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健康的关系

体育健康的关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20 09:22: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健康的关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育健康的关系

篇1

一般来说,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身体健康。大量实验研究数据表明:运动者个人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用于自身的运动项目,并使其不超过自身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在运动持续一定时间后达到稍微疲劳且能迅速恢复、睡眠质量提高,在睡醒后感到神清气爽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高中生更有活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一、适度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1.适量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适量体育运动对于高中生的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功能和肠胃功能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对于学业紧张的高中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把身体比喻成一台坦克,那适量运动就是坦克的维修保养师,如果这位保养师缺席了,即使坦克面对敌人再怎么坚不可摧,它自身的损耗依然是个致命的打击。同理,高中生要保证身体健康,适量运动必不可少。德国医学界发现,通过耐力锻炼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体各个器官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心脏。中学生可以通过这种耐力训练通过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可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使得心脏得到良好的休息和保养。

(1)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进行体育活动不光能促进青少年骨骼的发育及成长,还能帮助体育锻炼者使其关节更加灵活,加大动作幅度,同时还能增加肌肉的力量。适量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体的运动系统,这对于改善高中生的运动协调性及体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适量运动有助于高中生预防一些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保护心脏健康的积极手段。体育锻炼可以改变血管壁的结构,从而改变血管在器官中的分布形态,心肌毛细血管的数量也随之增加,这些变化均是心血管系统机能增强的表F,使得高中生拥有更强健的身体。

(3)适量体育活动对于高中生呼吸系统的机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高中生处于发育旺盛期,其肺结构发育快速,呼吸频率放缓,呼吸深度增加,呼吸系统接近健全程度。使其进行适量体育运动可以使高中生提高高效率工作学习的时间加长,满足繁重学业对好身体的诉求。

(4)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切且适度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尤其是高中生这个青少年群体,可以提高人体神经免疫力。人体的神经系统遍布机体各部分,体育运动的进行需要中枢神经的指令。

人体进行体育运动时,需要肌肉不断放松、收缩,这对于锻炼高中生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机能有很好的锻炼效果。高中生常常适量运动可以极大改善其大脑健康状况,为其大脑供应充足的血液及氧气,从而更好的保证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及生活。

(5)适量运动可以帮助高中生加强肠胃蠕动,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消化分泌物,从而加速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吸收,这对于处在快速发育其的中学生来说是极为适合与必须的。

2.适量运动对人体心理机能的影响

适量运动对于青少年解决情绪状态、意志品质、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等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1)高中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再加上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情绪低落、沮丧、压抑等不良情绪体验,这种个体不愉快的情绪和意识会进一步抑制学生对于生活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加容易陷入一种消极的死循环当中。这时,运动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因为运动可以提高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使人变得更加精神振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消极情绪体验,使人变得更加积极。

(2)体育训练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可以起到培养高中生优秀意志品质的作用。进行体育运动需要克服来自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困难,客观困难主要有恶劣的气候状况(刮风,暴雨,大雾等)、场地问题(路面不平整)、训练难度加大、身体因运动受伤等。主观困难主要包括心理惰性、逃避、疲劳等。如此种种,都需要逐步克服才能完成体育训练。所以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培养高中生自身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过程,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他们把这种意志品质迁移到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的方面,利于其多方面共同进步。

(3)体育训练往往能有机会结识跟多有共同体育爱好的人,这为加强高中生人际关系提供了条件,使得体育运动参与者社交范围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作为一个人际关系的联系,使得人高中生际交往更为顺滑、流畅。而且很多体育活动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需要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加强了人际联系,同时也为高中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4)体育往往被当成治疗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压力的增大,高中生人群中患有焦虑症、强迫症甚至抑郁症的比例也逐年升高,。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百分之八十的医生认为适度的体育训练可以帮助治疗抑郁症,而且百分之六十的医生同意将体育训练作为一种医疗手段来治愈抑郁症。对于患有抑郁症且需要长期在校学习的高中生来说,体育锻炼训练法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过度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超负荷运动,会过度消耗高中生的精神和能量,从而导致身体无法快速恢复体力,更严重的会导致运动能力减退,伤害包括毛细血管、心肌系统、骨骼肌、内分泌等在内的各个系统。过量运动会使人体各个器官供血供氧不足,导致大脑早衰,减少寿命。这对于正在成长发育的高中生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中学生运动一定要向专业人士请教(比如体育老师),采用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三、缺乏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高中生学习压力大,众所周知,这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学生的体育训练时间。运动的缺乏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长期缺乏运动会降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引起肌肉关节包括肩周炎、骨质疏松在内的疾病。同时会引起人体心肺功能下降,更易患上相关疾病。运动缺乏还会导致学生身体抵抗力下降。例如久坐不动就有诸多害处:血液循环流通差、引发关节炎和颈椎病、肌肉功能减退、消化功能紊乱、血液在血管里沉积,医患心血管疾病等。长期久坐的高中生应该每隔两小时进行至少十分钟的活动,放松肌肉和神经。

