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乡村发展与治理

乡村发展与治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0 09:22: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乡村发展与治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乡村发展与治理

篇1

生态的恶化导致农业生产条件也不断恶化经过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平凉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初步控制缓解,但生态问题依然比较严重。生态恢复的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生态要素人工化趋势加剧,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态功能不明显。水资源短缺,生态平衡失调,农村面源污染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重要的生活环境,农村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条件。以农村能源为例,由于煤炭价格较高,大多数农户无法长期负担,新能源又未普及,所以广大农民“就地取材”,将村前村后的植被“一扫而尽”,以便节约生活生产成本。如平凉市的静宁庄浪两县,年均铲草皮面积占“三荒地”面积的74%,约有13%的农户要常年收拾柴火,每年约有90万吨秸秆被焚烧。燃料紧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平凉市水土流失面积约9859.6平方公里,年泥沙流失量约7471万吨[3]。由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形成“广种薄收粮不够,山大草稀牲畜瘦”,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环境污染平凉市农村环境污染除了城市、乡镇工业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以及城市、农村发展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生活废弃物之外,农业自身对环境的污染也非常突出,最主要的是大量无机物投入耕地之后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平凉市主要是化肥和农药的污染。近几年经过治理,化肥施用强度已经降到了266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0.45公斤/公顷[4],但还是超出了在一些发达国家被认为的化肥使用的安全上限225公斤/公顷。因此,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同时也造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这就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平凉市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

㈠加强环保宣传,转变农民观念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环保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做好农村环保工作的主力军。可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通过宣传转变农民观念。可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制作播出专题片、刊登公益广告、设置户外宣传牌、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资料、展出宣传牌、编发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结合实际,引导农民把环保工作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㈡建立健全农村环保制度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环保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使农村环境管理有法可依,就要建立涉及农村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产品生产安全和乡镇企业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针对农村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少环保机构,要设置专门机构,充实环保人员。同时,积极培育民间环保组织,有利于环境控制与监督,节约管理和监督成本。农村环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则要求创新环保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环境权益。

㈢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政府对农村环境建设的投入有限,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增加投入。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使其有能力改善居住环境。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无公害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树立自己的品牌,对于发展农村环保事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可谓一举两得。其次,创新环保融资机制,引导社会参与,建立与公共服务筹资相联系的财政保障体系,可以解决部分资金。再次,依照“谁得益、谁付费,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污染责任和收益权利,通过市场交易获益权和排污权,可以补偿遭受外部污染的农业和农村。最后,增加针对农村地区和乡镇企业的研发投入,降低污染和消耗,从而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

篇2

为不断推动预防进乡村工作健康深入开展,洛宁县人民检察院把乡村预防职务犯罪网络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是成立由检察长任组长的预防工作进乡村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预防工作进乡村活动,要求每一名党组成员、每一个科室都必须有一个乡镇联系点,有一个联系村,全院一盘棋,共同参与预防进乡村活动。自“五进入”活动开展以来,该检察院党组和科室干警40多人次参加了送法下乡、预防咨询、预防调查以及帮扶活动等,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中实现了检力下沉。二是建立预防联络员制度,聘用15名政治坚定、清正廉明、综合素质较高的国家工作人员担任基层乡镇、村预防联络员,作为预防工作进乡村的稳定据点,组织召开联络员会议3次,收集各种预防信息20余条,针对乡村预防工作中的问题共同探讨研究预防对策10余条。三是设立洛宁县农林检察室,通过派驻检察官和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充分发挥了检察机关在预防农村职务犯罪工作中的组织、协调、监督作用,努力构建与农业、林业、森林公安、烟草等与“三农”密切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预防职务犯罪的格局,推动“三农”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预防调查下沉,准确把握乡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症结

预防进乡村活动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乡村干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发展。针对该县乡村干部职务犯罪高发、多发、易发趋势,洛宁县人民检察院把乡村干部职务犯罪预防调查作为进乡村活动的一项重要抓手,及时切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涉农案件,扎实开展预防调查,努力从中发现隐患、帮助堵塞漏洞、消除职务犯罪的隐患。2013年以来,该检察院共开展预防调查6件,其中涉及乡村干部和涉农问题的预防调查4件,占到67%。通过开展预防调查活动,转自侦部门立案1件,“刘昌明、宁朝阳贪污土地补偿款的预防调查”被省、市检察院评为“十佳精品预防调查”;先后形成情况反映和检察建议7份,其中《农村土地补偿款发放过程中存在四大问题应引起重视》被洛阳市委办公室《每日汇报》全文转发,并得到了洛阳市委原书记毛万春的批示,《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在四个环节存在问题的预防调查分析报告》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存在五大突出问题的预防调查分析报告》,引起洛宁县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责成纪委部门牵头对全县各乡村政务公开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并建立动态监督机制,为有效遏制农村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

三、预防教育下沉,不断增强乡村干部抵抗力和免疫力

篇3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63-1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农保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配套措施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老年社会,而且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加。据预测,2020-2030年中国将迎来老龄化高峰,届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4.46%。建立农保制度机不可失,时不可待。如果我们不抓紧着手建立农保制度,不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以实现,而且将很难承受老龄化高峰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压力。

(二)建立农保制度,是确保中国现代化、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进城务工农民约1亿人,乡镇企业职工1.38亿人,还有被征地农民4000多万人,农民工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被征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多数难以正规就业,他们面对诸多的社会风险,又得不到应有的社会保障,相当多的人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土地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务农农民的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在弱化,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成为特殊的困难群体。

