人人都是管理者”围绕现场、设备、三标、生产效益指标,将班组管理的每一块场地、每一台设备、每一个阀门都承包到人,责任到人,制定详细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标准,让职工参照制度实现自我管理。

执行力体现着政治大局意识,反映了作风和意志,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来保证,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种摆设,再好的目标也只是一个理想。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执行力的重要性,从上到下要坚持按规矩办事,按规律办事,形成政令畅通、步调一致的良好局面。从强化日常管理入手,抓好从基层到班组、从班组到个人的逐级逐层落实。为保证规则的执行力,我们在班组中实施了“承包制”、“派工单”、“可控工时制”和“系统检查考核制”等具体措施,逐步杜绝班组中“趋利执行、机械执行、应付执行”的不良倾向。

如何逐步规范职工的日常行为,这需要一个切入点。以目前的形式来看,我们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推进职工日常规范行为的养成。目前我们所做的是从值班室桌面摆放、热水壶和水杯、工用具归类入手,要求全部按照定置管理摆放。据科学研究一种习惯的养成大约需要90天的时间,为了保证效果和培养职工定点摆放的良好习惯,我们开始时采取每日检查,逐步到每周不定期检查的方式保证效果。利用规则日积月累在职工中养成一种不这样摆放不对的思维。潜移默化的培养职工的行为素质提高。

篇5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规则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可以看出,通过体育游戏活动,不但能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体育游戏活动,对小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是生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一、培养小学生的竟争意识与勇敢的意志

体育游戏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它体现在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激烈对抗。小学生一般具有好胜性强、爱表现自己等心理特点。在游戏中,小学生通过不断努力可以达到更高的竞技水平,通过胜负的差异,体验责任感、成就感与荣誉感,在享受成功与胜利的愉悦的同时,不断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锐意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抢椅子”的游戏就起着这样的作用。椅子数总比学生人数少,在口令发出的一霎那,学生抢坐椅子,先坐到椅子者为胜。这项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敏捷性,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在充满竞争色彩和趣味的体育游戏中,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锻炼,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活泼健康、勇于竞争、锐意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让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再如“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体育教师就可以通过表扬大胆完成动作的同学,来帮助胆怯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面对“山羊“,无所畏惧,引导小学生勇敢地助跑、起跳、跨越,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完成一项对小学生而言十分困难的运动。教师通过引导胆怯学生的反复练习,使他们更勇敢、更果断。

体育游戏就是这样,小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要克服困难,他们不仅需要在生理上做出努力,还要有勇敢顽强的精神和良好的自我控制与忍受力,凭借良好的竞争意识、顽强的意志去争取胜利。因此,体育教师可在课内或者课外组织一些困难性、障碍性、冒险性强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会意识

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它可以调节人与人社会关系。而社会则是通过规则把形形的人统一起来的。这正是体育游戏与社会的共通之处。正是这共通之处,通过体育游戏,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会意识。

通过遵守规则进行游戏,有利于小学生认识理解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其个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规则行为的发展均有重要作用。小学生为完成某个角色必须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而小学生往往在游戏中忘我,很难控制自己,特别是很难控制自己的动作。如:有时即使在原地保持一个坐姿或站立几分钟都难做到,但在扮演“哨兵”和“我是木头人”的游戏中,却能保持一种姿势长达2至3分钟,这就启示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明确游戏的目的和要求,赋予角色一定的意义,并通过集体评价让学生明白“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这一目的。按规则游戏,让学生学会如何正当竟争与合理忍让,逐步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规则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规则的特点是强调自觉和自律,重在教育和规劝,提高人们的规则自觉性,对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规则的行为,教师要及时提出要求,给予具体的指导,防止不良倾向的蔓延。如小学生在进行“接力游戏”中,一位学生在前面同学还没交接棒的情况下就冲出了跑道,和返回的同学发生了碰撞,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适时地停下活动,组织小学生讨论:学生为什么会发生碰撞。学生们有的说跑的太快了、有的说返回的学生还没到达,后面同学就出发了,引起了相互的碰撞。通过学生短短2-3分钟的讨论,知道问题的症结在于“后面学生没有遵守和前面同学交接棒后再出发”的游戏规则,而出现了相互碰撞,差点出现学生摔伤。可见,遵守游戏规则显得极为重要,从游戏中我们及时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唤起学生懂得在体育活动课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就像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不遵守交通规则就要有事故的发生,如行人过马路不走斑马线、闯红灯、不靠右行走,也往往会出现危险,这既是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也是不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通过教师这样恰当的引导,小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正确的规则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意识。

