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09:29: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资金保障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17-02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医疗体制,在改革的进程当中,其与医院的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科学合理使用政府资金以及医院内部存在不规范的财务操作行为这两种角度而言,决定了医疗改革需要依托于医院财务管理创造的良好改革氛围[1]。换句话说,医院财务管理在医疗改革当中愈来愈重要。医疗改革的深化,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更加重大。工作的内容已不再是处理简单的医院账务,而是还要综合医院的整个经营战略与行业的发展。所以,在医疗改革的形势下,医院财务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要加强财务管理。这也反映了医院财务管理在医疗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性。
1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受到的影响
医疗保险制度与保障制度是医疗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该制度的实施给医院的财务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改革后的医疗保险制度对医院的收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而针对现有的已无法适应改革趋势的医院收费标准,医院就必须得加强财务管理,使其财务操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而改革后的医疗保障制度也明确了医院医疗服务的规范要求,规定参保人员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综合考虑医院的规模大小、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与医疗费用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医疗服务[2]。无形中就给医院带来更激烈化的市场竞争,同时也使得医疗保险工作的负担增加了。针对这种形势,医院为增强竞争力与提高效益,就只有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并降低费用以保障社会的医疗服务需求。当医院的财务服务水平低下,则会减弱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普通医院还有可能难以在激烈化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实行医疗改革后,除了医院的物价部门不在收费监督的范围之外,医疗部门、参保人都受到收费监督部门的监督,这就增加了收费的透明度,在此情况下,医院就会改进财务管理的工作,使收费更合理化。
2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管理中的重要性
医院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财务部门手中,而医院财务是否管理到位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转与发展[3]。医院的财务管理就是在遵循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以资金的运作规律与特点为根据,对医院的资金运作进行有效组织,并对财务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具体的财务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筹集医院发展的资金以为医院经营与服务活动的正常运转及顺利开展提供资金基础;对收入进行合理组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对财务活动进行分析与预测,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分析与总结医院的经营经验,以改进不足,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说财务管理在医院的发展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并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动力。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实行医疗改革之后,医院的风险增加了,面对的市场竞争已愈来愈激烈,为增强经济效益,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医院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实施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以保障医院能够顺利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与服务活动。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管理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强化医院的资产管理与资金的使用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是医院资产的两种形式,在进行管理时,应向财务管理部门上报各科室或者各部门的计划编制,由领导对资产管理进行审批。在医院资金的使用上,必须经过预算,资金支出数额大的还需相关领导的审核,经批准后再采购相关的医疗设备、卫生器材与药物,只要强化资金管理,才能落实每笔资金的去向,减少不合理的支出,避免资源浪费,确保收支平衡,医院的经营与服务活动也才能够正常运作。
2.2慎重、合理投资,以同时实现质量与效益双丰收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丰收,要达到这个目标,医院在进行投资时,就必须了解并分析经济形势,如对市场环境、成本价格等进行调查。同时还需综合考虑相关的财务投资管理知识与计算机信息,另外,由于投资时具有一定风险的,且医院缺乏投资的专业人才,所以在投资时应慎重,需对利弊进行权衡,以保证做出的决断应不会影响医疗质量,同时能够实现经济效益。
2.3强化成本核算,以降低成本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医院已经逐渐意识到在增强竞争力的作用上,加强成本核算与提高工作效率同等重要。传统的核算体系往往会产生实际成本与账目成本不一致的问题,引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二级核算可以将相关的间接费用分配到各科室,有利于实现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吻合[4]。但是,医改后对医疗价格进行了限定,收费项目上的弹性缺乏,控制成本就成为重要的财务管理手段。只有加强并细化成本核算,才能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进而增强经济效益。
2.4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完善健全的制度能够为医院的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可以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与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尤其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对医院财务管理很重要,其能够对财务人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更科学、更有效,进而促进医疗改革的深入,并推动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总之,医院的财务管理在医疗改革的进程中十分重要,加强财务管理既是适应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的体现,又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医改的深入开展,医院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采取各种手段,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聪妫.医疗体制改革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0,13(04):51.
消防部队作为国家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能部门和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公安消防保卫任务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双重职能。加强消防部队的建设对促进公民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近年来,随着消防部队财务人员思想素质的加强,消防部队的财务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影响着消防部队的财务运营和发展。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集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功能为一体的经济管理工作,是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有机融合。
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在分析当前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财务管理在消防部队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消防、抢险、救援工作任务的增多,消费部队所需的消费事业经费亦不断增多。而部队的财力有限,在后勤保障工作千头万绪,点多面广的局势下,如何规范部队的财务开支,提高财务工作水平成为当前消防部分财务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当前,消防部队在财务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影响着部分的财务建设和发展。
(一)财务资金使用混乱
消防部队在性质上属于非生产单位,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这就要求消防部队在财务资金的使用上必须注重使用效益。而部分消防部队时常出现经费入不敷出,资金使用紧张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则是财务资金使用混乱而造成,如:理财观念淡薄,超支、预支行为屡见不鲜;无视资金领用手续,缺乏资金使用权和审批权的监管力度,资金浪费现象严重等等,严重影响着消防部队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财务预算执行不到位
保证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是规范财务资金使用、优化资金管理的关键。然而目前部分消防部队虽编制了财务预算计划,但缺乏有效的预算执行力度。或未按照预算的开支项目及数额支出,或未制度规定及时追加(减)预算,导致财务资金使用控制实效,严重影响着消防不断财务工作的有效运转。
二、财务管理在消防部队管理中的重要性
针对当前消防部队财务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集组织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功能为一体的经济管理工作,是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有机融合,在促进消防部队财务工作建设中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财务管理是提高财务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
