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09:36: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固定资产管理审计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固定资产在单位资产的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其数量多少也是衡量医院医疗水平和医院评级规模的重要指标。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具有品种多、数量大、分布广、专业性强、单位价值较高、管理难等特点,加强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有助于防范和及时应对因管理不善而产生的风险,确保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确保医院固定资产购建的合法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杜绝舞弊及腐败,既能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又能保证医院的经济效益。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淡薄,成本核算制度落后
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业务活动的保障,也是医疗先进水平的体现,所以医院非常重视固定资产的购置,但同时对固定资产的高效利用、使用养护等管理问题较少关注。目前医院管理层还未从观念上对固定资产管理引起足够重视,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等现象。同时,大部分医院还没有实施全成本的核算制度,目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大多仅停留在资产管理部门,未能深入到使用科室,未计入科室成本,这将使成本核算存在较大偏差,更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2.管理机构不完善,权限分散
大多数医院都是由财务部门监管固定资产,财务人员兼任固定资产的管理员,设备科、后勤管理科、信息科等分管固定资产的使用及维护,致使管理权限分散。同时,医院的固定资产多以医疗设备为主,技术含量高、技术更新快,财务人员难以把握市场行情,且固定资产配置的审批部门及领导较多,财务部门被置于管理之外,财务监督和管理的职责难以发挥。多重管理、权责不清势必会导致职责意识淡薄,相互推诿,资产无法清算、核对,管理无从谈起。
3.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原有的建立在计算机上运设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基本停留在固定资产详细信息的存储、查询等功能上,不能满足对固定资产精准和实时管理的需要,使用部门不能进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不能及时将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向管理部门反应,因而管理层很难把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使用消耗等情况,进而影响医院在整体上的运转与发展。
4.核算体系不完善
新的会计制度己对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做出了一定改革,开始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并没有对医院应采取哪种具体的折旧方法做出明确规定,也没有关于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直线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医院的专业医疗设备大都属高新科技设备,设备更新速度快,现有的折旧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5.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公立医院有国家财政拨款的支持,医院领导和员工普遍认为这是国家出钱办的医院,不存在倒闭风险,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对固定资产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也没有任何预警机制。同时,对固定资产的实用性、是否重复购买、成本回收的效率、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不足。
6.监督、评价形式主义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后缺少监督机制,很难形成从上到下的分层责任落实体制,内控制度得不到很好的执行,一些医院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些虽然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但不能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甚至审计工作搞形式主义,没有发挥应用监督作用。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探讨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
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领导认识不到位,制度和措施就难以落实。医院领导应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做出转变,不仅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需要领导的参与,院领导还要以身作则,带头严格执行内控制度。还要依靠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协调完成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学习、会议交流等方式督促员工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知识,与管理一流的医院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应将医院固定资产的安全、效率、保值、增值等指标注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强化全员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使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2.强化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
成立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心,对全院的固定资产进行整体管理,并起草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划分,规定奖惩条例,加强检查监督,保证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同时定期(每年至少一次)进行固定资产清查,不定期进行贵重仪器设备抽查。应由院长亲自担任管固定资产管理中心的主任,对该中心的工作全面负责,管理中心其他人员必须由若干位经济管理专家组成,其中由一位专家对该中心日常事务负责。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采用科主任负责制,由科主任指定管理员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负责固定资产卡片,管理本科室的固定资产,并及时反馈使用状况。
3.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引入先进管理手段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连接起来,医院可以通过身份式的条码标识管理,建立永久电子档案,将每个固定资产的采购、入库、领用、调用、维修保养、报废等信息记录于系统中。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功能上必须满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各个层面提出的具体需求,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能够在线浏览、统计本部门固定资产的占用、使用情况,具备三证管理、到期提醒、维修提醒等功能,有效控制风险,在线提交报修、报损、报废等申请;归口管理部门可以掌握和追踪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合理组织和调配闲置的固定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重复购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财务部门可以浏览、统计全院固定资产账目,并对固定资产账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快捷方便的固定资产清查手段,及时掌握医院固定资产动态,调整盘盈盘亏数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信息资料,确保固定资产实物与财务账一致。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医院其他信息系统建立连接满足相关人员查询、统计、决策、管理的需求,对固定资产进行全信息、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网络技术力量,全面整合资源,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4.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办法,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
公立医院应根据自身特点,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分类、分级,根据固定资产不同类别的特征选择具体的折旧方法,如对直接关系到医院经济效益的,价格高昂、使用频率高、更新换代快的医疗设备应选择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可以更好地体现医疗成本与医疗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和医院的补偿机制。一般设备和房屋建筑物采用平均年限法,同时,应充分考虑到残值率的概念,使方法使用更加准确。
5.建立风险管控机制
医院应根据发展规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风险管理机制。开展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保管人员风险培训,强化固定资产风险控制意识,设置风险管理岗位。定期评估固定资产风险,加强固定资产风险防范能力,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识别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合规风险,并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危害的大小进行分析、排序,区分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为编制风险应对方案提供依据。定期召开例会,检查风险管理工作。
6.加强监督
医院内部审计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将内部审计方向前移,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从以前的合法性、真实性审计向管理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转变。注重做好全过程跟踪审计,将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和事中审计,要学会利用各类审计软件进行数据导入与分析,通过对异常数据或差异进行分析,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切入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关键词: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绩效审计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fixed assets;performance audit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19-02
0 引言
近年来,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必须改善资源配置、推动转型调整、提高资产收益,从而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盈利能力。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来看,固定资产占商业银行非信贷资产的较大部分。做好固定资产绩效审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效益性提供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同时也是健全科学决策、降低合规风险、防范损失浪费的内在需求,能够体现审计工作在推动管理方式变革、增加企业核心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绩效审计的目标与内容
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固定资产绩效审计的目标是:通过收集审计证据,在固定资产项目真实、合规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固定资产项目的经济、效率、效果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审查投资决策、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提交决策层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是涵盖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综合目标审计。
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计算机及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出纳及安防机具和其他固定资产等五大类。按照管理事项的阶段,可以将固定资产绩效审计分为: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和固定资产管理审计,下面将对其具体审计思路进行探讨。
2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的重点
2.1 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事项类别确定审计重点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投资事项主要包括:网点建设项目、县级支行及以上基建项目、设备机具投资、信息化项目等类别。在开展投资绩效审计时,应选择资金投入大、对银行发展影响大、决策层及高管层重点关注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确定审计关注点时,应根据各类投资事项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各有侧重。
①网点建设项目。审计时重点关注建设管理情况和投资效益情况。建设管理情况主要涉及审批手续完备性、资金使用合规性、造价控制、工程工期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投资效益情况主要包括项目选址和功能定位的合理性,以及后续业务发展是否实现项目预期目标,投资的经济效益情况等方面。
②县级支行及以上基建项目。重点关注建设管理情况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对实际需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
③设备机具投资。重点关注设备机具采购流程合规性、资金使用规范性和配置调拨合理性等方面。对于银行自助设备,还可以根据交易替代率、投入产出比、可靠运行率、客户满意度、设备资源分布等进行投资效益综合分析。
④信息化项目。重点关注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包括用户流程与内控设计、业务处理效率、安全防护能力、用户满意度等。
2.2 围绕固定资产投资关键环节确定审计内容。
参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模式,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围绕内控制度、决策立项、资金筹集与分配、资金使用、投资效益评价等关键环节。
一、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医院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中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其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单价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医院固定资产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条件,其管理及核算状况如何对医院业务活动的开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科研、教学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障人民健康和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也是反映医院综合经济实力、总体规模大小以及医疗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医院绝大多数为公立性质医院,医院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财政补贴、贷款以及自收自支等多种渠道筹措,在资产的归属于国有资产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搞好产权界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医院管理者将要面临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也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地划分固定资产,充分发挥其效能,对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阶段医院资产管理比较混乱,管理体系不健全,职工管理意识淡薄,设备购置盲目,核销处置不及时,等等,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笔者针对基层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粗浅提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方法。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核算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既能维护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医院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医院资产浪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目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能明确到位
