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09:36: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基层工作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第一章 绪论
我国的电力市场逐步从垄断性市场向开放性市场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市场竞争将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对电力营销管理的研究,发现现有的基层供电所电力营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提出一定的办法,从而对改进电力营销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第二章 基层供电所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基层供电所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三集五大” 战略的提出,供电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基层供电所也在一步步的优化和改进自己,一步步的推进和对基层电力营销管理进行重新的规划,使基层管理工作人员逐渐从传统的繁杂抄写核查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行真正与现在市场契合的管理工作中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可喜方面。
(1)供电所电力营销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和很高的支持,基层供电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等都向着更加现代规范化方向发展。
(2) 在基层逐步落实了明确的职责分工,精确的岗位设计和流转细节等。
(3)运用了很多的高技术的管理方法,例如远距离采集数据等,不仅提高了人员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得电力营销管理方式的透明度得到提升,从而保证了电力资源有序化和数据化。
2.2 基层供电所电力营销存在的问题
(1)市场营销观念低下,不能规范化管理。我国供电公司之前一直实行垄断经营,因此导致了很多的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和管理观念还比较保守陈旧,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同时导致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能力也比较低下,供电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健全不能很好的紧跟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而且没有很好的绩效奖励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基层电力营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1]。
(2)营销方法较少。之前电力行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该行业制定的营销策略就比较单一化。和现在社会上新媒体和大数据相比较,电力营销的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电力企业想要保持原有的市场占有率和现有的市场竞争力,则就必须不断提高基层供电所工作人员的现代化营销管理水平。
(3)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足。由于市场的变革导致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在服务时还存在思维惯性,没有很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营销人员对于“客户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还没有完全的扎根于脑海中,例如在工作过程中业务安装效率低下,不能做到优质服务等。
(4)电价、收电费和电能问题。相信很多人都对电价有切身体会,各地各处及各性质的电价不同,同时附加费用很多,导致一张电价单有时显得混乱不堪,很多人很难看懂。现在我国供电市场上也会经常出现供电电压不稳,供需不当等矛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电能的要求也更加高,因此如何为各类不同的客户提供优质的电能已经成为电力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 基层供电所电力营销改进方法
对于基层电力供电所在面对新的市场时遇到的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对于原有行业的惯性思维和对现有市场的不了解,因此加强对现有政策和市场的学习和认识,逐步了解市场,同时加强基层工作人员对电力营销管理工作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实施营销策略的能力。
3.1 加强全体员工培训,转变观念,适应市场
人员的观念决定了其行动,只有改变了工作人员心中陈旧的观念思想,才有望培养全员的市场意识。培训员工加强对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水平,辅营业务的认识,同时改变工作激励机制,让全员得以了解和认识而后积极努力工作。现有基层工作人员存在老年化、学历低、专业技能不健全的问题,因此要逐步培养员工工作时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履行工作职责、使流程控制完全到位[2]。对于基层的员工,与市场和客户接触最为紧密,因此也要加强员工公共关系管理的培训。
3.2 升级电力管理系统,对全员进行量化管理
对电力营销信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或者引进更加先进的管理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统一处理各项电力营销业务,同时省去传统的抄写、核查、收取等繁杂的工作,把员工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市场拓展等能对企业创造收益的活动。对每个员工的工作进行量化,强调员工的工作绩效,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同时通过先进的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评估出各站点,员工工作和实际目标之间的差距,可以使得领导快速而及时的做出新的改进方案。
3.3 提高电能质量,推行差异化定价策略
电力就相当于一个电力企业的产品,而产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收益,因此电力质量对于电力公司来说是重中之重。电力管理工作应该建立在满足客户基本用电需求的基础上,解决困难客户的用电问题,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保证电能的质量,这样才能让客户在市场上这么多可替代电能中选择你。大力推广电缆线路多条主要线路加一条备用线路,避免由于一处设备或线路损坏而影响到整条线路。
对于分时段电价,推行用电高峰期正常电价,低峰期优惠电价,能充分体现电能商品的时间价差。通过使用差异定价,可以鼓励客户错开高峰用电,这对电网公司的设备利用率和负荷率有所提高,这可以有效提升用电客户,供电企业或者社会经济效率。
3.4 做好客户服务
在新的形式和市场环境下,做到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只是基本的,而做到让每个顾客满意的服务才是努力的方向,而要想真正的留住顾客就需要做到超过顾客的预期。要想做好服务需要从整个环节入手,第一个环节即在销售阶段,
一、基层税务管理目前存在的弊端
目前基层税务管理是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建立的“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模式,基本确立了征收、管理、稽查相互分离的精细化运行格局。县级局设有征收、税政、办公室、人教科、服务大厅、管理和评估等内设机构组成,面向个体纳本文转载自税人的基层税务所也全部撤消。机构大幅收缩,在提高纳税人办事效率的同时基层税务人员也深切的感受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征收、管理、稽查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信息的沟通严重脱节,象是人人有责任又是人人无责任的局面;对税源、税基的监控不力,基层管理人员对纳税人的缺少全面了解,漏征漏管现象严重;管理人员感到力不从心,怎样管,管什么心中没数;工作缺乏主动性,大厅人员等上门,管理人员等派工,稽查人员搞游击。综合上述原因主要是“部门信息衔接不畅,责任追究难以划分,税源监控不力”是当前税收管理面临的基本难题。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求创新,是有利于我们进步的好方法。与征管改革相比税务部门的人事改革相对滞后,改事没有改人、人事相分离,推行竞争上岗没有当成一种制度形成一种氛围长期坚持下去。税务部门是一个业务性比较强的执法机关,后勤、人事、监察等部门应当以加强税收服务、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为重点,然而在实操作中存在对非业务事项所花精力逐渐大于业务事项,与推进税收业务建设、组织税收收入无关的成本和精力在逐渐加大;在内部管理和责任追究上普遍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责任疏松,落实不到位,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或不干。在税收制度和措施上的缺陷不是根本的原因,人为的因素永远是最重要的。
二、基层税务管理目前面临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和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大量涌入,国有、集体企业的经济改革,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集团公司、协作企业、分支机构,甚至跨国经营愈来愈普遍,企业性质由过去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发展为目前的股份制有限公司为主,民营经济急剧壮大,而我国人口众多促使从业人员相对复杂。自九四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税务部门的人员结构没有发生跟本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从事经营纳税人的数量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层税务人员以前人均管理100个企业,现在可能要翻倍甚至更多,加上企业复杂的经济业务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要做到精细化管理难度很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融合,我国的财务制度也基本同国际接轨,企业由过去单一财务会计、税收统一核算向复杂的财务会计、税收分离核算的方向转变;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是企业财务核算的发展方向,多年来基层税务工作部门的人员基本以内部子弟、转业干部、税务中专院校毕业生为主,业务素质相对偏低,虽然做过不少的培训、后续教育,但实际收效甚微;加上年龄在40左右的基层工作人员成为基层的中坚力量,职务前途基本到顶,人际关系趋于成熟,部分人员安于现状、无功无过的心态;虽然部分年轻人员挑起了业务大梁,但是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僵化的人事制度和竞级体系使基层税务人员缺少工作热情。因此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信息技术和财务核算的运用能力与企业会计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在管理上给税务机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版权所有
基层管理 有效沟通 问题 策略
管理是一个通过发挥各种管理功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机构的效能,实现企业共同目标的过程。企业基层管理者最基本的管理功能就是把上级管理者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职工,并指导和带领他们完成工作目标。基层科室及班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是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系。
基层管理人员如果能在管理中开展有效的沟通,将会极大提升基层管理的执行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构建和谐企业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1.有效沟通在基层管理中的目的和重要性
1.1 沟通的目的
基层管理中有效的沟通就是为了建设和谐、高效的团队,实现共同的目标。
1.2有效沟通在基层管理中的重要性
1.2.1领会理念,化解矛盾
对决策的理解准确、清晰是实施有效沟通的前提。在施行的过程中,管理者要和执行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对决策理念达成共识,使执行者准确无误的执行。同样的信息由于接收人所处的环境、位置、年龄、教育程度等不同,对信息感知存在差异性,就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来弥补这种差异性。但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阻碍因素,只有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化解这些矛盾,使工作顺利进行。
1.2.2激励员工,形成积极的文化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影响甚至改变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把那些视工作为负担,不专心工作的员工转变为对工作非常的投入,工作中积极主动,表现出超群的自发性、创造性,把有效沟通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在基层广泛应用。
1.2.3创建和谐团队
管理者和员工的有效沟通,可以拉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强化彼此的信任程度,使员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得到保证,增强团队及员工间的凝聚力,使团队更加和谐。通过有效的沟通,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增强团队实力。
1.2.4提高管理效率
