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策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9 09:29:1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可持续发展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可持续发展策略

篇1

一、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我国的古城镇数量不少,往往有着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很多都保有一种古朴的风貌与幽静的格局,处处显示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我们在进行古城镇旅游开发时,应该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因为旅游业将直接关系到后代人的需求能否被满足。因此,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古城镇在开发旅游事业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要让旅游开发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从而寻求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人类社会间的协调发展。这种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一种造福于后代子孙的旅游发展模式,可以为旅游者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保护好古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

二、我国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古城镇是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古朴幽静的自然环境以及原始淳朴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旅游者趋之若鹜。它们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者休闲娱乐的场所。很多古城镇旅游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然而,古城镇旅游开发中还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一)古城镇的原始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古城镇旅游业的发展更为迅猛。它在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古城镇原始风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很多古城镇为了发展旅游业,对一些充满了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和街道进行了改造,这样不仅严重破坏了古城镇的原汁原味的风俗,而且还打破了古城镇原本静谧的氛围。

(二)古城镇的旅游资源整合不够

我国古城镇的旅游开发往往有着各自的天地,都在为了打开自己的旅游市场而进行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这反而显示出这样的古城镇旅游开发缺乏必要的旅游联合性,因此,很多古城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就会出现相对分散的旅游线路,无法对各个古城镇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发,也让古城镇旅游开发缺乏文化内蕴。

(三)古城镇旅游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尽管说我国古城镇旅游开发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很多古城镇的旅游公共设施仍然不够健全,排水系统较为老化,通讯设备也相对较为陈旧。这些都给旅游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加之一些古城镇的饭店与宾馆等的接待能力有限,卫生条件不达标,一些旅游纪念品缺乏应有的特色等。这些都严重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四)古城镇旅游开发内容过于单一化古城镇的主要魅力就在于它们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这些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我国当前的古城镇旅游开发仍然集中在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即以观光游为主、休闲游为辅,其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雷同化问题。旅游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降低了古城镇旅游业的发展潜能。

三、可持续发展视阈下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具体策略

(一)制定出严格的古城镇旅游开发规划方案

古城镇旅游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首先制定出严格的规划方案,这是一个先行条件。那么,这个规划方案主要应该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来看,古城镇旅游规划中应该要做好相当严格的古城镇保护规划,要把古城镇根据不同的价值来划分出一级、二级、三级和古城镇保护区,并对这些不同级别的保护区进行分级管理,让游客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更好的保护好古城镇的古朴环境。我们还应该对古城镇的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尤其是要严控那些与古城镇环境不相匹配的建筑物和商业场所,更好的维持古城镇的原始风韵。另一方面来看,古城镇还应该做好旅游开发规划。为了使得古城镇的旅游开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可能,就需要对旅游开发项目进行科学与专业的规划。这就是说,我们在对古城镇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应该对开发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的评估,并实行分期与分批的方式进行旅游开发。这样,古城镇的旅游开发将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效避免古城镇由于旅游开发而遭遇的潜在破坏风险。实际上,通过旅游开发,古城镇的居民也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从而激发出他们投入到古城镇建设中去,为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群众基础,真正把各项古城镇保护规划更好的落实到位。

(二)构建一个具有古城镇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模式

我国现阶段的古城镇旅游开发进行进入到了市场成熟阶段,为了延长我国古城镇旅游事业的生命发展周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应该不断丰富旅游的内容,努力打造出具有古城镇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些旅游内容可以从观光、休闲、度假到娱乐、考察、体验等,对游客产生多样化的旅游吸引力。当然,古城镇的旅游开发可以呈现出梯形结构,而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旅游开发模式则属于最高级别的开发层次。当然,这种旅游模式也是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因此,古城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就应该开发出更多的旅游产品,不仅可以让游客获得更为直观形象的旅游体会,更应该让游客留下深刻的旅游印象,从而有利于吸引旅游回头客。那么,古城镇的旅游开发中,就可以结合古城镇自身的文化特色,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有效利用,比如说我国古城镇的水文化、桥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并突出其中的文化重点,构建品牌文化圈,真正让古城镇的特色文化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古城镇文化的底蕴,还应该安排一些体验性活动项目,让游客与古城镇居民进行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增强游客的旅游兴致,从而推动古城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引导古城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古城镇旅游开发过程也是古城镇居民参与的过程,这是因为古城镇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都是古城镇的居民,他们本身就是古城镇难以替代的特殊旅游资源。因此,古城镇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古城镇居民的积极参与,切实关注他们的利益,这样,才可以真正推动古城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说,我们在开发诸如北京胡同的旅游资源时,如果把那里的居民进行了更换,将会严重影响到这个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运行,而如果仍然保持那些原先的居民居住于此,就可以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来向游客展示出老北京原汁原味的胡同生活面貌,这样的古城镇旅游才真正具有活力与生机。那么,我们如何来激发出古城镇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呢?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改善古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尽量保障他们基本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来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缩小与现代生活的差距,提高他们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通过古城镇旅游开发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过程中去,不仅让他们得到收入方面增加的实惠,同时还应该让他们自觉的保护好古城镇的文物古迹和传统民俗,让他们为古城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让社区居民在古城镇旅游开发中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在保障他们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基础上,促进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12):52-56

篇2

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说过:组织管理工作必须具备共同的目标,还必须具备相互沟通的能力以及协作的愿望。幼儿园的办园目标要明确,并具备一定的教育思想;办园的思路更要清晰并具有可操作性,办园规模以及发展趋势都应考虑周全。培养形式以及想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更要有明确的思路,在度的把握上要量力而行。更新教育理念、明确目标之后就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制定与幼儿园的规模、办学标准、人员水平以及发展的速度要相适应,并且注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一般情况下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家长的需求,让家长愿意让孩子在这个园里学习和生活,令家长满意并得到对方的赞誉。在内部管理特别是用人机制管理上要注重激励的有效性,能够让幼儿园的老师及其他工作人员愿意付出努力并以此为荣,发挥人才的潜力并能留住人才,提高工作效率,让各项工作走上新的台阶并获得佳绩和好评。制度还应具备灵活性,及时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方法上的调整,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使自身也获得最好的发展,最终做出科学的定位。

