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09:36: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音乐欣赏教学音乐表演与活动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审美、情感、节奏、音准、创意等内容,都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情感培养和能力培养,它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基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它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际上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是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提高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音乐教育既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又让学生们在审美观念、理想、能力、意识、修养、情趣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1.音乐欣赏中陶冶学生情感
音乐教育能陶冶情感——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当我们接触一部音乐作品时,我们正感受着作曲家的灵魂,并直接触摸到了他们的情感,不管是欢快还是悲伤的音乐都能引起听者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语言。在平时的课堂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就着重培养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真、善、美和获得心灵的净化。
例如,从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作品的历史背景入手,在音乐欣赏中注重学生们情感的体验。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人们早已熟悉的作品,但对生活在温室的学生们来说,他们还不太了解也很难理解那个时候的历史,于是笔者从事件入手,给学生们讲解抗战时期的有关历史,还把自己大学时观赏纪录片《》的经历和感受与大家探讨。当学生们再次聆听《黄河大合唱》时,他们的内心都能感受到音乐作品对心灵的震撼,都有一种深深的感动,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例如,在学生们感受华夏音乐的博大和精深,放一曲古代编钟音乐《凯旋》。学生听乐曲的同时,笔者讲述:编钟同中国古代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一样,是一个被世人瞩目的伟大奇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聆听宏亮的钟声音乐,让每个炎黄子孙为之自豪,为之振奋。再放一曲古琴曲《流水》,学生们无不被它淡泊致远而积极进取的民族气质所感染。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的音乐语言,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音乐审美中渗透德育教育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音乐则能美化人的灵魂,使人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例如,讲解古曲《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从音乐欣赏中获得心灵上的享受,获得美的享受,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欣赏。首先用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来让学生们感受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然后拿出一幅《春江花月夜》山水画让学生欣赏并讨论,学生们的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接着让学生聆听音乐,并要求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起讨论每一个标题音乐的意境及其音乐形象,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乐曲的生动、凄美——不少学生为乐曲的旋律所打动,他们用身体的语言来表现此曲的感动与共鸣。大家都被这生动、优美的旋律(时而舒缓,进而急骤)所陶醉。从一曲《春江花月夜》可让学生获得心灵的净化,道德情操的升华,抛弃了一切尘世杂念,达到崇高的境界,可以在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3.音乐活动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大多数音乐活动,都是集体活动,音乐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音乐课上的合唱、表演唱及课外的歌咏比赛等,大都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每个参加合唱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形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在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形成具有统一要求和共同感情的集体。学生们都会自觉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每一个中华儿女纷纷慷慨解囊献爱心,患难见真情。此时我们也接到了上级下达的合唱训练任务,笔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让世界充满爱》。讲到地震令人感动的真人真事,训练场地一得寂静,偶尔能听到一些学生的唏嘘哭泣声,我们一起带着感动走进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歌曲虽通俗却增添了深深的感动,学生们的情绪悄然入歌。笔者还在合唱当中创设了一个心型,大家内心都充盈着深深的感动。
4.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
在音乐教学中,不管是音乐欣赏,还是音乐表演,对于同一首作品,每一个人在审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差异,都带着一定的主观性和个性,从而使同一首作品产生的个体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二度创作”。音乐教育的这一特点使其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活动——即兴表演,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和情感投入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避免出现把学生管制得个个安分守己,不敢活动,如果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呆板,毫无情感体验,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在音乐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的音乐天地和学习环境,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信心的形成。因此,要鼓励学生即兴演奏和即兴创作。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处于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让学生解放肢体,用身体语言做律动来表现音乐,通过音乐具有的动态特征,加强音乐运动与身体运动的联系,音乐动态包括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创作等,节奏感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身体运动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音乐欣赏广东民歌《赛龙夺锦》一课中,笔者通过讲解端午节龙舟赛的由来,让学生感受乐曲激昂的情绪,让学生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再展示龙舟赛的彩图,引导学生感受其节日群情鼎沸的气氛,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要求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而融为即兴创作。提问:讨论①用什么乐器渲染气氛(鼓、锣、踏地)?②用什么作龙舟(凳子等)?全班同学都参与到热烈的龙舟赛中。笔者播放音乐,随着一声开始,两队开始龙舟赛的即兴表演。其他学生打击鼓、踏地等助兴,有些队用手作划船动作,边划边向前行进,有的学生用凳子作龙舟,课堂气氛非常活到,笑声、鼓声、音乐声,飞出了课室,飞进的校园、飞进了每个人的心田。学生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在欣赏和表演中感受音乐魅力,在参与中培养集体观念,促进团结协作,并养成相互尊重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所述说明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全面的作用,现在的音乐教育不仅仅重视音乐水平,而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在2000年新编的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地提出了音乐教育的几项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实际上,音乐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我会在音乐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让音乐教学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前言:音乐教育是我国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输出地,每年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因此,音乐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实行高素质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探索能力,提高审美评价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健全了学生的人格魅力,激发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高职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
一、高职音乐教育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艺术素养