三、发展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游戏作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运动形式,是由内部动机驱使的综合性活动,有其自发参与性,更能体现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耐久跑”是个非常枯燥的运动,但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运动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哪个学生游戏设计得好,就采纳哪个方案。通过讨论,有的小学生把平时上课的小椅子排成6排,每排8只,椅子之间相隔一米,在这一方阵中,每组学生又自己设计跑步路线,让其他的学生跟着他一起跑。这样的设计,充满了趣味性,小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了我们看起来非常枯燥的运动。

再如,在进行柔韧性教学(如横叉、纵叉)时,为了让学生尽量拉开韧带,我让学生自己就设计“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谁赢谁就向前跨一步,看谁先达到终点。为了取得胜利,小学生们往往两腿尽力分开,跨得越开越好,这样,体育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被激发出来了,把比较单调的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在主动参与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集体游戏中,每个参与游戏的成员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个角色要求都有一定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每个角色不但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还要与伙伴互相协作,才能使游戏开展起来。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小学生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并逐步理解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目标。

如组织学生开展“穿针引线”的游戏,

目的就是让学生领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良好的合作。在进行游戏时,每组二人,每人一线一针。老师”开始”指令一发出,每小组在10秒钟内两人通过配合共同将线穿入对方的针孔内。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最后的小组或到时不能完成的小组输。游戏结束后,学生就反思交流:想为什么有的小组同学穿得很快,有的小组却很慢,甚至在规定时间内都不能完成呢?其实要想穿得快,就应该一个人拿针,另一个人用线先穿到对方针孔内,然后变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并不是学生开始想的那样两人同时穿,穿得快。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在游戏中要随机应变,及时查找原因,随时调整自己与伙伴之间的关系,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相联系,不断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阳光伙伴”活动就是这样一个提高身体素质、磨练坚强性格的体育游戏,更是培养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的合作性游戏。学生在游戏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课外活动的时间,有的放矢地在学校的中高年级中进行普及推广,学生们自由结合成固定的二人进行合作练习,由单一到组合,由二人到四人,到更多人,最终组成一个三十人三十一足的团队,由走到跑,由生到熟,由普及到挑选到精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锻练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集体活动,让学生学习同伴之间互相交往,通过不断的交流、跟进、探讨、统一,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活动中,只要有一位学生步调不一致,就会导致整个集体的失败,从而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在活动中培养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实现了体育教学的情感目标。

五、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体育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科目是紧密联系的。一些体育游戏(如“钻山洞”、“兔子舞”、“武术操”等),配上了音乐,就可以成为表演性极强的体育游戏。这些体育游戏通过外部的表现,能够反映小学生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篇6

1 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2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专家、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即使会说一些,也往往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不得体,犯上了“文化错误”。

北外语系的博导胡文仲(1994)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有四类:1)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路遇外国人时,开始谈话却用“Excuse me, Where are you from?”;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时却用“I’ll think it over.”等等。2)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请外国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时不邀请其配偶,用沉默来回答外国老师的提问,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要千恩万谢地说上许多许多等等。3)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如与外国朋友久别重逢时说“You’ve got no change at all.”未经允许翻看外籍老师的影集等等。4)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化。如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爱吃麦当劳,所有的英国人都寡言少语等等。通过这项调查,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3 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现代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所以比较薄弱,部分原因是对语言运用能力、对目的语文化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的大专院校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文化课,也涉及面不广或没得到足够重视;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资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及语境中的运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会涉及到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性;测试中更是没有涉及到语用能力及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英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不学习语用知识,更谈不上运用语用知识了,这样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用得体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转贴于

4 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几部分,即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的就是所用语言是否得体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规则。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大纲对语言能力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还没有明确的体系。下面就从教和学的视角及认知来谈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1 要从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来认知汉英两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

4.2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构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比如说,课堂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把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这样目标明确,教师也便于操作;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观电教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多方面地寻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做好知识文化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自修及教材、试题的再研究。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师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资料。而且在教学时还得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时还需将语言文化的考核考虑进去。

5 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刊,1996(2).

