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09:36: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农业的发展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但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落后,设施农业技术也比较落后。推动设施农业技术与国际接轨,并共同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现阶段,我国设施农业中塑料大棚种植和玻璃温室种植比较普遍。设施结构不完善,温室内空间利用率低,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土地占用率较大却又得不到高效的使用,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由于农民普遍收入较低,购买能力有限,造成了设施机械化程度不高,我国温室中大多使用的设施装备水平较差,所采用的设施极其简单,基本上只是起到防雨和保温作用。这种低水平的农业设施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北方地区如果遇到连续的降雪天气,温室顶部的电动卷帘机会被冰冻,无法正常工作,影响了温室的光照和通风。[1]下雪后,帘子卷不起来,没有阳光光照,作物不生长,温室内湿度增大,作物生病等一系列问题。农户种植作物缺乏科学性,种植部分作物,会整袋肥料往菜畦里施,生怕肥力不够影响产量,或者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2先进设施农业技术的优势
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益。施肥前应该先对土壤进行检测,测出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推测出施肥结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然后根据种植的蔬菜制定出专用的配方施肥方案,对症下药。利用先进施肥方式,如:秸秆生物反应堆、二氧化碳施肥等。杀虫灯可以吸引害虫接近,利用高压电将害虫杀死或者利用毒药将害虫毒死。通过安装沾虫板、杀虫灯的方法可以取代农药。高温焖棚能消除温室内病菌,杀灭虫卵,改良土壤,减少后期农药使用量。推动绿色防控技术,可从源头上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3设施农业的改进措施
3.1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要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设施农业自然而然也不例外。唯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使设施农业取得更快、更好、更加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和效益优势,才能真正促进设施农业的良好、平稳发展。[2]这就要求,必须认真重视起科研开发,不断加大其力度,使那些设施农业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得以解决,注重利用相关的生物技术开展工作,加快研究开发设施农业的配套技术,比如农用的小型机械设备、温室大棚新型的覆盖材料,加快设施农业的机械化进程。要注重温室大棚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例如节能增温、节水灌溉技术等等。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新品种及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2产品生产过程中建立生产技术保障体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当今社会,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注重健康问题,饮食健康俨然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绿色无公害是人们对饮食的高质量追求。所以,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是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设施农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都是专用的,比如生物肥料、生物药剂、生物制剂等等。促使我国的农业发展更加的精准化,所生产出来的食品更加的安全、无污染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符合当代人环保、健康、绿色的理念,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与此同时,设施农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地膜产生的污染,养殖厂、工厂的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了新的污染,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问题,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生态环保的意识,将这些环境问题重视起来,并进行有效的解决。
3.3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体系
要加快设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必须从企业抓起,加大高新技术所占的比例,加快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利用龙头企业,将农户、市场及企业,以合同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技术、生产及销售的一体化,促进设施农业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各地的地域及气候条件,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各地的经济、市场以及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是不尽相同的,也是有不小差异的。这就要求,在发展设施农业的时候,必须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单纯拿来任一的模式就照搬,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同时,将实用性和先进性有机融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促使设施农业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
3.4大力发展农村设施农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为了使广大的农民受益,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对加快其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对农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加快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从整个农村设施农业的现状来看,其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设施机械化程度不高,对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3]由此可见,大力普及与推广生产科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组织相关的专家人士,深入一线岗位进行指导,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加快生产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通过科技示范的建设作用,加快我国农村设施农业的发展。
