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09:29:3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教学机智是构建在对教育理论深刻领会之上的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况进行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的形成源自热爱学生的真情实感、勇于实践探索的精神、良好的思维品质、虚心学习的态度和广博的知识。
一、恰当甄别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环节
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目标的差距,为优化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为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节教学,最大限度地利用反馈信息促成教学收益的最大化,达成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二、有效完善的化学教学方案设计
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与教学软硬件环境,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
行为,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意向。拟定科学且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设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知晓学情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与课外阅读等情况,把握学生的情绪与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针对不同情境、不同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恰当引导,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2.进行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师上课的前提和保障,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及课标要求进行活动设计,又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简单归纳,没有从近似真实的课堂考虑,弱化教法、教学媒介、班级学生特点,都是一种只具形式的教案,是无效的。
3.课堂实验的充分准备
实验是激活化学课堂的重要手段,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是搭建抽象概念与陌生物质联系的一个重要桥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实验的目的要求、器材试剂性能、直观性、简易快捷性、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异常或学生理解障碍难易程度等做到心中有数,做好预备实验。对分组实验进行科学设计与管理,既要保障实验安全,又要对各小组予以科学引导,使学生在安全有序的氛围中收获知识与技能。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就需要教师进行技能、技巧的储备:
方法一:给学生下台提供机会
学生的心灵如同一棵刚发芽的幼苗,非常的脆弱,时刻需要教师予以悉心的呵护。身为人师,应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真诚的赞扬,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为学生提供“下台”的垫脚石,使学生迅速摆脱尴尬的局面,从容地走下台去。
项目简介:本文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研究项目“以提升教学能力为主的学科 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研究”(编号:SDYC11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王芳-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汉文化比较
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要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因为教师语言本身起着对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1 教师话语
1.1 教师话语的定义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上传授知识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话语,是在保姆式语言和外国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一种社会语言变体,具有语法简化、语速较慢、更多更长停顿和更多重复等独特特征。
1.2 教师话语的分类
教师话语一般分为课堂英语、教学英语、师生互动和教师反馈英语。
(1)课堂英语
传统的英语课堂话语是指教师用来组织各种关系的,它用于课堂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课堂英语可以用来调动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2)教学英语
教学英语是英语教师讲授知识时所使用的语言。多年来以语法能力为重点的语言教学特别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多数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输入只是一些复杂的语法知识和句法结构,没有趣味性,而趣味性正是可理解输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3)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讨论、提问和回答时所使用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互动,提问是最常见的方式,教师的提问与提问方式以及提问的等待时间和问题的分配成为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对象。
(4)反馈话语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反馈可能是教师话语最常见的课堂功能。例如:表扬和纠错,表扬是对学生的表现的肯定,但普通的肯定不会产生最好的效果。因此表扬和评价应该是具体的和鼓舞人心的。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交际中等待适当的时机去纠正错误,等说话人说完后再进行。
2 国内外研究
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话语的研究是国外语言学家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多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主要通过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来控制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如果使用恰当,教师话语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或学生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从国外对教师话语的不同方面所做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话语在课堂教学中占很大比例。如Nunan(1990)的调查表明,当教师对他们课堂录音进行分析后,最令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在课堂上讲话的数量。教师话语在提问方面所占的比例尤其之高。
而国内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话语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中国国情下的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课堂学习是学生外语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教师话语在许多外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目标语输入。
3 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真正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鼓励、帮助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使他们在有更多的语言输出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真实的语言氛围和环境,在教学中更好地改进教师话语,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3.1 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
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各种英语教学的改革途径。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将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既注意语言知识又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等同于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学习者参与,压缩教师话语的数量,而应该根据学习者群体和个体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教师话语应更重视质量,而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加减。
3.2 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应该通过职业培训和自学等多种途径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话语理论等相关理论水平和英语口语水平、语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尽量多给学习者提供准确、流利的语言输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同时,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3.3 合理利用教师话语,降低情感障碍
要促进教学内容的交流,教师必须把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放在与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习者从中获得交流愉悦和自我肯定的满足,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才有信心去尝试目的语和面对错误。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使人大脑神经放松,并且最终能唤起参与者的兴趣,从而降低学习中的情感障碍,更好的习得语言,因而实行低情感障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4 提高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外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动配合,共同完成语言交际活动和教学过程,合理提问则是促进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在上课前做好详细的提问计划,明确提问重点,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教师应在课堂内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问题应适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问题太难,学习者会知难而退;问题太简单,学习者会不屑回答。
3.5 及时反馈,正确对待学生错误
及时、恰当的反馈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欲望。学习者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馈,应该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加学习者的信心,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待学生错误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但不是说教师可以忽略学生的错误。是否纠错、何时纠错或怎样纠错取决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也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 man.1985.
