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09:29: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一、古代汉语教学的传统文化传承作用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
(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省“文化兴省”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容乐观,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对省内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涉猎面不宽、学习程度不深、国学知识不全面;对国学知识把握不准、学习国学知识的主动性不高、对国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等,而目前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也令人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容佛、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中国古代诗、词、戏曲、古文、小说等文化形态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素质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国学教育是基本认同的,认可古代文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功能,而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国学知识最多的渠道。但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情况并不理想。比如,部分高校或专业并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或相关课程,而受学科分野、学时压缩等因素影响,古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呈弱化趋势。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学习国学的主动性不高,古代文学作品不好理解,老师的授课积极性受影响,学生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偏移等因素,都影响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为了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必要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科学的规划。
大学生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传统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两个部分。传统人文知识主要对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修习积累,而人文素养则是经过传统文化知识等的浸润、内化后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等等。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同时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1]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优良载体,基本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比如许多高校存在重视应用技术、应用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古代文学课程,并没有真正得到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压缩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有古代文学课程,而其他许多专业并没有将古代文学课程列入必修或选修教学计划。与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相关的一些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也没有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
2.课时压缩。
目前许多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着课时压缩现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跨度较大,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而在课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学内容泛化,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着注重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朝代概况、作家作品的介绍,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不能深入、全面,存在泛化、概括化的现象。另外,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比较简单,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这都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们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不是积极主动的来学习和阅读国学知识,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知识外,有些学生很少阅读古代文学的作品和书籍,学习途径显得比较单一。
鉴于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国学教育,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国学教育的不利局面。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国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评介体系等很多方面要对大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后,接下来,就应当了解目前我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以求找出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更好办法。古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当前教学活动中由于专业限制,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设差异很大,甚至不开设此类课程,平时所教授的也是围绕考试范围展开,侧重点在课本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而不注重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不明显,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2.市场经济下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在21世纪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重利重直接效益的思想,这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看到成效的,因此,学生对于老师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免有厌烦的情绪,不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开展。
3.古代文学的特殊性。古代文学与现代话语在语法、构词、词义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比较吃力,需要下大工夫去学习、理解文章的意义、思想,教师想着如何教好学生,学生想着如何学好知识,侧重点均在知识的学习上,也就忽略了对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行学习。
4.部分老师对教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法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作用没有信心,被动的进行教学活动,必然使有限的教学活动收效甚微也是一个原因。没有能够效的利用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开展不同形式的拓展教学活动,没有能够实现教学中的最大化,这是教师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不够的弊端。
