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统文化意蕴

传统文化意蕴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9 09:29:2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统文化意蕴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传统文化意蕴

篇1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31-0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一种人生的美学,它存在的作用和性质并不单单是在于传播美的知识和涵养,更重要的是提升和培养人的生存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美学理念“天人合一”、“孔颜之乐”等等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了这种审美的追求和意境。下面我将举出一些深入人心、饱含美好象征意义的例子。

1.莲花――高洁、典雅。象征意义之一:君子之气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示清廉刚直,个性高雅之意。象征意义之二:吉祥美丽和美。莲又称荷,而“荷”与“和”谐音之词,因此民间便赋予荷花为和气、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的美好寓意。民间很常见的吉祥画《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执荷,另一人手中捧盒,盖取其谐音之故。象征意义之三:寓意美人之意。莲花因其水生,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常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多用“出水芙蓉”,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其故事也多与采莲、浣纱联系在一起。曹植的《洛神赋》也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样的将美人比做莲花的诗词。而莲花洁净、美丽,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

2.水――上善若水、万物之源。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滋养万物,灵气皆然。这里实际是暗喻做人的道理,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得到了各个时期文人雅士的青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代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无一例外的不是道出了水的柔情和水是万物之源的含义。

3.蝉――独立、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人民独立且高洁的人品。

4.梅花――花中四君子之一。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是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象征着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格。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张泽民的诗词中“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而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都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象征的植物代表。

5.松竹梅――岁寒三友。松树的品格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古今庭园几乎无竹不园,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另外,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

篇2

幼儿教育是学校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同时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建设,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设计的营造,并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旨,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人的毕业设计是通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元素,对墙面色彩、物品的摆放、装饰材料器具选择等艺术装饰手法能够做到切合幼儿心理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中华传统统游戏文化中的围棋、蹴鞠、迷宫等特色元素与幼儿园环境氛围相协调。

 

幼儿园环境创设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比亚杰曾经说过:“幼儿需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认知和学习”,认为环境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在幼儿园创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匹配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有文化根基、文化自觉、文化自豪的中国人,这同样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相关理论,以期进一步完善在幼儿园教育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

 

一、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营造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当我们在怀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世界优秀的先进文化时,更应深刻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一部分人们脑海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这种遗忘、淡漠正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幼儿一代,造成幼儿成长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幼儿教育对传统文化而言更加起着基础性作用,对其进行研究与开发,能够起到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意义。本课题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氛围,营造切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前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在本次方案设计前,收集了一些国外的大量资料,比如西班牙贝莱斯卢比奥第八幼儿园,此方案把幼儿园设计在一个安静祥和的老年社区,把幼儿园设计在这里的原因是:孩子代表新的活力和希望,位于这个社区的老人可以把许多来来往往的孩子作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来欣赏。而整个建筑从平面的角度来看,是日常生活中及其常见的现代主义功能建筑,而建筑的外围是有黄色,绿色,蓝色组成的教室区域。设计师也明白建筑必须满足儿童的运动能力,心里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幼儿园的家具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社会心理认知能力,在小空间中大桌面的围和而组成的家具是促进儿童的活动协作和相互交往,同样在大桌面结构初设计,要圆形变为主,是对于儿童的安全性设计的考虑。他们更会凭着他们的聪明头脑,从迷宫里走出来,享受成功的喜悦。迷宫里有成语,在玩耍时促使幼儿学习民间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词等,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幼儿园色彩预想

 

在幼儿园的色彩设计中,色彩在儿童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童年时代都是用颜色来区分拼图和构造句子的。色彩对幼儿的心理和活动作用,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色彩的变化,来改变环境温暖的感觉,暖色调可以刺激儿童的心理活动,蓝绿色为冷色,明度越高越有清凉的感觉,所以我们要用明度低饱和明度高的颜色去装扮儿童交往的空间,同时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在本方案设计中,把教室的空间颜色设计成为蓝色,代表了放松、大海、世界和梦想,是对于刚入园的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和好奇心的刺激。同时在空间设计一些绿色,是为了促进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意愿。当然,幼儿园室内空间的场景颜色的构建,还要考虑到材料光泽质地对色彩的影响,甚至光环境对色彩的的补偿作用。从而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丰富的色彩环境。

 

三、光环境预想

 

在幼儿园的室内设计照明中,要更多的体现出独特的装饰意味,空间格调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在现代室内照明中,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两种,在创造幼儿园室内自然环境设计工作中,为了达到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审美与视觉舒适度的要求,运用设计美学法则等对光进行构图,力求使自然光以均衡的呈现,带给幼儿园室内环境最好的照明。

