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9 09:29: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篇1

宦溪镇山区位于福州北面,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峦起伏、溪流纵横、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宦溪镇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宦溪镇从事休闲农业的人有0.11万,占从业人员的11.9%,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如何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和当地人力资源,多方位、多角度地发展当地休闲农业产业成为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福州市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始于80年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旅游成为人们的一大选择。宦溪镇结合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不过初期发展相对缓慢。随着国家休闲农业产业政策的出台及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宦溪镇引进台湾的休闲农业新模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宦溪镇拥有6家休闲农业企业,休闲农业年产值达到700万元。

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自发式、自主式、开发式。

1.自发式

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地区的许多农户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活动。例如,萝卜山庄的农户利用较好的山头资源,修建萝卜山庄,通过农家乐的小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山庄内设立小鱼塘钓鱼、拔萝卜等休闲娱乐活动,年收入达到50万元。

2.自主式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众旅游的兴起及游客需求呈多样化,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2005~2011年,宦溪镇将茶叶园、萝卜和园甘薯园打造成为休闲体验模式,让顾客充分体验农事的快乐。

3.开发式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崇尚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相结合,更加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科技农业示范区园区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旅游功能的要求。例如,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注重人们的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在园内设立茶叶采摘体验园,设立茶叶文化广场,游客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二、休闲农业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本持续投入不足

由于休闲农业具有前期投资较大、回报慢的特点,资金充足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访谈中我们得知宦溪镇6家休闲企业投入的资本各不相同,企业投入的规模大小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例如,福州满堂香公司、登云休闲农场和北郊华侨农场在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扶持,一系列新型项目进展缓慢,有的项目甚至被中途搁置,这严重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政策落实不到位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福建省的战略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定位就是把福建省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福建省政府和福州市政府也制订了《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福建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宦溪镇镇政府也相应的制订出《宦溪镇十二五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促进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意见》等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宦溪镇镇政府由于人力、物力及财力的不足及政策的实施缺乏一个可靠的监管机制,所以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从访谈中得知,3家企业对于政府在政策实施方面较为不满意,政府的行为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对休闲农业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我们通过采访了解了宦溪镇休闲农业企业的员工基本人数,其中福州快乐园艺有限公司现拥有职工102余人,其中园艺师3人;福建美地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员工有120余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绿色农城拥有员工50余人,没有一个高级农艺师;福州满堂香公司拥有员工134人;登云休闲农场拥有员工57人;北郊华侨农场拥有员工50余人。

这6家休闲农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较落后,员工的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这是与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相比竞争力较弱的一个因素。在访谈中我们得知,这6家的休闲企业员工年龄大部分在40~50岁之间,并且在经营管理上不规范,经营者多为农业生产者,大多数民营资本进入后,采用家族式管理,制度上存在重大缺陷,缺乏正确的经营理念,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宦溪镇休闲农业的竞争力。

4.缺乏企业特色和战略指导

企业特色对于游客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每个企业休闲园的独特性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选择,努力吸引游客提高其经济收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宦溪镇大多数企业只提供最基本的休闲服务,在企业风格上明显不足。

部分企业缺乏观光“战略”,农业的季节性变化性较明显,因季节性对农业观光活动的影响,资产的闲置浪费等问题比较明显。宦溪镇还需加强同相关指导部门的合作,合力解决问题。

三、提升休闲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1.实现商业化运作,拓宽融资渠道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要靠政府的力量,更需要企业的力量,因此要想积极地把休闲农业商业化运作,宦溪镇休闲产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管理推广部门为指导,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共同开发宦溪镇休闲农业健康运行的一种新型商业化机制,从而提高宦溪镇休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宦溪镇发展休闲农业时应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开发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水平。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集团投资福州宦溪镇休闲农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

2.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产业的调控与服务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研究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第二,要修订发展休闲农业有关法令,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要协助休闲农业业主进行人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及业务能力;第五,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规范监督休闲农业运营、顾客服务、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定期进行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评估;第六,在目前休闲农业项目中选择―些基础条件好、区位优势佳、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景点及项目,通过政府的适当扶持,建设一批全镇休闲农业示范点,带动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3.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人才

休闲企业应该对员工开展培训,应该制订全面、系统、科学的休闲企业人才培训规划,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员工轮训制、选派优秀的年轻的员工到高校深造学习,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还应该经常举行讲座,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且通过学历教育模式和福建省高校、行业协会或企业联合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的技能。宦溪镇和企业要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人才需求摸底,建立人才交流平台,面向全省大力引进高水平、懂规划的专门人才,为宦溪镇休闲农业更好地推广做好充分的准备。

4.对接高校、科研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

将当地休闲农业产业对接高校,共同解决休闲农业产业的布局及设计,并且积极吸收高校大学生,对休闲农业园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积极联系农科院、科技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动植物种植、养殖和卫生防卫的问题,达到分工负责、协调管理,为发展休闲农业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在多方合作、共同努力下对宦溪镇丰富的农业资源有计划、有针对、积极合理地开发。

参考文献:

[1]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01).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程叙,雷炎炎,杨晓霞等.休闲农业用地浅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

[4]胡巍,楼凌雁.休闲农业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03).

[5]张振海.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6]宋章海,马顺卫.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05).

[7]陈敏健.走进专家大院-晋安区农业信息专家大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8]程道品,梅虎.桂林市郊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2).

[9]向平,唐江云,雷波.基于钻石模型的四川水稻种植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作物杂志,2011(01).

[10]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06).

篇2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53-02

盱眙县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气候四季分明,境内丘陵众多、河网交汇、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达28.92%。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的美称。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休闲农业约260家,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数的35.7%,同比增长10.2%;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0.8%,同比增长13.5%,盱眙休闲农业正以蓬勃的发展势头向前迈进。

1 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阶段

2006年以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数量极少,约有40余家,基本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原始阶段;2006―2010年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渡口村、新华村、陡山村为中心,逐步发展农家乐产业的规划,一时间全县休闲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新增150余家;2011―2015年期间,休闲农业继续稳步增长,新增70余家。

1.2 模式形态

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大致可划分6种模式形态:以澳吉尔绿博园、龙虾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模式约占3%;以龙虾节、甘泉寺庙会等节庆活动为主的民俗风情模式约占3%;以盱眙国际房车露营基地、韵园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模式约占6%;以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回归自然模式约占8%;以玉皇山为代表的田园农业休闲模式约占22%;以陡山村农家乐集聚区为代表的农家乐模式约占58%。

1.3 服务种类

从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提供的服务类型看,科普教育服务约占5%,住宿服务约占16%,而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及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可见提供住宿和科普教育服务的休闲农业仍显不足。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休闲农业深度开发

近年来,盱眙县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工作,提出了“泛产业融合、全域化旅游”发展思路,突出生态旅游、水乡旅游,着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在淮安市率先成立了休闲农业技术指导站,同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向中澳乐博园、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休闲观光农业倾斜。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全县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投资休闲农业,使得各类休闲农业产业数量连年增加,质量档次稳步递增,业态类型日趋丰富。

2.2 强化品牌创建,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服务品质

一是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品牌”。2013年盱眙县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江苏三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盱眙县陡山村和明祖陵村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通过创建国家级著名品牌,示范引导全县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盱眙县共有7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其中4星级2个、3星级2个、2星级1个、1星级2个,通过创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进一步引导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三是精心打造一批省级休闲农业品牌。2012年新华村获“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5年陡山村别评为“江苏省农家乐集聚区”,通过省级休闲农业品牌的打造推进全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四是打造休闲农业节庆品牌。以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为平台,衍生打造一批节庆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全民参与等措施,逐步打造盱眙特色的休闲农业名片。

2.3 拓展休闲农业,不断促进特色产业链延伸发展

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是拓展一批以生产、加工、采摘、参观学习、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二是重视产业内涵的挖掘,将科技、文化、园林艺术等元素注入休闲农业,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如以现代科技农业为主题的澳吉尔绿博园、以红酒文化为主题的中澳乐博园、以园林花木盆景为主题的盱眙万景园农庄等一批注重产业深度开发、强化创意营销的特色休闲农业产业[1]。