在基层工作中员工之间的摩擦是有的,有效的沟通可以使这些弊病得到消除,从而增强内部的凝聚力。简单的工作可以通过简单的沟通就能达到有效,而复杂的工作可能需要通过多次沟通才能达到有效,当沟通的双方针对沟通的信息达成共识并感觉心情愉悦时,才会按照信息的理念去支配自己的行动,把工作当成兴趣,使工作效率提高。
2.基层管理中沟通容易出现的问题
2.1沟而不通
沟通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沟通时,如果双方掌握的信息不足或不对称,将会大大降低沟通效果,形成沟而不通的局面。沟通的时机选择不对;没有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沟通的方式;有些沟而不通的局面是由于岗位职责不清,职能划分混杂造成的,做为一名管理者要善于分析沟而不通的原因,及时补救。
2.2沟通方式存在弊端
在基层管理中,管理者进行管理沟通时往往采取一些较传统的方式,使员工只能按规定动作进行操作,限制了员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员工的的潜质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不能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3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沟通
很多基层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沟通对管理的重要性,认为在基层工作,只要按上级的指令执行就可,认为下属就应该听从上级的命令,按规定动作工作。也可能由于管理者自身因素而缺乏沟通技巧,缺乏与被管理者的沟通能力,这些问题也将导致管理过程中缺乏与员工的实质性沟通,使基层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各种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3.基层管理中有效沟通的策略
3.1管理者要具有管理沟通的思想意识
基层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到管理过程中意见不统一属于正常现象,管理中的矛盾可以通过多次交流沟通和协调,使意见达到最终的统一。各层级之间沟通的链条不能断,并在行动上表现为积极主动,为团队、为员工提供一个高效、和谐的沟通通道,通过提高沟通效率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3.2管理者要练就良好的沟通能力
作为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将企业上层的管理思想等信息准确的传达到基层员工那里,并引导他们为完成既定目标而努力。管理者在表达管理目标及自己的意见时思路要明确,内容简单扼要,使对方能够很快的接受传达的信息。
3.3解开沟而不通的死结
解开沟而不通的死结,并促使管理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要进行沟通前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明确沟通的目的。实行一次沟通时,期望达到的目的要明确;二是掌握好沟通的时间;三是要明确沟通的对象。虽然你说得很好,但你选错了对象,自然也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四是要掌握沟通的方法。因人而异来选择正确的沟通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
3.4选择适宜的沟通方式
一般情况下以传统的沟通模式为基础来不断注入新的沟通方式,大家比较容易接受。针对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群体,来采用哪些不同的沟通方式,这是基层管理者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尝试的管理课题,基层管理者充分发挥沟通方式的优势,才能够使沟通更具实效性。
3.5达成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必须建立在对相同规则认知的基础之上。达成有效沟通,双方必须拥有共同的愿景。一个为企业员工所充分认知的共同目标,如果在操作层面上不能与员工的切实感受联系在一起,那它同样由于难以在沟通基础上产生信任、引发共鸣而使员工产生内在的自我激励行为来形成自主管理的良好局面。
3.6为沟通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
“人和”是一个团队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要做到人和,就必须要沟通,并且要以诚沟通,以宽沟通。一个团队,必定存在大大小小的矛盾,因为矛盾造成的冲突和抵制情绪必定影响到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氛围,作为管理者就要及时合理地处理这些矛盾,把握好沟通的尺度,该畅则畅,该阻则阻,有效地化解矛盾,巧妙地利用矛盾为员工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4.结束语: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够使组织内部的合作保持协调一致,进而使整个组织形成堡垒具有战斗力。基层管理者要依据团队现状,以诚、宽的心态,以适宜的沟通方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内部沟通方式和渠道,并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为团队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员工自主管理的潜能,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洁.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2008.04
按照区局领导的安排,本人分配在扎路营片区工作,在区局党组和分局的领导下,本人一是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区局党组和分局的领导,二是对片区监管工作认真负责,三是认真向基层学习,四是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具体参与了以下几项工作:
1、对扎路营市场主体的清理规范。
扎路营市场是临沧城内较繁荣的市场之一,已完成一期建设场内有门店158间,已开业的商铺126户,通过片区管理人员的摸抵排查,仅有20余户持有营业执照,并且20余户中大部分是核准的经营场所与现实不符,其余111户都属于无照经营,也就是说扎路营市场内的所有经营者基本属于违章经营,在场内无照经营时间最长的达10月,场内无照经营率高达90以上,开业的126户中有近120户需要办理新设立登记或变更登记。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整治工作组经研究,采取了场内以规范登记为主的原则,为了达到将所有经营者纳入登记管理的目的,我们采取了宣传与服务相结合,市场开办方及相关部门与工商部门分工配合相结合的工作原则进行规范。在工作中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做到了宣传到位、服务到位。通过宣传发动后,执法人员深入到每一户经营者的店铺中进行上门办照服务,采取了直接由执法人员帮助经营者填写申请表,帮助复印相关材料、帮助解决场地证明文件、当场收取登记费、工本费,对不涉及前置许可的,申请人签字后,及时送交打印执照,对涉及前置的帮助经营者填写申请表后,由相关部门当场告知申办前置应提交的材料,待完善前置材料后在及时打印执照,对打印好的执照安排专人送照上门等措施,由于采取的工作措施得当,对市场主体的整个清理规范办照工作,进展顺利。场内的所有固定定铺面经营者都按规定办理了营业执照,有照率达100%。亮照率也达100%。本人在市场主体的清理工作中亲自参加了一系列的工作,为规范主体行为尽到责任一个普通管理人员的职责。
2、对扎路营市场市容的清理规范
为了有效的开展市场整治工作,在清理整治之初,在本人的倡议下市场开办方与整治工作组召开了专题研究扎路营市场存在问题工作会议,通过分析,扎路营市场内脏乱差、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消防通道不畅、交易秩序混乱现象突出,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象,整治工作组确定了拆除违章建筑、清理占道经营、畅通消防通道、消除市场安全隐患、建立健全市场开办者内部管理长效制度的工作思路。在市场开办方的配合下,本人指挥、参以了市场内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消防通道不畅的清理工作,强行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56户、违法广告30余条幅。虽然拆除工作阻力较大,被拆除的经营户情绪激动,一度二次出现动武阻碍拆除工作的迹象,但在执法人员、市场开办方及公安综合执法大队的配合下,动武阻碍拆除工作的情况得到控制,按要求完成了拆除违章建筑工作,通过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市场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通过占道经营的清理,交易秩序得到改善、畅通了消防通道、消除了市场安全隐患。卫生环境得到了改观,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树立了临沧中心城市的良好形象。
3、对辖区内违法违章行为进行查处
由于凤翔风分局监管辖区大、范围广、监管对象多、监管人员少、交通工具不足等原因,辖区内无照经营等违章违法现象较为突出,根据片区管理人员提供的钉子户名单,即多次通知拒不办照的经营户,我们采取了拔钉子的方法逐户进行清查,凡有违章行为的一律先处罚后规范的原则,开展拔钉子查处违章违法行动。在整个查处工作中本人做为案件主要承办人直接办理的案件20件(全部是一般程序案件),收缴罚没款17100元,收取会员费1000元,没收裸装速冻面米食品157.5公斤。在20件案件中,其中,无照经营案件18件,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2件,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做到了既快查、快处,又做到程序合法,做到了查处快、结案快、执行快。在本人从事工商工作20多年里,第一次做到了5天查办5个一般程序案件案件,并且全部做到当天进行现场检查,第二天全部结案并执行完毕。在查办的20件案件中,无一件复议案件。在查办过程中敢于碰硬,查办了从未受过行政执法部门处罚过的澜沧江啤酒
企业集团无照经营原生茶庄案,收缴罚款9000元。对无证、无照在扎路营市场内摆摊的4户销售和用中草药看病的经营户进行了取缔限期搬离市场。
本人带领本小组人员,对辖区3个超市销售老5类食品,执行国家食品强制标准qs标志情况进行检查,按规定自20__年1月1日起,我国在大米、食用植物油、小麦粉、酱油和醋五类食品行业中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也就是说所有销售的上述老5类食品都必须要有qs标志。这是工商部门第一次对qs标志进行检查,通过对3个超市的104个老5类食品进行检查,其中,大米20个、食用植物油25个、小麦粉19个、酱油17个、醋23个商品进行检查,所有销售的老五类食品都有qs标志,符合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定。也就是说,超市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是基本到位的,消费者在超市上对老五类食品可以放心购买食用。
4、对查处后的当事人进行上门服务
本人做为案件主要承办人直接办理的案件20件中,有18件是无照经营案件,在查办过程中我们坚持违法必究的原则对违法行为作了行政处罚,但不是一罚了知,在处罚执行完毕后,我们又重回到被处罚的当事人店中,进行上门办照服务,执法人员帮助填写申请表,帮助协调前置申批事项,帮助复印相关材料、现场收取登记费、工本费,直接送交服务大厅进行受理、执照打印好后,执照安排专人送照上门,18户被处罚的当事人,已为17户办理了营业执照。通过真诚、热情、周到的服务,化解了被处罚当事人对执法机关或执法人员的抵触情绪,真正落实了总局周伯华局长提出的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执法树权威、服务树形象,在被查处的当事人心中,树立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严格、服务热情、周到、人性化管理的形象。
5、为市场长效监管拟定相关制度
随着清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与市场开办方多次沟通、交流,逐步掌握了市场内存在种种问题的根源是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本人一是向市场开办方灌输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二是向区局领导汇报、三是发挥业务科室工作的长处主动帮助市场开办方拟定各项管理制度。在此项工作中本人拟写了《临翔区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该办法对开办方的责任、各监管部门的职责、进销货台帐的建立、注册登记并联申批等内容作了祥细的表述,很多地方体现了《特别规定》的内容,符合临翔区和临沧的实际。与韩之京同志一道拟写了市场开办方的《先行赔付制度》、《保安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守则》、《经营户守则》、《消防管理制度》、《水电使用管理制度》、《治安管理规定》、《卫生管理规定》、《文明经营公约》、《落实第一责任人责任书》、《诚信经营承诺书》11个内部管理制度,为实施市场的长效监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几点经验和体会
通过近2个月的基层执法实践,个人得到了锻炼、实践经验得到丰富、了解了基层工作的实际,避免了今后闭门造车,拟写的文件、规定、制度在基层无法执行的现象。通过实践本人认为最值得总结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是凡有违法违章行为必须先查处后规范的这一经验。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工商部门对服务强调的多、执法有所弱化,这一现象去年以来有所改变,但“首违不法”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执法树权威、服务树形象的意识还没有形成,今后应该形成不论什么单位、什么人,只要违法必先查处,特别是无照经营的。友邻单位和各种关系的说情只能减轻不能免罚。
二是在案件查处上执行谁发现、谁调查、谁决定、谁处理、谁执行的案件查办新方试。可以说这是这次的案件查处工作能够快速结案,取得较好成绩的真经。这应该是我们一直所要探索的最好的执法机制,这种方式应该很好的的进行总结、推广。这个方式的核心是决定权,关建是核审关,只要相信我们的干部,按照职级下范一定的决定权,就能够做到快查快处,案件核审要转变观念,对一线查办的案件不是挑刺、否定,而是服务,只要不存在定性的错误,一切内部文书,核审时间应随案件的要求而定。
三是市县(区)共同办案或市局直接查处县(区)局案件的经验。这是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最好的途径,通过市局直接查办县(区)局管辖的案件,也是促进基层履行职能的一个最好的办法。
四是整顿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经验。此次本人做为案件主要承办人直接办理的案件18件无照经营案件中,大体可以分为二个行业,一是美容美发业7户、我们在查处后,在进行规范时,美容美发行业原要求提交卫生许可证,所以一直不能够办理,造成无照经营,为了尽快规范这一行业,查阅前置许可目录后,未明确规定,我们及时为当事人办理了营业执照,规范了这一行业。二是临帮路岔口餐饮业6户无照经营,在进行规范时及时与卫生部门协调,虽达不到卫生验收条件,但作为集中整治工作中的问题,作为特殊情况及时办理了许可证和执照,规范了这一路段的餐饮行业。