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财务工作的各项职能,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在经费决策、管理、使用三个环节上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在保证兼顾全局的同时实现综合协调,从而提高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益。
首先,在经费的决策上,通过财务管理工作,以科学理财、精打细算、厉行节约为导向,依据市场变化规律制定行政性经费开支办法,对各项行政费用设定合理的开支限额和标准。并按照标准实行一次性货币支付,使用过程中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将经费的使用效益与个人的责、权、利有机结合,形成了权责一致、疏堵结合的货币化支付运行机制。从而做到未雨绸缪,兼顾全局,保障重点,实现高效的经费决策规划,从源头上保障了经费的合理分配。
其次,在经费的管理上,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财务预测、财务决策与财务控制职能,加强对部队日常支出经费的管控。并革新管理方法,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制度,提高了经费资产综合效益。
最后,在经费的使用上,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对经费的使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恰当。并且通过与上年同期经费使用情况的比较分析,分析各项经费使用是否存在显著超出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对其进行控制。从而确保每一笔支出都用在刀刃上,最终实现财务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二)财务管理是加强财务预算执行力度的重要保障
科学的编制财务预算并发挥其约束的效力是保证消防部队财务工作有效运转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编制财务预算只是预算管理的起到,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则是预算管理的关键。针对目前消防部队财务工作缺乏有效的预算执行力度的问题,通过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建立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的制度,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经费预算执行管理机制,从而保障财务预算执行力度的加强。
一方面,通过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对消防部队日常的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包括对经费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得到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和数额以及开支进度,从而加强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通过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将会计规范及财务管理制度融入财务预算执行中,构建出适宜消防部队执行的特色性内控制度。并坚持依法施管,通过强化经费支出管控,规范业务程序标准。在年度预算、重大项目开支、大宗物资采购等财经事项上,坚持做到超出财力可能的不予考虑、未经调查论证的不作提案、未经党委集体研究的不组织实施,从而强化财务预算执行力度。
三、结束语
消防部队的财务建设工作对促进公民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财务管理在消防部队财务建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财务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在消防部队管理中的重要性,从而通过财务管理来消防部队的财务建设对提高部队的经费使用效益、规范财务制度以及监督财务行为。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事业单位是为了促进社会公益,由国家机关及其他组织机构利用国有资源举办的,从事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活动的服务组织。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其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自收自支”、“财政补贴”、“全额拨款”,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自筹自支、差供、全供。无论事业单位属于哪种类型,长期以来资金管理工作都是其重点关注的内容,在事业单位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来,我国法律法规建设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工作也在不断推进,2011年3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到2020年,要建立好“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服务制度体系,同时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作为其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制度不尽完善,监督乏力
就目前情况而言,多数事业单位都缺乏健全与完善的内部管控制度,例如内部会计制度等,这就不能保障单位以及部门间资金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运行,相关工作人员有可能会懈怠,不能真正尽心尽职地完成任务,监督机构也有待进一步构建。具体而言,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内部管理人员的监督意识与管理意识不尽到位,他们对事业单位开展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对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的理解不够充分,风险意识较为薄弱。
2.相关人员忽视了内部管理及监督的职责,部分事业单位已经建立起资金管理与监督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执行力度不足,对待已经出现的问题,存在视而不见的现象,形式化主义较为严重,没有真正发挥出管理与监督机制的实际作用。
(二)事业单位的资产成本管理工作不到位
部分事业单位对待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尽到位,规范性较差,资金去向不清晰,使用较为随意,对各活动耗费资金的成本管理不当,造成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出现较大偏差,这不但导致了资金使用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资金管理程序的正常运行带来阻碍。有些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与存量等缺乏相关记录,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固定资产的日常借用、出租,以及维护工作都不够规范,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减值与流失。
(三)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有待提高
资金预算管理就是经由预算编制,强化对资金的使用与管控工作,从而不断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防范随意性开支,进而保障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质量。就事业单位目前情况而言,存在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1.预算编制的实用性有待提升。单位资金预算编制的精细度不够,财务部门与一线单位缺乏沟通与交流,实际需求与预算计划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到预算计划执行。
2.预算编制的目的不够明确。部分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不是为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而是想要向上级争取到更多的资金,从而保证本单位的资金使用不会出现断粮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预算编制虚高。
3.预算计划的执行不够严格。部分事业单位只是将预算看成例行任务,缺乏对预算计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在实际工作当中出现随意修改计划的现象,影响执行进度,导致预算工作流于形式。
(四)资金收支管理的规范性不强
1.收入管理工作不到位。在实践工作中,事业单位存在着不合理收入项目增加、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部分单位在上级划拨的专项资金中,不按时拨付到位或采取截留,增加自身收入,导致相关建设工作受到影响。
2.支出管理工作不完善。部分单位缺少必要的市场调研,投资较为盲目,导致超预算支出;甚至有领导者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混淆个人支出与单位支出,公款私用,不利于单位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财务人员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财务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对资金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造成直接影响,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更新,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同时,领导层也应该积极加强自己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保障单位资金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强化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决策分析
(一)完善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内部制度是事业单位开展资金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只有以制度作保障,才能确保资金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尽可能加大监督力度,具体而言,可以考虑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事业单位应该健全与完善好自身的财务资金管控制度,并以我国现有的法律规章制度为基础,与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
2.对事业单位各部门以及员工间的权力与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做到合理分工、合理规划,明晰责任界限,将责任落实到人,使员工能够真正各司其职。同时还要加强部门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保障单位内部的协调与配合。
一、问题的提出
