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09:22: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家庭教育的角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期末考试结束,一个朋友带着在三年级读书的孩子到家里玩。我问孩子:“期末考试成绩怎么样?”孩子自豪地告诉我:“我的功课都是优!”“真棒!”我称赞道。确实,就我对孩子的了解来看,他能得到全优真的是很不错了。可没等孩子反应,朋友说话了:“优就值得高兴啊?数学还错了两道题呢,你就应该全对!”朋友的话一说完,孩子脸色就变了,直到最后离开,也没有再说一句话。
在这件事情中,朋友犯了一个很多家长都会出现的错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当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时,除了既定目标难以完成外,还存在很多弊端:首先,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在登山比赛中,当发现你追逐的目标近在眼前时,你会信心百倍地去追赶;相反,当看到前面的目标已经在不可能追赶到的位置时,你则会失去信心放弃追赶。同样,当家长制定的目标过高,孩子难以企及时,孩子就会失去自信,放弃对目标的追求,得过且过。其次,容易使孩子形成好高骛远的恶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处世方式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其本质是好高骛远的表现,长此以往,孩子受其影响,就容易形成做事情时不切实际、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习惯。
误区二:包办代替应由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
期末检测,当我巡视到一年级教室时,突然一个小男孩趴在桌子上“呜呜”哭起来,连忙走上前问他为什么哭,小家伙边哭边说:“我的铅笔芯断了。”“你用铅笔刀削一下不就行了?”我看着桌子上的铅笔刀说。“我不会……呜呜……都是爸爸妈妈帮我削……”听了小家伙的话,我哭笑不得。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很多应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都被父母长辈替代孩子完成了。父母包办代替应由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看似是对孩子的关爱,实则不然,其中弊端多多。首先,易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通俗地讲就是个体在运动、思维等感知觉方面出现障碍,不能协调运作。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智力、身体发育上都异于正常孩子。研究发现,父母过分的包办代替,孩子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得不到有效锻炼是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孩子易形成依赖性,遇事缺少主见。孩子自主完成任务其实是其脑、手结合,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除了运动能力得到加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寻找完成任务的最优化办法,其思维得到了开发,孩子在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当成功的感受被反复强化后,孩子会逐渐形成遇事主动思考,自我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反之,当父母事事包办代替,孩子易对父母形成依赖性,遇事缺少主见,这对孩子将来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种事务是极其不利的。
误区三:赞赏孩子的暴力行为
我所执教的中学的周边地区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迅速城镇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农田被大面积吞噬,村舍被商品房取而代之,原本安贫乐道的人们开始忙于追求收入的提高,而学生们也广泛而深入的接触到了浮华的商品经济。于是,在忙碌的双亲和浮躁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少年”:
小龙,父母离异,与母亲、外婆一起生活,母亲常年在外忙于生意。原本成绩优异的小龙在家庭变故和缺乏母爱的打击下逐渐变得自由散漫甚至人格扭曲,不仅成绩直线下滑,甚至有严重的打架行为。老师多次去家里希望能挽救孩子,却竟然没有与忙碌的母亲面谈的机会。于是,尽管校方多次努力,由于家长的漠然,终于没能避免小龙退学的悲剧。
小葛,父亲是大医院的名医,母亲做地板生意。家境优裕又深受溺爱的小葛贪于享受甚至挥金如土,经常出钱雇人替他做作业,学习成绩当然很差。
小詹,母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望子成龙”之心非常重。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小詹在每周要去学校上六天课的情况下,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也被母亲排得满满,三个家教老师轮番上阵,每个老师都是倾其所有,进行“填鸭式”教育。小詹几乎每天晚上学习到十二点以后,而成绩却止步不前,还要经常面临“不认真学习就要挨打”的责骂。试问,如果在天性应得到充分发展的小学就让孩子每天承受高三的学习压力,那么,当他进入科学的画卷刚刚对他打开的中学时,如何能有学习兴趣?无疑,小詹的母亲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扼杀孩子的天分。
上述三个例子是我数十年教育生涯中的三个典型,可以从中概括出一般家庭教育问题的大多数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孩子的家长因为离异造成的家庭破裂,使孩子在短期内遭受巨大的家庭变故,心理上无法接受,于是无心学习,甚至产生厌世和堕落的情绪;
二、孩子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质量,过分忙于生计,在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时忽略了关注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使孩子的成长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关爱(这种针对性往往是学校教育所无法给予的),于是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可能会被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引导,偏离正道,误入歧途;
三、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视作掌上明珠,不忍批评指责,由着孩子的性子生活。这样不仅容易使孩子妄自尊大,目中无人,缺乏修养,更会造成他们失去了为未来奋斗的动力和能力,不要说功成名就,甚至可能成为“啃老族”;
四、孩子的家长由于对孩子寄予的期望而忽视了孩子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忽视了“劳逸结合”的学习箴言。“填鸭”式地为孩子安排完全接受不了的工作量,不仅剥夺了孩子生活的乐趣、本性中的兴趣爱好以及该有的休息,更可能使他的学习兴趣在无休止的习题和训练中消耗殆尽。
因此,我在此提出以下几点解决现状的对策。
一、家长们应树立良好的与学校合作的心态
中国家长往往存在两种极端心理。其一,我既然交了学费,把孩子送到了学校里,那么成绩不好就是你们老师的事,你们要负责;其二、我的孩子我自己管,我想让他学什么就学什么,你们管不着。这两种心理总是让深切关心孩子的老师们在开展家庭和学校结合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这方面工作时遇到重重阻碍。我认为这两种心态的家长应该试着去与学校合作,互相配合,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三、希望家长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
