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09:36: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金融信息技术创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决策迅速、反应灵敏,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和重要源泉。同时,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的重要动力。而目前国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能力差,科技投入不足,无法突破资本稀缺的瓶颈。在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和金融资本高度融合,没有有效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就不可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创新理论综述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这个概念。早期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包括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在内)重点集中在技术创新领域,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创新理论目前已经形成两大主要分支:一是创新与技术经济的结合,形成以索洛、阿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创新与产权制度的结合,形成以科斯、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经济学。此后理论界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是上述两大理论流派从宏观向微观、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的延伸,是对中小企业进行逐步深入研究的展开。
事实上,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资金不足就是其一,而金融支持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目前国外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贷政策和风险投资研究两个方面。对于信贷资金,虽然中小企业也向大企业一样以银行信贷为主,但是与大企业相比,很难获得信贷资金,从而影响技术创新。对于风险投资,一些学者认为鼓励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创新的一项重要金融政策。另外,比较金融理论也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进行了研究。该理论从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融资模式的比较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国别金融制度差异。
近年,中国学者也对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及金融支持问题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国外理论和成功经验的介绍和比较研究。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目前主要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乡信用社等三大主要途径而获得。
1、风险投资
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开始在中国进行风险投资的实践探索。1999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表明了政府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决心。此后,各种风险投资机构争先建立,风险投资金额不断增加。2007年风险投资金额达到398.04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增加177.2%,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风险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在风险资本总量、来源渠道、产权自由交易制度、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和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等方面都存在着先天不足。
2、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1999年5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通过无偿资助、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鼓励并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合创新,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高技术、高附加值和能大量吸纳就业的科技创新型产业项目,用于扶持和促进各种所有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基金首期额度为10亿元,于该年6月份启动。但是,创新基金存在支持覆盖面低,支持对象多元化程度低的问题,而且,基金大多投向了资助项目(企业)的扩张期和成长期,种子期融资水平不足。
3、商业银行、信用社、民营银行
目前,我国的城乡信用社、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都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支持对象,尤其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更是乡镇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此外,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各个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均建立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中小企业信贷部,配备必要的人员,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功能,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但是,银行信贷支持严重不足,尤其是作为发放贷款的主体――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科技创新的支持还很有限。
4、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我国政府运用互保、联保、贷款保险和多渠道筹资建立贷款担保基金等多种形式,初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初步建立,为促进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贷款融资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不仅总体上实力过小,且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存在较为突出的缺陷,比如缺乏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等,严重制约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
2009年上半年,中国新增贷款余额达到7.37万亿元,但对中小企业贷款仅占8.5%。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全国贷款余额中的比重,已经从1996年11月的7.5%下降至2008年11月的3.8%;目前,有80%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行融资进行开办和扩张。可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比较低效。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创新的路径
1、风险投资创新
完善风险投资基金,要将政府原来的各类科技基金作为政府引导早期投资基金,开辟多样化资金来源渠道,扩大风险资本规模,并由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人士投资、管理,通过杠杆效应放大资金量。
一是开辟多样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要强化政府风险基金的导向作用,实行宽松的准入政策,吸引大型企业集团、保险机构、金融机构等进入风险投资业。继而允许一般企业法人和个人参与基金发起甚至基金管理,逐步发展到以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类型投资基金等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出资为主阶段。另外,也可引进国际资本开展风险业务,对于符合条件的风险投资机构,享受国内风险投资企业同等税收待遇。
二是实行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风险资本规模。1969年,美国政府将资本收益税率从29%增加到49.5%,此后风险投资规模由1.71亿美元降到1975年的1000万美元。当美国政府在1978年将资本收益税率从49.5%降至28%时,其风险投资规模迅速增至5.7亿美元。可见,资本收益税率与风险投资规模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因此,要通过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风险投资环境,对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扩大风险资本规模。
2、金融机构创新
以四大国有银行和股市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存在“规模歧视”“所有制歧视”,使得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十分困难。因此,组建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门金融机构,是保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日本为例,日本政府为了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综合实施了各种相应措施,其中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和工商公会中央金库利用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具体而言,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金融实力可与中小企业相当,或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专门从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此种银行的资产管理方式相对便捷、效率更高,对贷款质量的跟踪监控力度也明显强于大型商业银行。另外,也可通过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的整合,加快对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使其成为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3、担保体系创新
首先,尽快推出信用担保业相关法律法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但由于在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较多,所以不排除某些部门利用职权或职务、制度上的漏洞,也影响到了专业担保人的合法权益。为促进我国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要尽快推出信用担保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担保行业发展,切实保障专业担保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在我国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总体思路是:以由政府出面成立的永久性的信用担保公司为主体,以商业担保和民间互助担保为辅助,构建中央一级,省(市、区)一级,地级市一级的三级担保体系。
另外,建立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互动机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较多具有短视性而不愿为潜在成长性好但经营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的实质就是控制和分散信用风险,要有效实施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商业性金融支持,建立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的互动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4、资本市场创新
只有完善和成熟的金融市场,才能为科技进步提供现实有效的资金融通。2004年5月24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启动了中小企业板块;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上市。可见,我国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是目前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规模较小,市场影响力和吸引力还不够,在资本市场上直接面向社会筹措的技术创新资金对于整个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来讲只是杯水车薪。国家应尽快完善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相关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二板市场”健康发展。此外,我国还应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到香港、美国NASDAQ股票市场等境外创业板上市,在获得资金的同时,扩大企业的影响。
5、政府优惠政策创新
一是中央银行在再贷款方面向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予以倾斜,增强它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能力。二是国家以补贴的方式促使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贷款利率,使中小企业可以适当低于市场利率的利率向金融机构贷款。三是改进现有的利率制度和贷款制度,建立风险与利益相对称的信贷机制,制定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条件和审批程序。四是提高国有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份额。目前小型企业信贷部的贷款份额应占到各银行贷款总额的1/3以上,确保中小企业有充分的融资来源。五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实行股份制的中小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融资。
【参考文献】
[1] 毕克新、郭文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体系中外比较[J].商业研究,2005(21).