四、结语

流水不腐,高中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定期定量适度运动,可以使人身体良性发展,从而达到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效果。当然过度运动非但不提倡,反而要十分警惕。总之,生命在于运动,适度有效的体育运动对于高中生来说更有奇效。运动之漫漫,需要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才会有效果。

篇2

一、健康的概念界定研究

国际上对健康有清楚的界定: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加强,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冷漠,抑郁症等抑郁性疾患是最为常见的心理疾患,被人称为防不胜防的“心理”感冒。

由此可见,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杀手,心理隐患是造成亚健康人群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吃药治疗心理疾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而且药物都含有一定的毒性,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造成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上瘾。而此时,体育锻炼的心理治疗方面就有了积极地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已证明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体育健心操就是一种对心理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体育锻炼方式。参加体育锻炼能增加愉快体验、保持良好心境,可以降低焦虑、减轻抑郁,因而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主要表现为:(1)体育锻炼可调节心态,稳定情绪;(2)体育锻炼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3)体育锻炼可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4)体育锻炼可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首先,表现在体育运动促进身体的发展,尤其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表现在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产生新的要求与现有心理的矛盾,从而推动心理的发展。巴里克(Barick,G.L.)等发现,运动能力发展良好的儿童,其情绪变化小,自卑减少,随和,社交积极,社会适应能力强,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在小学高年级以后,尤其是在青年期,身体及运动能力对个性发展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评价和价值观为媒介,即只能间接影响个性发展了。体育锻炼能产生脑腓肽,刺激下丘脑,进而产生愉快的体验,这是身体锻炼的情绪的积极调节作用。另外,经常从事身体锻炼,在体育运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承受挫折的压力,可以大大提高情绪的适应性,也有利于以更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适应各种生活环境。通过群体的体育锻炼,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欢快,有助于消除孤独症,并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从而实现对人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摆脱由于寂寞产生的孤独感,组织一些需要小朋友集体协作,克服困难去完成的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儿童克服不良的心理。独生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自私、任性孤傲、放任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同情心、占有欲和依赖性过强等。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纠正这些不良的心理倾向,使这些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锻炼中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除避免发生伤害事故外,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为一个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人。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从精神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能推动心理的发展,对情绪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与个性的形成与完善有密切关系,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是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的积极、有效、较为理想的重要方式之一,应当被大力提倡与实施。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培养活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比单纯强调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更有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的锻炼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使全民都认识到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这有利于人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并以此来调节心情,促进身心健康,从而积极投入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力.“亚健康”:生命的“隐形杀手”.报,2001-1-20.

\[2\]罗明,林玲.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1,4(06):28-29.

\[3\]北方.将抑郁反抗到底\[J\].中国健康,2001,1(2):20-21.

\[4\]佟立纯,张洋.体育健心操的创编及应用效果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1).

\[5\]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02).

\[6\]涂相仁.体育锻炼的心理保健功能.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9,(01):57-60.

篇3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2]。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很多人在不断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败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谓智力,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从智力测量角度来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还是导致癌症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行动中有着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顽强是意志健全的表现。意志的顽强性与我行我素的顽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个表現,这种人常常碰到困难和挫折就气馁、心灰意冷。

(4)行为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他的行为有条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为是矛盾的,做事有头无尾,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5)人际关系和协。人的交际活动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单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交往,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活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体育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概括如下:

1、体育活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感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活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体育活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活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活动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体育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对我校随机抽取的205名小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

3、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活动能增加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在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一般说来,二人结伴进行运动的较多,多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篮排球和足球等运动。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通过锻炼,不仅增进球艺,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我校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积极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学生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卸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4、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坚韧性。在体育活动中让一些高应激反应的中小学生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5、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活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健身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6、体育活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60%的人则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这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己开始流行起来。(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活动方式对于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体育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我校在课余时间安排的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和各种体育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在我校的教育中,体育课堂即德育课堂,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论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58-01

体育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内容日渐丰富,形式多姿多彩,多方面的反映人民内心思想、生活和审美等的需求。体育舞蹈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与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它创作的核心与根基必须是从群众的实际要求出发:群众对舞蹈的本质特征、社会公用、个性特点和审美意识等均要具备足够的认识。在作品的个性呈现方面要注意调整自身的创作理念,赋予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同时,又使它具备普及性与社会适应性,发挥它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的积极作用。

