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09:22: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对初中历史作业的研究,初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就是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让作业变得新鲜有趣,学生乐于接受。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改变的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设计初中历史作业中突出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个性化作业设计和评价的优势,促使作业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得以真正的发挥。
新课程标准所表述的课程目标始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整体实现。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在其著作《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与《教学设计原理》中,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态度三方面,这三方面始终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学生的习得素质。传统的初中历史作业没有认识到学生完成作业过程是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提升、情感生成、价值观升华最理想的教育主阵地。也就是说,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的过程应是初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本质所在。
经过多年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探索,现就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实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谈谈看法与做法。
一、设计层次性作业,尊重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先天遗传、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设计的作业应尽量体现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
案例1:布置作业。教学八(下)科学《表示物质的元素》时,教师通常要求学生熟背课本上的30个元素符号。
「作业分析由于上述作业面向全班同学,记忆力好的学生背起来很快,但记忆力差的学生会好几天都记不住,记住前面的却忘了后面的,今天记住了明天又忘了,很难记到实处,尽管他们已经付出了努力。这时作业任务已经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了学生身上,严重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优化设计把教材上的30个元素符号分为两类,其中必记的18个,分别为氢、碳、氮、氧、钠、镁、铝、硅、磷、硫、氯、钾、钙、铁、铜、锌、银、碘,其余12个中氦、氖、氩、锰、钡、汞可以缓背,而锂、铍、硼、氟、金、铅为选背。对18个必记元素符号,在新课学习前两天,每天选记6个,并且要求每一学习小组成员在第二天相互检查,加强监督。
元素符号是重要的化学用语,记住常用的元素符号是基本要求。18个必记元素属于面向全体的基础性要求,另外12个元素属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性要求。上述安排,既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概念、规律的学习,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全班同学都顺利通过了必记18个元素符号的检查,部分学生还能把全部30个元素符号都背出来。
在层次性作业设计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遵循夯实基础、寻求发展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其能、各有发展,以期实现“有教无类”。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表明,设计趣味性作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习由负担转变为享受。”
案例2:「布置作业在光学复习课后我曾给学生布置一道复习题:请分别举出两个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的例子。
「作业分析这道题看似简洁方便,个别学生回答也算符合要求,但学生所举例子非常有限,而且有较多的错误,分析原因得知是作业缺乏情境学生不买帐,提不起兴趣。
「优化设计唐僧师徒西天去取经,有次路过一个地方。只见这里阳光明媚,温暖宜人;树影婆娑,绿草微摇;一汪浅水白云倒映,鱼儿嬉戏;湖面波光粼粼,有时还很耀眼。好一片风光的草原啊!突然天公变了脸,刹那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大雨滂沱而下,使得四人急忙加快了前行的脚步。可是刚跑出没多少远,赫然又雨过天晴了。极目望去,山边横贯着一道亮丽的七色彩虹。哎,这老天爷!
想一想:在这个情景故事里都有哪些内容涉及到光的哪些知识?
由于重新设计的作业题以《西游记》这一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为情景,所以学生写作业兴致较高、完成得也挺认真,结果令人满意。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选取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促成学生的愉快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培养实践能力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科学实践。科学实践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实践性作业把科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科学知识,培养能力,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案例3:「布置作业教学八(下)科学《组成物质的元素》后的作业:日常生活常接触到“含氟牙膏”、“高钙牛奶”、“加碘食盐”、“富硒茶叶”、“加铁酱油”等用品,这里的氟、钙、碘、硒、铁指的是( )。
A、单质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作业分析老师对这类题目司空见惯,认为学生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但事实上有三成的学生选了B选项,这让我颇感意外。经反思,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在于,老师忽视了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真实体验,作业脱离学生认知水平。
「优化设计调查保健品中的有效元素:选择超市或药店中的两三种保健品,了解保健品中的有效元素;或调查化肥中的有效元素:到农资店中选择两三种化肥,了解化肥中的有效营养元素。此类作业对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作用明显,学生情绪体验强烈。只要我们把科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必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也能体会到科学作业的魅力,从而提高作业的实效。
四、结论
总之,作业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我们只有扎实做好编选作业习题、活用布置形式、有效实行批改、及时反馈矫正等环节,优化每一环节,才能有效提高作业的实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The Research of Case Teach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advantages when teaching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With the example of"Draw Simple Graphics Course",the article make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from case selection, case analysis, case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And it indicate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greatly.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teaching simply.
Key words: Case; Case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15-02
目前各学校普遍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典型的新兴课程,其课程内容更新快、操作性强。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并不适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可能导致师生关系僵硬、学生学习被动、积极性低下、理论与实际脱节等现象。因此,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更科学高效的教学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案例教学有其先天的优势,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优势
案例教学法(国外称为个案研究,即case study)是一种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的教学过程,它根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举出实际的案例,通过教师的指导,采取多种形式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对案例中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最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地理解和研究实际问题。具体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以为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侧重于知识点的系统性、全面性,而案例教学法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合用于信息技术课程这种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教学目标,以往的实践课上,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往往会采取“一刀切”的办法,统一要求学生的实践步骤,并指明详细操作办法,如此往复,学生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只知道按照路标走路,摸着石头过河,时间久了会觉得课程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也就变弱,一旦脱离了老师的要求又会感觉头脑空空、无从下手。每一个具体的案例,在案例教学情境中都能提供多种思考方式。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就从最基础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就启发学生思考的更加深入和全面。
案例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课堂气氛活跃,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案例的剖析更加全面,有利于不同学习背景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同一个案例。
案例教学还有一个优点是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是封闭的、单调的,教学形式唯一、缺乏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案例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采用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方式。呈现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讨论这一中心环节,帮助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加强记忆,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增加学生的交往团队精神。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方法
2.1 精心准备,选取案例 。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上课之前,教师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准备工作。在设计案例时,应坚持以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在案例选取时要注意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不同于其他教学法中的例证,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围绕案例进行,案例是整堂课学生们学习和获得知识的载体,同时选定的案例必须从时间、知识背景和应用场景等层面满足教学要求,必须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的,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还要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2 精选案例,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中,可把案例呈现作为起点,使学生能很快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例如在学 PowerPoint 时,先给学生呈现一个 PowerPoint 制作的个人简历。简历界面精美、背景新颖、布局巧妙,并且动画效果多彩多样,令学生耳目一新,马上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每个人都产生了自己制作 PowerPoint 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地积极投入下面的学习中去。
2.3 积极引导,组织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一种交互式的探索过程。这一阶段重视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适时改变角色,成为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讨论使学生有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学生通过互动可以得到来自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自身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在组织讨论环节中,教师要把握几点:第一,要对课堂有足够的掌控,否则就会使讨论适得其反。第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师生、生生之间必须保持平等对话。第三,要在讨论后及时进行讨论总结,比较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淘汰不合理的见解,提出可行方案,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4 教师总结,螺旋上升 。从案例讨论中得出一定的结论,为后面的课堂教学做准备。在案例教学中,讨论的结论是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绝对的,教师总结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对于问题不一定给出确切答案,重在揭示出案例包含的知识点。同时,教师的总结又将作为导引来引出新的案例。新一轮的案例教学开始,随着一个个教学案例的展开,学生们得到的知识将一点点增加,知识结构螺旋上升,直至课程结束。
3.案例教学实践
以《绘制简单的图形》一课为例
3.1 教学目标:①知识技能:设计一张电子贺卡,熟知绘图工具栏各种工具的用法,学会绘制各种图形。②过程与方法:在课堂中感受学习制作贺卡过程,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高尚情操与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及能力。
3.2 课题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三单元中绘制图形及美化章节中的内容。通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结合丰富的素材、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主动的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积极的交流合作。
重点:工具栏中多重绘图工具的使用
难点:填充颜色和合理搭配图形
3.3 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手段
(1)引入(5分钟):你想为朋友准备什么礼物?a.提供引入材料,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入课题;b.探讨并集体回答;c.通过事先准备的课件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2)新授过程(30分钟)
1)展示贺卡:a.展示贺卡;b.欣赏贺卡,思考;c.运用管理软件展示贺卡。
2)分析贺卡组成:a.教师引导;b.学生进行集体回答;c.用投影提供画面,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①基本图形②文本框。
3)绘制背景:a.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b.操作计算机练习绘制各种背景图形。
4)设置背景图形属性:a.对学生绘制进行指导;b.练习图形的属性设置;c.通过软件在屏幕展示。
5)设置背景图形特效:练习图形的效果设置。
6)绘制贺卡的修饰图形
7)图形的复制与组合
8)组合成贺卡
9) 作品创新和展示
(3)进行绘制探索:a.通过管理软件的展示功能进行屏幕播放;b.再次修改,展示学生作品并评价;c.展示贺卡,查看学生练习情况,提供建议;d.对自己制作的贺卡进行修改,提交自己作品。