4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从事农业工作的人数会不断减少,这一状况下,机械设备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耕作机械,栽苗机械,灌溉机械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施肥设备、灌溉设备等研究的深入,农业工程机械也会在设施农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精准化、智能化将是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设施农业是人类智慧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将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更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成梅.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6,(07):184.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130-02
所谓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进经营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改进生态环境的过程。实行农业机械化可大幅度降低农业劳动强度,为传统农业过度到现代农业转变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如今,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迈入新的阶段,对新形势进行准确把握,才能看清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确定农业发展重点,也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迈上新台阶。
1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实现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同发达市场经济体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机械化的效率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在实现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种种不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
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国在部分地区的农业仍存在手工生产和应用畜力进行生产的情况。而欧洲和美国、加拿大等等西方国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就已经了普及了农业机械化。日本和韩国虽然耕地相对稀缺,在上世纪70年代也全面普及了农业机械化,在水稻生产方面机械化率超过95%。而我国农业在耕、种、收方面的机械化率仅达到35%,每名农业生产者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只有500多美元,西方国家每名农民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则达到2万美元。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结构不科学。如小型拖拉机较多,而高性能的动力机械设备相对较少,而且与主机配套的机具相对较少。农业机械在功能方面也较单一,一台拖拉机所只能从事不足1.5种的作业种类,西方国家则都采取复式作业的方式,一台拖拉机可同时进行几项生产作业。二是农业机械化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国内农业机械化主要应用于粮食生产上,而粮食作物当中,小麦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而水稻种植及收获、玉米收获应用机械化程度还较低。而在经济作物生产、养殖及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领域,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也较低,许多领域甚至是空白。
1.2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落后于市场需求
农机生产较落后。大规模生产农机的制造企业十分有限,产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性能、质量及售后服务都有待提高。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我国的农机产品在技术领域至少相差20年到30年。我国企业在农机科技创新领域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宗农机产品有品种较为丰富、技术相对成熟,而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关键性农机产品相对缺乏,例如,国内仅有几家企业可生产水稻插秧机,品种和型号也十分有限。经济作物方面的机械化产品更少。国内在牧草种植和收获、饲草饲料贮贮、特色农产品的采摘、加工和包装等农用机械主要为进口产品。
1.3农用柴油价格较高,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
农机作业成本较高。从国内能源需求角度看,能源价格在持续上涨,柴油价格已上调多次,实际零售价格达到了7300元。柴油价格升高推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以柴油为主要动力的农机作业成本下降难上加难。
2 发展趋势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难题。采取的措施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经济实效的原则。
2.1 持续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财政支持力度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从财政方面加大对关键性作业机械的扶持力度,例如提高水稻半喂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等购买补贴的力度;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提高水稻栽植与收获、玉米收获的机械化普及范围;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扩大农用机械的补贴范围和力度,增加对玉米、马铃薯和花生等经济作物机械收获的补贴试点;对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型农机产品应提高补贴标准;对存在的区域性不平衡实行差别补贴,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进行农用机械购置时提高补贴额度扩大补贴比例;政府的财政补贴重点应该向种粮大户倾斜、向农机大户倾斜,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以市场需求及农民购买力为依据,形成以政府补贴为主、金融信贷及种类社会融资为辅的农机购置补贴体系;建立起财政资金为引导,农业经营组织与农户投资为主体,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完善农机更新与报废管理制度,针对高能耗农机的报废与更新设立专项补偿基金。
2.2 强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