一、前言
十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将创新置于首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发展基点的设定使得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中的创新发展问题尤为瞩目。作为创新系统中的主角――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虽然近年来二者间的匹配与协同机制已备受关注,相关研究亦愈发深入,但其在我国仍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步、互动、匹配、协同发展。追根溯源,不难发现,缺少相关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及评价指数是其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回顾相关探索历程,不难看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单向影响或互动关系。如stelios Michalopoulos构建了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模型,指出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得益于金融创新;陈迅,陈军阐述了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关系,实现了金融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指出在结合的同时金融创新也产生了新的风险问题;彭风,马光悌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证券业务越来越紧密的整合,科技的力量在证券行业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同时技术的创新也会不断促进证券产品及服务的创新。
近年为数不多的几篇将起源于物理学的耦合理论应用于两系统之间互动机制的研究为此提供了一条有益思路。王宏起,徐玉莲构建了系统有序度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基于2000-2010年我国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胡国晖和郑萌分析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中观层面的匹配机制以及宏观层面的协同机制,并提出二者耦合的三种运作模式――科技产业园融资模式、科技金融机构模式、补贴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谭蓉娟和刘贻新深入探究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9-2013年上市公司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七大产业中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耦合效率。
然而,对于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研究却始终处于缺失状态,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探讨金融系统脆弱性。如杨辉,杨丰认为现代金融危机破坏性愈演愈烈,传染性日益增强的一个关键原因是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紧耦合度愈渐提升,导致各类风险相互作用并最终致使系统风险形成;石睿认为金融创新的复杂性和“捆绑效应”将各金融机构的风险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放大,从而带来脆弱性,最终可能诱发严重危机;郑联盛认为,金融创新虽有助于金融体系稳定,但也有可能带来金融脆弱性、危机传染性和系统性风险,从而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冲击;刘叶和贺培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金砖国家金融脆弱性指数体系,并运用跨国比较的研究方法对金砖国家目前金融系统的情况进行了阐释。
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多停留在探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单向影响或相互作用,从系统论视角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做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文献较少,且多研究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可见,传统视角或许无法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广义虚拟经济理念的提出为此提供了新思路。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其中心理需求占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统称。经济社会活动规律源于物质态和信息态的循环,并通过这种循环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的进化。传统创新理论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周期的解释上,科技创新活动、金融创新活动利用已存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要素组合,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推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然而,通过追溯世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演进历程,不难发现,其源头与进化动因始终离不开信息、物件、人三大要素。故广义虚拟经济下这种以人的全面需求为原点与终极目的和以二元价值容介态为发展机理的理论,将赋予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及其脆弱性更为广泛、科学的内涵。
因此,本文基于V义虚拟经济视角,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划分为以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为表征的实体子系统脆弱性和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为测评工具的虚像子系统脆弱性,运用系统论方法从以上三个维度共计20个指标采用熵值附权计算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并使用该指数对34个样本国耦合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与测度,直观全面地反映各国耦合系统脆弱性发展程度及其差异来源。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二象脆弱性
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实体经济与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乘数效应存在不对称,使得财富标志下的使用价值与虚拟价值极度不匹配,完整容介态无法形成,从而导致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演化过程中具有强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内部参序量活动及外部环境干扰因素使得耦合系统结构、状态、功能恢复或保持能力存在突变性,稳定性遭到破坏,由此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但倘若其持续、极度、非均衡地演化,将导致系统风险集聚,进而使得系统丧失部分或全部演化功能,最终使得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财富标志供应不足,引发恶性经济现象。因此,根据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优化均衡理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是现实广义虚拟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结果。
对于脆弱性的内涵,学术界虽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但依据各种观点的视角、侧重点及主要应用领域可将其划分为可能性说、程度说、能力说和集合说四种观点。结合本文研究视角及对象特性,在此选择集合说观点――“内外结合”综合视角,既考虑对象内部条件,亦考虑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进行分类、组织及测度时,不难发现,耦合系统在具有实体状态性质的同时,兼具发展过程状态性质。换言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其发展演化过程中兼备状态性和过程性,前者是耦合系统的静态反映,后者是耦合系统的动态演化。基于此,可将耦合系统划分为二象子系统――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二者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呈现出“虚实”对偶关系。
据此,本文认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是指由于系统内部参序量活动及外部环境干扰因素使得系统结构、状态、功能恢复或保持能力存在突变性,最终使经济趋于不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一种属性。它是源于系统内部、与生俱来的一种属性,只有当系统遭受扰动(内部或外部)时该属性才表现出来。其中,系统内部结构是脆弱性产生的主要、直接原因,而扰动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可使其脆弱性放大或缩小,是脆弱性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此类驱动因素通过影响系统内部结构从而使脆弱性发生改变,并最终通过系统功能效率得以体现。因此,本文运用系统论方法将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分解为以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为表征的实体系统脆弱性和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为测评工具的虚像系统脆弱性。
(一)实体系统脆弱性――耦合系统内部结构
作为耦合系统脆弱性产生的主要、直接原因――耦合系统内部结构,决定着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之间在要素互动、供需匹配、发展协同等方面能否协调发展。由于上述两个系统的内部结构具有动态复杂性,因此,若要二者在经济发展中各司其职、各发其能,从而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均实现协调发展,就必须关注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已有相关研究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在一系列相关假设下,分别论证了静态最优、动态最优框架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并提出用耦合度对系统内部结构协调程度进行测算。显然,实体系统耦合度越高,内部结构协调性越佳,二者之间越匹配,发展越协调,故实体系统脆弱性越低;反之脆弱性则越高。
(二)虚像系统脆弱性――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功能效率
作为耦合系统脆弱性发生变化的驱动因素――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一方面,将通过与实体系统的相互作用使耦合系统脆弱性放大或缩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作为外部扰动源发者触发实体系统脆弱性,但前者为主要影响方式。因而,倘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佳,能与实体系统进行良性互动,强有力地支持实体系统运行,则虚像系统脆弱性低;反之其脆弱性则高。
作为耦合系统脆弱性最终的体现形式――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体现了两系统协调发展的过程。若耦合系统运转良好,资源得以有效配置,则无论是科技创新系统还是金融创新系统均应有所发展――科技创新效率稳步提高,金融创新功能愈渐健全。因此,系统功能效率越高,虚像系统脆弱性越低;反之其脆弱性则越高。
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从耦合系统内部结构、广义虚丰以环基础以及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三个维度以高度敏感型、预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作为基本甄别原则选取相应指标,构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
1.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
本文沿用已有研究中提出的耦合度对实体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进行相关测评,但做了些许修改。耦合度测算原理在此不再赘述,相关指标皆为逆向指标,具体指标及说明见表1。
2.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人力资本、互联网金融、全球化等趋势对环境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理应演变成相应要素纳入环境系统框架中。因而,相比传统经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环境系统要素在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的同时,也更加贴合经济事实。具体地,本文将从营商环境、政府治理、经济基础、人才基础、基础设施和开放程度六个方面体现虚像系统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并分别以法规政策质量、政府效率、人均GDP、公共教育支出和高等院校入学率、互联网用户、FDI/GDP作为相应变量,相关指标皆为逆向指标,具体指标及说明见表1。