(4)课堂总结(10分钟):a.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b.评价学生作品,总结本次课程;c.学生回顾本堂课内容保存自己的作品。
4.以《绘制简单图形》为例的案例教学课后评价及反思
在《绘制简单的图形》一课中,我们采取了案例教学法,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小组讨论,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上机实践掌握相关的知识。虽然案例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固然有其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完,仍旧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忽视了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特别注重能力培养的实用教学方法,它注重实际但不应放弃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课基础性强,就《绘制简单图形》一课来说,如果在前面没有学习过Word2000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是无法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学习目标的。所以案例教学法需要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但没有注重操作细节。在《绘制简单图形》这节课中,教师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没有要求学生对操作细节的掌握。这就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操作细节,那么在相关的理论考试中就会表现出不足。所以需要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细节,以应对理论知识考试。在课前,通过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的情况作了具体的分析,并进行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任务设计。所以,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这堂课主要设计了一个贺卡的大任务,这样的任务源于生活,而且符合学生个体需要,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考虑到学生可能不能一时解决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任务的完成方法或者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具体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分析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索,并进行有针对的辅导,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最后再公布答案。案例的实施过程学生遇到了种种问题,这就是将任务细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一个个小问题,再一个个击破,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花,刘娜.案例教学法在《flas制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7):78-80.
[2] 李劲松.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河南教育,2006(7-8):42.
[3] 嘉玛.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中华读书报,2003-08-06
[4] 张继学. 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04,(11):60-61
[5]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汪光麒,安徽芜湖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教育改革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颜泳嘉
(上海市辽阳中学 上海 辽阳 200090)
摘要:数学作业始终伴随着数学的学习,因此我们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数学作业的设计。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科学性、有效性、主体性等原则,数学作业要能体现出合理性与适恰性,要真正为学生全面地进步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17-01
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终身的、健康的发展。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应着重对全体学生强调“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数学课堂教学不断改革拓展、教学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延伸地带--作业。
1.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紧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线,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技能、思维、兴趣、态度、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素养的要求。作业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数学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运用、思维的训练乃至数学素养的提升、态度与情感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建立合理的数学训练系统。充实具有实践性、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习题,使发展性训练与基础性训练协调互补;增加习题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使数学训练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数学课程发展的角度亦或是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角度,作业的设计都显得必要。数学教师应该将作业的研究与设计作为数学课程开发重要环节,将作业的实践活动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训练系统落实课程目标。
2.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作业设计科学合理,内容难易得当,符合初中学生知识习得规律。
主体性原则--作业设计应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学生的知识习得与能力发展服务,要重视开启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效性原则--作业设计要把握适度与适量的原则,要重视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差异性原则--作业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诉求,在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与作业评价等方面进行分层设计、分类指导。
实践性原则--在作业设计中整个作业切实可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有实用价值。它是作业活动的核心。
创造性原则--作业设计中应注意既要发挥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学科特色,又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使作业活动保持“新鲜”。它是作业活动的生命线。
亲和性原则--设计作业时应讲究作业内容、形式的趣味性。
开放性原则--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形式开放;作业结果和答案开放,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评价作业的方法开放。
3.优化作业设计的方法
3.1 明确课程标准,对作业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审视现下的数学作业不难发现,由于缺少整体的目光与系统的设计,各学段的作业往往是割裂的。即便是同一位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往往缺乏联系,不成系统,一些作业完全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基础,如盲目地将综合题甚至是中考题加进新课的作业……这种作业现状,往往是低效与繁冗的根源。因此,初中数学教师,无论是处于起始年级,还是毕业年级,都应具有更广阔的教学视野。既不能将自己的教学视野仅局限于某个课时或某个章节,不能仅着眼于知识点的练习与巩固,而应该着眼于知识点背后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能力的形成,更应考虑到学生的持续发展。数学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转变教育观念,系统地设计数学作业。
3.2 尊重个体差异,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学习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实施作业分层设计,可以让学习困难生喜欢做作业,并有信心完成作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获得思维上的拓展;能够做到“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共同进步,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为了使分层作业真正发挥其功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应先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分析教材,弄清所教学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目标;分析学生,了解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不同的需要;分析习题,明确每一道练习题目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3.3 重视能力培养,对作业形式进行多样设计。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以书面形式为主,重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忽略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与认识,这使得数学作业往往沦落为师生间的文本往来。在这种封闭式的作业环境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就无从谈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需要形成的能力,不仅是学科性的基本能力,还包括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性活动能力等通用能力。”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应体现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与创新精神。不仅如此,数学作业还应体现其特有的应用功能和实践价值。从这个观点出发,数学作业的设计应该呈现多元开放的特点,既应关注知识的巩固,也应体现知识的延伸与实践,努力实现课内外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既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
3.4 激发内在潜能,对作业评价进行多元设计。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在作业中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是作业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一直以来数学作业追求的是结果的对错,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抹杀了相当一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他们在长期的失败与挫折中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与兴趣。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评价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应更多的肯定进步、鼓励成功。按现代教育多元智能的理论,评价的角度应该是多维的,家长、学生、教师构成评价的不同主体,他们学识水平、生活经验、个人喜好都不同,看问题的方式、角度自然也不同。多角度地评价,使评价更为客观;所以在此背景下作业评价不能仅仅是对结果正确与否的判断,而且还要关注作业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进取态度、行为习惯等作出评判,使数学作业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的作用。
4.对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初中化学课堂已经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之相比,作业设计却仍然有较大的不足,受制于传统作业设计理念,教师强制性的题海战术较多。作业就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的练习问题或者实践性的实验和活动。化学作业从设计目的上,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预习、复习、理解、掌握及应用已经学会的化学知识、方法及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中,了解学生从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了解教学的效果,从而继续改进教学过程。要使化学作业真正与化学教学过程相配合,起到巩固学生化学知识的效果,就需要在作业设计、布置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从作业中获得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化作业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
一、问题化作业
1.问题化作业的概念
问题化作业就是以学生问题为开端,以教师问题为目标,在课前、课中、课后设计一系列的层次性、扩展性、图式化、精心设计并且可迁移的问题群或问题系统将学科内容串联起来,设计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结构性的作业形式,解决学科问题。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学习兴趣,并主动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识,使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2.问题化作业的设计要点
问题化作业是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统一规划问题,将问题群有效贯穿在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中,各个阶段的问题化作业设计的侧重点不同,作用也各不相同。课前的问题化作业主要目的在于驱学,即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课内问题化作业的目的在于导学,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后问题化作业的目的在于进行学习探究,即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问题化作业,将教学内容有效的串联在一起,使作业系统化、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问题化作业设计
1.课前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的目的在于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体会学习的过程,建立学习的能力。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布置“预习某单元内容”这种宽泛、无效的要求。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侧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要围绕单元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对学生要在预习中达到的目标明确化,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在作业设计上,要注意几个重要问题,第一,要注意联系旧知识和新知识,问题的设计要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避免学生完全无法找到问题切入点。第二,问题的设计要有提示性,能够提示学生如何解答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者合作探究等形式自主完成学习。第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从浅显到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归纳和综合。第四,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问题设计时可以创设情境,也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引入问题。
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单元的课前作业设计:
(1)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碳物质,明白了碳在不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在完全燃烧时会生成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有没有毒呢?
