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9 09:29: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9-01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逐渐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很多地方已经加快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服务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面我们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农业技术推广现有的基础实施建设相对比较薄弱。虽然近些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投资力度,但是总体的投资规模不能满足现实中农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对于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小,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少,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二,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渠道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据相关资料调查研究,农户现有技术的主要来源是亲朋好友和种田高手,而农业技术推广站却处于闲置状态。按照常规来说,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其他推广来源更加具备科学可靠性,但是目前却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站提供的内容、方式以及频率不能满足广大农户的实际需要;

第三,在推广内容方面,与农户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偏差。经过调查资料显示,良种、防病防疫和高效化肥是农户所需技术中的首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技术的推广运作效果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粮食产量和农民增收的民生问题;

第四,农业技术推广站点在数量上和服务频率方面不能满足农户的实际需要。在我国人口稀少的地区,由于农户住的比较分散,受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站点的数量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现有农户的种田需要。另外,除了推广站点之外,服务频率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农民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的困难,而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是不能解决这些难题的,因此,配备齐全的人员、连续性的频繁指导是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第五,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一般来说,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方式主要由现场示范、专业咨询、技术资料和技术承包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户对于农业技术推广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户更加青睐于现场示范和技术承包这两种推广方式,提高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效率和应用水平。另外,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技术人员本身的科技素质和服务态度要更加注意改善。

二、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对于目前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及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其原因,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其经费保障政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运行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公益性和服务性事业,因此政府应该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工作经费上做好充分的保障工作。遵循我国相关的农业发展政策,建议各地方应尽早扩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的建设范围,提高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水平,从而为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奠定基础。国家和各地方还应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预算制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力度。只有政府建立稳定的投资增长机制,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现服务体系的多层次和多元化。政府通过对一些功能相同、职能相近的一些机构进行适当调整和合并,组成专业团队,到乡村中去帮助农户切实解决遇到的难题。同时,建立统一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针对一些跨区域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根据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和生产结构的特点,对于农业种植实施科学的、有效的指导和农业技术推广。政府还可以在农业技术推广站点设立专家咨询室,每天安排专业的农业科技人员接受农户咨询,进一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建立村级服务站,做好农业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工作。在现有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村级服务站的依托是区域中心,开展直接面对农民的农资连锁经营,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良种和有机化肥,还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些必要的市场信息和政策咨询,更重要的是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促进粮食产量的逐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站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培养一些农业技术推广最先进的推广员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实现农业技术真正的为民所用,彻底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应用难的问题;

第四,不断建立健全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法规,实现农业技术推广运行体系的多元化。随着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不断运行,可能会出现一些法律纠纷,这要求国家应该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可以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种,把公益机构作为国家行使推广农业技术的主要机构,从根本上减少人为因素对国家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的干扰。政府通过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从而更好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体系的形成,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通过构建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及体系,进一步增强我国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实现通过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篇2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9-0040-02

一、引言

十报告明确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农业建设的快速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益凸显,“谁来种”的问题越来越紧迫;小生产与大市场不能有效对接,“种什么”的问题亟需回答;经验种地效率低、分散经营规模不经济、小农户与大流通不能有效衔接,“怎么种”等问题非常迫切,这些共性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我省的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与之适应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解决我省农业发展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和根本选择。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内涵解读

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是“分”有余而“统”不足,传统家庭经营规模小而分散不适应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农业经营体系进行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在坚持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为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着力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四个鲜明特点即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核心在于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工商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第二,要继续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开展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市场”等经营形式。第三,要加强多元化多类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资农机农技服务、农产品市场流通组织等服务型组织。

三、我省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产品流通模式调研分析

(一)我省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基本情况

截止2013年年底,农业人口7466万人,占总人口70%。其中从事农业人口2541万人,从业人员6387万人,占40%。可见,农业生产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规模种粮已成为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据统计,2013年年底,全省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粮食规模种植已超过1.1万户。调查结果显示,约一半种粮大户是兼业经营,占49.3%的种粮大户除种粮之外还从事其他行业,只有50.7%的种粮大户才是专业种粮。这类群体是未来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来源。

(2)截至2013年10月,全省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家庭农场4000余家;大多数经营者具有比较明显的学历优势,参加过相关培训和具有非农工作的经历。96.6%的被调查者具有非农工作经历,其中,务工的有29.5%、个体经商的有40.4%、开办企业的有16.8%、担任干部的有13.3%。注册类型多样化,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企业的占到一大半以上,注册为公司制的比例稍低。经营内容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养结合、种养植兼休闲比例较低,占到18%左右。