2.4 创新推介手段,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知名度

近年来,盱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坚持休闲农业宣传推介的不断创新。一是“以节为媒,推介品牌”。以“中国盱眙龙虾节”为媒,通过走进北京、上海、宁波、南京等特大型城市,广泛宣传盱眙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二是“以会为台,提升品牌”。在推介休闲农业品牌的同时,注重品牌的提升,县财政每年都拨付一定的资金,组织本地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农展会和休闲农业推介会。不断放大品牌效应,提升盱眙县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以媒为媒,宣传品牌”。2016年盱眙县通过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盱眙公众号向社会推介“梨花结缘聚三河”等19个休闲农业观光季精品活动,点面结合吸引更多的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到盱眙县农村休闲消费。

2.5 坚持立足乡村,着力拉长产业惠民生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盱眙让休闲更有味。2013年盱眙县承办江苏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以来,创新旅游开放模式,连续3年实施“乡村旅游免费年”,全县4个4A级景区免收门票,惠及全国各地游客;财政每年拨付2 000万元补助景点景区,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期间,盱眙县新发展农家乐近1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近30家,进一步增加了全县休闲农业产业链收入[2]。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长远规划,项目内容特色不鲜明

盱眙县近几年休闲农业可谓遍地开花,但绝大多数都是私营业主或农民自发新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规划、项目重复现象严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普遍,造成项目建设缺乏特色,进而导致恶性竞争以致效益不佳。

3.2 缺乏营销手段,项目文化底蕴匮乏

盱眙县休闲农业由于起步晚,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理念,导致行业间简单效仿现象严重,忽视自身品牌运营,缺乏农耕文化、餐饮文化等底蕴的支撑,仅停留在采摘、垂钓、观赏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3]。

3.3 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休闲农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休闲业和农业,因樗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产业,其发展需要财务管理、导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专注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

3.4 缺乏规模效益,经营分散化程度高

休闲农业在盱眙县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主要以自发、分散、粗放的私营、个体等经营模式为主,虽然传统的休闲农业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大面积的分散经营,导致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难度加大,并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缺乏竞争力。

4 建议

4.1 科学规划布局

把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全县农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要求,重点打造以城区为核心,河西水乡、东部平原、山区丘陵为片区的“一核三片”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突出水乡、田园、森林特色,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提高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和教育性,避免雷同。

4.2 制定标准和规范

加快制定“盱眙县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相关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以标准来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提档升级。

4.3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以盱眙旅游网和盱眙农业网为平台,加快搭建以休闲农业政策法规、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本地休闲农业景点介绍、农家乐餐饮推荐、精品休闲观光农业线路推介、民俗及农耕文化展示、特色农产品展示等为内容的盱眙休闲农业信息专栏或链接,更快速、更便捷地让游客和投资者了解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4 推进联合协作的双赢机制

推进当地休闲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或联营机制。休闲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厂房和设备生产自己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给游客。同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休闲农业企业庞大的游客资源,推销自己的农产品。通过联合和协作,推动产业化发展[4]。

4.5 培育特色休闲农产品品牌

发展盱眙休闲农业必须要结合水乡、平原、丘陵的特色,鼓励和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和野生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重点打造鲍集螃蟹,玉皇山水果,兴隆富硒龙虾,观音寺西瓜,仇集牛肉、麻油,铁山寺草鸡、葛藤、板栗,维桥虾稻米、火龙果,盱城戚大山槐花蜂蜜、明祖陵草菇、火龙果,穆店农本尚品蔬菜,旧铺雨山茶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

4.6 拓展特色农家菜品牌

充分挖掘汉文化、淮扬文化的潜力,开发地方特色菜品,以农家味为特色,河西水乡突出鱼、虾、蟹、水生蔬菜等;城区及东片平原地区突出鲜活、绿色有机蔬菜等;西南山区突出家禽、山野菜、中药材为食材的农家特色。

4.7 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积极开展中澳乐博园、韵园农庄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省级乡村旅游区的升星和创星工作;二是全力推进陡山村、新华村争创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工作。通过品牌创建,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形象良好、诚信守法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创建一批盱眙休闲农业企业品牌。

4.8 强化休闲农业人才培训

由县委、县政府引导,县旅游局和县农委具体实施,开展休闲农业、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9 完善休闲农业配套设施

一是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对观音寺西瓜等一批园艺品种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大力引进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先进、适用的园艺和种植养殖技术,强化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二是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场所接待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路牌标识和废污物收集处理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硬件服务。

4.10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相关资金及政策用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二是休闲农业示范点、“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销售自产初级农产品及加工品享受免税,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等政策;三是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提供信贷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鼓励将休闲农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业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的范围之内。

5 参考文献

[1]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12-02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县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良好成效。至2012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35个,比2011年增加17个,增长14.41%。全县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达12.772 4亿元,比2011年增长7%,其中龙头企业固定资产11.111 0亿元;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32.775 1亿元,比2011年增长27%,带动农户数83 980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数53 256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总额达8.097 0亿元,比2011年增长10%。

1 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增强

至2012年泾县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19家,评选认定了33家县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泾县茶叶、蚕桑、畜禽、粮食、宣纸书画纸、蔬菜(食用菌)、木竹加工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增强。2012年粮食类龙头企业18家,销售收入8.029 5亿元;蔬菜类龙头企业5家,销售收入7 946万元;茶叶类龙头企业7家,销售收入1.352 0亿元;畜牧业类龙头企业8家,销售收入7.938 7亿元;林业类龙头企业31家,销售收入7.507 0亿元;其他类(主要是宣纸书画纸)达19家,销售收入4.609 9亿元。同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全县一村一品特色村达37个,其中省级专业示范特色乡(镇)、村达7个,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1.2 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推进

泾县制定出台了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着力将宣纸书画纸、茶业、畜禽3个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予以培育,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并将其培育成3个产业化示范区。2012年全县3个产业化示范区实现产值25.25亿元。新增市级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3个、省级种植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标准化养殖小区1个。2012年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3万hm2,牲畜饲养量达4.9万头,禽类饲养量达2 100万羽。其中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种植业生产基地达1万hm2,牲畜饲养量2.4万头,禽类饲养量500万羽。

1.3 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及品牌创建成效明显

宣纸集团、云岭星火、中徽茶业、兰香茶业等多家企业设立了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红星牌各种纪念宣纸、三力牌富硒蛋、乌龙茶系列、云岭锅巴系列等一批新产品得以开发并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好评。全县已获得农业“三品”认证的产品达48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龙头企业达18家。涌溪火青茶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泾县兰香通过商标注册。通过品牌创建提高了泾县农产品信誉度和竞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1.4 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进一步拓展

通过加大宣传推介,拓宽销售渠道,泾县农产品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展。酱菜、大米、肉鸡、茶叶、休闲食品、林特食品、木梳等产品已进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的超市;全县有24家企业318个产品直接进入国内大中城市销售,2012年销售额达7亿元;全县有30多家企业在苏、浙、沪等大中城市开设农产品专营店、连锁店270个;茶叶、酱菜、木梳、宣纸、油画笔等农产品实现了网络销售;全县有7家企业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茶叶、宣纸书画纸、木珠门帘、酱菜等产品出口,宣纸集团公司分别在日本、韩国等设立办事处。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产业化仍处在初始发展阶段,农产品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农业加工企业中规模企业少,实力不强。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同时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2.2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

泾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而且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设施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银行放贷门槛高、手续繁琐,企业亟需资金很难及时到位。

2.3 产加销连接不够紧密

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对合同履约意识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不能应付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3 对策

3.1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努力增强企业整体实力

一是依托资源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搞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增效,形成一批以茶叶生产加工、畜禽养殖加工、宣纸书画纸加工、木竹加工、酱制菜加工、粮食转化加工等资源型加工带动型龙头企业;二是围绕农民增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扶持畜禽养殖发展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招商引资壮大发展。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吸引和鼓励县内外客商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市场来泾县兴办各类龙头企业,搞好优势互补[1-2]。