[2]Nunan,D.Introducing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Penguin English.1991.
首先,教师是学生的偶像,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表情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影响。为此,教师应把激情带进课堂。一进教室就要立刻进入角色,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态上好每一节课,用自己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献给学生,使学生时刻体验到教师的可亲、可近,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去学习知识。其次,老师要把欢乐带进课堂,每节课都可以设计插入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采用幽默风趣的话语换取学生的阵阵笑声,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让他们在乐中求知。教师还要让学生全体参与活动,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其次,教师是一位合格的司机,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驶车辆。
我根据教材内容自制了投影片,由于学校透明胶片用完了,我就利用玻璃片代替,自制了投影片。在教学第十册《燕子》一课时,"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为使学生理解"落"字的妙用,我让学生看插图、教学挂图,用投影片显示出一只小蜻蜒落在荷叶尖上、树叶上的画面,做到文到画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然后,再将简笔画换成静画片,或用硬壳纸剪成实物,涂上色彩,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去体味、想象小燕子那轻盈的体态,同时也让他们体味了作者用词的精炼,使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针对班内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经过一段时间地观察了解后,我对班内学生进行了分类,如能歌善舞的、爱好朗诵的、口技好的、手技棒的等,每一类找出几个优秀学生,每逢班级内有游戏活动,我先安排几个优秀学生为一组,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再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这样课堂就活了起来。
喜欢游戏活动是少年儿童天然的本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参与一项活动,扮演一个角色,这样就能使学生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想角色所想,体验角色之悟。通过全员参与,可以产生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学生团体合作和协调一致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前提就是教师要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动态的调控组织,即教师要具有组织教学的技巧。组织教学的技巧,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同时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智力发展密切相关。教师的课堂组织技巧是课堂教学的“支点”, 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一个组织方法得当、秩序井然,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循循善诱的课堂,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要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
教师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听课情绪有直接影响。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上课伊始,学生的目光很自然地集中在上课教师身上,教师的言谈举止乃至穿衣打扮就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教师一旦精神饱满、满面春风、衣着整洁干练地出现在讲台上,就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而且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就会精神集中地去留意教师的一举一动。反之,如果教师精神疲惫,满脸愁容,衣衫不整,虽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这种精神状态,不但不能令学生振奋,反而对学生有负面影响。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要打起精神上讲台,从一见面就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让他们精神抖擞地专心听课。
2.要及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刚上课时,学生往往心不在焉。他们或刚考完试,还在思索答案;或上节课老师拖堂,影响了课间活动,心中不爽;或刚与同学发生争执,心情难以平静……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这一堂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一定要冷静,要适当运用技巧进行调节,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具体方法为以下几点。
一是起立行礼,调整课堂秩序。教师走上讲台,学生全体起立致意。这虽属常规,但严格执行起来,作用不小。起立行礼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有效集中注意力的办法。它能维护课堂教学的严肃性,能迅速有效地扭转不利于教学的各种情况,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是精彩开场,吸引注意力。当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注意力分散时,可以用精彩的开场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够吸引学生的开场白,必须具备几个前提条件:语言要有感染力,内容要与学生或讲课主题紧密联系,讲话内容要新颖,这样才能取得出其不意、乱中取胜的效果。很显然,要做到精彩开场,绝非易事,需要教师长期磨炼。
三是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稳定,很难长久保持集中。因此,教师应该在不断丰富与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提问、讨论、演示配合等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二、要营造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严肃认真、宽松和谐、生动活泼是良好教学气氛的特征,要创造这种气氛,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做足平时工作,创造良好气氛
良好气氛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一般情况来讲,制约课堂良好气氛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师生关系、教室环境、教师的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生的自身条件等。为了创造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平时就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多培养师生之间的情谊;注重自我思想品质与知识修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熟练掌握每一节课的内容与教学技巧;指导学生将教学环境进行适当的布置等。注意做好这些工作,就能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
2.用美的形象与热情去营造气氛
如果学生喜欢一个教师,那说明学生欢迎他(她)上课,这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创造。但是,这仅仅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一个有利条件,决定课堂气氛的首要条件还得看教师在上课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形象,以及教师对待学生、对待教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情感。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心情不愉快,并且将这种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来,那么,他(她)在学生面前就会显得烦躁、冷漠或迁怒于学生,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紧张起来。一旦形成这样的课堂气氛,就很难将它改变。因此,教师要将不良情绪深埋心里,在课堂上展现出美好的一面,以美好的形象、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与灵活的教学手段去营造气氛
