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0 09:22: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学前教育的专升本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学前教育的专升本

篇1

认同译自英文identity,起源于拉丁文:idem (即相同、同一,the same)。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

(二)专业认同的概念

专业认同的内涵非常广泛,具体包括“是否喜欢所学专业、依据所学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和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到自己能够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自愿接受专业和职业规范、承诺将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这些层面的和谐统一称为“专业认同”。笔者主要对我校学前教育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二、我院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我院三个年级学前教育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有效回收率为97%,并分年级、性别做了相关统计(如表1)。此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不同认同程度。

(一)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动机及对专业热爱的程度

大学生入学志愿的情况最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兴趣所在,也是学生在后期学习的动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在被调查的73位学生中,由于喜欢小孩自愿选择本专业的有3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4%,而非自愿的由于父母意愿和被调剂到本专业的有4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6%。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本专业很喜欢的有3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1%,对本专业感觉一般的有3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

三年级同学无论在选择专业的动机还是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上,都略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一、二年级非自愿选择本专业的人数分别达到了被调查班级人数的一半以上,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也趋于一般。这反应出大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并没有达到十分热爱的程度,处于一种喜欢和不喜欢的中间状态,从侧面可以说明,大家的专业稳定性可能不会太强。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学习态度、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但总体来说,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也更倾向于满意本专业(如表2,表3)。

在对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具备的条件进行排序时,提出沟通能力、多才多艺、专业知识和技能、热爱孩子四个方面,并对此进行了排序。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他们都认为热爱孩子最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2]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只有孩子真正喜欢他,才能与幼儿有情感的交流和共鸣,才能与幼儿有心灵的沟通,从而建立宽松、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3]爱不是挂在嘴边的简单说教,而是蕴含在实际行动之中。

(二)对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

1. 对于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有什么看法的问题上,从调查结果可知: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还是被本专业学生所认可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参加调查的同学都在学习该专业,相对于局外人更能理解男生的加入。传统的就业观念让很多人认为幼儿园老师就是一个女性职业,不适合男人干,但是将男幼师引入幼儿园,向儿童灌输刚毅和勇敢的品质,才有利于在儿童教育中将男性、女性的性别优势在同一个体上呈现,形成“性别同一化”的综合优势。

2. 针对女生,提出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对你是否产生压力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对女生是产生一定压力的。应当说,还是有女生觉得压力存在的客观性。尤其是一年级,选择有压力的占被调查的班级人数的43%,产生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本班级有男生的缘故!(如图1)

3. 在男生从事学前教育相对于女生有什么优势的问题上,认为为儿童树立男性榜样的有26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6%。认为精力和体力上更能胜任的有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认为更易就业的有1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6%。认为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有2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2%。

此项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学生中更偏重于选择为儿童树立男性榜样,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因为女老师培养孩子细腻、友善、呵护,而男老师培养的是孩子的独立性、勇敢、顽强和守规则,男老师会给孩子更多独立做事的机会。缺少男性角色行为的刺激,会导致许多的男幼儿女性化倾向的形成:如胆小、娇气、讲话嗲声嗲气等。从这个问题可以得出,大家对于男性在幼儿阶段所扮演的角色的作用是了解和肯定的,体现出了大家的专业性(如图2)。

4. 关于男生从事学前教育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更多的人认为男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社会上存在偏见。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因社会分工不同而造成的偏见和歧视,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在幼教工作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男性在选择职业时应以体现男性特征为宜。男性担任幼儿教师往往不被社会广泛认同,很多人认为男性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这也是当前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社会瓶颈。

(三)学校的课程设置及专业师资力量的满意程度

1. 关于目前的课程安排学校更注重哪个方面的问题上,在被调查的73人中,54%的学生认为学校偏重于理论课程。其中,二年级占被调查班级人数的54%,三年级选择的人数占被调查班级人数的77%,都超过了半数以上。42%的学生认为学校偏重于技能课程,其中三年级选择此项的仅占被调查班级人数的18%,而一年级选择此项的却高达本班级人数的74%,仅有4%的学生认为学校偏重于教育实践。

此数据表明,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已经由以前的偏重于理论课程,转为偏重于技能课程,但在教育实践方面,却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关于认为课程的设置学校应更注重哪些方面的问题上,在被调查的73人中,仅有6%的学生要求加强理论课程。学生普遍认为,很多理论课程与以后工作关系不大。有42%的学生希望学校更重视技能课程,学生希望能多开设一些技能课程,在课程时间安排上能够更长一些,在唱歌、跳舞、钢琴、画画等方面配置一些专业性更强的老师。有52%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更偏重于教育实践,希望通过实践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发展,教学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教书育人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工作,尤其是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学龄前儿童,身兼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不是靠想像就能体会到作为一个幼儿教师的意义的,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在和幼儿的交往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价值。(见表4)

2. 在目前对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满意程度这个问题上,被调查的学生对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的满意程度趋于一般。强大的师资力量,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构建良好打学习环境,这些对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学生对师资力量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最终与学生的专业课成绩相关联。

(四)社会对学前专业的认同及对自己的影响

在关于社会对学前专业的认同及对自己的影响问题上,有59人认为家人和朋友的认同会使自己对专业更加热爱,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0%;有14人选择了不喜欢学习本专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0%。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的认同直接影响了对专业的学习情况。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随着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而受到关注的,但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人们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职业,却没有把幼儿教师看作一个“ 专门化的职业”。不少人认为当好幼儿教师关键是要有爱心,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教育,也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幼儿教师工作报酬低,职业声望也不高。

(五)对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方面的情况认同

在专业发展前景方面,看好的有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不看好的有1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9%;觉得一般的有5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0%。面对这种对专业的乐观态度,理应在未来毕业后有较多的人愿意从事幼儿园工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毕业后是否打算到幼儿园工作”的调查中,选择会的有3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7%;选择不会的有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选择可能的有37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1%,由此可见,部分学生更求稳定,不希望以后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而大多数无法确定未来是否从事幼儿园教师的职业。

针对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可能性大的那部分同学,在“是否从教后会长期从事幼教的工作”的调查中发现,会长期从事幼教工作的仅有1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7%,认为不一定的有5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1%。可见更多的学生只是把从事幼儿园的工作作为自己以后寻找更好工作的过渡手段,没有打算长期从事幼教工作。本科生不愿意到幼儿园就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足感没有得到满足。很多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作繁琐辛苦,却没有得到认可,没有成就感;人们对幼儿教师职业不理解,没有把教师的职业当作专业来看,幼儿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

在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你会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吗的问题上,选择会的有5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8%。选择不会的有2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2%。调查表明,大家的专业坚定性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当然,不容忽视的是,还有一部分的专业坚定性不够强,有换专业的倾向。

(六)工资待遇

在“你认为幼师的工资待遇怎么样”的问题上,仅有1人认为待遇很好,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有4人认为可以接受,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有41人认为不是很好,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6%。有27人认为很难与自己理想工资划上等号,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7%。由此可知,大多数都不满意幼师的工资待遇,这也成为是否从事幼儿园工作的决定因素。