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
四、积极举办“家长学校”
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家长学校的任务,是要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环境。
五、采取“反哺教育法”
组织学生评价家长,对家长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反哺教育法”的途径有:(1)学校加强文明建设,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2)家长会上对家长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3)家长会前,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
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圃
首先,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即使再忙,也不要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细致的讲解,帮助孩子买一些参考书籍。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矛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不时进入孩子的视野,孩子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抓住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辨别是非,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鉴别能力,优化孩子心灵,预防孩子犯错。
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教育,配合老师的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严格的家庭教育不等于虎妈式的家庭教育”,严格要求孩子是必要的,但严格也要讲究技巧,应该根据孩子们对家庭温暖的共同需求和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以及每个孩子特有的性格特点和资质天赋把握好严格的尺度和方向。
一、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使孩子难以获得幸福感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所在,从这一点看,虎妈式教育所倡导的那种严苛的管制,甚至暴力对待,包括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对于一个心智发展仍不健全的孩子来说会造成的危害是难以想象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孩子感到幸福,而孩子有没有感到幸福,是衡量家庭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对幼儿采取过于严苛的教育,虽然为人父母的确考虑得很长远,但是孩子毕竟还小,以他此时的心智根本不会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甚至可能误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
试问这样的孩子又怎么能感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爱,如何在幸福的家庭中健康成长呢?严格要求孩子、教育孩子是应该的,但是要讲究技巧,把握好“度”,绝不是“不练琴就不给饭吃”的虎妈这种简单粗暴的严苛。
二、“好孩子”的标准不应该只是听话,成绩好
什么样的孩子可称得上是“好孩子”,评价标准是什么?听父母的话,不违背父母的任何意愿?成绩优秀,考上好学校?研究调查显示,当下父母在评价自己孩子是否是“好孩子”时,40.2%的家长认为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孩子是好孩子,11.02%的家长认为听老师和家长的话的孩子是好孩子,而将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想象力、创造力,能与人合作列为标准的家长少之又少。从社会上普遍的传统的思想观念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孩子的性格、品行和个性的发展。为什么那么多人说虎妈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她的两个女儿精通乐器、成绩优异、考上了哈佛大学,这是她们作为“好孩子”的重要标志。至于她们的性格、品行、思想行为这些又有多少人去关注呢?举一个例子,马加爵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更曾经被评为“省三好学生”,就是这样一个大家眼中的“好孩子”,最后却走上了杀害同学、被判死刑的不归路。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这样一次次惨痛的经历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那么多的老师仅仅以成绩的好坏来判定孩子的好与差呢?“好孩子”的标准应该是拥有健全人格,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品行,乐观,坚强勇敢,乐于助人,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不应该仅仅是成绩好、分数高。
三、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盲目逼迫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投资,有时候需要逼一下。”对于这句话,我有不同的看法。虎妈教育出来的两个女儿精通钢琴、小提琴,也许的确要归功于虎妈严苛的、暴力式的逼迫,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成效是有局限性的。我国自古就强调因材施教,如果孩子五音不全,即使父母再怎么逼迫他学习声乐,他也不可能成为多么优秀出色的声乐家。音乐美术这类的艺术学习本身就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的,天赋也是必不可少的。郎朗如果没有天赋,任他爸爸再怎么逼迫,任他再怎么拼命努力,也许他可以成为一个普通的钢琴家,但绝对成为不了今天这个世界知名的钢琴家。
家长、教师应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优势、认知水平的来选择教育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应该是以简单粗暴的“逼”来教育孩子。孩子在音乐方面有不足,但是可能在美术或者体育等方面有优势,家长应该做到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不足,发掘孩子的优势,并适当地加以引导。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很严重的跟风现象,很多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钢琴、舞蹈,就拼了命地把自己的孩子也往钢琴、舞蹈学习班送,强迫孩子每天要练多久多久,如果孩子做不好就加以指责,甚至拿其他的孩子作比较:“你看某某同学钢琴学得多好,你呢?”这些家长并没有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适不适合,究竟喜不喜欢就一味地强加给孩子,不仅浪费了孩子美好快乐的童年时光,而且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成效。家长如果觉得孩子在某方面存在不足,可以通过比较轻松的方式来加强和弥补,不一定非得要通过这么激烈粗暴的方式来逼迫孩子,毕竟人无完人,理解和接纳孩子的缺点是为人父母所应该做到的。