3.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
虚像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可分别由科技创新效率程度和金融创新功能程度得以体现。本文中,前者选取研发投入产出绩效作为变量;后者则采用金融发展增长率进行。需指出,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区别在于前者着重强调金融产品的增长效率,而后者则更加偏向关注金融市场规模水平;联系在于每一期的金融发展水平是前一期金融创新的结果。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及指标普遍接受性,在此选用以银行信贷、股票市场总额占GDP比重增长速度为内容的金融发展增长率作为相应变量兼具合理性与可行性,相关指标皆为逆向指标,具体指标及说明见表1。
(二)模型构建
从耦合系统内部结构、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以及耦合系统功能效率三个维度构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数模型,与其相对应的模型分别为St、GEt和ET:
具体地,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模型(s)中令科技创新子系统(ST)与金融创新子系统(SF)地位对称,故各项权重值取1/2,t为选取时间年份,S。即为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
具体地,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模型(GE)中A,为各指标相应年份所占权重,f为选取时间年份,GE即为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
具体地,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模型(E)中分e为科技创新子系统(ET)与金融创新子系统(EF)指标相应年份所占权重,t选取时间年份,Ef即为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
故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模型。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完整性,本文采用2005-2013年相关数据对34个样本国(含19个发达国家和16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耦合系统脆弱性测度与评价,样本详细信息见表2。
相关数据来源详情见表1,需说明的是,考虑到创新产出具有三年延迟效应,因此在测度科技创新效率时,R&D投入变量样本区间取为20022010,相应产出样本区间取为2005-2013。此外,为消除指标间量纲差异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借鉴Schwab极值线性标准化方法,即逆向指标数据(表1中带有“(一)”的指标)作如下
(二)
脆弱性测度与评价
本文相关权重值均采用熵值法计算而得,相应过程在MATLABR2009a中实现,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Vt具体数值如表3。
(三)结果分析
分析上表,不难发现:①该指数值多介于[4,5],脆弱性呈中等;②脆弱性存在差异且个别差异极为显著;③样本期内,该指数呈平稳波动态势。
为进一步分析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差异性,下文将采用“整体概述、分组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析模式逐一对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St、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GEt和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Et进行深入探究。
1.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St分析
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指数年份值st如表4,分析易知:①该指数值多介于[1,2],脆弱性呈低等;②除个别样本外,此维度脆弱性虽存在差异但较小;③样本期内,该指数多呈平稳波动态势,但美国、日本与中国表现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2007年及2010年,该维度脆弱性显著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前期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高杠杆性使得经济过度虚拟化,导致财富标志下使用价值与虚拟价值不匹配,内部结构稳定性遭到破坏,脆弱性增加。
对比分析图2易知:①此维度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优于发展中国家,说明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优;②此维度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与现实经济现象高度一致,表明模型无误且具预测性;③样本期内,发达国家此维度脆弱性普遍有所增加,发展中国家则普遍有所降低或至少维持原有水平。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多是金融创新源发国,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发展中国家日益成长,尤其是近年飞速发展的中国。
2.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GEt分析
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脆弱性指数年份值GEt如表5,分析易知:①该指数值多介于[3,7],脆弱性呈中高等;②此维度脆弱性存在差异且极其显著;③样本期内,该指数呈平稳波动态势,但长期有缓慢上升趋势,即脆弱性有所增加。这主要归因于广义虚拟环境近年来发展不尽人意,如腐败滋生,政府效率低下,互联网金融监管缺位等等,使其无法与实体系统进行良性互动,最终导致此维度脆弱性增加。
对比分析图3易知:①此维度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依然优于发展中国家,说明其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佳;②此维度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与现实经济现象相吻合,特别是2009年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差异与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密切相关。③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该指数值一直呈下降趋势,这一定程度上可归功于其严苛的法律以及高薪养廉的反腐政策。
3.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Et分析
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指数年份值Et如表6,分析易知:①该指数值多介于[6,7],脆弱性呈高等,这是因为功能效率脆弱性为最终体现形式;②除个别样本外,此维度脆弱性存在差异但较小,由于其作为最终体现形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正负相抵,最终达到平均水平。类比投资组合原理――有效市场中仅获得系统风险补偿,即市场组合收益率,该结论侧面印证国际市场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资源得以较有效的配置。③样本期内,除2009-2012稍有波动外,该指数总体呈平稳态势,但新加坡、泰国与马来西亚表现突出。
对比分析图4易知:①此维度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不如发展中国家,说明其金融创新过度繁荣导致负影响大于正影响,脆弱性不减反增。②此维度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与现实经济现象高度一致,特别是2012-2013l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表现出的差异与欧债危机影响深度、广度及时滞有关,具体根源在此不作深入探讨。
4.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Vt分析
上文已对该脆弱性指数进行了整体概述,现通过对比分析图5易知:①该脆弱性方面,发达国家整体上表现优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由于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优,广义虚拟环境基础佳;②该脆弱性变化大致趋势是:2005-2008略微上升,20082013发达国家呈平缓上升态势,发展中国家则呈平缓下降态势。结合上述三部分动态走势图可知:2005-2008,三个维度脆弱性互为抵减,最终使得该脆弱性微有提升;2008-2013,发达国家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主要先受耦合系统功能效率脆弱性影响,后受耦合系统内部结构脆弱性影响;③样本期内,发达国家脆弱性呈略微上升趋势,新加坡表现突出;发展中国家则呈略微下降趋势,马来西亚和泰国表现显著,差异来源可从前文分析获知,但产生差异的深层原因在此不作探讨。
5.含/不含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Vt/NGEVt对比分析
为验证广义虚拟经济理念的提出能否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研究提供新思路,本文构造了一个对照组,即不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年份值NGEVt,其值如表7。对比分析(表7与表3)易知:不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均高于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说明由于忽略广义虚拟环境基础,致使耦合系统脆弱性被高估。
分析(表7与表6)易知:不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差异小于含广义虚拟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差异,说明广义虚拟经济理念能为脆弱性差异及其来源提供更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对比分析(图6与图5)易知:忽略广义虚拟环境颠倒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耦合系统脆弱性程度,与经济现实相违背。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的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脆弱性指数模型更为合理,并更具解释性,能够为该主题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五、结论与启示
二自主创新体系的理论构架
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开创了“创新经济学”。所谓创新就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进步等革命性扬弃的过程。创新是一个有机系统,不仅包括最为直观的技术方面的创新,还包括那些无形的变革。总体上来讲,自主创新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1.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一个的国家政府行为,主要目标是为微观经济主体创新提供有利的空间和环境,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鼓励创新,反对守旧”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能够支持创新转变为生产力的转化机制等。首先,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励自主创新。“创新的动力首先来自于自主创新对微观主体的利益增进功效”。如果创新不能给相关利益主体带来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满足,人们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自主创新的动力机会随之消退。因此,要在大力宣扬创新精神的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和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良好环境;其次,重视提高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R&D经费占GDP比重看,投入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R&D投入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0.6%~0.7%左右,2007年达到1.47%,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次,建立顺畅的成果转化机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增强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动力,加强科技成果和研发需求信息双向交流;第二,在明确各自分工的基础上,推进市场化,将创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第三,政府需要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起到协调者的作用,为创新提供各种保障。