制度不健全是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源。第一,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统一的部门,形成多头管理财务部门管账不管物,总务设备等部门管物管明细账却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各领用科室没能明确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第二,医院的固定资产购置采购制度不完善缺乏可行性论证。由于医院对购置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效益分析重视不够,导致一些设备引进后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造成资金浪费;第三,会计核算方法有待完善。医院会计核算方法难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医院固定资产的运行成本和现状。第四,固定资产报废制度不健全。由于固定资产品种繁多,财务部门和各职能科室难以做到定期进行检查盘点,造成固定资产没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而且逐年递增,致使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第五,按受捐赠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不健全。随着医院社会性的日益突出,医院会出现接受社会捐赠的现象,特定时期医院会接受到大量社会性捐赠物资,其中有些资产属于固定资产,但医院没有将其作为列入固定资产账户,这些资产的利用率和社会性不能得到发挥,容易造成资产的浪费。
2、内部控制缺失,外部监管不力
医院的资产虽是医院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然而医院的管理者长期以来忽视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管理,注重于货币资金的管理,从而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制度。第一,专业审计人员普遍较少,医院的内部审计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由于目前医院从事专业审计人员普遍较少,行政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担任内审工作在有的医院非常普遍,有的医院甚至将内审工作合并到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致使审计监督的质量失去保证。第二,外部审计走过场,求形式。从我国目前的外部审计情况来看,审计人员大都注重对医院经费开支情况进行审计,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审计,由于第一量大,第二繁琐,往往涉及很少。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医院能否管好自身的固定资产全靠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医院对固定资产缺乏可行性论证及效益分析,使用机制不能做到统一协调的调配、各部门各科室只顾局部利益,各自为政,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从自已使用方便出发,甚至相互攀比,对已有设备提前更新,片面追求‘高精尖”、“功能全”,造成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资金的浪费,设备盲目购置或重复购置的直接后果,导致设备的使用效率低,使用价值隐性流失。
4、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上,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使用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权限、职责不够明确,管理职能非常分散;由于制度不健全,致使相互之间沟通不够,缺乏相互制约,存在互相扯皮的现象;另外,分级管理方面也会出现脱钩的问题,导致固定资产账实、账账不符。医疗设备年检管理混乱,每年大量固定资产因没有年检,无法投入使用而造成大量的浪费,导致无法动态掌控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从而传递给管理决策信息非常不准确。还有管理职权分散,不能统筹安排、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调控。还有的医院的固定资产在空间上分布较散,管理非常复杂,长期以来总体资产价值及使用状况不明,极大的影响了高层管理及决策。
5、固定资产财务处理不规范
为了医院长远发展,许多医院都对旧的房屋建筑进行翻新改造,但在处理这些固定资产的账务时存在大量不规范的现象。例如有些房屋的装修费用并没有计入固定资产账户,按财务制度规定,如果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按固定资产原价加改造扩建的支出减改、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后重新对固定资产定价,但许多单位将其作为维修费用直接列支。另外,一些医院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基本上没有实施,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还有,医院上下级或同级之间的调入、转出缺乏必要的划转手续,存在相互挤占挪用的严重现象,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上着随意性较大。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了有效地维护固定资产安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通过完善制度,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杜绝管理中的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奖惩机制,以加强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监管意识。在具体实践中:第一,使用人应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及时登记该项固定资产的维护情况。每个科室都应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科室名下的固定资产管理并负责采取分级对账的形式,定期定人进行账物核对。第二,完善医院资产会计核算力法。增设“折旧”科目“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提供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化情况。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反映固定资产清理费用和其他费用,反映其损益状况。增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反映资产价值的减值情况。第三,将计算机管理模式引入固定资产管理当中。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的品种多、数量大、价格相差悬殊,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将是趋势所在。
2、实行院科二级负责制,建立以科室为二级成本责任中心的成本核算体系
在医院各部门、科室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严密的内部成本控制制度,让科室、职工积极参与。将科室的成本消耗与科室、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实现成本控制管理。第一,完善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清查核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报废、报损、考核评比奖惩制度、调出审批制度等,特别是要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使之真正落到实处。第二,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定期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固定资产及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注意审计固定资产折旧是否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有账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有无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闲置浪费及被非法侵占的问题。
3、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
第一,将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科室成本。应将科室资产消耗以成本核算为依据,将房屋、设备按标准计算折旧率,计入科室成本,从而减少科室闲置设备和报废资产不处理的现象,提高资产使用率。第二,加强固定资产指标考核,强化增值意识,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医院对使用科室考核的内容。第三将资源是否合理调配管理列入考核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内容。第四,将固定资产管理列入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方面。
4、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
计算机的普及为医院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全院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从而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注重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是条形码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其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条形码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固定资产,既方便了办理入库、出库、调剂、退库、报废等手续,又能自动生成各种需要的报表,再就是计算精确。有的还可以配以条形码扫描仪,在购入固定资产入库时,粘贴条形码,以后进行清查时,只需要扫描下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1] 李玉萍:论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3).
[2] 刘颖、史桂环:浅谈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中卫生经济,2004(6).
[3] 田咏梅: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初探[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
[4] 赵索英:强化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辽宁经济,2005(12).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根据以上定义,结合学校的特点,学校风险管理是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具体包括对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的可靠性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
(二)学校财务风险
不论学校规模大小,财务风险是学校风险中的重要风险,风险管理必须以财务风险为重点。学校财务风险的含义应该是广义的,是指导致学校发生资产损失、财务困境等不利财务事件的可能性。资产损失指资产被盗、贪污挪用、意外事故导致损失等,财务困境是指一个学校处于经常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例如银行借款本息、商业信用等),导致正常运转受到影响,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财务困境可以通过若干方法解决,比如,(1)出售主要资产;(2)减少资本支出及研究与开发费用;(3)与银行和其他债权人谈判进行债务重组。学校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筹资、投资、资产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
(三)学校风险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识别学校战略规划、业务运营中的各种财务风险,认识财务风险的性质和特征,为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应对奠定基础;实施风险管理对学校财务风险采取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可以合理判断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发生后影响程度的大小;实施风险管理,针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影响,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提出回避、接受、降低、分担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二、风险管理审计定义及其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一)风险管理审计定义
王晓霞在《企业风险审计》一书中,给出企业风险审计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MIS)、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综合以上观点,在内部审计中风险管理审计可定义为: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围绕组织风险,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从组织整体层次到职能层次,对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风险管理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1.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协助学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能够从机制、制度方面强化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管理。目前学校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没有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对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前瞻性作用,能够提出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合理建议,使最高管理层认识到风险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促使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对学校财务风险实施规范管理。当学校已经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过程时,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提出建议,能够协助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完善,有利于财务风险管理。
2.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从学校整体出发,从全局考虑,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学校管理层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能以独特的身份调控学校的风险策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财务风险。
3.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采取独特的技术手段,检查、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取调查、取证、分析等手段评价主要财务风险因素,测定关键风险点、风险度,以判断学校财务风险监控报告制度是否适当、监控报告是否充分有效,财务风险分析是否全面、防范措施是否完善;对管理层自我评估进行测试,检查其依据是否准确;评估与财务风险有关的薄弱环节并与有关管理层进行沟通;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式与学校活动性质是否适当。
4.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客观的风险管理建议直接报告给学校最高决策层,能够引起高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
5.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对学校预算管理进行评估,促进学校严格执行预算,按预算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机制,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帮助学校实现财务目标,进而实现学校的终极目标。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以校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小规模学校(特别是公立中小学校)可以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理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公立中小学校也可以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内审机构向学校(大规模)或乡镇(小规模学校)下派专职或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审职责,实行对下进行监督评价,对上进行职能报告的内部审计机制,这种方式必须进一步提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审机构的地位,确保独立性。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确保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内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专业水平高低,是保障内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学校高层管理者、内部审计机构要重视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为内审人员学习内审领域先进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提供各种保障,不断促进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只有永远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才能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才能不断改进完善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合理防范财务风险。(三)使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保证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性。先进的审计技术已经得到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能够从内审角度对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可以使用的技术有:(1)风险控制自我评估(CSA)。CSA是一种预防性审计工具,即针对硬性控制也针对柔性控制,是针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咨询业务,可以评估旨在减缓风险的各项控制以及有关政策和规程的全面遵循情况,可以采取协调性小组讨论会(专题研讨班)、问卷调查、管理人员分析三种方法。专题研讨班可以采取:“目标-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估”的形式,强调列举阻止实现目标的的壁垒、障碍、威胁和风险,接着对控制进行检查,以确定控制过程是否足以对关键风险进行管理,其目的是确定严重的剩余风险;(2)头脑风暴法。针对问题,把能想到的一切主意集中起来,通过一群人的交流,来激发新思想产生;(3)德尔菲法。采用函调方式,分别向有关专家提出问题,之后将专家的意见整理、归纳,并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次综合反馈,这样多次重复,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4)抽样技术;(5)共同研讨法;(6)系统分析法。