 

而人工照明是幼儿园室内环境中夜间的主要光源,人工照明具有装饰和功能两方面的作用,人工照明不仅可以组构空间,还可以改变空间、美化空间,她直接影响物体的色彩、视觉大小、质感和形状,从而影响到幼儿园室内环境艺术的整体效果。

 

四、选材分析

 

空间环境以木质原色为主,结合室外环境中的自然色彩使用,使整个空间拥有家的温馨感觉,而装饰物和玩具的饱和明快颜色,实现了幼儿的感官刺激。对于幼儿来讲安全感和新奇感应该是两个重要的感知需要,而材料是与人的感官知觉密不可分的物质,所以材料的良好运用其实就是对于良好感官知觉的追求。从幼儿的心理感受层面来讲,因为幼儿大多缺乏安全感和对家的依恋,使得幼儿园室内空间中要求使用更多的柔软材料,比较类似“家” 的材料。

 

五、结语

 

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可以从环境当中吸取很多的东西,并从而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全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让儿童从小在幼儿园阶段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其文化的氛围成长。因此,将中华文化渗透到环境中去,从而扩大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知识,使儿童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

 

篇3

动画艺术的创作是在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多种创作元素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动画艺术之所以引起受众疯狂的喜爱,其中大量创作元素的有机应用是重要的原因。

1角色设定

创作动画要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动画角色应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个性,因为动画创作具有特殊性,主张动画角色形象不必受到惯有构想的限制,可大胆融入多种设计元素,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超出现实的艺术角色。动画角色在整个作品中占据主体地位,推动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角色造型要随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调整,突显动画艺术的感染性、形象性。此外,创作者要丰富动漫角色的内涵特征,赋予其更多明显的个性特征。例如,《玩具总动员》里设定了两个主要角色,即“胡迪”和“巴斯光年”,前者是老式牛仔布偶,后者则是被称作“宇宙英雄”的塑料玩具。两个角色在动画中展示了性格迥异的形象,胡迪聪明机智,巴斯光年坚强勇敢,但两者互相“看不对眼”,共同演绎出一连串充满喜剧色彩的情节。

2场景设定

动画作品的场景设定要迎合角色特点、情节发展等的需求,如故事场地要与角色的情绪、表演方式相互搭调,营造出和谐、动人的故事氛围。场景外观直接体现了作品的空间构架,为了设计出富有空间层次的动画场景,创作人应在动画创作之初设计好场景基调,促使情节时间与空间构造符合作品的创作主调。场景设定不是简单地布置空间物件,而是塑造某段时间内的特定空间功能。场景设计不需受限于现实逻辑,设计者可自由设想超现实的动画场景,赋予动画丰富的想象场面。例如,《天空之城》是日本经典动画之一,当中有很多神奇的场景画面,如空中岛国“拉比达”就是在天空中飘浮着的云海,空中岛国富含诱人的巨大宝藏。

3色彩设定

色彩是艺术创作中的基础元素,设计合理的场景色彩,可以唤起人们心底的普遍共鸣,让动画拥有更多的精神内涵。设计者运用色彩刻画自然事物,体现客观事物的特定含义,并对角色心理、场景画面进行渲染塑造,彰显动画的艺术美感。动态场景和静态场景的组成元素较为接近,两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性,不过动态场景会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移动,动态变化需要合理运用色彩才能实现,色彩元素对画面设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色彩既可增强作品的画面感,也可渲染角色的内心情绪。例如,《僵尸新娘》的色彩基调比较沉郁、暗淡,以深蓝、暗绿、青灰、土黄等冷色系构成主色调,渲染出人间冷漠、无趣的主题。当画面移到“鬼窟墓穴”内,动画充满了绚丽、鲜艳的色彩感,用以渲染鬼魂世界中幽默、温情的感觉。男主角进入地狱后,和鬼魂一同跳舞的场面运用饱和度非常高的明亮色系刻画出色彩缤纷的大片场景,以明黄、亮蓝构成撞色,大红、翠绿互相映衬,场景十分绚丽,体现出男、女主角欢快愉悦的心理感受。

二传统文化在动画艺术中的结合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动画艺术一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就会产生巨大的艺术生命力,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征。