(2)我们在灭火时通常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物体燃烧时需要氧气,为什么二氧化碳能够隔绝氧气阻止物体继续燃烧?为什么二氧化碳在灭火器中是以液化形式储存的,但在喷出后马上就变成了气体?为什么同样是气体,二氧化碳却会扑灭火焰,而不是使火焰燃烧更快?
(3)能不能直接进入很久没有开启过的菜窖,为什么?里面产生了什么对人体会有影响的物质吗?为什么在菜窖口人体不会感觉到有不适应的问题?
根据这个灭火器和菜窖这两个典型的生活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而问题的提出也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能够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带着目标对课本内容进行预习,找出这几个问题的原因。
2.课中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知识的获取和巩固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要在问题作业的设计上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重视对学生问题的探索过程和方法的培养,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课中作业主要是通过一个问题串来完成的。教师从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思维深度不同的小问题,各个问题对应不同的小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重点和疑点。问题的提出能够引导学生及时地理解并巩固新知识,使新知识通过一个问题串系统化、结构化。
“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课中问题化作业设计:
教学目标:
(1)二氧化碳有什么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有什么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有什么主要用途?
自主实验:
根据实验5-5设计如下问题:
(1)为什么烧杯里面的蜡烛会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样的性质?
(2)为什么烧杯里面下层的蜡烛会先熄灭,而上层会后熄灭?
(3)这个实验表现出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合作交流:分析实验现象,根据上面的问题,选择正确的结论:二氧化碳具有(可燃烧/不可燃烧性),二氧化碳在密度(大于/小于)空气。进而得出二氧化碳不能够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的性质。
根据实验5-6设计如下问题:
(1)把装M二氧化碳的塑料瓶注入水后,塑料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2)二氧化碳是否能够与水相溶解?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
(3)把二氧化碳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产生怎样的颜色变化?加热后颜色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自主实验,完成5-6实验。
合作交流:分析实验现象,根据上面的问题,填写下面的结论:塑料瓶变 了,二氧化碳(是/不)溶于水,(有/无)颜色变化,(有/无)气味,与水反应形成了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与水相溶的二氧化碳液体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 色,说明 ,反应化学方程式 ,加热后溶液又变成 色,是因为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根据实验5-7设计如下问题:
(1)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CO2,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
自主实验:学生自主完成实验5-7。
交流合作,完成如下题目:二氧化碳吹入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 ,说明 ,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向澄清石灰水吹入二氧化碳,会生成沉淀物 。
课中问题化作业的设计既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知识的积累,又要形成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观察、分析、归纳和应用的方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则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一步步的自主探究中逐渐揭示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能够有效地回答课前问题。
3.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展示,又是促使学生继续拓展学习的载体,根据不同学生的接收情况和知识储备,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知识存储和接收能力较差的同学旨在巩固新知识,而对于知识存储量高、接收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性设计。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要尽量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要注意层次性、开放性、反思性、趣味性以及创新性等。
“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课后作业设计:
(1)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以下现象产生的原因:
①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过程中,把二氧化碳滴入紫色石蕊溶液后,石蕊溶液就会变成红色: ;当清洗容器时,石蕊溶液又会从红色变回紫色: 。
②装了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放置时间较长后,瓶塞附近常常会堆积一层白色的粉末: 。
(2)拓展问题:为什么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会晕倒?怎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菜窖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怎样避免这种影响的发生?这说明二氧化碳能不能用于呼吸作用?
三、结语
问题化作业使教学更为整体化、系统化,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通过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法,使学生获得了更为全面的发展,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兴趣,充分的体验到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但在应用过程中,也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数量以及细致程度,避免影响课堂容量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在问题的设计中还要注意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新问题,避免被问题牵扯过多而使教学内容零碎化,课堂重点无法突出。因此,在问题化作业的设计上,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更加科学地设计问题,布置作业,真正实现作业与教学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康永军.初中化学问题化作业的设计――以“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9):15-18.
[2]崔鹏.以“问题串”“问题群”优化化学作业设计与评价[J].现代教学,2012(7):74-74.