3.2 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努力拓宽产业化经营的领域

一是发展链条连接,以裴顿食品、天丰粮业、丁渡酱菜等龙头企业为纽带,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和农户,把生产、加工、销售、出口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推动园区发展,依托工业园区的优势,有效聚集资金、土地、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三是推进订单生产,通过“外找订单、内建基地、以销定产、实现双赢”的机制,把市场、基地和农户连接起来,共同发展;四是推行中介服务,依托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搞好产、销衔接,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3.3 加强指导服务,努力优化产业化经营的环境条件

一是认真抓好产业布局,立足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拉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专业大户,多种形式带动农民增收;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对农业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品牌创建、农业园区建设和食品工业发展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三是强化配套服务,依托泾县农业信息网和农委短信平台,及时为农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抓好科技培训,为企业建立的各种标准化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交易会,推介产品。发展电子商务,拓展网上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品牌。

3.4 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争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的投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化产业布局。一是推动产品结构转型,引导企业由一产向二产转型,延长产品链,由产品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二是产业布局转型,由龙头企业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型,启动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引导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三是发展方式转型,由资源消耗型和粗放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型。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开发产品、做强品牌。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精深加工,鼓励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向名优茶、畜禽、宣纸书画纸加工业流动。着力建设宣纸书画纸、茶业、畜禽3个产业化示范区。做大做强泾县兰香、涌溪火青、花一堂牌乌龙茶等茶叶品牌。抓好畜产品的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扶持华昌公司肉鸡屠宰和熟食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宣纸文化园项目Ⅱ期工程建设。

3.5 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依托泾县良好的资源优势,着力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关联配套产业,鼓励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提高泾县农业开发水平。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对接会,加大泾县农产品向合肥市及长三角市场的扩张力度,提高泾县农产品在市场的美誉度和占有率。深入开展“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积极发展农家乐,推进乡村旅游发展[3-4]。

4 参考文献

[1] 李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篇4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332-02

永平镇位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方向,北与临沧市隔江相望,澜沧江从永平镇与临沧市交界穿过。全镇常住人口70 114人,其中农业人口60 510人;国土面积1 465.66 km2,耕地面积为9 566.67 hm2;境内最高海拔2 304 m,最低海拔831 m,年平均气温20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年降雨量1 450 mm;共有水库、坝塘66个,设计蓄水量5 527万m3;2014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4 730元。

1 发展现状

1.1 粮豆作物

2015年全镇粮豆总播种面积1.01万hm2,实现总产量7.01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 266.67 hm2,实现总产量1.83万t,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水稻高产创建2 000 hm2,通过测产验收,全镇平均产量8 062.5 kg/hm2;玉米种植面积4 033.33 hm2,实现总产量3.43万t,完成农业部整乡推进玉米高产创建666.67 hm2,通过测产验收,全镇平均产量达8 508 kg/hm2;豆类、薯类、小麦等其他作物种植面积3 766.67 hm2,总产量1.18万t。

1.2 经济作物

甘蔗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为4 117 hm2,其中:水田种植782 hm2。2015―2016年榨季预计入榨产量25.5万t,预计农业产量28.5万t,预计农业产值达11 970万元以上。单产较2014―2015年榨季略有提高,但增长不明显。茶叶产业:2015年种植面积1 853.33 hm2,其中投产1 640 hm2,产量0.22万t,产值12 100万元以上。烤烟产业:2015年完成烟叶交售4 400 t,烟农收入12 500万元以上。其他产业:蔬菜、咖啡、西瓜、葡萄、水果甘蔗、火龙果等产业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今后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1-2]。

1.3 畜牧渔业

畜牧业:2015年牛存栏29 865头、出栏6 059头,生猪存栏64 428头、出栏55 138头,羊存栏9 852只、出栏4 837头,禽类存栏372 345只(羽)、出栏571 168只(羽)。渔业:2015年水产养殖566.67 hm2,产量0.88万t,产值逾10 560万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由于资金不足,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加之2014年10月7日21:49永平镇发生6.6级地震后,大量的水利、农业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同时,因降水分布不均匀,库塘蓄水不足,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少,产业机械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着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引进和发展。

2.2 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老龄化、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科技、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差,“小农生产及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严重,影响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

2.3 农业专业化与规模化程度低

永平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加之当前永平镇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农民家庭式松散生产经营为主,存在着多种传统农作物并存,产业多、杂,产业间相互争地、争劳动力,缺少“新、专、特”名优产品,农业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农业产业程度低,主产业地位和优势不明显。

2.4 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缺乏市场竞争力

永平镇地处边疆地区,交通相对落后,不利于运输。一家上规模的制糖企业因市场不稳定,糖价低,成本偏高,造成企业亏损,蔗款支付不及时,影响着现有唯一龙头产业的健康发展。茶叶产业存在着小作坊加工企业多、规模小,无法形成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一条龙生产和服务,制约着茶产业的发展壮大。其他农业产业虽然成立了部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但由于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等问题,生产、加工、销售不统一,产品无统一品牌和标准,质量参差不一,缺乏外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3-4]。

3 对策

3.1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发展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耕地管理和流转管理办法,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积极开展农业产业政策法规宣传和招商引资,引进县内外资金、技术和信息,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培育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种养殖业。

3.2 争取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

加大农业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县项目资金投入,加大农田地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开展基本农田地建设,改善农业投资环境。

3.3 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

一是健全和完善农业推广机构,强化科技队伍建设,落实责任;二是结合实际,采取送出去或请专家进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技人员开展培训,加快农科人员技术更新步伐,提高其综合素质;三是建立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聘请县内外专家或具有特长的各类人才,深入村社对农民进行理论和实作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对新科技的应用能力;四是加大对有机肥的利用和土壤改良工作力度,稳步推进测土配方工作,加速对测土配方成果的有效应用;五是推行水肥一体标准化设施农业园地建设,完善储藏设施和设备,建立高标准种养殖示范园(区);六是引进各种先进农业机械,全面推行农业机械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效益;七是积极开展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监测,引导与监管并举,实施安全生态的绿色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3.4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等试验、示范,为大田生产提供指导。

3.5 加强引导,实行专业化发展

用谋划工业模式谋划农业,以“一乡一策,一村一品”的方式,加快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步伐。一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引进县内外资金、人才、信息和技术,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投入,建立1~2个优质高效、具有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促进农业从传统模式逐步向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二是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督促指导其规范运行,发挥其作用;三是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避免产业无序竞争,促进农业产业良性持续的发展;四是加快发展秋冬季农业,加强复种,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产值;五是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和逐步推行农业产业保险机制,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4 参考文献

[1] 易小艳,陈星余,贾红杰.开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方农业,2013(9):66-69.

篇5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68

1 东川区基本情况

东川区位于昆明市最北端,幅员1865.8km2,现辖 6镇1街道1乡(移交倘甸“两区”托管1镇1乡),下辖130个村委会,33个社区居委会(移交“两区”托管23个村委会)。全区气候繁杂多样,囊括了从海南岛至哈尔滨的南亚热带至北温带的气候类型,造就了显著的立体气候,汇聚了干热河谷的热区资源优势,反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在滇中和周边地区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是一块别具潜力的特色农业开发区。

1.1 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至2016年,完成粮食作物高产创建19333hm2,间套种完成36667hm2,抗旱节水节肥推广29333hm2,优质水稻完成4667hm2,完成水稻、玉米、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204个。小江河谷热区冬季农业开发累计种植面积17999hm2,冬季农业开发累计创总产值77926.5万元。规模化养殖场达209个。扶持大户积极开发特色农业,建农民合作社236个。利用东川立体气候优势,打造河谷区、二半山区、高寒山区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2 农业产业发展成效

1.2.1 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壤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成效。

1.2.2 产业发展进程加快

扶持产业项目达56个。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已发展到2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分别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和生物制药等行I。