[3] 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98(4).

篇7

“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赋予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因为未来社会是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社会。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著名的欧洲心理分析家阿德勒说过: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走向孤僻,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因而,合作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幼儿时期正是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

一、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创造幼儿合作的机会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会一起游戏、学习,如一起玩桌面游戏、搭积木、画画、看书、玩区域游戏,等等。于是我有意识地利用这样的机会,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促使合作行为的产生。如在幼儿户外活动中,碰到幼儿鞋子掉了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的情况,我就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帮忙”;在进行语言活动时,我让幼儿间结伴进行讲述、续编故事、情境表演、分组朗诵比赛等;科学活动时,让孩子在操作过程中相互承担角色,交换材料,相互检查、相互协作;体育活动时,开展各种相互合作的活动,如接力比赛、拔河比赛等;艺术活动中的歌舞表演、节奏乐等,都是培养幼儿相互交流、合作能力的好途径。特别是在区域活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在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游戏;在日常活动中,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尝试合作。

二、通过活动,教会幼儿如何合作

3~6岁的幼儿不知如何合作,遇到需要合作的情景时,不会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如何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如在玩点心店的游戏前,我先让幼儿一起商量,分配角色,谁当营业员,谁负责做点心等,然后分工合作。当他们在游戏过程中遇到矛盾时,引导他们如何解决;当游戏材料不够用时,让他们学会相互谦让、轮流或者一起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用语言、行动帮助他人;当自己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时,能够主动向其他小朋友寻求帮助,等等。同时教师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如教他们怎样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向他人说谢谢和抱歉,如何向他人提出请求,当然要学会统一当前不同意见等。只要没有危险,我们就应放手让幼儿自己处理矛盾与冲突,让幼儿学会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小矛盾,在适当的对话中,帮助幼儿学会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接纳别人的意见,最终达到协调的目的。教师应减少限制性要求,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尽量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幼儿相互间友好相处。通过以上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学会更好地合作。

三、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

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教师应充分挖掘游戏本身的优势因素,多途径培养幼儿合作行为。幼儿通过游戏中的合作,往往会产生很多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的成功,事情的顺利完成,彼此之间友谊的增进。这对巩固和强化幼儿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合作行为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这种积极效果幼儿自身往往不会明显地感受到,因此,每当我看到幼儿能与同伴相互配合时,如相互间友好配合地玩耍或者协商问题,抑或者给予他人帮助时,就及时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快乐。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幼儿合作的内在动机,让幼儿知道这样的开心是通过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得到的,从而让幼儿的合作行为更稳定、更自觉化。

四、在一日活动中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注意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当幼儿与同伴合作学习或游戏时,能表现出较好的合作行为,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口头赞美“你们俩配合得真棒”。老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神情,以及对孩子亲切的点头,摸摸孩子的头、对孩子竖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能够更好地强化幼儿的合作动机,愿意自觉地、更多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于那些平时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表达、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给予适时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如“你们可以商量一下啊!”“你们都想当妈妈,没有爸爸,不能玩了,怎么办?”“一个娃娃,两个人都想要,该怎么办?”“你也想玩这个玩具啊,那你和她说说,咱俩一起玩,看看她会不会答应!”“你可以帮他一起搭!”如果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仔细观察幼儿,对幼儿进行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五、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首先,幼儿园教师可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指导幼儿家长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技能。

1.克服幼儿的攻击性习惯。在幼儿园进行游戏的时候,经常有幼儿间发生矛盾,如打架和争吵等。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就向孩子灌输“别人欺负你,你一定要欺负回来”等意识。这样导致发生矛盾时,幼儿只会用打架解决。因此,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注意引导孩子在遇到矛盾时,要与同伴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避免幼儿间打架行为的产生,还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具备理智地对待突变环境的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成长为一个宽容、有修养的人。