(三)建立农保制度,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缓和社会矛盾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中国城乡收入差别过大是一个突出问题,仅仅通过税收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还不够,必须AAx4ZGZkMjAxMzExMjk56K665Y+C5LiO5Z6L5pS/5rK75paH5YyW5a+55oiR5Zu95paw5Yac5p2R5bu66K6+55qE5oSP5LmJOeiuuuWPguS4juWei+aUv+ayu+aWh+WMluWvueaIkeWbveaWsOWGnOadkeW7uuiuvueahOaEj+S5iWQCCQ9kFgJmDxUEAAx4ZGZkMjAxMzExMzAw5paw5pe25pyf5Lit6IGM5a2m5qCh5YWa5bu65bim5Zui5bu65bel5L2c5Yid5o6iMOaWsOaXtuacn+S4reiBjOWtpuagoeWFmuW7uuW4puWbouW7uuW3peS9nOWIneaOomQCBA9kFgRmDxUBEuS8geS4muaUv+ayu+W3peS9nGQCAQ8WAh8BAgoWF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xHueUqOKAnOW/g+KAneW8lemihue7hOe7h+W3peS9nB7nlKjigJzlv4PigJ3lvJXpoobnu4Tnu4flt6XkvZx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yS+WAn+KAnOWGjemAoOWFsOW3nuKAneaImOeVpeS4nOmjjuS/g+i/m+aIkemZouWLmOWvn+iuvuiuoeS6i+S4mui3qOi2iuWPkeWxlUvlgJ/igJzlho3pgKDlhbDlt57igJ3miJjnlaXkuJzpo47kv4Pov5vmiJHpmaLli5jlr5/orr7orqHkuovkuJrot6jotorlj5HlsZV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zG+a1heaekOS8geS4mueahOiBjOW3peWfueiurRvmtYXmnpDkvIHkuJrnmoTogYzlt6Xln7norq1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0M+W3p+aKk+S8geS4muaWh+WMluW7uuiuvu+8jOaOqOi/m+aUv+W3peW3peS9nOW8gOWxlTPlt6fmipPkvIHkuJrmlofljJblu7rorr7vvIzmjqjov5vmlL/lt6Xlt6XkvZzlvIDlsZV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1NuaWsOW9ouWKv+S4i+WBmuWlveS8geS4muWKnuWFrOWupOW3peS9nOeahOWHoOeCueaAneiAgzbmlrDlvaLlir/kuIvlgZrlpb3kvIHkuJrlip7lhazlrqTlt6XkvZznmoTlh6DngrnmgJ3ogI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2P+a1t+WkluayueawlOS4muWKoei3qOWbveS8geS4muKAnOWbm+mAmumBk+KAneS6uuaJjeaImOeVpeWIneaOoj/mtbflpJbmsrnmsJTkuJrliqHot6jlm73kvIHkuJrigJzlm5vpgJrpgZPigJ3kurrmiY3miJjnlaXliJ3mjqJ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3LeWIm+W7uuS7peKAnOivmuS/oeKAneS4uuaguOW/g+eahOS8geS4muaWh+WMli3liJvlu7rku6XigJzor5rkv6HigJ3kuLrmoLjlv4PnmoTkvIHkuJrmlofljJ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4J+aOouaekOS8geS4muWFmuW7uuW3peS9nOeahOWIm+aWsOaWueazlSfmjqLmnpDkvIHkuJrlhZrlu7rlt6XkvZznmoTliJvmlrDmlrnms5V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M5LeeUqOeOsOS7o+S8geS4mueQhuW/teWIm+W7uuWtpuS5oOWei+iuvuiuoemZoi3nlKjnjrDku6PkvIHkuJrnkIblv7XliJvlu7rlrabkuaDlnovorr7orqHpmaJ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wQ+S7peWIm+W7uueyvuelnuaWh+aYjuWNleS9jeS4uuWlkeacuiDlhajpnaLmjqjliqjkvIHkuJrlkozosJDlj5HlsZVD5Lul5Yib5bu657K+56We5paH5piO5Y2V5L2N5Li65aWR5py6IOWFqOmdouaOqOWKqOS8geS4muWSjOiwkOWPkeWxlWQCBQ9kFgRmDxUBDOazleWItuinhueCuWQCAQ8WAh8BAhQWK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xFeS/nemanOS6uuadg+eahOWunueOsBXkv53pmpzkurrmnYPnmoTlrp7njrBkAgE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yM+iuuuS4reWwj+iCoeS4nOadg+ebiuS/neaKpOS4reazleW+i+iwiOWIpOeahOS9nOeUqDPorrrkuK3lsI/ogqHkuJzmnYPnm4rkv53miqTkuK3ms5XlvovosIjliKTnmoTkvZznlKhkAgI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zMOS7juWAuuS4jui0o+S7u+inkuW6pueci+WAuueahOebuOWvueaAp+eahOeqgeegtDDku47lgLrkuI7otKPku7vop5LluqbnnIvlgLrnmoTnm7jlr7nmgKfnmoTnqoHnoLRkAgM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0M+WcqOe6v+S6pOaYk+S4rea2iOi0ueiAheadg+ebiuS/neaKpOeahOWPuOazleaVkea1jjPlnKjnur/kuqTmmJPkuK3mtojotLnogIXmnYPnm4rkv53miqTnmoTlj7jms5XmlZHmtY5kAgQ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1LeiuuuS5puS/oeS4iueahOiRl+S9nOadg+OAgeeJqeadg+S4jumakOengeadgy3orrrkuabkv6HkuIrnmoTokZfkvZzmnYPjgIHnianmnYPkuI7pmpDnp4HmnYNkAgU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2MOWNl+S6rOWbveawkeaXtuacn+aWh+WumOiAg+ivleazleW+i+WItuW6pui/sOivhDDljZfkuqzlm73msJHml7bmnJ/mloflrpjogIPor5Xms5XlvovliLbluqbov7Dor4RkAgY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3Kua1heaekOaIkeWbveajgOWvn+acuuWFs+aSpOWbnui1t+ivieWItuW6pirmtYXmnpDmiJHlm73mo4Dlr5/mnLrlhbPmkqTlm57otbfor4nliLbluqZkAgc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4GOa1heiuuuacquaIkOW5tOS6uueKr+e9qhjmtYXorrrmnKrmiJDlubTkurrniq/nvapkAgg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Q5Nua1heiwiOWPkeeUteS8geS4mumihOmYsuiBjOWKoeeKr+e9queahOaAneiAg+S4juWvueetljbmtYXosIjlj5HnlLXkvIHkuJrpooTpmLLogYzliqHniq/nvarnmoTmgJ3ogIPkuI7lr7nnrZZkAgk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wIea1heaekOazleW+i+WOn+WImeeahOmAgueUqOadoeS7tiHmtYXmnpDms5Xlvovljp/liJnnmoTpgILnlKjmnaHku7ZkAgoPZBYCZg8VBAAMeGRmZDIwMTMxMTUxKuWQjOaAp+aBi+S5i+WpmuWnu+WutuW6readg+ebiuS/neaKpOeglOeptirlkIzmgKfmgYvkuYvlqZrlp7vlrrbluq3mnYPnm4rkv53miqTnoJTnqbZkAgsPZBYCZg8辉擞蒙缁岜U洗胧├唇杏行У氐鹘凇8莨示椋比司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城乡居民收入比例应为1.7:1左右,而中国为3.24:1。目前中国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资金比例为24:1,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如果考虑城乡社会保障差异等因素,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约为6:1。这种差距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民权益的保护和全社会的稳定。

