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09:36: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环境保护发展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面,因此短短几年间世界各国的经济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而在看到经济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看到一味的破坏环境所带来的后果,山洪、泥石流、地震等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让我们束手无策。因此,如何看待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也就变得尤为重要,有人认为环境与经济相互矛盾,有人认为环境经济相互统一。本文着重探讨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关系 双赢 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来说还是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能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环境,可以为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为经济系统提供更多的资源,也可容纳经济系统产生更多的废弃物,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人们就可以拿出更多的剩余产品用于环境建设和环境治理,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废弃物进行治理等。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良好环境条件的需求越来越强,人们就会主动的保护环境、改造环境,使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由此可见,只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充分利用环境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一面,是可以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协调发展的。
1以环保优先、科学发展理念为先导
必须坚持把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发展速度、规划布局项目的首要前提,落实“增量一步到位,存量限期削减”要求,在资源开发中落实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必须着眼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着眼于实现增产减排、节能增效目标,坚持将环境容量作为开发和发展的大前提,把环境准入作为调节经济的硬手段,把环境管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厉措施。
2 以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根本
资源型欠发达地区“长”在丰富的矿产资源,“短”在产业结构偏重、资本技术缺、产品链条短、增长方式粗放。就吕梁而言,扬长补短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开放引进,就是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引进一批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支撑经济快速 发展的重大项目,从根本上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为节能减排奠定产业基础。开发拉长,就是立足资源优势抓开发,推进技术创新促开发,借助项目引进助开发,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链条式、循环式发展,把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多元做大,就是引导和支持各类资本重点投向新兴产业,以投资的多元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以产业高级化推动增长方式集约化,藉此彻底摆脱能耗高、污染重的畸重型产业结构的羁绊。
3以减少污染排放量为切入点
减少污染排放量,重点在存量,难点在减量。削减存量,最直接的手段是“以增长换取环境”,对排污量大的企业取缔关闭一批、停产整治一批、限期治理一批,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产业,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产业整体素质提高,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排放,优化经济发展方式。
4以严格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保障
要健全和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增强环境执法和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健全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自觉守法的社会责任;健全和完善干部绩效评价机制,增强各级党委、政府贯彻环境保护国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凡是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严格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同时投入使用;严格执行环境容量控制制度,以许可排污总量安排项目、配置产能;严格执行限期达标和强制淘汰制度,坚决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设施;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把环保责任、环保任务落实到企业,落实到人员,形成一级对一级、层 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5 以唤起全民绿色意识、环保意识为基础
广大群众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应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各级政府要全面开通环保信息渠道,进一步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环保事业,使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大力开辟环境违法案件的举报、诉讼通道,坚决查处和纠正执法司法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一股人人关注环境保护、自觉监督环保执法、依法维护环境权益的强大合力。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稳定的联系,体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基本秩序,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相对静止的内容,它具有客观、隐蔽、普遍、稳定、强制和适应等特性。规则是人为规定的,规范人类行为的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法律条例、标准规范等的总和。人类实践已反复证明,偏离规律的规则往往是事物发展的离心力。背离规律的规则常常是事物发展的阻力,只有顺应规律的规则才是发展的动力。环境经济政策同样适用于这一规则,同样适合这一结论:只有同时顺应环境规律,才能成为发展的动力,取得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39.
[2] 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46.
[3] 覃成林,管华.环境经济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7.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89-01
一、环境优先,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建立起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环境建设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协调。
山西省右玉县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良好。右玉县立足县情谋发展,确立了生态畜牧立县发展战略决策,在大力发展“山经济、沟经济、水经济、林经济和草经济”上做文章,在“绿”字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具有竞争潜力的绿色产品。右玉作为山西省唯一的半农半牧县,积极引导农民退耕还林、种草养畜,到目前为止,右玉羊的饲养量达到了60万只,大牲畜饲养量达到5万头,奶牛饲养量达到了8000头,全县形成了苍头河沿岸生态风景区附近以奶牛为主,周边山区地带以肉羊为主的养殖格局,同时县里积极挂靠全国知名乳业―蒙牛公司,兴建养殖园区,建标准化奶站;依托玉羊公司、御善公司,建成华北重要的活畜皮张集散地,进一步带动全县生态畜牧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农村户户养畜、牛羊四季出栏、农民持续增收的喜人局面。右玉县被评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当之无愧,右玉是环境优先,协调发展的优秀典范。
二、环境优先,低碳发展
当前,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就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环境优先理念贯穿到经济工作和宏观决策中,严格环境准入,正确处理资源环境、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实现发展与环保和谐双赢。
右玉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原煤储量就达34亿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周边地区小煤窑遍地开花,而右玉人不为眼前利益所动。跨入新世纪,右玉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确立了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决策,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前来右玉落户,但进入右玉的投资企业都要有足够雄厚的实力,能够“搞循环,走高端”,用县长苏连根的话说就是:“引入外部投资,右玉人看的是环保措施是否到位,要让产业发展生态化,让工厂变成生态园”。立足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煤炭生产――洗选――燃煤和煤矸石发电――废弃物生产水泥和新型材料”的循环经济模式,经过煤矿兼并整合重组,原煤生产能力将达到1520万吨,原煤入洗能力将达到1600万吨。同时积极推进煤电联营,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站集群,积极探索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进一步推动电力产业优化升级,到2015年全县电力工业总装机容量可达247.625万千瓦。促进了清洁能源基地和低碳经济建设步伐。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的发展目标。今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低碳旅游建设峰会上,右玉县被评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基地。
