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风建设的思考

学风建设的思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9 09:29: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风建设的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风建设的思考

篇1

一、学则行远: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

“学则行远”出自《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要实现远大目标,就从近处出发;要想攀登高峰,就得从低处起步。从学校来说,就是要求学生既要眼界高远、目标远大,又要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奋进。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做不到志存高远的学生,就不会脚踏实地从事艰苦细致的学习活动;相反,一个不能脚踏实地地对待学习的学生,也肯定是一个做不到志存高远的人。可见,学则行远是志存高远与脚踏实地的统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学则行远呢?

1.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

笔者看到那些特别厌学的学生就感到痛心,他们似乎什么课都不想上,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缺乏热情。厌学的学生存在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懒。观察发现,厌学的学生其懒惰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懒得做家务,懒得做值日,懒得做操,懒得唱歌,懒得做作业,懒得听课,懒得思考,有的甚至懒得拿起笔、懒得打开课本、懒得在课本上把重点内容划一划。二是虚。现在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有的可以说很充裕,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有的可以说极端空虚。三是迷。一些学生价值观模糊不清,迷失了人生的正确方向,缺乏崇高的理想,缺乏远大的志向,缺乏高昂的志气,缺乏高雅的志趣,缺乏高尚的追求。正是这种“懒”“虚”“迷”,造成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淡化或弱化。要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在改变学生的“懒”“虚”“迷”等方面狠下工夫。一要强化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提高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彻底改变学生懒惰的毛病。二要强化精神培育。精神空虚需要精神生活去充实。如何充实精神生活?那就是引导学生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缺乏真正的阅读,缺乏抓住理智和心灵的阅读,缺乏激发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思索的阅读,缺乏迫使自己审视和细察复杂的人心和深思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阅读,是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可见,没有真正的阅读,学生的心灵必定是一片沙漠,学生的精神必定空虚。强化精神培育,就要从强化学生的阅读开始。三要强化价值观教育。要借助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端正人生态度,树立人生理想,确立人生志向,明确学习目的,实现人生价值。

2.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提升

现在,有多少学校在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种校内活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就是一些学校现状的生动写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本该开展的校内活动被取消,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作业还是作业,除了考试还是考试,本该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何谈志存高远?现在的学生,有多少真正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平时天天从家里走进学校,再从学校返回家中,除了应试,还是应试;双休日、节假日,不是在家学习,就是在家看电视、玩电脑,要么就是出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社会实践活动的欠缺,使他们欠缺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欠缺了实际生活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欠缺了社会责任感,欠缺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欠缺了生活的欢乐和动力,也就欠缺了人生的志向和目标。可见,学校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各种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提升,逐步使自己成为志存高远的人。

3.树立行为的标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模仿力非常强的中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会更大。因此,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就需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一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和感染学生;二是通过革命传统教育,用革命前辈为真理、为正义、为自由、为解放而奋勇拼搏乃至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三是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模范人物,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四是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为理想而辛勤工作的教师、为理想而勤奋学习的学生的事例,为学生树立行为的标杆。

4.从身边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完成学习任务

中学生往往存在学习浮躁、不踏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三分钟热度等毛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是充分利用时间,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玩手机、上网玩游戏上面;二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能精力不集中,不能懒得思考、懒得合作、懒得举手;三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不能无缘无故不完成作业,不能轻视巩固练习的作用。

二、习如自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如自然”源自《颜氏家训》:“少知砥砺,习若自然”。意思是说,知道磨砺自己,习惯成自然。从学校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呼吸一样自然。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习如自然呢?

1.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在,许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被动地听课,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被动地完成作业。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一是营造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就会逐渐主动起来;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主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对学生多鼓励、对表扬,使其产生一种自豪感、成就感,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动力。

2.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一些学生上课不喜欢思考,不喜欢回答问题,也不喜欢质疑,更不喜欢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积极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甚至是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有独特价值的问题;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现有结论,大胆进行质疑问难;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3.引导学生养成在规定时间学习的习惯

有的中学生,习惯于小学的学习习惯,放学回家后,如果没有作业,也就不学习了;或者是很快写完作业了,也不学习了。这样做是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要求的,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的习惯,不管有没有作业,都要学习。如果有作业,就要完成作业,如果没有作业,要么复习,要么预习,不能让时间白白流失了。

4.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知识是容易遗忘的,并且新学的知识更容易遗忘,而克服遗忘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时复习巩固。一些学生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知识学过之后,就不去主动复习、巩固。结果,几天之后、一周之后,所学知识就忘记得差不多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这样做的一个前提是,各科教师要科学布置作业,尽量减少作业量,尽量为学生留出除了作业之外的复习巩固时间。否则,学生即使想复习巩固也没有时间。

5.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远远没有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长期固守课本,死读书、读书死,结果是要么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要么视野狭窄,见识短浅;要么继承有余,创新不足,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坚持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节假日更要坚持课外阅读。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特别是加强对学困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促使学生爱上课外阅读,逐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6.引导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日益普及,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搜集渠道。但是一些学生没有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即使有条件使用网络也懒得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善于利用网络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利用网络保留资料。

7.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有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要求。这些常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是“常规”要求,但是许多学生也没有做到。例如,课前两分钟入静,即坐在座位上,保持安静状态,等待上课。但是一些学生就没有养成入静的习惯,不在自己的座位上,而是在教室里、走廊里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再如,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一些学生要么不举手就发言,造成课堂秩序混乱;要么会也不举手,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如,遵守课堂纪律,不交头接耳,不随便说话。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上课不专心,管不住自己的口,或窃窃私语,或大声说话,或左顾右盼。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对课堂常规常抓不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如此,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一定能养成。