(四)建立农保制度,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中国有9亿农民,满足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村的重点难点在于建立健全农保制度。农保制度不仅是重要的利益平衡机制,而且也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还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安全体系。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因保障人数最广、保障时间最长、所需资金最多、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最大,而被市场经济国家高度重视。因此,建立农保制度,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制度保证。

二、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已经走进一段艰难的历程,目前依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有关方面的认识不尽一致。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至今还在有没有必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分歧。有人认为,农民有土地,养老靠儿女,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责任为农民建立养老保险;也有人认为目前城市还保不过来,农村更没有能力去搞这个制度。即便是主张在农村有必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人,也在“目前能不能搞”和“怎样搞好”这项制度上意见不能统一。

其次,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扶持措施难以落实。作为一项涉及人口最多、保障时间最长、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社会保险制度,政府应该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民政部1992年制定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已经试行了十多年,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政策法规层次。

再次,基金安全增值难度大。在基金运行机制上,由于过去一段时间,中国金融资本市场不够规范,适应个人账户储蓄积累的模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仍然是用管理统筹资金的方式管理个人账户的资金,不仅面临巨大的保值增值压力,还面临较大的风险。

还有,目前的管理体制不顺。虽然1998年农村养老保险这部分职能转移到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但是省、地、县、乡,还有相当多还没有转过来。特别是基层,劳动保障部门在多数乡镇没有推广。而农村养老保险的服务主要靠乡镇村组去做工作。在农村目前形成了“三驾马车、五龙治水”的现象: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养老保险,卫生部门负责合作医疗,民政部门负责经济、低保和优抚,还有计划生育部门负责计生对象的奖励扶持,扶贫部门也负责农村扶贫开发等。

参考文献:

[1]张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调研世界,2003,(4).

篇4

二、农民思想素质与农户家庭贫富、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一)“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想与家庭贫困、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的理论分析

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以功利主义思想看待教育,那么,就会生产各种对教育和知识的错误思想,这些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农民对知识的追求,其必然采取减少或取消对子女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投资,让孩子失学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的错误行为。这一行为有逐渐递进的五个方面的危害:(1)直接危害:子女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低。长此以往,农村大量的文盲半文盲存在。“一个国家国民所掌握的技能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必然造成子女未来劳动生产技能素质低下,从而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教育程度的高低、文化知识的多少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的强弱不成立竿见影之相关,但教育、文化、知识的确可以沉淀、渗透和内化为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因此,李斯特主张一国的大部分消耗,应当用在对下一代的教育方面,用来培植国家未来的生产力。(2)间接危害:子女劳动技能低下,必然就业受限,甚至根本无法就业。(3)对家庭总危害:就业受限或困难必然造成家庭收入低下,甚至无收入来源,家庭贫困。(4)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危害: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受教育程度、文化、技能素质低下,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舒尔茨指出:“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迅速的持续的增长是主要依靠向农民进行特殊投资,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成功地实现农业的经济增长。”

(二)落后的卫生、健康思想与家庭贫困、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的理论分析

如果农民生命、健康、营养、保护、保健、卫生、优生优育等思想意识淡薄,对来自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危害身体健康的因素认识不足,不懂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道理、“近亲结婚”的危害以及生活习惯与疾病、健康、贫富的相关性。那么,错误的卫生与健康思想就会引导农民不良生活劳动习惯和行为方式,如,吸烟、酗酒、近亲结婚、过度劳累、饮食生活无规律、等以损害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行为。这一行为有逐渐递进的三个方面的危害:(1)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农村居民不少的疾病主要是因为村民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所致,如,农村大量的胃病胃癌与过度酗酒有关;农村居民的肺病及其他不治之症与吸烟直接相关;大量的肠胃消化系统疾病与农村居民不讲卫生、生活饮食无规律有关;相当一部分痴呆傻、低能儿等先天性疾病人口与近亲结婚、劣生劣育有关;多数性病与行为有关;其他大量的疾病与劳动者体力脑力劳动过度和任何以损害自身身体健康为代价的行为有关。(2)对家庭的危害:第一,家庭医疗负担过重,生活陷入困境,也影响了用于生产的资本积累。而良好的健康状况可以节省用于医疗保健的开支,从而使资源派上更多的用场。第二,由于劳动生产率受到劳动人口的健康和营养状况的影响,因此,农村低健康状况使得农业生产经营困难,生产效率低下,而且,不良健康状况与农业生产低效率恶性循环。第三,患病、残疾、低能人口成为社会的劣势弱势群体,家庭收入偏低,脱贫机会减少,致富希望渺茫,家庭陷入了极度贫困之中。舒尔茨谈及健康投资的意义时,提出了这样的对策建议:人力资本理论把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看作是一种资本的储备,即健康资本。孩子质量投资的一项内容是健康投资。(3)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危害: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直接建立在其人民健康及其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各种疾病蔓延,患病、残疾、低能人口导致人口素质下降,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的产出必然减少;高昂的医疗费用给集体、社会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又使得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投入减少,导致经济发展步伐的缓慢。