三、环境优先、创新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形势日新月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社会经济发展新道路,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拓宽保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道路。
“十一五”以来,昔日和旅游毫不沾边的右玉县,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谋发展,确立了特色生态旅游活县发展战略决策,右玉县是“西口文化”的发祥地,一代雄关“杀虎口”和“走西口”的古道在此遗存,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雄关、古道、古堡、古关、古桥,构成了右玉独特的塞外风情和人文景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连续几年举办“生态健身旅游节”、全国汽车短道拉力赛等多项国家级体育赛事及文化论坛。陆续打造出杀虎口历史文化旅游区、“右玉精神”纪念馆等一批景区景点,逐步形成西口文化、古堡文化、边塞文化、生态、民俗相融合的旅游特色,丰富的旅游项目,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鲜明的文化内涵,去年为小小的右玉带来了68.2万人次的游客量。右玉昔日的不毛之地,而今先后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等多项荣誉。
保护环境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右玉取得了和谐“共赢”的喜人成就,得益于与时俱进的科学决策。200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8亿元,可持续增长发展速度位居山西省第一。
由此可见,发展经济与保持环境“双赢”关键在于科学决策。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社会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一、主要概念及指标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时期内从贫穷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意味着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环境保护是指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有: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碳、工业固体废物、氨氮、烟尘和工业粉尘等),城市环境保护指标(如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噪音标准、绿化标准等),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海洋保护区面积、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保护、土壤质量、农村饮用水级灌溉水质量以及物种等)。
二、相互关系及作用
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首先我们弄清楚前提和基础的区别,在现实中还有不少人习惯性的将两者混为一谈,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二者的关系必须清晰明了。一般来说基础是已然存在的事实,而前提则为假设的条件或需要达成的条件,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学基础好而不能说文学前提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的基础是平时学习认真、知识掌握的牢固,前提则可以多样,比如考场环境好等。
经济发展是保护环境的前提。因为保护环境需要各种投资,比如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才能有能力去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研发或购买环境保护所需的各种技术和设备。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比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好,主要就是这方面的原因:他们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收入高、居民生活富裕,所以就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环境保护这方面来,再加上他们工业化程度高,教育和培养水平高,所以他们更容易研发和掌握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是他们社会发展水平高,企业、政府及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比较高,这就使得环保政策的执行更加容易,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收到的成效更好。而反观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欠发达,政府的绝大部分力量都投入到发展本国经济、摆脱贫穷和饥饿、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没有多少资源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这并不是说政府不愿意保护环境,而是他们做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也大都为生计奔波,没有意识也可能是没有能力去保护环境。所以说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府有相对足够的能力了,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把环境保护做好。
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除了地球以外任何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保护这颗星球我们责无旁贷。然而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却对我们唯一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森林滥伐、大气污染、水污染、沙漠化加剧、物种锐减等等,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说经济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的到保护的基础上,环境一旦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必将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文明的消失。公元前2500年前,拉丁美洲曾出现过高度的人类文明——玛雅文明,当时当地气候适宜、降水充足、土壤肥沃、各种资源丰富,玛雅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当时高度文明的农业社会,但是后来随着人口激增,土地资源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玛雅人想到了一个饮鸩止渴的办法——砍伐森林开垦农田,短期内耕地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但是长期下来,水土流失、森林锐减、当地气温上升,环境已经变得不在适合居住,玛雅人只好背井离乡,留下永远的教训警示后人。这个例子说明,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合适的环境,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利用它,保持生态平衡,一旦使用过度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类离灾难就不远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能提供人们需要的各种资源,人们只有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加以利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一、 我国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引发的危害
目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很大一部分是对后人财富的透支,是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能源资源消耗偏高。2006年我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5.5%,但消耗的重要能源、资源占世界比重却高得多,比如,能源消耗24.6亿t保准煤,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5%左右。
(二)执法监督力度偏软。“十五”期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项目与计划相比,仅仅54%的项目建成。而且,在修订这次水污染防治法前,造成水污染的企业,根据相关法律要求,最高的罚款也不会超过20万元,这对很多企业是九牛一毛,甚至低于污水处理的成本,不但很难对违法排污行为产生惩罚和震慑,甚至会适得其反起到鼓励和迁就的作用。
(三)环保投入比例偏低。按照《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应该是GDP的1.35%,但这个比例仍然是较低的,与我过实际环境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
(四)环境责任意识偏弱。为了减少治污成本,诸多工厂、企业都存在着“偷排”的行为,这样一来,水污染防治制度都成了一纸空文。
二、现阶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
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依靠经济发展。在如何有效地解决环境压力,破解环保难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应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一)法律层面应该有更高的设计。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要根据国情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二)公共政策需要进行综合创新。要使环保的倒逼机制能够顺利传导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结构中,就必须整体推进财税、金融、资源性行业的改革,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促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保护环境的政策充分融合,统筹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公共政策创新的条件下做到环保和经济的“双赢”。
