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生德育教育

高中生德育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8 09:36: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生德育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中生德育教育

篇1

二、当前农村高中德育教育突出问题成因探析

现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综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农村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引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这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对农村高中生来说,父母双方外出与孩子间正常的情感交流都难以保证,为孩子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更谈不上了。再加学校对农村高中生多方面关注不够,农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则学校心理教育缺乏,许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课程,更没有心理教师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三、当前农村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突出问题的对策

农村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合作。

(一)着力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践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好榜样作用。家庭教育者本身要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注重言传身教。二是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三是始终不忘做人教育。

(二)大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面对农村高中学生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效的办法: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在生活、学习上更多地关心帮助他们。二是建立家校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三是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高中生受所生活的社会影响较大,因此社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二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要适时免费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并公开放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和录像,为家庭教育者及儿童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榜样。要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留守学生能在良好的社区环境中健康成长。

篇2

一、德育教育要更新理念

中学德育教育,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二、德育教育要丰富内涵

中学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就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充实。

1.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中学生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使中学成为学习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场所。

2.加强法纪教育。引导中学生积极学习我国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要教育他们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时要树立学法、用法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加强道德教育。一方面努力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践行“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帮助中学生树立生态伦理、网络伦理、生命伦理、经济伦理等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

4.加强心理教育。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5.德育教育手段多样。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

三、德育形式要有创新

德育形式的选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德育形成必须多样化,必须生动活泼,必须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华。

1.德育应从单向式走向多向式。传统德育实行的是单向式灌输,其特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信息源,学生是接收器。现代德育必须变单向式灌输为多向式交流,如师生交流、同学间交流、各学科间交流。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在心灵和思想的撞击中,他们就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德育应从平面式走向立体式。现代德育追求开放性,力求实施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的立体式德育。

3.德育应从包办式走向自选式。德育若能唤起学生自我思考、自主选择,那才是真正成功的德育。

四、德育活动途径要创新

德育途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型活动、党团活动、主题班会、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咨询(个别教育)。

心理咨询:即个别教育。作为一项专业事业,在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开发与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有特殊作用。因此,心理咨询应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中学德育必须具有整体性和开放性,构建一个多层次、注重参与及角色预演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系,与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应与家庭双管齐下,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互相配合,提高德育的实效。

篇3

面对着变化莫测的国际形势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挑战,加速培养高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我国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要求。但是,在长期以来存在部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学校个别教师往往只重视生物学科知识的学习,忽视德育教育,忘记了党的“要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时期总的教育指导思想,且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和恶果。为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广大中学生物课教师就必须像其他学科教师一样,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的人才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学科教学,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中学生施加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而这就必须始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激发学习热情。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已经在1992年投放市场,在预防乙型肝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抗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并且将这种基因导入烟草等作物的细胞中,得到了抗病毒能力很强的作物新品系;1989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的受精卵中,培育成了转基因鲤鱼,与非转基因鲤鱼相比,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1993年我国研制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15%;1995年,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了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1999年,我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工作,我国因此成为参加这项研究计划的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生物学方面的诸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我国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大熊猫、白鳍豚、银杉、水杉等都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特有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都是我国十分古老的物种;我国在果树方面的物种数居世界第一位;水稻、大豆、粟、黄麻等2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我国。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威胁,如,新疆虎、野马等已灭绝或者在我国境内绝迹,毛脉蕨等野生植物也早已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银杉、珙桐、人参等也处于濒危灭绝的状态。通过这些材料的介绍,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2 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我们知道,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一门科学。生命运动的本身及生物科学的发展都充满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此,中学生物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就是关于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在中学生物教学内容中,生物是由各种化学元素化合组成的,绝大多数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的结构是其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则是物质的运动形式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生命是物质的,没有任何超物质的因素,逐步树立起生命的物质性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其次就是辩证的观点。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充分体现了辩证统一规律,而这也正是辩证法的核心。如,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物都是存在于复杂的环境中的,时时刻刻都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环境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也有影响,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又是相互矛盾的。进行生态学观点的教育极为迫切。通过生物教育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危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应用生态学的观点认识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要按照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明确保护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将这些观点融入生物教学中能切实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指导自己的人生。

