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09:22: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医德医风专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关于风险转移的几种理论说法
凤险,指的是致使货物毁损、灭失的意外事由,而风险的转移实际指的就是风险承担的转移,也就是对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的承担的转移。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因其涉及的利益重大,因而对于风险转移这一个直接关系双方当事人切身利益并影响双方基本权利义务的问题,各国对其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在法律中明确予以规定。
二、风险转移的三个原则
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关于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的问题,各国经过了长期的争论,在实践中先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合同订立时转移。合同一经订立,即使未付款也未交货.风险即发生转移,货损责任从卖方转移到买方。这种规定大多忽略了对买方的权益保护。当合同订立时,货物仍存卖方手中,风险就已转给买方,这容易造成卖方怠于保管货物的结果,给买方带来损失。所以这种风险转移的原则并不被接受
2、风险随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发生转移,即在货物所有权转移至买方前,货物的风险由卖方承担,但所有权一旦转移给买方,不论货物是否已经交付,其风险即由买方承担当货物所有权因买卖合同而发生转移时,凤险自然也应随之转移。它在过去是可行的,但是在现在的国际贸易中,独立承运人用先进运输方式运送货物,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往往以海运提单的转移为标志,这种所有权的转移实际上是一种名义上的转移,标的物仍在卖方的控制、占有之下。因此,风险随所有权的转移也不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3、交货时转移,即以货物的交付时间来决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这就把所有权转移问题同风险转移问题区别开来。实务中应以具体交货时间来确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而不论所有权是否已经转移。在这一原则下,风险的转移是从保管货物免遭损害的角度来确定的,货物在谁手里,谁就更容易保护货物。以交货时间来确定风险转移的时间,而不论所有权是否已经转移,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因此,这一原则在国际贸易中得到普遍推崇。我国采取的是以交货时间确定风险转移这一原则。
三、风险转移的时间
根据以交货时间确定风险转移时间的原则,《公约》关于风险转移的时间有如下规定: 1、涉及运输时的风险转移。国际货物贸易因其国际性,往往需要经过运输环节,而风险大多发生在运输途中。《公约》第67条规定,如果买卖合同没有规定卖方必须在某一特定地点交货,那么货物的风险在卖方按照合同把货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时起,就转移给买方承担,此即“第一承运人规则”。如果买卖合同规定卖方必须在某一特定地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风险仅仅在卖方将货物于特定地点交付给承运人时方才转移,此即 “特定地点承运人规则”。同时基于货物所有权与风险分离原则,卖方保留控制货物处置权的单据,并不影响风险的转移。虽然提单在甲公司手中,但根据所有权与风险相分离的原则,并不能阻止风险转移,货物灭失由乙公司承担。
2、在途货物买卖风险的转移。在途货物买卖,也称路货买卖,是指针对已经在运输途中的货物,买卖双方达成的货物买卖。由于货物已在运输途中,买卖双方对于货物的实际情况都不大了解,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交易的风险,所以,确定在途货物风险时要相对复杂一些。《公约》第68条规定,在途货物买卖,货物风险原则上从订立合同时起就转移给买方承担。但如果在途货物买卖是凭单交易,即卖方以向买方交付运输单据作为交货依据时,风险转移提前至从货物交付给签发载有运输单据的承运人时。简单的说就是凭单据交易的路货买卖,在货物交付给承运人时风险发生转移,由买方承担风险。同时为保护买方,如果在订立合同时,卖方知道或理应知道货物已经发生损坏或灭失的事实,而向买方隐瞒,那么货物风险仍由卖方承担,而不按上述时间转移。
顶层设计先行
具体来看,河北与京签署的协作协议及备忘录包括《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协议》、《共同加快张承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协议》、《共同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协议》、《共同推进物流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等。
为能精准承接北京重点项目的转移,河北省对此真是下了一番功夫。首先确定了部分重点承接地区及其功能定位。例如,定位承德承接中关村的相关产业,打造中关村承德产业基地,北京新机场空港新区规划范围则是廊坊市的广阳、永清、固安,保定市的涿州部分区域,用以承接北京优质要素和产业转移,发展金融服务、总部基地、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承接首都功能转移。唐山曹妃甸区新型工业化基地,承接北京石化、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转移,合作发展港口物流、海洋经济、海水淡化、节能环保等产业,并将与京津合作打造环渤海自由贸易区。保定白沟则是利用原有商贸优势,建立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商贸、仓储物流产业体系。
对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继敏向《财经界》记者表示,仅从协议的名称来看,与河北省的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河北主张的是承接北京相关产业的转移,筛选出49个产业园区,绘制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地图。而北京除了提出共同建设曹妃甸和新机场之外,更多地选择在物流和市场一体化方面进行合作,几乎没有明确提出疏解某项产业职能到河北。以此来看,双方的利益博弈仍在进行。
再看天津方面,上述京津签署的协议分别为《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合作的协议》、《关于加强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协议》、《关于共同推进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合作框架协议》、《交通一体化合作备忘录》。
从京津双方签署的六项协议来看,京津“双城记”朝着具体化、项目化、常态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北京企业到天津投资占到了天津吸引外部投资总量的三成,上千家中关村企业已在天津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此次签署的协议,将推进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培育一批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平台。通过搭建技术和产业转移平台,京津将共建一批高端研发机构。
“听市长也要听市场”
虽然地方政策已有一定的支持,北京产业转移,更多需要市场调节,需要有成熟的承接地,无缝对接,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才会达到初衷。
赵继敏认为,京津冀多年来没有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根源在于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没有切实做好各自的分工。实践证明,单纯通过行政区的地方或部门去推动难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合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最终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加以解决。