1.2.3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

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36个,社员人数达5435人。

1.2.4 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坚持结构、品种、布局“三优化”,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水果、时令蔬菜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特色种养殖基地。开发的农特产品有冬早蔬菜(包括冬马铃薯、冬玉米、西瓜、甜瓜、大蒜、洋葱、鲜销蚕豆、鲜销豌豆、绿叶蔬菜、大豆)、热带特色水果(以小枣、大粒葡萄、三月早熟桃、金太阳甜杏、红提葡萄、红心火龙果为主)、特色经济林果(主要为美国山核桃)、和优质畜产品,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09个。

1.2.5 推进农业庄园及家庭农场建设

投资1.2亿元新建的太阳谷神鼓都市农庄已初具规模并初显成效,计划投资1.1亿元的博田人家都市农庄前期编制规划已完成。同时,全新打造了太空育种蔬菜农场、红提葡萄采摘农场、金太阳甜杏采摘农场、金丝蜜枣采摘农场等别具特色的4个家庭农场。

1.2.6 高度重视品牌塑造

一批叫得响的“缅桂”、“金愿”牌面条、“钦铜山”挂面、“红土情”农产品、“鹅名堂”牌鹅制品、“东川印象”系列红酒、“太阳谷”系列农产品等10多个品牌分获云南省著名商标及昆明市知名商标称号。

1.2.7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一步形成

在全区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安全监测站。积极推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按照“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的要求,以优质农产品的打造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2 东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发展农业产业化取得较大成绩,但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成熟;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容乐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

3 东川区产业化发展对策

3.1 产业发展原则

3.1.1 坚持“做特”一产原则

利用立体气候优势,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加大小江干热河谷和高山特色农业开发,着力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3.1.2 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1.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先发展特色农产品,形成特色优势,拓展市场,提质增效。

3.1.4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加大强农惠农扶持力度,整合各级财政涉农资金,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3.1.5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

坚持以生产无公害以上标准农特产品为主体的绿色产业,提升农特产品的质量和效益,着眼于提高农业产业循环经济的水平和竞争力,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农业产业群体,强化产业链条延伸,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产业发展模式

结合东川实际,制定《东川区“农业产业脱贫一批”实施方案》。分别从水稻产业、马铃薯产业、玉米产业、蔬菜产业、特色水果产业、特色经济作物产业、中药材产业、农村能源建设、畜牧业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分年度实施。通过“农业产业脱贫一批”的实施,确保覆盖全区5镇1街道、59个贫困村。到2018年,力争使全区每个重点贫困村都有一个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参与扶贫产业,带动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增收,实现5.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3 产业发展内容

3.3.1 河谷热区(海拔1500m以下)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东川干热河谷沿小江河流域海拔1500m以下区域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及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力争到2020年热河谷特色农业总产值达100000万元。

3.3.1.1 做大时令蔬菜标准化基地

找准“时间差”、打好“特色牌”,新建钢架大棚节水浇灌等现代农业设施,在阿旺镇、铜都街道、乌龙镇、拖布卡镇等发展时令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667hm2。

3.3.1.2 打造中国“甜杏之乡”

在现有甜杏520hm2的基础上,进一步在铜都街道和汤丹镇扩大种植面积,种植规模达667hm2以上。

3.3.1.3 打造昆明“早桃之乡”

充分发挥铜都街道洗尾嘎村“三月桃”在昆明地区最早上市的优势,结合“三月桃”早熟、优质、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对现有200hm2果园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东川独具特色的“早桃之乡”。

3.3.1.4 做强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

在现有133hm2提葡萄基地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提葡萄标准化基地333hm2。

3.3.1.5 着力发展东川金丝蜜枣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100hm2的基础上,到2020年在拖布卡镇、阿旺镇、铜都街道等地发展蜜枣种植规模达到400hm2。

3.3.1.6 新建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在拖布卡镇、因民镇低海拔区域新建规模333hm2的四季芒果标准化果园。

3.3.1.7 全力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化果园

在现有67hm2红心火龙果种植的基A上,到2020年在铜都街道、汤丹镇、拖布卡镇发展红心火龙果标准果园133hm2。

3.3.1.8 做大优质芦笋新品种与周年高产栽培基地建设

在现在13.33hm2的基础上,在全区推广种植13hm2。

3.3.1.9 着力培训鸡蛋花新兴产业

力争到2020年全区鸡蛋花栽培面积达到1333hm2,新建育苗基地2个。

3.3.1.10 做特特色水产养殖

实施“三百”工程,建设小清河抗浪鱼养殖水面7hm2、小海渔场观赏鱼养殖水面7hm2、虹鳟鱼养殖水面7hm2。全区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基地200hm2。

3.3.1.11 加快肉鸽、肉鹅规模化养殖

在铜都街道办建设3个肉鸽、肉鹅规模养殖场,确保优质肉鸽年出栏10万羽;鹅苗繁育实现年生产20万只优质鹅苗以上、示范养殖肉鹅年出栏5万只目标。

3.3.2 二半山区(海拔1500~2500m)农业发展

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和核桃品种进行改良提质,大力发展魔芋、万寿菊、食用菌、优质肉鹅和优质黑山羊养殖等产业。

3.3.2.1 特色水果品种改良

利用高接换种等先进技术,对现有传统优势果树品种进行改良提质133hm2。

3.3.2.2 特色基地建设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667hm2、魔芋种植基地1333hm2、万寿菊种植基地667hm2。

3.3.2.3 实施“百村万户鹅乡”工程

依托于建立的肉鹅良繁体系和云南长宇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鹅肉产品深加工体系,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等共建设5个肉鹅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肉鹅年出栏15万只目标。

3.3.2.4 规模化养殖场建设

在汤丹、阿旺、乌龙、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21个优质肉羊规模养殖场,实现优质黑山羊常年存栏1万只。

3.3.2.5 大力发展林果、林下经济

到2020年,在巩固东川区核桃产业基地建设15333hm2的基础上,计划完成核桃提质增效3333hm2,核桃样板林基地建设2000hm2;花椒267hm2;苗木基地67hm2;林下经济开发2000hm2。

3.3.3 高寒山区(海拔2500m以上)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以发展中药材、油用牡丹、油茶、牦牛养殖等为主的产业发展。

3.3.3.1 特色药材种植

采取招商引资,新引进云南白药集团,建立“云南白药集团+东川区委、区人民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发展模式。定品种、定需求量、定价格、定标准、统一包收购的“四定一统一”发展模式,在铜都、汤丹、因民、阿旺等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发展雪上一枝蒿、黄精、重楼、当归、党参,油用牡丹、万寿菊等名贵中药村种植1333hm2以上,确保涉及村组群众脱贫。

3.3.3.2 在铜都、阿旺、乌龙、汤丹、拖布卡、因民等共建设油用牡丹种植基地667hm2、油茶200hm2。

3.3.3.3 在汤丹镇建设2个牦牛规模养殖场,牦牛常年存栏1000头。

4 小结

随着农业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东川区大力推进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根据自身农业的实际情况,准确结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有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以便提高本地区的农业竞争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00-01

龙头企业在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管理[1-2]。只有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工业化,才能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就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1 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2015年,西吉县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步伐,实现了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大提高,扶持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1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根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的思路,从西吉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形成了马铃薯、草畜、特色蔬菜、小杂粮四大产业,特别是马铃薯产业规模显著[3]。

1.2 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行良好

截至目前,西吉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业73家,其中24家龙头企业均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增长了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总产值1.5亿元,增长6%,实现利税2 372万元,增长10%。

1.3 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截至目前,西吉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0家,市级13家;按行业类别:马铃薯加工企业13家,园艺产业3家,清真牛羊肉加工产业1家,其他(白酒、塑料制品等)产业7家。按照销售收入:2个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9个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 000万元;13个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0 730人;龙头企业固定资产67 995万元。

2015年3月,自治区扶贫办初步确定并公布全区104家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西吉县10家企业榜上有名,分别为西吉县获得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的有西吉县勇兴三粉加工有限公司、万里淀粉有限公司、宁夏单家集牛羊产业有限公司、马兰回乡刺绣有限公司、单家集金龙淀粉厂、伊斯曼牧业有限公司、宁夏华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宁夏汇丰天塑有限公司、国圣食品有限公司、迈斯尔草畜发展有限公司。