推进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建立农机与农艺专家协同攻关的有效机制,制定适用于机械操作的作业标准和农艺规范。加大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具的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发水稻免耕栽培播种机械、超级稻栽插和收获机械、玉米收获机械、薯类收获机械、高效植保机械等;加强优势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努力实现油菜、棉花、甘蔗、花生等作物等关键技术装备的突破;积极开展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和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研究,开发资源节约型的机械装备和应用技术,以及设施农业用小型农机具、畜牧业机械、多功能农业装备等。在全国建立一批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确定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探索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发挥引导、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实现产学研推相结合,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2.3 以项目带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进一步发挥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推动作用的同时,实施项目带动,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实施粮食产业机械化工程,推进以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为主攻方向的粮食产业机械化,增强粮食生产的技术集成和标准化应用能力。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完善不同类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推动保护性耕作从试验示范阶段转入推广阶段。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项目,根据不同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要求,进行机械化技术试点示范,促进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91.53]文献标识码:A
我国水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6%,已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是比耕地资源占世界总量的9%更紧缺的资源,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围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釆用节水、节能的灌水方法已成为全世界灌溉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一、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和农业技术简介
节水灌溉就是釆取各种相关技术措施和办法,将水从水源到被作节水灌溉就是釆取各种相关技术措施和办法,将水从水源到被作物吸收利用全过程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指减少灌溉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蒸发与渗漏损失,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的技术。节水灌溉农业技术包括作物调亏灌溉技术、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技术、改进地面灌水技术等。作物调亏灌溉农业技术是在作物生长发育的某些阶段先控制用水,施加一定的干旱胁迫,有目的的使作物处于一定程度缺水的条件下,调节作物的光合产物向不同组织器官的分配,调控地上和地下生长动态,促进生殖生长最终达到节水、高效、高产的目的。
二、节水灌溉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节水灌溉不能重骨干工程、轻田间工程。国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节水灌溉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对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的投入不足。灌溉设施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少年来,政府和有关部门只重视新建灌区工程的建设,而把末级渠系和田间配套设施基本上推给了农民。我国的农民还比较穷,种粮的比较效益低,农民无力购买节水灌溉设备。
(二)灌溉用水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完善,缺乏节约用水激励机制。目前,我国的灌区没有经营管理自,灌区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收取水费。在单方水费价格固定的条件下,灌区收取水费的多寡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鼓励用户多用水;有的灌区节约了水,但被无偿地调给了其他部门,无利可图。
(三)地下水的严重超釆。几十年来我国的节水灌溉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对保证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应看到地下水超釆及河道干枯等水环境问题也日益加重。因而我国的粮食增产是不稳固的,特别是有些地区还在超釆深层地下水来发展喷灌,这种节水是不可能持续的,必须从灌溉制度上加以改变。国外在这方面的典型教训是沙特阿拉伯,几十年来为了保证粮食的自给,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釆地下水,使1994年沙特的粮食产量达到500万吨,一跃从粮食进口国变为粮食出口国,出口量达40%。当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停止开釆地下水时,1996年粮食产量仅190万吨,50%的粮食依靠进口。所以我国不少地下水超釆地区应当首先改变灌溉制度,而不是仅仅是灌溉技术,否则总有-天大自然会惩罚我们,而不得不退却。
三、建议
(一)提高对节水灌溉的认识。节水灌溉关键是如何推广应用先进灌水技术,而不是单纯谈节水灌溉。并且认为,农业用水能否节约,不只是取决于灌溉系统和设备的先进性,还取决于土壤类型、作物结构、可供水量、应用效率及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要做到“真正节水”,主要应从三个方而入手:一是减少无效蒸腾蒸发;二是减少流入海洋或其他地区不能再利用的水量;三是减少流入地下并且不能再利用的水量。这种观点同传统的工程取水节水有很大不同。例如,在美国,专家在考虑喷滴灌与传统的地而灌溉相比会节约多少水时,会通过试验对比。在沙性土地区种棉花,漫灌改成滴灌后可省水50%左右,而在粘性土地区就没有达到同样的效果。并且对地下水质也很重视。他们比较后认为,在地下水质好的区域,釆取滴灌,用水效率提高,入渗暈少,地下水位不提高,如果釆用地面灌溉,灌溉效率较低,但地下水可得到补充,提高水位。从资源角度看,釆用滴灌并不真正节水。但是如果土壤为盐碱地,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则地而灌溉后入渗的地下水不能再利用。因此,这种情况下釆取滴灌是真正节水的。此外,在盐碱土地区,渗入地下的水能带走盐分,改良土壤洗盐所需用水是保证作物生长所必要的,不能全算是无效用水。他们认为,只要条件适宜,管理得当,地面灌溉同样可以达到80〜85%的灌溉效率。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一、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快速稳步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有不足之处。
1、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农机服务领域稳步提高与不断拓展。
全国农业机械化装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成倍增长。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与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畜牧业、林业、植保、运输、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机械耕地、播种、收获水平等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得到提高。
(3)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4)加强了与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
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近年来,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加大技术改造与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化产品质量的提高。