五是部门协调,合力监管的经验。在临翔区此次开展的清理整治市场秩序工作中,采取“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部门参与、联合执法”的集贸市场集中整治措施,卫生部门抽派6名人员从始至终全程参加集贸市场集中整治工作,建设、公安、药监、质监、安监、经济等部门根据集中整治内容,及时派人协助开展工作。防疫部门现场为申请人抽血化验,卫生部门现场填写申请表,工商部门现场办照、公安部门安全保障。从而走出了一条“联合协作,规范行为”的集贸市场集中整治路子,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六是敢于涉足监管新领域。对qs标志的监管,目前工商部门在这一领域的监管还是一个空白。对超市的检查虽未查出销售无qs标志的食品,但,表示工商部门已开始对注重这一领域,已开始对流通领域中qs标志的情况进行检查,通过这次的检查,积累了涉足这一领域的一些经验,为今后更好的开展这一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存在问题和几点建议
1.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现代企业管理学将企业管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治管理;第二层次是法治管理,分为岗位责任制阶段和精细化管理阶段;第三层次是人本管理,分为文化管理阶段和自主管理阶段。精细化管理是法治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过渡,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
2.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理念上的转变。精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精细管理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五大转变:随意化到规范化的转变,经验型到科学型的转变,外延式到内涵式的转变,机会型到战略型的转变,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
3.精细化管理是“精”在事前,“细”在过程,需要精心策划,完美执行,才能日臻完善。一方面是把工作细化,细节决定成败;另一方面把工作做到位,将工作做精。精细化管理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它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管理模式,全员性要求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都要精细化、精益求精;全面性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信息化管理、物资设备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管理等;全过程性即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每一个过程的始终。
4.精细化管理还应把握好一个“度”。一味追求管理过程的精细程度,过分关注小事,缺少宏观战略上的理性思考,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损失。精细管理不只是关注小事,更不应是舍本逐末,而是一种战略性实践、一项系统工程。没有战略性的思考,没有不折不扣的执行,没有科学系统的配套制度,精细管理就会成为一只没有舵手的航船,终究会迷失方向。
二、“三基”工作与精细管理的关系
“三基”是指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三项管理。“三基”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它的重点在基层队和班组。不论管理体制怎么变,经营机制怎么转,基层队、班组作为油田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没有变,“三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变。再好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措施,都要靠基层来实施;没有基层的涓涓细流,经济效益就是无源之水。“三基”工作贵在持之以恒,关键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我们要坚持把“三基”工作贯彻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常抓不懈,善始善终,抓出成效。加强“三基”工作,就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增强物资供应系统的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生产经营能力,为精细化管理打好基础。
三、充分认识“三基”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几年,石油石化行业原有的传统管理方式方法受到一定的冲击,“三基”工作也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并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时代在发展,“三基”工作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继承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基础上,赋予时代特色,充实新鲜内容,创新工作方法。集团公司编制的《基层单位三基工作基本要求》,以标准的形式明确了油田企业“三基”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使“三基”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对“三基”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详尽的要求,使“三基”工作更具可操作性。所有这些都为在新形势下油田的“三基”工作丰富了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建立了长久机制。
加强“三基”工作,是中石化集团加强管理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了以“三基”工作为重点,加强基础管理的要求。要求开展“三基”工作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化相结合、与成本费用控制相结合,突出抓好一线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基本功训练,使其制度化、经常化。把基层队的达标升级再次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突破口。
四、完善措施,真抓实干,确保“三基”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良好氛围。要把加强“三基”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编制工作方案和运行计划,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管理的规范化,来自管理措施的严格。严格管理,造就职工规范、高效的工作习惯。“三基”工作必须与专业管理高度融合,才能为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有效支撑。“三基”工作的重点始终与生产经营的工作重点紧密结合。通过把“三基”工作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效益经济模式,为企业的良好经营业绩提供了有力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单位的体制改革在不断进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而,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第一,农村基层行政单位管理成本较高。从农村基层发展现状看,我国多数农村基层单位经济实力较弱,人员多而复杂,而且基层人员数量与基层业绩不成比例。当前,农村基层单位招待费超支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违规现象,虽然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压缩招待费支出,但招待费超支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农村基层单位超标严重。我国农村基层单位债务也比较多,有些农村债务问题还比较严重,整体来说管理成本比较高。
第二,农村基层单位管理方式缺乏灵活性。部分农村基层领导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机械,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有的基层干部习惯于开会发文件,布置多落实少,缺乏检查督促机制。有的农村基层的管理办法过于简单,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差错,这都会影响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在基层人员和群众中的形象。①
第三,社会发展现状导致了农村基层管理出现更多问题。社会资源的分布不均、地区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及管理的缺陷造成很多农村地区发展日益滞后,两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也造成了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导致恶性循环持续发生,需要社会给予农村基层更多关注和支持。
基层管理体制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基层管理体制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领导者自身因素。导致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的因素有很多,管理者自身因素极为重要,农村基层领导长期生活在基层,普遍缺乏管理中应具备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艺术,缺乏必要的法律和管理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部分领导不注重工作方式变化,一味强迫命令,引起基层人员的抵触情绪。
第二,历史和社会的因素。随着中国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城乡两极分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交通、经济、教育、文化等资源上,城市地区都要好于农村地区,在管理方面同样如此,城市有优秀的管理者,有高比例、高素质的城市人群,而农村基层管理者水平及农民群体素质和城市相比差距甚远。
第三,管理体制本身的问题。虽然目前在农村基层领导岗位选拔中采取了民主选举方式,但现行体制中的一些弊端仍阻碍了基层政府形象和领导素质的提升。现行基层行政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竞争上岗机制,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位和人际关系比较稳定,容易造成干部拉帮结派和一家亲的现象,虽然有民主选举,但论资排辈、拉帮结派、贿选等现象仍随处可见,阻碍了优秀人群进入到领导岗位,导致基层干部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主要是指根据行政人员的心理需要,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式,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激励等措施来激发、疏导行政人员思想行为,以有效地实现成员管理的目标活动。对于农村基层单位而言,激励机制改革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激励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层人员的各种需要;第二,激励的形式是奖罚并存,形式多种多样,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第三,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村基层行政单位的长远发展,同时达到个人、单位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且从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和情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等的生理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要,即人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和熟悉的环境中;第三个层次需要是社交需要,即人要求与社会人群建立情感联系,并享有社会地位的需要;第四个层次需要是尊重需要,即人希望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认可和他人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指每个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量,不断去发展自己和完善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简单明了并且清晰地说明了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可变性。②
动机是由于人内在的需求及外部事物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动机产生于人自身的需要并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③。因此,由于人内在需要产生的动机在一定条件刺激下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引导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对生活和工作的认识。对农村基层领导干部而言,满足基层行政人员对自身需要的渴望能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想调动大家工作热情,更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就应当从基层人员心理需求出发,想方设法去满足农村基层人员的内在需求。