(三)环境资源管理要探索新的改革思路。针对我国传统的环境保护体制及环保资源要素管理体制,我们需要转换观念,充分了解资源环境的整体性和相关性,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和设计资源环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环境保护要规划好主体功能区建设。在发展规划上,要进一步优化重化工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同时,要区别和细化主体功能区下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功能区,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
(五)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集保护环境的社会力量。
(六)树立绿色政绩观,重视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绩效管理体系,推动政府改革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七)形成科技创新机制,发展环保科技。根据目前的形势,应不断加大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等前瞻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由技术创新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
(八)加大环保投资,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环保投资,促进产业环保化,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环保投资不仅能够通过普通投资的作用途径促进经济增长,还能促使生产技术环保化,提高环保技术水平,进而在既定环保规制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九)发挥治污减排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治污减排是结构调整的关键推手,是促进经济发展转向技术和效率导向的内生型增长(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增长模式)的重要推动力,是扭转经济增长依赖过去靠资金和资源高投入粗放型增长的主要约束条件。
(十)转变解决环境问题的末端治理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现实意义
了解、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寻求它们合理并存的解决方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
其次,在个人意识上,已经有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文明进步的同时不忘自然,而且这类人的数量正急剧增加。
第三,在总体人类意识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已代替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此外,环保这一角色已从过去减轻社会负债,转化为创造社会的资产。环保企业如雨后春笋,环保汽车、环保电池、环保灯泡等等,都是集环保和经济效益于一身的新兴产业。这就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共存并且达到双赢的。
事实告诉我们,唯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才是人类通向文明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璐.《环境产业的法律调整—市场化渐进与环境资源法转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慈阳.《环境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柯泽东.《环境行政管制原则之法律分析》,[台湾]《台大法学论丛》第20卷第1期
[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给中国政府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建议[M],中国环境出版社,2005:279一281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在资源和能源使用的过程中,由此引发出现了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等生态危机。首先是由于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再加上工业发展导致的大气污染、耕地减少等情况,使整体的生态系统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次是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长期以来,人们只是将森林资源当做发展经济的能源而不考虑其在环境保护中充当的重要角色,因此,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再加上毁林耕地、造林成活率低等原因,导致森林资源锐减,从而导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难以治理和恢复的严重后果。
2.农业发展环境日益恶化
农业生产环境主要是指耕地,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耕地中所使用的化学肥料导致田地污染严重,蔬菜、粮食等农作物质量日益降低,土壤质量大幅下降。此外,工业三废也导致耕地污染严重,导致粮食大量减产。同时,由于森林资源匮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中的大量有机营养物质都严重缺失,从而降低了耕地中的粮食营养,农业生产环境进一步恶化。环境问题不仅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制约,同时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从而对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和遏制,以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环境法在某些方面对环境进行保护只是考虑了眼前的利益,局部的利益而欠缺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的意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从整个社会的环境资源的发展和开发考虑,为环境法树立了新的环境资源价值观和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利益观。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在多样化、多元化的经济和环境基础上,综合考虑整个社会的整体价值和利益,在法律和相关制度上保障环境保护的权利,公共参与环境保护顺应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的价值体现。此外,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导致很多环境纠纷的发生,这说明环境保护的机制不完善这一现状限制了政府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环境诉讼案件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尴尬的情况,没有相应的制度可以进行依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需要相应保护机制,使公众在发生环境纠纷时得到法律上的支持和援助,这样可以增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公众作为环境承载的主体,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既是公众的责任,也是公众的义务。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还不完善,对于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公众参与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清晰。随着人们权利义务意识的觉醒,一些政府可能没有在意的或者忽略的问题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这些很多涉及公众的切身利益,使得公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业中来。由此可见,要想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而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也必然能够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策略
1.树立生态环境观念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当创新思路和方法,加强环保宣传,更新农民的生产和发展观念,从生活习惯、生产经营的根源上更新观念,并积极宣传生态文明,从而促使农民群众自觉的消除滥砍滥伐现象,并合理应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同时合理应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减少耕地污染,对废弃物进行合理回收以及循环利用,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生态环境观念,确保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生态循环。
2.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随着资源、能源的不断减少,政府尤为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加快新能源的建设步伐,在适宜的地区积极推广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秸秆、风力发电等清洁的能源技术。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当合理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以缓解能源紧张的现状,同时加强生态保护,降低环境污染,以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新时期下发展生态经济,需要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积极地进行多方面融资,同时还要培养高精尖的环境保护人才,研发新的环境保护技术,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对于实行清洁生产或者废物循环利用的企业,应当实行税收减免制度,对于采用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保护农田的农户,要给予其适当的经济补偿。同时,政府应当采取高价回收有污染性的废弃物,以鼓励农户将具有污染性的废弃物回收,从而降低土壤污染。此外,政府还应当采取合理措施引导农民及乡镇企业节约能源、资源,采用有效的经济手段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4.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实行循环经济发展,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不仅能够确保对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还能够有效保护环境,以有效解决我国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实现新时期经济的高速进步,从而促进我国城镇经济的平衡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