二、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1、农业机械装备不合理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微型机具居多,配套率比较低,农机作业范围比较窄,从而制约农机具整体功能。
2、农民的收入低,买机用机都有很大困难。对农户来讲,农业机械是一次性投资比较大的事情,这与世界主要经济强国差距还较大。
3、农机社会整体的服务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自从县、乡机构改革,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撤销合并,农机推广网络缺乏沟通,致使各部门职能不能正常发挥。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服务水平与农机现代化水平不相适应,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
4、法制力度不强,使得农机市场出现很多假冒伪劣农产品,农户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体系还不健全,农机具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力保护,农机化发展需要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三、措施与对策
1、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使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推动跨区作业,使跨区作业向规模化发展
农机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是把分散的农机户与农机作业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市场有效地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效率。
3、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农机化整体素质和效益
在农机化结构调整要坚持分类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要配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牧业等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购置和使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农业机械。
三、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正在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渐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不断加快,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也逐步增强,必将扩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展望中国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趋势有如下几方面:
1、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将逐步呈现良好势态
2004年6月25日,人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此法明确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此法的颁布实施,将会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更好的调动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与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与热情,对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有着深远与广泛的影响。
2、畜牧业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将有较快发展
畜牧业生产质量效益的提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广草原改良、人工草场建设与农区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广辟饲料来源,推广奶品采集机械化技术,提高奶业生产卫生安全的控制能力,加快畜禽养殖环境控制机械化的发展,为畜牧业安全生产创造有力条件。
3、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关键环节需求将逐步扩大
基本实现小麦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粮食机械化技术需求将主要体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高速插秧、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等技术,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与收获等关键环节。
4、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设备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农产品的“高效、优质、高产”与均衡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为巩固与提高果蔬生产的竞争力,促进果蔬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节能型设施农业装备、移栽机具、监测与调控设备、土壤消毒灭菌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等等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逐步扩大
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保障中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需求将显著加大加强。主要包括在如下方面: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装备等等机械化技术。
6、农机的升级换代技术需求很大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tegration is the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rge area premis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tegration and the applicabl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technology of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up huge role. Popularization of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widely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projects, such as poverty, essentially a popula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ng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rough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to make the analysis judgm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providing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Keywords: agriculture; Machine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农业机械一体化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机械一体化是采用各种动力和配套农机具的配套产品来进行农业生产,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实现农业机械一体化一体化,既可以减轻劳动生产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无论从解放农业生产力的角度还是从它的实际作用的角度看,大力推进农业机械一体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发展农业机械一体化,有以下促进作用:①突破农业增产的平静,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增产增效。