(四)确定财务风险重点领域,揭示风险暴露,加强风险预警
学校的财务风险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筹资、投资、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及使用。
1.筹资。学校应重点关注债务风险。吉林大学陷入30亿元债务困境,说明加强债务风险管理举足轻重。学校债务须经最高层批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分析学校的资产负债率、还本能力、还息能力,揭示债务风险是否达到警戒状态。对资产负债率的分析既要看比率的大小,又要分析预期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对于还本、还息能力分析应重点分析预期所有者(各级政府等投资者)是否不断增加偿还债务本息的投入;可以分析利息保障倍数(预计不含利息费后的结余/利息),利息保障倍数至少为1,越高还息风险越小。
2.投资。应重点关注校办产业、工程建设、闲置资金的投资,应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如新建学生宿舍是否有效改善了学生住宿状况,筹办产业企业的未来收益如何。闲置资金应投资于国债等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项目,不要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天津大学发生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就是巨大教训。高校依托先进技术筹办产业企业,内审人员必须对其风险评估进行审查评价,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量等技术。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项目申请,是否进行招投标,是否纳入资本预算,在建工程支出控制是否完善。
3.固定资产管理。应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和使用。内审人员应重点审查评价资产采购的控制制度是否完善,采购是否进行竞价选择;资产保管制度是否健全,记录是否规范;哪些资产经常使用,哪些资产不需用,各类资产的年使用次数及使用效率。确定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控制、固定资产处理的控制是否恰当,以判断其是否足以防范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方面的财务风险。
4.资金管理及使用。应注意资金(现金、银行存款等)实物接触控制不当、盗用及错误处理资金、潜在舞弊和违规、支出未经授权或审批、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等财务风险及暴露。如两免一补、中职、高教的助学金专款专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效益如何。
5.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对重点风险领域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学校高层应授权内部审计机构参加重大财务事项的预测、规划等重要会议,使内审人员以独立的视野分析各种财务风险,提供合理建议。对重点风险领域应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及时防范,避免学校可能遭受经济损失。
[摘要]本文介绍了学校风险管理、学校财务风险的含义及学校风险管理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阐述了风险管理审计的定义及其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对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校风险管理学校财务风险风险管理审计
2006年11月,天津大学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2007年2月,南开大学校办企业允公集团总裁杨育麟贪污1.1亿,另外,因杨担任总裁期间管理失误导致3亿元债务;2007年3月,吉林大学财务处贴出通知,详细介绍了吉大目前负债30亿元,每年支付的银行利息高达1.5亿至1.7亿元,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这三大财务事件暴露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效益低下,未能有效防范学校财务风险,导致发生巨额经济损失和陷入财务困境。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学校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风险管理,分析了内部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强调学校应当实施风险管理审计,评价、改进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有效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促进学校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刘霄仑,朱军霞,李旭红译.CIA考试指南.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理论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李海风,李媛媛译.CIA考试指南.实施内部审计业务(理论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5]沈征.内部审计禁忌120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根据以上定义,结合学校的特点,学校风险管理是为实现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具体包括对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的可靠性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
(二)学校财务风险
不论学校规模大小,财务风险是学校风险中的重要风险,风险管理必须以财务风险为重点。学校财务风险的含义应该是广义的,是指导致学校发生资产损失、财务困境等不利财务事件的可能性。资产损失指资产被盗、贪污挪用、意外事故导致损失等,财务困境是指一个学校处于经常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例如银行借款本息、商业信用等),导致正常运转受到影响,而被迫采取改正行动的境况。财务困境可以通过若干方法解决,比如,(1)出售主要资产;(2)减少资本支出及研究与开发费用;(3)与银行和其他债权人谈判进行债务重组。学校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筹资、投资、资产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
(三)学校风险管理在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识别学校战略规划、业务运营中的各种财务风险,认识财务风险的性质和特征,为财务风险评估、财务风险应对奠定基础;实施风险管理对学校财务风险采取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可以合理判断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发生后影响程度的大小;实施风险管理,针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影响,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能够提出回避、接受、降低、分担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二、风险管理审计定义及其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一)风险管理审计定义
王晓霞在《企业风险审计》一书中,给出企业风险审计定义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以测试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MIS)、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计活动,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过程效率,帮助机构实现目标。”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指出:“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综合以上观点,在内部审计中风险管理审计可定义为: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围绕组织风险,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从组织整体层次到职能层次,对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有效性,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有效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风险管理审计在防范学校财务风险中的作用
1.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协助学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能够从机制、制度方面强化对学校财务风险的管理。目前学校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没有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对学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起到前瞻性作用,能够提出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合理建议,使最高管理层认识到风险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促使其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风险管理过程,对学校财务风险实施规范管理。当学校已经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过程时,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对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提出建议,能够协助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完善,有利于财务风险管理。
2.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从学校整体出发,从全局考虑,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学校管理层采取措施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能以独特的身份调控学校的风险策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财务风险。
3.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采取独特的技术手段,检查、评估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采取调查、取证、分析等手段评价主要财务风险因素,测定关键风险点、风险度,以判断学校财务风险监控报告制度是否适当、监控报告是否充分有效,财务风险分析是否全面、防范措施是否完善;对管理层自我评估进行测试,检查其依据是否准确;评估与财务风险有关的薄弱环节并与有关管理层进行沟通;评价财务风险管理方式与学校活动性质是否适当。
4.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客观的风险管理建议直接报告给学校最高决策层,能够引起高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
5.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对学校预算管理进行评估,促进学校严格执行预算,按预算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防范学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强化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组织机制,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帮助学校实现财务目标,进而实现学校的终极目标。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以校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小规模学校(特别是公立中小学校)可以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学校理事会,理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对公立中小学校也可以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内审机构向学校(大规模)或乡镇(小规模学校)下派专职或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审职责,实行对下进行监督评价,对上进行职能报告的内部审计机制,这种方式必须进一步提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内审机构的地位,确保独立性。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确保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内审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专业水平高低,是保障内审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学校高层管理者、内部审计机构要重视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为内审人员学习内审领域先进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提供各种保障,不断促进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只有永远保持专业水平的先进性,才能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才能不断改进完善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合理防范财务风险。
(三)使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保证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性。先进的审计技术已经得到实践证明是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能够从内审角度对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应对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可以使用的技术有:(1)风险控制自我评估(CSA)。CSA是一种预防性审计工具,即针对硬性控制也针对柔性控制,是针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咨询业务,可以评估旨在减缓风险的各项控制以及有关政策和规程的全面遵循情况,可以采取协调性小组讨论会(专题研讨班)、问卷调查、管理人员分析三种方法。专题研讨班可以采取:“目标-风险-控制-剩余风险-评估”的形式,强调列举阻止实现目标的的壁垒、障碍、威胁和风险,接着对控制进行检查,以确定控制过程是否足以对关键风险进行管理,其目的是确定严重的剩余风险;(2)头脑风暴法。针对问题,把能想到的一切主意集中起来,通过一群人的交流,来激发新思想产生;(3)德尔菲法。采用函调方式,分别向有关专家提出问题,之后将专家的意见整理、归纳,并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次综合反馈,这样多次重复,得到比较一致的意见;(4)抽样技术;(5)共同研讨法;(6)系统分析法。
(四)确定财务风险重点领域,揭示风险暴露,加强风险预警
学校的财务风险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筹资、投资、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及使用。
1.筹资。学校应重点关注债务风险。吉林大学陷入30亿元债务困境,说明加强债务风险管理举足轻重。学校债务须经最高层批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分析学校的资产负债率、还本能力、还息能力,揭示债务风险是否达到警戒状态。对资产负债率的分析既要看比率的大小,又要分析预期资产负债率的变化;对于还本、还息能力分析应重点分析预期所有者(各级政府等投资者)是否不断增加偿还债务本息的投入;可以分析利息保障倍数(预计不含利息费后的结余/利息),利息保障倍数至少为1,越高还息风险越小。
2.投资。应重点关注校办产业、工程建设、闲置资金的投资,应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如新建学生宿舍是否有效改善了学生住宿状况,筹办产业企业的未来收益如何。闲置资金应投资于国债等收益稳定、风险较小的项目,不要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天津大学发生违规挪用资金炒股,造成巨额损失3750万元就是巨大教训。高校依托先进技术筹办产业企业,内审人员必须对其风险评估进行审查评价,可以采取贴现现金流量等技术。工程建设项目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项目申请,是否进行招投标,是否纳入资本预算,在建工程支出控制是否完善。
3.固定资产管理。应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和使用。内审人员应重点审查评价资产采购的控制制度是否完善,采购是否进行竞价选择;资产保管制度是否健全,记录是否规范;哪些资产经常使用,哪些资产不需用,各类资产的年使用次数及使用效率。确定对固定资产的实物控制、固定资产处理的控制是否恰当,以判断其是否足以防范固定资产管理及使用方面的财务风险。
4.资金管理及使用。应注意资金(现金、银行存款等)实物接触控制不当、盗用及错误处理资金、潜在舞弊和违规、支出未经授权或审批、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等财务风险及暴露。如两免一补、中职、高教的助学金专款专用,内部审计人员应审查、评价风险管理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按国家规定的用途使用,效益如何。
5.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对重点风险领域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学校高层应授权内部审计机构参加重大财务事项的预测、规划等重要会议,使内审人员以独立的视野分析各种财务风险,提供合理建议。对重点风险领域应进行实时跟踪审计,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及时防范,避免学校可能遭受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企业风险审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卓继民.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刘霄仑,朱军霞,李旭红译.CIA考试指南.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理论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3][美]S.拉奥.瓦莱布哈内尼.李海风,李媛媛译.CIA考试指南.实施内部审计业务(理论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5]沈征.内部审计禁忌120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内协网,2004.