今年以来中央高层的重视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这为打破地方和部门的藩篱,塑造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奠定了坚实的行政基础,但要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各类利益主体从尊重市场规律出发,将区域一体化发展放在长期性、系统性、集成性基础上,政府“有为”而不越位,“市长”、“市场”都能发挥积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了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市场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听市长,也要听市场,将“市长”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基础性引导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区域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定程度上,‘市长’负责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市场决定企业和产业的最终走向,市场遵循‘人往高处走的原则’。”赵继敏表示,京津冀一体化,主要目的是缩小过大的区域发展差距,疏解北京过多的功能和人口。市场机制下,区域差距并不一定就会缩小。事实上,按照“循环累积原理”,可能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是最核心的资源,而优质的人才总是向那些公共服务好的地区集聚。因此,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在根源上,还需缩小区域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甚至给予一些将要转移的优质人才享受同北京同样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才能真正推动人才的流动、产业的转移,以及首都多余功能的疏解。
不可只瞄准“低端产业”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焦点之一,大型批发市场的转移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谈及此,赵继敏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不能只瞄准‘低端产业’。”事实上,有研究指出,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均有大量的批发零售业存在,越是发达的大都市,越是高端和低端产业相混杂的结果,因为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之间有着隐含性的联系(比如高端人口需要低端人口提供家政、安保等各类服务)。将城市功能疏解只瞄准批发市场等所谓的低端产业,最终的结果是产业无法真正疏解,城市进一步膨胀不可遏制。
为此,记者对北京市大红门批发市场进行了实地走访。在走访中,商户刘先生告诉《财经界》记者,他在这经营服装生意已经数十年了,自前段时间大红门批发市场要整体外迁的消息传出后,自己就很是担心。“我们都是从外地来的,近几年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下,生意经营的还算不错。我们已经有了稳定的住所,子女也在京接受教育,也算是在北京扎根了。如果我们的市场要外迁的话,客流量能否有保障,生意还能否稳定,子女教育该怎么办?”刘先生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苦衷。
在北京,有着像刘先生这样苦恼的人不止他一个,多个大型批发市场的商户都有着这样的感受。
校长耿国莹对本次师德师风专题会议的精神和要求进行了总结,传达了近期教体局处理的典型师德案例,再次强调每一位教师都要严格遵守上级关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行风建设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树立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不违法乱纪,不赌博,杜绝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杜绝对学生的变相“补课”,杜绝对学生的变相推荐教辅书,要依法治教,精心钻研业务,塑造人民教师崇高形象,争做让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
七大重点指标
针对以上的六大主流网络相册网站,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基本操作难度”、“支持图片格式”、“支持空间大小”、“图片批量上传”、“图片上传速度”、“图片编辑功能”、“特色功能”等七大指标。下面笔者将为大家对上面最关心的指标用数据的形式――评测。并列出表格帮助大家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网络网站。
一 基本操作难度
基本操作难度是大家首先关注的问题,能不能很快速的上手?是否打开网站就可以上传图片?需要收费吗?操作起来是否方便快捷?这些都是网络相册的重要选择指标。
显然,基本上所有的网络相册都是免费的,但是Google相册如果使用空间超过了1GB就会提示收费信息。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网易相册是登录和使用最方便的,但是在相册中夹杂有少量的广告。
同时使用者在登录的时候,也十分简单,除了Google相册、雅虎相册需要激活注册一个新信箱以外,其他网站都可以直接登录,方便而又简单。QQ用户更是可以直接使用QQ帐户密码登录。
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虽然雅虎相册在登录的时候需要注册雅虎信箱,但其界面是最为美观的,也是MM青睐的最佳对象。
二 支持图片格式
为了节省网络空间,网络相册基本上都支持JPG格式的图片。这样的图片文件最小,可以存放的图片数量较多。至于其他图片格式的支持,六大网络相册网站参差不齐。其中功能最强大的是Google相册,他整合了“Picasa”插件可以支持包括“BMP、JPG、PNG”在内的多种图片格式,基本上是个万能图片格式支持机器。只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需要首先下载“Picasa”插件并进行安装,该插件大小为5.24MB。
雅虎相册、搜狐相册则显得较差一点,只能支持JPG文件格式。网易相册、QQ相册、TOM相册基本类似,介于中等水平,可以支持JPG、GIF格式的图片文件。
三 支持空间大小
空间大小是使用者最关注的话题,空间越大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上传更多的图片。
在这个项目指标上TOM相册最差,仅仅50MB的空间,不难想象,如我们选择它,那就意味着我们只能上传50张不到的照片,这个数量是远远不能达到我们使用者的要求的。
相比之下,QQ网络相册的适用性也很差,特别是普通的QQ会员,仅分配了16MB的上传空间。而注册会员也只能享受到100MB的使用空间,和其他网站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这里不推荐大家使用。
网易相册、Google相册等都是超过了1GB的使用空间,甚至到了无空间限制。但Google相册超过1GB以后就会要求用户付费购买了。所以,这里网易相册、雅虎相册、搜狐相册是最佳的选择。
在使用中还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电子相册网站对上传图片也是有各自不同的限制的,如网易相册限制了单次上传总量不超过100MB,Google相册限制了单个相册最多存放500张图片且一次最多只能上传5张。读者可根据下表详细的数据来查看各大相册网站对图片的上传限制。选择出最适合自己需要的电子相册网站进行使用。
四 图片批量上传
有时候,我们需要上传的图片并非1张的单个图片,而是需要一次性上传10张甚至更多的图片,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了网络相册网站对图片批量上传的支持。
总的来说,基本上所有的网络相册网站都支持批量图片的上传,但是他们都对图片批量上传的数量做了限制。其实限制得最多的是QQ网站,他们限制了用户最多只能一次上传5个图片,如果我们需要上传50张图片则需要分10次上传才可以实现。故而操作起来十分麻烦,同时反复的重复上传会严重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导致系统变慢,网络资源占用量过大。
相反网易则显得最为优秀,他们只限制了单次上传总量不得大于100MB,并没限制上传图片的数量,使用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保证上传图片的总大小在100MB以内即可。操作和批量添加图片的步骤也显得简单明了,上手容易。
而其他的Google相册、TOM相册、搜狐相册、雅虎相册则显得较为中庸,没有太明显的优势也没有太明显的缺点。具体批量上传限制参数,读者朋友可以参照前面“空间大小对比”评测里的图表。
五 图片上传速度
既然是上传图片到网络中,那么上传速度就是一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谁都希望最短的时间可以上传最多数量的图片。同时又不影响自己的网络速度和系统占用资源。
就这一关键问题,笔者针对不同的6个电子相册网站做了一个公平的测试,在同一网络环境中,同时上传4张完全相同的图片,并对他们的上传速度做了数据记录。同时记录下了他们在上传过程中的内存占用数据情况。
从表中不难看出网易相册是上传速度最快的电子相册网站。同时他的内存占用率也不高,是使用者的最佳选择。
相反,QQ相册的上传速度还不能达到网易相册的一半,仅为6.23KB/S,而他对内存的占用也不比网易相册少多少。故是所有网络相册软件中最差的一款。
这一轮对比中,还有Google相册和雅虎相册表现相对不错,而Tom相册和搜狐相册则相对差一些。
图片在上传之前,你一定希望修改得越漂亮越好吧,但不一定所有的人都熟悉Photoshop这样专业的图片处理软件。那么能不能在网络电子相册中进行一点简单的修改来弥补下我们照片的不足呢?