1.4 因势利导,鼓励企业退城入园

西吉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区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鼓励加工企业“退城入园”,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工艺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4],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转化低碳经济强县。截至目前,入园的企业有7家,其中龙头企业5家。

2 存在的问题

西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龙头企业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融资不畅,流通加工相对滞后。二是龙头企业的数量不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小。从整体来看,西吉县工业化程度不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能力较小。同时,西吉县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的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壮大影响较大。三是资金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生产发展资金,贷款手续繁杂,贷款门槛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正常发展,尤其在环保治理方面。四是原料制约。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高质量加工原料。主要是种植缺乏标准化管理,农残超标,影响了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部分行业和局部地区加工能力相对过剩,加剧了原料供应矛盾。五是效益制约。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研发、推广投入、市场拓展投入大,而且产品成本高,经营毛利率低,效益不高,稍有不慎就会亏损,很多都是靠争取政策补贴维持经营。

3 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议

3.1 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发展就要立足当地资源与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要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打造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带动农民富裕[5]。将农户定点种植原料、标准化生产,企业按时收购的模式推广开来,真正解决好企业的原料来源问题和农户的产品销售问题,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之间的纽带,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条。2015年,西吉县拟申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宁夏佩霖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西吉县新天地牧业有限公司、西吉县存录四丰有限公司。

3.2 加强扶持引导

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要因势利导,进一步做好政策扶持。对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3.3 加大龙头企业项目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利用项目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闫玉科.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9):32-36.

[2] 郝朝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04(7):45-47.

篇7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38-02

川东北丘陵地区位于嘉陵江、渠江流域,四川盆地东北部,幅员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涉及二十余个县(市、区),该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区内多数县为国家粮油、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近几年,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各地紧紧围绕丘区经济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产业发展向规模经营集中,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丘陵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照和支持下,笔者于2010年初对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较深入地调查,现就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格局

“十一五”期间,川东北丘区各地政府按照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科学的规划和实施,并收到良好实效。

1.实行标准化生产,优质粮油产业稳步推进。各地依托粮油、食品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在嘉陵江、渠江流域冲击坝区和浅丘宽谷地区建成200万亩无公害标准化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在浅丘地带建成150万亩优质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在中丘及宽谷地区建成250万亩优质油菜种植示范基地和100多万亩优质专用花生种植示范基地。

2.建立精品示范区,优质果蔬产业提质增速。依托国家级、省级果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嘉陵江、渠江沿江两岸建立无公害优质橘、橙、柑、柚精品生产示范区120余万亩;依托比邻的重庆及二线城市蔬菜大市场,在G42(沪蓉线)、G75(兰海线)高速公路沿线建立50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和“春提早、秋延后”蔬菜产业带。

3.实施“蚕桑百万”工程,优质蚕桑产业长足发展。依托“中国绸都―南充”特色地域品牌、丝绸龙头企业和较完善的县乡蚕业协会等专合组织,南部、阆中、蓬安、营山等十余个县市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年产茧1.2余万吨,省级蚕桑基地乡镇达到50多个。

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畜牧水产业助农增效。利用四川盆地深丘、低山及嘉陵江水系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各地着力发展“养殖―沼气―种植”等方式的循环农业,引进发展外血缘畜牧、水产种群,建立肉猪、山羊、黄羊、水獭兔、特色水产规模养殖基地,每年出栏肉猪、山(黄)羊1 500万头,年产成鱼约20万吨,畜牧、水产业产值已占本地区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近年来,该区域各地强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粮油、果蔬、畜牧、水产、蚕桑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初步建立,一批特色资源主导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现化设施支撑型等先进典型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建设的亮点。但调查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该地区农业产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制约因素。

1.发展整体水平低,差距凸显。各地都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该地区 30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有近一半从事农业产业开发。总体上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大气魄、大手笔推进的不多,大型龙头少,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弱,档次不高,品牌不响,产业链条短,整体实力弱,川东北丘区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农业产业。与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山西的苹果产业、福建的柑橘产业、贵州的辣椒产业、东北的粮油产业相比,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差距日趋显现。

2.专业化步履缓慢,布局分散。经济效益高的蔬菜、水产、畜禽等产业,区域布局、品质结构虽趋于优化,但分散在各县各乡村,平坝、丘陵、山区重复建设,生产基地与加工龙头结合不紧,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品种结构和质量不适应加工需要,有规模化的生产没有规模化的精深加工,加工龙头入驻又没有原料保障。

3.从业人员技能偏低,支撑力弱。近年来,优质品种、蔬菜设施栽培、柑桔留树保鲜、病虫绿色防控等技术推广虽有成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0%,但是从业人员所具知识、技能、理念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度不高,生产、储藏、保鲜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及营销环节信息化程度低。农技服务体系推广手段落后、队伍不稳、人才断层、知识老化,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削弱。

4.软环境未根本改善,机制陈旧。目前,尽管各地土地流转面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订单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但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服务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多头管理,规划不合理,行政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各部门单兵突进的多,协调配合的少;保障机制未形成,既缺乏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财政投入,又缺乏引领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市场营销体系断档,直接制约产业发展。

三、川东北丘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川东北丘区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 “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规模开发,依靠科技、提升档次,培育主体、打造品牌,发展产业、提高效益”产业化发展原则,从抓生产转向抓产业、从抓产品转向抓商品、从抓产量转向抓产值,科学规划,稳步实施,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中,各地根据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应当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只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以不变应万变。本着“有市场,有龙头,有意愿,有收益”的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实行政策和资金扶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龙头企业为依托,业务部门为技术支撑,建立相应的产业基地,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发展。

2.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规模发展。第一,要突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地改良,实行水、田、林、路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提高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为效益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第二,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以农业综合开发、育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为载体,项目与产业互动,资金向项目集中,以项目带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农业基础设施。积极鼓励外资、公益企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和农户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明晰产权,高效维护,高效运行。第三,要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系统。设立区域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构建各地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第四,要依法明晰土地产权,创新流转机制,搭建流转服务平台,建立流转价格评估机制,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提高从业技能,创新运行机制。依托国家科教支持项目,通过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百万中专生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的实用技能和现代农业技术水平,全面运用现代市场理念、先进生产技术、信息技术支撑农业产业化,创新机制,兴办与农业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即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类中介组织,提高供销一体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益。首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充分借鉴山东寿光经验,积极引导和帮助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一次返利等方式与基地、合作组织、农户、技术服务机构等建立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权利义务明确对等的利益联结机制。其次,加强对企业和农户的宏观指导,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订单的管理,规范订单运作,强化诚信意识,提高订单履约率,确保企业、基地、农户等各方面利益的有效实现。

4.狠抓质量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扩大优质果品、粮油、畜禽标准化生产规模,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争取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积极开展丝绸、山羊原产地保护认证。加大政府、业主、信贷、社会投入,培育龙头,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积极支持“名、特、优、新”农产品商标注册和产品认证,打造成为国家驰名或省著名品牌。逐步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形成一体化的产业群、产业链。

5.着眼丘区资源,发展区域支柱产业。根据丘区区位和地理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绿化惠民行动,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速林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丘区生态农业。一是突出抓好区养殖、中药材、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二是重点打造丘区辣椒、茶叶、猕猴桃、速丰林、蘑菇、木耳、银耳、干果等特色产业,增强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后劲。三是推进食品加工、保鲜储藏等应用农业的发展,深化对丘区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领产业和经济发展,构建区域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增长。

The Statu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Hilly Areas of Northeast Sichuan

and Proposal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WANG Guo-yu1,FANG Ming2

(1. Law College in Hongjialou Campus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篇8

[中图分类号] S-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72-02

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于河北省十三个环首都经济圈县区之一,具有五千年的农业耕作史,历史上素有“千里桑干、唯富涿鹿”之说。涿鹿县总面积2802km2,耕地面积3.1万hm2,总人口33万,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占总人口的88%,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粮食和蔬菜两大产业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了农业支柱产业的稳固地位,农业产业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发展现状