家长应引导孩子,但妄想将其彻底地改造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教育永远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四、粗暴的教养方式将对孩子思维、行为方式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2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对独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忽略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这种教育理念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过于依赖物质层面的刺激,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是现代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在孩子还很小时就为孩子选择超出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课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在很多家长忙于对孩子智力培育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素质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长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关键,良好品德是人成为社会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础。
2.2 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
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改变,与过去的那种旧社会教育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但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潮流下,很多教育模式已经显得比较滞后,出现了与整体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大部分家长不懂得良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易采用一些不科学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控制型家庭
这种类型的家庭,其主要特点是女性比较强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女性占主导地位,父亲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家庭教育结构容易导致孩子更偏向于女性的个性特点,娇惯、脆弱,而男性品格中的坚强、负责任等优良品质较少得到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很容易依赖父母,自己的性格品质没有特长。不善于与外界沟通,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生活孤僻单调。
2.2.2 打压型家庭
在打压型家庭中父母经常强迫子女做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做错了事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孩子害怕父母严厉的惩罚而被迫接受表面的要求,但心里的叛逆感越来越强。现代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值有时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2.2.3 溺爱型家庭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比较脆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就很容易退缩不前,缺乏独立自主精神,自理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批评就会感到自尊心被伤害,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又由于他们的低自尊低自信,会使得他们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可能会攻击自我,逃避现实。
2.2.4 放纵型家庭
放纵型家庭是指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任性、孤僻,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独生子女和父母缺少感情的沟通,没有安全感。由于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导,性格变得冷漠,对身边的人缺乏责任感。还有一些独生子女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会故意采取激烈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当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会自我放逐。
2.3 家长自身因素及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影响
2.3.1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独生子女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关心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没能尽到自身的责任。
2.3.2 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曾经指出,年幼的子女在早期的生活中很喜欢模仿自己的父母,甚至有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完全按照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高低,对孩子的后天环境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会深深印刻在孩子心里,父母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自身的行为品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好多现代家庭父母自身道德修养不够,对孩子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整体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切实提高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也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
2.3.3 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最依赖、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往往都会把父母的关系看得很重要。当父母感情已经破裂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冷战、热战,会给予独生子女强烈的刺激,惊吓、紧张、不知所措,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会导致独生子女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问题。
2.3.4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心当作是一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家长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3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途径