本文通过案例对数学作业分层设计进行研究与探讨,从分析影响初中生作业低效的原因出发,实现从原先所谓的“任务”转化成学生自身学习的一种需求。我们尝试从改变作业的形式、内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思考,实行分层作业模式,从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合理、有效地完成作业,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综合信息,从这些信息中,教师不但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学”的情况,还能及时发现教师“教”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调节教学结构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案例1:
整式加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基础上的提高。在布置做教科书“整式加减”课后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探究”题时,我在教室内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大半节课后,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做完了所有的题,没事可干了;而基础差的同学一节课就在一个题上磨蹭,丝毫没有进展。我看了很着急,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说:“不会做。”
案例2:
今天,我们利用课堂时间来检测“整式的加减”的掌握情况。我把练习试卷分发给学生,学生拿着试卷后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做开了。一节课很快过去了,做得好的同学有得满分或九十多分的,做得差的有近十个人在四十分以下。他们通过一节课的做题完全没有进展,因为这些同学数学基础差,再加上每天都跟着“大部队”走,天天“坐飞机”,作业不是抄就是欠,所以练习更不会有什么好效果了。这些同学在练习时很累,他们心里也很着急,一节课咬着笔杆,心急如焚。
一、案例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形成,除了很少部分是智力因素外,大都是由于无效学习造成的。的确,我们很多时候在教学中没有承认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学中总想让学生多学一点东西,怕学生因为少做题而影响成绩,因此喜欢用一个标准或一个尺码去衡量学生。然而,这样做的效果恰好适得其反,他们在学习中不仅没有尝到成功的快乐,反而被一次次失败所打击,在学习上失去了信心,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因此可见,教学中的“吃大锅饭”和“一把尺子量到底”会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信心问题。教学中不但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即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应该从作业布置中承认他们的差异,努力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让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给他们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布置
针对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其中成绩好的为A组,成绩中等的为B组,成绩较差的为C组。在分组时便给学生讲清分组的目的和重要性,以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让他们积极配合我的工作。在教学中我根据各组成绩情况布置相应的作业。每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性作业、探索性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下等生人人要完成。考虑到学生好、中、差的实际,将题目做些变化,视为提高性作业,供B组和A组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探索性作业,便于A组同学完成,让他们在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分层作业设计实施所取得的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切合自身实际,学习负担也减轻了,学习过程比较轻松、灵活、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同学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既重视学生的共同要求,又照顾了不同类型的个性差异。
2.学生整体得到提高
教师改变了以往面向少数,忽视多数,忽视全面发展的现象。教师的着眼点是全体学生,能重视各类学生的发展,使各类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提高,有效缩小了学生间的差距,促使学生的整体优化。
3.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作业的研究与实施恰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
当然,作业的设计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沉淀,并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正确树立新型的数学作业观,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作业的改革,在平时设计作业时避免“题海战”,防止“熟而生厌”,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参考文献: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都有一种偏见:认为思想品德课姓“虚”;思想品德课是充满说教,枯燥乏味;思想品德是副科,简单。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方法的陈旧、落后,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坚持情理互动,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谋求人文与科学、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一、导入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开好头,是课堂成功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有效的方式导入:1、故事导入法。故事,谁都会讲,谁都爱听,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启迪,并能开阔视野、拓宽知识。例如,在教学《合作竞争》时,先给学生讲“蚁球漂流”的故事。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若是蚂蚁个个都想爬上来,不抱成一团,各自逃生,能行吗?”进而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合作,竞争”。2、时政导入法。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教学《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时,运用2008年时政热词“人肉搜索”以及相关案例导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面探讨“人肉搜索”的利弊,进而引出课题“尊重他人隐私权”。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悬念导入法、情景导入法、发散思维导入法、直观教具导入法等。不管运用什么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做到:导语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结合;导语既要短小精练、简洁,又要新颖独特;在导入方式上,既要灵活多样,又要讲究综合。
二、指导阅读
导入新课后,首先出示本课教学目标,使学生在默读课文时,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从而明确了自学的目的性。教学目标可用小黑板或用投影仪打出。第三十一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A,人的性格形成后有什么样的特点?B,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与性格是可以塑造和优化的相矛盾吗?C,为什么说有无自觉性,将决定能否在性格塑造上取得效果?D,什么时候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期?E,培养良好性格的途径有哪些?F,思考自己的性格优势主要表现在哪里?准备如何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在学生看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把阅读中提出的疑点、难点做好标记,以待讨论时提出。设置指导阅读这个程序,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逐步使学生掌握自学之法,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初一学生经过一个学期指导阅读训练,大部分学生已能通过自学找准课文的重点。
三、组织讨论
学生阅读后,开始小组讨论。一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开展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让各种思想观点进行直接交锋,互相启发。讨论时由一人做小组记录,以待在全班讨论时阐述。设置组织讨论这一程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客观上也提高了学生学好政治课的信心和兴趣。
四、引导交流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指定一个代表向全班阐述小组讨论结果。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交流讨论中存在的难点。比如对“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与性格是可以塑造和优化的相矛盾吗?”这一问题,各小组意见不统一,并有各自的理由,这时教师应及时评议小组意见,肯定其中正确的观点,并进行适当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未能形成正确观点时,教师不宜急于摆出自己的“标准答案”,以免学生得不到充分的思考和自由的发言,养成依赖教师、不肯动脑的坏习惯。
五、运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口头授课为主,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一言堂”“一刀切”,并且辅以卡片、黑板、模型、挂图、板书和实物等手段。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产生学习疲劳。理论知识比较多的思想品德课尤其如此。而多媒体手段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应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学“电视机变迁”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在大屏幕上展示电视机从一开始发明到现在发展变化的图片,从小到大,从黑白到彩色,这一变化过程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已经取得重大成就。
六、优化作业
作为巩固环节的作业,教师在设计上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精心设计,新颖多样。
首先,作业设计适当渗透合作探究型作业。合作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索能力。如上《多一点宽容》后,让学生分小组从书籍、网上查阅有关宽容的名人轶事、名言警句,然后在班会课上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交流汇报。因此,教师应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其次,作业设计要注重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作业题型要新颖、生趣、灵活。无论多么优化的作业设计,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巩固新知;使教者通过检查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此,作业内容不能艰深晦涩,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更不能为创新而标新立异,为创新而“另类”,出现“非思想政治化”或者“思想政治边缘化”的倾向。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内各公司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资金等运营资源紧张。如何让有限的运营资源优化配置到公司各项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支撑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成为目前公司预算管理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作业预算管理角度,找到了一种解决办法。笔者在甲公司实践了这种方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作业预算(Activity-Based Budget,ABB),又称作业基础预算,是以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ABC)为基础的一种新型预算管理方法。作业基础预算方法是由Coopers Lybrand Deloitte在传统预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全面质量管理、作业成本法(ABC)、作业管理(ABM)等理念设计的一种预算管理方法。
