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8 09:36:3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篇1

    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它的运用既提高了审计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也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计算机的优势在于能对数据进行高速、正确地运算处理,目前奔腾Ⅱ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已达到上亿次每秒,而审计工作的对象正是以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及其他资料,因此正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正确性来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另外,许多手工审计方式要求审计人员做大量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使这些步骤达到自动化,而审计人员可以集中注意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

    例如,对企业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进行复核。由于材料成本差异核算具有连贯性,某一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的错误会影响到以后所有月份差异率的数值,若审计人员发现企业某一月的差异率有误,用手工的方式对以后月份的差异率作重新计算是非常繁琐的,而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只需输入当年年初的差异率和每月材料的借贷发生额(剔除每月材料所摊的差异),在Excel等应用软件的帮助下即可对企业全年每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差异额进行重新复核,在企业将材料分类进行差异率核算的情况下,该方法正是“一劳永逸”,更显方便。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可帮助审计人员扩展审计的范围。目前企业会计电算化日趋普及,其所应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多种多样,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并通过鉴定,但在实际应用上亦存在种种以书面资料为审计对象所无法解决的难题。例如,有的企业采用的是自行开发的或其他尚未通过鉴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或不能充分以书面形式提供审计所需的资料,有的企业采用的软件虽然经过了鉴定,但在使用时由于操作或其他原因亦存在同样的问题。而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直接对企业全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无论其资料是以书面形式保存还是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的磁媒介或其他储存器中。由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使审计的范围由书面向其他媒介扩展。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具有相当大的机动灵活性。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运用该技术能使微型计算机在一位审计人员的控制下就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全面、迅速、经济、有效地分析。而目前便携式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应用软件的推陈出新更使计算机辅助审计如虎添翼,更灵活、方便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各种状况。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的范围及方法

    1评价企业采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内在风险

    对采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审计人员首先要评价软件的内在风险。目的在于确定审计人员依赖这些软件控制的程度,以减少为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经评价验证,在内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更可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成本。具体方法有:

    A分析系统的方法。具体操作为:先剔除会计电算化软件中较多的数据库文件,仅对软件中的重要程序模块进行解剖,阅读数据处理的流程,分析程序的逻辑结构。目的在于确定程序是否能可靠、稳定地运行;程序的各种功能是否都能实现;程序的数据处理、数据生成是否正确;是否能满足会计处理的各种需要。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发现软件本身存在的根本问题,可确定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的可靠性,目前亦有众多的反编译工具或其他软件可帮助审计人员对程序进行分析研究,但其难度在于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且多数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都经过各种方式的加密,这亦成为实施该方法的一大障碍。

    B选样测试系统的方法。审计人员首先建立一包含一个月基本会计资料的数据库,然后输入到会计软件中,根据其核算处理后输出的结果判断软件的可靠性。当然该数据库中必须包含一系列的“错误”。“错误”是指不相关会计科目的分录(借贷双方为通常情况下不应有勾稽关系的会计科目,例如银行存款和盈余公积)、不可能的科目余额(例如至测试结束现金出现贷方余额)等。输入“错误”可测试出软件对“错误”是否识别、如何处理。

    C评价数据安全性的方法。审计人员可对数据安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试。例如,软件中凭证的制作是否采用二次输入的方法以确保凭证输入的正确性;软件是否已设置在软件运行中,对已输入计算机的凭证不能直接进行修改,而应通过红冲等其他修订的方式;软件是否能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方式是否安全(备份的安全性主要指在存储媒介溢满的情况下,是否能提前向使用者发出提示)等。

    通过数据测试及评价数据的安全性能直观地反映出该会计软件各方面的性能,更可判断出使用该软件的内在风险。使用该二种方法的主要障碍在于: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不断发展,更新升级,软件的内在风险也在不断降低之中,对于审计人员来讲,现被测试的计算机程序的版本是否与企业在前段时期内所使用的一致,这是很难检验出来的,这意味着审计人员较难确定前后软件版本内在风险的差异。另外,该方法对单机版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较为适用,对网络版软件来讲存在一定难度。

    2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

    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常规审计中极少对企业会计资料总体进行验证,至多对某一会计科目进行帐帐、帐表核对,而事实上该项工作同样重要。参见《上海审计》1997年第2期上《不应忽略对帐帐、帐表的核对》一文。该文作者对某企业的其他应收款的七、八十户明细帐户进行了汇总核对,工作量较大,而在一台486DX2-66的微型计算机上,汇总中型企业一个月全部的会计凭证资料仅需几十秒,对审计人员来讲,手工完成此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验证的具体方法为:

    首先,根据企业年初或月初的会计科目余额,确定会计凭证总体的初始年、月初余额,并输入计算机中。

    其次,将企业当年或当月的会计凭证库进行转化,将企业会计凭证库转化成审计人员熟悉并能操作的格式,目前有众多的应用软件都能达到这一目的,转化好的会计凭证库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仅保留需要的数据以加快运算速度。例如对会计凭证库中的一级科目名称、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予以保留,而剔除摘要、二级科目名称等。审计人员再进行汇总计算以得出当年或当月会计科目的发生额。

    最后,将年、月初余额与发生额相累加并以报表的形式输出。由此,审计人员可与企业的年报或月报相核对,以验证总体的完整性。

    3协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

    近年来,一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已通过国际审计界广泛实践证明的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逐步应用于我们的审计之中。该方法在符合性、实质性测试中都运用到统计抽样,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正可在此领域大显身手,具体方面有:

    A运用于审计日常抽样的编码工作。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都可选取随机数(运用随机数表),再转化为审计总体的编码,但其工作量大而枯燥。而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仅需几秒即可完成随机数的产生及所有的编码工作。

    B方便地运用于审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决定恰当的抽样方法及规模、选择样本及评价方面都能使审计人员得到帮助。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对审计人员来讲最关键的是所有总体中的项目都能被客观地抽取,而采用恰当的统计抽样方法能避免抽取无代表性样本的风险。在统计抽样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达到迅速、客观、公正的目的。

    应用举例:在对某企业的审计中,笔者用Foxpro编制了一运用PPS抽样的程序,能自动地完成从数据编码转化、选择输出样本到分析判断的所有工作。程序运行中首先要求审计人员输入运行参数(可靠性程度、精确度上限和估计错误率),再读入所抽样的数据库并由审计人员确定抽样的字段,其余工作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抽样的具体数据及结果详见《上海审计》1996年第六期《审计风险控制及审计抽样法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的运用》一文。