对于更好地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诉,对于在古代文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古代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客观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评价。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的教学时,对于其中的传统的文化,要教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想进行分析评判,去粗取精,对于精华要吸取,对于糟粕要舍弃。例如,《论语》中教导子女要完全听从父母以及关于“违”、“孝”的教导,如今,这个说法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父母与子女其实是平等的,父母的话不一定全都是对的,子女不应为父母的附庸和愚孝,父母有错的地方,子女也要指出并进行纠正。对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仁、爱、孝、诚、信、恭、俭、让等,朴素、温暖、智慧的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传承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传统文化教育要与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古代文学是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直接媒介,教师在进行传统教育时,不能搬开教材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应当使两者相互结合,例如,学白的《将进酒》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其怀才不遇,但又拥有远大抱负的伟大志向,教师可在这是教育学生,不管现实有多么残酷,人只要有一个伟大的抱负,一个认定的人生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艰苦奋斗自古就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注重古文字的教学。中国文字从古代到现代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再到现如今的简化字,文字的发展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适当穿插对古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古文字的构形法、构意法,了解古文字的基本含义,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天”的甲骨文是,《说文解字》中有这么一句话。“天,颠也。颠,顶也。”指的是天是在人的头顶的,有的解释是正面站立着的人,也反应出了天人合一这一古代著名的思想观念。
4.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自古就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教师自身不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就不足以去教学生,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完善自身的修养,学校也要定期对新进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培养教师的良好美德。
我们知道,奴隶社会中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直到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突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范围。而家族教育思想也从此时开始逐步进入当时人们的观念之中。从西汉武帝起,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用儒家思想教育青年子弟。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这使得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儒家思想核心地位的确立,不仅对于中国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同时使得家庭教育观念也产生了变化。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重视子女人格的完善。因此,家学内容中,伦理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重义轻利、克己达仁、质朴节俭等,教育子女提高精神品质的修养。对世家大族来说,这其中还会包括家风教育,内容为维持家庭内部秩序的家庭道德认同。对于综合知识灌输及学术艺能的培养主要是豢养教育,即对子弟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包括吃饭、说话、缝补等生活技能,识字数数等基本知识,男女礼让等基本礼仪规范。其次是在此基础上的专经教育,除传统的经学教育,史学、文学、科技、医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并根据家学传统,有所侧重,体现家学传承。
由儒学及其所引申出的一些教育思想在各个家族对族内子弟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据《吴门袁氏家谱》卷八“世范二”记载:
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首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之奉。其不能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
由此可见,儒学在家族教育中占有十足的重量。
二、家族教育思想在家族中的传习
家族是中国文学传承的重要载体,所谓“文学世家”,就表明这个家族必定具有整体上的较高的文化及文学修养,同时这一家族在民间大多享有“书香门第”之誉;其家族子弟也必定尽显才学,鸿儒出入,才俊往来,即后人所谓人才群体化、家族化,这是文学世家不愧为这一美誉的最基本的前提。
家族教育主要的传习方式是以家族创办书塾、书院和文社为主的,督促子弟读书,使家族文化前后承继便是各个家塾的题中之意,如无锡荣氏家族的梅园豁然洞读书处、建德周氏家族的宏毅学社、师古堂都是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家族性书院。
就族内子弟学习而言,家族必聘用品学兼优之师,为之讲授。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伦理道德教育、综合知识灌输及学术艺能等方面。其中不乏家族固有的传统和思想。“我家田间来,世唯耕读敦。邻里久相习,谓是礼度门。即今风俗移,犹能谨篱藩。”(吴锡麒《七十自述八首》其四)
而以家族为单位的书塾、书院和文社等可以被看做是小型的教育机构,儒家思想的传播与诗文的习作训练都有赖于它们;同时,它们的存在又可构建成一个网络――将各个家族的文化、文学聚而合之,从而形成上通下达的传习系统。
黄本骐《南屏叶氏文会序》云:自古人才之盛,文治之昌,多起于一邑一姓之中,而所以化成于其乡者,赖有切磋以集其益,故党庠家塾,其入学考校与州序同,由小成迄大成,必以敬业乐群、论学取友为要,盖相关而善,乃教之所由兴也。
三、古代家族教育对家族文化的重要影响
家族内部的文学传承应该是当时文学传承的重要方式和纽带。如果仅有家族这一载体形式上的存在而没有其内部文化的继承和延绵,那么文学的历代传承是不可能通过这个载体得以始终延续的。因此古代中国文学得以长期地延续不衰,除了家族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得以传承外,还因为中国社会内部文化传承的不竭动力的推动,这种家族内在传承推动力正是文学延续重要的纽带。
中华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下了丰厚的遗产,这包括文学、史学、哲学、医药、戏曲艺术等等。而家学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继承过程中的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途径。
正如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累世经学”条云:“古人习一业, 则累世相传, 数十百年不坠。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业乎!”这就是所谓的“克绍箕裘”,也即对文化技艺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秉承祖业, 衣钵相传,一门数代研习某种知识或技艺,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藉此延续、留存,并不断发展创新。
而在文学领域内,以文史作品为例。古代许多史学名著都是家学传承的产物。《二十四史》中,《史记》《汉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南史》《北史》等历史著作,都是和这种家学密切地联系着的。《史记》《汉书》,都凝结了父子两代的史学修养。《梁书》与《陈书》是南朝历史学家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南史》《北史》 的作者李延寿撰写这两部书,是继承了父亲李大师未竟的事业。当然各代的成就不免参差。
中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代复一代的接力赛中得到最有效的传承。尤其是战乱时,家学对学术的保存更是功不可没。中国古代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文化从京邑学堂转在家族中得以保存。待政局稳定后,官府从民间擢拔有识人才入仕,学术重新回归国家,得以流传下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融入途径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
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作者:程繁钊 单位: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古代汉语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涵盖的知识相当广泛,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还涉及天文、律历、姓氏名号、礼仪风俗、车马宫室、职官地理等相关知识,这些内容本身就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在。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典籍大多以文言文写成,古代汉语课程的主要讲授对象就是文言文,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来,以实现古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现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一些看法。
一、从汉字入手,注重解析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没有断流的文化,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利用汉字表意性强的特点,结合字形分析,不仅能让识记古词汇的过程更容易,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因为对学生来说,从汉字入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以下略举几例。