(3)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有了很大进展。截至2013年10月,全省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49万个,出资总额1588.33亿元,涉及成员总数43.73万个;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82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9%。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涵盖了农、工、商、种、养、加、流等业务内容,有专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提供信息交流平台。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双汇、思念、雏鹰农牧集团等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据统计,2014年我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的龙头企业841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00余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60多家。

(二)我省农产品流通基本情况

农产品流通主要是指农产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本文基于流通体系主体、客体和载体这三个方面对我省农产品流通情况考查。

(1)农产品流通主体方面。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我省农产品流通主体呈多元化格局,流通形式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农贸市场为主要渠道,所以流通中介组织仍然是流通主体的重要构成。但随着流通形式的创新如“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发展,出现了专业化合作社、大型零售超市、龙头企业等新型流通主体。但流通主体与流通需求不相适应,规模化不够、组织化程度不高。我省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数量占农户总数的比重偏低,据统计,成员数超过500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846家,占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9.44% ,参加合作社成员数占总成员数的3.75%。

(2)农产品流通客体方面。2013年,我省粮食总产量5713.69万吨,其中小麦产量3226.44万吨;油料作物总产量589.08万吨,其中花生产量471.37万吨、油菜籽产量89.80万吨、芝麻产量26.86万吨;棉花总产量18.97万吨;水果总产量888.30万吨;蔬菜总产量7112.51万吨。我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2013年我省肉类总产量699.05万吨,禽蛋产量410.23万吨,奶产品产量328.77万吨,水产品产量116.65万吨。我省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蔬菜和花生,2013年的比重分别为37.5%、22.4%、12.2%和7.2%。所以我省农产品流通主要是以粮油、畜产品等大宗农作物为主的流通需求。

(3)农产品流通载体方面。农产品包装难、要求保鲜、易腐等特殊性,对流通载体要求较高。我省初步形成了如郑州水产、众荣物流、双汇物流等一批现代流通企业,其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齐全,基本适应我省农产品物流需求。专业合作社也投资建设了气调保鲜库、恒温库、冷冻冷藏库。但我省80%以上生鲜产品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流通的,腐烂变质比例高达30%左右,远高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因此,在农产品流通载体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我省农产品流通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1)我省农业经营方式影响制约着农产品流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解决“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是解决“农产品价值如何快速实现”的问题,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对实现农民增收有重要作用。因此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势必会影响到农产品的流通环节。主要表现在:农业经营的规模直接影响到农产品流通效率,我省农业生产仍以农户传统分散承包经营,由于农户产量小,需要流通中介组织参与带来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带来流通分散、没有合理安排好流通加工等致使流通过程不合理;农户规模小、实力弱,对流通设施设备等投入不足,导致我省农产品“先天不足”,直接制约着农产品流通,是解决农产品问题的根源所在。

(2)新型农产品流通主体有所发展,但组织化程度低。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超对接”大型零售超市、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主体的出现,极大地优化了流通主体。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尚未在流通中发挥应有作用,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低、管理不规范、规模不经济等问题,农民普遍缺少具有独立产权的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以分散化的状态进入市场,无法充分掌握物流信息和市场信息,受制于中间商,农民利益无法保证。缺乏现代化的有组织的流通企业。

(3)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我省农业经营仍然以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主,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比较突出,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更为必要。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跟集贸市场趋同,批发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交易方式和流通方式缺乏创新,中间环节多。农产品期货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流通量占农产品总量比重较低。我省郑州商品交易所作为全国首家期货试点单位。截至2014年6月底,郑商所共有会员202家,目前上市交易期货品种16种,其中农产品10种,占62.5%。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快,但还处于初级阶段。我省农产品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需要冷链运作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设备仍然落后,不能满足冷链运作的需求;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平台数量不够,流通主体和农民参与程度低。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高。

四、河南省农产品流通合理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我省农产品流通存在主要问题,从新型农业经营视角对农产品流通提出以下合理化建议:

(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流通主体。 农业经营体系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农产品流通。加快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提高其自身素质和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加大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等模式;发展农业相关社会化服务体系,尤其配套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充当着新型流通主体的角色,加强其管理规范化与规模化,发挥新型流通主体的优势和功能。

(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前提条件,是“商流”与“物流”之间的关系,通过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来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除持续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外,加大农产品市场模式创新,如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发挥其优势。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调解农产品生产和流通问题。

(3)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明确产权,激发农业经营主体、流通主体、相关政府部门等投资建设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我省交通基础设施较好,需要重点改造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仓储、冷链配送车辆和农产品信息网络化设施建设。加强物流信息技术如条码扫描、电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卫星定位系统等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运用。