1 抚慰学生心理的作用

现代化生活具有两面性:使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却也导致人们更加疏远和隔阂。很多学生被隔绝在高楼大厦中的一个个鸟笼里,老死不相往来,内心变得越来越封闭冷漠,这种生活导致了无法避免的孤独寂寞。可群众集体舞却将这种空虚孤寂的人们回归到温馨的群体之中,在欢快的舞蹈中融洽相处、交流情感和增进友谊,使麻木的心灵感受到温暖。它冲破种种代沟与重重隔阂,使萍水相逢的人们称为亲密的朋友。让学生在舞蹈中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找到自己的知音。学生通过交流舞蹈的心得体会,分享快乐,使生活变得温暖,为浮躁迷茫的学生再次找到心灵的宁静。

2 促进学生审美的作用

舞蹈与音乐同时最古老纯真的艺术门类,它具有独特的美感。通过风格化韵律化的舞姿,舞蹈塑造了直观的动态的舞蹈形象,创造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凭借饱满的人生激情来带给舞者以审美享受,同时改善其气质、陶冶其情操。舞蹈是生命的律动,直接用肉体来表现灵魂。这使舞蹈天然具备了生命的单纯性与原始性,更容易达到心灵和自然的和谐,唤起人们内心的童真童趣,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享受。

体育舞蹈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它既有赏心悦目的形体美,还可通过对表象的反映来表现更加深刻的内涵,为人们提供极大的审美情趣与享受,在人们心中就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体育舞蹈的参与者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不同性别的人们,其吸引力是别的艺术难以相比的。现代大部分舞蹈的参与者大都具备一定的文艺特长或舞蹈基础,据此,体育集体舞蹈的编导就要尝试摆脱地域与地区的限制,借鉴不同地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舞蹈精华,博采众家之长,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要通过除了举办各种形式的舞蹈培训班、讲习班、组织文艺晚会和组织调研等传统方式以外,还可提倡单位、企业等举办各种竞赛,乃至举办家庭小单位的自娱性舞蹈类比赛,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展舞蹈活动。同时,为了体育集体舞蹈美好的明天,一定要注重舞蹈文化教育的普及,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培养自觉的舞蹈意识,努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3 教育作用

体育舞蹈充满了对快乐执着的追求与对生命真诚的赞美,传承了人类凝聚的艺术精神。这种对于美的热爱乃至追求的乐观精神,贯穿古今,虽然每个时代的体育舞蹈在表现形式、舞姿和场地设施等不断发生着变迁,但核心的精神却一直没变。所以,现代社会不断经济发展多块、物质生活多丰富,这种体育舞蹈均凭借其强大的适应性持续了下去。当然,它也紧随时代的脚步,大量流行歌曲的不断更新,舞者根据新的舞曲不断变换出新的舞姿,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群众集体舞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使它能够永葆生机活力,为参与者在舞蹈中体会到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活力。

4 帮助学生情感宣泄的作用

舞蹈重要的本质功能就是对情感的尽情宣泄,各类舞蹈的出险原因就是为了抒发不同的情感。体育舞蹈者舞动于节奏欢快的舞曲中,心中集聚的或消极或积极的情绪随着肢体有规律的运动顺利抒发出来,净化了精神,平静了心灵。这使舞者在舞蹈中发现、展示和肯定自己,在娱乐中获得归宿感与社会认同感。同时,体育舞蹈通过创造性的舞蹈活动充实了参与者的心理,提供了参与者交流的机会,使参与者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5 体育舞蹈队学生起着健身与自娱作用

健身功效,体育舞蹈这一功效是由其本体特征决定的。舞蹈是所有艺术门类之中唯一把自身身体作为创造美的载体的艺术。且无论何种风格的舞蹈都是一种心灵化了的全身协调运动,具有充分的运用量。因此,舞蹈和体育同样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由此人们认为原始舞蹈是原始人类宣泄剩余体力与精力的活动,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若是长期按照科学的训练方法来训练,既能够矫正身体、美化身体和塑造身体,还能够强健身体。舞蹈艺术心灵化的全身协调运动,能够锻炼全身器官、保养内脏。增强身心活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自娱功效,陶冶情操是体育舞蹈的重要功效之一。在舞动中因注意的转移而使身体各部分机能获得了调整与充分的自由,能有效消除紧张的情绪与缓解压力。动人的舞曲,优美的舞姿,完美的动作,这些无不潜移默化的给人一种艺术的熏陶渐染,舞者的审美素养与艺术气质均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6 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舞蹈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是体育与舞蹈的结合,具有运动与艺术的双重性。如今,在众多高中院校中大都开设了体育舞蹈这一课程,学生也对该课程有着很大的兴趣,因为他们觉得不仅可以从中学到一些舞蹈知识,还可以强身健体,这就是体育舞蹈的独特作用。今后,体育舞蹈还需要更好地探索,希望能对高中生的成长带来更多的好处。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三维健康观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又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见,作为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途径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及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体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作了一些尝试、探索。