1.从汉字入手,了解古代的宫室建筑。
《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之王天下)载:“上古穴居而野,後世}人易之以宫室。”《说文》:“穴,土室也。”字形从“宀”,像房顶,下应为“凵”,组合起来,其实“穴”是一个半穴居的土屋,下“凵”是向下挖掘成口袋状的洞穴,“宀”是在地面上用草扎制的屋顶。段玉裁注:“引申之凡孔窍皆为穴。”《说文》:“宫,室也。”徐复《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据半坡圆形房屋遗址复原,其房屋乃在圆形基础上建立围墙,墙之上部覆以圆锥形屋顶,又于墙中部开门,门与屋顶斜面之气窗孔呈‘吕’形,此种形制房屋,屋顶似穹庐,墙壁又似环形围绕,故名为宫。”
通过字形分析可见,最初人们是选择天然的洞穴居住的,后来发展到半穴居的土屋,后来才有地面式建筑。
《晋灵公不君》载:“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这里有两个动作“登”“下”“趋登”,教材注释:“快步走上堂去。”那为什么要有“登堂”和“下堂”之说呢?“堂”,《说文》:“堂,殿也。从土,尚声。”字形从“土”,意思是堂下有用土夯成的地基,所以“堂”是有屋基的正室,因为地势较庭为高,所以有阶,进入堂就有一个登阶的过程,堂后有室,故而成语有“登堂入室”,文选中也就有“登堂”和“下堂”之说。
2.从汉字入手,了解古代的车战。
《烛之武退秦师》载:“晋军函陵,秦军锬稀!苯滩淖⑹停骸熬,用如动词,屯兵。”《说文》:“军,圜围也。四千人为一军。从车,从包省。”段玉裁注:“包省当作勹,勹,裹也。,勹车,会意也。”“军”是个会意字,从“勹”从“车”。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从》:“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
古代以车战为主,以战车为中心,一辆战车上有甲士三人,有步卒七十二人,合称一乘。军队驻扎时,用兵车作为掩体,围绕在军队驻扎地的周边。所以,“军”可作动词表示“屯兵”,后引申作名词。
3.从汉字入手,了解古代的礼仪。
《晋灵公不君》有“稽首”这种礼节,如何行礼?《说文》:“稽,留止也。从,从尤,旨声。”“稽”是“停留”的意思。孔广居《疑疑》:“,木之曲头止不能上者也;尤者,色之美者也;旨,食之美者也。美食、美色皆足以留滞人。此三体会意也。”可见,“稽首”这种礼节在行礼时,头要在地面上停留一段时间以示尊敬,应当是一种比较郑重的礼节。
二、合理补充教材,注重文史知识的讲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古代汉语文字繁难,学生很容易有畏难情绪,常常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若能将生涩的文言文放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理解,让课程妙趣横生,更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下略举几例。
1.适当补充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
《宫之奇谏假道》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复”是“再一次”“又一次”的意思,有学生追问:“第一次借道是什么时候?”教师就需要补充《左传・僖公二年》所载:“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君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从中,学生既了解了第一次借道的经过,也对虞侯的贪婪以及宫之奇劝谏不成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
《齐桓公伐楚》载:“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齐桓公伐楚,为什么要侵蔡呢?补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有关记述:“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为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因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通过《韩非子》的记述,我们既了解了文选所记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同时对管仲的深谋远虑也有了初步的认知。
2.适当补充相关风俗的讲解。
《段于鄢》载:“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武公在申地娶女子为妻,为什么要到申地娶妻呢?原因是“同姓不通婚”的风俗。郑国是西周王朝分封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国最早的诸侯是郑桓公,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是周宣王的弟弟。所以郑国以“姬”为姓,这就意味着,郑国的诸侯不能从周王室以及其它的姬姓诸侯国娶妻。而申国为姜姓国,符合异姓通婚的风俗习惯。
《触龙说赵太后》载:“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有学生奇怪,为什么要握着脚后跟哭泣呢?据刘向《说苑・修文》的记载,古人亲迎时,男方要带上“屦二两”即鞋两双到女家,出嫁女的母亲要在夫家送来的两双鞋子中取一双给女儿穿上,然后整理女儿的发笄和衣裙。在穿鞋、正笄、整衣的同时,母亲就要作最后的叮嘱,让女儿善待公婆,对丈夫不要生出二心,千万“无敢回也”。然后,出嫁女拜辞母亲,母亲在房门口亲自把女儿交给女婿。接着,女儿在堂上拜辞父母,在大门口拜辞诸母,最后随夫上车。“持其踵为之泣”正是母亲“取一两屦以履女”时一个很自然的动作。因为要亲手给女儿穿鞋,自然要“持其踵”,而“为之泣”就是一边给女儿穿鞋一边叮嘱说:“无敢回也”。
3.适当补充相关礼仪的讲解。
古人的见面礼分为揖、拜、稽首等。这些见面礼在文选中经常出现,如不加区别,对理解文选会有较大的影响。揖,又称揖让,是最普通的见面礼,行礼的时候,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左掌与右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向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于胸前,拱手为礼。这种礼节多用于文官。拜,也称拜礼,古人一般拜两次,称为“再拜”,如《齐晋之战》:“韩厥执絷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这种礼节较揖礼更为恭敬,行礼时,下跪后两手拱合,低头至手与心平。稽首则是最为恭敬的见面礼,多用于下级拜见上级,晚辈拜见长辈,臣子拜见君王。行礼时,先拜,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前边的地上,头要在地上停留一段时间以示尊敬,整个动作比较缓慢。《齐晋之战》所载“执絷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是春秋战国时期,战胜国的将领俘虏战败国的国君时所施的礼仪,手持绊马索进前,行再拜稽首之礼,恭敬地进献美酒。可结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所载:“子展执{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子展在俘虏陈侯时以同样的礼仪对待陈侯。
4.适当补充车马制度的相关知识。
《齐晋之战》提及齐军和晋军主帅所在的战车以及车上三人的位置,若不明白他们各自的职责,对下文的理解就会有障碍。所以要补充古代战车中位置的相关规定:古人坐车,以左为尊,所以战车也是一样,一般尊者居左,主射;御者居中,主驭;车右自然在右侧,手持长矛或长戟,除了保护尊者,防止敌人靠近战车以外,还必须在车受到阻碍时,让车子顺利前行,故而车右一般都是孔武有力之人。因为主帅的战车之上有指挥作战的战鼓,所以尊者居中,御者居左,车右仍然在车子的右侧。
《齐晋之战》还有“骖\于木而止”一句,所以要补充说明骈、骖、驷。两匹马拉一辆车称为骈,三匹马拉一辆车称为骖,四匹马拉一辆车为驷。驾车的马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马和服马之分,中间负责驾辕的,为服马,两边的马叫骖马。
三、转变观念,采用多种先进手段和教学方法,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师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古汉语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语法等知识的讲解上,更应当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塑造学生的品格,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如在讲授《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时,要能结合当前的大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为人处世的准则:《论语・学而》中注重自身道德文化的修养;《论语・微子》中“我行我义”的精神风范;《礼记・教学相长》中通过不断学习来发现不足,发现困惑,然后不断进步;《孟子》:中“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些内容都反映着我国人民的优秀品质,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体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运用多样化的先进教学手段,如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图片、视频再现古代历史、诗词画面,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利用互联网,通过QQ群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通过提供自学参考书和网站的方式,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真正通过古汉语的教学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徐复,宋文民.