(三)“好逸恶劳”等旧思想与家庭贫困、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的理论分析

在广大农村,由于受剥削阶级旧思想的影响,民众的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贪图享受等思想根深蒂固,这些思想的实质是人们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其核心就是“懒和赌”的思想。错误的思想引导了人们错误的行为,赌由懒引起,懒与赌相伴。(1)对家庭危害:劳动创造财富,而“懒”的本质就是厌恶劳动,故“懒”不能创造财富,只能导致家庭贫困。而赌乃社会“毒瘤”,万恶之源,百害无益,危害极大。对家庭的危害是:第一,赌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第二,赌不仅不创造财富,而是消耗财富,使财富急剧减少,贫穷愈益加深;第三,赌消磨人的意志和进取心,耽误农业生产;第四,赌使家庭不和睦,妻离子散,甚至家破人亡。(2)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危害:第一,勤劳是经济增长的原因,懒惰不能创造经济增长。对此,刘易斯指出:“如果说勤劳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什么联系的话,那么,就应该在进行生产性投资的更大能力或愿望中去寻找这种联系。那么工作辛勤的人也许比那些工作少的人有更多的收入和更少的消费这些收入的时间;因此,他们就有更大的可能去投资。”第二,“懒”容易使人产生投机取巧、不法经营的机会主义行为,扰乱或破坏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第三,赌是人的道德品质败坏的表现,是引发社会不安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罗雪尔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衰落,其国民的道德素质低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说,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构建现代农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四)“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封建思想与家庭贫困、农村经济发展不快的理论分析

在现在农村,农民“养儿防老”、“养老送终”、“男尊女卑”、“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旧思想根深蒂固;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优育快富”、“生男生女一样好”等新思想缺乏。错误的思想引导了人们错误的生育养育行为,第一,生男、多生、超生行为非常严重。佩雷菲特指出不发达国家“是一种超生的社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愚昧,多子多孙的传统观念非常顽固”。第二,在“传宗接代”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只能继承父辈祖传事业。“在某些社会里,传宗接代的传统意识非常强烈地坚持认为,儿子应该步其父亲的后尘。”(1)对家庭的危害:第一,在家庭资源和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家庭人口增多,家庭人均收入就会相对减少,子女在衣食住行学等方面的拥有量减少,赡养、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负担相对加重。“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对衣食的更大需求;而无论是对家庭还是对社会而言,由此所引起的麻烦已经屡见不鲜。”第二,子女受教育程度降低,人口素质下降,就会造成子女技能低下。随着社会进步和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提高,子女未来就业机会就会减少,又会制约家庭收入的增长,从而导致家庭贫困。“不同家庭成员在财富和收入方面有较大的差别。物质上越是先进的社会,赚取收入的人所承认的家庭成员也就越少。在那些仅能维持生存的社会里,大家庭制度不适合于经济增长”。第三,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子未来婚姻成本高昂,也会加剧家庭贫困。(2)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第一,家庭人口增加过快直接导致社会总人口数急剧增加,必然加重社会经济在土地、粮食、住房、交通、教育、就业、福利等各方面的负担,尤其是“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下降了”,因为“经济增长率根本无力承担这样一种人口扩张”。而“在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中,人口增长的放慢将有助于人均收入的迅速提高”,第二,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在现代社会生产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女性占有重要的角色地位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在生产劳动方面,就相对限制了女性的职业与工种,不利于社会分工协作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阻碍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对此,刘易斯指出:“对妇女工作的限制也是每个地方经济增长的障碍。”第三,传宗接代、继承祖传事业的保守思想,限制了职业自由流动和选择,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劳动者劳动能力和特长最大程度的发挥,最终是不利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发展。“在某些社会里,传宗接代的意识非常强烈,对经济增长来说有某些不利之处。如果传统坚持认为,儿子应该步其父亲的后尘,那么,职业流动性也减少了。这是一种阻碍变革从而阻碍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方法。”

(五)“重农轻商”的农本主义传统思想与家庭贫困、社会经济发展不快的理论分析

篇5

【中图分类号】TN949 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49-01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理论介绍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力分析

1、形式多样化

(1)网络电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看电视。高科技的媒体技术让更多的人选择上网看电视,因为它广告少,可以全集联播、随意查找想看的节目。谁真的愿意为无休无止的广告买单?这种电视的选择性更高,让每一位观众更有选择权。它巧妙的广告设计不影响观众观看,难怪一推出就迅速普及。

(2)数字化报纸。自从互联网开始普及,报纸业也开始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人们看报纸不用订或买了,只要点击鼠标,天下大事尽收眼底。不仅如此,网格的编辑功能可不是以前的剪刀和胶水能替代的。不用花钱买报纸就可以看多种报纸,可以随时挑选日期和看相关章节,谁还愿意总守着老观念?

(3)多功能手机。现代人拥有一部手机就足以掌握天下,3G技术的超大带宽更是让人们在移动中享受生活。接着,物联网技术更让手机这种媒体进发出核电一样的能量。全国4亿的用户基数,是何等的利润来源。

2、接受群体的普遍化

对于以网络传播为主的新媒体,以人机对话代替人与人交流,由点对点转变到多点对多点的趋势,它无疑扩大了接受群体的范围。它没有空间、时间,甚至地域的限制,成年人、孩子、老人都成为接受群体,丰富广泛的广告传播甚至都成为了孩子们玩耍时的经典语句。

三、传统报纸的困境与机遇

从全球范围来看,早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传统媒体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攻击”之下,已经显露出下滑迹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冲击、新闻纸价格上涨等诸多原因,美国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发行量出现了连续20年的下滑。据统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有507家日报的发行量锐减,绝大多数报业公司只能勉强维持运营。新媒体的现状及优势。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世界网民的数量已超过20.8亿,中国网民数也高达5.4亿,其中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3.53亿。同时,艾瑞咨询公告,2011第一季度网络广告市场同比增长43.7%达到85.6亿元,并预测2012年中国互联网将超越报纸成为第二大媒体。