五、结束语

本文在解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内涵、调研我省农业经营方式和流通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我省农产品流通存在主要问题,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流通主体、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加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文献:

篇3

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经济发展已被我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高度重视二者协调发展。相关部门必须结合乡村实际情况,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导向,规范乡村空间功能分区,科学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地区经济,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

1构建数据库,明确评价指标体系

在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产业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日渐加重,不利于区域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优势,有效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亟需优化空间功能分区。在此背景下,乡村在生存发展道路上已提出全新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入手科学划定空间功能区,合理解决生态、经济二者关系,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在空间功能分区方面,相关部门必须进行全方位调查,收集地区乡村各方面信息数据,比如地形、生态环境、交通网络、经济具体发展,优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ArcGIS软件作用下,构建合理化的空间属性数据库,科学处理收集的海量信息数据,准确把握地区乡村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开发等方面情况。然后,相关部门要以数据库为切入点,借助fishnet分析方法,科学划定地区乡村评价单元,以此为基点,准确把握地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空间功能区划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地区乡村生态环境脆弱性、整体承载能力等。相关部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客观评价地区乡村农业发展以及工业、人居环境等开况,科学构建生态约束、农业发展、建设开发三者作用下的空间功能指标评价体系;明确生态临近与管控、现代农业与工业占比、交通路网密度等评价指标系数,有效指导空间功能分区工作。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根据地区乡村评价单元各方面分级、排序,制定规范化的空间关联矩阵表,客观分析评价单元矩阵位置空间开发、生态保护功能,合理划分地区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区,禁止与限制建设区、已经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等,聚类并归并乡村区域单元,借助ArcGIS软件,明确地区乡村单元评价以及空间功能分区。

2科学处理数据

在划分地区乡村空间功能中,相关部门要借助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单元为基点,科学处理数据库中的海量信息数据,比如乡村空间矢量数据、经济发展数据。在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优化利用ArcGIS软件,科学处理地区乡村面状、线状与点状数据,明确地区乡村农业引水灌溉、河流污染、生态红线管控等情况。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方面信息数据,合理划分地区乡村生态、经济等级,准确把握关键性指数,为空间功能规范化分区打基础。

3乡村空间功能分区

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工作人员要围绕地区乡村评价单元、指标体系,客观分析处理后的信息数据,全面、深入分析地区乡村生态约束性、农业发展与建设开发适宜性,再合理划分空间功能区。在生态约束性方面,工作人员要准确把握地区乡村河流水系、水系二者的畅通程度,尤其水体交换较好的区域,清楚河流纳污能力,准确把握地区乡村表征绿色地带,如农用地、生产防护带,生态红线具体管控程度;在农业发展适宜性方面,工作人员要围绕分级标准,把握地区乡村农田水利设施利用情况、农业空间具体占比等;在建设开发适宜性方面,工作人员要综合评价地区乡村工业开发适宜性,如工业集中程度、生态红线临近程度,也包含生活居住方面。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要围绕地区乡村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类型,规范地区乡村空间功能分区整体格局,合理划分地区乡村禁止建设区、生态红线管控区、适宜建设区等,合理调整各自所占比重,促使各空间功能区划分合理化、规范化,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相互作用,科学保护地区乡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优化农业、工业等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在空间功能分区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根据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被提出的具体要求与地区乡村发展要求,科学划分的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在禁止建设区方面,相关部门要求地区乡村尽可能不要开展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促使二者有效融合。在限建区方面,地区乡村要根据各类资源发展潜能与环境容纳能力,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动态控制资源等开发工程;在适宜建设区方面,地区乡村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科学发展工业集群,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4结语

在乡村空间功能分区方面,相关部门要统筹兼顾,站在全新的角度,全面、深入分析地区乡村空间功能分区问题,结合当下乡村在空间功能分区方面的具体要求,科学构建数据库,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在处理地区乡村农业、工业、生态等方面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合理划分地区乡村空间功能,促使地区乡村各项空间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效缓解地区乡村生态环境、经济二者矛盾,将地区乡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从根源上科学解决地区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加快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王文平,周甜甜.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73-78.