3.1 家庭治疗方法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在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中,沟通模式是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沟通包含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层面。要实现家庭的合理有效沟通,需要兼顾好上述三个层面,掌握其中沟通的艺术技巧,实现家庭内部的良好沟通。
家庭社会工作方法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沟通方式。不合理的沟通方式,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是最大的,这就需要让父母学会专业的沟通技巧,比如支持、反应、引领、影响及疏导情绪的技巧,以便在此基础上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其次,引导父母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正确了解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一种全新的子女教育观。
3.2 小组工作在改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运用
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家庭教育投资影响分析
(一)养老保障制度通过生育率影响家庭教育投资
我国现在实行的养老保障制度虽然是统账结合制度,但是由于个人账户一直在空账运行,本质上就是现收现付制度。如本文文献综述所述,诸多学者采用两期或者三期世代交叠模型的分析已经充分证明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能够降低生育率。在我国农村也被证明存在这样的情况(龚六堂,2006;申曙光、龙朝阳等,2008)。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主要依靠土地保障与家庭保障,普遍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心态。父母在年轻时会选择增加子女人力资本数量的投资,年老后父母会得到子女精神与物质的照料,代际间转移基本是双向平等的。因此,无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下,农村一直保持较高的生育率和对男孩子的生育偏好。但是,在存在养老保障制度经济模式下,父母在年轻的时候需要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老年时可以获得养老保障,对子女的经济依赖减轻。我国农村家庭中父母利他主义情况较为普遍,近年来子女的养老功能正在日渐弱化“,啃老”的情况却日益普遍,代际间流动出现不平衡。农村父母不仅在孩子年轻时要承担抚养义务,在子女成年后还得帮忙抚养第三代,子女的投入与回报的不平衡使很多家庭降低数量。养老保障制度带来的这种外部性,使家庭倾向于减少子女生育率。贝克尔(G.S.Becker,1981)家庭经济理论认为,孩子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替代关系,在家庭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育率的降低必然会提升家庭对质量需求。我国农村家庭是否也存在子女数量与子女质量的替代呢?鉴于数据来源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历年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这项数据来代表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观察生育率对家庭教育投入影响。首先按照东、中、西部为标准在全国随机选取九个地区进行研究。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投资受到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人均收入越高,人均教育支出总额越高,东部地区教育投资高于中西部;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消费支出比重与生育率关系密切,两者呈现反向变动,总和生育率越高,人均教育投资越少,反之亦然。人均消费支出比例和总和生育率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出两者相关系数-0.82,呈现高度负相关。进一步可以证明贝克尔关于子女数量与子女质量的替代关系在我国农村是存在的。因此,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降低了我国农村生育率,提高了单个子女教育投资水平。
(二)养老保障制度通过农村家庭收入影响家庭教育投资
影响家庭教育投资的诸多因素中,家庭收入被学术界关注最多,也被证明是重要决定因素。如舒尔茨(1993)认为,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的父母会因为惧怕风险或者厌恶借贷,会降低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而高收入家庭在孩子胚胎时期和婴幼儿时期便开始比贫困家庭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
1.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可以增加农村家庭的收入,外扩农村家庭预算约束线,从而提高农村家庭的人均教育投资。从2009年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来,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农民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总计向新农保投入补助2320多亿元,如果再加上各级地方财政投入的300多亿元的缴费补贴,新农保财政投入补助已经超过了2620亿元。2013年以后,我国合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实施后国家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支出在继续上升。因此,可以把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看做一定意义上的家庭老年补贴行为,促进农村家庭实际收入的增加。农村家庭收入增加,人均教育支出就会相应增加。
2.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采用个人账户+社会统筹基本养老金,农民个人账户当期缴费和储蓄积累决定退休后养老金收益的高低。个人缴费档次越高,将来领取养老金越多,养老金替代率就越高,养老保障越强。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农村老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缴费资金是由子女资助的,高人力资本子女因为收入较高会为老人选择较高档次缴费,进行高积累账户储备,低人力资本子女普遍收入较低影响账户储备。这样就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让农村居民普遍意识到随着我国农村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转变,子女数量不再是影响农村养老主要因素,子女的质量(受教育年限)才是影响养老的关键。很多农村老年人也会受此观念影响,增加对家庭子女早期教育投入和高等教育投入。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家庭教育投资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加速,相比较城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更加复杂与紧迫。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老龄化比例高于城市,农村老人空巢化和隔代化趋势快于城市。农村老人占据全国老人总量的58%,比例由2000年的10.89%上升到2010年的14.98%,其中单身老人家庭和只有一对老人夫妇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0.7%和10.2%,增加到2010年的14.7%和16.1%。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的趋势还会加强。农村养老问题本身面临考验,如何未雨绸缪,在做好养老保障的同时促进农村家庭教育投资?