音乐教育是人类历经千年艺术积淀而形成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人文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独特写照。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开设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音乐本身的知识技能,更是在接触历史不同时期,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各种艺术领域、艺术群体。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不同层次的艺术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此,在音乐的世界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针对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性,高职教育应该加大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培养。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大学生去感触中外不同的音乐作品,了解音乐的风格、形式,作品、作家在音乐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断的拓展学生的个人视野、事业观、人生观,以达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高职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感受艺术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最富有现实艺术的美。它是真实社会的写照,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社会最直接的心理需求。同时,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经过艺术加工而来的,比现实美更高深、高激烈、更耐人寻味。因此,音乐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高职院校开设的音乐教育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对音乐所体现出来的现实美的感知,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加与艺术亲近的机会。在专业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逐步的分析,使学生在足够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调性、力度、曲式等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心声、音乐所表现的艺术情感,以达到引起精神层次的共鸣,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对美的认知,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高职音乐教育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树立健康的情感
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高职音乐教育正是大学生人格、情感的重要载体。在高职音乐教育中,老师通过讲述、播放不同节奏、旋律、速度、音调、音色的乐曲,有效的激起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运动,从而调节大学生个人情感、情绪的本能反应。而当大学生真正沉醉于音乐时,势必可以做到与音乐所释放的语言、旋律共同悲伤、消沉、振奋、开心、愉悦,真正做到调节心理、机体平衡,经历多种感觉的体现,健康大学生的情感健康,从而健康大学生的个人人格。
正如,我国古典乐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乐曲中大学生可以充分的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悲、愁、喜等等所有人的情绪、心理。通过音乐教育的积极指导,将作品中的真实情感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感受中来,以多种情感的灌输,提高学生积极、健康情感的建立,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如果说体育教育是强健学生的体魄、耐力,那音乐教育则是强健学生的心理、情感。音乐教育所培养的重点则是大学生的品质、品格。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综合导师,在与其他教育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替代性。
四、高职音乐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完善
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是科学技术呈现高端综合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全面综合发展的各种素质,从而实现高端人才化。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综合能力中不可小觑的一个关键素质之一。创新能力不仅仅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想象,更源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开发,是创造终极目标的追求。而音乐教育恰恰包括了创新能力,它具有极大包容能力,和极大的想象空间,是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授奖仪式上所讲,他的成功除了要感谢他的科研团队,家人的理解支持外,还特别提出音乐艺术对他科学研究的重要启发性,在囊括百川的音乐世界里,带给钱学森丰富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思维方式,在脱离了机械的唯物主义论述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去感受自然、科学的创新能力。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
同时,通过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又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左脑具有语言、计算等逻辑思维能力;右脑则具有审美、情绪等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辅相成,形成人类最基本的思考。在目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通常是面对左脑进行开发的应试教育,而对右脑开发极少,造成大脑发展不均匀,大大的降低了大脑的利用率,无法充分的发挥大脑的功能。而音乐教育恰恰正是右脑进行操作、使用的。在进行音乐赏析、音乐学习的时候,正好是对右脑进行全面使用、练习。长久下去,势必可以平衡左、右大脑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大的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完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充分的说明了高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科学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早已呈现出高知识化、高素质化的综合人才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以使用音乐教育手段,达到文化与素质相融合,着手于现在,利于未来,从学生的整体人文知识和艺术底蕴上加大培养,以适应新时代下对大学生的全新要求。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37-01
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
音乐审美体验就其本来的意义来说,是指对音乐美的品位的体验。它与一般的音乐欣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音乐审美体验是在对音乐的欣赏中,即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区别则在于音乐审美体验又必须超越一般的欣赏,到达于更高层次的对音乐美的品位的体验。审美体验对于音乐学习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有时是先进的教学设备、规范系统的教学方法也不可替代的。音乐课程的内容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是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的再创造了,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真正理解音乐,感觉音乐之美。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只局限于学科本身,过多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为此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审美体验价值”的新观点,希望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通过音乐教育让人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二、审美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几个发展层次
审美体验是一个逐层递进的活动过程,需要倾听感知、需要思考、需要情感投入,需要积极参与。体验存在初级的感受、进一步的思考、理解、鉴赏的过程。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应当依据这个过程逐步深入,引导学生逐渐提升体验的层次。
(一)在倾听感知中体验
感知是一切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是对对象事物的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教师在这个层次阶段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感知,产生参与的积极性。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普遍具有探索认知新事物的强烈兴趣,故设置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创新性、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感知的教学场景,借助各感官间产生的联觉,可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二)在思考中体验
感知的积极投入,为进一步理解奠定了基础,当进入理解时,审美体验又更进了一步。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般具有直接领悟的特点,表现上似乎不加思考,直接对音乐作品从感知的角度作出反馈,是一种“心领神会,不可言传”的体验。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思考的,学生对感知的音乐作出了基本的判断,通过基本的感知作出了喜欢或不喜欢、好或不好、美或不美等基础的思考认知。理解有深浅之分,必要时需要教师作引导。
由于音乐是一门艺术,所以在音乐教材中,往往把音乐与文学、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知识结合在一起,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样可以在不同学科的体验中所获得,寻找最佳契合一点,让学生将原本复杂难懂的音乐知识和审美过程简单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学习。学生只有感到轻松快乐,才会投入活动,才会自觉观察,才会主动思考,直到理解艺术作品本身,所以,给学生一个积极体验的环境,可以使理解更有效。
(三)在表现中体验
“表现”是指学生在前两个层次体验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通过自身将音乐表现出来,学生应用、拓宽、延伸学习活动的乐趣就大大增强,它是学生体验音乐的最重要方式。在这个层次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担当他们所向往的、能展示自己才能的角色,是他们对音乐深入体验的重要体现。