篇4

1我国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相关问题

1.1我国农村基层现状

农村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农村担负着国家粮食的供给重任,一方面持续增加食物产出总量,一方面增加农产品数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村基层发展过程中中一度出现过过度开发、占用耕地、污染加重、基础设施不足等诸多问题。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原来有所提高,农村人口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农村基层农业发展逐步趋于向产业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是基层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年努力,国家合理安排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得农村基层经济管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提高了对自然资源合理使用,农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形成逐个示范点、模范村等标杠乡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基层也逐步市场化改革为农民提供更大的收益。

1.2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现状

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是政府对农业进行支持的重要部分,以行政手段为主,教育及其他方法为辅。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除专业技术推广体系外,还包括群众性农技推广组织,其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创建良好生态环境,保护了农业资源防止资源浪费,带动农村社会进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贯穿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促进农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必须加以重视。

1.3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相关问题

目前的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注重行政管理和实用技术推广,对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工作还应加强,以后要把提高农民生活综合水平作为重点。现有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农业发展,技术成果转化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其发展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通过转变增长形式,使得农村基层生产经营活动尽可能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处理好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是搞好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生态问题,科技技术发展问题,剩余劳动力问题,资源浪费问题,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客观地解决。

2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2.1重视技术创新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侧重点在于科技创新,必须合理地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农村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为了促进农村基层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正确认农村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基层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对科技成果的研发、利用、提高的过程。科技成果有效运用在农村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势必会为企农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回报。

2.2需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需要政府加大扶植力度。由于农民大多没有富裕的资金用于进行产业化经营,政府部门组织农村基层农业推广就需要多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资金问题。解决农民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与各大银行制定相关农业贷款的政策。只有有了这样的基础资金保障,才能加快农村基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增收。政府要加大农村基层农村推广体系基地建设,加强农民培训帮扶内容,重视人口素质的培养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对偏远山区的实地考察,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扶植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农用机械的维护,便于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业劳作,制定合理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为农民解决后顾之虑。

2.3重视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要做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除了与科学技术有关,核心的基础在种植或养殖环境。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土壤作为生物和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基层农业推广要大力宣传土壤保护。农村土壤污染主要表现在肥料元素积累、多种重金属污染严重、农药和有机污染物残留量高等方面。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全国耕地受到农药污染约占全国耕地的10%以上。污水灌溉污染耕地、固体废弃物占地和毁田,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农村经济管理共走必须提高对农药化肥使用率的控制,只有对相关土壤、水源进行改善,有效保护耕地,才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4重视互联网络建设

未来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发展要有全局观,协作观念和动态适应观念。同时也需要每个参与者都要以良性发展的态势发展企业,杜绝恶性竞争。当今互连网产业发展迅速消费者网上购物大大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服务性消费也有所增加。势必随之产生新的契机和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农产品交流平台,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也可以通过网络宣传绿色农业、生态农庄等等,还可以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益。农村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通过建设互联网能够让农民了解农业发展动态,让农民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最及时的数据,突破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更好地把自己的农产品推广到更大的市场范围。

参考文献

[1]方萌.浅议新形势下农业推广体系改革方法[J].新农村(黑龙江),2015(12):64~65.

[2]李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35(24):225.

[3]伍英.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J].大科技,2015(4):23.

篇5

据统计,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且呈现着逐年递增趋势。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多,耕地面积小且地块零碎,但是瞻观目前农村耕地现状,有大量耕地被闲置,这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为了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便是其中之一,其实现必然需要依靠农村劳动力,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的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在劳动力转移中,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据相关资料统计,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仍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几乎占78.2%,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使农业开发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这也是农业内部无法有效容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原因。其次,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偏低,加上农民尚未从传统的农业经济中解放出来,使得非农产业在人力、资金、技术方面都受到了限制,发展水平较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再次,由于相关制度建设落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过程中转移成本加大,而土地流转制度以及不明晰的土地产权关系都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转移,以某省农村为例,该省并没有建立起全面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土地是其生活来源和养老保障,一旦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进入城镇就业面临失业情况的可能性非常高,进而失去生活保障,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无法取得永久城市居住权,最终造成循环流动现象的形成。

2、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在土地流转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口头协议、私下流转现象严重;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只是农民的自发行为,无法有效实现大面积的土地流转,土地流转速度慢且流转规模小;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给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土地流转始终处于无序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在土地流转中,农村劳动力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中的存在问题,明确两者关系,找出合理化对策,以有效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

2.1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土地流转的前提,而土地流转则能有效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分配效率,进一步激活农村劳动力转移,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首先,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生产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转,闲置、零碎、分散的土地能够得到集中开发和经营,对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升农业生产产业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以及科技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这样以来,土地可进一步向具备较高种田能力的农民集中,并将符合转移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将这些劳动力推向非农产业,所以说土地流转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部分农民能够外出安心打工的保障。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促进着土地流转。随着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差距的日益加大,很多农民希望走进城市或在镇上进行务工和创业,这样以来,农村家庭从事农业的人数就大大降低,而由于投入农业生产的时间有限,很多土地资源被闲置下来,为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很多农民都会自发地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所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心理,对于加速土地流转、扩大流转规模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有效提升了农村土地的生产效益。