8.引导学生养成制定目标、排除干扰的习惯

成功的学习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定地执行目标。有的学生,学习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整天东一头、西一头,要么该预习的内容忘了预习,要么该复习的内容没有及时复习,甚至该完成的作业都忘了完成;也有的学生,虽然制定了学习目标,但是一遇到干扰,例如迷恋电视、痴迷游戏等,就改变了甚至放弃了原来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制定目标、排除干扰的习惯,督促学生制定和执行目标,监督和检查学生目标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意志力,提高学生排除学习干扰的能力。

篇2

笔者看到那些特别厌学的学生就感到痛心,他们似乎什么课都不想上,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什么活动都不愿意参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缺乏热情。厌学的学生存在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懒。观察发现,厌学的学生其懒惰程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懒得做家务,懒得做值日,懒得做操,懒得唱歌,懒得做作业,懒得听课,懒得思考,有的甚至懒得拿起笔、懒得打开课本、懒得在课本上把重点内容划一划。二是虚。现在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充裕,有的可以说很充裕,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有的可以说极端空虚。三是迷。一些学生价值观模糊不清,迷失了人生的正确方向,缺乏崇高的理想,缺乏远大的志向,缺乏高昂的志气,缺乏高雅的志趣,缺乏高尚的追求。正是这种“懒“”虚“”迷”,造成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淡化或弱化。要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就需要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在改变学生的“懒”“虚”“迷”等方面狠下工夫。一要强化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意识,端正劳动态度,提高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彻底改变学生懒惰的毛病。二要强化精神培育。精神空虚需要精神生活去充实。如何充实精神生活?那就是引导学生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缺乏真正的阅读,缺乏抓住理智和心灵的阅读,缺乏激发出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思索的阅读,缺乏迫使自己审视和细察复杂的人心和深思自己的命运和未来的阅读,是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朱永新教授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可见,没有真正的阅读,学生的心灵必定是一片沙漠,学生的精神必定空虚。强化精神培育,就要从强化学生的阅读开始。三要强化价值观教育。要借助思想品德课、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端正人生态度,树立人生理想,确立人生志向,明确学习目的,实现人生价值。

2.开展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悟提升

现在,有多少学校在扎扎实实地开展各种校内活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就是一些学校现状的生动写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本该开展的校内活动被取消,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除了作业还是作业,除了考试还是考试,本该快乐幸福的校园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何谈志存高远?现在的学生,有多少真正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平时天天从家里走进学校,再从学校返回家中,除了应试,还是应试;双休日、节假日,不是在家学习,就是在家看电视、玩电脑,要么就是出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社会实践活动的欠缺,使他们欠缺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欠缺了实际生活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欠缺了社会责任感,欠缺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欠缺了生活的欢乐和动力,也就欠缺了人生的志向和目标。可见,学校应该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各种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在活动中感悟提升,逐步使自己成为志存高远的人。

3.树立行为的标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模仿力非常强的中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会更大。因此,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就需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一是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用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和感染学生;二是通过革命传统教育,用革命前辈为真理、为正义、为自由、为解放而奋勇拼搏乃至英勇献身的事迹,激发学生的雄心壮志;三是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模范人物,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四是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为理想而辛勤工作的教师、为理想而勤奋学习的学生的事例,为学生树立行为的标杆。

4.从身边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完成学习任务

中学生往往存在学习浮躁、不踏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三分钟热度等毛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是充分利用时间,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玩手机、上网玩游戏上面;二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能精力不集中,不能懒得思考、懒得合作、懒得举手;三是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不能无缘无故不完成作业,不能轻视巩固练习的作用。

二、习如自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如自然”源自《颜氏家训》:“少知砥砺,习若自然”。意思是说,知道磨砺自己,习惯成自然。从学校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呼吸一样自然。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习如自然呢?

1.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在,许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被动地听课,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被动地完成作业。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一是营造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就会逐渐主动起来;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主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对学生多鼓励、对表扬,使其产生一种自豪感、成就感,增强其主动学习的动力。

2.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一些学生上课不喜欢思考,不喜欢回答问题,也不喜欢质疑,更不喜欢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积极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甚至是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有独特价值的问题;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现有结论,大胆进行质疑问难;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3.引导学生养成在规定时间学习的习惯

有的中学生,习惯于小学的学习习惯,放学回家后,如果没有作业,也就不学习了;或者是很快写完作业了,也不学习了。这样做是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要求的,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的习惯,不管有没有作业,都要学习。如果有作业,就要完成作业,如果没有作业,要么复习,要么预习,不能让时间白白流失了。

4.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

知识是容易遗忘的,并且新学的知识更容易遗忘,而克服遗忘的最好办法就是及时复习巩固。一些学生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知识学过之后,就不去主动复习、巩固。结果,几天之后、一周之后,所学知识就忘记得差不多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巩固的习惯。这样做的一个前提是,各科教师要科学布置作业,尽量减少作业量,尽量为学生留出除了作业之外的复习巩固时间。否则,学生即使想复习巩固也没有时间。

5.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远远没有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长期固守课本,死读书、读书死,结果是要么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要么视野狭窄,见识短浅;要么继承有余,创新不足,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坚持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节假日更要坚持课外阅读。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特别是加强对学困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促使学生爱上课外阅读,逐渐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6.引导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

现在,人类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日益普及,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搜集渠道。但是一些学生没有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即使有条件使用网络也懒得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善于利用网络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利用网络保留资料。

7.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

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有对学生的课堂常规要求。这些常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是“常规”要求,但是许多学生也没有做到。例如,课前两分钟入静,即坐在座位上,保持安静状态,等待上课。但是一些学生就没有养成入静的习惯,不在自己的座位上,而是在教室里、走廊里大声喧哗、追逐打闹。再如,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一些学生要么不举手就发言,造成课堂秩序混乱;要么会也不举手,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如,遵守课堂纪律,不交头接耳,不随便说话。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上课不专心,管不住自己的口,或窃窃私语,或大声说话,或左顾右盼。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对课堂常规常抓不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如此,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一定能养成。