二、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管理一直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之一。安全教育要日日讲、时时讲,安全意识更要牢记心中,一时一刻都不能松懈。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最重要的是食品安全工作,从源头做起,把好安全责任关,制定明确的安全管理制度,有应急预案。每一关和每一个操作间都要责任明确到人,杜绝相互推诿的现象。对食堂从业人员经常进行安全卫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可以请专业人员开讲座以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强化责任。幼儿园对上级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并指出的问题要特别重视,及时研究对策并整改到位。各种制度上墙,宣传到位。利用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的形式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接受程度,并能够使其自觉执行。橱窗展示、标语警示以及广播告示都是很好的形式,还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小朋友在游戏中获得体验,寓教于乐。

三、沟通园内信息,走教科研之路

幼儿园的年轻教师特别多,他们思想紧跟时代,容易接受新事物,如果园长及其他部门领导不能及时与他们沟通,双方就会在思想上产生距离,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园长及管理层应经常通过一定形式与教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如果把员工比作风筝,那么领导层就应该通过沟通和交流紧紧地抓住这根线,及时了解动态并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以缩短与教师的距离,做好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沟通的方式应具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情况下可以经常开民主生活会,让教师和员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交流思想;也可以在员工之间建立一个微信群或QQ群,鼓励员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交流情感,交换不同的意见;可以为本园的发展出谋划策。领导在了解教师和员工的真实想法以后,要及时进行反馈,对合理的建议要及时采纳。

篇3

中图分类号:G843;G633.96;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30-01

中小学校园足球,是在我国足球后备人才严重匮乏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发展至今,中小学校园足球已经成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补充及有效载体。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最终需要达到如下两个重要目标:一是有效改善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二是培养更多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及一线体育教师,纷纷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中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现状,提出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试点学校领导的重视度

为促进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试点学校的领导对校园足球的开展必须给予更多的重视。开展校园足球的试点学校领导,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应该充分认识到:校园足球的开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关乎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试点学校的领导应认真阅读《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并深入理解相P内容。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让校园足球真正在中小学有效开展和普及开来,提高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

二、积极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

为促进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学校应在校园内积极采取相关手段,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要通过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的营造,不断提升中小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每所试点学校均需在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多下功夫。例如,学校在正常足球课的基础上,还应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足球比赛、组织足球知识问答竞赛、组织足球文化的宣传等。相关活动的组织,能够营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

三、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生对足球运动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学习兴趣。而要培养中小学生的足球学习兴趣,足球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足球教师应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采取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分层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更为活泼的教学模式,能够营造快乐的足球教学氛围,从而稳步提升学生的足球学习兴趣。只有中小学生真正对足球学习产生兴趣,校园足球才能持续地开展下去。

四、加强足球教师队伍的建设

当前我国正大力提倡校园足球,但遗憾的是,很多中小学的足球教师专业素养并不过硬,甚至还有部分中小学严重缺乏足球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为促进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在中小学足球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多下功夫。比如,积极加强中小学足球教师培训,不断提升中小学足球教师的专业素养等。一些足球教师匮乏的学校,应当积极招聘一些专业素养较高的足球教师。这些措施的实施,可有效促进中小学足球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五、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监督

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是一个系统、长远的工程,无法做到一蹴而就。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对校园足球的开展进行监督,促使试点学校更好地开展校园足球。目前部分学校仍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对国家倡导的校园足球活动并未予以足够重视。为避免部分学校走形式,相关部门尤其是体育局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中小学的校园足球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学校未认真开展校园足球,必须勒令整改。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六、获得更多家长的积极支持

当前很多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大都抱有极大的期望。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文化课学习,而对于足球学习却很少支持。受到家长的长期影响,部分中小学生也往往失去足球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基于此种情况,为促进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还需要多做家长的工作,让家长了解开展校园足球的真正意义。如果家长真正想通,真正支持校园足球的开展,则校园足球就能可持续地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效。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试点学校领导的重视度,积极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加强足球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监督,同时还要获得更多家长的积极支持。只要能认真做好上述几点,相信中小学校园足球定然会得到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会稳步提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廷安.我国校园足球未来发展中应当确立的科学发展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1).

篇4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热切期望,生态思维[1]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建筑思维模式,这种新的思维模式将进一步对整个规划和建筑甚至是人居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2-3],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然而我国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本文结合我国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生态建筑的新内涵,分析了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我国生态建筑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的新内涵

早期生态建筑的思维理念多半是仅考虑环境和生态问题,缺乏美学内涵和人类居住的适宜性论述,当人类在不断反省过程中把生态建筑纳入国计民生的大事时,人们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与设计也就不断充实起来。从概念上说,可以认为当代“生态建筑”是以生态美学为支撑、以生态技术为依托、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力求建筑与人、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的新型建筑范式,这便是当代生态建筑的新内涵[4]。

生态美学对生态建筑产生的影响体现在自然美与技术美的互通性上。现代科学技术之美与原始生态天然之美相互融合、相互共生,后者是生态美学追求的重要价值,而前者则是实现其价值的重要支撑。实现生态建筑,必须以强大的技术作为依托和保障,现在较为成熟的技术有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筑节能技术,智能技术、新型材料,包括新型混凝土、活性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领域中的运用一般概括为城市生态保护应与土地高效利用相融合;建筑设计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筑与环境的平衡;房地产商、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城市管理者都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学习、研究并具备“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

2 生态建筑的影响因素

2. 1 自然因素

生态建筑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来源于自然、取决于自然和回归于自然,自然因素对生态建筑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其自身更是要形成一个与自然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同样,自然环境中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气候特征和周围景观等要素也制约着生态建筑,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这些因素,实现建筑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2. 2 技术因素

生态建筑实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科学技术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从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生态建筑材料的获取和加工,以及各种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和处理都关系到生态建筑实现的品质。只有因地制宜地把这些科学技术运用好,才能做到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 3 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时刻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同样,生态建筑的发展也与经济因素不可分割。经济的发展与滞后,地区的发达与落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实施,并进一步影响到生态建筑的发展。