1、给学生一个相应的表现空间氛围
可以通过设置各种音乐器材空间,让学生亲身尝试、展现自我,展现自我对音乐的感受,将音乐演示出来。在演示过程中身临其境的进一步了解、学习音乐存在的过程、音乐的魅力。
2、体验创造的过程,获得经验
音乐创作是一个创新性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创造音乐,让学生释放自我可能存在的才华、存在的音乐感受。
3、联系学生体验效果,给予一个灵活尺度
每一位学生的体验结果是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方式也不一样,表现、创造的能力和方式也就不一样,试着给学生一个灵活尺度,提出不同的创造要求,让每一位学生能轻松自信地在体验中完成表现、创造,同时在轻松自信的表现、创造中获得体验。对学生多给予肯定、鼓励,树立他们爱好音乐的兴趣。
三、小学音乐教育的多元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快速流动的社会,各种音乐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音乐多元化成为目前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它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了解更多的音乐存在形式。在我国,存在丰富的音乐形式,但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音乐形式日趋流行,小学音乐老师一方面需要保持对本国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形式的教育,又要积极吸纳外来的、健康积极、有创新力的音乐表现形式。
四、小学音乐课堂教育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日渐深入,现今的音乐教育也在逐渐的改变,主要是体现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变化。
(一)课堂教育状况的变化
教师从音乐资源的垄断者转化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教学内容以审美文化教育为核心;教学过程更注重是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现有的音乐知识和老师的音乐知识相互碰撞交流;教学目的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转变为引导、探索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对音乐的兴趣、培养艺术情操。
(二)教学基本内容的变化
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让学生感受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它综合了国家、地方、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并以人文主题贯穿始终。
(三)音乐教育基本策略的变化
如今五光十色的音乐世界,对学生形成了极大的诱惑。老师有没有可能成为自己学生的“fans”呢?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喜欢音乐课,热爱音乐课?这一切都应该引起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思考和研究。老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态度等方面都需采用相应策略,应注重创新性教学手段。
总之,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作为小学音乐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发现丰富与精彩,去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快乐的心灵、完善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五、小学音乐教育需要注重的方向
(一)创新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教育在变化,不止目的在变,内容也在变,那么相应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情景等,也需要进行创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创造艺术的传授,创新性的情境设置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学生兴趣。所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积极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的新需要。
(二)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注重互动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然条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其中,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活动中猎取知识,在审美体验中中激发想像,在思辨中发展智力,在创作中培养创新精神,在表现中愉悦身心,完美自我,体验美感,享受成功。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唱式教学模式及结构,从学生兴趣、能力、创新的培养上入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课型,变单一的“教唱课”为能力多元化发展的“综合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音乐的美,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通过感知、体验的方式,倾听音乐,使学生的感情与音乐产生联系,从而在情与美之间建立联系。从教学实践的过程及结果来看,审美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得到审美体验、情感抒发,与音乐产生共鸣,对音乐产生一定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109-02
一、我国高等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要求以及长久以来人们形成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音乐艺术教育一直被看作高等院校可有可无的学科,甚至很多学校自高中以后就不再开设音乐课,导致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非常薄弱,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有人在高校里做过一项音乐素质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喜爱音乐,认为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非常必要。然而,他们中能够认识简谱的仅占总数的2%,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只有1%,而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求与实际生活中音乐教育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在教育体制方面,我国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分数决定命运,而且是一分定输赢,造成家长、学生只注重文化课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国内很多学校只在小学和初中一年级阶段开设音乐课,初中二年级就开始积极备战中考,高中也不开设音乐课。有的学校即使开设音乐课,在中考、高考面前也只能为文化课让位。因为音乐课程不参与中考和高考,教师自然而然就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学生也就不可能系统地接受音乐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音乐教育。进入大学阶段,音乐艺术教育同样被忽略,只是在某些师范院校开设一些简单的欣赏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音乐艺术教育普遍被认为是艺术类学生的“专利”,非艺术类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则是“不务正业”。理工科及非艺术专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参加选修课,没兴趣的同学将它视而不见,或者只是用它来挣学分。
(二)社会大环境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忽视
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国内音乐艺术教育未能普及,更是少见优秀的音乐作品。民众的音乐艺术素质得不到提高,院校的学生也没得到系统的教育,民众和学生只能从流行歌曲和各种娱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而在不少场所和领域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格调低下的媚俗艺术形式。大众艺术、群众艺术活动也缺乏高雅艺术的引导,形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并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民众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审美素质低下。
(三)对家庭教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音乐艺术教育存在两种倾向。有的家长不管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顾孩子的天赋秉性,更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一味地逼迫孩子学唱歌、学乐器,一厢情愿地想要将孩子培养成音乐家、歌唱家、钢琴家等,使孩子没有在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反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有的家长只让孩子埋头学习文化课,认为孩子学习音乐和欣赏音乐艺术是不务正业,甚至将这种观念不断灌输给孩子,使他们的艺术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发达国家音乐艺术教育状况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们形成完满的品格而建立基础,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美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齐齐哈佩尔博士也曾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和娱乐,更为了训练人的头脑,发展其身心,在这方面音乐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音乐艺术教育,将其列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
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多次邀请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高校学生访问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中外青少年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分伯仲,但就音乐素质而言,外国学生明显比中国学生高,他们在演唱、演奏水平以及对音乐的欣赏领悟能力等方面都超过了国内学生。我国的学生,包括一些非艺术类名牌大学的学生,除了能唱一些流行歌曲,个别学生会弹奏一两件乐器外,其音乐方面的素质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三、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与功能