    4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的隔离

    对企业而言,大量的会计处理是日常性的事务,如报销、成本结算、费用结转等,而审计人员所关心的是一些关键的会计处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对企业的会计数据库进行分析,确认及打印出在某段时期内高价值的和关键的样本,人工分析并全部隔离出这些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常常是不可能的。所谓的高价值及关键样本主要指不相关的会计科目;单笔金额超过审计人员预先设定数的样本,如单笔金额在一万元以上的现金收付;不常变动的会计科目,如资本公积等。审计人员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进行重点审计即可满足一般审计的需要。

    5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及计算

    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较多的分析,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专长,例如对企业的应收帐款帐龄进行分析,当前众多企业的应收帐款金额居高不下,在企业应收帐款电算化的情况下,可以很简单地得到分析结果,而手工输入再由计算机汇总亦很方便,难以想象全部以手工方式来操作的难度;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亦可运用于审计日常的计算工作,例如上文谈到的材料成本差异核算的复核。

    6审计文书及审计项目管理

篇2

审计工作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审计工作能够保证企业收支的平衡,对财务进行有效监督与合理管控,是促进企业盈利的前提条件。在医疗体系中,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让审计工作得以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计算机引入审计系统,为审计工作带来很多的便利。

一、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优势

(一)让数据处理更便捷与高效

在医疗体系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待处理的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庞杂、繁琐,如果单纯的通过人工处理会产生极大的工作量,然而,当计算机引入到医院审计系统后,对于数据的处理立刻带来很大的便利。首先,借助office办公软件,尤其是excel表格,能够轻松地将各类数据汇总,并且能够有序地统计与运算,然后,通过使用相关的审计软件,能够便捷地对各类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整理及处理,最终得到特定的处理结果。计算机的引入让审计工作中庞杂的数据处理不在是难题,数据的处理变得轻松而高效。

(二)通过互联网让信息得以共享

医疗体系的财务透明一直是社会的呼求,尤其是患者群体。一直以来,医疗体系的财务不透明常常会被社会各界攻击与诟病,这大大降低了医院的公信力,从而影响到医院的声誉。计算机引入到医院的审计体系后,让信息透明得以实现,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各个部门连接到一起,各个部门间都能获取到相关的财务信息,对于医院的审计工作的成果有了解,同时,这也是一个各部门共同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管的过程。通过信息的汇集与整合后,能够将很多公众关注的信息如实地对外公布,这不仅对于公众是一个交代,也让医疗体系内部的操作更规范与透明,增强了医院的公信力。

(三)计算机将各部门联系在一起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虽说有专门的部门承担与负责,然而想要让审计工作真正落实到位,需要的却是各个部门间的有效配合与协调。通过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够通过互联网将部门间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医院可以建立一个内部局域网,通过这个平台能够让很多相关信息在内部得到共享,同时也能够实现内部各部门间的有效监督,这是审计工作得以有效展开的前提。互联网能够将各个部门间有效的联合到一起,这对于审计工作的落实提供了很多帮助。

二、计算机在医院审计中的应用

(一)医疗收费审计

医疗收费审计是每一个医疗体系首先需要把好的关口,核实相关部门是否有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收费,是否有乱收费或者有私下交易,这些都是很恶劣的行为,是应该明令杜绝的行为,也是审计部门需要严格查实的部分。计算机在医院审计部门的应用首先就是要对这一个部分进行落实,在收取相关医疗费用时都需要实时在计算机内部系统内登记,并且通过相关的审计系统将各项信息汇总,然后进一步落实相关部门的操作是否规范合理。计算机的引入对于规范医疗收费有很积极的作用。

(二)药品收费审计

对于药品的审计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药品超加价率收费的审计,另一方面是对虚假录入中标价药品的审计,这两个方面都是容易滋生问题的地方,也是审计部门需要特别留心的地方。现代的计算机应用中,可以通过利用case语句或是用order by语句排序,都能够很有效地对不合规的行为进行查验,这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医院的相关操作流程。

(三)支出审计

医院通常会定期做医疗设备或者药品原料的采购,这是医院一个非常重要的支出部分,也是审计部门需要有效控制的部分。对于设备和原料的采购支出应当有严格的监管,这样才能有效为医院节省成本开支。计算机在采购方面的审计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能规范整个采购行为,让采购过程更有序与高效地进行,同时,通过各个流程在计算机内的登记,能够对整个采购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三、计算机在审计工作的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的应用给整个医疗体系的审计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它让审计工作更高效有序地进行,也对医疗体系实行了有力的监管,然而,在使用计算机时仍然有若干问题需要引起注意。首先,计算机的使用必然会伴随着安全隐患,很多时候,医院内部的网络系统中会有很多内部机密及重要信息,很多黑客对于这一点也有清楚的了解与认识,很可能会带来恶意攻击医院网络系统来窃取相关信息的行为,一旦得逞,很多重要信息的泄露会给医院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做好网络维护是良好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前提。其次,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医院很多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的使用不太熟练,操作技术不够使得计算机并没有良好地为他们的日常工作服务,计算机没有得以发挥它强大的功能与作用,因此,提升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篇3

关键词 审计 数据库 采集 分析

随着全球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普及,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事业及机关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的财务核算,计算机辅助审计成为了审计机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审计的一项重要的工具,而对数据库技术的熟练掌握是一个有利于审计人员真正地从传统手工审计方法向现代审计技术方法转变的有效途径。笔者对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应用浅谈一些个人认识。

一、 审计工作中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数据库的采集工作,是在审计工作开始之前,审计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电算化财务资料进行采集数据,从被审计单位的电脑数据库上取到需要审计的相关的数据。在对相关的数据的采集工作完成之后,审计的工作才能够顺利展开。目前市场上也推出了多款的审计软件,包括审计署推出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在数据库辅助审计中,通过利用一些数据库指令,对相关的数据进行采集。

首先应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工作平台。目前国内的工作平台一般有三种:DOS环境、WINDOWS系列、UNIX系统。其中WINDOWS系统应用最为广泛,多数财务软件系统大都采用这一系统平台。其次,还应根据不同系统类型,相应地选择适合的应对方法。

在审计人员的软件数据库和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软件的备份和恢复功能来完成审计数据的采集,直接将数据导出。如果不一致,需要做开发接口。常用的数据库主要有SQL、ORC.等。

审计人员应先询问了解企业财务软件系统的程序运行方式、程序模块之间的功能关联、数据存储的格式类型、数据文件的存取位置以及数据格式的转换接口等事项。然后在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的配合下将所需要的数据文件进行优化采集,采集时如系统本身包含有数据转换接口的,应在采集时直接转换为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分析处理的文件格式(如DBF、MDB等文件格式),否则可以先备份出来,再利用一些审计软件和工具软件提供的数据转换接口(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中提供的用友和金碟财务系统等不同财务软件的数据转换接口、MS-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向导等)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在不具备以上条件时,可以使用VB、VC等可以描述数据结构的编程语言,自己编写相应的数据转换模块来完成数据的优化采集。但一般情况下,在常用的数据库中都有较完善的数据的导出和导入的功能,审计人员可以用数据库软件来完成数据库信息的采集工作。