与大中专毕业生相比,本科生在求职时对自己的就业待遇和就业条件有较高的心理期待,且四年的大学培养费用与刚就业时的微薄收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往往会寻求其他出路而放弃本专业。再加上公立幼儿园幼儿教师的编制较少,而民办幼儿园多数只注重经济利益,愿意雇佣薪金要求较低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致使学前教育本科生能扎根本专业的就更加少了。

三、建议与对策

(一)提升入学志愿的自愿性

据调查可知,真正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更有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会一定程度上提升对本专业的认同程度。这就需要学校在根据志愿录取学生时应适当降低专业调剂的人数,或者在入学时以教育大类统招学生。不像以往那样大一就将专业确定,而是他们在他们经过两年的大学学习,加深专业的认识之后,让他们自行选择专业,从而可以有效地改善专业的自愿性。

(二)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有效的统一起来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与学生理想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差距。这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适时征求学生的意见,在保证理论课程的同时,提高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的地位。在技能课程方面,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教学。在教育实践方面,可以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专业课程中实践的课时数。

将三者有效地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发现自身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不足的效果,从而真正使三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三)加快对优秀师资的引进、增强师资力量

面对学生对师资的要求,应加大对师资力量引进的投入,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优秀师资的引进,另一方面要在优秀教师到来同时,以其为示范加快自身对专业老师的培养,满足学生在师资方面的需求,从而提升对专业的认同程度。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对学前教育本科生的认同程度

面对幼儿园教师培养目标的转变,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化的认识程度不足,大部分人固守着幼儿园师资的非本科化,从而使社会上存在一种轻视幼儿园教育的风气。虽然近些年来此风气有所好转,但其发展速度始终难以跟上学前教育本科化的进度。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力度通过媒介宣传、学校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扩大本专业在社会上的认知度,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认同程度。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生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生本理念在学前教育声乐小组的教学过程中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声乐小组的训练过程中,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歌唱能力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已经成了越来越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学前音乐教师要认真思考学前教育声乐小组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声乐能力。

一、以生为本,根据声乐小组学生的实际的声乐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1.以生为本,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在进行学前教育声乐小组的练习的时候,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实际能力。学前教育学校声乐小组的学生因为受各方面的影响声乐练习的素质不一样,基础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小组内每一个队员的个性素质有个基本的把握,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能了解掌握,对每一个学生的需求都要有足够的认知,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在声乐小组中能够得到最大的收获,有效提升声乐能力。

2.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首先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所发展,能够在教师的指点下得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创新声乐课堂教学特色,充分发挥声乐小组学生所长,让学生从演唱技巧、提高技能上下工夫,让学生从内心树立起声乐学习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教师要在声乐教学中根据教学自身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分层教学,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可以提高

1.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收获到快乐和成功

在学前教育声乐小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问题进行分层指导以及分层训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专业基础上的不同,教师要结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确保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爱学、乐学,乐于进入到声乐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声乐小组进行声乐训练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声乐方面比其他学生在专业上有着一定潜质的学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要把握学生的基本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学习基础的程度上有所提高。教师要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不但要为学生创设舞台,还要让学生在表演中得到锻炼。如,在《七子之歌》的演唱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嗓音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训练。而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分层教学理论,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而在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也要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指导。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声乐教学

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和教师的互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年龄特点可以借助富有趣味性的故事、谈话以及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参与。如,在歌曲《春天在哪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意境,并能够思考歌词的含义,学生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感知了歌曲的内涵。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声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发声训练。教师要提高学生辨别声音的能力,避免重复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发现教学法、范例教学法以及纲要信号教学法等进行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对学生进行音准、节奏以及表演技能的教学,实现声乐教学课堂的提升以及学前声乐小组教学的高效性。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集体教学,对歌曲中涉及的各种乐理、视唱等问题教师要充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一对一的声乐训练,有效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声乐水平。

三、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能力

1.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条件

在声乐小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声乐基础以及不同学生的音乐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音乐特色。教师要创设各种教学特点,开展特色课堂的教学。教师要加强第三层级学生的特点,首先需要授课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在倾听中辨别发声的方法,在倾听中比较,在倾听中探索,指导学生在练习和模仿中解决各类问题。另外,对于在训练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各种展现自身才能的条件,对学生表现不错的地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入到声乐训练的过程中。

2.针对学生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单独制订教学策略

每一个学生声乐基础不一样,嗓音条件也不一样,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色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声乐小组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声乐能力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方向的教学因材施教,是确保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声乐训练的特点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引导改变自己的声乐问题。让学生熟悉歌曲技巧,熟悉使用各种演唱技巧,并熟练地应用到演唱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心理,融德育教育和声乐知识一体,让学生用心去聆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素养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演唱的技能。

四、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声乐演唱能力

1.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唱内容

在学前教育声乐小组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声乐知识以及歌曲,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感知舞台感觉,对所传授的声乐知识能够较好地理解。如,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腹腔以及胸腔的发音,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声带、口腔的发生以及腹腔和胸腔的运气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录像,让学生感觉一下歌曲的演唱技巧,分析出自己的最佳状态。

2.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演唱能力

在声乐小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声乐能力。教师要借助一些初级的、适合教学的多媒体软件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发扬教学行为的艺术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演唱能力。教师要巧妙使用教学手段发掘人才,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好地思考如何才能将自身的声乐合唱能力以及声乐演唱能力发展下去。如,在声乐小组进行《黄河大合唱》的合唱练习的时候,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中歌曲的内容,再配以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声音波形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声音,并使自己的演唱更加直观化,更好地改变自己的演唱方面的不足。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学生的演唱状态录制下来,帮助学生能够多看、多听、寻找自己的不足。

五、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严格训练学生声乐能力

1.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学前教育学校声乐小组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一方面教师要训练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另一方面教师要训练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让学生能够采用单纯性呼吸练习以及在发声中练习等两种形式进行呼吸的训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头腔和胸腔共鸣的混合音进行哼唱训练以及发声训练。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实体会到混合共鸣和头腔共鸣的真实感觉,并在这个过程中保证歌唱声音更加协调优美。

2.严格训练学生,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和训练实践中提高能力

声乐小组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发音实践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音方式,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反复运用和掌握,在为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教师要能善于纠正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激发自己的个性表现力以及个性创造力。教师要强调学生日后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整合声乐小组的优势,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和训练实践中提高能力。教师要将声乐小组的学生按性别以及嗓音特点再细分成低声部、高声部、男生、女生等小组,同时针对男女生在演唱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小组集体练声,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练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想象力,让学生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提高音乐技能。

3.针对幼儿教育的学生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学前教育的学生毕业以后要面向幼儿进行教学,因此学前教育学校的教师在对学前教育的声乐小组进行训练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特点,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考虑到毕业以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感受声乐学习特点的时候不断熟悉幼儿学生声乐的特点,以便学生能够较顺利地适应毕业以后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尽量使教学内容符合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考虑到声乐小组学生的特殊性,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文化修养、年龄等特征出发,培养能够适合幼儿教育的学生。

总之,在学前教育声乐小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师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声乐学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职业特点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兼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让学生可以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学前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孙莹.关于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实践教学的研究[J].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8).