8.引导学生养成制定目标、排除干扰的习惯

成功的学习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定地执行目标。有的学生,学习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整天东一头、西一头,要么该预习的内容忘了预习,要么该复习的内容没有及时复习,甚至该完成的作业都忘了完成;也有的学生,虽然制定了学习目标,但是一遇到干扰,例如迷恋电视、痴迷游戏等,就改变了甚至放弃了原来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制定目标、排除干扰的习惯,督促学生制定和执行目标,监督和检查学生目标完成情况,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意志力,提高学生排除学习干扰的能力。

篇3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齐抓共管

学风狭义上指的是学生的学习风气问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之一,学风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管理水平和治学态度的综合体现。抓学风,促校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学风建设是个细致的工作,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耐心、细心、恒心和关心才能取得实效。

一、齐抓共管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高校学风建设的好坏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管理者(主要是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和学生之间的事情,其实不然,学风建设与授课教师甚至学生家长都有密切的关系。管理者、学生、教师、家长四者之间的紧密配合、共同管理是提高学风建设的重点。

1.高校管理者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管理者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学风建设中起关键作用。学风建设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来展开的,学习习惯主要指的是一日常规,包括起床、早操、早读、上课、午休、课间活动、课外活动、自习、就寝等活动,管理者必须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加以约束。辅导员是学风建设的中坚力量,起主导作用。除了制度约束以外,辅导员要主动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就上课迟到、旷课、早退等现象而言,班主任要主动和本学期所有授课教师联系,记录下学生的出勤情况,针对学生个人实施教育。所以,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者的工作主动性是提高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2.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思想,只有发挥学生主体内在的自觉性,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形成学风建设的内动力。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专业内容直接为社会所用,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大学生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潜力,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中国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中学学习抓得紧,大学很放松,大学生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跨入大学,自身角色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转换,对于全新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少数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抱着混张文凭的态度,学习没有自觉性,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这类“问题”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区别对待,重点突破。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更要注意,学习课本知识、期末考高分不是学风建设的目标,高等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3.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在学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抓教风才能促学风。教师对所授课程应熟练把握,课堂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堂上,教师要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一切信息,如出勤如何、积极性如何、作业如何、理解程度怎样等等,这些信息都要有完备的记录,除了教师本人和学生沟通以外,还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班级辅导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当前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要求重科研、轻教学,年终考核主要以科研成绩作为评定优良等级的主要标准,职称评定也以科研水平作为主要标准,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更容易得到认可和尊重。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秩序疏于管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漠不关心;另一方面,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得不到肯定,丧失信心,教学热情和积极性降低。所以,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重视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提高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4.家长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学风建设与学生家长也密切相关。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把学习搞好就什么都好”成了很多家长的口头禅,“孩子就是希望”的观念根深蒂固。高中学习阶段的“陪读”现象屡见不鲜,可这种重视主要停留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因为孩子在家长身边,方便管理。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了,自己就“解放”了,殊不知考上大学才是人生真正的开始。“解放”不是放任自流,家长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作为管理者,应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的平台,让家长了解孩子,配合学校共同进行管理,这也不失为学风建设的另一个切入口。

二、提高学风建设的建议

结合目前部分高校实际情况及工作经验,对提高学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1.加强责任意识,多开会,多总结

每学期至少集中安排一次部门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学风建设讨论会议,提出问题,及时总结,针对主要问题及好的建议以文件形式下发,并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

2.管好一日常规

一日常规中,重点监督学生寝室环境,特别是晚上就寝时间,规定时间熄灯。学生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学习效率便会降低;一、二年级周日至周四原则上要求上晚自习,学生党员或班干配合辅导员严格做好考勤记录;三、四年级学生每周适当安排2~3次晚自习,保证完成一定的作业量。高年级重点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在进行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为学生适当提供校外实践机会。

3.加强思想教育

辅导员要经常以班会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其学习态度,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针对“问题”学生,辅导员、教师以及家长要多沟通交流,并且建立便利的交流平台。

4.激励制度

将每位学生的日常表现如晚自习、上课情况详细记录,适时通报,并作为每年的评奖评优资格条件。对提高学风建设作出贡献和取得实效的教育工作者给予肯定。

篇4

良好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之中。高校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大学生学风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方法的掌控能力和对学习效果的运用水平等多方面行为趋向的总和,包括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在高校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于高校的学风应该更关注于大学生的学习风气,所以抓好大学生的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是抓好高校学风的重要环节。

1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抓好大学生学风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抓好大学生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成绩,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智育保障,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二)抓好大学生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进步的需要。校风、学风是高校发展进步的源泉,是决定大学发展方向的根基。大学生学风是高校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大学生学风必将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带动高校的发展进步。

(三)抓好大学生学风是人才培养的需要。良好的学风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条件。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必须重视大学生学风建设,抓好大学生学风,不仅能保证大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提高智育水平,而且从中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2 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人才培养观念急于求成、不重根基。人才培养评价观念是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评价观念能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按照正常轨道有序进行。但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却往往仅重视了智育水平的提高,忽略的德育根基的树立,其结果往往是德育不合格,智育水平也上不去。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上课流于形式、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以及不能适应形势进行教学调整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经常停留在单一的、相似的和相对单调的学习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化,信息涌入校园的机会增加,学习的内容更加宽泛,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整体减少,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变差,学习目标变得更加不明确。

(二)学风建设管理制度效果乏力,缺少有效机制。一方面,学风建设应该是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的一项工作,应该是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部署,在学风育人中,不仅应该发挥教师的作用,也要发挥教务部门、学工部门、人事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各单位的作用,实现整个学校的全员育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各单位、各部门、各人员之间缺少协作的现象,在育人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空白”,这些“空白”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另一方面,高校要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学生评价与激励机制和教务运行机制等形成良好的校园学风氛围,但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师评价机制与教学工作脱钩、学生评价机制与学习成绩脱钩、教务运行机制与学生需求脱钩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人才培养实际脱钩。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目标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整体上应该是一致,都是要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大学生个体的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目标进行调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却往往没有针对性,与大学生的成长目标脱节,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很多课程体系不能与时俱进,部分课程更新不及时,造成了大学生学习内容与人才培养实际脱节,影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给大学生的学风带来问题。