激励机制在农村基层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机制是当前社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源泉,是促进农村基层单位及我国行政领导管理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激励机制对于适应我国行政管理干部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广大农村基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高群众的满意度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也有助于深化农村基层单位改革。
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机制是依据员工的全方面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将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上,使其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点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在现实工作中,基层员工的素质和才能并未充分展示出来,通过正确认识和分析影响基层人员才能发挥的诸多因素,然后充分运用合适有效的激励措施,可以更好地激励和鼓舞基层人员继续奋发努力和积极工作。激励是持续不断地激发个人积极性的心理过程,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支配的,需要促使动机产生,动机又不断驱使着人们去探索和创新。由于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当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对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的不满而产生厌倦情绪,对于工作只是简单应付。农村基层领导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去满足基层工作人员的需要,引导他们的动机,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促使他们为目标不断前进和奋斗。
激励机制有助于形成良性竞争环境。科学的激励机制包含合理的竞争理念和思想,它的良性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合理的和有效的竞争环境,从而促进良性、积极的竞争。竞争机制是调动基层行政人员积极性的一大法宝,建立严格的行政人员竞争机制,能给行政人员以动力和压力,有利于调动行政人员积极性,使基层单位更富有朝气和活力。适当的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能够提升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使基层行政内部产生一种竞争的氛围,这样在促进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也选拔了优秀人才,促进了良性竞争,也提升了基层单位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竞争主要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两种形式,正当的竞争就是运用合理的手段正向对比,不正当竞争主要是指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和方式限制和挤压竞争对手。在农村基层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基层人员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及时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杜绝不正当竞争的产生,还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正当竞争。农村基层领导还要有完善合理的评估考核机制,要以工作业绩和能力去考核工作人员,而不是根据领导的喜欢和人际关系来评价基层工作人员,从而使基层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更加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
激励机制有助于农村基层单位深化改革。激励机制是采用现代化的合理措施方法,对于和物力要素相结合的人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组织调配等,使人力要素和物力要素时常处在合理的分配比例,同时通过对激励对象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心理进行有效引导和监控,做到人尽其才和事竞功成,从而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各构成要素效能的发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想发挥效能最大,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激励原则。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但农村经济的发展却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注重基层单位人员的激励有助于合理配置人力和物力等各种资源,有助于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思想、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正面的改观,可以提高行政工作人员的形象,也有助于农村基层单位继续深化改革,促使他们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改善民生,转变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
农村基层管理中激励方法和途径
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包产到组、,以个人为基点来调动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当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致力于本地区的共同发展。现如今,农村基层领导仍要重视建立和利用激励机制,并要在激励过程中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方式,并且要注重把握激励的程度,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基层工作人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
首先,要注重建立创新管理机制。激励工作同人力资源管理中其他工作一样,也有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农村基层管理中要有规范的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更有效调动农村基层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单位数量庞大这一现状,农村基层领导可以学习“全民创业”的发展理念,积极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在岗带领大家一起创业,形成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发展体系,营造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大家齐心共同致力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创造一切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农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管理机制创设中还应该包括考核机制,基层考核机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考核结果要做到奖惩分明,突出贡献的要予以适当表彰,还可以起到明显的表率作用,对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员工也要及时处罚。④管理机制还要结合基层行政工作的重点,注重民生和民权的落实,不流于形式,积极鼓励基层一线员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到群众中去,不断引导基层人员积极为地区谋发展多做贡献。基层单位还可以建立基层激励情况评估制度,通过及时有效分析基层单位的激励水平和激励效果,及时对激励体系的内容、结构和过程做出调整。
其次,要注重对基层人员的全方面激励。在对农村基层人员激励过程中,除了传统经常采用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还可以采用情感激励、期望激励和公平激励等等。情感激励具有两极性,积极的合理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能力和情绪,消极的情感则会减弱和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和情绪,基层领导要善于使基层员工保持积极情感,消除和抑制消极情感。⑤期望激励指是通过调节对所追求目标或结果的期望心理来调动激励对象积极性的措施,如果认识到某个目标的定位过高,而且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也很难实现,那么运用这一目标来激励则会导致失败,因此激励机制中确定目标也非常重要。公平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在分配过程中存在公平感他们会努力工作,而如果存在不公平感他们则会消极应对。农村基层单位管理者要遵循客观、公正和民主的原则,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公平感,从而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要少些物质奖励,多注重精神激励,农村基层领导要善于发现基层人员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彰;⑥要利用身边的先进案例教育单位工作人员,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基层领导自身也要注重提高素质和修养,在工作上要和基层人员共进退;要转变领导工作方式,积极走进群众中,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彻底改变办公室命令的管理方式,共同致力于基层队伍的建设。
再次,要合理掌握对农村基层人员的激励程度。激励程度是激励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激励程度和激励效果有着紧密的关系。农村基层管理者能否恰当地运用和掌握激励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基层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激励过度和激励不够都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还会对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影响。如果激励程度过低就会导致激励对象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但如果激励程度过高则会使被激励者感到容易而不珍惜,也会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因此激励程度一定要恰到好处。总体来看,由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长期与群众接触,工作压力较大,各种物质津贴补助不能满足正常的生活需求,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给予基层人员一定补贴。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补贴政策,采用绩效考评的方法鼓励基层人员提升工作热情,努力搞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激励频率在激励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频率,才能充分发挥基层人员激励的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激励频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作内容、激励目标、工作环境等,在具体的激励机制管理过程中,应根据环境和个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恰当和合理的激励频率。
在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基层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涉及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对农村基层这一复杂的大环境,科学界定基层领导干部职能,适当使用激励机制,能够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及群众的满意度,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构建都有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注释】
①王宏伟:“浅析基层乡镇政府行政执行力的提高”,《经济师》,2010年第9期。
②③[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④王欣东:“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探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第1期。
⑤陈娜:“行政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25期。
⑥张松业:“浅论行政管理中的激励”,《地方政府管理》,1998年第10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给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面临的难题
1.乡村治理矛盾凸显。在乡村治理方面,乡镇和村这两级组织各自都具有两种职能:一是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乡镇、村两级组织有责任为本社区居民提供适合其规模范围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执行从中央到省、市、县布置下来的各项任务。履行这两种职能都需要财政作保障。税费改革尽管有乡镇机构、农村教育的配套改革,但财政缺口仍较大,乡村两级的财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执行上级各项任务的功能相对弱化,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现行的以农田水利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农村科技的推广运行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将变得更加艰难。
