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8 09:36: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

篇1

(一)团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团队结构具有为实现同一目标的高协作性。在整个过程中,团队人员为实现同一目标经统筹安排同心协力完成研究计划。每个成员都需要为研究任务的完成承担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每个成员都具有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或独有的优势,共同组成的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因而会比单打独斗更适合项目研究。团队组织具有项目研究所需的多学科集成性。科研项目的研究是一个具有一定时期、复杂的研究任务,不同的研究方向或点都可做大,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组织科研项目研究团队时也需要首先考虑成员擅长的研究学科领域,以便应对不同的研究内容。团队具有项目研究结果的创造性。项目研究是一个在以往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创作的过程。有些项目研究成果显著,对整个学科乃至生活产生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多数项目都是大量的积淀过程,为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展的前期研究。也有些项目,成果难以量化,比如文科类高职院校,其大量项目都是基础研究,成效难以评价,但不能说成果毫无价值。成果类型普遍有论文、著作、教材、作品、软件、专利等等。不同类型的成果,其创作性程度也不一致,成果评价机制也应有所区分。

(二)项目研究中团队存在的不足

项目研究结果的不可确切估量,使团队投入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任何科研项目的完成都需要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但能否达到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效,项目研究能否产生预期的学术成果,这是难以保证的。项目研究内容通常有多个不同侧重方向,在团队成员研究专长与研究内容上不相符的现象普遍,即团队结构合理性欠缺。理想状态的科研项目团队,应该由能够引导研究方向的学术领头人、能够协调管理分工与合作的管理者、能够从事一线研究活动的执行人员等构成。他们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切实发挥其作用,履行其本职,只有这样,团队才能称之为实质意义上的项目团队。然而,目前,尽管各项目组按照需求组建了一些科研团队,但普遍存在以下通病:成员结构失衡,未能真正满足项目研究需要;或成员组织到位,但成员未能尽其职责,项目负责人包揽所有活,成员空挂名。团队文化欠缺。各高职院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团队,是建立在科研利益的基础上,围绕科研项目而开展分工与合作。这种因项目需要而组建、因项目结束而散伙的团队比比皆是,其成员多数出于晋升职称或职务需要而参加团队。这种“临时性”团队,通常缺乏团队文化,成员积极性比较欠缺,相互间沟通互动较少,对项目研究的贡献也是零碎的、拼凑的,影响研究力量的凝聚,进而影响整体研究实力。缺乏和谐、积极的团队文化氛围,对项目的研究创新、成员的个人提高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科研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的影响因素

科研项目的开展,团队的运行,会涉及到许多方面,因而,影响团队绩效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项目团队本身的,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团队结构的合理性

如上所述,团队结构是否合理、能否满足项目不同内容的研究需要,成员技能是否能互补,优势能否凝聚,团队文化是否和谐积极等,会影响整个研究项目的质量、也会影响团队的健康发展以及个人学术能力的创新提高。

(二)绩效管理方法的科学性

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是科研项目团队绩效管理的有效约束及制度保障。只有制度完善,团队绩效管理才能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根据项目不同类型与层次,适用的绩效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针对不同类型、层次项目的团队,需要采用不同的绩效管理方法和制定不同的考评体系和标准,将绩效管理与项目特点、团队特征相结合,是切实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

(三)团队管理的有效性

通常项目负责人统筹安排整个项目的分工与合作,调配项目经费与资源使用,掌握和控制整个项目的研究进度。因而,是否有效的管理与调度,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研究。

(四)成员的科研激励程度

科研激励能否到位,既关于成员的科研利益,也影响到成员的积极性。总体而言,科研激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利益获取,成员参与项目研究、追求“绩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报酬,包括物质性或经济性报酬,如科研奖励、项目经费分配等,也包括精神性报酬,如成就感、自我实现感、声誉等;其次是能力提升,科研人员参与研究是能力提升的需要,提升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与更高的利益;再次是产权,科研成果的最终产出凝聚着科研人员连续性的前期投入,是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与智慧果实,成果产权是科研人员的重要激励因素,“而一项科技产品往往凝结着科研人员前期投入的所有人力资本,因此,科研人员对其科技产出的产权要求更加强烈。‘产权’也就成为对科研人员的一种强而有力的激励因素。”另外,成员的激励因素也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个人兴趣爱好,工作自觉自律性等。

三、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团队绩效管理探讨

(一)合理组织项目团队,优化人才组织模式

从高职院校战略长远发展的角度,高职院校要主动与各级行政主管单位、其他院校、企行业等力量开展深度合作,融合多学科领域,共享优质资源,形成充满活力的团队结构。在掌握项目研究特点与方向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切实需要,在树立学术权威、智力整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下,构成项目研究团队,团队研究目标与学校长远发展战略一致,达到学术发展与学校发展相融合。团队之所以为团队,在于凝心聚力,从而优化了整体实力。只有团队协作,才能为个人创新提高提供有利环境。因而团队文化不可忽略。团队不是成员任务的简单组合。和谐、积极的团队文化有利于形成凝聚力、有利于创新研究,利于成员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团队文化是科研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团队文化,科研团队才会有传承、发展的根基。团队文化有利于形成内聚力,创设科研氛围,使整个团队成员朝统一目标努力。团队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提倡共享与开放、竞争与合作,崇尚科学的批判精神,形成民主、平等、合作、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创新团队绩效考评

科研团队的绩效评价,要定性分析与定量考评相结合,坚持以质量为导向,兼顾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从科研数量来看,的数量,出版著作的数量,成果获奖等数量,举办过多少次学术活动都是评价指标。从质量来看,核心期刊或被收录、引用、转载的论文占论文总量的比例,论文、著作被引用的人次,成果获奖的级别,团队学术活动对所在单位、学校、社会产生的影响或贡献等可以作为质量评价标准。尽管科研活动大体上能从这两个方面来评价,但项目研究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持续的思维活动过程。其间有些成员可能没有在学术期刊上,出版著作,但可能对项目研究提出了正确的或重要的、关键性意见,对项目整个研究过程具有不可量化的贡献。这也是团队成员绩效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评价。

(三)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约束、规范绩效管理过程

机制的科学性、完善性对团队绩效管理起着导向、约束、规范作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引导科研项目团队建设。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趋势的改变,管理制度也应及时调整。随着科研项目立项数量的增多、项目层次与级别的提升,高职院校对科研项目研究团队的管理也愈发重视,越来越多高职院校逐步摸索出项目管理制度,将基于科研项目的团队管理纳入制度的规范管理中,逐步形成了各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目前团队绩效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团队激励机制、团队的经费使用绩效管理制度、项目团队成果奖励机制、项目过程管理制度、团队绩效评价制度等等。