一、调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确定教育目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即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他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学习体育对克服困难的影响

学习体育对心理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巨大的,在体育课的学习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挫折和失败,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挑战。要想赢得挑战,就必须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一个人一生中如果想不面对失败和挫折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的资质再高如果放弃或退缩的话,成就肯定有限,但若资质平庸,却肯孜孜不倦地追求,将来可能会有很大的成就。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活脱脱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们缺少磨炼。根据调查对照显示,实验后学生对克服困难的比例明显增大。可见,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学生不仅培养了勇于同困难作斗争、克服困难的决心,还磨炼了毅力,理智地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消除畏难情绪。

三、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适应社会就需要人际交往。因此,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某些情况下它比智能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一位外国心理学家所说:“智能高的人常常有愚蠢的表现,现有的证据并不显示他们会比智能低的人更成功。他的生活水准亦不比其他人更令人羡慕。”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体育活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是不言而喻的。在体育活动比赛中,不必用言语,一个手势、一套活动就能沟通信息、交流心声,自觉不自觉地相互产生情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实验前比实验后的适应能力要强得多。另外,一些体育活动项目,特别是集体项目要求参与者必须互相交流,增进彼此的情感。了解同体,相互信任,相互鼓励,这往往是比赛获胜的基础。这样那些情感怪癖,忧郁寡欢,不愿与人交往,待人接物不是很热情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改善了人际关系。

四、对学生自信心的影响

自信心理是一种在积极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不畏困难、敢于行动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很少自卑和恐惧。而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则做什么都畏缩不前。实验发现: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不仅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且掌握了一些体育技能技巧。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个体会以自我欣赏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于大脑,并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从而增强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后学生的自信心更强。

五、对学生身心调节的影响

情绪是身心调节的晴雨表,是人对生活经验的一种自然反应。譬如一个人遇到害怕的事时,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同时发生的还有身体变化,当然过度紧张会干扰一个人的决断能力,令人丧失判断能力。适当的情绪反应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过于剧烈的情绪反应则会干扰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到恰当的程度是很重要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比不常参加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给学生一种乐观的态度,使学生从中得到乐趣,使人更自信、自强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不良情绪得到解除。

六、对学生团结进取精神的影响

运动结果和成绩能即刻知晓,这种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更易让人积极进取,鼓励人渴望和追求胜利。没有哪种活动像体育这样让人频繁地品尝失败,也没有哪种活动使失败成为如此正常和自然的结果。承受体育比赛失败结果的人,都会想到下一次,想到再努力提高,在各种活动比赛中,学生的集体意识非常强,为了一次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他们会空前地团结,为班集体争得荣誉,他们会忘记一些不愉快的小事,会保留一些思想上的分歧,集体凝聚力强,这正是团结进取精神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比赛(活动)的学生都有一个共识:只有通过集体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七、对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

一个人如何自评是个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我评价依赖于知觉,有教育家曾指出:儿童如果在承受不了身体挑战和心理上的打击,就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通过体育锻炼,学生能对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给自己的定位。可以对自我进行剖析,确立今后的奋斗目标。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强。

八、结论与建议

现代体育科学进一步证明,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社会化。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并非都能认识到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为提高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应重视以下三点: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使快乐体育和竞技体育相结合,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校体育中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情操。

2.坚持以终身体育为最终目标。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连续教育中加大学校体育的比重并注意各个阶段的过渡衔接。

3.结合实际,在明确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下,进行学校体育的改革,真正贯彻并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篇6

体育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体育活动的良好形式和行为特征。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在促进人们体质健康水平上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增强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时体育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生活是人类生存中即涉及到物质生活又涉及到精神生活的一个特殊生活领域。

1 健康

1.1健康是财富、快乐和幸福,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个体或社会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必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健康既属于个人,又属于社会,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病就不是健康”。而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

1.2 生活方式与健康

生活方式包括方方面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精神、政治和社会生活。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在许多方面对个体的生活健康起着决定和中介作用。如果人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就会使人在生理或心理上出现障碍,最后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人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研究表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传统等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所以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石。

1.3体育生活方式与健身

在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里,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对人类来说是宝贵的,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以及美好理想的实现。而体育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生活是现代人类生活中既涉及物质生活又涉及精神生活的一个特殊生活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健身运动对增强人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有显著的作用。

一是健身运动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经常从事健身运动可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从而改善神经规程的均衡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身体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内部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人体内各器官的功能。