涿鹿县立足生产实际,以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为方向,加大优势产业的发展力度,按照“优粮扩菜”的总体思路,根据“成方连片,集约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合理推进产业升级,全力促进县域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粮食产业

2011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3.1万hm2,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69万hm2,主要包括玉米1.67万hm2、谷子0.6万hm2、马铃薯0.17万hm2、豆类0.08万hm2、稻谷0.03万hm2,粮食总产达到1.77亿㎏;经济作物面积0.41万hm2。到2012年,全县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3.16万hm2,其中粮播面积2.7万hm2,主要包括玉米1.73万hm2、谷子0.43万hm2、马铃薯0.29万hm2、豆类0.09万hm2、其他谷物0.13万h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0.45万hm2,以蔬菜、花生、向日葵等作物为主。2012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87亿㎏,比上一年增长7.47%,农民人均纯收入6309元,比上一年增长12%。

1.1玉米

玉米是涿鹿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为了提高玉米单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动全县春玉米大面积增产,涿鹿县连续4年开展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8个万亩玉米高产示范方,重点推广了“一增四改”关键技术和郑单958、农华101等紧凑耐密型晚熟优质高产品种。通过科学管理,取得了预期效果,示范方玉米单产每年递增10%以上。2009年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896.75㎏,创下了河北省万亩连片玉米单产最高记录,同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和示范方的带动,玉米单产得到明显提高,为涿鹿县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1.2谷子

在抓好玉米产业的同时,涿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谷子产业作为提高丘陵区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举措,积极争取了省级杂交谷子良种补贴项目,重点推广了“张杂谷3号”、“张杂谷5号”等杂交谷子。在推广过程中,以提高优良谷种的普及率和种植面积为重点,加大政策、项目倾斜力度,通过宣传培训和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强化农户科学种田的能力。2011年推广面积0.6万hm2,全县总产达到2853万㎏。2012年推广面积0.43万hm2,总产达到1960万㎏,有效增加了旱作农业的生产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1.3马铃薯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涿鹿县不断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在大堡镇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推广优质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马铃薯产业的标准化管理和规模化种植。近年来,主要引进了冀张薯8号、夏波蒂、荷兰15等高产优质种薯。从2011年开始,在马铃薯主产区大堡镇示范推广马铃薯高起垄栽培和滴灌技术,通过深松、起垄、深施肥等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了2668公斤,比当地农户常规种植亩均增产1000多㎏。

2.蔬菜产业

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涿鹿县政府出台鼓励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合理划分生产布局,加快了蔬菜产业发展步伐。截止2012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0.33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7%,其中设施农业面积已发展到0.08万hm2,较2011年增加0.06万hm2,蔬菜总产2.1亿㎏,蔬菜产业已成为涿鹿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按照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模式,涿鹿县瞄准错季生产,发展蔬菜越冬生产,抢占“错中错”时段,着重引进新、特、优蔬菜品种、着力优化蔬菜品质结构。建立了以东小庄镇洪大有机蔬菜示范园、红庙农庄蔬菜示范园、高庙设施蔬菜示范园、益林设施蔬菜示范园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园区主要利用冬暖式大棚发展越冬蔬菜;在矾山、辉耀、保岱、五堡、黑山寺等乡镇建立了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利用自然和气候优势,进行无公害蔬菜错季延后生产;在大堡镇大力发展“错中错”蔬菜生产。涿鹿县大堡镇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处于坝上坝下气候过渡地带,针对北京南部地区蔬菜7月份停止生产,坝上错季蔬菜8月中下旬到9月上中旬集中上市的情况,适时发展“错中错”蔬菜生产(大堡镇蔬菜比坝上蔬菜提前并延后了生产期),蔬菜产品在7~9月份大批量上市,填补京津市场空档,抢占先机。

二、存在问题

目前,涿鹿县农业生产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照现代农业的标准和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农业结构比例不合理

我县农业优势区域建设力度不大,特别是经济作物生产有所滑坡,全县47.4万亩的播种面积中只有6.8万亩是经济作物,粮播面积达40.6万亩,粮经比为5.97∶1,种植业结构严重失调。

2.农产品品牌认证不多

涿鹿县现有的农产品以大路型、低档次、普通型、原料型产品居多,而优质型、高档次、专用型、深加工产品少,投入产出比率低,品牌效应、品牌优势没有形成。

3.龙头作用不明显

全县龙头企业数量少,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转化农副产品的能力较差,在带动相关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

4.科技应用水平低,小农意识强

高素质农民外流严重,留乡从业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不够解放,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新品种不能及早的得到普及推广,农民抱观望、等待等态度强烈。

三、今后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涿鹿县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以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今后农业发展方向。

1.粮食产业

以粮食高产、优质为主攻方向,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争取把涿鹿县打造成全国粮食生产大县。

1.1玉米产业

依托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和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加大优质品种、配方施肥和机械化耕作等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做好产业升级换代,适当调减种植面积,做到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品种结构,力争全面实现玉米生产的优质化和专用化。

1.2谷子产业

要按照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的思路,抓好丘陵区优质谷子带建设,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提高产业效益。积极培育一批生产、贮藏、加工、流通型龙头企业,拓宽流通渠道,延长产业链条,带动谷子产业发展。

1.3马铃薯产业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加强商品薯基地建设,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新、特、优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粉条、淀粉加工等后续产业,实现马铃薯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2.蔬菜产业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走“规模扩张、科技推广、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围绕首都地区日益增长的绿色有机蔬菜消费需求,在品种结构上,突出优质、高产、高效;在品质结构上,主攻“有机”,全面实现“绿色”。

2.1蔬菜基地建设

篇9

 

庆元县是浙南山区的一个农业县,山地面积广大, 自然条件优越,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农产品产销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产、加、销难的问题,而且对推动我县区域经济的发展,活跃新农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增长较快,运行态势良好

目前,庆元县高效生态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重点发展粮食、畜牧两大战略产业,大力发展食用菌、毛竹、高山蔬菜、茶叶等几大主导产业,鼓励发展吊瓜、中药材、烤烟、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县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发展较快的工业产业之一。

2、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和基地不断壮大,加工业框架体系逐步建立

我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了竹木、粮食、食用菌、食品、高山蔬菜、茶叶、烤烟和畜禽水产养殖等8大类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了行业门类齐全,加工层次多样的农产品加工体系,企业数量和规模日益壮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3、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骨干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按照突出特色、做优做精的要求,一批具有我县山区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布局趋于合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原料基础。

食用菌是庆元第一大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获全国唯一的“全国食用菌行业特别贡献奖”,“香菇育种新技术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庆元香菇”获得全省农产品证明商标十大创牌先锋,建成核心示范基地86个,实现产值上亿元。

毛竹是庆元继香菇之后的又一大产业,全县有毛竹30.7万亩,产值4.5亿元,实现毛竹产值1.64亿元;

高山蔬菜是我县近年根据城市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主导产业,发展蔬菜产业要以发展高山蔬菜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蔬菜产业开发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加工销售体系,努力塑造庆元绿色蔬菜的形象,以高山特色和无公害品牌抢占市场是农业部门要做的工作。2008年被列为“浙江省蔬菜生产重点县”。

庆元茶叶,品质一流,多次在国际、国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著名品牌有沁园春、百山等生态有机茶。庆元茶叶产业实现了多元化战略,主攻单产和名优茶,千方百计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生产、加工、包装技术水平,树立品牌、抢占市场。2008年全县茶园投产1.378万亩,其中名优茶416吨,产值2833.8万元。并着重培育了年产值1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6家和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茶叶专业户33户。

烤烟是庆元农田种植结构调整比较成功的一个亮点,庆元是浙江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县,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值近4000多万元,有许多农民因此而致富,低海拔地区在烟收后还可再种一季稻并形成烟稻两熟的种植模式,2009年全县种植烤烟3100多亩,预计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

综上所述,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不断增强了我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整体实力。

二、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基地重建设轻管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