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常常会引发学生欢快的笑声,使课堂气氛轻松愉 快;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宽松。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教师要做到语言幽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长期的学习磨炼。课堂语言幽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语言表达要含蓄,给学生留有领悟的余地;二是要善于“借题发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巧妙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等。课堂语言幽默丰富了,在此基础之上,适当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无疑会给课堂注入一股清风,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愉悦。
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旦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学习时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就会十分专注于学习,学习效果十分显著。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总要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主要有这样几种。
1.要善于诱导
诱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诱导的关键是设置悬念,诱导学生满怀兴致地去猜测,使其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就是“悬念”所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是在上课开始时就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投入学习中;也可以在讲课过程中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长久维持下去。很多教师对此深有体会。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不仅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2.要多表扬肯定
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假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理解不了,只能越听越糊涂,越听越没兴趣。这个时候,激发学生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表扬。人是渴望受到表扬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点滴进步能够被别人欣赏,如果某人受到赞赏,就会产生向前的动力,反之,则会颓废不前。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观察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赞赏、肯定他们,他(她)就会受到鼓舞,学习兴趣就会高涨起来。另外,在课堂上肯定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不仅有助于激发某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学生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表扬鼓励学生时,必须真诚,言语措辞要得当,掌握分寸。
3.要善于启发深思
对于学生来讲,学习能力有差异,对相同的听课内容的理解也会有难易之分。但是,他们都希望通过听讲而获得新的知识,这一点正是他们学习动力所在。教师的职责与任务就是,努力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以求学得更深,收获更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授课内容时,不仅要做到熟悉授课内容,还要做到洞悉授课内容;不但要掌握知识的精髓,讲得更透、更深,还要注意拓展知识,讲得更宽、更广,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因为对知识一知半解而产生消极情绪,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学得更好。
四、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绝非是教师自说自话,而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双方必须相互配合,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成功。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去。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需要运用提问、讨论、练习、实验等方法来组织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遵照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开动脑筋,动手动口,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也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上述方法看似简单,但要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还需教师潜心探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如提问,教师不能简单地问“是什么”“是不是这样的”“懂不懂”一类的一问一答方式,因为面对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简单随便应付,达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学生积极性就会不高,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讲究技巧,如问什么,怎么问,希望学生答什么,如何答等。又如讨论,如果一味地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表面看似可以,但却不灵活。应该启发学生去提出问题,或者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把由学生自己讨论问题变为师生共同商讨问题。很显然,这样的讨论必然是活跃的、热烈的,学生的参与感也是很强的。再如练习问题,如果教师只是把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书面或口头练习,这谈不上“巧”。要讲究“巧”,应当在布置完练习题目后,让大家都进行思考练习,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名让某某学生来回答或者演练;也可以采取综合的方法进行练习,即在练习过程中加进讨论、讲解、指导等方法。只有巧妙安排练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强。
诚然,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绝不局限于提问、讨论与练习。只要教师安排得当,设计巧妙,融入教师的热情,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长梅,欧阳慧.教师素质培养手册[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各种因素、各种关系相互交汇并发生作用的复杂过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其自身的威信对于有效的控制课堂,推动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因素,研究和探讨教师威信的重要性。
一、教师威信形成的影响因素
教师威信是指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教师威信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主观因素。
(1)教师的自身素养,特别是师德修养影响着学生对于教师的整体判断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实际情况的判断力和决策水平。
(2)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水平是教师人文修养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于课堂中教师的专业权威性和教学的掌控能力起着一定的作用。
(3)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方便快捷地想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能够减少学习障碍。