2.人地矛盾纠纷日益严重,农民隐性负担尚未涉及。针对农民负担而言,税费改革关注的只是农民的显性负担,而对农民的隐性负担关注不够。城乡分割体制是农民隐性负担过重的制度根源。农民隐性负担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二是农民进城成本仍然过高,并且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三是农民付出子女教育、医疗等费用过高;四是农村基础建设等收费成为农民甩不掉的一大负担。
3.乡村收支缺口较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但与此相伴的是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村级债务黑洞将是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其特点为债务构成复杂,利息高,且多为短期。而且因管理上的混乱,至今仍未能有效遏制新的债务不断增长势头,农村债务包袱有增无减,各种开支无法削减。乡镇仍必须按时应付以下几方面的开支:乡镇干部的应发工资;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这一部分工资数额大,基数高,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还有最令乡镇财政和乡镇主要领导头疼的大宗开支:乡镇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用及其他社会保障费用;日常办公经费,包括招待、车辆等必须的费用;订阅各种上级要求的报刊、书籍的费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开支;等等。
4.乡村两级干部的待遇及走向成为乡村基层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乡镇干部面对乡村工作职能的重新定位和角色的转换,在部分干部中产生了失落感和盲目性的困惑。推进乡镇体制改革,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使目前乡村干部的工作,一下子从原来的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进人闲暇无事的工作状态,大多数干部都有一种失落感和不适应性,习惯的思维方式失去作用。于是,因职能的转变,部分干部对新的角色一下子难以适应,导致干部责任心下降。由于乡镇职能转制上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工作的正常运转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新形势下影响乡村基层工作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力度不够、路子不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矛盾增多、难度增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所致。农村义务教育的“普九”验收;乡村道路、农用电网等农村基础建设的全面升级;农村饮水工程的全面铺开以及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体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剧增了村级集体资金的投入量。在农村集体收入本来就出现短收的情况下,不切实际的基础建设项目的盲目上马和少数人为捞取政治资本的形象工程和政绩样板的出现,给本来就不足的农村经济积累雪上加霜。农村基层组织长期局限于财力的限制,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收税收款等琐碎事务中,办任何事情都把手伸向群众,必然导致党群、干群之间容易滋生矛盾。因此,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建设遇到的种种问题,发展不够是关键的症结所在。
2.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能定位不准。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必须思考“干什么,怎样干”的新课题,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税费改革呼唤“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干部的新要求。但客观地说,目前基层组织还没有实现这种角色的转换,基层干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素质。突出表现在工作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种一管一收”、“催一征一罚”,没有把工作重心定位在依法行政,以法律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来管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积极发展农村经济,自身示范做样子,教育群众换脑子,引导农民找路子,建立一个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上来。
3.改革的跟进措施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目前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改革还考虑得不够,带来了基层组织建设上的难度。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改革力度太小,对于弥补日益扩大的财政缺口来说于事无补;乡镇部门机构改革还不到位,乡镇合并了,但是人员并没有减少;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教师工资的发放并没有真正摆脱由乡镇负担的做法;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上;等等。由于这些配套改革没有及时跟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处在夹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新形势下乡村基层工作的对策与思路
税费改革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1.抓发展,为乡镇基层工作打下物质基础。改革带来的功效是暂时的,即便实现了“零负担”,如果群众的收入没有增长、经济没有真正的发展,群众仍然不满意。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发展致富,坚持发展这一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唯一出路。(1)必须看准市场抓调整、抓工业。在“农业保稳、工业致富”的格局下,把抓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上来,坚持集中精力培植支柱产业,大力涵养财源。一是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增财源;二是大力发展乡村工业,扶持骨干增财源;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规模增财源。(2)盘活存量,变资产为资本,变资源为财源。一是乡镇、村如果在所在集镇有闲置的土地,又适合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允许其以人股的方式联合开发或出售长期使用权来增加收入。二是近年来通过布局调整,一些县取消了许多所中小学,空出了不少土地和房屋,这些土地和房产等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又是一笔很可观的固定收入。三是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结合“空心村”改造,争取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将大量空置宅基地和集体所有的废弃荒地进行复垦整理,使“生”地变“熟”,在目前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的形势下,这些土地的承包经营特别是转变成建设用地后,无疑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3)规范“一事一议”制度,确保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当前没有相关法规保障“一事一议”实行的情况下,可尝试由县政府出台有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定,制订具体操作细则,切实解决项目难议成、多数人同意的事情少数人不执行、外出人员筹资难收齐等弊端和问题。村级组织要掌握时机和方法,充分用好“一事一议”。2.抓改革,为减免农业税提供体制保障。各项配套改革既是减免税改革内容的深化和延伸,也是巩固减免税改革成果的保证。一定要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精简机构、减少支出”的目标,切实推进各项配套改革。(1)深化财税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按照乡财乡理、乡事乡办、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乡村财政体制。一是合理核定收支基数;二是适当调整县乡收支范围;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证基层政权运转和农民负担不反弹。(2)继续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乡镇事业布局。一是淡化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完善乡镇机构改革。在机构设置上本着“强县弱乡”、“实县虚乡”的原则,重新定位乡镇政府职能,严格控制领导班子职数,严把人员人口关,大力精简内设机构。二是减少乡镇政府事权,积极推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思路,合理调整事业单位布局,大力压缩编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三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对乡镇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适当集中办学,同时对教师实行定员定岗,解决农村中、小学过于分散、师生比例不相称、师资浪费等问题。(3)加快合组并村步伐,大力推行村干部公职化。一是按照“尊重民意、便于管理、规模适度、整建制撤并、所有权不变”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人口少、规模小、地理位置相近的村庄,通过撤并达到“村级规模合理、资源配置优化、村级组织健全、服务功能强化”的基本目标。二是在此基础上,从乡镇机构选派政治素质高、熟悉农村工作、懂农村经济管理的年轻干部或转业退伍军人,下派各村挂任实职。三是培养选拔一批“富人村官”。农村圈子很小,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表率作用立竿见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致富能力不强的村干部,自己穷得叮当响,当然也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因此,从治穷先治官的角度出发,培养选拔一批“能人村官”、“富人村官”,使其承担起带头闯市场、带头致富的“领路人”作用。
3.抓减债,积极化解乡村财政风险。农村不良金融债务的存在,直接关系着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成为县、乡各级政府关心、农村集体组织烦心和广大群众不放心的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清理防止并重。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减息减债。农村因借、贷形成的债务,在认定核实本金基数和利息基数后,重新界定利息,禁止高利息或息转本。对违反国家规定的高息借贷,按合同期法定利率标准,逐一核定本息,置换统一票据,严肃清理无本生息、少本多息、利滚利等违法行为。(2)变现资产,清偿抵债。凡有负债的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其闲置资产(包括乡、村集体企业在内)进行登记、评估,转让经营权或公开拍卖,所得收入用于还债。(3)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资源资本化偿债,包括对五荒地、承包地、林地、果园的使用权实行招标承包、延长承包期、拍卖等办法偿债;资产资本化偿债,包括拍卖生产性资产还债,租赁或转让水利设施、中小水库闲置的固定资产经评估批准后用于偿债。(4)清理核销呆坏账。农村债权债务形成原因复杂,仅靠集体经济组织自身化解难度很大,需要在全镇、全区乃至全市、全国范围内统筹解决。建议尽快出台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法规,采取各级财政适当补助、核减、划转等具体措施化解乡村两级不良债务。经认定确已无法收回的,形成专题材料,通过一定的程序经逐级审批后进行核销。(5)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目前,我国通过财政反哺农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国家应对村组债务和基层组织运转进行转移支付,由财政化解一部分因承担政策性任务而举的债。
4.抓节支,努力降低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严格管理,强化监督,挖掘潜能,提高效率,使乡村行政运行成本与农业生产成本一同降低,从根本上减轻财政压力。这就要求健全制度,严格控制支出。(1)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行乡镇、村政(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和费用包干制度,加强民主理财和监督,打紧开支,量入为出,量钱办事,大力压缩办公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支出。(2)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约束有关职能部门行政行为,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出台涉及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项目。严禁在农村开展由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各种达标升级活动和创建活动,兴办公益事业,哪一级提出的项目哪一级出钱,不得要求层层配套资会。
参考文献
[1]王学江,逐步取消农业税将产生多重效应[N].国际金
融报,2004—03—09.