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任务,发挥社会安全网的作用,并体现了政府承担的基本社会保障的责任。地方政府直接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工作,在最低生活保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尤其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做好新形势下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经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如何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使其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才能有效促进这一目标的有效实现。
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依据公平与效率等原则,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对最低生活保障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并通过绩效评价找出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决策和执行中的问题以及提出改进的方向,促使地方政府及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调整资源的配置,优化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政府绩效评价有不少相关研究,并且已经相对成熟,但具体反映我国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相对薄弱。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一个比较完整、合理的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二、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的特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分成定量指标体系模块和定性指标体系模块,两者相互结合完成绩效评价。
1.定量指标体系
定量指标指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以数量结果来说明评价对象的情况,包括基本指标和个性指标。基本指标是被广泛应用在综合性绩效评价以及最低生活保障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包括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率、应保尽保率、应退尽退率、错保率等。个性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最低生活保障具体目标来设置的特定指标,可以划分为财政投入指标、低保金发放指标、低保管理指标三大类指标。见表1。
表1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价定量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变量标识 权重 标准值 实际值 评价值
基本指标 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率 X1 ≥1%
应保尽保率 X2 100%
应退尽退率 X3 100%
错保率 X4 ≤0.1%
财政投入指标 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率 X5 100%
资金按时到达率 X6 100%
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指标 资金按时发放率 X7 100%
资金足额发放率 X8 100%
资金银行发放率 X9 100%
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指标 家庭收入准确核算率 X10 100%
管理违规违章率 X11 ≤0.1%
信息化管理普及率 X12 100%
(1)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主要评价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的共性方面,它是每个评价对象都必须采用的指标。由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率、应保尽保率、应退尽退率、错保率等四项指标构成。
①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率(X1)。这项指标反映各贫困人口地区在评价年度内减少绝对贫困人口的进度情况。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计算各地区评价年度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比例。近几年专家测算我国贫困人口减少率的正常值应超过1%,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
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率=评价年度绝对贫困人口实际减少数量/上年底绝对贫困人口数量×100%
②应保尽保率(X2):这项指标反映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有关规定,地方政府是否将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全部并及时地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该项指标反映政府贫困救助的覆盖面,理论上的低保人口应保尽保率应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应保尽保率=评价年度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调查样本数×100%
③应退尽退率(X3):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有关规定,原有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生活状况好转,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就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这样的人员就应当清退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应退尽退率就是反映应当退出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是否全部并及时地退出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该项指标反映政府贫困救助的准确性和动态管理状况,理论上的应退尽退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应退尽退率=评价年度退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上年底清查出的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0%
④错保率(X4):这项指标反映在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过程中,有无将不符合保障条件的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人为提高补助标准的情况。理论上的应退尽退率为0.1%,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0.1%。该指标是逆向指标。
错保率=家庭人均收入高于保障标准但享受了低保待遇的人数/调查样本数×100%
(2)个性指标
个性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最低生活保障具体目标来设置的特定指标,可以划分为财政投入指标、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指标、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指标三大类指标。
①反映地方政府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估指标
a 地方财政投入率(X5):这项指标反映地方财政对低保工作的资金投入程度。理论上的地方财政投入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地方财政投入率=地方财政当年实际投入资金/地方财政当年应投入资金×100%
b 资金按时到达率(X6):这项指标反映地方财政实际投入的低保资金的及时性。理论上的资金按时到达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资金按时到达率=地方财政当期拨入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账户资金总数/地方财政当期应拨入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账户资金总数×100%。
②反映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的绩效评估指标
a 资金按时发放率(X7):这项指标反映保障金发放给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否及时,每月最低生活保障金是否按规定日期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或划拨到个人账户。理论上的资金按时发放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资金按时发放率=全年按时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总数/全年应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总数×100%
b 资金足额发放率(X8):这项指标反映地方政府是否按照标准将最低生活保障金足额发放给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每月低保金是否按规定日期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或划拨到个人账户。理论上的资金足额发放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资金足额发放率=全年实际发放的资金/全年发放资金总数×100%。
c 资金银行发放率(X9):这项指标反映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社会化发放程度。理论上的低保资金银行发放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资金银行发放率=全年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数额/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总数×100%。
③反映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的绩效评估指标
a 家庭收入准确核算率(X10):这项指标反映地方政府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审批、管理过程中,是否按规定定期、逐户对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和已经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进行收入核实。理论上的家庭收入准确核算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家庭收入准确核算率=调查核实家庭收入准确核算的数量/调查样本数×100%
b 管理违规违章率(X11):这项指标反映在资金核算、财务管理、机构及人员设置等方面,地方政府的管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的规定,不符合规定即为违规违章。理论上的管理违规违章率为0.1,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0.1。该指标是逆向指标。