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语文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突出了高中语文教学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特性,为培育更加全面优质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在高中语文教学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生活在越来越多的文化形态中,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机会越来越少,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传统文化修养不高,在知识方面表现为对所学的名句名篇了解甚少,在生活方面则表现为对一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节日意义不清,尊老爱幼这样的传统美德被抛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带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待客礼仪、称呼礼仪对学生现代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既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又能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纠正那些不良文化对他们心灵的侵蚀,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文化素普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高其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作品的精华,帮助学生形成乐观而平和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知识,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认识文化、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的视野,从而形成更加健全与高尚的品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加强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诵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资源中不乏经典之作,很多优秀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性,包括尊重师长、热爱国家、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诵读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让他们在押韵的读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可以获取更多的人生哲理。其中,诵读古代诗词作品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教师示范与学生跟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自由通读与全班齐读的做法,根据所选作品的内容来灵活进行诵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传统文化作品的魅力。比如,在朗读古代诗词时,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基础的朗读节奏和诗词韵脚,既要掌握诗词阅读的停顿大规律,按照一定的诗词朗读原则来有感情诵读,又能在不同的朗读韵律间感受诗词特有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形成一定的心理共鸣。
2.2以背诵为基础,加深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理解能力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尤其适合古代文言文或诗词的学习,要想达到学生出口成章的目的,就需要对名家诗篇进行一定的背诵积累,通过背诵训练不仅是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多的是增强了他们的文学功底,对应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能进一步提高。因此,要适当运用背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较大,对于古代诗歌或文言文的背诵,应该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教会学生通过联想或理解方式来提高背诵效果,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背诵优秀文化作品的潜质,引导他们参与到文化经典学习当中。
2.3开展语文特色活动课,将传承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传承 途径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当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严重缺失。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从诗歌鉴赏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代的经典之作,这些优秀的古代诗文透出了汉字的魅力,其中蕴涵的建筑美、韵律美能让人获得巨大的提升。所以,教好古诗文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内蕴,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进行古诗文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借助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教师可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文,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诗文的韵律美。如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沉郁之情。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学识和人生经验所限,很难把握诗人的这种沉郁之情。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就能更好地感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岳阳楼和洞庭湖壮阔的景色,然后进一步感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孤身一人飘零的孤独感,最后感受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壮志难酬的沉郁顿挫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诗人情感的变化。通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独立体会诗歌的情感变化,学生的古诗文学习兴趣也将逐渐增强。
1.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文进行多色彩的处理和多元化的归纳。这种方式能通过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高效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做一介绍,让学生对该篇课文的背景知识有所认知。紧接着教师可以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一种醒目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给学生一种震撼,并且给出相关链接,将现代人学习这种为民、为苍生而尽心尽力精神的实例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这种精神。学生在这种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对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深刻而良好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能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以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1.3重视课外活动
开展多彩传统文化活动,掀起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首先是结合教材中 的 综 合 性 学 习 举 办 的 活 动 , 如 《 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漫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其次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如“侗歌班”、“芦笙队”、“琵琶班”等;再次是由语文兴趣班开展的《戏曲知识大比拼》;以及由学校书法班、国画班、民乐班和德育处主办的“毛笔、硬笔书法比赛”、“国画比赛”、“民乐比赛”和“古代名人志士故事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的传承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狭窄空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2、培养学生中学语文鉴赏的形式
2.1民俗文化阅读课
通过开办鉴赏民俗文化的阅读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阅读课的内容参入一些诗词的阅读,与不同时代的小说作品的理解与戏剧类的阅读,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民俗文化课的开办,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与社会内涵。