(一)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
音乐艺术教育是由音乐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在乐曲中加入创作者的情感经历,欣赏者在欣赏时亦加入自己的情感经验,并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例如《二泉映月》这首二胡独奏曲,描写了平民艺术家阿柄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生活在底层的艰辛。这首乐曲凝结着作曲家崇高的精神,它能感染人,同时也能激励人。欣赏整首乐曲可以引发人的深思,从中获得意味深长的教益。
音乐艺术教育不应该只是作为单纯的技能训练,而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其特殊作用和优势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音乐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智力水平。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学习相关作家的生平、时代背景,可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情操的熏陶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举世闻名的侦探福尔摩斯,他不但有一流的逻辑推理能力,更有着极高的音乐造诣,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可与专业演奏家相媲美。每当他探案遇到麻烦时,总要静下心来拉一段小提琴,让自己暂时沉浸在音乐艺术的殿堂里,而当他享受完这种精神陶冶之后,必定会重新找到思路或线索,进而最终破案。由此可见,音乐艺术的熏陶的确能活跃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判断能力,促进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音乐艺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人做过调查,高校中部分学生因诸多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表现为过度兴奋和紧张,有的表现为过度压抑和消极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在高校中开展音乐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培养稳定而健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学习心理的发展。
(三)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个性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音乐艺术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容易被人接受、最富于感染性的一种艺术教育形式,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使人受到美的熏陶,自尊、自信和意志等品质得到锻炼。《音乐学科智力与情商教育实验报告》一书谈道: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分别负责语言、思考和音乐、绘画的功能,而音乐艺术可以有效地开发人的右脑,即形象思维的发展。因此,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结语
我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重视音乐艺术对人的精神陶冶。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人格的培育与完成,离不开音乐。而我国古代“六经”之一就是《乐经》,可惜战国时失传。商代有了以“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音乐理论,以及专门用来记载乐谱的琴谱。《晋书・ 乐志上》记载:“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才子、大家闺秀都要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排在第一的就是琴,即对音乐的造诣,这足以看出我国古代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音乐艺术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起崇高的审美理想,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启发心智、完善人格、开拓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在各高校积极实施音乐艺术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齐易.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音乐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一门乐器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具有很大影响。虽然“重技巧、轻理论”教学方法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显效的成就,但是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鉴赏力,还很难掌握小提琴的魅力。所以必须及时将音乐学习理论应用到小提琴教学中,避免因缺乏理论教学而出现识谱能力差、背谱难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小提琴学习技巧,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一、概述
音乐理论是音乐知识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有的知识,是人类研究的一门学科内容。从广义上分析,音乐是通过多种方式形成的一种声音,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可以让人在学习中感到愉快,可以将音乐简单理解为,不同声调、旋律、节奏等组成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在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形式,不仅可以利用现场多种乐器演奏产生音乐,还可以借助现代电脑等载体对音乐进行加工,如利用电脑、电视等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音乐。
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是音乐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各项内容独立存在且相互影响。例如,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不扎实,导致学习音调、音律等内容时学习效果较差,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无法掌握音乐相关理论和音乐内部的基本机构单位。例如学生很难掌握七和弦与三和弦是音阶的主要呈现方式。为了提高学生音乐乐器学习水平,让学生养成内在的艺术修养,必须给学生教育一些基本的音乐发展史知识。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了解不同音乐作曲家的特点和演奏风格,提高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感知。
二、音乐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
理论研究的重视度是民族文化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经过分析发现,音乐理论对专业技能的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发展需要对音乐理论较成熟的人才
培养音乐技能专业化人才时,只有借助音乐理论才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特点针对性的开展情感教育。音乐是展现生活的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可以传递情感。然而情感教育与音乐理论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实施理论教育就是一种音乐情感的传递,陶冶了学生情操,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表述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情感教育的实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进而演奏出更和谐动人的乐章。
(二)音乐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音乐教学的实施
音乐技能只是学生音乐所表达的一种手段,不能从音乐本质上了解、学习音乐知识的实质内涵,音乐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音乐技能的训练过程。理论学习具有较强的规范性、指导性、系统性和文化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深入了解了音乐教学的意义,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培养了学生综合全面的音乐能力。
(三)音乐理论教学是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前提
实施音乐教学中,只有利用歌、舞、乐等多种形式融合的方式实施教育,才能让学生形成音乐理论体系,制定出比较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音乐理论主要由视唱、练耳等内容组成,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学生音乐技能学习密切相关。如果不能深入的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就会影响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三、音乐理论学习中产生的问题
音乐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小提琴的基础,只有学好音乐理论知识,学生才能在音乐学习中掌握基础训练、演奏风格等规律,做到有章可循。但是从当前音乐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教师只注重小提琴技巧教学,学生学习时经常模仿教师的演奏风格,不能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导致音乐学习缺乏新意。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会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音乐创造力,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演奏风格产生的效果。在音乐理论知识教学匮乏的影响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第二,现阶段有关小提琴教学的研究进展较缓慢,影响了小提琴教学的发展,只有加快小提琴教学理论研究,才能促进小提琴教学的发展。
第三,教师过分重视小提请教学技巧联系,教学内容较枯燥,影响了学生的小提请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也会不断下降。在音乐理论知识缺乏的影响下,导致学生很难了解小提琴外部知识,学习目标定位不清,进步较缓慢。