1动画角色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动画角色的设定创作中渗入古代文化元素,可提升作品的精神内蕴。我国动画的设计制作一直注重传统元素的融合运用,例如,1956年制作的《骄傲的将军》是一部集合了北京、河北等地真实资料的动画作品,这些地方的古代建筑、雕塑、绘画等文化元素被大量融合到当中。这部动画片历时1年多制作完成,其中还引入了不少的京剧元素,片中主角是将军,将军脸部的造型就是借鉴于京剧中的“大花脸”脸谱。将军战袍的摆动造型则是运用了白描装点纹饰的手法,动画开场时,将军威风凛凛,阔步走来……这一场景伴着激昂的锣鼓声,显示出将军的神器姿态,这样的姿态画面接近于京剧“楚霸王”的出场场景。还有,片中有一段刻画了“将军耍花枪”的场景,将军在众小兵的奉承之下,得意地耍弄花枪和铜鼎,同时发出“哇啊啊……咿呀呀呀”的声音,之后爽朗笑声及唱腔则结合了多种表现手法,体现了戏曲表演的细节韵味。此外,角色创作中渗透传统文化,还可增强动画片的形象性,例如,《猪八戒吃西瓜》中运用了大量的剪纸元素,当中的角色造型来自于豫北剪纸,动画里的师徒四人均采用剪纸风格进行塑造,角色线条也由设计者绘制于纸上,然后用雕镂方法制作成型,因此,人物姿态很有皮影造型的姿态韵味。人物肢体关节用活钉加以连接,这样制作者能很好地协调纸偶的动作,使姿态造型展示出更多美感。

2动画场景刻画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动画设计中对场景画面、情节背景的交代,一般利用镜头语言进行刻画。这可以突显出动态画面的形象感。例如,《哪吒闹海》以山海相连的宽广场景作为片头,之后镜头移到山石之上,赫然突显“陈塘关”的篆体文字,然后用中景镜头反映海浪变化情景,直到四条神龙涌出海面、冲向云霄。如此设计,开场几分钟就清楚交代了故事背景及发生地点。在我国,龙是古代神话中较常见的一种猛兽,篆体文字表明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场景中的山石、祥云造型都渗透了山水画的风格特点。融入山水画元素后,动画片展示出古老而神秘的年代色彩。哪吒降生之时,制作人利用移动镜头,勾勒出哪吒活动的轨迹,这个过程顺便描绘了托塔天王宫殿的贵气场景,朱漆大门、朱雀形态的油灯、镂空精雕的香炉、绣有飞龙的屏风……以上情景中的景物构造均接近古代建筑的风格。此外,动画场景都使用白描工笔进行刻画,画面线条流畅,富有古典雅韵。

3动画颜色设定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动画创作受到国画艺术的启迪,许多动画片中都渗透了水墨画的相关元素。水墨画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以其独特的意境美屹立于绘画之林。我国的传统画作强调意境美,认为画作风骨在于“意境”,因此,在制作水墨动画时,应遵循“追求意境”的设计原则,传扬优秀的意境文化。水墨动画由传统绘画的内在风格与精神底蕴演化而来,并未掺杂任何外来元素,借助现代的摄影工具,可将这类山水绘画的元素映射到动画片中,以突出动画的色彩特征。使用合理色调是提升动画品位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片中,设计者引入了齐白石所画“水墨鱼虾”的素材元素;动画片《牧笛》则融合了李可染水墨画作的风格元素。水墨动画的制作突破了单线塑造轮廓的设计方式,动画人物、景观的设计也不再单纯依托于边缘线的固定成形,而是用水墨晕染法突显造型,因此,水墨动画淡去了画面色彩的饱和度,全部画面的色彩感均接近于浸染了水分的浅彩风格,从视觉上看,这种动画清除了画面的杂乱感,使场景回归原始、自然状态,传达一种淡泊清新的思想内蕴,营造出似淡实美的文化境界,提升水墨动画的整体品位。除了水墨动画外,还有很多富含传统文化的动画类型,这些动画作品很好地借鉴了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并运用合理方式将其充分整合在设计作品中。总体而言,动画中渗透的色彩元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水墨画作的意境元素;二是工笔画或者壁画的浓彩元素,如《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作品就是融合了浓彩元素。这些影片中包含很多浓彩绘画的元素,尤其是工笔重彩元素体现得最为明显,动画色彩的饱和度、装饰感都很强,促使场景风格带有敦煌壁画的色彩感,浓而不浊、艳却不俗。浓彩运用到动画创作中,一般都蕴含某种主观意义,例如,哪吒的身上带有红、黄两色,喻示聪明、勇敢之意。刻画太上老君则以白色、蓝色为主,蕴含平静、智慧之意。