[2]赵殿元.探索师范专业钢琴教学的新途径[J].音乐生活,2007(10).

篇3

《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期为两学年,研究对象为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的13级和14级学前教育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13份。通过本次调查我校2013级和2014级文科生音乐素质现状,了解学生素质基础,为构建我校科学的声乐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与探索奠定基础。

一、 现状分析

首先,通过对14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的学生调查研究发现,新生在其高中阶段的音乐课基本处于停课状态,并且音乐课的上课形式主要以音乐欣赏为主,很少有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其中系统学习过乐理视唱练耳的学生只有2%,82%的同学从来没有学过;对美声唱法的了解,94%的学生都不了解,而对通俗唱法的喜爱高达了97%;还有一项重要的数值是对视唱简谱的能力调查,能较流畅的视谱的占14%,完全不识谱的学生为51%。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入学前的音乐基础非常薄弱,对声乐的概念不清楚。

另外,通过对13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的学生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周会花多少次在琴房来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声乐作业的调查中,有37%的学生一周1~2次,40%的学生为3~4次,12%的学生一周5~6次,声乐学习和钢琴等其他课程一样都需要每天进行练习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声乐学习的好坏与乐理视唱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有关系的问题上,有73%的学生认为有,可见乐理视唱知识对声乐学习的影响之大;在“你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最好的组织形式”的问题上,有66%的学生认为小组课更便于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学习质量和效率高,33%的学生认为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习;另外,在你是否满意现在的声乐教学环境与教学设施的回答中,81%满意,19%不满意,部分学生提出应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谈到经过一个学年的声乐学习,谈谈对声乐课程的理解时表示,经过学习,初步掌握了气息、共鸣、歌唱位置等的技能技巧,加深了对音乐学科的理解,同时也深刻的意识到声乐作为学前教育一门重要的技能课将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制约自身声乐进步的因素,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集中在由于基础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音乐基础缺乏;另外,部分同学认为自己先天条件不足,五音不全,最后,对目前的授课形式还有什么建议或意见中,部分学生提出适当加入一些幼儿歌曲的演唱和教学。

二、 对声乐教学和声乐学习的对策

通过对以上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音乐基础理论和视唱练耳方面的不足是制约声乐学习最大障碍,同时在声乐演唱的技术、技巧等方面也需加大教学和实践。

(一) 转变声乐教学模式,增加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为培养音乐教育专业设立的,现如今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合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模式。

(1)分阶段设置教学目标,在第一阶段以打好学生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基础,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打好基础,之后的教学才能大踏步向前。

(2)分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些是因个体差异导致的个性问题,而有些却是普遍存在于多数同学中的共性问题。据此,教师可以把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归类,譬如:部分学生存在找不到气息支点;部分学生喉头不能打开、放松;部分学生的真假声转换存在问题等等,分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解决,从而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

(3)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信心。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腼腆、心理素质不好,或者歌唱基础条件差等原因。长此以往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对于这部分学生要格外关注和耐心,给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积极鼓励和启发他们,从而使其放下心理上的“包袱”,勇敢的挑战自我。

(4)引入幼儿歌曲的讲授。幼儿由于受年龄、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有别于成年人的发声方法,讲授幼儿歌唱的方法、技巧,对于学生日后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

(5)引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鉴赏优秀的演唱文本。

(二)建立探究式的声乐教学方式

将网研络引入声乐的学习中,声乐学习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必要发声知识、发声技能和技巧等,同时也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以及演唱要求。了解词、曲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作品分析和演唱提示。让学生在课下利用“百度”搜索到相关的信息,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分享。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达到全体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将来他们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针对声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每节课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文章或参考书目。

(三)创新课堂模式,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声乐学习进程档案

由于声乐学习的差异性,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份声乐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声乐学习进展情况做记录,通过记录每一位学生在还课时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之处,促进其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目的,并针对其每一位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转变教学理念

面对新形势下的声乐教学,作为声乐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理念,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下,创造出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维。

篇4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幼儿教师呈现学历偏低,专业艺术技能薄弱,艺术素养缺失等综合素质低下的状况。因此,加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专业艺术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夯实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满足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有效促进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前教育的发展来源于社会的现实需要,幼儿教师群体,是一个艺术综合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艺术素养深厚的教学群体,所以,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人才竞争力的奠基环节。

1.2 学前教育事业的需求

就目前来看,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合格的幼儿教师,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只有立足于我国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提升幼儿教师艺术能力以及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1.3 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长足发展的需要,这其中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发展要求,也包括学生自身艺术涵养的内在渴望与需求。有了艺术的熏陶,专业学生将会在今后学前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内容

将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内容分为理论和技能两大类,这种纵向的分类系统不仅忽视了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往往还造成了实施过程中实施人员的不知所措,从而降低了目标对于当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性。

我们一般所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音乐方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需要在音乐能力素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从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2)舞蹈方面: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3)美术方面: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教师艺术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特色,培养个性人才。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不足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素养受到新的挑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诸多弊端日渐显露,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存在的社会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能力上面却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门类、学时相对较多,而专业艺术课程学时则相对不足,课程设置科学性较低; (3)艺术基础技能不扎实:目标的不明确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艺术技能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4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4.1 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采用有效的方法,将艺术理论生动地呈现,使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提升其艺术理论素养。高度重视并采用恰当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艺术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创造适当的机会,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同时,学生接受能力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把握好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训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4.2 强化艺术基础能力训练

完善学前教育各类艺术课程的设置,合理增加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的设置不应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基础艺术技能课程的教学与实训,还应该配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儿歌创编大赛、绘画技能大比拼、幼儿教师职业艺术技能实战演练等有益于职业艺术素养提高的实践训练课程,在提高专业艺术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艺术素养。

4.3 着力培养艺术基础学力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夯实基础艺术知识、强化基础艺术能力训练的同时,着力培养、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其中不仅包括学习新知识时所运用的方法与手段,还包括惯用思维方式以及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知识的良性循环要求专业学生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实践,优化知识储备,将理论动态地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提升,从而为今后一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社会发展需要各行业专业的工作者,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全面且综合化的高素养人才。我们希冀的方向并不是让要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而是希求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能够表现出良好的专业艺术素养,在实际教育工作者,能够各挥己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实践中做到知识、能力以及艺术的有机整合,这才是艺术教育真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5(2).

[2]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J].艺术教育,2002(6).