(4)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与学生交往时给学生带来新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5)仪表。教师整洁的仪表、严谨的作风、文明的习惯等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好感,从而建立威信。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社会、学校、家长对于教师的态度。社会尊师重教,对于教师威信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学校领导对于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于教师的态度也是教师威信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心理期望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会用自己心目当中理想的标准和要求去衡量教师,那么学生期望课堂中的教师是什么样的呢?
1.知识丰富,学识渊博。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丰富的教师,能够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经验,运用得当的方式和方法,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
2.互动能力强,善于沟通。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而且是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互动性强的教师能够及时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实际状态,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反应增减知识点。
3.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囿于一种教学模式。
学生大多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师,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的应用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赢得学生的喜欢。
4.良好的师德修养及品行。
师德修养是教师的重要素养,是赢得威信的重要方面。教师若具有公正无私、不偏不袒、认真负责、言行一致的品格,肯定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三、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威信的因素分析
1.教学无计划性或者要求不当。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却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填鸭式”或者“拔苗助长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产生厌倦,从而失去应有的信任和尊敬。有的教师不加分析地实施要求,较为专制地惩戒措施,也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没有要求,只要不干扰上课,做什么都可以,这种“放羊式”的教育最终将造成课堂纪律涣散。可见,以上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麻木心理,影响教师对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
2.课堂的组织管理不到位,掌控能力不够。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因素和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既定的教学计划的过程。合理有效地协调各种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课堂情境,如环境卫生、光线充足、置物有序等要求不足;对于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处理不当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发生问题行为。这些不仅会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而且会影响教师的在课堂上的威信。
3.滥用惩罚手段,造成矛盾激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课堂问题行为,有的教师为了不干扰自己的教学进程,往往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措施。但问题行为较多时,惩罚难免有失偏颇,最终势必造成课堂教学中断,学生的抵触情绪加大,甚至认真听课的学生会厌倦。课堂教学的中心转移,师生矛盾激化,给学生这样的暗示:老师无法有效地管理课堂,威信丧失。
4.课前准备不充分,自信心不强。
课堂教学不是即兴表演,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预见性。有的教师课前没有充分准备,导致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把握不准或者把握不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没有能够充分地有效地把握教学秩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产生不信任,进而对课堂产生信任危机,严重时会破坏教学的秩序,教师的威信必然丧失。
四、树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威信的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师德修养。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知识素养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一种体现。任何时候,学生对于知识广博的教师总是有着一种崇敬之情。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让学生信服。此外,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对课堂教学中威信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寓师德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注重言传身教,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关注教师的行为,只有知识素养和实德修养齐修,教师才能够树立威信。
2.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只关注个别聪明或者调皮的学生,或者进行“目中无人”式的教学;有的教师对于课堂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如学生睡觉、做小动作等,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面向全体是要求教师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关注个别差异是指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学习方式等各有不同,必须考虑到他们的特殊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3.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并进。
一个尊重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希望,总是能够给予他们宽容和理解,这是一种师爱的流露。与要求结合在一起,师爱就具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若失去严格要求,师爱就是盲目的,没有目标的,没有希望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教学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必要时教师可以动怒,以引起少数学生的警醒。这样不仅不会让学生远离你,反而会获得更多的信任与尊敬。
4.培养情感、养成习惯。
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而且是交流情感的地方。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他们在渴求知识的同时,更希望得到情感的需要和满足。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增进学习效果。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学科情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全方位的调动,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教师以课堂为桥梁建立起情感和知识的双重纽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威信也能够很好地树立。
参考文献:
[1]吕达.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德清.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8.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巴尔扎克也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考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理所当然也应成为教学的起点。教师提问之所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因为它在教学中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认识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更深入地研究它,并在教学实践中更自觉地运用它,以使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一、反馈学生信息,掌控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构成的认知体系,作为各自独立的认知主体,他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如何在复杂变化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手段不断依靠反馈信息来调节教学,掌控进度,课堂有效提问就能让教师及时获取这种反馈信息,也成为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最好载体。