(一)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前面已经论证,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能够增加农民总收入,有利于增加子女教育投入,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还能使农民意识到高人力资本水平子女对养老保障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领取养老金水平过低,平均每月只有70多元,对增加农村家庭收入几乎是杯水车薪,也很难形成示范效应激励老人增加子女的教育投入。因此,一方面,财政转移支付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投入,增加贫困家庭养老救助;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养老保险投资意识。只有形成有效养老保障才能提高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吸引力,激励农村居民进入收入增加,更加注重家庭教育投资这样的良性循环。
对孩子寄予厚望,对孩子的发展求高求全,盯得过紧,过于溺爱,包办代替太多,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不允许孩子忍让,不允许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接下来我们分析存在这种情况的外因和内因。外因来自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进步,经济迅速腾飞,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标准越来越高。内因是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有些家长的个人家庭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教育孩子上或者是生搬硬套或经验主义或照猫画虎或想当然或随心所欲或放任自流,特别是夫妻两人教育观念相左,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甚至伤害。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
1.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遵循个体生理规律,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把握好孩子的入学年龄,不越俎代庖地拔高对孩子的要求。家长应实事求是根据遗传基因因素、实际智力发育、个体生理状况等,顺其自然地送孩子入学,进行相应的家庭教育辅导。
2.永远相信身教重于言传,无声胜过有声。在孩子生活的天地里,孩子从听觉上摄入大脑中关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的一系列信息,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孩子,他们或无所适从或半信半疑或产生反感甚至抵触。作为家长,无需过多过滥地重复教育孩子该怎么做,家长只需要身体力行,身先垂范。就拿孝敬老人而言,家长无需细言碎语地教导孩子如何孝敬老人,只要父母能经常给自己的老人洗头洗脚、送饭服、嘘寒问暖,只要家长在每个节日或纪念日能给老人送去祝福,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做顿好菜,语言文明,亲切自然,相信孩子无需过多的强调,他就自然而然地明白和懂得了孝敬老人的道理,更学会了怎么孝敬老人。大凡那些家庭教育好的家庭,一定是夫妻能和睦相处,孝敬老人,能懂得互相谦让,或者是诚实守信,用心做人的家庭(当然,个例除外)。
3.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有夫妻合作交流的问题,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立足点和落脚点。面对孩子,有些家庭,经常因大人之间的事吵吵闹闹或单位的事影响了情绪,往往会把这些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发泄的对象或工具。还有些家庭,两个人对家庭教育都一窍不通,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会儿这个这么说,一会儿那个那么说,让孩子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还有,我觉得在一个家中,应该是“严父慈母”的氛围比较自然,只可惜现在正好打了个颠倒“严母慈父”。也行,只是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女孩可能缺少温柔贤淑,男孩缺少阳刚之气。而且,有些家长认为,应该在处理孩子错误一事上,不管家长是对还是错,家长要站在一条道上,劲往一处使。其实这些都是大错特错的。试想,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感受不到和谐快乐,感受不到家庭的和睦以及父母正确妥当处理事情的过程,他们的心理是否会蒙上一层阴影呢?
4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给孩子个人生活的空间。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是完美的,是没有些许失误或错误的,一旦有点滴的问题,就大发雷霆,当然也有视而不见的。这些都不可取。有些家长丝毫不给孩子一点个人空间,孩子的一言一行,玩耍、学习、生活都在家长的监视和掌控之中。我们不提倡对孩子放任自流,但这要有个度。比如,允许孩子有几个自己的朋友,允许有自己的个人想法,允许有自己的秘密,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游戏……
关键词:家庭教育;独生子女; 分享教育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 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 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 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 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
[1] [2] [3]
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 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 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 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 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3、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2、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1、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2、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3、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种私有产品。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就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短信,这就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其次,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应该时时刻刻以长者自居,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最后,对待家庭事务父母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整个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社会、家长通力合作,家教水平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独生子女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红梅.浅议幼儿期家庭劳动教育【j】.创新教育,2010(13)
1、选择合适的图书孩子阅读兴趣的有无、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图书的选择有着较大的相关。所以,合适的图书应该是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当前发展水平的、迎合孩子兴趣的读物。
2、设置舒适的阅读角置身于一个相对独立、安静而又舒适的空间进行阅读,无疑是一种享受。所以,我们还得为孩子建构一个阅读角,为孩子创设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环境,以吸引孩子进来阅读。这个阅读角可设置在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铺上卡通图案的软地毯,以便于孩子放松自在地去阅读。当然,墙壁上我们也要适当加以美化、修饰,图书的摆放或开或合,整体上给孩子一种休闲和趣味的感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一定会有阅读欲望的。
3、营造亲子共同阅读的环境现代的家长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对教育的投资比较多,愿意为孩子购置各种各样的书籍,但却很少花时间陪孩子读书。研究表明,父母能否给孩子读写方面的支持会对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产生很大的差异,能影响孩子以后的学习。因此,父母最好每天至少拿出30分钟的时间陪孩子看书。同时家长应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把学习、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读书,就要全神贯注地读。孩子耳濡目染,会渐渐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二、趣味引领,让孩子乐于阅读。
环境的创设只是为孩子提供了阅读的条件,真正让他们喜欢阅读,走进图书,还需我们成人的引领。启其蒙首先要引其趣,阅读兴趣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兴趣是孩子积极探索的最大内动力,能使孩子做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孩子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让他们的观察力变得敏锐,记忆力得到强化,想象力丰富。幼儿有了阅读的兴趣,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注意力就会集中,情绪就会愉快,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会体验到阅读的快乐。
当然,读书时我们也应有意识地示范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如翻书时从左到右,阅读从上到下,一页一页地阅读,图文结合着阅读,连贯地陈述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阅读的基本技巧。
三、循序渐进,让孩子学会阅读。