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的地位,有较完备的组织机构与人才网络,有品牌效应,但仅仅有这些本身优势是不够的,传统媒体必须完善自身的品牌价值,追求新闻及时性的同时应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坚决杜绝假新闻,维护自身形象,做出更优秀的作品,强化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权威性,使其自身的品牌价值得到更好的延伸及提高。从而获得新的生存道路和发展空间。

2.采取积极对策,拓展生存空间

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开通了自己的网站。相对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网站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是政策资源优势;二是原创新闻信息优势,传统媒体大多具有完善的采编队伍;三是信誉优势,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信誉度一般要高于网络媒体。但是,传统媒体网站存在内容单一的缺点,这些网站主要是依托于母体建成的,网站里的新闻比起母体几乎无多少新意。在内容方面传统媒体网站就显得比较单薄。加之传统媒体网站普遍处在发展的初创阶段,资金不足,人员匾乏,大部分还只作为母体的附加物存在,受重视不够的现象还很突出,在同商业网站的竞争中不可避免的处于劣势,这就需要在运行机制上有所创新。所以传统媒体的网站需要与网络媒体的渗透与融合,将自身产业链进行完整延伸,形成新的传播优势和新的市场竞争力。

3.传媒内容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海量、传播的迅速还有广泛的互动交叉性。但是传统媒体有着自身的内容优势,传统媒体的内容和编辑水准是新媒体所达不到的。而且新媒体虽然提供海量的资讯,但其中不乏大量的垃圾信息。因此,“传统媒体如果能强化自身的内容优势,把最核心的新闻和最有价值的资讯及时提供给受众,就能使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价值,而不是在网络上费时琐碎的搜索。”

篇6

关键词:乡村;林业;小流域;治理;路径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尤其是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独树一帜,这对于我国的国家地位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看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郊区和乡村粗放型经济的影响,这就给乡村水土保持,环境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的功能与目的

乡村是我国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与城市成为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城市中主要进行着工商业基本活动,而乡村则是以农林畜牧为主要活动,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厂矿企业逐渐搬离了城市,来到乡村选址落户,这极易打破乡村脆弱的生态平衡。加之,乡村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一时的经济效益,忽略乡村生态的保持,这使得乡村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受到脆弱的生态平衡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受到经济发展的压力。因此探索乡村环境治理的特殊模式和路径,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固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台。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1】乡村林业治理就是这样一种特殊路径。林业治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林业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治理。林业资源是生态资源的一部分,林业资源本身就能够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通过绿化环境,保持水土来减少水土流失。其次,林业治理促进乡村社会发展。林业治理是乡村小流域治理的组成部分,林业治理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实现小流域治理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能给乡村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即通过林业治理实现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共同发展。因此,从以上功能出发,乡村林业治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乡村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且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的基本路径

(一)统筹规划乡村林业,促进小流域治理

乡村小流域治理时一个系统工程,即是指通过对小流域单元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之上,合理规划,科学治理,运用生态的,工程技术的以及其他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综合的治理。林业治理是乡村小流域治理中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林业治理也需要针对小流域单元内的农林畜牧业以及河流,土地资源综合考虑基础之上进行统筹规划。统筹规划林业治理的基本目的就是让林业规划服务于综合治理的全局目标,尽最大可能的利用林业治理的效能以及给乡村小流域单元内的农副业生产带来积极的效果。具体见下图:

(二)加强乡村林业治理的补助力度

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单依靠小流域范围内的政府投入和群众投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比较全国各地在小流域治理方面的投入来看,吉林省仅2011年,全市投入治理资金1288万元,对22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完成治理面积10.1万亩。而山东省莒县借助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等项目进行水土流失治理。4年来,累计投资达6761万元,通过对芦家河、大山、万子山等3条重点流域进行了清洁生态型集中连片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62平方公里,先后治理小流域3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6平方公里。小流域单元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其生态,水土环境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小流域区域的群众参与治理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且是薄弱的,因此必须加强乡村林业治理的政府财产补助力度。因为小流域治理不仅对现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项目。

(三)提升乡村林业发展加工水平

小流域治理是对已经造成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性,补救性质的治理。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乡村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成本。与此同时,乡村社会经济需要不断的发展,这就需要在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之上,探索一条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又不影响乡村小流域生态环境的道路。通过林业治理乡村小流域作为一条重要路径,那么则可以通过提升乡村林业加工发展水平,摒弃粗放式的林业加工模式,增加乡村林业加工发展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将乡村小流域的林业治理与乡村林业发展相结合。让林业资源一方面为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服务,另一方面也为乡村的经济效益服务。

三、结语

篇7

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开展,我国乡村地区在实际发展中,受经济社会及改革开放的影响,其自然环境、内部构造以及相关组织形态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些改变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还给乡村治理带了许多问题。在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对乡村质量环境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完善途径,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与传统的乡村社会相比,现今的乡村社会已经被彻底重塑,在弥补传统乡村社会中存在的不足时,还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的变化中,第一,乡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大量务工人员的外出,对乡村人口的整体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第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乡村日常生活中,家电的普及,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及道路交通的不断改善,乡村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缩小城乡经济收入的同时,还拉近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联系。其次,除了乡村社会发生重塑外,针对我国乡村治理环境发生的变化,还体现在乡镇政权上。受乡村整体变化的影响,导致乡镇政权处理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尤其是乡镇政权自身建设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乡镇政权不完善,直接影响该地的发展。

二、乡村治理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一)乡村社会新增了一些不和谐因素

作为当前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重塑在附着社会整体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跟上了社会发展步伐。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乡村重塑的大力开展,所引发的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浮现,首先,人口问题。面对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乡村地区的人口结构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其次,养老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人口流动的影响下,导致大量空巢现象出现,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同时,还极大阻碍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我国农民工子女有2300万是留守儿童,现在也没有减少。由于父母在外打工,使很多孩子在受教育期间多跟没有教育能力的爷爷奶奶在一起,造成了很多问题。最后,村民自治能力难以提高。现在的很多村委会,很难找到能很好胜任村组干部的人才,很多自治组织常常被家族或乡村混混控制着。