3 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思想道德引领,强化学风理念。高校应该首先加强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并通过开展师风演讲、师德展示和评优评先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以良好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带动大学生学风取得良好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在大学生中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成长成才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对于学风建设的认识,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业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责任意识,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提高。

(二)加强学风机制建设,营造良好学风氛围。首先要强化全员育人理念,教务部门要督促教师加强教风建设,学工部门要大力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并以此强化大学生在课堂、宿舍以及其他大学生活动场所的学风氛围营造和学风督导,人事组织部门要将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更多地引导到教学工作上,后勤服务部门要为大学生学风建设做好师生的服务工作……同时,在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学风建设要将招生、培养、就业和人才跟踪等环节通盘考虑,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要将大学生培养的各环节以学风建设为中心融成一个整体,相互之间做好协调配合。其次,高校要完善教师教学的管理评价制度,对于教师的评价考核晋级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学工作,并适当增加教学工作的参考比重,要有切实可行评价激励标准,增强教师在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再次,对大学生来说,高校要建立学风建设的管理、评价、激励和监督制度,大学生的日常学风管理要放在大学生日常管理的突出位置,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性化富有效果的管理制度。[1]

(三)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强化教学效果。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大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调整,大学生的课程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要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削减部分重复的、过时的理论课时,增加实用性、技术性和研究性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要求,要注意与科技发展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始终充满新意,反映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能够比较有效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引入探究式、启发式教育方法改革,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入问题、创造条件、设置场景、开放课堂激发大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潜能,启发大学生探究真理的热情,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优势,培养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

参考文献

[1]李宇飞.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再思考[J]. 江苏高教,2005(1):120.

[2]郭奕晶. 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 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51.

[3]郑洁.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我国高校教学方法创新探讨[J]. 经济师,2014(2):236.

篇5

师德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赋予学校以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一种群体意识和品格,体现了教师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学风从广义上讲,包括学校领导治校、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学生的角度讲,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

一、高校师德学风建设的现状

目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价值取向不端正――个别教师不是把这一职业当作一种报效祖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崇高事业,而仅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丧失了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的原动力;精力外流――个别教师以单纯挣钱为目的,从事一些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工作,进而对本职工作投入不足,教学、科研水平下降;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个别教师治学不严谨,心态浮躁,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甚至还出现剽窃等弄虚作假现象;整体协作精神不强――当代重大科研项目的成功,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合作,需要一种团队合作精神,而这种精神风格正是当前高校部分教师所缺乏的。

当前从大学生整体来看,学风的主流是勤奋上进、刻苦认真的,但是,学风不正的现象在大学里是确实存在。这些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大学生心无理想,又缺乏自控能力,思想上认为上大学只为捞张文凭,行动上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学习散漫、迟到、早退、无故旷课;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有些大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导致应试倾向严重。思想上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个人综合素质难以提升;贪图玩乐,追求享受。有些大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一直沉缅于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等,白白浪费了青春时光,严重破坏了学风和校风。

二、高校师德学风建设的成因分析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思想认识不到位――在一些教师看来,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至于思想政治工作师及德建设等虚的东西,没有硬指标,做多了反而会冲击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机制不到位――要搞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必须建立信息畅通、责任明确、反应迅速的工作机制;方法不到位――大学教师总体来讲是一个高素质群体,他们有着广泛接受信息的渠道,但高校针对教师工作性质和自身特点开展的师德师风建设很少。

目前高校学风问题的成因主要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由于专业选择的不理想,往往学非所愿,学非所长,影响学习兴趣,影响着高校学风建设;个人功利色彩严重――在学习目的上,注重追求个人实际利益,重应用学科,轻基础学科,重专业知识,轻政治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这无疑影响了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教风的负面影响――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心浮气躁,备课不充分,治学不严谨,不仅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高校师德学风建设的对策

加强高校师德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认真分析师德学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理清建设思路,积极探索师德学风建设的方法、途径,全方位、多层次搞好师德学风建设。

1.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抓好学风建设主体

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抓起。思想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诚信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等。这种教育应该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整个过程,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采用多样的思想教育方式,可采用专题报告、座谈讨论、个别交流、典型事例宣传等方式。

2.加强师德建设,端正教风,以教风促学风

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首先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思想的培养,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修学习,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加强制度建设,对学生进行严格科学管理

学校应围绕学风建设制定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狠抓制度落实。在管理上要严格,是非分明,奖优罚劣,对于违反制度要求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同时大力开展评选学习标兵、学风优良班集体、科技活动先进个人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起学风建设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特别要重视考风考纪建设,加强考试纪律的管理。

4.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

深化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并通过大量开设选修课程,加强以文学、艺术和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风和学风建设,首先要致力于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培养广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经常举办学术报告和讲座,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竞赛,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再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杰,许运清.“以人为本”与师德建设[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唐秀丽.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卢霞辉.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探析[J].理论建设,2006,(6).