(四)构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使绩效考评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科研团队的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有的从项目成果数量与质量着手的,也有的是从项目的类型进行分类制定的,也有多考评主体的考评方法等。科研项目类型和研究成果的千差万别,加之许多评价指标难以全面量化,对科研项目团队的绩效管理,需要制定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实施全面的考评方法。一是建立详细的具有操作性的绩效指标,使团队绩效管理的开展具有可行性。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科研团队,其绩效管理根据不同级别和层次的项目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以项目产出的质量和数量为目标,在要求团队完成项目成果如论文、著作等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成果质量,论文引用率、转载情况,或者所产生的学术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反响,同时还要注意潜在的影响,比如团队的学术道德、学术影响、学术贡献、团队文化、成员水平能力的提高等。综合多方面要素而构成的科研团队绩效考评体系,才能有效、正确地达到评价作用,才能对团队运行形成积极影响,引导、督促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提高项目研究成效。这种考评是在区分对待不同级别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定性分析与定量考评相结合,有利于各级各类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引导团队加强研究力度。二是针对不同项目类型的科研团队实施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根据不同项目类型的特点和研究规律,各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有所侧重。比如,对于偏向基础研究项目的科研团队,应以学术成果创新为主要评价指标;对于偏重应用研究项目的科研团队,应以学术成果创新与经济价值相结合;对于偏重于技术开发类项目的科研团队,应以经济效益为主,学术成果创新为次。根据项目研究类别而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便于科研团队的研究创新,也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操作行。三是科研团队设立梯度,分为多个层级。在规定的团队建设期内,不同层级的团队在项目完成上有不同的考评任务。团队成员争取到的不同级别的项目数量、项目完成质量、项目的社会影响力、项目成果的学术贡献度、项目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广等等,这些集中在项目上的考核都可以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四是采用多主体的全面评价方法,体现绩效考评的公平公正。考评人员有评估人员、学术专家、教务工作者等,都有各自独特的立场,以不同的视角评价科研项目团队的绩效。将更多的不同主体参与到绩效考评中来,更能体现出绩效考评的全面、合理,从而保证绩效管理的公平公正性。

篇2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项目绩效管理逐步渗透到项目的整个进程,而不是仅在“事后”开展工作,进一步强化了预算支出的权责和效率。目前,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体系不完善、绩效理念尚未牢固树立等问题。科研单位要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适应当前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十分紧迫和必要。

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是以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提高项目支出效率和效果为方向,最终目标是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现的是科研经费的目标化管理。就现状而言,我国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处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阶段,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和考核等方面尚不完善。总体上,与公众期待的绩效管理成效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绩效意识”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由于绩效考核结果未纳入课题组或个人的奖惩范围之中,使得科研人员未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中来的意识。此外,绩效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些科研单位只是在项目的某一阶段采取绩效管理措施,难以保证项目每个环节合规、高效的运行。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完善。总体来说,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设定的合规性指标较多,效果性指标较少,使绩效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很少对绩效相关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较为全面的收集与分析,缺乏对科研项目绩效目标实现趋势和发展的长效关注。

(三)“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项目库信息化平台是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技术基础和管理手段。部分科研单位整合了科研项目、财务、资产等多模块信息的共享数据库还未形成。信息化平台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人员掌握项目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绩效管理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虽然绩效管理人员未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在项目资金合理、有效使用,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等方面则起着重要作用。绩效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预算管理的业务知识,还要熟知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多面手”型的管理人才。

三、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考核优化策略

(一)建立以预算基础工作为根本,绩效管理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通过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实现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有机融合,将绩效这一管理概念融入到每一个科研项目管理环节,实现以目标为导向、科研为基础、预算为主线、绩效为核心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体系要兼顾全局与重点、完善评估与考核,激励与约束并行。同时,借助信息化平台的计算、统计和分析等功能为整个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服务。

(二)合理设置项目绩效指标。绩效指标应能够清晰反映预算资金的投入产出效果,立足实际,具有前瞻性,与项目拨付资金量相匹配,使指标具备可实现性,起到指引作用。设置指标时,建议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增强考核的客观性、综合性。根据科研项目进展情况将绩效指标划分为初始指标、过程指标和终极指标三类一级指标,再层层分解至二级、三级明细指标,

(三)建立项目库信息化平台。项目库是对项目进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项目库中的所有项目均实行全周期滚动管理。高效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可以加快项目遴选、审核、反馈的速度,促进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一个较为完善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

(1)项目申报数据资料录入和上传功能,如:可行性分析等证明文件,方便用户操作。

(2)根据项目所属领域、是否、横向或纵向等分别设置对应的数据模板,增强录入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

(3)专家意见反馈和建议列表模块,帮助科研项目人员及时了解评审结果,完善项目管理。

(4)项目数据信息的整合和预算执行的趋势分析功能,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四)优化预算绩效考核方法,采用平衡计分卡进行项目绩效考核。根据科研项目的特点,将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内容设定如下:

(1)财务维度。包括项目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分年度预算计划完成度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等。

(2)客户维度。根据科技成果对社会公众、科技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作为考核依据,可采用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由内审部门对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内部控制报告。

(4)学习和成长维度。考核预算期内项目人员参与绩效管理相关培训的情况,包括:培训课程数量、培训时长、情况等。

(五)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中期预算绩效评价和项目结题整体性评价,客观反映项目资金使用效果。第三方机构对绩效评价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开展一系列核查工作,操作方式上可采取随机抽样,以保证选取样本的代表性。

(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科研单位可以定期举办科研项目管理相关的培训课程和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项目绩效管理工作中来,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提升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七)牢固树立绩效意识,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奖惩问责机制。科研单位要不断加强绩效管理的宣传工作,落实奖惩问责,使科研人员愿意主动参与到绩效管理工作中来。对于绩效评价良好的项目,给予项目人员一定的奖励。对于绩效评价不佳的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承担相应的监督管理责任,分析原因并制定改进方案。

四、结语

科研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在“绩效意识”的确立,落实在“管理方法”的科学使用和“管理工具”的高效运用。科研单位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项目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依托高效、便捷的项目库信息化平台,增强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落实奖惩问责机制,使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实现卓越绩效。

参考文献:

[1]王佳.预算绩效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13(17)

篇3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46-02

一、科技查新的内涵

科技查新是我国现有的一项深层次的情报咨询工作,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意义是对委托人所提供资料进行查证,提供结论表述该资料科学技术的新颖性及实用性。最终目的是通过检索,进行综合分析及对照、比较、分析等,为委托人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查证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为建设公共信息服务提供重要的平台。

二、科技查新的作用

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等提供参考服务,其实际作用如下所述。

第一,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防止一题多报。多年以来,同一课题多次申报,低水平、简单重复的申报使我国的科研效率低下,远远低于国外同一行业的水平,使我们的科技发展陷入一个死循环的困境。因此,科研课题在正式申请、立项前,首要的工作是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国内外的相关情报,防止重复申报而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约占3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国外已公开的技术,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只有做到少重复率才能高立项率,其中有效途径就是利用科技查新。

第二,科技查新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依据。一份综合全面高质高水平的查新报告单与评审专家客观公正的鉴定结果,就能对科技成果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保证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可靠性、权威性。

第三,科技查新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依据,保证科技成果的公正、公平,给科技成果提供双重保险。科技查新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查新机构、查新咨询专家从事的具体查新、查新咨询活动不受任何行政部门控制,也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查新委托人等的非法干预;查新咨询专家提供查新咨询意见时不受查新机构的非法干预。查新以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查找时,以机检为主、手检为辅,查新报告中的任何分析、结论,都以客观存在的文献为依据,并附有科技查新报告,查新人员不作任何的主观评价,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依据,有力地抑制了学术不端现象。

三、2012年我校科研项目状况

2012年我校教师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纵向项目1072项,比2011年增加24项,增幅2.3%。其中申报国家级项目340项、省部级项目544项、厅局级项目52项。最终我校共获得校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288项,比2011年增加120项,增幅为71.4%;获得科研资助经费共计2883.89万元,比2011年增加270.79万元,增幅为10.36%。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46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1493万元;省级项目立项78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671.2万元;厅级项目立项146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764万元;横向项目立项18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315.69万元。