5.构建完善的生态法律体系
新时期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加强环境保护,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法律监督体系,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相关的生产企业形成制约,从而起到行之有效的监督效果。对此,首先,应当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对于违反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加大惩罚力度,严格控制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应当抓紧起草各种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健全的质量评价、信息统计、环境监测等标准,严格审批相关的手续,以有效避免产生新的污染源,实现综合治理;其次,政府应当针对的经济发展情况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并健全各级环境保护机构的设置,以实现环境污染防治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同时实现管理的自动化发展;最后,还应当完善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体系,不仅要建立好现有的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环境报告制度,从而构建出完善的生态法律体系,以有效促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工作。
6.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公众是环境的主要承载者,也是环境利益的第一受益者。公众作为环境价值的主要主体,对环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一定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公众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对于其生活所在地的进行的任何有关环境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些变化。因此,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不仅仅是简单的科学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是它关系到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的为题,所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无疑是环境保护问题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公众有着不可替代重要性。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决策者有时会忽略公众的想法,欠缺设身处地为公众考虑的意识,也许一些在决策者看来毫无意义的东西,公众却认为那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许决策者认为一些项目和工程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公众应该感到很幸福,但是他们却因为失去了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而感到痛苦,正因为公众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所以只有他们才真正了解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因此,在环境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治理过程中,一些权威专家的技术层面的评价和意见不能完全代替公众的主体评价,而且在环境管理中,要充分考虑公众的评价意见,同时,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参与体现了我国的民主制度,也提高了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一、 前言及简介
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冲突的历史。人类为了求生存改造生存条件,就不断向自然索取,甚至过度的索取。对此自然界不时以各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以警告。使人类逐渐意识到遵循自然法则的重要性。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人类迫在眉急的任务。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主要环境功能:(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主要环境问题:(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做为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为发展保驾护航,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环境资源迅速的衰减,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公路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大规模的建设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声音环境的影响,对水环境的影响,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协调好公路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落实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成为新时期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1.1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公路工程建设和建成后的营运,虽然对沿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也对沿线两侧居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对途经的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观及文物保护区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公路建设中的征地拆迁,也影响了当地土地资源和居民生活水平,拆迂或改移一定数量的电力杆线、电讯杆线、排灌设施对有关的电力、电讯、水利等部门产生一定的影响。
1.2对声音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声音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公路产生的噪音影响。噪音是一种公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受到伤害。公路建设对声音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公路施工期间,各种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如在路基施工阶段的挖掘机、推土机、自卸车等,在路面阶段的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摊铺机等,在桥梁和互通立交桥中的钻孔机等,都是强噪声源,造成噪声污染,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二是公路营运期间,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内燃机和机械传动机发出的噪声、零部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噪声,在公路沿线形成一条噪声带,对沿线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1.3对水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施工作业中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对水资源的污染。公路建设中各大、中、小桥梁建设过程中钻孔桩施工产生的污水、施工物料因堆放、管理不当遭雨水冲刷流入附近水域、施工机械维修及清洗产生的油类污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处理不当等都会对附近水资源产生一定的污染。
1.4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公路施工过程中,会产生扬尘、尾气、路面铺筑沥青烟气等废气和建筑垃圾、泥浆、沥青废料等固体废物,废气中含有水蒸气、一氧化碳、氮氧化和物、硫化物等污染物;公路营运时会产生汽车尾气,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渗透到水、土壤中,并逐渐积累,对沿线环境空气产生污染,直接影响沿线附近居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
1.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公路建设呈带状结构,涉及面比较广,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公路建设期间,由于大量的开挖,破坏了土体原有的自然结构和水的循环路径,对原有区域内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严重,影响其生长、活动的规律,造成生物多样化的减少,同时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危及周边地区环境及公共设施的安全。公路运营后,路体分割了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公路附近的动物容易被汽车撞伤、压死,而且由于汽车废气、噪声、有害物质的产生,会使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逐渐恶化,引起生物发育不良,繁殖机能减退,疾病增多,抗病能力下降,从而造成种群数量减少,有时可能会影响整个生物群落。
2.应对公路建设环境问题的对策
2.1科学合理选址,强化节约用地
公路建设要充分考虑沿线乡(镇)、村和群众的实际,增加或改移通道、天桥等,减少对人文环境的影响。要增强土地尤其是耕地保护意识,合理统筹工程实施临时用地,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临时用地数量,尽可能设置在公路用她范围内或利用荒坡、废弃地解决,项目完工后要对临时用地进行清理、平整、恢复,对废弃的旧路尽可能造地复垦,不能复垦的尽量绿化。同时充分合理规划施工便道和工程车辆的行驶路线,做好与电力、电讯、水利等部门的协调,尽力减小对沿线交通和群众生活的影响。