管理违规违章率=低保管理违规违章的数量/调查样本数×100%
c 信息化管理普及率(X12):这项指标反映最低生活保障管理的现代化程度。理论上的信息化管理普及率为100%,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估标准值确定为100%。
信息化管理普及率=信息化管理普及地区的数量/调查样本数×100%
(3)评价指标权重、标准值、评价值的确定
对各类、各项指标权重可以采取平均化的方法,也可以按照指标的重要性来确定。在本指标体系确定权重时,遵循这样的思路:首先按照指标的重要性来确定。其次,在有的指标重要性差别不大时尽量采取将同一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
标准值确定采取三种方式:首先,根据国际国内公认的标准为标准值;其次,根据国内平均标准作为标准值;最后将某一指标理论上的标准值作为标准值。
对于每个定量指标评价值可以采用指数法来确定。
正向指标评价值=某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标准值
逆向指标评价值=某指标的标准值/该指标的实际值
对于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的总体评价值,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表1中的每个二级评估指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状况。但要反映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的总体状况,就需要对上述评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即常用的综合评分法,其函数公式为:
AL=∑(Bj×Wj)
Y=∑(AL×QL)
上式中,A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B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的评价值,Wj是某二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Y是总评估指标的评价值,QL是某一级评估指标在层次下的权数。
2. 定性指标体系
定量指标体系从客观的角度上反映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程度,定性指标体系是用主观指标体系来反映人们对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评价。
定性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根据表1中的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设置评价表,对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满意度进行主观评估。定性指标的设定可从以下方面取得判断基础或依据:第一,问卷测试。对于一些涉及公众满意度、应达到的目标指标,通过公众评价的方式建立定性标准。调查时可以对每项指标量化成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层次,每个层次系数可以分别以100、80、60、40、20计量,以此来计量各分类指标和总体指标的公众满意度。定性指标评价值的计算,可以将公众评价表评价结果按照一定分值加权平均进行计量。第二,专家评价。专家根据经验,综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以前年度同类项目的评价,对该项指标绩效做出评价。第三,横向比较。综合比较同级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作出评价。第四,“一票否决”法。通常运用在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违法违规时,评价采取“一票否决”法,确认该地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为最差。
定性指标设定通常是上述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采取模糊学的隶属因子赋予法对不同的等级赋予相应的等级参数,形成若干个从高到低有档次的评语。
三、定量指标评价值与定性指标评价值的比较
在研究最低生活保障评价指标体系时,定量指标评价值和定性指标评价值是分别计算并得出结果的,而没有将两者设置权数合并计算总的绩效评估结果。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定量评价指标数据来自于统计调查资料,是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的客观反映,而定性指标评价值由主观判断得到,其指标值或多或少受到个体的主观因素影响,存在随机性和不可控性,会对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评估的整体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将定量指标评价值和定性指标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必须对存在的差距进行分析,找出评价差距的原因,政府及时对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政策措施、财政投入、动态管理的思路进行改进、校正。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对地方政府的保障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定性指标评价值一般会低于定量指标评价值。但是,一旦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绩效定量指标评价值、定性指标评价值都同时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则反映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已经失去其应有的功能,已经不能被公众所认同。
参考文献:
[1]曹信邦.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中国行政管理,2006,253(6):30-33
[2]王良健.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估模型[J].北京:中国管理科学,2000(2):75-7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针对这样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以对市场的把握、房地产需求以及现代房地产开发管理理念为基础,运用现代房地产开发管理体系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管理工作,以此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不受损害。
1 关于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房地产开发工程全局协调与质量监督等工作的科学开展,对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资金控制与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保障工程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现代房地产开发管理理念进行工程开发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要点
2.1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的基础――开发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需要企业项目经理与项目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资金管理、建筑工程专业技术等相关能力。其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较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为基础开展甲方管理工作,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针对现代房地产施工过程中中标企业分包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以自身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同时注重工程开发前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房地产商品的综合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针对房地产开发过程各方面工作内容涉及的知识基础与经验,以此为基础开展工程管理工作,有效保障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促进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需求,其项目管理工作应从全局把握出发,以明确的职责权限、较高的综合协调能力以及对合同的管理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顺利进行。
2.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房地产规划设计管理工作
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对住宅需求不断提高,其不仅要通过良好的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生活起居的场所,同时还要以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满足现代人们对居住场所休闲、心情调节、娱乐等相关需求。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必须认识到规划设计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以现代房地产开发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房地产规划与设计管理。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人员还要对房地产规划设计审批有关法规进行详细的了解与熟悉,以此为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奠定基础,保障房地产规划设计工作符合有关法规的需求,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各项工作的合法性,避免企业开发违规情况的发生。
2.3 以综合协调为基础,保障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
针对现代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中标企业分包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部门必须注重综合协调工作的开展,以施工单位、分包企业监理单位以及自身管理工作的衔接与处理为管理重点开展工程项目的协调工作,保障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顺利施工。由于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多单位间的协调对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房地产开发工程综合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部门必须针对施工工期、以此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注重房地产开发工程的质量管理――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房地产是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经济比重的财产,其工程质量关系到业主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我国房地产项目施工质量常见的问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口碑与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对监理公司的严格要求保障工程建设施工质量。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企业其是工程建设的甲方,因此,其甲方现场代表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作中对之来那个监督与管理的职责。