这里,笔者通过实验发现除了“雅虎”以外,其他的所有网站都是支持对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操作的,比如:旋转、裁剪、亮度/对比度调整等等。
其中Google相册、QQ相册最为优秀,其他的网站都只能支持简单的旋转、剪切功能。
Google相册可以利用自己的插件“Pi-casa”来实现对图片的编辑。我们可以将图片导入到插件中,在插件的左边我们可以 看见很多图片编辑修改选项:“基本修正”、“微调”、“裁剪”、“亮度调整”、“视觉特效”等等,大家可以根据需要对图片进行调整。目前Google相册所提供的图片修改功能是所有网络相册网站中最优秀的。
其次就是QQ相册了,他可以支持图片的旋转、裁剪、亮度、对比度的调整,在功能上仅次于Google相册。通过修改操作也十分智能和方便。不过他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即上传速度和修改速度、页面转换速度都极慢,使用者在操作中会等待很长时间。
七 特色功能
六大主流相册网站除了搜狐相册比较平实以外。其他五大网络相册网站都推出了各自的特色功能。
网易相册:好友相册功能
网易相册为使用者提供了类似QQ好友的好友添加功能,通过该功能我们可以任意的添加网易电子相册用户为我们的好友。使用者只需要点击好友的链接,即可进人对方的网络相册进行实时的浏览。
Google相册:RSS输出功能
在相册首页可以点击RSS功能按钮,添加到RSS阅读器进行阅读。此外,如果希望将自己的相册和朋友进行分享还可以通过Email发送给你的好友。
QQ相册:相册封面功能
QQ相册会默认第一张照片为相册的封面,使用者还可以在相册里任意点击一个自己喜欢的照片作为QQ相册的封面,充分体现个性化。
TOM相册:数码冲印功能
TOM相册最大的特色即是“数码冲印”功能。在浏览图片的时候选择要冲印的照片,输入冲印的数量和尺寸,单击“下一步”按钮,然后输入收货人的信息,在线支付费用即可。
雅虎相册:复制模板功能
在我国的建筑工程中,砖砌体占全部墙体的90%,即使在当今的发达国家,砖砌结 构在墙体中所占比例也高达50%。 砖砌体结构以其抗压强度高,主要适用于受压构件,如混合结构的墙体、柱子等,但是在抗震 设防地区,作为承重墙的砖砌体还必须抵抗地震波传来的水平作用力。所以结构的稳定性就尤为重要,但是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经常会遇到一些结构构件出现裂缝的工程问题,以下我们就砖砌体的裂缝问题进行讨论。
一、因承载力不足产生的裂缝
由于砖砌体是脆性材料,其抗拉强度较低,因承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很可能是结构破坏的特征。因此,正确认识这类裂缝的形态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这类裂缝主要产牛原因有;柱、窗间墙高厚比较人的中心受压和小偏心受压;承载大梁的墙局部受压;轴心受拉或偏心受拉;砖挑檐的竖向剪力:墙柱的大偏心受压;砖平拱的竖向弯矩:砖过梁的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
二、基础不均匀引起的裂缝
(1)正八字形裂缝:建筑物中部的下沉值较大,建筑物形成正向弯曲而造成正八字形裂缝。(2)NA字形裂缝:建筑物中部的下沉值较两端小,建筑物形成反向弯曲而造成倒八字形裂缝。(3)斜裂缝:建筑物地基局部软弱,造成局部沉降量过大而出现斜裂缝,相邻的建筑物间距过小,新建的高层建筑造成原有建筑不均匀沉降。(4)竖向裂缝:底层大窗台下的竖向裂缝,主要是因为窗间墙下基础的沉降量大于窗下基础的沉降量(因为大孔洞削弱墙重),使窗下墙产生反向弯曲变形而开裂。(5)水平裂缝:水平裂缝一般有两种。①窗间墙上的水平裂缝,一般都在每处窗间墙的上、下两对角处成对出现,沉降量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量小的一边裂缝存上;②水平裂缝发生在地基局部塌陷处,这种裂缝较少见。
三、温度变化引发的砖砌体裂缝
1.温度裂缝形成的机理简析
外界温度变化使组成房屋建筑的结构构件产生胀缩变形,当这种变形受到其他构件的约束时,就会在构件内部或相互约束的不同材料构件之间产生应力(主要为拉应力和剪应力),当应力超过构件材料的强度极限时,就产生了温度裂缝。
在使用两种不同材料的屋面板与墙体之间,线膨胀系数a差异较大,通常混凝土屋面板的线膨胀系数a1=10×10-6,砌体的线膨胀系数a2=5×10-6。当两者以相同的温差升降时。由于线胀系数不同,在接触面上将产生相对位移,而这位移受到限制,则产生剪应力。由于屋面受到阳光的直射,通常屋面板的温度总是高于墙体的温度变化,使得这种剪应力更大。当膨胀产生的应力大于砌体的抗拉强度tmax>ftk时墙体就产生斜向温度裂缝。当温度应力超过墙体的抗剪强度tmax>fv时墙体就产生水平温度裂缝。由于应力集中的原因,就在门窗洞口四角产生竖向及斜向裂缝。而楼板的斜裂缝主要由于纵横双向框架梁受热膨胀产生推力作用于端角楼板上,超过混凝土的抗拉能力,产生了斜裂缝。
2.房屋建筑工程出现温度裂缝的修复
在发现温度裂缝时,不要急于修复,应观察到裂缝稳定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措施,若发现屋面保温层末达到热工要求和标准时,首先应重新改做屋面保温隔热层,以防止裂缝继续活动。鉴定裂缝的稳定方法是在裂缝内嵌抹水泥浆或贴玻璃纸,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判断确定。对裂缝的处理须从建筑的美观、强度、耐久、使用功能等方面并充分考虑到裂缝形成的机理,从根本上加以治理。大致有:①裂缝细小,对房屋正常使用影响不大,可暂不处理;②裂缝虽细小,但已造成墙面、屋面、楼面的渗水,或对钢筋混凝土内的钢筋保护的需要,可采用嵌补密封或压力灌浆进行处理;③对于裂缝较大、较多又贯穿墙体,不仅影响美观和正常使用,还对房屋的刚度和抗震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可在裂缝墙体两侧用或Φ6@500钢筋网片,并用Φ6@500的钢筋穿墙将两钢筋网片拉紧固定后,外抹水泥砂浆或喷射混凝土以补强加固。
四、砌体材料本身产生的裂缝
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灰砂砖等的砌体,前者致裂的主要原因是竖缝砂浆难以饱满以及特殊的构造要求未能跟上。后者一般使用温州地区蒸压灰砂砖,由于其本身对温差敏感、表面光滑等特殊性,虽然外观、尺寸指标均较好,但在实际使用中对严格的灰砂砖砌体施工规程不熟悉,缺少使用经验,导致除存在粘土砖常见裂缝外,还常见在较长墙段中及外墙窗台下的竖斜裂缝。其机理可以认为:①刚出厂的灰砂砖稳定性差。灰砂砖主要由细砂和石灰组成,蒸压养护后,一般不到一周即已出厂,但根据生产经验,灰砂砖在出厂的一月内其释放的热量较大,存在着反复的化学反应过程,而且实际上一时难以完全反应,因此,体积极不稳定。 ②对含水率有苛刻的要求,据有关试验资料和使用经验表明,含水率控制在7%~10%之间砌体可获得较好的粘结力和抗剪强度,否则影响明显。③砖体表面太光滑,粘结性能差,特别是当含水率不当致使砌体砂浆强度低劣粘结不良后,直接地导致了在缝间抗拉剪强度低下。预防的主要方法:①确保使用前的稳定期;②严格控制含水率;③严格按温州地区有关灰砂砖操作规程和构造要求施工;④改善砖面造型。如能切实落实这四类措施,在目前大力推广使用墙改材料的今天,灰砂砖还是有广泛的生产和应用潜力的。
五,冬季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17世纪西方学者把人类的所有行为概括为趋利避害。趋利即增进福利,避害即预防和消除风险。收入风险是人们所面临的,因各种原因导致收入中断而使生活陷入窘困的常规性风险。人们为了福利最大化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进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但新的产业结构又带来了新的风险。所以,人类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看是风险的不断更替过程。人们为了避让和分散这些风险,不断地建立和提升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从而使社会保障的重心在制度升级的过程中不断转移,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农业社会的自然风险与传统保护机制