作业预算是以作业管理为基础,以战略为目标的预算管理形式。它将战略细分为作业,对每项细分作业进行筛选,采用业务和财务筹划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凭借精准的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考核以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目前,作业预算已被世界500强企业普遍采用。
笔者在实验公司应用了作业预算工具后,发现该工具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公司员工的协同配合水平、充分支撑了公司战略的实现。
作业预算管理共分3个阶段:编制预算、执行预算、预算分析反馈。作业预算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如图1所示:
一、编制预算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道理妇孺皆知。但是如何“预”是一个分歧很大的问题。笔者认为以战略作为导向、以ABB作为工具是国际财务界预算管理的趋势,也是比较科学的预算管理方式。
(一)编制战略
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公司发展全局的方略,是根据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指导公司发展的规划。公司一般在每年年底制定次年战略和中长期战略。无论短期和中长期战略都是需要在编制预算时作为重要导向因素。
战略编制目前在业界较为流行的是采用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平衡记分卡把组织的使命和战略转化为有形的4项衡量指标: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企业内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公司在编制战略时可以就上述4个指标展开。
如“学习和成长”指标可以包括:对雇员的岗位培训、信息系统建设、团队建设、企业技术创新等关键项目。
编制完成的战略应包括概括性的关键项目和可考核、可衡量的战略目标(即关键业绩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二)细分作业
细分作业就是在KPI的基础上,进行具体描述,即进行“驱动因素分析。
为了更形象地介绍作业预算管理过程,本文引入如下案例。假设甲公司为了拓展冰箱用户,将KPI指标确定为“月均销售冰箱1000个”,同时将其细化为以下3项作业:开拓城区、农村、城郊市场。
细化作业工作一般由KPI执行部门开展。在细化作业时,建议采用头脑风暴法。因为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相关的作业罗列出来,以利于后续的筛选。
(三)筛选作业
筛选作业即对战略支撑效果不明显的作业或作业中的活动进行剔除。现代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说:“唯一真正有效的成本削减途径就是完全取消作业。想使成本单方面下降的措施很少有效。试图以较低成本完成那些根本不应该做的作业一点意义也没有”。筛选作业的出发点正是如此。
在上述案例中,KPI执行部门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认为农村市场客户对手机证券需求不大,所以在作业中剔除了“开拓农村市场”作业(见表2)。
对于其中“开拓城区市场”作业,甲公司KPI执行部门也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将部内员工的建议汇总列出了7条具体工作(见表3)。
KPI执行部门讨论后,认为第2、3、4项工作均为广告推广工作,存在部分重复。最后,决定取消第3条。
(四)配置资源
“筛选作业”步骤是确定作业和作业中的具体工作该不该做的问题。那么“配置资源”环节解决的是“如何做”、“花多少资源”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需要进行业务和财务筹划。
上述案例中,甲公司计划在1月底前与当地3个主要大卖场签订合作协议。配置资源时我们需要筹划如下内容:合作协议如何规定?是收入分成还是业务关系?收入如何分成?发票如何是大卖场直接开具还是代开?是否需要派驻厂商代表等等。
甲公司计划在12月开展客户年底促销。配置资源时我们需要筹划如下内容:促销方式是赠送礼品或是优惠打折或是加送其他业务?赠送的礼品是什么,如何采购?优惠打折的幅度是多少?加送几年售后服务……
上述问题都是本环节需要计划好的。虽然制定预算时无法预计到预算执行时情况的改变,但从实践体会来看,一般而言公司市场环境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再退一步说,即使发生很大的变化,对预算经过周密思考过的公司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往往快于其他公司。而且,预算一般会在年中做一次常规调整。如遇到特殊情况,预算随时调整。但在预算调整之前所有后续操作必须按预算框架内执行。
(五)项目、科目预算
对于“配置资源”环节确定的事项,在本环节记录下来,形成最终版本的预算。项目预算是以作业为纬度的工作事项描述,科目预算是以科目为纬度的预算表。
上述案例中,甲公司决定年底促销采用“赠送礼品并加送售后服务”形式。其中计划赠送100元单价福娃玩具和1年免费上门服务(市场价30元)。甲公司预计共有500位客户符合促销赠送条件。那么,项目、科目预算描述如表4所示:
至此,预算编制完毕。预算编制过程是一个公司内各部门、下级单位和公司管理层反复沟通协调的过程,是一项需要公司全员参与的工作。上述步骤都是必要的,更是艰难、痛苦的。但正是这个评审过程让公司团队内各级员工能清晰地认识公司战略和KPI指标,合理精细地安排全年工作计划,优化预算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执行预算
预算编制完成后,对公司运营产生的作用需要预算有效执行。在本阶段,笔者分两个关键环节作介绍。
(一)作业开展
“作业开展”即按预算中的安排开展作业活动。
上述案例中,甲公司决定年底促销采用“赠送礼品并加送售后服务”形式。其中计划赠送100元单价福娃玩具和1年免费上门服务(市场价30元)。那么在预算未调整前,执行部门应严格按预算开展工作:签订福娃礼品购买合同、开具适当的发票、增设服务网点……。
但“作业开展”不应该只是预算归属部门的事情。笔者也建议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管理牵头部门,也应积极参与,重点把好合同关。
“作业开展”环节是预算发挥成效的关键。但往往在作业预算管理方法推行的初期,出现执行偏差的现象。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可以在下一个环节“会计核算”中加以监控。“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二)会计核算
本文所指的“会计核算”分两块内容:
1、检查“作业开展”环节是否按照预算进行。
2、根据会计准则,进行诸如制作会计凭证、记账、编制报表等核算工作。
财务部门是预算管理的牵头部门,是维护和健全预算体系的关键部门,有责任、有能力在会计核算环节把好关。
三、预算分析反馈
本环节是出于闭环管理需要,在预算执行完毕后对预算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指导未来预算管理工作。
(一)执行情况和效果分析
执行情况分析指事后分析预算归属部门是否按作业预算安排开展工作;通过将各预算归属部门的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额进行比较,可以对各作业的成本控制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效果分析即分析预算执行后的经济效益、战略完成情况等各项效果与预算编制时预期效果之间的差异。
上述两项分析有助于提高公司各级员工预算管理水平,并为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
笔者在甲公司实施的是柔性绩效考核指标:每个作业项目或10个科目大类(科目可进行归并形成大类科目,以增加科目预算控制的灵活性)进行柔性预算考核,即不能超预算20%。这种考核方法,在预算严格控制的同时,也增加了预算执行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
(二)根据分析结果改进作业预算
一、项目背景
XX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XX农商行)位于西部某地级市,主营业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均排在全省前列,无论从经营业绩、发展速率还是从管理机制上来看,都是农信系统内的优秀典型。因此通过流程银行建设打造该行的独特核心竞争力,实现“泥腿子跑高速”的高效率和低事故率,也具备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整体工作框架
系统工程研究问题一般采用先决定整体框架,后进入详细设计的程序,一般是先进行系统的逻辑思维过程总体设计,然后进行各子系统或具体问题的研究。我们为该行设计的总体框架包括市场调研、现状分析与核心竞争力打造三部分。
基于系统科学的动态系统理论,动态过程中系统诸变量之间的关系应遵循严谨的逻辑关系,因此在整体框架确定的前提下,我们对具体工作程序和操作步骤进行了进一步拆解,明确了七大项二十七小项的核心工作内容,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以战略澄清为指引,以流程再造为载体,在科学的市场调研分析基础上,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员工为根本,转变服务模式、定制战略措施、完善流程体系、再造组织架构、强化风险管控、深化人事改革、精细财务管理、健全制度体系。
三、核心工作内容
流程银行的基本理念是“从职能管理向业务流程管理的转变”以及“流程定组织,前台为客户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因此,风险基础设施建设和流程的梳理优化是流程银行打造的核心内容,下面简要介绍XX农商行的主要做法。
(一)梳理业务流程,全面开展风险点排查
XX农商行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首先组织了营销条线流程、信贷条线流程和营运系统流程等29项业务品种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同时排查出900多个风险点。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该行具备了相当前瞻的风险管理意识,结合未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要求对风险点和风险事件数据进行了再加工。一是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借鉴操作风险管理中“计分卡”的方法,对排查出的风险点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全面论证,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形成最终评估结论。二是根据评估结论,将风险点按“危险区、警告区、控制区和安全区”分为四个层次,绘制出“风险地图”,直观地映射出作业流程中各风险点分布状况,并根据风险地图明确操作风险管理偏好,不仅为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提供较为清晰的管理目标,而且总结和探索出操作风险识别、计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三是根据风险点风险级别,在流程设计中实现对不同的风险单元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对危险区和警告区的风险点实施重点监控,采取严厉的问责措施。
(二)结合业务特点,设计和优化作业流程
在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排查的基础上,XX农商行进一步突出自身机制优势,兼顾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的监测和管控,重新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一是简化作业流程,提高流程运行效率。从重点整合信贷业务流程入手,按照“高效运行、一站式服务、流程差异化、简化非增值流程环节”等原则减少审批层次,明确规定作业单元停留时间,实行限时作业。二是全力推进信贷管理系统建设,调整作业运行路径,在系统开发及流程设计中,重新整合业务活动次序、路线及活动间逻辑关系,坚持作业运行以并行为主、串行为辅的方式,改变原来作业运行以串行为主的方式,提高业务审批速度。三是以流程管控为基础,规范业务操作。按照“一项业务,一个制度,一个流程”的要求,构建流程管控体系,利用IDEF模式化工具对每项业务进行图表设计,绘制跨部门作业流程图,方便业务操作。同时,将流程操作环节中的关键风险点与全行的历史风险违规事件进行链接,最终形成包含“一图一书两表一库”、涵盖业务、管理和支持保障在内的完整流程体系。
四、项目绩效评价
流程银行建设成功与否需要有明确的系统输出型绩效佐以判断,因此我们在进行流程梳理时需要同步设置绩效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逐步分解至各末级流程。