[7]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内协网,2005.
党的18大以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继续深化,并把教育提高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的战略高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伴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已步入改革发展的新常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表现出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校行政化倾向加剧、教育管理链条延伸、办学资金筹集多元、校园开放程度提高、教育质量不均衡、人才市场化程度不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校新常态发展带来新的复杂影响。
现阶段下,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方面承担监督职能的审计,如何在反腐、改革、法制和发展的主题下扮演更加出色的职能角色,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家利益捍卫者、公共资金守护者、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和深化改革“催化剂”作用,特别是高校发展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公认的“确认”与“咨询”职能如何更好地扮演高校机体的“免疫系统”,更充分全面地参与高校治理,提升高等院校的核心发展竞争力,管理审计的现实探索意义显而易见。
一、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驱动力分析
(一)理论驱动
1、受托管理责任驱动
由于审计直接产生于受托经济责任这一基础关系,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受托责任这一概念已然进行了发展和延伸。从受托责任的发展轨迹探析,处于传统审计关系中的“受托人”所承担的受托关系已不局限于财务责任,全面承担管理责任已成为“受托人”的现实职责所需,审查和评价受托管理责任就成为组织内部审计活动发展的直接动因和理论必然。
本文将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进行了解析,见图1。可以看出,高校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可分为一级受托和二级受托。一级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高校校级领导班子受国家上级组织部门任命,全面参与高校治理,承担高校管理的全面责任;二级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中,高校内部党政、院系、后勤、经营产业及其他所属单位负责人受高校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参与高校各项事业的经营管理,其所承担的也是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全面性管理责任。因此,对高校两级受托管理责任的监督与评价就成为管理审计在高校开展的基本理论基础。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驱动
党的十报告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统领教育工作全局的指导方针,并特别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看出,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总理论指引。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侧重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高校内涵式发展既要增强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优化学校管理、突出学校文化,也要注重提升教育科研质量、改善学生素质、增强师资培训。紧紧依托内涵式发展这一新常态主题,把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内部审计服务高校的基本面和主渠道。这一新要求,使内部审计过去仅停留在财务层面的审计关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全面深入开展管理审计是必然选择。
(二)实践驱动
1、生存环境的现实驱动
伴随高校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尤其是近些年高校财务核算规范化活动纵深推广,其财务核算整体水平得到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显改善,内部审计专注于财务审查的生存空间日益被挤压和缩小。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长期专注传统财务监督,这种传统模式表现出的静态监督、节点审查、“秋后算账”等特点已无法适应高校新常态,同时这种长期“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使内部审计面临的工作环境、人际及职业发展受到较大程度制约,审计人员面临“四面楚歌”。基于此,内部审计迫切需要转变理念、更新思路、拓新渠道,逐步改善自身生存环境,使审计人员工作“得心”、“顺心”、“舒心”,管理审计为实现上述目标拓展了生存空间与价值链。
2、实践发展的现实驱动
十以来,国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依法治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并从国家层面部署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气整治和预防腐败,这些新常态对内部审计提供了新机遇。内部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组织内部治理体系的重要部门,如何在新常态下迎接机遇、接受挑战成为这一行业的现实课题。显然,传统财务审计、监督型审计已不能满足新形势、新要求。如何从根本上适应国家对内部审计的新期待,内部审计实践需要全面革新,管理审计势在必行。
二、高校实践管理审计的主要方式与渠道
近些年,高校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学科优化、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合作与管理、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深刻把握高校的业务特征、具体环境、运作规律和资源特点,管理审计的开展才能有的放矢。
(一)评估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工作
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治理体系的第一道屏障,通过分析评估高校内部控制的建设和运行状况,对于促进高校健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有着直接的现实价值。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确认和评估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模式开展:一是按照各业务类别开展评估,对高校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固定资产管理内控体系、采购招标管理内控体系、教学科研管理内控体系、人才引进培养内控体系、招生录取管理内控体系、行政管理内控体系等开展专项评估;二是以重要业务活动的运行单位为评估对象,对重要行政部门(如财务部、科研部、教务部、设备部、学生工作部等)、下属教学单位(如科研中心、教学学院、实验中心等)、相关后勤实体(如校办企业、院办企业、饭堂、交通管理中心等)以及其他相关单位进行内控评估。通过高校各层级、各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估,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建设和有效性执行,为高校健康有效运转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对高校重大管理活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职能的延伸和拓展,是组织治理体系的第二道屏障。高校作为一个培养教育人才的组织机构,也存在各种管理运营风险,对风险的及时评估与管控理应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方向之一。一般意义上,内部审计承担了对一个组织风险的再确认和再评估职责,但国内高校普遍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高校对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职责还未能有效建立起来,因此,内部审计目前应直接从高校风险的确认、分析和评估入手,承担起风险管控的主力军角色。风险评估应重点围绕高校实体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招标采购管理、工程建设管理、预算执行管理、教学科研管理、筹资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重大管理活动,通过风险评估,有效控制和降低高校管理风险,实现和维护高校的权益价值。
(三)开展高校资源类评审工作
主要审查和评价高校各类经费、经营实体、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等管理及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挖掘资源使用潜力,堵塞资源管理漏洞,实现高校资源价值最大化。
1、经费资源审查
高校近些年加快了跨越式发展的节奏和步伐,一方面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分校区建设、老校区改造聚集释放,很多高校都背负了较为沉重的贷款包袱,一些高校甚至由于资金紧张影响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投入。对高校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实体创收、贷款投资、专项基金、各种捐款等资金的效益性开展审查评价,对于提升经费使用率、纠正经费管理使用不当具有直接作用,也是缓解高校资金紧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有效途径。
2、经营实体审查
对高校校办企业、院办企业、对外合作企业、控股参股企业以及各种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查。主要审查经营实体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维护高校总体利益,经营实体对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经营实体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及合规性,经营实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高校对经营实体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经营实体对高校的经济贡献分析,经营实体经营管理的优化性建议,产学研发展模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效益性评价等。通过审查,最大限度的发挥经营实体对高校主业发展的反哺作用。
3、技术资源评审
对高校研发、引入、合作的技术类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评审,评审主要包括:是否纳入学校统一管理,是否有利于维护学校的整体利益,是否做到技术的及时申报和有效保护,技术对外合作或市场化利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技术的合作模式、形式、权益分配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技术资源研发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技术的市场转化情况评价等。通过对技术类资源的合理性评审,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资源的价值优势。
4、人力资源评估
高校人力资源评估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一是对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整理性评估,可采取课件查阅、课堂随听、查阅备课记录、考试抽样等技术手段,对各项教学活动进行评估,通过科研课题的申请数量、课题申请级别、科研经费申请总额、科研经费开支使用、科研成果级别、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成果的获奖及社会影响力等因素,评估科研情况。二是对高校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表现进行分析,既可以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到课率、课程成绩、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分析,也可以采取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市场调研、电话回访等形式对学生毕业后的知识掌握、社会能力、就业状况、市场主体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测评,并通过测评为高校教育科研活动的调整优化提供支撑。
5、其他资源评价
一是对高校的图书资源进行评价,评价资源存量的合理性、资源投入、资源利用率和效果,并参照国家规定、行业标准和兄弟院校进行横向数据对比,查找问题或不足;二是对大型设备类等固定资产资源进行评价,评价资源的分布、产权、登记、管理及日常使用情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益。
(四)及时服务高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事项,当好高校管理班子的发展谋士和参谋助手角色
高校内部审计的一大职责就是为管理层处置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重大战略性事项提供决策信息和参考办法。比如对办学方针及方向的重大调整、学科的整合优化、教学科研政策的调整、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重大人才引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经营实体改革改制、教学单位整合、教职工福利待遇、对外经济合作等事项开展专项审计服务。
(五)密切跟踪教育发展动态,创造性的开展审计咨询工作,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内部审计所具有的一大优势就是能够以相对独立客观的身份从组织全局去思考现象、分析问题、找到原因、提出对策,内部审计的咨询与服务功能需要重视和加强。
1、配合高校重点改革
如开展高校行政体系的管理控制评估、财务管控的完善性建议、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调查、教职员工的满意度调查、校级工作的组织协调优化建议、人员流动率分析评估、老师学生诉求分析、学生就业市场调研、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校园交通运行的合理化建议、校园饭堂管理的优化建议、教职员工对改善学校管理的建议收集与分析等。
2、推动高校精细化管理提升
如开展校级财务管理、账务咨询、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创收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宣传工作,建立起动态的培训与沟通渠道,做到动态化服务;开通服务热线、服务电话或服务邮箱,不定期收集汇总和解答高校各方面的咨询性诉求。
三、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注意事项
(一)深刻分析各高校的具体环境,科学合理有序地推进管理审计工作,做到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开展管理审计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财务监督型审计,经济监督仍然是高校审计部门责无旁贷的法定职责。一个高校开展管理审计的程度、广度和深度需要结合高校的自身发展和内审部门的实际现状进行安排,既要认真分析高校的管理现状、内部控制、财务信息及依法治校等方面情况,也要冷静分析内部审计环境建设发展情况,如果上述情况较好,就可以增强管理审计的工作权重,反之,则需要渐进式推进管理审计工作。