风险概念意味着预期的不确定性,这种预期实际上是人类对实践结果的无把握性。人们在实践中与劳动对象不同的结合而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因而引发了未知的风险。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农业社会是农耕生产方式,劳动组织是以家族血缘关系维系的结构,感情是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手段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靠天吃饭,因此风险主要来自自然风险,特别是水灾、旱灾、火灾等。自然风险的特点是突发性强、偶然性大,一旦发生,破坏性大、后果严重。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看到,每当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就会出现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因此,人类最初的生存保障来源于家庭,体现在私有土地的支持和亲朋的关爱。但在大的风险来临时,家庭或家族式的保障便无能为力,更大范围的社会保护方式就成为客观要求,慈善事业应运而生。
慈善事业是最初的社会保护形式,也是最早以再分配方式分担风险的举措,但其蕴含的情感意味和道德评价,并未脱离传统社会关系的羁绊。最初的慈善救助的特点是无规范性、主观随意性大、非常规性、以食品相助为主、救助水平低下。施善者往往以恩赐者自居,受助者因无功受惠而自尊受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私人感情上的社会互助,而非制度安排。农业社会条件下的慈善行为开始于民间血缘家族,后扩大到地缘互助,当宗教慈善事业发展起来后,这种保障便具有了普遍意义。之后的慈善事业逐步发展为官办善举,是由官方组织但未制度化的救助活动,一般以国家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和政治需要为基础而产生并得到发展。[1]在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官办慈善措施是“义田制”、“义仓制”、“赈济制”等。西方国家有教会救助制、“仕一税”制、“施物所”等。
慈善事业是传统社会风险分散的最高形式,其社会意义在于它以非制度化手段对社会进行整合,是超出家庭关系的社会保护方式;虽然其作用有限,但自发的再分配形式为以后的制度性再分配打下基础。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失地风险与社会救助制度
真正的制度化救助出现在家庭保障基础被打破,从而贫困化成为常规现象。在农业社会,家庭有土地、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因此也有了起码的生存基础,虽然自然风险是农耕生产方式的主要威胁,但它并未摧毁家庭的土地制度,自然风险的偶然性、间歇性、地域性还构不成制度化社会保障建设的客观依据。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使得在资本原始积累中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并伴随着手工业者因产业败落形成的普遍的、常规性贫困。
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一方面是为新产业进行资本积累,另一方面也是进行工业劳动力储备。传统劳动力与土地生产资料的分离,恰恰是为工业生产方式准备劳动后备大军,但同时也标识风险由自然领域转向社会领域。社会风险的特点是,人为因素是风险的主因,收入分化加速,人与人的矛盾超过人与自然的矛盾并在逐步积累中形成强烈的社会不满和阶级怨恨,进而加速了社会无序与越轨行为,对当时的统治者也构成了威胁。这种情况下原有的慈善事业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承受不起社会风险的压力,客观上要求治理常规性贫困的制度性救济方式的出现,因而国家主导的社会救济制度成为必要。
最早以法的形式确立的济贫制度是1601年的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修正,1834年产生了新《济贫法》。到18世纪,世界主要国家都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且以它作为社会保护的主要形式。虽然济贫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但与慈善事业相比最主要的优势是:风险承担的主体由个人转向了国家,社会救助有了法律依据,其过程和标准都有了规范性操作和制度化程序,从而使社会救济制度成为一项正式的社会事业。社会救济制度是一个低端社会向高端社会进化过程中的必然环节,虽然在高端社会的保护系统中的位次较低,但反映出一些社会根本性的变化:
1.风险和责任意识开始发生质的转变。依据传统的观念,任何人的处境都是自己行为选择的结果,因此必须自己承担,贫困也是如此。社会救济制度的出现说明,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风险并非个人责任,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超个人力量非个人的能力所能左右,因此社会有责任为公民提供保障。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反映出国家的风险观念和对公民的责任意识。2.人权观念开始进入到实质阶段。人权思想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初期提出来的,旨在反对封建压迫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但是最初的人权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武器,主要倡导的是自由权和平等权,目的是为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服务,还未显示出对普通百姓的意义,所以马克思称其为一种抽象概念;只有当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劳动者的生存问题得到切实的保护,人权实现才有了实际意义。所以说,社会保障为人权保护提供了基础和条件。3.国家的职能开始发生新的变化。经典国家理论把国家的职能主要归结为对外防御侵略、对内维护社会秩序两大职能,而经济发展和家庭生活是私人领域,国家不加干预。但是随着风险性质的变化、市场失灵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国家职能也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当国家从幕后走到前台,担当起调节经济和抵御社会风险的社会职能时,就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发生了重大改变,成为市场经济系统发生脱胎换骨式转变的历史契机。[2]4.社会组织制度系统逐渐复杂化。社会组织制度主要有两大构成,一是动力系统,包括所有能推动社会发展的部门;另一个是社会保护系统,包括所有维护社会安全的部门。动力系统在社会发展初期往往具有优先性,而社会保护系统相对滞后。随着社会进化,社会保护系统逐渐发展起来,社会救济制度正是这种保护系统逐步发展完善的开端。由于救济制度的建立,社会出现了专门的保障机构、人员、法规,同时这种制度的运行也带动了社会系统向更高阶段跃进。
工业社会中的职业风险与保险体系