3 坚持德育“渗透”,避免枯燥说教的原则

篇4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09

1 网络时代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1.1 高中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1.2 网络时代对高中生德育工作影响及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交互性、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得传统的高中德育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给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渠道。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浏览网页等形式来获取知识和信息,网络的交互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 网络时代高中生德育工作发展现状

2.1 践行德育,缺乏主动性

虽然目前高中生对于德育观念的认同感增强,深刻意识到德育观念建立的重要性,并且在相关的法治培训中都开始重视自身的德育观念的培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法治课程和培训,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实践,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养就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对于德育的践行过程,仍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现状就会造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实践知识的缺失,在具体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无法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的维护,造成利益受损。

2.2 获取德育知识的途径单一

目前,受到主观以及客观因素的制约,在高中生加强自身的德育知识以及德育观念的建立的过程中,获得相关德育知识的途径和来源都是相对单一的。大多数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一些学校开始的基础课程来获得相关的德育知识,并且对于这些知识,学生一般也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关注。

3 加强德育教育的对策

3.1 着眼于促进人的内在发展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理念,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教育过程中更加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道德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

3.2 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队伍

在网络时代,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树立网络意识。其次,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强化“生命线”意识。第三,网络环境下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民主意识。第四,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学习意识。最后,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强化创新意识。

3.3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社会竞争与生存时的核心竞争力,归结起来也就是其德育观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德育观念应用能力,也是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因为理论教育一定程度上只能满足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功能,但学生在面临社会竞争中更多的是需要实践的能力,是需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在学校教育中,越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有利于其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融入其中。其次,是团队精神、个人责任意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与精神是工作所必备的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学校除了必要的专业课程开始,还要重视其他类型的讲座、培训、选修课程。学校要有意识把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注重共性培养和个性发展相结合。

3.4 重视教学课程设置

要解决高中生德育观念培养的问题,就需要重视高中生的课程培养问题,要重视高中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关键还是在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利用课程设置这个有效的手段,来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和素质是关键。学校需要在社会和经济不断变化发展的条件下,审视人才和市场需求的关系,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做好学生培养方向的设置,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以最好的切合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最满足需求的人才,与时俱进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和社会优势,将教育和地方资源、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建立特色教学。

4 结论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的支撑,培养和加强高中生德育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道德社会建设的进度。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是德育教育组成部分,是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改革的一部分,它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全面建设。国家、社会、学校、社区对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全面发展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的培养改革的推进下,做好当代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育和发展,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做好这一项工作,才能培养一批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教育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苏道林.网络时代高中德育教育研究[D].聊城高中,2006.

[2]赵碧云.网络环境下高中生德育教育的思路与对策研究[D].湖南高中,2011.

[3]张凯威.网络时代对德育教育提出的挑战与对策[D].长春理工高中,2007.

[4]孟明亮.高中生网络德育教育研究[D].河北工业高中,2009.

篇5

高中生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时期,对一些事件和现象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看法以及处理方式,但受过去思想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处于一个行为和品格的波动期,如何做好引导和教育是很重要的。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开展全方位的德育工作,提升他们的素养,这将影响他们将来走入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生活和工作。

一、校园道德文化环境建设

1.制定道德文化准则。“道德准则”即指道德的标准规范。在校园中,学校可以将相关的道德文化的标准用明了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来,因为中国是个文明大国,对于道德要求甚广甚深,可以以学生手册的标准作为学生道德的要求,也可以选择一些从古流传至今的做人做事的文化准则,例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可以由学校专门针对本校情况确定一条为校训,激励和勉励学生。还可以通过班级文化营造文化氛围等手段来实现对学生的影响。

2.创造道德文化氛围。对学生成长,周围环境是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可以在校园内张贴一些宣传导语,要以漂亮的图片作为背景制作出来,使其有一定的美感;或者在教室、走廊内张贴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或故事,说明相关道理。另外,也可以在报刊或宣传栏宣传学校的一些好人好事,时刻提醒学生,从习惯和思想上的引导学生首先做个校园文明人,再慢慢成为社会上的有德之人。