经过初步研讨,“预算控制率”、“核心客户营收贡献度”等财务业绩指标需要通过一定经营周期后的经营财务数据加以佐证。除此之外,“客户满意度”、“流程基本效率”等运营指标可以借助系统理论中的统计手段和工业工程方法进行测算和评估。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简单介绍一下统计分析手段在该项目绩效评估中的基础应用。
我们首先针对核心信贷流程设计了作业时间和人力调查表,随后在搜集样本数据并进行了初步测算后,对服务效率有了基本的积累数据和仿真分析。
同时我们还对不同流程节点的客户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就重要性得分、作业贡献度和要素达成度等内容进行了矩阵分析。
一、把握事故案例特点,为安全工作提供警示和借鉴
1、事故案例的典型性,增强了警示教育作用
在该矿所发生的事故中,不少案例颇具典型性。如工亡案例中,“放炮不设警戒,造成一死一残”、“电梯工脱岗,陈某被挤身亡”、“未系安全带,赵某溜井丧生”、“因看回头炮,命丧一瞬间”、“杨某乱戴防护品,皮带机旁生悲剧”;工伤案例中,“点燃火药当照明,左手被炸苦终生”、“断骨十二根的罪魁祸首——班前饮酒”、“班中睡岗,双腿压断”、“挂引线粗心大意,电孤光烧伤三指”;设备事故中,也有很典型的案例,如“排除隐患不认真,铲运机坠入溜井”、“机车违章行驶,撞坏控制底盘”、“因违章指挥,发生7吨电机车坠井未遂事故”等。上述案例,阅其题目,触其灵魂,其教育警示作用不言而喻。
2、同类事故的重复性,为企业安全工作提供了防范重点
所谓重复性事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同一直接或主要原因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事故。之所以重复发生,一是客观环境,即物的不安全状态使事故较难预防:一是主观上的不安全行为,“前车之辙”未引起足够重视。在该矿发生的25起工亡事故中,8起是顶板冒落伤亡事故;触电和高空坠落事故各有4起。在重复性个案事故中,因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而伤亡者有之;因违章带电作业,触电伤亡者有之;因违章放炮致亡致残者有之;因起重设备隐患和使用不当致人伤亡者亦有之。更有甚者,因管理漏洞,操作违章,思想麻痹等原因致人伤亡事故占全部伤亡事故的28.2%。这充分说明,上述类型事故及致因既是安全工作的教育重点,也是管理监督的防范重点。
3、事故源的多维性,说明安全工作必须是全方位的
所谓事故源的多维性,即指矿山企业由于不同原因,不同的生产工作场所,都有可能发生工伤事故。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事故原因的多样性;一是指事故发生场所的复杂性。事实上,在冶金矿山,要完全避免因片帮冒顶、触电、爆破等原因发生的伤亡事故确有一定难度。但有些生产场所和岗位发生伤亡事故就令人匪夷所思了。如该矿发生的电梯挤死维修工,巷道内睡觉被铲运机压伤致残,酒后下井摔成重伤,开铲运机人、机同坠溜井致人伤残;停机检修时,因操作疏忽导致提升机过卷等案例,充分表明矿山事故源的多维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抓安全必须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所有管理者和劳动者,要时时、事事、处处如履薄冰,全神贯注,不得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和管理漏洞,否则,事故乘虚而入,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对事故案例认真分析,从中理清安全工作思路
1、按发生事故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将事故原因归为两大类:一是主观(人)的不安全行为,如思想麻痹,自我防护技能差,管理漏洞,违章操作、违章指挥等;二是客观(物及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如设备故障,地质地压、顶板、溜井、照明、通风等状况。这些因素构成了生产过程中的隐患和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基础。按此归类并加以统计分析表明,该矿在25起死亡事故中,由于主观行为或主、客观共同作用而发生的事故有22起,占88%,而属客观(物及自然环境)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事故仅有3起,占12%。发生的46起工伤事故中,人为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也在80%以上。
2、按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分析
按在事故案例中出现的频率和主次位置不同,依次是:一是工人行为或操作原因。主要是,违反操作规程,违反劳动纪律(如脱岗、睡岗、酒后上岗),习惯性违章作业,巷道施工质量差,检撬顶板不彻底,违反掘支施工设计程序等。二是安全意识原因。主要是,冒险作业,思想麻痹,侥幸心理,精力不集中,自我保护意识差等。三是组织管理原因。主要是,管理漏洞,违章指挥,制止违章不力,教育培训不够等。四是作业环境和施工经验原因。主要是,地质岩种复杂,溜井、顶板活动规律不易掌握,现场变化难预测,对炮烟危害认识不足,对设备运行状况掌握不足,判断有误等。
四类具体原因中,因前三个方面致发的事故,约占全部事故的90%。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事故类别上,防范片帮冒顶无疑是矿山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触电事故、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也是安全防范的重点;第二,安全生产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应该是改善人们的不安全行为,重点是做人的工作;第三,解决广大职工中存在的安全意识淡薄,屡屡违章违规作业及违章指挥等问题,是矿山安全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抓好几项工作,扭转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要从根本上改变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彻底消除主观的不安全行为,增强职工安全意识。在学习教育内容上,除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外,要结合本企业实际,完善和学习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如顶板、溜井、井下照明、设备用电、井下爆破、通风与防尘等管理制度及职工岗位规程等。要宣传、学习各种事故案例,尤其是本企业事故案例。在宣传教育活动方式上,要切实开展好“安全活动月”、“安全活动周”、“每周安全活动日”等。在具体形式上,可利用报刊、有线电视、知识竞赛、安全演讲、文艺表演等。通过宣传教育,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深入人心,全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二是管理者和劳动者对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企业安全规定有了进一步掌握,遵章守制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
2、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安全技术素质
要通过技术培训,全面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在培训内容上,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职工进行与本工种相适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为实际岗位操作打下坚实基础。在操作技能训练中,按照《实际操作训练规范》,进行规范化操作训练,质量标准要高,达标验收要严。对企业各级管理者,尤其是对区(队)、工段等基层行政管理者的培训也不能忽视,以解决管理人员安全素质低的问题。
3、构建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强化管理监督
矿山安全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其监督管理也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是各级领导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切实负起监督管理责任,实现齐抓共管。二是职能科室要深入一线,深入各个生产操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综合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三是每个职工都要从维护自己的安全健康出发,从维护矿山的稳定和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参与安全监督。同时,企业各级组织要认真听取职工群众意见,授予其充分的安全生产监督权力,使职工群众切实做到自控监督、相互监督,对上(级)监督。
4、认真考核奖罚,严肃责任追究
不可否认,矿山企业都建有一整套安全责任追究、考核奖罚制度。然而,有的单位坚持“四不放过”不够坚决,考核奖罚欠缺科学态度,责任追究时有偏颇,也是各类事故频频发生、重复性事故不断出现的一个原因。为此,要加强以下三点:
一是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要具体细化,对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处理和经济处罚都要细致明确,以便操作。
二是对事故要进行科学分析,客观准确地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既要克服“上挂下连,人人有份”的做法,又要注意避免只处理事故当事人,而忽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倾向,以解决责任追究不到位的问题。
三是对安全考核应严格认真,奖罚分明。企业发生事故,责任人失职、渎职,必须承担相应责任,接受经济处罚。同时,对由于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杜绝了事故的发生,尤其是杜绝了重大事故发生的有功人员,应及时予以奖励。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可以相信,只要我们注重研究分析,从安全生产实践中,从血泪教训中找出主导性、倾向性的问题,科学地确立安全工作的思路和对策,下大气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就能够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扭转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
冶金矿山文化建设反思两则
一、冶金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冶金行业兼炼钢、炼铁、轧钢、焦化、制氧等生产为一体。其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料、中间产物、产品及催化剂,很多具有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性。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生产管线长且复杂、立体交叉作业等特点,不少企业设备已超期服役,腐蚀老化严重。
近10年来,我国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类重大、特大爆炸、火灾、中毒事故频繁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社会效应远远超过了事故本身。
虽然大多数冶金企业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但其管理方式依然是以重大事故、危险为中心,以经验教训为依据,想到危险,消除危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抓安全工作无系统性,不知其根本在哪里,即使有些企业已推行了一些现代安全管理,但也不全面。随着冶金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实行现代系统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二、现代安全管理模式
1现代安全管理模式
现代安全管理的任务在于,以专业技术知识为基础,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按现行法律、标准、技术规范等安全准则,预测、识别、消除或控制可能引起事故的隐患,或者进行安全设计的优化,以及改革安全系统管理工作。
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应在普及安全系统工程知识,加强传统安全管理基础上,以控制工伤事故为主要目标,以危险源控制为中心,从经验系统化、工作科学化入手,逐步试点推广。
现代安全管理模式采用的方法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半定量分析为辅。
2模式主要内容
2.1系统危险辨识
系统危险辨识主要指主体生产系统危险源辨识、辅助系统危险性分析及周边环境分析。危险源辨识包括如下内容:
(1)危险模式。是指潜在危险因素及其被诱发引起事故的触发条件,可能引起事故的类别及后果。其结论是进行人为失误控制和实施动态安全检查的重要信息来源。