二是健身运动能提高人体心肺的生理功能。经常从事健身运动的人,其心肌细胞能获得更充足的氧气及营养物质供应,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这些对预防血管疾病都是有十分有益的。对呼吸系统来说,从事健身运动,由于肌肉活动需要更多的氧气,促使呼吸次次数增加,使肺通气量大大增加,同时可使呼吸肌的力量增大,呼吸肌的活动性增强,有助于预防肺气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三是健身运动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可促进骨骼的骨密质增多,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序,从而增加骨的抗压和抗扭曲的性能,能使肌肉力量增强,并能使关节变得灵活、坚固,使人体健壮、健美。

此外,健身运动对人体其他系统也有良好的作用。在健身过程中,消化系统由于增加了机械摩擦,能促使其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能使泌尿系统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更为良好,营养物质吸收得更彻底,代谢废物排除得更干净;内分泌活动更旺盛等。因此,科学技术愈进步,人类社会愈文明,就应当愈要提倡健身运动,它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得强大推动力。

2 健身运动是预防“现代文明病”、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加快了生产、生活的现代化步伐,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劳动工具的机械化、交通和通讯联络工具的现代化,以及家庭设备的电器化,汽车、电梯代步、食物半成品、快餐化等共同构成了人们享受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大多被“脑力劳动”取代,加上具备先进医学和发达的卫生保健条件,从而制约着人类进化和人体发展所遵循“用进废退”与“适着生存”的生物法则,结果造成人类种族群体的体质日渐衰弱的可能加剧,肌肉机能退化,骨质疏松,心肺功能减弱等“文明病”会随之蔓延。随着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多,结合现代社会人们出现的健康问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体育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重要方法与途径”,“适量运动”是保持与促进身心稳定与健康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人体在适宜的体育运动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良性变化而达到强健身体与防治疾病的目的。为了根治由于现代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疾病,人们把体育健身纳入保健养生的内容。因为体育是贯穿整个生活方式之中,它调节并改善人们由于饮食、营养、体重、作息等方面长期不合理的积习所造成的生活方式的健康效应,并日益成为保健养生、延年益寿和健身康复的方法。“体育延长了人的寿命”,人们可从不同的体育健身活动获得生理、心理、精神的满足与享受,获得无穷的乐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人类的健康水平与体质状况越来越受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改善人们生活方式的途径很多,但最积极的方式则是科学的体育锻炼”。人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发现,“健身运动是促进人类健康的强大推动力”,“是预防‘现代文明病’、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最终把救世主的目光投向体育运动,这就更加激发了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热情。

3 结论

体育生活方式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的改变,都会引起个人乃至社会的健康问题。通过愉快、自由地享受体育生活,可以提高人类的身体、智力和认识的能力,可以轻松愉快地与人、社会和大自然生产沟通和交流,使你拥有健全的人格,体验人生的幸福和完美。通过体育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达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心情舒畅之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10-02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面对目前甚为担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作为高等院校职教人员的我们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则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下面我从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两个方面诠释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介绍与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

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一)当代高校严峻的心理健康形势

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约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2010年天津市的调查,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9%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惧症、焦虑症、疑病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报道杭州大学生心理卫生的调查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多趋势。

(二)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

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标准为:(1)正常的认知能力。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现阶段自己的目标、任务,自我认识正确;在学习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有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注意力。(2)愉悦、稳定的情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乐于学习、善于生活和工作。(3)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4)良好的人际关系。乐意与同学、老师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5)健全的人格。心理发展比较完善,适应客观环境,个人心理倾向与现实要求能保持和谐状态。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良好的自理能力。

(三)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1)学习问题。大学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激烈,但管理宽松,许多学生失去他律后又缺乏自律,由放松导致无目标、无动力,再加上大学的开放式教育方式方法,使许多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影响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2)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大多刚刚走出家庭,开始独立生活,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和人际交往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涉世不断深入,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层次问题,尤其是同学间的交往矛盾就会凸显出来。(3)网络依赖问题。60%的大学生经常上网,主要集中在学习、查资料、发邮件。但也有不少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一天上网6―7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4)恋爱情感和性问题。大学阶段是人生观、恋爱观形成时期,又是性生理成熟时期,情感成熟和婚恋心理相对滞后,性冲动与传统价值和道德发生冲突,造成大量性心理异常。(5)求职择业问题。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学生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容易产生一种过早忧愁、焦虑的心理负担。(6)贫困生问题。贫困生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多一些,心理问题比非贫困生多,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心理障碍。(7)自杀问题。部分大学生受家庭问题、考试问题、异性问题、赌博欠债问题等精神刺激,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疏导。产生对生活的怀疑,厌世和孤独,盲目选择以自杀来寻求心理上的解脱。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内啡肽会使人产生欣,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 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篇8