农产品基地重建设轻管理,产出效益不高。我县大部分基地建设较早,由于受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制约。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从总体上看,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产业集中度不高,处于低水平循环。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个体上看,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大规模企业比重偏少,已经挂牌的省、市龙头企业对同行业还没有起到引领牵头的作用。一些传统大产业,如稻米、生猪、香菇等支柱产业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2、没有知名的品牌,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县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品牌多而杂,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尽管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作坊式经营的企业多,规模以上企业所占比例少,企业经营分散,品牌杂、小、弱,缺乏市场竞争能力,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当前,资金缺乏依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由于企业加工所需的原料季节性比较强,收购资金缺口大,原料供应不足,企业生产存在着起伏,难以扩大规模,甚至濒临倒闭的危机。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3、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企业交易成本高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发达,除了具有先进的技术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专用的加工原料品种,并且建立固定的原料基地。而我们到目前并没有固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收购的原材料也是品种混杂、难以加工出高质量的产品,造成加工企业成本增加,加工产品质量低劣。多数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松散的买断关系,承担着原材料和产品双重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缺乏履行合同的保证机制,农产品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互不信任。农户之间缺乏组织,企业交易成本很高。企业获得市场信息不足,市场营销渠道不畅。

4、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低

我县虽然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一些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加工规程,但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知识了解不够,基层干部对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内涵和功效缺乏认识,一部分企业负责人、管理者标准化意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缺乏具体措施和有效行动,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市场占有率低。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1、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大力培育发展品牌企业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精品名牌战略、质量安全战略,围绕本地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精深加工,形成产业特色,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效益同步提高转变。重点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企业。

2、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要围绕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建设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抓好配套的基地建设。要突出抓好竹木、优质水果、优质粮油、畜牧、高山蔬菜等五大类基地,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设施设备先进的生产基地。大力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加强对现代农产品加工的认识,提升农产品经营理念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不仅仅是粮食食物加工品的需求,而是向经济动物、经济作物、野生特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个性化、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提出更高的需求。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现代农产品的加工概念,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成果、厂房设备、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市场理念,进行“工业形态”的食物生产、组织、管理、经营、销售、技术创新。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改变过去对农产品加工业作坊式的、小规模的、个体劳动的、经验型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印象和理解。论文写作,农产品加工业。。

4、借力发展,努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关系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品质。由于农产品品质容易受温度、湿度、气体等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为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需要在流通领域中对其采取冷藏储存、冷藏运输等低温保障措施。

冷链物流是指易腐变质食品在从产地采购开始,经过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配送、销售,直到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的特殊的供应链系统。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2015)。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效、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并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装备先进、上下游衔接配套、功能完善、运行管理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肉类和水产品冷链物流水平,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0%、30%、36%以上,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到30%、50%、65%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分别降至15%、8%、10%以下。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是农业较大省份,除了要将自身的农产品运往全国各地以外,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的桥头堡,每年还要承接来自东盟各国的大量农产品进口。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应成为广西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

1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概况

(1)农产品资源丰富,冷链物流市场潜力巨大。广西农业资源丰富,主要盛产南亚热带水果、蔬菜、甘蔗、麻类作物、桑蚕、药用作物、香料作物、松脂、桐油、三黄鸡、奶水牛、水产品等农产品。近年来农业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 721亿元,居全国第十一位,比上年增幅14.3%。其中,水果1 094.41万吨,增产8.3%,产量居全国第六位;肉类387.77万吨,增产4.5%,水产品275.09万吨,增产5.1%。特色农产品丰富,水果品种非常多,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柑橙、板栗等名优果鲜享有盛名,尤其香蕉是我国主要产地之一。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冷藏条件,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损失率分别达到20%~30%、12%、15%,而冷链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广西作为经济后发展地区,冷藏条件尤其欠缺,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湘桂、黔桂、枝柳、云桂、南广、等铁路干线和国道、省道线纵横交错。2010年铁路通车营运里程达3 200多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 500多公里,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快捷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同时,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的完善也提升了冷链物流的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如南宁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柳州柳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桂林五里店果蔬批发市场、玉林宏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西田阳农产品批发中心、广西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金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规模较大、有影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截止2010年底,广西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达到37个,年成交额约21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7个和增长85%。

2 广西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机遇

(1)广西将打造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水果集散中心带来的机遇。东盟各国是热带水果之乡,盛产山竹、榴莲、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中国盛产苹果、梨、柑橘等温带水果,两国水果是双方贸易中存在较大的供需潜力,贸易互补性很强。据2011年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进出口水果总量(包括食用水果及坚果、甜瓜或柑橘属水果的果皮)635.8万吨,其中东盟占67%,进出口水果总金额62.3亿美元,其中东盟占51%。通过广西进出口的水果贸易量均呈逐年增长趋势,每年从广西凭祥口岸进出口东盟国家的水果量达100万吨以上,2011年凭祥口岸对东盟水果进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一,已成为中国对东盟水果进出口的最大口岸。目前,广西正大力推进中国—东盟水果集散中心的建设,迫切需要为水果流通提供系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冷链物流服务。

(2)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带来的机遇。2011年,为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构建稳定的“南菜北运”流通渠道,保障北方冬季蔬菜市场供应,财政部、商务部决定在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的基础上,将广西、云南列入开展“南菜北运”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范围,将重点支持广西产地集配中心、主销区交易配送专区、产销商流链条、信息服务平台等四项建设。试点的运行,将推动广西冬季瓜菜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给蔬菜瓜果冷链物流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近年来,国家为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2009年国务院推出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着重强调了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尤其是2010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将带动达2 000亿左右的投资,冷链物流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广西应充分抓住政策机遇,发展与壮大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

3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广西冷链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1)冷链物流覆盖生鲜农产品的比率低。冷链物流要求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均处于产品所需的低温环境,才能将农产品的损耗降至最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蔬菜水果冷链物流覆盖达95%以上,肉禽冷链物流覆盖达100%。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物流覆盖率仅分别为5%、15%、23%,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巨大,仅果蔬一类就达1 000亿元以上,损耗量居世界首位。广西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投入,农产品冷链物流覆盖率很低,大部分仍在常温下进行运输、储存、销售,农产品损耗率达20%~30%。水果蔬菜尤甚,腐烂变质平均数为35%,广西2010年蔬菜产量2 433万吨,水果产量1 094.4万吨,如按1元/千克的损失计算,新鲜果蔬每年由于腐烂变质而造成的损失达100多亿元。

(2)冷藏储运能力低,设备设施陈旧老化。我国库容量900万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沿海一带相对发达地区,人均冷藏库吨位为0.006吨/人,与美国相差33倍,人均冷藏车数量0.2辆/万人,与美国相差40倍。即便是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好的北京地区(冷藏库42万吨,冷藏运输汽车约2 700辆)同美国相比也分别相差10倍和5.7倍。广西冷藏储运能力较低,拥有万吨级以上容量的冷库仅有南宁五丰联合食品有限公司、柳州肉联厂、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他大部分为中小型冷库,总库容有限。大部分冷库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多层土建冷库,技术含量低,温控区间小,相关设施不配套、有的已经陈旧老化,从体制与适用范围上分属于肉类、水产、果蔬企业,企业自运营冷库的效益不高。

(3)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在国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大多由资金雄厚、规模庞大的物流公司来完成,组织化程度高。如在日本,主要通过农协把农民手中的农产品集中起来,统一储运、统一销售,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目前广西的农产品物流中,大部分为力量单薄而分散的农户、个体运输商、个体批发商及个体摊贩等,农产品冷链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由于规模小,竞争力弱,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经营管理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力,难以获得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规模效益。

(4)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广西物流市场上,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专门从事冷链物流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少,尤其是能独立开展预冷、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一条龙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更少,大部分冷库和冷藏运输车队所能提供的服务功能单一、规模不大、服务范围小,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产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另外,由于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企业从业标准的缺失,导致了冷链物流行业内的从业企业良莠不齐,企业间形成恶性价格竞争,也限制了行业发展。