要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孩子学会阅读。在趣味引领的基础上,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也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潜移默化中习得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能。这时,我们要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自主独立地去阅读。
第一步:孩子自读。
首先,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读物。内容简单些,情节生动有趣些,以便让孩子能有兴趣地看,并能看懂个大概,这有利于孩子阅读信心的建立。其次,为吸引孩子主动去阅读,阅读前我们可以作适当的提示,让孩子带着问题和悬念来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步:亲子阅读。
孩子的自读,只不过是一个初步感知的过程,有时孩子可能看懂了个大概,有时孩子的理解也可能是跑题的、自己创编出来的。但不管怎样,毕竟都是他们阅读的成果。所以亲子阅读时,我们首先应听取孩子的成果汇报,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喜悦,树立信心。然后,我们再把孩子阅读中一些忽略的或不理解的部分和孩子一起阅读,为孩子指点迷津。在阅读中,孩子们往往注重观察形象鲜明突出的事物或人物,不太善于观察细节,如动作、表情、同一画面中事物或人物之间的联系。所以,亲子阅读时,我们要有意识地注重引导,让孩子意识到故事是有主线的,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尤其要讲述出角色间的对话,使故得更为生动。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呵护孩子,转变为既要呵护孩子,重视孩子的质量,又要重视家庭教育,保证其教育的效果,许多家庭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并且甘之如饴。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教育更是尤为关心,围绕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问题倾其所有,心甘情愿。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也影响着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对于国家来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响应了我国少生优生政策的直接体现。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然成为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广大家长们为孩子付出了巨大艰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但与此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家庭教育不够理性
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家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多子家庭中,家庭教育有重新调整的机会。如果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陈宫,那么还有机会在下一个孩子身上重新进行。可独生子女家庭就不存在这样的机会,他们的家庭教育机会有且只有一次。家长们殷切的盼望着孩子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果他们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家长们就会觉得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也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和睦。目前,这种家庭教育不理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从古至今,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孩子有无限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有很大的期望。尤其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父母可以包容他们任何的缺点,同时,也对他们寄予厚望,甚至有些“厚望”已经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于盲目,不够理性,出现一些荒唐现象: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也会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和其他伙伴发生争执时,父母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并不指出孩子的过错……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前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考试成绩也尤为关心,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才,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孩子一切的标准。因此,一些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能够提高分数,就会实行奖惩制度,分数高时,就会多发放零花钱;相反,分数低时,就会少发放或者不发放,甚至还会出现父母打骂孩子的情况,这也促使了孩子为了能够提高成绩,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考试作弊、改分数等等,这无疑会对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不单单存在于成年人之间,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喜欢什么,出生不久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书法、画画、写作、钢琴等等,他们希望孩子学得更多,会得更多,将来得到的更多。有的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替自己完成心愿。不可否认,父母的这些付出一方面可以积累孩子的知识储备,开发他们的智力;但 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过多也给孩子带来了精神压力,导致道德教育的相对不足。这些都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发展要求[1]。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都是希望子女成才,而成才的必经之路便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分数去获得。因此,不少家长都围绕着如何高效的学习来教育孩子,这也体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片面性。具体表现为:
1.忽视对独生子女集体意识的培养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每天陪伴他们的只有长辈们和不会与之交流的玩具,这也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共同分享。加之长辈们的过渡溺爱,长此以往,会让独生子女养成孤僻、自私和任性的品行。
2.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目前,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放假对于孩子来说,也只不过是换个环境学习而已。父母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不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并以“浪费学习时间”、“耽误学业”为由,把孩子禁锢在家里,让孩子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和习题。
3.忽视对独生子女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更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不少父母不让孩子走进厨房,帮忙做饭;孩子的脏衣服更是由父母全包。孩子遇到困难,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父母。这就造成独生子女缺少自主意识和劳动观念,进而具有较差的独立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忽视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锻炼
当代社会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玩具、电脑、营养品等。家长们只要听到某某品牌的营养品有助于孩子的发育,无论价格多贵,都会不遗余力的购买,这种盲目消费造成了孩子的营养不均衡,“肥胖儿”也屡见不鲜。加之父母很少让孩子参加活动,一味的学习、学习,缺少体育锻炼,因此这些孩子并不健康。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为了能让孩子金榜题名,学有所成,家长们用尽各种教育方法,其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当的方式。比如:首先,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承包了孩子几乎所有的劳动,穿衣、整理书包、洗袜子等等,他们为孩子提供的过多的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致使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其次,较为常见的就是父母打骂孩子,他们平时不注重方式方法,出现问题只会用暴力解决,仍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的错的,孩子只能服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不能对父母说“不”。这种行为只会压抑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产生和父母对立的情绪。再次,也存在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工作为重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表现。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老师没有教育好,他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导致了孩子对父母的不满。还有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有些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称赞自己孩子的优点,甚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甚至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孩子,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德育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已经把过去的“应试教育”逐渐的加以改革和完善,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多途径的成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更应该注重其教育方式,要有远见卓识,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让孩子不单单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乐观积极。