2.2加大公路营运期环境保护力度
行车噪音和汽车尾气是公路运营期最普遍的环境污染。在公路选线时无法避开时,可设计建造声屏障等降噪装置,并尽量做到与自然、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作为公路的一部分融入整体景观;在条件许可路段上可充分利用公路边坡及路域进行绿化,不仅起到降噪作用,还可吸收CO等有害气体。除此之外,降低公路营运期车辆行驶噪音的主要措施还有加强公路管理及路面养护,保持公路良好营运状态,减少和避免塞车现象发生;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尾气排放标准,超标车辆禁止上路;服务区制冷、取暖设施,尽可能采用清洁能源。
2.3减少公路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程度的保护、最强力度的恢复”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做到文明施工,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合理安排运行时间,施工便道应定时洒水,现场及各种粉状材料应罐装或袋装,运输时采用遮盖措施,弃土弃渣、泥浆及垃圾废料等固体废物的处理、施工机械振动或噪音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相关规定进行防治。
2.4提高水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公路建设必经河流,公路施工过程中引起附近水域污染的诸多环节都与人的行为直接有关,如桥梁施工、路基开挖、施工场地清理等工程环节中的废油、施工垃圾、弃土等的处置问题,只有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河流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得到较好解决。另外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水的排放量和废水的浓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采用先进技术,保持公路沿线河流生态环境。
2.5积极改善沿线生态环境
公路建设中应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避免乱挖滥采,最大限度地控制弃土弃渣和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在此基础上,搞好管理,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一般工程前期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为主,因地制宜、辅以生物措施相结合,快速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建设后期主要以植物措施为主,做好公路绿化的养护,使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39-01
要问近几年什么词语最火,不用说当然是雾霾了,近几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先后出现雾霾天气,环境检测显示各种污染指数超标报表。有人说这是环境对我们的惩罚,对于这个说法其实并无道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森林面积缩减了近百分之四十之多,大量的树木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用了短短的20年变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等等,这些都是由于我们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造成的不可挽回的过错。但是,这不表明以前的中国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前也有但是确实十分微弱,投入的力度也很小,根本不能改善整体环境。不过,庆幸的是,我国环境保护正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快速的发展下去。
1.我国环境保护发展现状分析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环境遭受了重大打击,很多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土流失。原本的高山流水,最后变成后来的光山无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国家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很好的保护环境。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一些可得可贺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破坏严重,使得我国面临的环境保护工作仍然十分艰难。例如:污染物的排放过于严重,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工业化城市酸雨现象频繁发生,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这些环境问题,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国家一定要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并加以修复,以此来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
2.我国环境保护发展问题剖析
2.1 空气污染十分严重
空气污染时近些年来最为热门的话题,其中雾霾天气的出现就是对于空气污染严重的最好证实。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都拥有很多家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在给城市带来利益的同时,还给空气带来了大量的污染,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酸雨的极端恶略天气。同时,汽车尾气也是加快空气污染的一大动力。庞大的汽车数量,造就了庞大的尾气排放量,同时,城市的绿化有限,只有一小部分的尾气被植物净化。而其余的一大部分则是被人们净化。除此之外,日常的东北地区的供暖,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污染。
2.2 水污染不容忽视
上面说到过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产生了大量的废气,给空气带来了污染啊。其实再工业企业产生废气污染大气的时候,它们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水、有毒液体。有很多企业为了节省资本,偷偷的把这些污水排送到河流里,造成了河水污染,大量的动植物死亡,甚至是灭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河流当中,很多地方的湖泊甚至是海洋都有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最令我们发指的是,这些污染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在不断的扩散当中。
2.3 垃圾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前几年,我国颁布了禁止使用无偿塑料袋的法律,因为,白色污染实在太过于严重了,基本上在每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大那些被废弃的白色塑料袋。随着,这一法令的办法,白色污染现状确实是缓解了很多,但是,垃圾污染状况却一直恶化当中。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一些人口密集、有些落后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合理的垃圾回收机制,当地的人们为了自己的方便,随地扔垃圾,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重大的污染。这种现象,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些偏远的地方甚至是持续恶化当中。
2.4 民众环保意识低下,只注重经济效益
我国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大多数偏低,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把环境问题抛之脑后。市民对于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毫不关心,觉得这些事情与自己无关,应该是政府的事情。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纵容企业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气、废水等。另外,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肆意破坏环境,如,乱砍滥伐、擅自从河道挖水泥沙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那么我国环境保护的
3.我国环境发展问题解决措施分析
3.1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光是靠某方面的单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名都参与其中才能够取到最好的效果。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首要办法就是,让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自身的环保意识。自愿的投身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去。具体的措施:我们可以从教育开始入手,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让这种意识根深蒂固。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一些现代化传媒手段宣传环保,让人们认识环保的意义,耳濡目染的感染着他们。最终,达到增强人们环保的终极目标。
3.2 加强环保法律政策的建设
如果你想让别人做一件事情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劝说,让他们自愿的去做。如果他们是在不愿意,那么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法律去约束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会涉及到一些企业的个人利益,因此,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去知道我们怎么做,那些企业是不会妥协的。近些年来,我国已经陆续的出台了一些环境保护法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些还不够,希望国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制定或修改法律,增大惩罚力度,然人们害怕去破坏环境,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