篇6

随着中国特色军革深入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国防生作为部队生长干部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学习、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依托培养工作的质量。因此,抓好国防生在校期间的学风建设,打牢国防生科技文化基础,对培养军队建设需要的优质人才,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1 国防生学风建设现状

通过国防生学风建设调查问卷、召开国防生代表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和走访、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国防生学风建设现状进行了解,发现国防生学风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绝大多数国防生能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目的明确,在专业学习上肯于吃苦,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有:

1.1 部分国防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动力

有些国防生不敢面对来自学习等方面的竞争压力,产生了畏难和厌学情绪。有些国防生则无法摆脱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忙于谈恋爱、做兼职、沉迷于网络,耽误了大量的学习时间。据调查发现,挂科多的国防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占绝大多数。还有部分国防生纪律松懈,学习不认真,随意旷课,考前“抱佛脚”,甚至铤而走险以考试作弊企图蒙混过关。

1.2 个别教师的育人意识和严谨治学的精神欠缺

有的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片面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对国防生教育、关心、爱护、尊重、鼓励不够,没有把育人作为应尽的职责,没有意识到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育人意识淡薄。还有个别教师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对学术研究工作缺乏执著,只重学术成果数量不重质量,缺乏严谨治学的精神。

1.3 师生交流沟通不够,影响了教学相长

一些教师除上课之外,很少与学生接触,课后答疑环节形同虚设,国防生导师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上课也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没有将德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育之中,较少关心国防生的全面发展。

2 国防生学风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个别国防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学习意识

有的国防生认为考入大学,就进了“保险箱”,饭碗有了,工作也有了着落,开始产生满足心理,思想上放松,产生“混”的思想,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2.2 少数国防生自身要求不严,组织纪律观念较差

有些国防生平时不注意礼节礼貌,日常养成不够自觉,内务标准较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作风松散,甚至有的国防生无故旷课,或迟到早退。

2.3 爱军习武的热情不高,军政理论知识学习不认真

从组织日常军政训练和暑期集中训练来看,有个别国防生参训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积极训练、主动训练、努力提高军政素质的紧迫感。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不知道为什么要训,因而产生怕训,厌训的思想。在组织训练时敷衍应付,军事理论学习也不够认真,甚至有的同学找出各种借口逃避军政理论课的学习。

3 抓好国防生学风建设的对策

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国防生学风建设的途径,努力构建“全员额育人、全方位育人、全时制育人”的学风建设服务体系,为国防生学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供现实依据。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成立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风建设工作。有针对性的召开学风建设动员大会,层层进行思想发动,组织任课教师与国防生开展师德教风大讨论,使广大教师切实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解决好目前学校师德教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用良好的师德教风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的作用,召开学风建设主题班会,开展“学风承诺活动”,签订《学风建设承诺书》,使国防生深刻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觉践行“德业双修、学而不厌”的优良学风。

3.2 端正学习态度,提升知识素养

古人云:“学犹殖也,不学要落。”要彻底摒弃学不学无所谓,多学少学一个样,深学浅学无区别的错误观念。作为一名国防生,高尚的人格品德、美好的操守修养、坚强的政治素质、广博的军事才能,都不是天生的,无不来自于不间断的学习。要把学习作为成就事业的根基来追求,作为打造生命质量的终身必修课来实践,只要生命不息,就应学习不止。要从现在做起,树立信心,发奋学习,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危机感。

3.3 抓好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交流

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教师中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成长,真正做到教书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要加强日常教学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课堂出勤率,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建立教师、学生和驻校选培办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形成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要积极畅通沟通渠道,促进师生交流。要建立定期开展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增进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与信任。

3.4 开展系列活动,营造学习环境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国防生的陶冶、凝聚、规范、导向和激励的功能。扎实开展“抓学风、促学风、正学风”活动,经常举办一些学术报告、学术论坛和讲座,在国防生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同时注意发挥党团组织和国防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表彰奖励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励国防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参与优良学风建设。

3.5 建立奖惩机制,加强检查督促

为杜绝国防生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保证专业成绩整体提高,高校和驻校选培办要设立学风督导队,加大课堂和晚自习检查监督力度,进一步改善学风,强化国防生的学习意识;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实施“五人制学习小组”和“哥俩好”工程,促进整体提高;继续完善奖优罚劣机制,对学习成绩突出、进步明显的国防生适时进行表扬,对学年考核中专业排名靠后、确无培养前途的国防生及时进行分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以电话或书信的形式将国防生在校表现情况向家长反馈,形成国防生家长、学校和选培办齐抓共管的合力。

篇7

学风是高校的治学态度、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学风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永恒主题之一。优良的学风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也是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教育部在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时,无论是优秀评价、合格评价,还是随即评价,学风都是一项重要的评优指标。

一、学风的构成要素

学风归根到底是学生对待学习这个问题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这就在不同层次上构成了学风的要素。

1.学习目标。

大学生学习,首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确实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推动行为,这是学风建设的基础。

2.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体现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情感的浓厚程度。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风建设的前提。

3.学习纪律。

这是促使良好学风形成的外部因素,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始终一贯性。严明的学习纪律,有利于学生自觉维护正常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秩序,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强有力的保证作用。

4.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一个人学习方法得当,会少走很多弯路,容易产生较强的成就感,并易形成对学风的趋同意识。

5.学习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活动倾向。学生的学习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对知识的兴趣,只有在充满学习兴趣的气氛中,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学风,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6.学习效果。

这是判断学风好坏的终级标准,也是学风内涵的最高层次要求,与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相连,是衡量人才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对学风的纠正和重塑起着反馈和调控作用。

二、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从大学生整体来看,学风的主流是勤奋上进、刻苦认真的,大部分学生有着远大的抱负,积极进取,注重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但是,也应看到大学里的确存在学风不正的现象。这些学风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大学生心无理想,缺乏自控能力,没有考虑过怎样过好大学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等方面的问题;思想上认为上大学只为捞张文凭,以装点门面。在行动上,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学习散漫,迟到、早退、无故旷课;平时学习不用功,考时打夜工,甚至在考试中采取各种手段作弊,情节十分严重。学习目的不正确,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有些大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有好工作,导致应试倾向严重;思想上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集体观念和劳动观念淡薄,不讲究个人与公共卫生,仪表、举止、语言缺乏文明。贪图玩乐,追求享受。有些大学生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一直沉湎于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聊天、看小说等,只求活得潇洒、快乐。