在工程技术部领导下负责协调现场各专业技术工程师,监督参建单位包括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和材料供应商的质量责任行为是否符合合同和规范要求,检查设计图纸质量、材料设备质量、隐蔽工程质量、工艺工序质量,办理现场设计、技术变更和工程量收方事项,建立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验收记录台帐,对工程质量负直接责任。通过房地产开发企业甲方代表工作的开展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质量,为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为减少和避免业主进户后的质量投诉、维修奠定基础。
3 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的资金控制与管
引言
房地产是房产和地产的总称,房地产具有位置的固定性、位置优劣差异性、使用的耐久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效用的多层次性、兼有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性及房地产的保值、增值性七大特性。房地产开发分四个阶段进行:决策阶段――前期阶段――施工阶段――竣工使用阶段。这四个阶段构成了建设工程管理的全过程。下图1反映了不同阶段对项目工程成本的影响。
图1 不同建设阶段影响项目成本的程度表示图
一、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房地产开发工程全局协调与质量监督等工作的科学开展,对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资金控制与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保障工程建设施工的顺利进行、保障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现代房地产开发管理理念进行工程开发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关键点
2.1 加强项目质量管理
工程质量的好坏及工程配置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或租售,是开发商树立品牌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开发企业的声誉与长期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一个项目的工程质量就是工程项目的生命,并且工程质量一旦出现就会很难修复, 并且严重影响工期,增加投资成本。这就要求项目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质量的预控,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项目的工程质量的管理:
(1)做好设计优化工作,确保设计合理、准确。认真审核图纸,看是否出现差错,是否符合开发企业产品定位要求等。设计出现差错或不合理直接带来工程中的质量问题,所以要严把设计质量关,充分做好设计的优化工作。
(2)确保施工单位资质和施工人员的素质。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和信誉好的施工单位很重要,这对工程质量起到很大的影响。另外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素质同样需要慎重选择,从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到施工操作人员的素质都要认真考察和选择,这些都直接关乎到工程的质量。
(3)对施工方案、方法和工艺及相关的技术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4)严把材料关, 不合格的工程材料必然带来不合格的工程质量,须严格控制好用到工程中的材料、半成品、构配件、永久性设备及器材等的质量。
(5)控制好施工中用到的机械、设备的质量。
(6)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跟踪监控、检验和指导纠错工作。
总之,对质量的控制重点就是要做好防范和预控,就是对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当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应该及早分析原因,及早想出办法解决处理,决不能姑息,小隐患就可能造成大的质量问题。
2.2 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的资金控制与管理
完善的资金管理与控制体系是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资金控制与管理的关键,其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的合理使用与管理。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资金统筹计划与平衡,关系到企业资金的合理调配。是其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以完善的资金控制与管理体系为基础,严格施工过程的监督与控制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管理效果。通过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中协调施工企业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使施工过程人、财、物更加合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切实有效的达到资金管理与控制目的。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还要加强工程技术人员与财务人员的配合,对工程招标、合同谈判、造价预算、签付进度款到竣工决算、造价分析等多项工作进行控制与管理,以全过程的资金控制与管理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利益。
2.3 加强项目成本管理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一是合理控制工程洽商, 二是严格审查承包商的索赔要求, 三是做好材料的加工定货。由开发企业引起的变更主是设计变更、 施工条件变更、进度计划变更和工程项目变更。控制变更的关键在开发商,应建立工程签证管理制度,明确工程、预算等有关部门、有关人员的职权、分工,确保签证的质量,杜绝不实及虚假签证的发生。为了确保工程签证的客观、准确, 首先强调办理工程签证的及时性。其次,对签证的描述要求客观、准确,要求隐蔽签证要以图纸为依据,标明被隐蔽部位、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如果被隐蔽部位的工程量在图纸上不确定,还要求标明几何尺寸,并附上简图。施工图以外的现场签证,必须写明时间、地点、事由、几何尺寸或原始数据及照片资料等,不能笼统地签注工程量和工程造价。签证发生后应根据合同规定及时处理,审核应严格执行国家定额及有关规定,经办人员不得随意变通。要加强预见性, 尽量减少签证发生。房地产开发是个大投入、大产出的生产活动,资金对每个开发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充分的管理好开发的成本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开发成本包括了以下几方面:(1)土地费用;(2)前期工程费;(3)建筑安装工程费;(4)基础设施费;(5)公共配套设施费;(6)开发间接费;(7)财务费用。
其管理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策划、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二)发包、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而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重点在于设计阶段。从国内外相关统计数据来看,影响项目投资最大的阶段是占开发项目建设周期1/4的技术设计结束前的工作阶段:在初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75%-9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 5%-35%,可见成本管理的关键在施工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 很多房地产企业将重点放在第二个阶段,固然有其重要意义, 但却有所偏颇,这就是要求项目成本管理要重视方案的选择和做好投资的估算。
2.4 加强项目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的进度对开发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如何做好项目的进度管理自然就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进度的管理应该从项目之初就开始着手。
首先要做好项目设计前的准备工作:(1)确定工期总目标;(2)编制项目总进度计划;(3)编制准备阶段详细工作计划并控制该计划的执行;(4).施工现场条件调研和分析。
紧接下来要做好设计阶段进度管理工作:(1)编制设计阶段工作进度计划并控制执行;(2)编制详细的出土计划,并控制执行。
最后要做好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1)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并控制其执行;(2)编制施工详细阶段性计划并控制其执行。
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影响项目进度的因素很多,所以要充分考虑到各影响因素对各环节任务完成的影响。详细的列出各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事先做好规划,提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解决各个存在的影响因素以保证各环节计划的有效实施。
2.5 要加强综合协调管理
针对现代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中标企业分包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部门必须注重综合协调工作的开展,以施工单位、分包企业监理单位以及自身管理工作的衔接与处理为管理重点开展工程项目的协调工作,保障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顺利施工。由于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多单位问的协调对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房地产开发工程综合协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部门必须针对施工工期等因素同施工过程的各方进行协调,以此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
2.6 提升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的综合水平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工作需要企业项目经理与项目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资金管理、建筑工程专业技术等相关能力。其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较高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为基础开展甲方管理工作,保障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爱。针对现代房地产施工过程中中标企业分包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以自身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管理。