2. 4 人文因素

生态建筑作为人类的一种建筑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以人为本的原则不置可否地涉及到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因地制宜地结合地方特色和文化,将各地区朴素的生态观与生态设计理念相结合,使生态建筑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3、我国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节能环保建材的开发

在所有人造材料中,建筑材料是目前资源和环境负荷最重又具有巨大节约潜力的材料,而且还是可以成为再生资源的材料。建筑材料很容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健康安全造成损害和威胁。据统计,我国单位数量产品的能耗与资源消耗比先进国家高得多,资源再利用率低,社会最终产品只是原料投入的30%,大部分原料变成了废弃物,既消耗了宝贵的资源、能源,又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为建造生态建筑、为创造与自然环境协调的人类环境打下基础。

3.2 整合性设计模式

当前国内生态建筑的建设实践可以发现,在传统建筑设计模式背景下,比较普遍地存在一种“创可贴式”的伪生态建筑。大江南北的生态建筑普遍采用了包括屋顶绿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等“十大”流行生态建筑技术,在一拥而上的技术拼盘中,将众多流行生态技术被强加于传统建筑上,暴露出建设方和建筑师对技术措施缺乏了解,忽视地域差异、经济效益以及建筑整体生态效率问题,所谓的生态技术常沦为风格标签[5]。这种标签化的生态建筑往往造成了更多的资源浪费,带来了更深层的环境问题。传统专业分隔的设计方法已无法满足生态建筑设计目标的要求,整合设计方法适应了作为复杂系统的生态建筑的建筑特点与设计要求,符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建筑设计加成思维模式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当前生态建筑设计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3.3 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之路

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应更加注重综合效果,结合各地地域特征和经济现状,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制定颁布生态建筑标准和评估规范,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生态新技术、新材料和成熟适宜的生态建筑技术体系,努力实践建筑生态化各项具体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建筑立项、设计、施工、运营各环节管理机制和技术政策法规,搭建国内外生态建筑合作交流平台,最终通过研究、设计单位与政府、工业界密切合作,推动生态建筑成为我国未来建筑主流,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4、小结

总之,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时代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促进生态建筑与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是当下我们发展生态建筑的主要趋势。也是促进人、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然之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与技术验,积极推广立足资源的节约、再利用的生态建筑循环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拓展传统建筑的知识、理论及范围,促进生态建筑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达到努力实现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James Corner. Terra Fluxus. In: Charles Waldheim. 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 ctural Press. 2006:21-33.

[2]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M].清华大学: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

[3]张丽君. 生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D], 2003.5.

[4]王海松, 莫弘之, 沈斌. 生态建筑集成设计体系研究[J]. 建筑学报, 2007( 9) : 15.

篇5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大企业的竞争愈演愈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企业要重视财务会计工作,管理好每笔资金,合理分配好资金。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财务会计管理中的不足

财务会计这项工作是由以下两个部分所组成的,第一部分,财务管理;第二部分,会计核算。其中会计核算在整项财务会计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为此,企业要格外重视会计核算。

(一)未有效处理好新旧核算方法的过渡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走向一体化。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会计准则也要发生变化。要想拉近我国会计准则与国外会计准则间的距离,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转变会计核算方法。但是,有部分企业未处理好新旧核算方法的过渡,导致计量、确认等多项核算工作中存在着问题。企业要全面、客观的分析问题,这为完善会计准则提供了参考依据,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二)财务管理与企业发展模式不相符

当前,企业的发展速度飞快,但是财务管理的功能、水平与企业发展步伐并不一致,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财务管理在企业落实各项制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开始转变经营模式,由之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开始转向集约式的经营模式,在经营模式转变的同时,企业却没有转变财务管理方式,从而未将财务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会计核算水平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成本、核算等问题时常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再加上,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没有从企业自身的情况出发,客观、认真的分析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导致问题始终存在,财务管理水平也未得到提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财务会计管理的策略

(一)从个人上来讲,领导要重视财务会计管理

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领导,其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将财务会计管理放在第一位,让企业的全体员工也深刻认识到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性。与普通员工相比较,企业领导享有决策权。然而在决策之前,领导要站在大局的立场上,全面分析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领导还要协调好部门与部门间的关系,协调好企业与国家、银行等的关系,便于企业更好的开展工作。然而,企业领导该如何管理好财务会计,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呢?首先,构建财务管理机构,聘请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利用制度来约束每位财务人员的行为;再次,将企业管理方针、企业发展路线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起来;最后,定期培训全体员工,将财务意识深深的种植到企业的每位员工心中,促使企业员工的财务管理观念得到增强。

(二)从制度上来讲,企业要完善内部考核机制

在改革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时,完善内部考核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完善内部考核机制这一做法为改革财务会计管理体系提供了可参考性的依据,便于财务会计管理体系不断更新,以此来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步伐。当然,内部考核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资金的保值性,避免了财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考核机制本是激发员工工作热情的有效途径,通过考核,督促每位员工能坚守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并且在工作岗位上能始终保持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确保每位员工都能为企业的发展奉献微薄之力。另外,完善内部考核机制便于财务部门核算企业的净利润,也便于企业领导全面了解到企业的收入与支出的实际情况。为此,企业要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从管理上来讲,企业要重视财务、成本管理

1.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从本质上而言,财务与经济这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所以企业所构建的财务管理机制是要围绕着资金管理来进行。在开展财务管理时,企业要构建全面的、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算机制,利于企业掌握资金投入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预算过程中,要结合当下的经济形式,分析人民币汇率以及在每个时期人民币的市场价值。预算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需要企业专门聘请经验丰富的预算员,合理预算,防止由于部分领导的原因而引起的预算失误。只有保证了预算的真实性、合理性,那么企业才能合理的分配好资金,并集中进行财务管理。2.企业要重视成本管理。改革财务管理会计体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参照系统化模式,控制好每个环节,确保财务管理会计体系能在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推动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构建经济体系时,要充分结合国际经济的发展步伐以及所总结出来的发展经验来进行,从而保证经济体系与财务管理体系相一致。成本本身决定着商品的价格,还影响到企业的最终收益。对于企业而言,其要管理好成本,将成本控制在的合理的范围内,并利用制度来管理好成本,防止出现由于缩减成本而引发的产品质量问题。物美价廉是每位消费者所追求的,企业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管理好产品的成本,尽最大可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性能高的产品,这样一来,企业的产品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有了消费者的支持,那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然不是难事。由此可见,成本管理至关重要。企业要从眼前的情况出发,分析外部的经济形势,结合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做好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这两项工作。