篇5

1、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能力,是中学体育教师的首要能力,它包括编写教案、语言表达、动作示范、选择教法、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能力。

    (1)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

    (2)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使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进行深人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快的理解动作结构和形成动作技能。

    (3)动作示范能力的培养。动作示范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正确的示范,不仅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还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

    (4)选择教法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正确使用,是掌握教学艺术的先决条件。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其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5)纠正错误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影响学生正确掌握和提高技术技能,甚至会产生伤害事故。

    (6)教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坚强的意志,使之成为有理想、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2、业余训练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业余训练对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在普及和推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体育是发展体育人口的基础、只有通过业余训练,才能养成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学有所长,为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3、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对本科学生进行体育科研知识的教育和体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本科二年级(即第三学期)就开设了《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必选课。在没开设这门课程之前,我们曾以问卷的形式进行过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懂得什么是体育科研方法?更不明白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是什么?等等通过将体育科研究法纳八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现对体育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有效工具,它所提供的思考步骤和操作步骤,能够引导研究者沿着正确途径前进,并按照它提供的一定程序,有效的达到科学认识的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科研方法的作用在于:它是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通道,为体育科研定向开路,是运用科学的桥梁,使科学认识的程序规范化、最优化。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科研能力,我们采取的做法:一是请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专家做体育科研知识系列讲座,激发学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人门;二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初步学会撰写小文章,要求文章写得要有一定的理论归纳能力,体会深刻;三是教学生学习掌握实验性、调查性论文和综合性论文的写作方法,并要求学生对指定的科研论文精读,领会其写作特点;四是教学生掌握实验与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途径及过程;五是教学生提高科研论文撰写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组织群体活动时,能向一个目标奋斗,按照一定的计划,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协调地进行工作,并达到预期目的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各种比赛中,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去做,教师只做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如在术科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组织作准备活动;又如学院每年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冬季举行的越野赛、踢蹬、跳绳、拔河比赛、夏季举行的游泳比赛,以及普通大学生每年举行的各项球类比赛等,均安排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所有这些活动,都以旧生带新生的形式,一届一届地往下传,形成自然规律,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帮助非常大。

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

    体育社会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组织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竞赛裁判、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活动能力,系领导和教师主动去附近县、市的厂矿、企业、机关、学校进行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这些单位的各种运动比赛的裁判工作。对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非常见效。而且这种举措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良好的评价。

6、小结

篇6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3-0029-05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与个体的职业选择、职业忠诚度、职业行为等指标密切相关,因此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如Super曾指出,职业价值观是影响个体职业选择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1〕有研究者进一步提出,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工作意愿或目标,进而影响其努力程度与工作表现。此外,朴英培〔2〕及邱淑媛〔3〕的研究均显示,员工的职业价值观与其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及职业投入等因素都存在高度相关。

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体职前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而且影响其就职期间的职业目标定位、职业投入及职业满意度等。幼儿园教师要具备很高的个人综合素质与高尚的情操,还要有爱心和耐心。有研究(梁慧娟,2004)表明,幼儿园教师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其职业选择、职业行为更易受职业价值观的影响。〔4〕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在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是幼儿园教师的预备力量,其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们就职后的职业投入与职业行为,进而影响儿童发展。本研究探讨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以期为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实证与理论基础,例如,为设置科学有效的职前教育课程提供依据,为幼儿园管理者完善管理策略与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选取北京市3所设立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每所学校整班抽取各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共357名。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采用问卷法调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运用的是宁维卫修订的塞普洋职业价值观量表。此量表采用5级评定法,从极重要到极不重要,分别赋值5~1分。量表共有60道题目,考察15个因素,分别为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关系、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和创造性。每个因素4道题目,得分范围为4~20分。此15个因素又可归入外在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大指标,每项指标得分均值范围为4~20分。

(三)数据管理与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首先从三大指标层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进而具体比较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职业价值观15个因素上的得分差异,最后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类型进行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三大指标的特点

1.总体特点

本研究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法考察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三大指标的总体特点。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的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

2.年级特点

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职业价值观三项指标上的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15个因素比较

1.总体特点

研究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法比较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15个因素上的得分,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中15个因素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

2.年级特点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职业价值观15个因素与年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的类型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三大指标的得分情况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价值观可分为三类,各类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如下:

第一类为“高―均衡型”,持此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三项指标得分都较高,均在17.5分以上,且三项指标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第二类为“中―不均衡型”,持此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三项指标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均在15分以上,三项指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第三类为“弱―不均衡型”,持此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三项指标得分较前两类均低,尤其是外在报酬和外在价值得分,三项指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从表6可见,持第二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占比率最大,超过70%;持第三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占比率最小,只占4%。

四、讨论

(一)三大指标分析:重视内在价值轻视外在价值

本研究表明,就整个群体而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最注重职业价值观中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包括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独立性、美感、成就、管理、创造性等7个因素,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更看重职业带给自己的内在激励和奖赏,也即他们更喜欢选择能满足自身兴趣,发挥自己才干,有利于自身成长发展,有助于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其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注重外在报酬。外在报酬包括经济报酬、声誉、安全性、生活方式四项因素,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选择职业时也十分看重职业带给自己的外在激励和奖赏。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以上4个因素虽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但与个体生存紧密相关。外在价值是职业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变动性、同事关系、监督关系、工作环境4个因素。它反映的是个体对所选择职业的人际环境、领导风格、职业变动性因素的关注程度。本研究表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对这一指标的关注度最低。就四个年级的差别而言,本一学生的内在价值指标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其他两项指标则不存在年级间的差异;就某一年级而言,本一学生的内在价值得分显著高于外在报酬和外在价值得分,外在报酬得分又显著高于外在价值得分。本二学生外在价值得分显著低于内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得分。本三、本四学生外在报酬得分显著高于外在价值得分,内在价值与外在报酬、外在价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基本符合西方价值观研究者的一个认知:年龄越小越注重内在价值。但是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年龄差异并不大,为何也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大学生随着年级升高,价值取向更为现实化有关。本一学生刚升入大学,社会化程度较低,来自生存、工作的现实压力也较小,价值取向较为理想化;而本四学生开始面对就业压力,对内在价值的重视程度可能会有所下降。

(二)15个因素分析:重视生活方式与成就因素,轻视安全性与变化性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15个因素中生活方式与成就因素被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高度关注。对生活方式的重视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追求自由,崇尚独立、自主的价值取向。对成就因素的重视则反映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希望通过成功来证明自身价值和意义。

在15个因素中,变动性、管理和安全性3个因素受关注程度最低。变动性因素是考察工作或职业是否具有多样性、新颖刺激性、动态变化性等特点的一项指标。从研究结果看,与工作能否取得成就,能否有较好的外在报酬相比,工作是否具有多样性、新颖刺激性等因素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重要的考量指标。

管理因素是考察职业能否满足求职者权力欲望、支配控制欲望的一项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这一因素也不受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重视。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相对务实,不会把实现自己权力欲望、支配控制欲望看得过重。

安全性因素主要考察个体对职业稳定性的关注程度。在计划经济年代,人们都喜欢选择一份一劳永逸、长期稳定的工作,工作稳定是自身安全性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择业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作是否稳定已不再是他们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

就15个因素的排序来看,外在价值的4个因素没有一项进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所选职业价值观的前五位,这再次表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在择业时忽视职业性质、职业生态环境。排名前五位的因素表现出的年级差异是低年级学生更重视利他主义、美感(属内在价值),高年级学生更重视声誉、经济报酬(属外在报酬)等,这一结果仍主要与各年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现实处境有关。

(三)职业价值观类型分析:不均衡型多于均衡型

如前所述,持第一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占到23%,他们在择业时将内在价值、外在报酬与外在价值三大指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与持第二类和第三类职业价值观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相比,这是一个更富理性的群体,因为他们综合考量了某一职业对自身的多种价值和意义,全面认识到在职业实践过程中需要应对的多种问题。因此,第一类职业价值观是一种较为健康、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SUPER D E.A life span, life 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0,16(30):282-298.