2.2有关建议。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和两者的关系,国家应当更加关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基于此,国家、政府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发展城市群,优化产业结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合法的流动,让那些有条件、有意愿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将自己的土地资源转让给具备种田能力的农民,同时将自己的经济资源带入城镇,这样既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还能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另外,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消除劳动力转移中劳动力担心的问题,进一步弱化生产者同农业生产资料之间的经济关系,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而对于那些具备农业生产能力、不愿离开农村的农民,政府应当给予他们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以加快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3.结语

现阶段,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国家应更为关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和其生活水平。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农村劳动力是生产主体,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说,应当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解放农村劳动力和土地这两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并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进一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激活劳动力转移,确保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20-02

一、前言

农业生产投入包括土地、农用物质资本、农业劳动和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函数能够表明农业生产中各项投入对于农业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索洛方程还可以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用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测算不同时期农业生产中各项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农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小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黑龙江垦区农业总产值占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精良的机械配备,科学地构建农业生产函数,合理地测算各项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助于从总体上了解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的配置状况,提出进一步合理化的建议,对指导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和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首先构建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函数。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投入包括:土地、物质资本、劳动、技术,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按照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则,可将农业生产函数表示为:

Y=AeKLM(o?燮α,γ,β?燮1,α+γ+β=1)

其中,Y表示农业生产总量,Ae表示综合技术水平,A表示全要素生产效率,λ表示技术进步率,t表示时间,K表示物质资本,L表示劳动,M表示土地。α,β,γ分别为资本,劳动和土地的产出弹性[1~2]。

然后根据生产函数可得索洛方程为:

λ=y-αk-βl-γm

其中,y,k,l,m分别是农业生产总量增长率、物质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和土地增长率。根据索洛方程可进行以下几个指标的测算: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总量贡献率 =1-α-β-γ

物质资本对农业生产总量贡献率=α

劳动对农业生产总量贡献率=β

土地对农业生产总量贡献率=γ

根据以上指标,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对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资源配置进行实证分析[3]。

三、数据来源

样本数据来自《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2007》,样本空间为1990―2006年。农业生产总量选择农林牧渔生产总值来表示,《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2007》中的农林牧渔生产总值采用当年价格计算,为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故用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指数(1990年为100)对数据进行调整,将其变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农林牧渔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农业物质资本选择固定资产净值来表示,《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2007》中的农业固定资产净值采用当年价格计算,为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故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0年为100)对数据进行调整,将其变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固定资产净值(单位:亿元)。农业劳动选择《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2007》中农业年末就业总人数来表示(单位:万人)。土地应该选择各个年份农业生产中实际使用的土地数量,但是黑龙江垦区农业受灾面积数据不全,故采用黑龙江垦区各年度耕地总面积(单位:万公顷)。

四、估计结果检验及相关指标测算

使用Eviews3.1对模型进行估计,其中,γ按农业部的经验给定,全国统一为0.25[4]。则估计方程可变换为lnY=αlnK+(1-0.25-α)lnL+0.25lnM+λT,变换形式后,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lnY=0.26lnK+(1-0.25-0.26)lnL+0.25lnM+0.054T

(P(t)=0.0000) (P(t)=0.0000)

=0.999,DW.=1.503,F=132481,P(F)=0.0000

方程中估计的解释变量的参数,符合大于0小于1的理论假设,通过经济意义检验。=0.999,表明拟合效果较好,通过统计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1,两个估计参数的P(t)=0.0000,方程的P(F)=0.0000,表明在99%的概率水平下,方程中的变量显著,方程也显著。经过检验,不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和多重共线性。模型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5~6]。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α=0.26,γ=0.25,λ=0.054,可算得β=1-0.25-0.26=0.49。估计方程表达为:

Y=eKLM(0?燮α,β,γ?燮1,α+γ+β=1)

根据以上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和索洛方程,可以测算出2001―2006年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的相关指标,如下表所示:

五、黑龙江垦区农业资源配置状况分析及合理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近几年连续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垦区农业发展。2001―2006年期间,黑龙江垦区农业固定资产平均增长率为19.14%,劳动力平均增长率为1.73%,耕地面积平均增长率为1.75%,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62%。

通过模型估计结果可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技术进步率约为5.4%,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为46.31%,对垦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垦区农业主要是,这样的农业组织形式形成土地经营的小规模化,限制了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另外,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要求农民拥有较高的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这些都影响了垦区农业的技术进步。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垦区劳动力在冬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垦区应该加速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加强专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在农闲时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创新,以促进垦区农业进一步发展。