2.克服幼儿“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如有意识地让孩子拿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在玩游戏时,提醒孩子邀请他人一起游戏;家长要避免说“这都是你的”之类的话等,让孩子经常体验到分享的快乐。

3.用规则游戏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在与大人的交往中,经常表现得很任性,不能遵守游戏规则。因此成人和孩子游戏时,要特别注意按规则进行,让孩子从小养成规则意识,减少在与同伴合作交往中的冲突。

篇8

俗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规则意识、是塑造现代人的重要内容,更是时展的需要。而大班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时期,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规则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在大班时期甚为关键。

通过对我们大班43名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幼儿的规则意识差异很大,有些幼儿能够很好的遵守各项规则,而有些孩子却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在43位幼儿中课堂上要求如厕的幼儿有11位,占总数的26%,在游戏中不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占35%;喝水、如厕、洗手不按顺序排队的幼儿占21%,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幼儿占44%。大班的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能力不强,需要成人的督促;自律开始萌芽但还没有完全内化;在等待游戏时缺乏耐心;学习中以插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等。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我班幼儿十分缺乏规则的意识,执行规则能力较差。这些幼儿大多不会正确的与同伴相处,不遵守活动规则,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自由。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自控能力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呢,在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孩子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体验违规的后果

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只有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才能让幼儿主动遵守规则。我们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如:我们常常带幼儿去超市购物让幼儿体会购物需付钱,付钱时要有序排队;如: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交通规则的碟片,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可以保障人的安全,而违反交通规则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使人受伤或死亡。用这些丰富的教育方法让幼儿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除了要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还要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时不应感到有压迫、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因此,我们首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和大量丰富的材料,使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孩子毕竟是孩子,年龄小,能力有限,难免会和同伴发生冲突、违反活动规则。这时,我们就应该努力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并让其承担一定的责任。

如:在游戏时,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弱,常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3次。为了让自己有更多参与游戏的机会,孩子们违反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同时对于那些能自觉遵守规则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巩固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树立榜样,号召幼儿向榜样学习,让榜样带动全班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比教师一味批评违规的幼儿,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活动前讲规则

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幼儿提出任何要求,活动中发现问题时才强调规则,或者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幼儿。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不会认真听老师的话。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事先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在活动前提出要求,让孩子了解活动规则,孩子才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受规则。

三、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只有在幼儿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是适合幼儿需要的规则,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在不同的活动之前我会组织幼儿通过讨论修订自己制定适合的规则,这时孩子们会非常自觉的遵守规则。

四、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儿歌和文学作品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如:为了让幼儿能在活动中有序的排队,我利用这一幼儿崇拜的人物教育孩子向他们学习。在音乐活动《进行曲》中通过引导幼儿欣赏音乐,观看国庆大阅兵和军方军训练、生活的一些视频情景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向学习,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为了让幼儿能轻拿轻放小凳子,我向幼儿讲述了“小凳子为什么哭了”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幼儿轻拿轻放小凳子。在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时,我们通过请幼儿进行情景表演过马路和学习儿歌“红绿灯”来让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规则的建立不是靠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做到,重要的是培养,而游戏是最好的途径和手段。幼儿园的游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则游戏一类是创造性的游戏。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蕴涵着丰富的学习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上下课铃声的游戏活动,模仿小学生的课间生活。每次活动前敲响小铃。幼儿听到铃声后知道要上课了,就会自觉的回到座位旁就座,等待老师来上课……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幼儿则离开座位自由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有利于帮助幼儿提早适应小学的活动常规,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再次,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教师讲解力求生动简明。游戏规则应灵活,如果幼儿要求并且他们都同意改变游戏规则时,应当允许幼儿改变规则。

篇9

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文《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时,要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学习《期行》(七年级上册)时,教育学生懂得明礼诚信;学习《背影》《永久的悔》教育学生尊老爱幼等,这些都是极好的教育题材。