(2)固有危险状况。含本质安全化状况,设备、设施、工艺危险状况,作业环境危险状况等。本质安全化状况是指设备、设施先天所固有的(投入使用前已具备的)中断故障、降低危险,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能力。设备、设施、工艺危险状况是指设备、设施、工艺上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对安全有突出影响的重大问题。主要指:设备、设施有缺陷;工具、附件不合要求;安全装置不合要求;工艺上存在危险性;故障频繁;消防设施缺乏或有缺陷等。作业环境危险因素是指生产作业环境对作业安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重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情况:温度、湿度、噪声不合要求;照明、能见度、视线不合要求;作业场地狭小;安全通道不合要求等。
(3)其它内容。主要有危险源名称、同类危险源个数、危险程度、管理级别等。
辅助系统危险性分析着重分析各有关子系统功能、危险部位、潜在危险因素及其对主体生产系统的影响,拟采取的措施(应急措施和改进措施)。
周边环境分析着重剖析本单位与相邻单位之间、本单位与用户间、本单位内各组成部分工业布局及自然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危险问题。
系统危险辨识工作应由企业有关领导负责,在安全部门主持下,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广泛发动职业发掘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
班组辨识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本班组危险点;各危险点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本班组与相邻作业点接口部位的安全问题;过去事故情况;不安全条件;不安全行为;操作规程不当之处;控制措施。
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所参考的危险调查的内容主要有:设备名称、容积、温度、压力及设备性能;岗位日常维护范围;事故类别、危险等级,与友邻相互间的影响及措施;正常操作过程中的危险,操作失误存在的危险,生产工具、附件存在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工艺、设备的固有缺陷;工艺布局是否合理;工人接触危险的频度;有无安全防护设施,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安全通道是否符合标准;安全操作规程有何缺陷;危险场所有无安全标志;易燃、易爆、有毒物品使用有无安全措施;故障处理措施;事故处理应急方法;过去事故状况。
危险源管理级别应根据危险严重度和危险概率情况,同时考虑各级机构对各危险源实施管理的必要性,可能性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一般将危险源划分为a、b、c、d4级。
2.2安全检查改革及隐患整改
安全检查改革
传统安全检查存在着局限性、重复性、重点不突出、检查不科学等问题。因此,作为安全管理重要手段的安全检查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检查网络,协调各层次检查内容、周期即危险控制点检查是各级检查的基础;人的不安全因素检查,以班组例行检查和巡查为主;环境、公共通道、能源管线等不安全状态及管理缺陷的检查,以车间、公司例行检查为主;制订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检查表,制定岗位安全检查表应遵循:根据危险源辨识发现的问题,抓要害部位或部件以及对友邻可能造成伤害的环节;与岗位设备点检结合,将安全检查的重要内容在表中列出;检查的项目应是岗位工人便于检查的,最好是1条1个内容,避免遗漏;建立危险控制点检查信息反馈网络,企业应在检查的基础上,及时建立信息反馈网络,这是落实的关键。对发现的问题应尽早上报,争取上级机构财力、物力及技术力量的支持,做到事故隐患早发现早处理。对于本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应邀请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协助处理。在所发现的问题彻底消除前,应制定有效的临时措施,以避免被触发引起伤亡事故;完善各级巡回安全检查内容,对一些需通过日常检查积累的信息,通过各级经常性的巡回检查获取;各级巡回检查结果应记入各自的巡回检查汇总表,作为例行检查中平常积累信息的依据;进一步加强例行检查,将例行检查分为班组级例行检查;工段级例行检查;车间级例行检查等。
隐患整改
隐患整改就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所发现的固有危险状况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安全要求。根据隐患信息的来源和整改难易程度上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一般隐患整改和重大缺陷改造。一般隐患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危险控制点检查和巡回检查。此类整改的目的在于使失去作用的安全防护装置、常用的工具和附件、某些不良的作业环境恢复到完好状态。
重大缺陷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危险源辨识。此类整改的目的在于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或工艺过程管理,消除或降低作业中的固有危险因素。
标准化作业及危险预知活动
标准化作业程序是在作业系统调查基础上,对现行作业过程和动作进行分析研究,按有关技术及规章制度等科学准则,以安全、省力、优质、高效为目标,形成的一种优化作业方法。通过推行标准化作业,可控制程序性强和有关重要作业过程中的人为失误问题。
危险预知活动包括危险预知训练和工前5分钟活动两方面的内容。危险预知训练利用安全活动日进行。其目的在于发掘作业中的危险因素,并制订控制措施。通过活动主要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作业地点、作业人员、作业时间;作业现场状况;事故原因分析;潜在事故模式;危险控制措施。
工前5分钟活动利用作业前的较短时间在作业现场进行。其活动内容主要是根据危险预知训练提出的内容对本次作业有关的人员、工具、对象、环境进行“四确认”,并将所制定的控制措施落实到作业实际中去。
安全考评
通过考评获得车间、工段、班组3个层次安全管理状况和危险控制水平的动态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约束机制。
各级考评应以平常巡回检查及例行检查的结果为主要评分依据。考评由工段对班组,车间对工段,公司对车间等一级对一级。
安全管理改革
安全管理改革是对现有安全管理系统的补充完善和优化。这是保障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得以推行的前提,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步骤。
冶金行业当前安全管理改革的重点在于:抓好以最小单元(班组)建设为基础的全员安全管理工作;抓好以危险源控制为中心的现代化安全管理;抓好安全信息管理工作。
以区教育局和农场教育总支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方案》为指导,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有效校本研修机制建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二、组织领导
1、高效课堂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朱耀文(校长)
副组长:王小桥(副校长)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肖红年(后勤主任)
2、业务指导小组:
组 长:王小桥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王红霞(语文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周丹(数学教研组长、区优秀青年教师)、罗晓芳(综合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祁冯静(区优秀青年教师、区教学能手)、黄惠玲(区教学能手)
三、工作目标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认真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能力。
2. 通过积极推进评价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和探索,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质、轻负。
4、消除课堂中存在的重形式、轻效能、课堂活动表面化、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学生无收获的现象。
5、杜绝课堂教学随意性,改变低效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高度重视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求教师备课要做到七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作业。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真正做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能够就一册书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分析,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
具体措施:
1、抓实集体备课。教研组首先做到“四到位”:时间到位,地点到位,内容到位,备课主讲人到位。其次完善集体备课常规:一人主备、教研组内讨论、集体修改,真正将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
2、开展各种活动。优秀教学设计展览和评比、备课案例评析研究、同课异构、优秀教案评比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促进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
3、落实教学反思。活动期间内,要求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对精品课进行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案例分析。课后认真总结,写好课后反思或课例分析,并将进行“高效课堂研究”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或课例分析,发送在学校qq群共享上。每学期3篇,每篇字数不少于800字,期末组织展览、交流、评比。
4、加强常规管理。教导处、教科室负责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讲评分析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突出集体备课的作用,强化教研组的工作效能,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性督查,通过同伴互助,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高。
(二)、切实抓好课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探究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结构特征和教学要求,研究出不同的课型模式,并得以推广。
1、提高使用教学资源的高效性。
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为了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在执行国家统编教材的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于XX年在创建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期间,编制了《关注学生的生命、实施关爱教育》的校本课程。我们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积极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校本研究成果,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
2、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
3、提高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提高教学交流的高效性。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5、提高教学手段的高效性。
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门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讲求使用实效。
6、提高问题设计的高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切实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训练检测的高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既不能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采取完善常规作业设计要求和评价细则,加强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教师现场作业设计竞赛、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
五、“高效课堂”研究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 (XX年2月至3月)