2.2民俗文化调查课
由于地域性的不同,所以有着不同的传统礼仪与生活风俗等,要学生了解社会与研究社会的现象,很有必要对民间深厚的民俗知识进行探索厚学习。我们教师必须组织一些调查活动,深入民间生活进行搜索,带动初中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观察的能力,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的的社会现象中去,体验调查活动的生活,探索人类的创造性,以及流传至今的各种传统物质文化、行为习惯、神话传说,谚语文化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2.3民俗文化讨论课
阅读,收集民俗文化,由于长时间的蔓延,或有限的读者,采访者水平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完整的情况。根据一些问题,实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从语言、节日、文学作品等作为讨论的切入点,对出现的民俗文化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致达到学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目的。
2.4民俗文化作文课
民间文化欣赏是利用各种民俗文化知识,实事求是的进行分析,将分析的过程与最后的结果,综合理解转换成自己对民俗文化知识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作文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总结
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每一个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积极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
地方文化资源是个广义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选择适宜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迹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迹留存之地,许多诗词作品都和文化古迹分不开,有些诗词成就了一方名胜古迹,而文化古迹又孕育了诗词。考察这些文化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与氛围,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之间。此种实践教学一是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迹考察,二则可布置学生在寒暑假等节假日在自己家乡或者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内容可以包含了解这些文化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与其相关的诗词,探讨历朝历代往来文人足迹,分析积淀下来的文化蕴含,并进而结合考察的亲身感受来鉴赏与之相关的诗词,从而感受与文本分析不一样的诗词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孕育下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显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湖南衡阳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广东肇庆的端砚文化、龙母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现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成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从而具有当代特色。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其在城市各处之运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和探寻了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之运用和古代文化在当今之显现。如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楼盘命名、小学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在今天之运用。再次,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地方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地方风物、特产、古迹联系在一起,往往成为传奇、小说的母题,折射当地民间信仰。对他们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调查,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多布置给学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组织的形式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地方戏曲是以艺术形式流传地方传统文化,现在面临发展传播的困境,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戏曲的了解、传播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艺的认同,又从表演层面让他们体会到古代戏曲的魅力,这是对书本戏曲文本的有力补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最后,地方节庆风俗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的内容。节庆风俗,有着显著的时间性特点,每到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则可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相关节庆风俗,就不同地区的差异可探讨原因,同时查找有关节俗的民谣民歌,比较其与传统节庆诗词的异同。
2.地方文学文献整理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而这自然也应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学留存的方式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碑刻文献,传世文献中的地域文学文献搜集,主要让学生到地方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找出相关地方文学资料,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献查找知识,使用文学电子软件,用地方特色词汇搜索出地域文学作品。出土文献的地方特色文献搜集,主要是搜罗整理地方近年来出土文献以及文物古迹、碑刻等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主要的文体有楹联、诗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与文化资源调查共同进行,如组织学生在考察文化古迹、调查地方特色文化与调查地方民间传说、戏曲等时同时进行搜集文学资料,把参观走访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手记录下来。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搜集的文学作品汇总,分文体、分内容整理。这些搜集与整理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对地方文化进行课外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以此作一个选题,几位同学组成兴趣小组,把相关问题探讨清楚,弄清来龙去脉。如学生在调查某个古迹时发现在此题咏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师据此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曾经到过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过此,在此题咏的诗词主题有哪些等等。这类学习研究无论选题大小,都为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让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从学习深入到研究的领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选题是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己发生疑问而产生的,对学生而言有研究兴趣和动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将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汇总,继而可以向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方向进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承继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目标之一。课外考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承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识底蕴,另外也在宣传活动中加强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将古典文学知识运用到宣传写作中。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课外考察的时候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古文游记写作等。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参加一些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二、地域文化与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必然不能拘泥于课堂,要走进现实生活。而地域文化也广泛地存在于课堂之外的生活之中,故而在实践教学的开展方式上二者也可以很好地融合。