(二)更新审计人员的思想理念、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管理审计侧重于对组织各类管理信息的综合审查,这对审计人员在管理、内控、风险、市场、信息技术等专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也对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思考方式、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理念、更新观念、摄取新知、敢于创新,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管理审计的工作需要。
(三)主动开展审计宣传,为管理审计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内审部门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业务轻宣传、重结果轻过程、重监督轻服务现象,这种现象造成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长期处于“弦紧绷”、“背靠背”状态,内部审计环境始终得不到根本改善。审计人员要树立起积极主动的审计营销意识,逐步得到校内外特别是高校管理层对审计工作的认可与支持,不断优化审计环境,为管理审计实践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四)建立高校管理审计的制度体系和实务框架指引
高校管理审计的制度与准则缺失一定程度阻碍了管理审计的实践发展,推动建立教育系统管理审计的工作标准和操作指南对指导和推动管理审计工作非常迫切和必要。各高校应积极摸索管理审计的实务模式、行为规范和操作指引,为高校开展管理审计提供直接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为了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国家卫计委提出了强化医疗单位审计监督的要求。目前我国医疗单位审计任务重、人员少,亟待提高审计效率。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有效地缩小了医疗审计范围,科学地选用了医疗审计技术,准确地确定了医疗审计重点,从而达到了在确保医疗单位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其审计效率的目的。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通过了解和调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建立健全及施行内部控制的情况,并开展相应的测试,以对其单位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健全性等做出评估,进而拟定余额测试的方式、规模及重点的程序过程。内控制度审计是传统审计转变为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促进医疗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确定被审计医疗单位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
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其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就高,反之就低。医疗单位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首先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审,以判断并确定其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以决定下一步的审计方案。
(二)有利于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医疗单位内部有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可以开展抽样审计这一审计技术,以缩小详细审查的规模和数量,以减少审计工作量,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
(三)有利于被审计医疗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及提高经济效益
经过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获得了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信息,可以通过下达“内部控制漏洞报告”,“内部控制意见书”,“内部控制处理建议书”的形式,就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及强化单位内部控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使被审医疗单位改进经营管理,强化内部控制,从而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由传统的基础制度审计转变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这一现代审计的过程,可以促使医疗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改变传统的审计观念,学习并采用全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和策略,从而促进医疗单位内部审计水平的提高。
二、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内容
(一)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是否都建立了强力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措施和方法是否起到事先控制作用,还存在什么薄弱环节,手续是否严密。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有无健全的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的记录、传递程序和报告制度。二是审查其有无内部审计制度,能否起到揭弊、查错、防漏及发挥监督的作用。一般来说,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都能防止漏洞和差错的发生。
(二)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
一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布局是否合理,有无把一般的控制点设置为关键控制点。二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成本和效益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控制或过多的控制。三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职能是否划分明确,不相容岗位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到位,有无学习培训和职务定期轮换。只有合理设置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才能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主要是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的内控目的。一是审查有无医护质量责任制度,有无医德医风考核标准。二是审查有无财产物资管理制度,财产物资是否定期进行盘点并记录归档管理。如果被审计医疗单位内控制度未落实在行动上,而仅是写在纸上,是不可能取得好的内控效果的。因此,对被审计医疗单位的内控制度评审的关键着眼点在于审查其是否在发挥作用,是否被严格执行。
三、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一)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1.医疗单位内控制度在财务管理审计上应实现的目标一是保证医疗单位相关业务活动符合相关规范制度的要求。二是保证医疗单位各会计科目余额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三是保证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各环节处理流程及披露的合理性。2.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医疗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医疗单位相应财务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财务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医疗单位编制的有关预算的材料。四是医疗单位的财务报表。五是医疗单位的会计凭证及会计账簿。六是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3.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形成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要求,同时符合实际状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定期更新。(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3)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根据医疗行业的特点,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资金保障机制,明确资金报批和使用程序。(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健全收入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是否根据医疗收入来源和管理方式,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5)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各项医疗收入是否由单位财会部门统一收取并进行会计核算,其他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办理收款业务,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6)审计相应的被审查医疗单位单位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变相私分。
(二)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计的医疗单位固定资产实物和增减变动的内部控制情况的健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进行的审计监督。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固定资产采购的预算资料。三是招标文件、评标报告和中标通知书。四是相关项目的调研方案、建议书及批复报告。五是评审相关项目的可行性报告纪要。六是采购相关固定的凭证。七是建立的相关固定资产台账。八是制作的相关固定资产盘点清查报告。九是所有关联到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资料。2.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申请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实施,是否履行询价、议价程序,是否按要求进行招标采购,货比三家。(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资本化处理后是否依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时计提折旧。(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的账、卡、物三者是否一致。(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实施固定资产盘点,是否制作固定资产盘点报告,对盘点结果作出总结。(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设备维修保养制度、业务流程、实施标准与台账。(7)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废弃是否履行授权审批程序,是否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8)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固定资产的出售是否经过审批核准,价格是否合理。
(三)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方法
医疗单位采购内控制度审计是指对被审医疗单位采购各环节和各部门,运用相应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对医疗单位采购环节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和合理性等做出评估的审计监督。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提供的资料一是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单位有关采购职责和权限的设置,以及采购人员和机构的配置情况。三是单位编制的有关采购预算及档案材料。四是有关的采购设计书。五是授权供应商名单。六是采购公示。七是采购的相关凭证。八是采购管理关联到的其他资料。2.医疗单位采购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采购业务的控制。(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包括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采购活动管理、验收与合同管理、质疑投诉答复管理和内部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3)审计被审查医疗单位是否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归档并及时更新与政府采购业务有关的政策制度文件,定期开展培训,确保办理政府采购业务的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对采购业务的关键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是否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发现问题,能否做到随时纠正问题。
(四)医疗单位科学研究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方法
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控制度审计是指为了规避医疗单位科学研究风险而对被审查的医疗单位科研经费和科研活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和评估的审计监督活动。1.被审计医疗单位需要提交的资料一是相关单位科研活动的制度及工作手册。二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立项、申报、具体实施及科研结题等制度性文件。三是各种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四是各种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五是各种科研项目成果的评审及其奖励办法。六是各种科研项目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七是各种科研经费相关的收支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八是各种科研活动项目的立档归案管理措施。九是其他有关资料。2.医疗单位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1)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分管财务、科研工作的院领导是否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负全面责任。(2)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部门是否负责科研项目管理,财务部门是否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项目负责人是否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按照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是否及时处理相关科研项目的经费结账及项目结题等事宜。(3)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的科研经费收入是否真实,有无入账后返还委托方,是否全部收入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4)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经费的开支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开展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5)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中是否存在着用与科研项目无关的发票甚至于用白条套取科研项目经费的不良现象。(6)审查被审计医疗单位科研课题结题后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及时进行财务决算。在医疗单位实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审计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单位的审计效率,强化医疗单位的审计监督,以此来促进医疗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广西高校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体制结构、经费来源、校际竞争、办学主体等各方面都展现了新的特点。日益复杂的外在及内在环境使广西各高校办学风险越来越突出,想要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相关风险。作为广西高校专门监督、鉴证和评价的职能部门,广西高校内部审计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风险管理审计的概念界定