当被审计单位财务软件不在审计软件中包含的财务软件类型范围内时,不同的数据格式不能直接进行数据采集与转换,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开发特殊的数据库接口来传输数据。只有通过开发通用的特殊数据库接口,才能在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财务软件时,使用通用的特殊数据库接口实现数据的采集与转换。而这一点亦正是目前审计数据采集工作的瓶颈,我们亟待这种通用的特殊数据库接口的成功开发。

二、 数据库指令在审计数据预处理中的体现

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中,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转换功能,帐表审计功能,快速编程功能,审计的管理、内部控制功能,审计文档管理功能,法规查询功能,通用审计表格辅助审计功能(模拟EXCEL电子表格)。百种兵刃各有所长,在分析和处理具体问题时,各模块均发挥着强大的功能效用,审计人员只要能熟练和灵活地掌握其中的各个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那么在分析数据信息时就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现阶段,谈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数据分析时,实际上都是在围绕着数据的核算与对比这一主题,采取的主要方法大多是运用SQL语句进行查询,再将查询结果与原数据记录项进行对比分析。举例说来,报表数据来源于账簿和凭证。对于电子账来说,报表数据主要来源于账户主文件和关联文件。因此审计人员需要核对被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时,只需根据这两个文件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计算,就可以很快生成新的报表。

例如,生成各总账科目的科目汇总表,可以通过以下语句实现:

Select ccode, sum(md), sum(mc) from Pz group by left(ccode,3)

[ccode-科目编码、md-借方金额、mc-贷方金额、Pz-凭证库]

通过将新生成的数据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进行检查核对,如果发现存在不相符的数据,便可以在疑点问题上作进一步追查。

三、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就是根据字段的具体数据情况,出现频率等来对字段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审计线索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通过运用计算机的自动筛选、汇总、分析等功能,针对数据来分析发现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再结合具体的审计线索加以判断。目前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是利用SQL数据库中的SQL语句对数据进行分析。

篇4

计算机审计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奠基石,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提供技术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逐渐形成,国家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与改变,同时将审计信息化,使审计工作更便捷,使大量工作档案数据易管理和储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审计程序。

一、国内外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情况

改革开放后十年,国家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遇到了瓶颈,例如审计信息难收集,数据储存量过大无法保证数据经过多年还依然完全,所以审计工作难以展开,而相关工作人员审计水平不高也逐渐失去审计资格,导致审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在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提高了自省意识,相关政府也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支持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国家法律的支持下,相关部门引进国外技术的支持,在结合本国国情后制定相关计划,建立审计系统,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审计工作。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工作时间长,工作效率低且工作质量普遍不过关,大量工作是靠人工操作,其大量信息数据有个人主观成分。在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后,不仅能减少人工成本还能节约工作时间,形成公正科学的工作模式。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计算机技术几乎每天都有更新,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日常工作,可以便捷对数据的查询和检索以及统计。在审计工作时,必须对被审计对象进行信息的搜集,如果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直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收集,极大程度地避免了人工操作的反复。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人工审计的差别

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人工审计的工作目的相同,但是采用的审计方法有极大差别。人工审计在审计时具有单一性,每个工作人员只能对被审计对象的一个方面进行调查,在综合多个人员的调查结果进行审计,耗时长,工程量大。计算机审计则显得方便许多,首先审计信息系统在审计之前就已将所有监督对象的信息进行储存和分类,在审计时,一个审计员工就可以将所有信息调查工作完成,且快速有效,同时还可以立即进行数据分析并同时开展后面的工作。

四、数据采集的主要步骤及方法

计算机审计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一)信息调查

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工作时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信息调查,这是审计的基础。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方面了解后,再将所有信息整理成书面,向上级反馈。

(二)提出技术要求

在审计工作需要技术支持时可向上级领导进行申请,通过审计系统更加便捷地获取被审计对象的相关信息,减少人工操作的工作量,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完成信息统计

在获得被审计对象的所有信息后,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反复核对,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是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

五、面向数据的计算机审计的持续发展

在计算机辅助审计当中,持续审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持续审计的思想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是,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持续审计也逐渐变得切实可行的。在持续审计当中,其主要的原理大概有两个类别:第一点:单机的系统模式,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从被审计的系统当中进行数据的抽取,与传统的数据模式相比,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独立的数据库以及独立的审计软件,可能很好地实现被审计系统的相互了解,从而进行系统数据的抽取。

为了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安全稳定发展,管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的事项:第一点,保证审计数据采集的安全性,其大致包含了数据采集的物理安全、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身份验证的安全以及授权的安全,审计数据也要保证充足。第二点:在数据的传输过程当中保证安全,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数据传输的保密性以及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系统数据不泄露。不被复制。第三点:审计数据的存储安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审计数据的连续性,以及使用性。

六、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能够了解到,随着信息化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审计工作,借助于先进的审计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还能够更加确定审计的范围。相比于传统的人工审计工作,计算机审计更方便。人们在了解到计算机辅助审计优势的同时,还必须深刻认识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和使用,才能使计算机审计系统更加全面。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审计工作应该逐渐与国际连接,不仅能够使信息数据更完备,也能提高自己的审计水平和质量,使得我国的审计水平达到国际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的企业与人民获得合法的权益,使得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所以审计单位在挑战国际潮流带来的挑战时还应该注重自身专业素养和管理理念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秀,戚振东.基于通用审计软件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05):17-18

篇5

计算机辅助审计,指的是在进行审计和审计管理时,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来执行和完成某些审计程序或任务。它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技术,具有准确率高、计算速度快的显著优点。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计算机辅助审计越来越普遍,但随之而来的风险问题日益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切实采取措施予以防范控制。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风险种类

1.来自计算机的风险

(1)系统控制风险。计算机系统所处的环境会引发一定的风险,与软件风险相较而言,系统控制风险更多是指一种硬件风险。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数据十分庞杂,文件记录以及系统操作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加之互联网的接入,系统本身存在漏洞,使病毒、黑客有可乘之机,从而威胁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

(2)审计软件风险。审计软件风险一般是由审计软件自身缺陷导致的。软件升级跟不上审计工作的步伐,或不够完善,运行不稳定,都会造成数据分析、计算存在偏差,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另外,审计人员对软件使用不当、对审计业务不熟悉,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2.来自财务数据的风险