3.评选道德文化优秀者。在校园的这个学生群体中,主要给学生带来影响的是教师,在家庭内则是父母,其实群体性活动中,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在他们中树立榜样来影响他们,在学校里,可以评选道德先进者,这样既能给学生创造赶超的氛围又能让其他学生看到标榜的大致标准,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在校园氛围中做好自我的约束,才能够创造好的成长气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素养。笔者就在自己学校内开展了“每周一星”、评选“道德模范生”等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教师道德文化引导

1.课本教学中融入。在各科学习,特别是文科的学习里,历史、地理、政治、语文都浸润着不少的道德思想文化,中国悠久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当代追求和谐文明社会都可以融入教学中,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一些传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语文课本和政治思想让我们对于道德教育能有更深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开展感恩教育、自信教育、生命教育等。

2.交流和心理辅导。老师一味地灌输和一些重复的讲授是会让学生疲惫和厌倦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除了关心能力和学习的发展更应该注重他们的德育感受。高中生有很多事情愿意自己思考却缺乏表达,这需要老师多关心,多观察,多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愿意倾诉感受和想法,当学生有一些思想偏差和违规行为的征兆时要及时制止并帮助纠正,采取柔性教育,多从心理上进行侧面引导。在这一点上,学校德育处在班主任培训中应该向班主任开展交流活动。

3.社会实例的分享。高中生虽没有进入社会,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对一些行为的评价和理解,教师可以对一些社会问题和时事新闻进行课堂讨论,以培养他们的认识能力。

三、家长道德文化影响

篇6

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不一样,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术领域,路论基础也有所不一样,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德育工作则是以理论为基础,其次,两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再次,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不同,心理教育强调宣泄与疏导,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德育工作则强调教育和灌输,注重说服与言传身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最后,两者的工作人员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要求更加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并取得一定的资格方能胜任。

2、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两者虽然有一些区别,但是有具有一定的联系,矛盾统一,相辅相成,首先,两者都要面对学生这一受教育的群体,其次,两者都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即培育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者都是朝着这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最后,两者遵循共同的规律,如由浅入深、先易后难,重视学生自我意见的表达,尊重人格,维护人权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只有内心够强大的人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内心懦弱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德育教育的现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由于两者的工作方式方法的不同,德育教育强调教育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讨厌这种教育方式,使得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效果不理想,但是心理教育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弥补了德育教育的不足,扩宽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渠道,也是德育教育发展现状的需要。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方法

1、加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担负着教育学生、培养全面人才的责任,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工作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队伍,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对教师队伍进行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能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加强学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课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开设一些心理学的课程,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面对困难和逆境时的应对方法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3、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

高中生正处于心智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高中生心理档案,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一个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展普遍存在于高中生中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效率。

4、建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在开设校医室的同时开设心理辅导站,由专业心理辅导员针对在校高中生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为学生们提供个别辅导,进行心理疏导,但是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鉴于有部分学生对心理问题会比较害羞,学校也可以开设咨询专线或心理咨询信箱,由心理辅导员耐心解答,帮助高中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篇7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参考《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专题》六个模块内容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有关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德育范畴如下。

(1)通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和实验、实践活动,理解生物学“结构和功能”、“进化与适应”的思想,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同并逐渐养成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通过生命活动规律的学习,加深对生物学相关原理和学说的理解,体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了解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乐于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3)通过“活动”和“探究性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和个人决策的过程中。

(4)通过对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性成果的介绍和分析,养成乐于将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的习惯,自觉地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用生物学技术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5)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逐渐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本质。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尊重科学,但不迷信科学,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高中生物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共同性的观点。

(2)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3)认同生物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4)认同生命运动的发展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5)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认同科学发展中先进技术的作用,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8)关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结合实例理解不同生物细胞的物质分子组成大体相同;通过“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和“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2]进一步验证生命的物质性,从而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的观点。

(2)通过“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认同细胞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利用模型、模式图分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模拟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并进行展示和交流;收集“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变形虫核质分割及重组实验”等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明确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认同细胞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的观点。

(3)收集“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理解科学过程与本质,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观。