2.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把新的管理要素,例如新的管理方法、手段和管理模式等引入现有的管理活动中,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由于创新研发过程兼具个体性和团体性的特征,专业分工较细化,工作间存在合作互补关系,由此管理的有效性直接会影响到人们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管理的目标是在组织内部对各成员进行个体激励,以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有效协调成员间的关系,减少摩擦和矛盾,实现团队合作。第一,让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分工,该工作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创新性,从而通过工作设计来产生激励;第二,通过自主性授权,用权利激发成员的主人翁责任感;第三,利用合理的目标和绩效考评机制激励成员等等。总之,管理创新就是通过信任、尊重和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减少内部摩擦,实现最大创新能力。
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创新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环节,是创新体系的终级目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一定会在国际竞争中败下阵来。“外国的资本统治是靠技术上的优势来凌驾于我国的。当中国把发展经济作为主要任务,而引进技术已成为必要条件——在某些‘技术主义者’看来只有引进,而非自主创新,才有中国的技术进步时,外国大资本也就设计好了盘剥和要挟的策略”。为了不再受外国资本的钳制,我们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来拥有自己的技术。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基于河北省的思考
自主创新是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专门的真正切入点,是提升国家实力抵御风险冲击的必然选择。对河北省而言,自主创新是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河北省经济实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一剂良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对自主创新的重视力度
目前我省在科技领先的行业凤毛麟角,这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科技投入过低有关。我省企业进行科研开发经费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筹集,政府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所占比例很低,直接造成企业研发经费不足(见表1),从而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为此,我们应当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投入力度。在通过扩大内需应对危机这一历史时期,我省可以将更多的政府资金投入到科技企业中,投资于“明天经济”上。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创新的政策扶植,重视做好对企业的政策服务。
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自主创新很重要的表现就是要拥有大批具有核心技术、成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当前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最佳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培育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努力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建立先发优势。加大对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战略支撑产业,以增强我省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3.迅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扩大内需、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2007年河北省统计年鉴,我省有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的大中型企业数量2004年为212个,2005年为199个,2006年为209个,2007年仅增加一个为210个,分别占当年企业总数的18.2%,16.5%,16.2%,15.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进行自主研发的企业数量不仅比例递减,而且绝对数量也呈递减趋势。为此要进一步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有效克服危机冲击,保持长期持续发展。
4.合理使用人才
一、引言
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源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一般认为金融发展终将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两个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Levine,1997)。Hicks(1969)认为英格兰的金融体系在为巨大工程筹集资本进而引发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Schumpeter(1912)主张功能良好的银行通过甄别并向最有机会在创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成功的企业家提供融资而促进技术创新。20世纪80年代,随着内生经济理论的发展,有关金融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渠道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在Romer(1990)、Grossman和Helpman(1991)以及Aghion和Howitt(1992)的增长模型中,金融体系功能通过改变技术创新率最终影响稳态增长,这些文献将研究重点都集中在新生产过程和商品的创新上。此外,持有可分散风险且具有创新意义的项目所发行的股票,不但可以减少风险,而且还能促进全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资(King和Levine,1993)。因此,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功能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Saint和Paul,1992)。在实证研究方面,大多数文献均以生产率作为技术创新的指标,通过讨论金融发展和生产率之间的关联性来判断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机制。King和Levine(1993)在Goldsmith的研究基础上,利用77个国家1960-1989期间的面板数据,实证验证了金融发展水平对于长期生产率增长的预测能力。Levine、Loayza和Beck(2000)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不在于提高资本存量。
国外关于金融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具有积极的启示,也得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孙伍琴(2004)、李建伟(2005)、王永中(2006)和彭文平(2007)等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金融发展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实证研究方面,张军和金煜(2005)使用中国的省份面板数据,检验并发现1987-2001年中国改革以来金融深化对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的影响。沈能和赵建强(2005)、刘凤朝和沈能(2007)对我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相近的结论:我国金融规模与技术进步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技术进步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
国内研究多从金融中介角度实证研究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本文拟从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我国技术创新率进行估计;第三部分介绍了计量模型中解释变量及其度量方法;第四部分建立计量模型进行相关性估计并分析;第五部分得出结论。
二、我国技术创新的测度
在检验“技术创新”渠道的实证研究中,早期研究将索洛余值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以反映生产者的技术水平。根据索洛模型,产出的增长扣除投入增长之外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索洛增长核算假定所有生产者在技术上都充分有效,显然不完全符合经济现实,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深入分析和分解,前沿技术分析逐步被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允许生产者存在技术无效率,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前沿技术和技术效率,前者刻画某一时期所有生产者最优生产技术,技术进步表明了生产可能性边界随时间变化的轨迹,后者描述个别生产者实际生产技术与最优技术的差距,一个企业在等量要素投入条件下,产出与最大产出的距离。而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是分解前沿技术和技术效率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
傅晓霞和吴利学(2007)利用1978-2004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数据分别应用SFA和DEA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由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随机扰动和不可观测因素,特别是位于生产率前沿的东部发达地区受体制转轨和国际市场环境等不完全可控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SFA可能比DEA更为适用,其结论也更为可靠。因此,本文运用SFA方法来测算我国技术创新率。
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中,采用形式灵活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主要有3个优点:一是允许要素间替代弹性可变;二是允许存在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将技术进步分解为一个共同项和一个随不同地区和时间而变化的特质项;三是可以方便地将 TFP增长率分解为技术进步项、生产效率变化项,以及规模效率变化项。
假定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和劳动,采用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为:
1nyt=?茁0+?茁11nkt+?茁21nLt+?茁31n2kt+?茁41n2Lt+?茁51nkt?鄢1nLt+?茁6t+
其中1nyt是第t年的对数产出,1nkt是第t年的对数资本投入,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数据来自《中国经济统计快报》;1nLt是第t年的对数劳动投入,本文以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衡量;t是时间趋势,表示技术变化。由于我们的目的是测算技术创新,即前沿面技术,故对技术效率、生产无效率项没有进行进一步分析。
其中?茁6+2?茁7t表示纯粹的技术变化,是所有地区面临的共同的技术进步率,这是因为技术外溢使每个地区都面临相似的前沿技术水平;?茁8t1nkt+?茁91nLt表示非中性的技术进步,随不同的时期而变,因为有些技术是通过“干中学”获得的,这种学习能力因各种原因而有所差异,而且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并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上面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回归,计算出技术进步率。从图1的变化趋势看,我国技术进步增长率整体趋势都是在不断提高,1995年和1999年增长较快,随后都比较平稳,增速趋缓,近两年略有下降。
三、解释变量的选取及其度量
要研究我国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首先要对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和技术创新分别建立衡量指标,以进一步分别考虑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针对金融中介和股票市场提出反映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实证所需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1、金融深度指标
Goldsmith提出金融相关率作为金融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深化特征越明显,金融发展越快。衡量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使用学术界广为认同的货币化指标,等于全部金融中介体的流动负债与季度GDP的比率。全部金融中介体的流动负债实际上就是M3,但由于我国缺乏M3的统计数据,故用M2替代。