[2]石绍宾,农村税费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财
政学院学报,2003,(5).
在现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发展不单单是管理理念和战略的规划,而且还要看执行力,任何好的管理理念或竞争战略都需要去落地执行,基层管理干部就处在执行工作的第一线,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成败,所以,基层管理工作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随着企业管理的扁平化趋势,基层干部也变的更加重要,有鉴于此,依据企业多年培训咨询的经验,阐述一下基层干部管理的一点心得。
一、基层干部的素质要求
论述基层管理干部素质的文章很多,论述都很详细。这里就实事求是、专业技能、工作有思路、群众基础,积极的心态,执行能力强等最紧缺的方面做简单论述。
1、实事求是。这一点属于老生常谈,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非常难。企业的日常生产管理中会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问题是正常的,而上面的领导干部不一定都清楚,主要靠各个基层管理干部真实的反映情况,这样才能及时处理。大庆精神“三老四严”里的讲的: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2、出色的专业技能。作为基层管理干部,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能,因为每天面对的都是具体的专业工作,需要指导员工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员工也不会服你,很难管理。基层管理干部应该是个多面手,分管多名员工,每个岗位的工作至少都能拿的下来,这样才有发言权,也才不会被员工以专业上的东西相欺瞒。
3、对待工作有思路。作为企业领导干部不可能处处都精通,基层的工作处处都等着上级领导的具体指示。基层干部要熟悉工作内容,有思路。领导安排工作以后才会抓住指示精神去开展工作,而不是纠结于领导的某一句具体的话去较真,因为领导不是万能的,不如你了解具体情况,专业不如你精通,很可能出错。
4、良好的群众基础。做基层管理工作没有群众基础是不行的。尤其是生产类的企业,日常的基层工作大多都是重复的枯燥的生产任务。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如果缺少群众基础,很难有效的开展工作。
5、积极的心态。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是基层还是中高层,积极的心态非常重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说的就是积极心态的重要性。因为你是一位领导,负有带队伍的责任。心态具有传染性,你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会直接影响你所带的团队,所以这一点尤为重要。
6、执行力强。基层管理工作主要是执行问题,美好的企业战略的落实需要强大的执行能力去贯彻执行,落到实处,保证各个岗位都能够按时按质按量的一丝不苟的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如何选拔与培养优秀的基层干部
1、基层干部要充分竞聘上岗。企业与社会交换要的是能够提供合格的产品与服务,所以要讲究结果导向,提倡结果导向的企业文化。落实到基层管理干部的选拔上就是要充分的竞聘上岗,要有好的业绩基础,才有可能获得提拔。这样选的管理干部才会有执行力,才能避免选拔一些只会做表面文章的人进入管理层,从而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落到实处。
2、倡导大学生下基层。现在大多档拇笱生和研究生去了企业后都爱去机关工作,不愿意下基层,心浮气躁,这样时间久了心态不能调整好,一个潜在的人才也就废了,只有经过基层的扎实磨练,并取得优良的工作成绩,通过竞争获得提升,也才能沉得住气,完成从书生到战士的转变,这才是公司需要的人才。
3、实行多岗位轮换。企业要培养出能够独挡一面的复合型人才,内部的岗位轮换可以说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方法。轮岗制现已成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一些大型的高科技企业和著名外企中实行轮岗制的公司较多,华为、西门子、爱立信、柯达、海尔、北电网络、联想、明基等公司都在公司内部或跨国分公司之间进行了成功的岗位轮换。
4、实行干部见习制度。把优秀的大学生和在现岗位表现优秀的员工作为储备干部,个人自愿报名和企业岗位需要为前提,安排见习机会,授权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全权上一级的工作,参与上一级管理岗位的工作实践锻炼,这期间可以安排一个师傅作为指导。通过对储备干部期间的工作考核,提前发现在管理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方面,以便提前规避,防止将来提升后出现不能胜任的情况。长此以往,每个管理岗位都有多个可以完全胜任的储备干部作为后备,一方面增加了干部储备,另一方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5、关心群众。基层领导干部要从心底里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只有这样,工作才能有根,安排困难工作时,才不会有人挑三拣四,不会有怨言。要了解员工习性,熟悉掌握员工及其家人的基本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员工,要及时帮助解决。工作做细以后,就能时刻掌握员工心态变化,能够把思想工作做到员工的心坎里。
三、基层管理工作思路及注意事项
1、工作有抓手、有亮点。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不但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且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伐大树要先松松土,摇一摇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常说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企业基层日常管理会有很多问题,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工作要有效果有亮点,没有亮点就很难获得企业认可,基层员工很辛苦,时间久了就会怀疑领导工作。相反,有亮点就容易获得认可,员工也有积极性。
2、注重企业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灵魂的企业才会是个优秀的企业,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文化。要注意优秀企业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好人好事的总结表彰,对企业提倡的行为及时给予正激励。
企业生产经常会遇到赶工期或者是特殊困难等事情,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很辛苦。如果把它当作困难,它就永远是困难。但是在工作当中有没有亮点?一定有的。把完成生产任务当作锻炼队伍,找出工作中的那些好人好事,加以总结提炼和宣传,慢慢的就能形成企业文化,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2、开展调研,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一方面配合海委“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调研组对局属大部分基层单位进行了调研,另一方面通过下发调查表等形式对局属各单位基础建设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漳卫南局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及“和谐基层建设年”工作计划》,并印发实施。
《漳卫南局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及“和谐基层建设年”工作计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编制了配档表,对基层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工作一目了然,便于各单位实施,也便于检查和考核;确立了责任制,明确了活动开展的分工、进度和质量要求,以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提出了激励措施,对在活动中积极主动,改进明显的单位,在政策,财、物方面将给予适当倾斜,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3、切实贯彻落实海委会议精神,推动“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全面展开。为贯彻海委系统基层工作会议精神,我局于4月28日召开了全局基层工作会议,局领导,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办公室主任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贯彻了海委系统基层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并强调活动重点不是简单的物质帮扶,要求各单位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力性,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通过上级的帮扶和输血,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力改善工作生活环境,为推进规范化管理、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人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最终达到提高基层职工素质、推动工作全面上水平的目标。
4、积极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在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之间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实行一对一帮扶,提出了帮扶目标,并对帮扶内容和方式做了具体的要求。
5、建立健全沟通联系渠道。为及时掌握了解局属各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开展情况,我们建立了月报制度,要求局属各单位每月底通报本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开展情况。同时,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要求机关各部门建立联系人制度,定期了解基层情况。
6.强化了考核。将和谐基层建设活动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对各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同时,对该项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效能监察的重要工作来抓。
7、加大了宣传力度。在网站开辟了和谐基层建设年专题,全面报道宣传全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为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局属各单位“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进展情况
局属各单位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本单位和谐基层建设五年规划和本年度实施计划,提出了工作目标,落实了责任人,明确了工作任务完成时间和考核办法,并把和谐基层建设年相关任务作为年度重点工作纳入本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卫河局加强了南乐河务局达标晋级准备工作的帮助指导;完成了浚县河务局职工食堂改造工程。邯郸局基层各单位完成了堤防基本情况的调查,对档案资料进行了整理,对档案库房进行了整修;进一步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对各基层单位机关院落进行了整体规划,计划汛后实施。聊城局指导冠县河务局开展了工程档案和资料的整编工作。邢衡局举办了宣传和公文处理工作培训班,加强了基层各单位科技档案管理的帮扶指导力度。德州局对夏津、武城、宁津、乐陵、庆云河务局的陈旧办公桌椅及文件柜进行了统一更换;拆除了夏津局机关的破旧房屋,并对夏津局机关环境进行了改善,组织实施了宁津、乐陵河务局机关院落改造项目;为基层各单位各添置了一台传真机,并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了图书室和小活动室。沧州局完成了机关院内和海兴局机关院内路面的硬化;完成了东光局办公楼的装饰和美化,铺设了地板砖,粉刷了墙面,并购置更换了部分办公桌椅;为基层局均配备了一台传真机。水闸局在全局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活动,举办了档案管理培训班和防汛抢险技术培训班;指导各基层单位着手建立工程考核专项档案;完成了祝官屯枢纽办公楼的修缮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谐基层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及时对活动进行 总结,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加强人员培训。针对基层单位人员素质偏低的实际,举办三级单位领导干部培训班、基层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班、三级单位预算财务人员培训班、基层堤管工作人员培训班、基层公文和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班以及三级单位维修电工、闸门运行、水文勘测等工种的业务技术培训,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单位领导的能力,增强职工的综合素质。