谁都希望自己精神愉快,身心健康。然而,实际生活中的种种因素却常常使人陷入烦恼,以致精神抑郁、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美国有关人员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促进人体释放出的啡呔,使人获得镇静的效果和舒适愉快的感觉。体育锻炼所产生的积极情绪能对人体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以充分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有助于人们理清思路,克服困难。

1 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

1.1什么是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的、心理的及社会的完全好状态。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健康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无身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

1.2 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而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2 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加强心理引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境状态,消除紧张情绪。同时,有效的体育教学,学生学会一些技能后,便会表现出身心愉快,对学习生活满意程度的提高,自信心得到加强,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也会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3 体育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3.1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不完善。且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一样的,他们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比成年人弱。因此,每个学生对失败挫折心理压力的承受力各不相同,要受到遗传、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时要区别对待。

3.1.1 面向全体,启发诱导。健康的心理素质涵盖的内容很多,有自信、坚强、勇敢、爱心等等。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依赖性强、任性、骄气、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心理倾向,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去帮助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弱化、扭转不良的心理倾向。

3.1.2 自主选择,确定目标。通过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欣赏能力、自我判断能力,来品尝成功带来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在确定学习目标时应该注意:目标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自己的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导行为。并且必须符合学生的体育实际。如:跳多高、跑多快、完成多少次练习以及选择同伴对抗练习等,必须区别对待。

3.1.3 组织比赛,严肃活泼。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最吸引入的组织手段之一。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培养学生的自强意识和集体观念。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点,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各类比赛项目,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与人竞争、与己竞争的乐趣。比如广播操表演赛;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接力赛跑等。在短跑或者中长跑教学中,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先和自己比;让相当水平的学生一起比赛,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应该表扬,让他们在竞争中超越自我,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和自强意识。

3.2 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承受各种压力锻炼。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首先是提高唤醒水平。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唤醒水平提高,使其产生兴奋、振作精神、全神贯注。其次降低应激反应水平。体育锻炼具有减轻学生的应激反应及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使学生一下子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第三是增强社会联系。中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特别是参加集体项目的体育锻炼,可以忘却烦恼和痛苦,消除孤独感。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本学科身体活动的优势,加强中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精彩的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跳绳比赛等,学生既锻炼身体又体现了团队精神,既锻炼了个体的意志力,又使其精神振奋、摆脱烦恼、陶冶情操。每次比赛之后,体育教师针对比赛的结果及时进行总结,指出挫折和心理压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应当想方设法战胜挫折和解决心理压力。同时用优秀运动员榜样激励学生。让学生学习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当然我们所选择的内容和项目都是学生所喜欢的和符合中学生身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投入到活动中来,才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

3.3 强化健康心理训练,全方位保护学生脆弱的心灵。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来自主观方面,主要是自身的生理、心理障碍,如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与所学的内容相矛盾;有的来自客观方面,如器械体操、耐久跑以及环境气候、场地器材等。平时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每个班里都会几个心理脆弱、失调、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孩子。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没有自信心、自尊心、争胜心、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对于这类中学生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份关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强化训练。比如,把他们编在一个组里,多跟他们一起活动,多给他们鼓励、表扬。降低他们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即使成绩没有进步,只要他们尽力了,就应给予表扬。其次,在下课后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朋友,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在你面前能够轻松自然。第三,在班上选定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同学与他们结成手拉手伙伴,使他们在集体的关爱中感受到温暖。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主体意识,增强主动精神,来逐步扭转他们的心理弱势。当然,对个别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建议家长及时带学生到医院治疗,学校毕竟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健康成长的地方。

中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必须持之以恒,方能见效。因此,体育教师应当注意群体与个体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地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地去磨练自己。如每天坚持早锻炼,坚持课间操,节假日也不例外,剧烈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等。并将意志品质的磨练,外延到体育之外的领域中去。所以,良好的习惯养成和不良习惯的克服,都需要通过长期的意志努力去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才能逐步达到目的。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4.2 建议: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项目,让学生做出自由选择,为的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能得以尽情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乐趣,展示才能。体育教师必须从中引导,并在技术上加以点拨,让健康的心理通过健康的体育锻炼体现出来。这种方式的教学就是把机会和权利交给学生本人,择其所好,行其所能,展其所长,成就其乐。

参考文献:

1、全钦昌等著,《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2、马启伟等著,《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篇9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40-01

一、前言

法国教育学家、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曾在《体育颂》一文中这样写道:“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近来年,时常可以听到或者看到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闻报道,轻则无法继续学习,选择退学,重则威胁他人人身安全,走上犯罪的道路,时常让人扼腕叹息。然而,随着一步步临近社会,学生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心理疾病的困扰便随之而来。可是,心理疾病是比生理疾病具有更大危害的一种疾病。如若任由心理疾病的发展,它可能使人变得精神异常,造成生理机能上的损伤,甚至可能会丧失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而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自我调适能力,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并能更加高效地去学习和研究。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并不重视体育运动,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专业课就行了,身体在没有病痛的情况下,忽视参与体育运动的必要性。然而,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智力水平、锻炼我们的人格品质,还能有效改善我们的情绪状态。