四、音乐理论在小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音乐理论是学生熟练学习并掌握一门乐器的基础,但是从当前教育发展形式来看,“重技巧、轻理论现象较严重,导致很多学习都没有形成扎实的音乐基础,学习效率非常低下。同时还不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音乐的发展历史,严重影响了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音乐理论对小提琴教学具有很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艺术修养和风格方面的作用。了解并学习有关音乐的发展历史或者国内外小提琴大师的创作,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小提琴学习者的自身风格和修养,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增加了创新性和艺术性,提高了学生的小提琴技巧。
第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时,适当的给学生讲解一些音乐理论知识,如发音原理、发展历史等知识,可以让学生综合全面的了解小提琴,同时,将此种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实现理论实施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小提琴的效果。例如,进行小提琴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小提琴的外部构造,让学生指导小提琴的琴弦系统主要由琴弓、琴弦、琴马、弦轴和挂弦板等组成;金属丝与马尾是小提琴的主要组成材料;为了提高音色质量,可以将云杉与槭木作为琴身材料;让学生系统全面的学习小提琴的构造及发音原理。
第三,在专业学科发展方面。学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必须让学生进行传承并发挥,在缺少音乐理论知识的影响下,导致学生音乐各学科学习停止不前。所以只有合理的将音乐理论渗透到各学科研究和学习中,才能促进各学科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结束语
音乐理论是指导音乐实践的基础,对音乐实践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进行音乐时,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技巧,同时,实践过程也是对音乐理论进行补充和检验的过程,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操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者,必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认识音乐理论对教学的作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理论,给小提琴教学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提琴教学的发展,给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乙桐.浅析音乐理论对于小提琴教学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4(01).
[2]田媚娜.浅谈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5,(01).
摘 要:音乐是人的灵魂的象征,它是一种深刻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音乐所蕴含的情感教育是使人类变得更智性的有效方式之一,文章针对情感教育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实质和价值进行了探索,以期寻找出个中规律。
关键词:音乐;教育;情感;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
On the Necessity of Aesthetic Emotion Education in Music Education
ZHAO Sa-shuang
音乐,是人的灵魂的象征,它是一种深刻着人的精神的文化现象。无论在古典音乐还是浪漫音乐中,我们都感受到音乐精神的脉动。无论在巴赫、海顿、莫扎持、贝多芬,还是在舒伯待、韦伯、肖邦、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瓦格纳、比才和威尔弟的音乐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音乐大师们在五线谱和琴弦间对天地人的命运的慨叹,并在琴键上奏出展望未来新生活的音响史诗。审美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情感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教育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对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的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境界,由此,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有利手段。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其基本目的的。千百年来,正是由于教育参与了人类文明的承传和重构,一部人类文明史,才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的历史。这里,“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就是精神世界的不断改造和提升。然而,在当代,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多地陷入了技术与操作的层面而忘记了对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塑造,这不能不说是当代音乐教育存在的深层弊端。因此,音乐教育在不断注重传授音乐技能的同时,适度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发展的建构,是当代音乐教育在应对社会挑战时应该作出的重要选择。
一、情感教育的客观必然性
1、情感教育是音乐教育师生情感生活中所必需的教育。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现代化的共同趋向。可以说,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一部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知识,还有道德的养成、审美活动、人际交往等。只有将理性与非理性的(认知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现实的音乐教育向理想的音乐教育目标靠近。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理性的)的发展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几乎没有被音乐教育目标所容纳,这就使得学生情感不仅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与损害。由于在现实的学校音乐教育中,片面强调了音乐教育目标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教育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从而将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引向了功利主义的需要,致使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情感受到扭曲。因此,情感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与需要,有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有利于防止与克服音乐教育目标中价值取向的失重现象,使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目标中找寻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2、情感教育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时代挑战。
信息化社会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时也会导致音乐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重大变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得数量庞大的信息。正确利用这些信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同时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应培养学生免受虚假信息的迷惑,懂得去伪存真。电脑的普及、软件的开发、信息网络的开通都将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我们也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可能会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和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带来不良的影响。同时学生与计算机的交流,更多的是人与“物”的对话,其交流是单向的,学生的情感投入得到的常是“物性”的回答,学生长期沉溺于此,其情感势必趋于麻木,疏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全球一体化和世界信息化要求当今音乐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使命是教会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意识到地球上的所有人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具有相似性,使其具有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意识从而达到情感的同化。同时信息化社会也要求教育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教会学生学会共事,学会共同生活。通过情感教育来培养学生健康的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既是提高学生音乐技能的必要途径,同时它还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塑造人,美化人格的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健康、和善的情感,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应该是未来音乐教育的重要主题和使命。