强化单位内部建设。继续建立健全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进规范化管理,着重规范维修养护公司的资金使用管理以及堤防收费项目的管理,确保不出任何问题。加强档案管理,使所有三级单位档案均达到局档案规范化管理要求。
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做好局机关申报委级和省部级文明单位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岳城、邯郸、邢衡、德州、水闸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力争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在年内获得突破。力争汤阴、内黄、南乐、德城河务局和袁桥闸管理所跨入地市级文明单位行列,海兴河务局跨入县级文明单位行列,其他单位保持原文明单位级别。以开展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契机,努力提高各级机关的整体水平,塑造良好的形象。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局“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单位对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对“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内涵认识不够,一些单位的领导和群众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
二是各单位活动开展情况不平衡,进度有快有慢。
三是水管体制改革经费迟迟不到位,各单位经费较为紧张,影响了“和谐基层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是对基层领导和职工的大规模培训工作还未展开,下半年培训任务较重。
五、恳请海委帮助解决的问题
一是畅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下达渠道。请委积极向水利部反映情况,尽快下达今年的工程管理维修养护经费,并在今后形成正常的经费投入机制。
二是帮助解决困扰我局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堤防违章建筑物清除、水利工程确权划界、水闸安全鉴定、岳城水库除险加固等问题是影响我局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请委加强调研指导,帮助我们解决上述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请委进一步帮助解决12个三级局的搬迁建设问题,解决局机关综合服务楼、防汛机动抢险队办公楼的建设问题。
我市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是从1985年开展起来的,主要是弥补当时律师、公证人员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初期成立的法律服务所依托乡镇、街道司法科,除开展基层法律服务业务外,还承担着基层司法行政的职责,负责指导人民调解,进行法制宣传,开展综合治理等工作。1993年,随着我市司法行政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基层法律服务突破了单纯依托乡镇、街道司法科的办所模式,扶植、发展了一批不占国家编制、不要国家经费、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两不四自”所,形成了基层法律服务所多种体制并存、相互竞争的局面。
*年3月31日,司法部59号、60号令,即《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组织机制、建所模式、运行机制、执业准入、执业监督等做出了有关规定。
*年10月,我们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的部署和司法部《关于基层法律服务机构脱钩改制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本着积极、慎重、区别对待的原则,精心组织实施街道、乡镇法律服务所与所在街道、乡镇;有挂靠单位的直管所与所挂靠的单位实行脱钩改制工作,对于尚未实现自收自支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可暂不实行脱钩改制,维持原管理运作体制。为配合此项工作,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进行了重新登记。全市有271家所条件合格,准予登记,1394名按要求实行了脱钩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经申请,审核领取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
20*年8月,司法部召开全国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法律服务工作要从多方面进行规范,以律师工作与大中城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为重点,并提出了“一个调整,两个加强”的指导方针,作为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调整规范的方向。“一个调整”即街道法律服务所要从诉讼领域逐步调整出来;“两个加强”即加强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群众服务的功能,加强律师为社区居民提供诉讼法律服务的功能。按照会议精神,我们对全市基层法律服务进行了调整规范。231家基层法律服务所、1300余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立足街道、乡镇社区,面向基层社区群众开展法律服务业务。
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发展历程看,它的产生确与当时律师公证力量不足、法律服务供求紧张有直接关系。但它在发展起来后经长期实践探索,已逐步形成有别于其他法律服务工作的职能特色和优势。一是它的服务基本履盖了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为农村群众和城市居民处理简单、小额的法律事务提供了一种就近便利及时的法律服务渠道,特别是在稳定和完善农村中发挥着法律保障作用。其业务总量和服务受众面逐年增长,与律师业、公证业初步形成一种拾遗补缺、优势互补的格局。二是由于它贴近群众,服务便捷,且收费低廉,在便利满足城乡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获取法律服务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弥补我国法律援助不发达的重要举措。三是它自创立以来,就在协助基层政权组织推进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开展法制宣传、整治热点问题、开展社区法律服务等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参谋助手的作用并成为乡镇司法所的得力助手。
二、当前状况及问题
我市目前基层法律服务所共222家,法律服务工作者1160人。其中城八区89家所,556人;郊区133家所,604人(根据2005年度执业检查统计)。城八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中,离退休人员150人左右,其余400多人均为前些年脱钩改制人员,年龄以40、50岁为绝大多数,这部分人员文化程度以大专为主,从业时间较长,是城区基层法律服务的主流力量。从总体情况看,基层法律服务适应了现阶段郊区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所起到的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充当参谋助手、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的特色和优势随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更加显现无遗。它以其低成本提供方便、及时的服务赢得了相当的服务空间,并协助乡镇司法所落实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服务,开展人民调解,推进依法治理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的压力,从而在实践中印证了其现阶段存在的合理性。在城区由于律师服务业相对发达,基层法律服务作为“简易和初级”的法律服务虽然仍有一定的服务市场但总的讲已较难参与服务市场的竞争,加上人员构成复杂、兼职人员过多过滥,现行的行政管理手段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以至产生了跨街道跨地区乱设分支机构和接待站点、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违规开展有偿服务、冒称律师名义误导群众或以不正当手段与律师争揽业务甚至恶性竞争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难保服务质量,违反执业纪律、侵害当事人权益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在相当程度上冲击和扰乱了法律服务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法律服务队伍的整体形象。这些情况的出现给我们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研究新思路、考虑新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新方法,进一步归纳问题分析原因予以引导和规范。对于问题可归纳为:
(一)组织形式定位不明,开展诉讼服务缺乏法律依据,对未来发展的认识不统一。关于基层法律服务所的组织形式司法部颁布的两个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基层法律服务所按照事业法人体制进行管理和运作”,在当前法制不断健全,依法行政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这种摸棱两可的说法显然已不符合法律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带来了一定的混乱。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必须经法定程序登记设立,基层法律服务所在进行机构法人代码登记和纳税申报时就面临了对其组织形式界定不明的情况,给我们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在服务方面,基层法律服务所承担诉讼服务在法律上没有依据。我国的诉讼法律制度由三大诉讼法规定,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律师、单位推荐的人及监护人、亲友才能接受委托,担任辩护人;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与刑事诉讼法基本一致,只是范围上稍有扩大,即经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托担任诉讼人。这里所谓其他公民,是在法院许可的情况下一种临时性的、个人性的不收取费用的活动,不是专门的职业性活动。显然,三大诉讼法都没有赋予基层法律服务所以自己的名义诉讼的资格;三是管理机关内部认识不一。鉴于外部环境压力,在我系统内部,对基层法律服务长期存在着不同看法及较大争议。有的认为它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是弥补律师不足的权宜之计,在律师业壮大后应逐步萎缩消亡;有的则坚持它作为律师制度的有益补充,同时是基层法治的重要辅助力量,应促其规范,长期稳定发展;还有的认为它是一种过渡形态,基于目前国情和律师业现状,它可以在农村保留发展,但应先从城市退出,并创造条件逐步向律师业并轨。这种认识上的分歧不仅造成对其发展模式、走向等重大问题长期形不成共识,而且导致相关政策不时处于摇摆、步调不一和不确定状态。这些年外部的法律、政策环境也不时对基层法律服务的发展造成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在全国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会议之后对我市基层法律服务的影响不小,同时又缺乏明晰的规范政策和措施使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二)当前可依据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监管力量已经不适合新时期基层法律服务管理的需求。我们对基层法律服务的监督管理依据主要是司法部于*年3月31日以59号、60号令的《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两个办法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组织机构、建所模式、运行机制、执业准入、执业监督等做了原则性规定。北京市司法局根据两个办法配套出台了《北京市基层法律服务所登记和年检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并就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辅助人员管理、业务档案管理、执业广告管理等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但从实际管理角度看,部颁两个管理办法虽然对基层法律服务的基本构架、人员要求、执业条件、内部制度等做了相应规定,但存在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况且部颁规章的法律效力较低,难以全面规范作为法律服务业中一个类别的基层法律服务,国家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更对其产生诸多限制。尤其是现阶段我们执行的有资格但不能在城区执业、城八区严格控制不能转入从业人员、停办兼职人员执业以及停批设立新所等具体限制措施都是根据上级领导讲话精神和指示而行,缺少相关的法律或政策文件依据。这是我们规范管理工作中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我们工作的软肋。