该风险多发于数据转换环节,在转换库、计算库、报表库及指标库中较为常见。

(1)数据真实性风险。审计线索的变化,使得电算化系统可以被人无痕地修改数据,包括公式定义、编制结果、打印格式乃至数据来源等机内文件,倘若有人蓄意改动公式,编写虚假的财务报表,再把公式还原,其他人将难以判断该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传统审计追踪审查中,审计人员更多是凭借个人经验和判断来入手,这就使电算化系统下真假数据的甄别具有很大的难度。

(2)数据客观性风险。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只有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才能达成审计目标。当审计人员取证时,被审计单位如果对一些重要资料有所保留,或刻意隐瞒会计程序变更、人员权限变更等变更事项,将会对审计证据、审计人员评价的客观性造成影响。

3.来自审计行为的风险

(1)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审计人员,仅仅掌握审计专业知识及简单的计算机知识是无法适应工作要求的。审计队伍结构老龄化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审计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专业基础知识也比较扎实,但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技能,这就导致审计人员的结论可能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不吻合。而一些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只局限于较浅的知识技能,达不到熟练分析系统结构的要求,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并且时刻具备风险意识。如果审计人员、疏于防范,对审计过程抱以应付的态度,审计不认真,会使审计发生错误,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风险规避策略

1.强化内控机制审计

会计电算化与其内部控制机制密不可分。作为审计人员,应严格审查该机制中业务事项的流向、业务处理范围的变更、业务控制的结构等电子数据;应明确特定业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联系,对内部控制如何确保业务数据的正确性、可靠性有较好的把握;应针对内控机制进行符合性测试,了解制约手续是否有制定的必要、必须的手续怎样办理以及谁来落实等几个关键问题,处理内控机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2.确保数据完整准确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对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相关信息的收集,包括计算机的硬件信息、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软件信息、人员构成信息及风险防范措施情况等,还要对审计单位出具的数据资料进行仔细核实,检查是否属于有效审计时间内的数据信息,是否属于结账后的财务数据,是否备有纸制账册和报表,是否由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现场备份财务数据得来,以确保审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规范审计制度建设

规范审计制度建设,可以为控制和规避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风险提供有力保障。纵观我国的审计制度建设,虽然包括《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在内的一些审计准则相继出台,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用于规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完善才能适应时势需要。只有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程序做好规范,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制度建设,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为因素对审计造成的风险。

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审计人员的素质将对风险规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应设立审计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为审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后续教育,及时更新其知识结构,特别是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学习,提升业务水平,保持审计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另外,还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制度学习,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辨别能力,严格依照审计准则行事,降低审计风险。

三、结语

篇6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强调,大量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最便捷的渠道,充分体现了其输入优势。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环境中,语言信息的输入可以得到强化和多样化。语言输入的多样性和多渠道性使学习者更乐意接受和采用新的学习模式和手段,也为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

1.语言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的“语言输入假说”传入中国,“语言输入假说”从理论上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克拉申的外语习得思想可以概括为:外语能力是在较低的情感过滤条件下,通过足量的可理解输入,以可预测的顺序习得的。根据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必要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进入学习者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再经过“机制”的加工,即“内化”后才能成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因此,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对促成语言习得有很重要的作用。wwW.133229.coM

1.1“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

人类习得语言首先要达到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语言输入主要是指学习者可能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包括周围环境给学习者提供的各种语言信息都属于语言输入。“可理解性输入”是指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水平,克拉申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水平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i+1”,指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此,克拉申特别指出:“为了使语言习得者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所提供的语言输入中必须包括一部分下一个阶段的语言结构。”[1]难度高或低于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如果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那么就能自动地达到“i+1”水平。

1.2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有的特点。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有以下特点:

1.2.1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学习者不能理解的语言输入不能帮助学习者习得语言。

1.2.2语言输入是有趣的或是与学习者相关的。克拉申认为,“最理想的输入应该是非常有趣的或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它能使学习者‘忘记’自己是从外语里获得信息”。

1.2.3语言输入不以语法顺序编排,以语法顺序编排的语言输入忽视学习者习得快慢的个体差异,有悖于语言交际的本质。

1.2.4语言输入要有足够的量。[2]

2.我国外语教学中语言输入存在的问题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在外语环境下提出的,这和我国的外语学习环境大不相同,因此,我国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入假说”所提倡的理想输入相去甚远,表现在:一是国内的语言输入材料是有选择并经过精加工的,不符合语言交际的本质。二是我国的语言输入受到环境、学时、应试制度等诸多因素限制,缺乏自然的语言交际情景。[3]三是语言输入方式受周围条件的制约,主要依赖于书面文字形式的输入,内容更新周期长,信息量小,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输入优势

由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支持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出现给我们的外语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输入优势,可以弥补我国外语教学在语言输入上的不足,因为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从技术层面上满足克拉申所提出的语言输入的四个最佳输入标准。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频技术于一身,具有跨平台资源共享的独特优势,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丰富、有趣的学习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语言输入材料。以下是几种常见教学模式:

3.1课堂示教模式。

课堂示教模式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利用计算机、英语教学软件和各种音、视频设备作为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向学生提供输入材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多样化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各种教学软件,也可以利用录音、录像、vcd节目以及网上资源自制教学资料。这些资料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地呈现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表现的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多媒体就是一面多功能黑板。课堂示教模式集传统课堂教学优点和多媒体优势于一体,使呈现的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得以大大提高。

3.2个别化学习模式。

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外语教学必须遵循“i+1”输入原则,难度高或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也就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应提供给不同的语言输入材料,然而每个班级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不一,认知风格各异,单靠教师在课堂上板书讲解是难以照顾到每个学习者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接收到的语言输入都是他自己能理解的,这样便不利于帮助学习者成功习得语言。个别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个别化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利用计算机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习形式。个别化学习模式可以设计成分级学习模式,即只有通过了i级的测试才能进入下一级“i+1”级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行选择适合个人水平的课程学习,避免学习难度高或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个别化学习的优越环境,学生桌上的学生录音机、耳机话筒组、个人计算机终端都是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媒体。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条件下的个别化学习不是封闭的,学生可以通过呼叫(call)开关请求教师的帮助,教师通过对讲功能可以对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给予指导。[4]

3.3协作学习模式。

语言输入假说认为,语言环境决定语言输入的质量。也就是说,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较为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学习者才能排除母语的干扰,成功习得语言。协作学习模式可以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内创造相对真实的交际环境。在协作学习模式里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师的分组功能,将学生分到各个学习小组。在协作学习模式里,同一组的学习者可以进行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活动。在这种模式下的交际活动中,学生面对的是各自的电脑,可以降低一些性格内向学习者的焦虑感,使语言习得真正在较低的情感过滤条件下获得。