1.课外考察
课外考察是了解、利用、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这类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如布置学生查阅文物古迹的历史地理资料,检索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外出参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感受其历史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参观完后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诗词作品。二是调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地地域特色,从建筑、街道、饮食各个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观察与积累中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当地特色文化。三是走访民间艺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记录那些还存留在口头的故事、戏曲,对一些演出以图片、录像等形式拍摄记录下来。总之,课外考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掌握调查、走访的研究方法。
2.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现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许多高校以学生项目申报、立项和完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许多大一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关注地方社会、地域文化做完选题,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调查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就曾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学生以三四人为一组,以当地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历史考察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来做调查研究。学生通过从撰写申请书到实地调查项目内容及至完成结题报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和加深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社会资源,因此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径。而这样一个合作平台,也同样可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则为合作奠定基础,让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联姻。一是可在地方图书馆建立文献整理实践基地,让学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联、地方戏曲文本、地方历史文献、地理方志、当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馆等作为学生文化实践基地,调研地方谣谚、地方风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与古代文学之关系。笔者曾让学生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调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称由来,并由此分析与地方历史和古代诗词作品之关联。
4.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学生社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地域文化类社团,这种地域文化类社团是以对地域文化共同的兴趣而集结在一起的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其活动形式也更为自由轻松。因此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宣传。一方面是将地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进行宣传介绍,这类介绍可以社团刊物为载体,刊载一些介绍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关诗词,或者开展地域文化的专题讨论,举办一些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吟诵比赛,邀请当地艺人进入校园进行传统戏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传,如以社团活动的方式组织社员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到市区一些地方进行宣讲、传发。或者撰写相关作品在校报、地方媒体、网络进行刊发宣传。这些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文学、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5.学生学术沙龙
今天的大学生已是自主独立、个性张扬的一代,学生学术沙龙已在高校普遍开展,这种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的交流方式让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更为自由、自主。学术沙龙大多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而地域文学、地域文化易成为这种专题讨论的重要选题,故学术沙龙也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以地域性视角来探讨古代文学的选题,结合了古代文学的学习,同时又观照了本地特色,让讨论者更容易找到共同兴趣。因此以学生学术沙龙方式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开放、轻松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对有地域性特色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
地方文化资源是个广义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选择适宜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迹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迹留存之地,许多诗词作品都和文化古迹分不开,有些诗词成就了一方名胜古迹,而文化古迹又孕育了诗词。考察这些文化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与氛围,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之间。此种实践教学一是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迹考察,二则可布置学生在寒暑假等节假日在自己家乡或者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内容可以包含了解这些文化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与其相关的诗词,探讨历朝历代往来文人足迹,分析积淀下来的文化蕴含,并进而结合考察的亲身感受来鉴赏与之相关的诗词,从而感受与文本分析不一样的诗词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孕育下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显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如湖南衡阳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广东肇庆的端砚文化、龙母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现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成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从而具有当代特色。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其在城市各处之运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和探寻了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之运用和古代文化在当今之显现。如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楼盘命名、小学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在今天之运用。再次,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地方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地方风物、特产、古迹联系在一起,往往成为传奇、小说的母题,折射当地民间信仰。对他们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调查,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多布置给学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组织的形式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地方戏曲是以艺术形式流传地方传统文化,现在面临发展传播的困境,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戏曲的了解、传播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艺的认同,又从表演层面让他们体会到古代戏曲的魅力,这是对书本戏曲文本的有力补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最后,地方节庆风俗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的内容。节庆风俗,有着显著的时间性特点,每到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则可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相关节庆风俗,就不同地区的差异可探讨原因,同时查找有关节俗的民谣民歌,比较其与传统节庆诗词的异同。