从监督管理的组织机构看,司法部作为全国基层法律服务的最高管理机关,原由基层工作司基层法律服务指导处负责,不过两三个工作人员。现交由公证律师司负责,一个工作人员。北京市由市局基层工作处基层法律服务科负责,工作人员两名。作为具体实施监督管理的区县司法局,承担此项工作的基层工作科由于负责的工作项目多、涉及面广、人员编制有限,能有一个人兼职负责此项工作已属不易,难以实现对基层法律服务的监督管理职能,只能是有了文件发一发,年检注册盖个章,遇到投诉应付应付息事宁人而已。而且现有的监督管理手段也多为事后监督,在实施上既缺乏法律依据,又没有组织保证,多流于形式上的走过场。
(三)落实街道基层法律服务所退出诉讼领域的难度较大。根据司法部全国大中城市社区法律服务会议和2005年3月下发的《进一步规范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精神,街道基层法律服务所要调整出诉讼领域,向公益性社区法律服务组织过渡和转型。对此,我们认为目前在我市全面落实此项工作有很大难度。
1、城区街道法律服务所要逐步退出诉讼领域的可操作性不大、不实际。仅靠司法行政机关的力量“退出”环节操作十分困难,首先,我们没有撤消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权力,如果原组建单位不配合,我们将难有作为。其次,假如城区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或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私下接案做,我们无法及时了解,也不能保证“退出”的有效落实。在法院认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可以作诉讼的现状下,我们不能完全杜绝上述这种违规操作。
2、根据部发关于《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及相关说明中提到的“明确基层法律服务所按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模式…….”。就北京市的情况来看,长久以来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性质一直没有统一的界定。如果现在统一改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其编制、经费等具体问题都无法得到落实,必然影响今后基层法律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3、如果执行城区街道法律服务工作者退出诉讼领域的意见,我市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安置问题难以解决。这些人由于年龄和现有素质、学历等条件的制约,极少能够具有申办律师事务所或转为从业律师的资格。他们在退出诉讼领域后必将面临主要生计断绝、生活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如此则不免引发上访、或其他过激行为,势必对首都的社会政治稳定、生活安定造成不利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以上这些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已反馈给司法部有关部门,并请上级领导机关能够进一步提出具体、稳妥的指导意见,分阶段、有步骤地解决基层法律服务的规范和发展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从现阶段加强基层法律服务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几点建议:
第一、应该承认基层法律服务目前仍有存在的必要。不论在城区还是在郊区县律师法律服务仍有缺口,基层法律服务以其自身的特点可以拾遗补缺,满足民众低层次的法律需求。尤其是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形势下基层法律服务可以其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显著的作用。
第二、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现阶段基层法律服务监督管理的基础法律依据的欠缺是管理环节薄弱的致命伤,没有一套法律效力高、操作性强、完备、规范的制度,难以实现对基层法律服务有效的管理。
首先,基层法律服务作为现阶段社会法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应有其相应的法律地位,这也是一个法治社会必然的要求。现在的基层法律服务上位依据只有两个部颁规章,不论是对其诉讼地位还是其社会法律服务职能的体现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界定。
其次,基层法律服务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既有机构的又有人员的;既有内部的又有对外的;既有业务管理又有行政管理。对任何一项内容的管理都需要一个评价的标准,只靠两个管理办法是根本达不到的,需制定不同范围、不同级阶、不同效力的一整套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现行的一些限制性政策规定,迫切需要按照有关部颁规章明确实施依据,保障有章可循,措施有据,管理到位。
1.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统一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支柱,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是指经过办公室管理这一中间环节将国有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付诸实施,包括企业的工作计划制定、财政预算、成本管理、人力资源调配、外部事物沟通等方面,使企业文化和精神得以诠释,企业的目标得以达成。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具有计划性、组织性、控制性的特点。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要做好工作预测,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做好组织安排,制定工作计划,指定责任人,在实施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做好监督、检查控制工作,确保工作目标的完成。
2.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的作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确保经济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石。(1)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的实施,办公室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的生产情况、业务流程和业务范围,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2)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还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和谐。和谐的企业是一流企业追求的目标,通过办公室管理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使员工明确企业愿景与发展目标,与自身的发展目标达成一致,并在此目标的引领下奋发工作,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有助于解决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资矛盾,解决员工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员工劳动保障体系,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4)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组织,增强职工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科学管理水平,并将这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3.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的措施
3.1增强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的认识
提高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能力的前提是强化企业办公室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使他们居安思危、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尽职尽责,全心全意的工作,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积极贡献力量。长期以来,很多国有企业陷入了发展的僵局,企业发展步伐缓慢。由于很多国有企业是国家支柱产业中的垄断企业,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程度受限,造成企业的竞争能力弱化,企业普遍存在等、靠、拖的思想。因此,解决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的认识问题意义重大。
3.2促进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创新
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改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使办公室管理工作与基层管理工作保持步调一致,并提供有益的帮助。在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传统计划经济思想对企业的管理影响根深蒂固,一些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管理工作毫无建树,按部就班、墨守陈规,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相脱节。另外,一些国有企业还存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官僚习气,机关作风依然很严重,办公室管理人员对基层人员的工作需求不能想之所想、急之所急,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相反,很多办公室管理者对基层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不了解,为了显示自己工作的权威,在工作中设置重重关卡,对基层工作的需求百般审核、任意取舍,甚至影响生产和经营活动。一旦办公室管理给生产经营管理造成损失、追究责任时,办公室管理者却能推得一干二净,造成基层工作苦不堪言。因此,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必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承上启下,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3.3健全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体系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国有企业实现职能改革、参与市场竞争的保障。纵观国际上的大企业,无不具有完善的、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等。我国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也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现实情况是,很多国有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存在职能重叠、职能分割、职能断裂、职能欠缺等诟病,有时候多个部门对生产部门发号施令,有时候生产部门出现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却无人能负责,生产部门在用人机制上也没有自,想用的人招不来,招来的人没有用,这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中,工作主要集中在事务性的管理上。
4.结语
总之,国有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居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提高企业办公室管理的效率,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是企业办公室管理的目标,为此,企业办公室管理应增强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创新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办公室管理制度,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赞.浅谈企业行政管理[J].今日科苑,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