二、情感教育的实质及其价值所在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西方学者对情感教育的本质涵义的规定,对我们准确把握情感教育的内涵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他们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这样就便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顺情感教育与现行教育实践(即理智教育)之间的关系,把情感教育与理智教育在实践中统一起来,把它视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自觉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使学生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统一在现行教育实践中,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鉴于此,我们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经由美的音乐的熏陶,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人。这样的人能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情感;能够体验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自豪感,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非常向往,是真正获得了人的内在性的真正的人。这正是我们历代音乐教育家所追求的音乐教育的真谛。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应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凸现出如下本质特征及价值。
1、兴趣性
情感教育总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所谓内在的兴趣就是指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愉悦的体验。学生有了这种的学习兴趣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增加知识、分享观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精神,课堂、校园就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从而产生了对学习的浓厚的兴趣,真正走到了乐学、好学的境界,从而促进个人的认知的发展,继而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美好。当然情感教育还必须蕴涵着这样的成分即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内在兴趣,这种内在兴趣能够导引教师以教为乐,以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巨大的热情和诚挚的态度投身到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到学生的身上,对学生充满期待,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造之材,都会成为可用之材。这样,就能营造一种优美的轻松愉快的音乐教育氛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的良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2、成功性
情感教育的成功性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成功本身是一种巨大的内在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音乐的愿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这种成功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相互激励,彼此期待,心理相容,齐心协力,共同进步与提高。这种优化了的人际环境,可以使师生亲密合作,使学生团结友爱。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对知识感受性高,记忆深刻,思维敏捷,注意力集中,认知活动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生音乐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去面对失败承受挫折。在音乐教学中,尤其要充分体现演奏音乐的成功给学生带来的身心的愉悦与精神层次的提升。
3、审美性
审美性又是情感教育的又一重要保证,也就是说如果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和加强,并在许多方面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那么无论从学生角度,还是从教师角度而言,这个过程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获得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音乐教育活动。也就是说音乐教育教学过程本身不是讲授、记忆、提醒、分析、检查、练习、反馈等各个环节机械的拼凑,而是教师和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审美活动,并且活动本身成为双方心灵共同创造的作品,是双方本质力量的外化和内化、现实化。就像一位画家,他不是做画用笔,用色彩去描涂,而是用心灵在创造一件供人欣赏的完美的作品。这样的创造过程充满了美感,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精心雕琢着自己的艺术品(学生),整个雕琢的过程中充满了美,教师给学生美的教学内容,运用美的手段、美的教学语言、自身美的魅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演奏美的乐曲,引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把他们带入了向往的美的境界,这种充满了社会情感美、理智美、德性美的音乐教学活动过程让人深深地陶醉于其中,感受它并受它感染,净化了人的灵魂,升华了人的品格,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激起了他们的“情”与“智”,有效地促进了音乐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以及健康的审美情境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情感教育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生活,通过教师的审美化的教学,高质量地完成知识传递和情感发展的任务,达到“情”“智”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音乐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乐记》:“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中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注意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好帮手。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等都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如电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经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流下同情的眼泪。大型音乐组曲《组歌》,以优美壮阔的旋律,再现工农爬雪山、过草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使人奋发。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熏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养,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从而形成一种坚忍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考、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研究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法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比如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的互相协调和配合,不仅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而且还能在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音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迅速发展的时代为现代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将挑战在我们的面前。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成为大时代的弄潮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应的素质教育也是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广义的素质教育是指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具备全面的音乐素质,还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成为全面的综合人才,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众所周知,在音乐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长选择专业,如声乐,器乐,作曲等,通过专业学习与强化训练,成为具有某一专业特长的音乐人才。这种分专业培养方式,很容易造成急功近利和“技术尖子走遍天下”的错误思想,最后造就的只能是片面的畸形发展的人才。
文化素质是一个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对音乐专业工作者来说是音乐专业知识与文学、历史等其它各个学科知识结合运用到能力。目前,音乐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已受到普遍重视,1988年的“第八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就是两个令人沉思的例子。大赛之所以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令人久久难忘,就是因为他改变了以前的比赛形式,除考察参赛者的演唱水平外,还增加了综合素质的考试,包括文化知识(历史、文学、体育等)和乐理知识(五线谱视唱、模唱、和弦听辨等)这种大胆尝试是非常成功的,至少它给人们一种警醒。很多参赛歌手在本地区都是很有名气的,在演唱中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有的歌手一面对口试的题板,演唱歌曲时明朗的笑容即刻变得无奈,原本自信的风度也荡然无存。令人惊讶的是,有的歌手的文化素质如此薄弱,面对最基本的常识哑口无言,或胡说八道,引得观众或长吁短叹,或哄堂大笑。更可怕的是某些歌手几乎不识五线谱,有的甚至从头至尾没有唱对一个小节,不识节奏、节拍错乱,就是找不到高音。一位歌手在模唱舒曼的“梦幻曲”时全场的观众都在哼唱,唯独这位歌手不会,令人为之叹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凭一首歌打天下,走“不成才便成名”的捷径的歌手大有人在,这是社会高速发展的负面产物,是避免不了的,但只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提高人们文化思想素质、认识水平,就不难改变浮躁的思想状况。
笔者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也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有明显的专业“瘸腿”现象,在声乐、器乐、乐理和舞蹈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学生不多。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文化课方面很差,外语、文学、政治课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个问题在学生就业是尤其明显。有的学生在试讲时无法流利表达思想,为学生范唱时,不呢过自己伴奏,板书乱成一团,地方口音浓重……应该肯定的是,学生们在专业学习方面是刻苦的。但以这样的综合素质,如何面对这回,走向未来呢?