课堂提问的反馈作用是双向、及时而且有益的。作为教师,从学生问答中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和进度,特别是检验其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程度,洞悉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点,找到学生知识的漏洞及发生错误的原因。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是由于教师本身讲解没到位,或难点处理得比较生硬,教师就应该在全面掌握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然后,根据课堂提问中的反馈信息,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作为学生,从自身问答及教师反馈评价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状况,改进自身的学习态度、方法等,使学习更富有成效。通过课堂有效提问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是非常及时、准确、有效的,是教师掌控教学节奏的依据,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当学生答案错误时,恰巧是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反面实例,成为学生深刻理解教学问题的大好时机。由于学生回答的不可预测性,要求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学生的反馈创造性地“设计”出多种方案,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蕴含着教师浓厚的教学艺术功底。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课堂提问的反馈功能,善于捕捉和利用反馈所提供的各种教学契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也就是说新思维的产生总是与问题有关联,问题既是新思维的起点,又是新思维的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主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了纽带,成为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手段。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有选择的关注某一方面的信息,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时候,启发性思维才算真正展开。教师通过有效的运用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完成对知识的发现、理解、研究、创造的整个过程,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备教学提问技巧的老师,能在一个恰当的时间,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语言生动表达清晰,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而有序,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朝着共同的教学目标驶进。不仅如此教师若能在课前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提出一些能够调动学生思维并需要一定主观努力才能解答的问题,就能激发其参与课堂的兴趣,主动思考并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发现新的问题或者得到新的结论,就是勇于探索、发展创新思维的过程。有效的提问可以改变学生懒于思考、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改变唯教材、书本权威的思维习惯。当教师以某个提问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矛盾之处的注意并使其产生疑问时,学生就能在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三、增进师生情感互动,化解课堂突发事件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曾说:“人类的教学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而这种交往是否和谐是以语言作为参考媒介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的交往过程,而师生间的语言交流大部分是用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进行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通过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同学科价值观,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交往和互动,而低水平的提问却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从而使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陷入被动应对的状态。
课堂教学首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思想只有伴随着情感,才能焕发出学生的学习愿望,教师的教学过程理应成为一座充满情感色彩的乐园。师生之间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答对了的学生获得成就感,答错了的学生激发起追求新知识的斗志,这是单纯的组织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到“教师的教”,也感到“自己的学”,不仅是教师“要我学”,而更多的是“我要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体现。因此说,教师有效提问是师生双向参与、进行积极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能化解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变尴尬为亮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课前并未预设到的状况,如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没有想到而一时很难回答的问题或者学生为了哗众取宠故意说出无厘头的答案,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往往会处于尴尬境地。教师若能掌握一定提问技巧,增强自身课堂应变能力,善于即时性设问,就能将变尴尬变为亮点。一位政治老师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中设计提问“你将来打算就业吗?你喜欢什么样的职业?”一位学生回答“我将来找个富婆就不用找工作了?”同学们一边摇头一边大笑。老师并未批评他,而是马上追问旁边摇头的同学:“你为什么摇头,你同意他的做法吗?”好几位学生争先恐后的说了很多反对的理由,课堂交流互动非常热烈,在对错误观点的驳斥中学生在情感上普遍认同就业的重要意义,原本尴尬的课堂片段成为教学出彩的亮点。
总之,教师课堂提问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功能绝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这三点,而是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当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课堂提问,精心设置问题,让隐藏在高效提问背后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显国,《课堂提问的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74-01
在传递和延续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才能保证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声音的控制
课堂教学的语言,对于音量、节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对声音加以适度控制,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速、音量的适中,是教师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要准确规范、要精练简明、要通俗易懂、要富有启发性。
1.1语速、音量的适中
讲课要求音量充满全教室。不知道合理使用嗓子,不懂得发音的技巧,结果要么声音太小,学生听不见,影响教学效果;要么扯起嗓子喊,过分使用声带,造成声音嘶哑,损害自身健康。根据我自己近些年的工作经验:在数学课上,语句精炼,速度放缓,能让学生有空去理解问题。