篇6

农村幼儿园相较于城市幼儿园,有很多幼儿均是留守儿童,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幼儿园教育制度,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基础所在。农村幼儿园需要坚持“引领成长,塑造未来”的办学宗旨,能够以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真正去关心幼儿、呵护幼儿,为幼儿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能够热情地去对待每一个幼儿,蹲下来与幼儿进行深入的内心交流,实现情感的交流,促使幼儿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更大的主动,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效。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执行者和组织者,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职业操守,切实提升农村幼儿园教育水平,推动农村幼儿园持续发展。基于此,幼儿园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引导地位,善于挖掘和发现幼儿教师的长处,充分展现教师的自我价值,营造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幼儿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激励措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寻求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展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通过举行师德演讲比赛,以此来激发幼儿教师的职业精神,具备更高水平的道德素养,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教师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真正做到幼儿教师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去关怀、呵护幼儿。通过演讲比赛,教师身上以往所埋没的闪光点将得到挖掘,并且在教师之间相互的对比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此外,通过实际生活中鲜活的教师实例,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幼儿教师积极向上的兴趣,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

二、加强课题研究,提升可持续发展办学质量

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提升,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首先,幼儿园应该坚持幼儿中心地位,创新教学模式,努力营造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加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促使幼儿在教师的陪伴下吸收知识,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幼儿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适当予以指导和点拨,积极参与其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其次,立足于幼儿园办学根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结合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研,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新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长期的科研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提升和完善自我,并将最终的研究成果反映到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行为的反思,注重课后实践,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办法,优化课堂教学。幼儿园应给予教师申报课题研究的机会,鼓励幼儿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打造更具特色的幼儿园课题。诸如,在幼儿园内部开展纸艺活动,每周组织一次交流活动,每月一次教研活动,并且在每学年结束后总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紧紧围绕纸艺活动,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调动幼儿积极性,使日常教学活动获得更加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三、注重师资培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应该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将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促使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教师自学和集中交流方式,或是定期参与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教师才能具备长远发展的动力,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创新、获得发展,提升教学工作水平。组织原本培训和网上培训,有针对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训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推动幼儿园持续发展,培训内容针对性较强,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整合理论内容和实践工作,在实践、研究和提高中积累经验,形成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良性循环,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农村幼儿园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办学理念、办学制度和办学模式,教育面向现代化,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着重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呵护幼儿、关心幼儿,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推动农村幼儿园持续发展。

作者:王妍凤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教育体育局

参考文献:

篇7

幼儿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基础阶段,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幼儿园在教育活动开展中,能够站在社会前沿角度去看待,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切实提升幼儿教育成效。相较于城市幼儿园而言,农村的幼儿园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水平偏低,对于前沿新式教育理念吸收和运用不充分,教育成效偏低。如何能够推动农村幼儿园长远发展,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趋势,需要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由此看来,加强农村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十分必要,有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健全和完善教育制度,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

农村幼儿园相较于城市幼儿园,有很多幼儿均是留守儿童,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幼儿园教育制度,确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基础所在。农村幼儿园需要坚持“引领成长,塑造未来”的办学宗旨,能够以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真正去关心幼儿、呵护幼儿,为幼儿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能够热情地去对待每一个幼儿,蹲下来与幼儿进行深入的内心交流,实现情感的交流,促使幼儿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育教学中获得更大的主动,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效。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执行者和组织者,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职业操守,切实提升农村幼儿园教育水平,推动农村幼儿园持续发展。基于此,幼儿园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引导地位,善于挖掘和发现幼儿教师的长处,充分展现教师的自我价值,营造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幼儿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激励措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寻求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展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通过举行师德演讲比赛,以此来激发幼儿教师的职业精神,具备更高水平的道德素养,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教师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真正做到幼儿教师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去关怀、呵护幼儿。通过演讲比赛,教师身上以往所埋没的闪光点将得到挖掘,并且在教师之间相互的对比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此外,通过实际生活中鲜活的教师实例,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幼儿教师积极向上的兴趣,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

二、加强课题研究,提升可持续发展办学质量

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提升,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首先,幼儿园应该坚持幼儿中心地位,创新教学模式,努力营造有助于幼儿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加强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促使幼儿在教师的陪伴下吸收知识,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幼儿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适当予以指导和点拨,积极参与其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其次,立足于幼儿园办学根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结合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研,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新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长期的科研中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提升和完善自我,并将最终的研究成果反映到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行为的反思,注重课后实践,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教学中的优势和弊端,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求解决办法,优化课堂教学。幼儿园应给予教师申报课题研究的机会,鼓励幼儿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打造更具特色的幼儿园课题。诸如,在幼儿园内部开展纸艺活动,每周组织一次交流活动,每月一次教研活动,并且在每学年结束后总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紧紧围绕纸艺活动,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调动幼儿积极性,使日常教学活动获得更加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三、注重师资培训,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应该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将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促使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通过教师自学和集中交流方式,或是定期参与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教师才能具备长远发展的动力,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创新、获得发展,提升教学工作水平。组织原本培训和网上培训,有针对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训的本质目的是为了推动幼儿园持续发展,培训内容针对性较强,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整合理论内容和实践工作,在实践、研究和提高中积累经验,形成一个学习和提升的良性循环,切实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在新时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农村幼儿园为了谋求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办学理念、办学制度和办学模式,教育面向现代化,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着重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呵护幼儿、关心幼儿,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推动农村幼儿园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邦芹.农村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策略初探[J].教育观察(中旬),2014(7):11-12.