②合理控制灾害防止,将灾害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③有利于进行大规模的跨区域农业生产,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④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国际农业机械一体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就已实现了从耕地、播种、施肥、除草到收获以及加工全过程的农业机械一体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美国等国家的农业机械研发及生产,充分的应用了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高尖技术应用,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上,最终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控制、自动监控等无人化操作管理模式,使农业生产减少对于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并且实现快速准确的农业作业,向精准农业方向发展。国际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
1、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一体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配合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与开发实现的高效农业机械耕作将加快研发制造。
3、高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跨学科以及多专业配合的农业机械应用将更为广泛。
4、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更为多样化,蓝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及其相应的技术与机械设备迅速发展。
5、注重生态环保,对农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所需的技术与装备迅速发展
6、农业机械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广泛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
7、农业机械制造采用加工中心、加工与喷漆、焊接自动设备等技术成果,农业机械的制造质量与可靠性逐步提高。
8、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基因工程等科技成果配合的农业机械对新品种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
9、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使农业机械一体化得新装备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加速各国农业发展技术及农业机械一体化的交流。
二、我国目前农业机械一体化的特点及不足
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的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能耗偏高、科技含量偏低、技术落后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只有通过大力提高农业机械一体化高质量水平,才能弥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差距。
1、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后发优势明显,发展势头迅猛。每年的全国投入农机具总量、参加跨区作业机车数量、机收农作物面积、机收水平和效益均能创造历史最高水平。这代表着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及农民的认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农业机械一体化水平进入中级发展新阶段,。我国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已经达到42%,而且农业劳动力的从业比重逐年降低,这是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由于农业机械化的逐年深入,导致农村劳动力已经逐渐富余,其剩余劳动力加入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成为新时代的“农民工”。
3、国际农机企业均将中国视为战略发展地区。随着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耕种,国际农机巨擎已将中国视为其战略发展及业务储备的重要发展地区。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业务开展,这些企业已将中国作为发展重点,加大了市场拓展的力度,在农业机械产品设计研发上给予了方向性和标准化的指导。
三、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1、以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为主,以环保促开发。
采用一体化设计理念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发展环境保护及耕作技术为主的机械设备,进而减少对于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机械的研发及使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该阶段正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时期。工业污染导致不少农产品原料质量偏低,达不到加工业对农产品质量要求,加工品出口和国内市场销售受影响。而采用研发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的耕种联合作业机械设备、减少化肥使用量的耕作机械等一系列具备环保概念及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机械设备,将成为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工作。
2、加大高技术、信息技术在未来农业如精准农业上的应用。在工业化和工厂化农产品生产方面,在人工环境下按照农作物、畜禽、水产生产期所需,实时进行精确管理,使农产品达到或接近设定的优良品质和性状及高生产率将成为农业新技术装备的主流发展方向。
3、研发运用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机械设备,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活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新产品研发设计工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使用故障、事故发生率。
4、通过不断加强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不断提高农机作业效益和水平,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积极发展适宜农机作业的种植方式。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机械维修服务网络。
5、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在排灌、农产品贮藏、加工等方面普遍使用电力及农业机械。
6、重视改良和培育新品种的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加大水土保持、扩大农作物和畜禽的种质资源,改进农、畜、水产品加工和储藏技术等农业技术的研究的经费投入,形成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