1.2节奏的控制
讲课说话的节奏太快,是许多新教师易犯的毛病。我们常常忙于自己讲自己的,疏于关注学情,往往老师讲得尽兴,讲得认真,结果老师提问,学生呆了,根本谈不上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了。节奏过快,使学生的大脑对听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语言节奏过慢,降低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俗话说的好:“教学相长”。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应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要求等各种因素相适应。比如当新老师开始上课时候,一会就讲完了,而学生还没有领悟到老师讲的要点,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首先在语速上要控制,这样才能给学生想象时间;其次,语速要慢,节奏感要强,吐字要清晰,咬字要准确,当然,教师也不能从头至尾一种语速,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适当的加速或减缓语速,这样更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了学生的好奇心就是激发出了学生向上的动力。再比如班主任语言要有一定的威严,一定的威慑力,这样才能管理好一个班级。再比如讲授科学课时,老师需要做实验,一边做实验,一边讲解,这个时候,老师的语速要放慢,语言要规范、科学,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推理判断和思考的时间,当教师在归纳叙述科学概念、科学结论时,更要逐字逐句讲准确,这样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基本的专业概念和科学方面的原理。
1.3声调的掌握
声调上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变化,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语言技巧。合理掌握声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果。语音语调的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无变化的温吞水式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提高音量、降低音量、沉默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来讲,教学中讲到关键点时,或需要强调突出的某个问题时,可以提高音量,放缓速度;在进行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讲解的内容时,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惫状态时,应及时变换语音语调,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活跃到课堂中来。
短暂的沉默是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引起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激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当教室内比较喧闹时,教师利用短暂的沉默,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比如,讲完一课的重点后停一下―然后再轻声地重复一遍。或向全班同学公开提出问题后,适当地有意地停顿,都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2 讲课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学问,中国古代的教学论著《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讲课的教师,讲起来娓娓动听,引人人胜,不善于讲课的教师,则是平淡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先过语言学问这一关,使课堂语言做到以下几点:
精练简洁:每一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直达目的,突出重点。泛泛而谈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
通俗易懂,条理清晰:语言虽然要求准确规范但也不是越咬文嚼字就越好,而应力求对教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条理清晰,让学生能够听明白。
富有启发性: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路,应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时,教师要善于“引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
3 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根本的是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是教师教学技能高低的最直接体现。然而,不难发现,目前教师的教学工作似乎陷入了一种机械式的误区,造成课堂效益低下。因此,如何向课堂要效益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模式
(一)制定可行、可量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大,目标的制定不是给大家看的,而是具体实施后可以检测的,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进一步改进、提高教学效益。
(二)激发学生兴趣,主动贴近学生。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新月异,书本上的知识,某些学生在课下俨然已经知晓,如果教师还是在课程上重复这些内容,则势必会遭到学生的厌烦,学生在课外获取的知识量势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影响,教师应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将这些内容再次向学生呈现。
(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对于那些浅显易懂、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不必花费过多时间;而对于那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有疑问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得出答案,而不是机械式地记住结论。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教室的广泛运用。
1.计算机教学方式的改善
在传统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对集中于机房的学生采取手口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只对全体学生有普遍性,而不具备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教师没有客观的反馈。因此,组建小组学习十分有必要。学生与其他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大家共同讨论,互帮互助,既增强小组内部学生的学习效果,组与组之间又可以互相交流。
2.任务型教学手段的使用
在操作性强的教学科目中,例如,物理、化学等,教师可以将每个知识点分割成不同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任务。对于这些任务模块,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遇到难题,教师给予解答。每一章的知识都可以看做一个大的项目,这种项目有利于学生提高动手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学生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整体把握课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有充分了解。例如,教师需要对文本的体裁、人物、故事情节、发展过程、起因和结果等因素都很熟悉,不仅知道本文写了什么,还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思考作者叙事的过程,以及这样写的原因,从文章的写作中提炼出学生的写作要求,了解平时学生的写作习惯。
(二)学生参与的关键是教师有效的提问。
教师准确地把握课堂内容是师生互动的前提,而互动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效的提问。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启发诱导式都是有效的提问方式。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更要善于追问,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都要进行补充,对学生的回答再次进行提问。
(三)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解答,在学生完成问题后,要给予评论。