3.3 学习国外先进的环保方法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起步较晚,没有实际的经验,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与技术。但是,西方一些国家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保护环境了,拥有很多的实际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适当的学习他们的方法和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的环境情况,制定出最适合我国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术。切记,一定不要盲目的学习,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以后的方法加以修改,从而取得最佳的环保效果。
3.4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为什么我们会破坏环境呢,究其原因是,我们要从资源环境中获取我们所需的资源,获取资源的过程中难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例如:砍伐森林、采矿、采油,这些获取资源的行为都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我国应该好好的优化一下现有的能源结构,再利用新兴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不断研发和寻找可替换能源,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把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实现环保大业。
4. 结语
环境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没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我们人类就将走向灭亡。因此,保护环境的意义无需多说,我们就会知道它有多重要。过去的我们对环境犯下了太多的错误,造就了很多难以挽回的损失,但是,现在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再继续错下去,要想办法弥补,想办法补救。希望,我国能够重视环境保护,出台相关环境保护政策,鞭策现代的人们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子孙留下一个可以生存的环境,送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对资源的需求很大,人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新的发展目标表和当前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人口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必须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中的贡献率,开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或无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产品,从而实现良性循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耻寻发展道路。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真正付诸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制作保障。
一、环境法制保障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国将面临更加紧迫复杂的国境和危机。人口规模更加庞大资源更加短缺,生态基础更加脆弱,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一些人为了追逐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有可能不顾良心和法律从事危害全社会利益的行为,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我国的基本社会经济特征和资源环境约束状况表明,如果不把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融合在发展目标之内,经济增长必然难以持久,任何的改革难以成功,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向持续立法过度,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实现中国梦
近些年来,我国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环境保护及防治污染法律法规,调控,引导整个社会行为,在政策方面调动社会舆论和个人行为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我国1998年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形势依然严峻,相当多的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一些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1998年发生洪水,赤潮和沙尘暴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国在1979年就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制定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原则。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协调起来。达到经济和环境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要将可持续发展有战略构想变成现实,应由法制作保障。
(1) 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稳定的发展:它需要有一系列利于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才能得到长期稳的有效实施,而法律的稳定性恰恰能够满足政策稳定的基本要求。
(2)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它既涉及经济领域,又涉及社会领域,它既要求经济的数量增长,更要求发展需求的质量改善。
(3)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竞争中的发展,要在国家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建设起能够开展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体制
(4) 可持续发展在国家范围内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法律规范的保障,国家的调控目标中实现。
(5) 克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创新,组织依靠法律的权威性。
二、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既是发展的资源又是发展的制约条件,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只有走克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使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小于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并使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能被环境自净,从而根本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例如随着城市的的发展,城市环境破坏并出现综合性的“城市病”即住房紧张,交通阻塞,雾霾天气多次出现,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降低。造成今年冬季雾霾天气的原因①汽车尾气的排放②城市工业锅炉及居民供暖锅炉的排放主要有烟尘,SO2、NOX、HC、CO等。在大气烟尘表面常吸附有重金属颗粒,某些重金属和其化合物(如金属钒系化合物)能使二氧化硫催化合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极易与水蒸气化合生成硫酸雾。硫酸雾引起的生理反应比二氧化硫单独存在于空气中时的危害强4~20倍,而且能侵入肺泡深处。③城市噪音及固定废物的问题。城市的噪音严重的影响人们的听力,长期处在50分贝以上的噪音中会使内分泌絮乱造成精神紧张等症状。
为解决上述环境问题,我们首先将可持续发展的性质和规模确定好。应根据本地区的自身环境条件和国家的发展要求、历史条件和资源状况等客观条件决定。第二,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中环境管理水平。通过定期检查、专项调查、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第三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及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即调整能源消耗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同类别的能源所占的比例。尽可能的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目前我市对供热燃煤锅炉正处在逐步改造成燃气锅炉。第四,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在提高城市生态值,减少城市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生产量。第五,重视绿化及开展环境综合治理。
三、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在经济发展中抓好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石油就历史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环境保护意识,近些年来,我国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哟很大提高。从认识上战略上、思想上、管理思想上发生了转变。这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环境战线多番努力的结果。认识上的转变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小环境”到“大环境”,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经济建设实践证明,经济稳步持续发展,是环境得到保护的基本条件,盲目发展经济的后果,只能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只考虑环境问题,又会限制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既要遵守经济规律又要遵守自然规律。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步增长,在发展中要注意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必要的战略选择。我国记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初步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增强。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从总体上讲,我国的综合锅里还不强,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人们文化素质不高,生产手段落后,至今仍处于贫困状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基础差,经济效益不高,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党的“十”报告提出: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才能消除贫困,提高科技水平。为防治污染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才能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保障。