四、科技查新与我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关系

科技项目管理是我校科研处重要工作之一,我校科研处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就是对全校教职工的科研立项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评估、收取成果鉴定、项目结题、成果申报、评奖、档案管理入卷的全程进行系统的管理。因此,我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按照要求,对全校教职工的科研进行管理,在科研管理的全过程,科技查新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五、我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业务的必要性

目前,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文献收藏及借书、还书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机构,逐渐向现代文献信息情报中心转变,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也顺应潮流,转变职能,寻求自我完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增强其优势力量,为学校的科研及各项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和有价值的情报,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的职能。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4月,当时工作人员仅有6人,馆藏主要以原新疆师资培训部图书、期刊资料为主,业务工作仅限于图书采购和初步加工,仅有少量读者借阅工作。在历届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20多年来图书馆经历了创建(1979-1982)、发展(1983-1993)、提高(1994-2010)的历程,成为新疆师范大学精神文明的窗口、教学科研的园地。

图书馆校本部总面积11199.55平方米、文光校区分馆面积1717.20平方米,各学院资料室的面积1743.73平方米,合计总面积14660.48平方米。经过28年的发展,到2007年12月,图书馆纸本资源为96.3万册,各学院资料室藏书为20万册,全校藏书合计为116.3万册。数字资源主要有自建的汉文书目数据库和引进的CNKI中国知网中的六个子数据库、方正电子图书、万方博硕论文、外文期刊数据库(Springer Link、InfoTrac)等数据库。其中电子期刊1万余种,学位论文30.4万篇,电子图书6.5万种。全馆设办公室、采编部、期刊部、流通部、信息咨询部、文光校区分馆六个部室。

图书馆于1995年实现汉文图书编目、流通借阅的自动化管理,2004年9月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成立,有200多台计算机供读者访问图书馆等数字资源。2005年6月电子文献检索室成立,参考咨询服务正式启动。2009年4月起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从ILasII系统升级成金盘图书馆NET集成管理系统,并与学校校园卡系统成功对接,实现了读者使用校园卡就可以在图书馆内进行图书借还、上机、打印复录等服务。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具有师范性、学术性、地方性等特点。以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书、教育资料、科研所需报纸及相关工具书为收藏重点。主要为读者提供图书外借、书刊阅览、文献检索、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用户教育、复录复制等服务。本部和分馆已实现两校区图书的通借通还服务。

(一)科技查新为教师的科研选题和立项提供依据

科研和教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只有选题具有价值、新颖性和创新性才有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的可能性。然而,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信息如潮水般涌现,如何在如潮水般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创新性、科学性的文献显得极为关键。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教师在科研选题、申报前提供查新服务,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科研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克服科研课题立项选题的盲目性,提高科研立项的成功率。

(二)科技查新为学校学科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

目前,我校正在拆分学院进行博士点的申报,增加专业学科,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可以为学校学科分化、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齐全、完备的信息资料和准确详尽的对比分析,以科学为依据来决定某些专业学科的去留,为学校规划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准确客观的查新结论,还可以避免主观人为因素的倾斜,提供决策的科学化和公正性。

(三)科技查新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把掌握目前最新的科研动态、传播和推广最新的科技成果、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功能作为己任,不仅可以拓宽图书馆的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职能,改变图书馆简单重复的“借借还还”的服务形象,提升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以开展科技查新作为切入点,支持和鼓励馆员多走出去向先进的图书馆学习,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科技查新队伍,促进图书馆由传统文献收藏库向现代文献信息中心的转变。

[ 参 考 文 献 ]

[1] 周静,金涛,张柏秋.发挥高校在科技查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40-41.

[2] 张薇,陈骏.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3 (8):85-87.

篇4

管奇刚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201620  )

 

 

摘要:本文从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过程化管理的要素、本质和现状,并以华东政法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例,介绍了过程化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建设思路。通过分析协同创新背景下项目过程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制定相关制度、建立项目管理跟踪机制、加强科研服务意识、加强制度执行力及部门间的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科研项目    协同创新     过程化管理

一、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定义与特征

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是由高等学校教职员工承担的研究人文社科领域具体问题的专门项目。项目是一种制度事实,是观念的存在,本质上应当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任何关系都包含有主体、客体与内容,研究人文社科项目,应当从主体、客体、内容三个方面予以分析和理解。

首先,主体方面。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承担主体为高校教职员工,包括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专职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高等学校教职员工一般具备较高的学历学位,经过比较系统的学术训练,对于社会中的新问题和热点问题,都具备学术敏感和学术探究能力。依靠专业的素养,高校教职员工能够具备承担专项研究的能力,因此,在专门学术研究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次,客体方面。人文社科项目的客体是指专项涉及的具体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方面的难点问题。从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的类别来看,基本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最高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第二类是教育部主管的社科项目,第三类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管理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的科研项目,第四类是国家部委管理的社科项目,第五类是教育主管部分负责的项目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自行设立的项目。五个类别的项目各自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国家社科项目一般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理论难点问题,要求课题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教育部项目等其他项目都有各自的研究取向,通过多个层次的支撑配合,使社会科学研究得到振兴与繁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有益的思想。

最后,内容方面。在内容方面,项目研究的都是系统的或者独立的问题。比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可以研究一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也可以研究一部哲学著作的思想,或者研究一位伟大学者的思想轨迹。地方哲社管理部门负责的课题则可以更多的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比如研究地方司法机关审判所遇到的特殊问题,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等。知识是平等的,区别在于掌不掌握。因此,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内容是非常多元化的,也应当是涉猎广泛的。

二、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团队建设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开展必须以团队为支撑。一支团队的年龄层次合理、学术能力过硬、政治觉悟高,其开展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一定具有很高质量。因此,重视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是提升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项目的团队由负责人、课题参与人、项目管理人员构成,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工作,协同配合,完成项目的工作任务。

课题负责人是整个项目的总的引导人,在申请阶段是课题申请人,在研究阶段和结项阶段作为课题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了解程度最高,在宏观层面把握项目的研究进展方向。一般来说,项目从申请的设想到如何申请,到立项后的研究,都由项目负责人来引导和指挥,如果项目研究出现问题,其责任也由项目负责人来承担。

课题参与人是课题负责人之外的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对于课题的全面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目前的人文社科研究相对复杂,研究的问题内容广泛,而一个人的理性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和课题有关的知识,所以,配备对于某一方面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是很必要的。比如研究以为哲学家思想的项目,负责人对这位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把握比较到位,但是对于其其他方面的思想可能不是非常了解,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了解他其他思想的专家的理论来更全面的研究这位哲学家。目前申请高级别学术项目,鉴于项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课题参与人的配备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比较容易开展研究,形成的科研成果也更加科学和权威。

课题管理人员是参与课题的行政管理和财务等方面事项的课题相关人员。目前我国高校社科项目研究涉及到的层面很广,与财务、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联系增多,有时候课题经费的报销需要走很多途径。由于课题的正式研究人员不可能有很多的精力花在课题管理领域,因此,一些专门负责课题管理的工作人员就可以有效的应对这些问题,从而能够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避免研究人员的精力消耗在学术研究以外的方面。