2.地方文学文献整理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而这自然也应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地域文学留存的方式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碑刻文献,传世文献中的地域文学文献搜集,主要让学生到地方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找出相关地方文学资料,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献查找知识,使用文学电子软件,用地方特色词汇搜索出地域文学作品。出土文献的地方特色文献搜集,主要是搜罗整理地方近年来出土文献以及文物古迹、碑刻等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主要的文体有楹联、诗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与文化资源调查共同进行,如组织学生在考察文化古迹、调查地方特色文化与调查地方民间传说、戏曲等时同时进行搜集文学资料,把参观走访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手记录下来。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搜集的文学作品汇总,分文体、分内容整理。这些搜集与整理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在对地方文化进行课外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以此作一个选题,几位同学组成兴趣小组,把相关问题探讨清楚,弄清来龙去脉。如学生在调查某个古迹时发现在此题咏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师据此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曾经到过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过此,在此题咏的诗词主题有哪些等等。这类学习研究无论选题大小,都为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让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从学习深入到研究的领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选题是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己发生疑问而产生的,对学生而言有研究兴趣和动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将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汇总,继而可以向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方向进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承继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目标之一。课外考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承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识底蕴,另外也在宣传活动中加强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将古典文学知识运用到宣传写作中。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课外考察的时候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古文游记写作等。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参加一些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二、地域文化与实践教学方式
1.课外考察
课外考察是了解、利用、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这类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如布置学生查阅文物古迹的历史地理资料,检索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外出参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感受其历史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参观完后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诗词作品。二是调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地地域特色,从建筑、街道、饮食各个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观察与积累中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当地特色文化。三是走访民间艺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记录那些还存留在口头的故事、戏曲,对一些演出以图片、录像等形式拍摄记录下来。总之,课外考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掌握调查、走访的研究方法。
2.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现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许多高校以学生项目申报、立项和完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许多大一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关注地方社会、地域文化做完选题,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调查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就曾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学生以三四人为一组,以当地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历史考察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来做调查研究。学生通过从撰写申请书到实地调查项目内容及至完成结题报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和加深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社会资源,因此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径。而这样一个合作平台,也同样可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则为合作奠定基础,让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联姻。一是可在地方图书馆建立文献整理实践基地,让学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联、地方戏曲文本、地方历史文献、地理方志、当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馆等作为学生文化实践基地,调研地方谣谚、地方风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与古代文学之关系。笔者曾让学生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调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称由来,并由此分析与地方历史和古代诗词作品之关联。
4.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学生社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地域文化类社团,这种地域文化类社团是以对地域文化共同的兴趣而集结在一起的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其活动形式也更为自由轻松。因此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宣传。一方面是将地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进行宣传介绍,这类介绍可以社团刊物为载体,刊载一些介绍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关诗词,或者开展地域文化的专题讨论,举办一些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吟诵比赛,邀请当地艺人进入校园进行传统戏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传,如以社团活动的方式组织社员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到市区一些地方进行宣讲、传发。或者撰写相关作品在校报、地方媒体、网络进行刊发宣传。这些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文学、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5.学生学术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