2、金融效率指标
即存款银行贷款对名义GDP的比率,更能直接反映金融中介发展水平的指标,在反映金融效率方面,银行向私人部门贷款与信贷总额的比值指标则更加适合(King和Levine,1993)。但由于缺乏宏观金融指标的官方统计数据,当前可供选择的指标只有全部信贷与GDP的比值。
3、资本化率
用来反映股票市场的规模,等于流通股市价总值与GDP的比率。由于大部分国家股和法人股并没有上市流通,不具备股票市场信息收集、风险分散等功能,只有社会公众股才能真正代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和水平,股票市场规模越大,募集资金和分散风险能力越强,所以本文选择流通市值而不是市价总值。此外,流通股市价总值是某一时点值,而可获得的是上交所和深交所月末股票流通市值,我们先加总上交所和深交所流通股票每个月的月末值,得到各月的流通股市价总值,再对每个季度三个月的月末流通股市价总值求算术平均即得各季的平均流通股市价总值。
4、周转率
等于该季度的股票总成交金额除以该季度的股票流通市值,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金融系统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风险分散和提高流动性的机制,而股票市场的风险分散和提高流动似乎有更大的优势,因此我们把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指标放入模型中进行考察,以检验股票市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同时高换手率意味着相对低的交易费用,能够反映了金融市场发展。
四、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使用季度数据以增加样本数量,但会导致时间序列随季节呈现有规律的波动。为消除季节的影响,采用移动平均比率法对DEPTH、DEBT、CAP和TURN进行调整,使得不同季度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此外,将时间序列转换成相应的对数系列LTECH、LDEPTH、LDEBT、LCAP和LTURN,以克服数据的异方差性。为了判断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协整关系,需要先判断各序列的单整阶数,为此采用单位根检验。表1给出了单位根检验的AD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ADF统计量均无法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进一步对各序列的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下,检验发现它们的差分序列已是平稳过程。因此,可以判定各序列都是1阶单整过程。因而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注:检验类型中的c和t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
表2给出了技术创新率与金融深度、金融效率的协整关系的Johansen检验结果。无论是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TECH 与LDEPTH、LDEB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取标准化协整向量,其协整关系的估计方程为:
LTECHt-0.117LDEBTt-0.817LDEPTHt+4.690=u1t
其中u1t为平稳序列,它表示协整关系当中的动态偏差,常数项表示技术创新率与金融深度、金融效率的尺度差异。经济时间序列的协整组合一般具有明显的经济含义,它表示这些经济变量的趋势成分之间具有稳定的影响关系,这种长期影响关系经常表示经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技术创新率LTECHt和金融深度LDEBTt、金融效率LDEPTHt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且金融深化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更大。
表3给出了技术创新率与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与周转率金融深度、金融效率的协整关系的Johansen检验结果:无论是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TECH与LTURN、LCA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取标准化协整向量,其协整关系的估计方程为:
LTECHt-0.042LTURNt-0.232LCAPt+3.191=u2t
协整检验表明,技术创新与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周转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以技术进步率作为技术创新的变量,讨论了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联性,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通过对我国的TFP进行估计,并分解门出技术进步率。结果显示:我国技术进步增长率整体趋势都是在不断提高,1995年和1999年增长较快,随后都比较平稳,增速趋缓,近两年略有下降。第二,金融中介的发展与技术创新有着长期的正相关关系,金融深化、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都对技术创新产生拉动作用。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相关性,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便利股票的交易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大于扩大股市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的结论可以用来支持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途径。
(注: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基金编号:06BTJ009。)
【参考文献】
[1] 张军、金煜:中国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验:1987-2001[J].经济研究,2005(11).
[2] Aghion,P.、P: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M].Econometrica,1992.
[3] F?re, R. :Fundamentals of Production Theory[J].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Systems,1998.
[4] King,R. G. and R: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
[5] Levine,R.:Finance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M].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Elsevier Science,200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1-0054-02
1 我国金融结构状况
1.1 金融结构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金融结构有多重表现形态。国外对金融结构表现形态的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观,即金融结构是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的;二是“两分法”,即以金融市场为主的金融结构和以金融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中国学者对金融结构的研究主要以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观为依据。
1.2 我国金融结构现状
总体而言,中国的金融结构基本上还是一种以间接融资和银行体系为主、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为辅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
(1)银行业在整个金融系统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首先,在我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银行机构资产占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粗略计算(不计算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截至2010年年末,证券业、基金、保险等行业加起来共9.65万亿元,仅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10%左右。银行主导地位显著。其次,从企业融资构成看,银行业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包括银行贷款、债券筹资和股票筹资,金融机构贷款占企业融资的绝大部分。
(2)国有银行在银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从资产、负债及利润角度看,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明显处于垄断地位。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99684.82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173225.24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3.4%。
(3)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内部结构不合理。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总体上形成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并存的结构体系。但我国金融市场内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各种直接融资方式中国债融资比例过高,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国债市场,股票市场波动较大。
2 我国现有金融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分析
2.1 金融结构中,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
(1)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造成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难。企业自主创新需要较长的研究试验过程,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向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支持也具有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等性,如果企业创新失败,银行则需单独承担风险。因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不愿贷款给企业用于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以威海市企业为例,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共筹集经费385643万元,企业资金为330896万元,占比85.8%,金融机构贷款仅占8.75%。
(2)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滞后,缺乏适合自主创新企业特性的个性化信贷产品。目前,作为银行体系主体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长期服务于大型国有企业,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企业特性的研究分析,缺乏对高新技术企业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贷款品种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个性化需求。
(3)金融机构信息提供和处理、公司治理功能的缺陷制约企业自主创新。首先,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使其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外的企业进行技术性项目分析,资金无法及时流向资本边际产品最高的企业创新项目中去。其次,在现阶段,由于政府、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间的亲缘关系,就决定了银行中介对企业的监督和激励功能较弱。由此也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开展,技术创新产出不足。
2.2 欠发达的金融市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既存在规模不足问题,也存在产品和结构单一、缺乏层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
(1)企业难以利用金融市场获得创新资金,筹资功能不足。主板市场的股票交易往往具有较高的门槛,对上市企业的业绩要求相对严格,主要为成熟期的大中型企业服务,企业难以从主板市场获得创新资金。中小企业板块市场,发行审核标准过于强调企业以往的经营业绩、赢利能力,忽视研发能力、科技含量和成长潜力等指标,不适合初创型企业。我国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23日在深交所正式启动。创业板前景广阔,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仍不明确。据统计,2010年,威海市尤其面临自主创新资金缺口的中小企业具备上市条件的有40多家,真正上市的有11家。通过上市获取创新资金比重较低。