(4)通过“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的比较学习,认同生命活动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通过“酶的发现过程”和“光合作用发现史”等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同科学知识是不断修正和变化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实例分析,探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认同科学对技术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挂图、自制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学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通过“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2]认识到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认同生命运动的连续性以及生命运动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8)通过“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的资料”“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2]等活动,制作墙报或开展学术辩论等交流方式,关注生物知识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关注健康的科学生命观,认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观念。

(二)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关注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同疫病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关心生活的环境状况,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2.教学建议

对应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结合实例(艾滋病、非典、H7N9禽流感等)讨论对病原体污染的认识过程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过程,认同“预防胜于医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2)通过“活动: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流通状况”,[3]认同绿色食品,关注食品生产的安全问题,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3)通过“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应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及应用”,关注生物技术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4]

(4)讨论“器官移植”“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问题,关注生物科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认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的正、负面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5)结合“避孕的原理和方法”,关注生殖健康,形成正确的健康观,提高社会责任感。

(6)结合日常生活现状,讨论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污水处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讨论生物资源的消费抉择等问题,逐步形成和发展生态文明观。

(7)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探讨危害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一种病虫害的优化防治措施”“探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探讨PM2.5的成因、危害和预防”等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分享,丰富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感性认识,认同生物科学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结语

本文中“德育范畴”和“德育目标”仅列出高中生物学科德育的要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中生物学具体学习内容渗透德育。

“教学建议”属建议性质,旨在抛砖引玉。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树人,师德为范;立德树人,入心为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智慧,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实际,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充分挖掘生物学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探索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及当地的教育资源,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取得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9.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05-01

人格是个人一定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综合。其实不然,人格不仅仅是个人的尊严,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尊严。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尊严就会被人唾弃,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尊严,可能就会灭亡,或者沦为他国的附属。因此,人格是个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在现代的高中教育中人格教育是基本的教育,学会做人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本文将通过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格培养的意义及纵观历史对人格的要求,进而提出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以及阐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一 人格是历史的需要

从古至今,高尚的人格都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过去皇帝招贤纳士要考察人格,现代公司招聘也要看一个人的人格。梁启超说:“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纵观历史,凡是从小培养高尚人格的人,长大之后必有一番成就。如妇孺皆知的东汉故事孔融让梨,孔融从小就被教导做人要谦虚礼让的高尚道德,长大之后官至虎贲中郎将。可见,高尚的人格是被历史所需要的。

二 高中语文德育教育中如何培养人格

既然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高中语文教学该怎样具体实施呢?

1.引导学生多读古诗词

古代很多诗词包含了人忠贞爱国、坚韧不拔的高尚人格情操,作为学生的教材,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例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留给后人的是,文天祥忠贞不屈的铮铮爱国情怀,这样的诗词对学生的心灵有一定的震撼作用,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很好的作品。还有三国时曹操的《观沧海》,一首充满了英雄情怀的诗词,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怀,也表现了诗人气吞日月、统一天下的伟大梦想。让学生感悟古代英雄的豪情壮举的同时,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再有的《》,讲述了的艰难万险,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到达陕北。读完这首诗,当年的情景仿佛再现在面前,可以想象那时面对如此艰难的境地,也没有退却,是一种多么让人振奋的精神,同时还有他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也值得新一代青年人学习和发扬。

2.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坡曰:“腹有诗书气自华。”然也,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可以使人聪慧,读书可以提高人的品位,读书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在高中时期的学生正是花样年华,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养成一种读书的好习惯,通过读书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反映了深厚的父子情,《我的老师》则反映了师生之情。艺术就是情感,可以说语文教材中的作品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也为语文情感教育提供了优化的空间。

3.引导学生多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科学世界充满了未知和乐趣,在语文的课堂,教师可以将语文与日常生活综合在一起,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将学生引入科学世界,鼓励创新,让学生养成平时多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以语文为基础,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伴随我们终身的学科,我们学数学,要运用语文知识读题、理解题。做化学实验,我们要用语文描述实验现象。总之,在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因此,我们要以语文为基础,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

在教授语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要形成在生活中多运用语文解决事情的能力,在课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课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景物,通过这些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魅力,让自己成为有内涵的人。

5.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以身施教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要播撒阳光的种子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显而易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评价标准。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水平,肩负起塑造一代强国的栋梁英才的重任。作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以宽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