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机构,提高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为了实现这个战略转移,首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业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速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逐步实现现代化,第二是继续发展第二产业,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结合现有工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法生产,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体系,城乡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税费政策促进克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体系。
一、古城概述
1、丽江古城简介
丽江古城坐落于我国的西南部云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始建于宋末元初的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大约2400米,全城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丽江古城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商业集市和茶马古道的重镇。丽江古城内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的角砾岩铺地,石上附有优美的花纹图案自然典雅,与古城的风土人情相得益彰。丽江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大多数的居民都为丽江的原住民,以纳西族居多。大部分居民还是从事着铜银铸造、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活动。古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城市中没有规矩的街道,无森严的城墙,三山为屏,一川相连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为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名城填补了空白。
2、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近些年来,丽江旅游业不断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为丽江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在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丽江的旅游业发展迅速,2005年欧中旅游论坛上,云南丽江被评为“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丽江的旅游业仍然持续增长,保持了强劲发展的势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同比增长21.21%,其中海外游客同比增长12.89%,旅游业总收入88.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49%。
3、丽江古城环境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丽江的人口迅速增长,美丽的丽江风景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丽江的水污染十分严重,虽然人口用水仍能保持,但是景观水却十分缺乏,历史上几十年才断流一次的黑龙潭泉群,频频断流,断流的时间以月计算。同时据丽江市环境监测资料显示,丽江城区附近以及郊外的五个检测水环境的地点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原来的青山绿水由于过度的开采,植被破坏十分严重,当丽江的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发展时,丽江变成了喧嚣的古镇,失去了以往的风采。
二、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
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古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生态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业带动了丽江各行各业的经济增长。其中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左右,成为丽江的支柱性产业。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丽江市有1500户旅游单位,27家旅行社,208家星级宾馆以及600多辆旅游车,29个旅游购物会员店,注册的导游就有5679人。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解决了丽江市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保证了丽江市民的收入。在收入的保证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丽江的人口也迅速增长。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丽江市以良好的姿态,从容地面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使旅游业的发展更加繁荣。其次,旅游业带动了丽江的景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为了迎接海内外的游客,丽江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加强旅游景区的建设,通过特色的城市文化建设以及优美的景区环境吸引广大的游客。城市的建设更加地繁荣,社区的公共服务更加地健全。最后,旅游业带动了丽江的商业发展。通过旅游业促进丽江的商业发展,如产品制造业、酒店宾馆服务业等都是依托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商机。大规模地接待海内外的游客,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流通量,扩大了城市的消费水平,由消费带动生产制造业的发展,为丽江的经济添砖加瓦。
三、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旅游业的发展业为丽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负担,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发展也制约着环境保护建设。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丽江古城想要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必须充分地协调与环境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带来经济效益。
1、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对丽江的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危害,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行为,环境是丽江旅游业的基础,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游客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对于生态环境的危害占到50%左右,因此旅游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1)旅游业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丽江的旅游业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量的游客进行旅游参观,旅游车辆排放在大气中的废气也会增加,以及旅游设施的使用,造成废气的排放,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丽江的生态环境。
(2)旅游业对水资源的污染。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丽江服务业的发展,宾馆以及景区的游客接待,生活设施上污水的排放,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远远达不到污水的排放标准,景区的水体恶化以及景观水的退化日益显著,成为环境保护的负担。
(3)旅游业对生物的影响。首先,旅游景点的建设,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对于丽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环。土地的占用使原生的植被遭到破环,对于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次,旅游业造成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游客对于景区的动植物的喜爱,造成对部分植物的过度贩卖。同时,一些动物品种被很好地保护,过度的繁殖,对于生物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稀少品种的动物濒临灭绝。
2、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成为了旅游业的制约因素,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丽江古城旅游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旅游的卖点以及商业的契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给丽江旅游业的多方面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环境保护作为后盾力量。首先,环境的恶化对于旅游景观的影响。丽江水资源的紧缺,使景观用水成为问题,众多的自然景观都是依山傍水,景点景观水的断流,使景观缺失了原有的美感,影响了游客的参观。其次,自然生物的减少,对于大自然的探索之心也被扼杀。这样的丽江古城失去了旅游的价值,没有了旅游的乐趣,就不能为丽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四、旅游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丽江的旅游造就了机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进一步投入到环境保护建设中,优化丽江美丽的环境,才能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丽江的旅游业走上循环经济道路。