国家教育部于1985年12月3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到现在将近30年。在此期间,很多高校也先后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在高校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5年5月1日《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颁布,这些条文都要求内部审计必须涉足本单位的风险管理领域。但是,从全国高校的总体情况来看,关于高校风险管理审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广西高校对风险管理审计的研究和实践,更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全新领域。
广西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大量建设资金的投入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风险,如何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工作,构筑风险管理审计体系,是值得广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高校风险管理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高校风险管理的水平,应用系统和规范的方式方法,对学校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对其评价,提出整改的意见,帮助高校实现既定目标。所以,选择高校风险管理审计作为研究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广西高校管理的风险类型
1、经营风险
它是指教学、科研方面的原因给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带来的风险。(1)教学、科研风险。在高校进行教学、科研过程中,制定某一教学科研目标,组织教学科研资源(如教学科研人才、资金、设备和信息等),都有可能发生风险。(2)仪器设备、图书教材等采购过程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在采购仪器设备、图书教材等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价格风险、道德风险、验收风险等。(3)人事风险。人的因素是最不可预见的因素,对于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人员素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学科研人员素质决定了一个高校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结构,行政管理人员素质决定了一个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执行人的道德和行为会使其执行的业务产生风险。
2、财务风险
是指由于贷款而给高校财务带来的风险。财政拨款及学费收入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因此必然会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而借款需要偿还本金支付利息,一旦债务到期无力偿还,高校财务就会陷入困境。
3、会计风险
是指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的不确定性给高校及其他有关方面带来的风险。(1)会计信息风险。是指会计信息在生产、传递、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对会计目标发生偏移,导致会计信息发生风险。原始凭证数据的初始录入带来的风险,经过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单向、等量地传播至会计报表,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又会导致会计信息在流通和使用的过程中发生风险。(2)会计管理风险。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制度、规则存在缺陷,内部控制系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会计信息失实;或是会计从业人员因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而违背职业道德原则,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进行不实的会计处理,以上这些都会使会计管理产生风险。
4、国有资产管理风险
是指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不清晰,职责不清,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所带来的风险。目前仍有些高校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房屋建筑、设备等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完成后,没能及时进行竣工决算和办理固定资产验收登记入账手续。资产报废时,也没有能及时办理相关的审核报废手续。这就容易造成了固定资产的帐帐、帐卡、帐实不符等风险。此外,教学、科研用的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和管理、往来账务清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
5、基建投资风险
是指新建、扩建的基建项目,由于对项目优化设计、筹资方式、工程质量等方面的忽视,影响了基建投资的整体效果。(1)投资立项决策的风险。没有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和市场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技术论证,从而产生不合理的决策,导致了投资的立项风险。(2)项目前期准备不足产生的管理风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包括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安全和环评报告、城市规划审批等。如果前期工作没有完成就贸然开工建设,将不能对所投资的项目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就有可能给学校带来巨大的风险损失。
6、法律风险
是指由于高校在对外民事活动和内部管理活动中,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所带来的风险。如目前广西的各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没有签订契约,缺乏合同保障,一旦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导致伤亡,学校将面临法律的纠纷;另外如签订了不合理的合同等,学校也有可能承担责任。
三、广西高校风险管理审计的研究背景
自1999年开始,我国在高校的招生、教学等多方面逐步进行了改革。至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数量比改革前增加了738所,招生数量增加396.1万人,在校学生数量增加1220.9万人,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广西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张,
师生数量大幅增加,广西各高校在人才、科研、资源等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相比之下,各高校应对经营管理风险的经验显得十分匮乏,缺少现代高校管理所必须的资产所有制、经营机制以及运行体制,高校管理者的观念、素养、能力等也达不到要求,这就加剧了高校自主管理的风险。另外,由于受经费投入不足及传统办学思路的影响,高校“重钱轻物、重采购轻管理”的惯性思维依然普遍存在,加上高校内部控制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执行力不足,对投资、采购、基建等重点经济活动缺乏有效控制,有可能会导致领导干部腐败、会计信息不实、国有资产流失等风险的产生。
四、高校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近年来,广西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学校规模、招生人数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伴随着高校快速发展而来的是经济活动的越发频繁,高校管理的风险和难度也随之增大。为了让改革与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和风险的控制,合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方案,确保风险管理的正确执行。这个过程就需要有内部审计这样的一个机构来沟通和协调各管理部门,及时给予管理部门合理的建议。
1、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
高校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改善高校风险管理的效果,帮助高校实现其制定的目标。以风险管理审计为主的内部审计,从被动查找问题转变为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具有前瞻性,能够更合理的帮助高校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促进了高校风险管理流程的正常运转。由此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责。
2、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
风险管理审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和措施对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检查,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的一项工作。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化逐步提高,高校的内部审计除了过去单一的财务监督职能外,还要对学校的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使其在高校中的作用得到了重新定位,工作的内容得到延伸,把审计工作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因此,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功能的一种拓展。
3、内部审计为风险管理提出改进措施
内部审计可以为高校的风险管理手段提出改进的措施。首先,内部审计根据学校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分析可能面临的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通过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与监控,努力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其次,通过内部审计的评价,分析风险控制程序的合理性,判断其是否有效,能否满足学校对管理风险控制的要求,检查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是否存在欠缺,以促进高校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内部审计增加价值的目的。
4、内部审计在高校风险管理中具有独特优势
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的管理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内部审计人员经常接触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高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同时,高校内部的审计人员通过对关键、重要的风险领域保持长时间连续性的关注,有利于对高校风险管理措施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对于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并做出相应调整,以达到防范和有效控制风险的作用。
第二,内部审计对高校有着更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有利于加强风险管理,实现高校目标。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整体利益与其休戚相关,对高校的风险防范有着更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必然会积极主动的协助学校防范风险,加强管理,协助高校实现组织目标。
五、结语
风险管理审计的引入,通过科学检测、监控、评价等手段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风险,防止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帮助学校提升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广西高校内部审计应明确自身定位,将审计关口前移,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促进整体管理效率和经营效果的提升,为实现广西高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提供保证。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教育财务管理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校风险管理审计调查与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3ZCW005。)
【参考文献】
[1] 石泉贵、王凡杯: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务实[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6).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S].2005.
[3] 田丽云、尹钧惠:内部审计从那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及其运作探讨[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8).
[4] 韩理安、张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2(10).
[5] 李望平:国内高校风险管理研究述评[J].教育管理研究,2009(12).
[6] 赵玉琳、吴妍:政府对高等教育要“少保多放”[J].中国远程教育,2007(7).
[7] 孟焰、潘秀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06(3).