3.4远程教学模式。

远程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的远程登陆服务获取远地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利用多媒体和流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学习者通过登陆教学系统进行远程学习,远程教学可以为师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交互环境;学习者通过非线性链接和明确的导航,能够在网上方便地调用所需资源。整个教学系统形成一个资源丰富的巨大的虚拟图书馆,学习者可以从中挑选出感兴趣的和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语言输入材料。

4.结语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外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的特点,凭借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提供理想的语言输入材料,把多媒体辅助语言有机地结合到整个语言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外语教学,使外语教学真正达到趣味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2]刘淳.批判性地接受和运用“可理解性输入假说”[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篇7

中图分类号:R91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253-01

甘露醇是脑血管意外患者常用药物之一,此药物的渡度高,静脉点滴时要求速度快,而且对静脉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药物外渗,轻者有酥麻,红肿,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无菌性静脉炎,静脉塌陷,管壁变硬,甚至组织坏死。[1]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减少药物外渗所带来的副作用,我科采用硫酸镁与利多卡因联合湿敷的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1月-2010年8月的脑血管意外病人,均为输入甘露醇发生药液渗漏及静脉炎患者共90例。渗漏局部红肿面积1cm×2cm-5cm×5cm,外渗时间》4小时,静脉炎规范为1.7cm-10cm,沿静脉血管走向发熟、肿胀、发红、疼痛。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30-67岁。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 将1%利多卡因2.5ml加入50%硫酸镁10m中,用无菌纱布浸湿并敷于渗漏处,外加一层塑料薄膜覆盖;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浸湿的纱布湿敷于渗漏处,外加一层塑料薄膜覆盖。两组均在治疗结束72小时后统计。

1.3 评价标准

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2]或文字描述或评分法 [2]测量患者疼痛程度及渗漏处,并用0-10数字表示。0分无痛,不红肿。1-3分为疼痛,稍有红肿。4-6分为中度疼痛,红肿。7-10分为重度疼痛,红肿且沿静脉管管走向发热、发红、疼痛。

2 治疗结果

3 讨论

由于甘露醇静脉输送时对速度的要求易导致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给患者增加了痛苦。也给我们护理工作带来不便。利多卡因是一种良好的局部皮肤麻醉剂和高级透皮吸收促进剂。同时此药化学归能稳定,穿透力强,弥散范围广,对组织无刺激性。因此具有明显的抑痛作用,与5%硫酸镁联合湿敷可有效通过皮肤的渗透和吸收使其作用理直接更迅速,还可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从而使用因身管平滑机松经弛,血管扩张,促进外渗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3]通过两组方法比较P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11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338―03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以皮肤瘙痒,胆汁酸、肝酶升高为特点的妊娠中晚期并发症,其早产、死胎、死产及围产儿死亡率一直偏高,病因尚不清楚。近年研究显示ICP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能与母体的免疫平衡失调有关。本研究旨在观察茵陈与熊去氧胆酸(UDCA)联用对ICP孕大鼠Th1/Th2平衡状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治疗ICP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1.1 主要试剂

1000g茵陈浓煎、过滤、提纯成400mL。UDC是上海三维长江生化制药厂产品,苯甲酸雌二醇针剂是上海通用药业有限公司产品。IL-2、IFN-γIL-4试剂盒购自深圳科润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号20050611。

1.1.2 动物选择

实验研究动物SD孕大鼠由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无菌饲养,孕大鼠体重200g~250g。

1.2 方法

1.2.1 孕大鼠ICP模型采用葛环等建立的SD孕大鼠ICP模型方式,于孕鼠妊娠第10天(阴栓形成日定为妊娠第1天)开始在大鼠后肢内侧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针剂5mg・kg・d,连续5天,建立孕鼠ICP模型。

1.2.2 分组及给药方法SD孕大鼠共50只,其中诱发为ICP模型的孕鼠40只,且随机分成4组。茵陈组10只孕鼠于妊娠第15天起用50%茵陈煎剂灌胃,5mL・d,连服10天;UDCA组10只孕大鼠于妊娠第15天起喂UDC,15mg・kg・d,连服10天;联合组10只孕大鼠于妊娠第15天起用50%茵陈煎剂灌胃,5mL・d,同时加用UD-C灌胃,15mg・kg・d,连服lO天;诱发后未治疗10只孕大鼠作为对照组。其余10只孕大鼠为正常组。

1.2.3 标本采集

50只孕鼠于妊娠第15天(治疗前)鼠尾采血2-3mL,于妊娠第21天眶静脉采血3mL。分别提取血清,低温保存备用。

1.2.4 检测指标及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对各组孕鼠于妊娠第15天和21天所收集的血清稀释100倍后定量测定IL-2 IFN-γIL-4水平,具体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5 记录各组孕大鼠妊娠天数及仔鼠存活率

1. 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ICP孕鼠与正常孕鼠IL-2 IFN-γIL-4水平比较

ICP孕鼠(对照组)于妊娠第15天和21天检测IL-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

2.2 各药物组治疗前后IL-2 IFN-γ IL-4水平变化

治疗后茵陈组IL―2水平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下降(P

3 各药物组治疗后妊娠天数仔鼠存活率评价

各药物组治疗后妊娠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仔鼠存活率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