三国产动画的发展前景分析

近些年来,国产动画的发展获得很大进步,一些佳作享誉中外。但国产作品的整体质量却不够理想。深究原因,主要因为创作人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致使一些传统元素未得到充分运用,现代动画体现的东方风格不够明显,从而拉低了国产动画的创作品质。为了促进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创作人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将其融入动画设计当中,展现出动画作品的东方神韵,提高作品的市场好评度,加快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步伐。动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应纳入传统文化发展的体系内,摒弃“追名逐利”“、投机取巧”的功利心理,探索适合国产动画的新型发展模式,合理应用文化元素,促使动画创作更具精神内涵,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动画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是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我国文化精粹体现在各方各面,绘画、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均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了充分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动画创作者要坚持“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态度,吸收多方文化元素,利用合理方法整合这些元素,促使国产动画更富魅力。在创作中,动画设计者应尽量发掘传统的文化元素,以弘扬国粹为准则,创作出高水平、高层次的动画作品,提升动画艺术的制作水平,促进国产动画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梅、李砥:《解析影视动画艺术的原型意识与角色创造》,《电影文学》,2013年第5期。

[2]孙佶:《论动画艺术下的动画角色创作共性和个性》,《电影文学》,2013年第17期。

篇4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着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篇5

中图分类号:J0l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幌子是古代店铺形象性的行业标记,以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传达信息、辅助经营和招揽顾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幌子简洁生动的造型、鲜亮醒目的色彩、自然质朴的材料、丰富的象征寓意多出自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是当时的商家和民间艺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抽象概括与艺术创造的结果,并以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和谐构成了独特的商业视觉文化景观,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造物哲学、设计理念、艺术风尚和审美情趣。具体而言,幌子的审美文化意蕴集中体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美善相兼的原则、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活泼的生命情调、浓郁的写意内涵、强烈的整体韵律。

一、美善相兼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伦理型文化,儒家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以至传统文化体系中影响很大,并深深渗透到了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层。孔子强调艺术应包含道德内容,将道德观与审美结合在一起,对艺术美善统一的追求成为儒家美学的最大特点。而把孔子“尽善尽美”的理论延伸到艺术与设计领域,文和质、美和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实用和审美相统一,传统社会不同时期与地域的幌子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一方面,幌子作为传统社会形象性的行业标记。具有标识引导、广告宣传与招揽顾客等相当的实用功能。商家和民间艺人运用抽象概括等方法使幌子成为简约直观、鲜明生动的视觉符号,在传统社会具有高度的共识性,“对于过去的中国人来说,这些琳琅满目的幌子却是再普通不过的大众文化,是老幼皆知的一般性常识,小孩从能打酱油开始就通过大人的指点认知各种幌子,幌子是过去家庭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晓得幌子便无法购物,因此幌子在过去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大众文化。”另一方面,幌子的美观与否能反映商家的经营状况,为了吸引顾客,许多商家都重视幌子的加工与制作。无论是直接立于地上的坐幌还是悬挂于房檐下的挂幌,无论是以经营商品或商品模型展示的幌子还是以文字表述、图画描述、象征寓意为主的幌子,从幌杆、幌挑、幌体到幌坠等都通过每一部分形的繁与简、拙与巧、粗与细、雅与俗的组合营造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如旧时很多幌杆都进行了雕刻和彩绘,幌挑也多以如意、桃、龙等传统吉祥符号作装饰,许多的挂幌都加红布、双鱼、葫芦、方胜等幌坠作装饰。而幌体的主体部分更是形形,富于变化之能事,注重整体的装饰性与悦目性。如图1牛角作坊的实物幌将铺内制作的簪、梳、篦、小刷等实物缀于弓形幌架之上,五颜六色且形态各异的梳子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美。总之,形形的幌子源于商家引导和招徕顾客的需要,本着美善相兼的原则既具备良好的可识别性,又具有鲜明生动的装饰效果,构成了中国古代城镇五彩纷呈的商业视觉文化景观。

二、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工艺的创作。正如中国最早的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分别指季节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制作的工艺条件,这四者的结合就是自然因素(天)与人为因素(人)的结合。因此,在中国传统的造物哲学中,任何工艺设计、器物制作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与自然因素相结合即人与自然共生的结果。