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也非常重视音乐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问题。记得一位著名音乐家说:“我就是因为音乐素质和修养的欠缺,才往往会在国际比赛上吃亏,也影响音乐会质量的提高。”笔者曾看过这样一条信息;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参加国际比赛时,他们往往知识技术训练和功底上并不亚于外国选手,但对各个时代不同作曲家、作者风格的掌握,对作品内在结构及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领会却暴露出不足和缺乏。世界著名音乐大师梅纽因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儿等,都曾在肯定我们学生技术功底好的同时,也委婉、语重心长的指出综合素质的不足。
的确,音乐才能绝不是一种孤立的,高度专业化的能力,它与其它文化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音乐专业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也不是某一单独技术训练问题,而是与文化素养,音乐思维能力,音乐的心理建构及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等综合交叉在一起才能获得。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现在做起,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就真的要落伍了。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开展对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认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现阶段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
1.现阶段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够明确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教育目的不够明确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要知道,幼儿教育的对象与其他的受教对象不同,幼儿音乐教育有其特殊性,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其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的目的性更强,应该认识到幼儿园的音乐教育目的更多强调的是通过各种有趣的音乐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幼儿分享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幼儿音乐素质的发展起到一个奠基的作用,而这种幼儿园音乐教育目的的模糊给幼儿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现阶段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方法较为陈旧
在现阶段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陈旧,依然沿袭着小学的音乐教学方法,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音乐理论灌输与音乐知识强化依然大行其道,这显然与幼儿的年龄是不相适应的。幼儿正是心智发展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对于音乐的理解还处在懵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音乐教学的实施中,采用音乐知识灌式的教学显然是不恰当的,拔苗助长式的音乐知识化教学不仅不能让幼儿的音乐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相反还会造成幼儿对音乐的厌倦,不利于幼儿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点说,将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是对幼儿的一种折磨,这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有效实施是极其不利的。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认识到幼儿音乐教育的开展是幼儿学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学前教育是一种较为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幼儿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如果轻视幼儿音乐教育,那么幼儿的素质教育实施也就无从谈起,并且音乐教育本身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的教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彼此关联、互相影响、相互促进,过分突出任何一种教育而忽视另一种教育是不可取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实施中的重要性。
2.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在幼儿阶段开展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幼儿的动作与情绪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是幼儿参与生活实践的极好机会,幼儿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身体的动作变得更加协调了,音乐的感知力也随着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而逐渐地增强,在音乐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幼儿的心智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丰富了幼儿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化开展,目前很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已经开始与文化相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音乐教育。由于每一种音乐背后都有一种文化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持,因此可以说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表达,音乐与文化共存亡,没有文化就没有音乐,而没有音乐也就没有对文化的有效解读。音乐教育是一种对音乐与文化的有效传承手段,为音乐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还没有将文化有效的融合进来,因此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的发展,要有效的繁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对音乐进行文化渗透是必要的选择。
一、文化与音乐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表现与历史传承,狭义的文化主要是对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描述,广义的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体现,也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音乐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背后的文化氛围的支撑的,因此可以说音乐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文化的教育主要是按照文化的发展模式来研究音乐的发展,实际上,音乐与文化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感念,音乐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结合,我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不体现了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这种文化包括各种音乐乐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各种经典音乐作品的出现,比如高山流水的创作,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辉和音乐思维及审美情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我国音乐的巨大艺术魅力展示。
二、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是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元素决定着音乐教育的文化特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则只剩下对音乐技巧和技术的应用与描述,而失去了其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会促进音乐文化内涵的逐渐丰富。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音乐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机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音乐教育,那么音乐文化也会停滞不前。
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音乐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模式,目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沟通的增加,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教育模式及音乐文化底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音乐教育的转换也会促进音乐文化的不断繁荣和丰富,比如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其他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会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同化作用,对促进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文化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一种持续与稳定的作用,经典音乐是表现艺术价值的途径,是一种在感觉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的形式。因此可以发现音乐教育的基本智能是对音乐文化的一种延续,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使得音乐文化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有计划、有目的的音乐教育也可以有效的对音乐文件进行传授,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最大限度的领略音乐教育的要领,获取音乐知识。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实际上是一种去粗取精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筛选与整理实现的,这种筛选的过程主要依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要求来决定的。比如我国音乐文化历史上,曾经采用简谱、五线谱等音乐符号来记录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进步,五线谱和简谱逐渐成为社会音乐活动发展的需要,成为音乐教育活动中记谱法的主要教学内容。另外音乐教育还将音乐文化的内容进行了重构,以更方便的形式使受教育者接受音乐形式,从而最大化的提高受教育者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不断的掌握音乐文化的主体标准,确保音乐文化系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发展。音乐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种不断进行传承的过程,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结合起来,以促进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发展。