率与正常组比较(P

4 讨论

篇9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广泛运用导致了企业财务报告及其审计模式的深刻变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CAAT)成为审计人员在IT环境下有效执行审计的必备技能。计算机辅助审计属于信息技术知识及能力的核心要素,是21世纪注册会计师在胜任能力培养及维持方面面对的主要挑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知识和能力主要通过在校教育和在职培训来获得。高等学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会计、财务和审计人才的主战场,理应响应社会需求,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理论与实务方面帮助学生打下稳固的基础。本文将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课程定位、设计以及实施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并对高校本科会计专业如何推进并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设置及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概念、内容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概念界定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又被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ools),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与工具(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 and Tools,CAATYs)。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ASOSAI)在2003年9月的第6号研究报告《IT审计指南》中,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定义为:基于计算机的工具与技术,它可以使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在搜集审计证据时利用计算机的功能与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维基(Wiki)网络大百科全书,它是利用计算机来使审计过程自动化或简单化的方法与技术;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它可以用来指在审计中应用计算机的任何活动。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术语,它清晰地反映了计算机与审计之间的关系,即计算机是一个帮助实现审计目标的工具,它不可能取代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且其应用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比通常使用的计算机审计、电算化审计等术语要更加准确和贴切。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内容 陈伟等(2007)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划分为两大类,即面向系统的CAATs和面向数据的CAATs,前者用于测试被审计单位的程序或系统,后者则主要用于电子数据的直接测试。面向系统的CAATs主要包括:平行模拟、测试数据、集成测试、程序编码审查、程序代码比较、跟踪、快照等。面向数据的CAATs则主要包括:数据查询、账表分析、审计抽样、统计分析、数值分析(包括重号分析、断号分析和Benford定律应用等)。我们通常所指的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是面向数据的CAATs。相对而言,面向系统的CAATs对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更高,甚至要求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达到程序员级别。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被审计单位正日益广泛地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并且采用日益集成的电子信息系统,尤其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对象及其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无纸化的信息环境,传统的审计方法必须作出改变才能满足有效执行审计的要求。一方面只有运用CAATs,才有可能对某些高度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及其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搜集到必要的证据;另一方面为了降低复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也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必要的CAATs。CAATs已成为审计人员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审计人员对于CAATs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是培养未来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弊端。在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就业的会计学本科专毕业生,在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方面一般是能够胜任的,但碰到采用复杂信息系统的被审计单位,经常就会暴露出专业能力的缺陷。笔者认识的一位企业财务主管曾向笔者透露,其单位采用了Oracle大型数据库,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在一起,数据库结构相当复杂,外部审计人员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欠缺,连核心交易数据都接触不到,更别说查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了。很多事务所由于很难招到掌握CAATs的会计学本科毕业生。转而聘请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再对其进行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这一现象已经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冲击。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于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高校会计本科专业开设CAATs相关课程很有必要。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在我国不少高校中,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内容被安排在审计实验课程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中。笔者认为,类似审计实验或审计模拟实验这样的说法并不科学,由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自然科学的实验教学法并不一定适用于社会科学的教学。不仅如此,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理论知识部分需要进行课堂讲授,将其完全作为一门上机实习课程并不恰当。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宜作为审计实验或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一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单独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作为高等学校会计学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或指定选修课,可在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电算化》)、《审计学》等基础课程后开设,一般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课比较合适。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执行审计的能力,具体包括: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的特征与流程;掌握电子数据的采集、转化与分析方法;熟悉主流审计软件的功能模块及操作技巧;熟练运用审计软件执行查询、排序、重新计算、分析程序、抽样、底稿编制等审计工作。

(二)课程内容安排 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没有很多成例可资借鉴,可用的教材较为匮乏,加之技术性较强,与实务结合紧密,该课程的开发工作难度较大。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实训类课程,必须安排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对于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学生而言,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在复杂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惟其如此,学生在碰到不熟悉的审计软件应用环境,或者未曾用过的审计软件,才不会束手无策。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课堂讲授,另一部分则为上机实习,在时间安排上前者占40%,后者占60%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在课堂讲授方面,授课内容应至少包括以下方面:首先,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策略与流程、审计证据的特征及其搜集方法等,使学生可

以深刻理解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区别及其难点所在;其次,数据的采集、转换与验证,包括利用SQL Sever、Access、FoxPro、Excel等通用软件,以及利用专业审计软件采集、转换并验证数据的方法;第三,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功能介绍与对比,如用友审易A465、鼎信诺V3.2、博科审计之星Ⅲ、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V1.0、中审审易V3.0等;第四,代表性专业审计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数据准备、账表查询、审计分析、审计检查、审计抽样、底稿编制等。

(三)教学重点 笔者认为,一门课的容量是有限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并非所有的审计活动都能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能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活动,也不一定都比手工完成效果更好。如除分析程序以外的风险评估程序,观察、询问等控制测试程序,现金监盘、存货监盘等实质性程序,要么无法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要么用计算机来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又如,对于某些仍然以手工会计系统为主的被审计单位,虽然可以把会计数据录入到电子数据库中再由计算机执行相关的分析和检查程序,但其成本可能远高于传统的手工审计。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学不应面面俱到,而应侧重于那些最适宜于用计算机来完成的审计功能。同时,应考虑与审计实训、审计案例等课程的关系,不宜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一门课程实现过多的教学目标。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前身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曾于2001年了题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第1009号国际审计实务公告。其中规定了适宜于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审计程序,主要包括:交易与余额的细节测试,例如,利用审计软件重新计算利息,或从计算机记录中提取超过某一金额的发票;分析程序,如识别不一致的信息或重大波动;测试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如测试运行系统的安装或配置,测试对于程序库的进入程序,利用代码比较程序检查正在使用的程序版本确属管理层批准的版本等;审计抽样,提取用于审计测试的数据;测试信息技术应用控制,如测试程序化控制的功能发挥;重新执行由被审计单位会计系统执行的计算。以上都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的重点领域,也是老师应向学生讲解的重点内容,不仅要讲解其原理和操作步骤,还应有针对性地举例说明。

四、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实施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开设应具备的条件 除了适当的课程定位以及合理的课程内容安排之外,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开设还需要具备一系列的客观条件。首先,必要的硬件设施。由于本课程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安排学生上机实习,因此必须有条件完善的机房和数量足够、配置符合要求的电脑。其次,专业的师资队伍。授课教师最好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和审计学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具有丰富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实务经验,精通审计软件的操作。第三,合用的教材。教材必须能够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反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精华和相关实务的最新进展。第四,适用的审计软件及配套数据库。审计软件必须具备强大的功能,体现现行审计准则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既能满足实际审计工作的需要,又能满足教学方面的要求。配套数据库应尽量模拟实际的企业财务会计数据,或直接来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财务会计数据,同时又按照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重新设计。在上述条件中,审计软件的选择及配套数据库的设计是值得重点探讨的内容,说它们能够决定课程的成败也毫不为过。这是因为审计软件的讲解及操作是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主体内容,也是教材编写的基础。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考虑,一个实验室很难有财力同时购置多款审计软件,而课时限制又决定了不可能在同一课程中同时精讲多款软件的使用。所以,授课老师必须选择一款自己容易掌握的、功能足够强大且充分体现审计准则最新要求的审计软件。可供选择的审计软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务中实际使用的审计软件,包括通用审计软件和专用审计模块软件,另一类是审计教学软件。在国外,比较典型的通用审计软件包括ACL for Windows、IDEA、AuditExeel等,专用审计模块软件则包括ATB(Accountants Trial Balance)、APG(Audit Program Generator)、Engagement Manager等工作底稿软件,Visio、ABC Floweharter等流程图软件等(吴琮瑶,2005,p221)。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审计软件则包括用友审易、中审审易、博科审计之星、鼎信诺等,有代表性的审计教学软件则包括上述通用审计软件的教育版、网中网审计实训教学平台等。审计软件的配套数据库也十分重要,必须是专门设计的。首先,必须包括至少三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审计软件执行比较全面的检查、分析程序等,实现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程序目的。其次,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错报环节,使得学生利用审计软件可以查找出这些错报,从而充分地体现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目的。在这一点上,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追求计算结果精确无误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不同的。第三,必须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包括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所规定应了解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内部控制信息。对于审计人员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非常关键的。第四,它必须经过适当的提炼和归纳,不宜照搬现实中的企业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这是因为,现实中的企业业务及会计数据可能过于繁杂而不具有典型性,而且某一企业很难在不同的业务循环上都有典型的业务。