首先,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高度地肯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将自然认定为内在于人的存在,而将人认定为内在于自然的存在,使主、客体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可以自由地对人的审美感受用比兴的象征手法,在物我之间进行合目的性的、同时又是突破常规的价值创造。”。因此,商家和民间艺人往往根据民众的审美感受在人与自然内在和谐的基础上本着“观物取象”和“物化创造”的原则在自然与生活之间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造型表现,用象征或比喻的手法把葫芦、莲、桃、石榴、鱼、蝙蝠等许多自然物与商品及行业的特性、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的利害关系相结合进行设计和加工,以特定寓意来传递行业和商品的信息,表达祈福纳祥的情感。如图2旧时北京糕点铺的幌子以蝙蝠、柿子、桃、莲等自然物为幌体与装饰符号,表达对幸福的寓意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其次,人与自然的共生表现在自然材料的运用上。日本民艺家柳宗悦曾指出,古代工艺器物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结果,其中材料是天籁和自然的恩泽,工艺器物是人为的,必然沐浴着自然的恩惠。幌子作为民间商贸活动的产物,其构成材料如泥、木、铜、锡、草、棉等直接源于自然和生活,既具有直观性与高度的可识别性,又展现了材料的自然美感。商家和民间艺人从朴素的生活经验出发,凭着精巧的艺术构思就材加工、因材施艺、量材为用,把美好的情感和愿望物化在各种自然材料中来表现。如旧时酒铺、油铺、油篓铺常用柳条编制再衬以桐油涂纸做成的油篓为幌体,加上红色布穗的幌坠,充满亲切自然的乡土味。再如}B是盛产于北方水边的一种特殊草类,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东北地区}B鞋店、皮具铺等许多商铺里常选用}B作为幌子的材料,使幌子呈现了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总之,各种幌子自然古朴的材质、红布的幌坠与白墙、青瓦组成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氛围,体现了幌子作为民俗文化的质朴性,更在深层次上折射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审美文化理念。

三、活泼的生命情调

中国传统的宇宙自然观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气的世界,“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正蒙・乾称》)。正是气生生不息的运动,使阴阳相生相克造成自然万物富有生机的万千气象,故“生之哲学是中国文化的基调,活泼泼的生意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大纲。”幌子作为传统社会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符号,更是秉承了传统文化的这种特质,生生不息的生命气象表现在幌子中即为一种活泼的生命情调。

正如台湾著名设计师王行恭所言,“中国的传统市招,造形古拙朴实,式样活泼生动,千百年来,以众所熟悉的身段,传达淳朴与率真的民间美学理念,鼓舞着社会的生存和创造的活力。传统市招的造形生动,主要取材于常民文化中的民间美学性格,以特有的抽象或写实的造形词汇,表达和创造常民的审美品位,取材生活化的式样,去展现民间文化的特征。使常民的生活美学,创造了长远的活力和魅性,并成为都市美学中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幌子具有民间文化生动、活泼的特质,反映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间美学性格,体现

了传统社会普通百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当时的商家和民间艺人从朴素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本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憧憬,运用中国传统的造物理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行业和商品元素的提炼、概括,以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造型和色彩、丰富多样的纹饰与各种自然材质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幌子生动质朴的艺术风格。从幌子的不同形制上看,幌子的每一部分都重视形的加工与渲染。由幌杆、幌挑、幌体、幌坠等组成的琳琅满目、形式各异的幌子首先从造型上达成了生动直观的美。如图3乐器铺的模型幌在水平的幌杆上悬挂大小不一的鼓模型,远远望去,仿佛是鼓在空间演绎着视觉的节奏与韵律。从装饰素材来看,幌子的装饰纹样繁复巧妙,形态万千。从设色来看,在遵照色彩历史与传统观念的前提下,常以红、黄等民族喜好用色作大面积渲染,形成红火热闹的色彩格局。如图4面铺的幌子用高纯度的红色彩带象征面条,与鎏金的饰有蝙蝠咬铜钱(意为“福到眼前”)造型的幌盖相映衬,鲜亮而醒目的色彩和富有内涵的寓意形成了特有的稚拙情趣。总之,形形的幌子交织的一道道风景为中国古代的城镇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其形神兼备且生动活泼的创作风格,反映了当时民众的人格精神和传统社会的民俗风貌,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特质。