三、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及其转化研究

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的成果是指通过研究人员的工作,从理论或者实践层面得到的学术思考结晶。人文社科项目的直接目的就是形成成果,但是仅有成果却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的实际意义就打了折扣。我们提倡学术研究的深入和科学,对于基础学科的研究也给予最大的认同,但是我们却不能否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目前,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转化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报告直接指导实践。一些大型企业或者机关委托学者就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就具体问题写一份调研报告。第二类是学术著作指导实践。比如经济学中的一些著作,其中的数理模型可以指导生产建设。第三类是论文期刊指导实践。论文是针对某一具体进行研究的学术思考过程,其研究的问题一般比较前沿,因此,在针对具体问题,尤其是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时候,论文往往是经过了理论研究的,比较具备指导的意义。

我国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成果形式分为研究报告、专著、期刊、工具书等。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是被实务部门采纳的。项目管理部门对于成果被采纳也设定了认可,即同意结项。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一些社科研究项目的成果不具备较高的实践应用质量,很多成果在内容上存在重复,对于实务的意义不大。这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学术资源,需要我们予以关注。提升学术成果转化水平,使学术与社会有效协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学术得以繁荣的重要力量之源。

四、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项目过程化管理理论研究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②]。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与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充分利用大学、研究机构的智库智囊作用,使其研究与社会实际需求实现高质量衔接,使知识生产者与知识应用者之间形成资源低内耗整合,提高协同质量,创新工作模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协同创新要求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等知识应用主体形成协同模式,简单来说,要求大学的研究与企业的生产应当具有同一方向。大学的知识制造必须为企业的生产服务,但是又不能简单的以利益为中心,应当是全方位的配合与助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文社科项目的研究也需要做出一些创新性的调整,以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科研项目的过程化管理对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意义重大。科研项目是指为探索自然界事物变化的规律,组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探索活动,与一般的项目相比,更突出其创造性或创新性[③]。协同创新需要将高校的优势和实务部门的优势衔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双方共赢和谐发展。因此,通过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与质量,对于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5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69-02

科研经费是指各种用于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支出的费用。科研经费通常由政府、基金会、民间组织或企业等通过委托或者评估筛选等方式来分配,用于解决特定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科技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愈来愈大。科研经费是高校提高科技水平、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学科发展、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增强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如何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是科研和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家、社会和项目管理部门十分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不科学。许多高校还没有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范围,没有明确界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也没有设置专门岗位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项目决算工作,对不同层次、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经费,没有针对性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缺乏应有的规范。财会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经费预算大多是由项目负责人凭经验编制,没有财务人员的参与,对成本要素考虑不周,预算不科学、不准确,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成本。

2.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灵活,沟通、协调失衡。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经济效益估测、预算计划编制、中期项目评估和项目结题决算等各个环节,都缺乏财会人员的专业指导。从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到经费入账、中期评估以及项目结题结账的整个过程内高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沟通、协调不足,信息、资料反馈不及时,从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上难以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普遍缺乏共同督促项目组按项目进程合理使用经费的理念,没有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的意识。

3.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经费管理混乱。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经费收入现状对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经费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及时对财会人员进行国家科技政策、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财经制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财务部门内部控制管理不严格,未设置专门岗位管理科研经费,岗位职责不明确,长期不轮岗。到账科研经费不及时入账。财务部门不按照经费来源对不同项目单独建账或分类设账,将同一项目负责人的不同渠道、不同项目周期的项目经费打包处理,或者对不同经费来源的科研项目采用一样的管理办法,造成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混乱,无法监控各个项目的财务进展情况,更谈不上项目决算。财会人员在科研经费支出核算时,对政策把握不准,业务能力有限或责任心不强,审核不严格,不能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项目经费预算控制经费支出,造成科研项目经费支出账目混乱。

4.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绩效评价体系缺失。由于普遍实行科研项目组负责制,科研经费开支主要由项目组长安排、审批。项目组往往自行计划开支,为了便于本项目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购买所需要的仪器设备,造成大量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合理配制和资源共享,导致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对于已结题的科研项目,验收时关注的主要是论文、专利、标准等技术层面的成果等,很少开展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

5.科研成果的价值观念淡薄,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流失严重。科研成果包括专利权、著作版权、软件等,高校对上述知识产权的价值观念淡薄,大多停留在知识产权登记和档案管理层面,没有纳入学校财务的无形资产的管理体系。项目组购置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办公用品大多由项目组自行保管使用,发生校内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一般不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物随人走。个别科研人员擅自将专利权、著作版权、软件等与外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造成科研经费形成的资产流失严重。

6.对科研经费监督审计不够,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监察、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乏力,科研课题的预算与实际使用情况存在较大差距。不少科研人员开支科研经费的随意性大、主观性强,将科研经费用于旅游、福利、私人消费和与课题研究无关的活动,或者以协作费、测试费等名义转拨科研经费和违反有关规定将科研任务外包等行为,或者违反规定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许多报销票据名不符实,旅差费中有许多“探亲旅游费”,会务费中有不少“礼品费”和“招待费”,办公费中有“日常生活品费”等。甚至张冠李戴,巧立名目套取现金,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二、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措施

篇6

目前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出大幅的增长。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精细化的经费预算和越来越严格的监督检查,要求高校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但是,目前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规范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才能保证高效使用国家科研经费,促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一、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问题

重科研项目立项、轻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是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目前高校科研项目预算主要由课题组成员编制,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而大多科研人员缺乏财务预算知识,在编制预算时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没有认真学习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办法,对预算科目内容不清晰。因此在预算执行时常常发生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对预算开支内容的认定不一致,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际合作、交流费”一项只能开支出国费用和外国专家来华交流费用,可一些科研人员认为此项可以开支国内的科研交流费用。财务人员也只能在科研经费报销时,才会发现预算中存在的问题。预算编制的不合理为科研经费报销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影响科研项目的进展。

此外,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一般需要3-5年,科研人员在进行经费的测算时,经常未能合理、客观、科学地分析,因而造成预算不能全面地、真实地反映课题经费的成本支出,造成课题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会出现合理的开支由于预算不够无法顺利报销的情况。

(二)预算调整问题

项目经费预算是在项目启动之前编制的,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发生,导致原制定的预算无法适应当前的科研开支,尤其是周期较长的项目。

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经批准后一般不作调整。支出预算中的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等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一定比例或金额的情况下,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提出调整意见,经学校审核后,按程序报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后方可调整。影响预算变化的因素确实存在,冗长预算调整将会拖慢科研工作的进展。科研经费的使用应保证科研活动的进行,而非限制其正常研究。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带来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政府为了对财政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而形成的高效支付运作体系,有效地防范小金库、超支预算等问题。国库集中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了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但是由于其支付手续相对复杂和周期长,也造成了很多不便。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项目经费年初下拨时间较晚,年末国库关账较早,经费年度可使用的时间有限,存在急需购买的仪器设备延迟到位的问题。特别是最近财政、教育等部门对国库资金的使用时限存在要求,可能和科研项目建设期不符。有时科研项目尚未结束,经费却被相关政府部门收回统筹安排。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使用即将被收回的国库经费,突击花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四)政府采购制度带来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都已经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在使用数量大、型号统一的办公设备或科研设备采购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对于使用面相对小、只有特定厂家生产的部分科研设备器材,这种制度在采购价格、供货时限等方面就凸显出缺陷:产品种类单一的生产厂家可能没有网上竞价账户;坚持以低价申购设备,往往导致网上竞价采购无法成交;申请单一来源采购,也常难以获得学校采购中心的批准。一系列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延迟了采购时间,给实际执行科研任务造成了不便。还有对于进口设备的购买,采购程序更为复杂,采购周期往往长达一两年,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