篇7

(一)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

关于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弱;目标表述过于笼统、泛化,重点不突出、不聚焦;目标表述的角度不统一;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等。

1.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

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欠缺是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目前本科生对目标年龄适宜性的把握仍然不够准确,水平有待提高。例如,中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序数”的活动目标:“(1)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2)学习辨别10以内的序数。”中班幼儿对于序数的概念了解还不是十分清晰,此次教育活动第一项目标设立为“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对于尚不明确序数概念的幼儿来说,此目标制定显得过难。另外,幼儿也只有在了解了序数的概念之后,才能进一步对序数和基数加以区分,在概念混沌的情况下,想要达到区分序数和基数的目的是不切实际的。

2.目标表述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弱。

例如,中班数学教案“森林宾馆”的活动目标:“(1)初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2)理解和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并能初步说出相邻数多1或少1的关系;(3)激发幼儿乐于探究数学活动的兴趣。”其中第一项目标制定即略显笼统、抽象、不具体,可落实可操作性较弱。

3.目标表述过于笼统,重点不突出、不聚焦。

例如,“空气”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空气活动,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使他们喜欢探索,对探索活动感兴趣;(2)让幼儿互相合作,学会分享和交流,体会活动的乐趣;(3)能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三个目标的表述即显得过于笼统,不聚焦,重点不突出。关于空气的探索活动,一是应着力促进幼儿探索有关空气的特性,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探索欲望等。

4.目标表述的角度不统一。

关于目标表述的角度问题,可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教师如何培养、发展幼儿的能力,也可以从幼儿主体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关键是角度要统一。比如,中班美术活动“漂亮的手套”,活动目标表述为:“(1)知道什么是左右对称,即左边的图形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与右边的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排列一一对应、完全一样。初步感知对称美。(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图形、颜色、线条装饰手。”很显然,目标1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表述幼儿应该做到什么,而目标2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谈教师如何启发幼儿的问题。

5.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

目标表述与内容相混淆是指将目标表述成具体要做的活动、内容。比如,活动目标“手工制作小红花”、“制作手工折纸小狐狸雷克斯和小老鼠,画出故事中最有趣的情节”。这种目标表述的主要是幼儿要做的活动内容,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内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没有表述清楚,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内容之间相互混淆了。实际上,内容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但内容本身并不等于目标,不能用内容代替目标。如果将上述目标改成:“通过手工制作小红花,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现力、创造力”、“通过手工制作、画出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等,这样才可以说明活动最终要实现怎样的目标。

(二)内容选择上存在的问题

内容选择上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内容“拼盘化”、混合化,内容“超载”以及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欠缺。

通常,在设计活动时学生较为注重活动形式的丰富、多样和有趣,不太强调针对一项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他们常常会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多个类似的活动,以此达到强化主题、突出目标的目的。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导致一次活动内容安排偏多,内容有“超载”现象,活动内容选择呈现“拼盘式”的特点,无法就一项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文学欣赏与阅读活动,活动的主旨是要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有趣,喜欢阅读。活动内容涉及故事阅读、手工制作故事中的人物以及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很显然,这一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太多,一次活动包含了故事阅读、手工、绘画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实际上这每一个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深入挖掘、分解成三个不同的活动。

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学生常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多个活动,甚至将所有与主题相关的内容都一一罗列其中,结果导致各个活动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呈现的是不同活动之间的“混合”,而不是真正有效地“整合”、“融合”。

此外,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学生大都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已有经验水平,但对于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不同领域教育的核心概念则缺少深刻、正确的理解,从而导致所设计的活动内容科学性不足。

(三)活动准备上存在的问题

活动准备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也包括对幼儿已有学习经验的准备。也就是说,除了要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还要对幼儿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所了解,知道他们的已知,引导他们掌握未知。本科层次的学生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普遍能够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做比较充分的物质材料准备,但在经验准备上,往往略显欠缺。

(四)活动过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主要问题表现为活动设计的思路不十分清晰,层次性体现得较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活动过程设计的层次性、各个环节之间的递进性不明显,二是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

例如,在中班“彩色流星球”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用橡皮泥和材质制作流星球。教师先请幼儿观察流星球是如何制作的,并向幼儿提问:“你们看,这个流星球是怎么做出来的?”幼儿说了很多方法之后,教师又提问说:“小朋友们说了好多的方法,那你们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把橡皮泥和纸条连在一起的。”这种提问方式,一是没有对幼儿的回答给予有效、有针对性的回答和反馈,二是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未能体现层层递进的关系。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看,这个流星球是怎么做出来的?”这种提问方式不能很好地起到启发幼儿思考的作用,缺乏层次性。适宜的做法是教师可以先问“你们看看这个流星球是用什么做的?流星球上都有什么?”其次提问幼儿“怎样把橡皮泥揉成球?”“怎么把纸片变成纸条?”接下来再问幼儿“怎样把纸条与橡皮泥连在一起”等等,这样的问题提出才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感,起到启发幼儿逐步思考的作用。

二、原因分析

通过笔者的日常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认为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如下:

1.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不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尤其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是教师进行活动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把握住学前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才能设计出适宜他们的活动。本科生虽然通过理论学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有一定的把握,但往往不能有效地迁移和运用,因而在设计具体活动时,常出现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实际发展水平把握不准的情况,结果导致活动设计得不适宜,往往超出或低于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

2. 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活动设计时,从目标写作,到具体的活动过程的设计,都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层次性,体现层层递进和逐层深入的特点。但从目前的现状看,不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因而直接影响到他们在设计活动时,活动过程的层次递进性以及教师提问的逻辑性、层次性有所欠缺。

3.对不同领域教育内容的领会不深。

幼儿园教育活动涉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数学以及艺术等不同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身独特的内容结构体系和教学方法。学生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这种独特性,否则即会影响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比如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时,由于学生对幼儿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把握不清楚,导致其设计的数学活动违背了数学学习规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4.活动设计经验不足。

学生活动设计能力欠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经验欠缺。这种经验欠缺一是表现在平时看得少、学得少,日常积累少,所掌握、积累的活动设计资源有限,因而也就难于利用经典成熟的活动设计资源,为我所用;二是表现在做得少,即平时自己设计练习的机会少,相关实践经验不足。经验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活动设计能力的提升。

三、解决对策

针对本科生设计活动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采取如下教育干预解决对策:

1.日常课程教学――全面培养与综合指导。

依托日常教学课程,尤其是《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课程概论》以及五大领域教法课等,对本科生的活动设计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与综合指导。比如,通过《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加强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整体了解;通过《幼儿园课程概论》这门课,帮助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要素和一般要求,掌握从大的宏观的课程设计和具体教育活动设计的方法与步骤;通过五大领域教法课,帮助学生切实领会各领域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年龄特点,掌握不同领域教学内容要求和教学法特点。另外,在每门课程的讲授中,都注重强调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逻辑层次性,从而为学生制定更有层次性的活动奠定基础。

2.案例学习――丰富经验,发现差距。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案例教学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较好形式,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通过优秀案例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设计资源,另一方面能不断增强学生活动设计的层次性、提问的层次性、教师指导语的有效性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具体而言,案例学习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邀请有经验的幼儿园专业教师开展讲座,对幼儿园教师实际设计、实施的活动进行案例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如何进行有效、适宜的活动设计。

二是利用教育见习、实习机会,收集幼儿园课程计划、教育活动设计实例,之后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缺点,帮助学生明确优秀的活动设计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三是筛选期刊杂志和书籍等资源中典型的、成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案例,师生共同分析其优缺点,总结优秀活动案例设计的特点,并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不断改进自己的活动设计,提升活动设计能力。

3.教育实习――校、园教师“双指导”。

篇8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逐渐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首先尝试开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至今,本科小教专业已在全国100多所师范院校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001年至今历经十余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充分印证在一线教育中好的教师一定是个好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这样开设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高师院校就面临着新的课题,即职前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

我国的本科层次小教专业是一个源于中师的高等教育新专业,它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①。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具有“双专性”,即具有一般师范专业的本科专业的共性、教师教育专业的个性和小学教师自身的特性。而本科小教专业和专科、中师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最大不同在于,专科、中师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教学型”的小学教师,本科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是“研究型”教师②。因此,培养“研究型”教师是我国本科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追求。

二、新课程改革视野中的科研型小学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师范院校及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要实现小学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必须为此培养科研型小学教师。

科研型小学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良好的教学技能,能了解自身教育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及时发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有过反思、学习、团队合作,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高师院校在培养本科小教专业人才科研素质方面的规格要求表述为:师范生掌握小学教育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并能创新性地使用现代小学课程与教学开发的策略和方法,了解有关的学科新成就和发展动态,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进行小学教育科研能力和技能。教育科研能力需一定的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作为基础③。

三、本科小教专业人才职前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途径

1.从意识上重视。长久以来,高师教育存在着重学术轻师范、重学科专业培养轻教师专业培养的倾向,对于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重视不够。随着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提上日程,师范教育开始重视对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本科层次小教专业在高师院校中开设,几经实践和厘定,小教专业的定性、定位越来越清晰,在小教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上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在职后生涯发展中的核心能力是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小学教师最为重要的能力。所以,必须使小教专业师范生明确认识到教育科研素质在其职业的长足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小教专业师范生牢牢树立起教育科研意识是教育科研的灵魂的重要观念。

2.从知识结构上积淀。小教专业师范生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必须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全面的知识结构。未来的小学教师要“多能”,这既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又是秉承初等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定位,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自然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全面性,在知识方面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面要宽广,各个学科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兼通。未来的小学教师还具有“双专性”,一方面是学科专业知识要专,一方面是教师教育知识要专。这要求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努力学习,扎实牢固地掌握未来职业需要的主体性知识,即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牢固掌握条件性知识,即关于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

3.从课程上强化。基于小教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小教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类专业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师范生学会开展教育科研必然要以跨学科知识为基础对教育问题的研究。通识教育课程门类要齐全,内容要丰富,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要适当,使师范生既学到广博的知识,又立足自身有针对性的弥补、丰富。

中国教育的传统历来是以学科课程组织和实施教育内容的,师范院校也不例外,顺应当前初等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加强综合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仅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来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还要给师范生设置与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综合类课程,特别是综合类的教师教育类课程。

重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比如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德育论知识、教育管理类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施要以本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本地区小学生的实际为生长点。

教育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产物④,它转化为师范生的教育思想和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实践类课程的实施一直是高师院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必须增强实践课程的实效性,通过切实开展教育见习、实习,教育调查,加强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从活动中锻炼。开展丰富的教育科研培训和讲座,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师范生进行课题研究,进行教育科研论文及成果评比,倡导教育科研导师制,让师范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中,由导师躬亲指导,师范生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行动中完成积累,学会用教育科研理论解决教育问题,提升教育科研能力。

5.从评价上激励。健全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师范生行动的巨大动力。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激发师范生的内在动机,使师范生具有教育科研兴趣,树立起科研意识。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细化的科研评价制度,加强科研活动开展的监督和监管,进行周期性的评比表彰,将师范生的科研活动参与度和科研能力纳入学期、学年的评奖评优体系,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资源和条件从外部和内部激励学生从事教育科研。

注释:

①南京晓庄学院,晓庄试验: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的初步探索[A].“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协作会”首届年会论文.

②四平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A].“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协作会”首届年会论文.

③申仁洪,黄甫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体系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④[英]迪尔登.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J].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庞雪群,朱昆,庞晓晴.论新课程改革视野中教师的科研素质[J].学术论坛,2006.8.

[2]王昌善.论我国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242-03 现在,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中,几乎都设有生物教育专业,这个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初中或高中培养生物教师[1,2]。生物教育专业是典型的理科专业,其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中,有三分之一致二分之一的课时为实验课。这说明生物教育专业实验课的比例很大。因此,国家每年都要为该专业的实验教学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但是,研究者在十几年的实验教学研究中,却发现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育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生物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加强高师生物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研究者对高师本科生物教育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虽然我国已有生物实验室存在问题研究的报道[3,4],但迄今未见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物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报道。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领导和主管部门不重视实验教学,认为课堂理论教学是真正的教学,而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学只是辅助教学。把负责教学的人员叫教师,而把负责管理实验室和准备实验课的相关人员叫教辅。尽管现在的教辅人员几乎都具有硕士学位,很多已经具有博士学位,但原则上教辅不能上实验课,只是在实验教师已经无法完成大量实验教学时,才不得已安排教辅帮助完成实验教学。同时,教辅人员的奖金、补贴等都低于教师,职称也较教师低的多。某高师院校,有一百多名教授,而在上百名教辅人员中没有一位教授级的高级实验师。一所具有60多年建校历史的高师,没有一名教授级的高级实验师,足以说明教辅在学校的地位。

2.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现在高师生物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绝大多数不重视实验教学。很多学生在上实验课时逃课,即使不逃课的上课时也不愿动手。有的不少高师生物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到大学毕业时,实验课上从来没有动过动物,上实验课时一向都是看别人做实验。