7、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进行农业生产,以农业机械一体化带动农业生产的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农业,是指在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把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农产品收购、运输、储藏、加工、包装以至最终产品的销售等各个环节组成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运用机械化手段将工业和商业因素融入农业,进而使农业生产融入现代市场模式,这将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四、结束语
农业机械一体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而农业机械不仅仅是先进的生产工具,其作业水平更是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一体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将农业机械的研发及制造向更贴近生产要求的步伐迈进。
参考文献
[1]李春光,国外“三农”面面观,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2]何涛清, 新时期农业机械一体化的一大创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为了适应不断膨胀的社会需求,农业发展以多元化方式发展起来。而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农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的生态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我们依然不得忽视,生态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通过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在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方面,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有着一套复杂的系统理论,它包含农、林、畜、生态、资源、环境等多种学科的支持。与以前的研究不同,它的研究往往是针对某一学科的。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对这套理论中的某一方面有了解,并没有深入研究生态农业的内在联系。看待生态农业需要以一个综合的思维角度,对各学科进行分类,整合,评价,模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新的生态农业体系。
在生态农业技术条件方面,生态农业有着一个复杂的系统关系,它包含各种组成充分,这些成分也相互影响。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各种组成成分的发展也各有不同。比如说,在一个整体的生态农业环境中,首先要看到主要组成成分,然后是次要组成充分,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成分发展缓慢。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而简单依靠一些经验,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是非常困难的。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的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的引进等问题。
在生态农业产业化方面,生态农业满足了一个远大的目标,它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目前许多农村地区的发展目标依然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完成目标的手段太过单一,根本无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随着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遇到崭新的机遇,同时也面对新的挑战,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实验和研究正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生态农业试验点不断涌现,并创造出较为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塘式水陆结合模式以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典型代表。
通过这些现状的分析,发现当前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生态平衡,实现生态与农业的相互融合。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能力转换,相互组合,适应优化,依靠现代化技术支持,发挥可持续能源的效率,实现多样性优势,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二、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技术推广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一方面,新技术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改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不足,丰富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理论。谈到将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有效整合,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是整合,整合就是发挥事物内部各各分支的特性,使得内部能够和谐有效地开展开,有利于整体的全面发展。生态技术与生态农业的整合就是让生态技术存在于生态农业中,又有效推动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新的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三、生态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
一、贸易壁垒的概念及演化
1.概念及理论基础
学术界目前已有大量的贸易壁垒理论基础和成因方面的研究,主流观点可包括:第一,商品与信息之间存在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说生产者由于利润的关系,而不会将商品的过多信息告知消费者,从而致使商品质量在提升的情况下,不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第二,由于进口的某些商品致使原有公共资源减少的情况,如进口化肥和农药等,会对土壤、植被以及水源在成破坏,两者间存在相互作用和正反两面的影响,可作为贸易壁垒现阶段的依据。第三,技术水平的差异。也就是说生产技术水平从高到低的转移,对贸易进出口的方向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对经济收益产生阻碍。第四,负的外部效应。当一国向某国进口商品时,同时为本国的医疗卫生或者是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而这个隐患就是负的外部效应[1]。
2.形成及演化
贸易壁垒可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将其看做是一类具有约束性的规则,利用这样一种规则,对一类经济行为进行限制的同时能够对另一类经济行为加以保护。两者间形成一种博弈的状态,同时还具有替代性和互通性,这便是贸易壁垒最为基础的形式。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形态面向多样化的发展,贸易壁垒的基础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衍生出一种派生制度,其表现形式如:贸易管理制度、关税制度以及技术法规等,而贸易壁垒的形式也正是由这类上层形式所决定,也就是在实际贸易当中,需要面临的各类限制性举措[2]。
二、美国农产品贸易制度的发展变化