(四)因材施教,与学生做朋友。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如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差异、学习习惯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只有摸清这些底子后,才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继续巩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努力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背景材料与启示.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教学语言;知识性;趣味性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利用课堂来传播知识、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
我们常见这样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造诣很深,但因不善于口头表达,常常使听者大失所望,这说明教师的语言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脑力劳动的效率。也即,课堂语言的恰切使用实为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要素。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日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试着将之具体为知识性、趣味性、激励性和凝炼性四个特征。
1 课堂语言的知识性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我以为,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初中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复习这样的“软任务”,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也即,要在每一个45分钟下来,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份”,日积月累,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深入的钻研和理解,力争吃透教材、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每一个知识要点。
随着现在学生知识面的加宽,以及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课堂上的内容往往会引起他们对跨学科或课外知识的联想,并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比如语文教学中记叙文所涉及的历史、政治问题;知识小论文所涉及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数学等问题。这当儿,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你那圈“智慧光环”,认真而力求准确地应付类似的每一个问题,这样不仅树立起了形象,而且让学生觉得上这节课同时可以学到课外的东西,以加强45分钟课堂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则需广大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2 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够的,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原本预期的效果便 于无形中大大削弱了。
从客观角度分析,每天一堂接一堂45分钟的课,即使知识容量再大,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学生来说,仍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媒体领域的渐渐“入侵”,语言幽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如;当我发现安排在下午的课中,有个别同学“神思恍惚”时,便加重语气提醒说:“某某同学有些‘目似螟,意暇甚’了吧”!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同学会意的笑,自然要比生硬地抛出一句:“某某同学,不许开小差”!效果好得多。“目似螟,意暇甚”一句,学生在初一课文《狼》中即已学过。旧语重提,既引起了该名学生的注意,又使全体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巩固了旧知。这个例子显示了课堂教学语言趣味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我认为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使用中又有其内在的差别。含蓄、温故知新式幽默固然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性过强的“趣语”,也会弄巧成拙地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喧宾夺主”式的过多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3 课堂语言的激励性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
心理因素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课堂中,教师一句可能自以为无意性的“评语”,往往会左右此后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一生的命运(“皮格马利翁效应”正是这样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将课堂中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兴趣,强化效果。比如当某学生被提问时答案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燥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甚至思维停滞;倘能亲切和蔼地对他(她)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然后对全体学生提醒说;“大家也好好想想看,其实这个问题从某某 角度考虑很简单嘛”!这时,那位同学往会成为第一个抢答者,其他学生也会纷纷踊跃思考。这种“评语”既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励了群体,也促进了课堂提问的尽快解答。由此可见,教师课堂语言的激励性作用是大有利于教学的。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截然不同:有的使人昭昭,有的使人昏昏;有的醍醐灌顶,有的如斩乱麻。可见,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要教师专门设计和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为了使教学真正在学生的发展上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需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可以说,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那么教师如何进行创造性劳动,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并能把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一般追求具体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从目标确定、教学过程到课堂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为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主体的思想。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头脑中要有学生,应时时思考学生原有基础如何?他们能接受吗?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怎样?教学设计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总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强,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
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学生的差异不只是表现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或教学的结束阶段,而是表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表现在教学的全过程。面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现差异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1.树立学生个性发展观。教学从根本上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不是各个方面的平均发展,个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全面发展。只有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适合自己特质的发展,全体学生才算都得到了发展,教育才算是真正面向了全体,这样的教育也才是成功的教育。只有树立了个性发展观,尊重差异才能有现实的教育学基础。