这些现象,虽不是主流,但影响不好,与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不相容的,与形成良好的学风是相悖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分析其原因,首先是高校扩招之后,一些学校的生源质量的确有所下降;其次,学生在高中阶段,有高考的目标要努力,而跨入大学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松口气的思想;最后,有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不正之风影响,有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从而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使学风衰退。

三、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1.加强思想教育是优良学风建设的根本。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首要环节。我们要通过形势政策、职业生涯等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意识到来自全球范围内的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的竞争和挑战,感受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和宝贵,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不懈的追求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投入到学风建设活动中,自觉形成严谨勤奋、诚实守信、奋发进取的良好学风。

2.抓好师德建设,以好的教风促进学风建设。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必要条件和突破口。既教书又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因此,学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尽职尽责、倾情奉献,大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以教风带学风”的思想观念,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3.严格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

把严谨的教学态度、先进的教学手段、设施和科学的教学管理作为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发,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创造条件,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培养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一整套的激励、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荣辱观教育,无论是考试还是做人,都要以诚信为荣,以虚假、作弊为辱。同时也要制定违纪处罚措施,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将防范和处罚相结合。

5.加强优良班风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建设。

班级是学校学风建设的基本单位,班风在学风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应把学生班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树正气,树榜样,提高班集体凝聚力,积极引导学生很快融入班集体,把班集体当作自己的新家和心理支柱,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及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应积极开展以树立理想、立志成才、自立自强等为主题的课外文化活动,多举办一些高水准的学术报告、讲座,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休息休闲,劳逸结合,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四、结语

学风是一所高校人才标准、治学理念、教学管理水平、育人环境的综合反映。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治学理念的指导下,才能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充分发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好学风。

参考文献:

[1]孙传刚.关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9,(1).

篇8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教育在新阶段也频繁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当下大学生是已以“90后”为主,这一群体更加注重自我发展,自我意识非常强,但是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以传统上的学风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现阶段的学风建设需求,并且部分高等院校的领导对学风建设的认识程度不能够,加之传统上的自上而下的学风建设模式已经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建立新型的学风建设模式已经成为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处在学风建设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必须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创造性。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成才观。

3. 孔子曾说“审问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意思就是“详细地加以求教,广泛地加以学习,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学风归根到底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规范,主要通过学习目标、态度、纪律、方法、兴趣、效果等要素表现出来,优良的学习氛围不但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还会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的学风中,学生的品德、行为和意志都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自己未来的人生。

4. 优良学风对于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 高校学风问题原因分析

学风的好坏不是学生左右的也不是教师左右的,而是社会主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引导的,社会风气差,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学校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学生再作用于社会,如此就会形成恶循环。提出的“三严三实”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就很好的祛除了党风、校风、学风健康发展路上的绊脚石,比如前几年社会上流行送礼、走后门,这就影响了教师的日常工作,有的教师扛不住诱惑,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这是要坚决杜绝的。学生之间不再以学习为重,而是开始攀比名牌衣服,奢侈品,这势必会影响学习,影响周围的同学,学习在他们眼里已经不是第一位了,也不是在学校的唯一目的,学习定位出现偏差,必然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过程缺乏钻研精神等。

三、 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措施

1、 校园文化的多样化

大学是展示学生个性的大舞台,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节或是文艺晚会,也可以开展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敢于站上舞台,比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没有参赛的同学可以组成啦啦队或是后援服务小组,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去参与。这样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情、班级之间的友谊,也可以锻炼学生会干部的组织和执行能力。

2、加强辅导员的再学习

篇9

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浓郁的学术氛围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刚刚踏入大学门槛的新生,良好的学风对他们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探讨新生学风建设的有效方法,对于促进我校学风建设更上一层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95后大学新生特点

目前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出生于1995年以后。他们的成长环境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物资生活条件相对以往大幅改善;二是高等教育处于普及阶段,进入大学学习的几率明显提高;三是互联网高速扩张,在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的伴随下成长;四是多子女家庭明显减少,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或者仅有一个兄弟姐妹。曹旦华在《基于95后大学生特点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指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成长一代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二是心理自信,性格自私;三是崇尚自由,个性鲜明;四是独断独行,缺乏合作;五是依赖网络,脱离现实。95后新生的这种特点使高校学风面临严峻挑战。

2当前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2.1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

有部分新生进入大学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在学校表现为学习不努力,贪图玩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

2.2学习纪律松懈,行为散漫

部分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突然从高三阶段紧张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身边又缺少老师和家长的直接监督,加之大学管理方式与授课方式和中学阶段的明显不同,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自由度很大。因此出现了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有的上课看小说、发短信,作业抄袭,考试时抱有侥幸心理,作弊现象时有发生。

2.3自制力缺乏,沉迷网络

上大学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很多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QQ聊天,网上看电影、看电视剧,兴致所至甚至通宵达旦,影响了第二天的上课,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根据教务部门公布数据,我校连续多年退学人数超过50人,退学率超过5‰。作为辅导员,每年均有数人从笔者所负责班级退学,退学学生绝大多数存在网络成瘾现象。

2.4专业思想不稳,存在厌学情绪

有的学生报考志愿时,听从家长、老师的安排,有的学生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进入大学以后,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愿望不符,造成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滑严重,渐渐产生自卑心理,对待学习生活自暴自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感觉大一的思想教育至关重要,大一是及时进行思想教育抓好学风的关键阶段,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

3加强新生学风建设的措施

为了改善学风,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实施全员育人;二是完善管理制度;三是注重学生主体;四是优化学习环境

3.1实施全员育人

(一)慎重选拔班主任、导生。新生入校的第一年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最关键的一年,班主任的工作水平,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新生的学风建设。因此,新生的班主任最好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副书记或辅导员担任,并选派高年级的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班的导生,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