三 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明浓缩其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飞翔,让学生走上一条健康、多彩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自我个性

一、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高中老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高中学生性格方面的特点:(1)高中生的生理发展接近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于生理的发展,导致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与社会各种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性格也有很大的动荡性与不稳定性,尤其是女生比男生在情感方面更敏感、脆弱。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管理中更要关注女生的情绪表现。(2)学习方面特点:虽然一般考上高中的学生成绩都比较优秀,但是也有一定差距,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应该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不高,再加上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可能会厌倦学习,情绪低沉,甚至对学校生活失去信心。(3)生活上,由于心理发展处在尚不成熟的时期,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辨别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社会影响而变化和迁移,正确和错误的因素同时并存,变化大,反复多,有些人受到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的诱惑,处于半成熟状态的他们急需适当的引导。对高中学生的成长而言,德育管理至关重要,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较了解,如果及时疏导,引导其向正确的航向前进,则很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1]。

二、目前高中德育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高中老师德育管理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学生观。凡事都对学生不放心,相反应该把一些具体的小事务派下,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自主管理完成,这并不是说让学生放任自流。班级的大事,需要班主任定夺,例如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干部队伍,等等。班主任应该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既减轻自己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高中德育教育爱心不足,教育思想不正确,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全面性。在传统教育中,班主任的地位是拥有绝对权威的。班主任多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容不得学生的半点违抗。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学生要求班主任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以“知心朋友”相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你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鼓励他们、做他们的倾听者、忠告者和建议者。

3.高中德育教育方法不恰当,无法体现其工作的创造性。很多高中班主任,按传统教育方式依旧以成绩为标准衡量学生,有的片面认为优等生是最好的,后进生是不可救药的,中等生是不需要管的,忽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忽视对学生的关怀和引导,或者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某些学生无法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自暴自弃,以致毁了自己的前途。

三、基于“以生为本”视角,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管理工作的问题提出研究对策

1.高中老师德育工作要构建相关规章制度,始终坚持个性差异与全面要求原则。高中生班级管理工作比较繁琐,事无巨细,班主任都要负责和有针对性地抓好,“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主任工作要坚持“以生为本”[2],对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计划。尤其是要重视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的关心和照顾,让高中生感觉到“家”的温暖。

2.高中老师德育工作要重视细节,树立“爱心”“耐心”,以爱为中心进行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班主任在工作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惯脆弱,受不得点滴委屈。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习上、生活上关怀学生,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温暖,让学生对班集体有归宿感。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班主任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3.高中老师德育工作要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班主任平时要善于总结,主动研究,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等生的促进工作,优等生的培养工作。善于发现培养先进,要给每个学生同等的爱,因材施教,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班主任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心让他们干工作。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促进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这样可充实班级同学的文化生活,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善良、坦诚、正直的美德。“以生为本”即教育首先应关注的是学生这个主体[3],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的价值,关注学生人性的完善。教育的核心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不仅是塑造灵魂的基石,更是学生成人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怡蔓.中学德育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篇10

1.参与一次家务劳动。

内容:每天在家里帮助家长做一次家务,并填写在家务劳动反馈本中。

监测方法:父母填写家校联系卡(每周交一次,包括家务内容、时间、效果)。

2.撰写一条人生寄语。

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人人轮流写当日寄语。然后抽出一条写在黑板的左边(格言、警句、诗句等)。

监测方法:班长负责将黑板上的每日人生寄语记录在班级《人生寄语册》上,包括板示内容、板示人等。

3.总结一天成长经历。

内容:每天在《我的进步足迹》上反思自己一天的经历,总结成功经验,审视自我不足,为今后成长提供借鉴。

监测方法:每天撰写反思,第二天由班长检查后,将检查结果报告给班主任,对好的人生反思进行整理,每半月在班级展示一次,以推动此项工作更好开展。

4.展示一回军人的威武。

内容:每天在大课间期间对学生进行军姿训练,要求学生伴着军歌昂首行进,走出气势,走出精神,走出力量,以展示当代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监测方法:运用评比的方式,评比结果每日公布,对不合格的班级、个人要勒令整改,个人整改3次无效者,要进校学习班培训,并给予适度的纪律处分,每两月进行一次综评,颁发大课间优秀班级流动红旗。