篇8

中图分类号:F3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林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基本现状

1.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 1992 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 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并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表现在(1)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

(2)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3)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1.2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林业实践活动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的问题,主要有以下 3 个问题:

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在可再生自然资源使用过程中普遍遵守的制度,即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者在合规合法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需要向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或者是生态维持者补偿相应的费用。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林业实践活动中,尽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但是执行过程中力度不够、覆盖面不足。林业资源保护力度不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关注,国家也加强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有一些林业监督管理部门执法力度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对林地占用、林地用途以及林地破坏案件中的监管面不够广、执法不严。

2 实践方法

对于林业来讲,其要想实现可持续的进步,就要做好如下的一些要素:

2.1 重视科技的要素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科技的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同时满足经济利益的需要,也要保证资源的再生能力不受破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托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不断调整和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经营和生产模式,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依托相关技术,增强林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因地制宜地选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俱佳的林木品种,这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谓的可持续,其有一个关键的要素就是技术的发展,由于其思想是经济的进步以及对资源等的维护。因此不仅仅要确保经济进步,同时还要确保资源等有着姣好的承载力,最为关键的应对措施就是借助科技来带动经济进步,要变革过去的那种将环境当成是经济发展的代价的发展措施。所以,在其发展时期,要积极地发展科技,要切实的提升林业的科技性特征。

2.1.1 积极地设置科技创新模式,形成以生态位关键点,以市场为指引方向,注重科技,注重利润的一种模式,以此来切实的发展林业,经由信息科技的方法,来切实的带动林业朝着更加积极合理的方向发展迈进。

2.1.2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转让、服务、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2.1.3 积极地开展基础探索活动。强化生态体系的探索,积极地开展相关的监测活动。开展好树种构造的转换活动,积极的吸收先进的科技,提升培育的能力。探索新科技,对过去的木材加工和生产等工艺进行调节,提升其利润。

2.2 通过经济构造的调节来带动林业进步

不断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物质保证,在推进过程中要分 3 次产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适宜的策略。首先在第一产业上,要不断遴选更加优质的林木树种,尤其是那些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或者是生产周期短、材质较好的林木品种,实现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第二产业方面,要不断进行林木资源的应用开发研究,由目前的以初加工为主逐步向精细化加工过渡,提升林木产品的质量层次;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利用目前日益火爆的旅游休闲产业,以及观赏树木的种植,逐步优化林业资源的利用结构,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要积极地调节生产力模式,要将那些不先进的产业弃用,要积极地培养全新的行业,带动重组活动的发展,应对好产业构造不协调的不利现象。积极地调节产品的构造,认真的发展深加工活动,积极地托张产品的石永红方向,增加产业链条,提升利润,处理好构造不良和不具有竞争性的不利现象。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2.3 积极的强化其生态和经济的综合发展

我们都知道,林业有着三类特征,具体的说是经济性,社会性以及生态性。它的生态性要超过经济方面。现在该项特征不断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生态性和利润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其生态型能够带动利润的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再生产活动,在关注经济利润的时候,还要重视其生态型,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两者都能够实现优秀的意义。具体的方法有以下的一些:

2.3.1 确保林农有机的联系

积极的吸收国外的优秀的成就,落实好林业的管控力度,将林业当成是关键点,同时还要将林业和农业有机的结合到一起,积极地开展运作活动,逐渐的打造成具有着优秀的经济性,有着较高的生态价值的体。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进而实现退耕还林的意义,确保产业结构合理,切实的增加群众的利润。

2.3.2 扩张营林的面积

站在提升生态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前提下,积极地发展大规模的林业,大力提倡营造民有林,而且要发展好经济性的林业,比如种植高产的果树,种植丰产的树木等等。按照多种形式的通过树林来培养树林,以林参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2.3.3 林木采伐实行“森林生态采伐”模式

林业经营单位要积极推行“森林生态采伐”模式,既把森林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林木采伐限额计划的同时,按照示范伐区的作业标准实施采伐,在提升利润的时候,不能够将威胁环境,影响资源当成是前提。要积极的落实采伐的具体步骤的管控活动,确保资源能有效地使用,进而带动发展。

2.4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理论研究

不断加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具体包括2 个方面:一是加大林业科技研究投入,当前亟待解决的是人工林的经营仍处于粗放式阶段,尽快研究人工林如何采取集约式的经营管理,同时加强林业生态的监测体系、林业灾害预报、应急反应机制等以及配套技术;二是不断扩大林业示范区的试点范围,并充分利用这些示范区积极探索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此,可以与国内的林业类专家合作,为其提供科研资金常驻林区,此外,还要借助产业应用类专家以及市场营销专家,全面解决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9

回顾十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市场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面仍旧存在诸多弊端。

造成证券市场长期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上市公司、投资主体、以及制度建设普遍存在的“断流缺陷”,即上市公司发展、投资主体发展、制度建设等缺乏持续性,直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制约因素

上市公司缺乏可持续发展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能否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着证券市场能否持续发展。然而,十几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表明,上市公司本身根本就不具备可持续性,这主要表现在:

上市整体业绩缺乏可持续增长,盈利能力低下。根据统计,1994年至2004年三季度,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分别是0.318元、0.247元、0.238元、0.246元、0.19元、0.203元、0.202元、0.136元、0.16元、0.19元、0.21元,2001年盈利能力最低,2002年出现恢复性上涨,但10年来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呈现逐年滑坡态势,上市公司的业绩由1994年的0.318元下降到了2004年第三季度的0.21元,10年总共下降了34%,平均每年下降3.4%。

上市公司业绩极不稳定,亏损现象严重。从1999年到2004年第三季度的六年时间内,进入深沪两市收益前五名的上市公司共有20家,其中,在前五名排行榜中只出现过一次的公司就有13家,占所有公司的比例高达65%,出现过二次的公司只有7家,占所有公司的比例为35%,出现过3次的公司只有2家,占所有公司的比例为10%,出现过4次的公司仅有一家,即贵州茅台,占所有公司的比例仅为5%。这充分说明上市公司业绩的极度不稳定,缺乏持续增长。