(二)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建立班级家长QQ群,随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把学生的在校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有关情况,便于学校和家长携手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濒临退学的同学,最好与家长电话联系,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3.2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是现成的,关键是抓制度落实,持之以恒。我校提出了“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好每一件事”的目标。关爱学生,但不能包庇学生,“师生有情,纪律无情”,对触犯制度的同学一定要严肃处理。如教师要常抓课堂纪律,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制度,将学生上课出勤情况与平时成绩挂钩,例如上课出勤占总成绩的30%,缺课1/3以上取消考试资格,用制度来约束学生遵守纪律。开展新生的早晚自习、宿舍卫生、上课出勤、早操出勤等各项检察评比工作,督促新生步入正常学习轨道。

(一)强化规章制度学习。从新生踏入大学门槛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学校《管理制度汇编》的学习,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组织一系列活动,如《管理制度汇编》考试及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对规章制度的贯彻理解。通过学习考试,使大部分学生能自觉遵守并能自觉维护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严格执行考试纪律。严肃考试纪律,是关系到高校能否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坚持规范管理,明确岗位职责,严格考试程序,加强巡考力度,强化考试措施,严明考试纪律,切实做好各项考试工作。例如每学期大考前召开考风考纪动员,给新生宣讲作弊、代考学生的处分决定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优良的考风和学风,才能有效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3注重学生主体

(一)组织选拔,用好学生干部。一个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委综合能力如何。可以说一个综合能力强的班委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把各项工作搞的有声有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在学风建设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形成良好的班风,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如组织项目拓展、拔河比赛、篮球比赛、文艺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培养团队精神,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你追我赶的班风。

(二)精心准备,做好学生专业教育。每个系应以育人为本,认真做好新生的专业教育。可聘请各专业的学术带头人通过报告会、座谈会、专业讲座、参观相关企业等方式使广大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方向、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开设的主要课程及本专业就业方向等,消除专业疑惑,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院系还可以安排大一学生到毕业生招聘会上,让新生了解就业形势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尽早规划自己的未来。

(三)创新方式,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自新生入学开始,把学风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辅导员、班主任应深入学生课堂、寝室,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根本上纠正新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一把”等不良思想,组织“如何过好大学生活”报告会,“学风建设从我做起”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他们的成才意识。我们还举办了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我系还自行组织了新生高数、英语期中考试,及时提醒了考的不好的同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结果我系在期末高数统考中取得了全院第一的好成绩。

3.4优化学习环境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规模的扩大,给学校管理带来新的难度。学生由以往的班级教育阵地逐渐转向寝室。宿舍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成员,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进入学生寝室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很大便利,但同时负面影响也很大。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寝室,落实宿舍晚熄灯制度,每月开展创建文明寝室评比活动。因此应正确引导,营造良好的宿舍氛围,把寝室建设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寝室习惯,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良好的环境。总之,学风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工作,我们始终坚持“班级是基础,课堂是重点,宿舍是难点,奖惩是关键”这二十字方针。重点抓课堂阵地、宿舍阵地、考场阵地三大阵地的建设。学校上下齐抓共管,才能有效形成学风这种“无形资产”。

作者:田丽娟 单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篇10

学风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的表现,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催化剂、内在动力。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学风经过长期的传承,往往会体现不同的风格。这种各具特色、各具风格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当前,内涵式发展被高职院校提上日程,学风建设也被高职院校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风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部分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不甚了解,专业知识需求和个人目标追求不一致。对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个别学生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习仅仅是为了能拿个文凭。“平时不努力,考试抱佛脚”的思想普遍存在[1]。2)学习动力不足。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生源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成绩定成败”的考评机制下,多数高职学生被社会定位为高考“失败者”,这种定位让他们中的多数人在进入高校前已经失去学习动力,或者说选择进入大学更多的是满足家长、亲友的需求。因此,这些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往往都是随大流或者由家长代选,个人兴趣特长与专业没有太多关系。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这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学习无用论”思想。3)学习习惯欠佳。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个体学习成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最终养成的一种个体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校后,往往表现为学习不积极,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想作弊等。4)学习态度不端。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在“会做不如会说”、“学得好不如混得好”等思想的影响下,个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他们主观上认为努力学习对未来找工作没有任何帮助,或者认为大学就应当多锻炼所谓的实践能力,理论学习没有用。在这种学习态度下,学生容易以所谓的提高实践能力来为自己不上理论课找借口,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不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

2高职院校学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学业指导跟进式服务缺乏。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直接影响其学习状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每次考试排名都让其对学习产生排斥。表面上看,不爱学习,贪玩是其没有学习兴趣的原因。事实上,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以成绩好坏排名次的学业评价机制,让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加上在选择专业时缺乏合理的认知和定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对专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这些才是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实践中,高职院校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的,且每一个专业培养方案都经过了专家论证,专业培养过程中开设何种课程,采用何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何种专业能力都有详细的规划,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仅仅是通过专业认知、专业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介绍,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却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将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落到实处[2]。2)课程体系改革学生认可度不高。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无形动力,对促进学风建设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件事情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事实上,人的兴趣总是和人的内在需求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很多,但学生感觉不到课程的魅力,或者说课程学习不能满足学生内在的需要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为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特别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各类仿真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过多地考虑了市场效益、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部分学校并没有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相结合,学生对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认可,对教师的教学形式不感兴趣。3)学风管理执行力度不够。学习习惯影响学风建设,而良好习惯的形成除了学生自身以外,完善学风考核机制很重要。由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内在原因,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得过且过,甚至不过也无所谓。内在的学习态度如果缺乏外在的制度约束,会进一步导致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两张皮,教书育人相脱节,对学生中出现的学风违纪行为从轻处理甚至不理。如个别学校将学生的毕业率、考试及格率与教师教学水平相挂钩,这使得一些教师怕麻烦,不管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都给学生考核合格。个别学生管理人员认为学校招一个学生不容易,因为学生旷课等违纪而处理学生,会影响学生毕业,因此对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不严格管理。4)学生价值观念过于功利。事物的发展有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学生学风存在问题,学校的学风督查、学风引导上虽然存在不足,但最关键的问题还在学生自身。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催生出功利、拜金、享乐甚至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这些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影响。在当前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下,高职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具有多样性、务实性、功利性。特别是成长在网络信息大爆炸时代的高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在“娱乐至上”、“金钱万能论”等不良价值观的误导下,他们更容易对所谓的综合能力发生认识偏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能静下心来去好好思考学习的意义。