(2)资本市场发现、筛选功能欠缺,不能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我国金融市场欠发达,发展还不规范,证券价格还不能很好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市场上的信息不能引导投资者来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另外,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额少,自主创新项目的信息和投资者信息都无法通过市场来表达,从而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发现、筛选功能欠缺。
(3)资本市场风险分担功能较弱。企业自主创新通过资本市场的长期直接股权融资,可以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能够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在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为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国家推动发展起来的。中国的股票市场也有“所有制歧视”,目前,民营上市公司市值只占债券市场总市值的3%左右,所以股票市场仅仅对投资者投资于国有企业具有风险分担功能。股市没有成为风险资本退出的有效渠道,也不能激励风险资本对高科技创业项目的投资。
(4)金融市场缺乏监督激励功能。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历程较短,过分强调筹资功能,忽视了其监督和激励功能,存在功能错位的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事件频频出现,弱化了市场的监督功能。同时,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限制了并购市场的发展,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经理人进行监督和制约,这就对企业创新活动缺乏约束,不利于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
3 优化金融结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思考
3.1 进一步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改革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要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必须多渠道提高资产质量,优化治理结构,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观念,在把握银行追求利润和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大胆对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技术给予资金支持,在流程和产品上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企业自主创新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做相应的金融产品,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当然,国有商业银行也要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企业的风险识别系统,加强对技术创新客户信息管理,加强自身风险管理。
3.2 丰富金融机构结构,多渠道提供创新资金
当前,我国国有银行占主导的金融机构结构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我国应该丰富金融中介,建立直接服务于科技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首先,逐步设立政策性中小企业科技支行。科技支行应以政策性导向为主,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业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其次,积极引导民间金融机构,例如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资金,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3.3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首先,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例如中小企业板创新等,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自主创新企业多样化的直接融资需求。其次,改革发行和上市一体化的行政审批模式,逐步实行审批分离。再次,进一步差异化设置不同企业的上市标准,适度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槛。最后,继续推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构建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3.4 建立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互补的金融支持系统
目前,大部分关于金融结构的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并不存在兼容性问题,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导致银行所需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产生。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状况,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不大,并且我们也不能盲目推行金融市场化,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互补大于竞争,二者的发展不可偏废其一,金融系统应该选择以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协同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霍秀梅.浅谈技术创新的重要性[J].知识产权,2008(7).
[2]汪友平.金融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途径[J].现代金融,2009(2).
[3]何国华,常鑫鑫.中国金融结构的特征及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J].金融论坛,2010(2).
引言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金融领域不断发生着变革,尤其是金融业和互联网的结合,使得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对于传统的银行业的业务发展和业绩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顺应而生了许多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借贷宝等结合了支付、理财、借贷等一些传统的银行业务的平台,对银行业务的开展和业绩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体系现状
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面来看,大数据、互联网、社交网络以及云技术的发展是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和贸易的发展,从而使得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大兴起,因此,电子商务的兴起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导火线。而在对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判断中,许多人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物联网金融将对传统的金融业产生颠覆性的改革,将产生新的发展模式,还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发展方式产生了变化。尽管观点大不相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确实是对传统的金融业和银行也的业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因此,从银行角度对未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进行融合与合作进行思考,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具有现实的紧迫性[1]。
1.传统银行接受互联网经济的必要性。
对于传统的金融行业来说,以接受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转型升级,将会是商业银行在新常态背景下进行变革的成长的必经之路[2]。十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与新型模式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传统金融业势必将面临挑战,如利润大幅降低、存款业绩降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对传统银行现有的产业结构产生严重的影响,对银行转型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条件下,传统金融业和银行业有必要进行改革和转型,以应对随之而来的互联网金融的大趋势。第一,银行业进行自我创新、转型和改革是符合宏观经济环境发展要求。就目前国内经济发展而言,我国经济整体运行趋势正处于中高速换挡期,各个领域的经济增速在这一时期会相应的放慢速度,对于处在变化了的金融环境中的商业银行而言,随着发展态势的变化也或多或少的出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在经济整体运行压力大的情况下,各大企业经营压力增大,银行的利润也随之受到影响,更为严重的则是面对一些办理信贷业务的企业破产后,贷款难以收回,增大银行的亏损程度。信贷业务办理日渐减少,对于传统银行的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在严峻的经济条件下,银行业的转型和创新已刻不容缓。
2.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首先,在市场包容度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网络受众,因此,在市场接受度方面还有待提高。尽管时代在发展,但是经济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对于投资者和百姓而言,传统的客户更倾向于传统的交易模式,不仅是由于自身习惯问题,更是注重安全的考虑。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开始之初人们大多持观望和实验的态度,对于网上金融服务等载体,总是不太信任。这是由于互联网金融还不够普及,对多数人而言,还没有形成使用网络金融服务的习惯,这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推广增大了难度。在我国,由于互联网金融兴起教晚,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还不够,在宣传和推广方面做的不够完善,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用户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不确定性,导致用户对互联网金融的兴趣较低,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是大部分用户不习惯使用网络金融产品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当下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一系列高科技的骗局不断增多的情况下,网络金融服务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往往银行的安全性能和防范意识不够,造成用户的资金被转移,使用户对网络产品的安全产生质疑,这就对银行的安全技术和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强调服务品质的今天,能否保证用户资金安全关系到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创新及及传统银行转型
1.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信息时代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近年我们看到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部分业务可以通过手机办理,各个银行推出的APP应用帮助用户完成简单的交易和操作,在移动客户端,用户可以经过简单的几项操作完成查询、转账、还款等业务,方便快捷,“掌上银行”的提出和实行,是银行实行创新的一小步。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高度发展的将来,在用户所需的基本金融服务被满足之后,则会对银行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将会使得各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那么,传统的银行网点发展发到现代网上银行,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持快速便捷的网络支付。使得银行的服务渠道日益变宽,服务模式不管扩展,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还使得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无数次时间表明,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才能保证自己的发展,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因此,银行应秉持“客户至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不断坚持创新和学习,做到真正服务顾客,才能使自己获得发展。