进入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所有制发生根本的变化,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脱离普遍化,社会分化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雇佣劳动者两大集团。广大劳动群众面临的最大风险已经不是自然风险和土地风险,而是职业风险。所谓职业风险,是指劳动者的生存完全依赖职业的收入,一旦在职业上出现问题,如失业、工伤、患病、年老、生育等,就会丧失收入来源,生存将受到极大威胁。正因为职业收入的不确定性,因此又称做收入风险。但是,由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职业风险和社会保障也表现出不同的侧重。
1.工业化前期的技术风险与工伤、疾病保险。16~18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为以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则进入大发展时期。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工厂的普遍建立和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各行业雇工大量增加。但是,由于当时技术并不完备,设备比较简陋,没有任何质量标准,特别是资本家为了获取最大利润,经常强迫工人在有毒有害的环境中作业,致使工伤事故不断发生,工人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所以说,工伤与疾病的爆发与工业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传统经济学认为,现行的工资标准中已经包含着对职业风险的补偿,工人接受工资就意味着接受职业中的风险;这样,工业伤害的责任就应当由工人自己承担。[3]因此,一些国家的工人们为了解决由职业带来的这种困境,自发地组织起互助组织,凡参加互助组的成员,都交纳一定的会费,当某一成员发生职业伤害或患病时,通过互助组给予一定医疗资助和生活补贴。
然而,事实不断证明,工业化初期的财富增长是与工人伤病同步增长的,伤病在给工人及其家庭带来痛苦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积累了社会矛盾;因此通过安抚受伤者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生产成为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1883年德国把工人互助组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修改,作为工伤保险法案递交到国会进行讨论。同年,疾病保险法案的草案也递交到国会,经过激烈辩论,《疾病保险法》首先获得通过。1884年,《工伤保险法》也获得通过。至此,社会保障制度从济贫阶段上升到保险阶段。工伤和疾病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建立最早、发展最快的项目。从世界上看,许多国家的工伤与疾病保险都是1930以前建立的,说明工伤与疾病保险,是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重心。[4]工伤与疾病社会保险的建立,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加强了工人的劳动保护;同时,技术的逐渐完善和设备的改进也使工伤与疾病发生率大为减少,从而使这一风险危害逐步降低。
2.工业化中后期的失业风险与失业保险。失业现象在进入工业社会后一直存在,也是职业风险中最大的风险。但是,在工业化初期它还不是社会的主要问题,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逐渐严重。虽然失业开始于圈地运动,但现代意义上的失业主要缘于经济危机。最早的经济危机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而最大的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1934年。当时的情况是大量工厂停产、倒闭,大批工人失业,社会一片萧条。如美国在这次危机中,1/3的工人失业,1/6的家庭需要依靠救济才能生存,社会境况十分惨淡。正是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的大量失业,才使国家干预成为必要,失业保障开始成为社会保障的中心课题。然而经济危机引发的失业毕竟是周期性的,一旦危机过去,经济恢复,失业者还会重新就业,失业率随之下降。所以,真正更大的失业风险还在于技术性排斥和知识性排斥。技术性排斥是指由于技术使用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机器替代了人力,这种排斥从工业化中期开始显现。知识性排斥主要发生在后工业时代(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失业中,是由于知识体系发生根本性改变,新生代生产力代替旧的生产力所表现出的排斥。这两种失业是不可逆的,没有周期性,是代际之间的历史性更替,是换代性失业。因此,这种失业风险的危害性更大。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从收入风险角度看,信息产业的工伤风险大大减少,而数字鸿沟和由此产生的失业风险成倍地增加。”[5]正因为如此,失业保险成为工业化中后期社会保障的重点。
失业保险最初建立于1911年英国的《失业保险法》,西方主要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就建立了失业保险,但失业问题成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在70年代以后。如前所述,那时恰逢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因知识缺失导致失业率上升,就业压力增大。当然,随着人口高峰的过去,人口增长率下降,失业风险的威胁也会逐渐降低。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首先,它体现了收入风险分散机制的进化。风险分散机制是一个社会自我保护的重要系统,分散机制越优越,越能发挥出最大的抗风险功能,维护社会安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从家庭保障到社会保险的出现,体现了社会自我保护系统的不断完善。家庭保障基本谈不上风险抵御;慈善事业则是一种临时性互助,社会救济制度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是个进步,但仍然脆弱,它只是社会中分散风险机制中的一个环节,是以国家责任代替了个人责任,并没有形成一种社会性的全方位的风险分散机制。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真正把国家、社会(企业)、个人连接起来,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分散机制。其次,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成熟市场的重要标志之一。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资源配置体系,但是它也经历了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越不成熟的市场,越表现出决策分散化、信息的不完全性、可预期性越差,因而风险越大。市场失灵就是这种风险积累的表现。而越是成熟的市场,其内部的自我调节和风险控制机制就越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使“个人自由主义的不完全市场经济形态,过渡到社会参与和国家干预相结合的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形态”[6].