(二)乡镇政权治理能力衰退

结合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导致乡镇政权在实际实施中,引发了许多问题,首先,乡镇地区自主能力非常小。一般来讲,只要涉及到乡村工作,各级政府都要在乡镇落实,且每项工作在开展时,需要经过投票,一旦出现问题,则无法依据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应对,导致该项工作处于瘫痪状况。其次,在乡镇政府办公中,面对大量的债务,对乡镇政府的信用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在情况严重时,导致讨债冲突的发生。最后,一些乡镇党委政府在开展工作时,没有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本着“民不举官不究”的工作态度,导致许多该及时制止的事情发生,如:违法建房、葬坟等问题。

(三)国家统筹城乡工作的阻力增大

在当前开展的城乡统筹活动中,其核心目标在于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第一时间分享到国家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在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时,还能第一时间了解党和政府颁布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运行中,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这些工作在实际开展中,仍会遇到一定的阻碍。

三、完善乡村治理环境的对策

针对当前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乡镇政府结合着本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而在其实际完善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策略:首先,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在提高村民环保意识的同时,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将环保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确保乡村环境得到良好的改善。其次,针对乡村治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其采取措施时,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在规范环境治理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在乡村环境治理中,要想从根本上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一人两人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及乡镇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在环境治理中有据可循,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同时,还能推动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开展乡村环境治理活动时,需要相关人员结合着该地环境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环境治理制度,并将其落实到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在确保环境治理顺利进行的同时,还能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以此来达到预定的治理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在治理环境时,要想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其核心因素在于采取与之相符的治理措施,并在开展过程中调动村民的环保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乡村治理环境的效果,才能进一步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正宏.乡村治理:精英与政府间的博弈[J].学术界,2011,(11).

篇8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它不仅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还象征着社会的和平与安宁。那一抹黄土最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财富的源泉,同时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场所和乡村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农民们最最关注的土地问题。在乡村治理土地中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难题:如乡镇建筑用地扩张导致可利用土地减少;乡村环境日益恶化导致土地资源的品质下降;调整乡村的农业种植结构最终导致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面积减少。所以土地的整治利用与乡村的治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因此,我们要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土地,促进乡镇管理。

现在人们对农村的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例如VanHuylenbroeck指出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全力投资于农村的改革或土地整治工程,用以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土地整治在于农村土地的利用和农业的生产,乡村治理在于农民们的生产生活及乡村的发展进步,所以土地整治和乡村发展是攸关整个国家“三农”甚至“四农”问题的全局策略。为了解决当前乡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加强土地整治管理和乡村治理研究,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布局,用以完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全局。

1 土地整治

1.1 土地整治的概念

土地整治是指治理低生产率、空闲、不合理使用的土地,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方法策略,是对各类土地进行整理、复垦、开发的总称。土地整治实际上是由最新道路、灌溉设施和其他辅助服务体系构成的集中空间,是对农村整体布局的优化配置,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支撑乡村的全面发展。

1.2 土地整治的目的

土地整治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争取把土地治理、村庄改造、新农村建设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协调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用以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1.3 土地整治的必要性

国家实施土地整治的必要性,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1)土地是人们生存的基石,它是关乎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所以当前的土地利用形势日益严峻,开展土地整治的行动迫在眉睫。现在,我们的耕地利用形势迫切,粮食生产质量失去了保障,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快速开展土地整治行动。因为土地的利用会给人们带来巨额的利润,这样就导致了社会对土地的迫切需求,从而造成了建筑用地增加而农用耕地减少的局面。土地使用的现状要求我们迅速开展土地整治活动,加强土地协调管理,确保农用耕地不至于减少并且保证耕地质量,实现土地的物尽其用。

(2)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土地整治的现实效果和预期的收益度充分表明了应当立即开动土地整治项目。土地的管理利用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关系到生态平衡的大问题,同时也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情。通过实施“五个统筹”及其相关的土地政策,土地整治使得农用耕地和建筑用地达到了总量的动态平衡,实现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耕地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农业的机械化和农业经营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及其基础设施薄弱和乡镇环保的意识增强,这就要求土地整治项目的立即实施。

(3)开展土地整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的国家现状是人多地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会要求我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转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也就是进行土地整治。在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还要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真正的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资金密集型的公共服务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所以,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土地管理,就要转变乡村的经济发展方式,用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活水平,优化利用土地资源。

2 乡村治理

2.1 乡村治理的概念

乡村治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管理活动,它包含了政府统治,村民自治的治理方式;法定制度,村规民约的治理条例。同时在乡村治理中,要求政府和农民们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从传统的乡村治理类型来说,有文化治理、经济治理和法律治理这三种。其中文化治理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经济治理要依靠利益相关性的基础;而法律治理建立在国家强制力的基础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意识日趋薄弱,文化治理越来越不稳固,经济治理也不再可靠,摇摇欲坠。同样的,在农村法律治理中,其存在的强制性无法展开。

2.2 乡村治理的变革

乡村治理的模式变革“必须从土地制度的变革做起”,这是最基本的操作平台。土地是最最重要的资源,它为人类提供着物质财富,影响着乡村治理的变革。土地是根本,所以土地制度的变革肯定会影响其他制度,乡村治理必须从土地制度变革开始。土地所有制解决了土地分散问题,还是有效管理土地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上有重大贡献。因此,要在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制度的变革,这样才能顺利进行乡村治理的改革。

3 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相结合

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提高农用耕地的生产率和产出率,提高了土地质量,优化了农村产业模式,而乡村治理改善了农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了产业形势一体化。把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土地整治是基础,乡村治理是保障。所以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本为主,指标为辅,标本兼治”的方针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4 总结

综上所述,进行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农民的国民待遇和生活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基础设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所以在土地整治和乡村治理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实把握好农民和土地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让农民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国家的安定繁荣。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2-0006-01