2.创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动力。
互联网金融创新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与时俱进的表现。在这一标准下,互联网金融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市场营销。在互联网金融推进市场营销时,首先应该进行明确的定位,针对特定顾客,进行有效的推广,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既有模式。因为顾客本身具有的理财、存储习惯,对新生事物具有排斥性,因此,作为接触顾客最广的银行业可以承担向用户普及和宣传互联网金融的工作。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普及后,对顾客进行问卷调查,掌握用户的接受情况并总结经验,以备推出更好的、更有效的营销策略,从而达到顾客真正的接受并使用互联网的目的。(2)切实提高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性。在对顾客的访问和调查中,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是顾客所提问和顾虑最多的一项。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而言,安全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不仅需要信息技术部门的支持,还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而且还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执法部门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以及金融业自身的努力。网络安全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环节,银行应该在网络性能和移动客户端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加强和资质审核,保证互联网金融的运行安全。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还应该不管的加强学习以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保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再者,政府要进行有效的调控,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有效把握。(3)模拟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由于其自身具有广泛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首先应注意的就是客户的体验感,客户的满意度的互联网金融所追求的,良好的客户体验感是互联网金融服务所提倡的。假如客户端或者银行网页的操作过于繁琐、程序过于复杂,那这些都将是限制互联网金融取得良好发展的限制。良好的体验就要求银行在进行业务开发的时候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到客户体验感,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程序,保证良好的体验感。要达到良好的体验感,还需要技术开发人员和业务开发人员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模拟客户体验,切实掌握真实的操作程序,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能够便捷的完成客户所需要的线上业务。通过定时的客户调研,针对客户所提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研发,能够不断的提高产品的性能,满足顾客的要求。
3.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相结合。
互联网金融与银行的结合是在经济全球化之后,经济全球化程度越高,中国金融与世界结合越紧密,交流也越频繁,那么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也越大。新兴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被开发出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影响着消费,消费者的偏好开始发生变化。顾客在满足了基本的储蓄业务之后,对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为现代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要求更有品质的服务和更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和银行业的成功转型。
4.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员工素质的提高。
在技术改革和金融改革的深化期,金融业和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银行转型过程中更多的参与基本市场的运营,相关业务的增多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员工不仅要能清晰把握市场脉络,还能够在产品开发阶段提供有效的建议,并能进行风险管理。对于员工的高要求就需要银行能够对人才的培养有着足够的重视,在理论和业务实践方面进行定期培训。改变管理机制,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为优秀员工提供提供良好的晋升渠道和发展平台,为商业银行更好适应改革环境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3]。
三、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银行也的发展也应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从自身方面寻找创新点,并不断形成新符合时代的理念和产品,力求满足新时期用户的需求,提供更有价值的增值服务。传统金融业以及银行的转型,不仅是管理者的考验更是对金融工作者的考验。在固有的金融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在竞争的同时也在引导传统银行业的转型和创新,新的金融模式和银行发展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孙杰,贺晨.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财经科学,2016,1:12.
[2]张伟.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及传统银行转型[J].当代经济,2016,4:51.
金融创新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世界金融体制、各国金融宏观调节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全球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美理迪安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而金融业用于这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将以每年17.7%的高速度增长,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占全部信息技术总投资的20%。由此可见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当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仅促使银行的服务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如今的银行正不断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不断走向虚拟,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需求、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水平,将越来越决定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
一、银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把产品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引起人们注意,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但是有了好产品服务却跟不上,市场份额也难以扩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项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难以明确区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银行业务。
1、银行业务的特征。银行业务主要属于服务性产品的范畴,与制造业的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1)无形性。客户在消费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之前,这种产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感觉到它的质量和价值。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品牌和信誉的价值。
(2)整体性。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种或数种服务,而某一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项产品之中。所以说有时银行所提供的实际物质服务不变,但其可能会因营业网点的不同或客户购买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银行业务只有在整个产品体系中与其它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易逝性。银行业务不涉及制造,贮存和运送的过程。只在提供给顾客时才发生,产品提供后即告消失。
(4)易模仿性。银行产品大多数为无形产品,无法申请专利,因此银行新开发的产品容易被其他银行所仿效,产品创新者无法有效地保护其产品的特权。常用的价格竞争以及其它营销手段也很容易为其他金融机构所模仿,而且模仿的时间较短。
(5)增值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出售产品尤其是贷款和信用,实际上是货币和银行品牌使用权的“出租”。它要求客户不仅要支付“租金”——利息或手续费,还要求货币和信用在约定期限后安全偿还。因此,和一般企业实现销售即获得营业收入和利润不同的是,银行卖出了产品就买入了风险,这是银行产品区别其它产品的显著特点。
2、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根据银行经营的业务分类,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年代,其创新动力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及货币市场存单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有消费信用、住宅抵押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贷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有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在金融信息化领域,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虽然集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应用的集合。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数据大集中使银行业发展的后台支撑系统,能为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化金融业务。
在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脱机批处理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一些银行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以提高银行账务处理效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使银行账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型走向了集中型。
2、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银行开始通过联机实时交易实现异地的通存通兑,出现了ATM、POS机等新型自助服务渠道,使银行业务迅速超出传统的存、贷、汇范畴,金融的服务、产品和渠道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客户信息分析,同时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和产品。初步建立了电子银行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产品服务体系趋于完整。
4、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外先进同业开始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对银行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渠道以提供虚拟化、个性化服务。对于银行业务的虚拟化,国外发达国家也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4、由信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2]张卫:9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0(12).