(五)科研经费检查监督问题

目前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专项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过程监督少;对某部分和环节检查多,全面监督少。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实行的是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负责人对财务知识的缺乏和不重视,使得预算不合理,经费使用缺乏计划性等现象十分普遍。而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确保在最基本的使用程序上不出现问题,对科研项目整体实施情况无法全面掌握,使得其监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发现问题后,很多时候也只能尽量协调解决问题,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高校审计部门在经费的检查和监督上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部门在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材料中签署的意见往往是根据财务部门的意见确定的而不是真正对经费进行审计。学校内部审计未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和配合,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良性关系。

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升意识

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做好宣传工作,帮助科研人员加强财务知识的学习和提升科研预算意识。高校财务和科研部门应采取各种形式加强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如对新进教师进行相关科研申报、财务报销等知识的培训,项目申报时提供财务政策的咨询服务,网上宣传片、宣传手册等方式。使每个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培养其合理、合规使用经费的意识。

(二)重视预算的编制

重视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保证预算的真实性,严格控制预算开支的范围和标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浪费乱用现象。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是科研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

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个专业性强、工作量大、需要全面统筹考虑的复杂工作,既要有专业领域的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科研项目负责人要高度重视预算的编制,积极认真测算科研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项支出,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需做好配合工作,为项目负责人提供专业支持。建议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科研、和财务部门合作建立各类科研经费预算标准模板,明确各类项目的开支内容,为预算的编制提供参照,同时保证预算的严格执行,减少因经费预算不科学导致在财务报销时发生报销困难的问题。

(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根据现有科研的管理要求,科研预算经批准后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目前很多学校根据科研管理办法的要求,设立经费预算执行的标准模板,对各类费用都进行实时控制,防止无预算、超预算报销的现象发生。经费模板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和限制经费支出的随意性,但另一方面对预算严苛的控制而忽视了科学研究过程中合理的变动和调整。科研活动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因时制宜地做出调整,而材料设备等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变化。建议对于符合文件要求的预算调整给予学校更多的自。比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只要符合其管理要求:“直接费用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等科目的支出,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调整;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等科目严格管理,原则上不允许调整,但可以调减用于相关科研活动支出;间接费用总额控制”,学校即可自主审批预算调整。

(四)政府部门需考虑科研活动的特殊性

科研项目经费不同于机关部门工作经费,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虽规范了财政资金的使用,却给科研项目的实施带来不便。政府部门在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控制时需要考虑科研的特殊性,分情况讨论,不要一概而论。如机关部门在严控出国经费时,应考虑到对于科研项目,出国交流、调研必不可少,希望以严格审批替代目前的限额控制。财政、教育等部门对国库资金的使用时限存在要求,为避免科研项目未完成经费却被统筹收回,希望考虑科研研究的进展按年度分批下达经费。而针对进口设备和特殊设备的采购,建议政府为科研开设绿色通道,一站式完成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保证科研顺利进行。

(五)加强科研经费监督

加强检查监督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信用管理制度和问责制度。在学校网站上定期公布经费使用信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使得每个项目经费的使用都接受大众的监督。加大科研经费的中期检查,可以是自查、也可以由校审计、财务部门和科研主管部门合力进行抽查。对经费使用有问题的项目责令负责人调整,对问题严重的项目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建立起项目负责人信用档案。

参考文献:

[1] 李爱武,高等学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32).

篇7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12-01

“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承担了一大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总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等学校已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作为高校科研的重点和支点,对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个动态过程可分为申报立项、执行控制、结题验收三个重要环节。由于高等学校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管理理念落后,机制陈旧,长官意志严重,违反客观规律办事,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科研立项好多贪急,低水平重复,缺乏重大创新。近几年来,高校科研事业虽然在稳步前进,但是缺乏更多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我国综合国力相对不强、科技基础相当薄弱等客观因素外,与现行的高校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也有很大关系。目前的高校科研评价及其激励机制,通常是以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及科研经费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导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难耐寂寞,不潜心从事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始或集成创新研究,宁愿做点表面文章不做深入的研究,未能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在这种情势下,许多高校对于科研立项的要求自然降低,一些质量不高、重复或相近的项目也往往得以通过。

项目立项后,经费到位不及时。项目经费能否及时到位,是项目进度按合同进行的有力保障。有时,尽管项目立项文件已经下发,但经费未能及时到位,造成项目进度未能及时按照项目合同进行。尽管科研人员可以采取预支经费等措施,但只能解决一时之需,很难有效地开展工作。对此,基层科研管理人员应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确保科研经费及时顺利下拨,以便项目按计划进行。

重科研考核,轻科研监督。我国不少高校实行的科研量化考核管理般以、获得科研经费的数量多少指标来评价教师的科研水平,这种做法虽然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但过度量、周期很短又助长了高校教师片面追求数的功利化倾向;同时,经费管理不规范使科资金流失比较严重。一些高校为了鼓励教科研,科研经费管理不重视成本核算,对科资金的筹集与取得、投入和运用、耗费和补等全过程缺乏综合管理和必要的财务监督成科研人员转移、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

二、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首先,作为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重视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保证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并注重科研成果管理。

科研题目确定后要组织力量攻关,包括投入的技术力量和科研条件两个方面。技术力量方面首先要选好项目主持人,主持人要具备本课题的主持能力,包括对本课题的了解深度,熟悉情况,主持课题前身的业绩,组织能力,职称等。主持人确立后由主持人提名,确定主要参加人和一般工作人员。当然,主要参加人、管理人员也要帮助审定科研条件,主要包括实验室条件、仪器设备条件或科研基地条件,包括试验用的各种设备、环境是否具备。上述条件准备完成后,由项目主持人撰写课题论证报告和项目申报书。报告要重点写明立项的目的意义,项目完成后成果的创新,方法的创新,理论的突破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项目申请院校在审批单位申报项目过程中要做详实的汇报,要组织审批单位有关人员到实验室或实验基地参观视察,加深对本项目研究实力的理解,促成审批。

强化项目过程的过程管理。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很多管理者都忽略了这一点,在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只是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管理,于是便造成了本文前面提到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为了消除这种现象,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在平时多了解项目的运行和经费的运用,强化科研项目的跟踪管理,消除科研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是委托人和人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委托人及时主动地去了解项目信息的同时,人也必须将项目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和委托人进行沟通,只有双方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项目的运行管理才能真正达到实效。

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是整个项目的重要环节。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措施是十分重要的。科研人员日常任务比较重,如果没有定期检查,有些科研人员可能会出现拖拉的情况,所以对项目实施定期检查,有利于项目更好的完成。在对照合同检查项目进度的同时,对项目经费的使用也需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对项目经费的检查时,如发现经费使用与合同有偏差的,及时指出,有助于项目负责人及时调整。项目检查之后的通报工作也是项目检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报结果能引起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利于大家监督。同时,建立科研人员信用制度,作为今后立项的参考依据。