四、浓郁的写意内涵

中国传统艺术以写意为主,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意境,幌子也不例外。从实物、模型幌到制作精良的图画、文字、象征幌,民间艺人往往选择最主要的、最美的或最有意义的部分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外在形式和内在寓意的生动结合,使幌子不但有传达信息、招揽顾客的实用价值,而且寓神情于物象之中,具备浓郁的写意性,体现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如古代酒馆的标志“看风”,“它是立在酒馆门前酷似芦苇的东西,高二丈多,中间系一块红布。风吹过,上面的穗子和红布迎风飘摇。酒店门前放看风也是中国追求意境的一种。举杯畅饮时,望着迎风飞舞的酒旗和看风,喝酒人顿生飘飘欲仙、恍若隔世的感觉。”再如东北的皮鞭铺“是以实物装饰而成,把十把、二十把鞭子散编在一起,远远望去就像初升的太阳在放射光芒一样,细看却是一把一把精良的鞭子。鞭子上分段涂上鲜亮的颜色,下面是一捆鞭哨,扭拧在一起,一看便知销售的品种。还有的店挂一匹马的模型,那马在昂首嘶叫,好像被马鞭抽打着的形态。这种幌子,给人一种奇妙的意境,一匹骏马跃在晴空,使人想到‘哨风冷柳烟轻,不闻人语闻鞭声’的古老的诗句”。即使是普通的酒馆或茶馆的文字幌,也往往通过白底青字的色彩与构图来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加上轻盈生动的幌坠和自然流畅的纹饰,民间艺人和商家赋予其以传统水墨画般清新、淡雅的气质和意境。

制作精良的幌子不仅具有艺术的诗意,也展现了设计者精巧的艺术构思,寄寓了美好的情感和生活愿望。如挂镜铺幌子用六块不同颜色的小方镜整体装饰成圆形灯笼状,并缀以红色的幌绸,寓意“破镜重圆”,而六块小方镜子则寓意天地四方即“六合”之意。因此,种种富有深厚寓意与象征的形态、色彩符号使幌子成为一种艺术符号,“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表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如图5药铺幌子以膏药的菱形一串两贴,上下两端各为半圆对立串成磬形,并以双鱼为幌坠,整中有变的造型和清新鲜明的色彩加上谐音为“吉庆有余”的象征寓意使幌子成为优美而富有情感的意象。总之,各种形制幌子的精巧构思与丰富寓意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浓郁的写意内涵,彰显了深厚的美学价值。

五、强烈的整体韵律

篇6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在当代中国,传统服饰与时尚设计的审美融通对提高服装的文化附加值、满足时尚消费需求、缔造民族特色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具有特殊意义。全球化时代的服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中都很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用,以张扬本国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目前,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整体上还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创意不够、没能把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之中等问题;加之国外品牌纷纷涌入,国内又缺乏与之抗衡的品牌,使中国的服装设计在国内、国际竞争中均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了中国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借鉴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之从表面符号的简单借用提升到对服饰文化内涵的审美体认与表征阴,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发展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设计和谐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

实现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的完美融通,实质就是一种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首先须领会传统文化,否则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设计师要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把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神理念,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各种时尚理念、理论资源加以整合,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丰富其文化蕴意,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防止对传统元素符号化、表面化的简单组合或图解式、猎奇式的样品展览。好的服装设计创意是设计师在把握了传统服饰文化理念之后,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对传统文化积累、消化并感悟的一种自然情感表述,而不是现买现卖、照猫画虎。河南“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展示的服装就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拜祖服装系列大多采用的是中性的流行色系列,颜色迥异、面料粗朴,以金色缎带镶边;纽扣的设计则采用盘扣样式,其金属材质与服装面料及服装的金边质地形成细腻的对比;袖口翻边采用缎织纹路,既有古朴特点又有现代的工艺形式。整个设计将传统元素与时尚设计完美结合,加之祭祖大典本身的特殊意义,可谓形式与内容完全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所以,当代中国的时尚服饰设计应该分析研究传统服饰的配色及制作规律,理解、感悟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博大与凝重,并使之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来,加之挑花、刺绣、蜡染、扎染、手绘、编织、织花、抽纱等现代工艺,并结合时代流行趋势与时代特征,将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时代感又有民族神韵的服装。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篇8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文明程度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表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室内设计的中式风格表现形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室内设计中如何更好地继承和融合传统文化呢?本文将对传统文化元素审美与艺术价值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一、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审美与艺术价值