上市公司普遍重融资圈钱,低分红、低回报现象严重。根据对1993年至2004年12年间分红派现(现金)情况的统计分析,分红比例最低的是1997年,只有29%,最高的是2000年,为62%,上市公司年平均分红比例为38.9%,也就是说每年平均有60%左右的上市公司不进行分红。

投资主体资源的过度开发

虽然最近两年我国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机构化建设方面确实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旧停留在“数量”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最为重要的是由于对投资主体资源“开发过度”,缺乏相应的制度、机制保证,投资主体面临严峻的生死考验,严重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券商盲目扩张引发全行业亏损。自2001年起国家加快了券商机构的发展,目前券商已达133家,注册资本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总资产约5618亿元,券商的快速扩张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因为在当时市场环境下,规模急剧扩大的券商根本无法找到合适的投资品种,其业务范围仍旧停留在经纪业务,把自己的生死大权仍旧寄托在二级市场,而随着2001年大调整的开始,靠天吃饭的券商2002年起也陷入了全行业亏损的泥潭,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多年不规范运做所形成的巨大包袱以迫使许多券商被行政托管,券商自身的生存问题已经相当严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

基金跳跃式发展埋下诸多隐患。2003年开始加快了基金行业的发展,2004年基金行业更是获得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全年共完成募集58只基金,总募集规模1680亿元,占目前基金总规模的52%。基金的跳跃式发展脱离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相关资源过度开发和“透支现象”严重,已经威胁到了基金行业本身健康、稳定的持续发展,首先是由于市场缺乏优质资源,导致基金交叉持股、相互锁仓、扎堆持有等现象发生,形成新的“庄股”现象;其次是基金行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依然是靠天吃饭,存在管理落后、理财能力低下的问题,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持续发展,行业亏损严峻。

散户亏损严重,入市积极性大打折扣。2001年6月份以来,流通市值缩水7000个亿,等于三年半的时间投资者总共损失了7000亿!如果从13年总的亏损情况看,13年证券市场融资突破1万亿,印花税等共计1.2万亿,投资者共支出2.2万亿左右,但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流通市值只有1.1万亿,预示着13年的投资亏损了50%!这种极不正常的状况对于广大普通投资者而言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使他们对证券市场的信心荡然无存,选择尽快脱离市场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而场外资金也普遍不愿投资股票,由此也导致2001年以后散户开户数量急速减少,2003、2004年,深沪开户数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2%左右,创下历史最低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作为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券商、基金和散户,目前的处境可说是“两死一伤”,券商、散户最尴尬,基金最近三年也是江河日下,既然市场的投资主体都自身难保,举步艰难,无法持续发展,又如何寄托他们来推动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呢?

市场制度化建设缺乏持续性

13年以来,我国在市场制度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创新,但仍有许多问题急需改进,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在制度化建设方面缺乏持续性,制度建设滞后现象严重,无法满足证券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更无法保证证券市场持续发展了,这主要表现在:交易品种单一,上市交易的品种基本上是“老三样”,即A股、B股、基金,根本无法满足投资者规模及结构变化的需要;市场体系不完善,二板规模小,三板也没有形成规模;机制不完善,至今没有做空机制,限制了大资金的运作;缺乏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投资额者遭受侵权时难以得到相应的赔偿等。

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基础已经遭受到严重破坏,如果不从根本上尽快加以解决,证券市场将无法发展,甚至蕴藏着巨大风险:

坚持民主法治,完善分类表决制。民主法治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基本得到落实,相对于证券市场就是要使股民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市场具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但在这方面,证券市场仍就存在严重缺陷,其一就是股民的利益得不到充分体现,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无法充分行使参与权、话语权、表决权,分类表决制的实施虽然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新的“一股独大”问题,由于基金等机构集中持有一些股票,对重大决策具有绝对表决权,中小投资者无法正常行使参与权、表决权,建议采取“二次分类表决制”,对于基金集中持有的股票,现行由基金持有者进行表决,基金只能作为这一表决结果的执行者,把表决结果反映出来,只有这样,分类表决制才能真正体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实现广泛意义上的民主。

坚持公平正义,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和谐观强调各方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这与证券市场“公平、公开、公正”的“三公”原则精神一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股权分置、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权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能一拖再拖,这个问题不解决,“一股独大”的顽症就不能根除,广大投资者的平等地位就无从谈起,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也就无法完善,上市公司存在的虚假陈述、造假作假、非法关联交易等严重问题也就无法根除。《国九条》以及温总理在2005年3月份答记者问明确指出尽快解决国权分置问题,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尽快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其次是把保护广大投资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利益落到实处,除了上述实行“二次分类表决制”外,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投资者赔偿法律法规”,使遭受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欺诈而受到损失的投资者能够及时得到赔偿,以此来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最后是完善基金考核管理办法,推行“求同追查”制度。随着基金规模的快速壮大,基金已经成为目前最具话语权的机构,基金凭借其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常常获得“不当得利”,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对基金的考核管理办法,改变目前“责、权、利”不明、不管盈亏照提管理费的考核办法,尽快制定新的考核办法,把盈利指标与基金奖惩结合起来,有奖有罚。

同时,针对基金内部存在大量“暗箱操作”、“私建老鼠仓”等问题,推行“求同追查制度”,对于那些总是在低位大量买入、高位大量兑现获利的帐户进行跟踪调查,严厉打击非法获取私利行为,遏制基金经理凭借职业特权侵占其他投资利益的犯法行为。

坚持诚信原则,加大执法力度。证券市场诚信危机的加重不但与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执法不严、有法不依有着直接关系,这是导致长期以来诚信危机不断加重的最根本原因,由于执法力度不够、惩罚力度不够,造成违规行为代价极低,不但无助于制止诚信危机,反而助长了诚信危机的蔓延、加重。目前对于诚信危机,偏重行政处罚、谴责,过分强调挽救、保护,诚信危机代价过小,过分保护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利益,忽视中小投资者利益,一味袒护诚信危机制造者利益,没有切实可行的保护受害者利益。