帮助他们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时,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自立自理能力。把他们放在和父母同等的位置上,参加家庭劳动,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鼓励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努力克服,自己解决不了时,再寻求他人的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躲避劳动,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其次是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不少父母每天都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断的学习,很少让孩子有机会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这也使得一些孩子不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小伙伴多交流、多沟通,更要教育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懂得谦让和分享,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2]。同时还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父母要定期和孩子去锻炼身体,这不仅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处,更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睦。
(三)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和睦家庭
家庭环境会影响家中每一位成员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严于律己[3],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采用老一辈人的教育方法,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父母平时也要多读书,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不仅会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能对孩子起到一个耳濡目染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因为父母喜欢什么就要求孩子学什么,这样只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父母在要求孩子全方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十分重要。要做到爱孩子,但不宠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家庭成员之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员,毫无特殊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更适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要全面、正确的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能因为他们的“唯一性”,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第二,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会让孩子变得更好[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多夸奖孩子,称赞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父母的骄傲。同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不能一味的赞美孩子,在他们犯错时,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惩罚,让孩子在未来可以更加积极正确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第三,家庭中要形成一种民主氛围。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能用“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惧怕表达。
(五)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
孩子的主要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父母要和老师勤沟通,密切配合,互相交流教育信息[5]。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在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他们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总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多子家庭教育方式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在这种环境下对毒症子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为了更好的培养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成才,家庭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全方面、多方位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与学校老师保持一致,齐心协力,只有这样,独生子女才会更积极、健康,家庭才会更和睦,社会才会更进步。
作者:刘秋月 单位:大理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畅.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徐运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2-83.
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
当问及孩子“你对家庭有什么期望”时,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孩子们在企求这么理所当然的事,做父母的应该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愿望。只要给孩子提供生活必需品,孩子就能自然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安宁、愉快的家庭环境需要全家人有意识地去营造和维护。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请父母对家庭进行一次再认识吧。
不会珍惜自己的人也不会珍惜孩子
养育孩子确实重要,但是整天神经绷得紧紧的也吃不消,父母的烦躁不安会传染给孩子。正因为养育孩子辛苦,所以父母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这非常重要。父母应互相配合,共同承担养育孩子的重任,并有效利用孩子去托幼机构的时间,让身心有个休整。在家里,父母幸福的笑容,会使孩子感受到幸福。
未必“一说就知道”,但不说就更不知道了
如果什么都不说,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理解是很难的。不断增加夫妻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础。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不管什么事都可以交谈是最好不过的。全家人一起吃饭,交流各自的近况,相互问候,让孩子帮忙做家务,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参加社区活动等,这些对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都很有帮助。
全家人一起吃饭,真的很重要
日常饮食,不仅对儿童身体健康,也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愉悦、父母花心思做出的饭菜,自然地将父母之爱传递给孩子。孩子由此得到满足感、信赖感后,会更加开朗、坚强。
家教篇
不知为什么,孩子的缺点跟父母总是很相似
那些“只要自己好就行,别的我不管”的人,不守公德,让人讨厌、不可信赖。如果自己的孩子这样做时,父母不予以纠正,孩子会误认为自己做得对。这样,他就可能慢慢变成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父母应该抛弃这种想法,当孩子做错事时,要以父母之爱严正斥责、严加管教。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尽量不做出轨的事,做能一直让孩子依赖、尊敬的父母。
“规矩”是为谁定的
在家里,孩子有时候守规矩,有时候不守规矩,并逐渐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家规不仅包括日常问候、关灯时间等,还包括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撒谎等社会规范。为让孩子懂规矩并一直遵守规矩,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认真讨论,然后定出明确的家规,并和孩子一起遵守。
如果你想让孩子不幸,那就什么都给他买吧
如果父母不加考虑,孩子要什么就给孩子买什么,容易使孩子失去努力、忍耐的精神,而变得什么都想要,不能自控。不管孩子怎么闹人、缠人,不必要的东西不要给他买。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零花钱,让孩子在定额的零花钱中自己安排花销。如果真为孩子着想,比起在孩子身上花很多钱,更应在孩子身上花费心血,倾注父母之爱。
给孩子单独房间的同时,也给他定好规矩
如果孩子整天待在自己的房间里,父母就搞不清孩子在干什么,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也会减少。况且,有的孩子房间甚至会成为犯罪现场。要使房间对孩子的成长起积极作用,定出家规很有必要。比如:孩子回家后,要先在起居室露个面再进自己的房间;孩子的房间不上锁;孩子带朋友进自己房间前,先把朋友介绍给父母;父母觉得有必要时,可以进入孩子的房间,以便掌握孩子的实际情况,等等。
同情心篇
不仅有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幸福,还有为别人造福的幸福
65%的中、小学生说,他们“没有”或“不太”在公共汽车、电车上让座。为培养同情弱者,有勇气帮助、爱护弱者的孩子,家长能做些什么呢?父母可以在孩子小时候,就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培养孩子的同情心。父母应率先给孩子做出榜样,培养孩子给孕妇、老人让座,当残疾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上前询问,并提供帮助的习惯。
不希望孩子成为歧视他人的人
当发觉孩子有欺负、伤害、侮辱别人的行为时,父母有责任教导孩子:对正直的人来说,这是可耻的行为!