关键词 内部审计 执行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企业在内部审计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制度规定一套,实际执行一套,制度形同虚设。现今,企业的规章制度都较多,可是执行起来却往往偏差较大。有章不循、以批代管、以言代“法”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轰动一时的中海油“陈久霖”事件,因违规操作石油期权交易, 2004年12月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究其原因便是无视法规和制度,如国家明令禁止的规定,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在境外市场只允许套期保值,不得投机交易;中海油公司规定交易亏损超过500万美元,应通过高层管理,并停止交易。而这些制度规定,都被陈久霖视为废纸甚至视而不见,最终导致巨额亏损出现,极大地损害了国家、企业、股东和员工的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因人而异,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即受利益驱动,对自己有利的规定就执行,不利的则推三托四;跟自己关系好的人违反制度不惩处或轻惩处。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事件:某企业公开选拔干部,本来该企业的干部选拔条例规定了相应的条件,由于参与选拔的人中有某些厉害关系的人,便把选拔条件进行了临时调整,以使某些厉害关系的人符合选拔条件,从而顺利得到相应职位。这种因人而异执行制度的行为,在该企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可以想象,该企业谈何执行制度呢。
3.制度执行中发现问题,但不对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造成上述执行制度不力现状的原因要以下几个:一是制度本身不合理,不具有可执行性。二是宣传教育不够,执行意识不到位。三是重视不够,干部不带头执行制度。四是缺乏监督或监督不力。五是搞运动思想存在,缺乏持续性。
二、提高内部审计制度执行力的对策与建议
内部审计作为监督检查的手段之一,在推动制度执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由内部审计定义和近期中央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其职能是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再控制。而内部控制即制度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是内部审计的直接对象,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而不断促进内控制度的健全完善。因此,内部审计工作通过不断的检查与监督,可以真正使制度执行落到实处。具体来说,内部审计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促进制度执行力的提高。
1.由内部审计的全面性与专项性来推动制度执行力度。由内部审计定义可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相当广泛,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既包括财务方面,也包括经营方面;既包括财务审计,又包括管理审计,内控审计。在实际内审工作中,企业内审可以根据情况开展全面内控审计,又可以根据掌握的情况开展某一方面的专门控制审计。这样内审掌握的情况既有全面的企业制度体系和执行情况,避免不见森林只见树木的情况,又有某方面制度建设和执行的详细情况,避免只重框架不重实质内容的情况。在全面控制审计中,内审可以评价企业整个制度体系,包括制度控制环境、9大循环活动、企业内部沟通与传递等宏观、总体层面的把握。全面性审计通过检验组织的整体状况以发现现存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内控的建立与执行。如在对某公司全面控制审计中,我们注意到企业制度环境存在不足,导致该企业制度形同虚设,制度执行力严重欠缺,后通过审计,公司及时调整相关人员,改善控制环境,使该公司制度执行力大幅提升。在专有控制审计中,企业内部审计将深入了解、评价某个方面的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评价执行中的细节和具体的节点,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该领域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如在对某各方面制度建立都较完善的公司进行某项物资采购专项审计中,由于审计十分深入,审计中发现某物资采购在市场供应紧张时不严格执行制度,存在改变结算指标,多付结算款从而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存在。通过此次专项审计,纠正了制度执行不严的情况,避免了公司利益遭受更大损失。
2.由内部审计的现实性与未来性来推动制度执行力度。内部审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兼具现实性与未来性,即在对以前和现在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的同时,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变化的可能性,针对内控制度动态演变的特点,提请注意对未来变化情况的提前预测,对制度进行前瞻性规划和完善,从而使制度在情况变化后及时修订完善,制度随时都具有可执行性。
3.由内部审计的暂时性与连续性来推动制度执行力度。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都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尤其是制度的执行,需要持续的监督检查来促进。因为任何情况下,员工永远都只会做你所检查的,而不是你所希望的工作。而内部审计的持续检查和跟踪审计都能发挥持续性监督作用,避免了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吹一阵风,时好时坏的情况发生。如在审计某公司时发现其固定资产管理混乱,制度不完善且执行不力,后对其整改情况进行了连续2年的跟踪,最终使该问题得到了彻底的整改,固定资产管理实现了从混乱到规范的转变,不仅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得到了完善,而且制度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4.由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专业性来推动制度执行力度。对制度执行的检查有两种方式,即自查和监督检查,自查就是各单位对制度执行情况的自我检查,监督检查就是有相关部门对各单位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专门或合并检查。自我检查往往收效甚微,因为检查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检查时要么避重就轻,要么重查轻罚。而内部审计的检查效果就会非常显著,一是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独立地对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情况作出评价;二是内部审计的检查有多种专业方法,这些方法是自我检查时无法具备的,比如检查时可以运用"因果分析法",也可以用"果因分析法",所谓“因果分析法”就是先看制度,再看执行;而“果因分析法”就是先看现场工作流程,再推测制度规定,最后看实际的制度规定,评价两者的差距,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检查时还可以运用"窗帘中间拉开式"审计法.具体来说,就是审计人员根据掌握的审计线索,依据自己的职业经验,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判断.同时,向"左"追查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脉络,向"右"验证分析自身判断的准确性。三是内部审计检查手段的专业性,比如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审计,可以采用调查表法. 流程图法. 组织系统图法.评分法. 进行审计调查和审计抽查等多种手段来评价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效果,发现制度执行中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收到切实的效果。四是内部审计程序的专业性。对制度建立与执行审计通常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即了解、分析、检查、测试、评估、建议、跟踪,从而帮助管理层找出制度建立和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升制度执行水平,有效管理执行风险。四是内部审计的互动性。内审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沟通,无论是发现制度和执行中存在的不足,还是提出改进的办法以及最终改进的情况,都需要与管理层进行充分的沟通,尽可能达成一致意见,获得管理层和被审计对象的支持,来提高审计的效果,帮助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企业有了美好蓝图后,如何去实现蓝图,靠的是执行。而同样,在企业有了适用、科学的制度后,要使制度发挥效用,靠的还是执行。因此,能否严格执行制度是企业能否站在同行前列的一个重要武器和法宝。制度面前一律平等,企业必须营造一个“有制可依、有制必依、执制必严、违制必究”的文化氛围,才能真正让制度执行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聂子轩.浅谈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科技资讯.2007(13).
一、企业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备用金、费用、固定资产以及人事管理,这四个方面是支店的财务运作进行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
1.备用金审计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第一、在对支店账目中备用金进行核对时,备用金审计往往采取如下方法:
所谓的支店核定备用金,是指支店手中的借支金额、现金余额、银行存款余额和已经被寄到总店的单据的金额,也就是总店未支付给支店的备用金,以及已报销的金额之积。
(1)对于银行存款余额,对其审查时可以采用现金盘盘点和与银行进行账单核对的方法进行审查;
(2)对于现金余额,其审查方法与对银行存款余额审查的方法相同,笔者在此不做赘述;
(3)对于支店手中的借支金额,其审批手续的完备与否是对其审核的重要内容;
(4)对于已报销的金额,对其进行审查的方法是通过对费用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来进行的;
(5)已寄往总店的单据金额,即未支付备用金,与已报销金额一样,是支店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审查方法与已报销的金额也一样,笔者在此不做赘述。
在对备用金进行审查的同时,对任意两个月的点点金额以及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进行随即抽取并进行记录,然后根据数据做出曲线图,从而使支店备用金的使用情况得到直观、清晰地了解。如果曲线反映出的支店备用金余额一直呈现出余额过多的情况,这表明总店应该减少对支店备用金的支付金额,因为总店对支店的备用金核定过高;如果情况相反的话,则应对备用金额予以适当的增加。
第二、备用金汇付所需时间测试
为了了解到单据流转需要的时间以及总部的汇款速度如何,我们需要对支店汇出单据至到收到总部汇款时所需要的时间进行计算。
为了达到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保证公司的资金财产不被流失和盗窃的目的,我们必须对备用金进行审计,从而使得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和业务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保证,防止因信息失真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费用审计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对于各个级别领导的审批权限,企业的财务制度给予了明确的固定,因而,对费用的支出必须在相应级别的领导进行审批后才可进行。当费用发生后,需以借方发生额中的重要金额为依据进行凭证的追溯,然后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核:
第一、对支出的内容是否合理,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审批权限是否符合规定进行审核;
第二、对发票的真实合法性予以审核;
第三、对申请记录的日期、发票产生的日期、费用报销入账的日期进行审核,保证报销的及时性;
第四、还要对凭证的内容是否齐全、是否真实可靠进行审核。
通过对费用进行审计,企业可以使资金使用的经济有效性得到提高,并使费用支出与公司的财务制度的规定相符合得到保证。
3.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以固定资产明细表上的重要金额为依据,对相关凭证进行追溯,在得到相关凭证后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核:
第一、对采购资产的审批手续的齐全性、费用审批权限的符合规定性应予以审核;
第二、对固定资产的采购是否经过总部固定资产专项负责人的批准进行审核;
第三、对采购的资产的支出与支店预算内的支出的归属性进行审核;
第四、对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实地盘点,并对其使用情况与保管情况进行审核与记录。
通过审计固定资产,不仅可以使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得到保证,还可以使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度和固定资产的支出与企业财务制度的符合度得到保证。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效
1.统一银行,加快汇款速度
通过对企业的备用金进行审计,对备用金汇付所需时间进行了测试,由于总部与支店的开户行不同,使得备用金从总部汇出到达支店账户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最短在当天即可到达,最长需要6天的时间。为了加快汇款速度,总部对多家银行的汇款速度、网上银行以及是否提供上门服务、银行网点的分布情况等等银行的服务情况进行了调差与对比,最终选择了一家能够使备用金汇付所需时间最短的银行,大大提高了总部对支店的集中管理效率。
2.提高支店长审批权限,加强总部与支店的对帐
通过费用审计发现:由于支店长的级别决定了其使用权限,所以支店长的费用审批权限低,凡是超过1000元的支出都要上报给总部审批,这样明显减慢了支店的正常运作。
因而为了提高支店长的审批权限和支店的核定备用金,总部修改原来的财务制度并规定支店的费用由支店本身进行支配,从而加快支店的审批流程。如果必须总部代付时,总部财务人员和支店财务人员均要做单独记录,并定期对帐,以避免再次发生重复汇款的情况。
3.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通过固定资产审计,能发现有些支店在未经总部批准的情况下,购买了固定资产违反企业规定。总部可以要求支店财务人员加强审核,强化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