篇10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着资源开发,矿区经济的发展而壮大起来的,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仅以黑龙江省为例,伴随着煤炭、森林、油田的开发而崛起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等6个煤城、林城、油城,其城市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城市体系的近1/3,占全省的1/4,在全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资源型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城市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城市布局随资源开发就近建设而过于分散等特点。

(一)资源短缺条件下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的产出是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而且资源型城市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都占绝对优势。以黑龙江省为例,1990年6个资源型城市主要资源型产品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平均62.6%,其中最高为92.6%(七台河),最低为32.6%(伊春);加上资源加工型产品,平均占乡以上工业产值之比为75.9%,最高为96.5%(大庆),最低为为58.4%(鸡西)。从中可见自然资源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近年来,由于可采资源日益减少,资源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缺乏足够弹性的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日益显示出其不合理性,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表1)。资源型城市“三危”现象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乎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几十年一贯制地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进入市场的自极校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的价格体系使资源型城市缺乏足够的再生产及产品结构更新换代能力,同时也迫使资源型城市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强度,所以一旦自资源开采进入后期,资源型城市必然出现“三危”现象。可见,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走的是一条既“不持续”也“难发展”的粗放式的发展之路。

表1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三危>总体表现具体表现油城煤城森林城资源危机资源存量状况恶化,石油资源剩余可采储量明显减少,森林蓄积量锐减,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后续夫资源严重不足,老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措施增油效果变差,稳产难度逐年增加煤炭资源枯竭或濒临枯竭可开采森林资源数量急剧下降,面临着严重的森林资源缺乏危机问题,森林质量也争剧下降,蓄积量树龄比极不合理经济危困原有单一的城市产业结构适应不了资源渐于枯竭的局面,经济增长和效益大滑坡,资源生产量难以维系甚至大幅度下调,销售收入锐减,留利减少,但固定成本逐年增加,后续产业与多元经济脆弱,就业岗位不足,待业青年和部分老职工退休,逐年增加社会负担城市人口增加迅速,工业就业压力沉重,产业单一化,增长缓慢就业压力过重,城市产业结构过重,经济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发展仍然停留在计划产品经济阶段上,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差生态危机空气污染严重,废弃物污染严重,植被破坏,噪音污染也较严重,某些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偏高,地表层损坏严重,林地、草地退化、沙化、碱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物污染加重,草原退化、碱化、沙化加剧煤炭开采后,水源受损,建筑物构筑遭到破坏,城市环境受煤矿石、粉煤灰污染,郊区农田大面积塌陷森林过度采伐,年降水日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大风天数增加,火险等级上升,旱、水灾年份增多,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附近地区农业失去了绿色屏障。

(二)低层次产业结构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

(1)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

资源型城市的布局一般存在“点多、线长、面广”的不利局面。即使是相对集中的地域也由于条块分割等原因存在各单位划地为牢,各自为政的问题,使相对集中区域也形成松散的结构。这不仅增加了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费用,而且浪费了土地,增加了经营费用,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均是弊大于利、无生命力的。

(2)城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

当前资源型城市市域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综合功能和综合效益的核心地域,尤其是作为生活服务中心生产科研商服的生长点和辐射源的“技工贸”中心尚未形成,严重影响着矿区向城市过渡的进程。

(3)综合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资源型城市建设的封闭性、高度指令性、内向性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仍很突出;综合经济的起步和发展仍然很分散,未能形成较好的聚集效益和规模经济;城市现代化建设还氙乏发展综合经济的人才及其引入的良好环境;城市发展格局还不适应资源型城市战略转变的迫切需要。

(4)城市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更新、完善和提高

资源型城市是长期按“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基本建设“三边”政策的影响,各类建设普遍存在千楼一面、标准低、投资大、效果差的问题,城市整体风貌缺乏建筑、绿化、道路、色彩的整体搭配和协调整合比例,更缺乏特色和文化口味,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极不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资源型城市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一直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长期沉积的结果,而且问题是综合性的,必须从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多方面进行调控才可能使之走出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而言,资源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三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顺应全球城市化浪潮,贯彻国际上关于可持续发展共识,并尽快实现从概念到行动的迫切需求。统观全球经济态势,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因此只有城镇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必须是建立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而对21世纪全球性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资源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作为集两个问题于一身的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科技行动中,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资源型城市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第三,是资源型城市自身克服“三危”困难,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进行二次创业、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迫切需要。资源型城市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最显著的城市类型,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这两方面因素的严重制约,所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演进,切实地从思想到实践积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重振雄风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长远眼光的发展之路。

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更新观念,科学谋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新方略,重新认识资源型城市发展方针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发展与环境结合起,使我们取得的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贯彻联合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需要实现观念的更新。必须将充分利用资源的观念更新为适度利用观念,把片面追求资源利用观念更新为资源再生、保护的观念;把保证单一经济需求的观念更新为生态需求、经济需求的观念,进而从根本上适应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筑应遵循三个面向的准则,既要面向世界,还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在新形势之下,对于一直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由总理在60年代提出的“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的“十六字方针”应当重新认识并且给予崭新的时代含义(表2)

表2不同体制下资源城市发展方针的含义的比较

项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与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规划一发展规模十六字方针工农结合男工女耕资源综合开发与现代生态大农业系统,工程互补建设城乡结合乡村式居民点现代化田园生态城有利生产居住点接近生产点布局,主要为开采资源服务既为资源深加工服务还为城市多元经济服务,形成优化组合聚集效益的城市空间方便生活职工就近上班,家属就近参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且要满足其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形成具有人情味的生机的城市化空间城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的大分散式的村镇本系分片组合,相对集中的核心边缘式城镇体系重点建设小城镇及村庄中等城市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模式,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

1.更新产业结构,发展多元化经济

计划经济条件下过于片面强调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分工,忽视了资源产地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完善,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缺乏足够的弹性,难以应付市场风险的冲击,其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十分有限。一旦资源开采进入后期或市场发生波动,资源型城市的经济马上会随产生巨大不良后果,所以应积极更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型城市的多元经济。