高校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教师,而科技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及制度等能否创新关键在于各级科技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分管科技工作的各级领导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科技管理的宗旨是服务,科技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申报项目的质量和获资助率,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懂专业懂法律懂科学管理,学会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只有科学的决策和科学的管理,才能最有效地利用校内外蕴藏的有限科技资源来实现学校科技管理预期的有限目标。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质量高低事关国家自主创新、民族振兴的大事,事关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事关学校的学术声誉,必须认真做好。

参考文献:

1.李新荣,吴艳萍.项目延期:高校科研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J].江苏高教,2006(1)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国际国内其他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因此,很多高校结合学校自身科研优势,积极争取承担重要的国防科研任务,为学校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新形势下,通过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取得保密资格是企事业单位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必要条件。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对取得保密资格满2年的单位应当进行复查[1]”。对保密资格单位实行保密复查制度,是审查认证工作的重要监督形式。检查现场审查,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及取得资质以来保密工作的运行状况,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的保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是新形势下加强国防科技保密工作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然而,高校取得保密资质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后期如何规范地管理保密工作,尤其是做好国防科研项目的保密管理工作,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学校的长远发展、国家的秘密安全保驾护航,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高校保密工作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

1.关于保密意识的问题。一般高校非常重视保密资格审查认证,而后期的管理运行会放松警惕;或者认证期间完全教条化、形式化地按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评分标准》的要求准备材料,对运行期间发生的实际问题缺乏思考,保密意识淡薄;特别是新进的国防科研项目研究人员及非保密工作直接管理部门的其他行政部门,“无密可保”、“有密难保[2]”的思想比较严重。这样就给保密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很大困难。

2.关于建设保密工作队伍的问题。高校人员流动性较大,管理层的三年换岗或调动等情况,都会对保密工作的队伍建设产生不稳定的因素[3]。而保密工作队伍是高校保密工作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建立一支保密意识强、保密技术精湛的队伍,是高校开展保密工作的必备条件。

3.关于不断完善保密制度的问题。保密制度是高校保密工作的基础、依据,也是评价高校保密工作规范与否的标准之一。不少高校在保密资格认证期间编制了本校保密制度,而后续工作中出现制度未落实、制度不健全、制度不合理、缺乏可操作性等状况,对高校保密工作的开展缺乏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建立健全高校保密制度是开展保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4.关于调整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国防科研项目的问题。不少高校在保密资格认证时,因为本校承担的国防科研项目较少,实行集中管理的方式,由军工项目办公室(有高校称作先进技术研究院)或保密办负责集中管理,包括人员、计算机与移动存储介质、载体、宣传报道、保密检查、奖惩与考核等所有环节。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确实比较安全,所有事情都由固定的专职的人员来做,避免混乱,然而另一方面容易导致项目组研究人员保密意识不强,认为保密工作是保密办(军工办)的事情,与己无关[4],甚至对保密办的各项保密要求产生抵触厌烦心理,认为各道审批手续、登记手续太过烦琐,于是投机取巧钻空子等事情时有发生。

二、加强国防科研项目保密管理,抓住重点,点面结合,推动高校保密工作规范运行。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大力做好高校保密工作。保密工作需持续开展,不得放松与间断。各高校要高度重视保密工作,巩固保密认证成果,结合工作实际,加强领导,强化保密意识教育,提高对保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新时期保密工作的指导思想作为开展工作的指南,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保障。特别是国防科研项目研究是学校保密工作的重点对象,也是学校国防科研保密管理工作的核心。项目研究人员是所承担项目事项的直接接触者,因此其必须增强保密意识,严格按照保密法规制度开展工作,不可放松。

2.坚持做到保密组织机构健全,保密工作队伍不散。高校要严格按照保密资格审查认证要求,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保密工作责任制,以国防科研项目管理为核心,横向覆盖各职责部门,各司其职;纵向建立校、院、项目组三级保密管理体系,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国防科研项目保密工作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校党委保密委员会负责国防科研保密事项的审查、审批;校保密办按保密委要求,对国防科研保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学校二级单位保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国防科研保密管理工作;承担国防科研的课题组具体负责本课题组的日常保密工作。国防科研保密管理工作是全校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围绕国防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研究工作,确定各相关组织机构、部门及人员的保密责任,建立一支专兼职的保密工作队伍,不断加强管理与培训,认真学习保密基础知识、保密法规制度、信息安全等业务知识,掌握保密技能,为保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人力支撑。

3.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保密工作制度。高校要重视保密工作的制度建设,使保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根据各高校保密工作的运行情况,一般来讲,高校保密制度可笼统的分为基本制度、二级制度和专项制度三大类。其中基本制度是高校保密制度的一个较大的组成部分,涵盖关于高校保密组织机构、保密职责、保密教育、人员、计算机及存储介质、载体、通信及办公自动化设备、保密部门部位、活动及外事工作、保密监督检查、泄密事件查处、保密工作奖惩等多方面的管理规定,对高校保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作出相应的要求;二级制度是高校内部部门特别是承担国防科研项目的相关院系,根据工作需要,依据基本制度,结合业务工作实际制定的具体保密管理措施;专项制度是针对重大工程或项目、外场试验等制定的专门保密管理措施。高校在制定保密制度时,应力求做到内容具体、责任到人,以有效地防止各类泄密事件的发生,使保密制度能够真正成为高校保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指导高校有效地开展保密管理工作。

4.结合工作实际,调整管理方式,科学、规范开展国防科研项目保密工作。国防科研项目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人员与设备,产生一定量的载体,根据工作需要可能会发生对外交流与合作、外场试验、协作配套等事项,学校保密办(军工办)对项目保密工作的集中管理会存在管理不便、工作不便、项目组人员保密意识淡薄或产生依赖心理等问题。对此高校可以根据需要,实行项目组自我负责、学院审查,保密办(军工办)监督检查的管理机制,如有重大事项的可提请校保密委员会审批。也就是说,以国防科研项目组为基础单元,项目负责人是项目组的“第一责任人”,应指导和监督本项目组的保密管理工作。兼职保密员是项目组保密工作的具体执行人,应在项目负责人的指导和监督下做好本项目组保密工作的具体事宜,如计算机定期更改密码,病毒库升级,人员每月自查等工作。项目组其他成员是本项目组保密事项的直接接触人,应按照保密法规要求配合兼职保密员及项目负责人做好本项目组的保密工作,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开展项目研究。校保密办(军工办)每季度对各项目组的保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包括计算机的管理和使用、人员的管理、载体的管理、保密监督自查管理等事项,发现问题提出书面整改意见,并追踪检查。存在重大问题的立即向校保密委汇报,防止泄密事件发生。只有这样,项目组人员才能真正地树立起保密意识,提高警惕,并且确实掌握保密工作的相关技巧和工作程序。同时配合相应的奖惩机制,通过保密津贴、年底保密工作考核等方式,对在保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和单位予以奖励;采取扣发保密津贴、通告批评或必要的法律制裁等手段,对存在违规违法等行为的人员和单位进行处理,促进保密法规制度的落实,从而促进高校保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做好高等学校的保密工作既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5]。各个通过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工作的高校,虽然保密工作已步入正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识不强、人员不到位、制度缺失、管理方式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高等学校要对照《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评分标准》及相关保密法规制度,重视保密教育培训,不断强化人员保密意识,增强保密技能;强化保密组织机构建设,考虑人员配置,落实保密责任,认真探讨学校保密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完善制度;结合工作实际,根据保密新形势不断地调整管理方式,增强管理有效性;做好监督检查,落实奖惩机制,消除隐患,堵塞漏洞,不断改进学校保密管理工作,巩固认证成果,迎接保密资格复查。

参考文献:

[1]陆建伟,霍然.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工作指导手册,2011.6,(7).