1.召开行政会,传达上级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目的及实施意见,分析、研讨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成立领导小组,拟订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3.召开专题会,论证、修订“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4.召开构建“高效课堂”动员及起动大会,学习“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二)、理论培训阶段 (XX年4月 至8月)
1、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
2、认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3、引导教师自主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负担过重,教学低效益的主要问题,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好基础性思想准备。
(三)、调研反思阶段(XX年9月至XX年3月)
1、以校为本开展课堂教学互动观摩活动,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
2、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撰写构建高效课堂个人发展规划。
(四)、构建模式阶段(XX年4月至8月)
1、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提高课堂效益为主旨的“高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高效课堂新模式的研究和岗位练兵活动。
2、瞄准一个目标——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摒弃三个无效的训练——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经过调研反思初步构建我校各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五)课堂实践阶段 (XX年9月至XX年9月)
1. 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2. 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校内、组内汇报课活动。
(六)汇报研讨阶段( XX年9月至2015年9月)
1. 开展“同备、同上一节课”教学研讨活动。
2. 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
3.征集、评比“高效课堂”教学故事、教学反思。
(七)总结提高阶段( 2015年10月至11月)
1.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研讨后,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为成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2.撰写一份有较高价值的论文、调研报告或经验总结。
(八)成果展示阶段 (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
以区教育局和农场教育总支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方案》为指导,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有效校本研修机制建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二、组织领导
1、高效课堂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朱耀文(校长)
副组长:王小桥(副校长)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肖红年(后勤主任)
2、业务指导小组:
组 长:王小桥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王红霞(语文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周丹(数学教研组长、区优秀青年教师)、罗晓芳(综合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祁冯静(区优秀青年教师、区教学能手)、黄惠玲(区教学能手)
三、工作目标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认真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能力。
2. 通过积极推进评价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和探索,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质、轻负。
4、消除课堂中存在的重形式、轻效能、课堂活动表面化、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学生无收获的现象。
5、杜绝课堂教学随意性,改变低效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高度重视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求教师备课要做到七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作业。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真正做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能够就一册书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分析,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
具体措施:
1、抓实集体备课。教研组首先做到“四到位”:时间到位,地点到位,内容到位,备课主讲人到位。其次完善集体备课常规:一人主备、教研组内讨论、集体修改,真正将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
2、开展各种活动。优秀教学设计展览和评比、备课案例评析研究、同课异构、优秀教案评比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促进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
3、落实教学反思。活动期间内,要求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对精品课进行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案例分析。课后认真总结,写好课后反思或课例分析,并将进行“高效课堂研究”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或课例分析,发送在学校qq群共享上。每学期3篇,每篇字数不少于800字,期末组织展览、交流、评比。
4、加强常规管理。教导处、教科室负责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讲评分析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突出集体备课的作用,强化教研组的工作效能,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性督查,通过同伴互助,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高。
(二)、切实抓好课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探究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结构特征和教学要求,研究出不同的课型模式,并得以推广。
1、提高使用教学资源的高效性。
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为了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在执行国家统编教材的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于XX年在创建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期间,编制了《关注学生的生命、实施关爱教育》的校本课程。我们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积极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校本研究成果,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
2、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
3、提高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提高教学交流的高效性。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5、提高教学手段的高效性。
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门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讲求使用实效。
6、提高问题设计的高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切实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训练检测的高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既不能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采取完善常规作业设计要求和评价细则,加强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教师现场作业设计竞赛、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
五、“高效课堂”研究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 (XX年2月至3月)
1.召开行政会,传达上级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目的及实施意见,分析、研讨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成立领导小组,拟订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3.召开专题会,论证、修订“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4.召开构建“高效课堂”动员及起动大会,学习“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二)、理论培训阶段 (XX年4月 至8月)
1、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
2、认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3、引导教师自主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负担过重,教学低效益的主要问题,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好基础性思想准备。
(三)、调研反思阶段(XX年9月至XX年3月)
1、以校为本开展课堂教学互动观摩活动,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
2、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撰写构建高效课堂个人发展规划。
(四)、构建模式阶段(XX年4月至8月)
1、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提高课堂效益为主旨的“高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高效课堂新模式的研究和岗位练兵活动。
2、瞄准一个目标——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摒弃三个无效的训练——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经过调研反思初步构建我校各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五)课堂实践阶段 (XX年9月至XX年9月)
1. 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2. 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校内、组内汇报课活动。
(六)汇报研讨阶段( XX年9月至20xx年9月)
1. 开展“同备、同上一节课”教学研讨活动。
2. 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
3.征集、评比“高效课堂”教学故事、教学反思。
(七)总结提高阶段( 20xx年10月至11月)
1.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研讨后,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为成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2.撰写一份有较高价值的论文、调研报告或经验总结。
(八)成果展示阶段 (20xx年12月至20xx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