同时注重工程开发前的规划与设计,以此提高房地产商品的综合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针对房地产开发过程各方面工作内容涉猎的知识基础与经验,以此为基础开展工程管理工作,有效保障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促进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质鬣的提高。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需求,其项目管理工作应从全局把握出发.以明确的职责权限、较高的综合协调能力以及对合同的管理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顺利进行。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房地产开发工程的管理工作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其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针对这样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认识到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发管理中认识到关键点,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工程施工质量、提高开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周金鹏.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J].建筑工程管理,2009,11.
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差异,资金来源途径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就造成了不同国家的学术界及政府官方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国际社会保障联盟下属的社会保障资金投资研究小组(2004)认为,社会保障资金指的是由社会保障计划掌控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来维持社会保障计划支付利益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以及产生投资收益来增加社会保障计划的利益和服务。JohnWoodall(2002)认为社会保障资金应该是国内金融市场最大的投资者,AndrewB.Abel(2001)认为社会保障资金指的是在金融市场投资信托资金,他们都强调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属性。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社会保障资金与社会保障基金未做明显的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混用的现象。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的混用现象也非常普遍,如郑功成(2000)在其著作中交叉使用“社会保障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两个词,而没有对它们的含义做明确的区分。陈东、红王敏(1996)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筹集起来的、法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经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保障基金等同于社会保障资金。但国内也有学者明确提出社会保障资金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区别,如郑秉文(2007)认为社会保障资金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社会保障资金指全部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而狭义的社会保障资金则仅指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社会保障资金,即广义的社会保障资金包含社会保障基金,狭义的社会保障资金不同于社会保障基金。林治芬(2007)则更明确地提出,只有当社会保险缴费收入大于待遇支出、资金沉淀下来需要进行投资运作时才成其为基金,社会保障资金在空间和时间范围上都要比社会保障基金广。
二、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1.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机构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机构的争议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障缴款筹集机构的选择,并且相关争议主要集中于国内文献。大部分学者认为社会保障缴款应该由税务部门征收,庞凤喜(2008)认为社会保障缴款无论称为“费”或是“税”,其本质都是税收,认为我国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障缴款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陈琍(2008)认为由社会保障部门征收社会保障缴款的效率较低,而地方税务局全面负责征收社会保障缴款工作成效显著,并指出当前正是改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社会保障缴款的最好时机。此外张勇(2004),靳东升(2007),袁艳红(2008)等学者也持相似观点。但也有学者持反对观点,如郑功成(2001)认为我国目前所遇到的社会保险费征缴难的情况并非是采用征费方式造成的,而是客观的经济环境、立法与执法力度以及历史欠账未能有效化解等因素造成的,他认为社会保险费改税应该缓行或者不行,维持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征收社会保障费的现状。王泽英(2002)认为我国当前还不具备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的条件,在个人账户的纪录和管理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负责的情况下,实行税收筹资方式会增加个人账户的记录和管理难度,主张由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负责征收社会保障缴款。2.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从根本上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而部分积累制则是这两种模式的结合,各个筹资模式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PaulA.Samuel-son(1958)用世代交叠模型证明,在现收现付制条件下,养老金的增长率主要取决于人口的增长率。HenryAaron(1966)对Samuel-son的模型进行了扩展,认为养老金的增长率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两个因素,同时证明只有人口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之和大于市场利率,现收现付制才能实现社会保障资金在代际之间的帕累托配置,该条件也被称为“Aaron条件”。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的最佳选择由该国的人口增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市场利率的对比关系决定。对于我国该实行什么样的模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国内学者也做了深入的探讨。徐锦文(2004)认为国外社会保障资金筹资的趋势是由现收现付制向完全积累制转变,并指出我国当前的现收现付和各部门各行业分散筹资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孙炳耀(1999)则强调,从老年社会保障的历史及现状来说,世界上占主流地位的还是现收现付制,并提出积累制筹资模式能否解决现收现付制存在的问题必须结合特定的人口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在现阶段我国需要首先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冲击,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向完全积累制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模式过渡。但也有学者认为部分积累制的筹集模式可能更适合我国,如刘五丰、韩金玮(2008)认为从长期来看我国应该采用部分积累制的筹集模式,但认为在开征社会保障税之初宜采用现收现付制,待新制度成熟后向部分积累制过渡。
(二)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运营1.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途径一个国家社会保障资金投资途径的选择决定了该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收益状况,收益往往与风险成正比,越高的投资预期收益率也就意味着越高的投资风险,因此各国在进行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时更加关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回避风险并获得最高的收益。邓大松(2005)指出,世界各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途径主要有如下三种:储蓄存款、对外贷款或进行不动产投资、有价证券投资,它们的风险与收益情况有很大的差异。任保平(2003)、梅阳(2004)、陈向京(2008)等同时指出,社会保障资金投资时不应该仅仅选择银行存款或国债一类的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途径,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投资策略,实行多元化投资。张问国(2005)认为,我国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债券等低风险途径,虽然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安全至上的基本投资理念,但并不能实现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此外,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途径的选择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也有影响,如AndrewB.Abel(2001)证明,由于股票投资的固定性成本,高收入居民比低收入居民将资金投资于股市的可能性更高,但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参与股票市场投资,在公平分配投资收益的情况下,能够促进低收入居民的消费。2.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机构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途径的选择需要相关运营机构进行决策,因此一个国家社会保障资金运营机构的选择对该国社保资金投资途径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郭殿生(2003)提出,根据社会保障资金运营机构的不同,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模式可以分为政府集中型、分散型、适度集中型三种,并认为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性质选择恰当的运营模式。