2.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首先要研究和了解学生,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根据学生特点施教的前提条件。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通过观察课内外活动,分析学生作业、作品,与其他任课老师交谈,以及家访等方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大体特征,弄清楚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生理条件、健康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智力发展特征等。对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得来的学生情况要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出每一个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以及教学中的日常表现特征,为因材施教提供准确的依据。
3.针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的要求很难实现。这就需要对传统的班级教学结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造。教师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大体的分类,结合具体学科和活动,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类,然后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测试评分等方面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把集体教学、分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等各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差异。
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应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个别差异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年龄、人际关系、学业成绩的变化,其个别差异也会发生变化。教师也要动态地看待学生的发展,适时改变策略。
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每个学生在性格、背景、智力水平等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班级的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增强教学实效。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处处为学生思考问题、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主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能动性。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索的参与条件,使学生能学。
2.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置教学过程时,必须密切地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不同层次、不同素质,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并且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努力创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3.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学手段也日益更新。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逐步走进课堂教学,并且成为优化教学过程的新手段之一。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四、改变自身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于教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承认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主的、发展中的个体的权利,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极大,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地获取相关经验,以及能否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1.教师必须相信学生。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相信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用积极的、乐观的眼光和态度估量学生的天性,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多关注学生身上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求和倾向,也就是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要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要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允许学生犯错误。教育的任务就是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2.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内在资源,也是教育努力的重要目标。我们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反对片面强调教育统一性要求而忽略学生独特性和兴趣的做法。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差异,而不能一味地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而应认真研究现代学生的特点,采取积极引导措施,有效地和学生沟通,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和配合,从而达到教育和影响他们的目的。
3.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生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有着独立的人格尊严,有着独特的思维和观念,也有法律规定的特定的权利。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学生的社会地位、人格尊严、思想观念和权利,平等地看待学生。我们需要师道尊严,更需要平等相待。
参考文献:
[1]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余文森著.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对课文中精彩部分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作以描述,使抽象的东西给学生以鲜明的形象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分析《孔乙己》中“踱”这一走路姿势,用描述性语言:“踱”就是昂首挺胸,双手后背,迈方步。更好的解释为:标准的“踱”步,正像早晨从鸡舍里刚刚放出的公鸡,抖擞过全身之后,扇展两翅,随后拉开架势,凌傲一切的迈步姿态。这样的描述会使学生脑海中产生活脱脱的形象,再由这一动作去看迈“踱”步的人走过“短衣帮”成群的店面的神情、心态,去领会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较隐含的问题,就容易多了,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再如,我在教学《春》一文时,用自己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了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春色,引领学生体会春天的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接下来,又引导学生背了两首描写美好春光、富有优美意境的古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把学生们带到浓浓春意中,去领略春的勃勃生机。
二、简练、准确的概括性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可见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语文课堂上,简练、准确的教学语言可以营造美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想象,开拓学生智慧,触发学生灵感,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干净利落,恰到好处。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仍以《孔乙己》文中的“踱”为例,对“踱”的意义概括:表现了“长衫主顾”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神气。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阶级分明的环境。
三、承接、过渡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