3.实验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现在很多高师经费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又把大量的经费投入到基本建设和还债上。用于实验的经费微不足道,而用于生物教育的实验经费就更少了,以至于出现了为了省钱,实验越来越简单的现象,一些常规的学生实验逐渐变成演示实验。例如,上动物生理和解剖等有关实验课时,最早是2个学生用1只兔子作为实验材料,后来4个学生用1只兔子作为实验材料,再后来,8个学生用1只兔子作为实验材料,现在往往是12~16个学生用1只兔子作为实验材料。2个人用1只兔子做实验,都必须动手做实验,而12~16个学生用1只兔子作为实验材料,绝大多数人只能看,不能做,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4.高级职称的教师不上实验课。现在高校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比例较高。很多教师一旦被评定为教授后,就不愿再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为此,各高校为保证本科生的教学,规定教授每年必须讲授一定课时量的本科课程。但是,在高师中对教授是否上实验课根本没有规定。因此,现在的高师的生物教育专业中几乎没有教授承担实验课。即使偶尔有的教授承担了实验课的教学,也是让研究生代替导师上课。

5.只重视现代实验,忽视传统的基础实验,且实验教学的学时少。现在的高师生物教育专业的实验课,受生命科学是现代前沿科学理念的影响,使主管领导和相关人员形成了这样的意识,基因的克隆、DNA的分析等现代生物学实验才是真正的生物学实验,而标本制作等传统基础实验不属于生物学实验。再加之现行的高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安排中,实验课的学时往往只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下。由此导致出现,生物教育本科生所开设传统基础实验逐年减少,甚至完全砍掉,而现代实验逐渐增加。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生物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毕业时连起码的基础实验都不了解的现象。

6.主要仪器都用于科研。国家为了加强生物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每年都要为实验室配备一定数量的现代仪器。但是,当这些仪器进入实验室后,绝大多数都没有用于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而是直接被相关人员用于科研,一旦这些新的教学仪器成为科研仪器后,就成了个人的仪器,以后不仅本科学生不能使用,即使其他老师也不准使用,至于学生,不仅实验使用不到这些新型的现代实验教学仪器,甚至根本见不到。从而使本科学生实验受到了严重影响。

7.课时较少,没有独立的实验课。由于生物科学是实验学科,国外和一些重点大学的实验学时一般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二分之一左右,而我国高师现行教学中,实验课的学时往往只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二、产生原因

1.重要的考试不考实验,或者只考背下来的实验。前些年我国的高考不考生物;近几年来考生物了,几乎不考实验,即使考了实验也不是考生自己做的实验,而是背下来的实验;前些年我国的中考不考生物,现在考生物了,但生物分数只占总成绩的1%,跟不考差不多。硕士研究生考试,生物类也几乎不考试实验,有的考了实验,也是考生背下来的实验。复试时有的院校也考实验,但复试多是等额复试,考实验也只是走过程。由于多年来与生物相关的重大考试几乎与生物实验没有关系,因此,在校生物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都不重视实验课。

2.初中和高中的生物课几乎不做实验。现在的高中和初中生物课教学,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验课,国家也为此配备了很多教学仪器。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中学,包括一些社会影响很大的重点高中,几乎不上生物实验课,偶尔上了一两次实验课,也是为了应付检查的不得已行为。中学教师的晋职、晋级从不对实验能力进行考察。

3.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所安排的实验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近几年来,我国重新编写中学生物新教材。虽然这个教材安排十几个学生实验,表面上看是主管领导和编者对实验非常重视,而实际上有些实验严重的脱离了国情,中学无法完成。例如,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这三个实验且不说高中,就是一些在大学中的专门人员也难以完成,中学自然无法完成了。中学开设的实验大学都无法完成,在校的生物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既不愿意,也不会去做这些这样的实验。

4.功利意识。现在很多人的功利意识都很强,而恰恰生物学因生命周期较长,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到效益,由此就使很多领导和主管部门很不重视生物实验,对于高师的生物教育专业也是如此。

三、解决的对策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有关领导和部门要大力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创新人才,而生物学实验是对在校生物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高中生和初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为扭转学生不重视生物实验的局面,有关领导和部门必须重视生物学实验,制定出相关政策,明文规定有关学科的高考、中考和考研的考题必须考实际做的生物实验,杜绝不考实验或者只考背下来实验的现象。如果能把这项工作变成现实,在校的高师生物专业的本科生自然就会重视实验教学。

2.彻底消除对生物学的功利意识。生物学作为一种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包括农、林、医多个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虽然短期效益(包括理论应用和实际应用)并不明显,但却是现行各大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而这个学科又是一个离不开实验的学科。所以,从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角度看,社会各界必须消除对生物学的功利意识,才能使高师生物专业的本科学生重视实验。

3.把实验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强化实验课的地位。现在的高师生物专业的实验课都是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附属课开设的。长期以来,在人们重视理论、轻视实验的观念影响下,主管领导和部门、教师和学生把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附属物,就成了理所当然的意识。为了扭转把实验课作为理论课附属课的意识,在高师生物教育专业的课程安排中,要把实验课作为独立课程开设。不仅要独立上课,而且要独立考试,并给予独立学分。这就从形式上避免了生物实验从属地位,从考试和获得学分上促进高师生物专业本科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4.实验课实行多项技能考试法。该方法就是实验课开始不进行答卷,把考试融入日常实验中。并且在实验课一开始时就向学生公布考试内容,得分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他们一走进实验室就在进行考试。其日常的实验考试有以下考试内容:一是基本操作部分;二是实验结果部分;三是实验报告部分;四是改革创新部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这四项考试内容中,把改革创新内容作为重点,占考试总分数的50%。在研究者所承担的生物教育专业的三门实验课上,已经进行了多年多项技能法。实践证明,采用多项技能考试法,有利于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了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

5.多做大实验,用一种材料做多个实验。为解决高师生物专业的实验经费不足、学时少、传统的基础性实验少等明显问题。多年来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多种解决途径的探索。其中一条理想的解决途径是多做大实验,用一种材料做多个实验。研究者先后进行了用一只蟾蜍、一只兔子、一只小白鼠、一种果蝇、一个圆葱等材料做多个实验的探索。结果证明:只要认真的设计,进行有效的统筹安排,用一种实验材料就会做多个实验。例如,在用一只蟾蜍做多个实验的研究中,两位本科生连续16个小时,做了21个实验。这些实验既有理论验证实验、又有形态观察实验,还有标本制作实验等。这种实验的时间确实很长,但却是培养学生的一种非常理想的实验方式。用一种实验材料做多个实验具有以下意义: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节约大量的时间并提高效率,节省实验材料经费;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用一种材料做多个实验时,在可能条件下,要增加趣味性实验,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重视队伍建设,提高实验队伍的待遇和地位。现在高师生物专业实验存在众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多年来不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结果。因此,有关领导和部门,必须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取消高校中的教辅,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资、奖金和晋级与晋职等待遇。建议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政策,高师和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要设立教授级技术岗位。同时还需规定,所有的教授必须承担一定学时的本科学生实验教学任务,并且本科学生的实验课要由上课的教师自己准备,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多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四、结论

对于上述提出的解决的对策,凡属力所能及能完成的工作,研究者在研究中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通过多年的研究探索,不仅部分的解决了研究者所在生物教育专业实验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也使研究对象明显的提高了对实验教学的重视性,而且使在校本科学生在相关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

在几年前辽宁省举行的生物教师教具和标本制作大赛中,辽宁师范大学生物教育专业毕业生获得一等奖、二等将和三等奖,占总获奖奖数的62%;在2009年和2011年辽宁省举行的标本制作大赛中,辽宁师范大学生物教育专业的二、三年级的本科生先后有3人获得一等奖,9人获得二等奖,15人获得三等奖。更令人欣喜的是,从2007年1月到2012年7月的四年半的时间中,研究者所在的生物教育专业,有128名本科学生先后在《植物生理学通讯》、《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时珍国医国药》等46种学术刊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28篇;从2009年设立科技创新奖以来,在2009年到2011年的三年中,研究者所在的生物教育专业有60名本科学生获得校级科技创新奖,获奖人数占全校获奖人数的40.3%。正是上述成果的取得,有力地促进了该专业本科学生的就业率、保研率和重点大学考研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广文,张红绪,张顺利.21世纪生物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4(1):16-22.