黑龙江垦区资本的产出弹性为0.26,资本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为42.69%,表明大量的资金投入,对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提高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水平,这是农业摆脱天气的影响,高产稳产的基本保障。垦区应该抓住农民收入较大增加的契机,采取财政投入和鼓励农民投入相结合的方式,继续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垦区农业今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国家政策对于农业的支持,黑龙江垦区农业劳动力有所增加,垦区劳动力的产出弹性较大,为0.49,劳动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仅为7.26%,表明垦区的农业需要进一步精细化生产和经营,需要更多促进农业发展政策的施行,来吸引劳动力的投入,近几年农民增收明显的示范效应,也将增加垦区农业的吸引力。

黑龙江垦区土地对农业总产值贡献率为3.75%,尽管黑龙江垦区可耕地面积较大,但增量有限,应该放远眼光,因地制宜。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要尽量用于农业生产,不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再考虑进行非农产业的开发[7]。

参考文献:

[1]周井娟.宁波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与分析[J].今日科苑,2007,(22):162-163.

[2]李双奎,谈存峰.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及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6):143-147.

[3]李艳芬.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7):125-127.

[4]彭迪云,傅联英,郭林林.要素投入对安徽省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5):2085-2085.

[5]袁飞.农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6]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良灿.中国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3):36-40.

An Empirical Study on Heilongjiang Agriculture Group'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llocation

on the base of production function

WANG Shu-hui,YI Xiu-qin,ZHAO Hai-yan

篇7

1.1在作物精准种植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种植技术主要是指作物在播种过程当中,通过卫星导航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作物播种的农艺要求等,依据作物的实际生产能力、季节性市场要求、作物的生理特点,进一步对播种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实现精量播种的目的。此外,精量播种技术在农业种植当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节约了种子及成本,还可以为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生长环境,进而全面提高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与效益。

1.2在精准施肥技术当中的应用

精准施肥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主要通过电子地图当中的土壤微粒结构、类型,以及其养分的实际供需能力情况,并对作物的类型进行分析与计算,建立适合农作物需要的施肥信息管理系统,并通过信息系统加强对施肥进行量化管理。此外,在对土壤进行肥力检测的过程当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微量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根据作物的实际生长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采用缓、控、释“配方施肥”,进而有效的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1.3在精准灌溉技术当中的应用

在农业种植过程当中,水是一切作物的生命之源。为了有效实现科学、节约的灌溉需要,要不断的加强对水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在保证自动化的基础上,通过远程监控技术加强对物联网中的灌溉器件的管理与运用,特别是喷、滴灌技术的全程自动化推广运用,进而有效的提升灌溉的时效性和精准度。采用精确灌溉技术,不但可以保证农作物的生理、生长需求,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此外,在集约化灌溉的基础上,传统的灌溉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灌溉的精准要求。因此,精准灌溉技术在农机当中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天气时常发生,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当前北方干旱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作物田间的灌溉建设与管理,利用大型机械与微型喷滴灌相结合,对田间作物进行大面积灌溉与局部微灌有机配合作业,适当的调整灌溉的密度、频率、面积、范围,强化灌溉技术的覆盖面,进而提高电气化、机械化的灌溉档次与水平,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而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1.4在精准收获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收获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地理信息、气象信息系统,对农作物的实际生长、成熟情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总体分析,并制定、预测收获的相关信息,对农业机械进行科学调度、收获与管理。此外,农户在实际的生产当中,加强对产量分布图的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种植信息,为下一季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数据基础。

2农机技术的推广的相关合理化建议

2.1科学规划农机技术的推广

在农机技术的实际推广过程当中,农业机械化与信息管理化的有机整合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二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不断加强农业管理部门、农机用户、农机生产商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政府相关单位要利用特有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对农机信息搜集、处理,并及时对有价值的农机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甄别、,根据其数据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有效提高信息管理技术在农机发展当中的应用。

2.2加大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篇8

周口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却不是农业强市,根本原因是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高耗低效、粗放经营导致农产品缺乏竞争力、优质农产品少,农民收入上升空间受限,国家粮食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周口市未来农业发展出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在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家庭承包经营模式暴露出小生产同大市场、大机械以及现代化农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的越来越多,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效益成为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培育、扶持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同时,结合周口市农业产业化的布局特征,制定新的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规划,发挥园区示范带动、精品生产与加工、教育培训、休闲观光等方面的功能,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相结合,把现代农业园区列入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园区一方面要体现农业设施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还要体现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应用的先进性和生产上的高效性[1]。