三、心理健康的定义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智力健全。对突况能做出一定的判断和反应能力,并完成心理环境对身体的自由协调支配。2.人格方面的完整。有较为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但也能拥有一定的紧张感。愿意且能够根据实际地情况努力进取,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付出努力。3.个人情绪的自我调节。拥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维持心理的平衡,做到自尊、自信、自爱、自知。

那么,关于心理健康更为具体的解释是: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目标切合实际情况;要有足够的安全感;不脱离实际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善于从经验中提炼学习;能有控制地发泄和控制情绪;能在考虑集体的前提下,适当的释放自己的压力;在不违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能适当地努力追求达到个人的满足。

四、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运动能帮助大学生提高智力功能。种类繁多的各种体育运动,都会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就是在缓慢运动或者高速运动中要求参与运动的人既能对外界物体(如球等),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感知,又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完成有效动作。比如健美操、跳水、花样滑冰﹑体操等运动,就能充分展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对美的表现力。参加运动的人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快捷的反应能力,通过独立地、灵敏地、创造性的处置方法来面对当前所面临的情况.这些对于提高和发展大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以及记忆力和观察注意力都有着显著的效果。

(二)体育运动能对大学生的人格全面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竞争是在体育运动中经常见到的,体育运动参与者通过自身的坚持和努力,来表现自己的实力和能耐。合作也是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一个团体一起去完成同一个目标,相互配合、相互鼓励,无形之中,将许多个人汇聚成一个整体。体育运动能教会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成功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保持谦虚,就算要失败也要选择坚持。而当别人获得成功的时候需要我们去表达赞许和欣赏,分享成功的经验和胜利的喜悦,而这一些都是健全人格的法则。

(三)体育运动能帮助调节大学生的个人情绪状态。一个人的情绪,它主要是受到精神意志的控制。想要维持一种愉悦的情绪,需要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同时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另外,能很好的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主动利用一种积极地情绪来抵制消极的情绪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体育运动就是解除心理压抑的有效方法。参与体育运动一方面可以让血液循环加速,让肺部的呼吸加深,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松弛紧张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让人集中注意力,减少之前所受到的精神压力,并缓解消极的情绪。其实,大家都会有一个同样的感受,假如生活中,我们遇到了困难,紧张压抑的情绪无处释放,这个时候,如果去进行大量的体育运动,常常能够很有效的消除心理压力,这便是体育运动在改善情绪状态的实例。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当今社会的大学生,要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选择参加体育运动是明智之举。体育运动不只是能强身健体,还能有助于养成健康的心理环境。所以说,运动有理且“有礼”。参加体育运动不仅是对个人体质的锻炼和提升,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所以,无论您是否认同自己的身心健康,请都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既能强身健体,又可以促进心理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52-01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中,体育是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强身健体的学科,是一门以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只将其作为保持人们健康的手段,很少将其与人类的健康知识联系起来。新的《体育与健康》科目将“体育”与“健康”看作课程的并列的两部分,将它们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由于有现行的教育制度的制约,或者受高考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学校知识象征性地开设体育课,而不建立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导致教师的教学跟着习惯走,跟着感觉走。在课堂上知识学习一些运动的技能,然后进行简单的操作训练。至于这些知识对学生将来的体育运动或是运动习惯的养成能起到多大作用从不去考虑,更不去思考我们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应该如何去处理“体育”和“健康”的关系,如何将体育课程学习与学生的终身健康联系起来。这正是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1 树立“体育”为“健康”服务的思想

在传统观念里,只要运动就会对身体有益处。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过量的运动、不符合健康理念的运动、恶劣环境下的运动不但对人体无益,反而有害。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超大量的运动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不是每个人的体质都适合没想运动,心脏功能不好的学生就不适宜长跑,弹跳力不强的学生不适应打羽毛球等。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北方的许多地区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雾霾的笼罩之中,在雾霾中运动会吸入大量的悬浮颗粒,感染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因此,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向学生传达“体育”为“健康”服务的思想,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一定要避免出现违背科学常识进行体育锻炼,防止出现因体育运动而危害学生健康的情况出现。比如,在雾霾天气,就不要在室外上体育课,也要告诫学生尽量不要外出,更不要在雾霾天气做剧烈运动,防止吸入过多粉尘危害身体健康;对于特异体质的学生,也要指导学生避免进行身体不适宜的运动,防止出现意外情况。这种思想和理念不仅要用于指导教学,还要通过长期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运动理念,让运动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让体育切实为健康保驾护航。