未来的老龄化风险与养老保障
养老问题由来已久,传统社会主要依靠家庭养老,进入工业化以后,家庭养老的基础已不复存在,社会养老被提上日程。最早的养老法规可见1669年法国的《年金法典》,但只是对航海业的关照,正规的强制性养老保险制度建于1889年德国的《老年残疾保险法》。1935年前后,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建立起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养老保障。但是,社会保障的重心长期以来并没有放在养老方面,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人口平均寿命还比较年轻。1999年,世界上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重首次达到10%,标志着全世界开始进入到老年型社会,当年也被定为“国际老年人年”。进入老年型社会意味着养老风险将是今后最大的风险,原因在于:
1.老龄化风险与以往的一切风险不同,它是一种持续性的、增长性的风险,以往的收入风险都是阶段性的、非持续性的风险。如工伤事故主要缘于工业化初期的技术不完备以及劳动者与机器的直接结合,当技术的安全性能提高,特别是自动化、信息化成为工业化的核心组织系统后,避免人与机器直接接触,生产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工伤事故也大幅度降低。失业风险主要缘于人口无节制的增加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失业风险也会随之减弱和消除。唯独老龄化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为人的平均寿命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断增长。另外,人类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生育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老龄化的加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2.个体老年保障延续时间长。其他保障的支付几乎都是临时性的,如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等等,最长不超过2年,而人在退休后的寿命余年平均在10年以上,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如此长的养老金支付期,需要雄厚的、持续性的资金供给,这对保障基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目前,养老保险金的支付金额在社会保障总金额中占有绝对的比例,如我国2004年社会保障支付的总金额是4778亿,其中养老保险金是3502亿,占总金额的73%,对如此大比例金额进行长时间支付,其压力可想而知。同时,老龄化过程也是医疗保障费用增长的过程。老年人口身体质量普遍下降,不仅需要经常性的医疗服务,而且也需要较多的护理和照料,老年人口是医疗服务需求最高和医疗费用支付最大的人群。这方面的压力不可小视,据美国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长期以来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卫生保障支出仅次于国防开支。[7]
3.老龄化导致老年抚养比不断提高。老年抚养比是指退休人数与在职劳动者人数之比,它反映出每百名在职劳动者所赡养的老年退休者数量。抚养比越高,说明在职劳动者的抚养压力越大。据专家预测,世界平均抚养比在2002年是1:9,到2050年达到1:4;而发达国家将达到1:2.在这方面,中国的老年抚养比提高得更快,2000年为19.91%;到2050年和发达国家一样将达到50%,即每2个人抚养1个人。[8]以上还没有考虑少儿的抚养比,如果计算总和抚养比,世界各国都会提前一半时间达到。老龄化的不可逆性反映出养老压力将会日益加重,成为社会保障难以化解的难题,因此,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改革的重心也会放在养老保障上。有四个显著趋势:一是公共养老金制度将逐渐被以个人积累为主、国家资助为辅的方式所取代,即现收现付制将逐步转变为完全积累制或部分积累制,如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个人养老金中的个人积累部分约占75%.[9]二是养老金管理和经营将从国家为主转到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为主。三是养老金的补充部分,不是主要靠财政拨付,而是靠基金运营。四是延长退休制度,通过推迟养老金发放来缓解社会保障资金压力。
社会风险经历了一个由外部风险向内部风险转移的过程,即由最初的自然风险(自然灾害),转向人身风险(工伤、疾病),再过渡到能力素质风险(技术、知识),最后发展到人口结构性风险(社会老龄化)。前三项转变意味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提速,对人的威胁越来越指向个人的内在素质。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顺应这种变化,逐渐从低层次保障过渡到高层次保障,从最初的工具性职能、经过权利性职能、过渡到人力资本性职能。
工具性职能是在社会保障初期为了调节阶级矛盾、促进生产、维护社会安全所采取的权益之计。如英国的《济贫法》主要是为了控制社会混乱,德国的社会保险主要是为了缓解劳资矛盾。只有在满足资本统治要求的前提下,政府才能做出这样的制度安排。因此,这时的社会保障完全是作为效率的剂,发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作用。权利性职能是社会保障发展的中期,民权理念和民主程序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效率为公平服务,经济目标服从社会目标,大多数人的福利最大化成为社会评价基准。但是,权利性保障由于过分追求公平而抑制了效率,特别是进入信息社会后,贫困的至因已由物质性缺失转化到能力性缺失;正因为如此,阿马蒂亚。森提出,在社会保障建设的理念上,要以“能力”中心观取代幸福的效用观,主张对穷人的生存救助应转变到提供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10]人力资本职能,是指通过知识教育、技术培训、科学传播等方式提高人的素质,增强社会竞争能力。这是上世纪90年代贯穿在积极福利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积极福利思想中,社会保障被重新定位于人力资本投资,使社会保障既是社会的安全网,又是一种人的发展的基础,从而使社会保障走过生存保障、福利保障、并最终达到能力保障。它弥补了工具性职能只注重效率和权利性职能只注重公平的片面性,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融合一起,以发展求得福利,正是科学保障观的体现。
我国未来的养老风险是一种人口结构上的风险,它将导致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即由资金供给性保障转向生活照料性保障。除了养老金供给外,还要求有廉价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完善的社区功能支持系统,功能组织的行为关照和精神慰藉将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这是一场广泛的社会动员,是一种在新型社会伙伴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保障范式。
参考文献:
[1]郑功成。 社会保障学。 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4: 45
[2][6]万明国。 社会保障的市场跨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4]刘燕生。 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思想认识上,往往从小事或个人角度看问题,只以自己的单纯工作看待病号,并没有上升到是为社会稳定与民生改善而工作的境界,熟不知每个岗位都涉及到民生与社会稳定。
3,实际行动中,在思想认识中存在的这些不足,正是成为工作中作风散漫、服务态度偏差以及职业道德没有提高。
作为一名护士,工作以及把控全局方面不需要像领导那样苛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例如仔细核对病号用药,打针.多一些安慰的话。便是与民最大的方便与岗位职责的体现。
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职业要求存在着这些巨大的差异。首先需要的是我们正视问题,最基本的原则是“正确认识矛盾是彻底、准确解决矛盾的根本前提”。基层医护工作者自身特点,群体职业种类单一,人们最基本的的诉求是实惠、及时治愈;对自身身体状况认识不足,或者是有认识但不够重视,总以小病贯之,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负责的将自己所确定的病情告知患者。护理工作亦是如此,对于广大救治对象是农民以及留守儿童的这一特点,我们特别需要的是耐心、细致、以及温馨的提醒。
公司基层员工作风建设专题会议心得体会
——加强作风建设 牢记责任担当