徐滇庆(1999)则指出,社会保障资金运营机构的所有制属性不同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会有很大的影响。如1980-1990年,美国民营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收益率为8%,同期公营养老保险基金的实际收益率只有4.8%,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委内瑞拉、赞比亚、土耳其等采取公营养老保险资金运营机构的国家更是分别产生了-3.8%、-15.3%、-23.4%、-23.6%的亏损率。LaurenceJ.Kotlikoff(1996)运用Auerbach-Kotlikoff动态生命周期模型检验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私有化运营的对效率的影响,他证明社会保障资金的私有化运营可以产生长期性的投资收益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运营机构的选择,庞凤喜、洪源(2006)认为应该组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委员会,由其挑选合适的运营机构并签订合约,实现社会保障资金中个人账户资金的市场化投资运营。此外,SebastianEd-wards、AlejandraCoxEdwards(2002)以智利的社会保障私有化为例,强调了社会保障资金的私有化运营对非正式部门的整体工资提高了将近2%的水平;王海勇、金菁(2007)强调了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机构、监督机构分立,对社会保障资金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性。
(三)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符合条件的社会成员支付社会保障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高社会福利的功能。因此,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也就成了社会保障资金运行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曹朴(2006)提出,影响社会保障资金支付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因素、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因素、居民储蓄因素、地区性差异因素、政府的临时性政策因素五个方面;而蔡社文(2002)强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趋势也是影响未来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水平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压力,林宝(2003)提出采取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法,可以使我国2020年养老保险支出减少11561.93亿元,减少约12%。但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如AlanL.Gustman、ThomasL.Steinmeier(1991)认为提高退休年龄只会在短期内减少养老保险金的支付,从长期角度来看反而会增加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同时在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陈向京(2008)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在支出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资金被挪用的现象很普遍,严重威胁到了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邓大松、吴汉华、刘昌平(2005)指出基本养老保险在支出过程中,统筹账户向个人账户透支的现象非常普遍,个人账户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名义账户,他们强调社会保障资金的支出实现分账管理的重要性;此外庞凤喜、洪源(2006)认为社会保障资金的支付办法不统一且支付标准过高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在许多地区由各单位自行发放,支付的标准也由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决定。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控制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经验方面,财政部赴法国、丹麦考察团(1997)提到,法国政府采取了政府与社会保险全国金库签订目标管理协议的方式,严格控制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的开支,并控制缺口最大的医疗保险开支,改变家庭津贴的发放办法。
三、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的成本
二是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具有“保基本,广覆盖”的特点,难以满足患大病、重病者的需求。
三是医疗保险基金出现了较多的结余。2001年至2004年,吉林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为33.59亿元,总支出为21.13亿元,结余12.46亿元。应该看到,这种结余资金所体现的是片面的成绩,是在大量应保未保情况下的结余,是在个人医疗负担比预计明显增高前题下的结余,表明我们的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还欠完善。一方面是参保者医疗费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是医保基金大量沉淀。这是一种不合理现象。
四是医疗保险基金是参保者的“保命钱”,但对其监管尚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证,难以保证基金的安全。
五是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金保障,应与医疗保险统筹考虑。
为了解决目前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我省今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加强对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的立法,使之具有法律保障。
――加大宣传力度,使全体市民对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条款及参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知晓,使之主动自觉地参保。
――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为实施社会保障而建立起来的专项专用基金,是全体参保者的“保命钱”,是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相关立法不健全、滞后,对危及医保基金安全的行为,相关法规针对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地达到惩戒目的。因此,基金管理应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加大管理力度,通过立法,加以有效监管。
――保证基金收支平衡。基金收入平衡是医疗保险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也是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金收支不平衡,社会统筹基金保障程度低,个人账户支付能力弱,无法满足参保人的基本医疗消费需求。因此,应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使之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一、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的六个方面
住房保障由政府承担,资金也由政府解决。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此前提下,政府运用社会资源来缓解资金困难,这是政府责任的延续。政府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以重要性和可能性排序,有六项。
第一,发行住房特别国债。国债信用极高,融资成本最低,对降低住房保障成本、相对减少资金量有很大帮助。国债历来由中央政府发行并使用,现在住房保障成为头号民生问题,值得为此大胆突破。中央政府可根据全国住房保障资金需要量的一定比例(如20%~30%)代表地方发行住房保障长期(10年)特别国债(或放宽地方债的发行),无记名流通,并给予购买者稍高于普通国债的利率优惠,由地方签约使用并还本付息。
第二,鼓励稳健型大基金进入。稳健型大基金如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保险基金等,对安全要求特别高,这同住房保障有政府信用的特点完全契合。稳健型大基金也追求回报,但是,安全要求优先,只要安排适度回报,相信有直接或间接(购买国债等)进入的可能。而且,稳健型大基金的管理都由政府,对于支持住房保障的必要性和获利稳健性两者之间的平衡,会有理性的思考。当然,不能把稳健型大基金看成政府的钱柜,不能硬性规定数量比例(如现在对住房公积金那样)。以稳健型大基金的巨大总量,所融资金占住房保障资金总量的10%~20%是可能的。对稳健型大基金进入住房保障,也要有鼓励政策,使之获得较为正常的回报。
第三,开启住房保障运行企业债的方便之门。企业债发行成本会高于国债,但可以弥补商业银行贷款不足,也是理想的资金来源。现在的障碍是,发行限制条件过多,这是出于防范一般企业债券风险而规定的。面对以地方政府为信用的住房保障运行实体,传统的限制必须放松。企业债的发行数量,以地方住房保障资金量的5%~10%为宜。
期望上述国债、稳健型大基金和企业债,能解决50%以上的住房保障资金,成为住房保障最强大的资金后盾。
第四,推动商业银行贷款继续进入。商业银行贷款成本比较高、获得也不易,但是,商业贷款仍然是目前中国主要的资金来源,必须继续重视。以全国每年7、8万亿元的贷款增量,提供10%~15%大约1万亿元贷款,约占住房保障资金量的1/3应该没有问题,主要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为鼓励商业贷款顺利进入住房保障,要修改原来针对商业性房地产贷款的限制,降低对于住房保障的土地贷款、工程贷款的门槛。
第五,开放募捐和发行彩票,设立住房保障特别基金。募捐主要对象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得益者,能否成功呢?我们要相信他们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彩票的主要对象应为普通民众。将获得的这两项资金,设立住房保障特别基金,主要用于解决最低收入者的廉租房制度。
第六,打开REITs等金融。保障住房项目运行结果一般为负盈利,独立上市不可能。政府可以用盈利项目与之稳定组合,使之上市,获得成本较为低廉的资金。对于社会资金进入REITs的收益,政府同样要有优惠政策。
二、政府甘挑重担,承担最后责任
三明铁路建设对于我们革命老区的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四条规划的铁路项目,基本涵盖我们三明全部九市县和二辖区,未来的铁路运输前景让人振奋。但是,不含线路改线资金,光光四条铁路项目资本金任务就高达42亿元,对于财力薄弱的三明来说,不但资本金任务极其繁重,未来的前期工作费用不确定性也很高。因此,我们必须对铁路建设项目的预算工作引起充分的重视,确保预算编制的有效,并严格按照预算组织项目工作,实现项目成本的控制。在此我们需要对该建设项目预算进行探讨和研究,切实分析如何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铁路建设项目预算的重要性和特征
(一)铁路建设项目预算重要性