3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创新途径

1)推行学业导师制度,加强学业过程跟进式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主动性对推动学风建设很重要。高职院校应整合育人资源,建立完善学生学业导师制度。学业导师制最早源于英国的牛津大学,那时的学业导师类似于学生在道德和经济方面的保护人。近年来学业导师制开始在部分高职院校施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差异。要么将学业导师和班主任职责相等同,学业导师功能偏重于学生生活指导。要么学业导师工作流于形式,每年新生入学时开展一次专业介绍,学期中找个别学生谈谈话,毕业时进行毕业论文指导。事实上,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目标不明确、自控能力弱等缺点,更需要学业导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好跟进式指导工作。这种跟进式指导工作的职责有别于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应侧重于帮助学生制订学业规划、培养专业兴趣、改进学习方法等。高职学院应整合育人资源,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导师制的班级管理制度,以教学班为单位配备学业导师,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根据学生学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稳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发挥自身所长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3]。2)推进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深厚,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师资水平等有很大关系。高职院校在推行课程改革过程中要转变观念,始终以学生需求、学生兴趣为本,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必须紧紧围绕“如何将学生培养为技术应用人才”这个主旨,以生为本。通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引入MOOCs、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以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为主旨,创新教育形式,寓教于乐,挖掘学生学习兴奋点,引导学生对学习重新定义,从而唤醒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3)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学风形成的保证。对高职学生而言,要调整原有的不良学习习惯仅仅依靠学生自觉显然不行。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并落实到位的规章制度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加强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制订、完善学风管理制度,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抓手,通过严格的纪律规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纪律约束的基础上,再通过学业考评、综合能力测评、学分奖励等措施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引导,让学生的学习观念逐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习惯由他律转变为自律[4]。4)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学生学风建设也如此。学校不仅需要在学业引导、学风督查、课程改革等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高职学生群体特性,尊重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对学习产生认同感。要创新教育形式,在大学生社会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训等课外实践活动中挖掘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作者:夏爱萍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龙.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35):22-25.

篇11

关键词: 民办高校;考风;学风;建设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xam disciplines;style of study;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193-011考风与学风现状

高校中普遍存在考风不正学风下滑的问题,民办高校更是如此。每逢临近期末考试,各个年级总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问大家对本学业期所学课程还有什么问题?回答是没有问题,只求老师划出重点,越精确越好;考试结束后,召开经验交流会谈时,问同学们担心学校的考试吗?回答不担心,只要考前把老师划出的重点认真看看应该没大的问题,学校考试就那么回事;即便老师考前已勾划出考试范围与重点,但在考场上违纪、作弊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在为数不少的一、二、三年级课程课堂上,尽管想了很多办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仍然有不少学生课堂行为离规范要求很远,例如有些学生经常不到课,有些好不容易到了课却不做笔记、不练习、不看书。

这些事情让任课老师比较头疼,也让教学管理人员伤脑筋。它们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了,会直接影响到良好学风考风的养成和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会损害学校的社会声誉。为了学校的长远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积极面对,想办法缓解或予以解决。

2对其根源的思考

这三个现象其实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学风考风问题。从考试来看,在划定考试范围及范围很有限的课程重点的指导下,学校考试的甄别检测激励作用又有多大呢?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究竟能提高多少呢?考风会制约学风的形成,不当考风与不良学风是相互作用同方向变动的。从路径依赖的角度来看,一旦考生认识到了这种课程重点和通过考试的重要关系,就会形成一种强化的行为习惯,助长学生平时不用心学习、考前投机的行为习惯。学生会更加不把学校的考试放在心上,以至于凡事都会想到能否投机取巧,不利于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可以想象在对待学校的规章制度上,在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想到对制度的变通,漠视学校管理的规范,从而会加大教学管理的难度甚至是学校运营的成本。

由上可知,产生上述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和课程重点有关。而课程重点范围的宽广程度和针对性又是一个相对难以量化的事物。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重点划到何种程度是难以监控的,个人掌握的尺度差异是非常巨大的,以至于有些重点就是考题,也难怪学生对课程重点极其重视了。

那么实际操作中的划重点这个怪胎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可以说这是对真实教学困难的一种投机性的解决方式。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分数比较低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本身就不强,良好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而在学校管理人员以及任课老师的潜意识中认定考试挂科学生不能过多,因此考试前划出课程重点这种手段就应运而生,甚至不断地推陈出现,极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学生在这种预期下更加加强了考前对于课程重点的渴求。

3考风与学风建设对策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的重心所在,是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生在的生命线,同时也是考试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与考试相辅相成并统一于教育的过程中。考试不仅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也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查,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所以,做为民办高校要在社会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考风与学风建设。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认为,培养学生“喜见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科学精神”是“大学的使命”;易经中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所能够长期发展的大学一定要有种精神追求,要把真正提高学生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基于此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3.1 应加强学生学习意义、学习目的方面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和考试观,为树立良好学风、端正考风打下基础。刚从高中进入大学,部分学生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无法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无法适应高校的教育模式,而大学阶段是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些同学感到困惑茫然。

3.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切实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改善教工的工作条件。以此来吸引留住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工,避免教工行为的短期化趋势。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避免人才当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出现,即有能力的教工留不住,留下的是走不了的或者可走可不走的教工。目前某些院中男教工比例在下降,而女教工比例在上升,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