2.优化城市布局,创造可持续发展框架

根据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现实态势和发展前景,其可持续发展、建设和再扩展不宜继续采用均衡增长,而宜借鉴生长极理论及核心边缘模式,而宜采用不均衡增长。现代均衡发展理论的主旨“动态平衡”(或称非均衡发展),它不是一开始就强调各城镇的协调统一,而是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之的再在基础上,采用最小的调整和投入实现整体的协同。这对建设资源型城镇体系非常适用,作为综合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其可持续性建设,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吸引优势产业发展和集中。

生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程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重点应寻求核心城镇和边缘城镇的合理划分及空间增长区别对待的多元发展策略。因此,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过去那种分散的以解决职工居住为主的矿区建设方式与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必须进一步由分散的以解决职工生活居住为主朝着多功能的相对集中城市建设方向更新和转化。

3.构筑一系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实在具体建设上。及时构筑一系列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对资源型城市跨世纪发展有决定影响作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是关系到资源型城市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资源型城市战略工程的实施,其目的的在于把资源型城市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经济、辐射力较强,社会功能比较齐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与历史上重点工程建设相比,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具有较大的不同(表3)

表3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与历史上重点工程若干比较分析

体制内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重点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建设目的国民经济计划的落实与深化在宏观计划指导下创造性地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建设背景影响因素单一封闭型复杂性、开放型把握因素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建设资金渠道国家投资渠道单一化国家、集体、个人、外商多方融贷(渠道多元化)建设措施行政手段为主行政、经济、社会、法律手段并重建设功能与意义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开基地起到骨干和保证作用对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具有经济活力、环境魅和的现代化城市,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

跨世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具体要求是:①要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②要完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体育、商饮服务等设施,使社会功能进一步健全;③要配套进行城市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保等系统建设;④要加强市容市貌和生态建设,美化城市环境(表4)

表4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构想举例

时段/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目的与作用经济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地方经济发展工程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社会文化产业文化主题公园,资源为主题的节日弘扬产业文化精神,创造高品位文化氛围环境生态河湖水系治理工程,污染源根治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形成宜人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与城市风貌快速交通运输工程,充沛的给水工程体系,城市美化工程改善、创造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环境。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其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相互协调,进而促进其快速稳步发展,使资源型城市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实现我国区际间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旅游业是在市场需求的直接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假日旅游一年比一年火爆,引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旅游热潮。假日旅游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假日旅游指的是人们在各种年节、纪念日、公体假日以及寒暑假的旅游活动;而狭义的假日旅游则是指我国公民在春节、“五一“和“十一“等长假(又名黄金周)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的增长,城乡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大幅上涨,居民的旅游消费也随之增加。政府部门出于对拉动内需的目的,国务院1999年通过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增加了法定休假日,假日旅游逐渐成为我国新经济的增长亮点,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实践证明,假日旅游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假日经济发展和扩大了内需,也同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假日旅游已经暴露出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城市管理,社会服务体系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促进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我国假日旅游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成为我国假日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期内的集中需求导致了供给短缺。我国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不少,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假日集中出游使得许多景点的交通,餐饮等服务措施及管理难以跟上。人们假日旅游的需求和现实旅游的供给出现了矛盾。交通运输、商业、景区服务、住宿设施的容量与规模都无法满足假日旅游的集中性需求。这显然不利于假日旅游市场的长远发展。

(二)旅游交通存在瓶颈。旅游交通一直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难题之一。黄金周旅游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交通问题暴露得更为明显。目前出现的问题是,一些旅游景点的旅游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就像南昌这样一个省会城市,每年的十一都非常拥挤,公交坐不上,好不容易坐上车还不停堵车,到达目的地已经精力消失了一半。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们集中式的出游方式,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困境之一就是旅游交通。

(三)服务质量跟不上。假日旅游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假日旅游服务困境。造成这个困境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某些旅游企业运作不规范,在利益驱动下不能保证合同的切实履行。另一方面,假日旅游中大量客流的涌入,旅游景区内处处人满为患,导致了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环节都出现了问题。部分游客的住宿,饮食都受到了影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有时,旅游者还要遭遇价格上涨的问题。总之,服务质量工作没做到正规化,系统化,常态化。

三、针对困境所提出的策略

(一)推行新的假期制度,科学错开休假时间。目前,国际上已经有非常多的国家都实行了带薪休假制度,并有较成熟的发展,但在我国尚未推广。“带薪休假“制度的法制化与规范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已成为休闲产业在我国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实行带薪假期制,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不需要在“假日“集中消费,一可以使人流不至于过度集中于几个旅游目的地,有利于缓和集中休假给交通、环保等带来的冲击;而且还可以使游客的选择余地增加,使他们在出行前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三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使旅游这一消费热点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这个也是近来在网上呈现的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二)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旅游产品创新,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实现景区分流。

首先通过分析市场需求,继而推出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多类型、分档次的旅游产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消费水平制定相应的旅游产品,使游客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加上旅游产品创新,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比如在观光旅游产品之外,积极建设度假型旅游产品,探险型旅游产品等,其中度假型旅游产品又包括山地型度假产品,乡村型度假产品,将观光,休闲,度假结合起来,实现旅游产品的多样化,以达到分流游客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和舆论导向,引导游客理性消费

引导游客理性消费的意识也非常重要,尽管全国各级旅游部门在了一些假日旅游信息,但游客得到的只是有关客房、交通等的少量信息。出行者在假前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指导其消费,往往使旅游变得盲目。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一方面给游客提供全面的、必要的参考;另一方面便于旅游管理部门对全国的假日旅游市场进行统一监控,合理调配,使假日旅游消费走向成熟。

(四)规范行业管理,保证服务质量

在假日旅游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景区出现了许多黑社会、不正规导游、欺客宰客等问题,国家应该提倡建立旅游监管部门,来规范这些不合法的现象,严厉打击某些旅游企业为牟利而乱涨价,乱收费,服务质量不达标的行为。杜绝“欺客“、“宰客“现象,为游客在假日中出游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消费环境,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假日旅游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