(5)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与一般物流人才不同,冷链物流人员不仅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制冷技术、低温设备管理、食品科学等冷链技术知识。冷链作为新兴的物流细分领域,人才培养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掌握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广西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高校是各类人才输出的动力保障。目前,开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多,但设置冷链物流专业的高校很少。2010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高校开设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北京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等50多所院校增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在广西高校中,大部分均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缺乏专门针对冷链物流的专业,也没有开设冷链物流课程,冷链物流人才及其匮乏。

4 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1)政府要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外,发达国家把农产品产后储藏加工保鲜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用于产后加工储藏保鲜的投入远远高于产前的投入,已形成较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过去由于人们消费水平低,对农产品的保鲜、安全等要求不高,冷链物流得不到有效发展,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例如,到目前为止,广西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一个关于冷库、冷藏车、冷藏容量等方面的统计数字,相关的政策扶持就更谈不上了。当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广西应借助这一有利契机,结合本地实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规范的冷链物流产业政策,对重要的项目给予引导和扶持,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政策,营造农产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广西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

(2)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冷链市场的需求,冷库、配送中心等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持续升温。从广西来讲,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造和发展:一是改造传统冷藏设施,将传统冷藏库功能由现在的“仓储型”转换为“冷链物流配送型”,商品储存和库温设置逐步趋向多品种、宽温带和低温化;仓储方式逐步趋向货架式、托盘化,以满足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二是依托现有的物流基地发展新的冷链物流设施。可结合广西规划的全区物流发展区域布局,即北部湾经济区、桂中、桂东、桂西四大物流区域,南宁一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柳州、桂林、钦州、北海、防城港、崇左六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梧州、玉林、百色、贵港、贺州、河池、来宾七个专业性物流中心,打造一、二、三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例如,依托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区,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正在建设13万吨冷藏、冷冻库,构建集仓储、配送、运输、加工、商贸、信息服务为一体,海、陆、铁多式联运的冷冻物流体系,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冷冻物流基地。

(3)加强冷链技术研究。大多农产品为易腐食品,要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从生产到消费需要整个环节都处在低温控制范围内。农产品冷链物流大致经过预冷、冷冻冷藏加工、冷冻冷藏运输、冷冻冷藏销售四个环节,其中涉及到预冷环节的空气预冷、真空预冷、水预冷技术;仓储环节的冷藏库设计技术和制冷技术;运输环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等等。与国外相比,这些技术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国内大部分农产品冷链物流还是采用土法保温方法,原因是如果使用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食品企业物流成本达产品销售额的50%~70%,而采取土法保温或常温运输方式,物流成本只有20%。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国内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只相当于国外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等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

(4)培育发展冷链第三方物流企业。冷链物流市场的巨大需求量为冷链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与生产商、经销商自营冷链物流而言,第三方物流具有专业优势、业务优势和成本优势。作为中国东盟水果集散中心、“南菜北运”试点基地的广西,大量农产品需要外运,可到目前,广西还没有一个独立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因此,广西应适应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建成一批高效益、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在建设中,一是针对冷链物流行业高投入的特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冷链物流行业,给予明确的政策优惠,例如在企业税收、冷库建设征地、冷链车辆管理审批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二是制定冷链物流行业标准,规范协调冷链物流个环节;三是鼓励技术创新,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手段;四是推动冷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等等。为冷链物流的发展给予多方面的支持。

(5)促进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与其他物流建设一样,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必须依赖物流信息网络。广西应依托各类生鲜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区和大中城市等集中消费地区,建立区域性各类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建立冷链物流产品监控和追溯系统奠定基础。鼓励开发库存管理、运输管理、交易管理等应用软件系统,健全虚拟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冷链运作流程,包括包装、运输、储存、分拣、配送以及批发、零售每个环节进全程追踪、追溯管理。在冷链物流中推广使用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系统、GPS系统、GIS系统等信息技术,提高广西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水平。

(6)引进培养冷链物流人才。引导广西高校开设冷链物流相关课程,设置冷链物流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冷链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冷链物流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企业职工培训,举办各种层次、各种专业、不同岗位、不同技术与管理工作性质的培训班;建立一套完整的冷链物流从业标准和准入资格的体系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丁俊发. 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的价值取向[J]. 中国流通经济,2010(1):26-28.

篇1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济南市各级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重点,强化措施,多元推进,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1基本情况

1.1概况

1.1.1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济南市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36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0家,其中省级33家、国家级4家。2015年济南市实现销售收入446.6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0家,过亿元的6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015年销售收入总计达到347.9亿元,占总数的77.91%,它们是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企业当中除了培育壮大的佳宝、民天等本土企业以外,还有招商引进的现代牧业、鼎泰牧业等一批实力较强的行业龙头,为济南市农业企业发展起着龙头引领的重要作用。1.1.2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依托各地资源与区位优势,经过多年的引导与支持,济南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领域已经拓展和覆盖了粮食、畜牧、林业、果蔬等主导产业,有效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壮大。各产业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分布为粮食127家、畜牧101家、林业84家、蔬菜86家、棉麻19家、油料9家、水产8家,其他农业102家。近几年,各级着力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利用工业领域积累的经验及资源,转化成自身优势,新建生物质发电、生物有机肥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发展前景广、后劲足,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1.1.3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凸显各县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集聚效应凸显。长清区的茶叶、中药材,平阴的玫瑰、食用菌,济阳的设施蔬菜、章丘的大葱、历城的观光休闲农业等都实现核心片区支撑、骨干企业引领、关联企业集中的集聚效应。以长清茶为例,目前已经建成了以万德镇为核心,以立泰山为骨干企业,南湖玉露、莲心雪芽、玉树春等茶叶企业集聚的8000亩长清茶基地;2014年新引进投资的白茶加工项目,带动建立万德界首1100亩白茶种植基地。针对产业技术难题,政府牵头,通过搭建平台、产业论坛等形式,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通过交流与合作,整体竞争能力大大提升,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工作措施

1.2.1政策引导2003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济政发[2003]23号),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出台《关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济政发【2012】29号),2013年初拟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意见的实施细则(试行)》(济发农办〔2013〕1号),明确提出对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晋升奖励、品牌奖励、“三品一标”奖励、项目奖励、招商引资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1.2.2规划布局2014年济南市提出“六个三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的工作重点(30家农业龙头企业、30家示范合作社、3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30个农业示范园区、30家蔬菜标准园、30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分别起草了具体实施方案,决定利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在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壮大农业主导产业。1.2.3资金支持济南市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2004年以来,政府共投入财政资金1.87亿元,扶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672个,吸引社会投资8.7亿元,拉动银行贷款10.6亿元。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已经与农业银行省行营业部、建设银行省行营业部、农村信用社、民生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或达成合作协议,搭建银企合作平台。1.2.4培训提升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提升工程。当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已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生骨干力量。但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亟待解决。济南市创新方式,组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及家庭农场主、品牌创建及市场营销骨干和产业化经营组织财会人员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计划,旨在打造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引领带动全市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发展。2015年接受培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达500余家,涉及650余人次。

2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成长发育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从济南市的总体情况来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存在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造成的原因除了受外在环境影响,也有自身存在的瓶颈。遇到的外部环境的困难主要有用地难、融资难、用工荒等,内部发展的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科技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知名度;三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

3发展目标及方向

3.1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争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有更大突破,农产品加工产业优势更加突出,龙头企业在数量、质量、规模上得到同步提升。5年内,重点打造培育1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15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稳定在450家左右;发展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50万亩;80%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

3.2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济南市将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为方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3.2.1大力提高农产品初、深加工水平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环节、重点环节,可以增加供给、均衡上市,提高质量、稳定价格,保证加工、促进增收[2]。要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政策为契机,统筹推进、综合利用、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重转化增值[3]。3.2.2做大做强领军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规模化、集团化、整体竞争力强的领军企业[4]。提升领军企业的整体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引导领军企业与各类经营组织有效对接,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3.2.3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提升科企对接水平,争取科研专项支持,加紧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培育一批领军的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5]。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2(6):11-13.

[2]杨绍品,农业部党组成员.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N].农民日报,2014-01-25003.

[3]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努力开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局面———宗锦耀局长在2014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农产品加工,20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