二、在综合实践中模拟,形成规则意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综合性学习自然也为学生创设规则意识提供了氛围。教学中,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品德教育、规则意识教育、法制教育。 比如,八年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环境小课题研究》,结合当前进行的环境综合治理,让学生走出去,亲身体验环境保护。当然,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就要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让学生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规则中自己教育自己,达成一致性。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体验规则的重要,比如,外出活动期间的行车安全规则等。同时,在实际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

篇10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力与美的重要手段。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育观赏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观赏比赛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获取坚韧不拔的品质与毅力。为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变“看热闹”为“看门道”

了解基本规则是欣赏体育比赛的前提,如篮球中的三秒违例、带球撞人、走步等等,学习技战术知识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足球的踢墙式配合和四三三阵式、越位等。教师循序渐近,由技术到战术进行讲解。除了在教学中介绍,还可利用体育知识讲座、图片资料展览等手段,甚至可以通过电视直播或现场比赛,介绍有关知识和规则。总之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等各种方法把学生领进门。

二、利用体育比赛的魄力,培养学生参与比赛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锻炼身体、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观赏体育比赛与观看文艺演出、电影一样,同样能产生强烈的感受,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激情,如本世纪中国女排鼎盛时期,引起我国学校的排球热;乒乓球的兴盛引起全民的乒乓锻炼热情,甚至把乒乓球列入国球行列;跆拳道在奥运会连续夺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跆拳道的兴趣,使跆拳道成为一种时兴的体育锻炼方式,从而让更多的学生重视这项体育和参与这项体育活动,使之进一步的得到推广和扩展。

三、组织观摩比赛,提供良好氛围

观摩比赛可分为录像、电视实况转播、现场观看等几种。方式又有学校观看、在家里观看和去球场观看几种。学校内组织观摩有一定的优越性,观看前可对所观摩的项目的规则、技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比赛也可作为体育课的内容之一,应在学生观摩中充当解说员的角色。比如中国传统优势项目跳水比赛,观看时可以介绍动作名称,并当众讲解跳水动作代码的意义以及评分的方式,增加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观摩后组织讨论

观摩比赛不是凑热闹,通过观摩可使学生学到许多的东西,如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勇猛顽强的作风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优美的体育动作等。观摩后组织讨论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使学生对比赛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是提高观赏水平的重要手段。讨论可对某一方面进行分析,也可对整个比赛进行评述,提出个人看法。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从中也可了解学生的观摩能力,对规则和技战术的了解程度,发现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观摩体育比赛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良好意志品德教育。

五、组织专题讲座

提高学生观摩能力还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比如如何欣赏足球比赛、体操比赛是如何评分的等专题。教师应结合自己专业特长,为学生开设几个普及性的讲座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体育项目的意义,激发起锻炼的激情,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专题讲座可在观摩或观摩后进行,也可结合规则和技战术讲解等。

六、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和体育专题辩论

学生观摩体育比赛的能力也可以通过组织体育知识竞赛活动来提高。如教师在组织班级学生在观摩比赛前或后,组织一次知识竞赛活动,对所观摩的项目进行问答,这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增进知识,使之学生更多的了解体育的魅力,激发出自我锻炼的意识。

七、观察体育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和爱国热情

篇11

教学目的:

1.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溺水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溺水安全知识。我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知道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长大。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溺水事故的发生,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那我们该怎么预防呢?

二、活动设计

1.老师先向学生讲几点防溺水的知识要点

(1)教育学生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严禁到江河、大海、青山头水门、池塘、无盖的水井边等处戏水、游泳。不能独自或结伴到海边、池塘边钓鱼、游泳、玩水。

(2)教育学生在来校、离校的途中千万勿去玩水,下江游泳。

(3)我们是小学生,很多同学都不会游泳,如果发现有学生不慎掉进江河、水库、池塘、水井里等,未成人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箭来相助或拨打“110”。

2.老师谈谈事例,并由学生扮演小品

本学期××学校在周末,几名学生到讲河边钓鱼玩,有两名学生不慎溺水死亡。这个悲惨的事实告诉我们了什么?这几个同学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1)议一议:

这几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

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2)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3)由这个事实谈谈我们的心得体会。

3.说一说

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