会上,首先全员集中学习了《创建文明单位学习资料》第六部分“文明礼仪知识”;副主任领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员工行为规范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严肃会议纪律的通知》、《作风建设十条》等相关文件,并就作风建设提出相关求。
其次,由主任作总结发言。主任指出,要积极响应公司的各项政策要求,梳理相关文件通知,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掌握重点。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和考核管理机制,以问题导向为引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对大家提出要求,要立足自身岗位,履职尽责,务实求效,强化责任担当,深化作风建设,为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而不断努力。
通过此次专题会议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公司对作风建设的重视。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强化进取意识和工作作风,确保真抓实干,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饱满的工作激情,把心思凝聚到工作上,把功夫下到实际工作中,迎难而上,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其次,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要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理论上的完整性,同时也必须自觉加强政治和业务理论学习,全面提高理论素养,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忘初心,牢记责任担当,加强自身作风建设,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图分类号: TU973+.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住宅建筑逐渐走上市场化,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住宅不仅要满足过去单一的结构安全功能的基本要求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满足它适用性和耐久性能,从而延伸到满足视觉安全功能。因此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并做好预防措施,是工程技术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砌体结构墙体的质量低劣,如墙体的裂缝、渗漏等原因,涉及到纠纷或官司也越来越多,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功能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中墙体的抗裂措施,已成为参与建设活动相关各方主体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砖混结构墙体裂缝成因
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调查分析:引起砌体墙体开裂的原因有很多因素,归纳有以下几种:
1、温差收缩变形
(1)砌体结构中的墙体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产生不均匀伸缩,或者砌体的伸缩受到不均匀的约束引起的墙体开裂。温差变化引起的墙体开裂的形式主要有八字形裂缝和水平裂缝、竖向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这些裂缝一般要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2)水平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的屋檐下,或多层住宅建筑顶层圈梁下2~3皮砖的灰缝位置。水平裂缝一般沿外墙顶部断断续续地分布,裂缝深度有时会贯通整个墙厚。呈两端较中间重的特征。在转角处纵、横墙的水平裂缝相交而形成包角裂缝。
(3)当房屋有错层时,错层处的墙体容易发生局部竖向裂缝,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两者线膨胀系数相差一倍。砖砌体的受温度影响的线膨胀系数为5×10-6/0c,而钢筋混凝土的受温度影响的线膨系数为1.0×10-5/0c。导致墙体上由于温差影响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使墙体开裂。当房屋圈梁布置不当时,也会引起墙体开裂。特征是:中间宽、两头尖,冬季宽、夏季窄,这是由于楼盖圈梁与砌体间的相对温度变形引起的。此外,由于房屋温度区段过长,因温度及墙体干缩的原因也将使墙体出现竖向裂缝。
2、地基不均匀沉降(1)由于地基土质软弱或建筑地基局部土质不均匀,存在暗沟,洞穴,基坑等,土质软硬差异大,受压后必须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2)地基处理不当,基础设计不合理。建筑荷载对地基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对承载力低、变形大的软弱地基,应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基础设计根据上部荷载与地基土质情况,考虑地基与基础共同作用,合理选用基础形式。(3)地基边坡破坏。地处陡坡边缘的建筑,由于地面高差较大,边坡不够稳定,再加上地基附加应力作用,边坡失稳、滑移、沉降不均,墙体开裂。(4)地基含水量变化不正常。因周围环境某些变化,使建筑物场地地下水位升高,或上下管道渗漏,地表水渗入建筑地基,长期浸泡,土质软化甚至冲刷掏空,导致不均匀沉降。(5)建筑物使用不当。随意改变房屋用途,增大荷载,在室内地面堆放超设计要求的大面积荷载,使地基附加应力剧增,导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
3、基础施工质量差
对于块石基础,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砌筑块石的砂浆不饱满,或采用堆砌的方法施工,造成块石基础工程质量低劣。楼房交付使用后由于竖向荷载的作用或水平振动荷载的作用,造成块石移位,使整个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砌体受主拉应力作用而破坏。4、设计不当或构造处理不当(1)建筑物顶层端部剪应力与温度成正比,与水平阻力系数、材料弹性模量、建筑物长度呈非线性关系,控制温度应力引起墙体裂缝的主要因素有多种,而不是建筑物长度单一因素,因此用伸缩缝作为控制裂缝的唯一方法是不全面的。(2)砖混房屋长度过长,如有的住宅,5个单元连在一起,总长度超过温度变形允许长度,规范规定总长超过60m应设伸缩缝,有的房屋超过较多而未设,也未采取其他措施。(3)构造柱是增强建筑物整体性,抵抗地震作用的重要构造措施,过去不少设计,构造柱的设置只考虑符合抗震规范,不考虑实际已存在的温度应力,认为温度应力在规范上未明确规定计算的方法,不考虑不能算是设计错误。因此,设计人员对6层以下住宅,基本上是隔问布置构造柱,未对建筑物端部裂缝多发区予以重点加强。构造柱的布置有的较稀,每隔2~3道内横墙才设,靠近建筑物端部往往也是一视同仁。(4)不少砖混房屋热衷于采用屋顶钢筋混凝土大挑檐,有时为平衡悬挑荷重,在室内屋盖部分也要现浇一部分屋盖板,在二者之间紧密连结的是外纵墙圈梁,圈梁往往与墙同宽。这样桃檐、圈梁及现浇屋盖部分共同组成刚度较大的现浇连续板如遇温差变化,产生的温度应力较高,导致墙体不能承受而开裂。(5)采用的砖、砂浆强度等级,越到顶层越低,有些建筑物底部几层采用MU1O级砖,M5级砂浆,而到顶层则为MU7.5级砖,M5级砂浆。设计人员习惯于从强度上考虑,对温度应力引起的抗剪强度及变形则考虑较少。二、砖混结构建筑墙体裂缝预控措施
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上面几类因素引起裂缝几乎占遇到全部裂缝的8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是温差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目前现行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还没有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只是依据设计者的设计经验对砌体中常见的裂缝的认识程度,采取一些构造措施来保证。虽然《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对砌体开裂已做出具体的规定,但是有的质量通病可以避免、有的不可以避免。尤其是由于温差收缩引起的裂缝很难避免,所以我们采取措施来减少砌体结构的墙体裂缝,避免给房屋居住的业主带来心理上不安和恐惧,真正确保工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1、温差裂缝预控措施(1)适当调整温度伸缩缝间距。
(2)当房屋的屋盖和楼板不在同一标高时,如错层房屋,应在错层处纵横墙相交点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设双道圈梁与构造柱相连,以帮助墙体抵抗拉剪应力。