在这种时候,与其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给孩子讲讲父母是如何爱孩子、希望孩子成为杰出的人;讲讲自己看到孩子欺负弱者时是多么吃惊,看到自己孩子对别人受到伤害反而兴高采烈是多么气愤;等等。尽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传达给孩子。还有,要向孩子表明:父母自己不欺负别人,也不容许孩子欺负别人。这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要。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
现在,孩子能亲眼看着亲人死去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如果,他们渐渐习惯了电子游戏中虚构死亡的话,将很难体会到“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游戏,帮助孩子精心培育花草虫鱼等,可以给孩子提供看到生物死亡的机会,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可贵。还有,让孩子想象失去亲人的人和有心灵创伤的人的心情,使孩子理解那种悲伤。
个性与理想篇
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人
父母把孩子要走的路上的障碍物全部清除掉,这是“过度保护”;孩子每走一步,父母都要指示一下,这是“过度干涉”。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到任何时候也不会一个人走路。同时,父母这样做也剥夺了孩子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学习,以及获得各种体验的机会。
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与自己的步调一致。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是跟别的孩子完全一样的。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性,去爱一个“就是这样”的孩子吧!
不要总是指责孩子的缺点,而应使孩子的优点不断增多
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植物的根一样,扎得越深,结出的果实越大。父母不要只看表面,而要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充满信心,给孩子的心田浇水施肥。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那就是找出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表扬。该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批评,但是该表扬孩子的时候则要好好地表扬。父母可以在心里定下批评一次、表扬三次的“1∶3”标准,这样孩子的心情会更加愉快,他的自信及自尊也会随之得到发展。
有了理想,人会变得坚强
有这样一种说法:现在的孩子没有热情,对将来不抱希望,对困难点的目标还未挑战就先放弃,等等。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梦想,不管多么微不足道、滑稽可笑,父母都应该静心倾听。倾听之后,父母可以抓住时机给孩子讲讲自己的经验,讲讲那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理想的人经历的酸甜苦辣,教育孩子人生的目标是在流汗、不断重复失败的过程中达到的。父母要始终关注孩子的成长,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大后方”。
揠苗助长要不得
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的父母,正在不断增加。但是孩子很小就让他学这学那,等他上了小学、中学,就会感到疲惫不堪。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出在那种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相比、想早出成果的家庭中。过早地让孩子学习,减少了对幼儿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游戏及各种体验机会,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孩子的心理也容易被扭曲。
父母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问题,充分认识孩子的个性,不揠苗助长,踏踏实实地培养孩子。
游戏篇
游戏是孩子的工作
游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特别在幼儿期。孩子通过游戏进行运动、想象、动手制作东西。如果减少孩子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的机会,将会大大减少孩子的活动量。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喜欢看电视而不爱出去玩、喜欢黏妈妈的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父母应该认识到,游戏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请让他们自由自在、轻松愉快地玩吧!
跟其他大孩子、小孩子一起玩,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
在不同年龄层次构成的集体中,孩子能学到不少有关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对小孩子来说,通过集体生活,他能理解遵守纪律、自律的重要性;对大孩子来说,通过集体生活,能培养他关心别人、在集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责任感。
很多家庭的周围都有社区义务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有很多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参加,孩子们可以在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学习。父母要认识到这些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
在家庭里每年进行的例行活动,意义也很重大