1.农村低保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关系

1.1什么是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是治理理论运用于乡村研究中产生的一个新的分析概念。徐勇教授认为乡村治理就是公共权力对基层社会的公共事务的管理,亦即使,乡村政府和其他性质不同的村级组织向乡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物品,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和自主发展。在乡村治理活动中,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内容和治理效果等方面构成了乡村治理机制。具体我国乡村治理的情况主要表现为:首先是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为主体的治理结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为核心内容,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共同管理乡村社会。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群体,这种“面对面”的人情制约和“人言可畏”的压力对农村社会具有很大的控制力,使得长久积累的村规民约也成为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另外,还有保障乡村社会的安全与秩序,组织建设乡村社会的教育、医疗等事业,以及引导农民建立生产和互助组织等综合性的治理活动。

1.2农村低保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农村低保”,是政府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的农村困难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差额补助的制度。该制度作为一种扶贫路径的新创新,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重点保障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农村居民。农村低保的建立主要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实行属地管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在实际践行中,农村低保制度作为―种配置型资源,使村组干部可变通式地将这种自上而下的资源转化为一种新治理手段纳入乡政府的治理范围。农村低保在保障贫困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困难群众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不致因为无法谋生而出现行为越轨,缓解了社会压力。温饱问题的解决也为迈向小康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的确立建立了平台。从法律意义上看,通过保障陷入困难的农民群众的生活,就保障了农民的生存权等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为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农村低保实施的问题分析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体,农村低保在具体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当前,我国农民仍占大多数,农村低保的保障水平和补差额f,示准远远落后于城市,与相对成熟的城市低保相比仍处于扩大覆盖范围的阶段。这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阻碍了农村低保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农村低保工作管理失范。在实施中行政性强、效率低下、缺乏监督、管理粗放、工作透明度有待提高。乡村治理仍然是由上而下、政府主导的行政体制,乡镇政府并不能了解基层社会的具体情况,低保名额的确定主要由熟悉乡村情况的村委干部来完成,而村级干部在具体执行中受乡镇政府约束少,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信息不对称,因而容易发生主体越位的现象。当前,我国县级以下的民政部门只设立了少量的低保科,办公手段滞后,缺乏专门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由于农民的一些实际实物收入不易货币化,且农作物等受外界影响较大,且一些困难群众外出务工的临时收入也难以评定,村干部在衡量时具有很大的随意陛。另外,那些流入城市的农民也没能被覆盖在保障范围之内。其次,低保制度方面缺乏统一立法和专门性的规范农村低保工作的文件,只有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建议》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方案》,各地具体执行和出台的政策又缺乏权威性和法律依据。这是执行程序混乱的最重要的原因。

篇10

在村治变迁为背景下,考察乡村治理与农民福利的内在发展逻辑,即乡村治理经历了村民自治到乡村治理的发展过程,从注重“民主”话语、大词到关注实际治理状态,从注重自治的法律文本分析到关注治理的基础的发展过程。但在以往的研究实践中,乡村治理和农民福利似乎是互不相关的话题或实践,仅仅把乡村治理当作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手段,把增进农民的物质福利当作了唯一的发展诉求,而忽视了乡村生活方式和主观福利感受的建立和发掘。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乡村治理的目的不仅要切实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要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以及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

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乡村治理,也被称为“村治”。这里的“村”,并非特指“行政村”、“建制村”抑或“自然村”,而是指农村、乡村。“治理”是指“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过程。”所以,治理包括了“国家权力和社会自治两个部分。”

随着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而兴起乡村治理的研究热潮。这股热潮从关注村民自治研究扩展到了乡村治理研究、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和政策基础研究,再到区域差异的比较研究、价值基础等的研究。从关注乡村社会乃至中国社会的民主、法治的“宏大关怀”再到农村政治研究的“多元交汇”。这些研究成果,从宏观层面上看,既关注了“民主、法治”的大词,还关注了乡村治理作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条件,即“如何才能让农村充当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从微观层面上看,关注了中国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村庄社会结构的差异,乃至村庄传统的差异,农民认同与行动单位的差异,农民家庭和价值观念的变迁。这些为乡村治理研究的深化,为深入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理解农民的处境提供了许多的真知灼见。

但是,乡村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从宏观层面上说,是为了国家的现代化,抑或是为了乡村社会乃至中国社会的稳定,为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从农民自身生活体验、生活方式的角度,或者说是从农民本位上来看呢?笔者认为,乡村治理的目的应该从农民本位出发,提升农民的福利水平。

乡村生活方式与农民福利

现代化作为全球性的力量、时髦抑或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其合理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但是,是否所有的山区、乡村或村庄都可以或者必须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变,实现经济方面的工业化、社会方面的城市化和市民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则值得思考。

中国是仍拥有8~9亿乡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①可以说接近60~70的人口依然是乡村人口,他们过着的还不是城市生活,而主要是乡村生活。但是,我们今天所倡导和建构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城市生活方式,而不是乡村生活方式。甚至有一种简单的发展观认为:只要国民经济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人口就可以转变为城市人口,从而过上现代城市的生活,拥有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从人本主义的观点出发,我们需要关注数以亿计的农民的福利问题,“关注作为整体与其环境的互动、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从“全人的概念”出发,我们需要把乡村中的农民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拥有自己的心理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棋子而已。

下面以笔者近年来所调查的三个村落为例,②考察乡村治理、农民的生活和福利问题。

鄂中溪泉村。该村位于湖北中部,下辖8个村民组,425户村民,1680余人,人均耕地6分左右,由于人多地少,村同一直有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习惯。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相对和谐的村庄,但又是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日渐式微的村庄。村庄生活日益丧失意义和价值,公共品供给日益困难,农民合作的能力和意愿日益瓦解。闲暇生活主要是打麻将,外出者对家乡建设几乎没有兴趣,逢年过节也较少回家。村民的主要念头就是逃离家乡,能够做“城里人”。在多数村民眼里,村庄政治和村庄选举是少数精英的“游戏”,与他们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就是几年一次的投票而已。

滇中山原村。该村地处滇中地区,地广人稀,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在到以前是一个大队,现为某建制村下辖的7个村民小组,共160多户村民,650余人。这是个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农业村,村民较少外出务工,但又是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日益式微、村民合作能力和意愿日益下滑的村庄。年青人的闲暇生活基本被麻将所占据,民间山歌、中草药等技艺被日益抛弃和丧失。村民对村庄政治和选举缺少联系。村民之间更为关注的是“面子竞争”,人与人的关系是日益疏远。