2、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预控措施(1)当房屋建于土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重、结构刚度、地基基础的处理方法等有显著差别时,应在差异部位设置沉降缝,将其划分成刚度较好、长度变化较小的几个单元,可以减少因基础不均匀沉降在样体内引起的应力,避免墙体裂缝。规范规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沉降缝宽度一般应大于5厘米,为避免上部结构在地基沉降后相互顶撞,房屋较高时应加宽,最大可达12厘米以上。
(2)加强门窗洞口外的刚度,将门窗洞口上的钢筋混凝土过梁与内墙钢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连续过梁,以增强房屋整体刚度。
(3)尽量避免用软弱土层做持力层,若无法避免,可调整上部结构刚度,或采用筏式基础,以减少建筑的沉降。
(4)房屋的纵墙宜贯通,横墙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小于建筑宽度的1.5倍左右。
(5)对于地基持力层不均匀的建筑物,应根据实际情况,将局部基础适当加深或加宽,或局部设计成板带基础,降低基底应力,尽量达到地基均匀沉降。
3、结构裂缝预控措施
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如场地土及地震设防烈度、基础结构布置型式、建筑物平面、外形等,综合采用以下抗裂措施。
(1)正确进行结构计算和设计,设计资料要经过层层把关核算。(2)卸载。对由于荷载过大,砌体强度低,已经产生裂缝的墙体,可采用减轻上层结构自重与使用荷载的方法,或在其顶部砌体内增设钢筋混凝土过梁,承担上部荷载。(3)结构加固补强。对由于荷载较大,砌体截面尺寸较小,承载力不足,并已产生裂缝的墙体,可在不影响主体立面美观的情况下适当加大截面尺寸。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128—02
一、体育赛事风险产生原因
1.外部原因。体育赛事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期间,由于事先无法预测的自然变化或灾害导致赛事无法正常开展的潜在性风险,即为自然灾害,这类体育赛事风险是难以控制与防范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突发事件特指在赛事期间场馆受到如爆炸、火灾、蓄意破坏等致使体育场馆或部门以及与其相关的设施设备受到破坏而造成损失。例如,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公园发生炸弹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亚特兰大奥委会为此承担对受害者赔偿3.5亿美元的责任[1]。
2.内部原因。内部原因涉及以下3个方面:(1)组委会安全管理不善。赛事主办方应急计划设计或执行不当、组织的监督管理不当等都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事故。主要涉及的内容有赛事各方人员因意外事件而遭受身体损伤的风险。其中具体所涵盖的人群包括了赛事期间国内外体育组织的官方人员、全体参赛人员、赛场工作人员、场地保安人员、正在服务的志愿人员等。(2)组委会财务风险。这一类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使得赛事举办的资金收入与支出在时间、规模、结构上不匹配所导致的损失。主要包括与组委会事先达成协议的客户、供应商或赞助商因破产、爽约或不履行义务等原因使协议被取消或中断,组委会收入不能实现的风险等。(3)组委会决策失误。赛事组委会的决策往往对比赛的筹备与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型比赛中所出现的风险部分原因还是归咎于组委会前期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或是在面临紧急突发事件时做出的消极处理办法,间接扩大了风险的影响范围。
二、赛事风险转移路径的分类
1.非保险的风险转移。体育赛事人身损失风险管理中所采用的非保险的风险转移方式一般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赛事组织方同有关责任人员的风险转移;二是通过让某项体育活动的参与者签署免除责任协议使伤害事故的可能受害者放弃追究赛事组织方法律责任的方法;三是赛事组织方通过与某些单位或组织签署合同,把某些可以的项目转让给这些组织,从而减少承担风险的可能性。
2.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这是损失风险管理中,为减少风险发生后的损失所采用的一种风险控制工具,指赛事组织者预先支付一定的保险费用给保险公司,万一风险发生则由保险公司负责承担经济赔偿。购买体育商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财务手段,是赛事组织方减少风险损失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组委会能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保险市场,通过保险手段对人身、财产、责任等众多的风险加以化解,保证大型赛事的顺利进行[2]。
三、赛事风险转移过程中组委会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一、农村“三大革命”工作
1、垃圾治理工作。通过2016—2018年连续三年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实施。目前,我镇城乡垃圾户(分类)集中、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模式全面形成,建立健全了保洁、收集、清运、处理等相关制度,实现22个村街垃圾市场化运营全覆盖,农村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基本实现了“垃圾不落地”目标;但工作中,我镇农村还存在着卫生死角未彻底清除、垃圾无分类、利用不充分、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原因主要为我镇环卫配套资金缺口较大,部分工作暂时无法开展。
建议县住建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技术指导,以便乡镇进一步提升农村垃圾治理质量。
2、污水治理工作。2018年,县政府给我镇张湾村、旺禾村安排了污水处理项目。目前旺禾村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张湾村正在建设中。集镇计划新建一座占地15亩、日处理规模1000吨、同时预留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目前前期选址和土地预审工作已结束,正在规划设计和征用土地,预计年内开工建设。从我镇现有的建设情况来看,污水管网配套建设管线长、成本高,存在污水管网建设与污水处理厂建设不能同步的境况,可能出现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无污水处理的尴尬局面。
建议县住建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统一规划设计,让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网配套建设同步进行,让污水处理厂真正发挥效益。
3、改厕工作。此项民生工程,我镇从2017年开始实施,去年完成800多户,今年500户任务已全面开工,预计 9月中旬全面完成。旱厕改造群众受益,但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补助资金不够,导致少数家庭建设质量不高;二是施工队伍不专业,大多为地方土瓦工,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建设不达标;三是厕具质量验收人员不专业,目前的厕具验收主要以乡镇为主;四是改造的厕所后期管护存在问题。
建议县住建局: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每户补贴不少于1000元;二要加大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培训专业施工队伍;三要安排专人下乡验收采购的厕具,确保质量;四是适当安排后期管护资金,以便建好后,有专人管护。
二、危房改造及危旧房处置工作
依据舒危改办[2018]2号文件要求,今年以来,我镇对全镇21个行政村疑似危旧房进行全面排查摸底评定登记,合计1679户。通过纳入危房改造一批(对象指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目前第一批已改造418户,第二批验收已通过75;第三批57户正在改造当中, 预计9月中旬全面竣工申请验收;鼓励农户自行翻建修缮一批279户760间;拆除一批400户944间;挂牌标识一批450户1336间。预计9月底我镇全面完成1679户的处置任务,实现“人居零危房”的目标。但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有部分危房一时难以拆除,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边缘户拆除补助资金少,群众意见大。目前县级对一般农户原则上只补助30元/㎡(四类人群除外,且是主房),附属房屋、旱厕、杂物间、牛棚(栏)等无补助。
建议县住建局:一要出台一时难以拆除的危房户政策性指导意见。二要实际调研,适当增加边缘户危旧房处置的拆除补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