铁路建设项目涉及的投资额非常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投资回报期长,因此必须重视项目预算问题。如果前期没有进行科学的预算,无法把次年度需要筹措的铁路项目资本金和前期项目工作费用以预算的形式明确下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极易出现项目资金不足或者资金浪费等问题,势必影响建设项目和投资活动均难以有序的开展。
(二)铁路项目预算的特征
首先,无论从项目预算的金额,预算的周期,还是建设项目出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方面来说,铁路项目预算工作较一般单位的预算都更加复杂,预算编制难度更高。其次,铁路项目预算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项目建设和项目投资的风险,预算的准确性和有效率,实际执行的可操作性,预决算对比的整改效果和调整方案,都对我们铁路项目工作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组织科学的项目预算,保障项目预算编制符合铁路项目建设实际情况,既可以有效保障各项铁路资金的运营,又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项目成本,为铁路建设单位争取更为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铁路建设项目预算问题成因分析
预算工作日趋重要,但是在现实工作中,预算的编制,往往遇到下列问题:
(一)项目预算缺乏依据流于形式
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涉及的项目较为繁杂,在前期收集整理数据时,由于各个部门对财务预算不甚了解,导致提供的各项业务数据资料不完整,不到位,加之项目预算人员本身也无法对铁路建设项目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分析,导致单位空有预算制度,实际操作中,却缺乏项目编制依据,使预算流于形式,纸上谈兵,可执行性不高。
(二)项目成本和费用难以控制
由于铁路建设项目和一般的建设项目存在很大的差别,涉及的领域很多,波及的城市和范围较大,牵涉的费用过于零散,而且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难以控制的事项,导致对预算项目的费用难以掌控。举本单位为例:一、从市财政的角度来说,省上下达的资本金任务均上亿元,我们基层单位如何站在市本级的角度,分解各县(市、区)年度资金任务、提出资金筹措来源和金额等实质性预算方案;二、我们单位属发改委下属参公单位,主要负责铁路项目前期工作,需要长年跑项目,所以本单位差旅费、交通费、招待费、会议费这几项费用非常大,如何精确算出下一年度所需的费用,既要开源节流,防止超支,轻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负担;又要防止预算的费用不足,影响项目的顺利进行,给单位领导带来困扰。因此,如何核算项目运行成本,控制项目各项支出费用已成为项目预算人员的主要难点。
(三)预决算对比难以有效调整
前期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不到位,再加上铁路项目运行费用的不定性,往往导致项目预决算对比差异过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铁路建设项目牵涉领域过多,而项目费用支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工作人员难以掌控费用的支出,由此预决算对比差异大。而且预算的执行过于随意,缺乏有力的监督,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是存在预算资金不足,就是反相的超支现象严重,单位无法根据本年决算的数据修正下一年度的预算数据,调整难度大,无法进行合理的修正,决算对次年预算帮助不大。
三、铁路建设项目预算问题对策探讨
(一)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全员参与
单位领导必须加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切实了解这一管理的重要性,该项管理不只是一项对单位管理水平加以有效衡量的标准,同时也是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重要方式。全面预算管理最为关键的是对内部资源实施有效的控制、考核和分配,由此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需要保证单位全体员工可以充分认识到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重要性,促使工作人员加强自我约束,强化工作责任心,规范报销流程,还要在跑项目的过程中,注意开源节流,有效防止超支,给国家和地方政府减轻经济负担,促使项目预算得以很好的落实,保障项目成本的节约,最后获得较为理想的预算管理成效。现实工作中,必须让财务人员和前期项目工作人员加强沟通和联系,做到精诚合作,信息共享,互通有无,共同探讨年度预算的重点方向、资金分解、筹措渠道以及费用控制等方方面面。
(二)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
积极引进先进的系统软件,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精准度,保障资料的完备和有效。举本单位为例:一、计财科相关人员必须把省发改委下达的年度资金计划任务作全盘的分解,首先根据线路里程和征迁量对各县(市、区)计算并分配具体资金任务,其次对需要市本级筹措的资金数额、筹措渠道、解决对策,比如是用债券筹资还是举银行贷款,或者采用建安税返还,或者提请省上安排等等各种详尽有效的预算方案;二、对本单位次年度前期工作项目类别、费用成本进行合理的整合、核算,既要保障预算依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又要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最后还要考虑相关数据的配比性和可调整性。因此,要求我们财务人员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务必参考上一年度的决算数据,仔细分析和校对、调整,再依据本年度的实际情况,同时兼顾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和调整,科学地编制预算,合理地制定费用支出,通盘考虑,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比对和控制。由此,才能真正确保预算和项目实际相符合,继而使铁路建设项目预算数据的价值更高,更好的指导项目的各项活动的开展,对项目运行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加强各方面的监督
预算工作已经成为铁路项目相关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预算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决算。我们在组织预算活动中,必须保障预算数据的真实有效,保障预算满足项目实际情况。为了保障预算工作的质量,必须加强预算监督工作,利用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实现预算工作质量的显著提升。以本单位为例,作为发改委下属市直部门,我们的上级指导单位是财政局的经建科。每年年初和年中时,都要布置我们把决算数据和预算数据比对,包括年度资本金任务完成情况、前期项目经费、部门三公经费、人员经费支出等各项精确比对,同时把预算和决算的最后数据一起公示在政务网,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这个单位的费用列支和任务目标完成情况。通过将项目预决算数据公示的办法,保障预算的公开、透明,接受各个单位以及社会的监督。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鉴于铁路建设项目预算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预算的难度,要求我们铁路项目的财务人员必须从全员参与、科学编制、加强监督等多方面着手做起,由此促进预算编制的有效性的提高,确保项目费用的有效控制,为项目建设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二、加强资金管理的措施
资金管理不仅需要制度保障,同时在岗位设置及辅助制度建设方面也要跟上。
(一)明确资金管理重要性
明确一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将这项管理付诸实际,同时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为管理工作有序开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资金管理的重要性现在在基层广电系统当中也可以说是被明确了的,但是知道资金管理很重要不代表就能够搞好资金管理工作,这需要在明确其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学习如何与自身管理需求相结合,这样才能够避免管理的假大空,才能够在具体工作当中将这种重要性融于实际。所以这种学习不仅要在财务管理部门及人员当中贯彻,更重要的是要在领导层中大力开展,这样才能够确保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从全局出发以大局为重。
(二)加强资金管理制度完善
资金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管理虽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如果只是把其割裂开来单独运作必然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管理效果。对于基层广电系统资金管理来说就更是牵扯良多,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制度建设,资金管理只能成为一个概念。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资金管理离不开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两个大的工作面。预算管理是资金使用的规划阶段,成本控制是资金使用规划的具体执行,所以想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就应该把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在过去很多时候,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经常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许多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难以控制,不仅削弱了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自身的管理水平,更加直接影响到了资金的有序使用。所以在新的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及完善中,要建立预算与成本结合的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两者在具体管理内容方面的细化。不仅要在预算编制及管理环节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及自身定位,确定科学的预算编制内容,同时还要在成本控制方面最大限度实现资金合理化压缩,将后勤保障、清洁卫生以及安全保卫等部门采用服务外包的形式转嫁管理费,同时获得更为优质的服务。在具体的资金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推行收支双向管理,最大限度确保资金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与制度化,同时对于节目策划、频道运营等方面也要进行专门化的项目档案管理,落实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情况,推行管理责任制,落实具体管理责任。此外,在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方面也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确保财务管理部门及资金管理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财务会计准确信息,做好资金细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