黔中旧溪村。该村位于贵州中部,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个屯堡村寨。全村现有1100余户村民,4300多人,人均近一亩耕地,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故一直保持外出务工和经商的习惯。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厚,村民富于合作精神,地方性规范和道德力量对村庄治理和村民生活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控制和整合作用。农民闲暇生活的基调积极健康。在旧溪村,村庄政治和选举,绝不是少数精英的“游戏”,而是与村民们的生活很有关系的大事。

以上所述三个不同地域的村庄,都是“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村庄,展现出了不同的乡村治理、村庄生活和村民的生活感受,对我们理解乡村生活方式和农民福利具有不少的启发。

农民福利的建构

福利(welfare)是指“一种好的生活状态或满意的生活质量,它是个体或群体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③一般认为,“好的生活”在物质生活方面要求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要关注精神和道德上的状态;同时,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关联,与治理状态和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探讨农民福利的建构问题,需要考虑以下的因素:

首先,农民福利建构涉及的是农民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中国8~9亿的农民要不要建立起适合自己生存的乡村生活方式,并且是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生活的具有丰富性和全面性的乡村生活方式,而不仅为单一的城市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农民只有去适应她,追逐她。

其次,农民福利的建构如何与乡村生活方式的建立、乡村治理状况和人际关系的改善联系起来。当前的乡村治理和农民福利似乎是互不相关的话题或实践,乡村治理仅仅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手段,把增进农民的物质福利当作了唯一的发展诉求,而忽视了乡村生活方式和主观福利感受的建立和发掘。

最后,乡村治理的目的不仅是使乡村作为稳定器。乡村治理不仅要切实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要适当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和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

农村社会工作的出路

李昌平研究三农问题中提出,中国主要的话语有四套,一是学术话语,二是官方话语,三是农民话语,四是NGO话语。他特别提醒,四套话语体系之间的交流是很难的。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界的主要话语也可以归结为四种:学术话语,倾向于欧美、港台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想借鉴或照搬其模式来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官方话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但是,我们从什么领域入手,采取什么样的福利服务提供模式和组织模式,现在依然值得研究和探讨;NGO话语关注的是某些人群的声音、权力,希望透过赋权的方式去解决这些人的问题,改变困境。

回到农村社会工作领域中来,我们到底要采用什么样的话语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宏观层面上,我们需要用历史的视野、民族和国家的眼光去思考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从微观层面上,我们要用农民的话语体系去理解农民的生活和感受,在切实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的同时,也要适当着眼于农民主观福利感受的提升,注重乡村生活方式的倡导、建立以及农民生活意义世界的建构。(作者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研室主任)

注释

篇11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09-04

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经济、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转变乡村治理模式已成为乡村发展繁荣的当务之急。笔者不辞浅陋,现对此问题略陈管见。

一、新形势下我国乡村治理模式面临转型的迫切任务

我国古代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乡镇、村社实行乡绅自治、宗族自治。这种乡村治理模式适应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模式的需要,成本低而且高效。建国后,出于建立苏联式计划经济体制的目的,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建立了政社合一、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这种体制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具有优势,在修建农田水利设施、整修田地、修建道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乡村居民的自主性、创造性却受到了极大限制,严重影响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来,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乡村经济体制经过改革,由乡镇政权代替,确立了家庭联合生产的承包责任制,建立了明确的产权制度和集体所有、共同发展的合作制。在此过程中,乡镇政府成为我国的基层行政机关,乡以下则用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代替了时期的生产大队、生产队,实行村民自治。这种乡村治理模式基本适应乡村主要进行农业生产的乡村情状,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乡村不仅已与城市结成密切相关的共同体,而且本身也日益城镇化,传统农业的地位日益降低,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迅速推进,从事工商业的人越来越多,已成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成为乡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这种状况使得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难以适应,面临转型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需完善乡村管理体制,另一方面需积极培育乡村各种社会组织。

近年来,我国乡村经济结构以及它的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一些乡村办起了企业,而且办得有声有色,几乎成为乡村经济的主体。如我国广东省的乡镇企业的总收入已超出一千亿元,大约是乡镇总产值的60%。要使乡镇企业能够快速发展,就得保障企业受到乡镇权力机构的扶持,切实得到政权机构的服务。那么为保障乡镇企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全面发展,促使其走向大城市,甚至走向世界,那自然就得全面完善我国的乡村管理体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由农民自主创办的专业技术协会产生了。这些技术协会以科技为导向,以各个院系、科研机构以及科技学会为支柱,以科技人员、农民技术员为领头人,有力推动了乡镇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我国农民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借助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创办了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服务组织,使科技、资金和资源等多方面的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由于商品经济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很多农业协会都进行了跨地区、跨行业的重组,逐渐实现了联合发展。这些乡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乡村治理模式的进一步转型。

二、当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向农村的逐渐普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明显加速、社会中介和服务组织的不断发育及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推进,我国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普遍不能适应,使得党的方针政策不能贯彻实施,并影响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我国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明显存在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乡镇政府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当今乡村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乡村社会组织发育不足,无法有效填补乡镇政府功能的不足,也不能形成合力以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增强谈判能力。就我国的乡镇政府管理体制而论,尽管在不断改革、完善,但仍不能满足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工不明,责任不清,难以调动职员积极工作、承担职责和协调配合

我国乡镇一级政府管辖的区域比较广泛,但对其管理的只是县级政府,这就不能建立完善的乡镇行政机构,不能促使责任、权利的统一管理。机构比较臃肿,机构人员不能很好地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少乡镇政府干部基本都是在混日子。各政府机构、职员职责界定不清,部分事业单位总是依靠业务主管部门行事,财政拨款基本成为经费的唯一来源。这些情况导致了相当多的乡镇干部、职员、机关缺乏竞争和服务意识,不能承担起相应的民事责任及法律责任。

(二)财政体制不完善,乡镇债务负担沉重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