2实施科教兴农方针

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民消耗的劳动时间多且劳动强度大;农民收入低,有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出现亏本现象,靠外出务工、经商来弥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抑制了农业生产投资的增长;农户对农业机械的接受度和购买率低。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业产出率,必须要走科教兴农路线,要依靠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发展。但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重在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提升,要充分利用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各类农业教学、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县、乡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还要加大对农业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作业模式,逐步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

3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家庭承包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分散,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加之农民信息闭塞,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链条短、层次低、销售渠道窄,多数生产者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既无附加值产生,更无利润增长空间。要改变农产品产业现状,就应该引导一产、发展二产、壮大三产。

3.1整合多方资源,重点培育主导

产业集聚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重点培育壮大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的粮、油、果蔬三大主导产业,重在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强筋小麦,优质花生、芝麻、大豆,逐渐减少玉米种植面积,陆地蔬菜采用高效套种种植模式,果蔬业要在发展设施果蔬、放心果蔬等方面下功夫。

3.2发展农产品加工,引进和培育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参股、联合等方式多引进中粮集团、中农发集团等龙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当地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如天豫集团、莲花健康集团、财鑫集团、益海粮油等,建设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鼓励现有加工企业成立农产品加工技术攻关小组,探索提高本地农产品加工利用率的途径和方法。出台优惠政策,培育300家以上辐射面广、带动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

3.3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服务与营销作用

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家庭农场等提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破解了野如何种地冶的问题,弥补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不足,让农户轻轻松松种田。发展订单销售、农超对接、微信和淘宝网上营销等现代市场业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市场营销作用。发挥当地优势,将休闲农业、农产品采摘、景观农业等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具有乡野风情和多样化的农家乐农业项目。

4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目前,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少,技术结构不合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尤以缺乏农产品加工、农业高科技、经营管理、农业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各级农业部门由于超编,连续多年不进农业技术人员,在编人员年龄偏大、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农民接受培训指导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深入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农户需求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其服务能力,尤其应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培育出一批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3-4]。

篇9

培训指导。一是制定培训计划。在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制定详实具体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方式等,设置好培训课程,落实好培训对象、培训教师、培训教材、教学环节,认真组织开展培训。二是重点上好“三堂课”,即创业培训课、生产经营课、实践指导课。聘请优秀创业导师、成功创业人士对青年农场主讲授创业培训课,开展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创业心理、管理、经营等素质,增强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聘请资深专业教师和熟悉产业发展人士讲授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知识和技术培训,激发培育对象创业兴业动力,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同时,要积极上好实践指导课,及时发现他们在创业兴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类指导,帮助他们确定有发展前景、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

创业孵化。一是配好创业导师。组织专家团队,成立创业导师团,结合实际情况,为青年农场主配好创业导师,为他们创业兴业提供指导和帮助。如对具备较好产业基础的培育对象,重点给予扩大产业规模、强化市场开拓、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导。二是基地孵化。发挥好创业基地的作用,将青年农场主按自愿原则组成3~5人的创业团队,组织他们进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农业企业的实体基地进行创业孵化。

篇10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在满足了自给自足的条件下,逐渐向经济合作性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改造后,广大土地和房屋构建由传统的分散型变成了集约、高容积型,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家禽类的饲养逐渐实现了专业化和机械化,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发展要求,改变过去科研项目与技术指导的脱节问题,将先进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出现问题及时咨询,进一步将技术推广服务落实到实处。其次先进农业技术的使用和信息传播推广深入人心,使得农业经济逐渐与市场接轨,适应了新型生产组织的发展需要,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各个领域硕果累累的繁荣景象。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初期阶段,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还不成熟,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环境不同,使得农业技术的研发、示范具有局域性和针对性,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先进的科学生产力为发展依托,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加强对农户的科技培训,有效的实现技术的科学化和管理的自动化,农业技术得到及时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科技推广制度,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技术革新和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航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农业技术推广要以人为本,以先进的市场经济为导航,实现农业技术的全面提高和农业经济的大幅度提升。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农业技术服务是由政府直接推广模式构成,它具有以偏概全和实施不彻底性,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两极分化;其次,纵观市场发展规律,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正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这就奠定了农业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价值;再次,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中农业推广的无偿服务逐渐向有偿服务转变,实现了人人平等,勤劳致富的局面。综上所述,在这三者的推动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必须要以市场经济为导航,遵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顺应市场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们的安居乐业,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