(二)高校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局限性 (1)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如前所述,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对于大多数高校都属于新课程,需要专门安排人员进行课程开发,编写新的教材,选购适用的审计软件和其他相关软件,安排机房和设备,必要时还得引入新的师资,因此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然而,在某些高校,由于教学主管领导未能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意义,从而不能给予课程建设必要的资金、人力、物力支持。如有些高校认为自身定位是研究型大学,计算机辅助审计不过是一种技能训练课,因此不开设该课程。另一些高校则认为采购了审计软件,再安排教师、教室及教学设备,就可以开课了,结果导致准备不足,仓促上马,未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2)师资匮乏。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最佳师资应具有计算机科学和审计学的双重专业背景,同时兼具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丰富工作经验。这一要求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达不到。目前实际从事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的要么是计算机老师,要么是审计专业课老师。计算机老师由于缺乏审计专业知识与实务工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讲解,难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审计软件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审计专业课老师则由于欠缺计算机专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偏重于讲解审计专业知识,无法告诉学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会碰到那些特殊的技术问题,以及这些技术问题应如何解决。(3)缺乏适用的教学软件及配套数据库。目前,虽然市场上以有较多的审计软件可供选购,但能够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软件则尚未产生,合用的配套数据库则更难获取。如某些主

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技术应用正逐渐向各个管理领域扩展,由于会计电算法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会计工作也在相应技术的发展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以及算法,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了对会计算法记录进行收集社审计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有效实现会计电算法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电算法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同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有效提高工作和信息处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促进审计工作向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 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对税收征管审计的影响 

1.1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扩展到了信息管理和交流的各个领域,电算法的普及和发展致使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审计效率的有效提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审计工作中的抽样检测、经济指标、经济定量的分析以及相应货币值的计算,而这些繁琐的计算过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得到了简化,通过计算机实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2 促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实现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审计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较广,内容复杂,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将耗费较多的时间在资料的查找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建立规范的审计资料的组织,提高资料查找的效率,并且能通过各种考核和审计相关软件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算,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率,也能建立有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模式。 

1.3 优化审计步骤和审计方式 

传统审计内容基础之上,审计工作包括会计电算系统流程的优化和发展。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能优化审计工作的流程步骤,以及对审计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应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不断发展和优化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模式,在建立了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基础之上实现了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充实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实现了审计工作信息资料管理向信息系统安全性、整体系统性以及内部控制等管理方向的转变。 

2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内容 

2.1 基本审计业务处理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实现基本的审计业务的处理,包括excel、foxpro、word等表格、数据库、文字等的处理和规范化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审计功能。同时审计人员也可根据具体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处理,如计算、复核以及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建立高效的审计运行模式。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能实现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核对,如工资表的审核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材料成本差异等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通过办公文字处理软件建立了电子资料,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模式。从而能建立优化的 

2.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实现基本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然而相应软件的应用能实现深层的审计工作处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为审计情况的汇总统计,也是指根据审计工作的方案,对审计工作单位的整体审计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总分析,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和疏漏以及人为的更改,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当前审计软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投入了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计算机预算执行软件、预算执行审计软件、投资审计软件、银行审计软件、行政事业审计软件等,但仍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发挥有限。 

3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障碍和现状 

3.1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设计辅助仍出现初级发展阶段,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仍集中于数据的汇总、文字的处理以及表格的处理等方面,还仅仅处于审计工作的基本数据处理阶段,仍未实现审计资料统计分析、审计工作流程优化的深层次工作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发展阶段。 

3.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发展不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和拓展较为迅速,然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相关软件发展不足,并不能满足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深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审计事业的发展。当前存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功能并不完善、种类较少,并且也未与单位的数据库进行连接、运行过程中错误较多等缺陷。当前相关单位的审计软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审计项目或是某种特定类型的审计需要,并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从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

3.3 计算机硬件条件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障碍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计算机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条件的落后致使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审计工作难以建立高效的发展模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较为落后,从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应单位经费的缺乏紧张,从而造成了计算机设备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也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带来了障碍。相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造成了相应数据库的管理较为混乱,难以满足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4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4.1 建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应建立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的审计工作发展体制,通过不断实践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化发展。计算机辅助税收审计制度应建立持续改进和发展的体系。在不断的试点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由基本的业务管理发展到深层次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最终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审计辅助的作用。 

4.2 建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机制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能力的持续改进,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提升了相应审计人员的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也在一的那个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审计辅助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单位的审计人员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培养应建立在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基础之上,从而才能使培训真正由理论到实践,最终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测试水平较低的培训以介绍审计软件为主,使之建立高效的应用模式,提高审计效率,而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可通过对数据库的介绍,提高数据库的信息查询能力。人员的培养和技能的持续进步是计算机审计效率发挥的重要因素。 

4.3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风险评价 

计算机辅助在税收征管的审计过程中的统计应先对软件的内在风险进行评判,同时对相应资料进行完整性评判,减少因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的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在对具体的税务进行核算审计时,首先应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了解额分析,由于前期的录入和自动汇总缓解的错弊性的概率较小,从而可重点抽取税种,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税率的计算凡是,对对多个选择分支构建数学模型,对审计的业务结果进行复核,并且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审核,充分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在审查过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繁殖认为修改审查数据,剔除核算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真实性。 

4.4 建立信息数据的有效采集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能建立优化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信息数据的优化采集也就是对数控内容的选择性采集。在审计人员对相应信息的内在风险的了解基础之上,对预测的弱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但由于各行业的审计软件以及经营的模式都不同,从而也难以对计算机审计的软件的统一,从而造成了软件系统差异较大,数据的格式各有不同的状况,从而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带来了难度。当前主流的财务软件系统,如用友财务系统、金碟财务系统等,其的数据格式都不尽相同。目前信息的优化收集可从单机系统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收集两个层面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运用哪种信息采集方式,都应对具体的审计单位的工作平台即相应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初步确定。当前一般dos环境、windows系列、unix系统三种系统环境,其中,windows系列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应根据具体的系统类型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 