(一)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所以有着自己纯朴的艺术形式。现代室内设计融入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元素所蕴含的视觉美感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传统艺术元素广泛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决非偶然。它是设计师对当代人们社会审美动向、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的精准把握和分析的结果。室内设计师不仅要了解传统文化元素,还要深入理解文化元素所展示出的美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传统美学因素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现代是信息比较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不断变化,室内设计师要把握住这种发展演变,把握住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方向,顺应时代审美发展,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重点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与情感。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元素不只是视觉符号,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时代精神。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人们都喜欢和向往美好的事物,所以往往都采用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吉祥图案。例如喜鹊、蝙蝠、仙鹤、鲤鱼等。它们寓意象征着吉祥美好,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上,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是一种设计语言,主要表达传统文化的丰富人文内涵,使人们通过设计元素,就能掌握要传达的信息。例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设计师经常喜欢运用一些木雕纹样装饰空间,在具有装饰性的同时,又具有着美好的象征寓意。比如喜鹊象征着家有喜事,蝙蝠象征着健康长寿,鲤鱼象征着鲤鱼跃龙门等。可见,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元素的多样性也为现代室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表现手段,使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更具有风情和魅力。

(三)传统文化元素的社会价值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体现和传承了传统文化。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被创新。由于人们普遍崇尚平和,重德、重传统的生活方式,所以人们和中式室内设计风格更能产生共鸣,因而设计师要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文化心理进行设计定位,这样才能为大众接受。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大众的心理审美是不同的,我们设计师要努力把这种经验代代相传。如中国传统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气质的象征,梅兰竹菊图案,又是人品行为的象征,荷花、牡丹又寓意着清廉和富贵等。我们要把这种审美意识和市场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才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于现代室内设计中

如何将传统的文化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传统装饰纹样的运用、传统家具的运用、传统色彩的表现等等。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传统装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漫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历史的沉淀,一些装饰图案形成了风格独特、各具特色的经典装饰纹样形式。在室内设计中也运用得极为广泛,从天花、墙面、梁柱、门窗、家具到陈设物品等,都大量地使用这些素材,成为室内装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纹样凝聚着民族文化内涵,每一个都包含着深刻的韵味。其题材多数以历史典故和民风习俗为主,千姿百态,变化多端。例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电视背景墙、门厅玄关、餐厅背景墙等的设计,多数都喜欢运用一些吉祥图案的木雕纹样作为装饰。在陈设物品的选择上也多数选用一些常用的吉祥文字。如“福”(图1)、“禄”、“寿”(图2)、“喜”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再通过变形或重构,重新组成“百福”“百禄”“百寿”“百喜”等图案,然后再与室内陈设品和屏风雕刻结合起来,颇具韵味。

(二)传统文化元素手工工艺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的手工工艺如传统漆画、木版年画、苏绣、竹编等,常被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来构建现代室内设计的中式风格。传统漆画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代表着我国华夏民族的精神,表现出丰富的东方意蕴。今天,我们将漆画引入到室内设计中,不仅因为漆画丰富的材料、玄妙的肌理,更因为它能营造出诗意般的境界。木版年画、苏绣、竹编等传统工艺品,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常被人们用来装饰空间,烘托气氛。例如吉恩-米歇尔•加蒂便是一个把东方元素运用到极致的国外设计大师。在他的设计作品里经常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千年历史传承过来的历史遗迹和西方文化元素进行完美融合。这足以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很受外国人的青睐与认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时尚设计潮流。可见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是非常欢迎和喜爱的。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传统家具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家具,尤其是明式家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和装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明式家具表现出来的感觉是装饰优美、简洁典雅,还有部分雕饰富丽,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来形容似乎很合适。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家具更能突出传统文化元素的主基调,传统家具对室内环境整体风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礼制和传统观念。例如在现代室内设计的中式风格中,多数都是传统的木料颜色、简洁的外形,重点体现了人们自然、简单的心态。随着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不断深入了解与研究,在我国设计界逐渐确立了“功能第一”与“师法自然”相结合的观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我们传统家具的运用方面应该更多地进行延伸,因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着其隐含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在不断学习传统家具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寻找其演变的历史规律,并将其更好地运用在现代室内设计中。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审美及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种类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特殊的寓意和语言。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中式风格的造型和艺术表现,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传统文化经历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入又形成了中国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相互融合,表现出了中国文化发展大繁荣。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室内设计中,备受人们欢迎。

(一)借鉴传统“中庸合一”儒家哲学思想

在传统文化发展中,儒家文化的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重视“天地仁和”的哲学理念,提倡人与自然要和谐一致,在设计上尽量不露人工斧凿痕迹,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境界。

(二)体现“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传统文化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体现的是丰富的空间文化内涵,例如利用空间的穿插与围合,将室外景色引入到室内;利用门、窗、隔断等彼此借景,烘托一种“营诗情,造文气”的风格。通过传统的色彩表现以及质朴古雅的材质和传统装饰符号等的引用,可以使人入情入境入性。综上所述,室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审美与艺术价值运用,是华夏文明的传承、民族特色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表现。我们要始终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造出最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室内设计,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形成真正的“中国设计”。