2 将健康知识和体育技能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体验课教学呈现出重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忽略健康知识的弊端。新编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与健康有关的知识,既包括身体各项健康指标的指数,也包括各类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还有精神健康的相关知识。这些新增内容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注重人类健康状况的发展趋势。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内容在生物、政治课程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在体育课堂上无需再学习。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是以科学知识或者是从人的性格养成方面学习,唯有《体育与健康》课程将这些知识与运动都统领在人的健康之下,将其综合成为一个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或者进行专项室内理论课程,或者渗透到对体育运动的讲解中。比如,在进行足球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足球运动对人体能量的消耗,分析在进行足球比赛前吃哪类食物更科学、更合理。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西方国家以肉食为主,让学生结合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足球运动的需要,综合分析哪类饮食习惯更符合足球运动的需要呢?这更能调动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综合,从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不但能让学生懂得科学道理,更能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健康知识与体育知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运动。

3 以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今的学生学习、升学压力巨大,很多学生的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出一定的抑郁、烦躁、厌世等,每年都有因不堪重负结束生命的悲剧发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压抑的高中生活中调节器,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练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体育锻炼还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人社会适应的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和增进友谊,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的三重健康的共同提升。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娱乐性强或者需要集体合作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在锻炼中感受到运动的畅快,感受到合作战胜困难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作风,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对自己的满意度,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体育锻炼来调节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单纯的教师谈心、心理疏导有更明显的效果。身体素质的提升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保障,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效的具体体现。

4 借助传播体育文化开阔学生的胸襟

体育文化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从丰富多彩的体育形式到体育运动的渊源,从奥运会的发展历史到我国的北京奥运会举行,从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到著名运动员的成长经历等,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这些看似零碎的知识包含了人类的一部崎岖的发展历史,包含了人类战胜自然、战胜灾难、战胜自我的发展史,学生从中能感受到人类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那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感受到自身潜藏的巨大的爆发力。让学生了解各项体育运动的世界纪录不断被打破的过程,从中感受到人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行动。让学生了解著名运动员的成长经历,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超越国界、超越民族的界限共同具有的顽强拼搏、战胜自我的精神。这些体育文化的接受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熏陶他们果敢的性格,还能培养学生放眼世界的开阔胸襟。这种精神境界的形成对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有积极的意义,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篇11

体育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 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提高运动成绩,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所进行的有组织的身体活动和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运动已日益被人们所喜爱,,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的体育运动能有效的磨练人的意志, 发展人的心理素质, 只要引导得当, 体育将能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

一、体育锻炼的作用

1、体育锻炼是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进一步被人们认识,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机体抵抗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的手段,也是休闲娱乐、调节身心、保持精力和体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化活动,是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是培养身心健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人的素质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人的身体素质是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人的身体素质可看做是力与体力的综合。

3、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良好道德规范的养成经常参加各种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能培养人们的爱国、诚信、团结、奉献的精神,有于健康向上,团结拼搏氛围的形成,同时也能激发人们的团结队协精神。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活动正常人的智力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想像力和操作能力这五大能力组成,一个心理健康者,一方面,这种能力都应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的这五种能力应于相对平衡状态,不能出现智力发展的畸形现象。

2、热爱生活,积极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生活和热爱生活,接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负重。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鼓励,把工作看成是乐趣而不负担。

3、人格完整和谐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和谐地表现出来,能够与社会步调合拍和集体融为一体。心理健康的人,其人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三、心理健康及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锻炼也能人学会合作相互配合, 使很多人凝聚成一个整体, 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夺取成功。体育运动能让你掌握一个与人相处的法则; 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擅于谦虚, 别人成功时要擅于欣赏, 大家共同成功时要擅于分享, 这一法则又是健全人格法则。

2、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在体育锻炼中, 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够直接给人带来愉快, 并能降低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

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 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 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郁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 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

四、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

大学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在教育系统中, 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 排除心理困扰, 纠正心理缺陷, 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

1、学校体育中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学生情绪状况

学校体育中适当的运动锻炼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一般认为体育活动的效应的长期和短期效应两种。跑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显著改善, 同时使精力感保持到高水平。

2、通过体育教学健全人格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极为密切,次数之多,频率之高。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有利于人格的显示和发展,为学生人格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情绪感染、快乐教学、表象练习、培养自信心、意志力锻炼、激发好奇、社会交往锻炼和心理诱导等内容和方法, 使学生在研究的六个方面( 自控力、社会适应力、自信和精神振奋、合作、身心调节和自我评价)均校对照组有更显著的提高。

3、体育锻炼对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身体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得行为方式,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可以认为,体育活动本身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

六、结论与建议

体育锻炼在“健心”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运动欲望,在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运动情绪,要有积极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