受中国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的发展更多是重视对基础的训练,反应在音乐教育领域,更多是对音乐教育的技术和技巧进行培训,而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的教育和培训相对较少,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音乐的艺术价值,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就音乐教育来看,目前许多国家都将音乐教育规定为美育教育,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我国,音乐教育虽然处于一种基础教育阶段,但音乐的文化内涵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文化的有效结合取得了初步性进展和成功,音乐的文化教育发展特点越来越明确。
四、结论
在音乐的文化教育与传承过程中,音乐与文化二者是紧密相关的,任何形式的音乐教育都必须经过文化的衬托才能体现出其艺术价值,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是目前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一种音乐只有与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相联系,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其艺术的价值。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发现音乐作品背后的创造背景以及文化内涵,以感悟到音乐作品中的文化积淀。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积极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体现出音乐教育的价值,促进我国优秀音乐的发展,保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价值的发挥。
参考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化开展,目前很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已经开始与文化相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音乐教育。由于每一种音乐背后都有一种文化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持,因此可以说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表达,音乐与文化共存亡,没有文化就没有音乐,而没有音乐也就没有对文化的有效解读。音乐教育是一种对音乐与文化的有效传承手段,为音乐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还没有将文化有效的融合进来,因此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的发展,要有效的繁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对音乐进行文化渗透是必要的选择。
一、文化与音乐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表现与历史传承,狭义的文化主要是对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描述,广义的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体现,也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音乐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背后的文化氛围的支撑的,因此可以说音乐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文化的教育主要是按照文化的发展模式来研究音乐的发展,实际上,音乐与文化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感念,音乐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结合,我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不体现了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这种文化包括各种音乐乐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各种经典音乐作品的出现,比如高山流水的创作,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辉和音乐思维及审美情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我国音乐的巨大艺术魅力展示。
二、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是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元素决定着音乐教育的文化特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则只剩下对音乐技巧和技术的应用与描述,而失去了其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会促进音乐文化内涵的逐渐丰富。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音乐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机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音乐教育,那么音乐文化也会停滞不前。
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音乐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模式,目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沟通的增加,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教育模式及音乐文化底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音乐教育的转换也会促进音乐文化的不断繁荣和丰富,比如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其他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会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同化作用,对促进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转贴于
三、重视文化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一种持续与稳定的作用,经典音乐是表现艺术价值的途径,是一种在感觉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的形式。因此可以发现音乐教育的基本智能是对音乐文化的一种延续,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使得音乐文化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有计划、有目的的音乐教育也可以有效的对音乐文件进行传授,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最大限度的领略音乐教育的要领,获取音乐知识。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实际上是一种去粗取精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筛选与整理实现的,这种筛选的过程主要依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要求来决定的。比如我国音乐文化历史上,曾经采用简谱、五线谱等音乐符号来记录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进步,五线谱和简谱逐渐成为社会音乐活动发展的需要,成为音乐教育活动中记谱法的主要教学内容。另外音乐教育还将音乐文化的内容进行了重构,以更方便的形式使受教育者接受音乐形式,从而最大化的提高受教育者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不断的掌握音乐文化的主体标准,确保音乐文化系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发展。音乐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种不断进行传承的过程,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结合起来,以促进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发展。
受中国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的发展更多是重视对基础的训练,反应在音乐教育领域,更多是对音乐教育的技术和技巧进行培训,而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的教育和培训相对较少,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音乐的艺术价值,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就音乐教育来看,目前许多国家都将音乐教育规定为美育教育,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我国,音乐教育虽然处于一种基础教育阶段,但音乐的文化内涵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文化的有效结合取得了初步性进展和成功,音乐的文化教育发展特点越来越明确。
四、结论
在音乐的文化教育与传承过程中,音乐与文化二者是紧密相关的,任何形式的音乐教育都必须经过文化的衬托才能体现出其艺术价值,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是目前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一种音乐只有与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相联系,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其艺术的价值。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发现音乐作品背后的创造背景以及文化内涵,以感悟到音乐作品中的文化积淀。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积极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体现出音乐教育的价值,促进我国优秀音乐的发展,保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价值的发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