四、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得以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审美标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把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之中,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汇成了现代设计艺术的主流,必将会使现代室内设计更具表现性。

参考文献:

[1]张继渝.设计色彩[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审美意蕴,时尚服饰设计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著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篇10

二、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对环境的影响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是无为的自然特性。一些人将“天人合一”看作道家的“自然”,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天人合一”并不是道家的根本精神,儒家也谈“天人合一”,尽管角度并不一样。道家的精神在于自然无为,先秦时期的自然设计风格往往是最显著的设计理念,他们不拘泥于形式,追寻自然的脚步,将内心的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文献记载:“先秦之物多属神品,然汉代后毁于本末,究其因乃不兴自然也。”意为先秦之前的艺术品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是汉代以后的艺术品丧失了艺术的灵性,这是由于不追求自然导致的。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于自然的追求是设计师需要注意的。现代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追寻对自然的把握,这种把握不在于应用手段,不流于形式的俗媚,应当从心出发,依靠内心对自然理念的理解进行合理的创造把握,从而让设计形式与自然结合。

三、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思想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会贯通“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基本理念之一,成为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主导思想与艺术精髓。“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经历了由改造自然到回归自然的思想转变。在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必须对环境艺术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向以及材料运用等进行有意识的转变,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并结合现代多元文化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创意十足的艺术作品。这不仅能在融入传统思想的同时衔接现代设计思维,还能使现代人充分体会精神上的闲适安逸与心灵上的清雅淡然。

篇11

当前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中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是创新创造能力,从而创新人才必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人才。如何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突出作用。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艺术表现是儿童本能冲动,艺术对激发儿童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艺术教育对儿童有特殊意义,能丰富情感与激发创造思维,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儿童成长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应该成为不可替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一、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时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度也变得更高,特别是儿童艺术教育。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增加儿童的艺术细胞,家长将自己的意愿作为了主导,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期望以次让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实际中多数家长与一些教育机构在对儿童进行开发教育时所采用的方式与艺术教育的主旨目的内容却不相符合。这其实扼杀了孩子一些更好的天赋,另外作为家长们的选择,并不一定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培训班在进行儿童艺术课程教学时为了在短时间产生教学效果,采用的普遍做法是单一且形式化教学方式,这就形成孩子的兴趣得不到有效培养,培训班也无法有效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创造能力。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升儿童艺术修养与创造能力,并且轻松愉悦地进行艺术熏陶,在儿童艺术教育的这一现状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于美学思想等精华内容是可以应用于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此指导儿童艺术教育的着重点,不束缚儿童天赋,鼓励艺术的自由性,强调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开发儿童的创新创造能力,并引导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开拓想象力、创造力。

二、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和总体,也是进步与创造的源泉。积极的文化对人的创造力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早在孔子时期就有温故知新,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所反映出人们只认识到儿童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没有注重到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与形式才是最核心部分。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要得到更好地运用,我们需要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利弊。

1.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积极影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儿童的艺术教育就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开发儿童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为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都得到升华。这是新时期全新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新型人才的首要条件。儿童艺术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儿童创新的素质为任务,突破“固步自封”的教育模式,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人和”即社会没有尔虞我诈,“天和”即自然的魅力之美,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美丽更注重内在美;尽善尽美、至善至美都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诗书礼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乐可以怡情;诗可以体现文字的美丽与魅力;礼则表现天地人和,体现为人处世的美;书可以修心养性,来引导性格的形成。中国的传统绘画诠释了我们与众不同的审美。这些优良的文化可以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基石。将其加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去可以使儿童自由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有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压制儿童的内心想法。

2.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都根深蒂固。例如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从古代学子科考,到现代高考、国考,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官的官本位思想还在延续。“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也左右着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发展,传统的文化偏重知识的储存量而忽略了创新创造能力,这些观念都在剥夺了儿童的自由与抑制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其中传统文化“知足常乐”观念对儿童艺术教育的钳制最明显,“知足常乐”,就是不想创造创新,把人们从困扰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对儿童的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其双重影响,既对儿童艺术教育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儿童艺术教育中,需要更好地运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部分为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所用。首先在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理念上要有清晰的认识,儿童艺术教育是为了激发儿童兴趣潜能,熏陶艺术情趣,最开拓想象力、创造力;其次在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教育内容中以运用积极的传统文化来促进儿童艺术教育;再次是广泛融合和吸收国外的儿童艺术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为我所用,这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