5.装饰一个最佳形象。

内容:仪表总体要求:整洁、大方、得体,符合中学生身份。(1)发型:简便、整洁、自然、长短适中,反映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2)服装:适合青年学生身份,做到整洁、得体、和谐、大方,忌脏、破、皱、乱、怪、短、露、透、紧。穿着不成人化,不穿奇装异服,不盲目跟风。

监测方法:提升“形象”意识,贯彻“形象”标准,树立“形象”典型,强化整改力度,对屡次违禁、不听劝阻者,作以下处理:请家长到校;进校学习班学习;写出书面承诺;限期整改等。

6.维护一份课间宁静。

内容:(1)下课后及时整理好上节课的学习用品,并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2)迅速做好生活上的准备,如喝水、上厕所等;(3)去上厕所不奔跑,要守秩序,讲文明;(4)教室内、楼道内不大声喧哗、追逐打闹,更不能打架斗殴,扰乱别人的休息与活动,提倡小运动量活动和游戏,做有意义的活动或极目望远;(5)不做过分剧烈的活动,不做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的事情,不做不安全或危险的事情,不做有危险性的游戏,不玩有危险性的玩具,以防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做好课间活动的自我保护;(6)要求在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上下楼梯靠右走。

监测方法:明确要求,强化责任,加大管理,对违反者要求写出书面检查,抄写校规范条例,直至对其作出相应的纪律处分等。

7.化解一起矛盾纠纷。

内容:正确处理和帮助他人有效解决如下心理挫折,并将解决的过程记录下来,以此在积累自我处事经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自我的心理成熟。中学生的心理挫折有很多,如,(1)学习方面:学习成绩达不到自己的目标;没能考上理想的学校;留级;无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2)人际关系方面:不受教师喜爱,经常遭教师的批评;经常受到同学的排斥、讽刺;交不到能讲知心话的朋友;父母教育方法不当;不良的亲子关系。(3)兴趣和愿望方面: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成人的支持,而受到过多的限制和责备;因生理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4)自我尊重方面: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常受到轻视和忍受委屈;自感多方面表现都很好而没被评上“三好生”,没选上班干部;思考速度、灵活性、学习成绩都不如同学。

监测方法:每月由班长收集学生亲自撰写的《班级同学矛盾化解记录》,要求有时间、有过程、有效果、有感悟等。选出优秀者在班级进行交流。

8.解读一种文明现象。

内容:(1)语言谈吐上要讲究礼貌,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学会使用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2)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3)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4)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5)对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6)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7)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等。

监测方法:以“文明伴我行”为核心主题,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由班级同学交流自己撰写的一月来的文明的展示或不文明的反思等,以此推动校园文明氛围的迅速形成。

二、周常规强化5个尊重。修炼五种品行

1.尊重国旗,严肃自己的升旗意识。

修炼内容:每周一以班级为单位轮流负责升旗仪式,各班要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升旗手,并将主升旗手的事迹撰写成书面材料上交学生处,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或印刷成资料分发各班学习。

2.尊重成长,品味青春在成长中的意义。

修炼内容:各班每双周(星期四)上一次德育活动课,按照《崇德教育手册》《励志教育手册》《生命成长教育手册》3本德育校本教材分模块设计编排,通过“参与―体验一交流一分享”活动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方向、明确追求,明确青春在自我成长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使之更加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生活,为今后的努力提供前提,做好铺垫。

3.尊重健康,提升健体有益完善生命的理念。

修炼内容:分学年每周(星期二至一星期五)安排体活课,同时,强化课间操和体育课,不走过场,不图形式,不摆花架子,使学生的强身健体真正在训练中落于实处。

4.尊重成果,树立珍惜他人劳动的理念。

修炼内容:提倡每人每周为他人为集体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班长须将事迹记录在《班级好人好事记录簿》《班级文化建设参与簿》中,让学生在这种服务性的活动参与中学会尊敬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并在这种理念的感悟中树立珍惜他人劳动的意识。