4.严格执行企业人事管理制度
通过人事管理审计,可以发现有些支店员工迟到早退以及缺勤等情况在考勤中并没有记录,继而工资结算必然有误。总部可以要求支店的人事及财务今后严格执行企业的人事管理制。
5.利用信息管理网络,规范内部控制流程,加快审批进程
企业应该筹建自己的信息管理网络,这样以后即使企业领导出差,也可通过相关的互联网进行相应的审核 。从而也进一步规范费用审批流程。同时企业的工作人员也可利用网络对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福利政策、重要通知及市场活动及时全面的了解。
总而言之,通过内部审计,进一步加强总部与支店的沟通,促使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并能发现一些之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相应地修改某些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对支店的管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1.应设立总经理直接管理的内部审计部门
目前企业还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因为某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单纯由财务部门的人员胜任,并没有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样的设置,内部审计一般不对总部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管理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支店。所以应该设置个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单独设立审计部,在行政上直接由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这也要依情况而定,如果企业规模较小,就不用设置独立的审计部了。
2.内部审计范围应从财务领域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领域
企业中的舞弊行为以及其他真正存在的问题往往存在于管理和经营领域中。内部审计主要职能应从查错纠弊向为内部管理服务的方面转变。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生产经营收支合规性的监督上,主要职能就是查错纠弊,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不是对企业的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因此,对企业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进行系统和权威的评价,也就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而无法对管理和决策层提出实质性与预防性的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周灿玲 张 勇:美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M].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2]阎金锷 李关亭:内部控制评价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徐政旦 朱荣恩:现代内部审计学[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7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医药卫生体制也不断改革,经济发展“新常态”也必⒋动社会管理的“新常态”,也要求内部审计从传统的招标审计、合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转型为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等多领域审计。在“新常态”转型过程中,医院积极开展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绩效审计工作,如A医院连续对2011年―2014年每年新增单价5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从医疗设备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审计,并将审计成果运用于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及管理中,加强了医疗设备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医疗设备的使用效能。本文以A三甲医院为实例探讨新常态下医院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绩效审计。
一、开展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1. 确定审计范围
通过查阅财务固定资产一级明细账、实物管理部门医疗设备实物明细账了解医院医疗设备的总体情况,以每年新购单台一定金额为起点或者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较多的使用部门来确定大型医疗设备的审计范围。如A医院以年新增单价5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为标准来筛选审计范围。
2. 初步了解医疗设备管理、使用情况
采用调查、座谈等方式向设备科、财务科、物价室、信息网络中心、设备使用科室等部门了解相关医疗设备管理、使用和信息系统数据记录等情况。
3. 设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研效益三个方面,主要采用的经济指标包括购置价值、收费标准、工作量、年均净收入、年均折旧成本、年均投资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工作量预算完成率、收入预算完成率等;社会效益主要为检查结果阳性率、病人满意度调查情况等,科研效益主要为设备对科研项目研究数据辅助情况等。
4. 确定按单台分析还是同类型分析
因涉及医疗设备基础数据取数的因素,讨论确定该台医疗设备可否单台分析,不能单台分析的可否按在用同类设备分析。
5. 编制收集数据表格
按照收集数据的来源分科室编制表格,采用设备使用科室填写与相关职能部室填写核对相结合的方法。从设备科收集的相关数据包括科室在用同类设备总台数、设备维修成本等,从设备使用科室、物价室、信息网络中心收集的数据包含收费编码、收费项目和标准、年均工作例数、年均总收入等,从财务科收集设备折旧成本、设备人力成本等。
6. 确定数据来源可靠渠道
数据来源的信息渠道包含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下称HIS系统)、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下称PACS系统)、手术麻醉系统、设备使用登记本等。
(二)实施阶段
1. 查阅资料
查阅医疗设备管理、使用、盘点、报废等制度、固定资产“三账一卡”、医疗设备购置前论证资料、招投标文件、合同、验收报告、盘点表等。
2. 实地调研
下到各个设备使用科室实地调研医疗设备使用情况,设备使用耗材出库、领用情况,制度的执行情况,设备所关联信息系统的操作及登记情况等。
3. 核实数据
考证所收集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特别是要核实使用该医疗设备的收费项目及与收费项目相匹配的工作量。对于存疑的数据,要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以避免结论的偏差。
(三)分析阶段
通过查阅的制度、查证的数据对设备的管理情况、制度执行情况、设备的绩效进行全面分析,按照之前设定评价指标对每台或每类设备进行测算,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影响绩效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
(四)评价阶段
取得真实、准确的数据和掌握客观公正的事实后进行审计评价,反映出设备的管理、使用、绩效情况及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建议,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五)落实阶段
审计结果和改进的建议不落实,审计成果就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审计部门应跟踪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和审计意见落实成效。
二、主要审计要点
(一)医疗设备购置前的论证、立项、审批的审计
审计申请论证表内填写内容的完整性及论证数据的准确性,设备的申报是否经过申报科室核心小组讨论,设备的立项及审批是否手续完备。
(二)采购大型医疗设备招投标的审计
审计设备的采购是否按《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实施条例》、《招标投标实施条例》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写、报价是否合理,应该采用公开招标的项目有没有没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
(三)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合同的签订、履行、付款的审计
审计合同的条款与招投标文件的一致性及完整性;付款是否按照合同执行;大型设备是否预留质保金等。
(四)设备购入后验收的审计
设备验收是否有书面验收报告;设备的规格、型号等是否符合招投标文件及合同要求等。
(五)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审计
制度的建立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实际操作中是否按照制度执行等。
(六)医疗设备使用中的绩效情况审计
基础数据信息是否准确;是否达到采购前的预算论证;设备的工作量、投资收益率等各项指标如何。
(七)医疗设备维修、报废、处理的审计
设备的维修、维保是否按法规进行采购;维修、维保费用是否合理;是否按制度审批后报废并处理实物资产。
三、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实例结果
A三甲医院审计部门选取2011年、2012年、2013年每年新增单价大于50万元32台医疗设备、2014年新增单价大于100万元21台医疗设备进行绩效审计。
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单台设备或同类设涞氖杖搿⒊杀镜仁据进行分析,并将实际执行数与购置前预算论证数对比。53台设备22台设备年均投资收益率大于零,占比42%;46台设备能够收回初始投资,占比87%,其中:能在经济折旧年限内收回初始投资的有27台设备,占比51%;7台设备难以收回初始投资,占比13%。27台设备购置前有填报预计工作量,占比51%,仅有10台设备可以完成预算工作量,占比19%;28台设备购置前有填报预计收入,占比53%,仅有6成了预算收入,占比11%;31台设备购置前填报预计投资回收期,占比58%,仅15台设备实际投资回收期短于预算投资回收期,占比28%。
社会效益方面,53台设备有50台设备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治疗效果有帮助;CT等检查设备的阳性检查率达到85%以上。
从审计的结果看,A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绝大多数能收回初始投资成本,但仅有42%的设备投资收益率大于零,51%的设备能够在经济折旧年限内收回投资。医技科室购置的设备如CT、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临床科室购置的设备如点阵激光治疗系统、肺功能机年均投资收益率较好,均达到50%以上。
58%设备造成年投资收益小于0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原有设备检查/治疗人数均未达到分析期间盈亏平衡点数量;二是新手术设备,病人对新设备、技术了解不够导致病源不足,医生对新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因此检查/治疗人数未能达到预期预计量。三是医疗设备的收费项目购置前论证不准确。
四、审计建议
(一)加强设备立项前的论证及审批
医院在设备立项时,应严格要求设备申请科室客观编制设备效益预测分析报告及填写《论证表》。组建独立于设备使用科室之外包含财务人员特别是物价收费人员等参与购置前的论证及审核。除设备技术配置参数论证外应加强对设备采购的效益预测、市场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及论证。
(二)针对大型医疗设备建立单机核算数据信息,实现信息统计的完整与准确
在采集数据时发现数据的准确性不够高、分类不够细,导致根据收入成本计算效益不够准确。建议医院探讨针对百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建立单机核算体系,将PACS等信息系统与收费系统数据匹配关联,逐步实现大型医疗设备单机核算信息化统计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三)对大型医疗设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推动医疗设备的优化配置及使用效率
对大型医疗设备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平台及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以奖罚的手段来落实科室申请时的效益承诺。促使科室在大型设备购置前进行真实、有效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避免论证表如一纸空文,流于形式。以便医院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优化资源配置。
(四)加强设备使用中的“实时跟踪,动态管理”
加强对设备全寿命周期的跟踪分析,动态管理,对部分不能收回投资的设备跟踪其以后年度的收支情况,并持续分析评价结果作为今后购买同类型设备的依据;产生良好效益设备也应持续关注其动态变化,如关注其以后期间可能产生的大修理费用和维护保养费用,使其保持良好收益。
(五)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收费管理,避免收费项目与手术记录不相符的现象
对于多科室合作完成的项目及先执行后收费的项目,建议术后临床科室将手术记录与执行科室录入病人住院明细收费项目复核,避免收费项目与手术记录不相符的现象。
“新常态”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依靠资源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医院发展也由粗放式“大收大支”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开展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正是精细化管理的体现,有效促进了医疗设备购置决策的科学化,管理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瑾,高玉萍,黄国英,王艺.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分析探讨[J].经济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