1、把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投入到环保建设
旅游是丽江古城经济发展的支柱,长期以来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上万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丽江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进一步地促进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是有限的,需要人们使用人为的高科技手段来帮助环境的净化和恢复。环境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丽江旅游业的发展为环境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才能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环境。自然景观的人工维护,才能在时间的延续中保持景观的观赏性。旅游业的发展是丽江人民经济发展的机会,也是丽江生态环境建设的契机,为丽江的发展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2、增强环保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环境是丽江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增强环境保护才能进一步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增强旅游环保意识。短期的经济效益不会为丽江旅游业带来长远的发展,只有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才能使旅游业蒸蒸日上。其次,完善旅游管理机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丽江的旅游业做出规范,防止由于过度开采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完善旅游业监督机制,能引导丽江的旅游业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最后,研究生态环境,确定环境的容载量。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丽江的生态环境做出研究,减少由于错误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以先进的科学设备投入,确定旅游的承载量,利用价格机制调节游客对于景区的冲击。
3、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提出的旅游的新观念,在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实现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丽江古城的生态环境特色,因时制宜地开展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护丽江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在环保的基础上调节游客的数量,可以充分利用景区的资源,创造旅游经济效益。
4、传统绿色商贸促进旅游发展
丽江古城有着浓厚的茶马古道文化,传统的手工业制品深受游客的喜爱,同时传统的手工业制品独具民族特色,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特点十分吸引游客的目光,要逐步恢复传统的绿色商贸来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在传统的建筑上开展绿色商贸。利用丽江古城古香古色的建筑开展商贸,增加茶马古道的文化色彩,便于商品的销售,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购买留念。其次,商品采用纳西族的手工艺,制作手工制品,坚持环保、绿色的理念,更符合现代人们的购物时尚。最后,传统商贸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丽江旅游业的繁荣,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当地的人民带来更大的收益。
5、旅游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丽江开展旅游业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源环境优势,旅游的开展依靠原始的地理环境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要发展更具特色的旅游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旅游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经济是时展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衍生出来的,因此旅游业要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根据市场信息制定出合理的旅游业经营计划,符合人们的旅游需求,才能使旅游业的发展更加繁荣。
五、结语
丽江古城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不断地发展旅游业创造经济效益,通过旅游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丽江成为旅游业的亮点,成为中外游客喜爱的旅游圣地。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的环境提供长久的经济支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丽江的旅游业更上一层楼,在旅游业和环境保护的循环发展中丽江的经济将会蒸蒸日上,为丽江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卢松: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J].旅游管理,2006(3).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
环境保护是由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随着现代化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全球环境危机远比现代化生活来得更迅猛、更沉重。这种危机感唤醒了人们。当环保逐渐成为政府、企业与消费者所关注的焦点话题,这将预示着城市生活质量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我国作为一个汽车大国,如何解决环境保护与汽车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一直是相关部门与汽车企业努力的方向。
二、汽车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汽车尾气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气染污的根源之一,与汽车工业发展不平衡有一定的关联,随着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进程加速,到2020年,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度将达到60%左右。因此,节约汽车燃油是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缓解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早在上世纪,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这时环境保护事业已引起了我国的重视。原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由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8年“两会”后,环境总局升格为国家环保部,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并设立环境保护举报热线12369和网上12369中心,接受群众举报环境污染事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机能环保汽车若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话,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一组数据,到2020年,先进柴油车占保有量比重达19%;柴油混合动力和汽油混合动力占10%;燃油汽车占20%;生物燃料汽车占21%;氢燃料电动车占1%;其他类型替代燃油汽车占1%,普通汽油车和先进汽油车占65%,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对石油的节约替代量将达到6339万吨,将减少汽车用油22.7%,至2030年,新能源汽车比重有望上升到64%,可节约替代石油1.64亿吨,减少汽车用油41%。对环境保护看,仅从先进柴油、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汽车进行分析,2020年当年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58万吨至6465万吨,减少汽车二氧化碳排放3.2%-10%。
三、以汽车节能促进节能环保的措施
推进我国节能环保汽车产业发展,营造社会氛围,发挥政府示范作用,制定战略和技术标准,促进多种技术联合发展建立财税激励体系,鼓励节能环保汽车大众消费。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节能产品资助,完善交通道路管理,为环保汽车给予优质服务,鼓励节能环保汽车是技术发展。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多元化发展清洁汽油、清洁柴油、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生物质能、纯电动等高技术;二是汽车企业强强联合,主要汽车企业联合也兼顾多种先进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研发。如通用和丰田在燃料、电池汽车的联合研发;通用和宝马在混合动力汽车研发上组成了技术联盟;三是政府大力支持,采取激励性的财税政策,降低节能环保汽车的成本,包括购置税减免。返还及政府补助,开征燃油税等。政府制定强制性的技术法规,达到最新的国际排放标准准入制。经济支持高新企业创新优质产品、节能产品;四是加强综合通管理措施,对高油耗、污染大的汽车进行交通通行限制。给予节能环保汽车通行优先,停车免费等奖励。
节能环保汽车是当今全世界必须发展的问题。中国汽车产量已列入世界第三位,汽车保有量年均增长15%。从石油需求看,至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上下限将分别达到6.1亿吨和4.5亿吨。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达60%。从环境保护看,从2020年至203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不论是能源资源还是环境的压力,以现在模式发展汽车工业,汽车消费这条路,已很难持续下去,我们必须走节能环保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