5 结束语 

对于单机的系统,审计人员应对单位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程序运行方式以及程序模式之间的功能关联以及数据格式类型的存储、数据文件的存取位置以及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接口等事项进行了解,而后才能在相应的审计人员的配合之下实现对数据文件进行信息的优化采集,在具体采集过程中,若系统包含数据转换接口,在采集时则可直接转化为审计人员能系统分析处理的文件格式,如.dbf、.mdb等。单机系统的数据采集还可通过对审计软件以及相应工具提供的数据转换的接口,如通审软件系统中提供的用友和金碟财务系统的数据转换接口、ms-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或是在不具备数据转换接口时,使用vb、vc等描述数据结构的编程语言,编写出相应的数据转换模块来完成数据的优化采集。 

而网络型数据的收集和获取,不仅能通过单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整理,还能应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连接)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源进行数据的转换。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放数据库的连接,使用数据库中所提供的终端驱动程序实现了对互联网服务器数据库的直接连接和读取数据。互联网上的大型数据库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数据库驱动程序资源,能将所需类型的数据表转换为其它数据库格式文件。例如ms-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当前较为流行且功能较强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软件,通常拥有数量众多的数据库的驱动程度类型库。在具体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过程中,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常常是在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性查询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即先撰写sql语句制作审计专用视图,核查无误后,再进行实质上的存储并转换成所需要格式的数据表,从而能够大大地减少数据的采集量,以及避免了对原始数据的修改和产生不必要的冗余。 

参考文献: 

[1]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91-92. 

[2] 孙俪.论地税计算机辅助审计[j].理财,2011(1):169-171. 

篇11

关键词:

基层外汇,计算机辅助审计;建议

一、外汇管理领域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含义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执行和完成某些审计程序和任务。在外汇管理工作中,它并非专指对各外汇管理系统的审计,还包括对传统的外汇管理审计。外汇管理工作中计算机辅助审计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利用Word等电子表格、各外汇管理系统中的一些功能,对审计数据进行统计、检索、筛选、分析。如,用外汇管理系统统计分析功能统计外汇业务发生笔数,检索一定期间内业务办理的具体电子信息;用电子表格软件筛查金额较大、交易频繁等可疑信息,对相应业务档案进行复核;在外汇业务审计中,利用Wps等字表处理软件,将审计工作底稿输入到计算机中,用于编写审计报告等。二是指开发并利用专门的软件进行外汇管理审计。一方面,用于审计情况汇总。根据工作需要,编制专门的汇总软件,自下而上,从审计底稿开始,对审计情况进行逐级汇总。其优点是能全面、准确反映审计情况,避免错漏和防止人为操作,便于统一定性、统一处理。另一方面,直接用于协助审计人员用设定好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开发专门外汇管理审计软件,按照审计要求检索、筛选、分析审计数据,发现疑点,分析识别风险事项,利用网络技术随时开展内部审计,这是外汇管理计算机辅助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外汇管理领域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

(一)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审计作业,以纸质的业务台账、业务办理凭证和各种登记簿为对象。开展审计时,需要将相关资料搬到审计场所。审计缺乏重点,时间长、效率低。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开展工作,从而实现检索、筛选、分析、快速计算,资料整理也可实现自动化。还可根据筛查出的违规线索或调查事项,多次调阅资料,有重点地开展审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二)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在传统外汇审计工作过程中,如果想要查找某一类问题,需要在相关凭证和台账中逐页查找,并手工抄录,这种原始传统的工作方式容易出现遗漏和错误。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够对所有被审计外汇业务电子信息进行全面疑点扫描、筛选;能够通过设置外汇业务异常指标,对被审计对象业务办理异常线索进行跟踪,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面审计、重点审计,降低因信息不全、不准确给审计工作可能带来的操作风险。

(三)创新审计工作模式。外汇管理领域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使外汇管理审计实现实时在线审计、异地远程审计、跨部门联合审计和开展各信息系统审计,创新和丰富了审计模式。

(四)提高审计工作准确性。审计工作过程中,有很大的计算工作量。传统的审计方式是靠人工来完成的。人工计算,极易出现差错。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按照事先编制好的程序进行计算,既快又准,不容易出现错误,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准确性。

(五)保障审计工作质量。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审计工作底稿都是手工填写。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根据外汇业务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工作底稿模板,实现自动取数、计算,自动编制工作底稿,节省了编写时间。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形成的工作底稿更加规范、更具系统性。针对从工作底稿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跟踪后续整改情况,可使审计成果利用价值大大提高,外汇业务风险也大大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设计思路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关键是辅助审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其发展思路也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建设思路。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专业、持续的工作,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其开发应满足以下功能需求。

(一)审计数据采集与转换。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前提是能够将各个外汇管理系统电子业务数据采集转换成所需要的数据格式,包括查询、分析、比对、抽样等审计业务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求数据的采集与转换,能够实现对被审计对象的外汇业务数据一次性、选择性、自动化方式的数据采集。通过审计数据采集与转换辅助系统的应用,对被审计单位实行全面审计提供必要条件。

(二)进行审计数据查询。计算机辅助审计应该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查询工具,包括:报表查询、审计抽样、业务数据查询、查询结果数据的表格化及图形化展示,按照不同时间、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条件筛选查询等。通过使用这些查询工具,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审计业务数据分析。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求在审计数据查询结果的基础上,为审计人员提供常用的审计分析方法,具体包括:数据趋势分析、数据对比分析、数据结构分析、业务关联分析、报表要素分析、自定义指标分析比对等。所有数据分析支持图形、表格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辅助工具的应用,为内部审计提供丰富的作业工具,工作人员能够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地开展审计,工作事半功倍。

(四)审计文书管理。计算机辅助审计应能提供一定的审计模板文档,并可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各阶段文书归类。应能提供包括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初步意见书、审计报告等常用审计文书,同时各项文书应支持智能化生成、支持自动化归档。通过辅助文书管理应用,减少审计作业人员文书编制的工作量,实现审计资料的自动化整理。

(五)审计程序管理功能。审计程序管理功能,能够规范审计作业,实现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动态管理,随时检查工作进度,实现审计作业过程管理与审计方法的有机整合,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

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开展的建议

(一)强化计算机知识培训和使用。一方面,把计算机辅助审计普及性学习和骨干培训相结合,打造一支素质较高、适应计算机辅助环境下审计工作要求的干部队伍。另一方面,注重学用结合,积极引导审计人员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外汇审计业务有效结合,在工作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二)完善审计标准与准则。目前,外汇管理有关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规范较少。因此,应在原有的外汇管理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一要坚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实践基础上,研究制定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标准与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外汇管理信息化要求的审计业务操作管理标准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体系。二要注重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计算机辅助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明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