5.尊重制度,强化约束对生活群体利益的维护。

修炼内容:(1)活动育人:开展文体艺活动、重大节日活动、系列专题主题教育活动;(2)阵地育人:黑板报、升旗仪式、监督岗,校本德育教材,校外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培养他们的好习惯;(3)让学生学习、牢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鸡西市第一中学学生管理手册》,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还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违反学校规定的方面,并简述违反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更好地改正。

三、月常规立足实践探究。提升综合素质

1.目标领航:用《生命成长教育手册》德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丰厚的人生基础。

2.分段构建:高一年级以“认识自我”为主题,分为“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两个核心基点,致力培养合格的高中生;高二年级以“丰富心灵”为主题,分“丰富自我、完善自我”两个核心基点,致力培养成熟的高中生;高三年级以“规划未来”为主题,分为“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两个核心基点,致力培养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3.主题推进:1月:刻苦奋斗、诚信教育月;2月:传统文化教育;3月:法制教育宣传月;4月:青春话题月及外语节;5月:特长展示月;6月:目标实现月;7月:家庭教育及亲子活动月;8月:社会实践月;9月:常规教育月;10月:爱祖国、理想教育月;11月:科技与健身月;12月:艺术教育展示月。

4.素质提升:学会交往,学会规划,学会感恩,学会自信,学会适应,学会学习,学会自律,学会自立。通过不间断的冲击,让时间铸成习惯,让习惯升成品格。

篇11

根据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中具体目标:既要求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一个十分关键的教学课程与发展目标,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和可能,如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等,持之以恒地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他们健全、完美的人格,进而提升学生整体的道德品质。

一、 教师需要及时提高自身的德育教学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心灵导师,如何才能真正做好心灵导师的这一角色,并正确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现阶段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首要核心。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的师德品质对学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总是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体育教师的活动能力强,与学生交往广泛,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所以体育教师更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形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在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注重培养其优良道德品质。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培育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二、积极创设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学情境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学习活动,同时也是师生之间进行学习活动、情感交流、道德品质熏陶、学习兴趣培养、能力等多方面的心理交流活动。道德品质只有在温馨、愉悦、情感交融的教学情境中,才可以真正实现激励学生团结向上的教学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学习交流,巧妙的运用教学评价,不断构建师生之间的良好教学关系,在不断加深与班级学生的学习情感后,学生才会自主的参与到德育品质的培养活动中,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成为学生自身最为迫切需要的物质。除此之外,体育课堂还需要运用定期竞赛的形式,不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是全面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体育比赛这一教学方法总是最佳的,而将合作学习合理的融入至竞赛的始终,也会更有效的促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运动竞争不仅是技术、战术、智力、身体素质的竞争,也是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的竞争。

三、充分发挥体育教学鲜明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学生在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练习中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情感反应,如恐惧、疲劳、怕疼、怕伤等,教师需要严格遵循体育教学内容的特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并以此不断强化课堂教学的价值。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过程中,需要先让学生深入明确此教学游戏的具体含义、游戏规则、学习任务等,并且要求学生须严格遵守规则,长此以往,学生在规范、严格、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就会增强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进而强化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将课堂教学逐渐由灌输转变为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正处于渴求知识的阶段,他们乐于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中,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有效的增加德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实训,进而使高中生这个群体可以自主形成德才兼备的健康人格。例如,学生在进行跨栏跑这一项教学实践时,经常会遇到不小心摔倒后继续爬起来参加训练的事情,教师此时需要及时给此学生一定的鼓励与语言表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因此而倍受鼓舞,对培养班级中学生的自愈能力、坚韧顽强、积极向上、为集体争光的道德品质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课堂中的一些小细节,教师亦不可忽视,如借还器材一事,教师可以督促学生自主编制轮值流程表,然后要求学生严格遵照值日表进行轮值,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学习品格,还进一步的强化了学生对自我负责的良好品质。

五、结语

体育教学对学生道德品质行为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高中体育教学,需要以学生学习的这一视角出发,坚守相关教学原则,将德育教学内容有效渗透其中。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和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不断优化教学育人成果,进而全面提高高中生群体的身体及心理素质等,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甘宝清.学校体育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