[2]伍李春,崔俊橦.高校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105-108.

篇9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5-01

科研档案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真实记录,是科学技术储备形式,是重要信息资源。高校科研档案是指高校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真实地记述了科研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及有关科研人员的科技思想、方法和经验,具有原始记录基本属性。

1.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归档范围

1.1 科研准备阶段。项目在获准资助之前,大多数项目申请人都要必要的准备,如查阅有关文献或做一些简单的预备试验,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项目申请,查新检索资料及积累的有关资料、项目申请书 、经费使用预算表、合作协议书以及项目获准后的计划任务书、专项总合、专项年度合同等都同属于这个阶段形成的材料 。

1.2研究实验阶段。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试验过程中的各种原始记录,如各种载体(光盘、纸质档案记录本等)实验报告、阶段总结、年度进展及执行情况报告、现场鉴评材料等,若是申请专利项目,还必须提供专利申请文件。

1.3 总结验收阶段。包括工作总结、科研技术报告已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专著、参加研究人员名单、科研投资情况等材料,以及课题完成后由项目下达部门组织验收一整套的材料。

1.4 成果鉴定和申报奖励阶段。包括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科技成果评审证书、成果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等一套材料,以及成果获准后奖励证书,这些材料在鉴定和申报成果时都明确规定,一般由科研管理人员妥善整理后统一交档案室归档。

2.目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人员归档意识淡薄,《档案法》中规定,对国家规定立卷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单位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每项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要对科研文件材料系统整理,经审查验收后归档,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科研档案意识淡薄现象,没有认识到科研档案工作重要性,将自己科研成果视为私有财产,许多珍贵资料,如专利证书、论著等材料不愿上交,则认为自己科研成果是专门用来申报专业职务所用,不愿意将原件归档,如此一来,导致收集高校科研档案不完整直接影响科研档案内在质量。

2.2 缺乏行之有效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和制约手段。由于是借鉴常规性的档案管理办法,缺乏相应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导致档案归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管理部门只能要求负责人把项目相关材料归纳完整、上交齐全,但交与不交根本无法控制,档案管理人员又不能做硬性要求,归根结底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手段和管理措施,缺乏相应制度,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2.3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任务重,据了解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中,专职管理人员不多,多是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没受过档案工作相关培训,对档案缺乏规范性管理;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兼做其他业务工作,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从事档案管理。近年来,由于各类科研项目增多,每年申报获准验收的项目数量加大,归档工作任务重。人员不可能懂得太多专业的相关知识,加上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不强,工作手段落后、开发能力差、检索落后等,导致档案一旦归档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没能发挥档案为科技转化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作用,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工作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3.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提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高校档案管理正逐步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正确认识档案重要性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和保证。因此,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武装档案工作,其核心就是重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内容的多样化、档案载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多媒体、光盘以及缩微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不适应时代的变革,我们应认识到,以计算机及档案管理软件等管理应用为主,利用计算机、缩微机、扫描仪甚至互联网等对档案进行检索、存储和管理,是档案管理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开发现有档案信息资源,必将极大地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

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项目设计

《财务管理》是高职院校财会类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跟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其改革更应遵循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我国中小企业总体数量巨大,是高职学生主要的就业选择,但其财务活动的特殊性和具体岗位要求在当前高职教育中未得到体现,学生也无法适应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探讨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财务活动的特点及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分析

中小企业的财务活动不同于大企业,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筹资活动方面,资金主要来于自有资金,相比大型企业更加依赖企业间的商业信用、银行借款、租赁等,较难通过股票和债券方式进行融资。课程设置时可将现有教材精简为股权筹资中吸收直接投资、留存收益,债务筹资中银行借款、融资租赁四个知识点。

(二)投资活动方面,资金紧张,其投资常集中于对内投资。课程内容设置时只需考虑对内投资,可删除证券投资中包括债券、股票等在中小企业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对外投资的内容。

(三)营运资金活动方面,采购多以货币资金结算,而销售时大多采用赊销政策,应收账款和存货资金占比居高不下,资金周转速度缓慢。课程内容设置需详细介绍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管理的知识点。

(四)收益分配活动方面,股利分配以现金股利较为常见,资金需求迫切,股利支付率较低,股利分配政策变动较大,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课程需设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股利政策选择和风险控制能力的知识[1]。

二、当前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无法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与中小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教学内容脱离现实岗位需要。课程教材体系内容大多基于较成熟的企业,中小企业较少真正参与学校教育,教材的开发脱离中小企业实际的需要。(二)教学方法传统落后。填鸭式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学生受限于按照老师的讲解做出答案,不利于学生财务管理职业发展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三)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死板。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形式,制约了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实际工作中,中小企业更易受政策变化、理财环境的影响,要求从业人员有更强的这些能力。(四)考核方式落后、片面。以结果评价占主导,缺乏对实践过程、团队协作、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关注,未关注学生职能素养,与真实的岗位职业特征和文化要求有所脱离[2]。

三、项目化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更多的课程改革开始运用项目化教学法。该方法是将职业岗位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个人或小组协助来完成。项目实施中,学生自主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融入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分析、应变、团队协作等能力的提升。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跟职业岗位密切相关,鉴于项目教学法的优点,本文认为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更应该引入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对职业岗位意识的强化才能有效解决当前教育现状不满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矛盾。

四、面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项目化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依据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将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专业技能的训练项目,使学习者在完成各个项目下的具体子任务时掌握工作岗位的技能。因此要真正实现高职财务管理中开展项目化教学,首先就是要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项目。

(一)教学内容设计

1、项目设计的原则

(1)基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工作过程来设计,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通过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对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综合分析,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计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要有很高的实用性。

(2)具有可操作性,即项目必须能将理论知识点要融入到项目中,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项目训练,可了解实际工作的内容,掌握胜任这些工作的基本技能。

(3)教学项目具有可分解性,难易适宜,每一个大的项目能够分解为若干个目标明确、易于实施的子任务[3]。

2、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项目化设计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笔者通过对浙江省内多家中小企业进行调研,整理各部门岗位任务特点,以七项财务管理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围绕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设计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经过近一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完成每个项目下具体任务的设计,实现企业需求与高职教育的真正融通。具体教学项目设计如下:

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二)项目化教学设计实例

为了说明具体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下面就以《财务管理》中企业资金管理下任务15为例进行介绍。

该任务的教学重点是存货管理决策,教学设计流程为:案例搜集、启发教学—任务分解一理论教学—情景仿真一考评,共五步。具体步骤如下:

1、案例搜集、启发教学。设置工作环节,搜集形成案例。这一任务可以交给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连续设置问题,不断启发引导学生说出存货储存的成本。例如需要企业为什么会储存一定量的存货?存货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企业存有一定量的存货需要付出哪些代价?这种代价即为存货的成本。存货的具体成本有哪些?如何有效控制存款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形成包含上述必要环节的一个完整案例。这部分可以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课后每组学生通过研讨案例进行。

2、任务分解。对总体任务进行分解为各子任务,每一组指定一名负责人,由其在组内开展具体分工,做到每个组员都有任务可做。如总负责人搜集关于存货成本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得到实际工作中企业面临不同的情况,如允许缺货、商业折扣、陆续到货等情形。其余队员负责测算不同情况下存货的管理成本,最后全体成员共同讨论作出决策[4]。

3、理论教学。由教师对本任务的重点内容进行理论补充完善,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4、情景仿真。对给定的资料进行分析,在现有市场条件下为企业选择最佳存货管理决策。学生们通过参与收集信息、完成任务、分析讨论存货成本高的原因,讨论存货成本的计算、决策和交流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能够掌握简单的存货管理的控制方法。

5、考评。根据各组任务的完成情况、组员参与度、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等情况进行评分。

五、结论

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对职业岗位意识的强化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面向中小企业的高职《财务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紧紧围绕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重视能力培养,强调过程操作和技能训练,以实训为手段,以结果促实训。

本文是2013年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教学建设项目教改项目《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3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仲春梅.面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 教育与职业,2013,02:157-158.