美国于1986年在贸易制度当中增加了海关使用费,并将商品处理费纳入海关使用费当中,每笔商品处理费缴纳最高达485美元。该项规定用意是为了抵消海关运营方面的支出成本,但从农业产品方面来看,除了支付高额关税外,还要缴纳海关使用费,显然与WTO准则不符,也使得产品在竞争力方面有所下降。其次,2008年美国进行了农产品方面检测流程的改革,将原有自动扣留改变为不经过物理检测的扣留模式,在检测验本的选择上需具备产品的独特性,但在检测费用方面则是由产品的出口上来进行承担。这样的方式极容易导致产品长时间扣留的情况出现,甚至还会对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严重的影响[3]。
三、美国农业贸易的关税变化
1.存在关税升级的风险
就美国在农产品进口方面的关税来看,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据WTO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对于农产品方面关税最高的要属烟草类,可高达350%左右,而一些奶制品类关税范围在50%~110%之间。另外,还存在关税升级的风险,比如:对于一些长度小于28.575毫米的棉花纤维实施零关税,而其他则要收取5%~12%的关税。这样高额的关税,对国内一些农业企业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就美国目前农产品中花生、棉花以及牛肉等在内的约200种农产品需要面对关税配额限制的风险而言,这样的规定对于自由贸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歧视性的增收收税
就农产品税收方面,美国政府会对不同地区在进口上进行关税调整,比如在进口葡萄酒方面,会对不同国家征收不同的营业税和消费税,这种差别的存在很可能是由计税基础的不同而导致的,这对于自由竞争而言,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美国农业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变迁
1.检测标准和手段的变化
就美国检测技术而言,主要是有政府和非官方机构共同参与制定。目前,美国的非官方机构大约有400个左右,其中,非官方及官方的技术标准在9万个左右,各类农产品在进入美国市场时,还要经过第三方机构的检测认证,无疑给出口商造成了称重的负担。特别是在检测时间方面,极容易导致农产品应检测停留时间过长而发生腐烂的情况。美国在2005年向WTO提交了关于农产品在化学制剂方面的35项新标准,这给中国在内的其他出口国家带来严重影响。而后,美国在2012年对果汁类饮料进行了多菌灵方面的检测规定,若农产品多菌灵检测值大于10微克/克,则禁止进入美国市场中。而这一标准已超过国际标准线,这给出口国在运营及成本方面带来了严重的风险[4]。
2.标签制度方面的变化
2002年规定对鱼类在内的有关产品实施标签制度;2009年对之前的标签制度做出了相应的升级调整,对仅有单一标签类的农产品进行相关规定,规定该类产品只能在美国进行加工及生产,这对于出口国而言,很大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出口国农产品方面半成品的进口。
3.政府内部支持增加
美国农业出口在2004年补贴高达300万美元,于2005年增加到2800万美元,到2006年已增加到6300万美元。就国内支持方面来看,在2004年为42亿美元,而后到2005年增加到124亿美元左右。美国在2008年制定了新的农业法,并将2008年的新农业法作为国内农业政策方面的主要法律依据。而后在2013年又对农业补贴的金额做出了相应的限制,但就补贴水平来看,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而个别农产品生产者收入当中主要来源于美国政府的补贴,在价格的竞争力上,很大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美国政府的背后支持,这给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美国在2013年进行新的农业法案修订,将原有的支付补贴方式替换为保险的形式。虽然这种补贴在形式上发生了改变,但本质上依然和原来一样并未发生改变[5]。
五、美国农业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
1.农产品价格优势保护方面
美国农产品在价格方面,主要是通过巨额的补贴来保证价格方面的优势。美国作为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为了使自己国家的竞争优势得以保证,会在以往十年间不断地增加财政支出来为农业进行的补贴,这种方式不仅违反了WTO的相关规定,还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形成贸易扭曲效应。而在美国最新的法案中,对于这方面,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进行相关规定的取消,反而是不断的增加国内扶持的政策,就连2013年改补贴方式为保险方式,也仅仅是形式方面的改变,并没有进行本质的改变,这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达到政府支持的目的。所以美国在这项规定上,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对国内支持政策进行取消,因为降低自己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对于美国政府来说,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且对本国农业产业及竞争力方面依然会采取补贴政策加以扶持。
2.对于关税税率的调整方面
近十多年来,美国在农产品关税税率方面,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从美国在关税配额以及其他政策规定方面可以看出,美国在这方面有意进行农产品进口方面的数量限制,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本国本土的农业企业得到保护,在国际上保有一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出口国家的农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加以削弱。虽然美国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国家,但就农产品的生产方面来看,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从这些因素中可以看出,美国绝对不会就某几类或者某一类农产品进行相关政策方面的放宽,为了防止出口对象国对美国自己国内的农产品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会更加严格的进行相应的政策管制。因此,美国在未来的关税税率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所降低,而是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之上,甚至可能增加更高的关税。
3.通关壁垒方面
美国对农产品进口方面,海关制定了一定的措施,即:增加海关使用费,而在给予反恐的安全检查审查、自动扣留机制审查方面,增加了相应的通关时间。从而可以看出,美国对于这些通关规定的调整和增加,很大一定程度上对别国进口农产品方面进行了强制性的限制,这也是美国对出口国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限制措施。就农产品本身而言,与工业产品相比较,其存储周期比较短,且非常容易变质腐烂,对于保鲜度要求较高的农产品而言,无疑给出口国增加沉重的负担。而这方面真是通关壁垒带来的一大重要影响。另外,就食品卫生,以及农产品反恐和安全问题方面来看,加之考虑到这方面的需要,美国在农产品通关方面,必然不会放松,未来通关壁垒仍然还会维持现状,甚至是加剧的趋势。因此,美国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农产品的出口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农产品的储存、出口国企业的运营管理以及农产品的安全性等方面。
4.技术性壁垒方面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BR> BR>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着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 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着名经济学家Barbara 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
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
Spring
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
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