金融创新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世界金融体制、各国金融宏观调节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全球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美理迪安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而金融业用于这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将以每年17.7%的高速度增长,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占全部信息技术总投资的20%。由此可见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当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仅促使银行的服务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如今的银行正不断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不断走向虚拟,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需求、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水平,将越来越决定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
一、银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把产品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引起人们注意,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但是有了好产品服务却跟不上,市场份额也难以扩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项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难以明确区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银行业务。
1、银行业务的特征。银行业务主要属于服务性产品的范畴,与制造业的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1)无形性。客户在消费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之前,这种产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感觉到它的质量和价值。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品牌和信誉的价值。
(2)整体性。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种或数种服务,而某一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项产品之中。所以说有时银行所提供的实际物质服务不变,但其可能会因营业网点的不同或客户购买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银行业务只有在整个产品体系中与其它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易逝性。银行业务不涉及制造,贮存和运送的过程。只在提供给顾客时才发生,产品提供后即告消失。
(4)易模仿性。银行产品大多数为无形产品,无法申请专利,因此银行新开发的产品容易被其他银行所仿效,产品创新者无法有效地保护其产品的特权。常用的价格竞争以及其它营销手段也很容易为其他金融机构所模仿,而且模仿的时间较短。
(5)增值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出售产品尤其是贷款和信用,实际上是货币和银行品牌使用权的“出租”。它要求客户不仅要支付“租金”——利息或手续费,还要求货币和信用在约定期限后安全偿还。因此,和一般企业实现销售即获得营业收入和利润不同的是,银行卖出了产品就买入了风险,这是银行产品区别其它产品的显著特点。
2、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根据银行经营的业务分类,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年代,其创新动力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及货币市场存单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有消费信用、住宅抵押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贷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有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在金融信息化领域,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虽然集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应用的集合。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数据大集中使银行业发展的后台支撑系统,能为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化金融业务。
在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脱机批处理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一些银行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以提高银行账务处理效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使银行账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型走向了集中型。
2、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银行开始通过联机实时交易实现异地的通存通兑,出现了ATM、POS机等新型自助服务渠道,使银行业务迅速超出传统的存、贷、汇范畴,金融的服务、产品和渠道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客户信息分析,同时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和产品。初步建立了电子银行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产品服务体系趋于完整。
4、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外先进同业开始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对银行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渠道以提供虚拟化、个性化服务。对于银行业务的虚拟化,国外发达国家也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4、由信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2]张卫:9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0(12).
发展普惠金融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策略,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金融支持系统。传统金融的普惠性不够,表现为低收入者、小微经济体、弱势产业、弱势地区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着这种局面,推进中国的金融走向普惠金融之路。目前,移动支付、移动网络基金理财、网络保险销售、网络证券交易、移动网络放贷等都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的转账、投资、理财等服务准入门槛。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金融信息的传播更快,范围更广,基于大数据的信用评级技术大大降低了信用搜寻成本,提高了网络金融效率。
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还存在若干限制因素,客观上限制了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如投资理财风险较高,P2P网贷利率高、风控不力,网络贷款、众筹融资项目真实性存在问题,对于金融管理部门而言,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难度大,缺乏相应规制问题。
与线下民间借贷相比,互联网借贷成本有一定的下降,这是信息透明化的贡献,但是,与普惠金融的可接受成本目标而言,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风险问题,这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被大大削弱,而普惠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就是商业的可持续性。
因此,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在降低运营成本方面下功夫,无论是传统银行、金融机构还是民间类金融机构,亦或是互联网技术公司,互联网信息服务公司,降低成本的途径是有效的风控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构成了金融的主要成本,技术创新可以降低这种成本。比如,大数据的挖掘技术,就是亟待攻克的关键技术,互联网搜索公司,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采用互联网时代的合作共享模式,非互联网技术型企业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需要与技术类公司进行分工协作,获得协同发展的收益。从而降低成本,实现商业可持续性。
互联网金融代表着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方向,是建立真正普惠性金融体系的必由之路。因此,对于需要加强金融服务的偏远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项重要的体现就是在互联网技术当中,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容易受到法律、会计准则、政策法规和税收的影响。我国金融事业中的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也基本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而现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给融资租赁业务的模式创新带来了全新的思路。由互联网打底,催生出来的全新融资租赁业务模式改变了传统融资租赁业务在市场中的地位,给我国的金融事业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我们要重视这一发展机遇,力求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对融资租赁业务的促进工作,使融资租赁业务再上高峰。
二、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
从金融业务模式的发展状况来看,基本可以根据时间的年限将金融业务模式分为两种不同的板块。其一是借助传统的市场交易方式的传统的金融业务,其中也包括融资租赁业务;其二则是通过已经逐渐发展完善的先进互联网技术创新出的全新互联网金融业务,包括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移动支付和大数据收集和挖掘在其中应用较多,现阶段也更受到人们的亲睐和喜好,成为了现下新兴的金融业务产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多个行业的生产模式,将全新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千家万户当中。金融业务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自身专项了电子金融的领域当中,信息化的处理系统代替了人工的业务处理系统,更加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一过程中,银行数据的大集中、全新的网络支付和结算系统以及多种网络银行的出现都说明了在当下已经延伸发展出了多个金融信息电子化的产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是金融机构借助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内发性变革的产物,利用信息系统高效、便捷的完成储蓄、支付、结算业务,从本质上来说即借助信息技术完成传统金融业务。但从业务结构或业务模式上来说并没有革命性的创新。
三、互联网催生出全新的金融业务模式
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进入到了更多的人的事业当中。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各个行业也开始了自身业务的发展和创新,金融业务模式抓住了这一发展的潮流,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将自己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转化成为了全新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颠覆了传统的商务贸易模式,让现代化的电子商务站在了时展的前列。
在互联网模式下,互联网公司和企业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不断开创出全新的融资租赁业务,这些创新发展出的金融业务模式都是根据互联网技术本身对于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造就的。现阶段我国最常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就是P2P网络金融和移动支付模式两种。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市场上的金融信息和个人连接起来,达到了更加高效也更加快捷的金融管理效果,人们在尝到了这一业务的好处之后也必将更加支持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
可以说,在互联网催生出的金融业务模式当中,通过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避免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当中市场信息不够透明的弊端,让人们能够清晰的看到这一市场当中,双方的交易和融合都是透明可见的,使得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变得更加可靠。并且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自身的技术特点,规避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当中的金融中介,减少了客户在使用金融业务之中的麻烦,并且由于减少了中介这一环节,相应的也就减少了日常的金融业务管理费用。在资金交互和匹配的过程中,双方各自承担一部分风险,十分公平也清晰可见,将资金的交易放在网络上进行,也降低了在市场中交易的成本。
从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和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区别上看,两者不仅所采用的媒介不同,前者更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将数据变得更加透明,在金融业务的协同操作上更具优势;且由于采用网络互联网技术进行交易,本身的中间成本也变得更低,更容易受到民众的亲睐。
四、结论
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作为现下互联网时代当中一个金融事业发展模式的分支,其本质任务仍旧没有改变,属于传统的金融业务。但由于包装上了互联网的外表,在现阶段仍属于新兴出现的金融业务,人们的接受程度还相对较低。可以看出,在未来的时间当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必将为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保障;并且通过建立网络信用机制,完善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相关风险控制项目,让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变得更加具有可信度;最后,也希望相关领导部门和监管机构能够针对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出台油套管的监管政策,真正从制度上保证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1]郭瑞.互联网融资租赁业务模式发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坚持创新发展。以优化技术结构为目标,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增强知识、技术转移转化能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
业化。
坚持绿色发展。以优化用能结构为目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降耗治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广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技术应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扩大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坚持融合发展。以软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生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