篇11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60-02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越来越重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报告提出中国要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之路。实现创新驱动,科研是基础性工作。不但是在我国,即使在发达国家,高校都是承担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越来越多,这些高校的科研项目经费在数量、来源、用途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日渐增加,经费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科研经费总额逐年攀升。然而,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制约了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围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相关内容,总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对策。

一、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不健全。在高校中,通常是由科技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验收等组织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科研经费的使用则采取主持人负责制。因此,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是分离的,由此导致了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和项目主持人对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上的差异,表现在: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的是学校不同学科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侧重点在于争取申请到更高级别的项目、更多的到位经费以及成果鉴定,容易忽视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经费管理部门承担学校全部经费的收入和支出的核算工作,对各项科研项目的规定要求不是很了解,只注重科研经费的收入与支出核算,忽视了各个科研项目的具体要求,对科研经费的筹集、拨入、运用等全过程缺乏了解;财务人员对科研工作所报销费用的必要性难以做出专业判断,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项目主持人认为,项目申报书是他们自己编写的,申请来的科研经费由他支配,想怎么开支应该都由他们自己决定,因此存在有些项目主持人随意划拨科研项目经费,不按科研项目计划要求使用科研经费的情况。这样,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独立行使各自职能,由于信息不通畅,存在科研项目管理“缺位”的问题。

2.项目经费执行与预算编制不一致。在科研经费实际执行过程中,预算资金随意改变用途的现象非常普遍:首先是经费使用用途超出了预算规定范围;二是经费支出科目归集混乱,对项目的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审计等工作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三是项目决算和预算的不一致。

这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前期预研经费无法在项目经费中核销。在我国,项目申报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前期研究基础一方面能够体现项目组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验证项目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前期研究基础是项目成功获批的关键因素之一,前期研究工作越充分,获批概率越大。一些项目在申报时,前期研究工作占到整个项目预定工作量的接近50%。但前期研究工作的经费从哪里来呢?很多是通过其它项目的结余而来。但前期研究工作的支出必须要在新项目申报经费预算中列出,这才符合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由于前期研究工作的部分经费在项目获批之前产生并且核销掉,这样新项目获批后就存在项目账目上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的现象。其次,项目主持人和参与人员没有财务知识,没有意识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经费预算不科学,导致实际支出内容和预算出现偏差。第三,项目经费使用执行力不强,预算口径和实际使用不一致,存在滥用项目经费的现象。

3.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偏低。原因首先在于预算计划偏离实际需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促进作用。其次,科研项目经费从编制预算申请到最终拨付之间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这就导致在经费拨付之前,项目因缺乏资金而无法顺利开展;而在经费拨付之后,又因为缺乏系统的安排从而导致科研项目经费配置不合理,最终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和最终成果。

4.结题不结账。很多科研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之后,还存在一些剩余经费。对剩余经费的处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项目负责人仍然可以继续使用经费,直至经费列支完毕;第二种是科研项目的经费长期挂账,无明确后续处理流程。剩余经费出现的原因通常是项目成本估算不科学、经费预算不合理、经费执行混乱等。造成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一些项目负责人认为经费是自己争取回来的,反正是自己的钱,什么时间花、什么时间报销都无所谓,从而一拖再拖;二是科研管理部门未尽到管理责任,没有严格执行项目结余资金收缴管理的相关规定。

5.项目资产浪费流失严重。科研经费的来源众多,不容易为学校所控制。这就导致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对有形资产的登记不及时。如此一来,一些科研人员在项目结题后独占使用以项目经费购置的设备。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资源共享,造成资产的流失和浪费。更有甚者,有的项目组在校外设立公司,以各种名目将资金转移至校外账号私分滥用,造成科研资金的直接流失。

二、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对策

1.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首先需要理顺课题组、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高校科研处、财务处和项目负责人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科研处要协助财务处搞清楚科研经费的来源及其特点,对不同来源和特点的科研经费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对纵向课题经费的管理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控制消费性支出。对横向课题经费的管理可以立足于推动高校参与市场竞争,发挥为高校创收的效应。财务处则要协助科研处做好项目经费管理工作,力争既方便科学研究,又能够严肃财经纪律。项目负责人要积极配合科研处和财务处的工作,经常与科研处和财务处沟通,密切配合,从而使科研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2.建设信息化平台,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高校可建设信息化平台,利用网络搭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平台,解决高校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问题。财务部门可以通过校园网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科研项目管理部门,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每个项目设置经费卡进行专项资金管理,建立学校内部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实时查询系统,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3.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目前,我国高校的项目负责人大多为学术型专家,财务知识比较缺乏,经费管理意识比较薄弱。职能部门应采取各种方式在科研人员当中普及成本核算知识,建立和完善项目经费成本核算制。同时,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将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划分为直接成本和期间成本。直接成本包括科研过程中耗费的直接材料和人工。期间成本包括对目组使用学校的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折旧费、办公费、差旅费等费用。

4.建立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评估制度。资金提供方所关注的是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如何,这也是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有必要建立定期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评估制度,加强对项目经费实施过程的监控,对科研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和考核。对获得的科研项目不仅仅要考虑层次、数量和经费情况,更要注重对项目成果的跟踪。

5.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国家现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规定,对项目组参与人员中有工资收入的人员不得列支人员性费用。但是,为了完成科研项目,项目参与人员牺牲了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工作,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凝聚了项目参与人员的智慧和心血。科研人员是承担科研任务的主体,国家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将责任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为了激励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国家应允许用科研经费支付一定的劳务报酬。但劳务报酬的支付应在取得成果后,根据成果等级按比例发放,从而重视了科研人员的劳动,能够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对结余的经费,可以从中拿出一定比例奖励科研人员,以鼓励科研人员节省使用资金,剩余的经费收回,从而能够节省国家资金。

三、结语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一项多单位、多部门协作的系统工程。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和项目组必须发挥各自的职能,同时又要加强配合、协调一致,对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目前,科研项目的验收流程越来越严格化和规范化,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加强学习,确保科研经费合理、合规、合法使用。

[基金项目:本文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FIB070314)、运城学院2012年度学校发展研究项目(FZ-2012002)、2010年山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20101041)资助]

参考文献:

[1] 刘美,罗旭东,马榴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7)

[2] 孙玉霞.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看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路[J].经济师,2006(8)

[3] 薛亚玲.课题制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分析、国外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4)

[4] 骆红梅.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2011(5)

[5] 苗亚玲,韩勇,赵万红.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