[2]余波.生物教育专业“三三”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6):39-41.

篇10

教育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之一,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因此,实习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当前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我国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存在着与幼儿园实际教学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在幼儿园中的实践体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由于多数学生在实习前没有充足的见习机会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便无法预测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在大班语言教育“风姑娘”的教学上,有这么几句话:“小树说:风姑娘真调皮,把我的腰都吹弯了;苹果说:风姑娘真神奇,把我的小脸都吹红了……”有经验的教师会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艺术组织教学,进而让幼儿体会到“风姑娘”的顽皮与可爱。相比而言,由于实习生对幼儿园教学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势必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2实习时间过短和形式单调

近年来,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与国外相比存在实习时间过短的现象和事实,如,美国的教育实习分两阶段进行,即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15~24周);法国为27周;德国为72周……[2]多数院校在教育实习的安排上只有两个月或短短几周的时间,显然,教育实习多半成了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突击演习。另外,在体制方面也存在实习形式过于单调的现象,如,多数高校仍采用的是常规的实习管理模式,即集中与分散实习。[3]当前,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混合编组、顶岗实习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指导,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实习效果被大打折扣。

3个人发展与实习安排相冲突

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学前本科生教育实习多半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为期六周左右。[4]我们知道,在大四上学期,部分学生面临着考研或择业与教育实习之间相冲突的现象与事实。但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必须要在这几周内完成,此外,学生还要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实结,故而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为考研或择业做准备。因此,这种个人发展与高校实习安排之间相矛盾或冲突的现象,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实习的成效。

4学生教学技能和经验的匮乏

目前,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着教学技能和经验严重匮乏的现象,比如当学生真正接触到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时,便不知如何组织与开展;还有的学生遇到幼儿的提问便不知如何回答?比如,在一次科学教学活动上,某幼儿问老师:“铁为什么会沉到水里,而轮船不会呢?”结果,教师却是哑口无言。因此,学生的这种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现象,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二何以至此

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地制约着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改革及质量的提升。积极探索影响学前本科生教育实习顺利实施的背后的深层原因,对改革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之中,究其原因,无不与高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有关。随着幼儿教育的大众化与幼教质量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缺失幼儿教师及渴望高素质幼教师资队伍的现象,因此,部分高校为了迎合市场化的需求,大量扩招学前专业本科生。然而,高校盲目扩招带来的恶果之一便是培养目标出现了游离或偏差,比如,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到底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研究型人才?亦是为幼儿园培养实践型教师?故而培养出来的学生“非专非红”。因此,高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是导致学生从高校的学术殿堂走进“陌生”的幼儿园时感觉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技能的现象,认真探究其背后原因,多半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有关。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或淡化了实践课程的开展,如,课程设置中有“游戏理论与实践”一门课,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也对其进行了讲解,但多半是对游戏理论方面的阐述,而当涉及到如何组织、设计游戏等实践性问题的教学环节时,只是泛泛而谈,更没有时间和机会组织学生亲自设计、开展游戏活动。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不能适应幼儿园实际教学的原因之一。

3教育实习体制不健全

目前,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之所以存在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调等现象,探其原因,无不与教育实习体制不完善有关,而教育见习过于形式化、管理模式过于僵硬亦是影响教育实习效果的主要推力,另外,高校实习安排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冲突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实习前学生主要是通过见习的方式了解幼儿园,但由于见习时间过短及内容单一,学生多半是在走马观花似的情况下完成了见习任务,难以达到见习目标的要求。因此,教育实习体制不健全是影响学生发展和实习成效的又一主要原因。

4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

近年来,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在教育实习中之所以存在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现象,究其原因,无不与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有关,如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就等于到实习单位走走玩玩,可以不坐在教室中受教师的约束;有的认为反正自己将来不会去幼儿园工作,实习可有可无,只要结果及格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一开始就对幼儿园没有太大兴趣,压根就没有认真学习技能课程,尤其是对钢琴、舞蹈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又是作为幼儿园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因此,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是最终导致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对策

教育实习是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法宝,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我们早日走出教育实习的困境具有积极意义。

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精华所在。现代大学产生至今,历史上出现了多次针对大学办学主体功能的争论――到底是培养智者,抑或是培养政治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现阶段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比如,高师学前专业教育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学术型人才?还是为幼儿园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如果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该如何定位?课程该如何设置?反之,目标又该如何定位?总之,针对当前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出现游离或偏差的现象,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是提升教育质量、深化学前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必由之路。

2调整课程体系设置

针对我国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相脱节的现象,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成为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必由之路。具体可以采取大一时多安排一些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大二时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观摩、见习等,另外,适当增加游戏理论中的实践部分的课时;大三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顶岗实习;大四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教育实习。另外,务必做到必要的监督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教研等活动中去。因此,只有大力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计划,才能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

3完善教育实习体制

从幼儿园实习的实际需要来看,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已经难以满足实习的需求,因此,针对实习中存在的实习时间过短和形式单调的现象,延长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形式是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必由之路。另外,实习形式也应多样化。具体可以采取学校统一安排、分散定点实习的方式;也可以实行开放式实习或就业实习的方式,即对已联系好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单位的实际要求,让学生顶岗实习;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联系实习的形式,由学生根据情况,自己联系实习单位。[5]但对于多种实习形式,要做到必要的监督、指导,只有加强对教育实习的全程监控,才能保证实习的成效。

4加强学生正确实习观念的训练

针对实习中出现的学生技能与经验匮乏等现象,加强对学生正确实习观念的训练及强化学生技能课程的学习是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主要出路。当前,受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不少学生并不喜欢在幼儿园工作,这就导致学生更不愿意到幼儿园实习,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习观念的训练。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强对学生观念训练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比如鼓励学生到其他单位就业、鼓励学生考研继续深造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总之,21世纪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给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带来了严峻挑战,要求培养的幼教人才不仅应掌握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创新,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杨晓萍.试谈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二十一世纪幼儿教育发展对高师学前专业的挑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篇11

本期考试的新生注册、课程报考和缴费工作均实行网上办理,网址为:zikao.bjeea.cn(自考业务大厅),考生登录“个人中心”进行报考,具体开考专业和课程详见“专业计划查询”栏目。现将报考工作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