二、构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合理化建议

在分析了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原则,了解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和服务对象后,我们逐渐找到了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运行关系,从而明确了农业市场方向和创新供给内容。所以,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以人为本,以生产经营者的需要为基础,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农业生产组织的体系模式;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把技术推广落实到实处,杜绝咨询服务和先进技术的脱节;再次将政府的直接推广向国家宏观调控倾斜,以市场经济为导航,努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最后加强农民知识化,从而促进生产高效化,带动经济的社会化,使得农机技术推广更积极、主动的适应时展需要,进一步带动农村企业经济的增长。

篇11

一、前言

我们国家一直非常关注农业的发展,并且近些年来我国政策的聚集点也更加注重农业的现代化与规模化,农业的现代化经营也会是今后的农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土地政策与制度的变更会直接对农业的生产方式与效率造成影响,并且农业土地流转是新时代的主要内容,土地流转更加适合我们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经营模式,所以深度的研究农村入地流转对农村经济产生的影响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土地流转形式多样

土地流转指的是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农业住户在保留承包权的大前提之下把土地的经营权与使用权转让交给其他的农业住户或者经济组织等。目前,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土地流转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包含转让、出租、交换与股份合作等一些方式,大部分农户选择的方式是转让,并且伴随工资与农业的收入差距增加逐渐加大,民工的数量越来越多,农村土地闲置的情况就越来越严重,因此,农民工常常将他们的土地经营权以现金或者物品的方式来进行转让。其次是互换的方式,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一些土地比较分散的省份地区,这样更加方便对土地进行集中种植与管理。其他的流转形式大都是以上述两种形式为基础进行变化。

2、土地流转数量逐渐增加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们国家土地流转的政策改革,土地流转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加。十年之前参加土地转让的农民所占比例约为10%,土地流转的面积约占15%,而相较于东北与华北地区土地质量更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流转的占比是更高的。在这之后,土地流转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以大约1%的速度上涨,我们从整体来看,随着政策的改变与鼓励强度加大,土地流转的数量处于一个急速上升的趋势。

3、流转市场发展存在滞后问题

目前土地流转的规模与效率都是非常低的,这是由于我们国家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存在滞后问题。土地流转市场缓慢主要提前在三点上。第一点是土地流转缺乏一个成熟的交易平台,这样农户与农户之间就不能够很好的交流,信息非对称问题,对土地流转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就增加了土地流转的成本,就会导致一些成交失败的问题。第二,土地流转的程序是比较专业的,通常情况下,农户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如果没有专业与规范的引导的话,就会致使流转的随意性比较强,特别是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的,这样土地价值就没有办法很好的进行评估,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收益。第三,土地流转规模的范围是受限制的,并且因为单个用户流转规模与范围受限程度比较大,土地就很难进行轻易的流动与分割,这就严重影响了规模收益。

三、农村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传统的的大方向之下,农户通常都是从事农业生产或者进城找工作。所以农民的收入来源通常都是农业上的收入或者是工资,而这两个来源是不能够同时享有的。这种生产的隔离与限制问题,对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的拓宽是有影响的,同时它也会造成由于农民进城务工而发生土地荒废问题,也就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目前土地流转既能让农民获得一些土地的租金,也能让农户进城务工得到稳定的工资,所以说土地流转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的来源。

2、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行良好的让了农民生产与收益的分开,让农民走出田地里的生活而进入工业生产当中,这样既能够得到租金,也能够得到务工的工资。土地流转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的效率以及它自身的价值,这样,农民在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下,也能从土地租金中对非农生产的成本形成弥补,这样就让农民有了许多工作方式可以选择,为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中的转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3、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

在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上,加快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对实现土地流转市场化的目标是非常有利的,这样土地本身的价值就能够让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决定,就可以正确的对土地的价格进行引导,让土地的生产资料达到最高效率配置的目的。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会从分散化向更加集中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土地的流转方向是从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的农户向生产效率更高的农户,这样也就有效的提升了农村土地生产的效益,同时大大减小了农村土地闲置与荒废的可能问题。而在增强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益的问题上,伴随着我们国家政策对农业土地流转重视程度与引导方向越来越强,近些年来,农村土地流转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速度上都有着急速上升的效果,并且在市场价格机制的调配之下,农业土地本身价值也有了很好的体现,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在以很快的速度上升。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收入增加很好的加强了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促进农村分散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成片成区的生产,真正的达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目标。

四、结语

通过实践可以证明,实施土地流转,并且适度地发展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要趋势,它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有利的,能够有效减少农业成本的同时提升劳动生产的效率。它非常有利于加快农业增产增效,同时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并且它对保证主要农业产品的供应与粮食安全的保证都是有利的,因此,每个地区都要从实际的角度与问题出发,积极的推动土地流转,使其正规化,规模化,这样才能让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良好的进步,为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张淑梅 单位:龙江县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